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对于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是不可缺少的。归纳起来,参考文献著录的目的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都有继承性,现时的研究都是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今人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一般都是前人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的继续和发展;因此,在论文中涉及研究的背景、理由、目的等的阐述,必然要对过去的工作进行评价,著录参考文献即能表明言之有据,并明白交待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论文审阅者、编者和读者评估论文的价值和水平提供了客观依据。 2)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论文报道的研究成果虽然是论文作者自己的,但在阐述和论证过程中免不了要引用前人的成果,包括观点、方法、数据和其他资料,若对引用部分加以标注,则他人的成果将表示得十分清楚。这不仅表明了论文作者对他人劳动的尊重,而且也免除了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嫌疑。 3) 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读者通过著录的参考文献,可方便地检索和查找有关图书资料,以对该论文中的引文有更详尽的了解。 4)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论文中需要表述的某些内容,凡已有文献所载者不必详述,只在相应之处注明见何文献即可。这不仅精练了语言,节省了篇幅,而且避免了一般性表述和资料堆积,使论文容易达到篇幅短、内容精的要求。 5) 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哥特风主要表现在建筑、文学、音乐上。在建筑上主要教堂比如著名的德国科隆大教堂,哥特文学以美国的埃德加·爱伦·坡为代表,音乐主要是当代时兴主要金属歌特、死亡歌特和古典歌特等等。
歌特生活在生活着装方面也有鲜明的个性有哥特妆(为全黑色),哥特是一种人类文化发展中,某个和常理分歧的文化体系。现在我们所接触到的哥特式从最早西欧文化中,提取他们的残旧,暗雅作为元素产生的而产生的社会另一种的声音。一种思想表达方式。
哥特它独特及富有魅力的表现方式,深深影响着这个社会。它已经不单单只从西欧古典风格里面“拿来主义”,加入了魔鬼,偏冷门宗教,死亡,朋克等因素,哥特就像是个巨大的蠕虫吞噬着所有可以强大自己的文化,只要它黑暗,阴郁。但它并不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更像一种反讽。
哥特式服装则有很多种。优雅哥特式,贵族哥特式,复古哥特式,可爱哥特式……等。
表现的文字恐怖阴暗华丽唯美邪恶优美……是所有的恐怖类的小说电影电视剧的鼻祖……
哥特式房屋……著名的科隆教堂。在德国有很多……还有的类似于吸血鬼城堡。
哥特式音乐。金属,死亡,贵族复古等多种……人们内心中的吸血鬼已经被分为哥特式的风格中。
哥特式在人们心中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潮流,风格。
以崇尚死亡,肉体自残,颓废堕落的不明行为给哥特加定义。扭曲了哥特式的本意。哥特式并不暴力。哥特式不是说要多完美,颓废,阴暗,扭曲,叛逆……才是哥特。他们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华丽,而是内在的气质。
扩展资料
哥特精神
无数个剧黑的夜晚,月光冷冷地包围着一切。空中划过锐利的线条,像是发掘世界最深的罪恶。生命紧紧地依附着死亡,渲染着黑暗和绝望。Gothic(哥特)的命名是从德国的“Goth”部落由来的,Goth人入侵了意大利并推翻了罗马帝国。在15世纪,人们普遍带有着文艺复兴的观念,希望回到古典时代。
介于古典时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这段时间被称为中世纪。因为意大利记恨Goth人毁掉了他们的罗马帝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始终对中世纪带有着否定的术语,他们称这一时期为“Gothic”。意味着野蛮和粗野。当然我们要看到事物的双面性,中世纪给世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杰出的艺术作品。
这时期的建筑技术上有了突破式的改进,产生了像NOTRE-PAME这样的哥特式大教堂。哥特式的艺术不仅仅体现在建筑上,从12世纪到16世纪的早期,雕刻,玻璃制品,装饰物等都贴上了哥特艺术的标签。
宗教在哥特艺术作品中起到了很重要的因素。画家,雕刻家们比起用现实主义的方法表现主题更多的运用宗教的感觉。不管怎么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很显然对“Gothic”这个词汇是含蓄的否定。
哥特不是宗教、不是政治、与种族、性别也无关。大多数哥特乐队都是非宗教的甚至是积极的反宗教乐队。那些吸血鬼、天主教、古埃及和异教的视觉信号只是在传达“黑暗的力量”,以联系至哥特音乐的感觉。
哥特族们与其他同年龄的社会团体一样同样存在社会倾向,你会发现哥特族中最大的倾向实际上是对政治的极度冷漠,因为几乎所有党派的观点听起来都是一样的,而且毫无用处。
很多人被一种毫无快乐和成就感的生活所主宰,这很不幸。但是哥特使这种消沉的感觉成为了生活方式的一种,换句话说:痛苦就是我的生活选择——这是一种艺术。
哥特同时也许还是一种精神疗法。如果你对一个属于主流社会的白领仔细谈起你上次自杀未遂的经过,那么他可能会带着一种奇异的眼光躲你躲得远远的。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你或许还可以得到廉价的同伴永远不会为你感到难过,你手腕上的伤痕会得到认真的尊重,“你很酷!”所有感到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都会在哥特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为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后歌特时代是由上世纪80年代的PUNK分裂的一条分支,
后来又分别和民谣,工业,结合,产生硬核,死金,黑金。
【金色琴弦】故事以现代学园为背景,星奏学院是一所分有普通科和音乐科的高中。两个学部有着极大的分别,无论校舍、校服、课程都各自为政。修读普通科的日野香穗子是个平凡的女孩子,充满阳光气息,无论遇到事情也会率直面对。一日她意外的看见音乐精灵利利,任性的利利便趁香穗子迷迷糊糊把魔法小提琴强行送予她,并软硬兼施逼使她参加学校的音乐演奏会。这个小提琴的特点是使用者不需任何技术都可以演奏出美妙的音乐,但使用者的心情需与小提琴共鸣才能弹奏。而一起参加比赛的其他五位成员都是来自音乐科的精英,其他无法参赛的音乐科学生对于香穗子这个普通科学生的加入也大感不忿。而同时要保守魔法小提琴的秘密对坦率的香穗子亦十分困扰烦恼。 漫画版的剧情中,在只学了小提琴七天的情况下,香穗子意外揭穿临时的钢琴伴奏想要蓄意失踪的计谋,香穗子只好硬着头皮没有伴奏的情况下表演,最后幸运地得到土浦的帮助才没有失礼于人前,但因为只是临时组合表演水平差强人意。不过可幸的是音乐科的同学开始接受她,也使得土浦成为第七位参赛者。【神幻拍档】 千年以前,世界上存在着两个有着相同实力的强大的国家。一个是由被称为“拉法艾尔之瞳”的神所加护的巴尔斯布鲁克帝国,以及由名为“弥卡艾尔之眼”的神所加护的拉古斯王国。两国之间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订立协定,长期以来互相合作。不过就在十年前,传言恶之死神“费亚罗廉”的身体将继续沉眠。围绕着装有费亚罗廉沉睡千年肉体的“潘多拉之盒”引发了激战,导致了拉古斯王国的毁灭。据巴尔斯布鲁克帝国的史书所记载的历史称,是因为拉古斯王国打算取得两块圣石——『拉法艾尔之眼』(或“拉斐尔(天使名)之眼”)和『弥卡艾尔之眼』(或“米迦勒(天使名)之眼”),而破坏了双方的协定。最后和巴尔斯布鲁克帝国对立而走向毁灭。 时间到了10年后…… 在拉古斯王国的城池陷落前,曾有一个戴着颈饰的男子出现在泰德的梦中,并告诉他:“泰德,总有一天你会知道自己真正的使命是什么的。”而这个梦反复出现在他的梦中,使泰德困惑不已。此时的他和好友米卡杰已经成为了巴尔斯布鲁克帝国陆军士官学校的优秀学生。他们为了能进入梦想已久的霍普鲁克要塞而向毕业考试发起了挑战。对于毕业后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可是,当泰德遇到了率领着战斗部队的阿亚纳米参谋长时,他的记忆恢复了。 “梦中见到的男人。” 在旁边站着的是拿着染满鲜血的宝剑的阿亚纳米……而那个静静地躺卧在血海中的男人,“那是……我的父亲!”泰德终于想起来自己是拉古斯的亡国王子。于是,泰德逃离了军队…… 在逃亡的过程中,他遇上了一群另类的主教!?泰德能否成功躲过帝国军的迫害呢?而他的真实身分究竟是什么?米卡杰却被人操纵灵魂,因而丧命!痛失挚友的泰德决定接受主教试验,让自己更有力量对抗帝国军,但就在准备试验的同时,他认识了一个互看不顺眼的考生,而且他们还是室友?弗拉乌被冠上黑魔法师的污名,使用了黑魔法?为了找出真凶,泰德和哈克连努力搜查线索,后来发现原来教会里有帝国军的内贼!那个人会是谁呢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
因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各刊不尽相同,投稿前作者应注意杂志稿约的有关规定,至少得先看看有关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如何标注的,以了解有关期刊的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以免出错。许多作者投递的稿件书写格式包括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与杂志所要求的不同。
坦率地讲,编辑和审稿专家也是人,工作中多少也有感情因素。如果拿到手中的是一篇书写格式不合要求的文章,别的暂且不论,就书写格式不规范这一条,就足以给编辑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让编辑做出退稿的决定。
就算最后没有被退稿,此类稿件较书写格式规范的稿件被录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其实作者犯的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让编辑很自然地联想到,该作者不太尊重期刊,还有期刊的编辑以及审稿专家。
因此,作者在投稿前一定要注意期刊参考文献的著录方式,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其实,并不复杂,只要稍稍留意即可。
《爱丽丝漫游奇境》的作者是英国作家卡罗尔。主要讲述了小女孩爱丽丝在追赶一只会说话的兔子时掉进了一个深井里,并由此展开了一段离奇的冒险故事。在这个魔幻的世界里,爱丽丝认识了许多奇怪的人物,有敏感易怒的老鼠、胆小可怜的壁虎比尔,还有爱说教的公爵夫人、凶狠残忍的红心王后、昏庸无能的红心国王、会笑的柴郡猫……更见识了不计其数的怪事,有通过跑步来弄干衣服的比赛、一场没完没了的茶会,还有荒诞可笑的槌球比赛、随心所欲的审判。随着探险的深入,爱丽丝也渐渐由最初那个遇事惊慌的小女孩,变得勇敢、冷静、理智起来。读完故事,树立故事内容:另一个故事《爱丽丝镜中奇遇记》故事的开始是进入镜中世界开始,在通过令人匪夷所思的经历后,终于在一片纷乱之中结束,而爱丽丝的梦,也醒来了。迷迷糊糊中,爱丽丝发现红棋王后原来是小黑猫变的,而白棋王后和胖墩子呢,竟然是由小白猫和黛娜变的!真是一场不可思议的梦境之旅!核心话题: 一:“自己的道路” 二:“金枝玉叶”与“枯枝烂叶” 三:拼命跑是为了保持待在原地。 我的思考在上图的作品中。 思考:可这个梦到底是谁做的呢?谁又梦到了谁呢?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美国小说家、诗人、批评家。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宣扬唯美主义、神秘主义。受西欧尤其是法国资产阶级文学颓废派影响大。小说有《怪诞故事集》、《黑猫》、《莫格街谋杀案》等。论文有《写作的哲学》、《诗歌原理》等。 爱伦·坡被誉为“侦探小说的鼻祖”。《莫格街谋杀案》、《罗杰疑案》和《失窃的信》被奉为侦探小说的先河。《莫格街谋杀案》写密室凶杀,凶手居然是猩猩。《罗杰疑案》借新闻报道,纯粹用推理形式破案。《失窃的信》是对人类心理进行解剖与逻辑演示的范本。在这三篇小说中塑造了业余侦探杜宾的形象,将科学精神和诗意灵韵融于这个理想的侦探身上,可以说他是柯南道尔笔下福尔摩斯的前辈
没用的————
马路小吃摊现象的实际观察和经济分析 -- 一个经济学的案例研究 高校宿舍区外小商贩摆摊早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对这些小商贩,有关各方想尽千方百计加以消灭,可是屡战屡败,那些小商贩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且生意十分兴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怎么会长期存在?本文通过作者本人在复旦大学东区门外的实际调查并利用经济博弈论对此进行分析。 一、马路小吃摊现象的描述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长和大学生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复旦大学宿舍区外的夜宵市场生意火爆。每当夜幕降临,特别是21点至23点之间①的高峰阶段,东区门外的国定路两旁都会有十几家小商贩设摊,供应的夜宵品种非常丰富,几乎汇聚了全国各地的风味小吃。夜宵的单价一般在1-3元之间,非常适合学生族消费。这些小吃摊对于路两侧的"旦苑餐厅"、"老巷美食"和一些超市简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不仅仅是由于逃税形成的价格优势,更重要的是时间优势,因为学生不需要浪费很多时间用于排队等候②。由于小吃摊的激烈竞争,旦苑、"老巷"和超市在夜宵市场上的份额很小。 二、马路小吃摊现象的成因--高额利润的驱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答案很简单,存在高额利润。小商贩能够在夜宵市场上"百折不挠"的动力就在于此。夜宵市场的自然形成和发育是小贩们在发家致富道路上的创造,是自由经济权利的确立和运用,是小贩们寻利行为的必然结果,它完全符合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三、夜宵市场的博弈分析 (一) 小贩与"黑猫"(警察)的博弈 (二) 学生与旦苑的博弈 四、马路小吃摊问题的解决 从上面的经济学分析可以看到,这个问题长期悬而未决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有几种解决方案:第一种是抑制需求,即采用征收消费税的方法;第二种是受益者支付垄断租金。但是实践证明这两种方法都是行不通的。首先,对学生征税的主体很难明确(究竟是税务局还是学校),而且也会遭到广大学生的反对;其次,支付租金相当于垄断利润的转移,转移的比例很难确定,结果会产生受益者与打击者无休止的讨价还价,而且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办法只会降低市场效率。因此,很多人认为还是维持现状比较好。 五、结论和意义 在市场化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与(小贩)个人行为有三种不同的结合方式,市场化也有三条不同的道路,其结果也就大不相同。 第一种,如果市场的形成和发育没有经济行为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自发行动,而只是政府官员的一厢情愿和单独行动,那么,政府行为就具有了非政府行为的内容和反市场行为的性质,其结果是破坏了市场发育的基础,造成市场化过程的逆转和倒退。 第二种,如果市场的形成和发育只是经济行为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自发行动,而无真正的政府行为的介入和作用,没有政府提供的服务和作出的安排,虽然市场化的方向不会偏离,但是,其发展的速度较慢,其缺失的方面也难以弥补。 第三种,如果市场的发育和形成,既有经济个体的自发行动,又有政府因应自然趋势的有效规范和强力推动,不仅市场化的方向会得到坚持,其进程也会大大加速。国年路菜市场的发展就是证明。 注释: ①学生一般此时从自修教室返回寝室,由于晚饭时间一般为4点30分至6点,经过3个小时左右的自修,此时大都饥肠辘辘. ②这一点在寒冷的冬天非常明显。据说那位卖蛋饼的小贩做一个蛋饼用时不到30秒。 ③这个假设纯粹是为了分析的方便,实际上小商贩被抓时不会损失全部的产品,有逃脱的可能性。有充分理由相信小商贩们是经过理性选择的。 不可这样理解警察没有动力去抓这些"非法"小商贩,比如国年路的小商品市场。 ⑥导使 察后两者的市场份额比较小?老巷和超市的夜宵价格一般比较高,比如肉包,旦苑卖0.5元/个,联华超市却卖到1.5元/个。 ⑦2000年夏,旦苑食物集体中毒事件就是一个例证。尽管自2000年秋季开学以来,进行了一番整顿,但卫生状况令人堪忧。 参考文献: (1) 谢识予,1997:《经济博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2) 谢识予,《经济研究》(1997年第8期)《假冒伪劣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3) 艾德加·法伊格,1993:《地下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郑介甫等译; (4) 埃米莉·查姆丽-莱特:《非洲本地的制度和经济成本》选自《发展经济学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黄祖辉 蒋文华主译. (5) 张曙光,《政府、农民和市场--山东惠民"大市场"要灭"小"市场与浙江义乌小市场变成大市场案例的比较和分析》
。这位名为乔治的丈夫只有一个没有姓的普通名字这似乎在暗示男主人公精神上的危机和冲突不是个别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美国社会的普遍现象。海明威以简洁的文字、深邃的内涵勾勒出了战后美国迷惘的一代的精神生活的缩影体现出他对人和社会的深刻忧虑。在《雨中的猫》中文学巨匠海明威成功地运用了冰山理论不动声色地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人生活状态。女人们渴望独立自由但又无力摆脱男权文化的束缚男人们冷漠无奈的外表下藏着一颗被战争揉碎了的心。海明威以四两拨千斤的文学创作功力揭示了战争对人心和社会的摧残。
时代背景小说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美国的女性地位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新女性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的角色,她们要求和男性平起平坐,不再扮演受男性庇护并服从于男性的传统女性所扮演的角色。实际上,新女性更象男性,无论是外貌还是行为都是个“假小子”:她们留短发,穿短裙,并像男人一样打高尔夫、驾驶汽车、抽烟喝酒;她们性格开放,工作热情,追逐享乐。《雨中的猫》充分反映了海明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对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进行的深刻思考。 个人背景海明威1921年结婚时才21岁,不愿担负家庭的责任,所以一直反对妻子哈德莉生孩子,然而哈德莉因为长海明威8岁,结婚时已29岁,急切地想有个孩子,为此,夫妇常争吵。这一年,哈德莉又怀孕了,在这以前,哈德莉怀过孕,但因为海明威的强烈反对而被迫流产。哈德莉第二次怀孕已经30多岁了,她知道在这个年龄生孩子已经不年轻了,所以执意要把孩子生下来。而此时海明威才23岁,职业写作生涯刚刚开始,他不愿为孩子所累,但又无可奈何,因为哈德莉毕竟是自己的妻子。由于哈德莉怀孕生子,海明威经济上不堪重负,所以他心情烦躁,从内心深处厌烦哈德莉,这些情感都投射在小说《雨中的猫》里。
《雨中的猫》中人物的二元对立关系葛伦鸿 《雨中的猫》发表于一九二三年,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部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小说情节简单,语言平实?洗练,由第三人称叙事者展开叙述。叙述者对故事中人物之间的深层关系未加任何交待和评论,在叙事过程中也很少使用任何形容词,因此给读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读该故事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和可能性,极好地体现了海明威一贯的简约的叙事风格和小说创作的冰山原则。 《雨中的猫》讲的是一对年轻的美国夫妇生活中特定的一天中发生的事情。这对夫妇在意大利度假或旅游,住在一家饭店二层楼的一套房间里。一个雨天的下午,妻子从房间的窗子向外眺望的时候,发现有一只猫正躲在楼下花园里的一张桌子底下避雨。她忽然产生想要一只猫,想把这只猫抱回房间的冲动,于是说她要下楼去把这只猫抱回房间来。她的丈夫此时正躺在床上看书,听到妻子要下楼去抱雨中的猫,嘴里说着愿代妻子去,人却躺在床上未动。妻子便自己下楼去抱那只猫。途中经过旅店老板的办公室,老板礼貌地起身向她鞠躬致礼,并随声附和她对雨天的抱怨。雨下得更大了,正当这位妻子站在饭店门口判断那只猫所在的位置,考虑如何穿过雨中的院子去找那只猫的时候,给他们打扫房间的女侍从她身后给她撑起了一把伞。女侍为她撑着伞,陪着她一起来到那张桌子旁,却发现那只猫已经不在了。 这位妻子在失望中回到房间里,但是她想要只猫的愿望却愈发强烈了。她的丈夫依然躺在床上看书,她坐在梳妆台的镜子前,一边从镜子里看着自己,一边自言自语,抑或是向她的丈夫诉说她的愿望。此时她不仅想要一只可以任由她抚摩的猫,还想要很多她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东西,比如,她想把她的短发留长,然后在脑后梳成一个发髻;她想有一套银制餐具,想在吃饭的时候点上蜡烛,等等。但是她的丈夫却让她闭嘴,让她找点儿什么读读,随后又自顾自读他的书去了。窗外,雨还在下着,就在妻子望着窗外黑下来的天和院子里亮起来的路灯的时候,有人轻拍房门。来人是那位女侍,她抱着一只大花猫,说,这是旅店老板让她送给这位妻子的。 我们可以简单地将故事的情节概括为:那位妻子想要旅馆院子里的那只猫,但是她的愿望未能实现,因为那只猫不见了。在故事的结尾,事情似乎出现转机,因为旅店的老板让女侍给她送来了一只猫。从表面上看,故事的情节与它所要传达的深层的?更重要的信息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多数读者都不难从中解读出故事所传达的有关夫妻关系或者有关女性地位和处境,甚至是命运的主题。那么是什么在帮助读者解读和挖掘这个故事的深层含义呢? 笔者认为,虽然《雨中的猫》的故事情节主要围绕那对年轻的美国夫妇展开,但是故事中的另外两个看似次要的人物,旅店老板和女侍,也各自在小说的叙事结构中发挥着他们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他们,故事的叙事效果就会大不一样,读者对小说主题的解读也会因此而有所不同。本文就围绕小说人物的结构性功能展开议论。 按照结构主义理论家格雷马斯对叙事文本进行句法学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每一个叙事文本可以被视为一个由主体 (subject)? 客体 (object)?传送者(sender)?接收者(receiver)?协助者(helper)和反对者(opponent)这六个角色(actant,不同于从心理角度界定的“角色”,指由具体行为界定的功能性单位)构成的类似句子的结构。这六个角色又可以构成三组二元对立(binary op-position)的结构,即:主体和客体,传送者和接受者,协助者和反对者。任何一个叙事结构中都包含着将一种物体或价值由一个角色传送给另一个角色的过程和相关的叙述①。将这一物体或价值由一个角色传送给另一个角色即是该叙事结构所描述的事件或人物的行为。于是叙事结构中第一组二元对立关系中的主体就是该事件中追求某种目的的人物,而客体则是被主体追求的目的(一种物体或价值);第二组二元对立结构中的传送者指以直接或者间接方式促成主体实现所追求的目的的人或一种力量,接受者则指客体(或对象)的获得者,它与叙事结构的主体往往是同一个人;第三组二元对立结构中的协助者是主体实现他所追求的目的的助手,而反对者则是主体实现目标追求的敌对势力,这两者均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被人格化的一种力量。 英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戴维·洛奇曾在他的“现实主义文本的分析与阐释:海明威的《雨中的猫》”②一文中依据格雷马斯的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了“雨中的猫”中人物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即由此而获得的叙事效果,指出小说中那位妻子为叙事结构的主体,猫为客体;旅店老板和女侍为小说叙事的句法结构中的协助者;而那位丈夫,因为对他妻子的需求和愿望无动于衷,甚至加以阻止,则扮演了反对者的角色。 小说情节的设置和发展围绕着那位妻子找猫这一故事主线展开,这四个人物之间也在不断组合和变换成新的二元对立关系,先后共组成了六对二元对立关系。首先是丈夫和妻子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妻子想要那只猫,丈夫无动于衷;妻子未能找到,因此也未能得到那只猫,由想要一只猫又想到想要她生活中还没有的其他一些东西,她向丈夫诉说,却又未能得到丈夫的支持和同情,而是被告知“闭嘴”。显然,在叙事结构的主体那位妻子争取实现她所追求的目标过程中,她的丈夫扮演了一个反对者的角色,他与他的妻子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那位妻子自己下楼去找那只猫,途中旅店的女侍,显然是受到旅店老板的指示,给她送来?并为她撑起了一把伞,使她免遭雨淋,因此女侍在那位妻子争取得到那只猫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协助者的角色,她与那位妻子的关系是主体与协助者的关系。在小说的结尾,女侍显然又是受到饭店老板的指示,给那位妻子送来了一只猫,虽然这只猫不一定就是妻子看到的在雨中的那只猫。这一次,女侍扮演了传送者的角色,她帮助那位妻子实现了她所追求的目标,而那位妻子在那一刻则扮演了接受者的角色,她们之间又形成了接受者和传送者的关系。而此时,那位丈夫依然躺在床上看他的书,于是女侍和那位丈夫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他们之间也因此形成了协助者和反对者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 笔者认为,小说中最耐人寻味的是那位妻子和旅店老板之间的关系。旅店老板自始至终没有与那位妻子发生什么实质性的直接接触,也没有亲自为那位妻子做过任何事情,但是,正是他两次让女侍帮助了那位妻子,因此他与那位妻子之间也就形成了叙事结构中主体与协助者的二元关系。不仅如此,小说里有一段对那位妻子在下楼途中看到旅店老板的时候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的描述,正是这一段描述使从未谋面的旅店老板与那位丈夫之间也发生了一种二元对立关系。对那位妻子在下楼去找那只猫的时候途经旅店老板的办公室?看见那位老板坐在他的办公桌后?与他稍作寒暄时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小说作者是这样描写的: 那位妻子朝楼下走去。她路过饭店老板的办公室,老板站起来向她鞠躬。他的办公桌在办公室的尽里头。老板是一个上了年纪的人,个子很高。 “下雨了”,这位妻子说,她喜欢这位老板。 “是啊,是啊,太太,天气不好。” 他站在房间尽头的办公桌后面,房间里的光线很暗。那位妻子喜欢他,她喜欢他特别认真地对待顾客抱怨的态度,她喜欢他沉稳威严的风度,她喜欢他期待为她服务的样子,她喜欢他作为饭店老板的自我感觉,她喜欢他那苍老的面庞和那双大手。③ 当这位妻子与女侍从院子里空手而归,向她自己的房间走去的时候,她再次路过了旅店老板的办公室,老板也再次起身向她鞠躬,这时这位妻子: 感到自己十分渺小而无助,心头憋闷,饭店老板使她感到自己的既渺小又被人看重。有一刻,她感到自己的确很有面子。 小说中对这位妻子心理活动的这段描述显然至关重要,聪明的读者不难看出这位妻子之所以喜欢这位旅店老板恰恰是因为这位老板与她的丈夫完全不同。她的丈夫年轻,而这位老板是一位上了年纪的人;她的丈夫对她的需求和愿望无动于衷,只管自顾自地看书,而旅店老板虽为陌生人却能洞察她的心理,并细致入微地替她着想,为她服务。因此尽管旅店老板站在他办公室的尽头而且房间里的光线很暗,这位妻子却偏偏注意到了老板的那双大手和他沉稳?威严?认真的表情和态度。生平第一次受到别人如此悉心的关照,她感到了作为一个女人,她在男人眼里是柔弱无助同时又是举足重要的。事实上,此时小说作者从这位妻子的视角对旅店老板加以的描述正是这位妻子潜意识里理想丈夫的形象在老板身上的投射,如果不是因为她感觉到了丈夫对她的轻视和冷落,如果不是感到自己孤独和无助,很可能她注意到的不是旅店老板的那双大手和他威严认真的表情与态度,而是别的什么东西。如果此时小说的叙事从其中另一个人物的视角展开,这个人物眼中的旅店老板很可能与这位妻子眼中的老板完全两样,他可能根本没有一双大手。至此,这位旅店老板和那位丈夫之间也就构成了小说叙事过程中的又一对二元对立关系,他们二人之中的前者是故事主体实现她所追求的目标的过程中的协助者,后者则是反对者;前者很可能是那位妻子心目中的理想丈夫,后者则是一位粗心大意?甚至有些自我中心?因此使妻子感到无助和失望的丈夫。 在《雨中的猫》里,小说的主要人物显然是那对美国夫妇,然而旅店老板和女侍虽为配角却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一方面,旅店老板不能被女侍取而代之,他不能亲自给那位妻子送去伞和猫,否则他就不是在以他老板的身份与那位妻子打交道了,而很可能被理解为一个乘人之危?勾引女性的小人,因此也就会失去与那位丈夫构成二元对立关系的可能。同样, 女侍这一角色的存在也就成为必然,她一方面起到帮助老板在实施服务同时遵守他的职业规范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起到如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戴维·洛奇指出的,提醒那位妻子她的顾客身份的作用,使那位妻子避免与旅店老板产生和发展任何超越店主与顾客关系的关系。可见,发现小说人物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物之间的真正矛盾以及故事女主人公想要一只猫的表象之下的真实心理诉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运用结构主义有关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小说叙事结构进行分析的意义。虽然结构主义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早已被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批评所取代,但是它对于我们细读文本,对于帮助我们解决在解读文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现人物之间的深层关系,发掘文本的深层意义,避免误读,仍然是十分有益的。 (责任编辑:水涓) ① 参见Selden, Raman et al,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4th edition)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74-75。 ② 参见张中载等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第192页-第193页。 ③ 本人引用小说文本的译文均为本文作者自译。小说原文参见邓叙新编选《英语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3页。
在知网有一些,不知道能不能粘贴。 [1]姜宇冰,司国红,孟祥玉. 服装材料与服装设计的关系[J]. 黑龙江纺织,2002,(1). [2]黄志青,吴红. 服装材料的再创造——21世纪服装设计发展的新方向[J]. 纺织科技进展,2005,(2). [3]徐仂. 服装材料的再创造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J]. 装饰,2007,(12). [4]赵锦. 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服装材料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 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1). [5]张吉升. 服装材料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 山东纺织经济,2007,(6). [6]秦芳. 艺术类服装设计专业中《服装材料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 科技创新导报,2008,(18). [7]杨梅,郭凤芝. 服装设计专业《服装材料学》教学初探[J]. 科技信息,2008,(26). [8]胡宝琴. 服装材料是服装设计的出路[J]. 管理观察,2008,(13). [9]潘向荣. 浅谈服装设计与服装材料[J]. 职业技术,2005,(7). [10]张岸芬. 不同服装材料在服装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 山东纺织科技,1999,(4). [11]欧阳静. 服装材料与服装设计[J]. 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1991,(2). [12]张晓丹. 数字化时代服装材料与服装设计的关系研究[J]. 科技信息,2010,(31). [13]江明洁,王安霞. 浅析服装设计中服装材料的运用、发展及趋势[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7). [14]杨俊. 服装材料在服装设计中的视觉表现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2010.
[1] 刘岳屏. 服装展示空间设计初探[J]. 广东建筑装饰, 2007, (04) . [2] 李洪琴. 民族民间服饰的现代设计方向[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6, (09) . [3] 梁宇,李曼. 法国天才的时装设计师——伊夫·圣·洛朗[J]. 世界博览, 1985, (05) . [4] 陈沛照,王希辉. 花蓝瑶服饰文化内涵阐释[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6, (02) . [5] 孙云. 浅析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的意义途径[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6) . [6] 朱剑波. 朝鲜族传统服饰特征及其民俗探源[J].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6, (05) . [7] 尹笑. 飘如游云 矫若惊龙 中国古代服装之美[J]. 东方艺术, 2006, (02) . [8] 林朝阳. 中国古代服色的审美意识[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3) . [9] 蒋孝锋,刘国联,蒋琳. 中、日、韩三国人对于民族服装的态度与选择要素的比较研究[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3) . [10] 高秀明. 服装展示与服装艺术[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1) .
哥特式艺术是一种建筑风格,在欧洲有许多著名的地方都是用这种风格建成的,但作为国内的许多人,他们都不了解这种建筑风格,哥特式艺术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对服装也有一定的影响,接下来,我就和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哥特式艺术的特点,哥特式艺术对现代服装的影响。
哥特式艺术的特点?
1.哥特式艺术给人较为突出印象的是在建筑艺术上。哥特式的建筑 不同以往,造型简洁,其上广泛运用的尖 拱 券线条轻快,飞扶壁轻 盈通透,立 柱 或簇柱修长笔直,没有过多的装饰,整个建筑但陈设的家具少,使人视觉上感觉纯净而简洁。
2.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巴黎的圣母院大教堂,它可以说是 哥特式建筑 的典型代表,教堂的 哥特式艺术在给人以宗教感染的同时,更多的则是对其他艺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3.而同时哥特式建筑也是朴实耐用的典型风范,也很 符合当今社会返朴归真的设计思想,其特点是夸张的、不对称的、 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价格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 为其一大特征,为近现代社会生活增添了许多流行的元素。
哥特式艺术对现代服装的影响?
1.哥特式艺术风格对于欧洲当时的服饰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变化,影响深远。同样,它对于现代服饰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
2. 如在上世纪 70 年代末,后朋克摇滚风格登场,而当时作为哥特摇 滚雏形的 joy division 乐团在服装上采用大量的现代哥特风格造 型:带有大量蕾丝的衣服、象征浪漫的玫瑰,坟墓、吸血鬼、哥特 大教堂等,这些都是哥特的符号象征。
3.而这些象征主义元素被多数 摇滚乐队和墙面时尚青年男女沿用至今。在 80 年代,哥特服饰时尚因为这种音乐的风靡而发展起来,染黑的长发、苍白的皮肤、紧身黑 衣、尖皮靴和大量银饰、黑色摩托皮夹克等风格。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有关哥特式艺术的特点,哥特式艺术对现代服装的影响的一些简单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加了解哥特式艺术风格的特点,了解对现代服装的影响,让你们知识更加丰富。
中东动荡历时一年多,导致该地区多国政权更迭,并迅速扩充套件到叙利亚,叙危机已成为这场动荡旋涡的中心。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中东剧变与中东军火贸易的发展》 摘要:本文从剖析中东地区军火贸易的产生及发展入手,重点分析了2010年以来中东变局对地区军火贸易的发展格局、商品结构、供需市场等多方面产生的影响。由此得出结论:在中东变局的影响下,该地区极有可能掀起军备升级狂潮、再攀军火贸易高峰。从一定程度上看,军火贸易是军备竞赛的“晴雨表”,中东地区军火贸易的不断扩大反映了地区军备竞赛的升级加剧,会导致地区安全形势恶化、经济发展延缓、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将对 *** 一 *** 地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冲击,中东地区的军备控制依然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中东地区;军火贸易;军备控制;中东变局 文章编号:1673-5161201205-0109-12 中图分类号:E92 文献标码:A 中东地区战略格局特殊、利益关系复杂,因其特殊的政治、军事、宗教、民族和地缘环境,军事冲突与区域性战争频发,局势长期动荡不安。2010年以来,该地区又经历了自冷战结束以来规模最大、冲击最广、影响最深的大变局,安全形势恶化、武装交火频发、军事储备锐减。各方历史矛盾与现实利益交错萦绕,主要大国的利益角逐与国际社会的调解压力相互碰撞,使得各国“不安全感”持续加深。 在此背景下,部分国家将购置武器、升级军备作为安身之本,某些大国为谋求经济利益,实现多重战略目标,又极力兜售武器装备。中东剧变后,该地区达成了多笔大规模的军火贸易订单:沙特同美国于2011年12月29日签署了294亿美元的钜额军事装备销售协议;叙利亚自局势动荡后投入数10亿美元购买了俄罗斯最先进的武器系统,着力提升空中和海上作战能力;伊拉克计划今年从美国进口110亿美元军火。在中东变局的影响下,该地区极有可能再度掀起军备热购的狂潮、再攀军火贸易的高峰。 一、中东变局前地区军火贸易发展现状 军火贸易是指直接用于战争的武器装备在国际市场上的买卖,是贸易双方或多方通过买卖方式把军品从卖方让渡给买方的行为,贸易主体是武器及武器系统。军火贸易作为国际间的一种间接军事斗争手段,在调整多边关系、改善战略态势、平衡战略力量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具有政治、军事、外交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中东地区的军火贸易历经从无到有,从萌芽、发展到高涨的演变过程。几十年的军火贸易过程,牵动着中东政局的脉搏,同时还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武装冲突和区域性战争的血雨腥风,其产生及迅速发展的主要过程是: 一在“地区冲突”的激化下产生。中东国家竭力扩充军备的原动力始于1948年5月以色列国建国后阿以矛盾的激化。第一次中东战争初期, *** 国家占据战争主导权,但以色列充分利用停战良机,向西方国家购进了大批先进的航空及装甲兵器,打造了一支机动能力强、打击威力大的正规化军队,对后来几次战局的演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 国家为打破和消弭以色列的军事优势,历年来一直把振兴军备作为优先追求的目标,力图通过大规模进口先进武器以确保自身安全、夺回军事优势,但这一举动进一步 *** 了以色列争取军事平衡的欲望。阿以双方在军事领域的对抗成为了中东地区军火贸易产生的最主要动因。 二在“石油美元”的支撑下攀升。中东地区堪称世界“石油宝库”,石油与中东地区的军火贸易能力紧密相连,许多国家的军火贸易都是以“石油美元换武器”的形式进行的。而且,不仅中东产油国惊人的军费消耗依赖石油美元,就连部分 *** 非产油国,其采购武器的费用,有相当一部分也是用产油国的军援资金支付的,如沙特国民卫队曾出借过F-15S战斗机、M1A2坦克和“狂风”战斗机,供埃及等 *** 国家军队使用。2010年,欧佩克中 *** 国家的石油出口达到了创纪录的4510亿美元。钜额的石油收入为中东地区的军费提供了充足雄厚的资金保障。目前,中东已成为世界上军费增长最为迅猛的地区之一。中东各国军费在保障自身军事力量的正常运转之外,最主要的用途之一就是进口武器装备。据2001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中东地区军费资料显示,2010年军费开支较十年前增长了35%以上。 三在“大国之争”的 *** 下升级。大国的利益争夺对中东的军火进口起到了极大的 *** 作用。对美国等军火出口大国而言,军火贸易意义重大。不仅可以获取超级丰厚利润,还可以支撑和促进本国强大的军火工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本国经济。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军火贸易,大国可对国际和地区局势施加影响,使之服务于本国的全球战略利益。美国资深国际问题专家安德鲁·内森和罗伯特·罗斯指出,对于军事大国来说,“军火贸易是和平时期维持军工生产的重要收入来源和对武器进口国施加影响的工具”。中东地区一直是众多军售大户不断进行“肉搏”的军火大市场。2006至2010年5年间,美国约有28%的武器出口去向是中东地区,主要物件是阿联酋、以色列和埃及;俄罗斯约有8%的武器销往中东,主要物件是叙利亚及北非国家,2005至2009年5年间,俄罗斯对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的武器出口分别占两者进口量的92%及78%;欧盟成员国作为一个国家集团,约有9%武器出口去向是中东国家。未来,这些国家仍将是中东武器进口的主要源头。 四在“安全困境”的桎梏下加剧。世界大国对中东军火贸易的发展影响巨大,但是真正决定当地军火贸易发展趋势的是处于“安全困境”下地区各国做出的外交和战略选择。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国家为了自身安全,都会从最坏的情况出发,想尽办法扩充军备,企图以此方式提高自身安全,最终却陷入螺旋上升的军备竞赛中,成为无法摆脱的“安全困境”。中东地区的几个大国——以色列、伊朗、埃及、沙特等国都曾经或正试图成为地区主导,由此而导致了多次战争发生以及各方敌对程度加深。目前,阿以冲突根深蒂固、经久难解;伊以之间针锋相对,相互难容;伊阿之间缺乏信任,互相提防; *** 国家内部存在领土、资源争端,矛盾重重。中东国家之间这种“互为威胁”的恐惧感及历史积留的多方矛盾,驱使相关国家通过军火贸易的方式进口先进军备,意图牢牢占据优势地位,其结果却更加深了他国的不安全感,导致地区军火贸易的不断升级。在此影响下,中东地区成为世界军火贸易中最为重要的买方市场,军火进口密集而频繁,进口比例远远高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中东地区武器库几乎囊括了所有门类的顶尖常规武器,装备总量几乎处于饱和状态。2005至2009年五年间,北非国家主要常规武器的交易量环比增加了273%。2006年至2010年五年间,在世界主要常规武器进口国排名前五十位中,中东国家就占据了五分之一,包括阿联酋第6位、阿尔及利亚第8位、以色列第12位、埃及第16位、沙乌地 *** 第22位、伊拉克第24位、伊朗第30位、约旦第38位、叙利亚第39位、阿曼第45位等10个中东国家均跻身于其中。 二、中东变局对地区军火贸易的影响 纵观中东地区军火贸易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在相关国家内在“不安全感”的 *** 和外界大国的利益追逐的影响下,当地军火贸易保持着几十年“长盛不衰”的历史。从新世纪以来的发展形势来看,该地区各种矛盾丝毫没有缓解,仍然纷繁复杂,尖锐激烈,很多国家仍在竭力扩充军备,不断寻求有效威慑手段获取相对战略优势,由此造成了地区军火贸易“愈演愈烈”的局面。而2010年底开始的中东大变局,不仅改变了当地原有政治程序,更使国际力量对比日趋失衡,国际体系转换进一步加快。在权力与资本扩张日趋借助暴力手段的大背景下,中东地区变得更不太平。不管叙利亚和伊朗未来是否会遭受西方军事打击,但可以肯定的是,利比亚战争绝不是中东地区的最后一场战争。 在战争阴霾的笼罩下,中东国家普遍认为,在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的国际政局中,“达摩克利斯剑”仍然高悬,军事力量始终是争取强国地位的基础和条件,是实现国家意志、维护国家安全的有效手段,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仍然是决定军事力量强弱的重要因素。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12年3月释出的全球军火交易最新资料显示,中东变局开始后,2011年的中东地区军火贸易额有所上升,占全球军火进口总量的17%,远远高于其人口比重、领土比重以及经济比重。中东变局使各国更加重视军事力量在综合国力和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会对地区军火贸易的发展格局、商品结构、供需市场等方面产生深层次的影响。 第一,中东变局将会影响地区军火贸易的发展格局 此次中东变局是 *** 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各种矛盾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的总爆发,对地区安全域性势、科技发展等方面造成巨大冲击,可能会对未来地区军火贸易发展格局产生如下影响:首先,安全域性势的恶化将造成持续的贸易需求。目前,中东局势进一步恶化, *** 国家分化严重,沙特与伊朗矛盾加深,土耳其和以色列的地区影响力增强。中东和平程序、叙利亚问题和伊朗核危机等热点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地区局势的恶化加之美国 *** “伊朗 *** ”的不断炒作,致使陷入“安全困境”的中东国家纷纷开始重调军品编制、武器购买清单。包括以色列、沙特、伊拉克、卡达、科威特在内的几个中东国家,近期同美、英等国已经达成了相当规模的军事订单,如阿联酋在2011年接连丢掷大笔军事订单升级军备,其中已签约的合同金额高达11亿美元。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中东地区的军费开支仍将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军火贸易额将迅速增加,极有可能出现一轮新的地区武器装备竞赛;其次,自主军工科技发展的滞迟仍将强化其依附地位。中东变局之前,许多当地国家尚未形成独立的军事技术体系。就研发基础而言,基本上没有自行研制、开发武器装备的能力。很多国家的国防工业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对自行生产缺少一个完整、清晰的长远发展战略规划,缺少发展军事工业所急需的高素质科技人员,依赖自身无法完成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必须引进国外先进的武器装备。除以色列、埃及等少数国家俱备一定出口能力外,其他大部分国家均属纯粹的武器进口国。目前,中东变局造成的动荡已对当地国家造成了深远并具有持续性的内在影响。利比亚前“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贾利勒就曾表示,利比亚战争使该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状况比战前落后50年。可见,目前中东相关国家的军事体系在短期内很难通过自身能力“造血”而充分发展。因此,中东地区在未来的军火市场中仍将处于依靠大量“输血”提升军事能力的买方地位;最后,更新换代周期缩短促使二手市场升温。从历史发展看,中东地区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结束后都曾进入一个军火贸易的高涨阶段,两次战争相隔时间较短,引进的新式武器功能还未等完全发掘利用就已成为更新换代的物件。目前,中东各国的武器均处于比较饱和的状态,共包括装甲战车约7万辆,各种火炮超过6万门,各式飞机5200余架,直升机2000余架。庞大的数量、无休止的进口使得原有武器的解决就成为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退役的装备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可为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利用。这些被称为“二手”武器的军火,价格相对便宜,使用价值并不低,很有吸引力。因此,若中东地区依然以这种势头大量进口武器的话,该地区在未来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手武器交易市场。 第二,中东变局将会影响地区军火贸易的产品结构 中东变局引发的利比亚战争呈现出不对称战争样式,呈现出以空袭作战为军事干预主要打击手段、以精确制导为空袭毁伤手段的显著特征。高技术武器装备在战场上显出的威力将会进一步促进军火贸易结构的调整,在此影响下,中东军贸市场的产品结构将随之发生一定改变:首先,空中力量的发展将成为重中之重。空中打击是利比亚战争的主要作战手段,由于作战半径的局限,传统上由地面炮兵完成的任务在这次战争中几乎全部成为空军的专利。很多中东国家都更为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战争的重点在于现代化的空军,这无疑为全球战斗机市场注入了强心剂,2011年沙特就与美国签订了154架F-15SA作战飞机的钜额订单。因此,在未来一个时期,军用战机的市场份额将位居中东地区军贸市场的主导地位:其次,精确打击能力将不断予以强化。从国际武器装备技术发展看,无人控制技术、精确打击技术和隐身技术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军事装备的关键评价要素。利比亚战争中联军第一周使用的武器全部是精确制导武器,包括巡航导弹、空地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在解除被攻击方的防空能力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不少中东国家已经将精确打击武器如近中距空空、空地导弹、智慧炸弹、导弹防御系统列入优先采购专案。美国 *** 在2011年11月公布的军事援助计划中表示,将出售给 *** 国家4900枚精确制导炸弹;最后,防空体系建设将提上议事日程:从以前的中东武器市场格局来看,防空系统的进口只是整个武器进口的“零头”。目前,中东各国的军事攻击能力不断增强,但防御能力偏弱。特别是近些年,伊朗在导弹技术上突飞猛进也给其他中东国家造成巨大压力,迫使其加快防空体系的建设。阿联酋2011年已经计划引进俄制“铠甲S-1”系统,并升级已部署的美制“爱国者”系统,还计划引进美国“末段高空区域防御”先进反导系统,仅这一项就可能耗资约70余亿美元。 第三,中东变局将会影响地区军火贸易的供需市场 从买卖双方来看,中东变局前的地区军火贸易市场分布不均衡,买卖双方都很集中。买方市场中,进口最少的国家与进口最多的国家相差甚远,且买方地位变化较快,以2009年为例,沙特从昔日中东最大的武器进口国降至第四位;而阿联酋则突飞猛进,占据榜首。就卖方来看,主要集中在世界大国,尤其是美、俄、欧洲部分国家,其他国家少有参与。结合各国国家安全战略选择及最近的局势变化,中东变局后,未来五年地区军火市场中的买方和卖方将会出现一定变化:就买方市场而言,可谓有升有降。叶门等国由于国内局势不稳及自身经济实力的抑制,在军火市场上的份额可能会下降;伊朗由于联合国对其实施武器禁运等干涉因素的影响,也很有可能减缓前几年军火贸易的高额势头。以色列作为美国打入中东的一支“楔子”和战略“棋子”,仍将会在美国的支援下继续保持军事优势;伊拉克已重新进入世界军火市场,军火购买能力逐步恢复,利比亚的未来也可能类似伊拉克,二者未来的贸易份额将逐步攀升。埃及目前每年从美国获得约13亿美元军事援助,相关援助将持续到2018年,重新整合过的政权预计会继续寻求获得美援。对于目前正处在动荡之中的叙利亚而言,阿萨德政权自从反 *** *** 爆发后,就花费巨资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近期叙利亚的军火贸易份额仍将保持高涨。此外,在周边局势动荡的 *** 下,“财大气粗”的海湾 *** 国家所占市场比重也将会越来越大;就卖方市场而言,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优越性、国际能源市场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巨大的市场利润的吸引,注定了现有的中东武器供应国都会紧紧抓住这个市场,并试图扩大市场份额。未来几年各国的竞争很有可能不会打破这一格局,即美国扮演重要角色、欧盟不断谋求扩大影响,俄罗斯等其他国家积极介入。可以预料,在中东变局的影响下,随着各军火供应国争夺力度的不断加大和买方市场的活跃,争夺中东军火市场的战斗必将趋于“白热化”。 综上可见,在中东变局的影响下,当地不少国家对军火的需求更加旺盛,军火出口大国也将继续死死咬住中东市场这块“肥肉”,地区军火进口产品型别将继续以高、精、尖武器为主,武器杀伤力将不断增强。日益兴旺的军火贸易将会加剧武器扩散和军备竞赛,对本身矛盾重重的中东地区而言,更无异于“火上浇油”,会对各国发展、地区乃至全球范围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三、中东变局后地区军火贸易的负面效应 军火贸易所带来的影响效应十分复杂,就积极方面来而言,中东国家的军事力量增长的确从一定程度上有效巩固了国家独立、维护了社会稳定,为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但相对积极影响,中东变局后,地区军火贸易的升级加剧带给当地国家更多的则是消极作用,各种高、精、尖武器的扩散将会对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中东地区的稳定、全世界的安全等方面造成重大冲击。 从国家经济层面看,中东国家大力扩充军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及先进的技术支援,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延缓甚至阻碍一些中东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进步。目前,许多中东国家依然背负着相当沉重的军事负担,以2007年为例,包括沙特、以色列在内的多个国家的军事开支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8%甚至更多,阿曼甚至达到了10,6%。而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军费开支水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为4,7%。超出正常防务需要的军事开支会对国家经济建设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影响 *** 提供完善的社会福利,致使科研技术的发展滞后,还会造成失业率升高和通货膨胀,从而影响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 从地区稳定层面看,军火贸易使中东军备竞赛得以长期持续进行。由于缺乏强大的现代工业基础,大部分中东国家的武器供应严重依赖进口,而随着武器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和生产难度加大,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在某种意义上看,军火贸易是中东军备竞赛的“生命之源”,离开了外部供应,中东军备竞赛就难以长时间进行。军备竞赛的长期存在会使固有争执更加复杂、危险,致使该地区的国家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之下,大大削弱安全系数。本已十分脆弱的中东军备控制机制会面临新挑战,地区安全环境将愈加恶化。 从全球安全层面看,中东地区军火贸易的不断加剧,为恐怖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方便。长期的军火贸易使中东地区积累了大量武器,由于管理不严格及其他因素影响,致使大批武器流落民间,为恐怖主义活动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特别是中东变局中,卡扎菲政权的垮台导致大量武器在混乱中流失,它不仅加剧了 *** 社会的动荡,更成为恐怖主义滋生蔓延的物质基础。一旦 *** 掌握先进军备或相应制造技术,将可能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这不仅威胁著特定地区安全,而且还使国际社会处于不断加剧的恐怖主义威胁之下,对国际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从国际军控层面看,国际军备控制的形势将更为严峻。如前所述,中东变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 了军贸需求,对新一轮的国际军备竞赛起著推波助澜的作用。持续进行的军备竞赛将日益成为国际和平、安全甚至人类生存的威胁,将是人类为追求发展目标而付诸的努力的威胁,也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障碍,并妨碍了人类面临的其他关键问题的解决。 四、结语 从14世纪以来,军火贸易一直是破坏性力量的主要根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地区频繁爆发的冲突、战争及恐怖主义事件,无不与逐渐上升的军火贸易有着密切的关联。长时期军火贸易引发的军备竞赛使中东地区囤积了大量武器,整个地区成为一个“火药库”,随时都可能爆炸。这不仅阻碍了中东地区和平与进步,还累及了整个世界的发展与稳定。 自2010年开始的中东变局引发了 *** 世界的大动荡,西方大国不断插手干涉地区事务,致使各方的历史矛盾与现实利益不断碰撞,不仅打破了地缘力量的平衡、推动了地区格局的“大洗牌”,还严重冲击了当地政治、经济秩序。不断恶化的地区安全环境促使各国大量进口先进武器装备,对本就十分旺盛的军火贸易起到了“火上浇油”的 *** 效应。军火贸易的不断攀升带给中东地区更多的是消极作用,它恶化了国家间关系,致使地区局势长期紧张,还给西方大国插手中东事务提供了机会;大量宝贵的资金、人力投入军火贸易,挤占了有限的经济资源,阻碍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武器的泛滥又导致恐怖主义活动猖獗;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此背景下,推动军备控制对实现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就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削减军费开支和武器进口,建立相互信任措施等手段,可以有效缓和紧张局势,增进国家间理解,推动中东和平程序、地区矛盾的解决和实现共同繁荣。但就目前局势而言,中东地区的军火贸易依然兴旺,军备竞赛的势头依然强劲,军备控制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因此,中东地区要想全面、彻底地实现军备控制,就必须首先改善地区政治、安全环境,减少、消弭中东各国之间的猜疑与敌视,增进各国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各方只有在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保持耐心、克制的态度,寻找并扩大利益遇合点,加强相互信任与理解,才能真正实现军备扩散的有效遏止与军备控制的全面落实。
这位皇帝就是摩洛哥阿拉维王朝第二位苏丹穆莱·伊斯梅尔,。
普法战争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互立阵营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国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俄国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2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见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就那样被罢后,可是后来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就又实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的势力范围。于是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双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沙皇俄国得到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军备的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于1900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安全,在1905年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在1907年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又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而在陆军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国常备军由42万扩充至87万,法国则由50万扩充至80万,俄罗斯也准备由80万增加到230万,可是最后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140万,是全欧之冠,不过其质素却甚为低下,无法和德法两国的陆军相比;奥匈的军队由27万扩涨至80万,意大利由20万扩大至35万,而奥意两国的陆军质素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国也相应欧洲局势紧张将军队数由3万4千人扩张至16万。 争夺摩洛哥 德法两国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的摩洛哥危机 。1906年1月16日,欧洲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达成了《阿尔赫西拉斯决议》,决议承认摩洛哥能够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其中由法国来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就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给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的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炮舰“豹”号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的霸权,因此支持法国,态度强硬。德国只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月4日达成协议,以一部分给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1912年3月,法、摩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成为法国的保护国。 因此也使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还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更加的大。 欧洲火药库——巴尔干 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帝国和俄国的冲突又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深厚的导火线。 波斯尼亚事件 1908年10月6日,奥匈帝国以保护侨民为理由派兵吞并了原由其托管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激起了想获得这两地(因有较多塞尔维亚人)的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奥情绪。因为塞尔维亚作为斯拉夫国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罗斯拥有),极度渴望统治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但奥匈帝国的出兵令其希望毁灭,因而反对此行动。 第一次的巴尔干战争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与黑山组成巴尔干同盟,联合攻打奥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尔干同盟与奥斯曼土耳其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果奥斯曼土耳其大败,1913年5月30日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条约》,宣布放弃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保加利亚则取得马其顿;塞尔维亚因为得不到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满,因此巴尔干同盟出现分裂。 第二次的巴尔干战争 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其后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土耳其亦对保加利亚宣战。结果保加利亚大败,8月10日与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查北部由罗马尼亚取得;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尔达尔•马其顿划归塞尔维亚,皮林•马其顿划归保加利亚;爱琴•马其顿划归希腊。这引来了奥匈帝国的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干战争里获得的利益太大,威胁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而俄国则借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帝国的冲突加深,使得大战一触即发。 萨拉热窝事件 这次事件为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仅19岁)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可熄灭的导火线。普林西普的行动是热爱民族的一种伟大表现,但是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1914年7月23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战事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比利时对德国宣战;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塞尔维亚对德国宣战,意大利宣布中立。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穆拉·伊斯玛仪,他是谢里夫王朝的统治者,因为长得很强壮,又很会赚钱,而且比较好色,所以有很多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