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要的回顾。 钢铁制造流程的变化导效了一代又一代的钢厂模式的演进,但是冶金流程中物质状态转变、物质性质控制的一些本质特征并无重大的变化,钢厂的生产流程总是由化学冶金过程和冶金的物理过程构成。化学冶金过程主要是体现物质组成、温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冶金的物理过程主要是体现形变、物质微观结构、温度、时间之间的关系。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钢厂生产流程中化学冶金和冶金的物理过程的衔接部——钢液的凝固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凝固方式变化是促进当代钢铁生产流程演进的诸因素中最为活跃的关键点,实际上是钢厂生产流程整体运行过程中的序参量。凝固成形采用连续铸锭方式后,过程时间缩短,过程效率提高,流程前后工序之间的温度起伏范围变小;同时导致了模铸、初轧、开坯等(慢弛豫变量)工序、装置的淘汰,某种程度上打开了流程中物质流运行的“瓶颈”,带动了生产流程走向整体优化。这些变化促使钢厂的模式、规模、产品系列、投资量、市场竞争力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冶金行业网.物质状态转变。 物质性质控制和物质流控制在生产流程中的结合多维物质流控制系统。从工艺上看,钢厂生产流程的实质,一方面是物质状态转变和物质性质控制的工艺过程,如状态的转变与控制,品种与质量的控制,钢材形状尺寸和表面状态的控制,产品性能的控制等;另一方面则是过程物质流的调控,这种物质流控制不仅是物质的输送,而且要求各主要参数衔接、匹配上的优化,如物质流流量、温度、时间的合现衔接,相关工序之间输入流量、输出流量的匹配,时间节奏的协调与缓冲,物质输送过程途经的工序、方向、距离和方式的优化,物质流途径及其时间的压缩和紧凑等。这些参数对钢厂模式、投资数量和投入-产出效益乃至对环境的负荷等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钢铁生产过程的多维物质流控制工程,如下参数的衔接匹配、连续、稳定,均应在考虑之内: 物质流在状态上、组分上和数量上的转变、传递、衔接、匹配; 物质流在时间节奏上的协调、缓冲、加速; 物质流过程中金属由液态转变为固态,并获得一定几何尺寸的铸坯断面,进而进行断面形状和尺寸的转变、传递、衔接、配合; 物质流在温度和能量上的转变、传递、衔接和节约; 物质流过程中钢的表面质量、宏观结构、微观组织以及性能的转变、遗传和调控: 物质输送途径和方式的调整、衔接和优化等。 要实现上述诸多方面的衔接、匹配,不仅要依靠各工序的功能优化、装备可靠性与可控性的提高,而且要十分重视相邻工序之间的“柔性”(非线性)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