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真理与价值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真理与价值论文文献

人是哲学的一个永恒主题,而 教育 的本质则是精神成人,由此,人成为了哲学与教育的契合点,是联系哲学和教育的重要媒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育哲学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教育哲学方面的论文3000字篇一 《浅析教育哲学视角下的生命教育》 摘 要:生命教育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不只是生理与心理教育,还是对意义与价值探究的教育,现今社会对生命教育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本文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浅析生命教育,关注生命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探寻生命教育的哲学思考,寻求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力求对我国当前生命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教育哲学; 生命教育;生命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生命教育思想首先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怀特在1968年首次提出的,杰•唐纳•华特士指出,生命教育是一套系统,它和生命本身有相同的目标:在心灵与心智、身体与精神的各个层面上逐渐进步,变成比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乐、和谐的人。唐纳•华特士所指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对个体生命状态进行的教育,强调的是最终使个体能够追寻到终极信仰的愉悦和幸福。 生命教育不应该只是生理与心理教育,还是对意义与价值探究的教育,以引导学生去思考生命,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 一、生命教育的哲学思考 (一) 爱好 智慧与追求真理 智慧是思考的结晶,是哲学家对人、对生命、对世界、对所有问题思考的结晶。有了智慧,人的生命才有深度。学习哲学是一个获得智慧的有效途径,而真正的智慧,还是要透过生命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要把生命投入人生的价值体系中去实践,藉以安身立命。对生命与世界的好奇,探究与追求真实与真理是哲学最内在的动力。哲学追求真实的道理,追求人类共同的道路与理念,透过 理性思维 的分析,掌握事物的本性。哲学对人与世界作根源性、全盘性与深入性的反省与探究,进而寻求人类更真实的存在。 (二)重视生命教育的伦理价值 生命教育是与伦理与道德联系在一起的。古希腊的哲学家无不重视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从他们的伦理道德思想中我们得以追寻生命教育的踪迹。伦理具有普遍性,中国哲学家常将良心视为伦理价值的标准。因此, 良心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求我们要按真理的本质去生活。在实际的生命教育过程中,不以伦理道德为基础和核心的生命教育是无法正常和有效开展的。 (三)关注现实的思考与反省 当今的社会,科技与物质文明中强势的工具理性与科技理性的冲击,带给生命与生活前所未有的困惑。面对困惑和迷茫,作为现代人不该是自怨自艾,在迷茫中度过余生,而应不断对现实加以思考和反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式 方法 ,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 二、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生命教育在我国历来已久,也日益受到全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视,但总体而言,教育系统中对生命教育的重视还很不够,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一)重视生命教育应当成为教育部门新的教育使命 作为教育行政当局,要成为生命教育的发动者和引领者,要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将之纳入学校教育目标中,并制订相应的教育政策加以推动。作为学校和各科教师,要成为生命教育的响应者,要把生命教育和自己所从事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二)拓宽 渠道 ,生动活泼地开展生命教育 现阶段,中国内地开展生命教育并非一定要另起炉灶,而是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生命教育可以和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校园 文化 建设、德育、心理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生命教育的积极性,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 (三)重视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保证。台湾教育当局在开展生命教育的初期就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而也相当重视对师资的培育。他们的具体做法是:采取指派教师和自愿报名相结合的办法,通过集中教育培训、加强生命教育观念的宣导、举办读书会、现场观摩教学、观看视听教学资料、制定教师手册等方式组织教师进行培训。 (四)重视家庭、社会力量,形成生命教育合力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密切的配合,共同参与。我国的生命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 人生命的全过程就是由一次次的生命活动所组成。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在此教育实践中教师的价值得到实现,生命质量得以提升。从教育哲学的视角关注生命教育,使我们得以开拓视野,从新的角度解释看待生命教育的贯彻和实施,更好的推动生命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吴亮奎.先秦道家生命教育哲学的特征及其当代意义[J].现代教育论坛,2008(10). [2]王明洲.新生命教育的哲学思考[D].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南志涛.生命教育的哲学基础[J].当代教育论坛,2007(04). 教育哲学方面的论文3000字篇二 《教育哲学的必要性与价值》 摘要:石中英教授在《教育哲学》一书中为教育哲学存在之必要性做了辩护,并针对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重估了教育哲学的价值。笔者受其启发,从人作为哲学和教育的契合点出发,认为教育哲学的独立开设极其必要,其价值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引领生命的境界提升,帮助人们澄清教育价值,促进对教育实践的 反思 。 关键词:教育哲学;必要性;价值性 石中英教授的《教育哲学》一书从发展史的角度探讨了教育在人的生存、发展中的意义,着重关注了人的自由、理智、权利的发展和教育的职能与价值,体现了教育的人文主义关怀。面对来自学术界和实际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哲学价值性的不断质疑,石教授为教育哲学存在之必要性做了辩护,重估了教育哲学的价值,并针对教育领域中的几个基本议题――知识、教学、民主、公正等,从哲学的高度给以清晰、具体、理性地阐释和论述。这本书让笔者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个概念,它使笔者在全新的视域里窥得了教育的全貌,加深了对教育的理解和信念,更引发了笔者对教育哲学存在之必要性和价值性的深思。 一、哲学和教育的契合点 哲学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态度,它是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的结合,探索现实世界变得更好的可能性。哲学自产生之初,就以人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人们源于生存困境而提出哲学问题、进行哲学思考,不断对人类自身进行探究、追问、考察、批判和反省,以不断追求民主与自由、超越与解放、人生价值与意义。与此同时,教育就是力图使人向最真最善的方向发展的活动,人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最终追求应是“使人成为人”。无论教育者持有何种人性论,认为人性善也好人性恶也罢,或者认为人生而是块白板,其目的都是试图采用较好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来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人的思想和素养,完善人的性格,促使人全面和谐地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教育的根本精神和哲学是相通的,都关注人的发展,并体现出理性的精神。哲学和教育都以人、世界以及两者的关系为根本问题。 人是哲学的一个永恒主题,而教育的本质则是精神成人,由此,人成为了哲学与教育的契合点,是联系哲学和教育的重要媒介。在此意义上,教育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活得更美好,它的本真追求应该是不断地回到教育的基本问题,回到教育初始的问题,其真义就是为了探询何谓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正如刘铁芳教授所言,“教育哲学就是这样一种给教育行动赋形的活动,即赋予纷繁的教育行动以和谐而优美的形式,使散乱的教育行动朝向对善好人性的促进”[1]。 二、教育哲学存在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受苏联的影响,教育哲学课程一度取消。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百废待兴,各行各业拨乱反正,教育哲学才迎来了复苏的机遇,并由此得以蓬勃发展。到21世纪初,我国的教育哲学已经重构了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但是教育哲学研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中,教育哲学的价值不断地遭受来自学术界和实践教育工作者的质疑,人们为教育哲学与教育学如何区分、教育哲学是否有必要独立开设等问题困惑和争论不休。 对于这些困惑和问题,石教授给予的回应是清晰而明确的:教育活动需要哲学,教育哲学的独立开设极其必要。正如黄济先生所谈到的,重新开设教育哲学,首先是学科设置的需要,是培养视野开阔、理论思维水平高的师资的需要;其次是拨乱反正、有效审视教育基本理论问题并得出合乎规律的结论的迫切需要;另外还是有效应对教育所不断面临的新挑战并完成未来赋予教育新使命的需要。总之,教育哲学的重新开设,是教育实际提出的客观要求,是教育科学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2]。 我们知道,教育目的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教育目的具体要回答的是理想的人的素质结构与规格。在这方面,虽然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心理学等都可以提供知识基础,却仍然不能满足界定和明晰教育目的的要求。只有当教师及教育研究者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才能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寻觅到教育的意义。此外,哲学对于教育活动之必要性还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影响而间接地表现出来。众所周知,教育活动是蕴含着理论的,即使这些理论可能只是一些缄默的理论。教育理论的产生和辩护必然受制于一般的哲学,不同的教育思想流派往往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一个时代哲学基础或立场的变化也必然会带来教育理论的革新,从而间接然而却是非常有力地影响到教育实践”[3]。 三、教育哲学存在的价值 高伟教授认为,“为教育哲学存在的价值进行辩护是一种不具有思想性的学术行为。作为学科的教育哲学不需要辩护,教育思想才需要辩护。教育哲学的意义就在于为时代所需要的教育思想给出理由”[4]。石教授对教育哲学的价值进行了新的认识和评价,并重估了教育哲学的价值。教育哲学可以帮助教育者思想的成熟,增进其理性并引导其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因为教育哲学就是对教育实践寻根究底的反思,教育者唯有在其帮助下才能在学习许多教育知识的同时获得教育的“真知灼见”。这一点正如奈勒所指出的:“无论你干哪一行业,个人的哲学信念是认清自己生活方向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如果我们是一个教师或者教育领导人,而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并且没有理智之信念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茫茫然无所适从”[5]。除此以外,教育哲学还可以检验和引导公众的教育观念,对教育政策进行理性的分析,促使教育学者对教育知识进行批判与反思,为多学科知识的交流和对话提供思想平台。在这里,石教授特别指出,重估教育哲学的价值不是一个无立场的思考,而是从著作者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学术信念出发,对教育哲学价值的主观阐释。 受到石教授思想的启发,笔者认为,教育哲学的价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命价值:引领生命的境界提升 时下最时髦的一句教育 口号 是“教育‘以人为本’”,而人是双重生命的存在,既具有和动物共有的种生命,又具有自己独特的类生命――超自然生命的生命[6]。超越性――人的生命本质――对人来说,追求的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当今的教育只教人掌握“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引导受教育者对“为何而生”的思考。其结果是,在教育的作用下,现代人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的生存能力,但是却越来越对存在的必要性发生怀疑,这种怀疑使得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无聊、空虚、寂寞和无意义感,从根本上威胁到人生的幸福与人类文明的进步[7]。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自杀问题的日益严重。自杀源于人生意义的匮乏,源于作为日常生活准则的价值合理性的丧失[8]。因此,我们的教育最基本的作用就应该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不断获得或重建价值的合理性,获得或重新体验生命的意义。 教育哲学的意义就在于揭开生命的困惑,引领生命的境界提升,把个体的自然生命引向超越性的类生命,使人的生命达到真善美、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教育哲学意味着不断把个体成长引导到最初的起点,以向自然的不断回归来甄定自我发展的方向,以热情与理智的培养来提升人性的境界。对教育哲学的理解,可以使得我们对教育、对人自身以及二者的关系获得更准确地把握,在研究教育问题时也有了一个根本的立足点。 (二)文化价值:帮助人们澄清教育价值 众所周知,教育的内容是文化,文化的传递又必然基于人生的理想和价值追求,价值追求直指个体的精神世界。精神的侏儒化正成为时代的精神状况,当前的教育已经越来越多地湮没在现实的功利主义欲求之中,成为了个人搏击世俗生活利益的工具。宗教关乎信仰,哲学追问本源和价值。教育学是带有人文性质的社会学科,它所要研究的教育现象或者教育问题,表面看起来是一个个属于教育事实的问题,当研究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时已内在地包含着自身价值的前提,体现着价值的追求。对于教师来说,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渗透着价值、体现着价值、追求着价值,从而与更为宽广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借助于哲学思维来审视教育活动,以更高更广的视角来明晰各种教育价值、教育观念。从这个角度讲,教育哲学便优于教育原理,前者探求的是教育背后的深层东西,比如以什么方式、据什么观念来认识教育、教学等,已经不拘泥于就教育而论教育。所以,教育哲学能够帮助分析和辨明教育中隐含的价值观点的合理性,能帮助教育工作者发现那些未经反思而认同的价值观点,使他们通过不断地价值完善及反思以达到最终传播和传承价值的目的。 教育哲学的意义正在于帮助教育工作者澄清教育价值,激励教育实践者对教育价值的合理认同,唤起教师作为完整的教育人进入教育实践,促使教师的教育实践成为完整的实践,而非工具性的、技术性的教书匠的行动。这样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更宽广的思维、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不平庸的追求。 (三)实践价值:促进对教育实践的反思 在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人类极易不计后果地拥抱一波接一波的变革,也极易盲目地抵制变革,保守传统的价值观念。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一直以来,哲学的功能之一是对当时一些争论进行批判性检验,并提供新的思考方向;哲学的另一功能是帮助人们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自己所使用的语言和逻辑问题保持一种高度的敏感性。那么,教育哲学的学习就有助于批判思维的养成和正确教育观念的形成,它能够使人们用更宽阔的视野来看待教育和新时代的变革,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给以深入、理性地反思。 石教授提到,“教育哲学的研究从根本上说是为教育实践服务的,是为那些在教育实践第一线的教师、校长、教育行政人员等服务的。”[3]35在教育实践工作者看来,教育哲学总是高高在上的形而上的知识,与教育实践相分离,因而造成了教育实践工作者对之不理不睬,也使得与之相关的著作被束之高阁。关于教育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也一度引发了教育者的热议,它到底是该哲学化还是实践化,似乎构成了教育哲学的两难处境。其实不然,哲学化取向或是实践化取向本身都无可厚非,都是教育哲学的发展路径之一。研究者由于学术背景不同必然有自己的偏好,只是最终都需在偏向的“度”和“量”上把握好,给实践以指导。此指导并非要告诉教育实践工作者什么是无可辩驳的教育真理,而是帮助他们思想上的成熟,增进他们教育思考和教育实践的理性水平。美国当代哲学家理查德・罗蒂在评价杜威时说,杜威的最大贡献就是告诫我们不要希望从哲学中得到任何普遍有效性或真理这样的东西。那么此刻,我们也不能希冀从教育哲学中寻求到一套完整的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案,我们所能得到的是理性的提升和反思品质的形成。正如高伟教授所言:“一种可能的好的教育哲学仅仅探索一种可能性,其意不在于取代,而在于希望通过它来发现我们思想当中的困难。事实上,无论是哲学还是教育,当然也包括教育哲学,都不会也不能拒绝那些关于人类幸福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价值。而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教育中安置这些价值”[4]。 总而言之,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哲学问题,教育与哲学的结合点是人。教育走向哲学是把人引向对人生最重要事情上的思考,引向对日常生活的超越。教育哲学使教育工作者以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决教育中的基本问题,其存在必要而且极具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铁芳.为什么需要教育哲学――试论教育哲学的三重指向[J].教育研究,2010,(6):15-22. [2]黄济.教育哲学初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13. [3]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高伟.论一种可能的好的教育哲学[J].复旦教育论坛,2011,(2):5-9. [5]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135. [6]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1. [7]石中英.人作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2):19-23. [8]石中英.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省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6-23. 教育哲学方面的论文3000字篇三 《试谈高等教育哲学对现代大学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大学使命的哲学观 所谓大学使命,描述了大学存在的意义和发展前景,是人们对大学应有价值的判断和要求,是人们对大学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种认定。《大学》中讲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事实上,这句话非常清晰地表述了“大学”的三重使命。大学的使命为大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不但能够让大学内部组成人员对大学实施的各种活动有了更好的理解,也确保了大学内部的组成人员对大学的发展目标达成共识,树立良好的大学形象,为大学的发展赢得很高的社会信誉和社会支持。因此,大学使命对于大学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著名哲学家布鲁贝克认为:在20世纪,高等教育哲学存在两种途径来确立它的地位,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1]坚持认识论观点的人,他们更趋向于把以“闲逸的好奇”精神作为追求知识的最终目的。西方的中世纪大学以追求知识与传播知识为目的,调要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以进行真理的探究和人格心灵的陶冶。而坚持政治论观点的人认为,人们对深奥知识的探讨不仅是对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大学,那么,复杂的社会问题我们也就无法容易理解,当然也就更不用说解决问题。“大学不是独立于社会的空中楼阁”,伴随着大学逐渐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大学走出了“象牙塔”,它成为关系到个人生存和国家生存的“工具性”活动,高等教育价值观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由重认识论转向了中政治论;大学的最终目的由追求和传播知识转为紧密联系社会、为社会服务。 二、大学使命的定位 在社会的现代化的进程中,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也显得越来越密切。一方面,大学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对社会的依赖也越来越多,不可避免的融入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另一方面,大学作为现代社会系统结构中的一种实体机构,承担着自己的那份责任和使命:将对真理的追求、文化的传播为己任,引导社会行为方式和道德舆论,研究和传授科学,教育新人全面发展。[4]现代的大学,除了承担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责任,还要引领文化传承,承担起塑造大学生心灵的使命。 (一)大学固有的职能培养人才 潘懋元在对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论述中指出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产生,首先要发展的是培养人才的职能,高等教育最为基础的价值就是促进人的发展的价值。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主要任务救市是通过传递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来教育人、培养人。“就本源而言,人希望成为真正的人,而非异化的人。”除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习文化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的能力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来完成它指引科学和社会发展的使命。当今的大学不是太功利化就是太理想化,教育的改革也只有使教育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科技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和就业的要求,来缓解学生就业、创业的心理压力和思想困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确的面对现实、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教育的目的要服务社会 随着科技的发展,学校由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轴心的位置,作用和目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把发展学术作为第一要务,而是着重培养实用人才,发展实用知识。“21世纪初是学术界发生重要转型的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是全球高等教育管理、方向和财政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发展紧密联系社会发展需要,直接和广泛的服务于社会。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将会从根本上破坏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学生学习和劳动的积极性也受到打击,因此新的历史时期向教育工作提出的巨大要求也就无法得到满足。 (三)大学教育要承担起塑造大学生心灵的使命 大学生并不愿意思想受到禁锢、自己的心灵受到侵犯,所渴望的而是教育者关注他们思想和心灵。如果教育者对学生只是一味的指责,并不帮助学生建立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只会让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感到迷茫和彷徨;如果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受到陈旧的思想观念禁锢,也只会让他们产生抵触的情绪。因此,要满足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能够适合社会的迅速发展的需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育者对他们的关注,成功塑造大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灵。 高等教育哲学的认识论和政治论要么重视教育知识,要么重视社会价值,使得人的主体性被忽略。教育作为人的活动,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属。希腊人生哲学的精髓是“一己之修明”;我国儒家思想则在强调“学者为己”,主张通过教育达到“为众人与社会之福利”的目的。这就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辩证统一起来,阐释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揭示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个体与社会“安所遂生”。 所以,高等教育所追寻的最终目的不能局限于知识的传播和为社会服务,应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协调统一;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更好的提高自身的修养,而不是单独的注重某一方面。因此,大学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个人的修养上,它是培养人的社会组织,必须通过为人类发展服务来达到最终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猜你喜欢: 1. 有关教育哲学的论文 2. 关于教育哲学的论文 3. 思考教育哲学的相关论文 4. 教育哲学的相关论文 5. 谈教育哲学的相关论文

七律长征,七律登庐山,五古咏梅,七古咏蛙,五律三上北高峰,七绝为女民兵题照等

论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关系

论文关键词:真理尺度价值尺度辩证关系

论文摘要: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基本尺度,二者既相互区别和对立,又相互联系和统一。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具体的的统一,是人类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的一条基本原则。全面准确地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西方,近代以前的哲学侧重于本体论的研究,近代以后的哲学侧重于认识论的研究。而19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社会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日益繁荣的商品,在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的同时,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于是“价值”问题逐渐突出出来,研究也随之出现了认识论的价值论转向。我国哲学界对价值问题的广泛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其深层背景是改革开放和经济给人们思想价值观念带来的巨大冲击,其直接原因真理标准大讨论引发的实践机制的研究,其主要标志是1980年第10期《学术月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马克思主义论事实的认识和价值的认识及其联系》。该文从哲学层面上对价值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以后,《光明日报》、《哲学研究》、《社会科学辑刊》等报刊相继发表一些关于价值问题的讨论和研究的文章,在国内逐渐兴起了价值论研究热潮。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价值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并且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历来有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观点重在强调二者的对立,另一种观点重在强调二者的统一。本文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事实上,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基本尺度,二者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全面准确地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方面,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真理尺度,是外在的物的尺度,它要求人们必须遵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也就是说人们必须永不停息地追求真理和服从真理。价值尺度,是内在的人的尺度,它要求人们必须按照主体自身的目的和需求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使客观世界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人们必须最大限度地追求价值和创造价值。真理尺度坚持从客体出发,说明“是什么”,维护事物或认识的客观性,价值尺度坚持从主体出发,说明“应如何”,维护主体的中心位置。真理尺度的轴心在客体,价值尺度的轴心在主体,因此,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追求真理与创造价值有可能发生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一方面,给人类的生活和活动造成了许多困难;另一方面,又恰恰是这些矛盾的不断出现与不断解决中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可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功能,不可以彼此替代或消解。它们各自的分工和作用正是保证人类进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另一方面,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又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真理和价值在人类实践和认识发展的总体过程中,不仅仅是彼此对立的,更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在这里,“种的尺度”和“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是客观的尺度,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内在尺度”是人的尺度,是人的主观目的性,这二者的统一即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结果便是美、是和谐、是自由。 首先,二者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一方面,真理中包含着价值的因素,真理本身就具有价值,离开价值尺度谈真理尺度是没有意义的。任何探寻真理的实践活动总是包含一定的价值目标。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更为重要的是,真理本身具有重要的的价值。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真理的指引,人们只有掌握了真理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和满足人们的需要。另一方面,价值中也包含着真理的因素,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对真理尺度的把握和运用,离开真理尺度谈价值尺度是虚妄的。作为客体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的特点在于它不能仅仅停留在某种主观的要求上,而必须通过成功的活动,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而凡是取得成功的活动,总是这样那样地以遵循或利用一定的真理作为基础和前提。 其次,二者互相作用、互相转化。在人类活动中,一方面,人们以真理性认识为基础去追求更多更大价值,实现物对人的有用性;另一方面,又以价值为动力去寻求更加全面更加完备的真理,促进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正是在真理与价值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中,实践才得以不断向前推移发展,认识才得以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自在世界才不断向人化世界转化,人类才不断从必然中获得自由。 此外,实践是二者统一的标准。在实践中,不仅人的认识和行为的真理性得到确定和检验,而且,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价值评价也得到确定和检验。列宁指出:“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在这里,列宁所说的“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就是指价值。实践不仅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也是两种尺度统一的检验标准。就是说,真理和价值是否统一,也是通过实践来证明的。违背真理的价值在社会实践中最终要失败,不带来某种价值的真理也同实践中的成功无缘。实践的发展总是通过证明和充实真理、检验和校正价值目标来促进、保证价值与真理不断地走向具体的的统一的。而这种统一的体现和标志,又反过来构成实践的成功和发展。因此,实践的成功率和自由度,是检验价值与真理是否统一和统一程度的客观标准。 总之,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在人类实践和认识发展的总体过程中,不仅仅是是彼此对立的,也是相互统一的。正确把握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关系,对我们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活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有助于我们正确厘清和自觉克服割裂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的倾向。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是否定两大尺度间的差异和矛盾,企图用一方完全替代或消解另一方。如主观实用主义把真理归结为价值,用人的内在尺度去消融和替代物的尺度,主张“有用即真理”;教条主义则把价值归结为真理,用外在物的尺度去消融和替代人的尺度,否认价值的客观性。另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是片面夸大两大尺度的差别和对立,认为二者是彼此孤立、不可调和的。如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实质上就是这种二元对立思维的外在表现:科学主义无条件地推崇科学和理性,无视人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和意义,人本主义则反对科学和理性,片面宣扬非理性主义。 其次,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自觉坚持的基本原则,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列宁指出:“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价值也是如此,不同时代的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标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价值和真理所达到的统一性,总要受到这一时期的社会条件的制约,具有这一历史阶段的水平和特征。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任何具体真理不可能具有绝对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属性;任何个别主体的价值观念或价值要求也不可能绝对都是真理。因此,不同历史时代的主体,都必须立足现实,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发挥自觉能动性,既要对自身需要的合理性和可能性作认真反省,又要千方百计地挖掘和把握真理中包含的价值属性,力求使二者尽可能地达到和谐一致。为此,我们在具体的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理解并自觉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统一、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群众利益的统一。只有这样,我们的实践才能不断地取得成功和进步,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地迈向更新、更高的理想境界即真、善、美合一的和谐的自由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 [4]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真理与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人是哲学的一个永恒主题,而 教育 的本质则是精神成人,由此,人成为了哲学与教育的契合点,是联系哲学和教育的重要媒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育哲学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教育哲学方面的论文3000字篇一 《浅析教育哲学视角下的生命教育》 摘 要:生命教育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不只是生理与心理教育,还是对意义与价值探究的教育,现今社会对生命教育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本文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浅析生命教育,关注生命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探寻生命教育的哲学思考,寻求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力求对我国当前生命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教育哲学; 生命教育;生命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生命教育思想首先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怀特在1968年首次提出的,杰•唐纳•华特士指出,生命教育是一套系统,它和生命本身有相同的目标:在心灵与心智、身体与精神的各个层面上逐渐进步,变成比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乐、和谐的人。唐纳•华特士所指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对个体生命状态进行的教育,强调的是最终使个体能够追寻到终极信仰的愉悦和幸福。 生命教育不应该只是生理与心理教育,还是对意义与价值探究的教育,以引导学生去思考生命,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 一、生命教育的哲学思考 (一) 爱好 智慧与追求真理 智慧是思考的结晶,是哲学家对人、对生命、对世界、对所有问题思考的结晶。有了智慧,人的生命才有深度。学习哲学是一个获得智慧的有效途径,而真正的智慧,还是要透过生命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要把生命投入人生的价值体系中去实践,藉以安身立命。对生命与世界的好奇,探究与追求真实与真理是哲学最内在的动力。哲学追求真实的道理,追求人类共同的道路与理念,透过 理性思维 的分析,掌握事物的本性。哲学对人与世界作根源性、全盘性与深入性的反省与探究,进而寻求人类更真实的存在。 (二)重视生命教育的伦理价值 生命教育是与伦理与道德联系在一起的。古希腊的哲学家无不重视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从他们的伦理道德思想中我们得以追寻生命教育的踪迹。伦理具有普遍性,中国哲学家常将良心视为伦理价值的标准。因此, 良心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求我们要按真理的本质去生活。在实际的生命教育过程中,不以伦理道德为基础和核心的生命教育是无法正常和有效开展的。 (三)关注现实的思考与反省 当今的社会,科技与物质文明中强势的工具理性与科技理性的冲击,带给生命与生活前所未有的困惑。面对困惑和迷茫,作为现代人不该是自怨自艾,在迷茫中度过余生,而应不断对现实加以思考和反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式 方法 ,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 二、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生命教育在我国历来已久,也日益受到全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视,但总体而言,教育系统中对生命教育的重视还很不够,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一)重视生命教育应当成为教育部门新的教育使命 作为教育行政当局,要成为生命教育的发动者和引领者,要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将之纳入学校教育目标中,并制订相应的教育政策加以推动。作为学校和各科教师,要成为生命教育的响应者,要把生命教育和自己所从事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二)拓宽 渠道 ,生动活泼地开展生命教育 现阶段,中国内地开展生命教育并非一定要另起炉灶,而是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生命教育可以和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校园 文化 建设、德育、心理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生命教育的积极性,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 (三)重视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保证。台湾教育当局在开展生命教育的初期就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而也相当重视对师资的培育。他们的具体做法是:采取指派教师和自愿报名相结合的办法,通过集中教育培训、加强生命教育观念的宣导、举办读书会、现场观摩教学、观看视听教学资料、制定教师手册等方式组织教师进行培训。 (四)重视家庭、社会力量,形成生命教育合力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密切的配合,共同参与。我国的生命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 人生命的全过程就是由一次次的生命活动所组成。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在此教育实践中教师的价值得到实现,生命质量得以提升。从教育哲学的视角关注生命教育,使我们得以开拓视野,从新的角度解释看待生命教育的贯彻和实施,更好的推动生命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吴亮奎.先秦道家生命教育哲学的特征及其当代意义[J].现代教育论坛,2008(10). [2]王明洲.新生命教育的哲学思考[D].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南志涛.生命教育的哲学基础[J].当代教育论坛,2007(04). 教育哲学方面的论文3000字篇二 《教育哲学的必要性与价值》 摘要:石中英教授在《教育哲学》一书中为教育哲学存在之必要性做了辩护,并针对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重估了教育哲学的价值。笔者受其启发,从人作为哲学和教育的契合点出发,认为教育哲学的独立开设极其必要,其价值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引领生命的境界提升,帮助人们澄清教育价值,促进对教育实践的 反思 。 关键词:教育哲学;必要性;价值性 石中英教授的《教育哲学》一书从发展史的角度探讨了教育在人的生存、发展中的意义,着重关注了人的自由、理智、权利的发展和教育的职能与价值,体现了教育的人文主义关怀。面对来自学术界和实际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哲学价值性的不断质疑,石教授为教育哲学存在之必要性做了辩护,重估了教育哲学的价值,并针对教育领域中的几个基本议题――知识、教学、民主、公正等,从哲学的高度给以清晰、具体、理性地阐释和论述。这本书让笔者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个概念,它使笔者在全新的视域里窥得了教育的全貌,加深了对教育的理解和信念,更引发了笔者对教育哲学存在之必要性和价值性的深思。 一、哲学和教育的契合点 哲学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态度,它是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的结合,探索现实世界变得更好的可能性。哲学自产生之初,就以人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人们源于生存困境而提出哲学问题、进行哲学思考,不断对人类自身进行探究、追问、考察、批判和反省,以不断追求民主与自由、超越与解放、人生价值与意义。与此同时,教育就是力图使人向最真最善的方向发展的活动,人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最终追求应是“使人成为人”。无论教育者持有何种人性论,认为人性善也好人性恶也罢,或者认为人生而是块白板,其目的都是试图采用较好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来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人的思想和素养,完善人的性格,促使人全面和谐地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教育的根本精神和哲学是相通的,都关注人的发展,并体现出理性的精神。哲学和教育都以人、世界以及两者的关系为根本问题。 人是哲学的一个永恒主题,而教育的本质则是精神成人,由此,人成为了哲学与教育的契合点,是联系哲学和教育的重要媒介。在此意义上,教育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活得更美好,它的本真追求应该是不断地回到教育的基本问题,回到教育初始的问题,其真义就是为了探询何谓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正如刘铁芳教授所言,“教育哲学就是这样一种给教育行动赋形的活动,即赋予纷繁的教育行动以和谐而优美的形式,使散乱的教育行动朝向对善好人性的促进”[1]。 二、教育哲学存在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受苏联的影响,教育哲学课程一度取消。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百废待兴,各行各业拨乱反正,教育哲学才迎来了复苏的机遇,并由此得以蓬勃发展。到21世纪初,我国的教育哲学已经重构了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但是教育哲学研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中,教育哲学的价值不断地遭受来自学术界和实践教育工作者的质疑,人们为教育哲学与教育学如何区分、教育哲学是否有必要独立开设等问题困惑和争论不休。 对于这些困惑和问题,石教授给予的回应是清晰而明确的:教育活动需要哲学,教育哲学的独立开设极其必要。正如黄济先生所谈到的,重新开设教育哲学,首先是学科设置的需要,是培养视野开阔、理论思维水平高的师资的需要;其次是拨乱反正、有效审视教育基本理论问题并得出合乎规律的结论的迫切需要;另外还是有效应对教育所不断面临的新挑战并完成未来赋予教育新使命的需要。总之,教育哲学的重新开设,是教育实际提出的客观要求,是教育科学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2]。 我们知道,教育目的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教育目的具体要回答的是理想的人的素质结构与规格。在这方面,虽然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心理学等都可以提供知识基础,却仍然不能满足界定和明晰教育目的的要求。只有当教师及教育研究者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才能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寻觅到教育的意义。此外,哲学对于教育活动之必要性还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影响而间接地表现出来。众所周知,教育活动是蕴含着理论的,即使这些理论可能只是一些缄默的理论。教育理论的产生和辩护必然受制于一般的哲学,不同的教育思想流派往往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一个时代哲学基础或立场的变化也必然会带来教育理论的革新,从而间接然而却是非常有力地影响到教育实践”[3]。 三、教育哲学存在的价值 高伟教授认为,“为教育哲学存在的价值进行辩护是一种不具有思想性的学术行为。作为学科的教育哲学不需要辩护,教育思想才需要辩护。教育哲学的意义就在于为时代所需要的教育思想给出理由”[4]。石教授对教育哲学的价值进行了新的认识和评价,并重估了教育哲学的价值。教育哲学可以帮助教育者思想的成熟,增进其理性并引导其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因为教育哲学就是对教育实践寻根究底的反思,教育者唯有在其帮助下才能在学习许多教育知识的同时获得教育的“真知灼见”。这一点正如奈勒所指出的:“无论你干哪一行业,个人的哲学信念是认清自己生活方向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如果我们是一个教师或者教育领导人,而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并且没有理智之信念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茫茫然无所适从”[5]。除此以外,教育哲学还可以检验和引导公众的教育观念,对教育政策进行理性的分析,促使教育学者对教育知识进行批判与反思,为多学科知识的交流和对话提供思想平台。在这里,石教授特别指出,重估教育哲学的价值不是一个无立场的思考,而是从著作者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学术信念出发,对教育哲学价值的主观阐释。 受到石教授思想的启发,笔者认为,教育哲学的价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命价值:引领生命的境界提升 时下最时髦的一句教育 口号 是“教育‘以人为本’”,而人是双重生命的存在,既具有和动物共有的种生命,又具有自己独特的类生命――超自然生命的生命[6]。超越性――人的生命本质――对人来说,追求的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当今的教育只教人掌握“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引导受教育者对“为何而生”的思考。其结果是,在教育的作用下,现代人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的生存能力,但是却越来越对存在的必要性发生怀疑,这种怀疑使得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无聊、空虚、寂寞和无意义感,从根本上威胁到人生的幸福与人类文明的进步[7]。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自杀问题的日益严重。自杀源于人生意义的匮乏,源于作为日常生活准则的价值合理性的丧失[8]。因此,我们的教育最基本的作用就应该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不断获得或重建价值的合理性,获得或重新体验生命的意义。 教育哲学的意义就在于揭开生命的困惑,引领生命的境界提升,把个体的自然生命引向超越性的类生命,使人的生命达到真善美、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教育哲学意味着不断把个体成长引导到最初的起点,以向自然的不断回归来甄定自我发展的方向,以热情与理智的培养来提升人性的境界。对教育哲学的理解,可以使得我们对教育、对人自身以及二者的关系获得更准确地把握,在研究教育问题时也有了一个根本的立足点。 (二)文化价值:帮助人们澄清教育价值 众所周知,教育的内容是文化,文化的传递又必然基于人生的理想和价值追求,价值追求直指个体的精神世界。精神的侏儒化正成为时代的精神状况,当前的教育已经越来越多地湮没在现实的功利主义欲求之中,成为了个人搏击世俗生活利益的工具。宗教关乎信仰,哲学追问本源和价值。教育学是带有人文性质的社会学科,它所要研究的教育现象或者教育问题,表面看起来是一个个属于教育事实的问题,当研究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时已内在地包含着自身价值的前提,体现着价值的追求。对于教师来说,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渗透着价值、体现着价值、追求着价值,从而与更为宽广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借助于哲学思维来审视教育活动,以更高更广的视角来明晰各种教育价值、教育观念。从这个角度讲,教育哲学便优于教育原理,前者探求的是教育背后的深层东西,比如以什么方式、据什么观念来认识教育、教学等,已经不拘泥于就教育而论教育。所以,教育哲学能够帮助分析和辨明教育中隐含的价值观点的合理性,能帮助教育工作者发现那些未经反思而认同的价值观点,使他们通过不断地价值完善及反思以达到最终传播和传承价值的目的。 教育哲学的意义正在于帮助教育工作者澄清教育价值,激励教育实践者对教育价值的合理认同,唤起教师作为完整的教育人进入教育实践,促使教师的教育实践成为完整的实践,而非工具性的、技术性的教书匠的行动。这样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更宽广的思维、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不平庸的追求。 (三)实践价值:促进对教育实践的反思 在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人类极易不计后果地拥抱一波接一波的变革,也极易盲目地抵制变革,保守传统的价值观念。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一直以来,哲学的功能之一是对当时一些争论进行批判性检验,并提供新的思考方向;哲学的另一功能是帮助人们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自己所使用的语言和逻辑问题保持一种高度的敏感性。那么,教育哲学的学习就有助于批判思维的养成和正确教育观念的形成,它能够使人们用更宽阔的视野来看待教育和新时代的变革,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给以深入、理性地反思。 石教授提到,“教育哲学的研究从根本上说是为教育实践服务的,是为那些在教育实践第一线的教师、校长、教育行政人员等服务的。”[3]35在教育实践工作者看来,教育哲学总是高高在上的形而上的知识,与教育实践相分离,因而造成了教育实践工作者对之不理不睬,也使得与之相关的著作被束之高阁。关于教育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也一度引发了教育者的热议,它到底是该哲学化还是实践化,似乎构成了教育哲学的两难处境。其实不然,哲学化取向或是实践化取向本身都无可厚非,都是教育哲学的发展路径之一。研究者由于学术背景不同必然有自己的偏好,只是最终都需在偏向的“度”和“量”上把握好,给实践以指导。此指导并非要告诉教育实践工作者什么是无可辩驳的教育真理,而是帮助他们思想上的成熟,增进他们教育思考和教育实践的理性水平。美国当代哲学家理查德・罗蒂在评价杜威时说,杜威的最大贡献就是告诫我们不要希望从哲学中得到任何普遍有效性或真理这样的东西。那么此刻,我们也不能希冀从教育哲学中寻求到一套完整的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案,我们所能得到的是理性的提升和反思品质的形成。正如高伟教授所言:“一种可能的好的教育哲学仅仅探索一种可能性,其意不在于取代,而在于希望通过它来发现我们思想当中的困难。事实上,无论是哲学还是教育,当然也包括教育哲学,都不会也不能拒绝那些关于人类幸福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价值。而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教育中安置这些价值”[4]。 总而言之,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哲学问题,教育与哲学的结合点是人。教育走向哲学是把人引向对人生最重要事情上的思考,引向对日常生活的超越。教育哲学使教育工作者以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决教育中的基本问题,其存在必要而且极具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铁芳.为什么需要教育哲学――试论教育哲学的三重指向[J].教育研究,2010,(6):15-22. [2]黄济.教育哲学初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13. [3]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高伟.论一种可能的好的教育哲学[J].复旦教育论坛,2011,(2):5-9. [5]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135. [6]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1. [7]石中英.人作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2):19-23. [8]石中英.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省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6-23. 教育哲学方面的论文3000字篇三 《试谈高等教育哲学对现代大学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大学使命的哲学观 所谓大学使命,描述了大学存在的意义和发展前景,是人们对大学应有价值的判断和要求,是人们对大学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种认定。《大学》中讲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事实上,这句话非常清晰地表述了“大学”的三重使命。大学的使命为大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不但能够让大学内部组成人员对大学实施的各种活动有了更好的理解,也确保了大学内部的组成人员对大学的发展目标达成共识,树立良好的大学形象,为大学的发展赢得很高的社会信誉和社会支持。因此,大学使命对于大学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著名哲学家布鲁贝克认为:在20世纪,高等教育哲学存在两种途径来确立它的地位,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1]坚持认识论观点的人,他们更趋向于把以“闲逸的好奇”精神作为追求知识的最终目的。西方的中世纪大学以追求知识与传播知识为目的,调要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以进行真理的探究和人格心灵的陶冶。而坚持政治论观点的人认为,人们对深奥知识的探讨不仅是对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大学,那么,复杂的社会问题我们也就无法容易理解,当然也就更不用说解决问题。“大学不是独立于社会的空中楼阁”,伴随着大学逐渐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大学走出了“象牙塔”,它成为关系到个人生存和国家生存的“工具性”活动,高等教育价值观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由重认识论转向了中政治论;大学的最终目的由追求和传播知识转为紧密联系社会、为社会服务。 二、大学使命的定位 在社会的现代化的进程中,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也显得越来越密切。一方面,大学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对社会的依赖也越来越多,不可避免的融入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另一方面,大学作为现代社会系统结构中的一种实体机构,承担着自己的那份责任和使命:将对真理的追求、文化的传播为己任,引导社会行为方式和道德舆论,研究和传授科学,教育新人全面发展。[4]现代的大学,除了承担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责任,还要引领文化传承,承担起塑造大学生心灵的使命。 (一)大学固有的职能培养人才 潘懋元在对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论述中指出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产生,首先要发展的是培养人才的职能,高等教育最为基础的价值就是促进人的发展的价值。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主要任务救市是通过传递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来教育人、培养人。“就本源而言,人希望成为真正的人,而非异化的人。”除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习文化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的能力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来完成它指引科学和社会发展的使命。当今的大学不是太功利化就是太理想化,教育的改革也只有使教育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科技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和就业的要求,来缓解学生就业、创业的心理压力和思想困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确的面对现实、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教育的目的要服务社会 随着科技的发展,学校由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轴心的位置,作用和目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把发展学术作为第一要务,而是着重培养实用人才,发展实用知识。“21世纪初是学术界发生重要转型的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是全球高等教育管理、方向和财政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发展紧密联系社会发展需要,直接和广泛的服务于社会。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将会从根本上破坏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学生学习和劳动的积极性也受到打击,因此新的历史时期向教育工作提出的巨大要求也就无法得到满足。 (三)大学教育要承担起塑造大学生心灵的使命 大学生并不愿意思想受到禁锢、自己的心灵受到侵犯,所渴望的而是教育者关注他们思想和心灵。如果教育者对学生只是一味的指责,并不帮助学生建立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只会让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感到迷茫和彷徨;如果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受到陈旧的思想观念禁锢,也只会让他们产生抵触的情绪。因此,要满足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能够适合社会的迅速发展的需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育者对他们的关注,成功塑造大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灵。 高等教育哲学的认识论和政治论要么重视教育知识,要么重视社会价值,使得人的主体性被忽略。教育作为人的活动,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属。希腊人生哲学的精髓是“一己之修明”;我国儒家思想则在强调“学者为己”,主张通过教育达到“为众人与社会之福利”的目的。这就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辩证统一起来,阐释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揭示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个体与社会“安所遂生”。 所以,高等教育所追寻的最终目的不能局限于知识的传播和为社会服务,应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协调统一;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更好的提高自身的修养,而不是单独的注重某一方面。因此,大学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个人的修养上,它是培养人的社会组织,必须通过为人类发展服务来达到最终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猜你喜欢: 1. 有关教育哲学的论文 2. 关于教育哲学的论文 3. 思考教育哲学的相关论文 4. 教育哲学的相关论文 5. 谈教育哲学的相关论文

论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关系

论文关键词:真理尺度价值尺度辩证关系

论文摘要: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基本尺度,二者既相互区别和对立,又相互联系和统一。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具体的的统一,是人类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的一条基本原则。全面准确地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西方,近代以前的哲学侧重于本体论的研究,近代以后的哲学侧重于认识论的研究。而19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社会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日益繁荣的商品,在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的同时,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于是“价值”问题逐渐突出出来,研究也随之出现了认识论的价值论转向。我国哲学界对价值问题的广泛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其深层背景是改革开放和经济给人们思想价值观念带来的巨大冲击,其直接原因真理标准大讨论引发的实践机制的研究,其主要标志是1980年第10期《学术月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马克思主义论事实的认识和价值的认识及其联系》。该文从哲学层面上对价值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以后,《光明日报》、《哲学研究》、《社会科学辑刊》等报刊相继发表一些关于价值问题的讨论和研究的文章,在国内逐渐兴起了价值论研究热潮。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价值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并且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历来有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观点重在强调二者的对立,另一种观点重在强调二者的统一。本文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事实上,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基本尺度,二者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全面准确地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方面,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真理尺度,是外在的物的尺度,它要求人们必须遵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也就是说人们必须永不停息地追求真理和服从真理。价值尺度,是内在的人的尺度,它要求人们必须按照主体自身的目的和需求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使客观世界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人们必须最大限度地追求价值和创造价值。真理尺度坚持从客体出发,说明“是什么”,维护事物或认识的客观性,价值尺度坚持从主体出发,说明“应如何”,维护主体的中心位置。真理尺度的轴心在客体,价值尺度的轴心在主体,因此,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追求真理与创造价值有可能发生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一方面,给人类的生活和活动造成了许多困难;另一方面,又恰恰是这些矛盾的不断出现与不断解决中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可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功能,不可以彼此替代或消解。它们各自的分工和作用正是保证人类进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另一方面,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又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真理和价值在人类实践和认识发展的总体过程中,不仅仅是彼此对立的,更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在这里,“种的尺度”和“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是客观的尺度,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内在尺度”是人的尺度,是人的主观目的性,这二者的统一即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结果便是美、是和谐、是自由。 首先,二者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一方面,真理中包含着价值的因素,真理本身就具有价值,离开价值尺度谈真理尺度是没有意义的。任何探寻真理的实践活动总是包含一定的价值目标。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更为重要的是,真理本身具有重要的的价值。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真理的指引,人们只有掌握了真理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和满足人们的需要。另一方面,价值中也包含着真理的因素,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对真理尺度的把握和运用,离开真理尺度谈价值尺度是虚妄的。作为客体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的特点在于它不能仅仅停留在某种主观的要求上,而必须通过成功的活动,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而凡是取得成功的活动,总是这样那样地以遵循或利用一定的真理作为基础和前提。 其次,二者互相作用、互相转化。在人类活动中,一方面,人们以真理性认识为基础去追求更多更大价值,实现物对人的有用性;另一方面,又以价值为动力去寻求更加全面更加完备的真理,促进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正是在真理与价值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中,实践才得以不断向前推移发展,认识才得以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自在世界才不断向人化世界转化,人类才不断从必然中获得自由。 此外,实践是二者统一的标准。在实践中,不仅人的认识和行为的真理性得到确定和检验,而且,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价值评价也得到确定和检验。列宁指出:“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在这里,列宁所说的“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就是指价值。实践不仅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也是两种尺度统一的检验标准。就是说,真理和价值是否统一,也是通过实践来证明的。违背真理的价值在社会实践中最终要失败,不带来某种价值的真理也同实践中的成功无缘。实践的发展总是通过证明和充实真理、检验和校正价值目标来促进、保证价值与真理不断地走向具体的的统一的。而这种统一的体现和标志,又反过来构成实践的成功和发展。因此,实践的成功率和自由度,是检验价值与真理是否统一和统一程度的客观标准。 总之,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在人类实践和认识发展的总体过程中,不仅仅是是彼此对立的,也是相互统一的。正确把握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关系,对我们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活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有助于我们正确厘清和自觉克服割裂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的倾向。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是否定两大尺度间的差异和矛盾,企图用一方完全替代或消解另一方。如主观实用主义把真理归结为价值,用人的内在尺度去消融和替代物的尺度,主张“有用即真理”;教条主义则把价值归结为真理,用外在物的尺度去消融和替代人的尺度,否认价值的客观性。另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是片面夸大两大尺度的差别和对立,认为二者是彼此孤立、不可调和的。如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实质上就是这种二元对立思维的外在表现:科学主义无条件地推崇科学和理性,无视人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和意义,人本主义则反对科学和理性,片面宣扬非理性主义。 其次,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自觉坚持的基本原则,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列宁指出:“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价值也是如此,不同时代的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标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价值和真理所达到的统一性,总要受到这一时期的社会条件的制约,具有这一历史阶段的水平和特征。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任何具体真理不可能具有绝对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属性;任何个别主体的价值观念或价值要求也不可能绝对都是真理。因此,不同历史时代的主体,都必须立足现实,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发挥自觉能动性,既要对自身需要的合理性和可能性作认真反省,又要千方百计地挖掘和把握真理中包含的价值属性,力求使二者尽可能地达到和谐一致。为此,我们在具体的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理解并自觉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统一、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群众利益的统一。只有这样,我们的实践才能不断地取得成功和进步,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地迈向更新、更高的理想境界即真、善、美合一的和谐的自由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 [4]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外阅读对帮助学生巩固课内知识、提高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学生阅读视野的宽与窄,获取信息的多与少,将直接影响他们的语文素质,一个人在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是一件人生大事,将影响他们一生的走势和发展.一、和高尚的人谈话——课外阅读之功用(一)提高认识,陶冶情操,造就品格学生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在浩瀚的文字海洋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无所不包.丰富的知识对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它可以提高人的认识.虽然说人对事物的认识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是如果抛开社会因素不谈,就个体而言,他的认识主要就是由其知识、智力、经验等因素来决定的.通过阅读,学生的知识丰富了,思考力得到了锻炼,进而就会影响到认识的变化、提高.阅读还可以影响人的情感.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就是移情.所谓移情,从作者方面说,就是把情感的色彩涂在事物的形象上.同是荷花,在朱自清先生笔下是“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像碧天里的星星,又像刚出浴的美人儿”.而在孙梨的《荷花淀》里,却是“粉色荷花箭”,形态是“高高挺出来”,所引起的联想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从读者方面说,就是把涂在景物上的情感迁移到自己身上,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不同的美感享受.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等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培养学生具有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以及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等良好品格.在我国经典作品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屈原“余独好修以为常”的洁身自好、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艾青“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赤子之心、郁达夫“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真知灼见等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这些作品中呼之欲出.学生在阅读课外书时,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感受关于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论文范文,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二)锻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学生广泛的阅读,可以发展智力,培养思维,因为获得知识的阅读过程,恰恰是学生发展智力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角度说,知识属于意识范畴,它既不能手对手传递,也不能脑对脑传递,学生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必须通过自己一系列复杂的智力活动(包括感知、想象、联想、思维、记忆等)来吸收,阅读中积极而又紧张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发展.智力的发展与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是统一的,独立阅读能力的心理基础是学生智力的发展.(三)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要使学生由爱中国汉字,上升到爱中华智慧,只有通过他们大量阅读祖国的语言文字来培养.这样,不仅可以领略中华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且能感受到其中蕴涵的情感、思想、哲理、逻辑等深刻内涵,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底蕴.古人曰:“乡音一曲泪千行.”可见母语的情感力量有多大.

看你研究的方向,具体是哪个方向

真理价值论文题目

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①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荒谬的

互联网是一个广阔而崭新的空间,如今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它已然成为了一个人们生活学习的另一个虚拟世界,它对我们这处于信息化时代的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互联网的资源广泛性;互联网的交际性;互联网的传播性。正如许多现今人们所议论的一样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人们生活习惯。网络成瘾;信息垃圾;人际淡化。基于种种网络的各种特点,它在紧密渗透进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互联网的传播使得人们了解的越多,好的学到的同时,不良风气也学到了不少,如现今活跃的非主流风潮,使得大多数未成年人盲目跟风。网络成瘾使人性情躁动,在游戏中遇到的不顺易带入现实生活。信息充斥使人与人信任度不断降低,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人们在生活中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不可不谓巨大。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也指导实践,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增强了人们思想的主体性、平等性、开放性、选择性。但与此同时,它也产生和放大了人们思想的随意性、盲从性等。前者是正确的思想认识,它会促进互联网世界更好的发展,并进而促进人们的正确认识,如此良性循环;后者是错误的思想认识,它会阻碍互联网的良性发展,甚至导致恶性循环。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一步步深化和提高。互联网不断地发展,带给人们各种积极与消极的影响。但无论如何,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辩证地看待问题,人们的认识必然越来越理智,思想观念也将会趋于成熟。互联网的影响已渗透进整个社会,而对于正处于社会潮流,知识,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大学生群体而言,面对互联网所带来的种种,无疑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大学生学习、生活上都比较自主,而年龄也正处于成年与未成年左右,对待新鲜事物无所畏惧,敢作敢为。而且特别是中国大学生,经过高考那座独木桥后,在强压后突然得到的轻松,很容易使一些大学生走上极端。所以,面对互联网正确树立价值观是大学生的当务之急。首先大学生应该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坚持社会的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保障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尊重和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在两者发生矛盾时,自觉地无条件地服从于社会整体利益。不要受网络迷惑而去侵犯他人的利益,影响社会的和谐。对待互联网的双重效应,当代大学生应该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加以正确分析,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自己的目标,不动摇自己的心智,身心健康,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拿得起放得下。大学的宽松管理很容易使人无法克制好自己,上网打游戏,聊天,看小说这些都易使大学生沉迷其中,导致逃课,挂科,甚至留级乃至退学的不再少数。这样的大学生正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价值观,树立人生目标,导致生活,学习上的茫然,从而投身网络不愿面对现实。大学生是每年输入社会的有生力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对以后的家庭,社会大学生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更好的体现一个的价值,懂得了解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大学生应当体会的重中之重。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医学的指导意义。2、为什么说“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提法是不科学的?3、在学习过程中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4、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对学习医学的指导意义。5、事物都是发展的吗?6、医务人员要有时空观念。7、莫让年华付水流。8、本质和现象关系原理的科学意义。9、矛盾特殊性原理对诊治疾病的指导意义。10、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与人生之路。11、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医学中的具体体现。12、认识辩证过程原理与医学学习和医疗实践。13、坚持真理与人际关系。14、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15、如何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16、辩证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异同。17、人们能否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18、军队职能与军人使命。19、新名词与社会意识的特点。20、科学不是生产力。21、医疗技术与生产力。22、知识经济与成才战略。23、如何看待腐败问题?24、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吗?25、能否克隆出爱因斯坦和希特勒?26、如何提高人生境界?27、理想人格塑造与人生设计。28、热爱专业 立志成才。29、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30、经济一体化,还是全球化

你应该找论据.....网上很多文章是没有事例的

价值管理与风险管理研究论文

能源风险管理与公司价值研究内容摘要 4-5 Abstract 5 1 引言 7-17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7-9 1.2 研究文献简要回顾 9-14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6 1.4 创新点和后续研究 16-17 2 能源风险管理与公司价值:理论分析 17-30 2.1 市场不完全和非有效性与公司价值 17-19 2.2 交易成本 19-23 2.3 投资策略的调整效率 23-24 2.4 代理费用 24-27 2.5 税收 27-30 3 能源市场风险管理 30-45 3.1 目前我国能源市场概述 30-35 3.2 能源风险分析 35-40 3.3 能源风险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40-41 3.4 能源市场的风险管理 41-45 4 能源风险管理与公司价值的实证检验 45-57 4.1 样本和数据选取 45-47 4.2 变量指标选取 47-54 4.3 风险管理与公司价值的实证分析 54-57 5 总结及启示 57-61 5.1 总结 57-58 5.2 研究结果对我国的启示 58-59 5.3 政策建议 这个是大纲,感觉对口与我184886722,聊取全文,5元支付宝,论文随你挑

摘要: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运行具有竞争性和风险性,必须不断优化和改进现有的预算管理模式,才能满足企业探索发展的需要。依据价值管理理念,权衡收益和风险的关系,构建涵盖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及评估、风险应对在内的预算风险管理机制,形成贯穿企业预算管理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回路,并以信息决策系统作为辅助风险管理的工具,以适应企业价值创造的经营目标,持续优化预算管理活动效果,最终实现价值—风险—增长的三维平衡发展。

关键词:

价值创造;风险预算;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决策支持系统

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显著地影响公司的控制问题及包括管理会计在内的组织管理活动,以预算为基础的管理控制必须与风险管理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以企业价值为导向,预算管理者改变对风险与控制的思考,面向未来,使预算管理活动更加贴近组织的价值链,实现盈利、风险和增长平衡发展的目的。

预算文献中对有关的预算偏见、预算参与、业绩评价的研究较多,对预算风险的研究较少,还很不成熟。即使研究风险问题,尽管预算的过程与风险是密切相关的,相关的文献多是与预算结果相联系的。现代管理环境下企业基于价值视角实施预算管理,管理的重点不仅仅局限于盈利方面,而是从系统理论和风险视角出发,基于风险进行预算管理过程的决策和控制活动。本文正是基于这一思路,探索企业价值导向下的预算风险管理机制设计问题。

1预算风险管理系统的设计理念

预算管理系统是企业内控管理的核心,通过预算可以更好的进行资源配置和战略实施,它和风险管理的结合可以更好的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利用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构建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评估、风险应对三个子系统在内的预算风险管理系统,以使风险管理成为企业价值预算的有效手段,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预算风险管理贯穿企业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在预算管理周期循环进行,形成动态风险管理的回路:预算的启动阶段,进行风险辨识,在此基础上明确预算目标;

预算的计划阶段,进行风险定性分析,根据风险图确定排序,合理规划资源的分配,确保目标、环境、资源相互之间的满足与平衡;

预算的实施阶段,根据风险定量分析和评价,做好风险监控工作,并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适时调整;预算的收尾阶段,进行风险追踪和风险防范,实现监控与学习的双重目的。

2预算风险管理系统的运行机制

2.1预算风险识别子系统

预算信息的应用存在预测模型不完备、个人和组织目标分歧两大缺陷,预算过程的效率取决于组织的特征、环境情况、控制系统技术上的正确性、组织成员使用系统提供信息的方式等因素(Otley,1978)。Lukka(1988)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预算偏见模型,认为存在个人目标、组织因素、权利因素、情境因素等影响预算行为的关键因素[2]。

商业风险模型将风险分为环境风险、流程风险和决策信息风险三类:

环境风险是外部因素引起的,影响公司目标实现或使公司发生损失的风险,流程风险是由于公司内部流程没有得到有效实施,资产未得到有效保护等因素产生的风险,决策信息风险则是由于战略决策、经营决策和财务决策所使用的信息不恰当、不可靠或未被正确使用而产生的风险。

基于上述风险模型的理念和方法,在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两方面风险辨识的基础上,从企业资源(价值源泉)-企业能力(价值创造)-管理机制(价值实现)的价值创造全周期考虑相应的风险因素,建立包括外部环境、财务资源和内部运营流程三层瓶颈在内的风险,如图2所示。

(1)第一层瓶颈风险:外部不确定环境的影响。这一部分主要由宏观经济环境、石油需求变动、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对外合作关系、商业地理环境、政府法规管制等因素构成,反映了潜在的环境不确定性风险。

(2)第二层瓶颈风险:由财务资源能力引起的影响。既包括由于人财物等资源限制引起的预算决策风险,也包括由管理人员能力(权利能力、学习认知能力、规避风险的态度等)引起的预算松弛影响。

(3)第三层瓶颈风险:由内部流程能力引起的价值链效率影响[3]。这部分主要由二类因素构成:一部分由开发、生产运作、销售服务等基于价值链上的能力组成,反映了企业运营流程风险(改造内部流程);一部分由企业组织管理能力、组织运行能力、组织体制能力等要素构成,反映了企业管理机制风险(组织结构创新)。

2.2预算风险评估子系统

对风险的衡量和评估主要包括风险重要性和后果两方面,计算公式如下:R风险=f(P?C)式中,P———风险的时间维度,表示事件发生的概率(可以是客观概率或主观概率);C———风险的空间维度,表示事件发生的后果,包括绝对绩效(与预期比较)和相对绩效(与竞争对手比)两方面。

(1)风险的定性分析

对各个风险从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的严重性两个方面进行风险矩阵图的编制,如图1所示。

图3表示的风险图运用方格将风险划分为4个部分。横轴以风险/机会出现的可能性来衡量,纵轴以它的重要性来衡量。4个区域是:低可能性/低重要性(C区域,绿灯区)、低可能性/高重要性(B区域,黄灯区)、高可能性/低重要性(D区域,黄灯区)、高可能性/高重要性(A区域,红灯区)。对高可能性/高重要性要给与更多的关注,一般以深颜色标注。

通过绘制风险图,我们可以对预算风险进行确认和计量,分析每个风险的可能性及重要性,以及这些风险的相对位置或者排序,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制定其风险应对措施[4]。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基础上,增加发生时间和不断变化的发生概率两个维度,从而画出相应的战略风险地图[5],更好地指导预算管理。

(2)风险的定量分析

对于选取的.风险指标,根据收集的资料数据建立概率分布,结合蒙特卡罗模拟法、情景分析、敏感度分析和其他的分析工具及方法,确定预算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损失程度,从而更全面、更准确地计量风险并进行预测。根据主要风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制定目标风险标准、风险指标预警范围、风险控制的方法等。同时,将要控制的主要风险因素作为预算管理的考核指标,分解到各业务部门,随同预算的执行进行动态监控。借助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采用先进有效的风险动态控制和及时处理,达到预算与风险管理结合的实时控制[6]。

2.3预算风险应对子系统

根据企业的“3C框架”,以预算管理组织(风险管理委员会)为依托,通过建立预算风险管理责任制来实施预算风险管理。根据风险偏好及风险容忍度,对预算管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的全面管理,风险管理贯穿于预算管理从决策到控制的全过程。

2.3.1基于风险敏感因素,合理分配预算资源

(1)注重组织(股东、管理者和员工等利益共同体)成员的全面参与,通过上下级协商提高预算信息横向和纵向的透明度,解决组织中信息流动障碍,以确定有效的预算水平。

(2)为充分关注预算的组织激励功能,预算目标的确定需要从公司战略、公司治理和内部管理三方面讨论。因此,结合本年度的经营战略、投资重点以及各种可能的环境变化对预算值的影响,滚动确定未来期的预算目标和与之相适应的风险偏好及风险容忍度,作为风险管理的基准[7]。

2.3.2基于风险与收益的协调,正确实施预算规划与控制。

(1)以扁平化组织结构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作为有效工具,有效协同横向和纵向价值链的信息(张瑞君),实现全方位的会计实时控制、沟通与监控[8],形成“计划———行动———衡量———学习”的循环回路,进而实现预算价值危机预警与企业流程再造。

(2)在企业风险管理(ERM)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基于企业风险的预算,围绕经济资本相关概念的整合进行财务危机概率的评估,为公司预期财务定位和整体风险描述提供依据,从而有效进行风险管理[9]。

(3)通过业务外包,将不能创造价值的业务单元转交给外包商,组织能获得一笔现金流,从而解放一部分资源用于其他战略投资,以帮助组织重构财务预算,从而改善企业的平衡报表并避免企业对未来投资的不确定性[10]。

2.3.3基于风险激励报酬方案,有效实现预算业绩评价。

Otley(1999)以管理控制系统框架为基础,对经济增加值(EVA)等管理控制工具进行分析,指出EVA以单一的财务目标为导向,在对管理者充分授权的基础上,考虑长期影响,对传统会计计量模式进行部分调整以此确定具体目标值[11]。正确的激励计划是该方法的核心,通过引入EVA价值管理指标,建立包括财务标准、非财务标准的多维度衡量KPI指标体系进行预算激励制度和考核管理,使预算管理进一步有效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利益冲突,确保长期预算目标落实到位。

3建立预算风险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

迈天将波特的价值链延伸为网络环境下的价值流,作为战略监控的基本对象。傅元略进一步指出,在该价值流中,每一价值流都有自身的开始和结束(起点和终点),可用效用价值数据描述价值流,每一价值流都有其输入和输出。基于价值流的观点,以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建立从预算风险信息收集、处理、决策、预警等全过程的风险管理辅助决策系统,以实现快速反应、监督控制的实时性、信息共享性等功能,如图4所示。

在图4中,企业预算风险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主要包括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两部分,管理系统就管理职能和机构设置进行有效的界定,信息系统涵盖从信息收集、处理、存储、决策、预警等全过程的管理[12],包括信息输入模块、风险识别模块、风险分析工具模块、风险预警及控制模块、风险应对管理模块等。通过预算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进行合理的预算监控和流程再造,实现风险流和价值流的互动,增强创造价值的效率,最终支持预算风险最小、价值最大目标的完成。

4结论

在企业价值导向下,管理者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帮助企业在获得高回报的同时,承受较低的风险。在企业管理系统的环境中,基于风险重新构建关于预算的观念体系、行为规则和作业流程,形成涵盖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及评估、风险应对在内的预算风险管理机制,并以信息决策系统作为辅助决策的工具,以帮助预算管理者更好的应对预算风险,在风险/回报的“最佳击球点”进行预算管理,实现价值的持续创造。

《能源价格风险》一书的作者Tom James有十多年从事场外衍生品交易的丰富经验,尤其是在能源和商品衍生品方面。他的职业领域囊括了衍生品交易、经纪业、通过衍生品提供结构化金融服务、风险管理咨询与培训。由他撰写的这本书介绍了各种能源商品(包括原油、石油产品、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电力)的衍生品交易品种,并详细说明了如何利用这些衍生品工具来进行风险控制与套期保值,这些介绍与说明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更具有相当前瞻性的实务价值。可以说前文谈到的第四个挑战,正是要通过建立各种能源衍生品品种并完善相关衍生品交易的风险控制与监管法规来解决的。而本书则提供了几乎所有能源衍生品的素材,并附有一些国际通行的风险控制与相应衍生品交易的会计准则文件。这对我国发展能源衍生品市场、完善能源衍生品交易的风险控制与监管方面的法规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希望本书的翻译,从宏观层面讲,能为我国应对上述第四个挑战,发展能源金融市场提供一个很好的素材参考;从微观层面讲,能为我国能源企业、能源从业人员在国际市场上利用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专业方面的指导。如能达到这两个目的,则不仅是原作者所乐见的,更是对参加翻译的同仁们半年多辛苦的最好报酬。

1]李胜. 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湘潭大学: 湘潭大学,2005. [2]李春媛. 如何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J]. 价值工程,2010,(32). [3]冯艳. 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2007. [4]李红梅. 中国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管理研究[D]. 辽宁大学: 辽宁大学,2010. [5]谢宁. 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的现代银行财务模式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2010. [6]甘鹏. 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管理研究[D].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2008. [7]丁玉书. 企业财务活动中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4. [8]李延德. 大学生在校期间风险管理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2010. [9]敬永红. 达州翠屏山综合开发一期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2009. [10]闫峰. 卓越·蔚蓝群岛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2008. [11]杜晓玲. 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2008. [12]王小练. 航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2005. [13]杨秋利. 论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核心方法RAROC[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14]许娟.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中的风险问题研究[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15]张星文. 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广西大学: 广西大学,2007. [16]王育宪. 企业管理的一个新分支——风险管理[J]. 管理世界,1985,(3). [17]李莉. 全面审计风险管理研究[D]. 湘潭大学: 湘潭大学,2005. [18]曹升元.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2008. [19]龚永兵. TA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风险管理研究[D]. 广西大学: 广西大学,2006. [20]张子超.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研究[D].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2008. [21]党雪. 论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及策略[D].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2003. [22]王仲宇. 新华证券公司内部风险管理分析与证券公司内部风险评估[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5. [23]李红侠.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管理探讨[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24]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山东省分行 风险管理[A]. 李亚新 主编.[C].: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70-71. [25]郭景阳. 建立保险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研究[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 [26]高军. 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过程分析及对策研究[D]. 西南石油学院: 西南石油学院,2003. [27]范运. 私募房地产股权投资基金风险管理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2009. [28]曹乐喜.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2007. [29]谢飞. 财务公司网上银行在企业集团内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和风险管理研究[D].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2005. [30]交通银行武汉分行 财务和风险管理[A]. .[C].: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60. [31]阚德梅. 江苏省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2004. [32]李黎,齐中英. 风险理财在卫星运营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运用[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3). [33]沈隽. 船舶融资租赁的风险管理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2010. [34]杨博. 压力测试方法及其在债券基金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新疆财经大学: 新疆财经大学,2007. [35]陈茂. 论财产保险公司承保前的风险管理[D].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2003. [36]李霞. 汽车信贷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5. [37]高毅. 中国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形成机理和控制研究[D]. 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2010. [38]简婷. 金融衍生工具及其风险管理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2006. [39]甄珍. 山西票号风险管理研究与借鉴[D].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2007. [40]沈忠雷. 建行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控制及应用[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5. [41]常忠蛟. 我国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风险管理[D].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2005. [42]周航,赵晓萌. 风险管理平衡计分卡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 环渤海经济瞭望,2005,(12). [43]刘浩. 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模式及风险管理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2010. [44]唐海涛. 证券投资风险管理系统设计研究[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5. [45]孙晓丽. 海尔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 风险管理[A]. 王敏 主编.[C].: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194. [46]王霞. 中小银行风险管理研究[D].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2004. [47]张超. 论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的消费信贷风险管理[D].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2010. [48]邵秋琪. 基于风险管理的衍生品运用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D].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2011. [49]吴子华.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取向与风险管理[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 [50]陈力. 财务工程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文献史料价值与局限性论文

一般来说历史文献都是挺真实的,只不过有些因为不符合统治者的利益,被改了而已。不过足够聪明的人可以在对比其他历史资料而得到较为确实的答案。个人觉得历史文献的资料只是让人大致的了解一下过去的事实,每个人站的角度不一样,那么看到的也会不一样。不需要强求非要有个正确的数字,因为即使你不知道,它也已经存在过了。而更加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吸取的经验,哪怕只是一种看法的小小转变。人是活在当下的,所以你要争取的是从过去中看到未来,还有凡事要学会质疑。谁是谁非?并没有一定的定律,就像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无止境的,但请相信,知道得多一点,你会更智慧的。

研究什么问题,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1)看提出的问题是否有研究价值,研究内容有无指导意义,研究结果能否应用到实践中。(2)论文立意是否有创新,是否有重复别人的工作,即使是同一个主题也要不断增加 。 (3)看研究问题的发生率是否高,问题是否带有普遍性。(4)论文标题是否具体、鲜明、确切。用什么方法研究这个问题(方法)(1)、研究方法要采用哪种或哪几种方法来研究目标对象(2)、如何安排具体研究的程序等这样的问题也影响论文的优劣①采用的方法应该如何实施?(以调查问卷法为例)②确定问卷的调查对象(比如研究中学生课外书阅读情况,那么调查对象应该是中学生。)③发问卷,填问卷。④收回问卷,选出有效问卷(全部问题都选同一个答案的,问卷里有些问题没有回答的都属于无效问卷)⑤统计问卷结果研究的成果,能否准确得出结果并对其做出解释格式是否规范,论文是有固定的格式的。资料来源是否真实准确语言表达是否准确,逻辑是否清晰

研究历史主要是参考历史文献,历史文献是前人对这些事件认识的研究结果,供你在研究时参考的资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