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科技论文违反学术道德案例

发布时间:

科技论文违反学术道德案例

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不再续聘。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李庆生被指论文抄袭、一稿多投。李庆生主动申请对自己的相关论文进行鉴定,结果为“过度引用不当”。浙江大学副教授贺海波被爆剽窃论文。浙大共核查了贺海波及其所在研究室相关人员涉嫌学术道德问题的论文20篇,其中贺海波涉及论文9篇。事发后,贺海波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浙大将其开除出教师队伍。海南大学年仅38岁的大学教授、博导、学科带头人王凤阳,刚被任命为海南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就被卷入“学术造假”的漩涡。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某篇硕士学位论文,与南京财经大学2006年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惊人相似,两篇论文整体框架完全一样,除了把地点“江苏”两字替换成“山东”,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在核心期刊发表的《何谓“理论”?》一文被爆涉嫌抄袭。随后辽宁大学校方表示,该论文第一署名人陆杰荣对此事并不知情,第二署名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2006级在读博士生杨伦承认是自己抄袭,然后才拿给之前的老师陆杰荣署名。武汉理工大学64岁的武汉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2009年院士候选人周祖德及其学生谢鸣一篇抄袭论文收录在“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学术会议”第一版论文集中,后被查出抄袭后,会议又推出“正式版”,删除了该文。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被赖文教授和吴丽丽副教授联名举报其博士学位论文抄袭。其博士学位论文竟然在没有标明引用的情况下,将早一年毕业的敖海清博士的学位论文原文大段大段、甚至一连数页粘贴过来,直接把这些论述、分析和数据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内容,雷同文字数高达40%以上。

1. 2008年10月16日,浙江大学药学院收到反映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学术不端的邮件。收到该邮件后,在院、校两个层面相继组成了调查组,当天即着手调查此事。2008年10月23日,在学校着手调查贺海波学术不端行为一周后,“新语丝”网站披露了其一稿多投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春节后,事件引起了众多媒体和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成为社会舆论的一个热点。贺海波2006年6月博士毕业后进浙江大学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合作导师为李连达院士。李连达是该校聘任的药学院院长。在整个“贺海波论文事件”处理过程中,学校共核查了贺海波及其所在研究室相关人员涉嫌学术道德问题的论文20篇,其中贺海波涉及论文9篇。除作为合作作者的1篇论文外,贺海波作为第一作者的8篇论文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剽窃、抄袭原博士导师实验数据,以及一稿两投、部分图表数据张冠李戴、重复发表、擅署他人名字、擅自标注基金资助、捏造知名专家帮助修改英语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有鉴其问题确凿,本人供认不讳,学校当即作出了处分:去年11月决定撤销其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解除聘用合同。由于贺的行为在国内外范围内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学校决定将其开除出教师队伍。贺海波8篇有学术造假内容的论文的通讯作者均署为我校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吴XX副教授。根据至今近4个月的调查,没有证据指向吴直接参与了上述论文的写作和最初投稿;但他在贺海波的部分问题论文录用或刊出后,作为通讯作者将其用于申报项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人也存在重复发表学术论文等问题;此外,中药药理研究室的学风监管失范,作为研究室主任严重管理失职。最近,我们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决定:撤销吴担任的中药研究所所长助理及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职务,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并解除其聘用合同。根据所有相关人员的陈述、笔迹鉴定和目前掌握的其它材料来看,涉及贺海波8篇有学术造假内容的论文中李连达院士的署名,是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贺海波擅署的,没有证据说明李连达参与了论文造假、剽窃和抄袭等。李连达院士作为院长、学术带头人和合作导师,对贺海波事件负有疏于管理、教育不力、监管督察不严的责任。现院长任期届满,学校将不再续聘。2. 2009年的岁尾对于井冈山大学的讲师刘涛和钟华来说将是难跨过的一道年关,他们在2007至2008年共发表70篇论文的骄人战绩变成了一场难以收拾的闹剧。日前,一份三人署名的社论通告近期发布在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上,认为刘涛和钟华的70篇论文涉嫌伪造数据,明确指出,这些研究“是不可能从这些数据中产生的操作”的“学术欺”。消息在国内引起热议,对井冈山大学校长张泰城来说,更是平地惊雷。张泰城:原来从来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也感到非常震惊。其中一个人在外面学习,我们把他叫回来,停职调查,一经查实我们会严肃处理。这是他们个人的行为,学校对这样学术造假、篡改数据的行为是非常痛恨的,井冈山精神就是实事求是。除了论文数据涉嫌造假,两名作者的身份也从讲师摇身变成了教授和博士,许多网友对这双重欺非常愤慨。记者采访了井冈山大学党委书记万继抗,在万继抗的介绍中,第三重造假又浮出水面。万继抗:刘涛是搞工学的,从专业发展上他不可能在这个领域里研究,但他偏偏在这个领域里发这么多文章(27篇)。他也是受到钟华的启发,钟华私下里把这里面的奥秘告诉他,然后他就也有意在上面发文章。名利驱使应是关键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使两名讲师为了发表论文不惜频频犯错,许多评论都指向职称评定,调查中记者发现,名利的驱使才是关键。井冈山大学校长张泰城:跟他们两个评职称应该都没有关系,如果2007年的文章应该在2007年初或2006年做的,但他们都是讲师,到现在还是讲师。万继抗:不好认定他们是为了评职称而造假,如果是为了评职称他不会要求这么多论文,不会要求在一个刊物、短短的一段时间里发几十篇,这已经是有点疯狂的行为了。他不是职称评定的导向功能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被三大检索系统检录的文章,篇数都很低的,不会要求有几十篇之多,(应该是)是个人名和利的驱使了。万继抗也表示了对刘涛和钟华的痛心。万继抗:这两个老师这种情况我们也很痛心,30多岁,正在一个好的趋势当中,出现这么严重的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对他们将来的发展肯定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这是一条“高压线”啊。井冈山大学校长张泰城表示,论文涉嫌造假1年前也引起了学校的怀疑,但刘涛和钟华草率的解释导致了有关职能部门的忽视。张泰城:他们发论文的事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是知道的,因为我们会统计。一开始就怀疑他造假,觉得怎么会发表这么多,后来他们说晶体这种比较容易,发现一个分子的结构有点差异。《晶体学报》社论表示,调查仍在继续,所有由井冈山大学投递到《结晶学报》相关卷册的稿件现已被标记,并检查其真实性,问题论文数量可能继续攀升。不少人评价,这是“井冈山大学”被拖入了黑名单,这意味着,未来,有可能来自这个学校的任何论文,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才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井冈山大学党委书记万继抗坦言,负面影响需要一一面对。万继抗:产生的负面影响极广泛,这个是肯定的。对井大的形象、对井冈山大学的教师都会产生影响,如果《晶体学报》采取一些制裁的措施,这也是情理之中,网友有批评也是情理之中。3. 黄宗英,男,1993年攻读北大美国文学博士学位,1996年7月留校任教,1997年8月晋升为副教授,事发前是系工会主席。对黄展开调查起因于今年1月2日,一网民在学术批评网上发表《一部不折不扣的抄袭之作———评北京大学英文系副教授黄宗英先生著〈艾略特———不灭的诗魂〉》。这位署名为“钟南虎”的网友以7000余字篇幅详细罗列《艾》书的剽窃细节,认为黄的《艾》书乃基本直接剽窃自英国作家彼得·阿克罗伊德所著《艾略特传》。此后,北大外语学院成立学术小组进行调查。2月18日,黄宗英提交《自查报告》,认为“直接从《艾略特传》中译本抄袭而来的”文字只占总字数的25.6%,其他是用“采用”、“参照”、“改写”、“改译”等方法,不算直接抄袭。对于其他书稿以及论文存在的问题,黄则予以否认。但《北京大学英语系核查组关于黄宗英学术剽窃行为的评价报告》称,根据《美国语文学会研究论文写作指南》对剽窃行为的定义,黄宗英的《艾》书剽窃部分占到全书的74%。同时,黄宗英在国际会议上宣读的论文《“一个人本身就是一座城市”:威廉斯的〈帕特森〉》,基本上是对三位美国学者论述长诗《帕特森》的原文进行缝补连缀而成的抄袭作品。《北京大学英语系有关黄宗英学术违规问题的定性意见和处理意向》显示,今年1月起,北大英语系学术小组对黄宗英1999年至2003年期间的学术成果:《艾略特———不灭的诗魂》(长春出版社1999年)、《抒情诗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英诗《古舟子咏》详注、8篇学术论文,以及1篇英文国际会议论文的审查发现,“所有发表著作均有明显剽窃问题,且程度严重,面积大……有严重剽窃情节的文章达20篇”。北大英语系副教授黄宗英因学术剽窃行为,日前被院方解聘。黄的剽窃细节以及北大外语学院的处理意见已在学术批评网上公开发表。4. 黄庆,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历任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院长和西南交大副校长。西南交大经管学院院长贾建民在内的7名教授,实名举报黄庆9年前的博士论文抄袭。西南交大学术委员会作出认定结论,称“黄庆博士论文第四章抄袭事实成立,且性质较严重”。随后西南交大对黄庆的抄袭问题作出处理,取消其博士学位,撤销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最近记者从西南交大的官方网站上看到,该校现任领导名单中,曾经担任该校副校长的黄庆没有名列其中。5. 学生举报导师:全国最早的案例是2011年山东大学博士后甄鹏举报其硕士阶段的导师山东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李华学术不端。 与此相关联,甄鹏将其同事起诉到法院,最后闹到最高人民法院。此事经《济南时报》、《齐鲁晚报》、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和公共频道报道,科学网、新浪网等转载,引起当时的广泛关注。2014年初,复旦大学王宇澄举报其导师王正敏院士成为舆论热点。 这是第二起学生举报导师事例。

科技部通报9起论文造假等违规案件,具体是以下9起:1、 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睿,系委托第三方代写、代投。2、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于韬系委托第三方代写、代投。 。3、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张坚系委托第三方代写、代投,张建立监管不力并使用该论文申领科研奖励 。4、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蔡丽生委托第三方代写、代投,蔡铭智使用该论文申报研究生招生资格。5、南京医 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王贞系委托第三方代写、代投。6、山东大学王秀丽,系委托第三方代写代投,王秀丽未经孔北华同意将其列为通讯作者并伪造通讯作者邮箱,孔北华对论文撰写、投稿不知情 。7、南京理工大学陆伟系委托第三方代写,陆伟未经杨余旺同意将其列为通讯作者并伪造通讯作者邮箱,杨余旺对文章发表不知情,在文章刊出后即要求陆伟立即撤稿。8、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明飞违反论文署名规范问题。9、北京华油冠昌环保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套取财政科研资金问题。

根据官方文件,一是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睿购买论文问题,二是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于韬购买论文问题,三是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张坚购买论文问题,四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蔡丽生购买论文问题、五是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王贞购买论文问题,六是山东大学王秀丽购买论文问题,七是南京理工大学陆伟购买论文问题,八是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明飞违反论文署名规范问题,九是北京华油冠昌环保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套取财政科研资金问题。

sci论文润色违反学术道德么

当然是可以的,自己呢要修改一下,有人说不合适的地方呢,润润色也是相当不错的,自己要练练手法和自己的基本功。

由于不少不良润色公司打着包过代写等服务,上当的人多了起来,渐渐人们就觉得论文润色是学术不端,也就越来越多人不正视论文润色,白白浪费论文投稿的时间与机会。论文的润色究竟是不是学术不端行为?下面aeic小编来跟大家具体聊一聊吧。论文润色不是学术不端行为,论文润色是合法合规的。sci论文润色是指在非母语作者撰写英文sci论文时,由于非母语作者英语语言水平有限,这些作者撰写英文sci论文时,文章存在大量的语法问题等语言错误,难易达到sci期刊的要求,因此,由英语母语专家修改英语语言问题的服务。学术不端,属于违背科研诚信的行为。比如图片重复使用、伪造图片、实验数据作假、一稿多投、不当署名、违反科研伦理等都属于学术不端。作者发表sci论文切忌学术不端,否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比如被sci期刊拉入黑名单,被取消2年的奖励资格,取消3年晋升职称的资格等等。英语sci期刊编辑或者审稿专家在发现非母语作者的英语有大量语言错误后,往往会要求作者进行英语语言润色,这便是sci论文润色的起源,也是目前sci论文润色服务能够发展的最终需要来源。很多sci期刊有合作的英文润色机构,一些大的出版集团甚至有自己的英文润色部门。因此,sci论文润色完全是正规的学术发表服务。它旨在帮助非母语作者解决sci论文发表过程中的语言问题。如果它是学术不端行为,sci期刊和出版社就不会在官网和邮件中要求进行论文润色了

当然可以了,只要给自己的论文润色,只要找到好的词,当然可以给他使用了。

"润色包含很多的方面,一个是语法和词语上的润色,一个是内容上的润色,每个方面都很重要。一般来说如果SCI的审稿人知道你是来自国外的作者,往往就很看重你的英文水平,此时会给出润色的建议,这个时候你就要多重视了。除非你已经发表过很多的SCI文章。从文章理解的角度来说,SCI润色后更容易理解,尤其是国外的同行可能更容易读懂你的文章,相比于没有润色的文章,这样的文章被引用的机会更大,更能受读者的欢迎,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先要顺利通过审稿人的审核,这是我们发表过程中较为重视的一个细节。但是80%的SCI论文在投稿以后是夭折的,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很多科研人员的英语水平不过关,论文没有经过修改和润色。而想要成功地发表一篇SCI论文,较强的语言基础和学术知识,丰富的修改润色经验缺一不可。因此,最好还是找专业的机构来修改润色,才能加大SCI论文发表成功的几率。意格编辑挺不错,你可以去他们官网看看"

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论文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论篇4 试谈会计职业道德缺失及其治理 措施 一、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问题及成因 1.会计职业道德素养有待提高 很多会计人员缺少对其会计职业原则性的重视,总是为自己找各种理由以逃避对会计法规和会计政策的学习,甚至还有一些会计人员没有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对职业道德规范和 政策法规 了解不深。另外,他们对会计监督机制并不是很了解。比如,单位内部审计是国家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但这种内部审计在有些单位完全是规则化的,无法起到监督的作用。并且相关部门每年都要对税收财务进行物价检查,因为存在经常性、规范性不够,同时也不能给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体制提供有力的支持,以至于很难形成良好的再监督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有可能在会计行为上进行虚假操作或舞弊。 2.会计监督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会计法》虽然对会计职能有确切的规定,但是由于很多从业人员不仅缺乏职业道德观念,而且对相关的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导致在工作中,忽略了会计的职能,再加上会计的主体的责任不明确,使会计人员间互相推卸责任,甚至对财务报表弄虚作假。 3.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不够 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太过于强调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论性学习,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不重视。在学校的教育中,这种偏颇不仅未使学生有深刻的会计职业道德意识,而且更未对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得学生在就业时不能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做出一些违法违规的事情。还有在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中,重点放在培养会计工作人员的操作能力上,而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论讲解的很少。正是由于教育体系的这种弊端,使得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不牢固,在会计工作中难以正确按法律法规办事。 4.会计工作环境不够清晰 会计环境对会计人员的影响很大,受环境的负面影响,有些会计人员很容易做出违法违规的行为。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大部分原因来源于会计人员受管理者的影响,管理者通过授意、指使等不恰当方式,影响会计人员的正常工作。因为会计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等的获得需要管理者批准,从而使得会计人员在面对管理者的不合理要求时,不能够坚持工作原则和道德准则,再加上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不完善、责任主体不明确,使得会计人员不能保障自己的利益,导致虚假报表增多,同时使得会计工作不能在规范的会计环境中进行。 二、治理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重要性 1.会计职业道德是对从业者最基本的内在要求 作为会计应做到爱岗、敬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还要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自身修养,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2.会计职业道德的治理是实现会计目标的前提 会计目标是会计监督的最终结果,进行会计监督就是为了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也就是为了企业运行提供会计信息、系统地反映财务状况、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的需要而制定的。而可靠的会计信息取决于会计人员能否遵循会计职业道德准则,不造假、不虚构会计信息,使会计信息真实准确。 三、治理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对策 1.深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我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指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他把“至真”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线。治理会计职业道德缺失,教育是根本,要让会计职业道德在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并提高。(1)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自省自律,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恪尽职守,严格遵照会计法律法规办事,防止违背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出现,这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一个本质的因素。如果会计人员能从内心自觉遵守会计职业道德,那么就会转变会计行业的不良风气。(2)在会计专业的教育课程中,未开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要开设此课程;已开设此课程的,要加强对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对教学人员也要加强培养。在公众宣传方面,要发挥正能量,批评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树立公信力。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抓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深化会计德育的培养,优化社会环境,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 2.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相结合 解决问题要内外相结合,不能一味追究外部原因,而不问自身问题。要完善相关会计岗位结构的治理,促进会计环境的优化,降低会计操纵导致造假的可能性。在会计组织机构内和人员的设置上,必须严格遵守国家会计工作规范,使会计工作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作人员分工科学、职责明确,既能相互合作又能相互监督。(1)在会计职业分工方面,各 岗位职责 明确,相互分离、相互制约。(2)会计业务涉及重大业务事项时,程序要明确,严格规范。会计资料要依照会计法律法规妥善保管,定期清查,程序严明。(3)政府应发挥主体优势,明确自己的责任,不推卸责任,完善追责机制,以杜绝无人担当责任。 3.加强对会计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奖惩并行 正是因为对会计违法违规的惩罚力度太轻,才使得违法违规者肆无忌惮。除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给予行政处罚以外,对严重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使会计人员认识到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严重性,远远大于他们所得到的利益,使他们不敢轻易违反会计职业道德。另外,也可借此警示预防违法违规行为发生。对做到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会计从业人员,要采取奖励措施,鼓励他们继续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让他们看到会计职业的未来光明,让他们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充满憧憬,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认识到良好的社会信誉比违背职业道德获得的收益更重要。 4.净化会计环境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会受到社会上各种消极因素的干扰。如果会计人员身处道德水平低、素质低、随心所欲的环境中,也难以独善其身。而要净化整个会计行业的环境,单单只靠会计人员的自身努力是不行的,必须将社会大环境与会计职业领域相结合,注重法律规则、各个职业领域的职业道德同步,才能建设好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其实就是提高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提高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这也是我国社会文化精神建设的重要部分。 5.构建层次分明的法律体系 从现在的会计领域看,会计相关实体法律有限,会计法律制度建设还不完善,而当前最重要最紧急的问题就是解决会计人员舞弊造假获取高额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1)依照现有的法律,确定在会计舞弊造假案例中受害的公众及相关利益者的权利和义务,如怎样进行诉讼程序,通过哪些部门、哪些机构、找什么人进行维权。对会计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惩治力度,必要时可“轻罪重罚”,使违法企业或个人不敢轻易触碰违法犯罪的“高压线”。(2)明确规定会计主体的法律责任,特别要明确规定企业主要负责人是会计行为的主要责任人,杜绝会计主要负责人随意违规越矩、以权谋私、威胁利诱会计人员舞弊作假,集中打击关键目标,使主要负责人不敢违法违规,从而减轻会计人员的职业压力。(3)会计工作与审计工作严格分离,防范会计与审计相互勾结、相互包庇,进行违法违规行为,损害社会公信力,损害个人、社会、集体的利益。此外,为了大力加强会计相关法律制度体系建设,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应认真研究会计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立法和执法的科学性,保障其法律质量。地方政府也可出台一些会计相关政策,使法律更适宜本地情况。地方与中央同时努力,更能增强法律的权威性、合理性和科学性,使让那些在会计上的造假者或准备造假者,不敢轻易越过职业道德的底线,使违法者得到应有的惩罚,警醒那些潜在的违法者。 参考文献: [1]陈建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及对策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5(25):114-115. [2]秦正英.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及途径[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1(3):93-95.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论篇5 浅谈当前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会计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履行职责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应遵循的道德标准。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会计工作的质量。本文拟就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会计人员职业修养和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奖惩机制 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胜过会计职业技术本身。会计可以没有技术,可以只拥有最基本、简单的甚至是落后的技术,但会计却不能没有诚信,不能没有真实性、客观性,不能没有道德。会计造假将否定会计存在的价值,真实的会计信息产生的关键在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既是会计工作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衡量一个会计工作者工作好坏的标准。思想上清正廉洁;工作中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业务上精益求精,这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所在,会计职业道德好坏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会计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会计人员在会计活动中是否恪守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直接决定着会计工作的质量。 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道德教育被严重忽视 在专业教育中,大部分学校的会计专业没有设置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或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基本上只开设专业技能课程,并且以会计考试为目标,几乎没有实习、实践,没有将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属于一种“有专业,无道德”的培养模式,将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任务留给社会,使学生只追求实用和自我专业价值,给学生错误的导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教学中不重视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会计人才,难以培养出为会计职业作出奉献的人才,会计职业道德的缺失,导致会计人员犯罪率升高。在学生管理中,学校活动、学校工作、学生活动与专业学习、专业素质培养出现脱节现象。比如,做学生辅导工作的老师缺乏会计专业背景、学生管理工作与专业教学各自为政等,导致了学生管理工作不能体现和贯彻以专业为中心、为专业教育服务、造就专业人才的管理理念,失去专业的灵魂和特点,使学生管理效益、专业教育效益、学校培养效益大打折扣。 (二)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准下滑 一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严重下滑,一些会计职业人员,在追求物质利益时,不良思想开始抬头,个人私欲逐渐膨胀,削弱了会计的职业操守,部分会计人员不顾会计行业规范,在利己主义思想的驱使下,故意变更、改动、替换会计资料,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或挪用公款。其主要表现在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以及做假账、报假账等。二是迫于单位领导的压力,做一些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会计人员主要是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工作,有些会计人员工作认真,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但面对上级领导潜意识的提示、授意、以及指使等行为,出于无奈而违心的去做一些无原则的事情。还有一些会计人员缺少职业道德、不遵守职业规范,不坚持工作原则,以领导的意志为转移,直接或间接地协助领导伪造、篡改、销毁部分真实的会计资料;有些更是为了自身利益,挺而走险编造虚假会计报表,挑战法律底线。 有些会计人员不仅自己不遵守法纪,相反,却根据单位领导或企业领导的授意,知法犯法,为经营者出谋划策,偷逃税收、转移国有资产。三是由于受金钱或职位的诱惑或为满足自己的私欲,采取收入不入账,虚增或夸大财务支出,占国家财产为己有,有些人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导致国家利益遭受损失。违背准则,丧失公德、徇私舞弊、目无法纪、唯利是图,对国家的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四是企业会计人员的薪资高低受制于企业领导,企业领导的道德素质直接左右着会计人员的从业道德。由于企业领导,尤其是私企领导对会计人员的解聘加薪、工作待遇都有着直接的决定权,这样必然会使会计人员的品格失去独立性,因受制于企业领导思路而产生扭曲而委曲求全,得过且过。久而久之,造成了会计工作人员只对企业领导负责而对法律的漠视态度。 (三)会计自身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 一是缺乏敬业精神,在我国会计人员队伍中,有些会计人员庸、散、懒习以为常,工作态度不端正,墨守陈规,不求上进,缺乏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缺乏职业思想和敬业精神。做账马虎敷衍,工作不积极主动,得过且过,加之长期不学习充电,知识老化,专业技术水平低,无法按照新规定开展工作,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跟不上时代步伐,失去知识的支撑,长此以往将会被逐渐边缘化。二是不熟悉法规,遵纪守法的意识淡。他们不学法,不懂法,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知之甚少。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意识日益淡薄。一些会计缺乏职业理想和进取精神,不关注、不学习会计法规,有的会计人员思想上竟然没有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这是现实中会计职业道德思想基础的严重扭曲。三是缺乏对本职工作的热爱,缺乏较强的事业心。不珍惜本职工作,缺乏应有的事业心。少数会计人员对国家财经制度和纪律熟视无睹,有章不循,有法不依,唯我独尊,导致会计信息出错,从而给国家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失。四是会计人员自身的道德素养偏低。在企业,会计人员自身的道德素养不高,和企业高层领导相比,他们的工资标准较低,因而,他们尽可能多的利用自己的职权便利,弄虚作假,以权谋私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企业会计进行继续教育的忽视,导致一部分企业会计人员缺乏了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五是利益机制的驱动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缺失。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他们也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一方面,会计人员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避免因违犯法规而造成对自身利益的伤害,另一方面,会计人员还须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工作,遵照直接领导者的意图完成本职工作,从而得到相应的工作报酬、职务提升以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更好地发展空间。因此在处理集体利益与自身利益的矛盾心态中道德的天平倒向了自私的一面,究其根源是利益机制的驱动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缺失。 (四)会计职业道德检查形同虚设,奖惩机制不力 在现实管理体制中会计人员仍属单位领导和管理,由于单位一把手说了算,导致了会计人员常常受到行政的干预,不能很好的行使会计监督职能,会计监督不力。一般是单位领导要求会计人员按他的想法去做,而对政策法规置若罔闻,甚至想办法钻政策空子;另外,会计人员在行使会计监督时,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不能大胆执法。也有的会计人员不能坚决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更有甚者,会计人员为其他违法分子提供便利条件,有的甚至伙同他们共同进行违法违纪活动。由于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财政监督等监督标准不一致,各部门在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发挥监督作用的整体力度不够。此外,会计规范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会计从业人员道德水平下降。国家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处罚力度不大,使得违反会计法规的成本较低,同时给违法者带来巨大的财富,很大程度上助长了造假的歪风邪气。与此同时,会计执业的客观环境不利于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规范。会计人员坚持准则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救济制度不健全,致使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不良职业道德现象时有发生。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在校大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 在校期间学好专业知识,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而对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也同样是现在乃至未来对合格会计专业大学毕业生提出的本职要求。对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除了会计课程的开设以外,教师以身作则、身先示范、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施教方法也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校职业道德培养,需要创建一定的文化氛围,进行多方面的引导,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较高会计素养的新型会计人才。第一,教师要释疑解难,用人格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的热情。在课堂上,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长着,同时也要用自己的丰厚的理论功底征服学生,用人格去感染学生,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热爱本专业学好本专业。一方面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为学生做出表率。除了课堂阵地外,还可举办会计方面的学术讲座,解读当前会计工作中的热点、难点和疑点,总结过去,预测未来,使学生能够感触到会计专业的时代脉搏并与时俱进。第二,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要从高校开设会计课程开始。要在大学生中灌输会计职业道德,正确认识职业道德,培养职业道德意识,初步具备会计职业道德品质,为成为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奠定道德基础。会计专业知识与会计职业道德应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会计专业教育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同时重视起来,才能起到相互促进、培养高素质合格会计人才的目的。 (二)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造成一种社会舆论,以加强会计人员的自我教育和社会监督,同时,选择典型事例通过报章杂志、微信、网络等手段,对会计人员坚持职业道德的事例进行多方位的宣传,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使之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要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采用生动具体的案例剖析分析,以增加从业人员对职业道德规范的感性认识,增强教育的效果。要加快建立各类会计从业人员的信用档案,奖励守信守法会计,惩处失信违法会计,促进会计职业道德的遵守。在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同时,加强会计人员日常的自我学习和修养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三)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系统和会计职业道德检查与奖惩机制 会计职业道德的监测评价系统是会计职业道德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跟踪检测系统,判断会计职业道德状况所处的阶段,这样就能及时发现会计职业道德的动向。道德评价是多方面的,包括会计人员守法、公正爱岗敬业等方面的评价标准,并使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始终置于社会公众的督导之下,这样道德法庭才会显示出强大的威力。为健全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应在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遵循情况的检查,并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相应的表彰和惩罚,建立起会计职业道德的奖惩机制。没有奖惩,检查就会流于形式,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检查与奖惩有利于督促会计人员在行为上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形成抑恶扬善的社会环境。 (四)要加大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打击力度 在新形势下只有不断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才能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国务院朱镕基曾多次强调“不做假账”,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会计人员的重视和要求,明确昭示着当前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在会计行业出现的贪污等违法乱纪行为已经十分严重,使人们认识到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因此,要加大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打击力度。一是对于恶意造假者要加大处罚力度。必须从立法、执法上对造假者追究其经济责任,刑事责任,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所得到的利益,加大会计信息稽查力度和检查面,大幅度提高会计造假成本。同时应建立民事赔偿制度,以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一旦受到假信息侵害时,可以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取得民事赔偿。二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对那些不遵守行业规则、不守信用的企业或个人,出现做假账行为后要把肇事者驱逐出相关行业。如对会计造假的上市公司要立即退市,对参与造假的中介机构要进行取缔,对造假的单位责任人、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吊销资格证书,不允许继续从事相关职业等。 (五)强化对会计行业的监督管理 法治保证并促进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因此,可以加大对会计行业的监督力度。监督管理是加强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环节。要制定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从制度上对本单位本企业内部各项经济活动和会计工作做出规定,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供制度监督支持,保证经营管理决策的顺利实施,为会计人员依法核算、依法理财提供重要依据,这从客观上有利于遏制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 其次,各监督部门要紧紧抓住影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强对《会计法》等法规的贯彻力度,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进行惩处,通过诚信档案,将会计工作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此外,财政部门要通过严格的上岗资格考试制度提高专业知识和道德知识的门槛,通过后续教育来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会计技能和道德素养,注重事前监督和过程监督,把会计职业道德引向深入。政府部门要利用行政管理上的优势对会计职业道德实施必要的行政监管。将会计职业道德检查与奖惩同执法检查、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年检、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评及会计人员评优表彰活动结合起来,并善于发现典型、树立榜样,通过对优秀会计工作者进行表彰,营造抑恶扬善的环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全体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猜你喜欢: 1. 会计职业道德论文3000字 2. 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论文 3. 浅谈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的论文 4. 会计职业道德论文范文 5. 会计个人职业道德总结范文 6.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论文

在现实中,一些会计人员在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不能够坚持准则,甚至通同作弊,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直接参与伪造、变造虚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规范会计职业道德对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职业道德目标和会计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直接具体体现。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论文篇1

试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摘要: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也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

从我国会计领域诚信失范分析入手,论述了树立会计诚信的意义及如何建立会计诚信机制。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诚实机制

一、会计职业道德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广大会计人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中做出了突出成绩,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我们在充分肯定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存在的问题。

1.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在现实中,一些会计人员在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不能够坚持准则,甚至通同作弊,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直接参与伪造、变造虚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

根据有关方面对一千多名在岗会计人员的问卷调查,有16.87%的会计人员认为应当做到坚持原则;有61.27%的会计人员认为应当按单位负责人意见办,做好会计上的“技术处理”;有21.86%的会计人员认为应直接按单位负责人的意见办。

2.追求私利,监守自盗

一些会计人员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膨胀,丧失了最起码的法制观念,会计职业道德沦丧,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利用职务之便贪w、挪用公款,以身试法,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3.违背准则,弄虚作假

一些注册会计师在执行独立审计业务时,没有严格执行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准则,出具了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客观上认同了会计做假行为,充当了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保护伞。

有的注册会计师明知委托人的会计报表有重大错报和故意造假的行为,却不予指明,并加以虚假的陈述,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

二、会计诚信失范原因分析

1.社会变革及市场经济对价值观念的冲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利益格局势必多样化和复杂化,原来那种单一的利益关系向大跨度、多层次的利益关系格局变化。

利益关系的变化反映在思想意识上,必然引起道德冲突。

人们在分析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时所讲的“利益驱动”,就是指这种价值观念变化的一种负面效应。

在会计职业道德滑坡中,小团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的占了会计职业活动中利益关系的经大多数,而且往往是小团体利益占了上风,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

出于不同的动机,在会计上做假的手段也因动机不同而不同:(1)为了业绩考核、发行股票等目的,采取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结转成本、亏损挂账、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等做法,将利润做大;(2)当企业达不到经营目标或上市公司可能出现连续三年亏损,面临被摘牌时,采取推迟确认收入、提前结转成本、转移价格等做法,将利润最小化;(3)为了塑造绩优股的形象或获得较高的信用等级,利用其他应收、应付款、待摊费用、递延资产、预提费用等科目调节利润,精心策划利润稳步增长的趋势;(4)当企业更换法定代表人,新任法定代表人为了明确或推卸责任,采取将坏账、存货积压、长期投资损失、闲置固定资产、待处理流动资产和待处理固定资产等所谓虚拟资产一次性处理为损失等手段,进行利润清洗;(5)当对外投资和进行股份制改组时,为获得较大比例的股权,通过编造理由进行资产评估、虚构业务交易和利润等手段,高估资产;(6)企业借款或发行债券时,为了证明其财务风险较低,采取账外账、将负债隐匿在关联企业等做法,低估负债。

2.会计从业环境不利于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是单位内部的会计从业人员是受聘、受雇于其所在单位的工作人员,其衣、食、住、行、奖惩、升迁,均依靠其所在单位的任职及任职的业绩。

当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发生道德冲突时,会计人员则面临着坚持准则、坚守职业道德就可能被辞退下岗的痛苦选择,客观上存在着“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的现象。

当前突出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绝大部分是单位负责人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编制虚假会计信息造成的。

3.会计人员坚持职业道德的外部法律环境不佳

会计人员坚持准则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救济制度不完善,不利于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

4.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缺乏有力手段和措施

会计人员道德素质偏低,当然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是不良社会风气的组成部分。

具体来看与教育不够极有关系。

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较长时期片面注意智育,忽视德育。

而在参加工作以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中有职业道德内容,但实际上从未见过职业道德培训。

三、会计人员如何做到诚实守信

1.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搞虚假

做老实人,要求会计人员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光明正大。

说老实话,要求会计人员说话诚实,是一说一,不夸大,不缩小,不隐瞒,如实反映和披露单位经济业务事项。

办老实事,要求会计人员工作踏踏实实,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

总之,会计人员应言行一致、实事求是、正确核算,尽量减少和避免各种失误,不能为了个人和小集团利益,伪造账目、弄虚作假,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

2.保密守信,不为利益所诱惑

在市场经济中,秘密可以带来经济利益,而会计人员因职业特点经常接触到单位和客户的一些秘密。

因而,会计人员应依法保守单位秘密,这也是诚实守信的具体体现。

以企业为例,如果向竞争对手泄露了产品配方、程序、设计、制作工艺、制作方法、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等商业秘密,就会使企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在不适当的时间、以不适当的方式泄露上市公司的利润情况、经营状况等商业秘密,会对广大的股票投资者产生不利影响,属于严重违反法律的行为;对内部管理活动的泄密,

可能会影响管理效果,使单位管理层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会计人员保守商业秘密,维护国家、单位利益是其应尽的义务。

不仅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是会计职业的大忌。

此外,会计人员也应保持必要的警惕,防止无意泄密。

3.执业谨慎,信誉至上

诚实守信,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始终保持应有的谨慎态度,对客户和社会公众尽职尽责,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以维护职业信誉。

注册会计师在选择客户时应谨慎,不要一味地追求营业收入,迎合客户不正当要求,接受违背职业道德的附加条件。

注意评估自身的业务能力,正确判断自身的知识、经验和专业能力能否胜任所承担的委托业务。

四、加快会计诚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社会教育机制,启发行为人的良知

诚信在多大范围和什么程度上为人们所接受,取决于诚信的宣传和教育。

要让人们认识到,诚信是重要的并且有益的,诚信是必然趋势。

会计诚信教育的主要对象,应当是掌握着会计诚信水平支配权的强势集团,包括企业负责人,能够控制企业负责人的政府官员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而不仅仅是一般的会计人员。

人们长期以来企图通过提高会计人员地位和业务水平,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事实上收效甚微。

用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准来减少会计造假,是隔靴搔痒,作用将十分有限。

(1)将会计诚信教育作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第一重要内容。

(2)要将会计诚信教育的目标定位于赋予会计人员适应时代要求的会计人格精神。

(3)要把会计诚信教育的重点放在会计诚信信念、诚信文化、诚信制度的教育上。

2.加强司法和政府监管力度,发挥法律和行政力量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建设会计诚信体系应当立法先行。

论文学术道德规范案例分析

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不再续聘。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李庆生被指论文抄袭、一稿多投。李庆生主动申请对自己的相关论文进行鉴定,结果为“过度引用不当”。浙江大学副教授贺海波被爆剽窃论文。浙大共核查了贺海波及其所在研究室相关人员涉嫌学术道德问题的论文20篇,其中贺海波涉及论文9篇。事发后,贺海波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浙大将其开除出教师队伍。海南大学年仅38岁的大学教授、博导、学科带头人王凤阳,刚被任命为海南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就被卷入“学术造假”的漩涡。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某篇硕士学位论文,与南京财经大学2006年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惊人相似,两篇论文整体框架完全一样,除了把地点“江苏”两字替换成“山东”,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在核心期刊发表的《何谓“理论”?》一文被爆涉嫌抄袭。随后辽宁大学校方表示,该论文第一署名人陆杰荣对此事并不知情,第二署名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2006级在读博士生杨伦承认是自己抄袭,然后才拿给之前的老师陆杰荣署名。武汉理工大学64岁的武汉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2009年院士候选人周祖德及其学生谢鸣一篇抄袭论文收录在“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学术会议”第一版论文集中,后被查出抄袭后,会议又推出“正式版”,删除了该文。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被赖文教授和吴丽丽副教授联名举报其博士学位论文抄袭。其博士学位论文竟然在没有标明引用的情况下,将早一年毕业的敖海清博士的学位论文原文大段大段、甚至一连数页粘贴过来,直接把这些论述、分析和数据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内容,雷同文字数高达40%以上。

●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某篇硕士学位论文,与南京财经大学2006年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惊人相似,两篇论文整体框架完全一样,除了把地点“江苏”两字替换成“山东”,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2009年6月●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在核心期刊发表的《何谓“理论”?》一文被爆涉嫌抄袭。随后辽宁大学校方表示,该论文第一署名人陆杰荣对此事并不知情,第二署名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2006级在读博士生杨伦承认是自己抄袭,然后才拿给之前的老师陆杰荣署名。2009年8月●武汉理工大学64岁的武汉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2009年院士候选人周祖德及其学生谢鸣一篇抄袭论文收录在“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学术会议”第一版论文集中,后被查出抄袭后,会议又推出“正式版”,删除了该文。●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被赖文教授和吴丽丽副教授联名举报其博士学位论文抄袭。其博士学位论文竟然在没有标明引用的情况下,将早一年毕业的敖海清博士的学位论文原文大段大段、甚至一连数页粘贴过来,直接把这些论述、分析和数据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内容,雷同文字数高达40%以上。。

典型(diǎn xíng),原指模范或模型;后来引申为最具代表性的人或事物。后指作家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具有独特的个性,又集中表现某些共性的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典型人物形成于一定的典型环境即具体的现实关系中,并对它发生作用。但典型人物又往往超越时代的局限而具有某种永恒的性质。

写好标题的重要性文章的标题是“钓饵”,应该用来吸引读者——“推销”你的文章,给读者浏览目录或研究结果的机会。标题写得差可能使原本感兴趣的读者忽略了你的工作,也可能引起文不对题的情况。相比之下,好的标题可吸引相关的研究人员,提高文章的引用率,这也是期刊编辑所青睐的,因为引用率与期刊影响因子直接挂钩。因此,写好正确的标题是很重要的。好的标题应尽量简短,同时又能传递文章的主要发现。避免叙述过于繁琐并使用不必要的专业行话和缩略语。标题必须能被科学界的广大读者读懂,因为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并不具备你研究的专业领域的具体知识。标题宽泛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目标期刊——考虑目标期刊的读者情况,这通常会在期刊的网站上有所介绍;撰写的标题应便于被所有读者看懂,而不仅仅局限于你的研究领域。另外,应该查阅目标杂1/24志的《稿约》,确保遵守字数限制的要求以及是否需要提供短标题。实例:较差的标题“Degeneration of neurons in the CA3 and DG followingOA administration: involvement of a MAPK-dependent pathway in regional-specificneuronal degeneration”这个标题太长,含有非标准的缩略语,内容重复,部分内容太具体。修改如下:“Region-specific neuronal degenerationafter okadaic acid administration”。此外,也可使用“MAP kinase-dependent neuronal degeneration afterokadaic acid administration”,但要考虑目标杂志的要求,因为缩略语MAP使用广泛,读者可懂。摘要与关键词文章的摘要十分关键,因为很多研究人员只读摘要而不读全文。因此,摘要提供准确而详尽的研究总结十分重要: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你所开展的工作、你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发现以及研究结果的益处和重要性。摘要必须能够独立成文,具备研究概要的功能,使人不看全文就能读懂。在阅读2/24摘要后对文章细节感兴趣的读者自然会继续阅读全文。因此摘要不必太面面俱到,例如,可不必列举方法细节。尽管摘要是论文的第一部分,但事实上应最后撰写。在完成其他部分后应尽快写摘要,因为这些内容依然清晰地印在你的脑海中,使你能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简明而全面的总结,而不至于忽略任何重要的内容。不同期刊对摘要的撰写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应参照目标杂志的《稿约》了解具体要求。尽管杂志要求不同,但依然存在一些普遍应遵守的惯例:应注意对字数的限制通常来讲摘要的字数限制平均为250个词,但许多杂志要求更短些(如《Nature》和《BBRC》对摘要的篇幅限制为150个字),而许多杂志(如《BioMed Central》)允许摘要篇幅稍长些。这充分说明了为什么应在写文章之前确定目标杂志。应避免使用技术行话从而使摘要更易懂,更具可读性。不同目标期刊的“技术行话”取决于杂志的读者情况(可以通过期刊网站查询)。例如:“焦虑测试”一词通常比“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更容易理解,除非该杂志专门针对行为研究人员。通常摘要因受篇幅所限3/24不能对技术术语进行定义和解释。如果术语使用不可避免,应在首次提到时用简单的措辞加以定义。尽量不使用缩略语如同技术术语一样,应尽量不使用缩略语,其可用性也取决于不同的目标期刊。例如,大多数杂志接受HIV的使用。相比之下,RT-PCR对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杂志是可以接受的,但绝大多数杂志要求在首次使用时给出完整拼写(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reaction)。许多杂志在网页上列出可使用的缩略语。反复使用三次或以上的必要的缩略语应在首次使用时给出完整拼写。只使用一次或两次的缩略语应使用全称,除非这样做超出了字数要求。摘要中已给出全称的缩略语在正文中首次使用时也应给出全称。不应在摘要中引用文献尽管一些杂志允许在摘要中引用文献,但绝大多数杂志不允许引用文献。因此,除非你要投稿的杂志允许这样做,否则不应在摘要中引用文献。以下是BBRC杂志作者须知给出的指导性意见:-- 摘要应放在第2页,即标题页之后4/24-- 摘要应采用一段式,总结文章的主要发现,篇幅不超过150字-- 摘要后应列出10个用于收录和检索的关键词一些杂志要求采用结构式摘要,分为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临床期刊可能要求额外或不同段落,如“patients”。因此,再次强调,在动笔之前应查阅目标杂志的《稿约》,确定杂志的具体版式或格式要求。选择合适的关键词摘要后经常需要列出由作者选择的关键词。《稿约》会指出要求列出多少个关键词,甚至提供可供参考的关键词清单。选择合适的关键词很重要,因为他们可作检索之用。选择合适的关键词可以使你的文章更容易被发现和引用。因此,关键词越切合你的文章内容越好,应避免选择多数研究所适用的一般性术语。实例:为这个题目选择合适的关键词:“Region-specific neuronal degeneration after okadaicacid administration”

案例分析报告注意事项:1.有个人的见解。要防止单纯复述或罗列案例提供的事实,用所学过的管理理论和知识,发现经营管理中已经出现的或潜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加以逻辑排列,从中抓住主要矛盾。2.文字表达要开门见山,在案例分析中,为使论点突出,可以使用小标题,在各段落的开始,应突出该段的主题句子,紧接着可用陈述句支持主题句,这样分析,思路清晰、逻辑性强,便于他人理解和接受。3.提出的建议要有特色。首先是提出的建议要符合具体情况,有明确的针对性,防止出现空泛的口号和模棱两可的观点及含糊不清的语句。应当注意的是,管理的实际问题可能有多种解决办法,不会是唯一答案,关键是对问题的分析要符合逻辑,对所提出的观点和建议方案要有充分的信息支持和必要的论证,并进行合理的比较。4.要重视方案实施的步骤和可操作性。在分析案例时,对提出的解决问题方案,常能列出很多优点,有时却难以操作,这样就失去实际意义,也缺乏说服力。因此,需要对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加以说明。5.对你的假设或虚拟的条件要作必要的说明。

科技论文学术道德问题

学术道德问题有哪些,2003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学术道德提升期待制度建设》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近年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现实问题,即学术道德问题。随着去年,北京大学著名人类学教授汪铭铭大规模抄袭事件被披露以后,人们的这种不满情绪表现的更加明显,学术道德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批判之声充斥媒体,尤其在网络上各种各样的意见纷纭杂陈,一时间,仿佛整个学术界成为道德败坏者的乐园。本文主要在分析中国学术道德问题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形成学术道德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关键词: 学术道德 学术评价体系 学术立法正文: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学术界的大部分学者,还是严守学术道德,兢兢业业地从事学术研究的。改革开放以来,各条战线上的科教人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作出许多学术精品,推动了我国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我国的科研队伍中,确实存在着学术道德低下的现象,这种现象如果不从根本上予以解决,不仅会影响学者自身的发展,而且会对整个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一、当前学术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⒈是低水平重复现象。有些人不去关注当前学术界在某一学科的进展状况,或不愿意去关注进展状况,对于一些已经取得突破的问题,仍然局限于原有的层次上,简单地重复前人所做过的工作,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种现象在各类教材的编写中,表现得最为明显。⒉是粗制滥造现象。有些人把严肃的学术研究当成像商品生产一样的操作过程,只要能够带来经济利益,就随便找上一帮人,不管是否胜任这项研究,采用剪刀加糨糊的操作方式,制造毫无学术价值的垃圾文本。⒊是泡沫学术。所谓炮沫学术,就是一个学者在自己已有的成果基础上,简单地加以改头换面,改编或复制出另外的学术成果,并予以公开发表。这种做法的后果是,虽然就学术成果的数量来说,是增加了,但在质上并未提高。正是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才会出现一个学者在短时间内接连出版几本甚至十几本学术著作这种奇怪的现象。⒋是假冒伪劣。近年来,原本是市场中的假冒伪劣现象,也出现在了学术界中。如替人“操刀”代写论文或著作,或虚假挂名,或虚假主编、虚假文凭等之类的现象,都属于学界的假冒伪劣现象,这种现象虽然为数不多,但却影响了学术界的正常秩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学术信任危机。⒌是抄袭剽窃。抄袭剽窃是目前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一种学术道德缺失现象,也是批评界打击最厉害的一种现象。那么,什么是抄袭呢?一般认为,所谓抄袭,就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已有的学术成果大量引用而不注明出处。抄袭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抄袭别人的既有成果,二是自我抄袭。自我抄袭,就是将自己以前公开发表的成果大量复制而不注明出处。人们一般只注意对别人成果的抄袭,而相对忽视自我抄袭现象,致使自我抄袭比较隐蔽。实际上,泡沫学问现象的存在,与自我抄袭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在一年内出版几本书,主要的途径就是靠自我抄袭,即将原来公开发表和出版过的东西,简单地进行改头换面,做成一个新的文本,在低层次上重复自己原有的劳动。无论是抄袭别人的学术成果,还是自我抄袭,都是不道德的行为,都与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不相符。此外,当前学术界道德失范的现象还有学术腐败现象:如学术杂志中的关系稿、人情稿等;科研人员的一稿多投现象等。二、学术道德问题的主要成因首先,是学术研究的商品化。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人们最初从事学术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探索宇宙人生的奥秘,或为了修身养性。在古希腊,最早从事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的人是早期的哲学家们,他们把追求智慧、探求宇宙的奥秘、解读人生的真谛,作为自己进行研究的唯一目的,这种研究同研究者当下的直接经济利益没有必然的联系。在中国古代也是如此,他们把学术研究当作修身养性的主要途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会出现述而不作的思想家,也才会出现把自己的著作“藏诸名山,留诸后人”的著述家。但近代以来,随着学术的发展和职业的分化,学术研究日益职业化,其后果是学术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变成了可以用来养家糊口的手段。清朝著名的思想家龚自珍在《咏史》一诗中写过这样一句:“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虽然说的是作者对当时的文字狱的恐惧和逃避,但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学术已成为养家糊口的手段。这样,学术研究就弱化了原有的目的,追求学术研究所带来物质利益,成为从事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尤其是在20世纪以来文化工业化的浪潮的冲击下,学术变得像大众文化一样,似乎也成为可以批量生产的东西,成为可以进行策划的东西。学术研究本来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创作活动,是一种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活动,它不应该承载学术本身之外的任何东西。如果学术研究能够为研究者们带来一定的物质利益的话,也不应该成为学术研究的直接目的,而应该作为它的副产品。但在现实生活种,有一些人本末倒置,把学术研究当成获取职称和经济利益的手段。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会出现低层次重复、泡沫学问、抄袭剽窃等与学术的真谛相背道而驰的现象。现在某些大学和科研单位把学术成果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发表成果后予以奖励的做法,更加重了这种倾向。其次,缺乏规范的学术评价体系。如何评价一项学术成果的价值,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惑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部门的一个问题。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来说,它的价值是很难在短期内作出评价的。尤其是对于哲学、历史、艺术等与当下的实践需要关系不是很密切的人文科学成果来说,对其进行评价的难度更大。它往往需要实践的长期检验。培根曾说过一句名言:“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近年来,很多大学和科研单位在评价学术成果的价值时,采用了一种简单化的做法,即以论文或著作所发表的刊物和出版社的档次为标准,来衡量学术成果的价值。我们在图书馆会发现,很多学术期刊的封面上都印有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中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等字样。这就是中国自己的“SSCI”。目前,很多大学都有自己所承认的核心期刊目录。国内通行的划分核心期刊的做法,主要是从美国借鉴过来的。据考证,核心期刊理论,最初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家图书馆的文献资料管理员S.C.布拉德福,在进行科技文献统计时提出来的。后来,美国人戈夫曼和沃伦进一步发展了布拉德福的理论,创立了完整的目录索引体系。80年代传入中国,并受到欢迎。从这套体系的创立目的上看,美国的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用索引)和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社会科学引用索引),原本是为方便研究者们检索资料而编辑的目录索引,而不是评价学术成果的评审标准。据留学国外的学者们反映,就是在SCI和SSCI标准的诞生地美国,一流大学和二流大学也不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学术成果的价值。用核心期刊的标准来评价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是不科学的。从总体上来看,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的质量,大部分是高的,但并非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每篇论文的质量都是高的。这种评价办法的错误,是用外在的标准来评价学术成果,其结果是误导大家都去到核心期刊上面去发表文章,为学术腐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再次,缺乏科学的学术管理体系。是否具有科学的学术管理体系,对于学术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都纷纷采用量化管理的办法,创建自己的学术评定的量化指标体系,要求具有一定学术职称的人,每年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科研成果,并把量化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考核和评聘职称的重要依据。很多科研管理者把这种管理办法,视为学术规范的标志,也视为与国际学术管理接轨的标志。当然,对学术成果进行定量考核,主要是为了以一种简便、统一、易于操作的方式来对科研进行管理。在这个意义上,这种方法对于管理者们来说,是一种很好的管理方式,但对于整个学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来说,却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它以僵死的量化形式,给科研人员施加着一种无形的压力,使他们花很大的精力去应付考核,去完成年度量化指标。有些人为了评聘职称或为了奖金,不惜以牺牲学术成果的质量为代价,大量制造低质量的学术成果。同时,过于量化的考核标准,也使人们容易产生一种急功近利的倾向,使人难以静下心来从事真正的严肃的学术研究。因而,用现在国内大部分高校的考核评聘标准,所造就的只能是急功近利的学者,而非真正的科学家和思想家。这种量化评价标准是把工业生产模式和生产主义意识形态引到学术研究里面来,是工具理性的一种表现,只能给学术研究带来负面影响。第四,缺乏良好的学术批评风气。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学术批评处于一种不正常的状态,即主要以唱赞歌为主。这主要表现在书评上,国内学术界所发表的大部分述评,主要是朋友间的相互吹捧,影响了正常的学术争鸣。最后,学术立法滞后。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知识产权、著作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对于当前学术界所出现的问题的规定不够具体,如对于什么抄袭,规定得不够明确,让人无所适从。目前法律对于诸如低层次重复、自我抄袭等问题,没有明确规定,无法起到应到的约束作用。三、如何改善中国学术道德问题1、加强科研人员的道德素质。学术道德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职业道德。对于从事任何一个职业的人来说,遵守该行业的职业道德,都是一种最起码的要求。科研人员首先要增强献身科教、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古人说过,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决不能把学术研究仅仅当成实现个人私利的某种工具和手段。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学术研究是一项非常严肃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虚假。这就要求学者们坚守诚信的原则,坚守知识分子的道德底线。每一个知识分子都应该把学术道德修养问题,当作一个严肃的问题来对待,从具体的事情做起,把学术道德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最后,建议建立个人学术道德档案,对于违反学术道德的人和事予以公开曝光,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通过这种途径,让每个学者增强道德自律能力。2、建立规范的学术评价体系。规范的学术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当前的学术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应针对不同的学科,设立不同的学术评价标准,切忌评价标准上的简单化倾向。具体地说,应该将三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即将实践检验、逻辑检验和权威检验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术成果评价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保证使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得到应有的肯定。同时,要鼓励学术研究的原创性,倡导学术创新。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人们真正树立起学术精品意识,用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推动我国的学术发展。3、建立科学的学术管理体制。学术管理体制,不仅仅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更重要的是体现着一种价值导向功能。如果单独以量化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学者的学术成就,就会促使人们仅仅追求学术成果的量的积累,而忽视质的方面。在学术规范建设方面,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要坚持以质为主,质量兼顾的原则,要引导大家树立精品意识,耐得住寂寞,戒除浮躁心理,踏踏实实地进行学术研究;二是要建立即能刺激科学研究又给人们适当的压力的灵活的管理机制,因为学术研究是一种自由的精神创造活动,如果管的过死,就会影响学者们的自由创造力的发挥,同时如果缺乏必要的约束,也不利于学术成果的生产。怎样处理好这些关系,切实建立起有利于学术发展的科学的管理体制,仍是一个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科研管理部门共同探讨的问题。4、呼唤良好的学术批评氛围。创造良好的学术批评氛围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学术环境问题。真理是在辩论和交锋中得以发展的,良好的学术批评氛围,对于规范学术研究,推动学术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术批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倡导真正的严肃的批评,反对虚假的学术批评。对于书评,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好的做法。在有些国家,作者本人没有权力约请别人为自己的著作撰写书评,一般的程序是,图书出版后,出版社把书寄给有关的杂志社,又杂志社判断该著作是否值得评价,如果杂志社认为有必要的话,它会自己请相关的专家来撰写书评。这样,就尽可能地避免了“吹捧式”的学术批评。对于学术观点之间的争鸣,也应该加以规范,要以学术责任为重,采取对事不对人的立场,加强健康的学术批评的力度,使错误的学术观点得以纠正,正确的学术观点得以传播。在建立良好的学术批评氛围方面,各类学术刊物应该发挥自己的阵地作用,主动引导学术批评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5、打击学术腐败。学术是学术道德失范的重要表现之一,同时也是加重学术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学术有自己独立的品格,当它与权力、金钱、地位等非学术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学术腐败现象。打击学术腐败,最重要的是从制度建设入手,铲除腐败赖以产生的根源。目前国内部分杂志社开始推行的匿名审稿制度,就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做法。6、加强学术立法,规范学术行为。加强学术道德建设,道德教育是基础,法律建设是保障。现在我国已经进入法制社会,一切行为都必须在法律所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学术研究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性活动,也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这就要求立法部门,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学术立法,制定与我国学术研究形状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使人们有法可依。尤其是对于当前学术界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如抄袭行为、版权纠纷、学术腐败等,要法律规定上进一步细化,切实保护知识产权,维护正常的学术研究秩序。另一方面,广大科研人员也要树立法律意识,自觉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做到不违法不侵权。学术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研人员、科研管理部门、学术成果出版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同时,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风尚,从根本上根除不道德的行为,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良好的学术道德风尚最终一定会形成。

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是指科技工作者在科研规范、行为准则、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气、治学原则等方面出现的失范现象。因为其不利于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正确使用,所以称之为问题。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反映了现代科研体制在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既有科技工作者精神层面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有行为层面的科研规范问题。对科技事业而言,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直接影响到科学的繁荣发展,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不仅是推动学术研究自身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对倡导求真务实的社会风气,对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术不端是指学术界的一些弄虚作假、行为不良或失范的风气,或指某些人在学术方面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违背科学精神和道德,抛弃科学实验数据的真实诚信原则,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损害学术形象的丑恶现象。简介编辑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fabrication)、窜改数据(falsification)和剽窃(plagiarism)三种行为。但是一稿多投、侵占学术成果、伪造学术履历等行为也可包括进去。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曾经发生过,但是像中国当前这样如此泛滥,严重到被称为学术腐败的地步,却是罕见的。这不仅表现在违反者众多、发生频繁,各个科研机构都时有发现,而且表现在涉及了从院士、教授、副教授、讲师到研究生、本科生的各个层面。由于中国高校缺乏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发生不端行为,经常是由于对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缺乏了解,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对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教育,防患于未然,是遏制学术腐败、保证中国学术研究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2如何避免编辑学术研究是由人来做的,像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学术研究会出现种种错误。这些错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限于客观条件而发生的错误。这类错误难以避免,也难以觉察,随着科学的进步才被揭示出来的,犯错误的科研人员没有责任,不该受到谴责。一类是由于马虎、疏忽而发生的失误。这类错误本来可以避免,是不应该发生的,但是犯错者并无恶意,是无心造成的,属于“诚实的失误”。犯错者应该为其失误受到批评、承担责任,但是是属于工作态度问题,并没有违背学术道德。还有一类是学术不端行为。这类错误本来也可以避免,但是肇事者有意让它发生了,存在主观恶意,违背了学术道德,应该受到舆论谴责和行政处罚,乃至被追究法律责任。不同研究领域的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有共同的特点,但是在某些细节上也存在差异。本文主要针对的是理工科领域,特别是生物医学领域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问题。数据处理研究结果应该建立在确凿的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因此论文中的数据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不能有丝毫的虚假。研究人员应该忠实地记录和保存原始数据,不能捏造和窜改。虽然在论文中由于篇幅限制、写作格式等原因,而无法全面展示原始数据,但是一旦有其他研究人员对论文中的数据提出疑问,或希望做进一步了解,论文作者应该能够向质疑者、询问者提供原始数据。因此,在论文发表之后,有关的实验记录、原始数据仍然必须继续保留一段时间,一般至少要保存5年,而如果论文结果受到了质疑,就应该无限期地保存原始数据以便接受审核。如果研究人员没有做过某个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却谎称做过,无中生有地编造数据,这就构成了最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之一——捏造数据。如果确实做过某个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也获得了一些数据,但是对数据进行了窜改或故意误报,这虽然不像捏造数据那么严重,但是同样是一种不可接受的不端行为。常见的窜改数据行为包括:去掉不利的数据,只保留有利的数据;添加有利的数据;夸大实验重复次数(例如只做过一次实验,却声称是3次重复实验的结果);夸大实验动物或试验患者的数量;对照片记录进行修饰。人们已习惯用图像软件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绘制论文插图,因此又出现了窜改数据的新形式。例如,由于原图的阳性结果不清晰,就用图像软件添加结果。如果没有窜改原始数据,只是通过调节对比度等方式让图像更清晰,这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添加或删减像素,则是不可以的。论文撰写在撰写论文时,首先要避免剽窃(或抄袭,在本文中,我们对剽窃和抄袭二词的使用不做区分)。剽窃是指在使用他人的观点或语句时没有做恰当的说明。认识误区第一:认为只有剽窃他人的观点(包括实验数据、结果)才算剽窃,而照抄别人的语句则不算剽窃。例如,有些人认为,只要实验数据是自己做的,那么套用别人论文中的句子来描述实验结果就不算剽窃。也有人认为,只有照抄他人论文的结果、讨论部分才算剽窃,而照抄他人论文的引言部分则不算剽窃。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即使是自己的实验数据,在描述实验结果时也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而不能套用他人的语句。引言部分在介绍前人的成果时,也不能直接照抄他人的语句。第二:只要注明了文献出处,就可以直接照抄他人的语句。在论文的引言或综述文章中介绍他人的成果时,不能照抄他人论文或综述中的表述,而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如果是照抄他人的表述,则必须用引号把照抄的部分引起来,以表示是直接引用。否则的话,即使注明了出处,也会被认为构成文字上的剽窃。虽然对科研论文来说,剽窃文字的严重性比不上剽窃实验数据和结果,但是同样是一种剽窃行为。适度标准在看待剽窃的问题上,也要防止采用过分严格的标准。这需要注意3种情形:一、必须对别人的观点注明出处的一般是指那些比较新颖、比较前沿的观点,如果不做说明就有可能被误会为是论文作者的原创。对于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常识、即使不做说明也不会对提出者的归属产生误会的观点,则可以不注明出处,例如在提及自然选择学说时,没有必要特地注明出自达尔文《物种起源》,在提及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没有必要特地注明出自沃森、克里克的论文。二、有可能构成语句方面的剽窃的是那些有特异性、有一定的长度的语句,由不同的人来书写会有不同的表述,不可能独立地碰巧写出雷同的句子。如果语句太短、太常见(例如只有一两句日常用语),或者表述非常格式化,例如对实验材料和方法的描述,不同的人书写的结果都差不多,那么就不存在剽窃的问题。三、科普文章和学术论文的标准不完全相同。因为科普文章一般是在介绍他人的成果,即使未做明确说明也不会被读者误会为是作者自己的成果,因此没有必要一一注明观点的出处。科普文章必须着重防止的是表述方面的剽窃,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在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正式发表的成果,无须获得原作者的同意。但是如果要引用他人未正式发表的成果(例如通过私人通信或学术会议的交流而获悉的成果),那么必须征得原作者的书面许可。在论文注解中应该表明物质利益关系,写明论文工作所获得的资助情况。特别是如果是由某家相关企业资助的研究项目,更不应该隐瞒资金来源。论文署名只有对论文的工作作出了实质贡献的人才能够做为论文的作者。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对该论文的工作作出了最直接的、最主要的贡献的研究者,一般是指做了论文中的大部分或全部实验的人。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就该论文负责与期刊和外界联系的人,一般是论文课题的领导人,为论文工作确定了总的研究方向,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在理论上或技术上对其他作者进行了具体指导。在多数情况下,通讯作者是第一作者的导师或上司,但是也可以是第一作者的其他合作者或第一作者本人。论文的其他作者应该是对论文工作作出了一部分实质贡献的人,例如参与了部分实验工作。在确定论文的署名时,要注意不要遗漏了对论文工作作出实质贡献的人,否则就有侵吞他人的学术成果的嫌疑。但是也不要让没有作出实质贡献的人挂名。第一作者的导师、上司或赞助者并不等于天然就是论文的通讯作者,如果他们没有对论文工作进行过具体指导,也不宜担任论文的通讯作者或其他作者。论文的合作者应该是对论文工作作出了实质贡献的人,如果只是曾经对论文工作提出过某些非实质性的建议,或者只是在某方面提供过帮助,例如提供某种实验试剂,允许使用实验仪器,或帮助润色论文的写作,那么也不宜在论文中挂名,而应该在论文的致谢中表示谢意。有的国际学术期刊(例如英国《自然》)鼓励投稿者在论文尾注中具体说明各个作者对论文所作的贡献。论文一般由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撰写初稿,然后向共同作者征求意见。论文的任何结论都必须是所有的作者一致同意的,如果某个作者有不同意见,他有权利退出署名,撤下与其有关的那部分结果。在论文投稿之前,所有的作者都应该知情并签名表示同意。不应该在某个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把他列为共同作者。一篇论文一般只有一名第一作者和一名通讯作者。如果有两个人的贡献确实难以分出主次,可以以注明两人的贡献相等的方式表明该论文有两名第一作者。但是一篇论文有多于两名的第一作者,或有多于一名的通讯作者,都是不正常的现象,会让人猜疑是为了增加一篇论文在评价工作中的使用价值所做的安排。论文的署名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责任。如果在论文发表后被发现存在造假、剽窃等问题,共同作者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不应该以不知情做为借口,试图推卸一切责任。造假者、剽窃者固然要承担最主要的责任,但是共同作者也要承担连带责任。因此,不要轻易在自己不了解的论文上署名。论文发表在有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是发布学术成果的正常渠道。重要的学术成果应该拿到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接受国际同行的评议。一篇论文只能投给一家期刊,只有在确知被退稿后,才能改投其他期刊。许多学术期刊都明文禁止一稿多投或重复发表。一稿多投浪费了编辑和审稿人的时间,重复发表则占用了期刊宝贵的版面,并且有可能出现知识产权的纠纷(许多期刊都要求作者全部或部分地把论文的版权转交给期刊)。如果一组数据已经在某篇论文中发表过,就不宜在新的论文中继续做为新数据来使用,否则也会被当成重复发表。如果在新论文中需要用到已发表论文的数据,应该采用引用的方式,注明文献出处。先在中国期刊上发表中文论文,再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同一内容的英文论文,这种做法严格来说也是重复发表,但是由于有助于促进国际交流,所以也没有必要深究。但是不宜先发表英文论文,再翻译成中文重复发表。在论文发表之前,不宜向新闻媒体宣布论文所报告的成果。一些国际学术期刊(例如英国《自然》)都规定不应把论文结果事先透露给新闻媒体,否则有可能导致被退稿。研究者对未发表的成果拥有特权,有权不让他人了解、使用该成果。期刊编辑、审稿人不能利用职务之便向他人透露或自己使用受审论文提供的新信息。但是研究成果一旦写成论文发表,就失去了特权,他人有权做恰当的引用和进一步了解该成果的细节。国家资助的成果发表后应该与同行共享。学术履历学术履历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人能够客观准确地了解、评价你的受教育经历和学术成就,因此应该只陈述事实,不要自己做主观评价,更不要拔高、捏造学历和成果。中国习惯于把还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提前称为博士,但是在正式介绍和学术履历中,不应该把还未获得博士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写成博士。在履历中应该写明自己获得的各种学位的时间,如果还未获得的,可注明预计获得的时间。由于美国医学教育属于研究生教育,美国医学院毕业生一般都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毕业后可以从事博士后研究,这就导致中国医学院毕业生虽然只有学士、硕士学位,也可以以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名义到美国实验室工作。这是由于中美两国的教育体制不同造成的“误会”。这种特殊的“博士后”不应该因此就在学术履历中声称自己有博士后研究经历,因为很显然,一个没有博士学位的人是不可能做博士后研究的。在介绍自己在国外的学习、研究经历时,不应该利用中英表述的差异,通过“翻译技巧”来拔高自己在国外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成就。例如,不应该把博士后研究人员(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翻译成“研究员”,让人误以为是和中国研究员一样与教授平级的职称;不应该把在国外获得的研究资助称为获“奖”,虽然这类研究资助的名称中有时会用到award一词,但是与由于学术成就而获得的奖励(prize)是不同的。在论文表中列举自己做为共同作者的论文时应该保留论文原有的排名顺序,不应该为了突出自己而改变论文排名顺序。采用黑体字或画线的方式让自己的名字突出则是可以的。如果一篇论文的共同作者人数较多,不能全部列出,那么应该在列出的最后一名作者后面注明etc,让读者清楚地知道后面还有其他作者未列出来。有的人只把作者名字列到自己为止,又不注明etc,让读者误以为他是论文的通讯作者(按惯例通讯作者是最后一名作者),这是一种误导行为。在论文表中应该只包括发表在经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上的论文。不应该把发表在会议增刊上的会议摘要(Poster,Meeting Abstract)也列进去充数。如果要列出会议摘要,应该单独列出,或者清清楚楚地注明属于会议摘要。在列出发表的学术专著时,应该清楚地写明自己的贡献。如果自己只是专著的主编,应该注明“编”或“Ed.”,不要让读者误以为是专著的作者。如果自己只是参与写作专著中的某个章节,也应该注明该章节,而不要让读者误以为是整本专著的作者。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