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广东工业大学学位论文

发布时间:

广东工业大学学位论文

由于在加工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加工精度,所以同一种加工方法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精度是不同的。任何一种加工方法,只要精心操作,细心调整,并选用合适的切削参数进行加工,都能使加工精度得到较大的提高,但这样会降低生产率,增加加工成本。加工误差δ与加工成本C成反比关系。某种加工方法的加工经济精度不应理解为某一个确定值,而应理解为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内都可以说是经济的。

可以用高精密精度千分尺测量

一般都是上传CNKI博硕士论文库或者知网。广东省学位办每年对学校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抽检,一般是到大平台去检查。广东是中国的南大门,处在南海航运枢纽位置上。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以陶瓷为纽带的贸易交往圈,并通过水路将其影响扩大到沿海和海外岛屿。到了清代,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改革开放后,广东成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引进西方经济、文化、科技的窗口。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东起南澳县南澎列岛的赤仔屿,西至雷州市纪家镇的良坡村,东西跨度约800公里;北自乐昌县白石乡上坳村,南至徐闻县角尾乡灯楼角,跨度约610公里。北回归线从南澳—从化—封开一线横贯广东。广东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居多,如斜贯粤西、粤中和粤东北的罗平山脉和粤东的莲花山脉;粤北的山脉则多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脉,此外粤东和粤西有少量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山脉之间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还有高要、清远、杨村和惠阳等冲积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岛—电白—阳江一带和海丰—潮阳一带分布较多。

广东工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提高轴套类零件尺寸检测精度的图像信息获取方法研究 姓名:刘长红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信号与信息处理 指导教师:徐杜 20090601 摘要 摘要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年产轴类零件的总量在,,亿件左右,需要测量尺寸的约占,,,。就目前国内许多制造业对零件的尺寸检测而言,其检测工作还停留在单纯人工视觉或人工视觉与机械量具、光学仪器相结合对产品进行人工抽检的阶段【,】。人工检测往往存在:效率低、可靠性差、检测精度不高、成本高、容易出错等弊端。它已经不适合现代工业企业发展的要求。采用基于图像检测的尺寸检测方法,不仅可以避免人工检测的缺点,而且能实现对加工零件在线、快速、准确和非接触的自动化检测,而目前基于,,,对轴类零件检测的研究工作中,还存在着检测精度不高、检测数据不够稳定等问题。 本研究课题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和实际应用需求,在参考大量文献和剖析工业领域的,,,数据采集系统的基础上,着眼于提高轴套类零件尺寸检测精度的图像信息获取方法研究,本文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研究几种检测用照明光源,例如平行光和,,,面光和环境干扰光对检测精度的影响,选择出稳定的、有利于检测精度要求的、简便易行的和廉价的光源。 (,)研究几种镜头对检测精度的影响,研究镜头在有限范围内离焦对检测精度的影响及镜头景深的测量。 (,)提出一种简便易行的有利于高精度检测的标定方法。 (,)研究镜头二维成像误差补偿方法和镜头与线阵、面阵像元综合效果的感光补偿方法,为提出提高轴套类零件尺寸检测精度的图像信息获取方法提供依据, ‟并开发其信息获取系统。 (,)针对线阵,,,在高精度检测的过程中,因镜头畸变等原因产生误差的问题,提出用已知的多尺寸标准件为参照物,建立畸变校正模型。并对检测值进行畸变校正,检验校正效果,以实现高精度检测。 (,)开展轴套类零件尺寸检测装置的实验研究,获取实验数据,通过大量实验数据,对检测精度进行分离和分析,找出产生误差的因素,提出了优化方法和改进方案,设计更高精度的轴套类零件尺寸检测图像信息获取系统。实验验证,检测其性能指标和可靠性,特别是精度指标及其稳定性,为后续的尺寸检测提供可靠的依据。关键词:尺寸检测;精度;光源;镜头;畸变校正 广东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广东工业大学学位论文科技硕士(普通硕士)绩效管理的大学教师目录总结余摘要二内容三目录六第一章引言1.1背景11.2研究的意义11.2.1丰富了绩效管理研究领域1.2.2优化性能评价方法2高校教师1.2.3大学教师绩效管理提供了两个参考模型1.3文献回顾31.3.1国外相关研究31.3.2国内相关研究41.4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61.4.1主要研究内容61.4.2主要研究方法7第8章绩效管理综述相关理论2.1绩效管理的概念和过程82.1.1性能82.1.2绩效评估82.1.3绩效管理82.1.4考绩和绩效之间的关系管理92.1.5绩效管理过程92.2绩效管理办法112.2.1 360度评估方法(360Feedbacks)112.2.2对象管理法(MBO)在112.2.3关键业绩指标法(KPI)的122.2.4平衡记分卡法(BSC)的12第三章现状的绩效管理和问题的分析14中国的大学教师3.1现状中国的高校教师绩效管理143.1.1教师评价分类143.1.2量化指标普遍建立143.1.3年度评估和考察干部相结合153.2中国公司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问题的高校教师153.2.1缺乏一个健全的15个理论基础3.2.2目标导向不明确163.2.3评价体系还不完善163.3中国的大学教师的工作表现在16个管理问题3.3.1绩效评估的重点,没有绩效管理163.3.2教师的参与,缺乏评估双方的不平等17第四章18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4.1系统,建立了基于思想和进程184.1.1系统的18个基点4.1.2系统的概念204.1.3系统的进程234.2性能的大学教师计划284.2.1分析28职位4.2.2绩效目标设定344.2.3绩效计划引进364.3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高校教师大厦374.3.1指标体系的37个原则4.3.2测定38绩效评估指标4.3.3评价指标的41个重配置4.4实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464.4.1测定考绩周期,464.4.2绩效评估方法,以确定474.5高校教师绩效反馈,有51个应用4.5.1教师绩效反馈514.5.2教师绩效的应用52第五章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系统评估及其启示535.1现有的教师评价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53个比较5.1.1从简单的评价,绩效管理,改变53从被动5.1.2在评估的积极参与53个变化从教学和研究的重点5.1.3考虑服务和道德的变动535.2绩效评估的评价和绩效管理制度54个指标体系5.2.1基本信息问卷545.2.2统计和分析调查问卷545.2.3调查结果具有广泛代表性的55个5.3建筑表现在启示录56过程管理系统5.3.1应充分相信教师565.3.2应注意考绩比56的其他内容5.3.3应该强调的是持续的,全面的沟通575.3.4业绩管理制度应不断调整57结论58参考文献59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60原创性声明61谢谢62

可以用高精密精度千分尺测量

directoryShall I pickABSTRACT IIDirectory IIICONTENTS VIIntroduction to the first chapter 11.1 background1.2 research significance1.2.1 enriche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fieldGiven the college teachers optimiz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methods1.2.3 provides reference for university teacher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mode 2130 review 3Foreign related research status quo 1.3.11.3.2 domestic research situation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1.4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1.4.1 61.4.2 research methodsChapter 8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heory overviewThe concept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2.1 process8 2.1.1 performance2.1.2 performance evaluation2.1.3 performance management2.1.4 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Performanc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2.1.5Performance management method and 2.2Assessment method for ammeters 360 degrees 360Feedbacks (11)2.2.2 administration (MBO) 11 goalsThe key performance index method (2.2.3 kpis) 122.2.4 BSC (BSC) 12The third chapter of our university teachers,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Our college teachers 3.1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ituationFor teachers' evalu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3.1.1Quantitative index system to establish authorizationsThe annual examination and appraisal end 3.1.3 combining 15Our college teachers 3.2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problems existed in 15The lack of a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3.2.1 153.2.2 goal orientation is not clearIncomplete 3.2.3 assessment systemOur university teachers' performance of 3.3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16Performance assessment, and no attention 3.3.1 performance managementLack of teachers' participation, appraisal 3.3.2 both inequality 17The fourth chapter of university teacher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 of 184.1 system for process, ideas and 184.4.1 system for 184.1.2 system constructing thought 204.1.3 system construction process4.2 college teachers performance plan, 282 the job analysis4.2.2 performance targets4.2.3 performance planning 364.3 university teacher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The principle of this 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determined 4.3.2 384.3.3 assessment indexes weights allocation 41Performance evaluation implementing 4.4 college teachers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period determined 4.4.1 464.4.2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s of 474.5 college teachers' performance feedback and application of 514.5.1 performance feedback 51The application of 52 4.5.2 performanceThe fifth chapter of university teacher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 of assessment and enlightenmentThe original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 and 5.1 comparison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From the simple to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5.1.1 transformation of managementFrom passive to active assessment 5.1.2 in transition5.1.3 from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o emphasize both servi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virtue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5.2 evaluation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The basic situation 5.2.1 questionnaire5.2.2 of questionnaire analysis and statisticsSurvey results have extensive 5.2.3 representative 555.3 construc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enlightenmentTeachers should fully believe 5.3.1 565.3.2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outside of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other links5.3.3 should emphasize continued, communication 575.3.4 should constantly adjust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Conclusion 5859 referencesThe degree of academic papers published during 60Original statement 61To thank 62 好了 你看看把!

由于在加工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加工精度,所以同一种加工方法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精度是不同的。任何一种加工方法,只要精心操作,细心调整,并选用合适的切削参数进行加工,都能使加工精度得到较大的提高,但这样会降低生产率,增加加工成本。加工误差δ与加工成本C成反比关系。某种加工方法的加工经济精度不应理解为某一个确定值,而应理解为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内都可以说是经济的。

广东工业大学学位论文提交系统

答:电子版论文通过图书馆学位论文系统进行提交,具体提交方法为: 在山西大学IP范围内登录图书馆主页——“服务”下的“学位论文提交”栏目, 用户名为学生自己的学号,默认密码为:Sxdxtsg123 或者111111, 登录学位论文提交系统之后,选择相应模板进行提交。 纸质版论文由各学院(系、所、中心)统一收取(每位毕业生1份纸质论文),并附名单1份,以年级为单位统一交到图书馆;经过审核之后,图书馆才会办理毕业手续。博士后毕业论文(出站报告)提交步骤,点击“学位论文提交系统”——“注册”后,自己进行用户名的注册,待账号通过审核即可进行提交。

本帖讨论的情况:完全是博士期间的结果,不讨论到了新单位,继续工作,难以界定的情况。个人觉得若是后者,应该署双单位,贡献比较大的为第一单位。看了刚刚的一个帖子,觉得现在怎么都是非不分了呢,特发此投票。

广东工业大学论文一般每年7月12日之前交。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得知广东工业大学毕业研究生提交学位论文,毕业研究生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须在7月12日前在图书馆网站提交学位论文(最终稿),由研究生导师和图书馆审核。

广东工业大学期刊

广东工业大学招生代码是11845,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广东工业大学(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广工”,位于广州市,是广东省重点建设的省属重点大学、广东省“211工程”、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国家“111计划”、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粤港澳高校联盟、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主要成员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前身可追溯于1958年开办本科的广州工学院。建校初期,广东科技学院、湖北科技大学、广东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广东省电业局广州中心试验所等科研院所相继并入,历经中南科学技术学院、广东工学院等校史。1995年广东工学院、华南建设学院东院、广东机械学院合并组建广东工业大学。

学校历史

广东工学院

广东水利电力学院

1952年,广州高工、北江高农、兴宁高工、海南农校、广西第六工校合并组建广州水利土木工程学校。

1953年,更名为珠江水利学校。

1954年,并入武汉长江水利学校。

1955年,更名为广东省广州水利学校。

1959年1月,广东电力学校、广东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广州水利学校、广东省电业局广州中心试验所合并组建广东水利电力学院。

中南科学技术学院

1954年,创办广州市基建交通班。

1957年,更名为广州市技术学校。

1958年,广州业余工学院并入,更名广州高等工业学校;10月23日,升格为广州工学院。1961年6月,湖北科技大学、广东科技学院、广州工学院合并组建中南科学技术学院。

广东工学院

1962年9月,广东水利电力学院、中南科学技术学院合并组建广东工学院 。

1970年11月,更名为广东矿冶学院。

1982年6月,复名广东工学院。

广东机械学院

1956年,创办广东省机械学校。

1968年,学校停办。

1978年12月,学校复办,升格为广东机械学院。

华南建设学院

1956年9月,创办广东省城市建设局干部培训班。

1957年,更名广东省土木工程学校。

1958年8月,升格为广东省建筑工程专科学校。

1963年秋,学校停办。

1965年9月,复办为广东省土木工程专科学校。

1968年,学校再次停办。

1973年,更名为广东省工程建筑学校。

1985年9月,更名为广东省建筑工程专科学校。

1991年7月,并入华南建设学院。

1995年6月,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华南建设学院(东院)合并组建广东工业大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3330人,其中专任教师2300多人,正高级职称400多人、副高级职称约700人;拥有全职院士1人,聘有外籍院士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拥有“教育部高层次人才”、国家“杰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国家级人才达100多人次,珠江学者、青年珠江学者、省“杰青”等省级人才100多人次;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26个、省教学名师16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6月,学校共设有21个学院、4个公共课教学部(中心)、2个研究院,拥有本科专业82个。 2022年2月,学校新增智能感知工程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省攀峰重点学科一级学科4个、省优势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省特色重点学科二级学科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等专业认证/评估通过2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名牌专业13个、省级特色专业25个、省级重点专业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含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7门。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工商管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环境工程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环境生态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建筑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通信工程、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制药工程、土木工程、信息工程、工业设计、环境设计

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一级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设计学

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特色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应用数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企业管理

广东省“冲一流”学科: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设计学、化学工程与技术、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学术科研

截至2021年6月,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发改委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粤港澳联合实验室2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70余个;省部级“创新团队”14个。

截至2021年6月,2015年以来,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18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4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6项;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182项;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

学书期刊

《工业工程》杂志(Industrial Engineering Journal,简称IEJ)属于工业工程领域重要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内容涵盖:经营战略,决策研究,制造系统,物流系统,设施规划,工作研究,成本分析,工程经济,质量保障,诊断评价,信息管理(系统),人机工程,生产组织,人力资源,组织重构等;已经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即第8版)之工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2018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自然科学卷),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类),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加入《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等。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是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广东工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该刊的特色栏目是“可拓论坛”,并不定期开设“本刊特稿”专栏,刊登不同学科方向的特约稿件、前沿综述;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英国物理学、电技术、计算机及控制信息数据库(INSPEC)、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UIrichsweb)、美国《史蒂芬斯全文数据库》(EBSCOhost)、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类)、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网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工程技术电子信息网、电子科技文献数据库、《电子科技文摘》 、台湾地区《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等收录。

《社会工作与管理》是社会工作专业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社会管理,聚焦广泛的社会问题、政策及其相关理论的探讨与研究;是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0年版)。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6月,学校与地方政府和工业界联合建立了“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佛山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惠州广工大物联网协同创新研究院”“汕头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等11个重大协同创新平台,拥有国家级科技孵化器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5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7家、省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牵头推动广东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中心落地建设。

截至2021年6月,学校先后与中国国(境)外150多所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巴人工智能卓越中心;有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1个,开办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动画专业1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国际班5个。

截至2014年,学校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工程中心3个,牵头或参与组建省部院产学研创新联盟28个,另有省级国际合作平台2个,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1个,省经信委工程中心1个,省高校科研、教学平台18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市级协同创新平台2个,校级协同创新平台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1.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分中心 2.制造业物联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部级科研平台(1个)1.机械装备制造及控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省级科研平台广东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7个)1.广东省微纳加工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2.广东省物联网信息技术实验室3.广东省计算机集成制造重点实验室4.广东省电动汽车驱动装置重点实验室5.广东省功能软凝聚态物质重点实验室6.广东省创新方法与决策管理系统重点实验室7.广东省高端厨房电器技术重点实验室(校企联合)广东省科技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1.广东省现代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广东省动力电池及太阳能转换与储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广东省物联网共性技术研发工程中心、4.广东省工业设计集成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广东省集成电路高端芯片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广东省建筑业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广东省物联网与控制专用芯片及系统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广东省药食两用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广东省金属成型与模具新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电磁波材料和器件检测及应用技术联合研究中心、11.粤港网络化制造科技合作基地。 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4个)1.广东省制造物联网技术联合实验室、2.广东高校自动化装备与集成实验室、3.广东高校现代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实验室、4.广东高校清洁化学技术实验室、5.广东高校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6.广东高校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重点实验室、7.广东高校电力节能与新能源重点实验室、8.广东高校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广东高校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广东高校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室、11.广东高校先进设计技术实验室、12.广东高校现代通信技术实验室、13.广东高校现代计算机技术实验室、14.广东高校先进控制技术实验室。广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广东省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广州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广州市技术创新与经济转型研究中心院士工作室(2个) 实验室院士现代有机合成及新药研发实验室Bernard Meunier(法国科学院)天然药物与绿色化学研究所Conney(美国科学院)联合实验室(17个) 实验室联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利物浦药物研发联合实验室英国利物浦大学热带病研究院广东工业大学-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美国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莫斯科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高性能结构与材料联合研究中心香港理工大学电磁波材料和器件检测及应用技术联合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学广东工业大学-Actel联合实验室 美国艾特 公司(Actel Corporation)广东工业大学-PSoC联合实验室美国赛普拉斯半导体公司广东工业大学-Freescale 单片机联合实验室美国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Freescal)广东工业大学-美国德州仪器数字信号处理方案实验室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广东工业大学-赛灵思集成电路验证联合实验室 美国赛灵思公司广东工业大学-Microchip(微芯科技)MCU联合实验室 美国微芯科技公司(Microchip)广东工业大学-三菱PLC联合实验室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广东工业大学-西门子现场总线联合实验室德国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与驱动技术集团广东工业大学-电动汽车/混合电动汽车R&D联合研发中心美国莱特技术有限公司广工大-ALTERA国际有限公司EDA/SOPC联合实验室 香港卓尔国际有限公司(ALTERA)粤-港联合工程培训中心香港职业训练局虚拟现实技术实验室美国EON Realidy公司现代设计制造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美国UGS公司市级协同创新平台3个1.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2.佛山广东工业大学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3.华南工业设计创新园校级协创新平台4个1.广东工业大学(河源)协同创新研究院 2.协同创新中心3.工业设计与技术集成国际协同创新中心4.高端应用电子芯片协同创新中心 馆藏资源截至2011年,纸质文献累计数量341万册、电子图书9000GB,其中中文图书2574050册,外文图书38523册,中文报刊222406册,外文报刊77259册,受赠文献371874件;引进中文网络数据库24个,外文网络数据库18个,自建网络数据库8个。馆藏文献种类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诸学科门类,其中专业类书刊占馆藏总量的73%,理工类书刊占馆藏总量的60%。 学术期刊《广东工业大学学报》创刊于1984年12月,原名《广东工学院学报》。1995年由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华南建设学院(东院)合并组建成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工学院学报》成为全校教学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重要园地。后于1997年第1期起改用为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现为季刊。2001年,获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奖, 2004年,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2009年,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2010年,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2011年,获“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 2007~2011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3000项,到校科研总经费近8.5亿元。2011年学校科研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科研经费实现50%的快速增长,提前突破2.5亿元大关。2012年学校科研经费超过3.5亿元,学校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能力不断增强,主持承担500万元以上科研项目5项,包括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4项,获财政资助经费3720万元。2007-2012年学校获国家基金立项共222项,省基金项目立项共263项,其中2012年已获得国家基金立项65项。2007~2011年,学校承担来自企事业委托的横向科研课题累计3000多项,到校经费达到6.22亿元。此外,还与广东省企业联合承担一大批省、市各级产学研项目。如与企业联合承担省部产学研项目近200项,项目经费超过1.8亿元。学校积极开拓和推进“校-市”、“校-区”、“校-园”、“校-镇”等多模式产学研结合工作。 2009-2014年,学校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6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此外,学校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1项,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专利571件,发表学术论文13035篇,其中SCI 597篇,EI 1055篇,ISTP582篇,均较以往有大幅度的增长。

广东省7间高水平大学之一,办学条件一流,与政府、企业联合产研办学,共建各种创新平台,有希望建设成中国斯垣福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张艺

精神是“和平、友谊、公平、进步”这八个字。《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对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一方面,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对文化差异的容忍和理解;另一方面,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竞技运动的公平与公正。正如已故美国著名黑人田径运动员杰西·欧文斯所说“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生活伦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一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这一宗旨有以下基本含义:首先,奥林匹克运动的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其次,奥林匹克运动试图以富有人文精神的体育运动作为实现自己宗旨的途径,在世界各国青年间建立起友谊的纽带。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它鼓励人们在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地更新,永远保持勃勃的朝气。诚然,随着商业化的介入、市场的运作,奥林匹克的格言表现出异化现象,但是从6个字所表现的思想内涵上来看,其浓厚的人文精神气息始终是无法取代的。广为流传的名言:“参与比取胜更重要”,更能体现人文的关怀。来源: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旧建筑物的用 途不能满足当今的使用要求,需要改建、加层等.这 些改造不仅仅针对建筑物的上部结构,而更重要的 是加固原有基础.建筑物基础是上部结构与地基之 间的连接结构,如果基础强度、刚度不能满足建筑物 改造后的要求,即使上部结构与地基加固得再好也 不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因此,对旧建筑物原有 基础的加固补强需求越来越多.地基和基础需要补 强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由于地基承载力不足,二是 由于建筑物基础自身强度不足,本文主要研究后者. 条形基础是常见的建筑物基础形式,其弯曲强 度不足时,由于它们的支座受拉部分在地基以下,一 般很难使用碳纤维布、钢板和型钢等传统的加固梁 的直接加固法去加固,因此需要用特殊的方法进行 加固. 该类基础的传统加固方法有采用加大梁截面高 度的方法…,如图l所示.此方法虽然可以用于条形 基础的加强,但施工费时且成本高,同时施工期间造 成地下室全部停止使用,对建筑物的使用影响很大. 也有采用加大条形基础边缘宽度的方法【21,如图2 所示.即利用加大基础与地基接触面积从而减小基 础反力集度的方法间接地加固基础.不过对于建筑 物周边有其它建筑的情形,此方法难以实现.还有利 用弯矩调幅原理在梁面粘贴碳纤维布将支座不能承 担的弯矩由梁跨中承担的加固方法”J,如图3所示. 即只对梁跨中加固就同时加固了支座.此方法受弯 矩调幅的幅度限制时,常使加固效果不明显,同时会 出现较大的裂缝,影响使用.对于采用加静压桩的加 固方法〔4〕,如图4所示.只能针对承载力不足的地基 加固,而对于基础承载力不足,尤其是抗弯能力不足 的条形基础加固作用不大,而且可能产生更大的 弯矩. 综上所述,目前所见的条形基础的加固方法都 有着各种各样的弊端. 圈l加大梁截面高度加固图图2加大基础边缘宽度加固图 收稿日期:2008.09一ll 作者简介:柴维斯(1963 ),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固体力学 图3梁表面粘贴碳纤维布加固图(单位:咖) 万方数据 柴维斯,等:条形基础新加固方法研究图4加静压桩加固图 2锚杆加固法 本论文所提出的条形基础的加固方法是利用锚 杆或锚杆与碳纤维布结合,通过约束地基梁跨中处 向上的挠度,从而降低原支座处的弯矩的方法.锚杆 相当于新增加的支座,计算结果表明锚杆的受力比 y在支座附近加桩所受的力要小很多,而且受的是拉 力.所以锚杆需要材料较少,相应的成本很低而且施 工相当方便.由于施工所占面积较小,施工时地下室 仍可继续使用. 本文采用有两个或以上对称的固定铰支座的有 限长弹性地基梁为力学计算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和 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求解此模型,并将结果应用 到加固的实际工程中. 现以1条长8 m、受3个集中力作用的弹性地 基梁为例来研究.设地基基床系数K=40 000 kN/ m3,所受集中力为l kN等跨分布,梁的,=O.000 08 m4.图5(a)、图5(b)为未加固前梁的情形.图6 (a)、图6(b)为加固后梁的情形. 4000 4000 (a)梁截面图(单位:咖) ll(N图5加固前的条形基础 IIl —m11 Hn『:一I11J—q 1r一一1 trl-一一一1 1fl—Lj f-r…一 frI-l一一1 rP一叶r 锚杆:约束向上的梁挠度承受拉力锚杆:约束向上的梁挠度承受拉力 (a)粱截面图 ll【N (b)粱受力简图 图6加固后的条形基础 下面以解析<酉咖加割诺酢泊喊隧.涞求解I}{爿;塑型 2.1解析法 地基梁受力如图7所示.其挠度解析解为 图7地基梁 其中k伉算)=2cosh@石)cos仇戈)〔sinh@z)cos@口) cosh@6)一sin@z)cosh伉口)cos@6)〕+〔cosh@菇) Bin伉菇)+8inh仇茗)cos饥名)〕{siIlII伉Z)〔sin伉口) cosh@6)一cos伉8)sinh@6)〕+sinh仇z)〔sinh@口) cos伉6)一cosh仇o)sin倪6)〕}, 万方数据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第26卷 sinh(A算):半, A:嘉,K为基床系数,6;为梁截面宽度,E为材料弹性模量,,为梁惯性矩. 2.2叠加法 用叠加法分别求得图8(a)和图8(b)中锚杆处 的挠度为 ll刑 lkN y2jijii;i:i:ji;ijj—::丽(,,,J*=c,。=。,a=c+ 1一尉〔sinh2Z)一sin2倪z)〕u39’…”o如c十 ,3P 酬sinh2Z)一sin2@f)〕q川”“”扣亏’V7z一::j;iii’::。:jii:ii:i:ji:iijji—::耐P j;iii’::。:jii:ii:i:jj:iijji—::。:j耐3PI#2c,。2ct6=z—c+ kI…,l-c-6.。.(6)lJ‘N lkN 1kN 2.3 求得反力Q后,采用叠加法即可得到梁上每一点的挠度和弯矩. 3计算结果分析及结论 加固前地基梁上各处的弯矩和位移如图9所 示.加固后加固位置与梁跨中的弯矩和位移关系如 佳加固点.在最佳加固点(即c=4m处)加固后 J梁的弯矩及位移如图11所示. 由以上结果可看出,加固前梁跨中集中力作用 1处弯矩值为o.173 kN/m.在c=4 后,梁跨中集中力作用处弯矩值为0.138kN/m,比 原来减少20%.即在锚杆加固后,梁跨中集中力作 用处的弯矩只有原来的80%. 用锚杆加固的原理在于利用约束地基梁向上挠 度使锚杆被动地产生向下的支座反力,地基梁向上 挠度越大,加固的效果越明显.但并不是所有情况下 莒蚤薹15 菖lo 洳.(a)3个集中力作用F地基梁的弯矩图104 Ol2345678xkn (b)3个集中力作用下地基梁的位移图 图9加固前梁的弯矩和位移图 万方数据 柴维斯。等:条形基础新加固方法研究81 菖蚤喜图10 c值与梁加固后跨中处弯矩和剪力关系图 (a)3个集中力作用下当严2们时地基梁的弯矩图10。5 (b)3个集中力作用下当产24/3时地基梁的位移图图11加固后梁的弯矩和位移图 地基梁都会有向上的挠度.在本例中如取梁总长度 小于5 m,地基梁就不会有向上的挠度.这应与梁同 地基刚度的比例有关系,梁相对地基越“柔软”,向 上的挠度越大,加固效果越好.不过,即使没有向上 的挠度也可通过施加向下的预加力进行加固. 同样根据此法的加固原理,加固位置要取在向 J向下挠度区域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应予以注意.4十字交叉条形基础加固分析 十字交叉条形基础是由纵、横向条形基础相交 所组成的基础.这是1种十分复杂的空间结构,在工 程中常用简化方法一节点荷载分配法计算,这种方 法的关键在于如何进行交叉点处柱荷载的分配,一旦 确定了柱荷载的分配值,交叉条形基础就可以分别按 纵、横两个方向条形基础计算.不过传统的分配法并 没有考虑到锚杆的反力对分配系数的影响,下面采用 考虑此因素的新的分配法来研究加固效果. 4.1 考虑锚杆影晌的节点荷载分配法 在如图12所示的十字交叉条形基础中,节点f 作用有荷载只=l kN,假设略去扭转变形的影响.对 于中间节点,荷载分配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_锚杆加固点锚杆加固点 —【4Iflf+4【埘图12十字交叉条形基础圈(单位:m) 1)节点平衡条件:分配在菇、),方向的荷载之和 应等于节点处荷载,即 Pl=Ph+Pl,, 式中,巴、Pi,分别为i点荷载只在茗、),向条形基础上的分配荷载. 2)节点变形协调条件:菇和y方向基础在交叉 点处的沉降相等,即 以、Ph分别为菇向条形基础上歹点和),向条形基础上I|}点的竖向荷载;&为歹点处作用单位力在i点产 生的沉降;瓦为J|}点处作用单位力在i点产生的沉 降;对于没有锚杆加固的梁,&、阮可由有限长梁的 解析解求得,即 ),(10)式中算为i点到梁端距离,6为,点到另一梁端距离. 对于有锚杆加固的梁,&、阮应先采用第1部分介绍 的方法求解出锚杆反力Q,再用叠加法求得梁中的 内力与位移曲线. 4.2计算分析 图13中上部曲线表示有锚杆加固的梁上分配 力的变化情况,而下部曲线表示无锚杆加固的梁上 分配力的变化情况.分析结论如下: 本例中菇、y向十字交叉梁的尺寸及材料是一样 的,即刚度相同.若没有锚杆加固,两条梁所分配到 的力应该是相同的.从图13可知,当加固点位置超 过2(1/2跨)时,分配是相同的,即说明锚杆对垂直 方向的粱的影响是有限的,离锚杆位置远的竖向力 分配可不考虑锚杆的影响. 万方数据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第26卷 堇R髓焱图13加固位置与荷载分配关系图 锚杆位置在两交叉中间时,它对梁的影响是很 明显的.如图13在c=O.6 m处,有锚杆的梁分配到 的竖向力达到3/4之多,即该梁受到的中间竖向力 会比原来多50%.对于不加预加力的锚杆加固,在 此点加固不但没有使集中力处的分配力减少,反而 使其增大.所以对于不加预加力的锚杆加固,加固位 置一定要经过三维计算细致考虑.对于加预加力的 锚杆加固,此位置却为最好的加固点.因为从图13 可知在此位置加固时,另一条没加固的梁的竖向分 配力只有原来的50%,即这种情况下,锚杆同时对 两个方向都有加固作用.虽然被加固的梁会增加弯 矩,但是可以通过向下的预加力使弯矩减少. 从图13还可看出,在c=4m处依然是比 J较好的加固点.当锚固在该点时,被加固的梁的竖向 力增加的并不多,而且另一方向的竖向力有所减少. 即对于不加预加力的锚杆加固,加固点选在c= m处较为合适,但加固效果并没有加预加力J的锚杆加固效果好.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