
闽南师范大学在福建是本科批次招生,所以我们通常认为闽南师范大学是本科大学。(注:自2020年开始,福建本科一批、二批合并为本科批)某大学在某省是第一批次招生的话,就说该大学是一本大学,在第二批次招生的话,就说该大学是二本大学。闽南师范大学(Minnan Normal University)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博士学位(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授予单位。 学校由原龙溪师范学校于1958年春设立的师范大专班发展而来,1963年参与合并组建福建第二师范学院,198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复办福建第二师范学院,并更名为漳州师范学院,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4月更名为闽南师范大学。2018年1月,学校新增为福建省2018-2020年博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名单。
.关于本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可以在三个大的方向中进行,即英语文学,语言学和翻译学。各个大方向中又可以选择小的方向,具体解释如下:1.英语文学:选择英语文学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国别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在进行国别文学研究选题时,一般选取英国文学或美国文学中的某一经典作家(如海明威),某一经典作品(如《双城记》),某一写作手法(如象征手法的运用)或某一文学思潮(如浪漫主义运动)作深入研究。但在选择作家或作品时最好选择在文学史上作为经典的作家或作品。有个别流行作家或作品极富盛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飘》或《荆棘鸟》,学生有强烈愿望选择它们作为研究对象。在不可避免上述情况时,应该尽可能地挖掘作品内在的深刻含义,不能流于肤浅的分析。文学批评理论的选题一般不太适合英语专业本科生,因为该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英语专业研究生阶段,本科生一般不具备文学批评理论的知识结构。这个方向的选题可以有关某一文学批评理论,一文学批评术语的阐释或某两种或以上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比较。比较文学研究就是将两个以上的作家或作品进行比较。这两个作品或作家可以是同一国别的(如“雪莱与拜伦的诗歌比较”),也可以是不同国别的(如《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2.语言学:选择语言学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在两个大的方向进行:普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就是对于英语语言的任何一个方面的研究,如对一种词性、或一种时态、或拼写、语调等等方面的研究(如“一般现在时及其交际功能”)。应用语言学包括教学法的研究和其它一些新兴的应用语言学分支的研究。师范专业或本身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选择教学法方向的较多。在这个方向选题,也要避免过大范围的选题,而应对一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教学实践或实验。这个方向的好的选题有:“个性与英语教学”,“方言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等。3.翻译学:翻译学的选题一般可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翻译理论以及翻译活动。对翻译理论的研究就是探讨某一种翻译理论等等。相比之下,对翻译活动的研究更多一些,这些选题可以是对一种语言现象的翻译、或一种修辞格的翻译的研究(如“汉语成语的英译”)。应该注意的是,在对翻译活动作研究时,往往需要某种翻译理论支撑,总结规律,并对这一活动作出评价,要避免仅仅时例子的罗列。二.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格式要求学位论文包括前置、主体、附录等三个部分。(一)前置1.英文封面:由论文英文题目、解释、作者、指导老师姓名和职称、时间组成。2.目录:由论文的中、英文摘要、篇、章、条、款以及参考书目、附录等序号、题名和页码组成,排在英文封面之后另页。3.中、英文内容摘要: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宜以最简洁的语言介绍论文的概要、作者的突出论点、新见解或创造性成果以及实验方法、数据或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中文摘要一般在200字左右4关键词:关键词是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为便于文献检索,学位论文应注明三至五个具有代表意义中、外文“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就是论文的中心词,以显著的字符另起一行,分别排在中、外文摘要的左下方。各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外文关键词应与中文关键词相对应。(二)主体部分主题部分包括引言(Introduction)、正文(Body)、结论(Conclusion)、参考文献(Bibliography)。主体部分必须由另页右页开始。1.引言:主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涉及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成果和知识空白、研究设想、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概述、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等。2.正文:论文的正文是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一般论文选题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论述或论证。要求论据充分,论点明确。行文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正文部分要有分级标题,章、条、款、项的序号编码方法,采用阿拉伯数分级系列编号法,论文中的章、条、款、项依次排列,依次从1开始,连续编号,中间用“.”相隔,最末级编号之后不加点。示例:1.2.………….….结论:学位论文的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它是对正文部分的论述的概述,也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尚待解决的问题等。4.参考文献:写作学位论文过程中,阅读或运用过某些文献所列出的书目清单,置于正文之后,另页开始。参考文献的著录按原文献语种为原则。(1)文献目录应另页书写,外文文献排前,中文文献排后。外文文献书名须用斜体。(2)文献目录一律按作者姓氏汉语拼音或外文字母顺序排列。(3)每条文献必须顶格写,回行时空两字或五个英语字母。(4)将各文献的类型代号(即文献英文名的首字母)注明在文献之后:专著[M]学位论文[D]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报告[R]专利[P]专著、论文集的析出文献[A]其他未说明文件〔Z〕电子文献中光盘图书[M/CD](MONOGRAPHONCD)网上期刊〔J/OL〕(serialonline)5.文内所引文献:要求附夹注,应在引文后加括号注明作者姓名(英文只注姓),出版年和引文页码。若为转引文献,则加quotedin字样。例:(王佐良,1982:38)(Newmark,8:26-33)6.文献中列出的文献应该与正文中标注的文献一一对应。正文中没有出现的,不应出现在参考文献中。(三)附录部分附录包括所有与论文有关的补充材料,如图表或照片等。SKII@LT3C回答采纳率:
目前根据教育部门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本科一批次、二批次概念。闽南师范大学(Minnan Normal University),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 、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 、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资格高校 、福建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试点高校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与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实施高校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闽南师范大学成立于1958年,1960年开始招收首届本科学生 ,1963年参与合并组建福建第二师范学院,1986年复办福建第二师范学院并更名为漳州师范学院,1992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被列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3年4月更名为闽南师范大学 ,2018年被列为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20年成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高校,2021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截至2021年11月,学校建有北江滨、圆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约2000亩。
师资力量截至2021年11月,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34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65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67人,历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闽江学者3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另有省级以上优秀专家、教学名师等130余人。学科建设截至2021年11月,学校共获批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跨及11个学科门类。4个学科(群)入选福建省高原学科,5个学科入选福建省应用型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科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 一级学科硕士学科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心理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光学工程专业硕士专业授权类别教育硕士:教育管理、学科教学(思政)、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物理)、学科教学(化学)、学科教学(生物)、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历史)、学科教学(音乐)、学科教学(体育)、学科教学(美术)、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学与技术教育、学前教育。工程硕士:电子信息 、食品工程。
图书馆截至2020年9月,图书馆已拥有纸质图书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5400多种(其中现刊1500余种);订购有福建数字图书馆(FULink)、中国期刊网、方正Apabi教学参考书、超星数字图书馆、SD、Springer外文电子图书和期刊等中外文数据库50个,累计电子资源馆藏万册,其中电子期刊万册,电子图书万册,学位论文万册;自建有《闽南地方文化特色数据库》、《语言学科专题库·闽方言》、《语言学科专题库·英语学习策略》、《闽师文库》等6个数据库。
教学建设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拥有拥有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4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创新教师培养模式示范项目1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获批为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48项(其中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精品课程92门,省级实验教学虚拟仿真项目等1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8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91项(其中重大教改项目7项)。合作交流截至2016年1月,学校已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家的一些院校和科研、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开展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与台湾明道大学、世新大学、成功大学等众多高校均保持着良好、稳定的校际交流关系。与台湾明道大学、台北城市科技大学等校合作开展广播电视新闻学等5个专业的“校校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本科人才项目。学校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开展了“3+1”项目,即在校生第四年赴诺森比亚大学学习本专业或者其他专业,获得两校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平台建设截至2018年10月,学校建有2个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 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侨乡研究中心, 4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1个省级行业技术开发基地,1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特色智库,1个省大数据研究所,1个省教育示范基地,1个“2011协同创新”。学术交流学校成功举办了包括Arhangel'skii学术报告会暨一般拓扑学学术研讨会、拓扑国际研讨会 、“2009两岸关系论坛”、首届海峡两岸木偶文化论坛、第六届老舍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十三届中国Rough集与软计算学术会议、第七届中国Web智能学术研讨会及第七届中国粒计算学术研讨会联合学术会议(CRSSC-CWI-CGrC2013)、2014年漳州国际拓扑研讨会、纪念林语堂先生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年首届泛太平洋拓扑学及其应用国际会议在内的各类学术研讨会。闽南师范大学院系专业 现有本科专业68个,涵盖文学、工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农学和历史 学等十大学科门类。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 外国语学院:英语、日语、翻译、商务英语。 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 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应用统计学。 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物理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 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教育、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化学与环境学院:科学教育、化学、应用化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化学工程与工业 生物工程。 历史系:人文教育、历史学、地理科学。 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 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心理学。 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商学院:经济学、经济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农林经济管理、经济与金融、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文化产业管理。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园艺、动物科 学、园林。 艺术学院:音乐学、美术学、公共艺术。 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编译 | 未玖
Science , 06 AUGUST 2021, VOL 373, ISSUE 6555
《科学》 2021年8月6日,第373卷,6555期
物理学 Physics
Quantum-enhanced sensing of displacements and electric fields with two-dimensional trapped-ion crystals
二维捕获离子晶体对位移和电场的量子增强传感
作者:Kevin A. Gilmore, Matthew Affolter, Robert J. Lewis-Swan, Diego Barberena, Elena Jordan, Ana Maria Rey.
链接:
摘要
完全可控的超冷原子系统正在为量子传感创造机会,但通过利用纠缠展示有价值应用中的量子优势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研究组实现了一个多体量子增强传感器,使用约150个捕获离子的晶体来探测位移和电场。晶体的质心振动模式作为高Q机械振荡器,集体电子自旋作为测量装置。
通过纠缠振荡器和集体自旋,并通过多体回波控制相干动力学,位移被映射为自旋旋转,同时避免了量子反作用和热噪声。
研究组实现了低于标准量子极限 分贝的位移灵敏度,以及在1秒内测量240 10纳伏/米的电场灵敏度。适当改进后应该能够利用捕获离子来寻找暗物质。
Abstract
Fully controllable ultracold atomic systems are creating opportunities for quantum sensing, yet demonstrating a quantum advantage in useful applications by harnessing entanglement remains a challenging task. Here, we realize a many-body quantum-enhanced sensor to detect displacements and electric fields using a crystal of ~150 trapped ions. The center-of-mass vibrational mode of the crystal serves as a high-Q mechanical oscillator, and the collective electronic spin serves as the measurement device. By entangling the oscillator and collective spin and controlling the coherent dynamics via a many-body echo, a displacement is mapped into a spin rotation while avoiding quantum back-action and thermal noise. We achieve a sensitivity to displacements of decibels below the standard quantum limit and a sensitivity for measuring electric fields of 240 10 nanovolts per meter in 1 second. Feasible improvements should enable the use of trapped ions in searches for dark matter.
Modeling of emergent memory and voltage spiking in ionic transport through angstrom-scale slits
埃级别狭缝离子输运中的新兴记忆和电压尖峰模型
作者:Paul Robin, Nikita Kavokine, Lydéric Bocquet.
链接:
摘要
纳米流体学的最新进展使水能够限制在单个分子层内。这种单分子层电解质有望通过离子传输的分子控制实现生物激发功能。然而,人们对这些体系中的离子动力学的了解仍然很少。
研究组发展了一个由分子动力学模拟支持的分析理论,该理论预测了离子输运在准二维狭缝中的强非线性效应。
研究组发现,在电场作用下,离子聚集成细长的团簇,其缓慢的动力学行为导致滞后传导。这种现象被称为忆阻效应,可以用来构建基本神经元。
作为概念证明,研究组对两个纳米流体狭缝进行了分子模拟,重现了霍奇金-赫胥黎模型,并观察了具有神经形态活动特征的电压尖峰自发发射。
Abstract
Recent advances in nanofluidics have enabled the confinement of water down to a single molecular layer. Such monolayer electrolytes show promise in achieving bioinspired functionalities through molecular control of ion transport. However, the understanding of ion dynamics in these systems is still scarce. Here, we develop an analytical theory, backed up by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that predicts strongly nonlinear effects in ion transport across quasi–two-dimensional slits. We show that under an electric field, ions assemble into elongated clusters, whose slow dynamics result in hysteretic conduction. This phenomenon, known as the memristor effect, can be harnessed to build an elementary neuron. As a proof of concept, we carry out molecular simulations of two nanofluidic slits that reproduce the Hodgkin-Huxley model and observe spontaneous emission of voltage spikes characteristic of neuromorphic activity.
材料科学 Materials Science
Suppressing atomic diffusion with the Schwarz crystal structure in supersaturated Al–Mg alloys
施瓦茨晶体结构抑制过饱和铝镁合金中的原子扩散
作者:W. Xu, B. Zhang, X. Y. Li, K. Lu.
链接:
摘要
金属中的高原子扩散率可通过调整扩散过程实现其结构和性能的可调性,但这会导致其定制性能在高温下不稳定。通过制造单晶或大量合金化消除扩散界面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但不会抑制高同系温度下的原子扩散。
研究组发现施瓦茨晶体结构在具有极细晶粒的过饱和铝镁合金中可有效抑制原子扩散。通过形成这些稳定的结构,纳米晶粒中扩散控制的金属间化合物析出及其粗化被抑制到平衡熔化温度,在此温度附近,表观跨边界扩散率降低了约七个数量级。
利用施瓦茨晶体结构开发先进的高温应用工程合金意义重大。
Abstract
High atomic diffusivity in metals enables substantial tuneability of their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by tailoring the diffusional processes, but this causes their customized properties to be unstable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Eliminating diffusive interfaces by fabricating single crystals or heavily alloying helps to address this issue but does not inhibit atomic diffusion at high homologous temperatures. We discovered that the Schwarz crystal structure was effective at suppressing atomic diffusion in a supersaturated aluminum–magnesium alloy with extremely fine grains. By forming these stable structures, diffusion-controlled intermetallic precipitation from the nanosized grains and their coarsening were inhibited up to the equilibrium melting temperature, around which the apparent across-boundary diffusivity was reduced by about seven orders of magnitude. Developing advanced engineering alloys using the Schwarz crystal structure may lead to useful properties for high-temperature applications.
Hierarchical-morphology metafabric for scalable passive daytime radiative cooling
被动日间辐射冷却的形态分级超材料织物
作者:Shaoning Zeng, Sijie Pian, Minyu Su, Zhuning Wang, Maoqi Wu, Xinhang Liu, et al.
链接:
摘要
将被动辐射冷却结构融入个人热管理技术可有效保护人类免受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变化影响。
研究组发现,由于整个超材料织物中随机分散的散射体的形态分级设计,大规模编织的超材料织物可在大气窗口中具有的高发射率,在太阳光谱中具有的高反射率。
通过可扩展的工业纺织品制造路线,研究组的超材料织物在保持高辐射冷却能力的同时,展现出了商业服装理想的机械强度、防水性和透气性。实际应用测试表明,这种超材料织物覆盖的人体温度可比商用棉织物覆盖的人体温度低约 。
超材料织物的成本效益和高性能为智能服装、智能纺织品和被动辐射冷却应用提供了巨大优势。
Abstract
Incorporating passive radiative cooling structures into personal thermal management technologies could effectively defend humans against intensify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We show that large-scale woven metafabrics can provide high emissivity () in the atmospheric window and high reflectivity () in the solar spectrum because of the hierarchical-morphology design of the randomly dispersed scatterers throughout the metafabric. Through scalable industrial textile manufacturing routes, our metafabrics exhibit desirable mechanical strength, waterproofness, and breathability for commercial clothing while maintaining efficient radiative cooling ability. Practical application tests demonstrated that a human body covered by our metafabric could be cooled ~ C lower than one covered by commercial cotton fabric. The cost-effectiveness and high performance of our metafabrics present substantial advantages for intelligent garments, smart textiles, and passive radiative cooling applications.
Semiconductor quantum dot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future challenges
半导体量子点:技术进步与未来挑战
作者:F. Pelayo García de Arquer, Dmitri V. Talapin, Victor I. Klimov, Yasuhiko Arakawa, Manfred Bayer, Edward H. Sargent.
链接:
摘要
在量子限域的半导体纳米结构中,电子表现出与块状固体不同的行为。这使得设计具有可调化学、物理、电学和光学特性的材料成为可能。
零维半导体量子点(QD)在可见光和红外波长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光吸收和明亮的窄带发射,并已被设计用于显示器件光学增益和激光。这些特性对成像、太阳能采集、显示和通信都很有意义。
研究组详述了量子点纳米材料的合成和机理进展,重点介绍了胶体量子点,并讨论了它们在显示与照明、激光、传感、电子、太阳能转换、光催化和量子信息等技术方面的前景。
Abstract
In quantum-confined semiconductor nanostructures, electrons exhibit distinctive behavior compared with that in bulk solids. This enables the design of materials with tunable chemical, physical, electrical, and optical properties. Zero-dimensional semiconductor quantum dots (QDs) offer strong light absorption and bright narrowband emission across the visible and infrared wavelengths and have been engineered to exhibit optical gain and lasing. These properties are of interest for imaging, solar energy harvesting, displays, and communications. Here, we offer an overview of advances in the synthesis and understanding of QD nanomaterials, with a focus on colloidal QDs, and discuss their prospects in technologies such as displays and lighting, lasers, sensing, electronics, solar energy conversion, photocatalysis, and quantum information.
化学 Chemistry
Watching a hydroperoxyalkyl radical (•QOOH) dissociate
观察氢过氧烷基自由基(•QOOH)离解
作者:Anne S. Hansen, Trisha Bhagde, Kevin B. Moore III, Daniel R. Moberg, Ahren W. Jasper, Yuri Georgievskii, et al.
链接:
摘要
通过红外指纹图谱,研究人员可直接观察到一种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氧化过程中短暂形成的典型氢过氧烷基自由基(•QOOH)中间体,可能量依赖性单分子衰变为羟基自由基和环醚产物。
在宽能量范围内,•QOOH单分子离解率直接时域测量的结果,与使用最先进的过渡态势垒区电子结构表征的理论预测结果一致。
大量重原子隧穿增强了单分子衰变,包括沿反应途径的O-O延伸和C-C-O角收缩。主方程模型对•QOOH中间体的压力依赖性热单分子离解率进行了全面的先验预测(重原子隧穿再次增加了该离解率),这是大气化学和燃烧化学全球模型所需的。
Abstract
A prototypical hydroperoxyalkyl radical (•QOOH) intermediate, transiently formed in the oxida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was directly observed through its infrared fingerprint and energy-dependent unimolecular decay to hydroxyl radical and cyclic ether products. Direct time-domain measurements of •QOOH unimolecular dissociation rates over a wide range of energies were found to be in accord with those predicted theoretically using state-of-the-art electronic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s of the transition state barrier region. Unimolecular decay was enhanced by substantial heavy-atom tunneling involving O-O elongation and C-C-O angle contraction along the reaction pathway. Master equation modeling yielded a fully a priori prediction of the pressure-dependent thermal unimolecular dissociation rates for the •QOOH intermediate—again increased by heavy-atom tunneling—which are required for global models of atmospheric and combustion chemistry.
104 浏览 3 回答
193 浏览 3 回答
243 浏览 3 回答
206 浏览 3 回答
208 浏览 4 回答
358 浏览 3 回答
326 浏览 4 回答
244 浏览 2 回答
173 浏览 3 回答
251 浏览 3 回答
328 浏览 3 回答
160 浏览 2 回答
223 浏览 2 回答
232 浏览 1 回答
104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