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阔别多年的老同学再次重逢时,有的人不觉间便红了眼眶,盈盈泪眼相望;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操场上徐徐升起时,有的人情不自禁和着雄壮的国歌乐曲大声唱起来;当熟悉的场景和脸庞在大屏幕上出现时,有的人眼泪再也忍不住地掉落。70年前,开化中学从金溪河畔“崇化书院”走来,一路薪火相传,到如今已成为开化莘莘学子求学的殿堂、成长的摇篮。艳阳映笑脸,寸草寄深情。10月5日上午,绿意盎然的开中校园里,彩旗飘扬,鸟语蝉鸣,来自四面八方的宾朋校友汇聚于此,为母校庆祝“70岁”生日。他们中有鹤发苍髯、学术成就卓著的老校友,有才华横溢、衣锦还乡的海外学者,有风华正茂、激情澎湃的青年才俊……在热情周到的师生的接待下,他们在校园里漫走慢行,重温当年的求学时光,感受学校的发展变化,谈笑间仿佛回到了过去。岁月如流,一舟相思,载不动悠悠母校情“看,我在那儿,那会儿多青涩哪,时间走得飞快,不服老都不行喽。”“我以前就在这幢教学楼里上的课,那会儿还要做肥皂、电渡和电焊呢!”……校史馆内,老校友们纷纷寻找“共同的回忆”。布满细纹的手掌轻轻地摩挲着展板上的老照片,眼眶潮湿,感慨万千。“我们那时上学要砍柴和种菜,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睡通铺,还要轮流当炊事员,条件十分艰苦。但开中艰苦奋斗的精神却让我一生受益。我的起跑点比别人晚,但我能从人才济济的衢二中和清华大学脱颖而出,凭的就是这股精神。”75岁的53届校友、原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赵南明希望,开中的学子们能将这一精神延续下去,解放思想,发挥潜力,树立自信,进入顶尖学府,为开中创造更多的辉煌。校史馆入门处,一块书写着“感恩启蒙”的匾静静地注视着每一位入馆参观的校友。“这块匾是我们52、53、54届毕业生一起送给母校的生日礼物,表达了我们对开中的美好祝愿。”白发苍苍的53届校友张伟义告诉记者,他们与母校早已血脉相连,平时会经常去母校走走,母校的每一次生日都不会错过,50周年校庆和60周年校庆分别送了两棵白玉兰和一块美容镜,迁新校址时还送了写有“闻道”二字的大美石一座。“母校教会了我们做人,教会了我们‘德’字。积德长寿,我们现在身体康健,可不就积德而来的嘛!”一身制服的解放军94986总队飞行大队试飞员、79届校友李朝征在人群中很是显眼,他告诉记者,50周年、60周年校庆因执行任务脱不开身未能到现场,深表遗憾。这次好不容易请了一天假来参加70周年校庆,在这个特殊又隆重的日子里,一定要穿着制服来见一见母校。“爬花山去上学,放学从渠道里游回家,那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专程从日本赶来的82届毕业生杨耀宇看到学校道路两旁摆放着的学生画作,很是欣慰,他说,开中还是一如既往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祝愿开中越办越好。“每次到学校都会有不同的惊喜,这次回来看到每幢楼都有了自己的名字,感觉文化底蕴更深厚了,瞬间觉得高大上起来。”2014届毕业生余程子蕴欣喜不已。忆海拾贝,师情冗长,师恩难忘意深浓年年复年年,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在开中汲取知识的阳光雨露茁壮成长。一代又一代的育人良师用严谨科学的教学理念在这里播种知识、启德育英,并在这里薪火相传,生根开花。岁月悠悠,人生易老,时光让良师弯了腰,白了发,但珍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动,却在流逝的岁月里散发着弥久的芳香。“难忘徐钟达老师和他爱人舒月仙老师,如果没有两位老师的关爱和鼓励,也许我的人生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提起两位老师,74届校友黄速建心里是满满的感激。他说,两位老师教学严谨负责,为了让学生学习教材上没有的知识,就用蜡纸、钢板刻字油印。而自己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高考高上因出身不好未被录取,两位老师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鼓励,第二年政策开放了,考上了厦门大学,在那里读了本科和硕士,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读博士,毕业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作直到现在。“尽管这是个全新的校园,没有我读书时留下的足迹,但开中的文化还在!而我也仍是开中人!”能参加母校70周年校庆,特意挤出时间从绍兴赶来的73届校友王莉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很荣幸被邀请来为母校庆生,感谢母校记得我。我在开中读了两年初中和两年高中,都是郭学明老师当我的班主任,很有缘分。1994年我到绍兴工作后由于工作繁忙难得回来,但每次回来我都要去看望他,我很珍惜每一次见面的机会,因为我一生中最青春、最美好的年华就是在母校度过的。”在开中建校60周年的庆典仪式上,75岁的退休教师吴惠康坐着轮椅来了,“老头子身体不好,但他对开中的感情深哪!硬是要来,实在是拗不过他,这不,我跟儿子只好陪他一起过来了。”吴惠康老伴乐呵呵地说。七十年的风雨沧桑,七十年的披荆斩棘,七十年的薪火传承,七十年的春华秋实。唱不尽那一曲岁月如歌,化不开那一片情深眷恋。开中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将永留心间,滋润心田。今天的开中正顺应时代潮流,依托70年的深厚底蕴,以梦为马,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