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幼儿园教育研究调查论文

发布时间:

幼儿园教育研究调查论文

对幼儿进行 安全 教育 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体现在孩子在幼儿园的方方面面。关于幼儿安全教育这个问题你有何研究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安全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欢迎阅读! 幼儿安全教育问题研究论文篇一:幼儿安全教育之我见 一、帮助幼儿认识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孩子终究是要面对现实,走向社会的。作为家长,要让孩子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对于陌生人应有的一定的戒备心理。如:陌生人给好吃的食品或玩具,说要带到某某地方去玩;或编谎说:妈妈在自由市场买菜时被车撞了,现在正在医院抢救,你爸爸让我来接你去看妈妈。这种以物质或某种理由引诱天真孩子,以达到拐孩子的目的,生活中常有类似事情的发生。因此,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利用 故事 、谈话、看电视等多种形式,深入浅出地向孩子说明周围社会的复杂性,教育幼儿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或随便跟陌生人走,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去教育孩子,逐步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借助幼儿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琐事,训练幼儿的自救技能 在日常生活中,结合现实,渗透一些 安全知识 ,让幼儿悟出其中的道理,知道遇到类似的事情该如何处理,从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这些点滴的安全知识,就需要家长平时有意识的训练。如:跟着妈妈去商场购物,人较多。妈妈就要告诉孩子:小手要时时拉着妈妈的衣角,以防走失;和妈妈去动物园里玩,假如你被山上的猴子吸引住了和妈妈走失,千万别着急,站在原地不动,等候妈妈。万一等不来妈妈,就去离猴山最近的商店或冷饮摊,告诉商店或冷饮摊的叔叔阿姨你找不到妈妈了,让他们帮你找妈妈。不要随便跟过路的人说你和妈妈走失了,让他们帮你找妈妈。通过讲述这些日常生活琐事,逐步丰富孩子生活 经验 和简单的自救能力。 三、强化幼儿熟记特殊的电话号码,掌握意外的应急 方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用燃气,电器等设施越来越多,从而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也随之增长,家长要让孩子了解发生意外时,及时拨打相应的电话号码,以解决燃眉之急。如:爸爸妈妈去上班,家里只有你和奶奶,突然奶奶晕倒,不省人事,最快最好的办法就是拨打急救电话:“120”叫救护车,告诉急救中心,奶奶的病况和家庭详细地址,以便救护车准确到达目的地,及时抢救病人;孩子单独在家时,有人敲门先看看门镜,是陌生人不要去开门,发现是坏人要向“110”报警;家中发生火灾拨打“119”。总之,家长要有意识的考考孩子这些特殊的电话号码,帮助孩子熟记“110、119、120”这些电话号码,以便幼儿在危急之中灵活应用,免得束手无策。 四、善于挖掘幼儿生活中的有益题材,是安全教育的有利时机 教师把听到或看到的“某地方发生火灾”、“某户人家煤气泄漏”等危害人身安全的事情,讲给幼儿听听,与他们谈谈发生火灾和煤气泄漏的原因,一起讨论如何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及应急 措施 ;如:组织幼儿外出参观、游玩,利用此时此地情景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在汽车座位上,头、手、不能伸出窗外;过马路,告诉孩子要走斑马线:穿行十字路口,提醒孩子看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走。使孩子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可行,在什么情况下不能走。在马路上,要靠人行道的一侧走;教师上课时,常用录音机、幻灯机,插插头时教师可随口提醒孩子不要触摸电线开关,手千万不能放在插座的洞眼,这样很危险,容易发生触电事故。生活中随处可见安全教育的小题材的确不少,只要我们善于做个有心人,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相关安全知识的宣传,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综上所述,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必须持之以恒。教师要把教育教学和游戏活动中与安全知识相关的内容,从点点滴滴的小事渗透在一日生活之中,“细微之处见长识”,孩子的安全自护、防范急救能力就会随着日常生活的见识慢慢滋长,安全意识就会不断得到升华和巩固,这也是家长和教师所共同期盼的! 作者:黄桂芝 单位: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幼儿园 幼儿安全教育问题研究论文篇二:幼儿安全教育问题及改进策略 一、目前幼儿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体现在孩子在幼儿园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然而,目前对幼儿进行的安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一)减少户外活动,提高幼儿安全性 目前有很多幼儿园为了保证幼儿的安全,降低他们受危害的风险,幼儿园方面很少组织幼儿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项目。比如:户外春游、游览动物园等等。由于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幼儿园很多的户外活动取消,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很多需要孩子亲身体验的课堂都要留在室内进行老师单方面的讲解,使得课堂内容变得太过于单一和枯燥。 (二)限制幼儿的活动区域 现如今为了保证幼儿的身心安全,幼儿园还有家庭就会人为的把孩子的活动区域给限制住。一些幼儿园为了保证幼儿能够全天候的在老师的监控之下只允许幼儿在教室、宿舍等市内活动场所活动。这样限制幼儿的活动区域,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幼儿的身体安全,可是这样做长期以来就会束缚幼儿的发展,阻碍了幼儿的思想。而且,长期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中,会使得幼儿不敢见世面或者是见生人,不敢去参加室外的活动。容易造成幼儿失去创新精神, 想象力 容易弱化,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抹杀了其天性。再加上,幼儿长期在室内,没有接触过外界的事物容易造成他们在碰到事情的时候,出现不安,不知如何解决的情况发生,俨然温室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所以,做好幼儿的安全教育工作对幼儿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改进幼儿安全教育的策略 (一)情景设置方法 创造一定的情景,将各种事物、背景等运用多种方式直观的展现在幼儿的面前,做好安全教育需要情景的帮助。老师可以在教室、走廊、食堂、厕所等多个地方张贴上宣传安全的 标语 ,或者是用直观的图画展现出来,既生动又不失教育的意义。例如,在营造情景的过程中,老师需要与 儿童 相互配合,引导幼儿去感悟和理解这些标语或者是图画的重要意义。在各个走廊中可以贴上“不从高处往下跳,不爬窗户”还有画上“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的图画,以及“上下楼梯要靠旁边走”等,而且,为了保持图画还有标语的新鲜性,老师应该按周期来更换内容,这样有助于吸引儿童的注意力。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器械或者是玩具创造交通道路的情景,或者是带领孩子制作救护车、消防车,还有灭火器等事物,教给孩子这些东西的具体意义等。并且利用这些东西带领儿童开展一些情景游戏,模仿一些危急事件,让幼儿能够有亲身感受的经历,这样一来,很容易让儿童了解安全教育的知识,提高安全意识。 (二)开展游戏方法 幼儿天生好动,并且十分喜欢做游戏,跑动等等。所以老师可以结合这一特点对幼儿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幼儿园老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各种游戏方式,使得幼儿在一个活泼、放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安全教育知识,教给幼儿能够学习到自救的知识。就以 消防安全知识 教育来说,在开展消防知识活动之前老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消防知识,提一些幼儿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让幼儿能够参与到其中。在进行游戏的时候,老师应该提前准备好充足的游戏工具,例如开展地震逃生的游戏活动中,老师应该借助相关的教学设备运用纸箱子,桌子等进行地震逃生演练。告诉幼儿地震爆发的时候应该怎样逃生或者是怎样进行躲避,能将危害降到最低。与此同时,要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在发生危险的过程中不要慌乱,要进行有序的逃生,不害怕困难,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开展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还有安全意识。 (三)抓住一切机会进行知识渗透的方法 幼儿在幼儿园中呆的时间要比在家呆的时间还要长,所以老师应该抓住一切机会进行安全知识的渗透,在实践中教育,更有助于幼儿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例如:在早上检查的时候,组织幼儿吃午餐的时候,组织幼儿活动的时候,洗漱的时候等等。很多时候都可以进行安全教育。由此可见,幼儿教育应该在多个环节进行广泛的渗透,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使得幼儿能够真正的理解到安全教育的真谛。例如,幼儿对于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比较感兴趣,鉴于此,老师可以结合这一问题给幼儿讲解一些关于电的安全知识,教给幼儿不要随意触摸电源,不要接触电等相关的危险物品。要让儿童知道它的危害。通过多媒体设备通过观察相关的动画教育短片,进行安全知识的讲解。 三、 总结 当前幼儿安全教育已经成为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活动,抓好安全教育才能保证孩子能够在一个相对好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笔者通过分析得出了三种教育方法,首先,创设情境让幼儿更好地融入到实践中;其次,开展相关的游戏,让幼儿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最后,将安全教育知识从各个环节中进行全面的渗透,希望对幼儿安全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陶勤孜 单位:重庆市云阳县杏家湾幼儿园 幼儿安全教育问题研究论文篇三:幼儿安全教育研究 一、从我园实际情况出发,明确了以园长为组长的安全领导小组,明确了各个科室的安全责任制,责任到人,建立了一整套幼儿园内部安全管理制度 1.幼儿园的安全工作由王园长和专管此项工作的潘园长负责。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安全保卫制度、安全工作责任制、幼儿园保卫室工作职责、安全责任追分等相关制度,每周由园长召开并主持安全工作会议,学期初签订了各部门、班级以及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 安全 责任书 ;明确了门卫、食堂等重要部门的工作任务、人员配备制度及责任追究措施;有严格的幼儿接送制度。 2.全面排查幼儿园内部安全隐患。我园在各个通道口设置安全出口,都有明显的警示标志。由于幼儿年龄小,上下楼梯不方便,我园在楼梯的大扶手旁边加了小扶手,还在窗户外加注防护栏,就连幼儿园的暖气也加上了厚厚的被子,安装了白铁防护栏,以免幼儿碰到它们,彻底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确保不留死角。 3.严把卫生保健、伙食关,确保幼儿健康成长。 二、从课题实施以来,我园无论是整体环境,还是小到每个班级的室内环境都有了实质性的变化 1.从幼儿园的整体环境中渗透安全教育。首先,我们精心美化了相应的幼儿园室内环境,对孩子们进行形象的教育。如,幼儿园所有电器插座都设置在安全高度,以免幼儿能接触到,还告诉幼儿要远离电源。我们在区角活动中,摆设了“娃娃家”,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些图书,通过生动的图片画面让孩子们寻找写字的正确方法,明白什么是我们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从而增加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其次,每个班级开辟了家长联系园地。在家园联系园地中我们开辟了安全教育知识一览,班级教师每周更换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让家长朋友知道并了解安全教育常识;在每个班级的墙上布置了“交通安全小卫士”、“安全防火很重要”、“地震来了怎么办”等图片,让孩子们在观看生动形象的画面中,随时随地学习安全小儿歌,了解一些简单的安全知识,知道在危险来了的时候如何自我保护。 2.从幼儿一日生活中开展安全教育活动。首先,让幼儿知道并了解一些关于安全方面的小常识。例如,通过开展各种孩子们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让他们准确说出自己爸爸、妈妈的姓名,电话号码以及幼儿园的名字;能知道在危险要来了的时候,要拨打哪个电话号码,生病了要打120、失火了要打119。其次,通过让幼儿学会一些简单的安全自救能力,来逐步完善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幼儿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安全都是最最重要的,我们无法预料到孩子会遇到什么样的危险,所以我园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其目的就是让孩子学习并学会一些应对紧急危险的方法。例如,正确的穿脱衣服、系鞋带,两个小朋友之间不要打闹,避免摔倒;杯子里的热水吹一吹再喝,以免被烫到;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吃饭的时候都不能说话、打闹等。我们教师注重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培养,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就放手让他自己做,从而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 3.我园还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安全游戏活动,更有利于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游戏是幼儿园每个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我园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了适合本班的安全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了安全知识,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例如,在开展区角游戏中出示了120急救车、电话等,让一名幼儿来扮演生病的妈妈,一名幼儿打电话,一名幼儿开120急救车,其他幼儿来当旁白,知道生病了要打120,还要知道怎样拨打电话,怎样把事情交代清楚,同时孩子们也学习并知道了失火要拨打119等,懂得生活中遇到紧急的事情,怎么样去处理。 三、我园通过开展安全课题,增强了孩子们自身的安全教育,提高了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比较小,他们的自理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我们教师和家长们都在精心地保护着他们,但是我们都知道,我们对孩子的这种呵护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在精心呵护孩子的同时,就必须要告诉他们一些简单必要的安全知识,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能力。我们幼儿园通过开展《对幼儿有效开展安全教育》的课题研究,有计划、有目的全方位地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活动,把这种安全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有效环节中,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我园针对每个班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安全主题教育活动。小班以培养幼儿简单的自我防护意识为主,开展了“不跟陌生人走”、“不将异物塞入五官”、“不玩利器”等活动;中班以“安全标志”为中心,引导幼儿通过“认识安全标志图片”,了解安全标志图片的意义;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制安全标志图片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意识;大班从幼儿的心理健康方面入手,开展了“我不再害怕了”、“我能保护好自己”等活动,引导幼儿自觉避开危险物,懂得自我保护的方法。自课题实施以来,我园还开展了一次大班幼儿安全知识抢答赛(主要是抢答题)。其目的是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增强幼儿的安全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我保护的能力,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全力打造平安校园。幼儿知识竞赛共分三部分:必答题、抢答题、判断对错。经过孩子们一番激烈的答题比赛,学前班幼儿获得了一等奖,大班幼儿获得了二等奖。由此可见,幼儿园的安全工作事关重大,关系着每一个幼儿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关系着每一个家庭,不能有半点松懈和麻痹。因此,我园从实际出发,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办园理念,始终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安全放在工作的首位,全园上下一起行动起来,齐抓共管;其次对园所环境、设施设备、食品卫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确保了全园的安全。通过这次“安全知识抢答赛”活动,使孩子们从小树立了安全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要性。这样的活动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园领导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幼儿园根据每个班级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实施安全教育活动,使这项活动真正落到实处。班级每周都有一节安全教育活动,小班幼儿的年龄小,动手能力比较差,教师通过播放ppt,让他们初步了解火灾、地震的危害,以及拨打火警电话等简单的消防常识。如,当你看见着火要赶紧跑开,并且要告诉大人。陌生人给好吃的,一定不能随便要,不跟陌生人走等。中班、大班幼儿,动手能力相对来说就比较强一点,教师可以教他们认识一些简单的消防器材及初步了解简单的使用方法等,教师可以示范,让孩子看着教师们怎样进行灭火演练、怎样火场逃生等。同时,还要教育幼儿不要私自玩火,在公共场所不要破坏消防设施,要学会保护自己。 四、开展好幼儿安全教育,还需要家长们的积极配合,家园配合共同提高幼儿的安全自护能力 一直以来,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是幼儿自我保护教育的基础。我园通过班级建立自己的QQ群、致家长的一封信、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日等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来,知道我们是怎样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的,这样他们也能知道怎样配合幼儿园,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以此逐步改变家长们的观念,让他们从包办代替转变为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积极配合幼儿园做好工作。总之,幼儿安全教育活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孩子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希望。保护孩子,教育孩子不仅是我们老师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为了孩子的安全与健康,为了祖国的未来,让安全教育从幼儿抓起,切切实实开展好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 作者:王淑文 单位: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第四幼儿园

常规 教育 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一:《幼儿园常规教育初探》 【摘要】常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孩子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的重要手段,所以常规教育 方法 很重要。 【关键词】常规教育幼儿园教育 目前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处于关注的中心,虽然我们不能说父母及 其它 长辈不注重对幼儿的教育,但过分的关注和宠爱使他们与长辈的交往中往往不会体验到真正的平等交往和相互协作;另一方面,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与成人一样过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对幼儿而言,幼儿园的生活无疑是这一年龄阶段 儿童 感受集体和社会、接受集体生活的纪律和规则约束的最主要场所,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情景中,如果每个幼儿都不知道哪些行为必须控制或不对某些行为进行自我控制的话,那么教学秩序的混乱和无序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幼儿园教学如果缺乏常规制度或者这一常规建立得不够完善显然是不行的。上正是由于上述背景之下,我们的常规教育在观念和方法上也就产生了一些误区: 1.强调有序性而忽视了自主性 在教育实践中,经常通过检查评比来检测班级常规,这就迫使教师在常规教育时,还是会延续着“一步到位”或“到什么时间就必须做什么事情”等来要求幼儿,导致了教师在抓常规时忽视或无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有时为了有一个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强制性地要求幼儿要遵守成人制订的规则,即使有些教师偶尔会组织一些让幼儿参与的讨论,其实质仍然是教师控制着讨论的主动权,讨论最终以符合教师意愿的结论而收场。将常规视为限制,从而使常规失去了对幼儿行为指引的作用。幼儿园新纲要颁布后,指导教师在常规教育观念上进行了转变,更强调教师在教育中尊重幼儿自主性的特点。由于每个幼儿的个性和原有的 学习 经验 不同,同样的教育在每个孩子身上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片面追求“整齐划一”的有序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2.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将“维持即时纪律”作为常规教育的唯一目标 例:托班美术活动。今天是A老师面向全园教师上公开课。事先,她精心设计了一个游戏化的美术教学活动――“青蛙跳水”,让托班幼儿学习用手指点画的绘画技能。为了保证公开课时有良好的课堂秋序,A老师在上课前专门对小朋友强调“今天,许多客人老师要到我们班来听课,小朋友们上课的时候要很乖,坐在位置上不能动,也不可以跑来跑去,如果大家表现好,老师下课后给每个小朋友脸上贴一个粘纸宝宝!”。然而,让A老师意料不到的是,当她刚在黑板上出示画有荷花和青蛙的图片,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时,小朋友们都兴奋地离开座位跑到黑板前面,学着青蛙跳起来。这个突然出现的混乱场面让A老师难以收拾。尽管A老师想了许多办法让小朋友回到座位上去,但效果甚微,公开课也就只能草草收场。我们暂且不讨论教师用利诱让幼儿暂时守纪的做法是否合适,但仅就结果而言,为什么A老师同样的做法却收不到同样的效果呢?这里,除了A老师作为新教师缺乏组织课堂纪律的经验外,最主要的就在于把常规当作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而不是在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使常规教育“过分强调环境的有序性,忽视幼儿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中的个体差异”。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其自控能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在面临新奇刺激时容易兴奋而难以抑制,因此当幼儿第一次看到青蛙的图片时就难免会兴奋,这时老师先前所提出的要求都被抛到脑后了;如果对大班的幼儿来说,其生活经验和自我控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为了事后得到老师的奖励或肯定而放弃直接的冲动,自觉地用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A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保持不动的常规要求,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幼儿的表现也就很难符合她的预期。 基于常规教育中的相关误区,我们有必要对这项常规性的工作进行新的思考和调整,从而使我们的常规教育更趋合理、有效。 2.1常规的建立由教师规定转变为教师引领下的幼儿自我管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在纲要精神的引领下,我尝试将常规内容由老师安排制定,幼儿被动接受转变为重视幼儿体验习得,主动构建自我管理。体现在三个方面: 2.1.1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要求,变空泛的教育为适时适度的引导。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有这样的阐述:“儿童是按他自身的大纲来学习的,他们所经历的阶段的顺序性,是由儿童从周围环境中攫取什么来决定的。”这首先表现在他们学习或游戏什么是由兴趣和需要决定的,他们对什么感到有兴趣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由成人来选择的。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要依照幼儿自身大纲来进行。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及心理需要,制定可行、有效的教育 措施 ,长时间的积极引导与耐心指导。 2.1.2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变被动接受常规为规则的主动建构。蒙台梭利早在十九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形象地解释为: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就记住了;亲手做了,就自然理解了。说明孩子是在体验中学习的。因此,必须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修改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师要给幼儿提供真正能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机会,这样既给幼儿从错误和成功的结果中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学会自觉规范行为和承担起行为后果的责任,教师的任务不是替代儿童做出“明智的”选择,而是帮助幼儿作出自己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比如在中大班,玩具摆放的常规,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交给幼儿自己讨论建立。再如例:游戏时有些小朋友为了能进入自己喜欢的区域而争抢,导致游戏前的秩序混乱。我与小朋友一起商量,对规则做了新的调整:事先规定每次进入游戏区选择的顺序,让每一组小朋友都有轮到优先选择游戏区的机会。 在上述案例中,我是通过常规教育,引导幼儿运用合理的社会规则来解决日常游戏活动中遇到的冲突。在规则的调节下,幼儿逐渐学会放弃原先的冲动,不再通过争抢来达到目的,而是自觉地轮流、等待,从而使游戏活动的秩序由最初的混乱逐渐变得有序。在这一常规教育中,我并没有强迫幼儿接受某一个规则,而是通过具体事件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体验有规则和无规则对游戏活动的影响,从而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游戏常规。 2.1.3抓住冲突情境加以引导,变外在的常规要求为幼儿的内在需要。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如果能敏感地抓住冲突情境并加以合理引导,就能为幼儿提供大量运用规则解决交往冲突的机会,从而使幼儿学会用规则来调节、约束自己的行为。 3.常规的功能由限制幼儿活动转变成以幼儿发展为目的 例:午睡时间到了,孩子们陆续进了午睡教室。老师因为正在招呼活动室里的孩子,还没有进午睡室,那些先进去的小朋友们就开始大声地嬉笑打闹起来,有的拿毯子当披风装扮奥特曼、有的把脱下来的衣服抛来扔去、也有的小朋友故意以怪声怪腔引逗别人……老师闻声进来后大声地训斥道“哪个小朋友还想闹?等会儿其他小朋友起床了我让他再补睡,而且我也不会带他到外面玩游戏去的!”很快,所有小朋友都安静下来了。那么这种依靠教师权威和惩罚威胁的常规教育是否起到效果呢?从短期看,这种常规教育的效果的确非常明显,老师训斥后,没有一个小朋友敢胡闹了。那么,其长期的效果又是如何呢?这种暂时的秩序和即时的纪律都不是真实的。由于幼儿不理解教师制定午睡前保持安静的规则,是为了让每小朋友都能不受干扰地入睡,他们就不会认识到在午睡室里大声吵闹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当,因此也就不会有遵守这些午睡纪律的内在动力。他之所以做到不做声和守纪律,只是因为害怕老师和惩罚,或者是为了得到奖励,而并不是真正地理解其行为自身给集体和他人带来的后果。而当遵守纪律的动力不是来自幼儿自身时,一旦没有人监督,幼儿就特别会违反纪律。蒙台梭利指出采用种种强迫的手段培养的外表纪律,完全是虚假的,而且是不能持久的。真正的纪律是积极的、活动的、主动的、内在的和持久的。这就是说,常规教育不仅要落实维持教育秩序的短期目标,更要追求儿童发展的长远目标,我们对幼儿常规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成为更听话的人,而是希望他们能成为具有一定是非判断能力和能够根据社会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的“懂事”的孩子。许卓娅教授指出,“纪律”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本身也不是目的,而通过纪律、管理等手段来促进学生“自律品性”的发展才是课堂纪律和管理所要达到的“真实性的教育目的”!用这一观点去 反思 我们在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无疑有助于确立正确的常规教育目标。 4.常规的内容由一刀切转变为随年龄逐步深化 很多老师认为小班和托班是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刚入园时抓常规的最佳时机,到了中班和大班后幼儿自主性萌发后就难管教了。于是,对这些刚入园的幼儿,教师通常会化很多的精力刻意地进行常规训练,当然,这样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小年龄的幼儿确实抑制性能力相对较弱,对规则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也比较差,大年龄的幼儿抑制性能力强,对规则的理解和内化水平也高,能接受相对严格的常规教育。正是基于孩子之间存在的这些客观因素,我认为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我们更需要改变以往过多的统一管理模式,不断调整不同年龄幼儿的常规教育重点,如对于低年龄的小班和托班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应立足于帮助幼儿完成家庭和幼儿园生活的过渡;对于中班的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也应从适应幼儿园生活转变为让幼儿学会与其他幼儿和谐共处;对于大班的幼儿,面临着从幼儿园生活到小学的过渡,常规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培养幼儿认知活动的自控能力上,帮助幼儿理解和内化规则。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应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处理好牵手和放手的关系。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应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二:《浅析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摘 要:电影《看上去很美》以幼儿园新生方枪枪的“坎坷”生活为主线,记录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从这部影片中分析出幼儿园常规教育中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教育策略单一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幼儿案例;常规管理;幼儿天性 一、案例――方枪枪的 故事 电影讲述的是四岁男孩方枪枪被父亲送到幼儿园之后所遭遇的一切事情。整个电影的镜头都是在幼儿起床、吃饭、上课、盥洗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来回穿梭。然而,正是这些普通的生活镜头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片段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教师夸张的处理方式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已发展很多年,但是不得不承认,片段中的某些现象还依然存在。这就反映出当今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 从字面上看,幼儿园常规教育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幼儿园常规”和“教育”。因此,研究者认为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常规教育的主体――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一)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 现阶段,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包括生活常规、学习常规和活动常规三个方面。 与《看上去很美》中的常规不同,当今幼儿园的常规中已经没有像“每天早上必须大便”这样明显不合理的内容,但是细则还需考究。举例来说,“吃饭时保持安静”“迅速安静入睡”“上课时坐姿端正,两脚并拢、眼睛看老师、手放膝盖上”等。因此,幼儿园常规的合理性还有待考究,不必要的常规也还存在。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且策略单一 1.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异化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熟悉一定的规则,发展幼儿自理和自律的能力。然而,在幼儿园实践中常规教育的目的出现了异化,诸多教师倾向于把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理解为管理儿童。 2.幼儿教师常规教育的策略单一 在幼儿园实践中,教师倾向于采用简单高效的方法,这类方法比较单一,通常就是说教、奖励和惩罚。 (1)说教 说教是指教师通过直接给予指令或劝说的形式让幼儿遵守常规。教师在工作中看到幼儿的违规行为时,一般都会立即提醒他们,让他们改正。遇到有的幼儿无反应时,教师会进行劝说。 (2)奖励 奖励是对个体行为某种程度上的肯定。在行为主义理论中,奖励又可以被称为正强化,它是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刺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部分。幼儿也同样有这些需要。教师可能给幼儿提供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及归属与爱的需要相对充足,但是其他的需要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他们便自己抓住一切机会来获得这些需要。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早上大便的时候,方枪枪一直蹲到最后一个,直到老师来喊他,老师说今天没有就算了,他小声地问老师:“那今天会扣我的小红花吗?”在老师回答不会之后,他高兴地提起裤子跑走了。 幼儿园老师在常规教育中经常使用奖励这一手段。奖励在幼儿园有多种形式,如评小红花、小贴画、教师拥抱、抚摸、给予特权、小小的物质奖励等。 (3)惩罚 惩罚与奖励相对,心理学中对它的定义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包括呈现厌恶刺激和消除愉快刺激。它能改变幼儿的行为的依据主要在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条件反射原理,惩罚可以引起儿童的焦虑或恐惧,教师在幼儿出现违禁行为之后对其施以惩罚,使幼儿的违禁行为与焦虑或恐惧联系在一起形成条件反射,幼儿为避免产生焦虑或恐惧反应,不得不终止违禁行为。对于一些违规的行为,教师一般会通过剥夺幼儿游戏权利和语言威胁来对幼儿进行惩罚。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建议 (一)遵从幼儿的天性,合理制定适宜的常规内容 教师不能为了求得表面上的安静,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而给幼儿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规则。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改变幼儿仅是常规的被执行者、运用者的现象,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的制定中,只有幼儿的内心得到满足,才能真正遵守常规。 (二)幼儿教师常规教育要有计划性 幼儿常规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强化才能保持的。教师在刚开始接触幼儿时就要有一个计划。对于出现违规行为的幼儿,教师应该从提醒→说理→惩罚→重复动作→惩罚→剥夺游戏慢慢过渡,逐步加深教师教育行为的程度。教师切不可出现为了获得眼前的效果,就直接用惩罚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维持长远的效果。 (三)常规教育中要考虑幼儿的个性,不要过分强调共性 班级的常规是针对幼儿园整个班集体的要求,这就要求班级的幼儿要完全整齐划一。教师总是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就像电影中李老师命令所有幼儿起床后一起拉大便一样,这样的现象在幼儿园也很常见。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生活的家庭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尽管每个幼儿所面对的常规是相同的,但是在规则的遵守上每个幼儿所需要的指导却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考虑到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喻琴.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策略谈[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9(03). [2]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华东师大版出版社,2000. [3]张艳娟.对幼儿园常知教育的反思[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 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谈小班幼儿的校园常规教育》 摘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首先要注重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其次,要进行日常生活的指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常规教育 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校园常规虽然所处的地域不广,但是它所涉及的点也还是比较多的。小班幼儿刚入幼儿园,对幼儿园的常规一点都不懂,更别谈是遵守了,因此,我们要想让孩子学知识、学做人,首先就要先让幼儿学会遵守幼儿园的常规。常规教育的开展形式很多,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教育的点与面,那我们就能在很多教育环节中开展常规教育,亦能够利用多方面的素材来培养幼儿的校园常规。笔者通过多年的日常教育与经验的积累,在小班的校园常规教育中有了自己的点滴感想,现诉诸笔端,与大家共勉、进步。 一、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 形象的儿童 人物画 面以及可爱的动物形象画面是幼儿最喜欢的图片,这样的画面中所表现出的内容更能让幼儿感兴趣,能激发幼儿多次观看,而在幼儿看的同时亦能够慢慢照着画面中的要求来做。因此,我们就选择了一些类似的常规习惯图片,例如:正确搬椅子的方法、排队倒水、来园时跟老师相互问早等图片,分别布置在我们班级的一些墙面上。在老师布置之后,幼儿就经常会聚在一起看看、讲讲,有的说自己是跟照片上一样搬椅子的,有的说自己今天也跟老师说早安了……在潜移默化中,幼儿了解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常规要求,同时也能慢慢照着常规要求来做。又如我们引导孩子养成有序入厕的习惯,但由于班级中孩子人数较多,进出厕所门口时常会有拥挤情况,因此,我们在厕所的门口贴上进出的剪头标记,并且注意进出标记都是靠右侧地面贴,这样幼儿就学会了看标记、沿着标记进出,慢慢也就养成习惯,同时在这个习惯的养成中也懂得了走路要靠右侧走。 二、日常生活的指导,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常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常规指导是很有必要,并且也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洗手的问题,刚开学时幼儿洗手尚不会弄湿衣服,但是穿了长袖衣服后,就发现常有幼儿弄湿衣袖,因此,我们就教幼儿卷袖子。幼儿的早点是在早操之后的,因此,我们就利用从操场走到活动室这一路段上的时间,提醒并指导幼儿卷起衣袖,为洗手提前作准备。虽然从操场走到活动室的时间不长,但老师天天提醒幼儿,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帮助,因此幼儿学得很快,并且在之后也养成了习惯,洗手时把衣服弄湿的情况也就不会再有了。又如学习穿脱衣服的问题。我们除了在生活活动中教会幼儿穿脱衣服的方法之外,还经常在午睡前后,让幼儿进行脱衣服、穿衣服的比赛。老师先向幼儿提出比赛的要求:把脱下的衣服按平时的要求叠好放整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相互帮助,看哪些小朋友能够先睡下。虽然说这是一次比赛,但我们能够看到幼儿之间的相互帮助,如你帮我拉袖子、我帮你拉裤管。在比赛中,老师还给先按要求睡下的半数以上的幼儿贴了小红花,这也激励了平时速度比较慢的一些孩子,第二天再进行比赛时,就有好几个以前速度慢的幼儿也贴到了。 三、故事人物的渲染,是激发幼儿有效模仿的良药 幼儿都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中的情节幼儿最易理解,教育最能让幼儿接受。“巧虎”是许多幼儿都熟悉的一个动画人物,他身上的一些特点正是我们小班幼儿常表现出的情况,因此,我运用“巧虎”的系列故事对幼儿进行相应的规则教育,也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许多习惯的养成。例如刚开学时,由于幼儿刚进入幼儿园这一集体生活,第一次这么长时间地离开自己的家人,离开平时一直帮着自己做事的人,因此好多小朋友还是不习惯自己动手,习惯于让老师阿姨帮着做。我就让幼儿观看巧虎视频《自己能做好》,让他们看到故事中刚上幼儿园的巧虎是如何做的,使幼儿懂得自己的事要自己做。然后,我再举例表扬一些平时能自己收玩具、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的幼儿。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都能开始自己动手了,慢慢地学着自己的事自己做。又如在午饭之前,我让幼儿看巧虎的视频故事《我不偏食》,然后根据故事中的内容进行提问与教育,使幼儿懂得“多吃水果身体好,多吃蔬菜营养好,多吃鱼肉身体壮,多吃米饭长得高”。然后在幼儿吃饭的时候再加以提醒。之前有很多幼儿都有偏食的情况,通过故事中的巧虎的经历,使幼儿能真正理解水果、蔬菜、鱼肉、米饭的用处,懂得了不能偏食,而且这是在饭前进行的教育,因此起到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 四、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在校园常规教育的一致性方面,包括班级中老师与老师的一致性教育,也包括老师跟保育员对孩子的一致性教育。因此在期初,我们班级的保教人员就应该先一起简单商量一下,对班级中的一些常规要求有一个相同的认识。在第一次向幼儿提出一些规定之后,班级中的全体师生就必需坚持执行下去,而不能随意去违反或者是去除。并且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校园常规中,我们还可以借用家长的力量,例如,我们要求幼儿饭后养成漱口的卫生习惯,就要请家长一起配合,让孩子在家也能坚持做到。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为了让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而我们把各种游戏化的形式渗入到常规教育中,这能使幼儿在生活中获得游戏性体验,使常规活动更加游戏化。 总之,常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它对于维持班级正常的保教秩序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形式推动细节管理的常态化,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及良好的 文明礼仪 行为,使幼儿养成学会等待、室内不奔跑、出入门口右行和慢行,活动时会保护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习惯,把开展“平安校园”活动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1. 浅谈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 2.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 3.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4. 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 5. 幼儿园对养成教育科研论文

幼儿园教育教学调查与研究论文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 教育 观念的不断提高,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化与发展对幼儿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狭隘的幼儿教师技能观已日益为人们所摈弃。为促进自身教育技能的完善与提高,幼儿教师应善于抓住情、趣、恒、细、诚等关键点,用无私的爱与付出赢得幼儿的充分信任与尊重;用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的教育活动吸引幼儿;用坚持不懈的常规教育引导幼儿做事做人;用深入细致的成长档案记录幼儿的点滴进步;用诚心诚意的交流与沟通打动家长,形成家园合力。

[关键词]教育技能;专业发展;幼儿教师。

过去,人们衡量一位幼儿教师教育水平的标准就是看这位教师弹琴、 唱歌 、跳舞、说普通话、绘画的技能如何。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种教育技能观越来越为实践所淘汰。人们对幼儿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能有了更深入与开阔的理解。[1]总的来说,幼儿教师应善于抓住情、趣、恒、细、诚等关键点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才能不断适应社会飞速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一、在建立师幼关系上应善于抓住一个“情”字。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师幼关系是 儿童 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重要前提,[2]而要建立起良好的师幼关系,就需要教师像父母那样付出真诚的爱,才能赢得孩子的信赖与尊重。为此,教师每天都应高高兴兴地、面带微笑地接待每一个孩子,蹲下身来摸摸孩子的头,亲亲、抱抱他们,平时用温和、亲切的语气对孩子们说话,即使孩子们做错了事,也不大声责备、训斥,而是给他们讲道理,让他们自己找找错误的原因。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教师更要给予加倍的关心与照顾。如入园前,力邀家长带孩子到幼儿园来试读,参加亲子活动,开展游戏活动,玩玩具等;正式入园编班后,教师应特别注意观察孩子们的情绪变化和各种需要,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怀,给他们擦鼻涕,帮他们提裤子,为他们梳头发,替他们剪指甲,午睡时拍拍那些难入睡的幼儿,并来回不停地巡视,给他们盖被子等,让孩子们真实而充分地感受到老师就像妈妈一样,以此改变孩子们不安的心理状态,稳定情绪,因为依恋教师而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二、在组织教育活动上应善于抓住一个“趣”字。

教育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教师选择和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将对幼儿的兴趣与教育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在选择和组织教育活动时应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营造充满趣味的环境,[3]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如数学活动对孩子们来说通常是很枯燥、抽象的,如果教师善于运用游戏的形式,使之变得生动有趣,比如用找伙伴的游戏学习比较数的大小,用图形娃娃找家的游戏学习区分各种图形,用小猫钓鱼的游戏学习数的组成与分解,孩子们就能很快掌握基本的数概念,并形成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数概念体系。

为给予孩子们轻松、自主发展的空间与机会,教师还应善于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征,激发幼儿参与,共同创设适宜的富有趣味的活动区。如小班孩子恋家,教师就可以为他们设置“电话亭”“娃娃家”等活动区,满足他们与家庭联系的心理需要。大班幼儿的生活比较丰富,教师可以为他们设置“小超市”的活动区,根据孩子能力和水平为他们提供具有不同难度的趣味操作材料,并鼓励幼儿自主分配角色,以促使所有幼儿在原有水平上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在培养儿童常规上应善于抓住一个“恒”字。

幼儿每天在园时间通常比较长,要使幼儿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生活得充实、愉快,并且各个环节都能充分地发挥教育作用,除内容的安排要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外,良好的常规是有力的保证。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具有好模仿、易学、易忘等特点,为此教师首先应对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引导幼儿理解这些要求的具体内涵与意义;其次,教师应不厌其烦地时时提醒幼儿遵守各项规则,对常规教育常抓不懈,使幼儿知道什么时侯做什么,什么事情该怎样做,从而保证各项活动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再次,教师应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与独立性的发展,使常规内化为幼儿的自觉要求与行为,最终帮助幼儿逐步建立起一系列的良好常规,并发展独立做事、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特别在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上,教师应在争取家长理解与配合的前提下,坚持对儿童进行生活常规教育,让幼儿从小坚持自己吃饭、擦嘴、漱口,自己穿、脱衣服和鞋、袜,自己喝水、盥洗、大小便等,以促进幼儿独立自主性的良好发展,同时懂得如何照顾自己,如何保护自己。

四、在观察评估上应善于抓住一个“细”字。

观察评估幼儿的目的,在于为幼儿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幼儿均衡发展。由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其内心想法常常通过外部动作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的观察记录必须是深入细致的,才有可能是准确的。为此,教师应重视每天的观察记录,建立幼儿个人成长档案,随时系统地记录幼儿的发展变化,并根据观察结果,不断变化教育对策,以有效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健康发展。

(一)重视天天观察记录。

为了如实地记录幼儿成长中有价值的事件,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老师可随身携带照相机,以便随时拍下幼儿精彩的瞬间和有趣的现象,下班后再追记为文字。由于班上幼儿人数多,不可能同时对每一位幼儿做详细记录,教师可以每个月选择6名有代表性的幼儿作为重点观察对象,并保证每月对这6名儿童分别记录4次,其他幼儿做一般记录。

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都应随时观察幼儿的反应和表现,如他们在活动中的兴趣、情绪如何,对教师的引导有何反应等,同时对幼儿的各种表现做出评价,以此分析和判断教育活动的效果。

在记录幼儿活动的同时,教师也可记下自己的 反思 或与幼儿的讨论,以改进自己的教育 方法 、途径或策略等。 (二)为每个幼儿建立“小天使档案”。

为确保对所有幼儿都进行了一定量的观察与评估,教师应为每个幼儿建立“小天使档案”。为此,教师首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拟定观察目标及评判标准,设计观察记录表格,并印刷成册。观察评估的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领域,即学习、生活、生长发育,然后再确定每个领域的具体指标,及每项指标的水平等级,从而方便教师确定幼儿在某一阶段的发展状况,并采取富有针对性的补救 措施 或补充策略,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均衡全面发展。这种高度个别化的、内容丰富综合的幼儿成长档案也有助于让家长充分了解幼儿在园的发展变化,从而促进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更好地开展家园合作。

五、在家长工作上应善于抓住一个“诚”字。

只有家庭与幼儿园在教育上取得共识,形成合力,才能取得高效而高质的教育效果。为此,在开展家长工作时,教师应特别注重一个“诚”字,即用诚心打动家长,赢得家长的信赖和支持。当今幼儿多为独生子女,在入园之前通常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备受祖辈与父辈的宠爱与呵护,因此大大加剧了当今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难度,他们在入园初期通常都有着强烈的情绪反应,对上幼儿园很抵触,有的幼儿甚至会出现一上幼儿园就生病,一回家就好了的怪现象。不知其根源的家长,特别是祖父母通常难以接受这种局面,甚至会将幼儿的生病归罪于教师照顾不周。此时,教师就必须能换位思考,不计较家长的猜疑与不信任,一如既往地无私细致地照顾幼儿,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与方式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向家长及时反映孩子在园的点滴进步,同时鼓励孩子坚持上幼儿园。通过这样诚心诚意的交流与沟通,绝大部分家长都会逐渐认可和支持教师与幼儿园的工作,并愿意配合教师的要求,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

为更好地做好家园联系工作,教师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如在幼儿园的家园合作园地里设立“育儿妙招”的小栏目,由教师根据家长们普遍存在的育儿困惑,给予解答。一封又一封说理而又传情的书信一定会深深打动家长们的心;在教室门口,教师可以设立家长信箱,鼓励家长向教师反馈有关儿童成长与发展方面的任何意见与建议;每学期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开办家长座谈会,举办家教讲坛;通过《家园联系册》建立日常性家园联系等。无论何时何地采取何种方式与家长沟通,教师都应态度诚恳,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以心交心,才能赢得家长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总之,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改善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教育技能作为教师顺利完成教育任务的行为方式,只有在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在实践的磨练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幼儿园应根据本园条件与教师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多样化的研讨方式与途径,[4]促进全园教师对教育技能的深刻认识,在相互交流成功 经验 中促进自身教育技能的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幸军。幼儿园教师教育技能。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6

[2]黄慧兰。要加强对幼儿教师教育技能的培训。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1)

[3]金艳。幼儿园有效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途径与策略。学前教育研究,2010,(9)

[4]石艳,潘虹岚,于玲。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园本教研管理。学前教育研究,2010,(4)

摘要:幼儿素质发展代表着未来国民的整体水平,要以幼儿的生活内容为中心,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入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安排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并通过“张扬儿童心理”的游戏 童谣 法、“看得见、学得上”的榜样示范法、“源于生活”的情境体验法、“示范——演习——指导”的行为训练法、“潜移默化”的标记提示法,有力促进对幼儿进行产生一生影响的品质培养,为幼儿的后续学习、生活和未来走向社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实施教育活动,才能使幼儿养成好习惯,提升未来国民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幼儿园礼仪教育内容有效方法

礼仪是教养的重要标志之一,它能反映个体的知识和教养水平、人们的行为习惯如何,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幼儿素质的提高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通过抽样调查显示,多数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缺乏了解,缺乏幼儿礼仪教育的方法。因此我们针对幼儿生活礼仪培养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一、幼儿园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

1.小班礼仪的教育内容以幼儿园礼仪为主,以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为主线,其中包括:入园、阅读、倾听、排队、盥洗、进餐、睡眠与起床、户外活动、离园,学习基本的仪容仪态,以及家庭的出入、开关门、敲门、就餐、尊敬长辈的礼仪,结合社会活动的节日礼仪,如 三八妇女节 、 五一劳动节 、 元旦 、六一 儿童节 等节日礼仪。

2.中班内容在小班内容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要求,相应增加交往礼仪的学习,其中包括:分享(物质层面)、 自我介绍 、递接物品;基本礼仪:行走、蹲姿、自我介绍、值日生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升旗、交通、游园、乘车、安全;以及传统节日礼仪教育内容,如重阳、中秋、 春节 等节日礼仪教育。

3.大班幼儿随年龄的增长、视野的扩大,自控能力有所增强,为了更好地与小学生活衔接,在中班礼仪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学习礼仪、欣赏与阅读礼仪、分享礼仪(精神分享)、基本礼仪中的 电话礼仪 、介绍他人、着装、与他人沟通、 拜访 做客与待客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增加了在外用餐、购物、交通乘车、参观、安全(突发事件),结合社会活动扩展了 教师节 、 重阳节 、 中秋节 、春节、 元宵节 、 清明 节、 母亲节 、 端午节 、 父亲节 等节日礼仪内容。

二、“张扬儿童心理”的游戏童谣法

童谣语言明快、生动,琅琅上口,易于背诵,对于孩子有着挡不住的诱惑。如:小班的“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搓出许多小泡泡;手心冲冲,手背冲冲,冲出干净小小手”;中班的“有来客,说请坐,端茶倒水摆糖果。

客人走,说再见,挥手目送到外面”;大班的“交通规则要牢记,从小养成好习惯。不在路上玩游戏,行走应走人行道;没有行道往右靠,横穿马路离不了“……琅琅上口的童谣配上适当的体态动作,能让幼儿在游戏童谣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在行为习惯教育方面具有现实操作性,成了幼儿园礼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看得见、学得上”的榜样示范法

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榜样放在他们跟前,说出它们为什么漂亮或为什么丑恶,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大的。”因而榜样示范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榜样示范包括教师示范、家长示范和礼仪之星示范。在幼儿的日常学习、生活、交往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如“请”、“您好”、“谢谢”,促进幼儿文明习惯的形成。

四、“源于生活”的情境体验法

情境演练能让幼儿获得并强化第一情感体验,复习、运用和内化所学的礼仪教育内容,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幼儿园的礼仪教育中,情境体验法通常融进情境再现和情境表演。如:中班开展“接打电话礼仪”的活动,大班幼儿表演正确的接打电话礼仪后,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接、打电话才是懂礼仪的,当幼儿了解之后组织“打电话游戏”的情境表演,最后在再现幼儿的表演中引导幼儿进行辨析与评价,进一步巩固“铃声不过三”、“礼貌问候”、“对方挂了电话才能挂电话”等接打电话礼仪的学习。

五、“示范——演习——指导”的行为训练法

人的行为是学习得来的,不良的行为可以通过行为训练来纠正。如:小班幼儿搬动椅子有时喜欢拖着走或将椅子高举过头,这些行为既不安全也不文明。我们在“小椅子笑了”的活动中,通过 故事 的形式,教师正确示范,幼儿模仿练习,反复提醒操作,让幼儿了解了正确搬动椅子的方法,促进了幼儿轻拿轻放椅子的良好行为的养成。

六、“潜移默化”的标记提示法

标记是为了规范幼儿的行为,让幼儿在共同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规范,不影响和干扰他人;提示图是为了帮助幼儿获得某些能力和技能。如:活动室的玩具柜和筐都贴上图形或编号等对应的整理标签,让幼儿懂得物归原处,从而规范幼儿整理的习惯。幼儿一旦在幼儿园生活中形成了看标记和提示做事情的习惯,他们就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寻找便捷的生活方法。

开展 文明礼仪 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幼儿园实施礼仪教育,寻求礼仪教育的有效方法,将有力促进对幼儿进行产生一生影响的品质培养,为幼儿的后续学习、生活和未来走向社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幼儿园的教育是在细节中进行的,对幼儿的教育是在每一个细小的活动中进行的。所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品格应该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接受的最为早期的系统教育,学前教育中除了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和语言活动能力,还有要培养幼儿的德育修养和良好品格。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现场,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第二现场。这两个生活的场所中的德育教育都是一样的重要。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德育教育;良好品质

幼儿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幼儿园良好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接受的最为早期的系统教育,学前教育中除了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和语言活动能力,还有要培养幼儿的德育修养和良好品格。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中,要把德育教育作为首要任务,使幼儿从小就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这是幼儿园教育的大事,也是我们要承担的重要使命。怎样实施幼儿园的德育教育,怎样培养幼儿使其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这是幼儿园教育的关键。

1利用一切日常活动的机会进行德育教育

幼儿园的教育是在细节中进行的,对幼儿的教育是在每一个细小的活动中进行的。所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品格应该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在纷繁琐碎的互动中,老师要抓住机会及时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将良好的品德教育及时 种植 在幼儿的心田中。比如站队,教师要和幼儿说清楚,这是遵守秩序的体现,也是一个人的修养的体现。坚持站队就是坚持秩序,就是为未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做努力。在每一个细节中坚持德育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必须要遵守的关键。在午餐前,要让幼儿学会感恩,感谢农民的辛苦劳动,感谢食堂阿姨的辛苦劳动。体会到别人的劳动和付出是不容易的。学会感恩就是学会做人。我们针对孩子的品德教育,采取了一个最为便捷的方法,将幼儿带入到食堂进行参观,亲历午餐的形成过程,体会其中食堂工作人员的劳动和辛苦。孩子们在参观后,理解了食堂工作人员的劳动的辛苦,再吃饭的时候,他们不挑食,不随便丢饭粒。这样在细小的环节中,就培养了孩子的感恩的心。还比如教育幼儿保持室内卫生,这是一个人的修养的表现。让幼儿观察保育员老师拖地的辛苦,一遍又一遍地拖地,幼儿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之后就再也没有随意丢垃圾的现象发生了。孩子们内心的爱自然就形成了。

2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

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的幼儿都是在两代人的爱中生活,他们自小就享受到了无边无际的爱,这样极容易导致他们的自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的教育要培养孩子具有爱心,孝敬父母、友爱小朋友。学会关心他人,是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基础内容。培养幼儿的爱心可以从爱护身边的小植物和小动物入手,这样可以逐渐培养幼儿具有爱心。比如我们建立的植物角,让幼儿自己种植小植物,每天给植物浇水施肥,让幼儿感受生命的伟大,在关心植物和小动物的过程中幼儿的爱心自然就形成了。幼儿园里的一切物品都应该受到幼儿的爱护,老师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引导幼儿珍惜物品,珍惜别人的辛勤劳动。

这样长久的坚持,那么幼儿的爱心自然会形成。比如在三八节到来的时候,我们幼儿园开展“我帮妈妈洗一次脚”的活动,幼儿还小,他们甚至要妈妈为他们洗脚,但是我们针对中、大班孩子年龄的特点,开展这样的活动,目的是要培养幼儿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质,爱父母是一个人做人的最基本修养。一个孩子从小养成的爱父母的习惯和品质,将会影响他的一生。在父亲节到来时,我们开展“给爸爸写一张爱心 贺卡 ”活动。幼儿在这样的活动深刻地反省了自己对父亲的爱,反省了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对待父爱的。、幼儿在贺卡上写了自己的心里话,他们的每一个字都写的那么样认真,抒发的情感是那样的真挚。很多家长都反映看到孩子给自己写的贺卡,都感动的掉泪了。这样的活动可以很好的激发幼儿孝心,促进他们学会爱父母,关心父母。再比如,我们提倡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的小手帕、自己的小袜子,都要自己洗。为此,我们要求家长配合我们的活动,在家里监督孩子完成以上这些活动。长此以往坚持下去,就可以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好习惯,提高自立能力。

3实施家园共建进行幼儿的德育教育

家园共建是幼儿成长的最有效的教育途径。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现场,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第二现场。这两个生活的场所中的德育教育都是一样的重要。所以对幼儿的教育要实施家园共建的形式,赢得家长的信任,赢得家长的支持。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便提高教学的效果。建立家园联系卡,建立家长微信群,及时将孩子在家的情况和在园的情况互相交流,使孩子的成长过程透明化,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把握教育的最佳时机。对幼儿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有很多,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幼儿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能及时矫正幼儿的德育问题。这是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应该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何苗,徐远火.我国幼儿园德育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品牌.2015(06)

[2]林敏.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新视角[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4)

[3]池玉萍.幼儿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06)

1. 有关幼儿园教育论文

2. 有关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3. 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

4. 论幼儿教育与儿童天性论文

5.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常规 教育 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一:《幼儿园常规教育初探》 【摘要】常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孩子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的重要手段,所以常规教育 方法 很重要。 【关键词】常规教育幼儿园教育 目前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处于关注的中心,虽然我们不能说父母及 其它 长辈不注重对幼儿的教育,但过分的关注和宠爱使他们与长辈的交往中往往不会体验到真正的平等交往和相互协作;另一方面,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与成人一样过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对幼儿而言,幼儿园的生活无疑是这一年龄阶段 儿童 感受集体和社会、接受集体生活的纪律和规则约束的最主要场所,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情景中,如果每个幼儿都不知道哪些行为必须控制或不对某些行为进行自我控制的话,那么教学秩序的混乱和无序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幼儿园教学如果缺乏常规制度或者这一常规建立得不够完善显然是不行的。上正是由于上述背景之下,我们的常规教育在观念和方法上也就产生了一些误区: 1.强调有序性而忽视了自主性 在教育实践中,经常通过检查评比来检测班级常规,这就迫使教师在常规教育时,还是会延续着“一步到位”或“到什么时间就必须做什么事情”等来要求幼儿,导致了教师在抓常规时忽视或无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有时为了有一个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强制性地要求幼儿要遵守成人制订的规则,即使有些教师偶尔会组织一些让幼儿参与的讨论,其实质仍然是教师控制着讨论的主动权,讨论最终以符合教师意愿的结论而收场。将常规视为限制,从而使常规失去了对幼儿行为指引的作用。幼儿园新纲要颁布后,指导教师在常规教育观念上进行了转变,更强调教师在教育中尊重幼儿自主性的特点。由于每个幼儿的个性和原有的 学习 经验 不同,同样的教育在每个孩子身上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片面追求“整齐划一”的有序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2.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将“维持即时纪律”作为常规教育的唯一目标 例:托班美术活动。今天是A老师面向全园教师上公开课。事先,她精心设计了一个游戏化的美术教学活动――“青蛙跳水”,让托班幼儿学习用手指点画的绘画技能。为了保证公开课时有良好的课堂秋序,A老师在上课前专门对小朋友强调“今天,许多客人老师要到我们班来听课,小朋友们上课的时候要很乖,坐在位置上不能动,也不可以跑来跑去,如果大家表现好,老师下课后给每个小朋友脸上贴一个粘纸宝宝!”。然而,让A老师意料不到的是,当她刚在黑板上出示画有荷花和青蛙的图片,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时,小朋友们都兴奋地离开座位跑到黑板前面,学着青蛙跳起来。这个突然出现的混乱场面让A老师难以收拾。尽管A老师想了许多办法让小朋友回到座位上去,但效果甚微,公开课也就只能草草收场。我们暂且不讨论教师用利诱让幼儿暂时守纪的做法是否合适,但仅就结果而言,为什么A老师同样的做法却收不到同样的效果呢?这里,除了A老师作为新教师缺乏组织课堂纪律的经验外,最主要的就在于把常规当作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而不是在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使常规教育“过分强调环境的有序性,忽视幼儿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中的个体差异”。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其自控能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在面临新奇刺激时容易兴奋而难以抑制,因此当幼儿第一次看到青蛙的图片时就难免会兴奋,这时老师先前所提出的要求都被抛到脑后了;如果对大班的幼儿来说,其生活经验和自我控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为了事后得到老师的奖励或肯定而放弃直接的冲动,自觉地用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A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保持不动的常规要求,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幼儿的表现也就很难符合她的预期。 基于常规教育中的相关误区,我们有必要对这项常规性的工作进行新的思考和调整,从而使我们的常规教育更趋合理、有效。 2.1常规的建立由教师规定转变为教师引领下的幼儿自我管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在纲要精神的引领下,我尝试将常规内容由老师安排制定,幼儿被动接受转变为重视幼儿体验习得,主动构建自我管理。体现在三个方面: 2.1.1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要求,变空泛的教育为适时适度的引导。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有这样的阐述:“儿童是按他自身的大纲来学习的,他们所经历的阶段的顺序性,是由儿童从周围环境中攫取什么来决定的。”这首先表现在他们学习或游戏什么是由兴趣和需要决定的,他们对什么感到有兴趣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由成人来选择的。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要依照幼儿自身大纲来进行。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及心理需要,制定可行、有效的教育 措施 ,长时间的积极引导与耐心指导。 2.1.2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变被动接受常规为规则的主动建构。蒙台梭利早在十九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形象地解释为: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就记住了;亲手做了,就自然理解了。说明孩子是在体验中学习的。因此,必须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修改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师要给幼儿提供真正能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机会,这样既给幼儿从错误和成功的结果中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学会自觉规范行为和承担起行为后果的责任,教师的任务不是替代儿童做出“明智的”选择,而是帮助幼儿作出自己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比如在中大班,玩具摆放的常规,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交给幼儿自己讨论建立。再如例:游戏时有些小朋友为了能进入自己喜欢的区域而争抢,导致游戏前的秩序混乱。我与小朋友一起商量,对规则做了新的调整:事先规定每次进入游戏区选择的顺序,让每一组小朋友都有轮到优先选择游戏区的机会。 在上述案例中,我是通过常规教育,引导幼儿运用合理的社会规则来解决日常游戏活动中遇到的冲突。在规则的调节下,幼儿逐渐学会放弃原先的冲动,不再通过争抢来达到目的,而是自觉地轮流、等待,从而使游戏活动的秩序由最初的混乱逐渐变得有序。在这一常规教育中,我并没有强迫幼儿接受某一个规则,而是通过具体事件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体验有规则和无规则对游戏活动的影响,从而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游戏常规。 2.1.3抓住冲突情境加以引导,变外在的常规要求为幼儿的内在需要。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如果能敏感地抓住冲突情境并加以合理引导,就能为幼儿提供大量运用规则解决交往冲突的机会,从而使幼儿学会用规则来调节、约束自己的行为。 3.常规的功能由限制幼儿活动转变成以幼儿发展为目的 例:午睡时间到了,孩子们陆续进了午睡教室。老师因为正在招呼活动室里的孩子,还没有进午睡室,那些先进去的小朋友们就开始大声地嬉笑打闹起来,有的拿毯子当披风装扮奥特曼、有的把脱下来的衣服抛来扔去、也有的小朋友故意以怪声怪腔引逗别人……老师闻声进来后大声地训斥道“哪个小朋友还想闹?等会儿其他小朋友起床了我让他再补睡,而且我也不会带他到外面玩游戏去的!”很快,所有小朋友都安静下来了。那么这种依靠教师权威和惩罚威胁的常规教育是否起到效果呢?从短期看,这种常规教育的效果的确非常明显,老师训斥后,没有一个小朋友敢胡闹了。那么,其长期的效果又是如何呢?这种暂时的秩序和即时的纪律都不是真实的。由于幼儿不理解教师制定午睡前保持安静的规则,是为了让每小朋友都能不受干扰地入睡,他们就不会认识到在午睡室里大声吵闹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当,因此也就不会有遵守这些午睡纪律的内在动力。他之所以做到不做声和守纪律,只是因为害怕老师和惩罚,或者是为了得到奖励,而并不是真正地理解其行为自身给集体和他人带来的后果。而当遵守纪律的动力不是来自幼儿自身时,一旦没有人监督,幼儿就特别会违反纪律。蒙台梭利指出采用种种强迫的手段培养的外表纪律,完全是虚假的,而且是不能持久的。真正的纪律是积极的、活动的、主动的、内在的和持久的。这就是说,常规教育不仅要落实维持教育秩序的短期目标,更要追求儿童发展的长远目标,我们对幼儿常规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成为更听话的人,而是希望他们能成为具有一定是非判断能力和能够根据社会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的“懂事”的孩子。许卓娅教授指出,“纪律”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本身也不是目的,而通过纪律、管理等手段来促进学生“自律品性”的发展才是课堂纪律和管理所要达到的“真实性的教育目的”!用这一观点去 反思 我们在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无疑有助于确立正确的常规教育目标。 4.常规的内容由一刀切转变为随年龄逐步深化 很多老师认为小班和托班是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刚入园时抓常规的最佳时机,到了中班和大班后幼儿自主性萌发后就难管教了。于是,对这些刚入园的幼儿,教师通常会化很多的精力刻意地进行常规训练,当然,这样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小年龄的幼儿确实抑制性能力相对较弱,对规则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也比较差,大年龄的幼儿抑制性能力强,对规则的理解和内化水平也高,能接受相对严格的常规教育。正是基于孩子之间存在的这些客观因素,我认为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我们更需要改变以往过多的统一管理模式,不断调整不同年龄幼儿的常规教育重点,如对于低年龄的小班和托班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应立足于帮助幼儿完成家庭和幼儿园生活的过渡;对于中班的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也应从适应幼儿园生活转变为让幼儿学会与其他幼儿和谐共处;对于大班的幼儿,面临着从幼儿园生活到小学的过渡,常规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培养幼儿认知活动的自控能力上,帮助幼儿理解和内化规则。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应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处理好牵手和放手的关系。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应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二:《浅析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摘 要:电影《看上去很美》以幼儿园新生方枪枪的“坎坷”生活为主线,记录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从这部影片中分析出幼儿园常规教育中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教育策略单一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幼儿案例;常规管理;幼儿天性 一、案例――方枪枪的 故事 电影讲述的是四岁男孩方枪枪被父亲送到幼儿园之后所遭遇的一切事情。整个电影的镜头都是在幼儿起床、吃饭、上课、盥洗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来回穿梭。然而,正是这些普通的生活镜头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片段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教师夸张的处理方式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已发展很多年,但是不得不承认,片段中的某些现象还依然存在。这就反映出当今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 从字面上看,幼儿园常规教育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幼儿园常规”和“教育”。因此,研究者认为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常规教育的主体――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一)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 现阶段,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包括生活常规、学习常规和活动常规三个方面。 与《看上去很美》中的常规不同,当今幼儿园的常规中已经没有像“每天早上必须大便”这样明显不合理的内容,但是细则还需考究。举例来说,“吃饭时保持安静”“迅速安静入睡”“上课时坐姿端正,两脚并拢、眼睛看老师、手放膝盖上”等。因此,幼儿园常规的合理性还有待考究,不必要的常规也还存在。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且策略单一 1.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异化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熟悉一定的规则,发展幼儿自理和自律的能力。然而,在幼儿园实践中常规教育的目的出现了异化,诸多教师倾向于把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理解为管理儿童。 2.幼儿教师常规教育的策略单一 在幼儿园实践中,教师倾向于采用简单高效的方法,这类方法比较单一,通常就是说教、奖励和惩罚。 (1)说教 说教是指教师通过直接给予指令或劝说的形式让幼儿遵守常规。教师在工作中看到幼儿的违规行为时,一般都会立即提醒他们,让他们改正。遇到有的幼儿无反应时,教师会进行劝说。 (2)奖励 奖励是对个体行为某种程度上的肯定。在行为主义理论中,奖励又可以被称为正强化,它是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刺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部分。幼儿也同样有这些需要。教师可能给幼儿提供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及归属与爱的需要相对充足,但是其他的需要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他们便自己抓住一切机会来获得这些需要。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早上大便的时候,方枪枪一直蹲到最后一个,直到老师来喊他,老师说今天没有就算了,他小声地问老师:“那今天会扣我的小红花吗?”在老师回答不会之后,他高兴地提起裤子跑走了。 幼儿园老师在常规教育中经常使用奖励这一手段。奖励在幼儿园有多种形式,如评小红花、小贴画、教师拥抱、抚摸、给予特权、小小的物质奖励等。 (3)惩罚 惩罚与奖励相对,心理学中对它的定义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包括呈现厌恶刺激和消除愉快刺激。它能改变幼儿的行为的依据主要在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条件反射原理,惩罚可以引起儿童的焦虑或恐惧,教师在幼儿出现违禁行为之后对其施以惩罚,使幼儿的违禁行为与焦虑或恐惧联系在一起形成条件反射,幼儿为避免产生焦虑或恐惧反应,不得不终止违禁行为。对于一些违规的行为,教师一般会通过剥夺幼儿游戏权利和语言威胁来对幼儿进行惩罚。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建议 (一)遵从幼儿的天性,合理制定适宜的常规内容 教师不能为了求得表面上的安静,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而给幼儿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规则。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改变幼儿仅是常规的被执行者、运用者的现象,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的制定中,只有幼儿的内心得到满足,才能真正遵守常规。 (二)幼儿教师常规教育要有计划性 幼儿常规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强化才能保持的。教师在刚开始接触幼儿时就要有一个计划。对于出现违规行为的幼儿,教师应该从提醒→说理→惩罚→重复动作→惩罚→剥夺游戏慢慢过渡,逐步加深教师教育行为的程度。教师切不可出现为了获得眼前的效果,就直接用惩罚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维持长远的效果。 (三)常规教育中要考虑幼儿的个性,不要过分强调共性 班级的常规是针对幼儿园整个班集体的要求,这就要求班级的幼儿要完全整齐划一。教师总是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就像电影中李老师命令所有幼儿起床后一起拉大便一样,这样的现象在幼儿园也很常见。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生活的家庭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尽管每个幼儿所面对的常规是相同的,但是在规则的遵守上每个幼儿所需要的指导却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考虑到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喻琴.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策略谈[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9(03). [2]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华东师大版出版社,2000. [3]张艳娟.对幼儿园常知教育的反思[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 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谈小班幼儿的校园常规教育》 摘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首先要注重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其次,要进行日常生活的指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常规教育 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校园常规虽然所处的地域不广,但是它所涉及的点也还是比较多的。小班幼儿刚入幼儿园,对幼儿园的常规一点都不懂,更别谈是遵守了,因此,我们要想让孩子学知识、学做人,首先就要先让幼儿学会遵守幼儿园的常规。常规教育的开展形式很多,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教育的点与面,那我们就能在很多教育环节中开展常规教育,亦能够利用多方面的素材来培养幼儿的校园常规。笔者通过多年的日常教育与经验的积累,在小班的校园常规教育中有了自己的点滴感想,现诉诸笔端,与大家共勉、进步。 一、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 形象的儿童 人物画 面以及可爱的动物形象画面是幼儿最喜欢的图片,这样的画面中所表现出的内容更能让幼儿感兴趣,能激发幼儿多次观看,而在幼儿看的同时亦能够慢慢照着画面中的要求来做。因此,我们就选择了一些类似的常规习惯图片,例如:正确搬椅子的方法、排队倒水、来园时跟老师相互问早等图片,分别布置在我们班级的一些墙面上。在老师布置之后,幼儿就经常会聚在一起看看、讲讲,有的说自己是跟照片上一样搬椅子的,有的说自己今天也跟老师说早安了……在潜移默化中,幼儿了解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常规要求,同时也能慢慢照着常规要求来做。又如我们引导孩子养成有序入厕的习惯,但由于班级中孩子人数较多,进出厕所门口时常会有拥挤情况,因此,我们在厕所的门口贴上进出的剪头标记,并且注意进出标记都是靠右侧地面贴,这样幼儿就学会了看标记、沿着标记进出,慢慢也就养成习惯,同时在这个习惯的养成中也懂得了走路要靠右侧走。 二、日常生活的指导,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常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常规指导是很有必要,并且也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洗手的问题,刚开学时幼儿洗手尚不会弄湿衣服,但是穿了长袖衣服后,就发现常有幼儿弄湿衣袖,因此,我们就教幼儿卷袖子。幼儿的早点是在早操之后的,因此,我们就利用从操场走到活动室这一路段上的时间,提醒并指导幼儿卷起衣袖,为洗手提前作准备。虽然从操场走到活动室的时间不长,但老师天天提醒幼儿,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帮助,因此幼儿学得很快,并且在之后也养成了习惯,洗手时把衣服弄湿的情况也就不会再有了。又如学习穿脱衣服的问题。我们除了在生活活动中教会幼儿穿脱衣服的方法之外,还经常在午睡前后,让幼儿进行脱衣服、穿衣服的比赛。老师先向幼儿提出比赛的要求:把脱下的衣服按平时的要求叠好放整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相互帮助,看哪些小朋友能够先睡下。虽然说这是一次比赛,但我们能够看到幼儿之间的相互帮助,如你帮我拉袖子、我帮你拉裤管。在比赛中,老师还给先按要求睡下的半数以上的幼儿贴了小红花,这也激励了平时速度比较慢的一些孩子,第二天再进行比赛时,就有好几个以前速度慢的幼儿也贴到了。 三、故事人物的渲染,是激发幼儿有效模仿的良药 幼儿都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中的情节幼儿最易理解,教育最能让幼儿接受。“巧虎”是许多幼儿都熟悉的一个动画人物,他身上的一些特点正是我们小班幼儿常表现出的情况,因此,我运用“巧虎”的系列故事对幼儿进行相应的规则教育,也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许多习惯的养成。例如刚开学时,由于幼儿刚进入幼儿园这一集体生活,第一次这么长时间地离开自己的家人,离开平时一直帮着自己做事的人,因此好多小朋友还是不习惯自己动手,习惯于让老师阿姨帮着做。我就让幼儿观看巧虎视频《自己能做好》,让他们看到故事中刚上幼儿园的巧虎是如何做的,使幼儿懂得自己的事要自己做。然后,我再举例表扬一些平时能自己收玩具、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的幼儿。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都能开始自己动手了,慢慢地学着自己的事自己做。又如在午饭之前,我让幼儿看巧虎的视频故事《我不偏食》,然后根据故事中的内容进行提问与教育,使幼儿懂得“多吃水果身体好,多吃蔬菜营养好,多吃鱼肉身体壮,多吃米饭长得高”。然后在幼儿吃饭的时候再加以提醒。之前有很多幼儿都有偏食的情况,通过故事中的巧虎的经历,使幼儿能真正理解水果、蔬菜、鱼肉、米饭的用处,懂得了不能偏食,而且这是在饭前进行的教育,因此起到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 四、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在校园常规教育的一致性方面,包括班级中老师与老师的一致性教育,也包括老师跟保育员对孩子的一致性教育。因此在期初,我们班级的保教人员就应该先一起简单商量一下,对班级中的一些常规要求有一个相同的认识。在第一次向幼儿提出一些规定之后,班级中的全体师生就必需坚持执行下去,而不能随意去违反或者是去除。并且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校园常规中,我们还可以借用家长的力量,例如,我们要求幼儿饭后养成漱口的卫生习惯,就要请家长一起配合,让孩子在家也能坚持做到。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为了让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而我们把各种游戏化的形式渗入到常规教育中,这能使幼儿在生活中获得游戏性体验,使常规活动更加游戏化。 总之,常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它对于维持班级正常的保教秩序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形式推动细节管理的常态化,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及良好的 文明礼仪 行为,使幼儿养成学会等待、室内不奔跑、出入门口右行和慢行,活动时会保护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习惯,把开展“平安校园”活动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1. 浅谈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 2.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 3.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4. 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 5. 幼儿园对养成教育科研论文

幼儿园体育教育研究论文

幼儿园教育中的体育教育是幼儿园指导性文件的要求。体育教育能够增强人的体质和促进人的健康,它属于全面发展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体育教育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探讨幼儿园教育中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幼儿园教育属于教育的启蒙时期,在国民经济日益进步和发展的影响下,幼儿时期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在幼儿园的教育中,体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利于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为此,本文论述了幼儿园教育中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幼儿园体育教育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体育教育;重要性;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258-01

一、幼儿园教育中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1.幼儿园教育中的体育教育是幼儿园指导性文件的要求。体育教育能够增强人的体质和促进人的健康,它属于全面发展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幼儿园工作规程》以及《幼儿园管理条例》提出了幼儿园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等的综合发展。鉴于此,幼儿教育中的体育教育是非常关键的,幼儿园教育的有关规定明确了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是启蒙性和全面性的,能够将其划分成艺术、科学、社会、语言和健康等几项内容,健康是首要的,而体育在推动人的健康上是德育、智育和美育所不能及的,这充分地表明了幼儿园教育中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2.幼儿园教育中的体育活动是孩子体育教育的启蒙时期。处于婴儿期的小孩由于受到直接作用的事物而出现行为上的改变,会移开事物,小孩的心理活动也能够改变或者是停止。在学前的幼儿阶段,因为幼儿受到不断教育与成长的影响,语言系统与皮质抑制发展,所以能够自觉性地发展自身的行为,并且可以让自身的行为与比较远的目的相服从,这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形成。幼儿的这种个性在其终身当中都留有一定的痕迹,因此在幼儿教育阶段,要求幼儿参与体育活动,有利于对幼儿实施启蒙教育和增强幼儿的体育观念,并且能够奠定幼儿的终身体育。除此之外,在幼儿阶段,要求幼儿参加体育活动能够推动幼儿生理的健康发展,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有效地防止疾病与不良体形的出现,这有效地确保了幼儿将来各个成长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为幼儿的终身体育打下了一定的生理基础。

3.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属于人先天具备和后天形成的一种品质的综合和稳定的特性。而提高和培养学生素质的教育就是所谓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有3类6种,也就是身体素质教育、社会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这3类,6种就是身体素质教育、社会素质教育以及心理素质教育所涵盖的劳技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以及政治素质教育。在新的世纪,教育部指明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应当立足于幼儿时期,通过合理和科学的方法激发和启迪孩子的智力,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体制。而要求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教育和保育的有效统一,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园体育教育教育的实施策略

1.增强幼儿园教师对体育教育的观念。目前形势下,幼儿教育工作者们对体育教育的观念还较为狭隘,总是关注体质论。他们没有意识到体育教育涵盖了运动训练学生、体育心理学、人体科学等诸多学科,它牵涉到人的生理、社会性、心理、意志情感等各个方面。为此,这就对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只有在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指导下,才能够在教学实践活动和组织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具备与时俱进的体育运动发展意识。可以结合下面的两个方面对幼儿实施体育教育:一方面,有效地统一幼儿的运动发展能力以及教育与运动环境,从整体上思考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体育教育并非单纯性的户外体育活动,而是需要结合幼儿的心理、智力、情感等各个方面实施体育教育,从而有效地推动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实现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2.幼儿园设备与场地器材的健全。倘若幼儿园实施体育教育的硬件条件达到了一定的要求,那么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就能够实现理想的效果。良好的硬件条件有利于幼儿体育教育任务和目标的实现,可是,当前形势下幼儿园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和设备等硬件条件还面临着分配不科学和不合理的情况。为此,要想健全幼儿园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和设备等硬件条件,需要创设一种有益和良好的环境。第一,市级以上的教育主管部门需要高度地重视幼儿教育,确保足够的幼儿教育投入,实现不同地方的发展要求,进而使得教学资源的不平衡性减少。第二,教育不但是国家的职责,幼儿园、家庭以及社区都需要创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地确保幼儿能够获得更加完善和标准化的体育教育。

3.科学组织体育教育中幼儿的运动负荷。教师应当以人体生理机能获得的通常性规律“上升”,再到“稳定”最后到“下降”来组织体育活动。事实表明,通常幼儿的生理机能在一开始的时候有着比较快的上升趋势,然后在某个时间段内实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然而这个时期的持续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幼儿承担急剧改变的负荷能力比较低,最后的时候又慢慢地降低。其中,上升、稳定、降低这几个时期是互相联系的和密不可分的。对于幼儿来讲,因为幼儿的体育基础、身体健康状况、年龄特点以及气候条件、教学安排、体育项目的特点等的不一样,他们上升时期坡度和时间以及最高时期的持续时间和高度的不一样,再者,幼儿担负急剧改变负担量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结语:综上所述,幼儿体育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作为广大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们来讲,需要结合幼儿园的发展现状和幼儿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地实施体育教育,从而使得幼儿体会到一种愉悦感。

参考文献:

[1]周岩.幼儿园体育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学管理,2009,12(4):71-73.

[2]温婷.幼儿园体育活动现状与改革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刘美奋,孙秀荣,张茂林,等.山东省幼儿园体育活动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0):83-85.

[4]王岩.中原城市群区幼儿园幼儿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体育教育探讨论文

浅谈如何对幼儿进行体育教育

论文摘要: 自上世纪初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幼儿园"环境"问题以来,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发展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② 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发展的。"瑞吉欧教育主张环境是用来教育幼儿的,"除了每个班级两位教师之外,环境被认为是班级的'第三位教师'"。在此将环境创设分为心理环境创设与物理环境创设两大类进行研究。

论文关键词: 幼儿园 环境创设 心理环境 物质环境 班级管理

一、关于幼儿园环境创设分类的研究

我国幼教先驱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幼儿园环境是"儿童所接触的,能给他以刺激的一切物质"。环境是幼儿每天所处、所接触的;环境的创设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化发展。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纲要》所说的环境是广义的环境,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它既包括人的要素,又包括物的要素;既包括幼儿园内的小环境,又包括与幼儿园教育相关的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等。由此可知,幼儿园环境创设不应局限于环境和条件的创设,还包括精神层面;不应局限于幼儿园的内部条件改善,还应包括家园联系、与社区的良性互动④。《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 》中指出, 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张宁云认为, 这里所指的" 良好环境" , 应当包含两层意思, 即: 良好的物质环境和良好的人际社会环境⑤。汝茵佳认为"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部分。" ⑥ 李玉侠也认为幼儿园的环境指的是影响幼儿发展的幼儿园中的一切外部条件,它包括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⑦。侯英妮认为幼儿园正是幼儿成长过程中进入的第二个"环境",与幼儿的原生家庭这一个环境相比,幼儿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⑧。然而也有人认为幼儿的自在环境在逻辑上可划分为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两类。按照幼儿园的地域空间特征来分,可将幼儿园教育环境分为幼儿园的内部教育环境和幼儿园的外部教育环境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和谐发展。"这也说明了幼儿园环境分为物质与心理。因此在这里将幼儿园环境创设分类为心理环境创设和物理环境创设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二、关于心理环境与物质环境的创设研究

(一)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指客观环境被人感知并对人的心理产生实际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心理环境作为一种"对人的心理事件产生实际影响的环境",所产生的心理效力是巨大的。⑩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幼儿园的心理环境创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1. 尊重和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

2. 尊重和满足幼儿的安全需要

3. 尊重和满足幼儿的社会需要

4. 尊重幼儿的人格, 满足幼儿自尊自信的需要

5. 自我实现需要的出现⑾。

佛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指出: 人的行为是由意识决定的, 潜意识同样也会对人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可见, 在幼儿园, 教师为幼儿提供和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至关重要。有关专家认为, 幼儿园的心理环境因素一般由三个方面组成: 教师对于孩子的态度和评价; 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 教师为幼儿提供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的机会。认为教师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 教师要有爱心, 对孩子的态度要和蔼可亲。

2. 教师要尽量采取正面的评价, 坚持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

3. 建立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 以及和谐友爱的伙伴关系。

4. 创设自主、自由的活动环境。在幼儿园中, 让幼儿主动开展有兴趣的活动是使他们

各方面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条件。⑿

杨震认为益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的创设应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

1.创设能满足幼儿心理发展需要的硬性环境

2.重视能加强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软环境的创设

3.加强干预、治疗心理问题环境的创设⒀

王化敏在《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中也提到在心理环境创设上:

1. 教师要认真观察幼儿的情绪反应、多与家长进行沟通,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一般来说心如愿的幼儿都会出现情绪波动,甚至哭闹,不愿来园。

2. 教师要时刻留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好幼儿榜样,一个在宽松和谐的氛围。

3. 注意创设安全、温馨、接纳、关爱的心理氛围,尽可能多地与幼儿个别交流。

4. 当幼儿情绪不好或出要错时,要宽容和接纳,让幼儿感到安全。

5. 与家长多沟通、交流,尊重、理解家长建立平等互助的朋友关系。

6. 要是要重视反思自己的行为,检查自己是否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民主、激励的心理环境⒁。

由此可以看出,心理环境的创设除了满足幼儿的基本需求,还需处理好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幼儿与幼儿的关系、家长与幼儿的关系,最后要注重干预和治疗心理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物质环境

物理环境是指幼儿班级环境因素中"物"的要素或条件,它主要包括幼儿所在班级的活动空间、活动材料、活动时间等因素⒂。

有人提出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的促进幼儿身心发育和健康发展的条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环境设施应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性。创设环境必须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适应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能力及学习方式。

2.安全、卫生是幼儿园永恒的话题。在设置物质环境时要尽可能杜绝或减少其中的不安全因素。

3.喜爱美观、新颖的环境是幼儿的共性。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应尽量为幼儿提供优美、亲切的与幼儿感觉相通、情趣相符的环境。⒃

也有人对物质环境创设做出了要求:

幼儿班级的物质环境创设应该是一种开放性的物质环境,活动场所应是按照幼儿的需要和愿望布置的且随时可以变化的,适宜的活动材料对幼儿是开放和共享的,游戏时间是由幼儿自由支配的。

幼儿班级的物质环境应该是一种有序的物质环境。幼儿教师应该创建一种有规则的、有条理的活动场所和活动秩序,以支持幼儿在自主活动时间内能对不同的物理环境及时地做出相应的、适宜的反应,以保证班级活动的有效性。

幼儿班级的物质环境应该是一种物化的环境,把各种活动区域、活动要求用相应的物品和标志标示出来,利用幼儿心理受暗示性的特点,发挥物理环境对幼儿心理的正向影响作用,以提示幼儿在不同的活动中掌握活动的规则,完成活动的任务。

幼儿班级的物质环境应该是一种富有美感的物质环境,借助物理环境中的色彩、音乐等使环境充满美感,保持在视觉上、听觉上的和谐,帮助幼儿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⒄。

由此可知,在物质环境创设上,不仅要有基本的幼儿园教学及活动设施,还要注重环境设施与教育目标的一致,符合幼儿年龄阶段以及幼儿的主体性。

三、关于环境创设现阶段的问题

(一)忽视教育性

我国幼教先驱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幼儿园环境是"儿童所接触的,能给他以刺激的一切物质"。来自意大利北部小镇瑞吉欧·艾米利亚的学前教育研究者则对环境的创设与布置提出了要求,他们认为环境是一个"可以支持社会,探索与学习的容器"。瑞吉欧的教育工作者认为:"空间具有教育'内涵',也就是包含教育性的讯息和对互动的经验以及建构式的东西产生刺激。"而当今幼儿园环境创设只注重环境创设的单向作用,过多追求外在形式,忽视了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印义炯也认为幼儿园环境创设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 对环境创设的意义、作用认识不到位,环境创设的目的不明确,注重形式, 忽视环境的适用性和教育性。环境的价值得不到应有体现设计布置的环境平时不准幼儿去接触、使用, 只有在特殊时才对幼儿开放⒅。李俐提出在幼儿园班级环境秩序的建立上还未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教师偏重环境呈现的有序,而忽略幼儿学习过程中外在秩序与内在秩序的培养⒆。这也是忽略了幼儿的`学习,即环境创设的教育性。奚文君同时提出幼儿园环境创设过分注重美观效果,而忽略了环境的实用性⒇。

(二)忽略幼儿主体性、参与性、互动性

印义炯认为环境创设没有真正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和参与意识,教师更多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 主要考虑"我想怎样布置", 而很少站在幼儿角度去思考该怎样布置21。有些幼儿园的环境都由老师设计和布置, 很少让幼儿参与设计和布置, 特别是中小班的老师, 更是只让幼儿充当自己布置好的环境的观赏者, 而不是环境布置的" 主人翁"22。奚文君也在文章中说道好像环境布置是教师的事情,与幼儿无关。23

(三)形式、内容单一,缺乏特色

印义炯认为环境创设一劳永逸, 缺乏变化。环境与幼儿的年龄变化、心理发展不匹配, 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24。有人提出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活动对象(幼儿)的年龄特征不显现,班级环境的一些细节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雷同25。

(四)心理环境与物质环境不协调

有人认为环境创设中精神环境与物质环境协调,这种不协调主要表现为重物质环境的创设, 轻精神环境的创设26。有人认为在环境创设中对环境的概念理解错误, 把环境简单地理解为"物理环境", 忽视" 人文环境"27。

另外李俐还提出了唯美的误区:分追求色彩的刺激和精致的装饰效果;文字的误区:呈现在班级环境中的文字虽然具有的幼儿个人意义但却对幼儿群体没有分享的意义28。袁爱玲还提出了环境软化的问题和充分利用三维空间的问题29。

四、关于幼儿园环境创设原则的研究

张宁云认为环境创设原则有:直观可感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知识性原则、艺术性原则、思想性原则以及变换性原则。30而刘洪岩则认为环境创设应遵守:富有儿童情趣性的原则、富有儿童启发性的原则、富有儿童温馨性的原则、富有儿童参与性的原则31。有人则是针对现阶段的问题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原则:1.目标性。环境创设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有效环境创设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知识观、学习观和教育观。倡导"以人为本"、以幼儿的可持续发展为本的先进的教育理念。2.参与性。教师要以"互动式"的教育理念开展活动,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让幼儿成为环境的真正主人。 3.多样性。创设丰富的、多样性的环境有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4.适宜性。环境创设必须尊重幼儿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尊重幼儿的认知与情感的发展水平,还要尊重每个幼儿在心理发展上的不同速率。5.安全性。安全是幼儿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除了像增设楼梯扶手、减少直角转弯等物质环境安全之外,还要考虑影响幼儿心理安全的材料,包括色彩、布局等32。

综上所诉, 幼儿园环境创设在我国还在发展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但环境创设的有效性是有目共睹的,心理环境创设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而物理环境创设的开放性、有序性和物化与美感都带给了幼儿一个自由发挥自由探索的良好空间,这是实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倡导的"活教育"的物质基础,才能满足陈鹤先生说的:"儿童的世界史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的世界。"根据环境创设的特征等方面,今后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注意,不仅仅是以上提到的需注意的地方,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改良。

参考文献(略)

幼儿园性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目前城市中很多幼儿孤独的原因在于,成人把孩子交给了一个虚拟的生活世界,孩子们在这样的虚拟世界中进行着一场虚假的交往。幼儿是在交往中接受教育的。成人与幼儿交往的过程就代写教育论文是教育过程,必须以真实的交往与幼儿发生真切的关系。真实交往的实现要求幼儿与教师、父母以及同伴之间平等、真诚、宽容和理解;在幼儿的交往生活中,必须关注交往的形式与交往的语言。 关键词:交往;虚假交往;交往形式;交往语言 一.虚假的交往与孤独的幼儿 据调查,有两成以上的幼儿感到孤独,!这些孩子常常觉得自己得不到成人的真正关心,找不到同伴的珍贵友情,他们倾向于自闭、忧郁。对此,我们可以继续追问另外八成幼儿是否真正地感到不孤独呢?他们是有浓浓的亲情和友情而确实感到充实,还是他们已经感受不到孤独?使他们丧失这种孤独感受能力的原因是什么呢?事实上我们发现的却是另外一幅图景:城市孩子大多是每天大部分时间只能面对着电视、电脑、电子游戏机,他们是在与这些机器的交往中消磨岁月而不是欢度童年!以前,我们认为没有电视看、没有玩具玩的儿童很可怜。现在看来,整天生存在电子网络、虚拟空间中的儿童也同样可怜,甚至更加可怜,也很可惜。这个虚置的生活空间成了多少人的依赖、多少人的寄托,人与人直接交流的必要性似乎已从生活层面退化到功利层面,生活世界的气息与意味逐渐淡化。社会生活传统的人—人交往被人—机交往所替代,这种替代现象也同样渗透到幼儿的童年生活世界中。越来越多的孩子童年时只能以机器为伴,越来越多的父母把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让给了“现代高科技的电子产品”。 从本质上讲,人—机交往根本不是交往,或者说是一种虚假的交往。早在哈贝马斯创立交往行动理论时就特别强调了“交往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这阐明交往的第一要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之间的活动。真正的交往必须是主体之间的活动,真正体现出“主体间性”,必须是理解,即人对人的理解。“理解从狭义上讲是指两个主体以同样方式理解一个语言学表述,广义的则是指在与彼此认可的规范性背景相关的话语的正确性上,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协调,此外还表示两个交往过程的参与者能对世界上的某种东西达成理解,并且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因此,交流双方相互理解的程度和深度决定着他们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交往。真正的交往是融知识经验、情感体验为一体的过程。显然,机器与人之间不可能存在这种交互理解。机器的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虚拟世界替代真实世界是对幼儿感觉真实性的抹杀和欺。幼儿教育论文怎么写无论多么智能化的机器也不可能进入到人的丰富细致的生活世界中来,更不用说去了解、体验对方的生活境遇与内心感受。缺乏互动作用的人—机交往做为一种虚假的交往,充斥着幼儿的生活,这正是造成他们内心孤独的症结之一。况且,长时间端坐于机器前,缺乏言语的交谈、情感的沟通,也严重地阻碍着幼儿的身体发育、语言发展以及良好社会性、个性的形成。 实际上,幼儿生活中这种虚假的交往并不少见。考察一下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一些现象就会发现,很多情况下所谓的“师幼互动”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师 *** 往”。譬如教育活动中常见的景象: 老师就某一个简单的不成问题的问题问全班幼儿:“这样好不好啊?” ———“好!”集体的回答整齐响亮。或者老师问:“这样做对不对呀?” ——“不对!”(幼儿知道老师的期盼而作迎合) 诸如此类的“互动”,根本就不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师幼双方没有“敞开心扉”地交流,没有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尽管教师和幼儿每天都生活在一起,每天都有无数的“互动”,却未能产生移情性体验,存在着交往的实质性缺失。雅斯贝尔斯指出,真正的“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 幼儿与父母、长辈等成人的交往中也存在着表面看似平等,实质上却缺乏真正“对话”的交往。许多家长在有意无意之中总是把孩子的生活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无视幼儿的兴趣、爱好。他们通常根据自己的喜好或判断一厢情愿地安排着幼儿的学习和生活,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为孩子着想,很少真正关注孩子的感受,倾听孩子的声音。与孩子缺乏真正的交流、沟通,不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和要求,不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势必会造成不良后果:或者是孩子产生反叛情绪做出事与愿违的举动;或者是孩子形成对成人的强烈的依赖性而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虚假交往造成了幼儿生活中真正交往的实质性缺失,使幼儿体验不到真正交往所带给人的那种平等、尊重、积极、美好的内心感受,进而对幼儿一生的良好发展形成诸多无形的障碍。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我们不能把孩子交给机器,不能因为“忙”而支使孩子“看电视去”,必须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孩子。要知道,可能正是因为成人事务的“忙”而导致孩子心灵的“茫”与“盲”。在我们目前日益重视建构真实的“生活世界”的教育条件下,把孩子交给学校,也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学校是一个生活的场所,教育即生活。但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并非教育中的所有的交往都是真正的交往。为此,我们应努力使教育成为一个真正的生活场所,一个真正让人感受到它是生活与人情味的生长之所。 二.真正的交往及其实现 交往以理解为标志,真正理解的实现必然要求交往双方互相明了对方的表达内容以及洞悉言语背后的丰富内涵。因而交往的发生要求交往的双方把对方当作一个平等对话的主体,采取一种真诚、民主、宽容的态度进行交流。交往的目的,是以符号协调的相互沟通和社会一致性为基础,力求达成理解和形成非强迫性的共识。合理的交往必然以平等、真诚为价值取向,这也只有在互相完全“敞亮”的条件下才可能实现。(范文 .) 美国教育家詹姆斯·尤尼斯认为,儿童有两种大不相同但对他们来说同样重要的交往活动:从属型交往与对称型交往。儿童同成人的关系是“从属型”的关系,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儿童对于大人提出的问题或指示基本上是响应性的;儿童同小伙伴的关系是“对称型”的关系,他们可以平等地、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见解,因为他们有类似的经历,想着类似的事情,而且他们在一起不受权威的束缚。如果把教育活动同日常活动区分开来,我们可以根据幼儿交往主体的不同,进一步细分为师 *** 往、亲子交往和同伴交往,每一种交往对幼儿的生活质量和成长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作用。 交往的前提是交往双方的平等性关系。我们虽然批判成人与儿童的交往过程中成人对儿童的压抑,但却不能无视两者由于在观察事物能力上的差别所造成的理解差异。对于儿童来说,成人更多的是一种榜样示范,而同伴之间的交往天然地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在同伴交往中,儿童更加无拘无束地进行着知识的共享以及情感的融通,因而同伴交往是幼儿学习和理解真正的交往行为、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获得科学的交往知识与技能的最重要的实践途径,也是幼儿形成良好情绪情感以及正确的自我认识的有效方式。 幼儿生活中的交往,较引人关注的是幼儿与成人的交往问题———师 *** 往和亲子交往问题。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此问题更多地表现在师 *** 往中。真正的师 *** 往是指教师和幼儿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对话,互相敞亮心扉向对方袒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并能够理解对方的体验和处境,宽容对方的差异。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应让幼儿获得“对称的平等”,即这种平等是幼儿应当享有的平等地位,而不是教师施舍的一种表面的平等。只有真正的师 *** 往的发生才能产生较高的教育实效,才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真正的交互作用,才能收到教育应有的效果。 具体而言,真正意义上的师 *** 往的内涵是:这种交往能够让幼儿体验到被尊重的内在尊严感。这有利于幼儿形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性,有利于他们自信心、责任心等积极个性的发展。这种交往是建立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充分信任的基础之上的,而这种相互信任感有助于幼儿积极社会性情感的形成,并且幼儿还能够在这种师幼之间的人际关系中学会人际交往的规则与技巧。幼儿教育论文题目这种交往是教育活动产生实效的基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教育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和体验的交融过程,只有这样,幼儿才能真正受益于教育过程,受益于幼儿园生活。 良好的亲子交往具体表现为:家长真诚地对待交流沟通过程而不是使之流于空泛,了解儿童的行为与内心世界,理解孩子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积极倾听孩子的谈话而不随便插入自己的武断劝告,坦诚而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乐意主动称赞与欣赏孩子。良好的亲子交往总是伴随着深刻的情感体验,彼此的亲密接触使孩子容易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由此,儿童在与父母的相互和谐的交往中慢慢地学会人类生存的各种方式。日本的亲子交往中父亲的威严与母亲的慈爱相辅相成,共同完成着培养子女的任务。应该说这是值得借鉴的一种亲子交往方式。 那么在幼儿生活中,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交往呢?作为成人来说,不仅要认识到幼儿生活中虚假交往的存在,认识到实现真正交往的必要,认识到真正交往的内涵,更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幼儿生活中真正交往的实现。 1. 关注交往的形式 任何交往都必定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在幼儿生活中,交往的形式比内容更重要,这也许是幼儿交往的一个独特之处。成人与幼儿之间由于生活背景、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差异,有可能出现成人不理解幼儿,或者幼儿不能理解成人的情况。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不能强求幼儿同成人交往中绝对的“一致性理解”的达成,不能要求幼儿与成人在同一个水平层次上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幼儿与成人之间就可以不进行交流与商讨。换句话说,成人不能因为幼儿对很多问题的内涵不能理解而忽视同幼儿的交流与沟通。当成人真正以平等的态度与幼儿展开民主的对话时,交往本身的意义就已经得以实现:幼儿在此交往对话行为中已经获得了交往技巧、交往能力的提高。幼儿教育论文至于对交往行为中的具体内容的理解程度,那只不过是一个时间和知识积累的问题。比如,幼儿常常喜欢问:“人是怎样来的?”大多数情况下,成人会认为这么复杂的科学问题对幼儿来说是不能理解的,因而懒得根据科学事实认真回答而敷衍应付。对于成人来说,应该注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对幼儿的提问给予认真的回答,虽然你说的某些科学知识他未必能懂,但你对他的这种尊重的态度就已经足以让他终身受益。这实际上更多的是对交往形式的一种关注,这种形式本身就实现着真正的交往。 对交往形式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并对他们的交往行为给予积极的指导。同伴交往作为幼儿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幼儿交往能力的形成提供实践的机会,并对幼儿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诸多实证研究也表明,幼儿时期缺乏必要的同伴交往对人的一生将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开展有助于幼儿合作性培养的教育活动和游戏,创造机会让同班幼儿互相接触和共同活动;应经常组织不同年龄班的幼儿一起活动。有研究表明,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的交往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同样,家长也必须多让孩子和外界接触,不能为了省事、省心而把应该让孩子享受交往的时间和机会让给冷冰冰的机器,或让幼儿窒困于枯燥无味的“兴趣活动”之中。 2. 重视交往的语言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特别强调人际交往中的“话语”、“言说”、“表达”等在相互之间的“沟通”、“理解”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语言是交往活动的中介,一个成功的语言交往活动,不仅是说出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更重要的是使对话双方彼此认同。任何正常的“言语行为”都隐含以下的有效性要求:话语的可理解性,即说话者所说的句子必须合乎语言的规则系统,说出某种可以让听者理解的东西;语言表达形式的真理性,即说话者的陈述符合真实条件,便于听者分享其所说的知识;说话主体的诚实性,即说话者真诚地表达他的观念、内心真实的情感和交往意向,以取得听者的信任;言述应为听者和读者所共同承认的规范性语境确立一种正当性、妥当性。这几项有效性要求是言说者必须预设并满足的、普遍且不可避免的条件,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交往行动”的合理化。 可以看出,交往中语言的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以及正确性是交往行为实现的前提性条件。为此,在与幼儿的交往活动中,成人应认识到“儿童的语言”的存在,珍惜、尊重“儿童的语言”,并应注意运用“儿童的语言”与之交流;应允许儿童在其相应的认识水平和生活背景下运用其特定的话语范式,以避免幼儿“语言早熟”与“失语症”的出现。 “儿童的语言”已被理解成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成人对其倾听和宽容尤显重要。教师运用儿童所熟悉的语言形式和语法规范与之交流,更容易消除儿童的畏惧心理,使之产生亲近感,迅速进入对话情境,以实现真正的民主对话。父母运用“儿童的语言”与孩子交流,孩子会更容易理解父母的意图,幼儿教育论文范文进而有效沟通,达到一种平等的交往状态。已有不少研究表明,成人若不能意识到“儿童的语言”在幼儿期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不能运用“儿童的语言”与之交流而迫使儿童使用成人话语,极易造成儿童语言、个性及智力等多方面的障碍。 许多家长往往对小孩说大人话这种“语言早熟”现象引以为豪且津津乐道。事实上,语言早熟既有碍儿童智力的发展,也有碍其与同伴的交往。另一种情况是“失语症”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儿童不能理解和运用其所不熟悉的成人话语而怯于开口。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儿童交往中语言的真实性、真诚性而导致了成人的“封杀”。例如,当老师或家长听到某一小孩说“人的 *** 两边是对称的,妈妈的 *** 是对称的”,莫不大惊失色。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惊慌。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这种语言加以指责,后果只能是:他再也不敢开口说话却不知自己错在哪儿。(其实他没有错,错在我们对此的神秘化与道德化。)孩子陈述这样一个人人皆知的事实,我们却对此进行“道德的”判断。进一步说,羞于谈论身体,不仅是幼儿遭“封杀”而致“失语”的原因,而且也是我们的性教育难以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失语将直接导致自闭、忧郁和孤独的性格,这将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成人运用合适的交往语言、把握幼儿语言的特点和给予恰当评价,是实现幼儿生活中真正交往的关键。 雅斯贝尔斯认为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我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能存在着。”人只有在交往中才能生存与发展,幼儿亦是如此。实际上,幼儿的成长过程就是幼儿与教师、父母、朋友等不断交往的过程。

《我国幼儿园性教育现状分析》

摘要:性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培养的社会化过程。

关键词:幼儿园;性教育;现状

学前儿童性教育不仅要向儿童传授性器官的基本知识,培养儿童的性别角色,还要给儿童灌输初浅的性道德等内容。[1]从长远来看,早期性教育对于儿童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幼儿园性教育是幼儿进行早期性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旨在论述幼儿性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之上,了解我国幼儿园性教育开展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促进幼儿园性教育开展的有效措施。

一、幼儿园性教育的必要性

(一)生理学意义

幼儿进行幼儿园性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学意义。据研究,儿童发育的最早表现是原发性性功能反应,常见的有未满l岁的男孩出现阴茎勃起;3~6岁的男孩或女孩会用刺激生殖器以取得快感,进而可发展抚摸其他儿童的生殖器,并对大多数人上厕所的动作感兴趣,喜欢窥视。[2]这些性行为是无意识的 ,是性中枢在发育的表现,并受到神秘感和好奇心的驱使。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正显示孩子性发育的进行。有专家认为,人的性发育开始得很早,不满周岁的孩子在性问题上不是中性体,因此性教育必须从幼年开始。

然而,有些不懂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家长和教师认为这是不良的行为,并对幼儿进行训斥;有的家长则加以忽视,或者觉得难以于启齿;还有的家长用“龌龊”“下流”来教育孩子。这些不科学的行为和态度很可能造成孩子的自卑,产生怪异的想法,长大后引发性攻击、性功能障碍或性压抑等行为。因此,教育者要了解学前儿童性教育所具备的生理学意义,树立正确的性教育观,对幼儿进行必要的性教育。

(二)心理学意义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进行幼儿园性教育是必要的。性心理教育有两个关键期,一个是青春期,一个就是幼儿期3~5岁。[3]美国性信息和性教育理事会主席考尔德伦博士认为:“ 对于性教育 ,可能特别紧要而有效的时期是14岁以前 ,尤其是5岁以前。这期间所接受的有关性的培养和教育 ,无疑对儿童今后的一生有深刻影响 ,这些影响或好或坏将扩展到一个人的性别同一性和性角色行为方面。”[4]

另外,依据心理能量发展理论,荣格认为里比多是人的心理能量,它会以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中,幼儿性里比多表现为对有关性问题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生育之谜、对身体构造的探索和对性行为的模仿上。对幼儿的教育要顺应其里比多发展的状态,否则会造成里比多停滞在某一个阶段,在外表现为神经症。

幼儿对性的好奇和对其他事物的好奇一样,是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探究。而当这种由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所引发的求知动机受到忽视和压抑时,幼儿面对各种言语、图像、行为等信息就会被动地建构他们对于“性”的看法。而在这个建构过程中,由于知识和经验的不足,他们极易吸收错误的信息,或者因为理解困难而无法建立有关“性”的正确观念,导致更为迷惑好奇。因此,与其让孩子被动地接触和建构相关的经验,还不如由家长和教师提供正确适宜的性知识,帮助其过滤掉不良的信息。

(三)现实意义

开展幼儿园性教育是帮助学前儿童健康成长、快乐生活的需要。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上海检察机关办理猥亵儿童案件达103件,涉案104人。而且,从2013年5月8日海南万宁的“小学校长带女生开房”事件,到5月27日,短短的20天内,全国范围至少有8起校内猥亵性侵幼女案被曝光,其中年龄在6周岁以下的24起,占到53.3%。这些案件的共同点有:被害人低龄化;被害次数高频化。犯罪嫌疑人屡屡将魔爪伸向儿童想必是考虑到儿童的无力反抗,甚至不知道要反抗,不知道自己已经受到侵害。如果孩子受到过正规的性教育,他们就会有自我保护的意识,进而拒绝侵害,或者至少也知道告诉父母,求助他人。我国幼儿园性教育现状堪忧,无辜的孩子们急需受到保护。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报告表明,对儿童开展早期性教育,不会导致青少年性行为的增加。相反,它可以帮助青少年对性有正确的认识,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从而避免因性无知使自己和社会遭受巨大损失。[5]从长远来看,幼儿园性教育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十分有必要开展幼儿园性教育。

二、我国幼儿园性教育现状

我国的性研究和性教育发展已近一个世纪,但在全国范围内仍没有受到重视和良好的普及,发展道路极不平坦。相比于其他阶段的性教育,幼儿园性教育的发展更是受到忽视和限制,处于艰难起步阶段。

(一)社会各界对幼儿园性教育的态度

目前社会各界对幼儿园开展性教育仍未有统一的意见。有的支持开展幼儿园性教育,相关专家认为,性教育应在孩子还没有性发育之前就进行,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高伟德教授指出,性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它有两个重要阶段,2、3岁是一个重要时期,青春期是另一个关键期。同时,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孙云晓认为,应在孩子还未进入青春期之前就进行性教育。

也有部分人士反对开展幼儿园性教育。有研究者对家长和教师对幼儿园性教育态度进行了研究,调查显示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了幼儿园性教育的重要性,但认为应该从学龄前期教起的家长占43 % ,教师仅占27.45 %[6] ,充分反映出家长和教师对幼儿园性教育认识不足这一事实。而且,有30.4%的幼儿家长对开展儿童家庭性教育持消极态度,担心有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也在一定程度反对和排斥幼儿园性教育的开展。

(二)幼儿园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性教育观念落后

受传统文化影响,性一直处于禁锢状态,人们耻于谈性,更反对开展幼儿园性教育。我国目前有关性教育的观念主要存在这样几种错误取向:“无师自通说”,即所谓的人不需要性教育,性知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自然会知道的;“诱发说”,认为对儿童进行过早的性教育,可能会导致儿童青少年过早地成熟;“盲从无知说”,认为儿童青少年不懂性知识是道德纯洁的表现,对他们封闭性知识最保险。[7]

2.性教育教材匮乏

幼儿园性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教材,在性教育全面发展的今天,我国已出版发行了一些性教育教材,然而这些教材中大部分是针对初高中学生,真正对准学前儿童的少之又少。我国儿童性教育教材本来就少,再加上大多语言平淡,不贴近生活,不易于儿童接受。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书籍是直接照搬外国的性教育教材,没有考虑中外文化背景的不同,引发家长的不满。在一些发达城市虽然进行了课程的试行,但由于试行的效果不理想而叫停。

3.性教育师资薄弱

我国的高校并没有专门培养性教育教师的专业,从事幼儿园性教育的教师主要来源于心理学和生物学专业,而在美国,仅公立学校就有五万多专业教师从事性教育。另外,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随机选取了30名学前师范生做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虽然未来的幼儿教师普遍认为实施幼儿园性教育非常重要,但他们仍对其必要性认识不足,并且缺乏实施幼儿园性教育的正确态度和方法,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幼儿园性教育师资的薄弱。

三、幼儿园性教育开展的有效措施

幼儿园性教育应该是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承担的任务。幼儿园性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园和社会的大力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保障幼儿得到科学合理有效的性教育。

(一)开展教师性教育培训

大多数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性方面问题时,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应该回避这个话题,另一方面由于性知识和教育技巧的匮乏,很难正面科学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性教育。因此,幼儿园开展性教育关键的一点是对幼儿教师进行性教育方面的培训。首先,幼儿教师要转变性教育观念,要认同幼儿性教育的必要性。其次,幼儿教师要把集体培训和自我学习相结合,多多参考国外的先进经验,了解国内的试点情况。从能力和心理上做好开展幼儿园性教育的准备,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自然地渗透并生发。

(二)加强家园性教育配合

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合作是开展幼儿园性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一方面,幼儿园要做好对家长的教育宣传工作,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园地、班内环境布置、网络论坛等方式,使家长意识到孩子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方面会承受很大的变化,对幼儿进行性教育十分必要。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应当把幼儿在园或在家的一些不良行为互相反映给对方,共同商讨对策,不应认为这是个难于启齿的问题,不好意思提出来,而造成信息闭塞不畅。父母是幼儿性教育的启蒙老师,父母对于孩子教育的影响远远胜过幼儿自己通过其他途径得到的。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性教育的重要学习场所,只有家园的共同配合,才能让幼儿获得科学的性教育,从而快乐健康地成长。

(三)创设健康社会环境

无论在儿童发展的任何阶段,社会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早期经验对幼儿终身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电视广告和报纸杂志无时无刻地向儿童兜售“性息”。儿童天性好奇,鉴别能力尚未建立,加之缺乏科学的教育和引导,极其容易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净化社会环境,消除不健康的信息,为儿童的成长和性教育的开展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电视媒体方面,儿童也应该有自己的“儿童性节目”,针对儿童的特点来设计相应的内容和形式,使儿童能顺其自然地生发一种健康的性态度。

【参考文献】

[1]吴建中. 重视 3~12岁儿童的性教育[J]. 基础教育 (重庆),2005,20(4): 58-60.

[2]王晓平,范文坚.如何对幼儿进行性教育[J].教育导刊,2010,(5):85-86.

[3]孙晓勉,谢怡,马佳.学龄前期儿童早期性心理教育研究初探[J ] .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 2007, 18 (2) : 85-87.

[4]李君.关于儿童家庭性教育现状的审视与思考 [J ] .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 2006, 2: 79 �C 81.

[5]薛玲,郭素芳,赵更力.我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现状[J]. 中国妇幼保健,2004 ,19(8) :122-123.

[6]吴缃琦,孙晓勉,谢怡.家长及教师对儿童早期性心理教育观念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2008,(10):525-529.

[7]高亚彬,骆伯巍.论青少年儿童性教育的误区[J].教育研究,2002,(1).

幼儿园教育教育策略研究论文

对幼儿进行 安全 教育 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体现在孩子在幼儿园的方方面面。关于幼儿安全教育这个问题你有何研究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安全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欢迎阅读! 幼儿安全教育问题研究论文篇一:幼儿安全教育之我见 一、帮助幼儿认识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孩子终究是要面对现实,走向社会的。作为家长,要让孩子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对于陌生人应有的一定的戒备心理。如:陌生人给好吃的食品或玩具,说要带到某某地方去玩;或编谎说:妈妈在自由市场买菜时被车撞了,现在正在医院抢救,你爸爸让我来接你去看妈妈。这种以物质或某种理由引诱天真孩子,以达到拐孩子的目的,生活中常有类似事情的发生。因此,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利用 故事 、谈话、看电视等多种形式,深入浅出地向孩子说明周围社会的复杂性,教育幼儿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或随便跟陌生人走,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去教育孩子,逐步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借助幼儿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琐事,训练幼儿的自救技能 在日常生活中,结合现实,渗透一些 安全知识 ,让幼儿悟出其中的道理,知道遇到类似的事情该如何处理,从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这些点滴的安全知识,就需要家长平时有意识的训练。如:跟着妈妈去商场购物,人较多。妈妈就要告诉孩子:小手要时时拉着妈妈的衣角,以防走失;和妈妈去动物园里玩,假如你被山上的猴子吸引住了和妈妈走失,千万别着急,站在原地不动,等候妈妈。万一等不来妈妈,就去离猴山最近的商店或冷饮摊,告诉商店或冷饮摊的叔叔阿姨你找不到妈妈了,让他们帮你找妈妈。不要随便跟过路的人说你和妈妈走失了,让他们帮你找妈妈。通过讲述这些日常生活琐事,逐步丰富孩子生活 经验 和简单的自救能力。 三、强化幼儿熟记特殊的电话号码,掌握意外的应急 方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用燃气,电器等设施越来越多,从而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也随之增长,家长要让孩子了解发生意外时,及时拨打相应的电话号码,以解决燃眉之急。如:爸爸妈妈去上班,家里只有你和奶奶,突然奶奶晕倒,不省人事,最快最好的办法就是拨打急救电话:“120”叫救护车,告诉急救中心,奶奶的病况和家庭详细地址,以便救护车准确到达目的地,及时抢救病人;孩子单独在家时,有人敲门先看看门镜,是陌生人不要去开门,发现是坏人要向“110”报警;家中发生火灾拨打“119”。总之,家长要有意识的考考孩子这些特殊的电话号码,帮助孩子熟记“110、119、120”这些电话号码,以便幼儿在危急之中灵活应用,免得束手无策。 四、善于挖掘幼儿生活中的有益题材,是安全教育的有利时机 教师把听到或看到的“某地方发生火灾”、“某户人家煤气泄漏”等危害人身安全的事情,讲给幼儿听听,与他们谈谈发生火灾和煤气泄漏的原因,一起讨论如何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及应急 措施 ;如:组织幼儿外出参观、游玩,利用此时此地情景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在汽车座位上,头、手、不能伸出窗外;过马路,告诉孩子要走斑马线:穿行十字路口,提醒孩子看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走。使孩子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可行,在什么情况下不能走。在马路上,要靠人行道的一侧走;教师上课时,常用录音机、幻灯机,插插头时教师可随口提醒孩子不要触摸电线开关,手千万不能放在插座的洞眼,这样很危险,容易发生触电事故。生活中随处可见安全教育的小题材的确不少,只要我们善于做个有心人,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相关安全知识的宣传,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综上所述,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必须持之以恒。教师要把教育教学和游戏活动中与安全知识相关的内容,从点点滴滴的小事渗透在一日生活之中,“细微之处见长识”,孩子的安全自护、防范急救能力就会随着日常生活的见识慢慢滋长,安全意识就会不断得到升华和巩固,这也是家长和教师所共同期盼的! 作者:黄桂芝 单位: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幼儿园 幼儿安全教育问题研究论文篇二:幼儿安全教育问题及改进策略 一、目前幼儿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体现在孩子在幼儿园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然而,目前对幼儿进行的安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一)减少户外活动,提高幼儿安全性 目前有很多幼儿园为了保证幼儿的安全,降低他们受危害的风险,幼儿园方面很少组织幼儿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项目。比如:户外春游、游览动物园等等。由于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幼儿园很多的户外活动取消,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很多需要孩子亲身体验的课堂都要留在室内进行老师单方面的讲解,使得课堂内容变得太过于单一和枯燥。 (二)限制幼儿的活动区域 现如今为了保证幼儿的身心安全,幼儿园还有家庭就会人为的把孩子的活动区域给限制住。一些幼儿园为了保证幼儿能够全天候的在老师的监控之下只允许幼儿在教室、宿舍等市内活动场所活动。这样限制幼儿的活动区域,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幼儿的身体安全,可是这样做长期以来就会束缚幼儿的发展,阻碍了幼儿的思想。而且,长期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中,会使得幼儿不敢见世面或者是见生人,不敢去参加室外的活动。容易造成幼儿失去创新精神, 想象力 容易弱化,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抹杀了其天性。再加上,幼儿长期在室内,没有接触过外界的事物容易造成他们在碰到事情的时候,出现不安,不知如何解决的情况发生,俨然温室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所以,做好幼儿的安全教育工作对幼儿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改进幼儿安全教育的策略 (一)情景设置方法 创造一定的情景,将各种事物、背景等运用多种方式直观的展现在幼儿的面前,做好安全教育需要情景的帮助。老师可以在教室、走廊、食堂、厕所等多个地方张贴上宣传安全的 标语 ,或者是用直观的图画展现出来,既生动又不失教育的意义。例如,在营造情景的过程中,老师需要与 儿童 相互配合,引导幼儿去感悟和理解这些标语或者是图画的重要意义。在各个走廊中可以贴上“不从高处往下跳,不爬窗户”还有画上“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的图画,以及“上下楼梯要靠旁边走”等,而且,为了保持图画还有标语的新鲜性,老师应该按周期来更换内容,这样有助于吸引儿童的注意力。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器械或者是玩具创造交通道路的情景,或者是带领孩子制作救护车、消防车,还有灭火器等事物,教给孩子这些东西的具体意义等。并且利用这些东西带领儿童开展一些情景游戏,模仿一些危急事件,让幼儿能够有亲身感受的经历,这样一来,很容易让儿童了解安全教育的知识,提高安全意识。 (二)开展游戏方法 幼儿天生好动,并且十分喜欢做游戏,跑动等等。所以老师可以结合这一特点对幼儿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幼儿园老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各种游戏方式,使得幼儿在一个活泼、放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安全教育知识,教给幼儿能够学习到自救的知识。就以 消防安全知识 教育来说,在开展消防知识活动之前老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消防知识,提一些幼儿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让幼儿能够参与到其中。在进行游戏的时候,老师应该提前准备好充足的游戏工具,例如开展地震逃生的游戏活动中,老师应该借助相关的教学设备运用纸箱子,桌子等进行地震逃生演练。告诉幼儿地震爆发的时候应该怎样逃生或者是怎样进行躲避,能将危害降到最低。与此同时,要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在发生危险的过程中不要慌乱,要进行有序的逃生,不害怕困难,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开展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还有安全意识。 (三)抓住一切机会进行知识渗透的方法 幼儿在幼儿园中呆的时间要比在家呆的时间还要长,所以老师应该抓住一切机会进行安全知识的渗透,在实践中教育,更有助于幼儿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例如:在早上检查的时候,组织幼儿吃午餐的时候,组织幼儿活动的时候,洗漱的时候等等。很多时候都可以进行安全教育。由此可见,幼儿教育应该在多个环节进行广泛的渗透,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使得幼儿能够真正的理解到安全教育的真谛。例如,幼儿对于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比较感兴趣,鉴于此,老师可以结合这一问题给幼儿讲解一些关于电的安全知识,教给幼儿不要随意触摸电源,不要接触电等相关的危险物品。要让儿童知道它的危害。通过多媒体设备通过观察相关的动画教育短片,进行安全知识的讲解。 三、 总结 当前幼儿安全教育已经成为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活动,抓好安全教育才能保证孩子能够在一个相对好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笔者通过分析得出了三种教育方法,首先,创设情境让幼儿更好地融入到实践中;其次,开展相关的游戏,让幼儿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最后,将安全教育知识从各个环节中进行全面的渗透,希望对幼儿安全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陶勤孜 单位:重庆市云阳县杏家湾幼儿园 幼儿安全教育问题研究论文篇三:幼儿安全教育研究 一、从我园实际情况出发,明确了以园长为组长的安全领导小组,明确了各个科室的安全责任制,责任到人,建立了一整套幼儿园内部安全管理制度 1.幼儿园的安全工作由王园长和专管此项工作的潘园长负责。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安全保卫制度、安全工作责任制、幼儿园保卫室工作职责、安全责任追分等相关制度,每周由园长召开并主持安全工作会议,学期初签订了各部门、班级以及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 安全 责任书 ;明确了门卫、食堂等重要部门的工作任务、人员配备制度及责任追究措施;有严格的幼儿接送制度。 2.全面排查幼儿园内部安全隐患。我园在各个通道口设置安全出口,都有明显的警示标志。由于幼儿年龄小,上下楼梯不方便,我园在楼梯的大扶手旁边加了小扶手,还在窗户外加注防护栏,就连幼儿园的暖气也加上了厚厚的被子,安装了白铁防护栏,以免幼儿碰到它们,彻底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确保不留死角。 3.严把卫生保健、伙食关,确保幼儿健康成长。 二、从课题实施以来,我园无论是整体环境,还是小到每个班级的室内环境都有了实质性的变化 1.从幼儿园的整体环境中渗透安全教育。首先,我们精心美化了相应的幼儿园室内环境,对孩子们进行形象的教育。如,幼儿园所有电器插座都设置在安全高度,以免幼儿能接触到,还告诉幼儿要远离电源。我们在区角活动中,摆设了“娃娃家”,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些图书,通过生动的图片画面让孩子们寻找写字的正确方法,明白什么是我们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从而增加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其次,每个班级开辟了家长联系园地。在家园联系园地中我们开辟了安全教育知识一览,班级教师每周更换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让家长朋友知道并了解安全教育常识;在每个班级的墙上布置了“交通安全小卫士”、“安全防火很重要”、“地震来了怎么办”等图片,让孩子们在观看生动形象的画面中,随时随地学习安全小儿歌,了解一些简单的安全知识,知道在危险来了的时候如何自我保护。 2.从幼儿一日生活中开展安全教育活动。首先,让幼儿知道并了解一些关于安全方面的小常识。例如,通过开展各种孩子们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让他们准确说出自己爸爸、妈妈的姓名,电话号码以及幼儿园的名字;能知道在危险要来了的时候,要拨打哪个电话号码,生病了要打120、失火了要打119。其次,通过让幼儿学会一些简单的安全自救能力,来逐步完善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幼儿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安全都是最最重要的,我们无法预料到孩子会遇到什么样的危险,所以我园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其目的就是让孩子学习并学会一些应对紧急危险的方法。例如,正确的穿脱衣服、系鞋带,两个小朋友之间不要打闹,避免摔倒;杯子里的热水吹一吹再喝,以免被烫到;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吃饭的时候都不能说话、打闹等。我们教师注重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培养,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就放手让他自己做,从而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 3.我园还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安全游戏活动,更有利于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游戏是幼儿园每个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我园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了适合本班的安全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了安全知识,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例如,在开展区角游戏中出示了120急救车、电话等,让一名幼儿来扮演生病的妈妈,一名幼儿打电话,一名幼儿开120急救车,其他幼儿来当旁白,知道生病了要打120,还要知道怎样拨打电话,怎样把事情交代清楚,同时孩子们也学习并知道了失火要拨打119等,懂得生活中遇到紧急的事情,怎么样去处理。 三、我园通过开展安全课题,增强了孩子们自身的安全教育,提高了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比较小,他们的自理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我们教师和家长们都在精心地保护着他们,但是我们都知道,我们对孩子的这种呵护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在精心呵护孩子的同时,就必须要告诉他们一些简单必要的安全知识,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能力。我们幼儿园通过开展《对幼儿有效开展安全教育》的课题研究,有计划、有目的全方位地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活动,把这种安全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有效环节中,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我园针对每个班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安全主题教育活动。小班以培养幼儿简单的自我防护意识为主,开展了“不跟陌生人走”、“不将异物塞入五官”、“不玩利器”等活动;中班以“安全标志”为中心,引导幼儿通过“认识安全标志图片”,了解安全标志图片的意义;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制安全标志图片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意识;大班从幼儿的心理健康方面入手,开展了“我不再害怕了”、“我能保护好自己”等活动,引导幼儿自觉避开危险物,懂得自我保护的方法。自课题实施以来,我园还开展了一次大班幼儿安全知识抢答赛(主要是抢答题)。其目的是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增强幼儿的安全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我保护的能力,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全力打造平安校园。幼儿知识竞赛共分三部分:必答题、抢答题、判断对错。经过孩子们一番激烈的答题比赛,学前班幼儿获得了一等奖,大班幼儿获得了二等奖。由此可见,幼儿园的安全工作事关重大,关系着每一个幼儿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关系着每一个家庭,不能有半点松懈和麻痹。因此,我园从实际出发,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办园理念,始终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安全放在工作的首位,全园上下一起行动起来,齐抓共管;其次对园所环境、设施设备、食品卫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确保了全园的安全。通过这次“安全知识抢答赛”活动,使孩子们从小树立了安全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要性。这样的活动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园领导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幼儿园根据每个班级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实施安全教育活动,使这项活动真正落到实处。班级每周都有一节安全教育活动,小班幼儿的年龄小,动手能力比较差,教师通过播放ppt,让他们初步了解火灾、地震的危害,以及拨打火警电话等简单的消防常识。如,当你看见着火要赶紧跑开,并且要告诉大人。陌生人给好吃的,一定不能随便要,不跟陌生人走等。中班、大班幼儿,动手能力相对来说就比较强一点,教师可以教他们认识一些简单的消防器材及初步了解简单的使用方法等,教师可以示范,让孩子看着教师们怎样进行灭火演练、怎样火场逃生等。同时,还要教育幼儿不要私自玩火,在公共场所不要破坏消防设施,要学会保护自己。 四、开展好幼儿安全教育,还需要家长们的积极配合,家园配合共同提高幼儿的安全自护能力 一直以来,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是幼儿自我保护教育的基础。我园通过班级建立自己的QQ群、致家长的一封信、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日等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来,知道我们是怎样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的,这样他们也能知道怎样配合幼儿园,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以此逐步改变家长们的观念,让他们从包办代替转变为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积极配合幼儿园做好工作。总之,幼儿安全教育活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孩子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希望。保护孩子,教育孩子不仅是我们老师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为了孩子的安全与健康,为了祖国的未来,让安全教育从幼儿抓起,切切实实开展好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 作者:王淑文 单位: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第四幼儿园

常规 教育 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一:《幼儿园常规教育初探》 【摘要】常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孩子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的重要手段,所以常规教育 方法 很重要。 【关键词】常规教育幼儿园教育 目前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处于关注的中心,虽然我们不能说父母及 其它 长辈不注重对幼儿的教育,但过分的关注和宠爱使他们与长辈的交往中往往不会体验到真正的平等交往和相互协作;另一方面,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与成人一样过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对幼儿而言,幼儿园的生活无疑是这一年龄阶段 儿童 感受集体和社会、接受集体生活的纪律和规则约束的最主要场所,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情景中,如果每个幼儿都不知道哪些行为必须控制或不对某些行为进行自我控制的话,那么教学秩序的混乱和无序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幼儿园教学如果缺乏常规制度或者这一常规建立得不够完善显然是不行的。上正是由于上述背景之下,我们的常规教育在观念和方法上也就产生了一些误区: 1.强调有序性而忽视了自主性 在教育实践中,经常通过检查评比来检测班级常规,这就迫使教师在常规教育时,还是会延续着“一步到位”或“到什么时间就必须做什么事情”等来要求幼儿,导致了教师在抓常规时忽视或无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有时为了有一个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强制性地要求幼儿要遵守成人制订的规则,即使有些教师偶尔会组织一些让幼儿参与的讨论,其实质仍然是教师控制着讨论的主动权,讨论最终以符合教师意愿的结论而收场。将常规视为限制,从而使常规失去了对幼儿行为指引的作用。幼儿园新纲要颁布后,指导教师在常规教育观念上进行了转变,更强调教师在教育中尊重幼儿自主性的特点。由于每个幼儿的个性和原有的 学习 经验 不同,同样的教育在每个孩子身上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片面追求“整齐划一”的有序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2.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将“维持即时纪律”作为常规教育的唯一目标 例:托班美术活动。今天是A老师面向全园教师上公开课。事先,她精心设计了一个游戏化的美术教学活动――“青蛙跳水”,让托班幼儿学习用手指点画的绘画技能。为了保证公开课时有良好的课堂秋序,A老师在上课前专门对小朋友强调“今天,许多客人老师要到我们班来听课,小朋友们上课的时候要很乖,坐在位置上不能动,也不可以跑来跑去,如果大家表现好,老师下课后给每个小朋友脸上贴一个粘纸宝宝!”。然而,让A老师意料不到的是,当她刚在黑板上出示画有荷花和青蛙的图片,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时,小朋友们都兴奋地离开座位跑到黑板前面,学着青蛙跳起来。这个突然出现的混乱场面让A老师难以收拾。尽管A老师想了许多办法让小朋友回到座位上去,但效果甚微,公开课也就只能草草收场。我们暂且不讨论教师用利诱让幼儿暂时守纪的做法是否合适,但仅就结果而言,为什么A老师同样的做法却收不到同样的效果呢?这里,除了A老师作为新教师缺乏组织课堂纪律的经验外,最主要的就在于把常规当作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而不是在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使常规教育“过分强调环境的有序性,忽视幼儿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中的个体差异”。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其自控能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在面临新奇刺激时容易兴奋而难以抑制,因此当幼儿第一次看到青蛙的图片时就难免会兴奋,这时老师先前所提出的要求都被抛到脑后了;如果对大班的幼儿来说,其生活经验和自我控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为了事后得到老师的奖励或肯定而放弃直接的冲动,自觉地用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A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保持不动的常规要求,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幼儿的表现也就很难符合她的预期。 基于常规教育中的相关误区,我们有必要对这项常规性的工作进行新的思考和调整,从而使我们的常规教育更趋合理、有效。 2.1常规的建立由教师规定转变为教师引领下的幼儿自我管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在纲要精神的引领下,我尝试将常规内容由老师安排制定,幼儿被动接受转变为重视幼儿体验习得,主动构建自我管理。体现在三个方面: 2.1.1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要求,变空泛的教育为适时适度的引导。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有这样的阐述:“儿童是按他自身的大纲来学习的,他们所经历的阶段的顺序性,是由儿童从周围环境中攫取什么来决定的。”这首先表现在他们学习或游戏什么是由兴趣和需要决定的,他们对什么感到有兴趣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由成人来选择的。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要依照幼儿自身大纲来进行。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及心理需要,制定可行、有效的教育 措施 ,长时间的积极引导与耐心指导。 2.1.2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变被动接受常规为规则的主动建构。蒙台梭利早在十九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形象地解释为: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就记住了;亲手做了,就自然理解了。说明孩子是在体验中学习的。因此,必须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修改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师要给幼儿提供真正能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机会,这样既给幼儿从错误和成功的结果中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学会自觉规范行为和承担起行为后果的责任,教师的任务不是替代儿童做出“明智的”选择,而是帮助幼儿作出自己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比如在中大班,玩具摆放的常规,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交给幼儿自己讨论建立。再如例:游戏时有些小朋友为了能进入自己喜欢的区域而争抢,导致游戏前的秩序混乱。我与小朋友一起商量,对规则做了新的调整:事先规定每次进入游戏区选择的顺序,让每一组小朋友都有轮到优先选择游戏区的机会。 在上述案例中,我是通过常规教育,引导幼儿运用合理的社会规则来解决日常游戏活动中遇到的冲突。在规则的调节下,幼儿逐渐学会放弃原先的冲动,不再通过争抢来达到目的,而是自觉地轮流、等待,从而使游戏活动的秩序由最初的混乱逐渐变得有序。在这一常规教育中,我并没有强迫幼儿接受某一个规则,而是通过具体事件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体验有规则和无规则对游戏活动的影响,从而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游戏常规。 2.1.3抓住冲突情境加以引导,变外在的常规要求为幼儿的内在需要。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如果能敏感地抓住冲突情境并加以合理引导,就能为幼儿提供大量运用规则解决交往冲突的机会,从而使幼儿学会用规则来调节、约束自己的行为。 3.常规的功能由限制幼儿活动转变成以幼儿发展为目的 例:午睡时间到了,孩子们陆续进了午睡教室。老师因为正在招呼活动室里的孩子,还没有进午睡室,那些先进去的小朋友们就开始大声地嬉笑打闹起来,有的拿毯子当披风装扮奥特曼、有的把脱下来的衣服抛来扔去、也有的小朋友故意以怪声怪腔引逗别人……老师闻声进来后大声地训斥道“哪个小朋友还想闹?等会儿其他小朋友起床了我让他再补睡,而且我也不会带他到外面玩游戏去的!”很快,所有小朋友都安静下来了。那么这种依靠教师权威和惩罚威胁的常规教育是否起到效果呢?从短期看,这种常规教育的效果的确非常明显,老师训斥后,没有一个小朋友敢胡闹了。那么,其长期的效果又是如何呢?这种暂时的秩序和即时的纪律都不是真实的。由于幼儿不理解教师制定午睡前保持安静的规则,是为了让每小朋友都能不受干扰地入睡,他们就不会认识到在午睡室里大声吵闹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当,因此也就不会有遵守这些午睡纪律的内在动力。他之所以做到不做声和守纪律,只是因为害怕老师和惩罚,或者是为了得到奖励,而并不是真正地理解其行为自身给集体和他人带来的后果。而当遵守纪律的动力不是来自幼儿自身时,一旦没有人监督,幼儿就特别会违反纪律。蒙台梭利指出采用种种强迫的手段培养的外表纪律,完全是虚假的,而且是不能持久的。真正的纪律是积极的、活动的、主动的、内在的和持久的。这就是说,常规教育不仅要落实维持教育秩序的短期目标,更要追求儿童发展的长远目标,我们对幼儿常规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成为更听话的人,而是希望他们能成为具有一定是非判断能力和能够根据社会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的“懂事”的孩子。许卓娅教授指出,“纪律”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本身也不是目的,而通过纪律、管理等手段来促进学生“自律品性”的发展才是课堂纪律和管理所要达到的“真实性的教育目的”!用这一观点去 反思 我们在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无疑有助于确立正确的常规教育目标。 4.常规的内容由一刀切转变为随年龄逐步深化 很多老师认为小班和托班是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刚入园时抓常规的最佳时机,到了中班和大班后幼儿自主性萌发后就难管教了。于是,对这些刚入园的幼儿,教师通常会化很多的精力刻意地进行常规训练,当然,这样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小年龄的幼儿确实抑制性能力相对较弱,对规则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也比较差,大年龄的幼儿抑制性能力强,对规则的理解和内化水平也高,能接受相对严格的常规教育。正是基于孩子之间存在的这些客观因素,我认为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我们更需要改变以往过多的统一管理模式,不断调整不同年龄幼儿的常规教育重点,如对于低年龄的小班和托班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应立足于帮助幼儿完成家庭和幼儿园生活的过渡;对于中班的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也应从适应幼儿园生活转变为让幼儿学会与其他幼儿和谐共处;对于大班的幼儿,面临着从幼儿园生活到小学的过渡,常规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培养幼儿认知活动的自控能力上,帮助幼儿理解和内化规则。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应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处理好牵手和放手的关系。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应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二:《浅析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摘 要:电影《看上去很美》以幼儿园新生方枪枪的“坎坷”生活为主线,记录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从这部影片中分析出幼儿园常规教育中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教育策略单一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幼儿案例;常规管理;幼儿天性 一、案例――方枪枪的 故事 电影讲述的是四岁男孩方枪枪被父亲送到幼儿园之后所遭遇的一切事情。整个电影的镜头都是在幼儿起床、吃饭、上课、盥洗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来回穿梭。然而,正是这些普通的生活镜头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片段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教师夸张的处理方式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已发展很多年,但是不得不承认,片段中的某些现象还依然存在。这就反映出当今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 从字面上看,幼儿园常规教育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幼儿园常规”和“教育”。因此,研究者认为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常规教育的主体――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一)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 现阶段,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包括生活常规、学习常规和活动常规三个方面。 与《看上去很美》中的常规不同,当今幼儿园的常规中已经没有像“每天早上必须大便”这样明显不合理的内容,但是细则还需考究。举例来说,“吃饭时保持安静”“迅速安静入睡”“上课时坐姿端正,两脚并拢、眼睛看老师、手放膝盖上”等。因此,幼儿园常规的合理性还有待考究,不必要的常规也还存在。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且策略单一 1.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异化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熟悉一定的规则,发展幼儿自理和自律的能力。然而,在幼儿园实践中常规教育的目的出现了异化,诸多教师倾向于把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理解为管理儿童。 2.幼儿教师常规教育的策略单一 在幼儿园实践中,教师倾向于采用简单高效的方法,这类方法比较单一,通常就是说教、奖励和惩罚。 (1)说教 说教是指教师通过直接给予指令或劝说的形式让幼儿遵守常规。教师在工作中看到幼儿的违规行为时,一般都会立即提醒他们,让他们改正。遇到有的幼儿无反应时,教师会进行劝说。 (2)奖励 奖励是对个体行为某种程度上的肯定。在行为主义理论中,奖励又可以被称为正强化,它是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刺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部分。幼儿也同样有这些需要。教师可能给幼儿提供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及归属与爱的需要相对充足,但是其他的需要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他们便自己抓住一切机会来获得这些需要。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早上大便的时候,方枪枪一直蹲到最后一个,直到老师来喊他,老师说今天没有就算了,他小声地问老师:“那今天会扣我的小红花吗?”在老师回答不会之后,他高兴地提起裤子跑走了。 幼儿园老师在常规教育中经常使用奖励这一手段。奖励在幼儿园有多种形式,如评小红花、小贴画、教师拥抱、抚摸、给予特权、小小的物质奖励等。 (3)惩罚 惩罚与奖励相对,心理学中对它的定义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包括呈现厌恶刺激和消除愉快刺激。它能改变幼儿的行为的依据主要在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条件反射原理,惩罚可以引起儿童的焦虑或恐惧,教师在幼儿出现违禁行为之后对其施以惩罚,使幼儿的违禁行为与焦虑或恐惧联系在一起形成条件反射,幼儿为避免产生焦虑或恐惧反应,不得不终止违禁行为。对于一些违规的行为,教师一般会通过剥夺幼儿游戏权利和语言威胁来对幼儿进行惩罚。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建议 (一)遵从幼儿的天性,合理制定适宜的常规内容 教师不能为了求得表面上的安静,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而给幼儿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规则。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改变幼儿仅是常规的被执行者、运用者的现象,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的制定中,只有幼儿的内心得到满足,才能真正遵守常规。 (二)幼儿教师常规教育要有计划性 幼儿常规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强化才能保持的。教师在刚开始接触幼儿时就要有一个计划。对于出现违规行为的幼儿,教师应该从提醒→说理→惩罚→重复动作→惩罚→剥夺游戏慢慢过渡,逐步加深教师教育行为的程度。教师切不可出现为了获得眼前的效果,就直接用惩罚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维持长远的效果。 (三)常规教育中要考虑幼儿的个性,不要过分强调共性 班级的常规是针对幼儿园整个班集体的要求,这就要求班级的幼儿要完全整齐划一。教师总是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就像电影中李老师命令所有幼儿起床后一起拉大便一样,这样的现象在幼儿园也很常见。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生活的家庭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尽管每个幼儿所面对的常规是相同的,但是在规则的遵守上每个幼儿所需要的指导却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考虑到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喻琴.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策略谈[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9(03). [2]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华东师大版出版社,2000. [3]张艳娟.对幼儿园常知教育的反思[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 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谈小班幼儿的校园常规教育》 摘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首先要注重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其次,要进行日常生活的指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常规教育 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校园常规虽然所处的地域不广,但是它所涉及的点也还是比较多的。小班幼儿刚入幼儿园,对幼儿园的常规一点都不懂,更别谈是遵守了,因此,我们要想让孩子学知识、学做人,首先就要先让幼儿学会遵守幼儿园的常规。常规教育的开展形式很多,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教育的点与面,那我们就能在很多教育环节中开展常规教育,亦能够利用多方面的素材来培养幼儿的校园常规。笔者通过多年的日常教育与经验的积累,在小班的校园常规教育中有了自己的点滴感想,现诉诸笔端,与大家共勉、进步。 一、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 形象的儿童 人物画 面以及可爱的动物形象画面是幼儿最喜欢的图片,这样的画面中所表现出的内容更能让幼儿感兴趣,能激发幼儿多次观看,而在幼儿看的同时亦能够慢慢照着画面中的要求来做。因此,我们就选择了一些类似的常规习惯图片,例如:正确搬椅子的方法、排队倒水、来园时跟老师相互问早等图片,分别布置在我们班级的一些墙面上。在老师布置之后,幼儿就经常会聚在一起看看、讲讲,有的说自己是跟照片上一样搬椅子的,有的说自己今天也跟老师说早安了……在潜移默化中,幼儿了解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常规要求,同时也能慢慢照着常规要求来做。又如我们引导孩子养成有序入厕的习惯,但由于班级中孩子人数较多,进出厕所门口时常会有拥挤情况,因此,我们在厕所的门口贴上进出的剪头标记,并且注意进出标记都是靠右侧地面贴,这样幼儿就学会了看标记、沿着标记进出,慢慢也就养成习惯,同时在这个习惯的养成中也懂得了走路要靠右侧走。 二、日常生活的指导,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常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常规指导是很有必要,并且也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洗手的问题,刚开学时幼儿洗手尚不会弄湿衣服,但是穿了长袖衣服后,就发现常有幼儿弄湿衣袖,因此,我们就教幼儿卷袖子。幼儿的早点是在早操之后的,因此,我们就利用从操场走到活动室这一路段上的时间,提醒并指导幼儿卷起衣袖,为洗手提前作准备。虽然从操场走到活动室的时间不长,但老师天天提醒幼儿,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帮助,因此幼儿学得很快,并且在之后也养成了习惯,洗手时把衣服弄湿的情况也就不会再有了。又如学习穿脱衣服的问题。我们除了在生活活动中教会幼儿穿脱衣服的方法之外,还经常在午睡前后,让幼儿进行脱衣服、穿衣服的比赛。老师先向幼儿提出比赛的要求:把脱下的衣服按平时的要求叠好放整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相互帮助,看哪些小朋友能够先睡下。虽然说这是一次比赛,但我们能够看到幼儿之间的相互帮助,如你帮我拉袖子、我帮你拉裤管。在比赛中,老师还给先按要求睡下的半数以上的幼儿贴了小红花,这也激励了平时速度比较慢的一些孩子,第二天再进行比赛时,就有好几个以前速度慢的幼儿也贴到了。 三、故事人物的渲染,是激发幼儿有效模仿的良药 幼儿都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中的情节幼儿最易理解,教育最能让幼儿接受。“巧虎”是许多幼儿都熟悉的一个动画人物,他身上的一些特点正是我们小班幼儿常表现出的情况,因此,我运用“巧虎”的系列故事对幼儿进行相应的规则教育,也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许多习惯的养成。例如刚开学时,由于幼儿刚进入幼儿园这一集体生活,第一次这么长时间地离开自己的家人,离开平时一直帮着自己做事的人,因此好多小朋友还是不习惯自己动手,习惯于让老师阿姨帮着做。我就让幼儿观看巧虎视频《自己能做好》,让他们看到故事中刚上幼儿园的巧虎是如何做的,使幼儿懂得自己的事要自己做。然后,我再举例表扬一些平时能自己收玩具、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的幼儿。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都能开始自己动手了,慢慢地学着自己的事自己做。又如在午饭之前,我让幼儿看巧虎的视频故事《我不偏食》,然后根据故事中的内容进行提问与教育,使幼儿懂得“多吃水果身体好,多吃蔬菜营养好,多吃鱼肉身体壮,多吃米饭长得高”。然后在幼儿吃饭的时候再加以提醒。之前有很多幼儿都有偏食的情况,通过故事中的巧虎的经历,使幼儿能真正理解水果、蔬菜、鱼肉、米饭的用处,懂得了不能偏食,而且这是在饭前进行的教育,因此起到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 四、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在校园常规教育的一致性方面,包括班级中老师与老师的一致性教育,也包括老师跟保育员对孩子的一致性教育。因此在期初,我们班级的保教人员就应该先一起简单商量一下,对班级中的一些常规要求有一个相同的认识。在第一次向幼儿提出一些规定之后,班级中的全体师生就必需坚持执行下去,而不能随意去违反或者是去除。并且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校园常规中,我们还可以借用家长的力量,例如,我们要求幼儿饭后养成漱口的卫生习惯,就要请家长一起配合,让孩子在家也能坚持做到。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为了让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而我们把各种游戏化的形式渗入到常规教育中,这能使幼儿在生活中获得游戏性体验,使常规活动更加游戏化。 总之,常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它对于维持班级正常的保教秩序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形式推动细节管理的常态化,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及良好的 文明礼仪 行为,使幼儿养成学会等待、室内不奔跑、出入门口右行和慢行,活动时会保护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习惯,把开展“平安校园”活动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1. 浅谈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 2.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 3.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4. 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 5. 幼儿园对养成教育科研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