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国外学者对于英语口语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国外学者对于英语口语的研究论文

(1)从发展趋势上看,口语研究呈稳步上升趋势;(2)从研究方法上看,实证研究已经超过非材料性研究,占绝对优势地位;(3)从研究对象上看,对本科生的关注高于其他群体,对英语专业的关注多于非英语专业;(4)从研究上看,口语表达结果、口语教学、口语测试类研究较多,而口语表达过程、语境因素等研究甚少

论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摘要: 文章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改进口语教学的措施,旨在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多,英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从历届大学生走向后反馈的信息来看,绝大部分人面临着英语口语的挑战。在过程中,许多招聘单位、尤其是独资或合资企业,对应聘者的应用能力、特别是口语要求很高,而这恰恰是大部分毕业生的弱项。因此,大学口语教学就成为外语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之一。 一、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存在的不利因素 (1)落后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接受的大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的整体学习,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式”教学。其教学过程大致分为:新词学习→语法提示→大意翻译→课后练习→对话领读→模仿表演六个环节。学生只是单一地接受书本知识,按照书本中的对话模式进行跟读、复制或模仿,失去了独立思考、发挥创造的空间,限制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2)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了口语教学效果的发挥。传统教学模式赋予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领导者、支配者的权利,而学生的角色只能服从安排、听从指挥。单一的模式突出了教师的地位,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却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真正的核心——学生。正如Earl Stevick强调,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把‘学习原则’放在‘教学原则’之前”。 (3)单一的教学内容阻碍了口语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部分英语口语教材内容简单、形式单一,仅仅收集与主题相关的'生词短语,归纳要点和重要句型,编排主题情景对话,设置课堂及课后练习。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无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甚至会使他们产生“厌烦”情绪,阻碍了口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2.学生存在的问题 (1)对英语口语学习存在障碍。受自身性格和传统“面子”观念的影响,多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总是怕说错、怕受责备、怕被耻笑,使得他们越发惧怕开口说英语,形成了心理障碍,导致了口语表达时的紧张和焦虑,影响了正常的思维和交流。黔南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2009级商务英语班抽样的数据显示:75%的学生认为个人的性格和焦虑的心态是影响英语口语学习的重要因素。 (2)英语口语水平普遍较低。长期以来,大部分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都是以应试为目的的“填鸭式英语”或“英语”。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偏向于理论化、概念化、模式化的学习,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口头训练的机会,导致了学生“知道要说什么,却不知怎么开口”的状况,严重制约了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 (3)词汇量的匮乏。词汇是构成语篇、形成语义、搭建交流最基本的要素。由于缺乏词汇量,很多学生无法真实获得交际对象的信息,甚至会误解、曲解已接收到的信息,致使交流出现障碍。同时,词汇量的匮乏使得学生无法正确、自如、恰当地表达内心观点,阻碍了语言的交流。 (4)过于看重语法规则。受应试的影响,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多以语习为重点。机械地背诵语法规则,使得学生不能适应大学英语更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仍然无法改变在开口说话之前先进行语法判断和成分分析的习惯,以至于错过了最好的信息交换时机,严重阻碍了口语交流。 (5)缺少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和氛围。我生是在单一的中学习和成长的。除每周有限的几节英语口语课外,日常交际多以汉语为主,很少有运用英语进行口语交流的机会。即便是在英语口语课上进行情景模拟表演或仿真训练,有限的课时也不能真正满足英语口语训练的要求、适合口语能力的培养。 (6)缺乏训练口语的主动性。因自身英语口语的基础相对不牢,同时受性格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不愿主动开口进行口语训练。课堂参与教学活动、课后完成学习任务只是为了获得相应学分、应付期末考试。我院2009级商务英语班抽样调查数据表明:每周几乎不作口语训练的占43%,作1小时左右口语训练的占39%,作2小时以上口语训练的仅占18%。 二、改进大学口语教学的策略 1.抓好语音教学 语音教学是的重要环节之一。要想学好英语,首先必须过好语音关。而语音教学的基础是音标教学,学好音标是学好英语的前提。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和发音技巧,能帮助学生解决单词拼读和记忆的困难。 2.创造良好的英语口语学习 受各种因素影响,学生平时接触、运用英语的机会较少。同时,英语口语教学主要依靠课堂教学进行,缺乏真实的交流机会。因此,英语口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说英语的机会,设计英语交际情景,结合英语组织教学,为其营造良好的英语语音氛围,促进教学的开展。 3.转变英语口语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使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不再是整个课堂的中心,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启发他们思考问题,深入了解情况,变“单向式”教学为“双向式”互动。 4.合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英语口语教师不能仅仅采用单一的“对话式”教学,更应借助各种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确定目标、布置任务、分工协作、效果验收和评价反馈五个阶段的教学,采用复述、概述、描述、问答、讨论、表演、辩论和等方式,发挥英文歌曲、及课堂互动游戏的作用,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充分展现视、听、说结合的优势,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5.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美国著名学家布卢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远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一切的开始。因此,英语口语教师应想方设法在口语课堂中突出知识的实用性、语言的交际性、活动的趣味性,主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其年龄特点,内容应广泛,不能拘泥于形式或局限于课本。 6.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 英语口语教师应重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角、英语卡拉OK比赛、英语比赛、英语书法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舞台剧表演、英语朗诵比赛、英语广播站和英语聊天室,等等,鼓励学生参与课言实践,丰富学习内容。 7.丰富教材内容 目前,口语教材中的听说多媒体教材大都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适合课堂教学的资源如背景资料、相关视频和音频等处于相对匮乏的状况。课堂教学是口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语教师因此应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积累教学经验,收集日常生活和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有用素材,积极引进宝贵资源,借助多媒体技术设计、开发适合课堂教学的、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结合学生专业的教学课件。 8.培养跨意识,了解中差异 英语口语教师有必要在进行口语教学的同时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让他们了解英语的语言特点,以及英语国家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背景和习俗。通过电影、录像、歌曲和图片,全方位地让学生接触英美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从而能真正解英语,说好英语。 大学英语口语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可在实际教学中恰当运用应对策略,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正东.外语教学技巧新论[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二语词汇习得策略 [摘 要]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习得在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 Wilkins (1972) 说过:“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这就说明了词汇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本文旨在分析二语词汇习得策略并应用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正确的习得方法和策略学习词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习得效果。 关键字: 二语词汇习得 词汇习得策略 元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 Abstract Vocabulary is the basic unit of a language. Language acquisi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language learning. Famous linguistics D. A. Wilkins said, “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Lewis, 1993:16).” It speaks volumes for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in language learning.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sis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rategies and applies to different levels of learner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levels, the learners should choose the proper methods and strategies to promote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acquisition effect. Key words: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Metacognitive strategy; Cognitive strategy Introduction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multi-polarization of the world, especially the population of the internet, English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because it is considered as the tool for absorbing and communicating information. As we all know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s one of the most noticed-question of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Vocabulary” appears in the area of linguists’ study. Nowadays, researchers still can not give a complete and reasonable definition of vocabulary. Since 1970s, the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research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hot point and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research area. These researches aim to discuss the efficiency vocabulary memory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memory skills and vocabulary levels. Then how to acquire vocabulary become popular among the researchers. Wenden &Rubin (1987), O’Malley& Chamot (1990) refer to the content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Rubin (1987) and Oxford (1990) classify the memory strategy to the direct cognitive strategies. Especially, CohenAphek (1981), Porte (1988), O’Malley (1990), Vann (90), Cohen (1990), etc made a basic searching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word, there are various opinions in how to acquire vocabulary. Firstly, it talk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Secondly, what does it mean to “acquire” a word? This paper mainly aims to the detail analysis of th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from three aspects:Meta-cognitive Strategy; Cognitive Strategy and Social or Affective Strategy. Especially, it highlights the effect of the context and rending to vocabulary acquisition. This paper talks about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And it puts forward som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the acquisition. It includes the mother tongue, age, language contact,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identity degree, and academic motivation .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ise the awareness of English learners that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can not be neglected, and each strategies is deeply rooted in its languag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heory of study, the paper tries to draw the learner’s attention to the strategie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 using the vocabulary in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quisition efficiency, some strategies put into practice are introduced. The first presents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some basic concepts of vocabulary and vocabulary learning, the second part tells what does it mean to know a word, the third part deals with the theory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 presents the factors and differences influencing th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The fourth part is detailed discussion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in different levels of learners. The last part is conclusion. Literature review 1.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As the first time, when we go to school and our English teacher will tell us that vocabulary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learning English. After several years, we understand words gradually, especially when we study in high school. If we know a little about vocabulary, we may have poor English. That is because the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show the necessary of learning vocabulary. Many researchers agree that lexis is at least as important as structure, because it is using wrong words and not wrong grammar that usually breaks down communication. Mistakes in lexis much more often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 and may be less generously tolerated outside classroom than mistakes in syntax. (Carter, 1987). As Stephen Krashen remarked, “When students travel, they don’t carry grammar books, they carry dictionaries. A significant role of vocabulary in bo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es was first stated by Stephen Krashen in The Natural Approach (1985): “Vocabulary is basic for communication. If acquirers do not recognize the meaning of the key words used by those who address them they will be unab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Words are basic tools in human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hey determine the main part of people’s life-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and associations with the surrounding world that people live in. The larger one’s vocabulary, the easier it is to express one’s thoughts and feelings. In real communication, correctly and idiomatically used vocabulary can even decrease some structural inaccuracy and grammar errors. (Zhang Jiying, 2002). So learners should enrich and expand their knowledge of words as much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in a foreign language. 2. What does it mean to “know” a word? Knowing a word is not a simple phenomenon. In fact, it is quite complex and goes far beyond the word’s meaning and pronunciation. (Zhang Jiying, 2002). Richards (1976) think knowing a word means also knowing the frequency of words and their likely collocates; being aware of the functional and situation limitations that apply; knowledge of the “syntactic behavior”; derivational forms and word class; associative and connotative knowledge; semantic value-breaking down words into minimal units as with componential analysis (see Katz&Fodor1963or Leech1974); knowing the other (possible) meaning associated. Nagy and Scott (2000) identify several dimensions that describe the complexity of what it means to know a word. First, word knowledge is incremental, which means that readers need to have many exposures to a word in different contexts before they “know” it. Second, word knowledge is multidimensional. This is because many words have multiple meanings and serve different functions in different function in different sentences, texts, and even conversations. Third, word knowledge is interrelated in that knowledge of one word connects knowledge of other words. What all of this means is that “knowing” a word is a matter of degree rather than an all-or-nothing proposition (Beck&Mckeown, 1991; Nagy&Scott, 2000). The degree of knowing a word are reflected in the precision with which we use a word, how quickly we understand a word, and how well we understand and use words in different modes and different purpose. The memory strategy, cognitive strategy, social strategy and metacognitve strategy are used more frequently than the affective strategy and compensative strategy. Conclusion This paper has attempted to provide some 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 some strategies. Such as metacognitive strategy, cognitive strategy, and social strategy. However, this paper also put forward some microcosmic strategy. As a matter of fact,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hould combine the context. In addition, this paper hasn’t mentioned that culture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i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cess and the acquiring resul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Bibliography [1] A.U. Chamot.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of ESL Students. In A. L. Wenden & J. Rubin, (eds), 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 1987. [2] Cater. R. and M. McCarthy. Vocabulary and Language Teaching. New York: Longman, 1987. [3] Nation, L. S. P. 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 New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90. [4] O’Malley, J. & Chamot, A. U..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12-15. [5] 陈桦,张益芳.中国儿童英语词汇记忆策略探究[J].外语学刊,2001(4). [11] 戴曼纯. 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12] 徐德凯.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6] 王文宇.观念、策略与英语词汇记忆[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1). [13] 文秋芳. 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7] 吴霞,王蔷.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词汇水平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1). [15] 张纪英.英语词汇学教学与研究[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16] 朱厚敏.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论文摘要: 小学英语教师的素养直接关系到英语基础教育的成效。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语音素养,从语音理论、节奏感和语调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语音在小学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 语言是有声的。任何语言都是先有声音后有文字,任何掌握语言的过程都是先会听说后会读写。从牙牙学语到入学之前,人的唯一语言实践是听说(通过模仿)。英语也是如此,语音作为学习英语的基础,同时也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一些专家研究了儿童学习外语的规律,经验表明,八岁左右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期,在这个年龄段开始外语学习,不与母语学习冲突,效率较高。而且小学生有敏锐的听觉、善于模仿的特点,这成就了他们学好语音的优势。在这形成正确语音语调的关键时期,教师的语音和语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音。而且小学英语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①因此小学英语教师的口语自然流利,语音、语调纯正地道尤其重要。教师职业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要远远超出教科书的知识量,何况英语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只有英语教师本人具有正确的语音、语调和很强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自然流畅地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完成教学工作。 二、教育部对小学英语教师的要求 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乡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明确规定: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由此可见,小学英语教师除了应具有一般教师的素质即个性品质、教学能力、事业心和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能力外,还应具有较高水准的语言能力,既有深厚扎实的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还必须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的教学技能,特别是口语能力。 三、小学英语教师要具备的语音素养 (一)语音理论素养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规定:防止和纠正以教授语音和语法等语言知识为主的做法,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兴趣上。②所以小学英语教师是不能够在课堂上直接讲授语音理论的,但是如果教师本身对这门学科没有很透彻地理解和掌握的话,又怎么能够进行教学实践?怎么能够教学生念好每一个词、读好每一句话呢?所以,对于教学中出现的每一个语言现象,教师应该做到了然于胸。比如:对于有些难发的元音,长音要足够长,圆唇音要足够圆,扁唇音要足够扁,还要注意双元音中间的滑流音,等等。教师要利用自己掌握的正确的英语语音理论,给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让学生看清楚口型、听清楚发音,从这两个方面来模仿,以便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语音基础。再如发双元音时,会有唇形变化,像发〔au〕音时,嘴唇是先张大然后缩回变圆唇且唇稍向前突出。还有辅音,英语中的辅音很容易受到送气的强弱和用力的大小的影响,这尤其需要教师能够很准确地给学生做出示范,帮助他们辨别其中容易混淆的或者出问题的音。比如〔w〕和〔v〕,发这两个音的时候都要用力,但是前者是圆唇,后者则是上齿轻触下唇,略微露出门牙。再比如,由于受到地方音的影响,我国南方地区的学生易将〔l〕和〔n〕搞混,所以就会将life〔laif〕读成knife〔naif〕。另外,很多学习者都知道当定冠词the置于元音字母开头的单词前时,其发音由〔?奁?藜〕变音为〔?奁i〕,但是深入学习后就知道,实际上在两个词之间还要添加一个〔j〕音,像是the earth的音就是〔?奁ij?谡?藜?蘼θ〕,in the evening的音就是〔in?奁ij?谡i?蘼vni?耷〕。这些现象虽然对词义和使用没有十分的影响,但是对于学好英语却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中注意学生节奏感的培养 我们在说话或朗读一个句子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每一句话里所出现的一系列音节都有轻重、长短、高低、快慢所自然形成的一种有规律的交替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节奏(rhythm)。③ 例如:He ?谡plays ?谡basketball ?谡every ?谡morning. 1 23 4 56 7 89 这句话汇总有九个音节,其中第2、3、6、8是重读音节,其它的是非重读音节。朗读中,重读音节要念得长些、重些、慢些,非重读音节要念得相对短些、轻些、快些,因此声音就有响亮清楚的差别,这样自然形成的奏中轻重、高低、快慢的交替就构成了英语的基本节奏。 英语是一种节奏感很强的语言,英美人在说英语的过程中很讲究节奏和韵律。小学英语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④这种绝对不是只把单个的音或词准确地念出来,而是要将单个的词连成句,再顺畅流利地表达出来,并进而讲求节奏。 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从小培养他们的节奏感。英语的语句,总是由节奏群(rhythm group)组成的。节奏群是指人们在说话或朗诵时把音节合成一组一组地念出来。这样一组一组的音节群就被称为节奏群。例如上面的例句就是由四个节奏群所组成,每个节奏群里都有一个中读音节作为主体。例如,第一个节奏群he ?谡plays中的〔pleiz〕,第二个节奏群basketball中的〔?谡b?藁s〕,第三个节奏群every中的〔?谡ev〕,第四个节奏群morning中的〔?谡m?蘅?蘼〕。重读音节是构成节奏群的主体和基础,它跟非重读音节是交替出现的,而且重读音节之间的时距大致是相等的。英语句子由一个或者几个节奏群构成,每个节奏群的时值相当于音乐中的一个节拍,教师可以用击掌或者用尺子敲打桌子等一些体现节拍的手段,让学生有节奏地进行练习。以下是常见的英语句子节奏类型: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英语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学习和掌握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的基础知识。语言有三大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其中语音是最基本的因素。语音是学好语言的基础,语音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语音教学。 语音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正确、流利的发音,以达到能正确地听懂别人的谈话和通过说来表情达意,进而促进读和写的能力的发展。我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语音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一些学生没有学好语音,不会诵读,也就难以朗读单词和句子。学生学习英语出现两极分化、掉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未学好语音,没有过好语音关。因为学生语音未学好,发音不准,听音能力差,不仅学不会口语,甚至连听课、记单词、读句子都有困难,从而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放弃学习,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如何提高语音教学的成效,让学生听得懂、说得出、用得好呢?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来说,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英语语音学习策略是每位英语教师的职责,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制定的学习目标之一。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二级语音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目标来研究如何搞好语音教学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有效的语音学习策略,使其掌握正确的发音要领,养成正确的发音习惯,学会规范的发音,发展自主学习语言的能力。以下是我在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中采用的一些语音教学策略:1、培养意识策略 培养学生的语音意识是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语音学习策略的首要条件。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已经掌握了汉语的语音,形成了汉语语音的习惯,当他们初学英语语音时往往按汉语的发音去听和发出英语语音。这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分析比较,培养他们英语语音的意识,使他们将自己的发音纳入英语语音系统,从而正确地感知和复现外语语音。例如,有位学生在初学英语时用汉字注单词的音,我发现这一情况后没有立即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批评他(怕产生负面影响,引起其他同学的效仿),而是在课后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他用汉字注的音分别把单词读了一遍,他听了以后自己先笑了起来(因为听起来很怪),立刻用橡皮把汉字擦去了。从那以后他课上、课下总是在认真地听、努力地记,最终模仿出了一口纯正的语音语调。2、模仿练习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教学起始阶段,语音教学主要应通过模仿来进行,教师应提供大量听音、模仿和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 学习英语发音,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是模仿。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模仿能力强,你怎么教,他就怎么学,不需要作任何讲解。 模仿练习一般分三个步骤。 ①听音。 听音是学习语音的第一步。应该让学生多听音,教师何以提供原声语音资料,使他们接触和学习地道的发音。当然课堂上听的最多的是教师的示范发音。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发音要准确、规范。只有在听清楚、听准确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模仿,也才能模仿得对,模仿得准确。在教学中,为了让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都能听清、听准,我经常是“走着教语音”,有时在教室前面说一遍,然后走到教室后面让学生转过身再说一遍。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听清,为正确模仿发音打下基础。 ②模仿。 模仿时可采取集体模仿和个别模仿。集体模仿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发音器官,增加学生的模仿机会。个别模仿可以检查学生是否模仿有错,给予及时的帮助纠正。 ③仿说。 在听音、模仿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仿说,这可以通过朗读、日常的听说等练习来进行,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 3、总结归纳策略 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四个过程。小学生的记忆特点是“学得快,忘得快”,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听和模仿的过程中注意发现和总结、归纳语音规律,帮助学生记忆,以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我总是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去帮助学生掌握字母组合与音素发音的规律,培养学生遇到生词就能根据其拼写正确发音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语音学习策略。例如在外研版教材第八册第五单元第五课Sounds教学中,为了检查学生是否能准确听懂、判断出[ai] [au] [)i]三个双元音,我设计了三首小诗,让学生欣赏,判断小诗含有哪个音并说出,学生非常感兴趣,听的非常认真,结果他们不仅能说出所含音,还能根据读音规律读出小诗,超出了预期的效果。4、整合资源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音教学应注重语义与语境、语调与语流相结合,不要一味追求单音的准确性。还指出:英语有不同的口音,如:英国口音、美国口音等。教学中,应让学生在基本掌握一种口音的基础上,适当接触不同的口音,为他们发展交际能力打下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语音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寻找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语音材料。教师将这些资料重新整合,注重语义与语境、语调与语流相结合,设计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语音训练活动,帮助学生练习语音。在教学中,我通过说 chant和绕口令,帮助学生练习单音音素的发音及重音;通过教唱英文歌曲、学说歌谣和顺口溜,练习连读、节奏和韵律。这样就能将枯燥的、机械的听音和模仿练习变为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音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乐于模仿和善于模仿、善于运用的良好习惯和学习策略。 语音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口语的基本物质单位。而学习策略是学生成功学习的保证。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外国学者对中式英语的研究论文

英语语言学论文题目参考:A Study of Chinglish in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公示语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现象研究。 扩展资料 A Study of Chinglish in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公示语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现象研究、The Application of Intertexuality in Advertising Translation互文性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等。

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背后的思维模式有不少差异。比如汉语中更加倾向于人的主体性,作为这种理念的一个反映,我们会发现中文句子常常以人作为主语,而英语句子常常以实物或抽象概念等客体作为主语。这种差异导致我们在写英文时句式的选择经常会出现问题。举个例子,要表达“我突然间想到了一个好主意”,我们可能会写 I suddenly got a good idea. 英语母语人士可能会写 A good idea occurred to me. 由此可以看出两种句式的差异。新概念英语3里面有这样一个场景:主人公在搭错列车后忽然间意识到车子开得很慢。在这里作者并不是写 "I suddenly realized..." 而是说 "It suddenly dawned on me that this express was not roaring down the line at ninety miles an hour, but barely chugging along at thirty." 其中的句式 It dawned on me that... 就很好反映了英语表达的重点,即强调“发生了什么事”,而汉语表达的重点则是“谁做了什么”。除了主体和客体的区别之外,汉语和英语句式的区别还体现在句子之间的连接上。汉语注重意合,讲究形散而神不散,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主要凭借语义或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不用或少用连接手段。英语注重形合,句子往往结构层次清晰,语法严谨。要表达复杂的思想时,通过借助介词、连词、关系代词、分词等语言形式手段,增加短语、分词、分句等附加成分将句子扩展并连接起来。下面这个例子就很好说明了英语句式的特点:At its core, finance does just two simple things. It can act as an economic time machine, helping savers transport today's surplus income into the future, or giving borrowers access to future earnings now. It can also act as a safety net, insuring against floods, fires or illness. By providing these two kinds of service, a well-tuned financial system smooths away life's sharpest ups and downs, making an uncertain world more predictable.

中式英语“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见)已成为标准英文词组;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至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知名社交网站Facebook上甚至有“救救中式英语”小组,并吸引了8000多名成员,里边有超过2500条中式英语例子。当中国人发明了“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后,这个看起来有些雷人的词汇就带领着Chinglish(中式英语)一路前进。当四川人发明了“standing flower”(站花)后,川式英语也开始不断出现在川菜菜谱的翻译中。如果是严肃的学者,听过这种统计后大体上有两种反应。一种觉得08奥运都举办过了,外国人看见满街路牌上都是读不通的或读出歧义,这样太丢人了。另一种就是强烈的自豪感了。English到中国变成Chinglish,然后不但被foreigner accept(外国人接受),而且居然还很Popular(流行)。这说明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已经相当不一般了,不说跟盛唐比吧,但也相当了不起了。更多关于Chinglish的笑话,是天才的中国人自己发明的。例如那个著名的颇有诗歌性质的事故现场描述:“one car come,one car go,two cars pengpeng,the people die(一辆车来,一辆车去,两车碰碰人死了。);“You say what?(你说啥?)→无论是中国人或是外国人看了都不禁会心一笑。就是这样一个个无名的天才,用幽默溶解了语言的国界,微笑着伸出手,让不同的人牵着手走到了一起。不经意间迸发出的火花,却不知不觉中溶解了冰河——“drink tea(喝茶)”……这些中式英语已经成为了标准英语的一部分,而“博客”、“粉丝”这些生词也逐渐被添加到汉语词典里来。2013年3月下旬,一段记者采访赞比亚官员的视频今日在网上走红,获得数万微博网友关注和转发。视频中,一位男记者和赞比亚官员对答,网友称其“发音夹杂方言腔调,语法存在中文思维痕迹”,掀起了一场关于“中国式英语”的争论。 视频中记者一共用英语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What is your view about Five Bricks Countries?” 第二个问题是“How do you see China’s development in recently years”?第三个问题是“How do you se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Zambia in development”?其中,“how do you see”成为了网友吐槽的另一个雷点。 中式英语再次成为了热点。这次不再是指示牌上的英文错误,也不是餐馆不知所云的菜谱,而是中国人自创出来的新词汇:“Smilence”(笑而不语)、“Emotionormal”(情绪稳定),还有更富时代特色的“Chinsumer”(指到国外旅行疯狂购物的中国人)、“Vegeteal”(指开心网上的“偷菜”)。人们在网络上传播和把玩着这些中式英语单词,新词还在不断被发明出来。从最早我们自己讽刺初学者英文水平低,到后来好多外国人搜集散布在公共场合里不经意间的“巧妙”错用,再到如今中国人开始故意错用甚至自创英语单词,中式英语(Chinglish)的内涵在不断地被拓展,人们对中式英语的态度也由开始的拒绝、嘲笑转变为欣赏、把玩甚至鼓励。语言是时代变迁最敏感的反应器,中式英语繁盛的背后是中外交往更加密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在“Long time no see”、“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之后,也许会有更多中式英语成为外国人的日常用语。有人给中国式英语下了定义:带有中文语音、语法、词汇特色的英语。不过,中式英语进一步被提上议事日程,还是跟大量外国人到中国工作、生活和旅游有关。影响最大的中式英语还是公共场所指示牌和餐馆菜单上的英语,在网络上,它们多数由外国人拍摄,以图片配文的形式出现,数量可谓成千上万。比如“请携带好随身物品”被写成“Please take good personal luggage”,“先下后上,文明乘车”则是“First under after on,take riding with civility”。有当事者表示,许多地铁站、旅游景点、餐馆和其他公共场所的中英文双语标志,英文翻译最初只为形式齐全,有些只是随便拿字典或者用谷歌翻译之类的软件翻出来完事,并没有太多人注意,可当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出现在这里,他们首先注意的是英文,于是其中的错误一一浮出水面。 让人意外的是,大多数外国人并不讨厌中式英语,还有不少人真心喜欢。也许跟外国朋友的鼓励有关系,当前一段时间内,许多中国人开始按自己的方式自创英语词汇和句子,如Smilence这样类似Brangelina(布拉德·皮特和安吉丽娜·朱莉夫妻的合称)的“自创合成词”。也有些词把汉语里的俏皮话直译过来,造成错位和有趣的效果,比如“We two who and who?”(咱俩谁跟谁?),“If you want money,I have no. If you want life,I have one.”(要钱没有,要命一条),“American Chinese not enough”(美中不足)。新华社报道称这是“中国式俏皮话丰富了英语”——而这是一种创新的中式英语。老外对中式英语的喜欢看似意外,其实也容易理解。就好像我们看到外国人学中文,即使错误频出,也不会瞧不起对方一样。而就在学英语的中国人努力改正中国式的语病时,许多外国人却在热心地收集和整理散落在各个角落的中国式英语。当然也有老外充当“语言翻译”努力帮中国城市纠正错误的英文,像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的杜大卫。不过,就像英国《卫报》的报道所言,更多老外觉得中国式英语“错得韵味十足”,为字母语言添加了调味剂。对来过中国的老外来说,拍下中式英语的招牌然后上传到网上,已经变成一种时尚。在照片分享网站Flickr上,中式英语的照片已达4千多张,甚至老外们开始交流起哪个风景区和城市的中式英语最多,比如广州的莲花山就是几个老外公认的中式英语的繁盛地。而总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全球语言监测机构”(GLM)则从全球视野和英语语言发展的角度给予了中式英语热情洋溢的高度评价。从2005年开始起,Chinglish就被其评为影响全球的十大词汇之一。GLM认为,中式英语正在促使英语产生深刻的变革,大量的中文词汇进入英语,成为英语新词汇最主要的来源,比率可达20%。他们每年都会评选出年度最受关注的中式英语,比如2006年的 “No Noising”(别吵,地道英语为“Quiet,please”)、 “Question Authority”(问讯台,地道英语为“Information Booth”),2008年的Deformed Man Toilet (残疾人厕所,地道英语为“Handicapped Restroom”)、 Airline Pulp(航空餐,地道英语为“Food Served Aboard Airlines”)。GLM认为:中文具有令人惊讶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其产生新词和接受外来新词的能力非常强,而中式英语是一种“可喜的混合体”。 有趣的是,中式英语的被发现和被消灭几乎是前脚和后脚的事。有外国人说,他曾经在机场发现有趣的中式英语,可是没过几天再去的时候,已经被更换成正确的表达方式。也许正是外国人对中式英语的发现让国人开始注重对中式英语的清理,特别是奥运会和世博会在中国城市举行的这几年,北京、上海和其他城市都展开了对中式英语标识的全面纠正工作。而同时传来的却是外国人遗憾的声音“取缔中式英语的消息令人沮丧”,“如果来到中国只看到‘Welcome’,而不是看到‘Welcome your presence’,将是多么索然无味”。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上出现了“救救中式英语”的小组,吸引了8000多名成员。在国内网站如天涯上,保留中式英语的帖子也能得到无数响应。不过,在中国人中,更多的意见是:“这些错误的翻译是挺好笑的,但是这种错误的标识长年累月地被挂在大街小巷醒目之处就更好笑。这种混合式的非标准英语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有网友表示:“我们不能因为外国人觉得好玩就把它们保留下去。”正统领域的中式英语势必将越来越少,但另一方面,更多的人可能会对中式英语更加敏感(无论中外人士),新上传的网上的Chinglish图片总能引起网友追捧,比如最近的一个安徽房地产广告语“No Hefei,Guangbian World”(不出合肥,逛遍世界),还有“Kaifeng Bus Stop Jin Mouth”(开封公交进站口),上海南京路咖啡馆里的“ Take Iron Coffee”(拿铁咖啡) 等,它们总在出其不意地挑战着人们想像力的极限,而赶在它们消失之前将其记录下来,正是许多人在做的。“中式英语要消失,几乎是不可能的,它已经成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有人分析道。在互联网上,中式英语的狂热追随者数目还在上升之中。而中式英语的新式变体也在不断涌现。GLM坚持认为:中式英语会继续存在,甚至可能更“繁荣”,Do you need any help welcome toChinglish

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指出,人们应该以宽容和客观的态度对待中式英语,而不是指责和排斥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生存法则对中式英语同样适用。学生应学习使用现行的标准英语;有关部门应协助规范中式英语的运用。而作为一种中外文化交融中出现的有趣文化现象,中式英语仍将以不可逆转之势在指责和宽容中继续“成长”。

国外英语口语现状研究论文

给你发了~~求分!!

12212323............fdsdsff sfs

For better Communication, talk to yourself The essence of learning to improve spoken English lies in speaking in English. May it be with a friend, or to yourself. Talking to yourself is called soliloquy. It is a good way to shed your fears, and practice English so as to improve your Communication. The importance lies in the fact that while you speak to yourself, you are not dependent on anyone, and since no one else apart from you is involved, so it helps in removal of hesitation in speaking.Advantages of Speaking to Yourself for improving Communication SkillsThere are many advantages of speaking to yourself for getting fluency and improv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Some of them are listed below.Removal of hesitationThe best part of speaking to yourself is that there is no one else involved. So there is no fear that any one will laugh on listening to your English. This is a great advantage, as this will build self confidence very soon in you. The more you gain confidence, the more your hesitation will shed off. The main impact of this is that, you will be able to speak easily in front of others.No dependencyYou can always speak in English anytime. You do not need any of your friends for that, and so it can be practiced as per your level of comfort. It happens that some people like to talk in the night, when no one else is available. In such cases the dependency factor comes into picture. It might be that you do not have anything to talk to yourself, in such cases just grab an English Newspaper and start reading it loudly. This will help you mouth muscles to get used to the English words pronunciation. That's why I have stressed earlier on the use of English Newspaper for improving Spoken English.You can practice as per your comfortYou can practice speaking in English in the day, afternoon or at midnight. You just need to be alone at that time, and you are all set to it. Take small breaks from your schedule or fix your free time for this job. You will soon realize building of fluency in your Communication Skills.You gain confidence at a fast rateSince the more you practice, the more you gain confidence that you are comfortable with your English. This will help immensely in building your confidence for spoken English. You will get used to many words, and you will be using them often in you spoken Communication.Every thing in this world has their own disadvantages, but you can counterfeit them with proper measures.Disadvantages of Speaking to yourself for improving Communication SkillsYou may get overconfidentThe learning process by speaking to yourself is very powerful, even I have done it many times, and still do it. It is great fun as the level of confidence just shoots up. But you must be cautious for not getting overconfident. In that case, you will stop practicing this technique, and will soon loose rhythm. You still need to test your spoken English skills with othersThe method of speaking to yourself in English, goes hand in hand with other ways for improving English. This is required to continuously monitor your progress and improvement. You will come to know about your mistakes which were made earlier, and how to rectify them.That's it for today friends. Improve Spoken English will soon be back with a new way to unleash the power of your communication.

《中学英语教育口语教学初探》

摘 要: 中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目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这与造就和培养符合21世纪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外语人才构成了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是深化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完成的课题。本文围绕培养中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这一主题,阐述了培养中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必要性,探究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内涵,提出了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对策,力图对于培养中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中学生 英语教育 口语教学

中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实用性、应用性人才,而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则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许多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强,“哑巴英语”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李岚清同志曾就外语教学的问题指出:“我国知识分子的总体外语水平不但不如一些发达图家,也不如许多发展中国家,这不但成为我们吸取别国先进科技文明成果,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的一大障碍和弱点,也是我们吃亏之处。另一方面,这方面的弱点也成为我国向外国传播和交流中国文化和科学投术成果的一大障碍。”随着进入WTO,中国更加国际化,但现有的英语教学现状却“费时较多,收效较低”,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会使用会读不会说的“哑巴英语”。要纠正这种落后的局面应该把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顼重要的教学方向,这也是在外语教学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根据现代教育理论、英语学科特点和本人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探讨了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旨在丰富外语教学理论,尝试英语教学的新思维。

一、口语教学中的不利因素

(一)轻视英语口语的思想

在中学阶段,大多数学校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就是为了应付中学会考和高考,因此他们进行英语口语训练的时间、机会都不是很多。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口语训练都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的重点还停留在讲解语法点上,结果造成一些学生成为英语“哑巴”,读得出讲不出。但是,中国进入WTO以后,在中学英语教育领域中,由于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动机等都发生了变化,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强调实际运用能力,因此口语交际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二)“恐惧心理”的影响

不少学生对开口讲英语总有一种惧怕心理,怕出错,怕受老师责备,怕被同学耻笑。这种恐惧心理常导致学生在口语表达时显得焦虑和紧张,影响他们正常地思维和顺利地表达。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就是学生平时缺乏足够的口语练习机会,在开口时没有一种方向感,同时又过多考虑所说的词句是否符合语法规则。“恐惧”心理阻碍了口语训练的顺利进行。

(三)英语语境的缺乏

交际教学思想的倡导者欧莱特(All-wright)认为语言学习的成功在于将学生放在一个需要用目的语交际的语境之中,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得体与否作出判断的能力和结合语境理解语言形式与意义的能力。但学生接触英语交际情景的机会非常局限,他们的语言学习和习得的主要环境就是课堂。而在目前大部分中学英语课堂模式中,缺少学生创造使用目的语的氛围和场合,口语练习也往往是教师控制的、机械的操练,缺乏师生和学生间思想上、信息上、情感上有意义的交流。

二、提高口语能力的对策及主要途径

(一)句型结构操练

这种操练从单词组句开始,再由短句到长句、简单句到复合句,采用漏斗式分解的教学模式。例如对重点句型:Tell sb.to do sth.,Suggest(that) sb.(should)do sth.及其否定形式的漏斗式训练模式如下:

这样训练时,时间可能多一点,但抓住了重点。

有关英语句型操练有很多好的方法,如波浪式的操练(Ripple drill)、从后往前连锁操练(Back-chaining drill)、连锁操练(Chain drill)等。这些操练的目的是保证学生正确而迅速地说出新的语言,排除语言障碍,使学生增强信心,人人都能开口说,并说得正确。

(二)内容问答操练(Ask―Answer)

这种操练主要是针对文章内容进行,常适用于课文教学。笔者在进行课文教学时,一般将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问答式操练或选择性操练。即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读课文,然后针对课文内容回答问题或做出选择,这样读说结合的操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语技能,还能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

(三)词语造句操练

对于每课的重点词汇笔者在教学中除加以讲解外,还尽量让学生用词造句,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词的用法,还强化了学生口语运用能力,真可谓一箭双雕。

(四)朗读训练

笔者要求学生尽量每天抽出15―30分钟时间大声朗读所学的课文,并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读课文或对话等方式加强朗读训练: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所学课文的朗读和对话训练,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外语的能力,同时也加深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理解。

(五)背诵操练

在一定程度上讲,学英语,记得越多,学得越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目前不少教师对背诵却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学生学的东西也不少,可是学得多、丢得多。盖房子需要砖瓦,学语言也必须要掌握词、句等语言材料。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教材中的一些好的文章或段落,都必须要求学生背诵。背诵也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必要手段。背诵不但练习了口语,而且激发了他们积极向上的奋斗与自信的精神。

(六)模拟情景操练

1.设计日常口语会话情景,训练日常口语会话。

学生要熟练掌握日常口语会话,就必须掌握范围广阔的、基本得当的日常用语,以服务于交际目的。如怎样表示想与陌生人交谈;怎样表示喜爱与厌恶、赞同与异议;怎样问路与指路;怎样发出与接受邀请;怎样处理电话;怎样抱怨与安慰别人;如何购物、求医、求学;节假日或旅游时的交际范围有哪些,等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由于中西文化及语言的差异,很多学生不知如何应付这些问题。在基础会话单元教学过程,笔者针对这一情况首先通过中西方语言差异比较,将学生感到困难的关键句列在黑板上,然后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自己设计情景,组织会话,并进行反复实践,使学生对自己使用不当的语言进行逐步的更正。如学生对购物(shopping)此类感兴趣的话题,我便将各种得体地道的表达形式列于黑板:

Make a list before you go.去之前将要买的东西列一个清单。

They close at five on Sunday.那些商店每周日五点关门。

They’re not open that day.那里那天没开门。

Don’t forget to stop by the grocery,别忘了买什么东西。

Let’s do it tomorrow instead.今天有什么事情,想推到明天去做,就说此话。

Do we need anything special today?我们今天需要买点特别的东西吗?

What do we need from the store this week?这周有什么要在商店购买的吗?

Shopping during the week is easier.周末去购物人太多显得拥挤,工作日期间比较方便。

I prefer going to the mall on Sundays.我更喜欢周日购物。

I usually shop on Saturdays.我经常在周六购物。

然后要求学生用所给的关键句,设计情景,反复实践,直到熟练为止。在这一阶段教学中,我还注意结合所练内容不断给学生补充一些与他们日常生活及学习密切相关的语句,如:

It doesn’t make sense.莫名其妙!

How’s your day?今天过得怎么样?

Are you mad at me?你生我气啦?

Let’s see some action.来点刺激的。

It sucks/stinks.太差劲了。

Can we move on?差不多啦,就此打住吧。

YadaYadaYada.如此这般……(讲故事的时候,可以用这个绕过敏感内容)

Chill out!冷静点。

Are we still cool?我们之间还行,是吧?

Get it?明白啦?

I don’t get it.我不明白。

I’m screwed.我被坑了。

这些用语地道、实用,是我从广泛的阅读中摘录下来的。学生从一般的教科书中很难发现。这样的语句对于贴近生活的描述与表达非常有用,很受学生欢迎。

2.通过对日常生活题材讨论,逐步提高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

对日常生活题材的讨论是训练学生口语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和课外的讨论活动,适时以引导学生广泛地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类题材相互间进行会话,既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扩大了其知识面。此类话题涉及邻里关系、购物、运动与健康、家庭生活、抽烟与疾病、教育与发展、少年犯罪等。下面是众多讨论题材中的两则:

A:1)How do Christmas celebrations differ from the Spring Festival celebrations in China?

2)Discuss the customs of Chinese New Year.What do people do to prepare for the New Year/Spring Festival?Are there some interesting activities that you do in your family or hometown to celebrate?Explain.

B:1)Describe some interesting things happened during your tavel.Can you describe it for me?

2)What is your goal to travel and your reason to travel.

3)Describe th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travel for the country.

4)Why China can attract people to travel?

5)Do Chinese people like to travel now?

6)Which festival do people travel in and where do people travel to?

7)Compare the difference about traveling among Chinese people between 100 years ago and now?

在讨论这样的题材时,有时是全班一起讨论,有时是每组负责讨论一个问题,然后面向全班阐述自己的观点;有时是各小组将各自讨论的结果作对比,分析总结异同,并且由学生即兴发言,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在讨论某一问题时,要求每个发言者不能只顾说自己的,而是要针对前一个人的发言做出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仅使每个学生都能集中注意力,同学间相互学习和逐步领会驾驭语言的要领,而且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及驾驭语言能力的提高,从而为口语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通过对热点话题辩论,提高学生口语的思辨能力。

提高学生口语的思辨能力是口语教学的最高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作长篇论述的能力。目前,大多数中国学生需要口语输出时,讲的多是零星片语,而不能形成有序的逻辑主体。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联想与想象这方面的训练,不知道应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剖析。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循序渐进的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对每一个会话题材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如在组织讨论“What is Happiness?”时,我引导学生先作横向讨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观:中学生的幸福观是什么?大学生的幸福观是什么?单身汉的幸福观是什么?年轻夫妇的幸福观是什么?老年人的幸福观是什么?知识分子的幸福观是什么?这时可引用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的话来总结知识分子的幸福观:我们终生的幸福取决于我们选择困难的难度。再从纵向来讲,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具有不同的幸福观。笔者用自己的例子加以说明,然后鼓励学生从各自不同的成长阶段寻找例子,或从身边其他人不同的成长阶段发掘例子等。然后从逆向讲,幸福不应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对幸福的追求中,饱含渴望的过程更为重要。最后再进一步深化讨论的主体,得出获得幸福的关键是保持心理平衡,并分析、阐释这一观点。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引导和讨论,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口语的思辨能力,而且陶冶了情操。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与思辨、分析和创新能力,笔者在口语课的后期阶段还采用演讲、辩论或二者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如对老师布置的题材,要求每位学生选择不同的主题准备2分钟,然后上台作即兴演讲,演讲完毕后,其他学生可以质疑,由此引发出热烈的辩论。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又训练了学生批判性倾听能力。有时,还采用正反两方辩论的形式组织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先定好辩论的话题,确定正方与反方,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分析资料,再综合对比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不仅知道了如何推理、如何识别与利用不同的资料为自己服务,而且知道了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类问题。既提高了语言的运用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

总之,英语口语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英语日常口语,了解语言的文化差异,能够使用普遍接受的语言,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思考分析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正如大多数学生在英语口语课结束时所形容的那样“英语口语课不仅使我们口语流利,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思想”。

参考文献:

[1][美]Edward G.Seidensticker.美国口语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2]鲍冬娇.浅谈中学英语教学.引进与咨询,2004.

[3]秦天文.改进英语教学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国外学者对语言焦虑的研究论文

关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文摘要: 人们对于语言本质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就是其中一项重大的突破。文章介绍了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系统地阐述了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以及塞尔对奥斯汀理论的完善与发展,最后总结了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 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语用学

言语行为(speechact)指人们为实现交际目的而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行为。…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Malinovski)于1923年首先提出这一概念。马林诺夫斯基从人类学的角度,通过观察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来研究语言的功能,认为与其把语言看成“思想的信号”,不如说它是“行为的方式”。在语用学兴起后,这一术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言语行为被理解为人类实现目的的一种活动,构成人类总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的行为总要受到社会规约的支配,言语行为也就被看成受各种社会规约支配的一种行为。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一曲)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后经塞尔(J.R.Searle)的完善和发展,成为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成为现代语用学核心内容之一。

一、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首先提出的。1957年,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去做讲座,以《以言行事》为书名发表了讲座的全部内容,在其论述中,贯穿了一个思想:人们说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说话,当他说一句话的同时可以实施一个行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应是词、句子或其他语言形式,而应是人们用词或句子所完成的行为。奥斯汀认为,传统语法把句子按其功能分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类型,这不利于人们对言语的理解和使用,因为同一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他认为不少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或帮助完成许多行为。奥斯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一)表述句与施为句

在《以言行事》中,奥斯汀首先区分了表述句(constative)和施为句(performative)。很久以来,哲学家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是陈述某一事实,两者必居其一,别无他用,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者是谬误。哲学家历来关心的只限于陈述的可验证性(verifability),即如何验证某一陈述是真实的或是谬误的,以及如何规定某一个真实的陈述必须满足冉辱条件等。奥斯汀对哲学界语言研究中的这种传统观点提出了怀疑。他认为“许多陈述之言只不过是假陈述”(pseudo—state—ment),人们所说的许多话语貌似陈述,但它们根本不以坦直地记叙或传递有关事实的信息为目的,或仅仅是部分地以此为目的。有时没有必要也无从区分语句的“真”或“假”,因为有些句子一说出来就是一种行为,而行为只有适当不适当之分,没有真假之分。奥斯汀主张区分有真假之分的句子和有适当不适当之分的句子。有真假之分的句子为表述句,其功能在于断言或陈述事实和描述状态、报道事态,所表述内容是可以验证的,即或是真实,或是谬误;有适当不适当之分的句子为施为句,它们不具有报道、描述和表述的功能,却具有实施某些行为的功能。施为句的话语都是不能验证的,它们无所谓真实或谬误。奥斯汀用了四个例句来说明这类话语:

1)Id0(用于结婚仪式过程中);

2)Inanle this ship Elizabeth(用于船的命名仪式中);

3)I give and bequeath my watch to my brohter(用于遗嘱中);

4)I bet you six penceit will rain tomorrow(用于打赌)。

在特定的情况下,特定的人说这些话实际上构成了某些行为的实施。换言之,说话人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不是在作陈述或描述,而是在完成某一动作,如结婚、命名、遗赠、打赌。

(二)言语行为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

奥斯汀强调,施为句虽然没有真假,但仍有一些条件必须满足,否则就不能起到实施行为的作用。通过话语成功地实施行为,第一个条件是说话者必须是具备实施某一行为的条件的人,必须存在实施这个行为的合适的对象。例如,没有手表,就谈不上遗赠手表。第二个条件是说话人必须具有诚意,缺乏诚意则不能有所为。第三个条件是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话不能反悔。如果没有合适的程序,如果不是合适的人说出,言语行为不会奏效。同样,即使人员合适,如果场合不对也不行。如英国女王在家里说“InamehteshiptheQueenElizabeth”,这句话也不会奏效。对有些施为行为,有关人员的思想状态至关重要,如一个实施许诺行为的人必须准备兑现自己的诺言。

(三)言语行为三分说

随着研究的深人,奥斯汀意识到某种意义上每个句子都可以用来实施行为,不是只有施为句才有这种功能。就连像“state”这样典型的描述性、叙事性动词都可以用来实施行为。当一个人说“Is tate that Iamres ponsible forit”,他就发表了一个声明,承担了一种责任。于是,奥斯汀又把人们说话时所实施的言语行为分作三类,即“以言指事”(1ocution)(又叫言内行为)、“以言行事”(illocution)(又叫言外行为)、“以言成事”(perlo.cuifon)(又称言后行为),或称言语行为三分说。以言指事泛指一切用声音说出的有意义的话语;以言行事涉及说话者的意图,如:断定、疑问、命令、描写、解释、道歉、感谢、祝贺等;以言成事涉及说话者在听话者身上所达到的效果,如:使之高兴、振奋、发怒、恐惧、信服等,以促使对方做某事或放弃原来的打算。每一个话语都同时完成三种行为。例如,A对B说“Closehtedoor”,这是言内行为;A的意图是让B关门,这是言外行为;B听了A的话后,把门关上了,达到了说话的效果,这是言后行为。可见,言语行为理论对于解释言语行为的意图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奥斯汀把言外行为分为五类:

1)评价行为类/裁决类(verdictives):表达裁决或评价,如法官或裁判的裁决。

2)施权行为类/行使类(ex—ecutives):表达权力的实施。

3)承诺行为类/承诺类(commissives):表达承诺或者宣布意图。

4)论理行为类/阐述类(expositives):用于解释、阐述、论证。

5)表态行为类/表态类(behabitives):用于表明态度。

二、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创立后立即引出了大量哲学论述。其中美国哲学家塞尔的影响最大,他将言语系统化,阐述了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分类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speechacthteory)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类型。正是通过他的努力,才使言语行为理论成为当今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言语行为的原则与分类

塞尔不是简单地继承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他把言语行为理论对孤立的话语意义的研究提升到对人类交际的研究。他认为使用语言就像人类许多别的活动一样是一种受到规则制约的有意图的行为。这些规则区分为调节规则(regula—ifverules)和构成规则(consittuitverules)。调节规则调节先前存在的行为形式,这种活动的存在逻辑上独立于规则的存在;构成规则不仅调节而且创造或规定新的行为方式,这种活动在逻辑上是依赖于规则的存在而存在的。[6奥斯汀试图论证这样一个假设:一种语言的语义学被视为一系列构成规则的系统,并且以言行事的行为就是按照这种构成规则完成的行为。塞尔继承了奥斯汀的“意图”论,认为说一种语言就是完成一系列的言语活动,每一个言语行为都体现了说话人的意图。

塞尔在研究和继承的基础上,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修正为以言行事理论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他把奥斯汀的言语行为三分说改造为命题内容和以言行事。他认为,要成功地实施某一言语行为,除了一般的输入和输出条件外,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第一,本条件(essentialcondi—tions):说话者打算通过说出一个语句,使他承担实施某一行为的义务;

第二,命题内容条件(con—tentconditions):说话者在说出一个语句时表达了一个命题,在表达命题时,说话者断定了自己将来的行为;

第三,预备条件(preparatorycondiitons):

1)听话者愿意说话者实施某一行为,并且说话者相信他所要做的事是符合听话人的利益的,但这件事并非是他经常做的;

2)讲话者在事情的正常进程中将去实施某一行为,这对讲话者和听话者来说都是不明显的。以言行事要有一定的要旨(point)。语言中有一种最小努力原则在起作用,体现为以最小的语言努力去获得最大的以言行事结果的原则;第四,真诚条件(sinceirtycondi—tions):说话者打算从事某一行为。在这四个条件中,

第四个条件具有构成规则的范式,

而第一到第三条件则与调节规则相对应。在将“合适条件”(lfexibilityconditions)(保证言语行为得以成功实施的条件)作为使用恰当的以言行事指示语的规则的过程中,塞尔还提到“表达原则”,认为它可以单独地使基本上是语用上的言语行为的分析与字面意义的语义分析相一致,这样就可以把言语行为理论分为两类:

一类为偏重于语义的言语行为理论(semantically—oriented),

另一类为偏重于语用的言语行为理论(pragmatically—oriented),前者关注显示言语行为特征的表达式的分析,而后者将交际过程作为其出发点。

塞尔将言语行为重新分为五类,他把他的分类建立在以言行事(ilocutionary)与语法(gram—matica1)指示词和不同的言语行为所确定的不同的“词语”与“世界”的关系上。这五类言语行为是:

1)断言类(assertive),以前也称描述类(repre.sentatives),指描述世界上的状况或事件的言语行为,如断言、主张、报告等;

2)指示类(directives),说话者想使听话者做某事,如建议、请求、命令等;

3)承诺类(commissives),指说话人表示将要做某事的言语行为,如许诺、恐吓等;

4)表达类(ex.pressives),在这种言语行为中,说话者表达自己对某事的情感和态度,如道歉、抱怨、感谢、祝贺等;

5)宣告类(declaratives),指能改变世界上某种事态的言语行为,例如法庭上法官说:“Guilyt!”,被告便成了罪人。

(二)间接言语行为

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一个人直接通过话语形式的字面意义来实现其交际意图,这是直接的言语行为;当我们通过话语形式取得了话语本身之外的效果时,这就称作间接言语行为(indi—rcctspeechact)。简单地讲,间接言语行为就是通过做某一言外行为来做另一件言外行为,也可以说成是:“通过施行了一个言外行为间接地施行了另一个言外行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用意”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力”,即语用用意,或者听话人如何从说话人的“字面用意”中推断出其间接的“言外之力”,即语用用意。塞尔提出了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论,所谓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指对“怎么用意”作一般性推断而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所谓对字面用意做出一般推断,实际上就是根据话语的句法形式,按习惯可立即推断出间接的“言外之力”(语用用意)。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较复杂,也较不稳定。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按习惯就可以推断话语的间接言外之意,但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却主要依靠说话双方共知的语言信息和所处的语境来推断。

间接言语行为在言语交际中是非常普遍的,陈述句不是陈述句,祈使句不是祈使句,疑问句不是疑问句的情况比比皆是。有时候,发话者说出一句话,借此表示该句字面意思,但同时又表达字面之外的其他含义,也就是说,话语意义与语句本身意义不完全一致。如:“Can you give me the book?”字面意思是询问听话人是否有此能力,但其言外之意则往往是请求。该请求是以询问形式发出的,但还要表达请求这一言语行为。至于如何理解像“It’Scoldinhere.”这类非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旬,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发话者可能真的是陈述这一事实,也可能是请求对方关上窗或门,或打开电暖气。遇到这种情况时,听话者需依赖语境、双方共知或语用推理等等才能奏效。

间接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影响间接言语行为理解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有时取决于语境,有时取决于听话人的身份、背景等,有的还取决于听话人的分析、推理能力。因此间接言语行为句的理解已不单纯是语义范畴,还包括语用范畴。

三、结语

以奥斯汀、塞尔为代表的言语行为理论学家把语言研究从以句子本身的结构为重点转向句子表达的意义、意图和社会功能。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无论对语言研究还是对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以及语言习得研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它使学者们在有关方面的研究从以语法或语言形式为中心转向以言语功能为中心;从以单句为中心转向以语篇为中心;从以语言本身为中心转向以语言使用者、社团以及语言环境等为中心;另一方面,言语行为理论使诸多研究从以语言知识为中心转向以交际功能为中心;也使外语教学从以语言形式和教学方法为中心转向以语言功能和教学内容为中心。这样,使得学习者不光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知道了正确的句子结构,而且还学会了如何适当地使用语言以避免出现语用错误。因此言语行为理论是研究语言使用问题的基本理论,它为语言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意向性

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由奥斯汀提出,经塞尔的完善与发展,已成为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更是现代语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从使用和交际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意义,为认识言外之力的本质提供了独到的解释方法。塞尔关注语言和心智的关系,认为意义必须联系存在于言语行为中的意向性来解释。探讨了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及其所蕴含的语言哲学观。

一、理论源起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追溯该理论产生的源头,可将其与西方哲学的发展联系起来考察。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发展通常被概括为一个三阶段模式,其中心论题为:本体论一认识论一语言。20世纪初,哲学产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语言转向”(linguisticturn),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语言转向”的产生,标志着英美分析哲学时代的开始。从使用的分析方法上看,分析哲学又分为两大派别。其一为逻辑分析派,又称逻辑实证学派;其二为日常分析派,又称日常语言学派。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Austin)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真值条件语义论提出言语行为理论,即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说话行为(locutionaryact)、施事行为(illocutionaryact)和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act)。奥斯汀把施事行为分为5大类型:判定式(verdictives)、执行式(exercitives)、承诺式(commissives)、行为式(behavi—tives)、阐述式(expositives)。言语行为理论从行为的角度来看语言活动,抓住了语言的动态特征,因此它成为语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奥斯汀对施事行为的分类由于缺乏明确的标准,招致了许多学者的批评,但他的一些看法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J·Sear—1e)继承并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了著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建构体现在他对语言学哲学(linguisticphilosophy)与语言哲学(thephilosophyoflanguage)的区分上。语言学哲学试图用分析语言中的特定词语及其他成分的普通用法来解决特殊哲学问题,语言哲学试图对语言一般特征作出哲学的阐释性描述。在塞尔看来,前者是关于方法的研究,而后者是关于主体的研究。塞尔认为他的理论属于语言哲学而不是语言学哲学。在语言哲学的研究过程中,塞尔把言语行为界定为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把言语行为放在研究语言、意义和交际的中心地位。

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一)塞尔对施事行为的分类

塞尔把言语行为理论提高为一种解释人类语言交际的理论。在他看来,讲一种语言就是完成一系列的语言活动。在研究话语的过程中,塞尔区分了命题内容和施事行为,修正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三分说,认为每个语句都包括:说话行为(utteranceact)、命题内容行为(prepositionalact)、施事行为(i1—locutinaryact)、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act)。

在实施言语行为的规则方面,塞尔认为,言语行为是按照一定的规约来实施的,施事行为是一种规约性行为。塞尔提出构成性规则(constitutiverules)与调节性规则(regulativerules)的区别。构成性规则是创立或定义新的行为形式的规则,它不能离开行为而独立存在。调节性规则只作出规定,它在逻辑上独立于行为而存在。在塞尔看来,调节性规则是外部的社会规则,对施事行为不起制约作用,而构成性规则是内在的语义规则,施事行为是根据构成性规则衍生而来的。塞尔提出了成功执行施事行为的构成性规则,把这些规则分为四类:命题内容规则(prepositionalcontentrule)、预备性规则(preparatoryrule)、真诚性规则(sincerityrule)和基本规则(essen—tialrule)。塞尔对这些规则的确立,经过了从具体分析到抽象概括再到具体认识的过程,相对于奥斯汀的分析而言,在方法上更科学、更令人信服。

塞尔对言语行为的一个突出的贡献就是给言语行为分类,给言语行为的不同类型或范畴以理论上的说明。塞尔认为在任何语言哲学中最明显的问题之一是有多少种使用语言的方式。维特根斯坦认为,对这个问题是不能用任何有限的范畴来回答的。他在(哲学研究)中说:“有多少种句子呢?譬如说断定,提问以及命令?—有无数种句子:我们叫做‘符号’,‘词’、‘句子’的东西有无数种用法。”塞尔反对维特根斯坦的观点,并从12个方面对施事行为的分类标准进行分析,最后认为以下3个方面是至关重要的,它们构成了分类的基础:

(1)施事目的(illo—cutionarypoint)。这是分类的基础。

(2)适从向(di—rectionoffit)。有些施事行为试图让言语适应客观世界(言语~客观世界),而其他一些则试图让客观世界适应言语(客观世界一言语)。

(3)心理状态(psychologicalstate)。在此基础上,塞尔把施事行为归纳为5大类:断言类(assertives)、指令类(direc—tives)、承诺类(commissives)、表达类(expressives)和宣告类(declarations)。

(二)间接言语行为

塞尔首先注意到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speechacts),提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的区别。他说,当一个施事行为间接地通过另外一个言语行为表达时,间接言语行为就发生了。我们知道,句子的形式和功能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一一对应关系。在日常谈话中,人们为了讲求礼貌,在想让别人做某事的时候,往往避免直接使用命令句,而寻求一种比较婉转的表达方式。塞尔认为,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话人和听话人沟通,能让听话人明白话语中字面意思之外的用意,他所依靠的是他同听话人共知的背景信息。塞尔认为间接言语行为可分为规约性(conventional)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non一con—ventional)间接言语行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指对“字面用意”作一般性推断而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这类行为已经形成一种习惯用法或语言形式,说话人和听话人可能已经感觉不出这类言语行为在字面上的施为用意。非常规性间接言语行为较复杂和不确定,它更多地取决于互知的背景信息和所处的语境。

塞尔对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解释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语句的字面意义和说话人的施为用意的关系问题,揭示了语句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存在着的多元关系。但塞尔的学说受到关联论者的强烈批评。在20世纪80年代的语用学界,以Sperber和Wilson为代表的理论家简评了塞尔的理论,声称言语行为要么不在研究之列,要么取而代之。其观点是言语行为理论虽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其分类并不是交际的一部分,言语行为理论没有存在的必要。不可否认,言语行为理论注重描写的经验主义的分类,确实不能全面有效地说明具有动态性质的交际过程。但是,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解释了日常生活中许多看似不连贯的话语是如何有效进行的,他将人的潜意识的对施为用意的理解过程明示出来,使人类对自身的语言交际过程有更加深刻地理解。人们在接受一个言语行为时,一般并没有意识到有不同层次的行为,因而也不能分辨这些言语行为中所含的不同意义,而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使人对自身表达、理解意义过程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为语言研究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三)对间接言语行为的解释

对于如何解释语言交际中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家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习语论(idiomtheory)和推理论(inferencetheory)。习语论者认为某些话语可以间接地行使某些功能是由于它们本身的语言形式或习惯用法,他们试图通过习惯用法在某些语言形式与它们间接地实施的功能之间建立起联系,来解释语言的间接用法。但事实上,一种句式并不总是用以行使其一种功能,形式和功能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推理论者认为说话人经过一系列的推理步骤才从句子的字面意义推导出说话人的真正意图,重视对语境因素的考虑。塞尔是个推理论者,他认为在实施间接言语行为时,说话人依赖交际双方所共有的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背景信息,以及听话人的逻辑推理能力向听话人传达施事目的。可以结合这两种理论来解释间接言语行为。有些形式在大多数情况下用以行使某种功能,习语论可以解释某些间接言语行为。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一句话在不同语境中说出就有不同意义,随谈话的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要通过语境因素才能推导出话语所具有的施为用意,推理论有更强的解释力。

三、意向性

进人20世纪70年代之后,塞尔的语用学观念及其研究重点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塞尔认为,我们的大多心理状态有一个共通的特征,即它们都与某种事态或对象相关。你在相爱时,这份爱恋总是指向某个或一些特定的对象。这就是精神状态的“关于性”(aboutness)和“指向性”(directedness)。塞尔统称为“意向性”,并在《意向性》(Intentionality)一书中详尽阐述了该理论。塞尔认为言语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具有意向性,在这种行为中,不仅使用了语言符号,而且还表达了说话者的意向,语言符号在这里被用作表达意向的手段。根据前文所述,塞尔把施事行为分为5种,他认为这5种行为是以经验为基础的。从意向性理论的角色来看,意向性决定了言语行为会采取这些类型方式。

其实在《言语行为》一书中就已经存在着转向精神哲学研究的契机。在考察语用行为的诚实条件时,塞尔强调,要使陈述成为诚实的,就要求说话者必须对陈述的事态持有信念;要使命令成为诚实的,说话者必须对接受者的响应存有意愿,等等。无论哪一种语言行为,如果说话者内心没有相应的心理状态,就不能说是诚实的。在塞尔看来,如果丢开精神状态的意向性,那么话语只不过是从嘴里发出的一种声音而已。同样,句子也不过是写在纸上的物理符号而已。话语本身没有意义可言。那么它怎么能以各种不同的话语形式表达无限多样的命题内容?那就是通过意向状态。正是在意向状态中,人们在说话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意向性转移到本身并无意义可言的声音与符号中。正是意向性这种精神状态的特征,使得语用行为成为可堋H尔的意向性理论体现了语言与心智的关系,是言语行为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四、结语

塞尔把言语行为理论系统化、严密化,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开辟了语言哲学和语用学研究的新夭地。塞尔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语句的字面意义和说话人的言外之力的关系问题,弥补了早期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塞尔重视对施事行为的研究,强调说话人的意识活动和心理状态对言语行为的影响与作用,提出了意向性理论。塞尔的学说对当今语言哲学、认知科学、语用学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我们全面理解语言的现象和本质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Horwitz, MacIntyre & Gardner等是对外语学习焦虑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的资深学者。根据Horwitz等(1986,2001)的定义,外语学习焦虑是“外语课堂学习中由独特的语言学习过程引起的自我感知、对外语学习的看法、学习外语的感觉和学习行为等特殊的心理活动。”外语学习焦虑被认为是一种特别情景下的焦虑,产生于正规外语学习的独特性,表现为学生对自己外语交际能力的过低评价。Horwitz等是最先把外语学习焦虑看作是外语学习中的一种单独的、特别的现象。外语学习焦虑其实就是学生在用不熟练的外语进行交际时自己感到的一种畏惧和焦虑。焦虑在外语听和说(尤其是毫无准备的自由发言)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外语课堂上不断增加的焦虑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外语学习焦虑的学生除了具有焦虑的一般性心理和生理特征反应如掌心出汗,胃部不适,心跳加快,注意力难以集中,失眠等反应外,外语学习上的典型焦虑特征具体可表现为发音变调,把握不住语言的声调和节奏,回答问题时僵立在座位上,常常忘记刚刚学的单词和词组,或者不愿意开口说话,保持沉默。在学生的下意识里,他们甚至会抵制外语学习。Horwitz等(1986)对学生的外语学习焦虑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比如焦虑的学生会避免用外语表达一些较难的信息,口头表达吐字不清,表意含糊;他们抱怨很难辨别一些音和一些语法结构;他们坦白说由于紧张或者是粗心把本来知道的答案写错了。外语学习焦虑的表现多种多样,还有的焦虑的学生会避免与老师目光接触,总是坐在最后一排,老师提问时低埋着头,回答问题时十分简短,有机会就逃课等。以上这些外语学习焦虑特征对学好外语是极为不利的。

1.引言随着外语教学研究领域的重点由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如何学”,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越来越受关注。相关研究表明学习者的情感状态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成败与否的最大因素之一。其中,学习者的焦虑和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较大的两种情感因素。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学者们在焦虑这一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的重要影响并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般认为,焦虑是指个体由于预期不能达到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其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强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自我效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Bandura, 1977)。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人们对自己能否有效地进行某一行为的判断,它能够将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转化为先行因素,对行为发生作用。自我效能感深化到自我价值系统就形成了自我效能信念,效能信念影响人们如何思维、感知、并激活行动等,它在个体的后继行为与影响源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和成就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自我效能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同时也得到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支持。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探讨了自我效能与学习动机、归因之间的关系,自我效能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等(董奇、周勇等)表明,自我效能感和归因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且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密切相关。有关于大学生外语焦虑、自我效能感与外语成绩关系的研究(张日升,袁莉敏,2004)也表明,优秀的语言学习者具有的一个重要特质是接受挑战的能,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胜任感强,相信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目标,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坚持性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法;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容易放弃。因此,个体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学习付出努力的多少和接受挑战的数量大小。另外,国内外很多研究都显示,智力在学习成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非智力因素(如个性,心理控制源及学习策略等)也对学习成绩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学习动机、智力和个性对学习成绩影响的交互作用(霍金芝等,2003),表明非智力因素通过中间环节对学习起作用等。也有研究表明心理控制源与个性、焦虑密切相关(孙喻 ,1997);学业优良者为高E低N,学业不良者为高N低E (霍金芝、蔡琰等 ,1997)。纵观与自我效能感、个性特征、外语学习焦虑相关的文献之后发现,自我效能感与外语学习焦虑之间关系研究、个性特征与外语学习之间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文试图探究[1] 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的外语焦虑的差异。 [2] 学习者自我效能与外语学习焦虑的关系。[3]学习者个性特征与外语学习焦虑的关系。 [4]学习者外语学习焦虑与外语成绩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帮助语言学习者提高语言学习成就的目的。2 方法2.1 被试在佛山市南海许海中学选取初一两个班(男生60人,女生68人),初二一个班(男生29人,女生27人),南海桂江一中随机选取初一年级两个班(男生58人,女生52人),南海桂城中学随机选取高一年级两个班(男生51人,女生59人),高二年级两个班(男生52人,女生56人)。即初中学生294人,高中学生218 人参加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92份,回收率达到96%。2.2 研究工具2.2.1 EPQ量表 采用艾森克个性量表(简缩版 EPQ-RA)。量表共24个项目,包括P、E、N、L四个分量表。P量表代表精神质维度,反映被试个性中的倔强程度或反社会倾向,P量表高分者,通常被描述为性格倔强,孤僻,古怪,离群索居或冲动,冒险,不服管教;E量表反映个性中的内—外倾向性,E量表得分高的人被描述为外向,躁动,灵活而行为的稳定性差;N量表代表个性中的神经质维度,N量表高分者被描述为抑郁,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L量表为校正量表,高分者被认为答卷时更易于受到社会期望的胁迫,因此答卷的诚实性受到怀疑。2.2.2 外语课堂焦虑量表 采用Horwitz E. K.(1986)编制的外语课堂焦虑量表(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Scale , FLCAS), 量表共33个项目,采用Likert 5 点量表形式, 1 表示非常不符合,5 表示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的焦虑程度越高。采用本研究采集的数据对该量表进行考察,结果显示Chronbachα系数为0.83 。2.2.3 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R) 该量表包括努力、进取心、坚持性三个分量表。量表共12个项目,采用Likert 5点量表形式,1 表示非常不符合,5 表示非常符合,

国外对于汉语成语的研究论文

描写人物坚强的成语

坚持不懈 锲而不舍 滴水穿石 持之以恒 绳锯木断 坚韧不拔

描写人物外表的

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大腹便便,膀大腰园、披头散发、虎背熊腰、衣冠楚楚、相貌堂堂 、眉清目秀 、容光焕发 、美如冠玉 、冰清玉洁明眸皓齿 沉鱼落雁 道貌岸然 秀色可餐 国色天香 粉白黛黑 靡颜腻理 傅粉施朱 婀娜多姿 衣冠楚楚 亭亭玉立 雾鬓风鬟 鹤发童颜 鹤发鸡皮短小精悍 面黄肌瘦 面如土色 面红耳赤 面有菜色 蓬头垢面 囚首垢面 蓬头历齿 鸠形鹄面 铜筋铁骨 肠肥脑满 骨瘦如柴 药店飞龙大腹便便、健步如飞描写外貌的成语:闭月羞花 沉鱼落雁 出水芙蓉 明眸皓齿 美如冠玉 倾国倾城 国色天香 鹤发童颜 眉清目秀 和蔼可亲 心慈面善张牙舞爪 愁眉苦脸 冰清玉洁 雍容华贵 文质彬彬 威风凛凛 老态龙钟 虎背熊腰 如花似玉 容光焕发

描写人物动作的

健步如飞 扭头就跑 定睛一看 侧耳细听 冥思苦想 步履矫健 拔腿就跑

目不转睛 听得入迷 挖空心思 大步流星 连蹦带跳 凝神注视 道听途说

飞檐走壁 东奔西窜 怒目而视 大摇大摆 横冲直撞 左顾右盼 步履艰难

飞似得跑 东张西望 一瘸一拐 奔走如飞 挤眉弄眼 匍匐前进 上窜下跳

瞻前顾后 蹑手蹑脚 举目远望 步履轻盈 极目了望 走马看花 虎视眈眈

眼明手快、眼疾手快、风驰电掣、电光石火、眼明手捷、雷厉风行、

流星赶月、星驰电走、弩箭离弦、动如脱兔、放声痛哭、失声痛哭、

痛哭流涕、声泪俱下、哭哭啼啼、泣不成声、哭爹叫娘、捶胸顿足、

号啕大哭、抱头痛哭、点头微笑、抿着嘴笑、淡然一笑、手舞足蹈、

大快朵颐、张牙舞爪、抓耳挠腮、面面相觑、嬉皮笑脸

描写人物心灵纯洁的:

洁白无瑕、

白璧无瑕、

冰清玉洁、

洁白如玉

描写人物神态的

耳不旁听 扼腕兴嗟 意气自如 似醉如痴 如醉如狂 如痴如狂 丰度翩翩 怆天呼地 悠闲自在 自在:无拘无束。形容神态从容,无拘无束。

悠然自得 雍容雅步

描写景物的

水天一色、郁郁葱葱、青山绿水 、山青水秀、湖光山色、江山如画 、春暖花开、春雨绵绵、桃红李白、百花争艳、春光明媚、桃红柳绿、蜂飞蝶舞、春意盎然、万紫千红、万物复苏、含苞欲放、花枝招展、五彩斑斓、桃红柳绿

英文可以去“金山词霸”在线翻译去找找!

浅谈汉语典故成语的翻译 代写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典故成语的特点和它隐合的比喻意义。

同时阐述了它与文化和翻译之间的关系。由于目的 语中存在文化空缺现象,为了使翻译的交际目的成功实现,从跨文化角度翻译典故成语时,归化优于异化。

关键词:典故成语 文化翻译文化空缺 归化 异化 引言 习语足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 表达方式,它包含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英汉 两种语言历史悠久,都包含着大量的习语。

至今为止,国内外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英汉习语(idoms) 的文章,但就汉语典故成语(idiom with allusion)的英译来 说,还没有学者单独地谈论过它的翻译方法。本文将从 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翻译汉语中的典故成语, 归化和异 化孰优孰劣的问题。

一 、典故成语1.定义和特点 典故成语是习语中比较特殊的语言群体, 是固定的 四字结构,它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趣味横 生、意义深远,如“东施效颦” “名落孙山” “叶公好 龙” “邯郸学步”等等,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习惯性地 把英语习语(idom)和汉语成语联系起来。成语承载着 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它与中图文化传统紧密相连, 它 是“熟语” 的一种,是习用的固定词组,在汉语中多数 由四个字组成。

2.隐含的比喻意义 典故成语的定义使我们知道,在使用中我们通常注 重的足它的比喻意义,而不是从字面上看出的意思。例 如:水落石出(苏轼 后赤壁赋》) 字面含义是水落F去,水底的 头就露出来了。

在 具体使用时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于是焉, 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 庄子》) 现在, “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缺乏条件 而感到无可奈何。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四面楚歌”现在比 喻孤立无援, 四面受敌的处境。

要想确切地弄清楚典故成语的这种比喻义,译者必 须具备深厚的文化知识,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二、文化和翻译1.定义 英罔人类文化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 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 来,并表述为: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集合体,它包括知 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以及其在社会上习 得的能力与习惯。”

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 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 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虽然中国文化和英国文化有很大不同,在典故成语 英译时有很大困难,但不是说中两方人无法互相沟通,翻译架起了跨文化交际的桥梁。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对翻译作了如下定义: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first in"terms of mean ing and secondly in term s of style.”(Eugene A Nida,Charles R 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1969) 翻译过程不仅涉及两种语言, 而且涉及到两种文 化, 它是通过语言机制的转换连接或沟通目的语文化(Target Culture)和源本语文化(Source Culture)的桥 梁, 足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互相交际的媒介。他 时强调“翻译中,意义是最重要的, 形式次 之,对应的形式会丢失源文本(the source text)的文化 意义,这是源文本的交际特点, 这样会阻碍跨文化交 流”(Nida,The Sociolinguistics of Interlingual Communication,1996)。

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为了使人 们互相沟通,源文本的意义应该被清楚地传达,翻译主 要是释义,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典故成语时,归化应 是最主要的策略。2.异化、归化 所谓异化、归化是就翻译中所涉及的文化转化而 言,前者以源文化为归宿(source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i.e.culture oriented),后者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i.e.culture oriented)。

即 “异化”提倡泽文 。1尽量去适 、照顾源语的文化及 原作者的遣训用字习惯,而“归化”则恰恰相反,主张 译文应尽量适应、照顾日的语的文化习惯,为读者着 想,替读者扫除语言文化障碍。

3.文化空缺 “语言词汇足最 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 会生活的工具”。英汉训'『L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 许多方血存在着不对 现缘。

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 的角度来说,它的产生是 为每一种语吉都仃它自身所 特有的语言体系和建构,每一个民族都有它[_I己的生 活习惯、思维方式、语 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 和文化传统, 两种语言之问的语义和文化的对等是极 为少见的。一种语 中的训 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 对应或契合的浏,所以 英洋典故成语时必须改变它 的结构形式。

4.举例 下面通过几个例子来具体分析典故成语英泽时,归 化和异化这两种翻洋方法孰优孰劣。(1)东施效颦(((红楼梦 第3 4章) 译文.“Tung Shih imitating Hsi Shih”(Yang) 洋文 Zhungzi'S story of the beatutiful Xi—Shi'S ugly neighbour,whose endeavours to imitate the hideous that people ran from her in terror.(David Hawkes) 译文.山EJ《红楼梦》,在处理含有文化特色的 故 成语时,杨宪益先生采用了异化的洋法,把“东施”译 成了“Tung Shih”,一个两方文。

Idioms are old people for a long time, concise incisive stereotypes phrase or a sentence. Some idioms must know the source or allusions to understand meaning. (LvShuXiang, 1998:160) Chinese idioms for more than four words group, the word count although English idioms with Chinese idioms are different, but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Chinese idioms is similar. Look at English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 (idiom) explanation: idiom: sentence whose Mr Amount or not clear from the Mr Extents of it all and which may its Inter as a unit were power-ups. According to its individual word meaning not pure, must take it as a whole to learn phrases or sentences. (LiBeiDa, 2002:734)

成千上万

chéng qiān shàng wàn

【解释】形容数量很多。

【出处】老舍《神拳》第二幕:“做假事得了几个人,不了成千上万的人。”

【结构】联合式。

【用法】可用于人;也可用于其它。一般作定语、状语。

【正音】成;不能读作“cénɡ”。

【辨形】万;不能写作“方”。

【近义词】千千万万、不计其数

【反义词】寥寥无几、寥寥可数

【辨析】~和“不计其数”都形容数量极多。但~数量尚可计算;“不计其数”多得数不过来;所以“不计其数”表示的数量多。

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顾茅庐 《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高居,蝉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列子·说符》载:杨子的邻居丢了羊,带领很多人去找没找到。

杨子问为什么,回答说:“岔路很多,不知道羊去了哪”——歧路亡羊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气 滚瓜烂熟 铁树开花 天下乌鸦一般黑 鸡飞蛋打 翻箱倒柜来源于古代文献的成语(破釜沉舟) (沧海桑田 ) (一饭千金 )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 来源于人们口头总结的成语(不可理喻) (据为己有) (无精打采 ) (一见钟情 ) “来源于古代文献”的是不是就是有典故的 口头总结就是没有典故的是吗?。

免费外文可以到OA图书馆查询。输入英语关键词即可。您这个,如果选择的关键词不合适,可以适当变换下。

令他刹那间看到严父背后最柔情的一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