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新会计的话,他们的薪资待遇并不好,但是如果是老会计的话,他们的薪资待遇非常的好,一般情况下他们的工资是在三天左右主要也是看他们办理的业务。
我现在所在的城市 是湖北武汉。武汉目前在国内是新一线城市 ,跟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城市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跟重庆、天津、杭州的水平差不多。目前会计又因行业和职位不一样,薪资待遇又有差别。
在武汉,如果你现在是刚毕业的会计学生,仅仅持有初级会计证在写字楼上班,朝九晚五,双休,公司是零售企业简称商业,那你能拿到的待遇估计在3000~3500元/月,最高不会超过4000元/月,如果你是中级会计证,最高工资不会超过5000元。
如果是在工业(工厂)初级证4500元/月,中级证5500元/月。不过工作量会比商业大。如果是在房地产建筑行业,初级证不超过5000元/月,中级证不超过6000/月,如是是注会大概就8000元/月左右。
会计行业随着证书和经验的增加工资就会有所上升。但工作经验还是很重要的。我现在目前是中级证在一家农业公司任职,工资待遇是5500元/月,扣完社保大概就是5000出头了,我们是会计总管,不光是做账报税,还有核算工资,社保、合同、财务软件维护等工作都是由我来做。
所以工作量和工作范围还是很大很广,平常就是双休,不用打考勤,还可以调休。但没有年终奖,没有工龄工资,没有职位上升的空间,平常可能还会受老板的气,这就是民企的通病。不知道你问这个问题是什么目的?是现在在做会计还是想做会计?
如果你是想做会计,最好是全日制的学历加证书加经验会好找一些,但工资顶多就5000元/月,如果你还未毕业,建议你往公务事和事业单位考虑,本人在这里只能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你这些建议,希望你能慎重考虑。
不知道你在什么地方,在浙江一带,CPA会员且工作年龄2年以上年薪基本上8W,好一点的话10W,当然你本身得有这个能力,而且还是比较辛苦的~
会计行业目前面临的现状是大量的岗位稀缺,就业市场广大,财会人的工资薪酬在各行业前列!2020年4月8日,某招聘网站发布:《2020年春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显示:专业服务/咨询(财会/法律/人力资源等)平均薪酬排名第6。
此外据报告显示:全国38个城市(如下)的平均招聘薪酬为8821元/月。还公布了平均薪酬城市排名,北京、上海、深圳遥遥领先,杭州、珠海、广州、南京、武汉、厦门、宁波仅随其后,在前10名中。
另外,经过相关调查显示:一般会计人员月薪2000~3000元,会计主管月薪3000~8000元,大型企业财务经理或财务总监月薪达8000~50000元。
会计行业是有发展前景的,如果你选择了这条路,建议不断充实自己:考取证书+拿到工作经验,在会计行业内发光发亮。
河南主流都市报有《大河报》、《东方今报》、《郑州晚报》、《河南商报》、《河南日报》等,其中《大河报》和《东方今报》为全省发行的主流大报;《郑州晚报》和《河南商报》只要针对省会郑州市有效发行;《河南日报》是河南党报!大河报: 《大河报》于1995年8月1日创刊,是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一份以“关切民生、倡导时尚、贴近生活、服务大众”为宗旨的综合性都市生活日报。2008年1月31日,《大河报》由中国传媒思想库史坦国际和中国传媒论坛学术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07中国传媒投资年会上大河报第四次上榜“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品牌价值9.97亿元,比上年排名上升11位,是河南唯一入选媒体品牌,同时在“全球品牌论坛2007年会”上荣膺“中国最具广告价值媒体”。大河报已成为国内外企业向中原市场展示形象、拓展市场的首选媒体。东方今报: 《东方今报》是一份经国家新闻总署批准的,全国第一家由广电系统主管主办的综合性都市类报纸。其定位是以县级以上城市居民为读者对象,以郑州为中心,覆盖全省、辐射全国,发行量目前已达58万。2006年,东方今报发行在总量稳定的基础上,订户结构有了明显改善;2006年1~12月份,《东方今报》广告占版率达42.28%,广告经营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广告额突破亿元大关,综合收入达到1.2亿元,已经成为河南省媒体界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影响力,还是发行总量和广告额,都已稳居河南都市类报纸第二位。被国内报界誉为“中原报业一匹黑马”、“中国成长最快的都市报”。河南报纸媒体千人广告成本最低。郑州晚报: 《郑州日报》是中共郑州市委的机关报,对开彩印12版,周7刊。《郑州日报》创刊于1949年7月1日。1963年10月22日即郑州解放28周年之时,《郑州日报》改为《郑州晚报》。2002年5月,《郑州日报》恢复出版,《郑州晚报》全面改版。复刊后的《郑州日报》,主要担负市委机关报的职能。 河南商报:《河南商报》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第二张都市报。在河南报业市场上,《河南商报》紧随本集团的《大河报》,在发行量、广告收入、盈利规模和员工平均薪酬待遇等诸方面,居本地同类报纸中“第二报”的位置。 《河南商报》创刊于1983年8月,1997年7月正式改为综合性都市日报;2004年9月1日,归属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2007年7月全新改版,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具有财经特色的都市报,是“全球商报联盟”的发起单位之一。《河南商报》在河南报业市场上的迅速崛起和腾飞,已经得到本省和全国同行的充分认可。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创刊于1949年6月1日,是中共河南省委机关报,是河南省最具权威性、指导性的报纸,隶属于河南报业集团。16个版彩色印刷,发行量为38万份,波及全国,覆盖全省118个县市的每个角落。《河南日报》系中共河南省委机关报,创刊于1949年6月1日,隶属于河南报业集团。是河南省最具权威性、指导性,发行量最大的日报。河南介绍:河南省简称豫。全省总面积为16.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027万人,有汉、回、蒙古、满等51个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2%。共设有13个省辖市、4个地区、93个县、23个县级市和41个市辖区。
全都在这了!!为了15分拼啦(>__<) ^^^^河南日报 农村版 大河报 健康报 大河财富 文摘报 河南商报 今日安报 豫北新闻 今日消费 新闻爱好者 漫画月刊 今日消费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段28号河南报业大厦基本上各大报刊都出自这里时代青年》杂志社邮编:450003 地址:河南郑州市金水路17号电话:0371-5902645 传真:0371-5952425 Email: 《新家庭》杂志社邮编:450002 地址:郑州市农业路73号办电:0371-5721756-365 Email:《人生与伴侣》杂志社邮编:450002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丰产路23号电话:0371-3826137 传真:0371-3826133Email:《公安月刊》杂志社邮编:450003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9号电话:0371-5991155-22227 传真:0371-5970414Email:《公民与法》杂志社邮编:450003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省委南院《大河报》“新闻周刊”邮编:450003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经1路1号电话:0371-5978742《河南工人报》“太阳周刊”邮编:450003 地址:河南郑州市纬五路17号附1号84、苗笛《黄河·黄土·黄种人》杂志社邮编:450003 地址:郑州市顺河路黄委会综合楼12层电话:0371-6302618 传真:0371-6302219《妇女生活》杂志社《老年春秋》杂志社
有稿酬的对文章要求都很高。
郑州省级报纸报社有:河南日报、大河报、东方今报、河南商报、河南法制报、河南经济报、河南青年报等等。
郑州市级报纸报社:郑州日报,郑州晚报。
省级的报纸和报刊一般指的是省级别的单位以及相关省级别的行业或者相关的省级部门主管发行的报纸
河南省级报刊登报公示可以在手机上办理了,办理流程以‘登天下’为例,流程如下:
登天下是一个线上办理报纸公告声明公示的登报平台,可以直接在线上办理登报业务。
登报声明的费用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和登报声明的字数有一定关系,刊登的遗失声明字数越多费用越高。
二、和选择刊登的报纸有关系,每个地区都有比较便宜的登报报刊
不好进。中国财政杂志社需要,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如期取得毕业证、学位证,所学专业及学历符合岗位要求,大学本科生不超过26周岁(1995年1月1日后出生),硕士研究生不超过30周岁(1991年1月1日后出生),博士研究生不超过35周岁(1986年1月1日后出生),因此中国财政杂志社不是很好进。中国财政杂志社成立于1981年11月21日,是财政部部属的司局级事业单位,主办《中国财政》、《财务与会计》、《中国财政年鉴》、《中国会计年鉴》四种刊物。作为财政宣传的一个重要阵地,20多年来,中国财政杂志社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树立“出精品,创较好”的办刊意识,弘扬主旋律,为财政部中心工作服务,为广大财政、财务、会计工作者服务,在宣传党和国家的财经方针政策等。
杂志社。 十分确定。 干自己喜欢的。
你在的杂志社是什么性质的。。。想必不属于事业单位的杂志社。。还是去事业单位吧。。不要只看眼前利益。。事业单位的隐形福利是你在杂志社不能比的。。。否则,公务员、事业单位的的基本工资都不高。。干嘛有那么多人放着外企白领高薪都不干使劲往公务员或事业编制里钻。。大伙都不傻。。我的朋友在三线小市的建筑设计院(事业单位)。。一上班工资不高,三千多。。和我们打工差不多。。可是每月的住房公积金还有三千多。。虽然没发到他的卡上。。可那也是 钱啊。。敢问哪个企业能给这么高的住房公积金。。他说他所在的地区公务员的住房公积金更高。。。他还不平衡呢。。他用这个住房公积金买单位集资房(比市价低几倍)。。十年的住房公积金就三十多万买了120平米。。购房款他根本没动工资一份(除了装修是自己出的)。。我国的社保实行的是双轨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享受政府全额社保,自己的工资里不扣一毛钱的保险费。。。这就是现代中国社会最大的不公。。我所在的城市,国企退休的一般员工能拿2000多退休金的,同样公务员、事业单位退休的普通员工能拿到6000多退休金。。医疗还全额报销。。。
人民交通杂志社有特别贡献奖。人民交通杂志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主管、主办的国家级交通领域时政类期刊,国内刊号CN101525U,国内外统一发行。杂志以大交通的理念充分报道中国交通改革发展和洞悉社会热点,充分为交通管理者和交通参与者提供权威、及时的报道。
人民交通杂志的综述
人民交通杂志社紧跟时势,创新求实,传播国家方针政策,展现交通发展进程,致力推动新时代中国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此次荣获中国交通运输协会2021年度工作先进单位的称号。胡亚东会长在会议上强调,人民交通要进一步打造成宣传党和国家政策,贴近行业,服务综合交通发展、服务民生的综合性期刊。
万顺叫车加入条件:
1、男21-60周岁,女21-55周岁,无暴力犯罪、吸毒记录。
2、驾龄要求:达到当地网约车规定的要求,准驾车型C2及以上,驾龄三年以上,无酒驾、毒驾等严重交通违法事故。
3、万顺叫车车型要求:5-7座小型汽车(乘用车),车况良好,车龄在七年以内,不能是面包车(C1手动挡小型车驾照、C2为自动挡小型车驾照),关于车龄要求是因地制宜,具体请参照当地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办法。
4、车辆所有人驾驶车辆必须为注册车主车辆或获得车主许可,认同万顺叫车的从业者均可免费成为万顺叫车合伙人。
至于万顺叫车要培训多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培训内容主要仪容仪表、谈吐举止、服务标准、商务礼仪及软件操作等,分别为90多个小项。每隔两周,万顺司机需回到公司总部接受轮训,总结问题、改善提高。
扩展资料
发展历程
2019年12月8日,“中国春运出行服务发展论坛”在深圳举行。交通运输部、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等单位领导,《人民交通》杂志社、万顺叫车等企业领导,以及交通运输相关行业嘉宾400余人出席论坛。
“万顺叫车包机送大湾区建设者返乡过年”公益活动正式启动。万顺叫车将面向深圳大湾区建设者抽取幸运者,包机13架飞往13个省市,帮助在深工作的“追梦人”圆回家团聚梦。
2019年7月31日下午,成都城市新中心·东安新城投资合作会在深圳华侨城洲际酒店举行,希望携手“合伙人”,共享“大运”新机遇,共筑东安新城,深圳万顺叫车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应邀参加此次合作会,万顺叫车董事、副总裁杨骥、副总裁李述卫参加了此次会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深圳万顺叫车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梁衡,山西霍县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现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著有散文集《觅渡》、《把栏杆拍遍》,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写作研究集《为天之道》,政论集《继承与超越》等。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有《梁衡文集》九卷。先后有《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青山不老》等多篇作品入选大、中、小学语文课本。主要学术贡献,新闻方面:提出新闻的新定义、报纸的4个属性、新闻与文学的12个区别、新闻与政治“四点交叉统一律”等理论。文学方面:第一个提出对杨朔散文模式的批评:首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开创政治散文写作;提出散文没得“三层次”理论和“形、事、情、理、典”的“文章五诀”写作法。
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梁衡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他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人人皆可为国王》、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壶口瀑布》、《梁衡理科文集》、《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有《晋祠》《夏》《觅渡、觅渡、渡何处?》《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学校课本,另《梁衡理性散文》中的《壶口瀑布》被选入上海初一第一学期课文。 《青山不老》被选人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跨越百年的美丽》选人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8课。《夏感》被选入初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夏》被选入初中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 梁衡作品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人人皆可为国王》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壶口瀑布》《梁衡理科文集》《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有《晋祠》《夏》《觅渡、觅渡、渡何处?》《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学校课本,另《梁衡理性散文》中的《壶口瀑布》被选入上海初一第一学期课文。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 征文优秀奖。有三篇散文《晋祠》、《觅渡,觅渡,渡河处》和《夏感》入选冀教版中学教材,近年《海思》也被选入鄂教版语文中学教材。他的《青山不老》已被选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6课,《跨越百年的美丽》被选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夏感》选自《梁衡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也许,春的百卉萌发能给人一种再生的愉悦,春的万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畅快的释放吧;也许,秋的收获能给人一种成熟的满足,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绪得到淋漓的宣泄吧;所以,吟春咏秋,古今舞文弄墨者,几乎趋若过江之鲫。而夏呢?也许它太热太酽太稠密太有点“浓得化不开”了,因此,总不免给人一种失和谐超力度负荷过重之感。如是,怎能得到和普通百姓一样地受着“快乐原则”所支配的骚客文士的心理认同?怎能不被他们付诸阙如!即使有人写写,也难免写成“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干燥炎热的风”,“凶恶的嘶叫着”,“人象快干死的鱼”,“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引自茅盾、老舍、高尔基、罗曼罗兰诸人的作品)——一种作为艺术的内容中苦闷压抑象征的夏感;或者,写成“日常睡起 梁衡亲笔作品无情思”(杨万里),“手倦抛书午梦长”(蔡确)——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失落之情的夏感。写作 可是,梁衡同志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这间的黄金的夏季。”须知,这种赞美本身就很值得我们赞美。而他在这篇作品中所创造的清隽境界、丰厚含茹和高致的美,他的英华吐纳的娟秀语言,更令人由衷叹服。《夏感》确实够得上是当代散文中一篇难得的精品。 二 夏的热力,却绝没有沉闷的心迹;传达着夏的喧闹,毫无燥乱的踪影。悠悠溢出树间的声声长鸣,映衬着夏景的明快色泽,烘托着一种“蝉噪林逾静”的氛围,也更加表现出夏日大地的充实、厚重和沉稳。于是,在声色互补、虚实交融之中,作者已经为全文定下了昂扬积极的主调。自我反思 接着,作者摆平视角,镜头下移,好象在纵目远眺这广袤的原野似的,望着翻滚的麦浪“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在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里,作者呈现给我们的,已不是现实世界的简单还原,而是一种意化了的风物,是外在客体在作者心灵屏幕上的闪烁;或者说,是折射着作者情感光束的时代投影。然后,一阵浮动着的热风,“飘过田野”,似乎是给远眺的作者、也似乎是给读者吹送来“已熟透了的麦香”。这一笔点染,不仅恰到好处也恰如锦上添花。正如前面蝉鸣的烘托体现为一种声与色的交融一样,这儿的点染则体现为一种色与香的谐和。如果说,前面的烘托是一种氛围的点化,那么这儿的点染则是一种情致的昭示——昭示生活的丰腴和饱满。作者就是在如此详尽地进行了铺垫之后,从容不迫地把他的笔触导向文章意蕴的致力点——“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这才是作者自己的夏感,这才是作者自己所发现、所体认、所慧识的独到的夏感。从这里,作者又仿佛自然而然地引申出一段精妙的议论:“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为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这一段议论,构句独树一帜,用语别开生面,排比对偶驾轻就熟,在古色古香中显现着一种难得的理趣,即一种优美的情趣与深沉的意理相结合而滋生的抒情美感。这一段议论,对前面之意蕴致力点,是发生,是拓进,是引深;实际上,也是作者对自己所发现、体认、慧识的夏的质性的一种哲人式抽象与鞭辟入里的诠释。那么,这种质性意味着什么?作者很快就一语道破了。原来,“那春天的灵透之气”所积蓄所酿成“磅礴之势”,正是一种“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伟力的奔突,一种由孕育到丰登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律动,一种印着人类巨大的钤记的创造之波的流泻。作者热情讴歌的,就是这样一首力、生命与创造的诗。写夏的美 三 梁衡老了,依有活力梁衡同志赞美的夏,是麦浪翻滚、麦香吹送的夏,是“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的夏。这是何方之夏?显然,作者的注目点是非常明确的。在那段精妙的议论后,他这样写道:“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里,作者的视角好象在渐渐拉近,镜头也从宏大转入精微。于是,一个一个机趣盎然的大特写跃入了我们的眼帘。一个“挑”字,让我们几乎感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一个“举”字,让我们差不多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中,我们同样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它们仿佛都在紧紧抓住这美好的年华大显身手,不舍昼夜地向着自我的完善和神圣的奉献而奋勇“冲刺”。一句话,出神入化的描绘让我们从这些夏的宠儿身上,感到了人的丰采,人的气度,人的灵秀。福楼拜曾经说过:“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找到这个词不可,而绝不能为了逃避困难,用差不多的词句敷衍了事。”梁衡同志的这一段文字,精雕细刻,丰姿绰约,作者之惨淡用心昭然,同时也是对福楼拜的“一词说”的生动实践。这段文字,不仅构成全文意境的有力依托,而且也成为以金色为基调的夏的主体形象的丰满和强化。 梁衡获奖审视作者所描绘的一切,我们恐怕很难想到那稻谷飘香的锦绣江南,也恐怕很难想到那牧草连云的苍茫塞外。我们首先想到的,恐怕应该是那雄浑壮阔的黄河流域了——那八百里秦川,那三晋高原以及那横踞冀鲁豫的一望无际的冲积平原。是的,正是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而作者本人也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并多年驻节于斯。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就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在,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而上的寓义在。 当然,《夏感》的作者并没有把他的镜头仅仅停留在夏的景观上,而是让自己的视角渐次由表层进入肌里,对准了我们这个星球的真正主宰——人。夏日里生命在交替,夏日里作物向秋的终点最后“冲刺”,这种生机勃勃的运作,固然有大自然永恒代序的机制,但不可不论的是,自从人类参与其间后,它多半已成了作为万物灵长的我们之意志的对象化,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人,是夏的色彩的真正涂染者;也正是人,拨响了夏的紧张的旋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这一段文字,作者似乎只是漫不经心,信笔写来,与前面一丝不苟的刻镂简直形成了鲜明的差距,表面看甚至给人一种拙讷浅陋之感。其实,白描的语言形式正契合着质朴的内容,如果把一连串形容词堆在这些普通劳动者身上,也许形成的倒是一种美的造作。所以,作者此处的不施铅华,实在也是合情合理之笔。艺术感染力 无情思”(杨万里),“手倦抛书午梦长”(蔡确)——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失落之情的夏感。 可是,梁衡同志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这间的黄金的夏季。”须知,这种赞美本身就很值得我们赞美。而他在这篇作品中所创造的清隽境界、丰厚含茹和高致的美,他的英华吐纳的娟秀语言,更令人由衷叹服。《夏感》确实够得上是当代散文中一篇难得的精品。 二 夏的热力,却绝没有沉闷的心迹;传达着夏的喧闹,毫无燥乱的踪影。悠悠溢出树间的声声长鸣,映衬着夏景的明快色泽,烘托着一种“蝉噪林逾静”的氛围,也更加表现出夏日大地的充实、厚重和沉稳。于是,在声色互补、虚实交融之中,作者已经为全文定下了昂扬积极的主调。 接着,作者摆平视角,镜头下移,好象在纵目远眺这广袤的原野似的,望着翻滚的麦浪“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在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里,作者呈现给我们的,已不是现实世界的简单还原,而是一种意化了的风物,是外在客体在作者心灵屏幕上的闪烁;或者说,是折射着作者情感光束的时代投影。然后,一阵浮动着的热风,“飘过田野”,似乎是给远眺的作者、也似乎是给读者吹送来“已熟透了的麦香”。这一笔点染,不仅恰到好处也恰如锦上添花。正如前面蝉鸣的烘托体现为一种声与色的交融一样,这儿的点染则体现为一种色与香的谐和。如果说,前面的烘托是一种氛围的点化,那么这儿的点染则是一种情致的昭示——昭示生活的丰腴和饱满。作者就是在如此详尽地进行了铺垫之后,从容不迫地把他的笔触导向文章意蕴的致力点——“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这才是作者自己的夏感,这才是作者自己所发现、所体认、所慧识的独到的夏感。从这里,作者又仿佛自然而然地引申出一段精妙的议论:“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为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这一段议论,构句独树一帜,用语别开生面,排比对偶驾轻就熟,在古色古香中显现着一种难得的理趣,即一种优美的情趣与深沉的意理相结合而滋生的抒情美感。这一段议论,对前面之意蕴致力点,是发生,是拓进,是引深;实际上,也是作者对自己所发现、体认、慧识的夏的质性的一种哲人式抽象与鞭辟入里的诠释。那么,这种质性意味着什么?作者很快就一语道破了。原来,“那春天的灵透之气”所积蓄所酿成“磅礴之势”,正是一种“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伟力的奔突,一种由孕育到丰登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律动,一种印着人类巨大的钤记的创造之波的流泻。作者热情讴歌的,就是这样一首力、生命与创造的诗。 三 梁衡同志赞美的夏,是麦浪翻滚、麦香吹送的夏,是“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的夏。这是何方之夏?显然,作者的注目点是非常明确的。在那段精妙的议论后,他这样写道:“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里,作者的视角好象在渐渐拉近,镜头也从宏大转入精微。于是,一个一个机趣盎然的大特写跃入了我们的眼帘。一个“挑”字,让我们几乎感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一个“举”字,让我们差不多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中,我们同样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它们仿佛都在紧紧抓住这美好的年华大显身手,不舍昼夜地向着自我的完善和神圣的奉献而奋勇“冲刺”。一句话,出神入化的描绘让我们从这些夏的宠儿身上,感到了人的丰采,人的气度,人的灵秀。福楼拜曾经说过:“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找到这个词不可,而绝不能为了逃避困难,用差不多的词句敷衍了事。”梁衡同志的这一段文字,精雕细刻,丰姿绰约,作者之惨淡用心昭然,同时也是对福楼拜的“一词说”的生动实践。这段文字,不仅构成全文意境的有力依托,而且也成为以金色为基调的夏的主体形象的丰满和强化。 审视作者所描绘的一切,我们恐怕很难想到那稻谷飘香的锦绣江南,也恐怕很难想到那牧草连云的苍茫塞外。我们首先想到的,恐怕应该是那雄浑壮阔的黄河流域了——那八百里秦川,那三晋高原以及那横踞冀鲁豫的一望无际的冲积平原。是的,正是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而作者本人也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并多年驻节于斯。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就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在,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而上的寓义在。 四 当然,《夏感》的作者并没有把他的镜头仅仅停留在夏的景观上,而是让自己的视角渐次由表层进入肌里,对准了我们这个星球的真正主宰——人。夏日里生命在交替,夏日里作物向秋的终点最后“冲刺”,这种生机勃勃的运作,固然有大自然永恒代序的机制,但不可不论的是,自从人类参与其间后,它多半已成了作为万物灵长的我们之意志的对象化,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人,是夏的色彩的真正涂染者;也正是人,拨响了夏的紧张的旋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这一段文字,作者似乎只是漫不经心,信笔写来,与前面一丝不苟的刻镂简直形成了鲜明的差距,表面看甚至给人一种拙讷浅陋之感。其实,白描的语言形式正契合着质朴的内容,如果把一连串形容词堆在这些普通劳动者身上,也许形成的倒是一种美的造作。所以,作者此处的不施铅华,实在也是合情合理之笔。 那么,作品的艺术濡染力如何强化呢?梁衡同志所运用的妙着是——细节。“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这几个细节,与上述快割快打快追肥浇水之类在叙述特色上一脉相承,构成了该段文字恬淡平实的整体风格。这几个细节,乍一看似乎有点司空见惯,品嚼再三,就象使人感到它独有的韵味。“听听窗纸”,“看看窗外”,在夏的紧张旋律的侧写,是夏的快节奏,也是作者运用间接表现手法推出的心理镜头。它,外化了“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款款心曲,使我们在想象的空间看到了他们急切的目光、企盼丰收的焦灼以及与夏的律动所共鸣的人的感情律动。在几个细节,极其平易而又极易其传神,明丽天然而又活灵活现,用“看似平常最奇崛”来形容它,是一点儿也不过分的。可以说,如果换一个其他细节取而代之,作品的魅力就会大大削弱。 五 他写的《青山不老》被选入了人教版小学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级上册 第16课。 他写的《跨越百年的美丽》被选入了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 第18课。 他写的《夏感》成为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册 第17课。 他写的《夏》被选入了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册第十七课,重点的写出夏天的“色彩”和“旋律” 先生在写下《夏感》一文时,用热情洋溢的语言,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 他的《壶口瀑布》被选入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册第15课。 散文评价 不论是山水散文,还是人物散文,梁衡的作品中都可见智慧的哲思与感悟,充满大气磅礴的深刻思想。充溢的激情蕴藏在深沉的思考中,别有的那份厚重与沉实,避免了简单的抒情与表白,显示出大散文的气韵。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百代的文人。而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却从作者的笔端一一鲜活起来。梁衡的散文情理并重,以评带传,他写的人物在千年百年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而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他从人性的深层重新来诠释一位人物。而在梁衡的人物散文中,其主人公大多带有着某种的悲剧性的色彩,从美学的意义上讲,悲剧能令人崇高,梁衡在他的散文中能神飞八荒、思接千载,思之所至,情之所钟,哲理和现实生活血肉一体地融合起来. 作业:(根据需要自拟 可以让同学写仿写句子: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编辑本段梁衡主讲《岳阳楼记》:忧国思想是政治财富 红网长沙11月13日讯(记者 汤红辉)今日上午,首届“三湘读书月”活动第二场读书报告会在湖南省图书馆举行,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梁衡在会上作了《<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主题演讲,剖析为官做人之道。 “范仲淹对政治文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个“忧”字上。”梁衡认为。《岳阳楼记》产生于我国封建社会成熟期之宋代,作者生于忧患,成于忧患,倾其一生和一个时代来解读这个“忧”字。而范仲淹的忧国思想,最忧之处有三,即忧民、忧君、忧政。“这是留给我们的政治财富,这是每一个政治家都要面对的问题”。 梁衡进一步阐述说,范仲淹的忧民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为民办事、为民请命和为民除弊。其中为民办实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利为民所谋”;为民请命就是“情为民所系”;为民除弊则是“权为民所用”。 “一个政治家政治行为的背后都有人格精神在支撑。”梁衡在报告会上从三个方面解读了范仲淹的人格思想。他认为,范仲淹具有“无奴气,有志气”的独立精神、“实事求是,按原则办事”的理性精神、“为官不滑,为人不奸”的牺牲精神。 本次报告会由三湘读书月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直机关工委、《新湘评论》杂志社、湖南图书馆联合主办。
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梁衡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他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人人皆可为国王》、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壶口瀑布》、《梁衡理科文集》、《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有《晋祠》《夏》《觅渡、觅渡、渡何处?》《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学校课本,另《梁衡理性散文》中的《壶口瀑布》被选入上海初一第一学期课文。 《青山不老》被选人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跨越百年的美丽》选人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8课。《夏感》被选入初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夏》被选入初中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 梁衡作品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人人皆可为国王》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壶口瀑布》《梁衡理科文集》《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有《晋祠》《夏》《觅渡、觅渡、渡何处?》《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学校课本,另《梁衡理性散文》中的《壶口瀑布》被选入上海初一第一学期课文。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 征文优秀奖。有三篇散文《晋祠》、《觅渡,觅渡,渡河处》和《夏感》入选冀教版中学教材,近年《海思》也被选入鄂教版语文中学教材。他的《青山不老》已被选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6课,《跨越百年的美丽》被选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夏感》选自《梁衡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也许,春的百卉萌发能给人一种再生的愉悦,春的万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畅快的释放吧;也许,秋的收获能给人一种成熟的满足,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绪得到淋漓的宣泄吧;所以,吟春咏秋,古今舞文弄墨者,几乎趋若过江之鲫。而夏呢?也许它太热太酽太稠密太有点“浓得化不开”了,因此,总不免给人一种失和谐超力度负荷过重之感。如是,怎能得到和普通百姓一样地受着“快乐原则”所支配的骚客文士的心理认同?怎能不被他们付诸阙如!即使有人写写,也难免写成“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干燥炎热的风”,“凶恶的嘶叫着”,“人象快干死的鱼”,“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引自茅盾、老舍、高尔基、罗曼罗兰诸人的作品)——一种作为艺术的内容中苦闷压抑象征的夏感;或者,写成“日常睡起 梁衡亲笔作品无情思”(杨万里),“手倦抛书午梦长”(蔡确)——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失落之情的夏感。写作 可是,梁衡同志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这间的黄金的夏季。”须知,这种赞美本身就很值得我们赞美。而他在这篇作品中所创造的清隽境界、丰厚含茹和高致的美,他的英华吐纳的娟秀语言,更令人由衷叹服。《夏感》确实够得上是当代散文中一篇难得的精品。 二 夏的热力,却绝没有沉闷的心迹;传达着夏的喧闹,毫无燥乱的踪影。悠悠溢出树间的声声长鸣,映衬着夏景的明快色泽,烘托着一种“蝉噪林逾静”的氛围,也更加表现出夏日大地的充实、厚重和沉稳。于是,在声色互补、虚实交融之中,作者已经为全文定下了昂扬积极的主调。自我反思 接着,作者摆平视角,镜头下移,好象在纵目远眺这广袤的原野似的,望着翻滚的麦浪“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在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里,作者呈现给我们的,已不是现实世界的简单还原,而是一种意化了的风物,是外在客体在作者心灵屏幕上的闪烁;或者说,是折射着作者情感光束的时代投影。然后,一阵浮动着的热风,“飘过田野”,似乎是给远眺的作者、也似乎是给读者吹送来“已熟透了的麦香”。这一笔点染,不仅恰到好处也恰如锦上添花。正如前面蝉鸣的烘托体现为一种声与色的交融一样,这儿的点染则体现为一种色与香的谐和。如果说,前面的烘托是一种氛围的点化,那么这儿的点染则是一种情致的昭示——昭示生活的丰腴和饱满。作者就是在如此详尽地进行了铺垫之后,从容不迫地把他的笔触导向文章意蕴的致力点——“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这才是作者自己的夏感,这才是作者自己所发现、所体认、所慧识的独到的夏感。从这里,作者又仿佛自然而然地引申出一段精妙的议论:“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为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这一段议论,构句独树一帜,用语别开生面,排比对偶驾轻就熟,在古色古香中显现着一种难得的理趣,即一种优美的情趣与深沉的意理相结合而滋生的抒情美感。这一段议论,对前面之意蕴致力点,是发生,是拓进,是引深;实际上,也是作者对自己所发现、体认、慧识的夏的质性的一种哲人式抽象与鞭辟入里的诠释。那么,这种质性意味着什么?作者很快就一语道破了。原来,“那春天的灵透之气”所积蓄所酿成“磅礴之势”,正是一种“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伟力的奔突,一种由孕育到丰登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律动,一种印着人类巨大的钤记的创造之波的流泻。作者热情讴歌的,就是这样一首力、生命与创造的诗。写夏的美 三 梁衡老了,依有活力梁衡同志赞美的夏,是麦浪翻滚、麦香吹送的夏,是“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的夏。这是何方之夏?显然,作者的注目点是非常明确的。在那段精妙的议论后,他这样写道:“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里,作者的视角好象在渐渐拉近,镜头也从宏大转入精微。于是,一个一个机趣盎然的大特写跃入了我们的眼帘。一个“挑”字,让我们几乎感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一个“举”字,让我们差不多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中,我们同样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它们仿佛都在紧紧抓住这美好的年华大显身手,不舍昼夜地向着自我的完善和神圣的奉献而奋勇“冲刺”。一句话,出神入化的描绘让我们从这些夏的宠儿身上,感到了人的丰采,人的气度,人的灵秀。福楼拜曾经说过:“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找到这个词不可,而绝不能为了逃避困难,用差不多的词句敷衍了事。”梁衡同志的这一段文字,精雕细刻,丰姿绰约,作者之惨淡用心昭然,同时也是对福楼拜的“一词说”的生动实践。这段文字,不仅构成全文意境的有力依托,而且也成为以金色为基调的夏的主体形象的丰满和强化。 梁衡获奖审视作者所描绘的一切,我们恐怕很难想到那稻谷飘香的锦绣江南,也恐怕很难想到那牧草连云的苍茫塞外。我们首先想到的,恐怕应该是那雄浑壮阔的黄河流域了——那八百里秦川,那三晋高原以及那横踞冀鲁豫的一望无际的冲积平原。是的,正是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而作者本人也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并多年驻节于斯。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就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在,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而上的寓义在。 当然,《夏感》的作者并没有把他的镜头仅仅停留在夏的景观上,而是让自己的视角渐次由表层进入肌里,对准了我们这个星球的真正主宰——人。夏日里生命在交替,夏日里作物向秋的终点最后“冲刺”,这种生机勃勃的运作,固然有大自然永恒代序的机制,但不可不论的是,自从人类参与其间后,它多半已成了作为万物灵长的我们之意志的对象化,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人,是夏的色彩的真正涂染者;也正是人,拨响了夏的紧张的旋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这一段文字,作者似乎只是漫不经心,信笔写来,与前面一丝不苟的刻镂简直形成了鲜明的差距,表面看甚至给人一种拙讷浅陋之感。其实,白描的语言形式正契合着质朴的内容,如果把一连串形容词堆在这些普通劳动者身上,也许形成的倒是一种美的造作。所以,作者此处的不施铅华,实在也是合情合理之笔。艺术感染力 那么,作品的艺术濡染力如何强化呢?梁衡同志所运用的妙着是——细节。“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这几个细节,与上述快割快打快追肥浇水之类在叙述特色上一脉相承,构成了该段文字恬淡平实的整体风格。这几个细节,乍一看似乎有点司空见惯,品嚼再三,就象使人感到它独有的韵味。“听听窗纸”,“看看窗外”,在夏的紧张旋律的侧写,是夏的快节奏,也是作者运用间接表现手法推出的心理镜头。它,外化了“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款款心曲,使我们在想象的空间看到了他们急切的目光、企盼丰收的焦灼以及与夏的律动所共鸣的人的感情律动。在几个细节,极其平易而又极易其传神,明丽天然而又活灵活现,用“看似平常最奇崛”来形容它,是一点儿也不过分的。可以说,如果换一个其他细节取而代之,作品的魅力就会大大削弱。编辑本段作品收录 他写的《青山不老》被选入了人教版小学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级上册 第16课,为选读课文。 他写的《跨越百年的美丽》被选入了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 第18课。 他写的《夏感》成为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他写的《海思》被选为鄂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八年级上册第7课。 他写的《夏》被选入了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册第十七课,以及西师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第一课,重点的写出夏天的“色彩”、“气氛”和“旋律” 例:梁衡先生在写下《夏感》一文时,用热情洋溢的语言,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并用了大量优美语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编辑本段散文评价 不论是山水散文,还是人物散文,梁衡的作品中都可见智慧的哲思与感悟,充满大气磅礴的深刻思想。充溢的激情蕴藏在深沉的思考中,别有的那份厚重与沉实,避免了简单的抒情与表白,显示出大散文的气韵。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百代的文人。而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却从作者的笔端一一鲜活起来。梁衡的散文情理并重,以评带传,他写的人物在千年百年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而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他从人性的深层重新来诠释一位人物。而在梁衡的人物散文中,其主人公大多带有着某种的悲剧性的色彩,从美学的意义上讲,悲剧能令人崇高,梁衡在他的散文中能神飞八荒、思接千载,思之所至,情之所钟,哲理和现实生活血肉一体地融合起来. <文意导读> 本文用热情洋溢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把我们带进一种美好的意境中.作者只是在描写这些景象吗?他还有什么内心的感觉,体验要表达? 评散文《夏感》 《夏感》选自《梁衡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也许,春的百卉萌发能给人一种再生的愉悦,春的万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畅快的释放吧;也许,秋的收获能给人一种成熟的满足,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绪得到淋漓的宣泄吧;所以,吟春咏秋,古今舞文弄墨者,几乎趋若过江之鲫。而夏呢?也许它太热太酽太稠密太有点“浓得化不开”了,因此,总不免给人一种失和谐超力度负荷过重之感。如是,怎能得到和普通百姓一样地受着“快乐原则”所支配的骚客文士的心理认同?怎能不被他们付诸阙如!即使有人写写,也难免写成“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干燥炎热的风”,“凶恶的嘶叫着”,“人象快干死的鱼”,“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引自茅盾、老舍、高尔基、罗曼罗兰诸人的作品)——一种作为艺术的内容中苦闷压抑象征的夏感;或者,写成“日常睡起梁衡作品 无情思”(杨万里),“手倦抛书午梦长”(蔡确)——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失落之情的夏感。 可是,梁衡同志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这间的黄金的夏季。”须知,这种赞美本身就很值得我们赞美。而他在这篇作品中所创造的清隽境界、丰厚含茹和高致的美,他的英华吐纳的娟秀语言,更令人由衷叹服。《夏感》确实够得上是当代散文中一篇难得的精品。 二 夏的热力,却绝没有沉闷的心迹;传达着夏的喧闹,毫无燥乱的踪影。悠悠溢出树间的声声长鸣,映衬着夏景的明快色泽,烘托着一种“蝉噪林逾静”的氛围,也更加表现出夏日大地的充实、厚重和沉稳。于是,在声色互补、虚实交融之中,作者已经为全文定下了昂扬积极的主调。 接着,作者摆平视角,镜头下移,好象在纵目远眺这广袤的原野似的,望着翻滚的麦浪“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在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里,作者呈现给我们的,已不是现实世界的简单还原,而是一种意化了的风物,是外在客体在作者心灵屏幕上的闪烁;或者说,是折射着作者情感光束的时代投影。然后,一阵浮动着的热风,“飘过田野”,似乎是给远眺的作者、也似乎是给读者吹送来“已熟透了的麦香”。这一笔点染,不仅恰到好处也恰如锦上添花。正如前面蝉鸣的烘托体现为一种声与色的交融一样,这儿的点染则体现为一种色与香的谐和。如果说,前面的烘托是一种氛围的点化,那么这儿的点染则是一种情致的昭示——昭示生活的丰腴和饱满。作者就是在如此详尽地进行了铺垫之后,从容不迫地把他的笔触导向文章意蕴的致力点——“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这才是作者自己的夏感,这才是作者自己所发现、所体认、所慧识的独到的夏感。从这里,作者又仿佛自然而然地引申出一段精妙的议论:“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为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这一段议论,构句独树一帜,用语别开生面,排比对偶驾轻就熟,在古色古香中显现着一种难得的理趣,即一种优美的情趣与深沉的意理相结合而滋生的抒情美感。这一段议论,对前面之意蕴致力点,是发生,是拓进,是引深;实际上,也是作者对自己所发现、体认、慧识的夏的质性的一种哲人式抽象与鞭辟入里的诠释。那么,这种质性意味着什么?作者很快就一语道破了。原来,“那春天的灵透之气”所积蓄所酿成“磅礴之势”,正是一种“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伟力的奔突,一种由孕育到丰登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律动,一种印着人类巨大的钤记的创造之波的流泻。作者热情讴歌的,就是这样一首力、生命与创造的诗。 三 梁衡同志赞美的夏,是麦浪翻滚、麦香吹送的夏,是“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的夏。这是何方之夏?显然,作者的注目点是非常明确的。在那段精妙的议论后,他这样写道:“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里,作者的视角好象在渐渐拉近,镜头也从宏大转入精微。于是,一个一个机趣盎然的大特写跃入了我们的眼帘。一个“挑”字,让我们几乎感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一个“举”字,让我们差不多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中,我们同样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它们仿佛都在紧紧抓住这美好的年华大显身手,不舍昼夜地向着自我的完善和神圣的奉献而奋勇“冲刺”。一句话,出神入化的描绘让我们从这些夏的宠儿身上,感到了人的丰采,人的气度,人的灵秀。福楼拜曾经说过:“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找到这个词不可,而绝不能为了逃避困难,用差不多的词句敷衍了事。”梁衡同志的这一段文字,精雕细刻,丰姿绰约,作者之惨淡用心昭然,同时也是对福楼拜的“一词说”的生动实践。这段文字,不仅构成全文意境的有力依托,而且也成为以金色为基调的夏的主体形象的丰满和强化。 审视作者所描绘的一切,我们恐怕很难想到那稻谷飘香的锦绣江南,也恐怕很难想到那牧草连云的苍茫塞外。我们首先想到的,恐怕应该是那雄浑壮阔的黄河流域了——那八百里秦川,那三晋高原以及那横踞冀鲁豫的一望无际的冲积平原。是的,正是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而作者本人也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并多年驻节于斯。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就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在,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而上的寓义在。 四 当然,《夏感》的作者并没有把他的镜头仅仅停留在夏的景观上,而是让自己的视角渐次由表层进入肌里,对准了我们这个星球的真正主宰——人。夏日里生命在交替,夏日里作物向秋的终点最后“冲刺”,这种生机勃勃的运作,固然有大自然永恒代序的机制,但不可不论的是,自从人类参与其间后,它多半已成了作为万物灵长的我们之意志的对象化,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人,是夏的色彩的真正涂染者;也正是人,拨响了夏的紧张的旋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这一段文字,作者似乎只是漫不经心,信笔写来,与前面一丝不苟的刻镂简直形成了鲜明的差距,表面看甚至给人一种拙讷浅陋之感。其实,白描的语言形式正契合着质朴的内容,如果把一连串形容词堆在这些普通劳动者身上,也许形成的倒是一种美的造作。所以,作者此处的不施铅华,实在也是合情合理之笔。 那么,作品的艺术濡染力如何强化呢?梁衡同志所运用的妙着是——细节。“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这几个细节,与上述快割快打快追肥浇水之类在叙述特色上一脉相承,构成了该段文字恬淡平实的整体风格。这几个细节,乍一看似乎有点司空见惯,品嚼再三,就象使人感到它独有的韵味。“听听窗纸”,“看看窗外”,在夏的紧张旋律的侧写,是夏的快节奏,也是作者运用间接表现手法推出的心理镜头。它,外化了“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款款心曲,使我们在想象的空间看到了他们急切的目光、企盼丰收的焦灼以及与夏的律动所共鸣的人的感情律动。在几个细节,极其平易而又极易其传神,明丽天然而又活灵活现,用“看似平常最奇崛”来形容它,是一点儿也不过分的。可以说,如果换一个其他细节取而代之,作品的魅力就会大大削弱。 五 他写的《青山不老》被选入了人教版小学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级上册 第16课。 他写的《跨越百年的美丽》被选入了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 第18课。 他写的《夏感》成为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册 第17课。 他写的《夏》被选入了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册第十七课,重点的写出夏天的“色彩”和“旋律” 先生在写下《夏感》一文时,用热情洋溢的语言,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 他的《壶口瀑布》被选入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册第15课。 散文评价 不论是山水散文,还是人物散文,梁衡的作品中都可见智慧的哲思与感悟,充满大气磅礴的深刻思想。充溢的激情蕴藏在深沉的思考中,别有的那份厚重与沉实,避免了简单的抒情与表白,显示出大散文的气韵。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百代的文人。而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却从作者的笔端一一鲜活起来。梁衡的散文情理并重,以评带传,他写的人物在千年百年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而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他从人性的深层重新来诠释一位人物。而在梁衡的人物散文中,其主人公大多带有着某种的悲剧性的色彩,从美学的意义上讲,悲剧能令人崇高,梁衡在他的散文中能神飞八荒、思接千载,思之所至,情之所钟,哲理和现实生活血肉一体地融合起来. 作业:(根据需要自拟 可以让同学写仿写句子: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编辑本段梁衡主讲《岳阳楼记》:忧国思想是政治财富 红网长沙11月13日讯(记者 汤红辉)今日上午,首届“三湘读书月”活动第二场读书报告会在湖南省图书馆举行,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梁衡在会上作了《<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主题演讲,剖析为官做人之道。 “范仲淹对政治文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个“忧”字上。”梁衡认为。《岳阳楼记》产生于我国封建社会成熟期之宋代,作者生于忧患,成于忧患,倾其一生和一个时代来解读这个“忧”字。而范仲淹的忧国思想,最忧之处有三,即忧民、忧君、忧政。“这是留给我们的政治财富,这是每一个政治家都要面对的问题”。 梁衡进一步阐述说,范仲淹的忧民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为民办事、为民请命和为民除弊。其中为民办实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利为民所谋”;为民请命就是“情为民所系”;为民除弊则是“权为民所用”。 “一个政治家政治行为的背后都有人格精神在支撑。”梁衡在报告会上从三个方面解读了范仲淹的人格思想。他认为,范仲淹具有“无奴气,有志气”的独立精神、“实事求是,按原则办事”的理性精神、“为官不滑,为人不奸”的牺牲精神。 本次报告会由三湘读书月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直机关工委、《新湘评论》杂志社、湖南图书馆联合主办。
人民日报。梁恒男,中共党员,湖北武汉人,财会通讯杂志社编辑室主任。协助社长分管编辑工作,负责审稿、编辑全面工作。同时负责杂志社编辑部对外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