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资源包括对幼儿发展造成影响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所有内容:家庭文化及成员的职业、经济条件、信息、自身教育水平及观念、家庭成员和幼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家长对幼儿的具体指导、教养方式等。让家长充分挖掘自身潜在的教育资源,发挥家庭教育资源的优势,必须从思想上加以引导。 首先,我们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等多渠道的宣传,让家长认清自身的教育功用,认识到自己本身对于幼儿来说就是一大教育资源,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引导家长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注意让自己的言行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如:在礼让方面我们引导家长在家对长辈对邻居等主动礼让不争吵,主动关心帮助,带动孩子,从小以礼待人,乐于助人。 其次,通过个别交流、家访等机会与家长沟通,了解家长的育儿方法,改变一些家长的教育思想,使家长和我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罗圻小朋友经常以厌食、哭闹等行为来拒绝上幼儿园,针对如此问题,我们两位老师没有向家长告状,而是通过与家交流,表扬孩子的闪光点,给这个孩子有表现的机会,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我们还把老师、保育员、幼儿家长的电话在黑板报上交流,创造家长们和孩子们与教师、保育员电话沟通的条件。平时家长在学习、生活、教养上有问题,都会相互沟通、交流。有时碰到教师工作上的繁忙,家长就可以通过电话与老师取得联系。即使是假期,电话的纽带一直把老师、幼儿、家长紧密相连。 二、引导家长挖掘自身潜在的教育资源,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 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显示着新活力和潜在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首先通过各种渠道让家长认识到,自己本身对幼儿来说就是一大教育资源。如家长到幼儿园时对老师、班级的其他家长、幼儿等主动问好、主动关心帮助;引导家长创设温暖、宽松、愉快的家庭环境,激发家长共同创设良好的班级学园活动氛围对幼儿都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教师引导家长多方支持幼儿的主题活动,奉献出自己及家庭中的各种资源。如在一次“昆虫”主题活动中,老师发送“请您帮忙”的家园互动信后,家长们十分支持,短短几天,有从电脑上下载的有关图片资料、有自家的昆虫模型、有自制的“昆虫”、有关于昆虫的书籍、有利用双休日捕捉的昆虫后制作的标本等等送到幼儿园,孩子从自己带来的资料中学会了交换和共享,为主题“昆虫”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条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采取了教师、幼儿、家庭、社区多向互动方式。家庭资源是探索性主题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资源。 三、总结家园教育经验,促进家园互动。 家园互动不是家长或老师单向的、线性的影响,而是一种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首先,教师根据每个孩子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课程改革重点有选择地进行反馈;家长、教师相互之间在信息交流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常常因一个人的认识,或一件事的处理,一个教育的案例,在班级群体中得到良好的互动效应。 其次,积极采纳家长的建议,为全体幼儿的发展提供充分学习条件。因此,我们广泛征求家长的建议,集思广益,充分利用家庭教育中的各类资源,有效地为幼儿发展提供较充分的条件。如:设置家园联系本;为班级幼儿增添各类图书、图片资料;家园活动主题;自愿报名参加家委会;积极参加小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以及配合幼儿园编排“六一”的节目表演等等。 在组织家园活动时特别注意:利用家长资源时,不能把责任推给家长,而是体谅家长,设身处地地为家长考虑,多一点人文关怀,不增添家长的负担,因为他们都需要有自己的工作时间,不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闲人,我们要根据各个家长的劳动强度与业余时间及参与能力的不同,来把握好活动的适度,使“家园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为了让家长能始终以积极合作的态度和行为参与我们的活动,老师在发动、组织时要注意有计划性,且要考虑可能性,让家长提前知道他们该做哪些工作,还要让家长明白活动的意义,科学地引导他们开展活动,不断地体验到参与活动的收获与快乐,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我们的活动才得以持续的、健康的开展。 四、丰富参与形式,探索家园互动新途径。 只有家园互动,我们的课程改革才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帮助,才能使家庭教育资源中得到充分利用。这一学年来,我们在挖掘家园互动的方面上做了一些努力。 1.家园联系本:我们让家长为孩子准备一本家园联系本。通过家长与教师双方对孩子的关系,更好的交流,家长们可以记录孩子的言语、感受, 书写评析、反馈孩子在家的情况,而教师也能更全面了解孩子,并可针对家长作出的建议改进工作,家园联系方便快捷地联系着我们。 2.资源共享区。经常有的家长问我:"老师,你介绍几本好书吧!""什么书对孩子的教育有益呢?"等等一些问题,为此我班的一角特设了一个"资源共享区",这是专为家长设计的。在"共享区"内,我们提供了幼儿教育专刊,育儿资料,家长们可自行借阅,而"共享区"内的资料都是老师和家长共同收集的。 五、家长的参与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家长参与到幼儿的学习活动是幼儿园对教育资源的积极利用,是幼儿园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积极贡献者也是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在活动中,家长可以协助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活动的意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感、语言与表达的能力。同时家长的参与有利于教师根据并利用家长的职业特点将家长请进课堂参与教学活动,解答幼儿所需求的答案活动了解他们的职业特点来达到活动的目的。 因此,我们认识到家长的及时参与与支持也是主题活动开展的有效保证。家长们在帮助收集资料的同时,还可协助教师丰富孩子一些和主题活动相关的知识,扩大孩子的知识面。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会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使其为幼儿园的课改淋漓尽致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太多了 我认为过完14岁生日 就该告诉孩子性 让他正确认识 现在的孩子对于性有很大好奇 你去和他沟通 他也会知道 但是不清楚 会造成很大后果 如果明白了 不就不会去做错事 他是有很大自尊的 你要教他自爱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家庭教育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 要: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作者针对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存在问题;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081-01
一、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教育的影响
儿童自出生之始,就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规范的包围、洗礼。我国自古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由于我国古代社会政治体制、教育体制及人才选拔方式的影响,传统的“学而优则仕”及光宗耀祖的文化心理在今天的父母身上依旧体现。重视孩子的教育投资已成为了普遍现象,其表现就是父母们往往无视儿童的兴趣爱好与能力,逼着孩子学钢琴、美术、舞蹈等,甚至不惜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力全力培养“神童”,毫不留情地扼杀儿童的天性,剥夺儿童童年的自由。父母们凭自己的个人意愿设计孩子的未来,孩子只是父母的隶属物,没有独立的人格与个性,没有作为独立生存价值的个体应受的尊重。另一方面,家长为了让孩子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优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拼命驱赶着他们向着既定的目标奔跑,由此带来就是孩子天性的压制,尊严的践踏以及需要的忽视等等。
(二)家庭教育的偏差
一是关注过度。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使得其对孩子过分关注并逐渐形成了不恰当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如让孩子过度参加名目繁多的课外班、对孩子过度干涉、保护和过度期望等。对于孩子而言,适度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过度的教育却会导致孩子产生各种身心问题。例如,学习上的过度教育易造成孩子对学习丧失兴趣出现厌学现象;生活上的过度教育会使父母过分干涉、保护、溺爱孩子,剥夺孩子的参与权或体验真知的机会,剥夺孩子的兴趣爱好,阻碍孩子良好个性的养成,甚至会压抑儿童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发展。真正的教育应是儿童自我教育与主动发展的过程,关注过度只会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是重智轻德。如今,父母期盼孩子将来成才的愿望之焦点已从追求德才兼备偏向单纯的智力开发,宁愿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智力水平上,而极少关心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如传统美德教育、情感教育等。日本儿童教育专家井深大曾提到“迄今的教育仅把焦点集中在智力方面,只追求了‘一半的教育’,而忘却了培养人的精神或树人的‘另一半的教育’。……智力的发达可以通过事后的努力来实现。但是精神问题一旦丧失时机,事后就无法弥补。”[1]且幼儿的家庭德育多停滞在观念、知识的灌输与说教层面致使德育难彰其效。如生活中家长们会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对与错的准则,但却往往忽略践行的过程。
(三)家园教育的失谐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幼儿逐渐成为家庭的小祖宗、小太阳,成为家长们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而家长对幼儿的过分控制或过分娇惯放纵却极易让幼儿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懒惰、依赖等不良品质。例如在幼儿园中,教师教育孩子要懂得珍惜、爱护公物,但某些家长却教孩子在幼儿园里任意拿取玩具、独占玩具,或对倒在地上的椅子、流水的龙头等情况熟视无睹,在家更是放任孩子为所欲为;许多孩子在幼儿园是个“乖宝宝”,在家里却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熟知《孔融让梨》故事的幼儿,在现实中并不懂得尊重父母等等。类似这些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不一致的现象,在部分程度上有可能削弱甚至抵消了教师在幼儿行为习惯培养上所做的努力,甚至由于缺少沟通等原因,二者间还可能存在着某些抵触,幼儿园教育效果起不到应有的积极作用自然大打折扣。
二、应对策略
(一)家庭教育的前提:尊重儿童
家长要尊重幼儿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风格,甚至是幼儿所特有的稚气、调皮和不成熟产生的“错误”;要相信幼儿有自己的见解,相信幼儿具有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尊重儿童,意味着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宽松的环境和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要用太多的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尽量把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转化成对孩子的建议。但宽松的环境并不意味着放任,父母履行适当的约束权也是必要的。当孩子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家长可适时地提供建议和指导,进行良好的沟通,让幼儿自觉体验家庭教育带来的和谐与自由。唯有使儿童成为自身行为规范的真正主体,使“他律”变为“自律”,儿童才能在一种有限却又相对有序的环境中得到自由的发展。陶行知先生早就呼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口,解放儿童的空间及时间。”这六个解放在今天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家长适度地“放”,也许会放出一个好孩子。
(二)家庭教育的方法:言传身教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注重言传与身教的结合是我国历代家教卓有成效的法宝之一。榜样是无声的语言,它可以提供正确的范型让幼儿模仿、学习抽象的行为规范与标准,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同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对儿童幼小的心灵来说,榜样与范例的作用就像太阳光一样重要。”[2]《老子・四十三章》云:“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所谓“不言之教”即以自身的行为进行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尤其是家长自身的言传身教,从小事小节到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都会对幼儿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家长除了给孩子语言上的要求与期待,更要做做行动上的楷模。要让孩子爱学习,家长就要经常阅读或是与孩子进行有助于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活动加深幼儿的印象;要让孩子讲卫生,家长就要有洗漱的好习惯;要让孩子懂礼貌,家长就要待人和善、大方。而言行不一的家长,是难以收到教育效果甚至会使以往的教育成果毁于一旦。同时,家长也要给幼儿提供大量行为实践的机会,引导孩子将所学的知识、所模仿的行为迁移到相似的生活情境中,将外在的要求和约束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觉的要求,才能实现幼儿的自律、自控和自主。
(三)家庭教育的保障:家园共育
首先,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由于文化水平、成长背景、性格特征的差异,家长在教育观念、方法上也存在差异。家长间互相抵制、相互矛盾的结果往往是让孩子无所适从,其教育结果也可想而知。因此,家庭教育也要讲究整体配合,相互协调,让父母及长辈们都参与其中,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交流,达成共识,给孩子一个和谐整体的家庭教育。其次,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也要通力合作,成为好搭档,共同承担起幼儿的教育任务,共同发挥家园共建、家园互动对孩子的教育影响作用。很多时候幼儿家园表现的不一致往往是由于教师与家长之间缺少交流沟通而造成的,孩子身处在社会开放的生态环境中,仅靠家庭教育是不能够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的。家庭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使教师之间、家园之间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影响和教育好孩子。例如,教师可通过问卷的形式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行为表现,从而找到相应的教育对策,在教育上尽可能做到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通过“家园联系簿”把每个时期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的重点及教育方式告诉家长,取得家长的配合,同时也及时听取家长的要求,采纳家长的合理意见等。
参考文献:
[1] 郝士艳.当前家庭教育的主要误区及对策[J].教育导刊,2009(10):59-60.
[2] 卢乐珍主编.幼儿道德启蒙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53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家庭教育论文2000字
《浅谈幼儿园对家庭亲子教育的指导》
【摘 要】幼儿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家长的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教育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幼儿园是孩子接受集体教育的地方,但家长的家庭亲子教育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当前家庭亲子教育有一定亮点,但仍存在教育认识具有盲目性、亲子关系应日趋多元化、亲子活动的时间空间缺乏等问题。可以通过加大指导力度、改善亲子关系、优化教养方式、树立一体化教育观加以改进,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家庭亲子教育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幼儿园;家庭亲子教育;存在问题;改进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幼儿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家长的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教育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幼儿园成为幼儿接受集体教育的地方,但家庭仍然是幼儿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的家庭亲子教育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对幼儿知识的巩固、良好习惯的培养、情感的建立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实践调查研究,家长亲子教育有一定的亮点,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改进。
一、幼儿家庭亲子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代年轻的幼儿家长,在成为父母之前并没有接受过如何教养子女的专业训练。现阶段家庭亲子教育中普遍存在重幼儿智力开发和知识学习,轻个性、情感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家庭亲子教育的认识带有较大的盲目性;有些家长存在以训斥、责打等态度对待幼儿的不适当行为,或对幼儿包办替代等,对孩子过多限制、过度保护导致许多孩子自理能力差,自主性差,家庭亲子教育存在教育误区;因为幼儿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家庭隔代抚养或请保姆照管孩子,导致家庭亲子关系生疏,很多家庭保持着传统单一的亲子关系模式,家庭亲子教育关系有待改进;很多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与孩子游戏,家庭亲子活动的时间、空间缺乏,方式单调。所有这些问题都与父母的教养素质有关系,所以幼儿家庭亲子教育的重心应由幼儿转向与幼儿成长密切相关的父母身上。因此,要培养健全的孩子,首先父母就应转变家庭亲子教育观念,提高家庭亲子教育能力,掌握有效的家庭亲子教育方法。
二、幼儿家庭亲子教育问题分析
1.家庭亲子教育的热情高,但教育认识具有盲目性。
由于家长受高智能人才观的影响,家长较重视知识学习,家长较多或经常对幼儿进行阅读、数学等亲子教育,很多家长会为孩子寻找各类学习、兴趣班,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热情很高,但多数家长不具备亲子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仅停留在幼儿园教育的延伸阶段,不能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对孩子主动的进行家庭亲子教育,家长缺乏必要的、科学的家教知识,缺乏对幼儿生理特征及发展规律的了解,实施家庭教育的科学性较差。
2.家庭亲子教育关系有待改进,应日趋多元化
在日常教育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或做错事情时,多数家长能够采取比较适当的方法,讲清道理,与孩子商讨办法,指导幼儿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但仍有部分家长以训斥、责打、冷淡等态度对待幼儿的不适当行为,或对幼儿过于照顾,包办替代等。21世纪的家庭教育趋势是“亲子互动”模式,倡导“两代人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多数家长能够保持“家长+朋友”的家庭亲子教育交流方式,但是依然有少数家长仍保留着“家长式”的亲子教育交流方式,幼儿期是发展敏感期,长此以往使幼儿逐渐形成依赖、缺乏主动性、适应能力差等性格特点,影响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妨碍了和谐亲子教育的形成,束缚了孩子的发展。
3.家庭亲子活动的时间、空间缺乏,教育价值低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家长对事业有了更多的追求,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工作上,亲子交流机会少,孩子缺乏关注。在实践中发现只有少数家长能够经常与孩子共同游戏,多数家长只是偶尔与孩子一起玩。多数幼儿在家庭中保持着独自玩玩具、看书、看电视、玩游戏。父母忙于工作,没有充分的时间与孩子游戏、交谈,所以亲子活动的时间、空间、方式、教育价值都受到严重影响,影响了幼儿语言、动作、情感等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家长一方面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但在精神方面孩子显得“营养不良”。
三、幼儿家庭亲子教育改进的方法
1.提升家庭教育理论,加大家庭教育指导力度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缺乏必要的早期教育理论指导,教育行为多半属于自发性状态,带有较大的盲目性。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研究,为家长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家长不仅要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条件,同时也要克服溺爱、过分保护、包办代替等心理。同时,幼儿园和班级教师可以分析不同类别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了解家长的需求,通过幼儿园家长学校、班级家长会、幼儿园开放日、幼教宣传栏等活动形式,组织有关专家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对家长的家庭亲子教育加以指导,从而提高家长亲子教育水平,使孩子们在家庭中得到良好的亲子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2.转变教育观念,改善亲子教育关系
要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人,平等对待幼儿,建立和谐、宽松民主的家庭教育氛围,对孩子的教育要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指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学会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发展。家长要以平常心对待幼儿,不给孩子太大的期待压力,否则难以形成孩子良好的自我评价,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要引导家长树立家庭教育“做人为本”的思想,把教育孩子学习做人为主要内容,教孩子学习怎样正确对人、对事、对己、以物等,在婴幼儿期,自觉发现生活中蕴涵的教育机会,及时进行教育。
3.传播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优化亲子教养方式
很多家长不理解亲子活动在孩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帮助家长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要加强亲子教育的指导,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提高亲子活动质量,如开办亲子教育研究中心、亲子俱乐部、亲子热线等,通过组织家长亲自参与亲子游戏活动,指导人员现场分析、指导、评价,使家长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拓展教育视野,使家长在参与活动中提高水平,增强素质。另外,家长也要主动吸取教育知识,懂得孩子心理、生理发展的规律和一些基本的教育常识,才有使家长教育有的放矢。
4.树立幼儿园——家庭一体化教育观,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通过广泛开展家庭教育辅导,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幼儿园要树立家园共育意识,转变家长工作思路,扩展内容,采取多种形式,更多地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质。幼儿园成立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举办开放活动、家园同乐、聘请家长作幼儿园义务教师等,通过家长的亲身参与,让家长了解、观察保教人员的教育活动,从中吸取经验、借鉴方法。幼儿园要成立家长学校,组织专门人员根据家长需求,制定计划,聘请专家有目的地帮助家长学习幼儿教养知识。另外,可以组织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专题讨论会、幼儿园自办幼儿教育报、利用幼儿园网站论坛、班级教师微博等多种形式,丰富家长的教育经验。家长要更多地向幼儿园学习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家园优势互补,协同合作,就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家园共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研究报告;家园共育对幼儿成长的价值研究报告;家园共育工作新方法的探究;家园共育工作新途径的探究等等。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选题选的题目有很多,下面就学前教育的给些参考题目举例如下:
1、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小学化”倾向研究
2、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的研究
3、同伴违反规则背景下幼儿的行为反应及其动机研究
4、退缩型幼儿的个案研究
5、文化变迁下离异家庭儿童的个案研究
6、小班幼儿绘画兴趣培养策略
7、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研究--某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为
8、一线教师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认知现状调查与分析
9、影响幼儿规则形成的因素研究
10、游戏教学活动中促进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策略研究
11、幼儿教师对观察记录的运用现状研究
12、幼儿进餐拖延行为的个案研究
13、幼儿一日活动中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
14、幼儿园家园互动的现状调查
15、幼儿园民间美术教育活动的环境创设策略研究
16、幼儿园实习生教育效能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17、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中教师管理行为的现状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
3、具有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前教育
浅谈幼儿教师和家长的有效交流沟通内容摘要: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无所谓社会的和谐。同样,在幼儿教育工作中也需要有这样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体现幼儿园的办园宗旨,那就是“为幼儿提供优质的服务”。在这其中,做好与幼儿家长的交流沟通工作,是为幼儿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环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新时期家园共育工作是非常的重要。要提供幼儿的素质,单靠幼儿园或是家庭任何一方都是难以实现的。唯有重视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工作,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幼儿的教育中来,做到家园共育,才能有效地提高幼儿园保教工作的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关键词:技巧 家长 幼儿教师 交流沟通 家园共育一、幼儿教师与家长交流沟通的现状幼儿教师面对的不仅是千差万别的孩子,而且还是千差万别的幼儿家长。幼儿教师与这么多的幼儿家长相处确实是很重要的事情。而且幼儿教师比中小学教师与家长的接触频率要高得多,幼儿教师每天至少与幼儿家长见两次面,这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幼儿接受的教育是立体化的,其中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指导之前,首先要了解幼儿的家庭状况,包括幼儿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面貌以及家长的文化、品德修养、对子女的教育要求等。这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学习观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与幼儿家长相处过程中容易发生哪些分歧?又应如何对待这些分歧呢?一)、正视分歧(一)对幼儿评价的分歧一种情况是,家长对幼儿的评价高于幼儿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这些家长看自己的孩子是一朵花,碧玉无瑕;而幼儿教师看他们的孩子则不甚完美,也不出众。这里不排除幼儿教师对幼儿某些优点的忽视,但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过高,却是教师反映孩子在幼儿园表现还可以,但是父母却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恨铁不成钢”,整天批评训斥孩子。(二)对幼儿期望值的分歧教师对幼儿的期望一般比较笼统而客观,他们期望每个幼儿都能有所进步,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往往是具体的、带有明显的定向性质,有时难免有主观臆想的成分。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往往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期望。幼儿教师与家长对幼儿期望值的分歧,会造成培养目标、教育实施上的分歧。(三)对幼儿关怀照顾上的分歧家长对幼儿的关怀照顾带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个体指向性,二是细致入微。家长对幼儿的照顾指向自己的孩子,毋庸置疑,这种关怀照顾是非常细致的。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全班数十名幼儿,他们要关心照顾的不是一个孩子,也不是几个孩子,而是几十个孩子,这就难免顾此失彼。(四)对幼儿成长不顺利时归因的分歧在幼儿成长顺利时,幼儿园和家长的关系往往比较融洽,然而一旦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某些问题,教育工作遇到困难、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时,双方就可能会互相指责,产生分歧。家长埋怨幼儿教师的教育工作做得不好,幼儿教师则埋怨家长不配合工作,彼此都有怨气。这种怨气以各种形态有声或无声地表现出来,造成心理上的隔阂。(五)对幼儿的教育态度、方式和方法的分歧这种分歧大量存在于日常教育工作中。一方对孩子管理严格,严中有爱,另一方则放纵、溺爱;一方侧重能力发展、智力,另一方则要求识字写字、多长知识;一方注重性、劳动观念和能力的培养,另一方则害怕孩子累着、碰着,单纯而过分地对孩子进行保护;一方注重孩子的游戏,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另一方则强行对幼儿进行正规的学习训练……二)、分歧的原因(一)与孩子的关系不同教师与幼儿的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教师是教育者,幼儿是受教育者,教师出于责任感去关心爱护幼儿,这种关系带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家长与幼儿的关系,既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又有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这种亲子关系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教师与幼儿的师生关系是暂时的,一旦幼儿升班、升学,这种师生关系在实际上就已结束,留下的是师生情谊,而不是现实意义上的师生关系。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则是终生的。子女的成长牵动着父母的心,影响家庭的和睦与幸福。这种长久的、利害相关的密切关系,使得父母不得不加倍地关心自己的孩子,有时到了“过火”的地步。(二)观察孩子的时空条件不同家长多是在家庭中观察孩子。在家庭中成员少,孩子处于被照顾的地位。教师主要是在幼儿园里观察孩子,在幼儿园这个集体中,许多幼儿在一起生活、游戏和学习,幼儿既处于教师的照顾之下,又处于同龄孩子的相互作用之中。孩子在幼儿园里遇到了很多家里遇不到的矛盾。在幼儿园里,这些聪明的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要受限制的,因而他们比较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这就出现了父母看孩子不懂事、不听话,而幼儿园教师看孩子还不错的情况。 (三)教育素养不同幼儿教师一般受过专业训练,有一定教育素养。家长的教育素养因人而异,有的高,有的低,而且往往表现出较大的差距。教师和家长的教育素养不同,因而观察幼儿的角度和了解幼儿的程度就会存在差异,对幼儿的评价也会出现分歧,在教育方法和手段上更会产生极大的差别。(四)缺乏及时的和沟通当前幼儿园普遍重视家长工作,与家长保持密切的关系。但是有些幼儿教师家长工作趋于一般化,缺乏深入细致的工作。这就使教师与家长对有关孩子教育的一些不同看法不能及时交换意见。如果能够及时、交换意见,这种分歧就会逐渐消除,使看法和教育趋于一致,或基本一致。但是如果教师与家长缺乏,尤其是缺少开诚布公的交谈,就会使分歧加深,心理隔阂越来越大。三)、分歧的解决(一)易位而思,互相体谅人世间需要理解,多一分理解就多一分融洽与信任。幼儿教师与家长如果能够互相站在对方的位置来看一看、想一想,就会对对方多一分理解与体谅。(二)掌握家庭教育知识,提高自身的威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教育目标,教师不仅要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理论,同时也要懂得相应的家庭知识。教师是有家庭教育的知识,会更好地向家长汇报分折幼儿的成长发展与不足,回答家长对孩子问题的,有针对性的宣传一些科学育儿的知识、方法,有的放矢地为家长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疑惑,进行指点,出谋划策,提出建议,帮助家长解决具体困难从而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也提高了家长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三)全面公正地评价孩子从幼儿教师来说,要克服偏见,防止出现对班级中发展较好并善于表现的幼儿评价过高,对较为内向、发展较为迟缓或不守纪律的幼儿评价过低的倾向。为了全面而公正地评价孩子,幼儿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很好地学习与掌握幼儿发展的内容和评价指标,从体、智、德、美等各个方面全面地评价幼儿。克服只从认知方面,甚至于只从知识掌握方面去评价孩子的片面做法。(四)深切合理地热爱孩子幼儿教师加深对幼儿的热爱和关怀,是幼儿教师教育好幼儿的根本,也是搞好与家长心理沟通的根本。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幼儿,善于发现每一个幼儿的优点,并给予足够的重视和鼓励。教师每天面对数十名幼儿,他们都有优点和缺点,只不过有的优点多一点,缺点少一些,有的优点少一些,缺点多一些;有的优点显露,缺点隐蔽,有的缺点显露,优点隐蔽。仔细地观察和每一个幼儿,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事实证明,只有幼儿园教师真诚地热爱每一个孩子,才能打开家长心灵的大门,才能搞好与家长的心理沟通。(五)加强,坦诚相见幼儿教师要经常到幼儿家中进行访问,与家长面对面地直接沟通交流,互相通报幼儿在家与在幼儿园的情况,充分交换意见,增进教师与家长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幼儿教师在家访时,态度一定要诚恳友好,要充分为幼儿的优点,与人为善地指出幼儿存在的问题,积极地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沟通交流的过程是教师与家长相互交谈、相互学习、共同研讨的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的育儿水平普通提高,教师也要放下架子,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多肯定家长好的教育方法,积极采纳家长合理化建议。这样做不但帮助教师拓宽思路,而且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家长拥有参与幼儿教育的兴趣,使家长感到自己的价值被利用,产生成功感和自尊感,有利于形成家园共育、教育合力,使幼儿园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家长与教师之间合作,密切家园关系。二、家园共育在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中的重要性家园共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也一直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能够茁壮成长,更是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愿望。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很多家长对教师的教育指导不再唯马是瞻,他们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有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家庭和幼儿园教育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对幼儿的影响必须同方向、同步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工作中双方交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幼儿园的反馈教学。有的家长育儿观念会与教师冲突,使教师工作不能很好地进行,因而导致双方合作不愉快。为了达到家园同步的配合教育,家园双方要围绕着孩子的发展经常、相互沟通交流、注重方式,让家长了解具体教育目标及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与幼儿园取得共识,从而使家园同步教育更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一)有利于家园之间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幼儿更好的成长“家园共育”的本质就是家庭和幼儿园共同教育幼儿。只有幼儿教师和家长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共同促进幼儿更好的成长。幼儿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教师对幼儿实施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同样家长也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帮助。由于各方面不同的因素导致家长在对待幼儿的教育问题上所持的态度、观念各不相同,从而其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方法也就自然不同,甚至有些极端。有些家长主张采取粗暴的打骂,有些家长则主张哄。此时,幼儿教师有责任通过不懈的沟通工作转变家长的这些不正确的观念和行为。家长观念转变了,那么家长的家教水平也提高了,自然而然地也会自觉配合幼儿教师的工作。要达到“家园共育”的目标,幼儿教师仅仅是转变家长的观念还是不够的,应该通过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正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之间的关系的同时,还要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了解教师的工作,明确家园配合的重要性。只有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使家长有可能来配合幼儿园的一切工作。真正做到“家园共育”。(二)有利于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相互学习,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幼儿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绝不能以为仅仅是幼儿园单方面在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水平,还应认识到幼儿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的同时,也是向家长学习的好机会。这样不但帮助教师拓宽思路,而且也调动了家长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家长拥有参与幼儿教育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密切家园关系。作为幼教育工作者,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是每个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事实上,幼儿与家长相处的时间比教师多得多,家长肯定比教师更了解自己孩子的脾气、性格和兴趣爱好等等,在教育孩子方面或多或少积累了一些经验,虽然不一定是成功的经验,但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总会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幼儿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可以和家长进行必要的经验交流,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并可以从中发现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教育方式。幼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和幼儿园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而幼儿教师与家长通过沟通交流建立和谐关系是幼儿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础。三、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在强调家园共育的现在,教师进行家长工作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如家长学校、家教讲座、家长开放日等等。但是因为教育幼儿不同于其它工作,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具有着个性特点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另外,幼儿的家庭状况、家长的教育观点与教养方式也各不相同,教师必须针对每个幼儿和家长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交谈沟通。只要充分的利用家长资源做到家园同步,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的发展。那么,幼儿园教师该如何有效的与家长沟通呢?(一)、和新入园家长的沟通有人常说幼儿有入园焦虑,实际上新生家长也会有入园焦虑。因为要将自己的心爱的小宝贝交给陌生人看管,既使是自己精心挑选的幼儿园、挑选的老师,也会不放心,不适应。他们会不断的询问教师自己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观察孩子的各种表现,感受教师对自己的孩子的关心和爱护程度。此时,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理解和帮助,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慢慢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渐渐接纳教师,让教师真正成为他们教育孩子的助手。教师则可以利用这种良好的学习机会,通过交流、反思、学习,积累进行家长工作的经验,获得专业成长,提升自己的幸福感。那么,教师如何与新生家长沟通?通过多年的带班经验,对此总结如下:1、首先,教师要以热情、友好的态度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与陌生人打交道一样,和新生家长初次接触,教师给他们的印象很重要,这时如果你拥有热情友好、亲切温和的态度,将会给家长留下“好相处”的印象,同时他们也会通过你传达出的友好信息,揣测教师将来会用怎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这些都会成为今后教师、家长长时间的相处、交流的感情基础。那么这种热情友好的态度怎么营造呢?第一,教师要学会“微笑”。微笑是人与人之间传递友好情感的最简便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在和家长交流时,一个友好的微笑和礼貌的点头,都能时时交流、理解在良好的气氛下进行。第二,教师要学会一些简单的礼仪。比如说和家长交谈时要用眼睛注视对方,并且要和他们平视,也就是要站起来或者让家长坐下来和你对话;当年长的家长与你交谈时,要有礼貌的称呼,可以随着孩子一起喊“奶奶”或“爷爷”;在迎接小朋友或是和小朋友告别时,主动回应孩子和家长……等等。第三,教师要学会观察,主动的给予家长一些帮助和关怀。现在小朋友的父母很忙,一般都是爷爷奶奶来接送,教师可以用帮忙孩子穿外套和整理衣裤、叮嘱孩子听爷爷奶奶的话、把通知写成小纸条让他们带回去等方式,向长辈们传递自己的关心。只有建立了这样一种热情、友好的情感氛围,才能有利于教师和家长之间理解和信任的建立。2、教师要本着积极、耐心的原则与各种类型的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人的想法也会不同。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好相处的家长,他们一般要求很多,言语中充满了对教师的不信任和不放心。其实,这些家长往往是对幼儿教育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对自己的孩子期望很高的类型。比如我们班佳佳的妈妈,非常细心,一有问题就会打给老师,至少要说上半个小时。一天,她又打来问:“昨天中午,我们家佳佳吃饭怎么样呀?”我说:“还可以,不过鸡蛋她好像不愿意吃,自己拨掉了。”“哈哈,我就是说嘛,我回家问她吃得怎么样,她说,老师把饭倒掉了。我就是不相信,所以就打扰老师问问。”听到这里,我心想:原来是考我们呀!信好自己对她够关注。在这个案例中,能发现教师对孩子的观察有多么的重要,只有在孩子的一日活动中细致观察,这样才能有理有据的回答家长们的问题。而且,在回答家长问题时,不能是一句“挺好的”敷衍了事,而要能够讲出孩子表现的过程和自己的客观评价,这才是家长真正需要的信息。越是常来与教师交流的家长,越能磨炼教师的耐心和责任心,如果我们不把它看作是找麻烦,而是促进自己改进,不断成长的途径,这何尝不也是一种体验幸福、成长的过程。接着,教师要学会从多种角度判断问题,减少对家长的误解。例如,我们班新插班的乐乐,参加节目排练,我请她们一人带一辆纸风车来做道具用。第二天,她没有带来,在排练的过程中,由于她反应慢,不会听音乐,我把她撤了。由于怕乐乐的妈妈误解是因为她没带风车才不让她排练,所以,我和乐乐的妈妈通把事情进行说明。在通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乐乐为何没有带风车来的原因,原来是他回家对爸爸说:“老师叫风车,不,老师会打娃娃的。”爸爸不相信乐乐的话,就没有给她。其中,乐乐叫爸爸风车是真,她对爸爸说:“不,老师会打娃娃。”这是乐乐的谎话,那爸爸,不相信孩子也是对老师的信任,他不相信幼儿园的老师会打孩子。但就在乐乐没带风车的那天碰巧就把乐乐给撤下来了,如果我没有及时和乐乐妈妈沟通,那么给家长的误解一定会是这样:因为乐乐没带风车来,老师虽然没打孩子,但却用另外的方法进行惩罚了。可见,遇到疑惑时,光靠主观判断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多角度的问题,才能产生对问题的认识,进行有价值的判断。家长其实也像孩子一样,需要得到老师的关注。我们教师要学会主动的与他们进行交流,谈论的内容,不仅可以包括孩子在幼儿园中的表现,还可以是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发生的趣事,让大家通过谈话,分享轻松和快乐。3、教师要通过“换位思考”来建构理解的平台,体验理解的幸福。理解就是用自己的体会来感受到对方提出问题的想法,也是一种诠释。站在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感受,这就是理解体会的不同。每个人对一种事物的诠释都不一定相同,那是因为大家对这个事物的感受体会有所不同,理解就是因每个人的大脑对事物决定的。理解不等同于体会,两个词是有明显的差别的。理解是个体对事件的逻辑表示赞同,也不排除有个人体验,但主要是承认事件的逻辑关系。从“理解”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理解是双方的,是需要构建一个平台。只有双方站在同一个平台上才能便于相互理解。在幼儿园里,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相互理解,是需要平台的,它的建立是以幼儿的幸福成长为目的,需要教师、家长双方的努力和维护。在教师和家长交流的初期,建立这种和谐、友好、能相互理解的平台,显得格外重要。我们班的曦曦身体不好,吃饭又特别慢,一直由爷爷奶奶带,平时也由爷爷奶奶接送,几乎没有与其父母交流的机会。在小班上学期,曦曦常常请假,小班下学期,我们三个老师好不容易交会他自己进餐,但一个暑假结束,他又不会吃饭了,爷爷奶奶随时借送药的机会来园看孩子,有时还在后窗悄悄听老师组织活动,有时借口说要带孩子去看病把他提前接走。就因为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和对老师的不放心,曦曦在班上动手能力特差,而且脾气也特大,我觉得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提高他的动手能力,首先得找他的爸爸妈妈交谈,让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在班上的发展情况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并让他们在家里多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要和爷爷奶奶达成共识,让他们放心地把孩子交给老师。经过反复的沟通,曦曦的爸爸妈妈亲自接送孩子上幼儿园了,还随时主动和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孩子身体好了,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生病时间也少了。他的爷爷奶奶也就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了老师,中途很少来幼儿园“探望”了;同时也把接送的任务尽可能的转让给了孩子的爸爸妈妈接。教师在遇到这种两代教育观点不一致的类似问题时,要学会理解家长的焦虑,通过“换位思考”,来帮助家长问题、解决问题,还要学会以一颗“平和心”与家长进行交谈,做好两代家长的中间磨合纽带。(二)、交谈沟通中三点比较有效措施。1、充分发挥语言艺术魅力。我班呈呈小朋友交往能力特差,模仿性和攻击性特强,常常因为与小朋友争抢玩具发生了矛盾,还没有掌握友好与人交往的方法,常常伤到同伴,同时也伤到自己。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饿有故障,判断是非的能力欠缺,别人说什么,他就说什么,别人做什么,他也做什么。我们决定跟他的家长沟通一下,这时的沟通就需要教师巧妙使用语言,针对家长心态说话,使家长容易理解,千万不能仅停留在告状的层面。首先,要先扬后抑,即先肯定孩子的优点,然后点出不足,这样家长就易于接受。其次,要避实就虚,即不要一开始就切入正题,待家长的心情趋于平静的时候再自然引出主题。如家长得知孩子在幼儿园里“随时闯祸”了,往往会忐忑不安地等待教师的批评,这时如果教师先不渲染孩子的“错误”,而是谈一些其他的话题,家长就会减少心理顾虑。通常情况下,家长会不住代替孩子向教师道歉,此时教师则应与家长共同并找出原因,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要淡化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孩子毕竟是孩子,教师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家长担心的不是孩子犯下的错误,而是教师对于孩子所犯错误的认识与态度,因此在本来就心情紧张的家长面前,教师关键在于表达一种愿望,即让家长明白沟通是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以便家园共同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运用这一措施进行沟通,呈呈小朋友的妈妈非常愿意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年下来来,呈呈小朋友在与同伴交往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攻击性行为也明显有了减少。2、学会肯定孩子、赏识孩子。幼儿自淫症是指孩子摩擦自己的外生殖器,伴有面红、眼神凝视等表现,这种现象多在入睡前或刚睡时出现,持续数分钟,女孩有时两叉上下移擦,所以又称为情感叉。吮吸指甲癖是指幼儿喜欢咬指甲,如果受到父母责骂,吮吸得就越勤,这种孩子不喜欢剪指甲,有的孩子甚至把手指吮吸得变形,同时患有各种病茵引起的各种消化道疾病,导致孩子身体素质较差,面黄肌瘦。我教过的幼儿,以上两种现象的孩子都有,如艳艳和丽丽有自淫症,往那一坐脚手手不得闲,悦悦小朋友爱吮吸手指,两个大拇指手指被被吮吸得变了形。但这三个家庭都向老师隐瞒了孩子的这种特殊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面对孩子的这种现象进行冷处理,一面侧面引导孩子逐步改正其行为,另外积极、平静、委婉地与家长沟通、交谈,尽量减轻家长的压力和不自信。首先在家长面前要站在孩子原有的基础上根据孩子特点说话,使家长相信,学会肯定孩子、赏识孩子,教师一句微不足道的称赞,会让家长感到高兴,直至影响对待孩子的态度,这种肯定能使家长轻松、自信、愉快地面对教师,这时再轻描淡写地谈及孩子存在的问题,家长会愿意主动向教师提及孩子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期望得到教师的指点与帮助。这样,交流的主题就得到了延伸,就更能有效地促进家园互动。在三个孩子的问题上我就是这样去处理的,让家长明白老师的目的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争取教育的一致性和延续性。最后艳艳的奶奶说:“老师,我不好意思说呀,在家我们都专门有一个人看着她,怕她有这样的行为,如果真能把她的这种习惯改掉,你说怎么配合我们都愿意呀。”通过一学期的家园教育。我们惊喜地发现孩子在上课或玩时明显忘记了不良习惯。3、注重多角度的相互沟通。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编织摇篮的父母们都在为孩子们创造着优良的家庭环境,这些都可称之为个体资源,对孩子今后的身心发展起着良好的教育作用。如有的家长能为幼儿创造轻松愉快的家庭生活环境;有的家长有很强的教育意识;有的家长能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等。这些都是家长在实践中成功有效的经验,如果将这些优势资源转化为其他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资源,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资源的示范辐射作用。因此家园沟通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家庭之间的单向交流,而应该是一种“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幼儿、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多角度的沟通。如我以前教过的宇宇小朋友从不敢独自在集体面前发言,但特别顽皮。为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家长开放日时,我们邀请他妈妈来园为孩子们上课,在选择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及设计教学思路上我们共同参与、策划、准备。在活动中,宇宇小朋友第一次大胆地举手发言,整个活动他都很开心,很自信。活动过后,他妈妈说:“真没想到,幼儿园上一节课这么麻烦,老师们真辛苦,这种活动以后我还要参加,我儿子今天的进步很大。”很多家长看到她的成功都争着要来尝试:讲故事、猜谜语、玩游戏,家长开放日的气氛很活跃。家长有着不同的知识、职业背景,可以为幼儿园提供丰富的信息来源。利用家长的特长开展活动,不仅丰富了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同时也为教师、家长、幼儿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家长的参与,为幼儿提供了交往的机会,激发了幼儿的热情。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关键在于教师与家长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伙伴关系与亲密感情。而这种关系与感情的建立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孩子的关爱、对工作的责任感、对家长的尊重和理解。当家长感受到教师喜爱并关心自己的孩子时,工作尽心尽责时,自然的产生信任感,并由衷的尊重教师,心理上的距离自然消除,从而乐于与教师接近,愿意与老师沟通,家长与老师的关系就会十分融洽。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教师的教育思想、育儿之方、知识技能等等均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做好个别家长沟交谈的工作,会让老师受益非浅。
太多了 我认为过完14岁生日 就该告诉孩子性 让他正确认识 现在的孩子对于性有很大好奇 你去和他沟通 他也会知道 但是不清楚 会造成很大后果 如果明白了 不就不会去做错事 他是有很大自尊的 你要教他自爱
太多了 我认为过完14岁生日 就该告诉孩子性 让他正确认识 现在的孩子对于性有很大好奇 你去和他沟通 他也会知道 但是不清楚 会造成很大后果 如果明白了 不就不会去做错事 他是有很大自尊的 你要教他自爱
一、课题研究背景:当前世界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是:人的发展。只有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的人,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收获一种习惯,就收获一个成功”,一个人习惯的培养往往在儿童时期的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自我保护、品行、健康心理等习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目前的独生子女,由于受家长的宠爱和溺爱,养成了各种不良的习惯,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自我保护等方面的培养。随着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造成人口流动性大,我园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我园学习,据统计流动人口孩子已占我园幼儿人数的30%以上,这些孩子大多较聪明,有灵气,但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研究证明,在学前阶段家庭对儿童发展的贡献大大高于幼儿教育机构。因而,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形成有机的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因素也是重要途径。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核心概念: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综合心理学家解释,行为习惯有如下特点:习惯是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指幼儿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课题界定:行为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其实这也是一种条件反射,行为一旦变成了习惯,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家园共育是指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家庭亦或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进行教育工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而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就在于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育。我们这里借鉴“家园共育”概念,并不是纯粹“教学管理”与“家庭教育技术”层面的含义,而是指幼儿自然智能开发课堂教学向“教后”延伸,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整合的功能。通过家园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教学双方智慧潜能整合。《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旨在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学习借鉴他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收集整合教育资源,密切加强家园联系,进一步寻求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改善育人环境。通过一定阶段的研究,让在园幼儿能形成该年龄段所具备的良好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园保教水平的提高。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就国内外现有研究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行为习惯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研究。它们大都以一些设计精巧的实验为基础,内容涉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且“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可喜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大都被我国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介绍到国内,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近年来,研究儿童行为习惯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如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王极盛教授进行过关于1560例少年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副教授进行过关于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2001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道德教育与习惯养成”大型论坛。来自全国的教育工作者及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并深入地探讨了儿童德育与习惯养成的问题,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1、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幼儿期是人的社会性行为、情绪情感、性格和认知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尤其是对幼儿来说,他们刚从家庭个体生活转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最有利于扭转和改变孩子以往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新的更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行为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它是一个人成人成才的重要基石。2、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本课题的提出,给幼儿园的德育工作增添了新的内涵,如何在课题研究和常规教育相结合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是我园全体教师关注和探索的永恒课题,它能最大限度激活教师的工作热情。在教育实践与课题研究中,我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3、促进幼儿家庭素质提高的需要。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一个人的成长及其重要,而幼儿作为家庭中的个体,家长良好的榜样可以潜移默化的引导幼儿,而幼儿良好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也可以反过来教育家长,使他们顿悟和反思。通过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自身素质超越其家庭素质,以幼儿良好的行为举止来影响家长,促进其家庭教养素质的提高,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4、对幼儿园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幼儿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有着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催着我们奋发向上。我们虽有一流的硬件设施,但我们的师资水平和保教质量也要不断的提升,我们愿意通过不断地努力,在课题研究中走出一条具有本土本园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使我园真正成为幼儿教育战线上一道亮丽的绿色风景线!本研究拟在这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行为习惯的一般理论和具体实施策略做进一步的理论总结和实践研究,来探索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和途径;为幼儿园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四、理论依据理论研究表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10岁之前是各种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要培养合作的精神,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等等。《纲要》的颁布,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人的各种习惯综合成系统,就形成了“人格”。而习惯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成为一个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有诚意、有创造力、没有怯懦自卑心理的人。五、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研究目标:根据幼儿年龄、身心特征,针对我园独生子女以及外来人口子女在各种习惯上出现的新问题,学习借鉴他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收集整合教育资源,密切加强家园联系,进一步寻求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改善育人环境。通过一定阶段的研究,让在园幼儿能形成该年龄段所具备的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园保教水平的提高。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通过实践研究,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良好习惯培养对策。让更多的人明确良好行为习惯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身追求的目标,是当今社会每个成员努力奋斗获得成功的基础。研究重点:结合幼儿园实际以及幼儿年龄特征,重点培养幼儿以下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1、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其中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指导良好的饮食饮水习惯、睡眠习惯、排便习惯,尽量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良好卫生习惯主要包括饭前便后正确洗手,饭后漱口,保持五官清洁,正确使用毛巾,保持身体清洁,保持环境整洁等。2、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见人能主动热情地打招呼,礼貌地回答别人的问话;举止文明,懂得谦让,与人友好相处;保持服装整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知道简单的交往礼仪等。3、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学习,对学习活动有兴趣,能集中注意力专心于某一项活动;有正确的读、写、坐和握笔的姿势;会按照一定要求去翻阅图书,能爱护图书文具,会整理玩具用品等。4、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以自我服务为基本形式,包括自己穿、脱衣服,整理衣物,洗漱,进餐等,利用孩子爱模仿的心理特点,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掌握简单劳动的方法和技能。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研究思路和过程:1、运用调查法等方法,多方查阅有关的理论与资料,确定课题研究的内容。2、建立课题组,确立课题组核心成员及分工。3、构思设计课题论证报告,完成课题研究的申报工作。4、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组织专家进行开题论证。5、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文献法、观察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来带领教师开展各种理论学习的分享活动、观摩研讨活动,鼓励教师互相交流各自在教学中获得的经验以及发现的问题,从而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实施策略,使课题实施与课题研究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6、优化园内环境,幼儿园的全体教职工和家长作好孩子们的榜样,开设“卫生之星”、“文明礼仪之星”等评比活动、举办“大手拉小手”、“我能自己干”、“我是小小值日生”、“我是班级小雷锋”等活动,让幼儿培养和巩固所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7、广泛收集第一手过程资料,并及时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积累,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适时地开展过程评价。8、运用经验总结法回顾、反省、分析、总结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与资料,鼓励教师不断挖掘,及时总结提炼成功的活动经验,撰写有关的经验论文。9、撰写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整理一系列物化的研究成果,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10、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提高教科研能力,将课题研究成果与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不断延伸课题活动,使《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研究不断深化,力求成为我园的又一办学特色。
家庭教育资源包括对幼儿发展造成影响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所有内容:家庭文化及成员的职业、经济条件、信息、自身教育水平及观念、家庭成员和幼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家长对幼儿的具体指导、教养方式等。让家长充分挖掘自身潜在的教育资源,发挥家庭教育资源的优势,必须从思想上加以引导。 首先,我们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等多渠道的宣传,让家长认清自身的教育功用,认识到自己本身对于幼儿来说就是一大教育资源,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引导家长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注意让自己的言行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如:在礼让方面我们引导家长在家对长辈对邻居等主动礼让不争吵,主动关心帮助,带动孩子,从小以礼待人,乐于助人。 其次,通过个别交流、家访等机会与家长沟通,了解家长的育儿方法,改变一些家长的教育思想,使家长和我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罗圻小朋友经常以厌食、哭闹等行为来拒绝上幼儿园,针对如此问题,我们两位老师没有向家长告状,而是通过与家交流,表扬孩子的闪光点,给这个孩子有表现的机会,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我们还把老师、保育员、幼儿家长的电话在黑板报上交流,创造家长们和孩子们与教师、保育员电话沟通的条件。平时家长在学习、生活、教养上有问题,都会相互沟通、交流。有时碰到教师工作上的繁忙,家长就可以通过电话与老师取得联系。即使是假期,电话的纽带一直把老师、幼儿、家长紧密相连。 二、引导家长挖掘自身潜在的教育资源,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 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显示着新活力和潜在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首先通过各种渠道让家长认识到,自己本身对幼儿来说就是一大教育资源。如家长到幼儿园时对老师、班级的其他家长、幼儿等主动问好、主动关心帮助;引导家长创设温暖、宽松、愉快的家庭环境,激发家长共同创设良好的班级学园活动氛围对幼儿都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教师引导家长多方支持幼儿的主题活动,奉献出自己及家庭中的各种资源。如在一次“昆虫”主题活动中,老师发送“请您帮忙”的家园互动信后,家长们十分支持,短短几天,有从电脑上下载的有关图片资料、有自家的昆虫模型、有自制的“昆虫”、有关于昆虫的书籍、有利用双休日捕捉的昆虫后制作的标本等等送到幼儿园,孩子从自己带来的资料中学会了交换和共享,为主题“昆虫”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条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采取了教师、幼儿、家庭、社区多向互动方式。家庭资源是探索性主题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资源。 三、总结家园教育经验,促进家园互动。 家园互动不是家长或老师单向的、线性的影响,而是一种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首先,教师根据每个孩子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课程改革重点有选择地进行反馈;家长、教师相互之间在信息交流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常常因一个人的认识,或一件事的处理,一个教育的案例,在班级群体中得到良好的互动效应。 其次,积极采纳家长的建议,为全体幼儿的发展提供充分学习条件。因此,我们广泛征求家长的建议,集思广益,充分利用家庭教育中的各类资源,有效地为幼儿发展提供较充分的条件。如:设置家园联系本;为班级幼儿增添各类图书、图片资料;家园活动主题;自愿报名参加家委会;积极参加小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以及配合幼儿园编排“六一”的节目表演等等。 在组织家园活动时特别注意:利用家长资源时,不能把责任推给家长,而是体谅家长,设身处地地为家长考虑,多一点人文关怀,不增添家长的负担,因为他们都需要有自己的工作时间,不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闲人,我们要根据各个家长的劳动强度与业余时间及参与能力的不同,来把握好活动的适度,使“家园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为了让家长能始终以积极合作的态度和行为参与我们的活动,老师在发动、组织时要注意有计划性,且要考虑可能性,让家长提前知道他们该做哪些工作,还要让家长明白活动的意义,科学地引导他们开展活动,不断地体验到参与活动的收获与快乐,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我们的活动才得以持续的、健康的开展。 四、丰富参与形式,探索家园互动新途径。 只有家园互动,我们的课程改革才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帮助,才能使家庭教育资源中得到充分利用。这一学年来,我们在挖掘家园互动的方面上做了一些努力。 1.家园联系本:我们让家长为孩子准备一本家园联系本。通过家长与教师双方对孩子的关系,更好的交流,家长们可以记录孩子的言语、感受, 书写评析、反馈孩子在家的情况,而教师也能更全面了解孩子,并可针对家长作出的建议改进工作,家园联系方便快捷地联系着我们。 2.资源共享区。经常有的家长问我:"老师,你介绍几本好书吧!""什么书对孩子的教育有益呢?"等等一些问题,为此我班的一角特设了一个"资源共享区",这是专为家长设计的。在"共享区"内,我们提供了幼儿教育专刊,育儿资料,家长们可自行借阅,而"共享区"内的资料都是老师和家长共同收集的。 五、家长的参与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家长参与到幼儿的学习活动是幼儿园对教育资源的积极利用,是幼儿园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积极贡献者也是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在活动中,家长可以协助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活动的意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感、语言与表达的能力。同时家长的参与有利于教师根据并利用家长的职业特点将家长请进课堂参与教学活动,解答幼儿所需求的答案活动了解他们的职业特点来达到活动的目的。 因此,我们认识到家长的及时参与与支持也是主题活动开展的有效保证。家长们在帮助收集资料的同时,还可协助教师丰富孩子一些和主题活动相关的知识,扩大孩子的知识面。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会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使其为幼儿园的课改淋漓尽致地发挥它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