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班演奏曲目按来源可分为三大系列:1、经典曲目创新系列,如《百鸟朝凤》、《一枝花》、《拜花堂》、《集贤宾》等传统经典演奏曲目,周家班在不改变曲目基本旋律的前提下对其进行了独特的艺术发展;2、传统民间曲目系列,如《苏武牧羊》、《汉船调》、《柳金子》等流传数百年以上的民间曲目;3、自创自编周氏曲目系列,如《欢声笑语》《田间》、《西出阳关》等曲目以及咔戏、闷、把攥子、模拟戏剧人声、民间魔术绝技表演等。按照应用场合,周家班演奏曲目系列则分为婚嫁寿诞等喜庆祝福、祭祀庙会、生产生活、丧葬、重要典仪、应景即兴演出等类别。总计三大系列四大类别,共1000多首曲目。其中经过曲谱整理,用于日常演奏的曲目达200多首。周家班经过数代族人的不懈努力,足迹遍及华东、华南,尤其在苏、鲁、皖、浙享有盛名,特别是在安徽灵壁与山东台儿庄地区,许多老人至今仍能津津乐道周家班当年的种种趣闻与故事。 建国后,周家班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从第四代班主周正玉受聘安徽省黄梅戏院校坐班授艺,到第五代传人周中华、周本鸣等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代表华人献艺新春晚会,及至第六代第七代周继勇、周劲松、周强、周辉、周红波等十余人考取安徽省艺术学校、安徽黄梅戏学校、山东烟台艺校等,周家班始终紧跟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挖掘民间艺术精粹,吸吮学院艺术养分,使吹打乐这一历史久远的民间艺术在新时期里展现出青春活力,既竭力保留着中国民俗民乐的传统本质,又不断创新新的艺术表演形式,为活跃中国农村文化、承继中华民俗传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周家鼓乐班还先后出访了欧洲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为推动中国民间音乐发展、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新的的贡献。 吹打乐或鼓吹乐,是以合奏方式表演的音乐形式,其地域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封建时代宫廷的乐籍制度密切相关。在民间,一般历代皇都的所在地,也正是今日民间乐种流传最密集、民间乐社最集中、民间乐师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作为传统乐种,吹打乐或鼓吹乐特指汉魏以来,宫廷、军府、官府中与仪仗、军旅、宴飨有关的,并常见于乐府或太常等机构。到了明代,已形成专业鼓吹行。宋、元以后,由于历史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鼓吹乐的合奏形式开始在民间发展。明、清时则虽仍有官府设置,但鼓吹乐的乐器编制与应用场合已迭经演化,形成了地域特征鲜明的民间音乐。安徽省灵璧县的周家班吹打乐兴起,便与明中晚期的朱元璋九世孙朱载堉有关。朱载堉一生淡泊宫庭生活,却热爱民间艺术,长期在怀庆府(今河南沁阳)一带采风。他曾深入到黄河沿岸民间唢呐班子里潜心研究民间音乐,进行挖掘整理和校堪研究工作,先后整理保留下几十个广泛流传于中原地带的唢呐曲牌,如《叫句子》、《凡字调》、《百鸟朝凤》、《抬花轿》、《大开门》等。明天启二年(1622)和崇祯二年(1629),黄河两次决口,黄淮地区灾民流离失所、辗转迁徙,有的落户灵璧,有的外出学艺。因逢年过节、迎神赛会、男婚女嫁、举丧祭祀等礼节场合均需要唢呐鼓吹,锣鼓敲打,故唢呐吹奏渐渐由日常文艺消遣转而成为灾民们的谋生手段。周家班,正是起源于这一时期。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第七代 周景之 周文化 周怀邦 周正玉 周本祥 周继勇 周伟 周文司 周怀荣 周正美 周本玲 周巧云 周泉 周文权 周正民 周本鸣 周丽 周啸风 周文宽 周亮 周中华 周静 周啸琪 周正军 周本银 周辉 周正海 周本金 周俊 周正群 周本华 周劲松 周正峰 周香草 周强 周正武 周本付 周磊 周正领 周本雨 周洋 周正云 周本财 周佳艺 程仲季 周海波 周大鹏 王四山 周海英 周杰 周海涛 周丹宁 周海燕 宣广州 周海芹 宣广西 周海剑 周贺 周治国 周庆 周苏妹 周雷 周雪 周蒋 周雨 周自豪 周雪 周冰 尹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