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英汉颜色词隐喻对比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英汉颜色词隐喻对比研究论文

名词化的语篇功能330诺曼时期法语对英语词汇的影响339浅谈英语虚拟语气的语用功能340浅谈英语虚拟语气及其语用功能345浅析二十世纪计算机英语词汇的构成特点346浅析汉英动物谚语中的文化348浅析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根源349浅析英语禁忌语及其发展352浅析英语无标志被动句356浅议译者能力359认知语言学角度下“within” 的空间隐喻意义365商标英语汉译的原则和方法384体育新闻英语文体研究375社会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语言418新闻英语中的语法特点研究423颜色词在英汉互译中的不对应性425移就的审美价值和生成基础426以认知为基础的颜色隐喻研究428隐喻认知功能研究的新视角429隐喻与一词多义的关系438英汉被动句对比研究439英汉宾语类型差异的认知原因440英汉动词非谓语用法之比较研究442英汉否定问句的答句对比研究443英汉汉英双关语及其翻译研究444英汉合成词构词对比研究446英汉名词短语修饰模式比较447英汉拟声词异同探讨448英汉人称代词运用对比研究449英汉人名的比较研究450英汉时间的空间隐喻对比研究451英汉习语的文化共性和个性的研究453英汉颜色词的引申义的文化差别454英汉颜色词跨域对比分析?—以RED和红为例458英汉隐喻性词汇对比研究462英汉语中红绿色文化比较468英语道歉方式研究

请求助google

中英颜色词对比研究论文

一、翻译类毕业论文选题 1.Study on Translation of Trade Marks and Culture 商标翻译与文化研究2.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影响翻译实践的社会和文化因素3.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论英语习语的翻译4.Study on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英语习语翻译特点研究5.The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中英习语翻译与比较6.Study on Loyalty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中英互译的忠实性研究7.Cultural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翻译中的文化对等性研究8.Literature Translation and the Important of it文学翻译与重要性研究9.On the Du Fu’s Poems Translation论杜甫的诗词翻译10.The Analysis of Techniques for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Through Translation 通过翻译学习外语的技巧分析11.中英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olor words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12.An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Untranslatability 中英动物文化内涵的不同及翻译13.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nimals浅论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度14.On Degree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修辞策略在广告英语中的效用探究15.A Probe of the Effect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16.Error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about Scenic Spots in Wuhan武汉旅游景点资料的英译错误分析17.Semantic--Transliteration-the Most Favorable Method for Translating Foreign Words into Chinese音意兼译—外来词中译之首选方法18.A Tentative Study on th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Sun Zhili’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Pride and Prejudice浅论《傲慢与偏见》孙致礼中译本的衔接与连贯19.Chinese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in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技英语中定语从句的汉译20.Film Tit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从跨文化角度分析电影片名及其翻译21.Translating Expressions on Public Sign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汉语公示语英译22.论文化差异与翻译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23.商标名的翻译原则与品牌文化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 of Brand Names and Brand Culture24.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研究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Film Names25.意美、音美、形美--英文商标的汉译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Trademarks into Chinese26.中文商标英译探On the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二、文化类毕业论文选题27.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双赢语用策略The Win-Win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28.Grice 的合作原则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The Application of Grice’s Cooperation Principl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29.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An Analysis 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Ideas on Face30.中西文化中女性角色意识差异及其对职业发展影响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Role Awareness of Women and the Effects on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31.英语学习中文化障碍Cultural Obstacles in English Learning32.从中西委婉语的对比透视中西文化差异Understand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al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Euphenism33.中英禁忌语比较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34.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the Aspect of Privacy right 35.中西社会习俗比较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ocial Conventions36.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Speech Act and its Application37.湖北经济学院英语自主学习现状调查A Survey on the Students’ English Autonomous Learning in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38.湖北经济学院双语课程学习现状调查A Survey on Bilingual Courses’ Learning in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39.1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nglish Etymology and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Vocabulary英语词源的文化内涵与词汇教学 40.English idioms—A Mirror Reflecting British Culture英语习语与英国文化反映41.On Values of Chinese from Perspective of Lexicon从词汇角度读中国人的价值观42.On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Bod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论中英体态语文化差异43.The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People东西方人际关系要素差异探析44.Approach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ino-U.S. Business Negotiation and its Impacts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探析45.Asymmetrical Features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的非对称性研究46.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ir Cultural Implications从英汉委婉语对比中透析中西文化差异47.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Etiquette No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俗规范的文化差异研究48.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asic Chinese and English Color Words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49.Characteris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中英文习语的特点以及文化差异50.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Values in Advertising Language从广告语中看中西方文化观51.The Differences of Family Valu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n中国和美国家庭观差异52.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中西人际关系比较53.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Politeness从中英文礼貌用语中看文化差异54.谈跨文化交际中的“面子”观 On Face Perception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55.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Euphemism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56.从英汉习语看东西方文化异同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57.中英文化中的礼貌对比研究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58.解析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The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59.从文化角度论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On the Sexism in Chinese and English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60.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探析Approach to Cultural Factors for the Sino-American Business Negotiation61.英汉道歉语的对比研究A contrastive study of apologi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62.跨文化交际中颜色词的运用Application of color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63.英汉寒暄语的差异研究Some difference of small talk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64.不同交际风格中恭维语及其回应的研究Compliment and its response with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styles65.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意义对比研究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animals in Chinese and English66.英语委婉语的功能与效果研究On functions and effects of euphemism in English67.中外幽默的跨文化对比A inter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humor68.英语副语言交际研究A survey on communication of paralanguage三、语言类毕业论文选题69.语篇分析中的语境功能研究The function of context in discourse analysis70.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iscourse analysi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71.英语广告语言特点分析An analysis on the feature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72.非语言交际与身势语研究Nov-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gesture language73.英语委婉语研究About English euphemism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题目有哪些?下面是我整理的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仅供参考。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题目【1】

1 从《远离尘嚣》看偶然与巧合

2 从亨伯特看纳博科夫的流亡观

3 透过餐具看中西方饮食文化

4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主角——勃莱特

5 从文化视角探讨隐喻的翻译

6 从生态批评角度看威廉·福克纳的《熊》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7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常用英语修辞格汉译

8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优势

9 自我身份的探寻—评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

10 浅析英文报纸中体育新闻用语的模糊修辞

11 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和《当幸福来敲门》中探究美国人的个人主义

12 中美恭维言语行为跨文化比较研究

13 表现主义技巧在《推销员之死》中的运用

14 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情况调研

15 浅析英语中六种基本颜色词的英美文化内涵

16 浅析广告翻译中的文化顺应处理

17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美房地产广告的差异

18 浅析动画《加菲猫》和《加菲猫之双猫记》中的`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

19 圣经原型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20 论《卡斯特桥市长》中哈代的进化向善论思想

21 顺从的女人——分析《荒凉山庄》中埃斯特的形象

22 从中美传统节日对比看节日的文化内涵

23 成人的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象征主义的体现

24 简析网络时代英语全球化

25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26 从社会文化价值方面比较中美情景喜剧差异

27 论《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宿命

28 《蝇王》的启示:理性的呼唤

29 中文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歧义现象分析

30 从中美婚宴差异看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31 影响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口语输出的因素

32 《走出非洲》:走出迪内森的矛盾态度

33 旅游宣传资料中的误译与解决方法

34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华顿《纯真年代》中的埃伦

35 电子词典与英语学习

36 英语习语与基督教

37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爱米利亚性别身份分析

38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欣赏幽默翻译

39 英语缩略语及其语用功能

40 英专和非英专学生英语作文中错误的对比研究

41 武汉方言对英语语音的影响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42 中西行星命名的文化探源

43 英语新闻中的新词

44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对“三美”理论的探索

45 从电影《七宗罪》浅析原罪

46 浅论体态语的社会功能

47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中英语篇的影响

48 中国和西方国家婚俗的比较

49 浅析合作原则的违背在广告语言中的运用

50 浅析电影《推手》中中美家庭的文化冲突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题目【2】

1.Study on Translation of Trade Marks and Culture

商标翻译与文化研究

2.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影响翻译实践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3.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论英语习语的翻译

4.Study on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英语习语翻译特点研究

5.The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中英习语翻译与比较

6.Study on Loyalty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中英互译的忠实性研究

7.Cultural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翻译中的文化对等性研究

8.Literature Translation and the Important of it

文学翻译与重要性研究

9.On the Du Fu’s Poems Translation

论杜甫的诗词翻译

10.The Analysis of Techniques for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Through Translation 通过翻译学习外语的技巧分析

11.中英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olor words

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

12.An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Untranslatability

中英动物文化内涵的不同及翻译

13.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nimals

浅论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度

14.On Degree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

修辞策略在广告英语中的效用探究

15.A Probe of the Effect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

16.Error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about Scenic Spots in Wuhan 武汉旅游景点资料的英译错误分析

17.Semantic--Transliteration-the Most Favorable Method for Translating Foreign Words into Chinese

音意兼译外来词中译之首选方法

18.A Tentative Study on th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Sun Zhili’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Pride and Prejudice

浅论《傲慢与偏见》孙致礼中译本的衔接与连贯

19.Chinese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in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科技英语中定语从句的汉译

20.Film Tit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从跨文化角度分析电影片名及其翻译

21.Translating Expressions on Public Sign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汉语公示语英译

22.论文化差异与翻译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23.商标名的翻译原则与品牌文化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 of Brand Names and Brand Culture

24.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研究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Film Names

25.意美、音美、形美--英文商标的汉译

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Trademarks into Chinese

26.中文商标英译探

On the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27.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双赢语用策略

The Win-Win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28.Grice 的合作原则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Grice’s Cooperation Principl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29.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An Analysis 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Ideas on Face

30.中西文化中女性角色意识差异及其对职业发展影响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Role Awareness of Women and the Effects on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31.英语学习中文化障碍

Cultural Obstacles in English Learning

32.从中西委婉语的对比透视中西文化差异

Understand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al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Euphenism

33.中英禁忌语比较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

34.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the Aspect of Privacy right

35.中西社会习俗比较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ocial Conventions

36.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

Speech Act and its Application

37.湖北经济学院英语自主学习现状调查

A Survey on the Students’ English Autonomous Learning in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38.湖北经济学院双语课程学习现状调查

A Survey on Bilingual Courses’ Learning in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39.1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nglish Etymology and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Vocabulary

英语词源的文化内涵与词汇教学

40.English idiomsA Mirror Reflecting British Culture

英语习语与英国文化反映

41.On Values of Chinese from Perspective of Lexicon

从词汇角度读中国人的价值观

42.On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Bod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论中英体态语文化差异

43.The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People

东西方人际关系要素差异探析

44.Approach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ino-U.S. Business Negotiation and its Impacts

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探析

45.Asymmetrical Features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的非对称性研究

46.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ir Cultural Implications

从英汉委婉语对比中透析中西文化差异

47.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Etiquette No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俗规范的文化差异研究

48.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asic Chinese and English Color Words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49.Characteris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中英文习语的特点以及文化差异

50.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Values in Advertising Language

从广告语中看中西方文化观

百度文库,自己搜索。

中英颜色词内涵的对比研究论文

帮你找到了,可是要付费,3元,链接在下面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Translation of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梁燕华摘 要:自然界是色彩斑斓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颜色观,折射出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该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以文化内涵为切入点,探讨英汉颜色词的异同,强调不同文化中颜色词的民族特性及其翻译的处理.关键词:颜色词;文化内涵;异同;翻译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486(2002)03-0149-04作者简介:梁燕华(1972-),女,壮族,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在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作者单位:梁燕华(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参考文献:〔1〕Wierzbick A.Semantics,culture,and cogni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3〕王秉钦.文化翻译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4〕詹人凤.现代汉语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6〕符淮青.词义的分析与描写[M].北京:语言出版社,1996.〔7〕于逢青.论汉语颜色词的人文特性[J].东北师大学报,1999,(5):78~84.〔8〕朱耀先.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7,(4):7~10.〔9〕陆谷孙.英汉大词典[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收稿日期:2002年5月13日出版日期:2002年9月1日

在人类语言中,颜色词语表现出的独特魅力,令人刮目相看。在汉英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都很丰富。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因为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伸、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由于我国与绝大部分英语国家相隔万里,地理位置、自然现象、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等千差万别,人们对于颜色的感受和表达不尽相同。这样,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文化之间自然又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本文拟就中西文化中词语的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作一些对比和探讨,以求教于同行和读者。从科学的定义来说,颜色是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一定光波所引起的视觉现象,是人眼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在西方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意义往往比较直接,一般是用客观事物的具体颜色来象征某些抽象的文化含义,所以更易追溯其语义理据和逻辑理据。而中国文化中的颜色内涵和象征意义也十分丰富,颜色词的象征意义是多元的。下面我们就中西文化中颜色的不同象征意义进行具体描述:1.红色红色是我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它体现了中国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它象征着吉祥、喜庆,如把促成他人美好婚姻的人叫“红娘”,喜庆日子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男娶女嫁时贴大红“喜”字,把热闹、兴旺叫做“红火”;形容繁华;它也象征顺利、成功,如人的境遇很好被称为“走红”、“红极一时”。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则是一个贬意相当强的词,是“火”、“血”的联想,它象征着残暴、流血,如red revenge血@腥复@仇,它又象征激进、暴@力革@命,如a red revolution 赤@色革@命,它还象征着放@荡、淫@秽,如a red light district花街柳@巷(红@灯区)。2.白色在中国文化中,白色与红色相反,是一个基本禁忌词,体现了中国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在中国古代的五方说中,西方是刑天杀神,主萧杀之秋,所以白色象征死亡、凶兆。如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披麻戴孝办“白事”,要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它也象征失败、愚蠢、无利可得,如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总是打着“白旗” 表示投降,称智力低下的人为“白痴”,它还象征奸邪、阴 险,如“唱白脸”、“白脸”奸雄。西方文化中的白色象征意义主要着眼于其本身色彩,如新下的雪、新鲜牛奶及百合花的颜色。西方人认为 白色高雅纯洁,象征着纯真无邪,如(1)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2)white wedding新娘 穿白礼服的婚礼;它又象征正直、诚实,如(1)a white spirit正直的精神,(2)white hand廉洁、诚实。3. 黑色古代黑色为天玄,原来在中国文化里只有沉重的神秘之感,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色调,它的象征意义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显得较为复杂。一方面它象 征严肃、正义,如民间传说中的“黑脸”包公,传统京剧中的 张飞、李逵等人的黑色脸谱;另一方面它又由于其本身的黑暗无光给人以阴险、毒辣和恐怖的感觉。它象征邪恶、反动,如指阴险狠毒的人是“黑心肠”,不可告人的丑恶内 情是“黑幕”,反动集团的成员是“黑帮”、“黑手”,称杀人劫货、干不法勾当的客店叫做“黑店”等。黑色(black)是西方文化中的基本禁忌色,体现了西方人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它象征死亡、凶兆、灾难 ,如(1)Black Mass安灵弥撒,(2)a black letter day凶日;它象征邪恶、犯罪,如(1)Black Man邪恶的恶魔,(2)black guard恶棍、流氓;它也象征耻辱、不光彩,如 (1)black sheep败家子,(2)a black eye丢脸、坏名声。4. 其他颜色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红色的一种发展变异,如旧时人们把宜于办大事的日子 称为“黄道吉日”,但是它更代表权势、威严,象征中央政权、所以黄色便为历代封建帝王所专有,普通人是不能随便使用“黄色”的,如“黄袍”是天子的“龙袍”,“黄钺”是天子的仪仗,“黄榜”是天子的诏书,至于现在流行的与“ 性”有关的“黄色”观念,有一种说法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一种现象。据说美国纽约的《世界报》用黄色油墨印刷低级趣味的漫画以争取销路,人们便称这一类不健康的刊物为“黄色刊物”,所以黄色带有不好的象征意义,表示低级趣味的报刊、毫无文学价值的书籍。粉红色(pink)是红色的一种变异,可以将其视为红色的一种应合或复归。唐代诗人崔护写下“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以桃花与女人相比,故粉红色可以象征女性,称男女之间不正当的性关系为“桃色事件”。在西方文化中,粉红色象征精华,极致,如the pink of perfection十全十美的东西或人。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有着很大的差异。从根本上讲,在中国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是基于过去中国的封建统治、封建迷信及其原始、落后的科学、教育状况而形成的,所以颜色的象征意义有相当强烈 的政治化和神秘化倾向。而西方文化中的颜色象征则更多地得益于西方民族开放性及科学、教育的普及程度,其象征意义少了神秘,多了些理性。不同文化之间颜色象征意义又都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它们能够使语言更生动、有趣、幽默、亲切, 所以我们应该予以足够的注意~

颜色隐喻论文开题报告

身为一名硕士,你知道自己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要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童装设计海岛服设计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选题依据:

指导老师的研究项目,

服装设计的开题报告怎么写

一般0-2岁的婴幼儿不可用大红大绿等刺激性强的色彩去伤害视觉神经;浅淡色不仅能避免染料对皮肤的毒害,还可衬托出婴幼儿清澈的双眸和粉嫩的皮肤。

儿童在2~3岁可认识颜色,善于捕捉和凝视鲜亮的色彩。

岁儿童可以认识4种以上的颜色,能从浑浊暗色中判别明度较大的色彩。

~12岁是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色彩的应用会直接影响到

儿童的心理素质。

本次的设计是以童装色彩设计为重点,结合现代时尚以及相关元素的基

本使用法则,进行具有时代特点的童装设计。

研究意义:

制作一系列童装,巩固专业知识,学会灵活运用专业所学。

选择好童装的色彩是做好童装销售的重要环节。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童装的色彩对于儿童的心里状态有很深的影响

通过此项研究来开发童装的色彩以适应儿童心里需求

文献综述(对已有相关代表性研究成果的综合介绍与评价)

《服装材料学》朱松文等编

这本书系统的介绍了服装用纤维原料、纱线、织物、皮革等各类服装材料的种类、结构和形态,以及它们的各种性能对服装的影响。同时他还介绍了服装的各种辅料的种类、性能和选用方法,国际服装新材料及其流行趋势,各类服装对材料的要求和选用方法。

《时装设计艺术》刘晓刚、许玥著

是我在本次设计方面参考的书籍,这本书弥补了我在设计方面的不足,让我知道了设计的本质就是服务于社会,让自己所设计的服装能够最终穿在人们的身上。

《中国服装辅料大全》孔繁薏,姬生力主编

本书在内容上涵盖了服装辅料的各个种类,介绍了各辅料的品种、分类、规格、性能、工艺、品质标准,以及在服装上的运用。

研究内容(包括基本思路、框架、主要研究方式、方法等)

基本思路:

了解指导老师的研究项目,进行分析研究,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拟订设计稿,确定要设计的题目。最后的制作,根据美观、舒适、实用的理念制作出一系列的童装,

框架:

确立设计的题目为 童装设计 后,从以下多方面来制作论述:

根据指导老师研究项目,并进行相关设计;

进行与设计主题相关的研究,并分析将要进行的设计的特点以及优势;根据儿童生理心里的特点,设计出儿童喜爱的童装;

具体设计的总体草图中,按照设计的要求,进行选择绘制一个系列(4套)效果图拟订设计稿和制作方案;

后期的制作和整理;

主要研究方式方法:

研究进程安排

月1日-3月19日:毕业实习;

月22日-4月2日:市场调研、分析;

月5日-4月9日:草图设计;

月12日-4月16日:效果图讲评与确认;

月19日-4月23日:纸样设计与制图;

月26日-5月21日:服装剪裁、服装加工、服饰设计;

月24日-6月18日:完成论文/报告书、服装;

月21日-6月25日:上交论文/报告书、毕业设计电子文件、答辩。

主要参阅文献

[1]《人类心灵的展示》杨治良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15-04-01第1版

[2]《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日)原田玲仁著;郭勇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6-1第1版

[3]《面料与服装设计》朱远胜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年11月第1版

[4]《服饰心理学》华梅著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年7月第1版

[5]《服装材料学》朱松文等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年2月第3版

[6]《中国服装辅料大全》孔繁薏,姬生力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年3月第2版

[7]《时装设计艺术》刘晓刚、许玥著东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第2版

[8]《品牌服装设计》刘晓刚著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

[9]《纺织品设计的面料再造》王庆珍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2月第一版

主要网络:其它说明

指导教师是否同意开题

签名:

年月日

教研室教学负责人签署

签名:

年月日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意义:音乐教学涉及一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问题,也是音乐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对儿童音乐的启蒙教育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促进儿童发展是儿童教育的任务,是确定教育目标、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音乐教育则要尽音乐艺术之所能,发挥音乐艺术教育之优势来促进儿童的发展。音乐艺术之所能,音乐教育之优势,都可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中去探索,去挖掘。从事儿童音乐教育工作,既要把握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又要熟悉音乐艺术的特殊性,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儿童音乐教育能够切实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音乐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欣赏和理解音乐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音乐的声音确不具有确定的含义,是非语义性的。但音乐能通过音调的变化表现出音乐的基本含义。音乐用声音来表达思想内容,是一种表情性的音响。我们知道音乐艺术的主要传播方式是声音,声音只为听觉接受,儿童只有通过聆听音乐,接触音乐,有了一幅音乐的耳朵,才能更好的欣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已了解的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年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把音乐作为人的八大智能之一。这一理论在美国和世界各地的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中受到广泛而热烈的欢迎。柯达伊?左尔坦终生追求的目标是 让音乐属于每个人 。这个教育目标的哲学思想基础是他对于音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的理解。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关系,人的生命中不能没有音乐,没有音乐就没有完满的人生。音乐是人的心灵的表现,音乐满足人在精神上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 音乐是不能被其他东西所代替的精神食粮,得不到它的人只能生活在精神的贫血症中,没有音乐就没有健全的精神生活。 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文化绝不可少的部分,对于一个缺少了音乐的人来讲,他的文化是不完善。他还认为,好的音乐教育不但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其他学科的发展,促进儿童智力和情感的平衡、健康成长。这样培养出的儿童,精神生活是丰富的,不管他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会成为一个比音乐上无知的人更有用的社会成员。音乐教育在学校的重要性,甚至超过音乐本身,培养音乐的听众就是在培养一个社会。近年来,在加德纳的 多元智能 理论的影响下,人们对个体差异的理解发生了变化,由过去认为的认知能力强弱差异,个性差异演化为认知结构、发展速度及心理特质的差异。要真正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使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等适合每一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水平。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

) 概述音乐教育与儿童发展

) 研究当前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 如何运用音乐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对策、建议、途径和方法等

本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及进度安排

本文主要是通过各种室内装饰风格的流派来体现色彩的应用和搭配,采用案例分析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来阐述,案例将采用成都市内一现代风格家装为主要分析平台,再结合其他普通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述。同时也要把色彩的属性和他在各个风格内的作用进行更加细腻的立体解析。研究色彩首先要立体的系统的了解色彩的作用和属性。只有了解了他的属性和作用才能更加好的利用他的特点来达到更好的装饰效果。在各种装饰风格中,比较典型的风格种类有古典欧式风格,日本风格,个性风格,现在风格,后现代风格,混合形式风格和简约风格以及中式风格等。 风格 流派 色彩 体现引言: 经过科学家的分析宇宙里存在的大约有1900万种颜色,一个正常人可以辨别大约680种的色彩,能感受到的主要是环境色彩和固有色。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是第一个发现太阳的七色光谱,从而是人类科学的认识地认识了色彩。在室内装饰中每一个地方和物体都是有他的色彩的,主要包括吊顶,墙地面,家具,织物色彩等。随着时间,文化,区域,制度,科技等等的发展和变化使人们对建筑的功能和要求也有不同的追求,从而出现了很多的流派和风格。在我看来色彩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离不开的,色彩是对我们今天的社会非常重要的。对于建筑室内装饰也是一样,从人类认识色彩的那一刻起人类就对每一种色彩的认识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随时间的发展和各个区域对人类对每种色彩的不同爱好,在加上每个民族区域的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是每一个区域的建筑也有很大的区别,从而使每一个不同的建筑风格有他相对统一的色彩。室内的色彩包括吊顶,墙地面,家具织物色彩的设计和选择。科学的用色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除了视觉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的情趣和心理,要充分利用色彩的多种变化,既符合功能要求又要能获得更美的效果,室内空间不论的吊顶的处理还是家具的款式,大小,形状和色彩等,都不能脱离它所处的实体空间环境,色彩和形态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有时候甚至色彩比形态更重要。室内装饰风格流派的色彩体现1.色彩的搭配的价值和重要性(1)论述色彩的属性 谈到色彩我们都知道它有三大属性:明度、色相、饱和度所谓明度就是表示色所具有的亮度和暗度被称为明度。色彩可以分为有彩色和无彩色,但后者仍然存在着明度。 作为色相,指的是这些不同波长的色的情况。在色相环上排列的色是纯度高的色,被称为纯色。在色相环上,与环中心对称,并在180度的位置两端的色被称为互补色。 用数值表示色的鲜艳或鲜明的程度称之为彩度。 有彩色的各种色都具有彩度值,无彩色的色的彩度值为0,对于有彩色的色的彩度(纯度)的高低,区别方法是根据这种色中含灰色的程度来计算的。彩度由于色相的不同而不同,而且即使是相同的色相,因为明度的不同,彩度也会随之变化的。(2)论述如何更好的搭配色彩 在室内的装修中色彩的搭配是有很重要的讲究的,如何能利用色彩的合理搭配创造出更好的居住空间,要从自己对色彩的喜爱程度,色彩对个人的心理属性以及自己对空间的心理需求来确定的。不同的颜色进入人的视野,刺激了大脑,使人产生冷,热,深,浅,明,暗的感觉,也产生了安静,兴奋,紧张,轻松的情绪效应。一般小型化结构的住宅以单色为宜,采用较明亮的色彩,如浅黄、奶黄,以增加住宅的开阔感,利用住宅色彩衬托您的家具使住宅或显朴素大方或显庄重高雅。一般来说每种风格居住空间的色彩搭配都有他自己的原则。具有‘阳光味’的黄色调会给人的心灵带来暖意;如果不想要统一的色调在整体中带点新的变化,采用活泼的色彩组成,粉红色配玫瑰白,搭配同样色系组成的沙发,窗帘,靠垫委婉而多情;冷灰色常给人粗糙,生硬的印象。但在宽敞的明亮的空间,大胆选用淡灰色,反而使你的白色床具和窗棱更为肃静高雅。不过也要穿插一些讨自己喜欢的鲜艳色彩;蓝色有镇定情绪的作用,非常适合有理智感的选择。2.各种装饰风格的色彩搭配体现和分析(1)古典欧式风格欧式风格的底色大多采用白色、淡色为主,家具则是白色或深色都可以,但是要成系列,风格统一为上。在古典欧式风格只能中主要分为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等类型。起主要构成手法有三种,第一类的室内构件要素,如柱式和楼梯等;第二类是家具要素,如床,桌椅和几柜等,常以兽腿,花及螺钿雕刻来装饰;第三类是装饰要素,如墙纸,窗帘,地毯,灯具和壁画等巴洛克式,产生于公元17世纪,它的主要特点是在造型上以椭圆形,曲线和曲面为主要形式,强调变化和动感;将建筑空间设计与绘画和雕塑结合营造出富丽堂皇的室内效果;室内色彩以红,黄等纯色为主,并大量饰以金箔,宝石和青铜等材料进行装饰,表现奢华的效果。室内和家具的豪华,富丽的特点,充满了强烈的动感效果。洛可可式产生与公元17-18世纪,他在设计上追求华丽,精致和繁复的艺术效果,主要特点是室内装饰呈平面化,注重曲线的使用,室内色彩以鲜艳的颜色为主,比较明快,如靛蓝,嫩绿和玫瑰红等;线脚多用金色,还采用大量中国式装饰和陈设,喜欢闪烁的光泽,大量镶嵌镜子,悬挂晶体玻璃的吊灯,墙面多用磨光大大理石,喜欢在镜前安装烛台,造成摇摆的迷离的效果。(2) 现代风格现代风格它是比较流行的风格,追求时尚和潮流,以造型简洁新颖,实用为目的,注重室内空间的布局合理与使用功能的完美结合。没有过多的复杂造型和装饰,也不追求豪华,高档和绝对的个性,重视家居的选用及色彩的搭配,追求‘少就是多’的观点。现代设计派大师赖特提倡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协调一致,不仅满足现代生活需求,而且强调艺术性,具有当今时代感的建筑形象和室内环境。如一间现代风格的居室,利用不规则墙面形成壁面家具,同时这一墙面也起到美化居室的作用。地面、天花板均朴素、淡雅,无一多余饰物,显得简洁、舒适、大方,令人赏心悦目。(3)后现代风格 它是由对现代主义纯理性的逆反而出现的一种设计风格,反对现代主义‘少就是多’的观点,强调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得室内设计繁多复杂。 ① 强调室内设计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崇尚隐喻与象征手法,提倡多样化与多元化。它通过传统建筑原件以新的手法加以组合来实现。② 多用夸张,变形,断裂,折叠,二元并列等装饰主义的设计手法,在表现上具有刺激性,使人有舞台美术的视觉感受,达到了雅俗共赏的目的。(4) 混合形式风格 混合形式风格是指把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统一时代不同风格和不同民族,各不相同的东西糅合在一起,把同一民族和新旧各不相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把不同国家,不同风格元素结合在一个室内空间里,呈现多元化的风格特征。 用非传统的元素结合传统构件,给人以现代传统室内装饰的种种联想。但并不是将各种形式任意拼凑,互不协调,缺乏整体感,而是把传统文化脉络与现代设计观念和方法相结合,是多样丰富的设计语言。例如贝聿铭先生在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中,以中国的影壁,牌楼,粉墙,灰砖,天井,方圆母题,民间磨砖对缝的工艺,以及云南的石头,东北和山东的卵石作为传统的设计元素。兼容并蓄,推陈出新,反映时代性,民族性与地方性。在室内设计中,采用传统,民族,地域或自然等元素并加以简化,提炼,在用新的手法组织这些简练了形式,构成具有新意义的形式。既趋于现代实用,又吸收传统的象征,融古今中西与一体。(5) 简约风格简约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和室内的主流风格之一,是一种符合审美规律的艺术简化,追求的是由发杂趋于简单的视觉效果。装饰要素有金属灯罩、玻璃灯,高纯度色彩,线条简洁的家具。它主张设计中突出功能,强调自然,形式简洁,在设计时奉行删繁就简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装饰,色彩的凝练和造型的力度也是“少就是多”更高层的体现。简洁要克服现代主义的单调乏味,缺少人情味的缺点,追求丰富,多层次和多方位的表现,但丰富的表现并不是无意义的堆砌,而是经过提炼后符合时代精神的简洁形象。简洁与丰富是并存的,简洁的设计形式是现代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趋向,具有丰富的包含性,丰富的词汇融合在简洁之中。在简约室内设计中空间简约了色彩就要跳跃出来。苹果绿、深蓝、大红、纯黄等高纯度色彩要大量运用,大胆而灵活,不单是对简约风格的遵循,也是个性的展示。(6) 中式风格中式风格 中国室内设计的传统风格比较讲究端庄气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家具的陈列到陈列品的布置,常采用对称的手法来达到稳健,庄重的效果。装饰要素有红木灯、羊皮灯+咖啡色、适当的金色+中式家具,在色彩方面很多人都感觉中式的室内色彩略显呆板,其实只要是搭配好都很漂亮,中式家具或配饰一般颜色较深,而适当的金色则会让中式更有味道。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金色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金色的小面积点缀和运用,可以与深色家具形成鲜明对比,使色彩变化更丰富。主要用色有红,黄,紫色,金色等,装饰品及黑、红为主的装饰色彩上。室内多采用对称式的布局方式,格调高雅,造型简朴优美,色彩浓重而成熟。新中式家具偏重暖色调,表面大都作亚光处理。避免繁复的“雕梁画栋”造型,简简单单更能体现典雅大方。(7) 地中海风格地中海风格地中海周边国家众多,民风也各有不同,但独特的气候特征还是让他们出现了一些相同的特点,他们的设计元素主要是白灰泥墙,连续的拱廊与拱门,陶砖,海蓝色的屋瓦和门窗。这种风格的灵魂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就是''蔚蓝色的浪漫情怀,海天一色,艳阳高照的纯美自然’。他的主要色彩搭配有蓝与白,这是比较典型的地中海颜色搭配,希腊的白色村庄与沙滩和碧海,蓝天连成一片,甚至门框,窗户,椅面都是蓝与白的配色,加上混着贝壳,细沙的墙面,小鹅卵石石地,拼贴马赛克,将蓝与白不同程度的对比与组合发挥到机制。黄,蓝紫和绿,南意大利的向日葵,南法的薰衣草花田,金黄与蓝紫的花卉与绿叶相映,形成一种别有情调的色彩组合,十分具有自然的美感。土黄及红褐,这是北非特有的沙漠,岩石,泥,沙等天然景观颜色,再辅以北非土生植物的深红,靛蓝,在加上黄铜,带来一种大地般的浩瀚感觉。3.案例分析案例来自成都一个普通白领阶层的装修方案,由于是年轻人,不喜欢太过复杂的装饰,采用了现代的装饰风格。住宅是一个100平方左右的住房,主人暂时没有孩子,把原有的老人房改为书房。主人在色彩方面喜欢大面积的暖色,特别是乳黄色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客厅和餐厅的背景墙上实用了大面积的淡淡乳黄色,看上去比白色稍黄一点,即达到了主人的意思,也更好的使空间不完全被同一种色所包括。电视墙是用黄色的硅藻泥材料做成,使主人刚刚进门的感觉给人一种温馨家庭的感觉,同时在家居方面特别是沙发点缀了一点是冷颜色,因为如果在大面积的黄色背景下没有一点冷色,会使人的心情变的急躁,长时间会有抑郁的趋向,所以在家居的选用上我们选用的了冷一点色彩。在地面的色彩选用上,地砖还是采用了淡黄色的地砖,但是在客厅的中沙发的地毯我们选用了黑色的地毯,一方面是考虑在整个空间里没有重颜色的沉稳,还有就是搭配一点黑色能使空间看着更加的舒服。再在空间配置一点绿色的植物,使主人进门的感觉即温暖又清新。总结我对室内装饰风格色彩体现的主要认识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精神,物质等诸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室内装修色彩的方面也同样如此,很多的现代人把原来固定风格的装饰色彩给打破,注入新的血液。在我看来不管是原来某种风格内的主要传统用色还是现在的新色彩都能接受,因为色彩搭配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或者是底线就是色彩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只有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区别。所以在室内装饰色彩的搭配上,利用每种风格的传统用色和客户自己的喜爱色彩,最后在根据设计师的统一调和处理。总之不管怎么搭配都是为了室内色彩的效果更好的体现出来。参考文献:1. 《建筑与室内设计的风格与流派》文健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2. 《风格的特征》(法)罗伯特杜歇著 北京三联书店 20033. 《风格与流派》庄裕光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4. 《室内设计与应用》黄凯 杨林著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5. 《国内当代建筑与设计 张汽 矫苏平著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56. 《色彩构成》 李鹏程 王炜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7.《外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学院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中英颜色词对比论文文献综述

论英汉称谓语的差异时间:2010-10-18 10:19来源:论文网 点击: 次 [收藏到QQ书签] 摘要英汉称谓语差异,主要表现为汉语称谓词对社会关系描写准确详尽,而英语称谓词则相对概括简要,这种差异是两种不同文化在宗族、婚育、价值和伦理等方面巨大差异的体现。关键词英汉对比亲属称谓语非亲属称谓语文化差异称谓语是日常交往最常见的沟通人际关系符号和桥梁,是一个普遍的语言现象。它最容易被人们观察,最反映人的身份、地位及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讲,称谓语——包括亲属称谓语和非亲属称谓语,反映出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称谓语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不易观察的、相对稳定的深层文化。因而,从英汉称谓语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发掘出这两种语言背后蕴藏的不同文化内涵。亲属称谓语是人们接触最早、使用最广的称谓语,是最重要的交际言语。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杆。亲属称谓,作为显形的表层文化,受到深层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社会性。我们先来看以下最基本的亲属称谓语:Grandfather:祖父,外祖父Grandmother:祖母,外祖母Father:父亲Father-in-law:公公;岳父Mother:母亲Mother-in-law:婆婆;岳母Sister:姐姐,妹妹Sister-in-law:嫂子,弟妹,小姑子,小姨子Brother:哥哥,弟弟::Uncle: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Aunt:伯母,婶母,姑妈,姨妈,舅妈Cousin:堂哥,堂弟,表哥,表弟,堂姐,堂妹,表姐,表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英语亲属称谓词具有概括性特点,即一个词概括出具有相近地位的所有身份。除father/mother外,同一个称谓词都至少指代两种人物身份,且不分长幼,最典型的是cousin一词既指堂亲又指表亲,既指长又指幼,既指男又指女。英语亲属称谓词的概括性特点使其数量上明显少于汉语称谓词。而汉语亲属称谓词中仅三代以内的称谓词语就有60多个,因而具有准确描述的特点,几乎所有的亲属身份都有一个固定且唯一的称谓,从这个称谓语中可以明确读出被称呼者的身份信息及与称呼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汉语称谓词能够具体到亲属关系间的长幼次序、内外亲疏,如:英语中不分长幼的brother,汉语中“哥哥”“弟弟”清楚表达出长幼信息,而且有“大哥/二哥”“二弟/三弟”等表现更精确的次序;汉语表达中的“外”均体现出亲属关系来自女性成员,母亲的父亲即“外祖父”,姐妹的孩子称“外甥”“外甥女”;父亲的哥哥、弟弟分别称“伯”“叔”,其配偶有“伯母”“婶母”之别,而母亲的哥哥、弟弟却一律为“舅舅”,其配偶也一律为“舅母”,至多用“大/二/三”等来区分。非亲属称谓指的是人际关系中对亲属以外的社会成员的称呼,它是人际关系在亲属范围基础上的扩展,更能体现人的社会性,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中人的价值观念的差异。汉语中存在着将亲属称呼泛化的现象,即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关系。无论是邻居朋友,还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人们都倾向于按性别、年龄称呼对方为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哥、大姐、大嫂等。泛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表示尊敬和亲近,表现汉语文化中一种“四海一家”的文化传统,而英语国家中,无论社交场合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非亲属成员之间一般不用亲属称谓称呼对方,所以英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现象比较罕见。直呼其名的现象在西方社会很普遍,除一些特别正式或礼节性场合外,人们经常直接称呼对方名字,甚至在初次见面时也常如此。另外,“认亲”也可以说是具有汉文化特色的现象,“义父/母”“义子/女”应该是亲属关系泛化的情形之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师父”“弟子”用亲属称谓词中“—父”“—子”的格式将师徒关系提高到亲属级别,说明汉语文化中对这一关系的重视,“师徒如父子”。英语中,一般不用职业作称呼。职务和职称称呼中常见的有Professor,Doctor,Judge,Director,Manager及Prime Minister,President等少数几个词,主要用于政界上层、军界和法律界人士。在汉语中,职务和军衔都可作称呼,如“朱司令”、“刘元帅”等;在英语中只有军衔可作称呼,如“Captain”,“Captain Benjamin”等。另外,有些英语国家中仍然保留君主制,有伯爵、公爵等君主授衔,汉语中则不具有这种现象。汉语中,一般可将职业、职务、职称等直接用于称呼。在职业称呼中,常用的有医生、护士、老师等。职务称呼中,姓直接冠在职务前用于称呼,并且一般只用于管理级别的职务,还常将副职中的“副”字去掉以表示尊敬。而职称方面的称呼中,“教授”比较常用,人们少用一般性职称。汉语中有些职业名称常与亲属称呼语结合构成称呼语,如“护士阿姨”,“警察叔叔”,而英语中没有这样的用法。英汉语中还有一些关于敬称的差异,如汉语中“你”的敬称为“您”,而英语中只有“you”一种形式。在英语中“头衔+姓”的称呼法就是英语中最常见的敬称,一般都直呼其名(first name)。较常用的敬称有“Sir”(先生、阁下),表示尊敬,并带有正式语体的色彩;其次是“Mister”(先生),这是对一般男性较客气的称呼。汉语中以“老”为尊,在姓的后面加上“老”来称呼以示尊敬,“老”意味着有阅历、有经验、有学识,如称马三立先生为“马老”。英美文化中却恰好相反,“老”(old)一词在英美文化中的内在含义是“不再年轻了”、“不中用了”,因此,英美文化中很忌讳用“old”去称呼别人,尤其是女性。零称呼就是在言语交际中不用称呼语,这其实也是一种称呼,一种潜在的称呼。有的学者认为汉语里的“喂”、“嗨”、“那个谁”和英语里的“Hello”、“Hi”、“Hey”、“Excuse me”等词汇形式算作零称呼。在汉语中零称呼用得不多,除非说话者对听话者拥有权势,或不便和不知道怎样称呼听话者,否则会使听话者觉得不礼貌、不友好或对其不尊重。而在英美文化中情况则大不相同,不管生人熟人,也不管地位和辈份,都可使用“Hi”、“Hey”等零称呼。称谓语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被继承下来的语言现象,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价值观念。从英汉称谓语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形成英汉称谓语差异的深层文化背景。汉语亲属称谓词特别强调长幼次序、内外亲疏,这种繁复的称谓正反映了汉族文化传统的一个基本特征: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家族,宗法关系悠久巩固。英语民族的先民——盎格鲁撒克逊人是来自北欧大陆的游牧民族,后经与古罗马、日尔曼、丹麦、1英汉亲属称谓语特点2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3英汉称谓语体现出的文化差异诺曼底等诸多欧洲民族不断融合,虽然存在过奴隶制、封建制宗法关系,但不像汉民族那样完善稳固,宗法关系远不如中国那样悠久。基于宗族观念,汉文化中“多子多福”的理念促使了家族人口增长,尤其是对男性子嗣的重视和渴盼,形成了“重男轻女”思想偏见,在亲属称谓语中女性亲属方的关系成员往往被视为“外”人。而英语文化中,由于老人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健全,不存在“养儿防老”的忧虑,因而男女后代享有基本平等的权利。随着社会发展,独生子女家庭日益成为社会基本单位,西方社会兴起的DINK家庭也在中国出现,这将导致亲属称谓词的减少、消失。汉文化推崇集体主义观念,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纳入集体,纳入到社会这个有不同层次的大家庭,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取向是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个性,推崇个人的独立自主。无论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人们的个人权利和平等地位意识极强,都喜欢直呼其名,以示平等、亲切和友好。中国社会深受儒家“礼”教影响,强调社会成员地位的先后尊卑,君臣父子,伦理纲常,用严密的等级观念约束社会成员的言行举止,尊崇“老”及权威,因而才有下级对上级的恭敬顺从、晚辈对长辈的谦敬孝顺。而西方文化源自犹太宗教同希腊哲学的融合,两者之间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个体灵魂的观念,由此产生了人人平等的观念。西方文化偏向一致性的人际关系,等级和身份观念比较淡薄。人际交往时,在称呼上较少受到等级和身份的限制,采用对等式称呼语,家庭成员和亲属之间习惯直呼其名。晚辈直呼长辈的名字不仅表示上下辈之间的平等,还表示他们之间亲密无间、关系融洽。综上所述,英汉不同文化在宗族、婚育、价值和伦理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影响到两种语言在称谓语上的差异,汉语称谓词对社会关系描写准确详尽,而英语称谓词则相对概括简要。在各自的语言交际环境中,两种语言的称谓语都能满足交际需求,发挥出语言交际的功能。参考文献[1]蔡芳.汉英亲属称谓中隐蔽的深层文化[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79-82[2]黎昌抱.英汉亲属称谓词国俗差异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7(2):93-96[3]张丽华,罗毅.英、汉亲属称谓的深层文化内涵比较[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136-139[4]吴承雅.英汉称呼语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J].职业时空,2007,15:82-83(收稿日期:2008·11·07)

颜色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差异具体如下:

1.黑色

黑色在中国文化里有沉重神秘之感,它象征严肃、正义,如传统京剧中的张飞、李逵均用黑色脸谱;同时,它也象征邪恶,如指阴险狠毒的人是“黑心肠”。

而黑色在西方文化中基本为禁忌色。它象征了死亡、凶兆、灾难。如:在葬礼上,人们通常穿黑色服装;“不吉利的话”译为“black words”;第二,它也象征邪恶、犯罪,如:“恶棍、流氓”译为“black guard”;另外,它还象征耻辱、不光彩、沮丧、愤怒等。

2.蓝色

在汉语中,蓝色通常可以给人们带来安详、美好的联想;此外,蓝色还指“破旧”,因此,在重大喜庆之日时,人们基本不会用蓝色来作装饰。

在英语中,蓝色有“社会地位高、有权势或出身名门望族”的引申含义,如:“blue room”指的是“美国总统在白宫的,用来会见挚友亲朋的会客室”;蓝色也代表了特定的身份职业,如:“blue collar”指“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此外,众所周知,在西方文化里,蓝色还有忧郁、感伤等其他消极含义,如“色情电影”译为“blue film”。

3.红色

红色是我国文化里崇尚色。它象征吉祥、喜庆、繁华、热闹、漂亮等,如女子 美艳的容颜为“红颜”。

西方文化中红色主要指鲜血的颜色,多指血腥、暴力、恐怖、危险等,如“red ruin”指火灾;红色也常用于情感上,当某人生气时,常用“see red”或“red with anger”形容;另外,其还有“亏本”等消极意义。

4.黄色

在中国,黄色是红色的一种发展变异,是一种吉利色彩,如“黄道吉日”,龙袍、圣旨均为黄色。

一篇优秀的英语论文离不开开题报告的撰写。那么,如何写好开题报告成为同学们非常苦恼的问题。下面是学术堂分享的英文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技巧:1、开题报告的一般内容课题来源、开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以及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文献综述。在阅读规定文献量(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占40%以上)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该研究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同时介绍查阅文献的范围以及查阅方式、手段。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学术构思、研究方法、关键技术、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以及预期目标。拟采用的实验手段,所需科研和实验条件,估计课题工作量和所需经费,研究工作进度计划。主要参考文献,列出至少10篇所查阅参考的文献。2、写好开题报告的技巧提出问题注意“层次”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选题来源包括:与自己实际工作或科研工作相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自己从事的专业。问题发展迅速,需要综合评价;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所选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瞄准主流文献,随时整理文献资料是撰写好学术论文的基础。选择文献时应选择本学科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等,要注意所选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及科学性;选择文献应先看近期的(近3~5年),后看远期的,广泛阅读资料,有必要时还应找到有关文献所引用的原文阅读,在阅读时,注意做好读书卡片或读书笔记。整理资料时,要注意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时不是将看过的资料都罗列和陈述出来,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思路将其提炼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献综述,也才能写出好的开题报告,进而为写出好的论文打下基础。3、研究目标具体而不死板一般开题报告都要求明确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但笔者认为,研究目标不宜规定得太死板,这是因为,即使条件一定,目标是偏高还是偏低,往往难于准确判断,研究工作本身,涉及求知因素,各个实验室条件不同,具体研究时条件也不同。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目标体现了研究工作的价值特征。

摘要英汉称谓语差异,主要表现为汉语称谓词对社会关系描写准确详尽,而英语称谓词则相对概括简要,这种差异是两种不同文化在宗族、婚育、价值和伦理等方面巨大差异的体现。关键词英汉对比亲属称谓语非亲属称谓语文化差异称谓语是日常交往最常见的沟通人际关系符号和桥梁,是一个普遍的语言现象。它最容易被人们观察,最反映人的身份、地位及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讲,称谓语——包括亲属称谓语和非亲属称谓语,反映出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称谓语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不易观察的、相对稳定的深层文化。因而,从英汉称谓语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发掘出这两种语言背后蕴藏的不同文化内涵。亲属称谓语是人们接触最早、使用最广的称谓语,是最重要的交际言语。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杆。亲属称谓,作为显形的表层文化,受到深层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社会性。我们先来看以下最基本的亲属称谓语:Grandfather:祖父,外祖父Grandmother:祖母,外祖母Father:父亲Father-in-law:公公;岳父Mother:母亲Mother-in-law:婆婆;岳母Sister:姐姐,妹妹Sister-in-law:嫂子,弟妹,小姑子,小姨子Brother:哥哥,弟弟::Uncle: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Aunt:伯母,婶母,姑妈,姨妈,舅妈Cousin:堂哥,堂弟,表哥,表弟,堂姐,堂妹,表姐,表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英语亲属称谓词具有概括性特点,即一个词概括出具有相近地位的所有身份。除father/mother外,同一个称谓词都至少指代两种人物身份,且不分长幼,最典型的是cousin一词既指堂亲又指表亲,既指长又指幼,既指男又指女。英语亲属称谓词的概括性特点使其数量上明显少于汉语称谓词。而汉语亲属称谓词中仅三代以内的称谓词语就有60多个,因而具有准确描述的特点,几乎所有的亲属身份都有一个固定且唯一的称谓,从这个称谓语中可以明确读出被称呼者的身份信息及与称呼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汉语称谓词能够具体到亲属关系间的长幼次序、内外亲疏,如:英语中不分长幼的brother,汉语中“哥哥”“弟弟”清楚表达出长幼信息,而且有“大哥/二哥”“二弟/三弟”等表现更精确的次序;汉语表达中的“外”均体现出亲属关系来自女性成员,母亲的父亲即“外祖父”,姐妹的孩子称“外甥”“外甥女”;父亲的哥哥、弟弟分别称“伯”“叔”,其配偶有“伯母”“婶母”之别,而母亲的哥哥、弟弟却一律为“舅舅”,其配偶也一律为“舅母”,至多用“大/二/三”等来区分。非亲属称谓指的是人际关系中对亲属以外的社会成员的称呼,它是人际关系在亲属范围基础上的扩展,更能体现人的社会性,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中人的价值观念的差异。汉语中存在着将亲属称呼泛化的现象,即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关系。无论是邻居朋友,还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人们都倾向于按性别、年龄称呼对方为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哥、大姐、大嫂等。泛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表示尊敬和亲近,表现汉语文化中一种“四海一家”的文化传统,而英语国家中,无论社交场合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非亲属成员之间一般不用亲属称谓称呼对方,所以英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现象比较罕见。直呼其名的现象在西方社会很普遍,除一些特别正式或礼节性场合外,人们经常直接称呼对方名字,甚至在初次见面时也常如此。另外,“认亲”也可以说是具有汉文化特色的现象,“义父/母”“义子/女”应该是亲属关系泛化的情形之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师父”“弟子”用亲属称谓词中“—父”“—子”的格式将师徒关系提高到亲属级别,说明汉语文化中对这一关系的重视,“师徒如父子”。英语中,一般不用职业作称呼。职务和职称称呼中常见的有Professor,Doctor,Judge,Director,Manager及Prime Minister,President等少数几个词,主要用于政界上层、军界和法律界人士。在汉语中,职务和军衔都可作称呼,如“朱司令”、“刘元帅”等;在英语中只有军衔可作称呼,如“Captain”,“Captain Benjamin”等。另外,有些英语国家中仍然保留君主制,有伯爵、公爵等君主授衔,汉语中则不具有这种现象。汉语中,一般可将职业、职务、职称等直接用于称呼。在职业称呼中,常用的有医生、护士、老师等。职务称呼中,姓直接冠在职务前用于称呼,并且一般只用于管理级别的职务,还常将副职中的“副”字去掉以表示尊敬。而职称方面的称呼中,“教授”比较常用,人们少用一般性职称。汉语中有些职业名称常与亲属称呼语结合构成称呼语,如“护士阿姨”,“警察叔叔”,而英语中没有这样的用法。英汉语中还有一些关于敬称的差异,如汉语中“你”的敬称为“您”,而英语中只有“you”一种形式。在英语中“头衔+姓”的称呼法就是英语中最常见的敬称,一般都直呼其名(first name)。较常用的敬称有“Sir”(先生、阁下),表示尊敬,并带有正式语体的色彩;其次是“Mister”(先生),这是对一般男性较客气的称呼。汉语中以“老”为尊,在姓的后面加上“老”来称呼以示尊敬,“老”意味着有阅历、有经验、有学识,如称马三立先生为“马老”。英美文化中却恰好相反,“老”(old)一词在英美文化中的内在含义是“不再年轻了”、“不中用了”,因此,英美文化中很忌讳用“old”去称呼别人,尤其是女性。零称呼就是在言语交际中不用称呼语,这其实也是一种称呼,一种潜在的称呼。有的学者认为汉语里的“喂”、“嗨”、“那个谁”和英语里的“Hello”、“Hi”、“Hey”、“Excuse me”等词汇形式算作零称呼。在汉语中零称呼用得不多,除非说话者对听话者拥有权势,或不便和不知道怎样称呼听话者,否则会使听话者觉得不礼貌、不友好或对其不尊重。而在英美文化中情况则大不相同,不管生人熟人,也不管地位和辈份,都可使用“Hi”、“Hey”等零称呼。称谓语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被继承下来的语言现象,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价值观念。从英汉称谓语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形成英汉称谓语差异的深层文化背景。汉语亲属称谓词特别强调长幼次序、内外亲疏,这种繁复的称谓正反映了汉族文化传统的一个基本特征: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家族,宗法关系悠久巩固。英语民族的先民——盎格鲁撒克逊人是来自北欧大陆的游牧民族,后经与古罗马、日尔曼、丹麦、1英汉亲属称谓语特点2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3英汉称谓语体现出的文化差异诺曼底等诸多欧洲民族不断融合,虽然存在过奴隶制、封建制宗法关系,但不像汉民族那样完善稳固,宗法关系远不如中国那样悠久。基于宗族观念,汉文化中“多子多福”的理念促使了家族人口增长,尤其是对男性子嗣的重视和渴盼,形成了“重男轻女”思想偏见,在亲属称谓语中女性亲属方的关系成员往往被视为“外”人。而英语文化中,由于老人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健全,不存在“养儿防老”的忧虑,因而男女后代享有基本平等的权利。随着社会发展,独生子女家庭日益成为社会基本单位,西方社会兴起的DINK家庭也在中国出现,这将导致亲属称谓词的减少、消失。汉文化推崇集体主义观念,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纳入集体,纳入到社会这个有不同层次的大家庭,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取向是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个性,推崇个人的独立自主。无论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人们的个人权利和平等地位意识极强,都喜欢直呼其名,以示平等、亲切和友好。中国社会深受儒家“礼”教影响,强调社会成员地位的先后尊卑,君臣父子,伦理纲常,用严密的等级观念约束社会成员的言行举止,尊崇“老”及权威,因而才有下级对上级的恭敬顺从、晚辈对长辈的谦敬孝顺。而西方文化源自犹太宗教同希腊哲学的融合,两者之间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个体灵魂的观念,由此产生了人人平等的观念。西方文化偏向一致性的人际关系,等级和身份观念比较淡薄。人际交往时,在称呼上较少受到等级和身份的限制,采用对等式称呼语,家庭成员和亲属之间习惯直呼其名。晚辈直呼长辈的名字不仅表示上下辈之间的平等,还表示他们之间亲密无间、关系融洽。综上所述,英汉不同文化在宗族、婚育、价值和伦理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影响到两种语言在称谓语上的差异,汉语称谓词对社会关系描写准确详尽,而英语称谓词则相对概括简要。在各自的语言交际环境中,两种语言的称谓语都能满足交际需求,发挥出语言交际的功能。参考文献[1]蔡芳.汉英亲属称谓中隐蔽的深层文化[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79-82[2]黎昌抱.英汉亲属称谓词国俗差异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7(2):93-96[3]张丽华,罗毅.英、汉亲属称谓的深层文化内涵比较[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136-139[4]吴承雅.英汉称呼语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J].职业时空,2007,15:82-83(收稿日期:2008•11•07)摘要英汉称谓语差异,主要表现为汉语称谓词对社会关系描写准确详尽,而英语称谓词则相对概括简要,这种差异是两种不同文化在宗族、婚育、价值和伦理等方面巨大差异的体现。关键词英汉对比亲属称谓语非亲属称谓语文化差异称谓语是日常交往最常见的沟通人际关系符号和桥梁,是一个普遍的语言现象。它最容易被人们观察,最反映人的身份、地位及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讲,称谓语——包括亲属称谓语和非亲属称谓语,反映出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称谓语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不易观察的、相对稳定的深层文化。因而,从英汉称谓语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发掘出这两种语言背后蕴藏的不同文化内涵。亲属称谓语是人们接触最早、使用最广的称谓语,是最重要的交际言语。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杆。亲属称谓,作为显形的表层文化,受到深层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社会性。我们先来看以下最基本的亲属称谓语:Grandfather:祖父,外祖父Grandmother:祖母,外祖母Father:父亲Father-in-law:公公;岳父Mother:母亲Mother-in-law:婆婆;岳母Sister:姐姐,妹妹Sister-in-law:嫂子,弟妹,小姑子,小姨子Brother:哥哥,弟弟::Uncle: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Aunt:伯母,婶母,姑妈,姨妈,舅妈Cousin:堂哥,堂弟,表哥,表弟,堂姐,堂妹,表姐,表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英语亲属称谓词具有概括性特点,即一个词概括出具有相近地位的所有身份。除father/mother外,同一个称谓词都至少指代两种人物身份,且不分长幼,最典型的是cousin一词既指堂亲又指表亲,既指长又指幼,既指男又指女。英语亲属称谓词的概括性特点使其数量上明显少于汉语称谓词。而汉语亲属称谓词中仅三代以内的称谓词语就有60多个,因而具有准确描述的特点,几乎所有的亲属身份都有一个固定且唯一的称谓,从这个称谓语中可以明确读出被称呼者的身份信息及与称呼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汉语称谓词能够具体到亲属关系间的长幼次序、内外亲疏,如:英语中不分长幼的brother,汉语中“哥哥”“弟弟”清楚表达出长幼信息,而且有“大哥/二哥”“二弟/三弟”等表现更精确的次序;汉语表达中的“外”均体现出亲属关系来自女性成员,母亲的父亲即“外祖父”,姐妹的孩子称“外甥”“外甥女”;父亲的哥哥、弟弟分别称“伯”“叔”,其配偶有“伯母”“婶母”之别,而母亲的哥哥、弟弟却一律为“舅舅”,其配偶也一律为“舅母”,至多用“大/二/三”等来区分。非亲属称谓指的是人际关系中对亲属以外的社会成员的称呼,它是人际关系在亲属范围基础上的扩展,更能体现人的社会性,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中人的价值观念的差异。汉语中存在着将亲属称呼泛化的现象,即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关系。无论是邻居朋友,还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人们都倾向于按性别、年龄称呼对方为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哥、大姐、大嫂等。泛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表示尊敬和亲近,表现汉语文化中一种“四海一家”的文化传统,而英语国家中,无论社交场合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非亲属成员之间一般不用亲属称谓称呼对方,所以英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现象比较罕见。直呼其名的现象在西方社会很普遍,除一些特别正式或礼节性场合外,人们经常直接称呼对方名字,甚至在初次见面时也常如此。另外,“认亲”也可以说是具有汉文化特色的现象,“义父/母”“义子/女”应该是亲属关系泛化的情形之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师父”“弟子”用亲属称谓词中“—父”“—子”的格式将师徒关系提高到亲属级别,说明汉语文化中对这一关系的重视,“师徒如父子”。英语中,一般不用职业作称呼。职务和职称称呼中常见的有Professor,Doctor,Judge,Director,Manager及Prime Minister,President等少数几个词,主要用于政界上层、军界和法律界人士。在汉语中,职务和军衔都可作称呼,如“朱司令”、“刘元帅”等;在英语中只有军衔可作称呼,如“Captain”,“Captain Benjamin”等。另外,有些英语国家中仍然保留君主制,有伯爵、公爵等君主授衔,汉语中则不具有这种现象。汉语中,一般可将职业、职务、职称等直接用于称呼。在职业称呼中,常用的有医生、护士、老师等。职务称呼中,姓直接冠在职务前用于称呼,并且一般只用于管理级别的职务,还常将副职中的“副”字去掉以表示尊敬。而职称方面的称呼中,“教授”比较常用,人们少用一般性职称。汉语中有些职业名称常与亲属称呼语结合构成称呼语,如“护士阿姨”,“警察叔叔”,而英语中没有这样的用法。英汉语中还有一些关于敬称的差异,如汉语中“你”的敬称为“您”,而英语中只有“you”一种形式。在英语中“头衔+姓”的称呼法就是英语中最常见的敬称,一般都直呼其名(first name)。较常用的敬称有“Sir”(先生、阁下),表示尊敬,并带有正式语体的色彩;其次是“Mister”(先生),这是对一般男性较客气的称呼。汉语中以“老”为尊,在姓的后面加上“老”来称呼以示尊敬,“老”意味着有阅历、有经验、有学识,如称马三立先生为“马老”。英美文化中却恰好相反,“老”(old)一词在英美文化中的内在含义是“不再年轻了”、“不中用了”,因此,英美文化中很忌讳用“old”去称呼别人,尤其是女性。零称呼就是在言语交际中不用称呼语,这其实也是一种称呼,一种潜在的称呼。有的学者认为汉语里的“喂”、“嗨”、“那个谁”和英语里的“Hello”、“Hi”、“Hey”、“Excuse me”等词汇形式算作零称呼。在汉语中零称呼用得不多,除非说话者对听话者拥有权势,或不便和不知道怎样称呼听话者,否则会使听话者觉得不礼貌、不友好或对其不尊重。而在英美文化中情况则大不相同,不管生人熟人,也不管地位和辈份,都可使用“Hi”、“Hey”等零称呼。称谓语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被继承下来的语言现象,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价值观念。从英汉称谓语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形成英汉称谓语差异的深层文化背景。汉语亲属称谓词特别强调长幼次序、内外亲疏,这种繁复的称谓正反映了汉族文化传统的一个基本特征: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家族,宗法关系悠久巩固。英语民族的先民——盎格鲁撒克逊人是来自北欧大陆的游牧民族,后经与古罗马、日尔曼、丹麦、1英汉亲属称谓语特点2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3英汉称谓语体现出的文化差异诺曼底等诸多欧洲民族不断融合,虽然存在过奴隶制、封建制宗法关系,但不像汉民族那样完善稳固,宗法关系远不如中国那样悠久。基于宗族观念,汉文化中“多子多福”的理念促使了家族人口增长,尤其是对男性子嗣的重视和渴盼,形成了“重男轻女”思想偏见,在亲属称谓语中女性亲属方的关系成员往往被视为“外”人。而英语文化中,由于老人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健全,不存在“养儿防老”的忧虑,因而男女后代享有基本平等的权利。随着社会发展,独生子女家庭日益成为社会基本单位,西方社会兴起的DINK家庭也在中国出现,这将导致亲属称谓词的减少、消失。汉文化推崇集体主义观念,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纳入集体,纳入到社会这个有不同层次的大家庭,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取向是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个性,推崇个人的独立自主。无论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人们的个人权利和平等地位意识极强,都喜欢直呼其名,以示平等、亲切和友好。中国社会深受儒家“礼”教影响,强调社会成员地位的先后尊卑,君臣父子,伦理纲常,用严密的等级观念约束社会成员的言行举止,尊崇“老”及权威,因而才有下级对上级的恭敬顺从、晚辈对长辈的谦敬孝顺。而西方文化源自犹太宗教同希腊哲学的融合,两者之间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个体灵魂的观念,由此产生了人人平等的观念。西方文化偏向一致性的人际关系,等级和身份观念比较淡薄。人际交往时,在称呼上较少受到等级和身份的限制,采用对等式称呼语,家庭成员和亲属之间习惯直呼其名。晚辈直呼长辈的名字不仅表示上下辈之间的平等,还表示他们之间亲密无间、关系融洽。综上所述,英汉不同文化在宗族、婚育、价值和伦理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影响到两种语言在称谓语上的差异,汉语称谓词对社会关系描写准确详尽,而英语称谓词则相对概括简要。在各自的语言交际环境中,两种语言的称谓语都能满足交际需求,发挥出语言交际的功能。参考文献[1]蔡芳.汉英亲属称谓中隐蔽的深层文化[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79-82[2]黎昌抱.英汉亲属称谓词国俗差异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7(2):93-96[3]张丽华,罗毅.英、汉亲属称谓的深层文化内涵比较[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136-139[4]吴承雅.英汉称呼语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J].职业时空,2007,15:82-83(收稿日期:2008•11•07)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