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可以了解新生儿的身体状态,可以了解他们的听力,可以避免他们的耳朵出现问题。
新生儿听力筛查目的是更早期的发现听力障碍的孩子以便进行早期干预。新生儿出生后进行听力筛查,可以及早发现新生儿是否有先天性耳聋的疾病,强调的是早期的诊断,早期的干预,不管是人工耳蜗还是助听器,都需要以明确诊断为前提条件,婴幼儿期特别是3周岁以前阶段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耳聋即使是轻度听力损失,也能够导致小儿语言障碍,甚至智力发育迟缓,造成其心理和行为交往的缺陷。
只有早期确定小儿有无听力损伤,才能给予相应的早期处理,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听力损伤所导致的不良后果,改变聋儿的一生,如果听力有问题,有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和早期干预,孩子的语言发展将会受到影响,这是个初筛,具体比较准确的就要到有条件的医院去做扩光的检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目的是为了能早期发现有听力损伤的新生儿并给予及时的治疗,减少发育过程中对患儿的言语能力以及智力发育造成影响,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婴幼儿听力损失直接影响其语言的形成。
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和智力发育, 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减少听力障碍对语言发育和其他神经精神发育的影响,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可以通过声放大等技术重建其语言刺激环境, 使语言发育不受或少受损害。
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是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及时进行诊断和干预的有效措施,是减少听障对语言和认知发育的影响,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降低听力残疾的有力保障,听力障碍的治疗不仅是听觉方面的矫正,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找回语言能力,赶上同龄人的步伐。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操作和护理论文
在各领域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操作和护理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键词】 新生儿听力筛查护理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依法开展的全国性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工作,听力损害是新生儿常见的异常之一,新生儿听力筛查可以早期发现婴幼儿听力障碍,以便及早进行干预,减少听力损害对婴幼儿各方面的影响。我院自2008年开始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操作和护理上不断地得以提高,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对象对2008年1月~2009年4月以来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儿包括正常新生儿、高危新生儿均进行了听力筛查。
1.2筛查模式的具体标准按卫生部《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实行两阶段筛查模式。
新生儿出院前进行初筛,未通过者于42天内进行复筛,复筛未通过者3个月再复查,仍未通过者转听力检测中心进行诊断,确定有无听力损失,以及损失程度和干预方案。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即使通过筛查仍应结合听性行为观察法,3年内每6个月随访一次。
1.3具体方法
1.3.1设备采用德国产手持式规格MAICO耳声发射听力筛查仪,瞬态声诱发性耳声发射。检测仪器的准备主要包括:①检测仪器要进行定期保养和检查,每次测试前检查仪器是否正常、电量是否充足、探针孔的通畅性。②备好耳科专用棉签,用以清除外耳道阻塞物。③备好探头专用细针及消毒液,以便探针孔被堵塞时能及时清理。
1.3.2具体的时间和次数按卫生部“规范”实行两阶段筛查模式:新生儿出院前进行初筛,未通过者于42天进行复筛。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最佳时机:选择为出生后48~72小时进行[1],因出生随着时间的延长,耳道内的羊水与积液等逐渐被吸收,从而提高通过率。
1.3.3测试环境的准备测试房间保持相对安静、噪音不超过40分贝为好[2]。操作时关闭周围的声源,以保证检测的顺利进行。家长的准备:充分尊重家长的的知情同意权,测试前向家长进行相关知识宣教,很多家长对新生儿听力筛查认知较少,部分父母认为孩子对外界声音刺激有反应,听力不会有问题,不愿意做这项检查。这时应向家长耐心讲解新生儿听力筛查已作为卫生部规定的新生儿筛查项目之一,让其明白筛查的目的、意义、方法和听力障碍的的后果,使其了解,多数听力受损的新生儿能听到一些声音,但并不足以促进说话能力的良好发育,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1.3.4新生儿的'状态这个很关键,婴儿如哭闹、烦躁不安,则容易影响测试结果,甚至测试无法进行,因此最佳的测试应选择在婴儿喂饱后自然睡眠状态时进行;少数于喂奶中安静状态下测试,并充分地抚摸婴儿头部使其安静熟睡。1.3.5具体操作耳塞的放置:新生儿侧卧或抱在怀中,测试耳朝上,轻轻地将耳廓向后牵拉使耳道变直,用消毒干棉签清理双侧耳道后,根据耳孔的大小选择合适型号的耳塞,然后将探头轻轻放入,将耳塞放置在新生儿耳道内,方向与外耳道方向一致,注意紧贴在外耳道内,之后用相同方法监测另一侧。预防交叉感染:测试婴儿前后均应洗手,在测试一个婴儿时,如果没有可疑感染,两耳可用同一耳塞。疑有感染时则及时更换耳塞并进行消毒。整个过程应保持探头清洁,使用过的耳塞每天进行清洁消毒后备用。本院听力筛查未出现交叉感染现象。
1.3.6其它严格查对制度:严格核对新生儿母亲的姓名、床号,及时在测试结果单上做好记录;有些新生儿在测试一耳后哭闹烦躁,不能继续测另一耳,应及时做好标记,避免造成漏测;保持测试环境安静,安抚婴儿,尽量避免假阳性的出现。家长心理指导:针对不同的测试结果要顾及家长的心理状态,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以取得家长的配合,使每个新生儿都能完成筛查程序。
2结果
本院出生的新生儿包括正常新生儿、高危新生儿均进行了听力筛查。有120例初筛未通过,110例于42天复筛时通过,3例因家长不配合,未能复筛,有3例3个月时复查通过,有4例3个月时复查未能通过,建议到上级医院行诊断性检查。
3结论
新生儿听力筛查能早期发现有听力障碍的儿童,并能给予及时干预,减少对语言发育和其他神经精神发育的影响。现行新生儿听力筛查确定的目标是:永久性双耳或单耳,感音性或传音性,在语频范围(0.5-4KHz)内平均听力损失等于或大于30-40dB。大宗的研究已经证实,在此范围内的听力损失对儿童的交往、认知、行为、情感发育、学习和将来的就业,均有重大影响,必须及早诊断和处理,使这种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因此希望通过普遍筛查,发现这些可疑患者,3个月内接受诊断,6个月内接受干预。
整个听力筛查过程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保证仪器的稳定率和伪迹率在正常范围内。提供一个安静环境,保证新生儿熟睡状态、测试者具备高度的责任性与娴熟的操作技巧,是减少假阳性结果的关键。同时周密的安排工作计划,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做好卫生宣教能够提高家长对听力筛查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蔡国荣.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时间选择.护理研究,2003,17(9):1086.
[2]姜立荣.新生儿测试时间对结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28-29.
是通过耳声发射、自动听性脑干反应和声阻抗等电生理学检测,在新生儿出生后自然睡眠或安静的状态下进行的客观、快速和无创的检查。国内外报道表明,正常新生儿和高危因素新生儿听力损失发病率的差异较大,正常新生儿约为1%o~3‰,高危因素新生儿约为2%~4%。
听力障碍一般先天性的比较常见,当然后天受到了伤害也会导致听力障碍的出现,如果是在婴儿时期就发现了挺起障碍的话,一般和母亲都有很大的关系,相信大家都不了解,那么婴儿听力障碍的原因有哪些呢?1、遗传因素是导致孩子听力障碍的一大因素,而且遗传性的耳聋占据了耳聋病人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个数据,并且大部分都是难治疗的感音神经性的耳聋,所以如果是家族耳聋的夫妇,在怀胎的时候应该做产前的检查,好采取措施干预。2、孕期的感染也是导致孩子出现听力障碍的原因之一,比如风疹或者是麻疹疾病等等,都会对宝宝的听力造成损伤,所以在怀孕之前,一定要做好疫苗的预防工作,而且如果孕期出现干按的话,治疗时选择药物也要注意,不能有伤害孩子的药物。3、到了围产期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突发的问题,比如胎儿缺氧了或者是早产了等等因素,都会导致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发生,在新生儿出生之后,要进行严密的观察,一般都会隔离观察一段时间,发现问题之后,就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了。
测验与评估结果显示:这些失聪的孩子相对听力正常的儿童智商明显偏低,心理与行为发展相对滞后。这说明,先天或者后天较早年龄阶段失聪的儿童,虽然在身体和生理发育、大动作及精细动作发展方面,与正常儿童没有太大差别。但是由于听力障碍导致的言语能力丧失,使得他们在智力、认知、人际交往、社会化与社会适应,乃至个性与情绪方面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言语能力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再经过后天不断地模仿、学习和强化逐渐获得的。人类学习言语的关键期一般在1至12岁,其中1至4岁最为关键。如果一个人在言语获得与形成的关键期,因听力受损造成言语信息的刺激减少,甚至完全没有言语刺激,大脑的言语功能便难以形成、建立和发展,言语能力就会丧失。所谓“十聋九哑”就是这个原因。我们通常把从事任何事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即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叫做智力。在组成智力的各种因素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支柱和核心。而语言和言语又是人类进行思维活动的工具,思维活动中的分析、比较、判断、推理都是利用语言和言语这个工具来进行的。失聪儿童言语功能的缺陷与丧失,对其智力的发展形成了束缚和阻碍,因此在智力评估中,失聪儿童相对于正常儿童表现为智商明显偏低。社会心理学有个重要的概念,即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也就是说,社会化是指个体同其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并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人的言语和智能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只有掌握语言,才能完整地接受相应的社会习俗和态度,塑造自己的人格。如果言语和智力功能不全,个体社会化很难顺利完成,就会导致因社会化不足而出现社会适应困难。听力障碍不仅会对失聪儿童的言语、智力发展和社会适应造成严重阻碍,同时对其个性、情绪情感的建立和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有资料显示:失聪儿童较正常儿童更多出现自闭、自卑、固执、暴躁、易情绪化等个性、情绪问题。因此,提高人们对失聪给儿童心理带来的诸多影响的认识,预防和减少耳聋疾病的发生,及早救治(抢救)失聪儿童的听力障碍,加强对失聪儿童言语功能的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已成为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迫切需要。中国红十字会启动的“天使回声―贫困失聪儿童救助行动”,无疑给这些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孩子们带来了福音,是社会的一个善举。
听力障碍的话,主要是要分几个级别来进行讨论,不同的级别对幼儿的影响也是不同的。1、轻度听力障碍平均听力范围:26-40DBHL轻度听力障碍的孩子,在安静的环境里可以清楚地听见轻声说话的声音,而在有噪声的环境里或是远距离交谈时,会感觉对方的声音模糊不清。对轻度听力障碍的孩子,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听力学干预,如改善声学环境,和孩子靠近说话,上课时让孩子坐前排,佩戴无线调频系统(FM)等。2、中度听力障碍平均听力范围:41-60DBHL中度听力障碍的孩子,近距离说话会感到困难。在安静的环境中,如果谈论的内容是已知的,孩子可以理解1米以内的谈话内容;在有背景噪声的情况下,将难以理解语音对话。有这种程度听障的孩子,其说话与语言发展一般会受到影响,同时言语表达障碍,语迟或者有语法缺陷,交流和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自信会受影响。中度听力损失的孩子通常要使用助听设备改善听力。3、重度听力障碍平均听力范围:61-80DBHL重度听力障碍的孩子,无法听见正常的说话声,其口语和语言不会主动发展,必须使用助听设备。4、极重度听力障碍平均听力范围:>80DBHL极重度听力障碍的孩子,听不到言语声和环境声,接近全聋。极重度听力障碍的孩子,最好的选择是尽早植入人工耳蜗并进行康复。幼儿出现听力下降一定要尽早进行全面综合的听力检测,通过专业的验配师选择适合自己的助听设备,尽早检查、尽早干预、尽早治疗。特别是2岁以内儿童,在学语言的关键时期,更不能因为一时的疏忽大意留下终生的遗憾。
听力障碍儿童由于听力和语言障碍,接受外来信息的途径单一,即使通过现代康复手段植入人工耳蜗或是佩戴助听设备,并进行系统科学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达到了能听会说的康复目的,但是当听障儿童进入普通小学后,如果没有进行特别的指导训练,在作文的书写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弱势。本文旨在提出听障儿童在写作能力方面弱势的表现、分析其弱势表现的原因以及提出如何来提高听力障碍儿童的写作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各级政府对听力障碍儿童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听障儿童在出生就得到了及时发现、诊断、干预和早期教育。但这只是听障儿童康复的第一步,因为这只是让听障儿童有机会去聆听声音,听力语言康复的最终目标是让听障孩子能听懂声音,能像健康儿童一样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复杂环境中自如地与其他人沟通交流,建立正常完整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在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在正确的语言环境下使用完整、优美表达恰当的句子来进行书写,以达到健康孩子同样的受教育程度,不仅有理想的听力语言康复效果还要有全面良好的学习成绩。而目前,虽然在国家政策的带动下,符合条件的孩子均能得到适宜的听力补偿或者听力重建,孩子也能听会说,康复较好的孩子也能和他人沟通交流,但入普小后与健康孩子在学习能力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写作方面。听障孩子在写作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句子成分省略、残缺 听障孩子即使会表达,但表达的句子成分省略或残缺,比如:“妈妈,玩具”能说出主语和宾语的名词部分,但谓语动词省略,就更不用说定语、状语和补语了。 1.2成分颠倒有的听障孩子在表达上成分颠倒,比如有的孩子会问:“我放假,什么时候?、妈妈接我,来,”孩子能表达出自己的意愿,但是语序颠倒。 1.3关联词逻辑偏误 其一,逻辑关系缺失。比如“我要么爱吃苹果,要么爱吃香蕉。”“要么……要么”这一关联词语连接的是选择复句,选择复句是几个分句分别陈述两种以上的情况,以提供选择或取舍。而这个病句的分句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语义依存关系,从而造成逻辑关系的缺失。其二,逻辑关系错误。比如:“只有妈妈病了,才去上班。”“只有……才”连接的是条件复句。条件复句的分句之间有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前一分句说明条件,后一分句说明结果。即必须满足或只有满足这种条件,才会有某种结果,不能缺少,也不能更换。病句中病不是上班的必要条件,所以逻辑关系错误。 1.4句型单一 听障儿童即使佩戴了助听设备,但在听觉习惯和语言的习得上仍纯在一定的局限,大多数听障孩子语言中多以陈述句为主,句型单一;并且多以使用名词为主,在作文的写作上缺少形容词的渲染以及疑问、祈使和复句的表达,作文的描述呆板,不生动。 2.听障儿童写作方面弱势的原因 2.1思维发展迟缓听障儿童思维发展迟缓、滞后是造成听障儿童入学后写作能力弱势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语言能力发展迟缓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此原因在国家救助政策的帮助下,再通过科学合理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能够得到一定的补充;另外,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滞后是造成听障儿童写作方面弱势的重要原因。 2.2听力语言康复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和教学的质量 目前,虽然我国的听障儿童康复的救助政策日益完善,听障孩子能被早发现、早诊断、早听力补偿和早期教育,但早期教育这一环节,专业的听力语言康复教师较匮乏,我国0-6岁的听障儿童80万,而且每年新增2.3万名,依计划提出的全国逐步形成年收训聋儿3万名能力目标,师生比1:6的比例计算,实际上目前欠缺近4500名高中以上水平的听力语言康复教师;此外,康复教师教学理念陈旧,缺乏创新,不能把听力重建与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康复训练方法不规范现象相当普遍。 3.解决策略 3.1抓住聋儿在学龄前对汉语言的学习黄金时期,对聋儿进行适宜的听觉补偿或听觉重建后,抓住学习语言的关键期,一般为3岁以前,在口语发展的基础上学习书面语言。 3.1.1创设情境和加强与健听儿童的交往 在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中理解先于表达,要避免名词的堆砌和总和孩子说陈述句,要设置适当的语境让孩子理解,把词语放到完整的句子中说,并不断的丰富句子的成分;还要引导孩子提问,以及感叹等等,注重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学,最终要孩子自己学会运用;另外,还要尽量增强与健全儿童交往的机会,听障孩子的语言学习摆脱不了人类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语言发展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步习得的,由此,在听障儿童康复过程中为他们创设与正常儿童交往的环境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样对丰富听障孩子的语言交往和生活素材都有益处,自然也与日后写作的能力息息相关。 3.1.2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足够的想象空间,多引导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描述和思考,无论孩子说的怎样,都要给孩子以表扬和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有所目的的对日后的写作训练打基础。 3.1.3避免只注重听障儿童的能听会说,而忽略他们全面发展的倾向。 听障孩子的康复不能只停留在正音、字、词和句子上,除了能让孩子理解和运用自发性的语言,还要注重孩子的认知、情感、个性、艺术和健康等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以此来丰富听障孩子的人格,不断的缩小听障孩子与健听孩子的差距,为日后的学习和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3.2听力语言康复的基础打好后,在日后的学习中要想提高听障孩子的写作能力还应做好以下几点: 3.2.1.教师要重视作文教学,善于指导 课堂教学,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师对某项内容重视,学生学的积极性就高,效果就好,课上,耐心的对每一篇作文进行讲评,对于听障儿童的特殊性,甚至逐句给予指导,写的好的作文还作为范文给大家宣读。 3.2.2.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就有了懂了,孩子的学习才会变的主动。可以抓住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从孩子先说完整通顺的句子入手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然后在进一步的加入形容词等等,同时还要及时的给孩子以鼓励和表扬,就这样,时间长了,既培养了孩子的造句能力,又培养了孩子们的写作兴趣。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影响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随着广东省中山市新生儿听力筛查开展的时间和筛查数量的增长,如何加强未通过听力筛查的新生儿、婴幼儿的追踪随防、诊断干预和康复管理,成为实施听力筛查医院和听力筛查诊断中心面临的问题,手工录入资料、文档管理给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带来大量繁锁的工作量,而且越来越不适应其管理模式。为了提高中山市新生儿听力筛查管理水平和加强听力筛查质量控制,自2011年8月至今,中山市中医院及十一所县医院推广应用了广东省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管理系统,现将应用此系统前后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以探讨该系统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2010年7月以来中山市中医院产科和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等十一所镇医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2010年7月?2011年7月应用广东省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管理系统前在上述医院出生新生儿29657例(59314耳),2011年8月?2012年8月应用该系统后在上述医院出生新生儿31169例(62338耳)。
1.2听力筛查及诊断程序所有新生儿出生后3天至出院前(NICU高危儿出院前)进行新生儿听力初筛,初筛未通过者42天复筛,仍未通过者在3月龄时进行第一次诊断,6月龄时行第二次诊断,诊断为听力障碍婴儿6月龄时实施干预康复。应用该系统前所有资料进行手工登记和文档管理,基础资料和登记输入资料包括:母亲或新生儿姓名、新生儿性别、年龄、出生日期、初筛、复筛结果、高危因素、诊断、干预时间和手段、详细地址及有效的联系电话等。应用该系统后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管理系统录入上述资料。
1.3听力筛查方法及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系统的应用
1.3.1听力筛查和诊断仪器仪器中山市中医院使用美国algoSi快速听性脑干诱发电位仪,镇级医院使用筛查型耳声发射仪,常规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应用美国NicoletVikingQuest听性脑干诱发电位仪、加拿大VivosonicVivoLinkintegrity多频稳态诱发电位仪、丹麦MADSENCAPELLA全功能耳声发射仪、美国GSI61纯音测听仪、美国GSITympStar声导抗仪进行听力学诊断。
1.3.2广东省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管理系统的功能:①录入或自动导入新生儿基础资料;②听力筛查诊断干预结果管理;③自动随访短信管理;④筛查中心和各医院分级权限管理;⑤转诊和远程会诊管理;⑥数据资料统计分析和上报功能。
1.4统计学方法对使用该系统前后的听力筛查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x2检验。
2、结果
2.1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管理系统应用前后初筛和复筛情况,使用系统后初筛率、复筛率明显提高,初筛失访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系统使用前后新生儿听力筛查转诊、诊断和干预情况,使用该系统后转诊率、诊断率和干预率明显提高,诊断失访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系统使用前后统计报表、随访时间和随访费用情况使用系统前只能依赖手工统计月报、季报、年报,耗时且易出现手工计算的统计错误,也无法实时监控。使用系统后,系统的动态数据报表只需点击鼠标后就可以得出所需报表的真实数据,系统随访信息的实时发放减少了电话通知的时间和费用。应用该系统前手工登记输入基础资料4分钟/人,应用系统后直接对接医院HIS系统,可导入产科的病历基础资料,省时3分钟/人,统计报表每份节省4小时,随访费用节省0.12元/人,随访时间节省2分钟/人。
3、讨论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建立运转良好的区域性网络系统,才能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数据保存与处理,在此基础上得到真实有效的客观数据。因此使用新生儿听力筛查管理系统尤为重要。
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管理系统搭建了省、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听力筛查诊断中心、听力筛查医院的沟通平台,可以快捷掌控新生儿听力筛查信息,并完整地记录新生儿、婴幼儿的基本资料,为省、市级卫生主管部门和临床科研提供完整的数据;该系统的动态数据报表可以随时准确上报,网络的实时监控和对数据的全面综合分析为听力筛查质量控制提供有力的依据。
该系统升级后的导入功能可以直接导入产科的病历基础资料,减少了应用系统前的手工登记及管理的繁琐、耗时。本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系统后节省了资料输入、登记和统计报表的时间,减少了随访的时间和费用。新生儿疾病筛查(含听力筛查)统计功能较之前的手工统计方法显着降低了劳动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该系统后新生儿听力初筛率提高,因使用系统后,听力筛查诊断中心通过每月报表可监控初筛医院,除少数新生儿因经济困难未能接受筛查和病情严重转院外,绝大多数新生儿都能接受筛查,但仍低于上海市的初筛率97.98%,说明本市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使用该系统后初筛失访率下降了18.58%,第一次诊断失访率下降了12%,第二次诊断失访率下降了8.7%,失访率低于唐向荣等人的报道。失访的原因大多为电话变更、外地民工带小孩回老家,也有极少数家长拒绝随访。转诊率和随访率的提高以及失访率的降低有赖于听力筛查系统的实时监控功能,通过该功能每天可搜索出三天内应复查者的名单并提前信息通知,让家长得到及时准确的复查信息。
参与本研究的部分基层医院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无专人负责跟踪随访导致转诊率低,使用该系统后转诊率从使用前的81.1%提高到93.1%。实施新生儿听力筛查医院通过双联转诊单和系统信息的双重保障,加上诊断结果通过网络系统实时回报听力筛查医院,使该院能及时跟踪、督促仍未到诊断中心诊断的婴幼儿,使诊断中心和听力筛查医院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从而提高转诊率和诊断率。
使用该系统前听力筛查诊断中心只是“被动接诊”,定期为基层医院做技术指导,难以统筹管理。使用该系统后诊断中心每季度举办一期听力筛查技术网络培训,同时系统的专家会诊平台可通过网络会诊使疑难病例能及时得到诊断和干预康复指导,从而提升了诊断中心的诊断水平,从文中结果看,第一次诊断率比使用该系统前提升了12%,第二次诊断率比使用该系统前提升了8.7%。另外,因为该系统的户籍管理程序使本市的听障患儿资料能及时上报给残联,使其能享受残联的听力障碍抢救康复补助政策,从而使干预率从使用系统前的85.9%提升到使用后的94.1%。
听力筛查系统详细记录了筛查、诊断结果及通知随访信息的发放时间,同时家长在新生儿听力筛查后会收到系统自动发放的筛查结果短信和对听力筛查诊断结果的分析解释,凭信息网址可登陆系统的听力筛查健康教育栏,增加家长对听力筛查工作的了解,增强了家长对听力筛查工作的认知度和依从性。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管理系统提高了初筛率、复筛率、转诊率、诊断率和干预率,降低了失访率,系统清晰的流程管理提高了新生儿听力筛查管理水平。
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其中相当一部分由于出生时没能及时诊断,错过了最佳干预期,造成了失聪。国外的研究表明,正常新生儿中双侧听力障碍的发生率约0.1%~0.3%,其中,重度至极重度听力障碍的发生率约为0.1%。国内尚缺乏完整的流行病学资料,现有研究结果与此相仿,我国现有0~7岁聋儿80万人,每年还以3万名的速率递增。正常的听力是进行语言学习的前提,儿童在出生后3年,尤其是第一年是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由于听觉障碍使大脑得不到有效声刺激,则意味着丧失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将严重影响患儿言语、认知和情感发育,不但影响个人和家庭,还将给社会带来巨大负担。严重听力障碍的儿童由于缺乏语言刺激和环境的影响,不能在11个月前进入呀呀学语期,在语言发育最重要和关键的2~3岁内不能建立正常的语言学习,最终重者将导致聋哑,轻者导致语言和言语障碍、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注意力缺陷和学习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如果能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早期及时发现听力障碍,可通过声放大技术等方式重建其语言刺激环境,则可使语言发育不受或少受损害。因此,对我国所有新生儿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听力障碍的有效方法,最终实现使先天性听力障碍儿童聋而不哑。耳声发射(otoacousticemission,OAE)是指外界声刺激通过外耳道和中耳传到耳蜗,外毛细胞受到刺激并主动释放能量,逆传到外耳,由探头接收并由计算机处理后显示结果。本文主要应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对两次筛查均未通过者及时转诊耳鼻喉科进一步诊治,以便早期发现听力障碍,早期干预。另外,鉴于耳声发射有较高的假阳性率,本文主要探讨影响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的因素,以便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寻求最佳时机和方案,以减少假阳性率及重复筛查工作,减少家长对假阳性结果的疑虑和不安,提高筛查效率。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6年05月01日~2008年04月30日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出生并接受了第二次听力筛查的新生儿324名,男202名,女122名,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采用格雷森-斯塔德勒公司生产的GSI-70全自动便携式耳声发射仪对2236名新生儿进行初次听力筛查,未通过初筛者于出生42d进行复筛。DPOAE采用两个不等强度L1=65dBspl,L2=55dBspl纯音的£1、£2为刺激声,f1:£2=1:1.2。耳蜗内部外毛细胞对测试信号做出的反应,称为畸变产物,即DP;耳道内的平均噪声级,称为噪声平台,即NF。各频率上畸变产物(DP)点与噪声平台(NF)点间的差值为信噪比。共有2000Hz,3000Hz,4000Hz3个频率。测试模式:(1)3个反应中至少2个在Pass/Re£er(通过/转介)线上或其上方,且这2个反应单独记分为PASS(通过),且信噪比大于10dB,则测试结果记分为PASS(通过)。(2)3个反应中至少2个在Pass/Re£er(通过/转介)线的下方,且这2个反应单独记分为REFER(转介),则测试结果记分为REFER(转介)。(3)3个反应中至少2个反应单独记分为NOISE(噪声),则测试结果记分为NOISE。(4)如果一个反应单独记分为PASS,一个反应单独记分为REFER,一个反应单独记分为NOISE,则测试结果记分为NOISE。(5)测试结果显示ABORT(失败),不能表明此测试的结果是PASS还是REFER,应再做一次新的测试。测试结果在筛查仪上显示PASS,即为通过;如结果显示REFER、NOISE,均为不通过,不通过者均需经两次以上重复测试,单耳不通过即为不通过。在筛查的同时,自制问卷调查表,对新生儿的筛查时间,出生史,家族史,疾病史,母亲妊娠史,父母亲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33个因素进行调查,以了解影响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的因素。
1.2.2测试方法(1)测试时间:一般在3d或3d以后,最好在喂奶和换尿布后。(2)测试体位:检查左耳时采用右侧卧位,检查右耳时采用左侧卧位。(3)测试环境:温度适宜,基本安静,但不要求隔音,本底噪声<40dBspl。对不安静的婴儿可给予安抚奶嘴使其保持安静的同时进行测试。(4)选择大小合适的耳塞:一般用3或4号耳塞。(5)耳塞插入耳道的方向、位置要正确,避免耳塞堵塞,因新生儿耳道壁较柔软,如方向、位置不正确易影响测试正常进行。(6)测试前测试者要洗手,注意清洁耳塞和探管,防止堵塞。注意清理外耳道以防分泌物影响测试结果。
1.2.3统计方法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检验(chi-squaredtest)进行单因素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新生儿听力筛查情况
2006年5月1日~2008年4月30日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出生并接受了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听力筛查的新生儿2236名,男1174名,女1062名,第1次筛查通过1874名(83.8%)。362名需要第2次筛查者,实际筛查324名。324名进行第2次筛查的新生儿中,男202名,女122名,第2次筛查通过310名(95.7%)。两次筛查未通过14名,男8名,女6名转诊耳鼻喉科进一步诊治。
2.2影响听力筛查通过率的因素分析
324名第2次筛查的新生儿中,通过310名(95.7%)。筛查通过率足月儿、过期产儿高于早产儿,体重超过2500g者高于不足2500g者,健康新生儿高于有新生儿疾病史者,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检查时间、母亲的分娩方式、家族史、疾病史、母亲妊娠史、父母亲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其余30个因素,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现在,国内外对新生儿听力复筛时间的选择尚无统一的规定,一般要求在生后3月内检查,我们对初筛未通过的新生儿发放“复筛”通知单给家长,要求初筛不通过者于生后42d左右进行复查,复查时间与儿童保健门诊时间定为同一时间,以尽可能减少漏筛率。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筛查通过率与新生儿的胎龄、出生体重有关,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未通过率要高于足月儿和正常出生体重新生儿,可能是由于其外周听觉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外界声音刺激反应差所导致的。有人用OAE对新生儿进行临床听力学研究后发现,早产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对声音的'反应比正常足月新生儿差,OAE的反应振幅相对较小。另外,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软骨部和骨部外耳道发育更不成熟,咽鼓管咽口与鼓口几乎呈水平位,亦直接影响DPOAE的引出[2]。因此复筛结果显示多胎、胎龄<37周、出生体重<2500g者通过率低。
在本研究结果表明,健康新生儿复筛通过率明显高于有新生儿疾病史者,这就提醒我们一定要重视疾病新生儿的听力筛查,有报道在经过重症监护病房抢救的新生儿中,听力障碍的发生率高达22.6%,其中重度以上者为1%。回顾性研究也发现,有约50%的听力障碍儿童出生后在NICU中进行过抢救治疗。
听力是人类重要的感觉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婴幼儿早期的听力损失,即使是轻度的也可导致其在生理和行为交往上明显和永久的功能障碍。
应用耳声发射对新生儿听力筛查,能早期发现听力损失,做到早期干预,促进语言发育,达到聋而不哑。筛查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对筛查有问题的儿童进一步明确诊断,以减少漏诊,所以家长的依从性相当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耐心解释听力损失的危害性,增加家长对听力障碍的认知程度,提高家长对听力筛查的支持信任度。对初筛结果正确评价,既不夸大事实,以防家长的心理压力过大;又要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保证按时复查。对首次测试结果不合格,要合理向家长解释,避免造成恐慌。如复查仍未通过者应转诊耳鼻喉科进一步诊治。我院42d第2次筛查时,362名需要筛查者,实际筛查324名,尽管已告诉家长我们的复筛免费,仍有38名未来筛查,占需要复查者的10.5%。这说明我们的宣传工作做得还不够,家长的重视程度不足。如何提高复筛率,有报道介绍使用《新生儿先天性疾病筛查项目管理》及《高危新生儿管理》软件,对每一例受试婴儿的筛查结果建档,追踪观察并通知婴儿所属居住地段的社区诊所,离开城市回到乡村的婴儿则由其管辖区域的县级市保健院专人通知,保健科应设专人负责电话追踪随访,以保证复筛率。
Yoshinaga-Itano等随访了150例不同程度、不同年龄被发现的听力障碍儿童。研究对象的年龄在12~36个月,其中约有50%的听力障碍在6个月龄前被发现。在随访期间,以适当的发育和语言量表对所有对象的发育和语言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发现:不论听力损害的程度是轻度或极重度,只要在6个月龄前被发现,且患儿的认知能力正常,经过干预后,患儿的语言能力基本上能达到正常水平。早期发现的轻度听力损害患儿和早期发现的极重度听力损害患儿相比,语言发育水平没有显着差别。另一项在英国进行的类似前瞻性研,也证明了早期发现听力障碍是预防听力损害儿童语言发育障碍的唯一重要因素。影响最终语言能力的唯一相关因素是听力障碍发现的早晚,而不是听力损害的程度。故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能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对降低我国聋哑儿的发病率,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新生儿的低胎龄、低出生体重及新生儿疾病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通过率有显着影响。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能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对降低我国聋哑儿的发病率,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听见声音意味着什么?
听见,意味着我们获得了与这个世界对话的能力、聆听世界最本质的脉动。同时,听见声音意味着我们的大脑在变化,神经突触正在无时无刻的发生变化。
声音的出现,让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官。那些外界复杂的、多样的、丰富的音源被我们获取,经过耳朵来到大脑,经过一系列的转译和编译变成了每个人都能够理解的信息。
这一点,在孩子的身上体现更为明显。拥有良好语言环境的孩子更容易接受声音信息,也更容易形成自己的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清晰且清楚的声音或许是孩子智力发展的一大助益。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享受到声音带来的一切的美好,听力受损的他们只能用依稀听到的声音艰难的和整个世界对话。可是,他们本该也能拥有这样美好的一切。
听力障碍,这就是他们共同的名字。
1.智力发展受限
有些人认为听力障碍仅仅是听不见声音的问题,觉得这并不是什么大事。但我要告诉大家,听力障碍在孩子身上的时间越长,受损程度越大,对儿童智力的影响也就越明显。
不信?《中国妇幼 健康 研究》期刊在《听力障碍儿童智力发展研究》这篇学术论文中明确指出,听力障碍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思维逻辑的变化。
听力障碍存在的时间越久,儿童越得不到信息的补充,那他们的智力发展就会变得相当有限。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关系就能表明彼此之间的关系:听力障碍-语言发展受限-智力得不到有效锻炼。
2.孩子的情绪可能会变得易怒、暴躁、消极
易怒、暴躁、消极以及自卑、懦弱等等负面的情绪都可以在不同听力障碍儿童身上找到。比如之前我们在长沙的中心就来过一个听力障碍的孩子,他就显得既消极又暴躁,没几句就开始砸门闹腾。
听力障碍儿童很多时候处于一个舒适区,他们想要试探的走出去,却又害怕走出去。于是,一旦发现自己身处一个陌生环境或者见到陌生的人接触自己,他脆弱敏感的内心就会瞬间爆发。
再加上听障儿童最开始无法正常交流,因此每一个需要进行听障语训的孩子都要耗费矫正师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慢慢接触。
据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有听力障碍人群3.6亿,儿童占3200万,而我国目前听力残疾患者已达到2780万。其中重度及极重度耳聋患者占740万,每年新增7岁以下聋儿高达6万。
不仅如此,据统计,每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位患有先天性听障,其中60%以上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先天性内耳畸形是造成先天性聋的重要原因,约占51.5%。
从影响数量上来说,听力障碍确实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全世界儿童的老大难,而在我国,听力障碍出现的概率也不容小觑。大家这下还能认为不值得重视吗?
当然了,既然有先天性的,自然就会有后天的。其实这二者很好区分,前者是因为孩子在母体孕育过程中出现缺陷导致的,后者则是受到外伤、药物或化学制剂感染等因素导致的。
因此,听力障碍也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叫做语前聋,指的就是先天性听障,另一种是语后聋,指的就是后天原因导致的听力障碍。
但是,这并不代表语后聋就没有任何问题,要知道听力逐渐丧失的痛苦几乎是这个世界上最严重的“惩罚”,很多听障群体要忍受着一天天听力衰退的现实去面对生活。
于是,有人变得愈发坚强,有人变得脆弱。
近些年,大众开始注意听力障碍对孩子的影响,中间出过很多关于助听器的新闻。但很多人并不清楚,佩戴助听器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而听障语训可以让助听器的作用变得更大。
如果只佩戴助听器却不去做专业的听障语训,孩子的语言就会面临这样的现实:分不清字音、混淆相似字音、音调过高等等。
一、 利用有趣的童话故事,让幼儿“喜欢听” 好听的故事、童话、儿歌,往往能很快吸引幼儿倾听。这时,教师要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故事,故事要生动、有趣、简短,有重复的情节,满足小班幼儿喜欢重复的心理。例如故事《拔萝卜》《小兔乖乖》《三只蝴蝶》等,故事内容生动、有趣,人物都是幼儿喜爱的动物形象,故事情节多处重复,深受幼儿的喜爱。在给幼儿讲故事时,教师尽量亲自讲述,减少用录音磁带,尽可能做到语言生动,表情丰富。说话时放慢速度,使他们听清每个字的正确发音,特别是针对幼儿难以发出的音或发不准确的音,在说话时口型稍微夸张些,这样不仅使幼儿能听清准确的发音同时能看清发音的口型,便于幼儿模仿。 还可以针对故事中的内容,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幼儿有意识地去听,以此让幼儿掌握听故事的内容,逐步掌握善于倾听的技能。优秀的故事教学能让幼儿“喜欢听”。 二、 运用生动的直观形象,让幼儿“听得懂” 小班幼儿注意力极不稳定,有的幼儿对一些普通话听不懂,有的幼儿不理解语义,内容,对语音语调的感知能力也较差,从而影响了幼儿的倾听。所以,刚开始要运用生动的直观形象,帮助幼儿理解语词。此时,教师可以借助色彩丰富的画面、直观形象的教具、生动可爱的胸饰等物品,帮助幼儿“听懂”。例如在进行故事《拔萝卜》教学时,教师边讲故事边逐一出示相关图片,更加能吸引幼儿集中注意力,倾听的效果自然会好许多。又如在儿歌《秋叶》教学中,在“红树叶、黄树叶,片片飞来象蝴蝶”一句时,若老师仅仅用语言表述,幼儿恐怕很难理解,此时老师出示收集来的红叶、黄叶实物,让幼儿看看颜色,再看看树叶从空中飞下来的样子,幼儿能轻而易举掌握儿歌内容了。再如在故事《小兔乖乖》教学中,若教师能提供兔妈妈、小兔和大灰狼的胸饰,引导幼儿表演故事情节,那么幼儿的兴趣将会倍增,一定会“喜欢听”、 “听得懂”,倾听问题就很好解决了。倘若能运用动画课件,那效果会更佳。 三、 通过听说游戏,让幼儿“愿意听” 小班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占主体,在语言表述时,他们往往借助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一些有动作的“听说游戏”倍受小班幼儿喜爱,例如《拉大锯》、《捉蜻蜓》、《木头人》,幼儿一遍遍的重复儿歌内容一遍遍重复动作,乐此不疲,个个“愿意听、愿意玩”,很快就掌握了儿歌内容。 四、 榜样的示范,让幼儿“学会听”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经验少,模仿便成了他们初学时的心理需要,教师的一举一动往往是他们模仿的物件。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幼儿的忠实听众,耐心、认真地倾听幼儿的述说,并对他们所说的内容感兴趣,这是成人给予幼儿最好的鼓励,也是在潜移默化之中给予幼儿良好倾听习惯的榜样作用。幼儿讲话时,教师要认真听,做到有始有终,并且看着孩子的眼睛,即使孩子的话噜噜嗦嗦,没有条理;即使你听了半天,没有听出孩子在讲些什么,但是,你必须面带微笑,装出一副非常认真入迷倾听的样子,并不时地为孩子加油,不时地做出你丰富的表情,让孩子觉得你在认真听他讲,非常认同他的讲述,让孩子有一种成就感,一种被重视的感觉。那教师在讲话的时候,孩子也就认真听了,而且他们也会看着你的眼睛。老师可以成为孩子们的榜样,表现好的孩子同样可以成为榜样,教师可以强化一部分会倾听孩子的行为,并表示赞许,孩子们也会纷纷效仿,如教师用赞许的口吻说:“大家看,牛牛听故事时坐得多端正呀!”这时孩子们一定会立刻坐坐正。老师又说:“晗晗刚才听课时,淳淳找她说话她也不理,专心听老师说话。”这时孩子的注意力都会转向老师,不受旁边小朋友的干扰了。教师很好的运用榜样的力量,让幼儿“学会听”。 实践证明,教师精心选择语言教学内容,如听说游戏、故事教学、看图讲述、早期阅读等活动,能够有效的提高小班幼儿的倾听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在组织孩子进行集体教学活动时,一些孩子不听讲埋头做小动作,或与同伴讲话;老师提问时,有的孩子不知如何开口,有的孩子答非所问,还有的孩子急着插嘴、抢著答;老师讲话时,话还没有说完,有的孩子就 *** 话来,打断老师的话;有时老师布置第二天所须带的物品时,很多孩子没记住老师说的话第二天没带来;还有些孩子听不懂老师说普通话……绝大部分孩子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因而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个孩子在回答问题,另外的孩子却在干别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事可做,别人回答正确与否与自己无关。 想一想,这些孩子会倾听吗?怎样让孩子学会倾听呢?这些问题时常困扰着我。我想如果要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是问题的关键,良好的倾听习惯对孩子的后续学习十分有益。倾听,就是细心听、用心听的意思。倾听是孩子重要的学习素养,是孩子摄取知识的有效保证,每个学生都应该学会倾听。倾听不但能使幼儿准确地听取自己所要的资讯,而且还会给人留下认真踏实、尊重别人的印象,善于倾听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修养,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会使幼儿终身受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语言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幼儿注意倾听对方的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由此可见倾听的重要性,但是小班幼儿刚满三周岁,他们的有意注意保持的时间很短,注意力容易分散。怎样提高小班幼儿的倾听能力呢?多年的工作经验使我懂得,小班幼儿普遍爱听故事、爱玩听说游戏,喜欢看色彩丰富的画面,因此我想以语言教学为突破口,借助语言教学,培养小班幼儿的倾听能力。帮助小班幼儿养成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注意倾听的习惯,并能将这种好的学习习惯保持下去,最后实现在任何教学活动中都能注意倾听的目的。
在社会中锻炼幼儿的其他倾听能力); 另外可以根据幼儿爱听故事的特点, 经常给孩子讲有趣的故事, 并有意无意地要求孩子复述,从而提高幼儿的倾听能力。
课堂上的内容必须是小朋友感兴趣的事,生动有趣,结合所教的内容输灌给你孩子!
最近,我发现班里的孩子特别浮躁,最外在的表现就是没有安静“倾听”的好习惯。不管是在听老师还是他人讲述时,都喜欢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就导致其余同伴无法听清楚,造成课堂纪律混乱。对于这个现象,我很焦虑。在思考过以后,我在课堂上更注重对幼儿进行“倾听”习惯的培养,并在一日活动中设计了几个 “节目”,来培养孩子安静倾听的好习惯:
一、晨间谈话“说新闻”
每天晨间谈话时,我会留有十分钟时间让大家来“说新闻”。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天天要完成的任务——晚上六点看东方电视台的《媒体大搜索》,第二天选择一个你认为最有趣的新闻片段来说给大家听。我告诉他们,《媒体大搜索》汇聚了天南地北最有趣的新闻,使我们知道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每天,他们都会认真看节目,为了第二天的说新闻做准备。
在这短短的十分钟里,我时时提醒他们要做一个文明的小观众,要尊重主持人,安静倾听新闻,并每天设定一个“最佳新闻奖”,让文明的小观众来当小评委。几个星期下来,我发现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光荣棒上的小花一点点增多,孩子们“说”的兴趣日益高涨,“倾听”和“评价”的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二、下午点心前的“悄悄话时间”
每天下午体育活动后,我发现孩子们的情绪比较浮躁。在活动后到午点前的短短五分钟里,我设计了一个“悄悄话”。这个小细节不仅可以调节好他们的活动后兴奋的情绪,让他们能安静用餐,也是培养他们倾听习惯的一个小细节。
每天我请五个孩子分别来和老师说一句悄悄话,然后由老师或者可以由幼儿自己来表演哑语,用动作和口型来让大家猜他说的是一句什么话。在别人表演的时候,教室里安静得鸦雀无声,孩子们都听的特别认真,看的特别仔细,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字眼。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小环节,他们把它当做了一个安静的游戏,在这个游戏里,每个孩子都都体验到了分享和倾听的乐趣。
每天十五分钟,不仅让大家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孩子们说和听的能力。在课上,他们插嘴的坏习惯改善了好多。我想,也是得益于这短短的十五分钟吧!
一、多与孩子交谈 多给孩子提供自由倾听与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在谈话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如何去听懂对方说的话,弄清要了解的情况,清楚自己说话的时机。教师要多开展谈话活动和游戏,创造机会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个别谈话,并在谈话的过程中,教师要集中全部注意力认真倾听,并通过目光,微笑,握住孩子的手等方式进行沟通,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在耐心地听他说话,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和引导孩子。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举办形式多样的表演会、故事会等类似的活动,以引导幼儿认真听同伴讲,鼓励他们大胆踊跃参加表演。或在饭前,离园前播放一些故事、儿歌或动画片,让幼儿通过听获得知识,资讯,培养幼儿倾听的兴趣。 二、利用区域活动材料,促进幼儿倾听能力的发展 我们可以在操作区投放多种能发出响声的材料,引导幼儿感知倾听。例如:将豆子,石子,沙子,铁块,曲别针等物品放入若干饮料桶,引导幼儿摇动饮料桶,将两种相同声音的桶配对。在语言区鼓励幼儿将听到的或看到的有趣的画面和事情讲给同伴或老师听。在娃娃家准备布娃娃,床,桌椅,餐具等,让幼儿在游戏中进入角色,自由与同伴交流,教师应关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对话,引导幼儿之间相互交流。 三、利用专门的教学活动 倾听能力的培养除了日常生活的重视和引导之外,还应采取一些专门的教学活动提高幼儿的倾听能力。例如:通过故事《小猴上课》,帮助幼儿了解倾听的重要性,以及不会倾听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利用幼儿感兴趣说说,做做,玩玩的方式引导幼儿安静地倾听老师讲话,学习按指令行事,会受到良好的效果。比如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引导幼儿安静地倾听老师讲话。 西周幼儿园现正火热招生中,欢迎上我们的官网了解看看
不少人以为美国的幼儿教育就是活泼欢快,似乎与我们彻底不同,其实美国幼儿园有些做法正是与我们的传统不谋而合的。比如,美国人强调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和品质。丹尼斯?沃克拉迪在《美国教学创意手册》中说过这样的意思:传统教育的最大失误之一,就是在幼儿还没有学会如何倾听时,活动就开始了。创意教学认为幼儿首先应该学习的技巧是听课,只有有效地听课,学习才会进步。 可惜的是近年在反对传授式教育的背景下,我们似乎在尽量回避“用心听讲”的字眼,甚至面对幼儿是否用心听讲也难以有适当要求了,“脏水和孩子一起被泼掉了”,导致有的幼儿活动中养成了不专心听讲的坏习惯。其实,这不仅影响了活动质量,更影响了幼儿的健康品格形成,影响了幼儿以后的终身学习和工作。 下面是小班下学期语言活动《棉花糖》中的三个活动片段: 片断一:“儿歌里讲了些什么?和旁边的小朋友讲讲……”未等我说完,孩子们己迫不及待地行动了起来,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讨论,我的后半句话早已淹没在了孩子们的声浪中。我怕孩子们没听清要求,又提高嗓门,把后半句话重复了一遍。我在参与有些小组的讨论中,发现还是有不少孩子没有听到老师后半个要求。 (分析:孩子们还没有听完老师的要求,便展开了讨论。表面看是热热闹闹的,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 片断二:集体交流时,我问小朋友:“变、变、变,棉花糖变出了哪些东西?”孩子们纷纷举手,其中王雨开回答了这个问题:“小白兔,小熊,嗯——”王雨开稍微停了一会儿,正思索着。这时有那么几个孩子,边举手,嘴中边喊着:“小鸡!小猫!小鸡!小猫!” 王雨开尴尬地望着我,嘴里咕哝着:“噢,小鸡!小猫!”坐下了。 (分析:王雨开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只作了短暂的停顿,稍加思考。其余孩子便没有耐心听下去,着急的代替他回答。这实际上,等于剥夺了王雨开思考、回答 的权利。) 片断三:在拓展话题时,我要孩子说说棉花糖还会变成什么,而且要和其他小朋友说得不一样。盛丹说道:“变、变、变、棉花糖变成了小老鼠。”几个小朋友回答之后,我见周辰举手特别积极,便请他发言,他说:“变、变、变、棉花糖变成了小老鼠。”此语一出,有的孩子便说:“刚刚说过了!”周辰不服气,有些委屈地说:“我又没有听到。” (分析:周辰在别人发言时,没有认真听,结果,重复回答了。) 教学反思:在平时的活动中,没有足够重视对孩子“倾听”的习惯的训练、培养。“倾听”是一个重要的学习习惯,是取得外界讯息的关键,是学习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极有可能对孩子今后的学习造成障碍,而倾听是早期教育的第一步,日本语言教育家的实验证明,胎儿从成形起就有了听觉。这说明在孩子学说话之前对他进行听觉训练是十分有效的。正如蒙特梭利的教育哲学里所指出,0~3岁为潜意识吸收性心智时期,在这一时期,孩子学习就象吸水海绵,只要配合敏感期预备完善的环境,引导孩子去探索,启动孩子的感觉,学习也就一步步向前迈进了。 看来,注重对小班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了。那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倾听习惯呢?我们尝试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定时倾听——用美吸引幼儿注意力 对于新小班幼儿来说,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需要老师花费很大的精力。因为这个时候的幼儿才刚刚适应幼儿园生活,情绪方面反复性比较强。因此, 培养小班幼儿“倾听”的习惯,首先教师要努力创造适合幼儿“倾听”的氛围,给予幼儿“倾听”的心情,引发幼儿“倾听”的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幼儿“倾听”的质量。 据有关专家介绍,幼儿一天中精力集中最快、大脑最灵活是在上午10点和下午3点左右。为此我们在这两个时间段安排了定时倾听活动。倾听活动集音乐美,语言美,文学美,形象美为一体。活动中可以让幼儿边反复倾听生动、形象的故事,边看相应的图画;边倾听音乐性质对比很明显、情节鲜明的音乐,且这种音乐配有生动的故事介绍。教师 要善于引导幼儿去发现,感受这些美。如,当优美、舒缓的间奏音乐响起,让幼儿把小人书当娃娃轻轻地抚摸;当欢快的音乐响起,教师与幼儿一同拍手、动作;让幼儿大声地学放羊的孩子喊“狼来了”!体会故事中角色的心情、语气的变化;让幼儿模仿故事中的角色,感受插图中生动、可爱的形象,总之,让幼儿在美的感受中获得满足,不知不觉中学会倾听。 二、游戏中倾听——幼儿边玩边听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游戏中幼儿往往只注意游戏过程,而忽视老师的要求。为此,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一些专门培养幼儿倾听的游戏,如体育游戏《我是顺风耳葫芦娃》、智力游戏《猜猜我是谁》、音乐游戏《黑猫警长破案》、角色游戏《小兔乖乖》、《汪汪看家》、传统游戏《猫和老鼠》等。显而易见,这些游戏中的角色都是幼儿熟悉的对象,心中的偶像,而且它们有一个共性:都有一对会听的耳朵。在游戏中巧妙地把“耳朵”作为玩具,且游戏,儿童特色浓,具有趣味性,具有一定的角色,情节性,让幼儿百玩不厌,倾听习惯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三、课堂中倾听——采用电话录音法 有老师常常为这一事情感到困惑:课堂上“幼儿抢嘴”确实是幼儿积极动脑的表现,我们是否应该加以阻止?阻止吧,多多少少会扼杀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不阻止,幼儿从小就会养成抢嘴的坏习惯,不尊重他人,不能学到他人的知识,养成“自我为中心“的毛病。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为此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身心特点采用了一些有趣的方法,迫使幼儿改正抢嘴的坏习惯,“电话录音法”就是其中的一种。下面是小班购物活动《买冬装》中的一个活动片断: 教师以妈妈的身份带领幼儿“开车”去服装店买围巾、帽子、衣服。幼儿自选服装,最后以“与爸爸打电话”形式组织大家集体交流: (1)听电话。 妈:是谁打电话来了,让妈妈来接。喂,请问你是谁? 录音:“我是爸爸,我现在在上海,很想念你们,孩子们冷吗?” 妈:“不冷,今天我带他们去买东西了” 录音:“真的!让孩子们告诉我,他们买了什么?”(幼儿自由争说) 幼1:我买了件衣服,上面有小猫的。 幼2:我买了一条围巾,围在脖子里很温暖。 幼3:我买了一个帽子,有耳朵的。 录音:“哎呀,那么多孩子一起说话,爸爸听不清楚,怎么办?”(让幼儿思考) 妈:那我们把讲的话录下来送给爸爸听,好吗? (评析:幼儿争着表述,告诉爸爸他买了什么冬装,但是能强力控制自己,专心听同伴交流,而且有时还帮助同伴改正错误呢!) (2)幼儿录音。 妈:谁来告诉爸爸,妈妈给你们买了什么东西? 先录 2-3人的话,然后播放给大家听,进一步引起幼儿专心倾听、积极交流的兴趣。 “电话录音”的方法巧妙地培养了幼儿的倾听习惯,生动、形象地迫使幼儿养成了控制自己,轮流交流,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活动中努力将教师的要求转变为幼儿的需要,如学说一句话,把说话完整的要求都隐藏在其中,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到共同生活的乐趣,师生情,同伴友爱,分享快乐、共同体验等在活动中较充分地得到了体现。 另外,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同样需要我们成人的垂范及家园的配合。 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 老师是孩子们的偶像,老师的一举一动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孩子在发言的时候,老师首先应带头倾听,决不在孩子发言的时候,做其他事。在孩子发言的过程中,留给孩子思考的时间,不打断孩子的回答。对孩子的发言,给与适当的评价。 其次,细化要求 。以往一直要求孩子们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孩子们对此认识模糊。老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如:听的时候眼睛注视着老师或发言的人。 如何形成家园的合力,我们可以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园地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倾听的好的教育方法,让家长知道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比学拼音、做计算等更有利于幼儿长远的发展。 倾听,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手段;倾听,是人际交流不可或缺的本领;倾听,是事业成功的前奏。今天,我们从幼儿园小班开始就注重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及时叩开他们倾听的大门;相信:明天这些幼儿一定会成为祖国的优秀人才!
倾听能力的重要性倾听是儿童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对幼儿语言学习的发展来说,倾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能力。在以往的幼儿语言教育实践中,有关倾听行为的培养虽然常叨念在口中,但真正如何来实施,往往缺少可行的措施、方法,从而影响了幼儿在人际交往时对语言的理解水平,同时也影响了其它语言能力的发展。家长如何帮助幼儿提升倾听能力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注意力就容易集中,思维也处于活跃状态。把兴趣作为倾听的切入点,捕捉孩子的兴趣所在,激发他们的倾听兴趣,这就是家长培养的重点。可以带幼儿去大自然聆听各种美妙的声音,如淅沥淅沥的小雨声、淙淙的流水声、脚踩落叶的沙沙声等,也可以通过游戏、故事等来培养幼儿的倾听兴趣。提醒:选择的故事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要具体、生动,富有趣味性。另外,成人在讲述故事时,可以利用声音和手势、表情等体态语言,调动幼儿倾听的积极性。② 创设宽松的倾听环境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家长应该为幼儿创设倾听的环境:在起床及饭前饭后的空余时间或一些过渡时间,可为幼儿播放一些优美动听的歌曲、故事、儿歌,也可以由家长或幼儿讲故事等,如晨间锻炼时播放轻松活泼的音乐,午睡前播放温柔缓慢的音乐,用餐时播放优美动听的故事。③ 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一些幼儿因不注意倾听,或不耐心倾听而无法按要求完成任务。家长可以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如《爱插话的小八哥》等,引导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倾听他人。④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幼儿倾诉或告状时,认真倾听,耐心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在向幼儿提问时,耐心等待和聆听幼儿的回答。不论孩子的话题多么简单,都应以目光、手势、语言来传递听到的感受,让孩子觉得父母认真听了,在关注着他。我们在课堂中如何帮助宝贝1、运用多种形式激起幼儿乐于听,喜欢听的兴趣。幼儿对某种活动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前提。幼儿对美的、有趣的一些故事、画面欣赏时,绝大多数幼儿倾听,注视的时间较长,于是我们课程导入会设计一些符合幼儿特点、情节有趣、意境优美、语言浅显易懂的故事,语言富有童趣,吸引孩子。2、我们的课程是以游戏的形式展开的,游戏是幼儿所喜爱的,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活动,以游戏的口吻和幼儿说话,幼儿也容易接受。3、运用生动的直观形象,让幼儿“听得懂”。幼儿注意力极不稳定,易分散,有的幼儿对一些普通话听不懂,有的幼儿不理解语义、内容,对语音语调的感知能力也较差,从而影响了幼儿的倾听。我们非常注意运用生动的直观形象。语言生动,特别注重说话的轻、重、快、慢,并做一些适当的夸张。其次是做一些形象动作帮助幼儿理解,对小动物的一些动作,一边说,一边模仿,这样幼儿就能够注意听。再次是运用教具,让幼儿一边看木偶表演,一边倾听,幼儿较乐意听,并容易懂得。4、在平时观察中,幼儿集中注意听别人说话的习惯较差,所以在课堂中我们时常提示幼儿认真倾听同伴或他人说话,做到有始有终,不随意打断别人,并能对别人的讲述作出评价,以检查听的任务完成的如何。要使幼儿善于倾听,作为教师要乐于听,给幼儿一种示范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每当幼儿讲述时,我通过手势或其他体态语言来表示浓厚的听的兴趣,以此感染幼儿。5、为了培养幼儿的善于倾听,我们突出让幼儿听不同的声音,听人物、动物的对话。如小兔清脆的声音,大灰狼凶狠的话语,小猫缓慢好听的声音,小狗急躁,快速的语调,老人和小孩说话的不同声音、语调,还有大自然中风声、雨声、雷鸣、闪电的声音,让幼儿分辨不同声音。教学中常向幼儿提出与内容有关的问题,促使幼儿不仅要注意听讲,而且更要注意听讲些什么。6、精心设计提问来提高幼儿善于倾听的能力。在课堂中不急于求成,给幼儿充分听的机会,让他们听出眉目来,然后借助探索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幼儿一步步地思考、想象、理解,让幼儿充分领会含义,从而提高听的水平。
这个也可以 啊??
Learning British English by listening to podcasts is not at all easy. In fact it is more difficult for most students than reading, or writing. The problem comes mostly from different sounding voices and different accents. There is a huge range of English accents and a world of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oft, carefully spoken English of southern England and the fast, slurred, harsher spoken English of a northerner, or Glaswegian accent (native of Glasgow, Scotland.) A teacher in a classroom may speak slightly slower than usual and the student may interrupt and ask for clarification or repetition, but with a podcast, that's not possible. A natural sounding podcast may have several different voices speaking and interacting. Their voices, accents and dialects may be new to the student and the words may be spoken very fast. It takes a lot of practise to listen carefully and understand and it may sometimes sound like a completely different language. There is pressure on the student to understand quickly and this can be even worse if the listening test is part of an examination like IELTS, PET, or any CAE testing. There may be questions afterwards that the student needs to be able to answer and understand. This adds up to a lot of pressure. There are many ways of making this easier but practise is the only real solution. Listening to English announcements at railway stations, bus stations and airports, listening to radio and watching television will help the student to get used to different English voices and accents. Other excellent ways to learn are via telephone if a tutor can be found who will allow short conversation lessons over the telephone a few times a week to keep up essential English practise. Speaking on the telephone is very stressful for most students because the sound may be a little distorted and they don't have a written text to refer to. It can also be difficult to learn special telephone language like: 'please hold the line', 'who's calling please?' etc. It is also sometimes difficult to get used to the idea of taking turns to speak and a beginner may find it hard to get the pattern of talking correct. Using a telephone menu can also be difficult: press button 1, if you want accounts, press 2, for all other enquiries press 4, etc. All these things are said in different voices and at different speeds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way the speaker talks. These activities require good listening skills and the only way to learn them is to listen to all kinds of conversation, practise making phone calls, and go through podcasts and recordings with a tutor who can direct you as you go. Once students can listen and understand different voices and variations in accent, there is a new kind of confidence in their use of English language. As with everything else, practise makes perfect.
论英语听力教学的影响因素及提高途径论文
论文关键词:听力教学;影响因素;途径
论文摘要:听力是英语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为了提高英语听力教学的质量,应充分认识到影响学生听力理解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要,在听力教学中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注重听力策略的训练,以此来有效地提高英语听力教学效果。
1. 引言
语言习得主要通过获得大量的可理解输入来实现,而听是获得可理解语言输入的最重要途径,因此学生听力能力的培养是外语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精髓在于“The learner should be seen as being at the center of the learning process.”。(Nunan, 1988: 2)这一思想强调学习者应被视作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要求的基础上,摸清他们的英语基础,弄清他们听力理解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然后结合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语境逼真的听力教学活动。
2. 影响因素
束定芳和庄智象(1996)认为,影响听力理解的重要因素包括听力材料的特征、说话者特征、任务特征、学习者特征和过程特征。Kenneth(1976)认为听力理解由五个成分构成,并且后一个成分总是依赖前一个成分,即辨音、信息感知、听觉记忆、信息解码,运用所学语言使用或储存信息。在听力理解的这个过程中,语言因素、非语言因素和听者的心理因素对听力理解都会产生影响。
2.1 语言环境因素对听力理解的影响
话语与环境互相联系,语境(context)是语言的理解的关键。语境分为语言环境(linguistic context)和非语言环境(non-linguistic context)。语言环境指词、词组、句子等语言单位在使用过程中的篇章内语言环境。根据以上的教学理论,要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教师首先须对学生的英语基础进行全面的了解,其中包括:语音基础、词汇基础、语法基础。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备好每一次听力课,让学生能得到有针对性的听力训练。
2.1.1 语音基础对听力理解的影响
在听力训练过程中,一些学生常说:一些用词浅显、一看就懂的句子听起来感到陌生,难以理解其正确含义。究其原因:听力的语音中常有连读、音素爆破、重读、同化、弱化、脱落、增音、语调的抑扬顿挫等口语语音现象。如果学生对这些语音规律不熟练掌握,平时不常听到这些语音规律的实际应用,那么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他们就难以把听到的语音信号转化成自己可以理解、记忆的语义信息。
2.1.2 词汇是影响听力理解的'重要因素
学习词汇时,熟悉词汇的发音和语义,并在语音和语义方面形成一定的联想,则是听懂语音信息的关键。
在语音信息中,英语词汇中重音、次重音的迁移常会引起词义,词性的变化,如:hostility,sanitation,conduct;英语词汇的同形异义词、同音异义词也会给听力理解带来困难,如:right:右边/正确;right—write等。所以,在熟悉词的语音的基础上,要在语音和语义之间建立一种自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常常也包含语境在内。这样的联系对词义、语义的理解和记忆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听力中的一些小障碍。
由于掌握的词汇量小,学生对听到的词汇、句子不能很快理解也较常见。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听力入门》教材中,短文听力材料中生词被列入生词表中:这些词可作为课堂听力的预热(warming up)内容,也可作为学生课前的预习内容。有了这个环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到轻松,也容易保持学生对听力练习的兴趣,从而感到渐入佳境。
2.1.3 不同的语法形式对听力理解会有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动词的不同时态、语态句式表达的含义理解不准确;对听力材料中的代词(尤其是指示代词、关系代词)的指代关系不理解;对不同句型如比较句、现实条件句、非现实条件句、形式肯(否)定而语意否(肯)定的句子不能迅速、准确地做出判断。
针对这种现象,听力训练时,可以给学生安排由易到难的不同文体的语言材料,如简短问答、新闻、二人对话、小短文等,使他们熟悉不同文体的篇章结构,熟悉不同时态、语态、句型等语法形式表达的不同含义,从而在听力过程中作出准确的判断和理解,最大可能地获取正确的信息。
2.2 非语言环境因素对听力理解的影响
非语言环境因素可分为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情景语境指语言交际的话题、时间、地点、场合、参与者等相关背景信息。文化语境指语言发生的特定社会的文化、经济、政治、风俗、宗教等因素。(李淑琴,2001)除此之外,非语言环境因素还应包括学习者的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影响学习者的听力理解的一个重要方面。
2.2.1 情景语境对听力理解的影响
情景教学法在听力教学中尤显重要。现在,日臻完善的多媒体电教室也为这种教学法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传统的听力教学方式:教师放录音,学生听录音、做选择题、回答一些问题;然后教师对答案;最后再复听一遍。这种方式只进行了语言(语音、词语、句子、篇章)信息的输入,而忽视了语言情景信息的输入。
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更应重视语言情景信息的输入,这样,学生才能听得轻松、有趣,理解才完全、准确。在听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英语新闻广播录音、事件现场录像、电视系列短片、因特网、多媒体技术和设备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丰富、逼真的听力材料。这样,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录音材料中的事件、事件发生的场合、天气、事件参与的身份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眼、耳,脑并用,学生的视觉、听觉都可以受到冲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会得以保持,听力理解效果因而得以提高。如在做《听力入门》第三册第117课Black Boy的听力训练时,如果学生可以看到这个故事发生的过程,那么他们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中的人物、人物的表情、心情及动作会有深刻的印象。因而故事中的“loop the basket, running home in panic, made no comment, molest, broke into a wild run, overtook me, flung me to the pavement, yelled, pleaded, kicked, gave me a few slaps”等形象、生动的语言可以使学生对故事产生准确、深刻的理解。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对视听课的兴趣比对单一的听力课的兴趣浓,学生在视听课感觉轻松,对视听课的语音材料理解的更好。
2.2.2 文化语境对听力理解的影响
作为一门语言,英语有自己的历史、地理、政治、风俗等方面的文化背景及特点。这些特点同样也会影响学生对英语语音材料的理解。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由于理解的时间有限,这种影响就更加明显。由于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缺乏了解,学生常常出现对所听的语音资料理解不准确、不全面。
2.2.3 心理状态对听力的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同样的教学对象收听同一种听力材料,有时前后得出的结果大相径庭。有的学生的听力成绩总是起伏不定,不能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上;有的学生甚至抱怨说,一带上耳机心里就开始紧张,注意力集中不起来。凡此种种均与听者的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在听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感觉轻松愉快,有兴趣,他们听的时候就会注意力集中,对听力材料的理解效果就好。相反,如果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到紧张焦虑,没兴趣,他们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
3. 英语听力教学提高的途径
认清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对提高听力教学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以上对影响听力理解因素的分析,要提高听力教学效果,教师在重视英语语言信息输入的同时,还应重视听力训练过程中语境信息的输入。
首先,一套好的教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也是通向教学目标的必经之路。在听力材料的选择上,教师应注意材料的难度,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学习阶段、不同需求,并着重根据语言习得的规律选择略高于学生水平的可理解性材料,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的输入。必要时教师可以适当介绍一些与听力材料相关的背景知识及相关词汇术语,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时,对所学内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其次,根据种种影响因素,培养积极的听力策略也是必要的。目前,在听力教学过程中,语言信息的输入得到了大多数教师的重视,但非语言信息的输入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课堂上,在做好语言信息输入的同时,应给学生营造生动、有趣、逼真的听音环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丰富多彩的听力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避免听力活动的单一性。
然后,还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微技能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辨音、获取主要信息、预测和猜词的能力。1)在辨音方面,教师在最初让学生进行听单音、词组等练习,逐步上升到句子或篇章。在听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英语的语音、语调和语流产生感性认识;2)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听力技能,它要求学生对听到的意思进行选择、分析,从而抓住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分析冗余信息,选择主要信息的能力,并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听力材料的大意;3)预测能力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微技能,要求学生通过语境对说话者即将说出的话及其含义作出预测。教师可以在听力训练之前通过提问与听力材料相关的问题或介绍背景知识,启发学生思维;也可以从语音语调上训练学生的预测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句法结构和词意的搭配关系等方式对下文做出预测;4)听力理解并非意味着听懂每一个单词,但有些词汇对听力理解起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听力材料所涉及的话题、语篇、背景知识等对生词作出适当的猜测。
最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推广,在听力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语言学习系统进行教学活动,并通过配套设备及大屏幕投影,向学生播放录像、多媒体光盘节目,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投影胶片等;而丰富的信息资源,如VCD、英语经典影片、真实录音、网络信息等与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结合,使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既生动又直观。同时,在课外,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校园网或电视给学生定期播放英文原声电影,英语国家社会文化题材的记录片,以及让学生自己在网上搜寻有用的视听网络资源,自学“走遍美国”等情节对话短剧等,这些都有助于非语言信息的输入,克服学生听力理解过程中的紧张情绪,培养良好的听音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效果。
因此,要提高听力教学效果,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完善听力教学的信息输入,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听力策略,把听力教学的课堂学习和课外训练有机地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Kenneth, C. Developing Second Language Skills: Theory to Practice[M]. Hough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76.
Nunan, D. The Learner-Centred Curriculum[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张民伦等. 听力入门[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1语音教学,打好基础语音是英语基础知识之一。要提高英语听力水平,从语音基本知识抓起。突破语音知识关,强化音标学习,打好语音基础,尤其七年级的英语教师要对学生强化语音练习,英语语音知识主要包括:不完全爆破、意群、连读、音的同化与失音、句子重音及语调,掌握辨别单词中的长、短元音、辅音、辅音连缀,辨认句子中的重读、弱读、连读和语调,每天不断的反复,不断的让学生看到,听到各种音标,长此以往,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语音知识不陌生,能正确理解所听单词、词组和句子的意思;另外,词汇量的大小和语法知识不牢固也将会直接影响听力理解效果。1.2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消除听力材料恐惧感有些听力水平较差的学生对听力缺乏信心,总觉得听力很难,一听就怕,越怕越听不懂,因而出现慌乱现象,尤其在听力材料本身语速快或噪音太多的情况下,更加进入角色,最终导致大脑获得信息的能力降低,甚至听到最后大脑一片空白,有些听力较好的学生,在听简单的内容时掉以轻心,粗枝大叶,而在听较难的内容时又显得异常焦虑不安,影响听力;这些情况,在平时教学中,应该注意与学生加强情感交流,积极他们,帮助他们打破思维定势,排除心理障碍,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上课时,以一种很和蔼的姿态出现在他们的面前,眼神、表情、手势等身体语言给他们信息,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此外,在选择听力材料时,坚持由浅入深、宁易勿难、宁短勿长的原则,让他们更多地体会成功感,从根本上消除它们的恐惧感,摆脱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