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实体经营技巧及方法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实体经营技巧及方法研究论文

电商博弈实体经济论文

一、博弈模型的量化分析

模型假设:为简化分析,我们将此博弈中涉及的主体简化为电商销售商、实体销售商、产品生产企业三个主体(以下简称为电商、实体和生产者)。考虑到在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电商有着产生、发展、壮大、繁荣、衰退的变化过程。在模型中,我们通过区分电商与实体的数量比例的七种情形来进行简化模拟。在我们的讨论中,暂时只讨论电商数量与实体数量变化的情形,而不考虑生产者数量变化。

(一)市场中实体与电商数量比为n:1的情形

此种情况下,电商初兴方起,市场上只有唯一一家电商,一部分市场被电商分割,众多的实体既相互竞争,也与唯一的一家电商竞争,电商在整个博弈过程中处于被动局面,但由于销售方式显著不同,电商在网络销售中具备完全垄断性,因此其一方面会提升自身优势,稳住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开发新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在博弈过程中,实体会有两种应对措施:一是实体担心电商会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因此实体联合,压低价格,将电商挤出市场,此时电商可能会因实力弱小无力反抗。二是实体看出电商发展前景,会拿出部分资金研究电商发展潜力,有可能试水电商。生产商与实体仍继续合作,针对一家电商的存在,生产商可能有两种应对措施,一方面,为了自身销售渠道的拓宽,增加销售量,并看好电商的发展前景,与电商进行亲密合作;另一方面,认为电商没有发展前景,不会为自身的销售带来更多利润,也为了防止电商销售自己的商品,由于假货的存在,对自身品牌造成影响,所以不与那家电商合作。这种情况下的博弈会产生两种结果:第一种,实体占有所有市场,继续实体间的竞争。第二种,实体与电商并存,电商逐渐壮大。

(二)市场中实体与电商的数量(a:b)为a>b>1的情形

实体与电商博弈的第二阶段中,电商数量具有了很大的增长,所占市场份额更大,二者竞争程度加大。在这个博弈过程中,实体在结合自身优劣势的情况下,会有三种行为选择:一是实体店会保持自身优势,仍做实体;二是一部分实体发现了电商的发展潜力,主动寻求与电商的合作;三是还有一部分实体店完全放弃实体经营,开始转型电商。相对应的,电商实力不断壮大,采取各种措施,加大投入,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与实体争夺市场份额,并在竞争的同时选择性的与实体店进行合作。此时实体自愿抬高从生产商的购货价格,想通过与生产商合作切断电商货源,打压电商。假如生产商选择与实体合作,那么实体店也许会与生产商合作完后,为了获得更大的私利,会用更高的价格将一部分货源供给电商,从而获得中间利润。然而生产商有可能不会简单的与实体店合作,它会纵观各种因素,包括是实体与电商经营情况,发展状况以及今后的市场占领情况等等,为了自身利润最大化,有选择的分配自己的供货量。在这种情况下,实体与电商并存,电商因成本优势所占市场份额更多,实体的市场份额不断减小,电商的博弈优势不断增大,二者在博弈中继续发展。

(三)市场中实体与电商的数量为a=b的情形

电商发展态势迅猛,迅速挤占市场,与实体抗衡,实体在逐渐恶劣的竞争环境中,经过优胜劣汰,只留下一部分能保存自身优势,留住市场份额的实体店,二者竞争处于胶着状态。在这个博弈过程中,实体有三种应对措施:一部分基础性较弱的实体店经受不住电商的冲击,被淘汰出局;一部分基础良好的企业仍在坚持,并寻求与电商的结合;还有一部分转型为具有成本优势的电商。而电商发展态势迅猛,迅速占领半数市场,但它的一些问题如质量问题、信誉问题、售后服务问题等也逐渐暴露,需要放慢脚步,提升自身品质,在拥有相对竞争优势的情况下,也在积极寻求与实体的结合。此时针对生产商,若电商与实体联合可共同压低供货商价格,共同获利;也可能电商不与实体合作,因为和实体相比电商的成本更低,因而可拿出更多的钱给生产者,与生产者联合,削弱实体实力。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电商与实体已经结合,并取得可观的收益,仍在坚持做实体的会受到冲击但不会受到本质性的损害,而电商在占领市场上仍具有优势,并继续发展。

(四)市场中实体与电商的数量为1

电商占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发展势头迅猛,实体的生存环境渐变恶劣,为寻求利润进而继续与电商竞争。在这个博弈过程中,实体有三种应对措施:一般企业为减少损失,保本撤出,全部转型为电商;一些品牌企业撤回部分资金,用于与电商的结合;还有一部分实体寻找电商不具备的特点,不断提升自身品牌,注重用户体验式服务,进而反击电商。电商仍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不断打压实体,而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审视,提高服务质量,注重用户满意度。同时电商为更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消费心理,仍在寻求与实体的结合。在电商发展势头很好的情况下需要充足货源,而生产商也意识到实体店的销量在不断下降,所以寻求与电商合作将供货向电商倾斜,电商也会趁此压低供货价格,电商获利更多。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竞争激烈,电商放慢发展速度,实体进一步被削弱。

(五)市场中实体与电商的数量为1:n的情形一

电商虽占有绝对优势,但实体仍占有一部分市场份额,二者继续博弈。在这个博弈过程中,实体为求生存采取一系列措施,发挥自身优势,例如:会员制度、与特定的几家电商结合,谋求自身更大利益。电商积极寻求与这一家实体合作;同时由于电商众多,电商之间竞争加剧,一部分电商在行业内求生存,会采取各种措施,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例如:拼价格、质量,寻求产品差异化等等。这个时候生产商会选择与经营较好的电商合作,为其提供更多的货源。一家实体为能获得更多货源,为壮大自身,也许会主动抬高进货价格,与电商争夺货源,生产商会在实体和电商之间做出选择,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去分配自己的货源。在这种博弈情况下,一家实体店利用自身优势在恶劣的竞争环境中又逐渐壮大起来。

(六)市场中实体与电商的数量为1:n的情形二

电商内部竞争程度加大,获利变少,而一家实体店市场广,效益好,电商迫于压力的同时,也意识到实体店盈利的空间和发展前景,一部分经营情况比较差的电商想转作实体,这家实体为了自身利益会抵制电商进入。在这个博弈过程中,实体会采取抵制和接纳这两种措施。在抵制的情况下,实体店会优化服务,使产品差异化,扩大实体店品牌知名度,采取更优惠的价格,抢占市场,吸引顾客,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实体会提前与生产商协商,制定合约,只能为这一家实体供货,不能为新开实体店供货,从而抵制电商转做实体。在接纳的情况下,实体店会接纳一部分电商转做实体,进行实体联合。生产商意识到实体店在逐步壮大,并且此时的实体也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因此供货商会降低供货价格,提高对实体的供货量,实体在对抗电商上也变的更有优势。在内部竞争中有优势的电商,由于自身效益好,会保持优势,继续做电商,同时为扩大市场份额拓展销售渠道,不断创新销售模式,寻找新的突破点。在内部竞争中占劣势的电商,想减少电商内部的竞争对自身造成的损失,想转做实体,对于这一部分电商来说,在实体抵制时,进入实体的壁垒会加大,不仅面临成本增加的阻力,而且很大一部分会面临生产商带来的压力,很有可能面临转型不成功的风险。在实体接纳时,它们有可能获得新的盈利空间,从而更好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实体数量增多,电商数量相对减少,双方在实力均有提升的情况下,利润都得到提升。

(七)重返市场中实体与电商的数量为1

实体为了抢占更大的市场,电商为了抵制实体进一步的扩张,同时双方都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二者之间进行博弈。电商与实体合作较为顺利,一部分电商欲转型做实体,当然也有实体转型做电商,实体之间进行联合抵制电商,电商也会联合抵制实体,同时抬高了双方的转型难度。在这种情况下,电商进军实体有壁垒,实体转型电商有较高成本,不仅仅如此,二者之间也都发展到了较高水平,处于较稳定且市场饱和的状态,加剧了两者转化的难度。电商与实体继续稳固自己的市场,并实现电商与实体之间的合作。市场进入均衡状态,二者在共存中齐步前进。在二者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并实现均衡的同时,生产商会逐渐趋于以一个统一的价格向双方提供货物,稳定获利,只起到货源的作用。

二、结论

在生产商对二者供货数量与供货价格不断协调下,电商不会完全取代实体,实体也不能完全压制住电商,二者之间相互转化的行为也将得到遏制。电商与实体为在博弈反复后实现合作和均衡。在未来的发展中,实体店的数量将会逐渐减少,但在体验服务和个性化服务上优势不断加大。电子商务在不断完善自身服务,的同时,不断注重与实体店的结合,寻找消费者的完美体验,达到信息的全面共享。

浅谈新经济下网店与实体店的矛盾与互利共赢论文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渠道不断拓宽的同时还带动了网店的批量涌现和成功运营,这让实体店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影响。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新经济下网店与实体店的矛盾与互利共赢”的电子商务论文,供大家参考。

原标题:新经济背景下网店与实体店的发展现状和矛盾

摘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经济发展逐渐走向了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渠道不断拓宽的同时还带动了网店的批量涌现和成功运营,这让实体店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影响。文章简述了网店和实体店面的发展史,并列举了两者产生的典型矛盾,通过分析矛盾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运用各种功能补偿以及整合营销的方式来缓解和消除两者冲突,使两者做到互利共赢。

关键词: 电子商务;网店;实体店;矛盾;互利共赢

自2014年以来,全国多地出现“关店退租”现象。继关闭济南门店后,百货业巨头百盛了关闭了位于江苏常州的新北门店,这已是近2年内百盛关闭的第6家门店。李宁实体店已经关掉1800多家,未来三至五年全国有近80%的书店将关门,服装店、鞋店有近30%将关闭。半年报显示,多家A股上市百货公司业绩亮红灯,其中南宁百货净利润同比下降达52.97%,杭州解百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达44%,广州友谊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23%.电子商务大潮冲击下,百货商场越来越有沦为“试衣间”的尴尬。

1新经济的特征及内涵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互联网不断发展,我国甚至全球的经济形态就一直处于一种急剧的变化中。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了我们需要面对的矛盾现象日益增加。例如,科技的飞速进步,改变着我们对市场经济微观主体边界的认识;在线虚拟空间的网络性,改变着人类沟通的方式;企业间的关系不再是市场经济制度下的竞争关系,随着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依存度的提高,一种以合作为本,竞争为辅的新型伙伴企业关系渐渐显露头角。

为了能够确切地描绘这个瞬息万变的新时代,“新经济”应运而生。新经济的四点特征,即信息化(信息技术逐步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知识化(知识在价值创造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凸显)、人本化(社会经济活动越来越以客户的需求为重)、全球化(资源配置遍及全球)。

而且新经济的这四种时代特征不是单一存在的,它们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循环属性,人本化的形成被信息化和知识化推动着,而其又在向全球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全球化的`不断加速直接导致了知识价值不断实现和信息技术的逐步发展,从而实现了知识化和信息化的推动。

2网店及实体店的发展

2.1网店及实体店的含义

所谓网店,顾名思义就是网络商店(虚拟店铺),它其实是电子商务的一种形式,它能够让人在网上浏览图片的同时,对图片所展现的物品进行实际的购买,并且通过多种多样的在线支付手段进行支付完成整个交易过程的网站。但在实际生活中,网店大都使用各种大型网络贸易平台来完成交易如天猫、拍拍、易趣等。这主要是因为,个人制作电子商务站点需要较高的前期投入和技术含量。

实体店是网络购物兴起后出现的名字,它与网络店铺相反,网络店铺是虚拟的,而它则是真实存在的。在电子商务出现之前,实体店是传统产品的销售终端。实体店是借助一定的硬件设施建立起来的,它的地点相对固定并以盈利为目的。它的商品既能是实物,也能是虚拟商品(如翻译,充值卡等服务)。

2.2网店与实体店的发展现状

2.2.1网店的发展

网店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模式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购物方式,被广大消费者所青睐。但网店产生的初衷其实并不是为了进行网上贸易,只是为了展示产品,从而让浏览者对所浏览的物品有更全面的认知。

但随着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网店也有了显着地改善,它从一开始的单一的网上产品展示,逐步演变成一种不仅仅可以用来展示商品,还可以让浏览者进行实际购买行为。

网店来源于电子商务,因此它的发展也离不开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从1999年发展至今实属不易,总的来说,在过去的10多年中,中国电子商务经历了起步期(1999年)、冰冻调整期(2000-2002年)、恢复回暖期(2003-2005年)、高速发展期(2006-2008年)、转型升级期(2009年至今)。

以马云创立的阿里巴巴集团为例:马云在1999年和18名同事用50万元成本创立阿里巴巴,一路艰难发展到2002年开始盈利,在2003年谋求改变成立淘宝网,2004年发布支付宝。在2005年,淘宝宣布个人开店免费,这大力地推动了网店的发展,并为淘宝打下了夯实的群众基础,不得不说,马云走的每一步,日后看来都堪称绝妙。2011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将淘宝网分拆为三个独立的公司:淘宝网、淘宝商城和一淘,以更精准和有效地服务客户。2012年淘宝商城正式改名天猫,以实现在之前利益切割之上更为独立的品牌切割。将现有阿里巴巴集团子公司的业务升级为阿里国际业务、阿里小企业业务、淘宝网、天猫、聚划算、一淘和阿里云七个事业群。要重视的是这一年爆发了线上与线下的价格战,电商渠道对传统渠道的冲击和替代逐步显现。

2013年淘宝余额宝业务开创了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先河,也给移动电子商务开辟了一个新的入口---移动金融。值得一提的是在2013年11月11日“购物狂欢节”,阿里巴巴支付宝成交额超过350亿元,2014年达到600亿元。可以说,电子商务的快速崛起,扩大了就业和内需,带动了物流金融宽带基础设施发展,促进了零售批发、加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

2.2.2实体店近年来的发展

相比网店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相反,实体店的发展态势则较为惨淡,2008年的经济危机使众多小商家都选择结束实体店的经营。因为在高额的库存金额和租金负担以及金融危机的重创下,经营实体店想要盈利对商家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当然,实体店也有发展较为优秀的,他们拥有愈发成熟的信息技术与物流的支持,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传统门店的得以蜕变。它们发展主要通过“开源”和“节流”.“开源”就是让门店变成物流基地。这个比较典型的就是必胜客最早兴起的HS服务,现在肯德基也开始了这项服务,具体来说比如加班订餐:人们可以在午饭下班后到门店去看到实物并且咨询,而上班时间以网络和电话为平台发生购物行为的。这不仅仅扩大了辐射区,同时由于其传统的能够让顾客看到真实商品,购物氛围以及实体店使得顾客产生的信任感等一个都没有被弱化,更加促进了销售。

“节流”就是让门店变成展示中心。以大型电器店苏宁、国美为代表,门店主要是用于商品展示,并且从中分离出了仓储的业务。门店面积缩小后,租金成本直接降低,相应的装修与维护成本也降低,继而发生连锁反应,需要的运营人员数量也会相应的减少,因此整体成本低了。

虽然通过“开源”和“节流”,实体店可以产生比传统情况下不可想象的投资回报,扩大发展空间。但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下,实体店面对沉重的固定成本,越来越多的客户被分流到电子商务公司的情形,压力倍增。

3在新经济下网店与实体店间涌现的矛盾

3.1“超低价格战”

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几乎所有商品都要比实体店的价格低,幅度少则八九折,多则过半。网店打出低价来吸引客户,同种商品销售网店为抢客流量会给予相同、甚至更低的折扣。在低价环境下实体店被动不堪,与网店的矛盾不断升级。

3.2“网店试衣间”

越来越多的买家在实体店感受实物,记下货号,然后在网店上以较低的价格购买,经常见在商场试衣服却在淘宝下单;到国美选电器却在京东下单……实体店提供售前服务,却没有任何收益,成为了网店的免费体验店。

3.3“资源竞争”

生产商、批发商相对于实体零售商具有更多的资源,为了在短期内提高销售额,他们利用自己掌握的价格优势,发出网络团购订单,短期内成团销售,其数量之大,挤占实体店的客户资源和利润空间。

3.4“品牌信誉消磨”

网上销售地域广,经销商良莠不齐,网络监管不到位,商品质量、售后服务难以有保证。用户网络购物后,在无法采用传统外包装加印标识、代码区分供货商等手段鉴别的情况下,必然将责任归咎于品牌本身,影响到品牌实体店声誉和市场份额。面对电子商务咄咄逼人的挑战,如何协调电子商务与实体销售之间的冲突,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难题。

4在新经济下网店与实体店间的矛盾剖析和互利共赢

4.1矛盾剖析

电子商务与实体销售冲突由于商业平台改变而产生,本质上是网络销售与传统销售之间的市场占有矛盾,同种或同类商品销售商不能协同而发生敌对性行为。究其原因,分为主观客观两点。

第一,主观上一些厂商和经销商没有多平台下的行销政策,也没有应急渠道管理手段,在传统营销方式和价格控制无法奏效的情况下,会导致失控。一是厂商管控政策和手段欠缺。通常情况下,厂商为了保持商品销售的活跃度,会主动在经销商内制造竞争,以竞争刺激渠道成员拓展机会,使市场趋于理性。而网络销售绕过传统经销商,这决定同一商品在网店销售与实体销售具有悬殊的竞争力,导致分销中的过度竞争,厂商的传统层级管理与价格控制手段,会因对经销商自发网上销售行为无法奏效而引起市场混乱,影响实体店的销售。二是经销商对渠道变动预期不足。面对网路销售带来的乱价和窜货,经销商没有处理经验可循。网络销售的低价打乱了经销商价格控制,经销商对渠道关系变动没有足够的预期,没有可行的预案的情况下,面对电子商务的冲击,实体渠道的抗风险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将不断下降。

第二,客观上市场资源有限、成本支出不同。一是资源的重叠与争夺。顾客资源上,网络对传统顾客没有天然区隔,在更强大的价格吸引下,传统顾客渐渐转移为网络用户。商品资源上,网络对于售出的产品没有严格的限制,而市场产品的有限性,导致了商品资源的重叠。二是经营成本的差异。网店能低价经营,而实体店不能低价,否则就无法解决租金、人员成本和经销商的利润。网店的低成本低价格冲击传统价格体系,这种固有的成本矛盾是电子商务与实体销售自身难以调和的。

4.2共赢前提

面对网店与实体店的诸多矛盾,问题不可能在一时之间都得到解决,但两者之间却可以在完善自身不足的情况下,两者共谋发展。

第一,对于网店来说,完善网站商品信息,保证顾客购物安全性,提高店铺信誉,留住老顾客,提供优秀的售后服务,更有利于网店的发展。纵观淘宝、天猫客流量高的店铺,都能为顾客提供充分信息,贴心的服务,满意的购物。

第二,对于实体店来说,资金充足的店家不拘泥于一店一铺,可以大力发展使店铺连锁化,提高品牌效应,通过“开源”和“节流”降低门店运营成本;资金较少的门店则可以开展各种活动,用适宜的价格,优秀的服务,留住老顾客,发展新顾客,提高业绩。

第三,当网店和实体店都得到完善后,两者可以进行整合营销,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下,两者合作,线上线下共同发展,达到双赢目的。

4.3共赢方案

无论是网店还是实体店,各有利弊,电子商务具有信息、物流高效的优势;实体店的售后服务和维权更有保障,谁也不会取代谁,都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在两者发展都得到提高的前提下,想要更好的发展,就要做到合作,在规范体系的引导下达到双赢的效果。

4.3.1矛盾一解决方案:网店销售、实体店体验,各取所长,合作营销

以用户为导向,在订单和价格处理上持双赢的思路。订单上,运用网络良好的互动性进行产品、品牌宣传、传递信息、获取订单;价格上,严格统一定价或者区别价格,统一定价把网店与实体店的价格差异缩小到可以被忽略的程度,通过网络订购和实体店配送相结合,统一价格、统一采购、统一配送方式;区别价格的情况下,按网络订单销售额按区域,计入经销商的累积销售额中,重新分配利益,或者划分经销商区域配送、售后服务等工作,按订单额的比例返利,解决电子商务与实体销售利益分配问题,创造让大家都满意的价格。

4.3.2矛盾二解决方案:专属定制,错位经营,市场多元化

经销的批量性,使得市场的产品样式单一重复,随处可见。开发专门用于网络销售商品,错位促销。专属商品只在网上销售,电子商务和实体销售采用各自的竞争策略,由企业做总体战略控制;面向消费市场,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化的专属服务,采取买赠、捆绑立减、现金返利、限时单品特卖、赠送饰品等服务,迎合网络用户购物追求低价格的心理期望,解决价格冲突,又保证与网上同类商品相比具有竞争力。同时开拓多元化增值领域,有个性就怕客户不来“试”.

4.3.3矛盾三解决方案:将电子商务定位为实体销售的补充,整合利用

电子商务虽然方便、价格实惠,但是与实体销售相比,传统实体店提供的消费体验非常重要。实体店可以开展促销活动,如发放优惠券,吸引用户凭优惠券在当地实体店购买可获得相应实惠,扩大销售覆盖面,拉抬实体店的人气;店铺会员制,给成为会员的顾客以更多的优惠,更为全面的服务。利用薄利多销原则,既能保住客户资源,又能收获利润。即便网上开展团购,也不用害怕客户的流失。

4.3.4矛盾四解决方案:电子商务与实体销售差异化,强化品牌地位

通过差异化设置,平衡因货品重复而产生的矛盾,可以共同维护品牌形象和地位以各自平台商品和服务创造更多顾客,而非争夺顾客。将网络作为处理实体店库存商品的销售渠道。实体店作为高端店,高质高价,网店作为低端店,用于处理实体店的库存或过季商品,把实体店滞销的库存商品拿到线上来扫贷,减轻品牌库存压力。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划分定位销售平台。产品投入期时,选择在网络上试销或限量版产品展示,此时购买者多是前卫的品牌忠诚者;当产品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时,转入到实体店作为正价新品销售,此时的购买人群是理性的消费者,他们更注重亲身体验;衰退期时,再转入网上低价出货。不同的销售方式对应不同的购买人群,既保证了品牌信誉又强化了市场份额。

5结论

综上所述,新经济下的市场,是网店与实体店相结合的市场,网店以实体店为支撑,实体店以网店为扩展,两者合作,着眼于用户“购物是否便利”,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规划渠道结构,安排不同层级、不同平台经销商的利益格局,对电子商务与实体销售进行战略布局,引导两个平台间利益平衡,优势互补,整合可用资源,使其互相促进,“和谐”发展。二者联合才能实现互利双赢,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爱珍。中国电子商务下的“新经济”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1(8)。

[2]薛凤。网店与实体店联合发展探析[J].市场论坛,2013(5)。

[3]牛全保,邹英杰。网店与实体店的渠道冲突探索[J].管理学刊,2012(2)。

[4]罗娟。淘宝双十一2013年350亿2014年600亿:四大武器发力[EB/OL].(2013-11-12)。

[5]吴馆长,盛婷。一个从业者眼中的未来的零售业态:电商、便利店、体验店[EB/OL].(2014-11-28)。

[6]乔艳荣。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的关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4(19)。

[7]王强。电子商务时代市场营销的新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5(14)。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和技巧论文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就是把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作为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通过研究人的活动、人的本质、人与社会的关系,揭示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人是社会的主体,要想研究社会就必须先研究社会的主体。马克思在关于社会主体的研究中指出了三点,一是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二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是“现实的人”,它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并且是生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具备不同的社会属性和特征的人;三是社会历史研究应当以“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 早在1844年,马克思在其《经济学哲学》的手稿中就提到整个世界历史无外乎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是自然界的复活。如果把社会历史的过程发展看做是一部历史剧的话,那么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既是这部历史剧的演员,也是这部历史剧的导演和编剧。此外,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而人存在的状态是社会发展的尺度。现今,在我国政府所提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念中,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建立在马克思所说的人存在的状态是社会发展的尺度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应当以人的发展状态来衡量社会的发展,要突出人的发展状态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研究性论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研究性论文也是属于毕业论文其中的一种,大家都知道,掌握一定的毕业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能够使我们更好的完成毕业论文,下面为大家介绍研究性论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1.毕业论文材料的收集整理方法与技巧

1.1 广泛地搜集、阅读

论文提出的问题要集中, 材料的收集却要尽可能地广泛。一般说来,至少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知识、材料准备。

1)能够反映研究对象本身各种具体特征的专题材料

充分熟悉对象,是正确认识对象的必不可少的前提。除了直接了解对象本身的各种具体特征(通过有关作家的全部作品,有关问题的各种知识,……),还要把握一切能够影响研究对象的生成和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或精神、物质因素。只有尽可能全面地掌握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时才能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对于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2)作为明确方向和思想指导的理论准备

所谓科学研究,就是通过正确、严密的分析、概括和抽象工作, 从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中找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来。这项工作,本身就要有正确的理论(专业理论和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起作用的哲学思想)所指导。科学实践和发展的历史还告诉我们,进行一项研究工作,不仅需求充分的专业理论、知识,最好还能力求广泛通晓其它有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通过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相互渗透,相互启发(例如, 用系统的方法分析艺术形象的美学特征和社会功能;把模糊数学的方法引入修辞学研究中去), 往往可以更好地带来新的发现;新的突破。

3)别人对于这一问题已经发表过的意见

这方面的材料要尽量搜集。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自然不必再花力气去作重复劳动; 充分吸收别人已有的经验,或是了解别人所遇疑难的焦点所在,对不同观点仔细进行比较研究,既可以少走弯路,也便于发现问题,就象兵法上所说的那样,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1.2 认真地整理、辨析

要使材料发挥作用,还需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下一番辨析、整理的工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材料系统化,条理化,真能有助于分析、解决问题。整理材料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制成文献、资料的目录索引。可以利用有关的现成材料(图书馆、资料室的目录卡片和报刊索引等),根据自己的选题加以编写。

2)剪报、札记、文摘卡。这一类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必须力求眉目清楚。一要详细注明每则资料的作者、篇名、出处、发表日期,二要有细致合理的分类。

3)大事记、年谱或著译年表。通过这一类材料的编写,可以加强对于研究对象的总体印象,有助于在胸有全局的基础上深化对于某一专题、某一侧面的研究。

2 毕业论文内容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2.1 论文的结构

论文的结构,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从一般的情况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作“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引言的作用,主要是说明选题的原因,概述前人已有的成果和尚存的'疑难、争执,提出本文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正文是分析、论证的过程;结论则是整个研究成果的总结性的表述。有的文章在引言之前,还有小标题目录和全文的内容摘要。

2.2 提纲的作用

论题拟定,材料大致齐备,动手写作论文之前,应仔细拟出论文提纲。提纲也有个反复修改补充的过程。这步工作做好了,论文已大致成竹在胸。一个成熟的提纲,有助于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考察每一个局部,并考虑个部分之间应有的逻辑联系。各部分所占的篇幅应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相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既要重点突出,又要照顾全面。

2.3 要有正确而多样的研究、分析方法

初学学术论文写作的人,往往容易犯归纳多而分析少的毛病。要么是就事论事的材料罗列,要么是轻易而简单化地得出结论,不善于通过有层次、有根据的分析、论证,充分显示其思想观点的说服力和深刻性。这里就需要注意研究方法或分析方法的改进、提高。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

1)哲学的方法

这是指如何根据唯物主义辨证法对于哲学基本范畴(现象和本质,存在和运动,原因和结果……)的理解,正确解决具体研究工作中的本体论和一般方法论的问题(比如,从认识对象的现象到认识对象的本质)。

2)历史的方法

这是强调尊重对象本身的历史具体性的方法。它要求研究工作者必须充分熟悉客观对象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占有大量资料,从中寻找出客观对象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性。

3)逻辑的方法

这是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形式逻辑和辨证逻辑所揭示的关于人们思维的一般规律(概念、判断、推理、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 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现象进行逻辑分析,寻求它们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并用理论的形态加以体现。

4)假说的方法

所谓假说,并不是随意的幻想和碰运气的猜测,而是以一定的经验事实材料为基础, 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借助于研究者的活跃联想或直觉感受, 提出的一种富有预见性、然而尚待继续验证的新观点。它们虽然还不能称为科学的结论,但却常常是新思想、新理论的萌芽。

科研成果的正确获得,往往是和上述各种方法的另国而紧密地结合使用分不开的。

2.4 引用材料的方式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但是,援引不当,交代不清,也会影响文章的质量。引用材料的方式有这么几种:

1)完整引用。照录原文一句或一段话,不能任意删削或添加别的内容。前后要加引号。如果引文单独成一段,每行均比其它文字往后空两格。

2)概括引用。用作者自己的语言将引文的原意转述出来。前后无须加引号,也不用其它格式或符号加以突出。

3)分析引用。将引文的内容拆散、打碎,和论文作者自己的阐述分析文字自然地 糅 合在一起。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单独的引文太多而使文章显得累赘或影响风格的统一。

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方法在整体研究方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多种,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还不断有新的方法产生。分析众多方法,各自有不同的属性、特点和作用。从不同的层次角度来划分,可有不同的分法和关系。可以说社会科学的方法是多元多维的。但是,如果我们对研究方法进行大的分类,考察研究方法对指导研究的作用,应该主要的分作两大类:一类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统一的方法,我们可把它称为主体方法;一类是我们在研究中使用的技术方法,我们可把它称为一般方法。前者即是左右和影响我们世界观的方法,与我们常说的思想方法接近。后者是我们获取材料和处理材料的方法,也就是通常所称的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思辨研究(可以是文化的、政治经济学的、历史的等等),目的是获得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结论;另一类是实证研究,目的是获得事物属性的认识。实证研究又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两种方式。定性研究以观察、访谈为主,通过归纳分析、从资料中发现、体验式访谈和观察得出关于事物属性的结论。定量研究通过人工控制的环境,以假设演绎的题目,代表性的统计和实验,得出关于事物属性的结论。如果选题属于实证性质,一般最好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某一种方法为主,另一种方法为辅。不论任何研究方法,没有高低之分,要根据自己的选题决定采用哪一种。哲学、史学理论、文论方面的论文,采用思辨研究方法较为适合;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民族学、国际关系方面的论文,多数是实证研究。较为宏观的数据,可以采用专业机构的调查材料。

论文研究方法写作技巧

论文写作技巧:

一、写作前

1、要知道在引言中陈述论点。

2、用论文的剩余部分陈述理由和证据,使论点得到充分支持。

3、考虑一下呈现这些内容的顺序:怎样安排段落之间的结构才是最清晰、最有说服力。

二、论文结构安排技巧

1、相似的想法通常应该集中在一起,而不是四处分散。

2、每个段落应该在字体上有区别,比如缩进或在段落之间留出额外的行间距。

3、每一段只应该陈述一个要点。

4、每个段落都可以看作是一篇小短文。

5、每一段都应该使用过渡词或短语连接到下一段。

6、段落的顺序应该符合逻辑,前后一致。

7、一旦同学写好了初稿,试着用一句话总结每个段落的要点。

大学的专业有很多,每次到了毕业季,各专业的学生都需要进行论文撰写,大家写论文都喜欢到网上找参考资料,这些对论文写作确实有帮助,但具体的作用有多大,那就要看分享的技巧是不是干货了,下面papertime小编就来教一教大家关于论文的写作技巧吧!

1、论文题目

论文标题的作用很高,选题要符合自己研究的方向,不能超出专业的研究方向的范围,否则即使是论文写得不错,该论文通过的记录也是很小的。论文要有价值,凡是难以提出自己见解的题目,最好不选,在选题过程中也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不但要考虑“热点”问题,而且要善于发现具有发展潜力和前途的题目。

2、收集资料

进行写作前需要收集参考资料,但这也是有一定技巧的,并不是随便找找就可以的事情。还要根据自己的选题范围进行检索,找符合自己论文题目的文献资料。我们可以通过学校的图书馆寻找资料或者通过互联网也是可以的。

3、研究方法

大家一般会用到调查问卷和观察法,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比较适用于有偏科现象的同学,可以更好的了解论文写作,也可以根据个别优秀的论文去学习该怎么写作。

4、论文撰写

进行论文写作后,论文需要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是观点,在进行论述前,论点必须明确、论证也要充分,题材要新颖、有较好的逻辑性、可读性和规范性。

5、论文的修改

论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论文初稿交上去被驳回,也不要慌,大家先搞清楚问题出在哪,是重复率过高还是内容有问题。如果是因为重复率过高被驳回,我们也可以根据论文查重报告进行修改降重,如果是论文内容的问题,根据审核人员提出的修改意见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论文并不是特别难,就怕学生不想写,也不想知道写作技巧,这样就很难完成论文了。

写论文的技巧是多读、多写、多思考,也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一些经验。也就是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慢慢总结出自己的一些写作技巧,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别人的经验和技巧对你未必有用。

研究生论文写作技巧方法

一、研究生必备四本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一定要首先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作为研究生下面这几个 本子是必不可少的

1,实验记录本(包括试验准备本),这当然首当其冲必不可少,我就不多说了;

2,Idea记录本,每次看文献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先记下,由此产生的idea更不能放过,这可 是做研究的本钱,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以后翻翻会更有想法的;

3,专业概念以及理论进展记录本,每个人不可能对自己领域的概念都了如指掌,初入门者 更是如此,这时候小小一个本子的作用就大了;

4,讲座记录本,这本本子可能有些零杂,记录听到的内容,更要记录瞬间的灵感,以及不 懂的地方,不可小视!

这四本是你必不可少的,不过作为我们这些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来说,还有一个应该具 备的本子就是英语好句记录本。 二、论文写作要点

1、选题要小,开掘要深;不要题目很大,内容却很单薄。

2、写作前要读好书、翻阅大量资料、注意学术积累,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重利用网络, 特别是一些专业数据库

3、“选题新、方法新、资料新”的三新原则(老板教导的) 4、“新题新做”和“小题大做 总之,一点之见即成文。

三、如何撰写实验研究论文(唐朝枢)

论文发表意识:基础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是否急于发表(创新与严谨的关系);发表的 论文与学位论文的区别(反映科学事实而不是反映作者水平)

论文格式:原著、快报、简报、摘要。不同于教科书、讲义,更不同于工作总结。

撰写前的准备工作:复习和准备好相关文献;再次审定实验目的(学术思想,Idea);实验资料 完整并再次审核 1.Introduction:

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现状及背景;以前工作基础;本工作的目的;思路(可提假说); 对象;方法;结果。在… 模型上,观察 … 指标, 以探讨 … (目的) 2. M & M

⑴ 材料的写法和意义; 伦理.

⑵ 程序与指标。操作程序:能序贯,可操作性;方法: 多指标方法的排序;引出参照 文献简述;改良之处;哪些详或简?⑶ 统计学处理 3. Results

⑴指标归类描述,忌流水帐。不分析不解释,但要体现思路 ⑵ 文字、图、表相对独立,但避免重复

⑶ 避免统计错误:对照,均衡,随即,重复。计量-计数、绝对值-相对值、专一指标 —综合指标的转换。盲判与非盲判。技术资料直接概率法与卡方检验;多组资料与两组资 料;等级相关与直线相关;多因素与单因素分析;配对资料与独立样本资料;非正态分布 资料;例数不当;平行管,混合样本;突出差异(绝对值, Δ值,变化%; 联合×、÷ 比值,分亚组等)有效位数的保留。统计学结论与专业结论。 4. Discussion

⑴ 背景材料:展开问题的提出;有关本研究的一些基本知识内容(不要离题太远)

⑵ 本实验结果分析:各指标的意义(与文献值比较),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⑶ 进一步对结果机理分析:结合文献

⑷ 本工作的意义、结语或小结,进一步提出的新问题 其它注意点:

① 引证讨论文献知识太多(不同于学位论文),掩盖了本工作的贡献 ② 分析不合逻辑,结论不当 ③ 讨论太浮浅,文献知识不熟悉 ④ 写成工作总结,缺乏学术高度

⑤ 要正确使用缩写词,尤其是组别缩写词 5. 参考文献:为什么要引文献

⑴ 立论依据的文献:新,权威性文献,不用快报或摘要 ⑵ 自己工作的自引:工作连续性

⑶ 实验结果与文献资料比较:新,可用快报, 会议及个人咨询资料 ⑷ 方法学:经典文献,注意引文准确,不要转引 6. 摘要:

问题的提出(Background);本工作目的;对象;方法(指标,分组);主要结果(数 据,统计);结论与展望

7.再推敲文章题目:不切题,过大、过小

8.投稿:按杂志稿约修定(留底).引用该杂志文章.忌一稿两投

9.致命伤:目的不明确;重复性工作无创新;方法学问题致结果不可信.临床研究:伦理;病 例和对照选择;临床关系充分分析

四、如何写好论文讨论部分:科学论文的讨论需要结构化

建议科学论文讨论部分使用的结构:陈述主要发现,本研究的长处和短处、同其它研究比 较的长处和短处;特别要讨论结果中的差别、研究的意义、未解答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 向

讨论一开始要重新说明主要发现,用一个句子表示较为理想。接着全面说明本研究的长处 和短处,两者不可偏废。实际上,编辑和读者最注意研究的短处,这是所有医学研究不可 避免的。编辑和读者一旦发现研究的短处,而作者未加讨论,他们对文章的信任会发生动 摇,心生疑窦:是否还有他们和作者都未发现的其它弱点呢?

其次,将该研究与以前的工作联系起来,不炫耀自己的工作比以前的工作如何好,而 是比较其优劣。与其它研究进行对照,切忌将自己的缺陷掩盖起来。重要的是应该讨论为 什么会得出不同于别人的结论,作者可以放开去推测;但是如果弄不清自己的研究结果为 什么与别人的结果有差别,就不便作这种推测,也不该断言自已的研究结果正确,而别人 的错误。

接着应该讨论自己的研究“表明”什么,如何解释自己的研究发现,以及对临床医生 或决策者有什么意义?此刻,作者的境地是危险的,多数编辑和读者能够理解作者的谨慎 ,不逾实证界限。由读者自己去判断研究的意义:他们是会做到的。作者甚至可以指出研 究结果证明不了什么,防止读者得出过度、不实的结论。最后,应点明哪些问题尚未解答 ,以及要继续做的工作。显然,编辑和读者不喜欢夸大的作法。事实上,作者对论文的这 一部分常常写得乱糟糟的。虽然无法阻止作者写一篇充满推测的文章,但切不可因推测而 毁了证据。

讨论部分有时也许需要别的小标题,但我们以为,现在提出的结构适合大多数研究论 文。尽管统一结构有难度,甚至受限制,我们相信这种结构会降低总的文字长度,防止不 恰当的推测和重复,减少报道偏差,提高报道的总体质量。这种设想是完全经得起检验的

。我们欢迎BMJ的作者和读者发表观点,如果反映好,我们将使用结构式讨论。 五、关于写英文文章的秘诀

我老板平均每个毕业的博士都有6篇以上的SCI,他从来不强求学生发文章,只教如何 做研究。下面的问题,他只和我说过一次,之后我的行动与之不相符就会被骂。现在成了 习惯来这样思考,做事,发现真是事半功倍。

1. 你在做研究之前,想过结果能不能发表没有?往哪里发?

2. 写文章的高手是先把文章大框写好,空出数据来,等做完实验,填完空就可以发了。正 谓心中有沟壑。

3. 在想不清楚要写什么,要发到哪里去,自己做的与同行做的有什么出色之处,之前,就 不要动手做事。去看文献,去想。想不清楚就做,不如不做

要想这样子做,就得先看文献不是?要知道如何把文章架起来,要知道别人是如何讨论 的,要知道你自己的数据是不是说明了与别人不一样的东东或别人没有做过。这个过程就 是看文献,想的过程,这些搞清楚了,写就简单了。要是先做事,做完发现别人做过,或 无法用理论解释,岂不是冤大头? 六、写论文的技巧

优秀论文的要素:1、正确选题;2、合适的切入点;3、简洁明了;4、说清自己的贡献;

5、可靠的/可重现的结果;6、可重复的过程;7、好的.文章结构和逻辑流程;8、精选的参 考文献

优秀论文的误区:1、Idea越多越好;2、一味追求革命性的,突破性的成果;3、数学、理 论和公式越复杂越好——显示自己的聪明;4、追求最好,史无前例;5、显示权威性,引 文中大量引用自己的论文。

写文章的条件:1、与研究工作相关,确实有了好的想法,不是为了写而写;2、取得了有 价值的成果,对学术界有贡献;3、实验成熟,经得起检验;4、已经需要记录下来和其他 人分享

写论文的要点:1、写出3~4层的纲要反复修改多次。2、从Introduction开写,回顾已有的 工作。3、要声明文章结构,不要直接进入细节。4、声明工作的动机和基本原理,提出潜 在的问题,自己进行回答。5、讲明自己工作与前人的不同,说明自己的贡献及其实际应用 前景。6、最后写Summary和Abstract,反复斟酌后确定标题。

Reviewer Check List: 1、论文是否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或者给出了已有问题的一个新的 解决方案。2、论文的主要结果是什么?3、实验结果是否充分?4、论文技术含量如何?

5、论文是否对所提出的技术/结果的有效性和局限性进行了评价?6、论文写作是否清晰, 从而令本行业内多数研究人员可读?7、论文是否适当地引用和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历史文献 ?8、论文是否应该给予嘉奖?

IEEE Transactions on CSVT Review form: 1、在多大的程度上满足本期刊读者的兴趣?

2、论文所使用的方法的评价?3、结果是否具有新颖性?4、主要结果是否正确?5、论述 是否清晰?6、是否具有一致性(前/后,论述/结果)?7、引文是否充足?8、Reviewer的 意见:(Accept / Accept after a minor revision / Reject / Reject but resubmit a fter a major revision / Submit to another journal)。 七、论文写作技巧:

1、宣传自己——说明论文的重要性。流程:a)问题X是重要的;b)前人的工作A、B曾经 研究过这个问题;c)A、B有一些缺陷;d)我们提出了方法D;e)对D进行实验,和A、B进

行比较;f)实验证明D比A、B优越;g)解释为什么D是更优的,而其他的思路(比如E)是 不行的;h)阐述D的有效性和局限性;i)对D进一步发展的讨论。要点:j)简洁最重要; k)不犯粗心的错误,仔细验证结果和适当选择用词。

2、细心修改。步骤:a)30%的时间细心思考,70%的时间认真写作初稿;b)把写好的论文 放一段时间;c)逐字逐句地阅读论文;d)请其他人帮助阅读和修改;e)在修改的时候, 从别人的角度来审视论文(Reviewer / boss / colleagues / proof-reader);f)仔细 修改的次数 > 3;修改的总次数 > 5。要点:g)自己读自己的论文很乏味,并且不易找到 错误;h)为了论文的小的层次提升,要付出大量劳动。

3、优化英语。步骤:a)自顶向下地组织论文(大纲/逻辑/流程);b)用其他的优秀论文 (尤其是同期刊/同系列的论文,优秀书籍)作为范例;c)请别人帮满阅读和修改语法和 用词;d)记录自己用词和语法的错误,进行积累。要点:e)用词和语法固然重要,但是 结构和逻辑更加重要。 八、优秀论文结构范例:

1、Abstract—— 对自己工作及其贡献的总结:a)阐述问题;b)说明自己的解决方案和 结果。

2、Introduction——背景,以及文章的大纲:a)题X是重要的;b)前人的工作A、B曾经 研究过这个问题;c)A、B有一些缺陷;d)我们提出了方法D;e)D的基本特征,和A、B进 行比较;f)实验证明D比A、B优越;g)文章的基本结构,大纲。

3、Previous Work——说明自己与前人的不同:a)将历史上前人的工作分成类别;b)对 每项重要的历史工作进行简短的回顾(一到几句),注意要回顾正确,抓住要点,避免歧义 ;c)和自己提出的工作进行比较;d)不要忽略前人的重要工作,要公正评价前人的工作 ,不要过于苛刻;e)强调自己的工作和前人工作的不同,最好举出各自适用例子。 4、Our Work——描述自己的工作,可分成多个部分:a)从读者角度阐明定义和表示法; b)提供算法的伪码,图解和相应解释;c)用设问的方式回答读者可能提出的潜在问题; d)复杂的冗长的证明和细节可以放在附录中,这里关键是把问题阐述清楚;e)特例和例 外应该在脚注中给予说明。

5、Experiments——验证提出的方法和思路:a)合理地设计实验(简洁的实验和详尽的实 验步骤);b)必要的比较,突出科学性;c)讨论,说明结果的意义;d)给出结论。 6、Conclusion——总结、前景及结文:a)快速简短的总结;b)未来工作的展望;c)结 束全文。

7、References——对相关重要背景文献的全面引用:a)选择引文(众所周知的结论不必 引用,其他人的工作要引用);b)与前文保持一致。 8、Others——致谢、附录、脚注。

处理被拒:1、理解被国际权威期刊拒稿是一件正常的事情(70%以上被拒),保持良好心态 。

2、感谢编辑和Reviewer的意见和工作。3、询问副主编,自己可以怎样处理这篇论文最合 适(重投/改投/撤回)。4、继续新的研究或补充修改后改投其他杂志。

常见问题:1、是否可以一稿多投?千万不要!但是一篇会议论文经过修改以后可以再投期 刊。2、是否可以建议副主编如何处理自己的论文呢?不行,但可建议他别让某人评阅。3 、如4月都未收到副主编回复怎么办?写一封友好的询问信,别催得太紧,别找主编。4、 如和副主编意见严重不和怎么办?可以找主编,但是别经常这样做。5、如果和主编的最终 决定严重不和怎么办?没有办法了

sci论文研究方法和技巧

什么?

一、研究生必备四本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一定要首先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作为研究生下面这几个本子是必不可少的:1,实验记录本(包括试验准备本),这当然首当其冲必不可少,我就不多说了; 2,Idea记录本,每次看文献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先记下,由此产生的idea更不能放过,这可是做研究的本钱,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以后翻翻会更有想法的; 3,专业概念以及理论进展记录本,每个人不可能对自己领域的概念都了如指掌,初入门者更是如此,这时候小小一个本子的作用就大了; 4,讲座记录本,这本本子可能有些零杂,记录听到的内容,更要记录瞬间的灵感,以及不懂的地方,不可小视!   这四本是你必不可少的,不过作为我们这些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来说,还有一个应该具备的本子就是英语好句记录本。个人觉得,要是英语不是很好的童鞋,不想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在英语润色上也可以交给专业的翻译和润色机构毕竟进行科研和为了发表而绞尽脑汁写英语比起来,前者的时间更有效率也更经济,之前有师兄推荐用过派利希,专业又修改的比自己的好多了,我是觉得这种好多了,省时省心。

二、论文写作要点1、选题要小,开掘要深;不要题目很大,内容却很单薄。2、写作前要读好书、翻阅大量资料、注意学术积累,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重利用网络,特别是一些专业数据库; 3、“选题新、方法新、资料新”的三新原则(老板教导的);   4、“新题新做”和“小题大做”;总之,一点之见即成文。关于写英文文章的秘诀  现在成了习惯来这样思考,做事,发现真是事半功倍 你在做研究之前,想过结果能不能发表没有?往哪里发 2. 写文章的高手是先把文章大框写好,空出数据来,等做完实验,填完空就可以发了。正谓心中有沟壑。3. 在想不清楚要写什么,要发到哪里去,自己做的与同行做的有什么出色之处,之前,就不要动手做事。去看文献,去想。想不清楚就做,不如不做。要想这样子做,就得先看文献不是?要知道如何把文章架起来,要知道别人是如何讨论的,要知道你自己的数据是不是说明了与别人不一样的东东或别人没有做过。这个过程就是看文献,想的过程,这些搞清楚了,写就简单了。要是先做事,做完发现别人做过,或无法用理论解释,岂不是冤大头?处理被拒:1、理解被国际权威期刊拒稿是一件正常的事情(70%以上被拒),保持良好心态。2、感谢编辑和Reviewer的意见和工作。3、询问副主编,自己可以怎样处理这篇论文最合适(重投/改投/撤回)。4、继续新的研究或补充修改后改投其他杂志。常见问题:1、是否可以一稿多投?千万不要!但是一篇会议论文经过修改以后可以再投期刊。2、是否可以建议副主编如何处理自己的论文呢?不行,但可建议他别让某人评阅。3、如4月都未收到副主编回复怎么办?写一封友好的询问信,别催得太紧,别找主编。4、如和副主编意见严重不和怎么办?可以找主编,但是别经常这样做

一、选题阶段:在问题意识下框定研究领域确定选题是撰写学位论文的第一步,对学位论文有决定性的意义,“题好文一半”,选择了一个好的论文选题,就等于论文完成了一半。确定学位论文选题是学位攻读者独立研究的开始,是个体创造性的思维过程,颇具挑战性。1.要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要找到一个好的学位论文选题,必须要有强烈“问题意识”,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问题。 牛顿和瓦特的例子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牛顿从树上掉下的一个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成为 17 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而瓦特则从水烧开后水壶盖跳动这样一个人们熟视无睹现象中受启发,进而发明了蒸汽机,引发了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大变革。研究始于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 虽然确定一个好的论文选题对于所有学科的学位攻读者同样重要,但对于攻读人文社科学位者而言,问题意识更为重要。因为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客观,学术前沿比较清晰,并且研究的是一种确定性事实,以规律的形式出现,因此研究的问题相对比较明确。而人文社会科学探究的是社会事实,而社会事实作为人有目的行为的产物,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偶然的事实,探索必然的规律,其研究对象相对复杂,涉及的因素众多,且交织在一起,往往还涉及价值问题。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更具有隐秘性,更要有强烈的问题前设,带着一双探索的眼睛,发现社会事实背后的因素。2. 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是学位论文的灵魂,是评价学位论文质量与水平的主要标准。 “创新”指的是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发展做出原创性的贡献,可表现在探索了未知的新领域、文献资料的新发现、观察问题的新视角、新概念术语的产生、研究方法的新探索、学科知识的新融合,理论观点的新突破等。在选题阶段,对于自己将要主攻的研究问题能够达到怎样的创新目标要有一个基本的估计。 换言之,要对自己的研究能力、研究条件以及可能达到的研究结果有一个比较理性的、明智的判断。 要不断地反问自己:与其他研究者相比,我有什么样的优势,可能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从而形成创新点?作为一个长期从事高校业务管理部门工作的一线管理者,我的实践经验可能是个优势,但理论功底不够深厚,要在理论创新上做出成绩相对困难。 那么,选题从实践出发就比较切合自己的实际。如果选择自己从事过的工作,学位论文写作就会轻松一些。原因是: ① 对这些领域比较熟悉,背景知识了解较多; ② 对操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感性认识,尤其对其中的矛盾有较深的体会; ③ 以相关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能比较便利地获得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可能在资料积累上有所创新,能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这样,在自己曾经做过的工作中去寻找问题就比较恰当。3. 关注研究意义在选题时要关注研究意义,如果选题没有多大意义,花再多的精力,研究得再好,也没有多少价值。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理论价值体现为理论上的突破,表现为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新创造,或对于学科内某一理论问题具有补充、整合或派生意义,为人类的知识积累添砖加瓦。实践意义指的是能否对解决现实问题有所帮助,为经济建设与社会繁荣发挥积极的作用。 研究意义集中体现在回答这样的问题上: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我对自己的工作经历进行了反复扫描,最后落实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上。因为,作为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到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影响重大而深远。 同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又是一个饱受争议、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焦点事件,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就很有意义。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并关注研究意义,带着这样的前设去有意识地寻找问题,实质上体现了做学位论文时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兴趣、能力、可行性等。 综合以上几方面的考虑,我大致框定做“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研究”,但到底研究本科评估中的什么问题,还是朦朦胧胧的,不是很明确。二、综合考试阶段:逐步聚焦研究问题综合考试阶段是研究问题的逐步聚焦过程,可分为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和挖掘问题等步骤。1. 通过文献综述寻找问题问题就是理论疑难和实际矛盾,因此,寻找问题的途径无非二条:实践途径或理论途径。无论是理论途径还是实践途径,进行文献综述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文献综述就是围绕着研究问题,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梳理出这个研究专题的学术发展,用概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学术谱系图”。同时,要对所涉及的问题及其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和鉴别,发现现有的研究尚未涉及的领域,或者他人尚未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研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做文献综述最能从学术内在机理上体现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这是一个边梳理、边学习、边思考的过程,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程,要大量阅读资料,反复研读重要文献,透彻理解前人的研究思路和独创性结论,并琢磨前人的研究策略,思考自己研究问题该从哪些切入点开展。完成了文献综述的写作,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问题、创新点、研究意义等都会逐渐清晰起来。为了完成综合考试必备的文献综述,我对二十几年来我国评估研究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研究议题、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进行了分类概括与分析。 结果发现,从研究议题而言,评估制度、评估技术研究是热点,而多学科视野下的研究比较缺乏。 从研究层次而言,宏观研究较多,中观与微观的研究较少。从研究方法而言,思辨性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而既有特定的理论视角,又有实证研究支撑的专题研究还相当缺乏。为此,我认为从社会学视角聚焦在大学这个中观层次上,这个研究视角在现有的评估研究中尚属空白。 我的导师有社会学背景,我自己曾任地方院校评建办副主任,具备研究该问题理论与实践的有利条件,从这个角度开展研究具有可行性。社会现实是问题的源泉,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思考是找准问题的关键环节。 我收集社会各界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反响材料,包括网上言论、报纸、访谈录、“两会”提案等,对这些具有强烈感性色彩的言论进行归纳和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被评院校以“全民大动员”方式形成的评估运动,采取的一些错误应对策略是评估工作遭到诟病的焦点所在。至于为什么被评院校会比较普遍地采用这种应对方式,仅从评估技术角度恐怕难以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但评估方法应该是引发这种现象的内在根源。因此,我对世界评估发展的历史、评估模式和发展趋势进行文献综述,尤其分析评估发展的历史进程,对测量 → 描述 → 判断 → 建构四个评估时代所反映出来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试图为评估在现实中的疑难找到理论依据,也为我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世界评估发展史上找到坐标定位。这样,通过做文献综述,分析理论疑难和实践困境,所要研究的问题有“呼之欲出”之感。2. 从社会现象中发现和聚焦问题从社会现实中发现问题,关键在于抓住核心问题,此外,还要剥离次要因素,限定范围,将问题聚焦并简化,并且用十分简练的学术语言清晰地表述出来。这是一个从表象问题向实质问题的转化过程,也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过程,更是一个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过程,需要多视角下的灵感迸发。完成文献综述后,待研究的问题时刻萦绕在心头。这期间,我与导师不断地沟通,也和相关人员,包括老师、同学、涉及这个问题域的人员进行多方交流。 或者说只要能逮到人,对方有可能听我讲,我就不断地叙说,把自己的大概研究思路讲给他(她),看对方的反应,之后再将反馈意见详细地记录下来。感谢北京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 被我缠住的人对我这样的行为都非常理解,且乐于奉献自己的观点。这些交流者开阔的视野、充足的知识储备、丰富的研究经验、深刻的见解是巨大的财富!多方反馈的观点给了我莫大的启迪,也斧正了自己的前设。 经历了“头脑风暴”的洗礼,一个概念——组织化动员蓦然出现了! 这个概念很好地概括了大学在评估时的组织行为,正是这种组织行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3. 在理论视角下挖掘和细化问题在实践基础上抽象出“组织化动员”概念后,还需要在理论视角下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细化。经过深入思考,我提出了这种奇特社会现象的三点悖论: ① 与大学组织特性形成鲜明比照。大学被称为“松散的结合系统”、“组织起来的无政府联合体”,但评估期间大学变成了军队,具有统一的意志和强大的“战争力”。 ② 它与我国社会发展趋势不一致。 “运动”是“总体性社会”运作的基本方式,但改革开放后,社会动员逐渐淡出中国,以法治为基础的治理渐成常态。 但在评估期间,高校处于非常态,运动范式再现。 ③ 它在世界各国大学评估实践中几乎没有同例。 外部介入大学评估是世界通例,但国外大学未出现这种应急性应对外部评估的现象。针对这三个悖论,我集中研究大学“组织化动员”的产生机理,即“为什么要组织化动员”? “如何进行组织化动员”?研究问题进一步细化为三个子问题: ① 为什么我国大学在评估时会出现“组织化动员”? 这种现象出现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有怎样的结构性条件? 其动因又是什么? ② 大学内部“组织化动员”如何实施?其动员方式、阶段和特点分别是什么?③ “原子化”的个体为什么会被动员起来?他们对“组织化动员”的反应如何?有哪些矛盾与冲突?“组织化动员” 式的评估对被评大学的长远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当确定用“组织化动员”作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研究的主线时,我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才真正地确定下来。无论在答辩时还是课题申报预审时,不同的专家比较一致的反馈意见是:研究的问题意识很强,研究视角新颖,选题很有意义,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组织化动员”的概念。三、开题阶段:综合设计研究问题到了开题阶段,就要对学位论文选题做好研究设计,包括确定相关理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等。在这个过程中,我对选择理论、确定研究对象和琢磨研究距离体会最深。1. 选择理论学位论文必须要有理论支撑,没有理论的论文是没有深度的,称不上是博士学位论文。 但是,因为我的研究问题源于现实问题,而现实问题是综合性的,非学科性的,这就决定了要选择一个针对性的理论难度较大。 另外,我的问题又源自本土的社会现象,要特别警惕西方理论的适用性。 最后,我选择以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作为理论基石,原因在于: ① 它的理论核心,即结构具有制约性和使动性,我们在受制约中创造了一个制约我们的世界,对我的研究问题有较好的解释力。 ② 这是一个综合性理论,融合了社会结构制约性和主体行动能动性两个方面,包容性较大。 ③ 这是一个形式模型,所以才具有超越不同社会结构形态,对研究具有一般性的指导意义。换言之,这个西方的理论用来解释中国的本土问题还是适用的。2. 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选择最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样,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度解剖,就能形成对这类现象较为深入、详细和全面的认识,起到“一叶知秋”的作用。对于本科评估“组织化动员”而言,地方院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组织化动员”表现出最强烈的动机和最发达的形态。 而我作为一名地方院校组织评估工作的主要成员,具备“解剖麻雀”的便利条件。而且,本研究侧重在“组织化动员”的过程剖析,而这个过程通常是隐匿在文本之后的,了解其“幕后”的情况变得非常重要。 这个研究对象和研究重点的确定,使我这样背景的研究者具备了绝对的优势,研究条件十分有利。3. 琢磨研究距离经验基础上的学理研究,要与经验事实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直接决定了观察的角度,观察的距离不同,看到的景象就会不一样。理想的距离应是既能看到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能抓住其中的细微之处。 距离太远,难以产生感性认识,抓不住深藏其中的“微妙”,深度不够;距离太近,就会深陷其中,跳不出来,宽度不足。对我来讲,用自己工作的院校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会比较敏感,说什么、怎么说才能真正发挥“内里的局外人”作用,既抓住关键问题所在,又不损害组织利益,这是我在研究设计中反复琢磨的一个重要问题。将研究聚焦在“组织化动员”过程而非应对评估的具体措施与策略上,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观察距离。 既可以一个“内部人”深入其中,感受组织内部人员的情感和态度,理清该事件内部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组织化动员”的实质问题;又以一个“局外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不陷入到具体的琐事之中,不遮盖问题,以理性的态度进行客观分析。开题阶段要对学位论文选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设计,这是开展任何一项研究都必须经过的过程。这个阶段问题考虑得越详细、越深入,后续的研究就会越明确,可避免在研究中走弯路。四、论文写作阶段:对研究问题削枝强干论文写作是按照研究设计进行具体实施的过程,将研究设计中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和细化,并削减旁枝问题。1. 深入与细化核心问题我觉得自己的研究思路很清晰,论文写作只要按照研究设计进一步细化即可。 但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宏大、因素众多,关系复杂,正如评论家所言,吉登斯的理论是“综合了各种理论要素的‘煎饼’,内部充满了矛盾和张力,吉登斯像‘狐狸’一样,像‘蜜蜂’一样,在理论之间飞来飞去,要理解他的理论就像‘试图去抓住一根水银柱’”。 对我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该理论缺乏中观层次的分析框架。 这样,上层的理论和下层的材料就无法串在一起,研究从理论出发的路径走不通。这样,我只能在核心研究内容上寻找突破路径,希望能借鉴到其他研究者的分析要素。然而,由于社会结构的差异,西方社会运动多是“自下而上”自发集聚而产生,找不到类似“组织化动员”的模式。 而且,西方对运动研究的理论视角虽然多样,但每一种理论视角关注运动发生和发展的不同方面,在理论议题、研究兴趣和基本假设等方面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很难借鉴。而我国虽是一个运动频发的国家,相关的研究议题也很多,但理论视角却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史学研究,重在对史料的挖掘和整理。 研究内容基本上是对各种具体运动发展脉络的描述和分析,对运动性质与特征的归纳,对运动结果的探讨和利弊得失的评价等。 这些研究对“为什么要进行组织化动员”的借鉴意义不大,但对“怎样进行组织化动员”有一些启发作用。 因此,要想将论文研究进行下去,首先要构建出一个“组织化动员”模型,分析影响“组织化动员”的核心要素,可这样的要求显然超出了我的能力。为什么要进行“组织化动员”,牵涉到我国转型期社会变革的宏大背景,相关因素自然非常多。我像一只无头苍蝇在相关问题中打转,始终理不出一条清晰的脉络。 直到我读了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论文《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 30 年改革开放的社会学分析》之后才豁然开朗。我欣喜若狂,即刻用了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作为分析框架,将评估运动转换为:带有“总体性社会”遗传基因,在技术治理方式下的一种“运动式治理”。解决了分析框架,以后的工作就变得相对简单。在此之前,我将自己头脑里的一些想法都记录下来了,虽然是一个个的碎片,没有章法,却是思考后的粗加工材料。 现在,理清主线后,选择一种合适的论述角度,将这些材料串起来,论文内容很快就充实起来。2. 删除旁枝问题“组织化动员”式的评估到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这是人们情不自禁发出的疑问。 无论是课题申报还是交流时,人们都希望我用理性、系统的学术研究来回答这个问题。开题时,我确实将“组织化动员”的评估效果作为研究内容之一,并且在此后的论文写作过程中,围绕着这样一些问题:案例院校动员起来做了什么? 怎么做的? 评估结束后,哪些保留了,哪些消失了? “组织化动员”的评估对案例院校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我根据 CIPP 评估模型要素(情景评估、输入评估、过程评估、结果评估)作为分析框架,深入挖掘案例并以丰富的材料作为支撑,有效地回答了大多数人的疑问。预答辩时,导师们认为博士学位论文的篇幅过长( 30 万字),结构有些松散。 我就将与核心研究内容关联不是很紧密的内容删除,删减了 10 万字左右。经过这样的调整,“组织化动员”机理研究的主线变得更加清晰,重点更为突出,结构也紧凑起来。 我对调整后的效果非常满意,但同时还是免不了对删除的这部分内容感到十分可惜,这毕竟是我呕心沥血的结果啊。论文写作时的分析框架十分重要,要紧扣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避免被旁枝问题所干扰,研究最好只回答一个问题,削枝强干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五、答辩阶段:再次推敲学位论文的题目完成学位论文后,在论文答辩前后可对题目进行再次推敲,这个时候是“点题”,即用文字对论文主题给予概括。 点题时要注意标题文字的规范、准确、新颖,要仔细琢磨论文标题是否恰当;词语是否确切、科学、规范、没有异议;是否简单明了;能否真正概括出学位论文的核心内容,恰如其分地反映出研究的范围和深度;是否新颖醒目;能否引起读者的阅读意愿等。我的学位论文标题曾经考虑用《“无政府组织”的“组织化动员”:大学本科评估实证研究》,这个标题对比强烈,比较醒目。但不少人对“无政府组织”提出了异议,认为提法不够规范,大学组织的特性准确的表达应为“组织起来的无政府联合体”,如果全文写上,标题又不够简洁,最后我放弃了这个题目。 后来,我将项目定为《大学本科教学评估“组织化动员”机理研究》,在预答辩时,有老师提出,并非所有大学在评估时都“组织化动员”,北京大学就没有采取这种方式。 经反复斟酌后,最后我将标题改为《地方高校本科评估中的组织化动员》。总之,学位论文研究问题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体现,从选题阶段的研究方向框定,到综合考试阶段的问题聚焦,再到开题阶段的研究设计,延续到论文写作阶段的削枝强干,直至答辩阶段的标题确定。学位论文贵在围绕问题开展研究,真正体现出研究的价值,并形成创新点。易美云学术是一站式在线学术教育服务平台,主要专注于科研培训服务,包括SSCI论文写作、社科基金申请、matlab编程培训等,协助广大的科研工作者顺利完成学业或者职业从容晋级。

SCI医学英文写作的格式和技巧,对于是否能不能论文发表成功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怎样写出高水平的SCI医学论文,是摆在每个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要写好SCI医学英语论文,总体分两步走:充分准备和论文结构。 充分准备就是指收集资料,看文献,从中找出灵感和方向,需比较全面地阅读本领域文章,总结其观点,密切关注国际研究动态,有关领域学术动态,对领域外的东西或交叉学科也可以借鉴、从而产生新的观点,多参加座谈会,研讨会,和同行探讨,从中获得启示,找出切入点,完善自己的观点。 论文结构是重点,医学英语论文写作有着自己的一套规则和格式,在文章结构和文字表达上都有其特点,只有严格遵循国际标准和相应刊物的规定,才能提高所投稿件的录用率。 整体规划论文,有一个方法值得借鉴,即剑桥大学爱席比教授提出的概念图:先把文章大框写好,从整体考虑文章结构,分类整理,随时记录出现的新想法,采用这个方法,不论正式下笔时是从哪一部分写起,都能够做到大局不乱。 医学英语论文的基本格式包括 Title-论文题目Author(s)-作者姓名Affiliation(s)andaddress(es)-联系方式Abstract-摘要Keywords-关键词Body-正文Acknowledgement-致谢References-参考文献Appendix-附录,可空缺Resume-作者简介视刊物而定Coveringletter投稿信其中正文为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五部分: Introduction-引言/概述,MaterialsandMethods-材料和方法,Results-结果,Discussion-讨论,Conclusion-结论/总结。医学英语论文写作格式分析,Title-论文题目应该恰当、光鲜、醒目,简明扼要地概括论文的基本思想,突出新的观点,有新见解,重点突出,一目了然,必须吸引读者。 由名词词组或名词短语构成,也可用陈述句。在必须使用动词的情况下,一般用分词或动名词形式,介词、冠词小写。 国际尺度化组织(ISO/215号文件)规定除各国通用的缩写词和特殊符号外,标题内不得使用缩写词和特殊符号,10-20个词。 Author(s)-作者姓名按照欧美国家的习惯,名字(firstname)在前,姓氏(surname/familyname/lastname)在后,逐一写出各自的姓名,以下几种写法都可以。 LuxinYang/YangLuxin/ZHANGhong-jun论文的署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署名一则是分享成果的荣誉,二则是一种责任。 实验的实施者和执笔者为第一作者。实验的设计者(指导者)等(如导师或科研团队的领队)可为通讯作者,列在排名的最后一位。 Affiliation(s)andaddress(es)-联系方式在作者姓名的下方还应注明作者的工作单位,邮政编码,电子邮件地址或联系电话等。 Abstract-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简短陈述,为读者阅读、信息检索提供方便,不宜太详尽,也不宜太简短,100~250个英文单词。 摘要主要有两大类 说明性摘要只向读者指出论文的主要议题是什么,不涉及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结果。一般适用于综述性文章,也用于讨论、评论性文章,以介绍某学科近期发展动态的论文居多。 资料性摘要多用于专题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型论文,尽量完整和准确地体现原文的具体内容,强调指出研究的目的,材料,方法和结果、结论等四要素。 随着信息科学和电子出版物的发展,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摘要形式即结构性摘要。先用短语归纳要点,再用句子加以简明扼要的说明。 Keywords-关键词 关键词是论文主题的浓缩,3-8个关键词。读者从中可以判断论文的主题、研究方向、方法等。是为了满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的需要,可从论文中选出的词或词组,以名词或名词短语居多,如果使用缩略词,则应为公认和普遍使用的缩略语。 Introduction引言 用简短的文字介绍写作背景和目的,主要内容包括:介绍相关研究的历史、现状、进展,目前研究的热点和存在的问题,说明自己对已有成果的看法,以往工作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所做研究的创新性或重要价值,意义和前景。 要保持鲜明的层次感和极强的逻辑性,这两点紧密结合,在符合逻辑性的基础上建立层层递进的关系。 在前言的结尾必须明确提出本文研究的范围:时间尺度,研究区域等,明确提出你所关心的某一特定区域。 引言的篇幅大小,两三百字左右为宜。 MaterialsandMethods材料与方法 这个部分如果是介绍实验为主,需要文字配合图表介绍实验流程,按实验步骤写出实验过程和方法,实验所用的材料和其特性、一些工艺条件也需简单或重点介绍。 还要叙述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包括设备名称、型号、测试什么参数、测量量程或范围等。 方法部分可按实验对象、实验设备、实验材料、实验记录、实验分析方法等来组织行文。 实验对象一般是人、动物或一些组织等,他们的基本信息要描述明白。 实验设备,要对仪器型号、生产厂家、实验过程中的用途等作详细说明。 实验材料,不同学科有不同要求。对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材料以及材料选择的必要性,最好有一定的说明。 实验过程,清楚描述实验的整个操作流程,一般要附以实验流程图进行说明。 Results结果有人把结果和讨论放在一起写,但是大多数论文都是分开的。这两种做法取决于文章的类型。 结果要求真实准确,不能伪造和篡改,不要故意隐瞒或遗漏某些重要结果,有迷惑或出现了什么问题都要说明。 结果部分一般要求提供表和图。文字,图,表相对独立,但避免重复。 建议大家在提供图时,尽量用最少的图提供最多的信息,最多不超过8个,图片格式的要求每个杂志各不相同。 Discussion讨论 讨论是最难写的部分,因为这里面最能够显示一个作者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突出本研究的创新及重要性。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深度就是论文对于提出问题的研究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广度指是否能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解释实验结果。 要突出自己研究的创新性,实验的独特性,并体现出显着区别于他人的特点,区别无论大和小,有区别就是创新。其他研究中没有得到的,那么这个结果就是重点讨论的对象,探讨它有什么实际意义,参考价值和使用前景,从深度方面探讨。 其次要系统阐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从广度的角度论述:从实验设计角度,从理论原理角度,从分析方法角度,或借鉴别人分析方法等。 Conclusion结论 对全文进行总结,对研究的主要发现和成果及其普遍性进行概括总结,有什么理论与实践上的意义,让读者对全文的重点有一个深刻的印象,行文要保持简洁。 在本部分也可提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本论文尚难以解决的问题,对研究的前景,后续工作和进一步研究进行展望,提出建议。 如果此文章只是某项目的一部分,稍做说明。 Acknowledgement-致谢 致谢主要分为两部分 : 表明研究的基金来源,写基金时一般要标注清楚基金号码(GrantNumber)。 对参与人员(没有列在作者中的研究人员)和单位表示感谢,如果通过一审和最终接受发表,还要加上对editor和anonymousreviewers的感谢。 References-参考文献 不同杂志对参考文献格式要求不一样,参考文献和引用一定要规范,格式要统一,人名的拼写一定不能出现错误,一般要求必须引用阅读过的重要的、近年的文献。 参考文献的选择是一项极为严肃的事医学。它关系到论文的可信度和作者的声誉,文献发表的刊物、年代、卷号、标题、页码同样应核实无误。 参阅所投刊物的投稿须知中对参考文献的要求,注录格式,使论文的文献列举和标注方法与所投刊物相一致。 其余部分 Appendix-附录,可空缺。Resume/CV-作者简介,视刊物而定。Coveringletter附信,投稿信,也是必备。 结语论文被SCI收录,学术水平是基础,编排格式是条件,投稿途径是关键。 由于篇幅有限,文章的结构,逻辑关系就变得非常重要。就象其他任何出版物一样,被SCI收录的期刊也在不停地开发自己的市场,作为国际性的科学刊物,在欧美有很大的影响,这与历史、语言和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有关。随着中国和亚洲各国经济、科学的不断发展,一些刊物也希望开拓这一巨大的市场,这给中国科技人员带来了更好的机遇。可以预见中国科技研究的结果将会更多的出现在国际科学刊物上。 Editideas(辑思编译)--源自美国华盛顿的母语编辑品牌,上千名母语专家为您服务。 Editideas(辑思编译)为科研学者提供SCI/SSCI/EI论文润色、学术翻译、投稿预审、目标期刊选择和学术推广等科研服务。

媒体融合实践技巧研究论文

【2017年媒介融合的真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简答题:请结合媒介融合谈谈传统媒体如何转型。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简答题:媒介融合对新闻编辑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论述题:媒体融合的形态有哪些?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论述题:以中西方媒体为例,简述媒介融合下“中央厨房”式的新闻内容生产与分发机制,结合理论和具体事例,谈谈你对这种模式的看法。上海交通大学简答题:简述“媒介融合”现象,并结合实际论述之。南昌大学新闻传播业务论述题:以某一媒体为例,介绍其媒介融合的具体做法并给出评价郑州大学新闻基础论述题:论述媒介融合。【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一直是近几年高校出题的热点,最初大多是以名词解释的形式出题,但是随着媒介融合的概念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并且其进程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学校对它的考察已经不是停留在概念解析的层面上了,而是要求考生对其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将这个概念运用到一些具体的事例中。因此,理解媒介融合的概念只是第一步,理解概念之后要做的是学以致用。媒介融合的概念——多视角来看 最初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卜浦尔认为,“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一体化多功能的发展趋势。从本质上讲,融合是不同技术的结合,是两种或更多种技术融合后形成的某种新传播技术,由融合产生的新传播技术和新媒介的功能大于原先各部分的总和”。随后中西方学者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概念,这些概念大致有以下四类:1.在微观层面上强调媒介融合的技术基础作用和驱动作用。最初提出“融合”概念的学者,以及有更多技术背景的学者往往表现出这种类型的特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尼葛洛庞把媒介融合理解为“各种各样的技术和媒介形式都在汇集到一起”。清华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熊澄宇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所有的媒介都向电子化和数字化这一种形式靠拢,这个趋势是由数字技术驱动的,并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变得可能。2.从中观层面出发,研究范围主要涵盖传媒技术融合、传媒产品形态融合、传煤运作系统融合和传媒组织机构的融合等方面。密苏里心理学院三位教授给出的报告里,媒介融合是大众传播业的一项正常的项目或者说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它整合或利用处于单一所有权或混合所有权之的报社、广播等电子媒体,以增加新闻和信息平台的数量,并使稀缺的煤体资源得到最优配置。3.从宏观层面出发,概念不仅包括上述两

多媒体在舞台设计上的应用研究 序言 近年来,这种建立在艺术与科学基础之上的新兴艺术形式在众多专业人士以及热爱它的人们的努力推动下以迅猛的势头发展着。它以它变幻莫测的艺术魅力和现代科学的新鲜感吸引着人们。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舞台背景设计这种综合艺术得以应运而生。两者的结合是顺应自然的,同时也是有着充分的时代发展的铺垫。它涉及到艺术设计的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设计理念。多媒体舞台背景设计在中国的发展仅仅不到10年,但是它代表了以后艺术设计的综合性的发展趋势。多媒体技术已经深入到舞台设计的方方面面。 一、舞台多媒体艺术表现特点 1.为舞台表演提供更丰富的表现力多媒体把艺术创作“搬”上舞台,让艺术品创作的过程展现在观众面前,如果在节目中仅仅展现艺术品的成品,未免太单调。以书法为例,若加入舞台多媒体背景技术,书法作品在创作时一笔一划都将展现在观众眼前。动态的创作笔法与静态的完成品相比,那种抑扬顿挫的创作过程则更能让观众感受到艺术的气息。这是传统艺术与一般数字艺术、视觉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多媒体背景所能展现的动态背景比传统舞台背景更具有表现力。在真实剧情背景里,动态背景就能把场景表现得更加真实,如多媒体背景中常用的风吹草动的背景,比实物背景布景中不动的道具“草”要生动得多。在渲染氛围背景中,动态背景更能起到渲染整个节目节奏和氛围的作用。如:2008年春晚的杂技表演《花式篮球》,背景以不同姿势动态人物的剪影闪过,突破了以往杂技节目纯粹表演的表现形式,使整个节目氛围活跃且更具时代感。2.电影语言得以运用多媒体所特有的非线性叙事能力能轻松实现时间大跨度转换。如今把非线性叙事搬上舞台,便可使舞台表演时间的转换更直接地传达给观众。如倒叙或插叙叙述方式,只要舞台背景更替,就能很轻松很直观得告诉观众时间的转换。同样,非线性叙事也能让编剧或导演在时间上进行更大胆地进行创作和加以把握。舞台多媒体背景使电影蒙太奇走向舞台,实现舞台空间的灵活转换,如分割方式——技巧转场(淡,化,划,甩如甩出,定格,数字特效)和连贯式转场(相似性转场,逻辑性转场,比喻性转场,过渡性转场),在舞台多媒体技术出现后,都能运用到舞台背景转场,使舞台的场景转换自然、合理、连贯、流畅。同时,舞台多媒体背景能把更多形式的场景“搬”上舞台,实现虚拟空间的真实再现,打破了传统舞台背景的空间局限性。比如大海、太空、沙漠、草原、戈壁等等。在传统舞台背景设计中,这些背景都不可能被“搬”上舞台,而舞台多媒体技术则把这些“不可能”变成“可能”,实现了传统舞台背景中难以实现的布景设置。如:2008年春晚小品《军嫂上岛》中成功地营造了大海的环境背景,让观众真实地感受到军嫂遥望海岛思念丈夫的急切心情。波涛汹涌的大海背景,咆哮的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效果与演员们惟妙惟肖的表演完美融合,整体效果更加真实,更赋感染力。3.降低制作成本传统舞台背景布局基本都采用实物摆设的方式,因此一旦要更换背景就需要拉上帷幕,这就造成节目背景设计的呆板与单调,不能及时做到更替。而舞台多媒体背景解决了这一问题,甚至实现了在几分钟几秒中内的更换,少了“拉帷幕”的环节,使节目更有连贯性,给观众一气呵成之感。并且通过数字压缩,多媒体视频、音响资料可以长时间保存,节省空间,易于保存,不易损坏。同时可利用网络通讯把图像和文件迅速地传到四面八方。将来人们一旦需要某一内容,可通过网络调出,在网络终端上阅读,满意时,再从终端打印机上打印出来。 二、多媒体技术在舞台设计中的应用 多媒体艺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不同阶段来自技术领域的影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更多的电子、物理技术运用进多媒体舞台设计中,为舞台设计注入新的活力。1.LED大屏幕的使用近年来,随着L E D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凭借着高亮度,低电压,功耗小、寿命长、容易拼接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到舞台设计当中。高亮度可以让舞台更加绚丽多彩,容易组合拼接更是可以随意按需要将屏幕装饰成各种形态,既可以作为背景屏使用,更作为舞台道具被随意装饰摆设,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而低能耗,性能稳定,寿命持久更可以保证舞台的安全使用。它的诞生深刻地影响着装饰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基于它这些显著的优点,高性能的全彩L E D屏一出现即成主舞台设计的宠儿,被广泛应用在各种舞台设计当中。从小舞台剧到大型文艺会演,它的身影总是那么璀璨。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击缶表演,安置在缶敲击面四周的L E D灯光与现场的背景灯光相互配合,营造出变化千万的开幕式“倒数”效果。还有空中升起的“奥运五环”标志和表演中心舞台上的卷轴,都是由LED灯管所组成的。2.声光电的运用舞台的发展与舞台声音的发展是并存的。随着舞台的一系列变化,舞台声音的运用也融入了高新科技的成分。多媒体技术在舞台声音上的运用,使舞台的纵深空间大大增加,使舞台声音的层次也更加丰富了。舞台声音也成为舞台多媒体技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八声道可以营造出一个立体的空间声音场,坐在下面的观众可以清晰的听到雨水从沿着屋檐的铁皮雨管从左边流到右边,可以听到风从左边的树梢上吹过,听到右前方鸟儿的啼鸣。以往,这些感受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但现在通过多声道的控制,完全可以给观众营造出极致的现场视听效果。同时舞台布光是演出空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情节的发展,对人物内心和特定场景进行全方位的灯光设计。如:百老汇名剧《猫》运用声、光、电等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创造出梦幻般的舞美效果,其强烈的视听冲击力让观众真正置身于猫的世界。如从天而降的大鞋,巨型下水道口,猫通向天国的长廊,这些大型道具在全电子控制下制造出让人瞠目结舌的视觉效果。3.互动让舞台空间得到更大的扩展虚拟互动系统结合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图像技术,其核心技术是混合现实,混合现实技术是通过计算机产生影像,提供给观众一个可以感观的虚拟客观世界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提前了虚拟现实与现实混合的后期制作时间,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现实环境和虚拟物品处在同一时空。实时混合现实技术是比较尖端的新技术,我们所研究的舞台多媒体艺术则必须是实时混合的。这有利于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相融。让人们在现实的世界中感受虚拟空间所存在的事物,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给观众带来的更强的感官感受。近年来戏剧界不断进行多媒体戏剧的尝试,在新的作品中采用大量的影像与互动媒体技术作为叙事的表现手段,将248影像与表演两个空间互相交错,演员可以与电脑制作出来的虚拟的角色在舞台上进行对话交流,甚至舞蹈,为观众制造出更多元的艺术体验。如:中国音乐剧《蝶》将先进的混合现实技术和动漫技术融入其中,在剧中加入全息影像技术,代替演员和L E D大屏幕动画出场的将是重生一般的全息虚拟造像,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效果都将事半功倍,让人赞不绝口。 三、未来舞台多媒体艺术的发展方向 1.更广阔的舞台空间目前,多媒体技术在舞台上的运用,还仅仅是在舞台背景上进行尝试。多媒体技术仍可以运用在舞台表演的其他方面。比如把舞台背景的场景扩展到观众席,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设想是否可以将观众席置于方形背景之中,让多媒体背景将在场观众包围,并且配合灯光和现场烟雾等舞台效果营造更为幻化虚拟的舞台空间旁观者,而是置身于舞台之中。如2007年星光大道年度总决赛中北京选手张芯的歌曲节目《天下无双》。其背景为三个错落摆放的屏幕上显示的翠绿的竹林,加上绿色的朦胧灯光,虚无缥缈如同仙境。但是,为何不把观众也融入进这动人的场景中去呢?如果把观众席周围也摆放上大尺寸的显示屏,展现出竹林的场景,逼真的效果是否更能打动台下的观众?2.加强舞台的预示性多媒体技术应该可以用来模拟整场舞台表演,即导演可以在正式表演之前对整场演出,包括场景,灯光,特技效果,演员表演等进行全方位模拟(如三维模拟效果,更加真实)。多媒体模拟演出的演出效果有很强的预视性,可以在演员进场彩排之前看到舞台的大体效果,以及为安排演员所在位置提供参照等等。同时导演只需在模拟的多媒体影像中就能很好的掌握整个演出的时间,减少屡次彩排所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2008年春晚在播出前进行了5次彩排,导演在最后两次彩排的时候仍在调整时间。整整5次彩排花费人力物力难以想象。假设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舞台演出模拟上,那么导演对整场演出就能更好把握。 总结 多媒体艺术给舞台设计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使舞台设计形式等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产生,发展到今天的广泛运用,它的优越性让我们看到多媒体技术将成为今后舞台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它的优越性让我们看到今后舞台设计的多元化,可以说它给了设计者更大的设计空间去展现舞台的魅力。换个角度想,它同样加大了设计者的技术难度和能力要求,设计者不仅要掌握好传统的舞台布景设计,也要研究透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表现形式。同样,在新兴多媒体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上,我们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要想多媒体技术在舞台发展上走得更远,仍需要不断的努力与研究。从舞台背景的运用延伸到其他领域,让多媒体技术融入舞台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 李兴国主编:《影视艺术与高科技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7 [2] 陈玲著:《新媒体艺术史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 [3] 许鹏等著:《新媒体艺术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4] 陈念群编著:《数字媒体创意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融媒体时代创造性思维课程教学浅议论文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尤其是议论文,议论文的样式有社论、评论、读后感等。那么什么样的议论文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融媒体时代创造性思维课程教学浅议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传统媒体、新媒体不断融合、创新,新形势下各类媒体对传播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变化。文章通过对融媒体时代对传播人才需求变化的思考,提出新闻传播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就创造性思维课程的教学创新和实践进行探索,希望能为新闻传播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教学创新;实践探索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一个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传播理念与传播技术,融传媒与受众于一体的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传统媒体、新媒体不断发展、融合、创新,传播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上发生了变革,新兴媒体在传媒市场的博弈中同样追求传播内容及形式上的创新,媒体对传播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变化。笔者通过对近几年传统媒体、新媒体人才需求信息的关注,发现媒体对传媒人才的需求除注重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专业业务技能及多媒体应用技能外,越来越看重从业者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传媒人才离不开媒体组织内部培养,更离不开高校传媒人才的输送。高校传媒专业是培养传媒人才的起点,一线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面对传播生态、媒体用人需求方面的变化,教育工作者在做好传媒人才基础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应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使学生成长为全能型传媒人才,才能适应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

一、转变培养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南京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顺应传媒行业的发展,围绕“全媒体、全能力、学习型复合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能适应社会和业界需要的新型传播人才。基于传媒事业对传媒创新人才的需求,该学院在做好专业教育的同时,强调创新创意教育,将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培养提升到了重要地位。目前创造性思维课程是学院平台课程,面向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及传播学等专业开设。该课程主要将创新知识、创造性思维方法、创新技法及实践技能等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涵盖内容主要有创新思维概述、创新思维的形成机制、创新思维的形式、突破思维定式、创新思维的实现过程、创新方法、认识自我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力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创新技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对思维的方法、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从而更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将课堂所学运用于实践中,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在未来的就业或创业过程中增强竞争力。

二、优化教学内容,转变课程考核方式

(一)优化教学内容,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并重

创造性思维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融合了中国传媒大学宫承波教授的创新思维训练教程和爱德华·德·博诺的水平思考法、六顶思考帽等内容。课程主要包含理论教学及实践探索两方面。理论教学部分是本门课程的基础,实践教学部分重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由浅入深,主要包含创新思维的含义、过程、形成机制,突破思维定式、创新思维方法、创新技法等内容。实践环节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完成创意作品。并在实践后学会总结、反思创新过程和结果,进一步探索潜在创新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转变考核方式,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在对学生进行课程学习评价时,应尽量以项目制或作品制为导向,基于任务驱动倒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际操作中,推动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1]。创造性思维课程在教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关注学生课堂思考、探究的过程,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实践成果。任课教师应转变考核方式,避免一次考试、一个作品决定学生的课程成绩,应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应兼顾平时成绩及实践成果,进行综合评价。该课程的考核体系现设定为平时成绩40%,期中实践成绩30%,期末实践成绩30%。其中平时成绩取决于学生考勤、参与课堂讨论、练习等方面的情况,重点关注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及思维方式转变的过程。期中及期末实践成绩评定将学生实践作品、创作报告、课堂展示纳入评价体系中,全面、科学地检验学生学习成效,评定学生成绩。

三、融合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一)导入式教学,转变学生学习观念

与专业基础类、技术类课程相比,学生对创造性思维课程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专注度、投入度不足,因此第一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什么?思维方法真的重要吗?为什么要学习创新思维方法?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收获什么?”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吸引学生关注,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教师通过解读行业发展变化、行业用人素养需求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对于个人成长、就业、创业的重要性,使学生提高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教师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各章节重点内容的总体介绍,使学生在第一节课就能对课程体系建立起全面清晰的认识,这有助于学生明确阶段性学习目标及总体学习目标。教师通过呈现以往学生在实践中创作的优秀作品和获奖作品,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观念上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启发式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理论知识的教学一般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单一的“填鸭式”教学会使学生降低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课堂上表现出被动学习、不积极思考、惰性思维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将启发式教学法贯穿始终,有益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突破权威型思维定式、标准答案型思维定式、书本型思维定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问启发式,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教师在教授思维定式内容时,通常将思维定式的含义及类别作为重点,强调思维定式不利于创新。常规的讲授方式使学生容易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讲授思维定式时可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思维定式对创新思维而言是最大的阻碍,但它是否有价值?是否存在积极的思维定式?”通过启发使学生主动提出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并塑造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研讨启发式,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转变,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好导向作用。明确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形成全班共同探讨的氛围。例如,学生在学习逆向思维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结构逆向、状态逆向、缺点逆向、因果逆向、心理逆向等角度探讨现实案例。教师只需保证学生在讨论中“不偏航”,始终围绕关键问题展开讨论,而学习的主动权则应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潜能。研讨启发式教学还能营造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小组整体的学习积极性。

(三)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相关教材中的案例较为久远,和新闻传播专业相关性不强,大部分案例难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因此,选择适合课程教学和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学习的案例就显得尤为重要,案例分析是否透彻也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选择媒体创意作品。笔者在讲授创新思维方法时选取当下权威媒体、传统媒体及新媒体推出的典型创意产品。如新华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推出的系列融媒体作品《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短视频《大道之行》等,用新颖的方式向世界传递丝路精神,一经发布即被刷屏,点击量超过5亿人次。选择本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创作的优秀作品。优选高年级或同年级同学在校内外比赛中获奖的作品并在课堂呈现,学生因具有接近性、相似性的心理感受,更愿意关注。这类作品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实践目标。案例评析应紧扣教学重点、难点,不流于形式。如笔者就《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展开评析,先启发学生思考该报道为什么被刷屏,为什么能有过亿点击量,作品的创意、亮点是什么,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讨论、分析,最后教师进行评析、总结。

四、关注个体差异,践行分层教学

创新思维是一种复杂的立体思维,就内在系统而言,受到认知水平、动机、意识、人格等因素的影响,就外在系统而言,又和家庭、社会及文化背景等因素有关。教师应关注并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进行教学设计,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联想思维训练时,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差异,分层次地设置思维训练题。联想思维训练方法主要有自由联想法及强制联想法。强制联想相较于自由联想更有难度,强调要按照一定的方向、目标展开思考。教师在设计训练题时应由易到难,先进行自由联想训练,通过1~2道题的练习,在了解学生联想思维能力后,对于能力较强的同学可分层设置难度级别更高的训练。直面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思维训练设计,做到难度适宜,学生在学习中才不会畏难,不会产生惰性思维。践行分层教学,有助于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思维训练,才能不断进步,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五、依托专业赛事,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一)课堂教学与创新实践教育深度融合

实践教学要走出“象牙塔”,就需要学院整合各方资源,搭建优质训练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切实达到练兵的目的[2]。在创造性思维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各级各类竞赛项目的梳理,选择适合学生实践的赛事组织实践教学。选择和课程开课时间平行的赛事,将与学生专业方向相关的赛事作为实践平台。目前影响力较大的赛事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紫金奖”公益传播设计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大赛,这些赛事都可以作为学生实践的平台。近两年,南京传媒学院学生通过课程实践,斩获了多个国家级、省级赛事的奖项。学生在获得荣誉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创作的积极性。

(二)依托专业赛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比赛,能够检验教学成效和学生实践水平,进而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准。在整个教学周期中,教师持续引导学生边学边赛,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及时巩固课堂知识,综合运用创新思维方法和创新技法。通过比赛还有利于学生检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的能力,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及短板。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听课,训练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教师根据学生在参赛过程中暴露出的不同问题,适时调整教学重点,有利于提升教学成效。

(三)加强实践指导,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性思维课程作为学院平台课,授课对象为大一学生。学生缺乏参赛经验,会产生畏难情绪或盲目参赛,教师的专业指导尤为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专业方向及实践能力,先确定赛道,再确定选题和可实现的作品类型进行创作。例如,鼓励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参加“紫金奖”公益传播设计大赛,根据团队创作能力选择平面类、视频类或新媒体类(互动小程序、H5等)作品类型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突破从众思维、“自我贬抑”思维定式,综合运用思维方法和创新技法进行实践。在实践作品完成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展示,小组互评。引导学生对思维方法的运用、创作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发现潜在创新点,从而更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六、拓展网络教学平台,全面关注学生成长

教师在进行常规课堂教学的同时,可以拓展教学平台,发挥网络平台的功能优势。依托网络教学平台(超星学习通、智慧树、慕课堂等)发布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发挥平台育人功能。借助线上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课后发布音视频学习资料、经典案例,供学生巩固课堂知识。通过设置主题讨论、思维训练、章节测试模块,全面全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检验学习成效。搭建学习通班级群或QQ群、微信群等,便于教师答疑、学生互动。借助网络平台智能化的统计功能,教师可以高效精准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任务完成进度、知识点掌握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情况等),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及时发现并关注能力较弱的学生,避免学生成为课程的旁观者或局外人。发掘并关注能力较强的学生,加强实践环节的指导,引领学生产出优质的创意作品。运用好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教师还可以对班级整体学习情况进行数据收集、分析,有助于教师适时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优势,综合运用平台功能,可以帮助教师全面全过程关注学生,塑造学生的创新能力。

七、结语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新闻传播教育工作带来了冲击及挑战。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应顺应时代发展,以传媒行业人才需求为核心,重视学生创新创意能力的培养。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融合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实践教育路径,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在融媒体环境下的应对能力及从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波.基于实践教学的传媒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新闻世界,2020(6):86-88

[2]朱江丽,史玲莉.新时代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改革的使命与路径[J].青年记者,2021(1):83-85.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