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小麦对行免耕播种机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小麦对行免耕播种机的研究论文

播种造句如下:

1、免耕播种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小麦免耕播种机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它们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小麦免耕播种机的发展方向。

2、为此,中国农业大学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提出了对行播种的思路,并设计出了一种小麦对行免耕播种机。

3、结果表明,因播种期不同而导致油菜生育期间光温条件的不同,使各播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4、针对光籽棉种难以进行精播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电磁振动式精密播种装置。

5、实效积温在推测播始历期、调整后播亲本播种期以及花期预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6、根据谷子播种期长的特点,我们以播期为前提,探讨了晋谷14号的生长发育规律。

7、证明了春季播种育苗移栽和秋季播种育苗移栽都有防止当归早期抽苔的作用。

8、筛选适合于南疆喀什地区冬麦收获后复播加工番茄的适宜品种及育苗最佳播种时期。

9、有知识不会运用,就如同耕耘了却不播种。

10、流着眼泪播种的人,才会享受到收获时的欢乐。

1. 李兵,李洪文. 2BMD-12型小麦对行免耕播种机的设计[J].农业机械学报,2006,37(3):35 - 38.2. 李兵,王继先,张健美等.GBSL-180型双轴式旋耕灭茬播种机设计[J].农业机械学报,2008,39(3):180 - 183.3. 李兵,夏涛,宛晓春等. 基于蚁群算法的茶叶抖筛机参数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3):84 - 87.4. 李兵,夏涛,李尚庆等. 基于蚁群算法的茶叶理条机参数优化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0):79 - 82.5. 李兵, 李尚庆, 夏涛等. 基于模糊PID 控制的六安瓜片远红外烘焙机设计[J].农机化研究,2011,(8):149 - 152.6. 李兵,李洪文,王丽洁. 小麦对行免耕播种机粉碎刀轴功耗模型的研究 [J].农机化研究,2004,(2):179 - 181.7. 李兵,李洪文.两种小麦对行免耕播种机的对比实验[J].农机化研究,2005,(6):165- 168.8. 李兵,李洪文. 国内外小麦免耕播种机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中国农机化,2006,(1):46- 49.9. 李兵,王继先,徐伟君等. 2BF-9型化肥深施播种机的设计[J].中国农机化,2008,(5):75- 77.10. 李兵. 基于网格法的汽车转向梯形机构的优化设计 [J].机械工程师,2005,(8):70- 71.11. 李兵. 基于UC3906的免维护铅酸蓄电池智能充电器的设计 [J].机械工程师,2005,(11):94- 95.12. 李兵,李尚庆. 开关型免维护铅酸蓄电池智能充电器的设计 [J].轻工机械,2007,(6):74- 76.13. 李兵. 基于MC3305芯片的电动车无刷直流电机闭环控制器 [J].轻工机械,2007,(5):61- 63.

成本会降低,土壤的蓄水能力比较强,避免了养分流失,但是种植的农作物在扎根的时候非常不方便,存活率可能不太高。

引言:免耕播种的优点是可以保持土壤的水分不流失,然后小麦能够吸收大量的化肥,还可以增强抗旱的能力,免耕播种的缺点,就是因为种子在土壤的表面,种植深度不够,所以种子很容易被风吹走,那么它的存亡率就比较低,所以出苗率和产量也会相对较低。

免耕播种指的是在种植小麦时直接不耕地,就撒种子到种植地上,一种比较简单的播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可以减少农民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的效率是一种很好的工作方法,但是免耕播种也有一定的弊端,因为没有那么复杂,所以它的作物不容易扎根,但是可以有效避免在播种前的耕作导致养分大量流失,这样不利于小麦吸收营养向上生长。通常情况下因为养分不会丧失,而且可以提高土壤的蓄水程度,所以土壤中的湿度和水分都比较高,而且抗旱能力也因此加强。

免耕播种是一种很好的工作方式,因为如果耕地的话会破坏土壤本身的结构,这样在以后土壤水分流失会比较严重。但是如果不耕地在施化肥时化肥浮在土壤的表层,那么小麦就很容易去吸收化肥,然后这样就可以节约农民大量的经济成本,还可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小麦也会吸收更多的营养生长得更好。最后一点就是小麦的抗旱能力也因此加强了不少,因为免耕播种的话,土地的蓄水能力会增强,在高温的夏季雨水稀少可能会出现旱地的情况,而土壤中保留的水分就可以为小麦提供,那么小麦它的抗旱能力也就因此加强了。

缺点就是没有经过翻耕的土地,它的透气性很差,那么它的病毒没有经过太阳的暴晒就贵还有很多,那些大量的病毒会危害小麦的生长,导致小麦出苗率下降。并且就算小麦出苗成功,但是因为土壤并不疏松,那么在出苗后可能会出现苗黄、小麦不健康的情况。

研究小麦种植的论文

植物着丝粒是基因组中进化最剧烈、结构最复杂的区域,在物种形成和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多数植物着丝粒结构复杂,主要是由高度重复的卫星DNA (satellite)以及中间穿插的反转座子序列 (CR) 组成,其中着丝粒satellite序列单元长度主要集中在150 – 180 bp之间,例如水稻CentO和玉米CentC序列,多年前已经发现并用于着丝粒结构与功能研究(Comai et al., 2017)。 普通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经过两次远缘杂交和多倍化过程,是染色体组进化及多倍体二倍化研究的模式材料。 然而普通小麦基因组巨大,90%以上的序列均是高度的重复序列,给小麦研究带来巨大的挑战(Marcussen et al., 2014)。 前期对小麦着丝粒的研究基本局限于通过筛选着丝粒BAC等手段,获得某些着丝粒序列(Liu et al., 2008; Li et al., 2013)。 对小麦着丝粒全面解析,包括小麦着丝粒DNA序列组成(尤其是功能性satellite序列)、结构以及其在基因组形成和进化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对多倍化适应的分子机制目前基本不清楚。

韩方普研究组长期从事植物着丝粒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学研究。 前期在小麦非整倍体及其野生近缘种杂交后代观察到丰富的着丝粒变异现象,染色体重排诱导着丝粒序列减少、丢失、扩增、新着丝粒以及多着丝粒形成,不稳定的着丝粒可能造成染色体频繁的断裂和接合,暗示着丝粒在异源多倍体小麦物种形成过程潜在的功能 (Guo et al., 2016)。近年来随着小麦参考基因组的逐渐公布,对小麦着丝粒进行全面的解析成为可能(Avni et al., 2017; Luo et al., 2017; (IWGSC), 2018; Ling et al., 2018),)。

1. 我们利用之前发表的中国春小麦着丝粒表观标记CENH3抗体的ChIP数据,重新比对到最新的中国春参考基因组上,确定了小麦着丝粒大小及位置(图1A)。 在小麦中发现两类着丝粒特异的串联重复序列,和CENH3核小体结合,分别在其二倍体供体B和D亚基因组着丝粒富集分布(图1B)。与二倍体供体着丝粒特异satellite序列的信号强度相比,在普通小麦中这些序列的拷贝数明显减少,FISH信号明显减弱,甚至在某些着丝粒上已经完全丢失satellite序列(图1B)。与传统着丝粒的串联重复序列单元大小150-180 bp不同,小麦着丝粒satellite序列单元大小超过500-bp,序列上包含多个特定的CENH3结合位点,表现出周期性CENH3结合特点(图1C)。

图1 小麦着丝粒串联重复序列在不同亚基因组之间的分布

2. 随后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小麦着丝粒串联重复序列在不同亚基因组间发生分化(图2A),更同质的串联重复序列保持和CENH3核小体的结合(图2B),在小麦多倍化过程中,从二倍体到四倍体再到六倍体,着丝粒特异satellite序列在每个亚基因组上其遗传多样性明显增加(图2C) 。最后比较不同倍性小麦着丝粒位置、基因共线性以及表达等情况发现,多倍化过程中小麦着丝粒结构发生重排,基因位置和表达水平发生变化,着丝粒串联重复序列发生局部扩增(图1B)。异源六倍体小麦着丝粒在不同亚基因组之间的不对称性可能参与小麦减数分裂过程同源染色体的配对,促使多倍体小麦的稳定传递。

图2 小麦着丝粒特异satellite序列亚基因组不同区域序列相似度

该论文于2019年7月16日在线发表于 《The Plant Cell》 上,题为“Centromere Satellite Repeats Have Undergone Rapid Changes in Polyploid Wheat Subgenomes” (doi.org/10.1105/tpc.19.00133),韩方普研究组已毕业博士研究生苏汉东和刘亚林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韩方普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参考文献

Avni, R., Nave, M., et al., (2017). Wild emmer genome architecture and diversity elucidate wheat evolution and domestication. Science 357, 93-97.

Comai, L., Maheshwari, S., and Marimuthu, M.P.A. (2017). Plant centromeres. Curr. Opin. Plant Biol. 36, 158-167.

(IWGSC), I.W.G.S.C. (2018). Shifting the limits in wheat research and breeding using a fully annotated reference genome. Science 361(6403).

Li, B., Choulet, F., Heng, Y., Hao, W., Paux, E., Liu, Z., Yue, W., Jin, W., Feuillet, C., and Zhang, X. (2013). Wheat centromeric retrotransposons: the new ones take a major role in centromeric structure. Plant J. 73, 952-965.

Ling, H.Q., Ma, B., et al., (2018). Genome sequence of the progenitor of wheat A subgenome Triticum urartu. Nature 557, 424-428.

Marcussen, T., Sandve, S.R., Heier, L., Spannagl, M., Pfeifer, M., International Wheat Genome Sequencing, C., Jakobsen, K.S., Wulff, B.B., Steuernagel, B., Mayer, K.F., and Olsen, O.A. (2014). Ancient hybridizations among the ancestral genomes of bread wheat. Science 345, 1250092.

Liu, Z., Yue, W., Li, D., Wang, R.R., Kong, X., Lu, K., Wang, G., Dong, Y., Jin, W., and Zhang, X. (2008).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retrotransposons at wheat centromeres and pericentromeres.

Chromosoma 117, 445-456.

Luo, M.C., Gu, Y.Q., et al., (2017). Genome sequence of the progenitor of the wheat D genome Aegilops tauschii. Nature 551(7681):498-502.

中国种子行业主要公司:隆平高科(000998.SZ)、登海种业(002041.SZ)、丰乐种业(000713.SZ)、万向德农(300462.SZ)、荃银高科(300087.SZ)、苏垦农发(601952.SH)等

本文核心数据:小麦种业发展历程、制种面积、制种产量、需种量、发展趋势

国外小麦种业起步较早

小麦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为世界约40%人口的主粮。目前,我国小麦种子的自主率达100%。国外小麦种业起步较早,经历了抗病育种、植株矮化和品质改良三个阶段。19世纪80年代,英国、瑞典、荷兰等欧洲国家和加拿大、澳大利亚开始利用小麦杂交育种,主要目标是解决品种的条锈、叶锈等抗病性问题;植株矮化阶段,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利用农林10号为矮源,育成一批同时具有抗倒伏、抗锈病、高产等突出优点的春小麦品种;品质改良阶段,英、美、加、澳等育种技术强国非常重视小麦品质改良,从谷物化学、品质检测、加工特性等方面助推品质育种发展。

我国小麦在大规模种植后,在各地形成了1万多个地方品种。20世纪20年代中期,我国引进国外品种300余份,从收集、引进、筛选、鉴定品种发展到杂交育种;之后我国陆续从国外引进小麦品种,对我国小麦育种工作起到推动作用;1972年前后,我国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引进了墨巴66、索罗拉64等春小麦品种除直接利用外,还广泛用作杂交亲本;2004年以来,我国对过去粮食增产导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在不断提高单产以维持总产的同时,大力提高品质和生产效率;2017年,我国完成了对太谷核不育小麦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Ms2的克隆和功能解析,并逐渐形成了有效的轮回选择育种体系。

2020年冬小麦落实繁种面积1120万亩

2015-2020年,全国冬小麦落实繁种面积保持稳定。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的调研数据,2020年,全国冬小麦落实繁种面积1120万亩,与2019年繁种收获面积持平,各主产区冬小麦长势好于常年,虽然条锈病、赤霉病等病虫害中等偏重发生的风险加大,但各地积极响应预警,开展综合防治,效果良好,进一步巩固了丰收基础。初步统计,2021年中国冬小麦制种面积达1074万亩。

我国冬小麦制种量保持在45亿公斤以上

2015年以来,我国冬小麦制种量保持在45亿公斤以上,2018年制种面积减少,冬小麦种子收获面积1128万亩,制种量41亿公斤,较2017年减少19%。2020年,全国冬小麦种子实际收获面积1114万亩,平均繁种单产441公斤/亩,实际收获种子49亿公斤,河北、安徽、山东等省受倒春寒天气影响,部分弱春性中早熟品种繁种产量有所下滑,其余省份小麦种子生产情况整体好于常年。初步统计,2021年冬小麦繁种产量超50亿公斤,种子质量良好。

据预测2022年冬小麦需种量达33-35亿公斤

从总需求看,据调度,尽管部分基地因灾减产,但根据2021年10月数据,冬小麦繁种收获仍超45亿公斤,超出需种量近10亿公斤。根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2022年,全国冬小麦需种量达33-35亿公斤,春小麦需种量达1.34亿公斤。

优质专用型、抗逆广适型、资源节约型品种或为重点发展方向

在加快生物组学、基因编辑、智能信息等新技术的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全国优势小麦种业力量进行产学研结合、企业侧重于评价新品种的市场需求和生产应用的背景下,优质专用型、抗逆广适型、资源节约型品种或为重点发展方向。其中,针对小麦赤霉病、茎基腐病、穗发芽、倒春寒等极易造成重大生产隐患的灾害问题的技术攻关或为技术布局方向。

此外,通过突出优势产区和重点地区,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布局合理、特点鲜明、效益显著的优质小麦优势种子产区将加快构建,小麦供种保障能力提升。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小麦种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1、选地与施肥 实行精播高产栽培,必须在土、肥、水条件良好,常年小麦产量在350公斤以上的地块。较高的土壤肥力不仅可以提高单产,而且有利于改善小麦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实现450~550公斤的高产,必须以较高的土壤肥力和良好的土肥水条件为基础,特别要注意保持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养分平衡。 施肥种类和数量应考虑到土壤养分的丰缺,平衡施肥,在总量保证的前提下,可根据当地的肥源任意选择肥种。在施肥中要重视有机肥的使用和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主要是为了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大力推广玉米秸秆还田,起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补充钾素的作用。有的农民朋友把玉米秸秆烧掉了,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太可惜了。只有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才能够培肥地力,实现小麦的高产稳产。总施肥量一般每亩施有机肥3000公斤左右;化肥用量,一般每亩施纯氮(N)12~14公斤、五氧化二磷(P2O5)6~8公斤、氧化钾(K2O)4.5~7.5公斤、硫酸锌1公斤。 上述总施肥量中,应将有机肥、磷肥、钾肥、锌肥的全部和氮肥总量的50%,作底肥于耕地时使用,第二年春季看苗于小麦起身或拔节期再施总氮量的50%。 根据上述施肥用量,秋种底肥的化肥施用方案为:方案1:亩施尿素13-15公斤+过磷酸钙40-50公斤+氯化钾7.5-12.5公斤。施肥方案2:亩施三元复合肥(N、P2O5、K2O各15%)40-50公斤。 方案3:亩施磷酸二铵15公斤+尿素10公斤+氯化钾7.5-12.5公斤。过去施肥量高于推荐施肥量高限的、土壤肥沃的选施肥量的低限,相反,选高限(这个原则适用于以下施肥量选择)。 2、选用良种 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要求选用分蘖成穗率高的高产品种。适于精播栽培的品种有:泰山23号、烟农24、济麦21、济麦19号、济麦20、鲁麦21号等。适于半精播栽培的品种有:山农664、淄麦12、潍麦8号等为主。 3、整地作畦 整地质量直接影响播种质量和幼苗生长,而且通过耕作整地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蓄水性能,提高地力,从而促进小麦生长发育。高产麦田要求深耕翻,打破犁底层,一般要求耕深23~25厘米,并做到随耕随耙,耙细耙透,做到上松下实。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一般应适当扩大畦宽,以2.5~3.0米为宜,畦埂宽不超过40厘米。为节约用水,提倡短畦,畦长以50~60米为宜。采用等行距种植的地块,可根据不同品种的株型特点,平均行距一般定在22~25厘米为宜。采用小麦与其他作物间作套种的地块,可采用大小行种植,提倡采用“20+40”的模式:即大行40厘米,小行20厘米,秋种时大行内间作菠菜等低温蔬菜、春季套种玉米、棉花等其他作物;小行内种两行分蘖成穗率高的品种,如泰山23号、济麦19等。 4、做好种子处理 提倡使用包衣的良种。小麦专用种衣剂含有防病和防虫药剂、微肥和生长调节剂,有利于综合防治病虫害,培育壮苗。没有种衣剂的要采用药剂拌种:地下害虫发生较重的地块,可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35%甲基硫环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2%(即100公斤种子加0.2公斤药剂)拌种。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散黑穗病等病害发生地块,可选用2%立克秀按种子量的0.1%~0.15%(即100公斤种子加0.1-0.15公斤药剂)拌种,或20%粉锈宁按种子量的0.15%(即100斤公斤种子加0.15公斤药剂)拌种。病、虫混发地块可选用以上药剂(杀菌剂十杀虫剂)混合拌种。采取药剂拌种的播种量应适当加大10%~15%。 5、适期播种 播种过晚,蘖少、根少、苗弱,形不成壮苗;播种过早,苗旺长、缺位、病虫害严重、易发生冻害。不同项目县冬前积温和前茬作物各不相同,难以统一确切的时间,适宜的播期应掌握在日平均气温17~16℃左右,冬前≥0℃积温650℃,越冬时能形成6叶1心的壮苗为宜。鲁南、鲁西南以10月5日~10日,鲁北、鲁中、鲁东以10月1日~5日为宜。采用冬性品种可在适期内适当早播;采用弱冬性品种可在适期内适当晚播。 6、足墒播种 适宜的土壤墒情是培育壮苗的关键措施,小麦出苗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手感标准为:手抓能成团,松手落地能散开)。墒情不足的,应采取多种形式造墒,反对抢墒播种或沟墒播种,确保适墒播种。当墒情和播期发生冲突时,宁可晚播3~5天,也要造墒播种,做到足墒下种,确保一播全苗。 7、确保适宜的播种密度 每亩基本苗应根据不同品种特点,千粒重、发芽率、出苗率等情况确定,对于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适期播种的高产麦田适宜基本苗每亩10~12万基本苗,每亩40万穗。对于分蘖成穗低的大穗型品种,适宜基本苗每亩13~18万,每亩30万穗。为确保适宜的播种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每亩播种量(公斤)=[要求基本苗×千粒重(克)]/[1000×1000×发芽率×出苗率] 地力水平一般,整地水平差的可用半精播栽培,每亩13-18万基本苗(一般种子发芽率在90%以上,千粒重40克左右的,以斤籽万苗计算即可)。 做好播种机具的调试,建议采用精量播种机播种,播种深度3~4厘米。 (二)冬前管理要点 1、保证全苗 在出苗后要及时查苗,有缺苗断垄的,要补种经过浸种催芽的种子,同时拔除疙瘩苗,这是确保苗全的第一个环节。出苗后遇雨或土壤板结,应及时进行划锄,破除板结,通气、保墒、促进根系生长。 2、化控或深耘断根 若越冬前麦田群体偏大超过80万/亩,有旺长趋势,可在气温降至零上5℃前,使用壮丰安化控(使用方法见说明)或镇压,或深耘断根,以缓解生育中后期群体与个体的矛盾。深耘断根的方法是去掉2齿的耘锄隔行深耘,深度10厘米,耘后将土搂平,压实,接着浇冬水,防止透风冻害。一般长势正常的麦田也可采用这一措施,但群体偏小、长势较弱的麦田不宜采用。 3、冬季水分管理 浇好冬水有利于保苗越冬,使早春保持较好墒情,以推迟春季第一次肥水,管理主动。对于部分抢墒播种的麦田,及群体偏小长势较弱的麦田,应于立冬至小雪期间浇冬水,确保小麦安全越冬。浇过冬水,墒情适宜时要及时划锄,以破除板结,防止地表龟裂,疏松土壤,除草保墒,促进根系发育,促苗壮。对造墒播种,麦田冬前墒情较好,土壤基础肥力较高且群体适宜或偏大的麦田,一般不要求浇冬水。 (三) 春季(返青-挑旗)管理要点 拔节期追肥浇水 项目区麦田返青期、起身期一般不追肥不浇水,主要进行划锄,以通风、保墒、提高地温,利于大蘖生长,促进根系发育,使麦苗稳健生长。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拔节肥、水的具体施用时间,还要根据地力水平和麦苗情况灵活变化。肥力中等、群体偏少的麦田一般在拔节期稍前或拔节初期(基部第一节间伸出地面1.5~2cm)追肥浇水。地力水平高、群体适宜或偏大的麦田,宜在拔节中后期(基部第一节间接近定长)追肥浇水。 (四)中后期(挑旗-成熟)管理要点 浇好挑旗水或开花水。挑旗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此时灌溉有利于减少小花退花,增加穗粒数,并保证土壤深层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如小麦挑旗墒情较好,也可推迟至开花期浇水。 酌情浇灌浆水。小麦开花后土壤水分含量过高,会降低小麦的品质,所以,在开花后应注意适宜控制土壤含水量不要过高,在浇过挑旗水或开花水的基础上,一般不用再浇灌浆水,若只浇挑旗水且天气较旱,一直没有降雨,可考虑在花后10-20天浇一次灌浆水,以提高小麦的综合品质,以及籽粒的光泽度和角质率,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延长面团稳定时间,减少灰分含量。 及时防治病虫害。小麦生育后期容易受到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麦叶蜂等病虫害的危害,影响小麦品质和产量。因此,必须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适时收获。实践证明,蜡熟末期收获产量最高,以籽粒到蜡熟末期收获为宜。

小麦育种研究论文

戴松恩从20年代中期即开始进入我国的作物遗传育种研究领域,是我国从事这方面工作较早的学者之一。他早年参与育成和推广了“金大2905”、“金大26”等小麦品种。30年代,他利用来自中国、苏联、美国的小麦品种进行杂交,对其性状遗传规律做了研究。当时,这种相当规模的遗传研究国内还没有过。他通过对六个普通小麦品种的春冬性及穗部、叶片等十多个性状的遗传分析,明确了单性状的遗传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连锁遗传关系,以博士论文形式发表了题为《中俄美小麦品种杂交之遗传研究》的报告(中文摘要发表于《农报》1937年7月)。1938年,他在贵阳对烟草、玉米和油菜生产进行了深入考察,发现贵阳地区适宜发展烟草种植。在他的努力下引进了美国烟草品种。经过三年试验,于1940年第一次在贵阳地区种植了经他引种筛选出来的烟草新品种,并示范推广了育苗、移栽、管理、采收以至烤烟技术。这些工作为后来贵州烟草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戴松恩还针对当时有人提出要大量引入美国双杂交玉米种子的问题,进行了三年引种试验,发现美国双杂交玉米种并不比当地的最优品种好,有的甚至更差。他在《美国杂交玉米在我国的利用问题》(《农报》1939年)一文中明确指出:直接利用美国双杂交玉米并不能增产,只有利用它的自交系和国内材料才能找出适应我国情况的高产杂交玉米来。同一时期,他还为当地的油菜育种做了不少基础研究工作,诸如连续自交对不同类型油菜品种的生长发育和结实性的影响等,为制定合理的育种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赤霉病是长江下游地区小麦生育后期最易流行的严重病害。有些国外专家曾散布在严格接种的条件下,小麦品种都要感染赤霉病,抗病育种谈何容易的悲观论点。戴松恩等怀着试试看的心情,对已搜集到的小麦品种材料进行了连续四年的抗病性鉴定试验。1941年,他发表了《小麦赤霉病抗病性研究》(《农报》1941年),指出在严格接种条件下中国小麦品种中有对小麦赤霉病表现抵抗的材料,并以云南“牟定火麦”为例,论证了选育抗病品种的可能性。这一发现,对发展我国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工作是一个很好的启发。50年代初,我国学术界出现了“米丘林遗传学”和“摩尔根遗传学”两个学派的争论。戴松恩为了验证李森科“种内无竞争”的学说,和育种中搞“品种内杂交”以改良种性措施的真伪进行了四年的系统研究,结果得不出上述结论;虽然提出了对“米丘林遗传学”中“嫁接杂种”,“获得性遗传”的不同看法,限于当时“一面倒”的形势,未公开发表。为了弥补我国在小麦育种基础理论及方法上与国外的差距,从1978年起戴松恩主持了“小麦非整倍体研究”。这是为小麦定向育种提供理论根据的基础研究,是利用非整倍体材料和相应的分析方法,测定基因位置及连锁关系,通过染色体附加、代换和易位技术,达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创造麦类新品种的目的。这项技术在当时我国比美、英、加等国家落后。1980年,他主持召开了“全国小麦非整倍体研究讨论会”,并发表了《为什么研究小麦非整倍体》及《小麦非整倍体》(经典著作的译文)等文章,积极推动了这项研究工作的发展。他强调指出,小麦非整倍体研究在形态形状、抗病虫性、抗逆性、品质性状和其他数量性状的基因分析或定位等方面很有意义,并可直接应用于小麦育种,为农业生产做出贡献。他提出了在小麦品种间杂交中,利用ph基因创造出更多优良变异的设想。在他的指导下,他的助手和研究生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进行了各种变异类型的细胞遗传学研究,为开创小麦育种的新途径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他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时,对教学指导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并且亲自带研究生,也没有中断过研究工作。他还对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提出了许多新的建议。1982年我国研究生学位制度恢复没有几年时间,他多次建议本科生大学毕业工作2年后才准报考研究生,建议从1984年招收在职研究生,加速培养他们成为能够独立工作,富有开拓精神的科研人才。同时,他积极倡导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他还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争取必要的物质条件,做了大量工作。

利用生物技术向小麦导入冰草优异基因的研究 摘 要 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利用生物技术向栽培作物转移向外源优异基因来拓宽小麦育种的遗传基础,是现代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栽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2n=4x-42, AABBDD)与冰草属(Agropyron Gaertn., P genome )(这儿所说的冰草属是现代小麦族植物分类学上的概念,而非传统的广义冰草属概念,即与一些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将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和中间偃麦草(Elytrigia intermedia)等偃麦草属种也称为冰草的传统概念截然不同)植物间的杂交,可追溯到本世纪30年代(White, 1940; Smith, 1942; Dewey , 1984), 但直到90年代一些学者才先后报道了小麦与冰草属植物间的成功杂交(李立会等, 1990, 1995;Li & Dong, 1991; Chen et al., 1990; Limin & Fowler, 1990; Ahmad & Comeau , 1992; Jauhar, 1992)。 尽管这儿所列出的国外一些科学家也曾获得了小麦与冰草属植物间的杂种,但由于外源种选择的盲然性,即对要从冰草属植物向小麦转移哪些基因不明确(Chen et al., 1990; Jauhar, 1992), 或杂种F1的高度不育性(Ahmad & Comear, 1992), 或要转移的目标基因难以在小麦背景下表达(Limin & Fowler, 1990 )等原因,未见进一步的报道,而是基本上放弃了该领域的研究工作(私人通信,1997)。 在本项研究工作中,我们以普通小麦品种Fukuho (春性,具3对可杂交性基因,农艺性状良好,原产于日本)为母本,以分别采自新疆和内蒙古的3份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Gaertn., 2n=4x=28, PPPP)为父本进行杂交,并对杂种后代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包括: 1、科学选择远缘杂交亲本,为杂交和外源优异基因转移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选择外源供体种的过程中,本项研究首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和植物保护研究所、澳大利亚Division of Plant Industry, CSIRO, 加拿大Cytogenetics Section, Ottawa Research Station, Agriculture Canada 等单位对上千份小麦野生近缘植物的农艺性状、抗逆性和抗病性进行了联合鉴定,然后根据综合鉴定结果才精选出本项研究所利用的3份冰草-最佳外源供体种。因为这3份冰草不仅具有其它外源种难以比拟的众多优异基因(性状),包括小麦超高产育种所需的合理株型结构(株高小于60cm且穗下茎长度约占株高的2/3、有效分蘖>50、叶片窄短上挺)、大穗多粒(每穗结实在150粒以上)、黑粒且蛋白质含量极高、极强的抗旱和抗寒性、适度的耐盐性、对三种锈病、白粉病和黄矮病免疫、高抗赤霉病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上述优异基因都是当前小麦育种迫切需要的。 2、利用现代远缘杂交方法和幼胚拯救技术,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具部分自交可育性的普通小麦与冰草间的杂种,并发现以不同来源的冰草为父本,不仅杂交结实率不同,而且杂种F1的表现型亦不同。这一结果,一方面突破了前人(Dewey, 1984)所认为的“冰草属P染色体组在小麦族中具有独立的遗传地位,与小麦之间不可能杂交”的论断;另一方面杂种F1具部分自交可育性,为实现外源基因的成功转移 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以杂种F1幼穗为外植体,通过诱导愈伤组织产生体细胞无性系变异,首次发现杂种F1在无染色体数量变异情况下,其自交可育性或从无到有(0Õ 0.032%),或显著提高(10倍)。这一发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示了通过这一技术有可能在杂种F1就实现外源基因转移的美好前景。 4、通过精细分析,首次阐明了一些遗传学机理:一是杂种F1自交可育性是由于2条P染色体含有控制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离的基因,从而能够形成有功能的近等2n或未减数配子;二是另外1条P染色体上具有抑制小麦Ph基因的遗传因子,能够诱发冰草P染色体组和小麦A、B、D染色体组间的染色体相互配对;三是证实了通过染色体间的自发易位可实现小麦-冰草间的基因交流。这些发现,一方面彻底突破了国际权威所认为的“小麦-冰草间不可能进行基因交流”的论断,另一方面为更加有目的、更加高效率地转移冰草优异基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5、利用回交、选择和形态学、细胞学、等位酶以及基因组原位杂交检测等综合技术,首次育成了11个遗传稳定的小麦-冰草异源二体附加系,并提出了有效产生异源二体附加系(列)的可行做法。异源二体附加系的产生,是研究每条P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小麦背景下的遗传效应及其有效利用的重要工具。 6、首次创造了一批携带冰草优异基因、遗传稳定(2n=42, 21II ,异源易位系或代换系)且能为育种和生产利用的新种质。其普遍的特点是:有效分蘖多(15~82穗/株);株高70~95cm且穗下茎约占株高的1/2;旗叶上挺;大穗(55~112粒/穗);籽粒外观白色或黑色、蛋白质含量高(17.1~20.7%); 千粒重>38g; 综合抗病性(白粉病、条锈病、黄矮病和赤霉病)、抗寒性和抗旱性良好,特别是一些新种质具超高产潜力(理论产量高于600 kg/亩)。目前,这批新种质已为我国小麦主产区的9省15家育种单位利用,其中在陕西、山西有5个新种质正参加产量比较试验。 7、对获得的遗传稳定(2n=42, 21II ,异源易位系)的黑色籽粒和对白粉病免疫新种质中的黑色籽粒基因和抗白粉病基因(均来自冰草)进行了初步遗传分析,证明二者皆为显性单基因遗传。关键词: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2n=6x=42, AABBDD); 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Gaertn., 2n=4x=28, PPPP);属间杂种;自交可育性;异源二体附加系;遗传分析;新种质Introduction of Desirable Genes from Agropyron cristatum (L.) Gaertn. to Triticum aestivum L. Using BiotechnologyDoctoral student : Li-Hui LiSupervisor: Professor Yu-Shen Dong (Institute of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s, Beijing, 100081)AbstractAs in most other crops, the genetic variation of cultivated wheat has been greatly eroded under modern agricultural systems. Genetic erosion not only limits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yield and quality but also makes wheat increasingly vulnerable to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tresses. A large amount of genetic variation exists in the wild relatives of cultivated wheat. The introduction of genetic variation from alien species has been a valuable method for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genetic diversity available to wheat breeders.In this experiment, intergeneric hybrids of Triticum aestivum cv Fukuho (2n=6x=42, AABBDD) with three accessions of tetraploid A. cristatum (2n=4x=28, PPPP) were synthesized through immature embryo rescued in artificial medium. These hybrids can be used to: (1) transfer the desirable traits from A. cristatum into common wheat; (2) identify the effects of the P genome on self-fertility in intergeneric hybrids; and (3) produce disomic addition lines of wheat-A. cristatum. Through study of the intergeneric hybrids and their derivatives,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1. A. cristatum may be one of the best potential alien donors in the Triticeae for wheat improvement. Agropyron Gaertn. is a small genus of no more than ten species, which constitute what is known as the “crested wheatgrass complex” with the P genom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rminology of many modern botanists. A. cristatum (L.) Gaertn. is the type species of this genus. All species of the genus are very valuable; they are cultivated as predominantly pasture-fodder plants, distinguished by their high level of drought and cold tolerance; some species have be successfully used for fixing drifting sands. In addition, A. cristatum has also been found to possess the other desirable traits that are potentially valuable for wheat improvement through evaluation of all Triticeae collections from the northern part of China; these include shorter stem (usually less than 60 cm), more tillers and florets, immunity to wheat diseases such as rusts, powdery mildew, and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 as well as resistance to wheat scab. 2. In the three hybridization combinations, seed set (0.22%~0.63%) and plant development were different. Each one plant obtained from Fukuho with A. cristatum accession No. Z540 and Z602 respective developed poorly. The former died before heading. Although the later produced two spikes, neither selfed nor backcross seed was obtained from these two spikes. The two plants obtained from the Fukuho×A. cristatum Z559 showed vigorous tillering. This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three accessions of A. cristatum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are different in crossability with the Fukuho. The root-tips of all hybrid seedlings were observed, and revealed that somatic chromosome number of each was 2n=35 as expected.3. A self-fertile intergeneric hybrids between Triticum aestivum cv Fukuho (2n=6x=42, AABBDD) and tetraploid A. cristatum (2n=4x=28, PPPP) were obtained for the first time.In contrast with the reports that either no BC1 derivatives from wheat-Agropyron hybrids was obtained or BC1 derivatives obtained were very difficult, in the Fukuho×A. cristatum Z559 hybrids, however, they not only had a high seed set (15.1%) of backcrossing with common wheat, but also were partially self-fertile. The mean configurations at meiotic metaphase I of the hybrids were 24.47 I + 4.32 rod Ⅱ + 0.71 ring Ⅱ + 0.14 Ⅲ + 0.01 Ⅳ. Some of bivalents per cell were clearly heteromorphic on the basis of various chromosome size, indicating that these bivalents were heterogenetic pairing. At anaphase I, chromosome separation was mainly the most (16~30 chromosomes) of 35 chromosomes to assemble at one pole, resulting in that the bigger daughter cells receiving most of 35 chromosomes might develop the functional gametes.4. In order to induce somaclonal variation, the immature inflorescences of the hybrids between Triticum aestivum cv Fukuho and A. cristatum Z559 were cultured. Although the regenerants did not exhibit variation in chromosome number, they did show a higher degree of meiotic instability than the initial hybrids. Especially, the selfed seed set could be increased greatly in the regenerated plants, being from 0.034% to 0.33%. As a result, a total of 61 selfed seeds were obtained. Obtaining of so more selfed seeds from the Fukuho×A. cristatum Z559 is rare in the intergeneric hybrids involving wheat, and makes a substantial foundation for transferring the desirable genes from A. cristatum into common wheat. 5. Using methods such as morphology, cytology, isozymes and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the selfed and backcross derivatives were analy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plants with the alien characters carried the genetic materials of the P genome. Meanwhile, a total of 11 disomic alien addtion lines were obtained. 6. After all cytological data obtained from this experiment were summed up and analysed, some conclusions could be obtained. They were: (1) the A. cristatum Z559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carried a genetic system suppressing Ph activity, and this genetic system might be mainly involved one of the P genome; (2) the P genome contained genes controlling chromosomes segregation at meiotic anaphase, and the genes might be mainly involved two of the P chromosomes; and (3) the spontaneous wheat-A. cristatum translocations can occur in the selfed and backcross derivatives.7. In this experiment, the other very important result is that some new germplasm with the desirable alien genes were obtained. They showed more effective tillerings (15-82 spikes per plant), plant height ranged from 70 to 95 cm, 55-112 grains per spike, a higher content of protein (17.1-20.7%), resistance to wheat diseases such as powdery mildew, stripe rust, BYDV and wheat scab, and tolerance to drought and cold. So far, all new germplasm obtained from this experiment have been utilized by the 15 institutions for wheat breeding in China.8. The new germplasm with black-grain in color and immunity to powdery mildew were analyzed. Geneti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se two characters were from A. cristatum Z559 and were controlled by a dominant gene respectively. Key Words: Triticum aestivum L., Agropyron cristatum, Intergeneric hybrids, Self-fertility, Alien addition and translocation lines, Genetic analysis.

新疆小麦育种研究综述论文

小麦、北方人喜欢吃面新疆人更是这样。

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高粱经济作物 棉花,甜菜红色系列 枸杞,西红柿,石榴瓜果 哈密瓜,葡萄

中国种子行业主要公司:隆平高科(000998.SZ)、登海种业(002041.SZ)、丰乐种业(000713.SZ)、万向德农(300462.SZ)、荃银高科(300087.SZ)、苏垦农发(601952.SH)等

本文核心数据:小麦种业发展历程、制种面积、制种产量、需种量、发展趋势

国外小麦种业起步较早

小麦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为世界约40%人口的主粮。目前,我国小麦种子的自主率达100%。国外小麦种业起步较早,经历了抗病育种、植株矮化和品质改良三个阶段。19世纪80年代,英国、瑞典、荷兰等欧洲国家和加拿大、澳大利亚开始利用小麦杂交育种,主要目标是解决品种的条锈、叶锈等抗病性问题;植株矮化阶段,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利用农林10号为矮源,育成一批同时具有抗倒伏、抗锈病、高产等突出优点的春小麦品种;品质改良阶段,英、美、加、澳等育种技术强国非常重视小麦品质改良,从谷物化学、品质检测、加工特性等方面助推品质育种发展。

我国小麦在大规模种植后,在各地形成了1万多个地方品种。20世纪20年代中期,我国引进国外品种300余份,从收集、引进、筛选、鉴定品种发展到杂交育种;之后我国陆续从国外引进小麦品种,对我国小麦育种工作起到推动作用;1972年前后,我国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引进了墨巴66、索罗拉64等春小麦品种除直接利用外,还广泛用作杂交亲本;2004年以来,我国对过去粮食增产导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在不断提高单产以维持总产的同时,大力提高品质和生产效率;2017年,我国完成了对太谷核不育小麦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Ms2的克隆和功能解析,并逐渐形成了有效的轮回选择育种体系。

2020年冬小麦落实繁种面积1120万亩

2015-2020年,全国冬小麦落实繁种面积保持稳定。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的调研数据,2020年,全国冬小麦落实繁种面积1120万亩,与2019年繁种收获面积持平,各主产区冬小麦长势好于常年,虽然条锈病、赤霉病等病虫害中等偏重发生的风险加大,但各地积极响应预警,开展综合防治,效果良好,进一步巩固了丰收基础。初步统计,2021年中国冬小麦制种面积达1074万亩。

我国冬小麦制种量保持在45亿公斤以上

2015年以来,我国冬小麦制种量保持在45亿公斤以上,2018年制种面积减少,冬小麦种子收获面积1128万亩,制种量41亿公斤,较2017年减少19%。2020年,全国冬小麦种子实际收获面积1114万亩,平均繁种单产441公斤/亩,实际收获种子49亿公斤,河北、安徽、山东等省受倒春寒天气影响,部分弱春性中早熟品种繁种产量有所下滑,其余省份小麦种子生产情况整体好于常年。初步统计,2021年冬小麦繁种产量超50亿公斤,种子质量良好。

据预测2022年冬小麦需种量达33-35亿公斤

从总需求看,据调度,尽管部分基地因灾减产,但根据2021年10月数据,冬小麦繁种收获仍超45亿公斤,超出需种量近10亿公斤。根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2022年,全国冬小麦需种量达33-35亿公斤,春小麦需种量达1.34亿公斤。

优质专用型、抗逆广适型、资源节约型品种或为重点发展方向

在加快生物组学、基因编辑、智能信息等新技术的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全国优势小麦种业力量进行产学研结合、企业侧重于评价新品种的市场需求和生产应用的背景下,优质专用型、抗逆广适型、资源节约型品种或为重点发展方向。其中,针对小麦赤霉病、茎基腐病、穗发芽、倒春寒等极易造成重大生产隐患的灾害问题的技术攻关或为技术布局方向。

此外,通过突出优势产区和重点地区,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布局合理、特点鲜明、效益显著的优质小麦优势种子产区将加快构建,小麦供种保障能力提升。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小麦种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新疆的主要种植作物是已小麦、玉米和水稻为主。

新疆的主要种植作物还是已小麦、玉米和水稻为主,大概占到全疆的90%,和内地一样,伊犁地处谷地,气候温润,雨水充足,土壤肥沃,很适宜小麦的生长。

有“新疆粮仓”之称。新疆的水稻50年代以后有很大发展,阿克苏、米泉等地的优质大米洁如玑珠,质细味美。在新疆的粮食作物中,还有高粱、大麦、谷子、黄豆、豌豆、蚕豆等等。

扩展资料:

小麦是我国种植的主要粮作物之一,历史悠久,也是新疆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新疆地区的特殊气候和地理环境比较特殊,夏季炎热,光照十分充足,冬季寒冷,全年降雨量较少。

新疆地区的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调整,农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新疆地区主要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瓜果等,就小麦栽培而言,由于当地特殊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当地的小麦种植以春小麦为主,春小麦作为当地的主要农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十分广泛,栽培技术也不断创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疆

旋耕机研究论文

旋耕机是与拖拉机配套完成耕、耙作业的耕耘机械。因其具有碎土能力强、耕后地表平坦等特点,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能够切碎埋在地表以下的根茬,便于播种机作业,为后期播种提供良好种床。按其旋耕刀轴的配置方式分为横轴式,立轴式和斜置式三类。正确使用和调整旋耕机,对保持其良好技术状态,确保耕作质量是很重要的。旋耕机具有打破犁底层、恢复土壤耕层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消灭部分杂草、减少病虫害、平整地表以及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标准等作用。[1]中文名旋耕机外文名Rotary cultivator又名旋转耕耘机配置方式横轴式和立轴式特点碎土能力强,耕后地表平坦等快速导航我国旋耕机的研究现状旋耕机发展方向机械使用机械调整简介以旋转刀齿为工作部件的驱动型土壤耕作机械,又称旋转耕耘机。按其旋耕刀轴的配置方式分为横轴式和立轴式两类。以刀轴水平横置的横轴式旋耕机应用较多。分类有较强的碎土能力,一次作业即能使土壤细碎,土肥掺和均匀,地面平整,达到旱地播种或水田栽插的要求,有利于争取农时,提高工效,并能充分利用拖拉机的功率。但对残茬、杂草的覆盖能力较差,耕深较浅(旱耕12~16厘米;水耕14~18厘米),能量消耗较大。主要用于水稻田和蔬菜地,也用于果园中耕。重型横轴式旋耕机的耕深可达20~25厘米,多用于开垦灌木地、沼泽地和草荒地·

旋耕机是与拖拉机配套完成耕、耙作业的耕耘机械,按其旋耕刀轴的配置方式分为横轴式,立轴式和斜置式三类。因旋耕机具有碎土能力强、耕后地表平坦等特点,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正确的使用和保养旋耕机,不然不仅会影响耕作质量,减少机械使用寿命,还会对自身安全带来威胁,因此今天小编就来简单说说旋耕机实用操作技术要点,具体如下。一、正确使用1、起步旋耕机要在提升状态下接合动力,等旋耕机达到预定转速后,机组才可以起步,最好是低速慢行,这样既可以保证作业质量,细碎土块,又可以减轻机件的磨损。同时要注意倾听旋耕机是否有杂音或金属敲击音,观察碎土、耕深情况,如果有异常则立即将发动机熄火,以确保人身安全,然后再进行检查工作,要在排除故障后才可以继续工作。2、转弯在机械地头转弯的时候禁止作业,应该将旋耕机升起,使刀片离开地面,同时要减少拖拉机油门,以免损坏刀片。尾轮与转向离合器要相互配合、缓慢进行,禁止急转弯以防损坏有关零件。在提升旋耕机时,万向节运转的倾斜角要小于30度,角度过大时会产生冲击噪声,使其过早磨损或损坏。3、倒车、转移在倒车、过田埂和转移地块时,要将旋耕机提升到最高位置,并切断动力,以免损坏机件。如果要向远处转移,则要用锁定装置将旋耕机固定好。二、故障维修1、旋耕机负荷过大原因:在整地的时候,由于耕深过度,土壤粘重、过硬,从而造成旋耕机负荷过大。排除方法:减少耕深,降低机组前进速度和犁刀的转速。2、旋耕机工作时跳动原因:土壤坚硬或刀片安装不正确造成的。排除方法:降低机组前进速度和犁刀转速,正确安装刀片。3、旋耕后的地面起伏不平原因:机组前进速度与刀轴转速配合不当排除方法:适当调整二者之间的速度。4、旋耕机工作时有金属敲击声原因:传动链条过松后与传动箱体相碰擦;犁刀轴两边刀片、左支臂或传动箱体变形后相互碰击;刀片固定螺钉松脱。排除方法:调整传动链条张紧度,矫正或更换严重变形零件,拧紧松脱螺钉。5、犁刀变速箱有杂音原因:安装时有异物落人,或轴承、齿轮牙齿损坏引起的。排除方法:设法取出异物或更换轴承或齿轮。6、旋耕机间断抛出大土块原因:刀片弯曲变形,刀片折断、丢失或严重磨损。排除方法:矫正或更换刀片。7、旋耕机犁刀轴转不动原因:齿轮或轴承咬死;左支臂或传动箱体变形、犁刀轴弯曲变形;传动链条折断或犁刀轴缠草堵泥严重。排除方法:矫正、修复或更换严重变形、损坏的零件,清除缠草的积泥。三、旋耕机使用保养的原则1、当班保养(1)检查拧紧联接螺栓。(2)检查弯刀、插销和开口销等易损件有无缺损,如果有缺损,则要及时更换。(3)检查传动箱、万向节和轴承是否缺油,缺油则及时补油。2、季度保养(1)彻底清除机具上的泥尘,油污。(2)更换润滑油、润滑脂。(3)检查刀片是否过度磨损。(4)检查机罩、拖板等有无变形(5)全面检查机具的外观,补充油漆。(6)长期不使用时,轮式拖拉机配套旋耕机应置于水平地面上。

神攻击带土的话,可能是土壤含水率比较高,所以才会这样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