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适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75000字[2]韩非子札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273000字[3]中国文学批评小史,长江文艺出版社,1981年1月,205000字;(台湾)丽文文化公司,1994年7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189000字;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 200000字;(韩国)理论与实践出版社(全弘哲等译),1993年8月;(日本)勉诚出版社(高津孝译),2007年7月[4]韩非,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44000字[5]九歌新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115000字[6]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7月,536000字[7]文史探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213000字[8]唐诗大辞典(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1月,1490000字[9]当代学术研究思辨,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293000字[10]唐人轶事汇编(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1736000字[11]唐人笔记小说考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230000字[12]诗仙李白之谜,台湾商务印书馆,1996年11月,14000字[13]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11月,246000字[14]唐钞文选集注汇存(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7月[15]周勋初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2600000字[16]罗根泽说诸子(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274000字[17]李白研究(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406000字[18]师门问学录(余历雄记),凤凰出版社,2004年12月,230000字[19]李白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350000字;2006年7月第二次印刷[20]《册府元龟》校订本(主编),凤凰出版社,2006年12月,15777000字[21]馀波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365000字[22]胡小石文史论丛(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278000字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9月,列入“参加本书编订工作的主要编写人”[2]马恩列斯文艺论著选读,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增订本,后记中云“曾在一段,时间内参加编写”[3]韩非子校注,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后记中云“全书的文字统一和校勘工作是由周勋初同志负责的”[4]辞海·语词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列入主要编写和修订人,新一版、新二版均参加编写 [1]谈谈汉字简化的历史(中国青年报,1956年3月24日)[2]评汉字笔顺排检法(中国语文,1957年1期)[3]携手并进(小说),(雨花,1958年5月号)[4]评罗根泽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根本观念”(火箭,1959年1期)[5]禹鼎考释(与谭优学合写〉,(南京大学学报,1959年2期)[6]梁代文论三派述要(中华文史论丛第5辑,1964年6月)[7]关于宫体诗的若干问题(新建设,1965年3期)[8]韩非与百国春秋(南京大学学报,1978年3期)[9]《战国策》与《韩非子》(南京大学学报,1979年2期)[10]高适生平若干问题的探讨(文学评论,1979年2期)[11]陈奇猷《韩非子刻本源流考》商兑(群众论丛,1980年第1辑)[12]《韩非子·十过》非韩非作(活页文史丛刊,第1辑,1980年)[13]叙《全唐诗》成书经过(文史第8辑,1980年3月)[14]王充与两汉文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2辑,1980年7月)[15]谈“唐十二家诗”(学林漫录2集,1981年3月)[16]魏晋南北朝人对文学形象特点的探索(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4期)[17]刘勰的两个梦(南京大学学报,1982年1期)[18]《文赋》写作年代新探(文学遗产增刊第14辑,1982年2月)[19]阮籍《咏怀》(其二十)诗新解(文史知识1983年1期;《古典诗词名篇鉴赏集》,中华书局1984年)[20]学习古代文论随感(光明日报,1984年1月24日;《文学遗产》622期)[21]皇甫冉《秋夜有怀高三十五兼呈空和尚》诗发微(《全国唐诗讨论会论文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22]胡小石师的教学艺术(学林漫录9集,1984年12月)[23]魏氏“三世立贱”的分析(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1期;《建安文学研究文集》,黄山书社1984年11月)[24]柳珵《刘幽求传》钩沉(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1辑)[25]开拓型的学者罗根泽(光明日报,1985年6月18日;《文学遗产》,683期)[26]程千帆教授的学诗历程(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4年号,1985年)[27]从唐人七律第一之争看文学观念的演变(文学评论,1985年5期)[28]杜甫身后的求全之毁和不虞之誉(草堂,1985年2期)[29]刘勰的主要研究方法──折衷说述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11辑,1985年)[30]罗根泽先生传(《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8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31]《(唐语林〉原序目》考辨(唐代文学论丛总8辑,1986年12月)[32]论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学术渊源(文学遗产,1987年1期)[33]卢言考(学术月刊,1987年4期)[34]罗根泽传略(《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9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35]韩愈的《永贞行》以及他同刘禹锡的交谊始末(中华文史论丛,1987年2、3期合刊)[36]王堂闲话考(西北师院学报,1988年3期)[37]潘勖《九锡》与刘勰崇儒(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1期)[38]周勋初同志在委员会二届二次会议上的发言(高校古籍整理工作通报20期,1989年)[39]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的特色和人才培养(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9期,1989年)[40]就《唐语林校证》事答客问(书品,1989年2期)[41]《明皇十七事》考(古籍整理与研究4期,1989年)[42]赵璘考(古代文献研究集林第1集,1989年)[43]陈寅恪先生的“中国文化本位论”(南京大学学报,1989年5期;《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44]论谢灵运山水文学的创作经验(文学遗产,1989年5期)[45]开阔视野实中出新(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2期)[46]身在庐山之外的人反易看清庐山真面目(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0年2期)[47]释“赋”(古典文学知识,1990年4期(总31期〉)[48]司马相如赋论质疑(文史哲,1990年5期)[49]李白及其家人名字寓意之推断(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集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香港〉中华国学2期,1990年5月)[50]“芳林十哲”考(唐代文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51]顺其自然地登攀(文史知识,1991年4期)[52]写作《高适年谱》的机缘与甘苦(古典文学知识,1991年2期(总第35期〉)[53]《隋唐嘉话》“拾补”商兑(书品,1991年2期)[54]中国古籍在大陆(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台湾]国文天地,7卷三期,1991年8月)[55]元和文坛的新风貌(中华文史论丛第47辑,1991年5月)[56]王粲患麻疯病说(学林漫录13集,中华书局1991年5月)[57]宋人发扬前代文化的功绩(《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58]目录学家对文学批评的认识和著录(文学研究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59]“三教论衡”与文士心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廿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60]《易》学中的两大流派对刘勰《文心雕龙》的不同影响(《文心雕龙研究荟萃》,上海书店1992年5月)[61]张骘《文士传》(辑本〉(古典文献研究1989年─1990年,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62]韦绚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年6期)[63]敬业小言(南大书友总3期,1993年4月上旬)[64]李白在诸王分镇问题上遭致失败的内在原因(文学研究第5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65]论李白对唐王朝与边疆民族战事的态度(文学遗产,1993年3期)[66]李白剔骨葬友的文化背景之考察(中国文化,第8辑,1993年6月)[67]张晖《宋代笔记研究》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68]隋唐嘉话考(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辑,1993年9月)[69]严杰《欧阳修年谱》序(南京出版社,1993年11月)[70]郭璞诗为晋“中兴第一”说辨析(江海学刊,1993年6期;《魏晋南北朝文学论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1]《唐语林校证》惨淡经营始末(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2期(总53期〉)[72]赋体评议(南京大学学报,1994年2期)[73]唐代笔记小说的校雠问题(古典文献研究1991──1992,1994年6月)[74]李白两次就婚相府所铸成的家庭悲剧(文学遗产,1994年6期)[75]周明《中国古代散文艺术》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76]《酉阳杂俎》成书考(《选堂文史论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77]中日友谊之树长青(桔颂(日本奈良女子大学文学部),1995年)[78]唐代笔记小说的内涵与特点(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2辑,1995年2月)[79]日本访书散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1、2期,1995年4月)[80]康熙御定《全唐诗》的时代印记与局限(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通讯》,1995年6月)[81]《中国文学批评小史》写作中的点滴心得(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5期(总第62期〉)[82]魏晋南北朝时科技发展对文学的影响(古典文献研究1993—1994,1995年10月;《魏晋南北朝文学论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83]李白思想中的异端因素(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3辑,1995年12月;唐代文学研究,1996年9月)[84]《文选》所载《奏弹刘整》一文诸注本之分析(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文选学新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85]文化同根倍情亲(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4期)[86]“登高能赋”说的演变和刘勰创作论的形成(文心雕龙研究第二辑,1996年9月)[87]读《中国文学批评史》有感(复旦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88]怀念老校长匡亚明同志(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97年第一期(总314期〉;《匡亚明纪念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89]读稿杞忧(文学遗产,1997年第二期)[90]朱东润先生治学的特色(复旦大学学报,1997年第二期)[91]勋初自白(《当代百家话读书》,广东教育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92]周老任职南京大学时的高风亮节(高校古籍工作通报第54期)[93]陈寅恪研究方法之吾见(《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94]季振宜《唐诗》的编纂与流传(学术集林11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11月)[95]御定《全唐诗》的疏误与《全唐五代诗》的编纂(文学评论丛刊1卷1期,1997年12月)[96]御定《全唐诗》的疏误与《全唐五代诗》的编纂(《两岸古籍整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97]《社会科学战线》创刊周年纪念有感(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3期)[98]王青《汉朝的本土宗教与神话》序(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8月)[99]文献学与综合研究(《文学遗产纪念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8月)[100]郑杰文《战国策文新论》序(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101]古籍整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程(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2期)[102]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思考(中国政协报,1999年6月2日学术家园总64期)[103]我所了解的胡小石先生(《胡小石研究》,东南文化1999年增刊)[104]我与传统的文史之学(《学林春秋》二编下册,朝华出版社1999年12月)[105]左思《三都赋》成功经验之研讨(《辞赋文学论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106]开湖泊志之先河的《太湖备考》(新华日报,2000年1月15日)[107]评刘勰文学观的双重标准(镇江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论刘勰及其(文心雕龙〉》,文苑出版社2000年2月)[108]李白屡遭挫折与倍受赞誉之两面观(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五辑,中华书局2000,年,2月)[109]文学“一代有一代之所胜”说的重要历史意义(文学遗产,2000年1期)[110]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1,期)[111]胡小石先生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学林往事》上册,朝华出版社2000年3,月)[112]罗根泽先生在学术领域中的多方开拓(《学林往事》中册,朝华出版社2000年3月)[113]胡传志《金代文学研究》序(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114]《唐钞文选集注江存》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7月)[115]纪念程千帆先生(江苏文史研究,2000年3期)[116]李白剡中之恋放谈(中国李白研究1999年集“李白与天姥国际会议专辑”,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117]纪念古道热肠的洪诚先生(文教资料,2000年6期)[118]郝润华《(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序(黄山书社,2000年12月)[119]楚辞研究的传承与发展(《楚辞研究成功之路——海内外楚辞专家自述》,重庆出版,社2000年12月)[120]《文选集注》上的印章考(《(昭明文选〉与中国传统文化》——第四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6月)[121]有关“选学”珍贵文献的发掘与利用(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4期)[122]梦断黄金台(文史知识,2001年10期)[123]徐国荣《中古感伤文学原论》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2月)[124]先进文化与古典文献研究(《先进文化与建设江苏文化大省——第一期(政协委员论坛〉论文汇编》,2002年3月)[125]我与《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的文字因缘(书品,2002年2期;《我与中华书局》,中华书局2002年5月)[126]李白族系之争的时代背景(古典文献研究总第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127]张智华《南宋的诗文选本研究》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128]魏晋南北朝时文坛上的摹拟之风(《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129]姚曼波《(春秋〉考论》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130]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序(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年1月;古典文献研究,2003年1月)[131]孙望先生的人格魅力(《诗海扬帆——文学史家孙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132]武秀成《(旧唐书〉辨证》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133]李白奇特的文化背景(《李珍华纪念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134]我与李珍华教授的四次相聚(《李珍华纪念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135]吴正岚《六朝江东士族的家学门风》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136]陈寅恪的治学方法与清代朴学的关系(古典文献研究总第7辑,凤凰出版社2004年7月;《古典文献研究》总第8辑,2006年1月)[137]谈笔记在唐代文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六朝隋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7月)[138]异曲可以同工——评两种研究六朝江东士族家学家风问题的著作[署名古愚](书品,2004年5辑,2004年11月)[139]唐诗之路唐诗总集序(江苏文史研究,2004年4期)[140]党银平《崔致远研究》序(江苏文史研究,2004年4期)[141]探索与困惑——研究宗教与六朝文学的一点思考(《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9月)[142]《永志无谖》(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文集)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143]《翰墨激情》(纪念抗日胜利60周年文集)序(自印本)[144]李白“三拟《文选》”说阐微(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一期;《沧海求珠》——张文勋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纪念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145]西学东渐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艰难处境(社会科学论坛,2006/2〔上半月刊〕;文学评论丛刊第9卷第1期)[146]匡亚明校长在人才问题上的巨大贡献(南京大学报2006年3月28日匡亚明百年诞辰纪念专刊)[147]重视中国古典文学特点的研究(文学遗产,2006年2期)[148]由《九歌新考》所想起的(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3期[总第181期])[149]李白与羌族文化(中华文史论丛2006第一期[总第81辑])[150]赵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151]三教论衡的历史发展(古典文献研究总第9辑,2006年1月)[152]文化建设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光明日报,2006年8月28日第12版《学术副刊》)[153]李白诗原貌之考索(文学遗产,2007年1期)[154]《百年汉学论集》序(江苏文史研究,2007年1期;台湾学生书局,2007年2月)[155]《唐代乐人考述》序(江苏文史研究,2007年1期,东方出版社,2006年11月)[156]我与傅璇琮先生的文字姻缘(宁波晚报,2007年8月12日;《傅璇琮学术评论》,宁波出版社2007年7月)[157]凤凰出版集团的骄人业绩(《凤凰情缘》,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9月)[158]古籍整理:“考文献而爱旧邦”(光明日报,2007年10月25日《国学副刊》32期[总56期])[159]《文心雕龙》书名辨(江苏文史研究,2007年4期;文学遗产,2008年1期)[160]李白的晋代情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200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161]“兴、观、群、怨”古解(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1期)[162]关于《文选集注》第九十八卷的流传(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一辑,2008年4月)
1. 缪钺 元遗山年谱汇纂 1935年,钟山书局,南京。(《国风》第7卷3、5号专号)2. 缪钺 中国史上之民族词人 1943年,青年出版社,重庆。3. 缪钺 诗词散论 1948年,开明书店,上海。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4. 缪钺 杜牧诗选 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5. 缪钺 杜甫 196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6. 缪钺三国志选1962年,中华书局,北京。7. 缪钺 读史存稿 1963年,三联书店,北京。8. 缪钺 杜牧传 197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9. 缪钺 杜牧年谱 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0.缪钺三国志选注(主编) 1984年,中华书局,北京。11.缪钺 冰茧庵丛稿 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2.缪钺叶嘉莹灵溪词说 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90年,《国文天地》杂志社,台北。1993年,正中书局,台北。13.缪钺 三国志导读(主编) 1988年,巴蜀书社,成都。14.缪钺 冰茧庵序跋辑存 1989年,巴蜀书社,成都。15.缪钺 冰茧庵剩稿 1992年,四川大学出版社,成都。16.缪钺叶嘉莹词学古今谈 1992年,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台北。1993年,岳麓书社,长沙。17.缪钺 冰茧庵序跋辑存(增补本) 1997年,文津出版社,台北。18.缪钺 缪钺说词 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诠诗 《学衡》第69期,1929年5月鲍明远年谱 《文学月刊》第3卷第1 期,1932年5月曹植杜甫诞生纪念 《大公报》1932年2月22 日《文学副刊》215 期龚自珍诞生百四十年纪念 《大公报》1932年 5 月30日《文学副刊》230期黄仲则逝世百五十年纪念 《大公报》1933年10月16日《文学副刊》302期达辞篇 《国风》第5卷6、7合号,1934年10月典籍述略 《国风》第5卷8号、9号,1934年11月读《吴宓诗集》题辞 《吴宓诗集》,1935年,中华书局,北京《儒学》序 《国风》第8卷第8期,1936年8月马绍伯墓志铭 《禹贡》第6卷第1期,1936年9月《遗山乐府》编年小笺 《词学季刊》第3卷2期、3期,1936年6、9月论词 《思想与时代》第3期,1941年10月论宋诗 《思想与时代》第3期,1941年10月周代之“雅言” 《浙江大学文学院集刊》第1集,1941年王粲行年考 《责善半月刊》2卷21期,1942年1月何晏王弼事辑 《责善半月刊》2卷22期,1942年2月六朝五言诗之流变 《益世报》1942年6月4日《文史副刊》8期《文选》与《玉台新咏》 《益世报》1942年6月25日《文史副刊》9期读《魏书》札记 《益世报》1942年11月26日《文史副刊》20期《诗》三百篇纂辑考 《浙江大学文学院集刊》第3集,1943年论辛稼轩词 《思想与时代》第23期,1943年6月论李义山诗 《思想与时代》第25期,1943年8月王静安与叔本华 《思想与时代》第26期1943年9月李冶李治释疑 《东方杂志》39卷16号,1943年10月评郭沫若著《屈原研究》 《思想与时代》第29期,1943年12月论李易安词 《真理杂志》1卷1期,1944年1月汪容甫诞生二百年纪念 《思想与时代》第30期,1944年1月评贺麟译斯宾诺沙《致知论》——兼论翻译 《思想与时代》第1期,1944年2月姜白石之文学批评及其作品 《思想与时代》第32期,1944年3月读《二程全书》 《思想与时代》第33期,1944年4月六朝人之言谈 《思想与时代》第34期,1944年5月与钱宾四书——论战国秦汉间新儒家 《思想与时代》第35期,1944年6月论荀学 《思想与时代》36期,1944年7月颜之推年谱 《真理杂志》1卷4期,1944年10月欧阳永叔治学之精神 《思想与时代》第40期,1945年2月先秦书中孔老关系诸史料之检讨 《中央日报》1946年6月18日《文史周刊》5期《吕氏春秋》撰著考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6卷,1946年《吕氏春秋》中之音乐理论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6卷,1946年读曹植《洛神赋》 《东南日报》1947年1 月16日《历史与传记》2期《晋书·潘岳传》疏证 《东南日报》1947年2月6日《历史与传记》4期正始清谈家对于政治之态度 《东南日报》1947年2月13日《历史与传记》5期《吕氏春秋》错简 《中央日报》1947年2月17日《文史周刊》38期与友人论《墨经》撰著时代 《中央日报》1947年2月17日《文史周刊》38期《文选》赋笺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7卷,1947年9月曹植与五言诗体 《文学杂志》第2卷12期,1948年8月颜延之年谱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8卷,1948年9月清谈与魏晋政治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8卷,1948年9月考证批评与创作——敬悼朱佩弦先生(自清) 《西方日报》1948年9月26日南北朝之物价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9卷,1949年北魏立三长年月考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9卷,1949年东魏北齐政治上汉人与鲜卑之冲突 四川大学《史学论丛》第1期,1949年北朝之鲜卑语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10卷,1950年《学林》副刊发刊词 《工商导报》1951年1月1日关于西晋的户调式 《工商导报》1951年1月7日我如何讲授中国史与中国文学史 《人民川大》1953年6月11日参加《红楼梦研究》讨论的一些体会 《人民川大》1954年12月29日皮日休的事迹思想及其作品 《四川大学学报》1955年2期论晚唐诗人杜牧 《四川大学学报》1956年1期南朝汉人逃往少数民族地区的问题 《光明日报》1957年4月25日《史学副刊》106期杜牧诗简论 《光明日报》1957年6月23日《文学遗产》162期谈诗歌中语言艺术的精炼 《光明日报》1957年1月12日《文艺生活》魏收年谱 《四川大学学报》1957年3期女词人李清照 《中国妇女》1957年4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新释 《历史研究》1958年1期再论皮日休参加黄巢起义军的问题 《历史研究》1958年2期《巴蜀文化初论》商榷 《四川大学学报》1959年4期辛弃疾词浅释 《星星》1959年7期、8期关于曹操的几个问题 《曹操论集》,1960年,三联书店,北京读郑珍《巢经巢诗》 《光明日报》1960年3月13日《文学遗产》304期颜之推的文学评论与作品 《光明日报》1961年1月22日《文学遗产 》348期蜀汉的土地制度 《成都晚报》1961年3月22日欧阳修作文勤于删改 《四川文学》1961年4期关于武则天的评价问题 《光明日报》1961年5月15日蜀中杰出的诗人陈子昂 《四川文学》1961年7期古代成都的二江与七桥 《成都晚报》1961年8月19日颜之推的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 《文汇报》1961年8月20日读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四川文学》1961年9期杜诗中含蓄之法 《光明日报》1961年10月12日欧阳修的散文 《文汇报》1961年11月28日也谈“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 《重庆日报》1962年1月20日陈寿与《三国志》 《历史教学》1962年1期关于李清照词 《成都晚报》1962年2月15日意境相通——论晏小山《鹧鸪天》词 《四川文学》1962年6期杜牧与张祜 《四川文学》1962年7期陆游与杜甫 《四川日报》1962年10月7日读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 《重庆日报》1962年10月10日杜甫如何改诗 《四川日报》1962年11 月4日重印冯集梧《樊川诗集注》前言(附《杜牧卒年考》) 《樊川诗集注》,1962年,中华书局,北京平凡与奇警——读《红楼梦》札记 《成都晚报》1963年10月9日南朝农民起义的地区问题 《历史教学》1963年5期论所谓“清官”、“好官”——批判吴晗同志《海瑞罢官》中的错误论点 《人民川大》1966年1月8日成都杜甫研究学会成立大会开幕词 《成都日报》1980年4月27 日略论对杜诗遗产的全面继承 《成都日报》1981年4月2日成都杜甫草堂《中国建设》第30卷第12期,1981年12月成都纪念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七十周年大会纪念辞《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七十周年纪念》,1982年4月治学琐言 《文史知识》1982年9期总论词体 《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3期论张惠言及常州词派 《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3期论吴彦高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3期论晏几道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3期论朱彝尊《桂殿秋》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3期论晏几道《鹧鸪天》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4期论杜牧、秦观《八六子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3年2期论韩偓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3年2期论岳飞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3年2期《迦陵论词丛稿》题记 《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2期,(英文版)1984年2期治学补谈 《文史哲》1983年3期《三国志》的书名 《读书》1983年9期论刘因词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唐宋文学论丛》,1983年11月关于杜牧《清明》诗的两个问题 《文史知识》1983年12期王静安诗词述评 《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第1辑,1983年,华东师大出版社,上海自传及著作简述 《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三辑),1983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论苏、辛词与《庄》、《骚》 《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1期论陈与义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1期论张孝祥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1期杜甫夔州诗综述 《草堂学刊》1984年2期论黄庭坚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3期论史达祖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3期论姜夔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4期词学浅谈答客问 《书林》1984年3期、4期杜牧评传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2卷,1984年,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三国志选注》前言 《三国志选注》,1984年,中华书局,北京《战国策考辩》 《战国策考辩》,1984年,中华书局,北京论贺铸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5年1期论张元干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5年1期冰茧庵识小录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7辑《古籍整理研究》,1985年3月论文天祥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5年3期论刘辰翁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5年3期读杜牧咏史诗 《文史知识》1985年7期追忆三位中学老师 《中学生文史》1985年7期治学经验漫谈 《群言》1985年5期《茅于美词集》序 《茅于美词集》,198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长沙政治家诸葛亮散论 《诸葛亮研究》,1985年,巴蜀书社,成都陈寿评传 《中国史学家评传》上册,1985年,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论张先词 《文学遗产》1986年3期《战国策新校注》序 《明报月刊》二十周年纪念特大号,1986年1月论张炎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6年1期论李清照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6年2期杜甫两川诗学术讨论会开幕词 《草堂学刊》1986年2期纪念籍忠寅先生 《文献》1986年3期培养研究生的良好学风 《群言》1986年6期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赏析 《名作欣赏》1986年6期李祖桓《仇池国志》审查报告 《仇池国志》,1986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略论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1986年,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成都论高观国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7年4期词中的《哀江南赋》——读元好问《木兰花慢》(拥都门冠盖)词 《文史知识》1987年11期晏几道《与郑介夫》诗赏析 《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用伤字韵》诗赏析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黄庭坚《次韵裴仲谋同年》诗赏析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诗赏析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黄庭坚《登快阁》诗赏析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陈与义《雨》诗赏析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陈与义《除夜二首(其一)》诗赏析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陈与义《伤春》诗赏析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姜夔《送范仲讷往合肥三首(其二、其三)》诗赏析 《宋诗鉴赏辞典》,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论汪元量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8年1期常州派词论家“以无厚入有间”说诠释 《四川大学学报》1988年2期略谈如何继承发展传统诗词的创作 《上海诗词》1988年1期《全宋文》序 《文献》1988年2期歌颂纯贞爱情的佳作——读元好问两首《摸鱼儿》词(“雁丘辞”与“双蕖怨”) 《文史知识》1988年4期我所收藏的马一浮先生诗词 《文献》1988年3期从以“肖”代“萧”谈起——不可用同音代替法造简化字 《群言》1988年7期论词的空灵与质实 《四川大学学报》1988年3期不无危苦之辞,惟以背哀为主——评李清照、刘辰翁、汪元量三家的“元夕”词 《文史知识》1988年10期韦庄《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赏析 《唐宋词鉴赏辞典》,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赏析 《唐宋词鉴赏辞典》,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赏析 《唐宋词鉴赏辞典》,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黄庭坚《谒金门》(山又水)赏析 《唐宋词鉴赏辞典》,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秦观《八六子》(倚危亭)赏析 《唐宋词鉴赏辞典》,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蛰不住鸣)赏析 《唐宋词鉴赏辞典》,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姜夔《长亭怨慢》(渐吹尽)赏析 《唐宋词鉴赏辞典》,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论张惠言《水调歌头》五首及其相关诸问题 《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1期刘永济《云巢诗存》序 《文献》1989年1期中外合作培养研究生的经验 《群言》1989年4期“烦琐考证”辨析 《文史知识》1989年5期宋词与理学家——兼论朱熹诗词 《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2期论王清惠《满江红》词及其同时人的和作 《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3期论金初词人吴激 《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4期赋手文心,开倚声家未有之境——评张惠言《水调歌头》(珠帘卷春晓) 《文史知识》1989年11期吴激《人月圆》(南朝千古伤心事)赏析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南京元好问《水调歌头》(牛羊散平楚)赏析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南京元好问《木兰花慢》(拥都门冠盖)赏析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南京元好问《摸鱼儿》(恨人间、情是何物)赏析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南京元好问《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赏析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南京刘因《玉漏迟》(故园平似掌)赏析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南京元好问《临江仙》(夏馆秋林山水窟)赏析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刘因《玉楼春》(未开常叹花开未)赏析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陈维崧《夏初临》(中酒心情)赏析 《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1989年,南京大学出社,南京论元好问词 《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论文集》,198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颜之推评传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续编一,1989年,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史达祖评传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续编二,1989年,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君山遗稿》序 《冰茧庵序跋辑存》,1989年,巴蜀书社,成都《夜珠词》序 《冰茧庵序跋辑存》,1989年,巴蜀书社,成都《文选六臣注订讹》序 《冰茧庵序跋辑存》,1989年,巴蜀书社,成都郭斌龢译柏拉图《理想国》序 《冰茧庵序跋辑存》,1989年,巴蜀书社,成都《玉虹鉴真帖》残本跋 《冰茧庵序跋辑存》,1989年,巴蜀书社,成都陈师道词论与词作 《四川大学学报》1990年2期词品与人品 《四川大学学报》1990年3期唐宋词中“感士不遇”心情初探 《四川大学学报》1990年4期指导、帮助、激励、支持(我与民盟) 《文史知识》1990年5期《历代蜀词全辑》题记 《文献》1990年3期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读晏几道《临江仙》词 《文史知识》1990年8期六十六载话师道 《求是》1990年17期六十五年育才之经验与艺术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0年4期叶嘉莹《迦陵诗词稿》序 《中国文化》第3期,1990年读《靖康稗史笺证》 《书品》1990年4期《周邦彦研究》序言 《周邦彦研究》,1990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诸葛亮形象史研究》序言 《诸葛亮形象史研究》,1990年,浙江古籍出版社, 杭州《诗海拾贝集》序 《诗海拾贝集》,1990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兰州《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赏析 《先秦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1990年,三秦出版社,西安郭璞《游仙诗》(京华游侠窟)赏析 《先秦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1990年,三秦出版社,西安钱宝琮《骈枝集》序 《文献》1991年1期朱淑真生活年代考辨 《文献》1991年2期《三国志》传抄本的“祖本” 《书品》1991年2期论朱淑真生活年代及其《断肠词》 《四川大学学报》1991年3期朱淑真卒年再考辨 《文献》1991年4期二千多年来中国士人的两个情结 《中国文化》第4 期,1991年8月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新释 《中国文化》第5 期,1991年 12月忆华西大学广益学舍 《成都晚报》1991年12月28日景蜀慧《魏晋诗人与政治》序 《魏晋诗人与政治》,1991年,文津出版社,台北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究竟在何处的一点意见 《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1991年,东方出版社,北京宋代文化浅议 《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1991年,四川大学出版社,成都“淮阳”与“雉阳” 《文史》第34辑,1992年5月冰茧庵札记——填词经验两篇 《国文天地》1992年7期从平易中见深沉——陶渊明《与殷晋安别》诗赏析 《文史知识》1992年7期杜牧卒年再考辨 《文史》第35 辑,1992年6月简化字刍议 《中国文化》第6期,1992年9月王仲荦先生遗诗序 《文献》1992年4期读《苏轼〈念奴娇〉词赤壁词正格》书后 《大江东去——苏轼〈念奴娇〉正格论集》1992年,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香港“花间”词平议 《俞平伯先生从事文学活动六十五周年纪念文集》,1992年,巴蜀书社,成都人生可贵是真情——读陶渊明《归去来辞》札记 《六朝史论集》,1993年,黄山书社,合肥施议对博士论文《词与音乐关系研究》评审意见 《博士之家》,1996年,澳门中华诗词学会,澳门《岁寒集》题辞 《冰茧庵序跋辑存》(增补本),1997年,文津出版社,台北马国均《小休堂诗词稿》序 《冰茧庵序跋辑存》(增补本),1997年,文津出版社,台北朱大渭《六朝史论》序 《冰茧庵序跋辑存》(增补本),1997年,文津出版社,台北成善楷《霜叶诗词稿》序 《冰茧庵序跋辑存》(增补本),1997年,文津出版社,台北《梁鹤铨诗词稿》序 《冰茧庵序跋辑存》(增补本),1997年,文津出版社,台北冰茧庵札记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4期 《缪钺全集》2004年,河北教育出版社
86 浏览 6 回答
338 浏览 3 回答
87 浏览 2 回答
266 浏览 7 回答
247 浏览 6 回答
328 浏览 2 回答
317 浏览 6 回答
225 浏览 5 回答
102 浏览 3 回答
201 浏览 4 回答
115 浏览 2 回答
320 浏览 6 回答
311 浏览 3 回答
156 浏览 6 回答
314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