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现新闻线索有一句古语,说得很平实,却也饱富哲理:“留心处处皆学问,练达处处有文章。”我们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与普通的工人、农民、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社会成员不同,我们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使我们拥有自己的天然优势。我们理应发现和开发更多更好的新闻线索,提供给我们的党报党刊、人口报刊和其它新闻媒体,使我们先进的、管用的思想观念、工作思路、典型经验和优秀业绩,在更大范围内辐射出去,传播开去。究竟怎样才能及时、不断发现新闻线索呢?要发现新闻,首先得了解什么是新闻?所谓新闻,各种新闻教科书上有各种各样的界定和表述,但依我的感受和理解,就是新、高、深三个字。“新”——就是从未发生或从未出现过的新事物、新人物、新景物、新举措、新典型、新经验、新创见,等等;“高”——就是高于常态常规常情常理之上的事物、人物、景物,等等;“深”——虽然已经宣传过的同类事情或同类事物,但你有独到之处,你比人家更深入、更深刻、更深透。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不论其内容和体裁是怎样的,它们各自应该具备震撼人心的爆发点(如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的报道),警醒人心的触发点(广州孙志刚事件的报道),启迪心灵的闪光点(先进工作者们的先进事迹和先进思想等的报道),引领人心的启发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大变化的报道),升华心灵的灿烂点(孔繁森、郑培民、姜淑琴等优秀人物的报道),指导工作的引领点(报刊上大量的工作经验和先进典型的报道等等)。通常情况下,相关工作人员不可能像专业新闻工作者那样,有专门的时间、跑既定的目标去抓新闻,但只要我们真正具备了大局意识、新闻意识、特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我们就会发现到处都是新闻,满眼都是新闻。 ——日常工作中有新闻。 任何一位工作人员,天天处在工作状态,在你自身工作和与人合作的工作中,在那些看似天天重复的工作中,有可能日日出新。你要留心抓住那些新冒出来的或处于萌芽状态但代表事物发展方向的新事物新做法。年终考核是一件日常工作,但从1982年开始,湖南省常德地区就提出和实施了计生工作“一票否决”。他们的做法和经验被一位有观察力的作者抓住,写成《常德地区在年度评先活动中给子计生部门“一票否决权”》,发表在1987年3月13日《中国计划生育报》的头版报眼位置上。后来,这一做法被中央肯定,并推向全国。 ——过手的公文中有新闻。 机关工作人员同公文打交道的机会最多,实际上等于拥有了最丰富的新闻资源。但这里的关键是你有没有鉴别新闻线索的意识和能力。河南省驻马店市计生委办公室有一份《计生工作通报》,主要内容是通报年初各县市年度计生工作安排,通报近3000字,全都是各项主要工作和日常工作部署,实在地说,基本上每一项工作都是当时国家计生委对全国工作部署的翻版,等于是一种重复,套话贯通全文。但是,其中有一句话说:全市12个县市的县委或市委当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计生工作的“决定”、“指示”或“意见”。一位过手这份《通报》的同志看到这句话时眼睛一亮,她抓住所有县市的“一号文件”这个也许人们并不经意,但在她看来是特别耀眼的闪亮点,深挖这些县市为何如此动作的具体素材,后来写成了驻马店(12个“一号文件”的背后》的工作通讯,被中国人口报发表在二版头条位置,后被评为那个年度中国人口好新闻二等奖。1983年11月,我从中共中央联络部的一份才500多字的《内部通讯》中读到,武汉京剧团出访丹麦,在出访行将结束时,中联部派出的一位随团翻译突然不见了踪影。出逃后的翻译,在丹麦呆了两年后的一天,在给他的父母的一封信中写道:“这里的人自私到不肯多给一丝笑容的程度”,我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份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文字,于是顺藤摸瓜,投入采访。后来据此采写出长篇通讯《来自“天堂”的挽歌》,被配发评论员文章,发表在1984年第二期《中国青年》杂志上。此文受到胡耀邦、胡启立、胡锦涛同志的表扬,并被人民日报等全国40多家报刊转载。 ——人际交往中有新闻。 1983年4月初的一个星期天,北京市委一位机关干部到北京农业大学探访一位教授朋友,刚刚落座还没交谈几句,这位干部发现了教授书桌上一块记事牌上,写满了一个星期外出办事的日程,他突然敏感到,这个小侧面展示了一个大动向。他将教授的那份日程表抄了下来,回到家只花半个多小时,就写出一篇新闻:《京郊涌动科技热——从廉平湖教授的日程表看开去》。这篇只有500多字的新闻稿,发表在《北京日报》1983年4月一期报纸的头版上。看起来这篇“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消息,实际上“得来全凭真功夫”。如果作者没有对当时农业生产全局和科技兴农潮流的把握,如果没有极其敏锐的新闻敏锐性,这篇就在眼前的新闻就会与他失之交臂。后来,这篇消息得了1983年度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是理所当然,志在必得。 ——自身经历中有新闻。 有一年春天我写一份内部材料时,脑子里记起一份报纸上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需要引用,但我手头没有,只好到距离最近的北京崇文区图书馆去借阅。借阅中费了不少周折,借阅室一位工作人员的细心和耐心让我大受感动。回到家乘着那份被感动的热乎劲,我花了半个多小时,写了一篇人物特写《水灵灵的眼睛》,一个星期后,文章发表在《北京晚报》上。后来,这篇特写被北京师范大学收入中文系教材。那几年,我同时给北京若干家报刊投稿,每年见报见刊三、四十篇,全是取材于我自身经历生活中。 ——社会见闻中有新闻。 1993年10月,四川省计生委宣教处的向克宁,到湖南长沙市参加一个会议,从重庆乘船而下,他看到江面上的漂浮物成片成片地漂流,到了葛洲坝,更是推挤得望不到边。他到达会议地点报到后,第一件事就是写作新闻特写:《请救救长江》,文章睹景动情,以情喻理,写得非常感人。后来分别发表在《中国人口报》和《中国环境报》上,又分头获得了两个奖项。作为人口计生系统的机关工作人员,我觉得最大最多的新闻资源,主要在日常工作和过手的源源不断的各种公文中及你自身的工作实践中。著名作家魏巍的人物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在他的日常工作中,在他的业余时间里采写完成的。只要你留心、专心、细心,你就会发现有写不完的东西。这里需要一定的动力,需要一定的眼力,但最需要的,还是一种神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发现新闻线索和写作新闻作品,是需要勤奋、需要吃苦,有时是需要加班加点的,但当你的“额外”劳动化为“格外”的劳动成果和精神成果而奉献社会时,你就会有一种其他愉快所替代不了的愉快,有一种其他喜悦所替代不了的喜悦。如何写作新闻作品关于新闻写作,是一个大命题,决不是一两节课或一两小时可以说清楚的,我这里只能从几个基本方面概略地谈一谈。一篇合格的新闻作品,必须同时具备多种品质:正确的导向性,现实的针对性,相对的新颖性,主题的鲜明性,较强的思想性,等等。具体说来,要注重和操作好以下若干方面。一是要有一个正确的导向。稿件中不应该立意有误,或观点有误。不能亮出不该亮出的观点,不能介绍不该介绍的“经验”,不能宣传不该宣传的做法。比如有一篇来稿中写道:某县“县政”府公开授予中心户长对应生对象具有生育申报权、婚姻登记审查权、迁户落户介绍权、土地调整参与权、农业贷款审查权等十项权力”。中心户不是一级政权组织,它只能或者可以参与核实当事人或相关户的相关事实,而审查权的实际操作却只能在基层政权中。这个县的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不妥的,宣传开来更为不妥。一篇稿件的导向性,体现在它的主题和一切文字表述中。如,上级要求计生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要实行“两个转变”,你的稿件通篇是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全国正强调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治理生育环境,你的文章却充斥着简单粗暴的工作用语,等等,这都与正确的导向相悖。要把握稿件的正确导向,关键在于不断学习和掌握党和国家的相关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一个时期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部署。只有把握全局的人,才能把握住稿件的正确导向。二是要有一个独特的视角。比如写焦裕禄,至少有四个角度可供选择。你可以从“优秀共产党员”的角度去写,也可以从“人民公仆”的角度去写,还可以从艰苦奋斗的角度去写,但作者却选择了“县委书记的榜样”这个独特的视角,全方位展示焦裕禄的精神风范。面对同样的新闻素材,就好比玉雕工程师面对同样的璞玉,要设计成何种形象,雕塑从何处下手,玉雕大师可以将其雕凿成价值连城的国宝,一般玉雕师只能生产出一般工艺品。同一件事,你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宣传;同一个基本观点,不同时期亦有不同的发挥和发展。“横看成岭侧成峰,上下左右各不同”。对同一人物或同一事物,应该有意识地从上下左右甚至正反各个不同角度去发掘。1996年我出差湖南南部6个市县,分别从6个不同的视角写出6篇各具特色的稿件,全都发表在报纸头版位置。某种意义上说,视角选对了,文章便成功了一大半。同样写计生经费投入,不必总是直白地写各级党政领导如何重视这个直观的表层上,如果深入一层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从“一本将赢万利”的角度写,这就不仅赞赏了当地党政领导,而且面向群众面向社会宣传“为什么必须重投入”的道理。同样写“村民自治”,不一般地泛泛地写如何相信和依靠群众,而是写一个县的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全县必须遵循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角度选择为“一本《章程》治天下”。这样的角度,一看文章的标题就有新鲜感、豁亮感,就被吸引而阅读你的全文。三是要有一个统领的灵魂。说白了,就是文章的主题和红线。有些初学新闻写作者,在一篇稿件中什么都写,什么都说不清。他也许还不明白:有些稿件不是也写了好多事例吗?为什么到我这里就不行了呢?但他没有想到,人家事例很多,但一条主线总是贯穿其中。人家写《政府行为》,举很多事例,可全都是写党所领导下的各级政府指导“三结合”的相关事例;人家写《今日农家乐》,事例又生动又丰富,可全都串连着“计划生育中心户”这根红线。有一篇稿件洋洋洒洒三千多字,一会儿“目标管理”,一会儿“流动人口”,一会儿“股份制”,一会儿“三个坚持”,连计生委的具体编制都写进去了,而且全文接近一半的篇幅是各种各样的数据。主题是否集中不在长短,长文章主题鲜明,也可以写得很紧凑;短文章没有主题或主题不鲜明,也可以写得很零散。四是要有一个集中的焦点。有一句话,通常意义上是贬义的,叫做“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仅用在新闻作品的写作上,这八个字几近格言。许多内部公文,可以铺得开一些,写得多一些,大一、二、三、四,小1、2、3、4,从认识、举措,到效果、体会,而新闻作品,往往需要聚焦一些,再聚焦一些;集中些,再集中些。有这么一篇来稿,叫做《献义村25年无计划外生育》,全文800多字,横竖交错写了不少。内容上横写,写到了宣传教育,村规民约,宣传户,中心户;写到了服务室,集体婚礼,计划生育保证书;写到了优生优育,婚育学校,妇幼保健;写到了勤劳致富,老年协会,还有婚育学校,养老山,等等。时间上竖写呢,从1969年村党支部书记说服妻子带头结扎,一直写到1997年,全都是拎起头绪而没有展开,这篇文章你说编辑部怎么用?我当时建议这篇平平的文字,是否可以从中分化三个落点去采写:一篇是《14个知识传递袋》(服务室活动的一项基本内容),一篇是《献义村的集体婚礼》(每年正月初三进行),一篇是《这里有座养老山》(老年协会的一项基本建设入这三点都是这篇文字中“点”到过的拎起了头绪的几句话。只要重新整合落点后分篇采写,这3篇文章保准篇篇有特色。用一位老报人的话说,这叫做“要把埋在饭碗里的肉挑出来”。五是要有一个合理的布局。作品不论何种体裁和篇幅长短,都有一个谋篇布局的问题。我总忘不了15年前陕西省黄辉亮的那篇会议消息稿,这篇消息的题目是:《改革擂台上得主“榜眼”勉县计生委令人刮目》。文章篇幅不长,全文是这样展开的:勉县的主要功绩是:全县10年来仅增加1万人,连续7年无计划外生育在陕西省委、省政府举办的“陕西省改革先进典型评选”决赛中,勉县计生委以的第二高分,被评为陕西省15个改革先进单位之一。陕西省10年改革先进典型评选活动,经过预赛,在140多个先进典型中,按照民主、竞争、择优的评选原则,筛选出35个参加决赛的先进单位。1989年4月11日,在西北大学电化楼进行了决赛。下午 3点 15分,勉县计生委主任王文巧结束了她 15分钟的竞赛发言后,评委们分别亮出了89分、90分、91分、93分、96分的亮分牌。最后平均得分分,获决赛第二高分,仅次于因改革誉满全国的陕西广播电视设备厂。它把在全国一些著名的改革先进单位,如西北国棉五厂、西北国棉一厂、西北大学、远东机械制造公司、长岭机器厂等都抛在了后边。“一个 39万人”的大县, 10年来只增加了 1万多人,不容易呀!”坐在笔者身旁的大荔农场的代表和另一位代表这样议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赵喜民说:勉县计生委成绩突出,连续7年无计划外生育,得高分应该。在场的很多企业家说,企业改革难,计划生育工作比企业改革更难。勉县在最难的工作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对我们是鼓舞,对企业改革有促进。笔者还注意到,在参赛的35位改革先进集体代表的竞赛演说中,有27位都讲到了“人均”:“人均耕地”,“人均收入”,“人均产值”,“人均存款”,“人均创利税”,“人均造林”等等。看来,人均意识,人均观念,已经渗入到人们的头脑,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以及经济生活中。你看,这篇消息在谋篇布局上就是动足了脑子,真可谓凤头、虎身、豹尾,通篇灼灼闪亮。六是要有一种优美的文采。作家李延国写计划生育的题材,将一篇通讯写成了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他写山东单县在控制人口方面,追赶烟台的文登市,文章的标题就非常优美,叫做《历史的邀请》。文章开头就动用了历史上即唐代发生的杜甫与高适在单县第一次见面时的情境和诗文,让人一看就觉得有文化品位,有历史纵深感。我在写工作通讯——四川计划生育“三结合”系列篇时,描述其崭新景象时也动用了宋代四川著名诗人苏东坡的诗句:有如免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用这“百步洪水”之态隐喻“三结合”的动人气势。为北京一篇消息《城乡手拉手户户心连心》配发的一篇言论中,将城乡互动之势,用来朝诗人赵许的《初入峡》诗句作结:“峰峦压岸东西碧,桃李临波上下红”。这样,一篇很可能枯燥的评论文字使既有文采又有意境,使文章韵味悠长。七是要有一个出色的标题。一篇文章的标题,犹如一本书的书名一样,有太多的学问和讲究。保加利亚哲学家瓦米涅夫写了一本关于爱情的专著,此书上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时,3家出版社同时出版,但使用了不同的书名。一日《爱情面面观》,发行3万多册;一日《瓦来涅夫论爱情》,发行4万多册;一日《情爱论》,发行50多万册。同样一本书,只是书名的不同,导致落差如此之大的发行量。这是可以直观地量化宣传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个典型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