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文人风骨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文人风骨研究论文

东晋文士的生活方式与文学研究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关于文士与唐前文士的生活方式一、基本概念的内涵 1“文士”的内涵 2“生活方式”的内涵 二、中国古代文士生活方式及成因初探(政治、文化氛围、文化思维、个人经历) 1正统“文士”的生活方式及成因 2非正统“文士”的生活方式及成因第二节 东晋文士生活方式的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东晋文士的生活方式总括形成原因【1政治原因 2、社会风气 3、文化影响 4、个人喜好 5、团体活动】 第一节 淡泊明志,辞官归隐一、东晋文士淡泊明志、辞官归隐的整体概况 二、淡泊明志、辞官归隐的特点1、淡泊明志、辞官归隐的动机目的淡泊明志,寄情自然2、淡泊明志、辞官归隐的形式方式 3、 淡泊明志、辞官归隐的归宿 辞官归隐,另辟世外桃源 第二节 寄情自然的山水游处一、东晋文士山水游处的整体概况二、山水游处的特点1、 山水游处的动机目的独特的服饰与形象(游山玩水时,服饰及其形象已成为一种文化)2、 山水游处形式方式山水成为文士情感寄托之所3、 山水游处的归宿情寄自然而超脱物外的精神气韵 第三节 超脱现实的谈玄论佛一、东晋文士谈玄论佛的整体情况二、谈玄论佛的特点1、谈玄论佛的动机目的 2、谈玄论佛的形式方式 3、谈玄论佛的归宿 2.3.2.1.1清谈阔论2.3.2.1.2对名教和自然富有创见2.3.2.2 东晋文士论佛的特点2.3.2.2.1儒释道的融合2.3.2.2.1 深化、细化佛教之意蕴 第四节 现实生活中食药饮酒的寄托一、东晋文士食药饮酒的整体概况 二、食药饮酒的特点1、谈玄论佛的动机目的东晋之前,不能说没有文士辞官归隐、淡泊明志,但很少有像东晋文士这般形成潮流。夏、商、周时代,在史册明文记载中,对名誉对官位脱门而逃,能够称得上“文士”的,商末的伯夷和叔齐兄弟是代表之一: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史记·伯夷列传》后人对伯夷和叔齐的看法几乎都持肯定的姿态,但不乏持相异看法的。比如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于1902年曾写过《杂感》组诗,其中有诗句言:“夷齐两饿鬼,明理认不真。只愿干戈起,不思涂炭臻。心中有商纣,目中无商民。”对伯夷和叔齐阻止周武王伐商纣,只知坚守无谓的道义,置处于水火之中的百姓于不顾的行径进行了批判。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伯夷、叔齐的做法确实与历史前进方向是相背的,做法并不可取。这与东晋文士淡泊名利、追逐自由的初衷是不同的。况且,当初归隐并不为人们所重视,难以形成规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士争相奔走于各诸侯国,宣传政治思想,以图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几乎不存在归隐潮流的可能。秦王朝统一全国,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的高雅文化政策,文士避祸而归隐者有之,但与东晋文士追求自由而归隐仍然有别。西汉盛世, 2、 谈玄论佛的形式方式 3、 谈玄论佛的归宿 饮酒的诗化气息(“酒”成为文士的忠实伴侣,成为一种文化)2.4.2.3食药的养生功能与“道士”气韵(食药包涵的道家思想) 第五节 闲适生活中的艺文往返一、东晋文士艺文往返的整体概况 二、艺文往返的特点1、艺文往返的动机目的 2、艺文往返的形式方式 3、艺文往返的归宿 2.5.2.1别具一格的审美方式2.5.2.2独特的集会与游戏形式2.5.2.3艺术大融合的舞台第三章 东晋文士的生活方式对文学创作之影响第一节 生活方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一、生活方式影响文学的面貌1、生活方式作用于文学表现的客体文学表现的客体是人类社会活动,具体而言,是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各种关系与各类活动的总和。作为文学表现客体的人类社会活动,必然包含大自然、社会与人类本身,内涵相当广泛,诸如政治、经济、地理、历史、战争乃至大自然的安静美好,人类喜怒哀乐的情绪等,几乎都可以纳入文学表现的客体范畴之中。人类不同的生活方式会对自然、社会和人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曾于中秋夜对月饮酒,寄托怀人之情,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是因为诗人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活方式,将观月、饮酒与念人之情、人生哲理巧妙的勾连在一起,改变了原来各自独立的明月、情感与饮酒,使得这些文学客体仿佛都随着诗人的心流走,具有了与诗人一般的情感。苏东坡满含诗意的生活方式,客观上并没有改变文学表现的客体的外貌形态,但诗人在不自觉中赋予了这些客体以情感。当诗人以不同的生活方式,把自身的所思所想寄托在文学表现客体之上,那此时的客体就不只是客观世界中的一员,而是带上了诗人感情色彩的文学客体了。这就是作者的生活方式会作用于文学表现客体的表现,它突出了作者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创造作用。2、生活方式影响文学创作的主体生活方式除了会作用于文学创造的客体,对文学创造的主体亦有影响。文学创造的主体即作者本身,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作用与被作用的关系,两者不能割裂理解。相对于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更具有主观性与能动性,他们是处于艺术生产过程之中特殊的艺术创造者。谈文学如果不谈文学创造的主体,就不能“知人论世”,容易陷入形而上的不着重点的局面。(1)生活方式影响文学创作主体情感的表现 有人说,文学是一门人学,是一门只属于创作者自己的人学。不同的行为方式,会导致不同情感的产生;不同的生活方式,也会对文学创造主体的情感产生不同的影响。文学创造的主体不是简单的生活着的每一个人,他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既能较好的感受审美,品味审美,还能对审美做出一番独到的评价。归根结底,文学活动是一个审美意识形态的活动,相比普通大众,文学创造的主体对于情感的感受力度和把握力度相对较强,至少在某一领域须更强。比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之一——高适——是唐代仅有的几个做了高官的文人代表,常年艰苦的边塞征战生活磨砺了诗人的气质,时不时透出不畏艰难、满腔豪情的情感,表现在诗中就是一股迎面而来的豪迈气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之一——孟浩然——则非如此。孟浩然几乎不曾于官场中叱咤风云过,平平淡淡地在山水田园中度过了一生。孟浩然的山水田园式的生活方式与高适出任朝廷高官、驰骋沙场的生活方式不同,导致两人情感不同,不同情感指导下的文学创造也是千差万别的:人们很难将高适的诗歌与孟浩然的诗歌相提并论。文学主体采取不同的生活方式,必然收获不同的人生经历与人生情感,体现在文学中,其差异也就显而易见了。(2)生活方式影响文学创作主体表达的方式文学主体的生活方式会导致不同情感的形成与表现,情感不同,表现形式不一而足。陆机《文赋》曰:“体有万殊,物无一量。”指的就是文章的样式多种多样(往大了说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往小了说,每一种体裁还可以细分),文学创作主体要根据实际情感表达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正如前文所说高适与孟浩然,一个是征战边塞的将军,一个是山水田园的“垂钓人”,经历与心境几乎没有重合之处,他们采取的表达方式(一个边塞诗、一个山水田园诗)差异颇大。这是因为作为文学创造主体的高适也好,孟浩然也罢,他们的生活方式大相径庭,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两种人生阅历,倘若采用同样的文学表达方式,或许就难以达到“诗言志”的目的了。这是为什么历代文学史上,人们很喜欢将有相同经历的艺术家的创作归纳为一种经典的表达范式,比如,当代文学中“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即是如此。当然,我们说生活方式会影响文学创造主体的表达方式,并不意味着生活方式决定表达方式,因表达方式的采用也是因时因人制宜的。3、生活方式促成文学艺术的大融合文学创作主体的不同生活方式,还能促成文学艺术的大融合:将各种文学艺术、文学思想聚集一起,交相辉映,碰撞出新的火花。比如,我国学术史上第一个高峰期的春秋战国时代,各种学派思想纷呈。思想家、文学家们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游走各个诸侯国,游说的生活方式扩大了本派文学思想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了解了其他学派思想的主要观点,从而反思、完善并提升本派思想。又如,我国古代文人十分热衷的交游、集会生活方式,琴棋书画各类艺术家、艺术形式汇聚一堂,很能促进文学的发展。三国之际的“西园之会”是有史料记载的我国最早的文人集会,就很好地促成了建安文学的发展。第二节 东晋文士生活方式对文学创作影响一、 淡泊明志、辞官归隐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东晋主要代表文士有孙绰和许询、陶渊明、王羲之、王献之、谢安、顾恺之、袁弘、卢谌、温峤、庾阐、曹毗、袁弘、孙盛、习凿齿、苏蕙和王珣等。其中,文学以陶渊明为杰出代表,书法、绘画分别以王羲之父子、顾恺之为典范。自古以来,文学和书法、绘画难以分割,擅长书法、绘画的文士经常也会进行文学创作。要想准确了解东晋文士生活方式对文学产生的具体影响,既要紧紧依靠擅长文学的文士及其创作,也无法脱离书法和绘画领域的文士。这样,才能得出一个较为公允而令人信服的结论。本文选取各类生活方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士及其创作,以阐释东晋文士不同的生活方式对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1、淡泊明志、辞官归隐的代表文士及其创作谈起辞官归隐,必然绕不过东晋最为杰出的文学家、田园诗歌的代表——陶渊明,正如前文所说,辞官归隐作为当时一种常见的文士生活方式,并非陶渊明所独有,很多有名的人物,比如王羲之、孙绰、许询等都曾有过归隐的生活。这里不妨以陶渊明为例谈一谈。(1)陶渊明其人陶渊明,亦称陶潜(晚年更名为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今江西省九江(东晋时称浔阳柴桑)人。关于陶渊明的生卒年,学术界历来存有异议。有学者根据《宋书·隐逸传》(南朝·沈约著作),认为陶渊明生于公元三百六十五年;也有学者从陶渊明诗歌中寻求论据,得出陶翁生于公元三百五十二年。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有名的战将陶侃,文武双全而人格高尚;陶渊明小时丧父,寄居于外祖父孟嘉家里,孟嘉是当时的名仕,尤爱喝酒,藏书颇丰,对陶渊明的成长产生很大影响。陶渊明作为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隐士,也是东晋乃至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典范。陶渊明一生的大致经历,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二十九岁以前,主要是读书生涯;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入世为官生涯;四十一岁之后,躬耕田园生涯。《五柳先生传》较好地概括了陶渊明主要的生活境况与人生追求,成为诗人自己的人生写照之一。在国人眼中,提起陶渊明,总绕不过“菊花”、“酒”、“孤云”一类词,这些词几乎成为他的代名词。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把“菊花”吟成了自身的写照,谱写出一曲隐士永恒的诗;“性嗜酒”、“少饮辄醉”、“曾不恋情去留”,酒是陶渊明永恒的朋友,也是陶渊明鲜明性格的描绘;“万物各有托,孤云独无依”,独身一人、遨游高空的孤云,既是诗人一生孤独无助、无人解怀的悲歌吟唱,也是陶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精神的高贵书写。我们基本很难从陶渊明的一生找出辉煌腾达的时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独立人格,促使诗人几度辞官,终归田园。陶渊明去世之后,曾数次拜访过他的颜延之为他做了《陶征士诔》,其中,“畏荣好古,薄身厚志”当为陶翁一生的真实写照与高度概括。(2)陶渊明归隐之作有宋一代文豪苏东坡曾在《追和陶渊明诗引》一文中,盛赞陶渊明:“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虽说李白、杜甫比不上陶渊明这一论点有待商榷,但总体上较为公允地评价了陶诗的大致风貌。前代不乏有人喜爱陶翁、倡导陶诗,但影响皆不及苏东坡。自苏轼公开倡导陶诗,使陶诗渐渐进入世人的眼球,经历时间的洗练之后,终于获得应有的文史地位。那么,陶渊明作为东晋有名的隐士与中国首位成就很大的田园诗人,他的文士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对他田园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须探讨的一大命题。纵观陶渊明一生所作,既有四言、五言诗,也有辞赋、记传赞述和祭文,其中四言诗和五言诗篇目较多,辞赋和记传赞述类的文章也不乏名篇。较为有名的诗歌有《归园田居》(5首),《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饮酒二十首》,《责子》,《拟古九首》和《杂诗十二首》等;辞赋有《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并序》和《归去来兮辞并序》;记传赞述类文章有《桃花源记并诗》和《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的这些作品,与陶渊明一生的写照紧密相连,比如《五柳先生传》就很好的将自身“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性嗜酒”,“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宁静致远的品格很好地展现在读者眼前。通过读这一篇辞赋,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贫困但风骨依然的东晋文士之精、气、神在闪闪发光。我们既能感受到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折腰”的铮铮傲骨,与享受归隐生活的恬淡自然,同时也无法避免地认识到归隐生活的艰辛。正是因为归隐生活没有想象中那么惬意,少不了为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而奔波,因此,诗人热衷于归隐的淡泊名利的心境才越发令人敬仰。 2、淡泊明志、辞官归隐对文学创作影响的具体体现东晋文士所采取的的这种淡泊明志、辞官归隐的生活方式,必然会对当时乃至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在中国五千年文化中是长久存在的,后代文人每每在困境之中,就会不自觉地想起以陶渊明为代表的辞官之隐士,效仿之,并以此标榜自我。东晋文士的淡泊名利、辞官归隐的生活方式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士独到的精、气、神影响着文学的风骨东晋文士淡泊明志、辞官归隐的生活方式,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与世无争,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人”本身,而非外在名与誉的追求,其深层次展现出来的是文士独到的精神、气质与神韵,这必然会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反映出来。正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气”就是文学创作主体的精神血气,精神血气的阳刚或是柔弱都会在文章之中表现出来,并且这种精神血气并不会由于后天的改变而改变(具有相对稳定性)。这就是说,东晋文士采取辞官归隐的做法,很多不是一时之冲动做出来的秀,而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心想静心远世的追求;这种淡泊明志本身的真实性,导致他们在文中的情感也是几乎真实的(不乏少数文学作品虚构的可能)。因此,东晋文士辞官归隐对文学带来的第一个影响就是,文士本身的精神血气给文学创作的风骨注入了一股新的血液,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淡薄无争的气质与神韵。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节选):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垣。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诗人将回归田园、远离官场的喜悦,用朗朗上口的诗文表现出来,堪称是我国文学史上表达辞官归隐思想的典范之作。诗人在第一段表明辞官归隐,回到阔别已久的田园才是心的向往,旅途似乎因此显得格外的顺人心意,小船顺流而下,诗人衣袂飘扬。在晨光到来的那一刻,诗人满怀愉悦地向路人询问前路为何方,恨不能眨眼间就回到家中。第二、三段写归家后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与人生感悟。整篇辞赋以和谐的韵律谱写了一篇一气呵成的归隐之歌,不难品味出陶渊明藏在这些唯美的语句之下的独特的精、气、神:那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态度的抉择,一种中华文化孕育下的文人风骨的生动体现。这样的精神血气并非仅此一篇而已,在很多著作中都或隐或现的存在着,陶渊明的《饮酒》组诗二十首便是明证之一。(2)为文学创作添加了一种冲淡自然的文风文风即文学的风格,是指从诸多文学作品中提炼出来的具有共性特征的文学风貌。东晋文士淡泊名利、辞官归隐的生活方式还对文学风格产生影响。这一点与文士归隐所体现之精、气、神影响文学风骨,是一脉相承的。东晋时期,归隐不是二三人特立独行的行为,而是形成了一股潮流,这股潮流表现在文学内部,即影响其风骨;表现在文学外部,即形成一种恬淡的文风。刘师培《中国中国文学史讲义》提到: 晋人文学,其特长处,非为析理已也。大抵南朝之文,其佳者必含隐秀,然开其端者,实为晋文。又出语必隽,恒在自然,此晋文所特擅。东晋之诗,其清俊之篇……自陶渊明起,乃合嵇、阮之长。 明确指出了东晋文风中存在的自然清俊的特点。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为例:归园田居(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歌以亲近自然的姿态,将诗人劳作的画面与途中所见所感展现出来,使人读之仿佛亲临南山之下,与诗人一起劳作,一起经历了一个普通农民的耕种生活。整首诗歌自然平淡,看似无奇,读来却令人于平淡之中见真理。二、山水游处对文学创作的影响1、山水游处的代表文士及其创作东晋时期,山水游处是文士热衷活动之一,放纵于山水从山水中获得心灵的洗涤,是文士游山玩水的主要目的。谈到山水游处,必然绕不过历史上有名的兰亭集会的主要人物——王羲之。(1) 王羲之其人据《晋书·王羲之本传》记载,王羲之出生在东晋时期赫赫有名的琅琊王氏这江左第一大族的家庭里。年幼时沉默木讷,未引起大人的注意,到了青少年时期,才开始展露锋芒,成为王氏家族的佼佼者。王羲之在年仅十三岁时就得到周顗的慧眼赏识,使王羲之受人关注。后王羲之深受其两位伯父——王敦、王导——的器重。据《晋书·王羲之本传》记载,王羲之年轻时,担任王敦主薄的阮裕深负盛名,而王敦对王羲之说:“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王导几次三番要授予王羲之官职,为他的仕途热心安排。《世说新语》中赏誉七十二、八十、一百,品藻三十、四十七、八十五,容止三十等篇都是时人对其赞誉的记载,他的书法在其年轻时已备受赞誉。王羲之出众的才华及其备受当时名士赏识器重,已为他的仕途的辉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王羲之被授予的第一个官职是秘书郎。这只是一个六品的闲官,是晋宋时期门阀士族青年初选之职,也可以选著作郎一职。一般只须任职十来天便可升迁到其他岗位。秘书郎主要任务是负责整理、校对宫中的图书,兼管宫中禁书,工作十分轻松简单。王羲之当完十多天的秘书郎后,便升迁为会稽王友。而这也是个六品的清闲官职,主要是与年幼的会稽王作伴为友并陪同学习,并在王府里接待宾客,安排游宴等事宜。之后王羲之转任临川太守(位于今江西省临川县西),因此被称为“王临川”。这可谓是王羲之一生官场上担任的第一个较为正式的职位。临川在当时属于偏远之地,远离北方战乱,可谓是一处世外桃源之地。王羲之担任的便是这样的一地方小官。不久,王羲之又由临川太守改任吴兴太守(位于今浙江湖州市),亦是地方小官,可谓同级调动罢了。到了而立之年时,王羲之应征西将军庾亮的邀请,任征西参军,累迁长史,在武昌。当时同在征西幕下的还有王羲之的从弟王胡之、王兴之,好友范汪、孙盛、孙绰、庾翼、孟嘉、殷浩等人。据《世说新语·容止》记载,王羲之在这段日子里曾与殷浩、王胡之以及庾亮等人登上南楼理咏,众人相聚在一起工作、生活,日子可谓过得其乐融融,相处愉快。此时,王导升任丞相,有意安排王羲之进京为官,然而王羲之拒绝。《晋书·王羲之传》亦有记载,王羲之在回复殷浩的书信中说道:“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后王羲之辞官,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他与东土士人一道游山玩水,服食采药,“游遍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四处游历,欣然叹曰:“我卒当以乐死。”游玩归来,还可以修植桑果,游观品尝。教育子孙,尽享天伦之乐。时而还与好友亲朋共欢宴畅饮。在写给谢万的书信中,向好友谢万叙说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形,字里行间充满着无限的轻松、惬意之情。还在书信中感叹道:“古之辞世者或被发阳狂,或污身秽迹,可谓艰矣。今仆坐而获逸,遂其宿心,其为庆幸,岂非天赐!违天不祥。”[3]王羲之虔诚信奉五斗米道,所以更增强了辞世遁隐的急切之心。(2)王羲之山水游处之作。 2、山水游处对文学创作影响的具体体现(1)促成山水审美意识的崛兴 (2)为我国文学添加了山水题材 三、谈玄论佛对文学创作的影响1、谈玄论佛的代表文士及其创作郭璞、孙绰、许询、卢谌、庾亮、孙盛2、谈玄论佛对文学创作影响的具体体现 四、饮酒食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1、饮酒食药寄托的代表文士及其创作何晏、陶渊明《饮酒》组诗、王羲之、2、饮酒食药对文学创作影响的具体体现 五、艺文往返对文学创作的影响1艺文往返的代表文士及其创作王羲之《兰亭集序》、2艺文往返对文学创作影响的具体体现有宋一代文豪苏东坡曾在《追和陶渊明诗引》一文中,盛赞陶渊明:“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虽说李白、杜甫比不上陶渊明这一论点有待商榷,但总体上较为公允地评价了陶诗的大致风貌。前代不乏有人喜爱陶翁、倡导陶诗,但影响皆不及苏东坡。自苏轼公开倡导陶诗,使陶诗渐渐进入世人的眼球,经历时间的洗练之后,终于获得应有的文史地位。那么,陶渊明作为东晋有名的隐士与中国首位成就很大的田园诗人,他的文士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对他田园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须探讨的一大命题。4.3.1.2陶渊明其人陶渊明,亦称陶潜(晚年更名为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今江西省九江(东晋时称浔阳柴桑)人。关于陶渊明的生卒年,学术界历来存有异议。有学者根据《宋书·隐逸传》(南朝·沈约著作),认为陶渊明生于公元三百六十五年;也有学者从陶渊明诗歌中寻求论据,得出陶翁生于公元三百五十二年。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有名的战将陶侃,文武双全而人格高尚;陶渊明小时丧父,寄居于外祖父孟嘉家里,孟嘉是当时的名仕,尤爱喝酒,藏书颇丰,对陶渊明的成长产生很大影响。陶渊明作为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隐士,也是东晋乃至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典范。陶渊明一生的大致经历,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二十九岁以前,主要是读书生涯;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入世为官生涯;四十一岁之后,躬耕田园生涯。《五柳先生传》较好地概括了陶渊明主要的生活境况与人生追求,成为诗人自己的人生写照之一。在国人眼中,提起陶渊明,总绕不过“菊花”、“酒”、“孤云”一类词,这些词几乎成为他的代名词。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把“菊花”吟成了自身的写照,谱写出一曲隐士永恒的诗;“性嗜酒”、“少饮辄醉”、“曾不恋情去留”,酒是陶渊明永恒的朋友,也是陶渊明鲜明性格的描绘;“万物各有托,孤云独无依”,独身一人、遨游高空的孤云,既是诗人一生孤独无助、无人解怀的悲歌吟唱,也是陶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精神的高贵书写。我们基本很难从陶渊明的一生找出辉煌腾达的时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独立人格,促使诗人几度辞官,终归田园。陶渊明去世之后,曾数次拜访过他的颜延之为他做了《陶征士诔》,其中,“畏荣好古,薄身厚志”当为陶翁一生的真实写照与高度概括。陶渊明作为东晋有名的文士,他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饮酒寄托;其二,辞官归隐,淡泊明志;其三,田园生活中的艺文往返。结语(约500字)致谢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一百年身——题记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大大小小的诱惑,饥饿时,美味的食味是一种诱惑;贫穷时充盈的财富是一种诱惑……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种诱惑呢?有些人贪图享乐,在美色﹑金钱物质等的诱惑下放任自己,一步步走向罪恶的深渊,最终身败名裂,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还少吗?商纣王沉迷于妲己的美色而疏于朝政,最后众叛亲离,国破人亡;周幽王为求褒 一笑,点烽台是江山,夫差为西施的美色所诱惑,最后吴越一战夫差被勾践所杀。现在这样的例子也不会缺少:李堂堂庞家钰他们在金钱的诱惑下贪污受贿,侵吞国家财产;最后沦为阶下囚。本来他们都可以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然而我们面对这种种诱惑;难道这些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我们当代中学生中不是也面对网络的诱惑而耽误青春吗?因贪玩而荒误学业,去追求不良享受?他们的教训不也值得我们深思……相反,有些人面对不良诱惑时。能够把握自己不为名所动,而流垂青史为后人所称赞。羽千里走单骑,投奔刘备成为人们心中忠义代表;文天祥面对高官厚禄,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流芳百世。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邓稼先面对国外高薪,依然回国。他们在诱惑面前。不卑躬屈漆,不言听计从,表现出高尚的节操和非凡的人格。面对诱惑,你也许心动过﹑也许幻想过。但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诱惑背后往往是沼泽地,它会让你陷入其中,不能自拔。面对诱惑,我们应以坚强的自制力和智慧的头脑去战胜诱惑。 人生时时都面临着诸多诱惑,权重的地位是诱惑,利多的职业是诱惑,光环般的荣誉是诱惑,欢畅的娱乐是诱惑,甚至漂亮的时装、可口的美味佳肴都是诱惑 ……面对这些诱惑,我们该何去何从?当今社会,简直就是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如果你抵挡不住诱惑,你就将会成为诱惑的奴隶,被诱惑所淹没:如果你用于抗拒诱惑,并且保持自我,你就能做好自己的事,铸就自己的辉煌功业。

写作要点:结合历史实际来烘托主题,要铿锵有力,言语之间要有力量,符合主题。

在司马迁《报任安书》里有这样一段话: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是司马迁的风骨,也是他不惧万难,不惧耻辱,一心要写他的《史记》。他的风骨,是在强权面前不低头,在面临宫刑之时不退缩,在被世人嘲笑讥讽之时,依旧坚持客观公正的用一支瘦笔,记录历史的真实过往。他的风骨,是在皇帝面前叫板,是不为皇帝的权势所逼迫,刚正不阿地记录历史,还原一个个真实的汉代。

试想,在那个封建等级森严的时代。皇帝的所下达的旨意是“奉天承运,皇帝召曰”,那是与天同齐、承天授意的,皇帝的权限是上天授予的。其权利之大、范围之广都是无可厚非的,司马迁一介文人,又怎敢与皇帝叫板,莫非是你真的活腻了?

可他是司马迁,他确确实实地做了,而且宁死不屈。他用一部春秋笔法的《史记》,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辉煌灿烂的大汉文明。

每当我走进历史,走近汉代,都无可避免的要去太史公的墓前,拜上一拜。他在我的心里,是汉代第一文人,也是汉代历史上最有风骨的人物之一。

提起汉代的文人,还有另外一个我最欣赏的人——苏武。一个在北海边上,持节不屈十九年的使臣。

匈奴首领为逼迫其投降,就将他关在大窖之中,苏武饥寒交迫,靠吃雪和旃毛维持着生命。之后,匈奴首领又将他放逐到北海,给他一群公羊。让他牧羊,待生出小羊羔的时候,才允许他回归汉朝。可一群公羊哪里能生出小羊羔,就这样他在北海之滨牧羊十多载。每年望着南归的大雁,默默流泪。

他叫苏武,汉代使臣其中的一员。可他面临匈奴威逼利诱之时,手持汉节,宁死不屈。他是文人,一个封建社会里士大夫阶层的文人。可他用自己的铮铮铁骨,扞卫了大汉朝不可侵犯的尊严,用他赢弱之躯,抒写出一个文弱书生的传奇,昭示出汉代使臣威武不屈的文人风骨。

每次走进他,陷入眼帘是一片苍茫的白色之中。一个汉使,手持节杖,一个瘦骨老人。他的脊梁骨瘦如柴,却撑起了汉代历史的高度;他的气节,千古流芳;他的风骨,虽然在浩瀚的长河之中微不足道,可足以令我对其敬畏一生。

何为风骨,这是汉代人的阐述,也是我最早结识的文人风骨。当我走进中国文学,走进那个辉煌灿烂的大汉文明,他们的风骨是为我的启蒙课,也是我第一次懵懵懂懂地明白,原来千古文章多锦绣,大汉风骨昭日月。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亲农意识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以自己的农村隐居生活体验为基础,直接描写农村田园风物和农事生活。他的诗表现出浓厚的亲农意识及躬耕陇亩的劳作实践,主要表现在:大量描写田园风光,表现对农村、对土地的深深热爱之情;歌唱农民,赞美劳动与农民建立深挚的友谊;亲身参加农耕劳作、自力更生、咏叹自己的劳作经历和感受。而这些诗表现出的亲农意识与他的隐逸情怀不无关系。一、 优美的田园风光从诗歌的历史上看,在陶渊明之前,只有少量的以民歌形式出现,以田园为背景,表达某种情感的农事诗。如《诗经》中的《十亩之间》、《七月》,《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之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之兮,行与子逝兮”。《七月》的第二章:“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耜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它们所描写的农村风光很简洁、单纯。自然景色描写,只是陪衬的作用,只是人物活动的一种背景。作者的意图不在于表现出它们的自然美。而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内容就是描绘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并且通过朴素的语言,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诗人对农村、对土地的热爱,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如《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典型的农村风光,房前屋后栽满榆树、柳树,美丽的桃花、李花飘来阵阵清香,炊烟袅袅,创造出一幅静谧、安适的画图。这从笔端自然流露出的文字,是只有那怀着对土地、对农村环境的真切热爱之情的人才可为的。再如《读山海经》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这里诗人采用白描手法,平淡无奇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农村风光图,让人读来毫不费力,但我们却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热爱田园的感情。初夏时节,房子周围树木茂盛、恬静幽美、鸟飞到此搭窝筑巢,树上虽无艳丽的桃花李花,也不见飘拂的榆钱柳絮,但茂密的绿树却隐藏着惬意的清阳,鸟儿欢叫更衬托农村环境的清幽恬静。诗人所写的树、鸟、风、雨、房屋等等,无不蕴含着诗人亲近农村、喜爱土地的真诚之意。二、 与农民的深厚友谊常年的劳动生活使陶渊明和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感,与农民的关系越来越融洽,这种交往反映在诗歌中显得极为真挚和情趣盎然。如《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后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时复墟里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农闲时节,与诗人共相来往的,不是那些骑马驾车的达官贵人,而是“披草”的农夫,他与农民随意交往,亲密无间,他没有封建土大夫的架子,是那样平易近人,而农民也把他当作知己,热诚相待,“时复墟里人,披草共来往,”与农民随意攀谈交往的情状呼之欲出,“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们所关心的也是桑麻的长势,收成的好坏。他的思想感情还与庄稼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庄稼的茁壮成长,耕地面积的日益扩大而兴奋、喜悦,又为庄稼遭霜霰侵袭凋零而担心、忧虑。所以他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他这种关心农事,亲近农民,与农家通声息的行为,在东晋门阀等级森严的时代是特别难能可贵的。因为在当时的贵族大夫阶层价值观念中,始终存在着对农业和农民的鄙视。《移居》二首也写了他与农民邻居间的友好往来。与邻居们同劳作,共游乐,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友谊。其二云: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谈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欺吾。这里,诗人与农人之间率真融洽的关系被表现得如鱼儿与水一般,亲密无间。“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朋友过门,互相招呼,相聚在一起,如果有酒,大家一起斟酌品尝。我们仿佛听到了那亲切的招呼声,仿佛看到了他们喝酒时那悠然自得的样子。斟酒品尝,躬耕田野,披衣相访,这些与农人之间和谐惬意的生活,是诗人对劳动生活的认识,对田务、农人的深切的体认。也是自己永远躬耕田亩的决心。这种亲近农民的意识,与“田夫野老”共同的“躬耕自资”的生活,正是维系他们感情的纽带,是他们欢乐的根源。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突破了前代的一般农事诗的田园风光描绘,同时又超越其后代的以旁观者姿态出现在诗歌中的对农民的同情与关注的角色,而形成了自己在田园诗中独有的风格。三、 自己的辛勤劳作亲近农民,与农人为邻,赞美劳动,是他亲农意识的表现,作为自然生活的一部分,他更写了自己亲自耕作的感受和体验。而这种农业劳作的实践意义,也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信念。如《归园田居》之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真切地描绘了晨出晚归的劳动生活和自己的感触,尽管“草盛豆苗稀”,但他还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实实在在地道出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劳,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种豆在田亩之中,但由于农业技艺不高,豆苗稀少,而草则长得旺盛,虽是如此,诗人仍是起早摸黑,披星戴月,早晨出去一身露水,晚归也是一身露水,白天自然是一身汗水。劳动虽然十分艰苦,但陶渊明却对这感到舒心惬意,充满了自得的情绪,他不把劳动当作“下贱”的事,而认为这很符合他的心愿。正因为诗人有亲自参加劳作的体验,他把自己的全部生命与情感都融入到浔阳江畔的那片土地,承受着农耕劳作的全部艰辛,才能对农民田园劳苦的生活的认同,也才能把劳动描绘得如此细致入微。这种真实感的产生,亲自事农桑后所再现的田园风物及体力劳动后的畅快,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都是后代田园诗人所无法达到的境界。无论是唐代孟浩然在襄阳鹿门的吟唱,还是王维在辋川别墅的幽歌,他们的田园诗虽然都不乏诗情画意,但他们并无躬耕田亩的切身体验,作者没有或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执着和真诚于土地,对土地的那份特殊情感。始终缺少的是陶渊明作为一个农民劳作后所拥有的艰辛和快乐的情感。因此读这些诗,就觉得有些做作。所以我们说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之祖,但同时他又把这一诗歌形式发展到无人企及的高度。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有长期躬耕生活的深切体验。再如,《庚戌岁九月于西田获早稻》: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勒,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及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及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这首诗一开头就是:“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自耕自食,是农业社会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人类生计,衣食二字极为重,物质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创造物质财富,每个人都有不可推诿的责任。这个道理出自陶渊明之口,尤为可贵。诗人认为,人生应该把谋求衣食放在首位,要想求得身安,就必须亲自经营衣食。这里用反问句,暗示出当时的统治阶级鄙视农桑劳作,而陶渊明却抛弃官场,勉励自己坚持躬耕,不能不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诗人在此先叙述自己从春天起就从事农田劳作,从未间断,看来今年的收成还不错,字里行间流露出丰收的喜悦。因为这收获是辛勤劳动所得,“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早上带露出去从事田间劳动,晚上背着劳动工具回来,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尽自己的微薄的努力。虽然自己所作有限,然而也是傍晚才回家,可见劳动是辛苦的,那么要做到“岁功聊可观”就更不容易了。“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本来劳作很苦,而山中霜露既多,又风气先寒,当然会影响作物的产量,对诗人来说,就尤其要付出更多艰辛,前文我们已说过,诗人在归田的第二年,曾“种豆南山下”,而“草盛豆苗稀”。时隔数年,现在山中种稻,却能做到“岁功聊可观”,他对“田家岂不苦”已有切切实实的体验。而这却是他维持生存的唯一手段。诗人躬耕自食,心安理得,劳动虽苦,但他以苦为乐,这种志愿长期参加农业劳作的可贵情操,是他浓厚的亲农意识的有力佐证。四、 陶渊明的亲农意识与隐逸情怀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浓厚的亲农意识,这与他的隐逸情怀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正是他的遁隐山林,使他有了真正接触自然、农民以及亲身劳作的机会。陶渊明自幼受儒家传统教育,有积极处世之心,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在《荣木》中说:“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他想驱车策马,出去发挥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抱负,希望自己能够实现“大济于苍生”②的理想。他还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③可见他的胸怀。但是,到了陶渊明青壮年时期,东晋政治完全陷入混乱,使他空有一腔壮志,却无由施展。因而诗文里感叹不遇的话很不少。他曾经出仕,那虽然也许是对政治还抱着希望和聊且一试的想法,但更多的却是不得已,由于政治形势的裹挟,由于生活的逼迫。他与世俗那样格格不入,却不得不混迹官场,所以精神十分痛苦,充满了悔恨负疚的心情。几度悔恨之后,他毅然下定决心,与官场永诀,以躬耕终老。《饮酒》第十二首说:“长公曾一仕,壮士忽失时,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官场的权力争夺,政治阴谋的血腥,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再也难以忍受。因而“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再也没有出仕。陶渊明是从恶浊的官场来到宁静的田园的。“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是彻底地否定了自己的前半生的。他把仕途官场称之为“尘网”“樊笼”,恨不得尽快脱离开这种险恶的环境,立即回到他那十分熟悉而又亲切的农村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说自己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鸟,无时不想着原来自由飞翔的森林,就像被圈在池塘里的鱼无时不想着原来自由浮游的河海,过那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种心情在他的《归去来兮辞》里表露得更明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非昨非”带着一种悔恨的心情彻底地否定了过去的自己,一旦摆脱了岐途、险境,他便欣喜若狂了。“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哪怕是早一刻看到自己的家门,也成为一种极大的快乐与安慰。用这种情绪与感情去描写农村,去抒写田园风光,当然是对官场、仕途的一种彻底否定。在与劳动农民交往中,陶渊明感受到了他们的真诚质朴,并与劳动农民建立了真挚而深厚的友谊,这使从污浊的官场归来,看多了尔虞我诈、追名逐利的世人的陶渊明发现了真善美,心灵得以涤荡。因此他由衷地歌唱农民,赞美与他们建立的纯真友情。陶渊明归隐躬耕,是真正对仕途的厌弃,对自由的追求,而不是身在江湖而心在官场,不是家有良田万顷而回乡过地主生活。他来到田园,拼命地呼吸着自由的空气,他的心一时被陶醉了。他欣赏田园,真可谓是一往情深,如痴如醉。他经常叨念的是“静念园林好”、“园田入梦想”,比起恶浊的官场来,田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诗人的心灵,触着田园的秀美景物,便立即与自然融为一体。他以开阔的胸襟,超尘脱俗,全身心地拥抱着秀美纯洁的自然,领悟着人生的真谛。在这里,诗人追求的不是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是精神上的解脱,人格的真正自由。综上所述,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体验为基础,在田野这一空间里,直接描写田园风物和田园生活,又含有隐逸情怀的诗歌。他的伟大和独特之处,在于他的亲农意识及躬耕陇亩的劳作实践。可以说,正是这一点使得陶渊明有别于古代一切失意的士大夫文人,使他成为封建时代唯一真正有资格称得上“乡村诗人”的作家。而他的田园诗表现出的浓厚亲农意识,正体现了他的隐逸情怀。他又借这些诗,表现了他隐居不仕的高致,从而成为“古今隐逸之宗”。参考文献:[1]《陶渊明的仕隐》 李华著 《首都师范大学报》 1995.05[2]《陶渊明诗文赏析集》 李华 巴蜀书社 1988年版[3]《湖南教育学院学报》刘济远 2001.04[4]《 陶渊明和他的田园诗》 孙静著《神州学人》 1999.1

魏晋风骨论文研究

陶渊明是魏晋人士的典型代表。他身上流露出的,有儒学正统的积极进取,有道家学说的乐天知命,也有魏晋风骨的特立独行。其命途多舛的短暂一生,可粗略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入仕前的二十九年。在此期间,他经历了家道衰微,年幼丧父的凄惨童年;经历了寄人篱下,孤苦无依的穷困潦倒;也经历了云游四海,寻师问迹的求学生涯。到此时,他基本确立了要“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人生理想。其二为仕途中的十三年。这十三年,是他踏入官宦,施展抱负的十三年,也是他身心疲惫,与世沉浮的十三年。在这一阶段,他的人生志向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于出仕隐居的徘徊犹豫中,他慷慨的唱出了“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迷途知返。可以说,他已开始了重新斟酌人生价值的真实归属。其三即隐居后的二十二年。至此,陶渊明的一生,完成了辉煌的涅盘。他的几乎全部的智慧光芒,均在此时骤然迸发。我们要庆幸这二十二年的陶渊明,也要庆幸陶渊明的这二十二年。与其人生轨迹如出一辙,陶诗也可细分三类:饮酒诗,咏怀诗与田园诗。以《饮酒》二十首为代表的饮酒诗中,诗人借“醉人”的格调,鞭辟入里的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凶狠残暴与上层社会的腐朽堕落。在其鄙夷厌弃的诗句里,我们读出的是一个诗人的旷洁悠远与超然志趣。以《杂诗》《读山海经》等诗组成的咏怀诗中,诗人借物抒情,喻理于景,曲笔婉意的表达了自己的伟岸的胸襟抱负和高洁的人生目标。而在以《归园田居》为代表的田园诗中,我们则看到的是一个节操高尚,恬静淳朴的诗人形象。其淡薄平和的语句下,暗匿着一个诗人真挚诚善的内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一个完美的世界,完美的近乎以虚乱实。若不是因了那狼烟四起的杀戮声响,我们也险些信以为真。透过陶诗的字里行间,我们隐约能够略窥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河宴海清,歌舞升平。人与人之间没有欺压伤害,国和国之间也没有冲突纷争。其可以是黄老思想“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鸿蒙初辟,也可以是太平天国“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满”的大同世界。很显然,这些天马行空的痴心妄想,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是格格不入的。在一个战乱频仍的动荡时代,一个心智高洁的旷世奇人,大约可有两种选择:要么入则为王侯卿士,要么出则作山野隐者。因此,当前一条路对陶渊明大门紧闭时,实际上,他有且只有一条路走。他不是没有选择,他是别无选择。起初,靠着亲朋的周济和作物的收成,陶渊明的隐逸生活,似乎过得勉强还算可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每天,他还能于劳作的空余里,抽出些时间来,随心的写写画画。一本本薄薄的诗集,便也因此而相继问世。“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虽说不能每天都是大鱼大肉,但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起码有了着落。然而,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毕竟无法与山野村夫的任劳任怨相提并论。没过多少时日,诗人正常的衣食起居就已明显有些捉肘见襟了。先是间发的断炊,继而连日的挨饿。“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终于,一场意外的火灾,夺去了他全部的家当。诗人无以为继的于贫病交困中,草草的结束了自己凄凉的晚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魏晋风骨,在陶渊明的身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和升华。这种超越生存本能的困境,铸就了一种无与伦比的人格力量。它可以让人忘怀得失,不计生死,也能使人奋发向上,绰约激励。以魏晋为中心的这种人格力量,前有不食周栗的伯夷叔齐,后继不媚权贵的太白诗仙。三股源泉,齐头并发,给人一种势无可挡,所向披靡的心灵震撼。作为魏晋文学举足轻重的代表人物,陶渊明的贡献,不只在于其开创了一个诗歌流派,更在于它真正的发现了自己。他的诗歌由古人润色鸿业的华丽辞藻,转化为了表达自我的精神载体。以陶渊明为首的魏晋士人们,可贵正可贵在此一处。从这一时期开始的文人阶层们,不再单纯的只是国家机器的政治工具,而是切实的成为了独立存在的生命个体。由对政权的依附,到对自身的关注,这既是弥足珍贵的一步,又是荆棘丛生的一步。一着不慎,则有性命堪虞。即使侥幸迈过,也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历史上并不稀少诸如此类的实例。不可一世的阮籍,终日只能穷途歌哭;目空一切的嵇康,也是搭上了身家性命。纵览上下千年,可以不无夸张的断言,也只有魏晋的士人们,才敢明目张胆的迈出此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沉重一步。历史选择了这个群体来完成如此险象环生的惊天一跃,不能不说其有先见之明。陶渊明的诗歌精神和人格理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世文人。这其中,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的李太白;有“壮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襟”的杜工部;也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这些光照千古的诗词大家们,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与活力。他们如同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巍峨高峰,支撑起炎黄民族的精神脊梁。而由此,我们便也可以做出如是的定论:正是因了陶渊明的这把星星之火,方才造就了后世诗词的燎原之势。一处赤壁,成全了苏东坡;一壶浊酒,成全了李太白;一朝魏晋,成全了陶渊明。

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作者涂波,男,1973年生,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一毫无疑问,"建安风骨"已经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文学史命题,它大致是指"建安文学(特别是五言诗)所具有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1)虽然有学者指出今人与古人所讲建安风骨大有不同,(2)但刘勰《文心雕龙》既专论"风骨",似乎更有理由享有对风骨的解释权。奇怪的是,《文心雕龙》非但未许建安文学以"风骨"之名,相反在刘勰的一些批评话语中,建安文学风貌似乎更应被视为"风骨"的反面:《明诗》篇云:"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趋;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及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3)案: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云:"若其述欢宴,愍乱离,敦友朋,笃匹偶,虽篇题杂沓,而同以苏、李诗为源,文采缤纷,而不能离闾里歌谣之质,固其称景物则不尚雕镂,叙胸情则唯求诚恳,而又缘以雅词,振其美响,斯所以兼笼前美,作范后来者也。"(4)我观《文心》效春秋一字褒贬,遣辞极精。"腾踊"、"争趋"、"怜"、"狎"、"述"、"叙"、"任气"、"使才",绝非褒词,且前已云古诗乃"五言之冠冕",亦不得云建安"兼笼前美,作范后世"。刘勰论诗曰:"诗者,持也,持人性情。"建安诸子之"任气"、"使才",显然不合诗之古意,故此段应有微讥建安之意。《乐府》篇云:"至于魏氏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志不出于〔淫〕滔荡,词不离于哀思;虽三调之正声,实韶夏之郑曲也。"案: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本译"气爽"句云:"他们的气质高朗,才华美妙,用古题乐府写时事,音节也美妙而和平(5)。"显然不合彦和原意。"宰割辞调",范注云:"《宋书乐志》三:'《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本一部。魏明帝分为二。'彦和所讥'宰割辞调',或即指此。"这里显然有批评他们擅改古乐体制之意。又注云"彦和云三祖所为郑曲者,盖讥其辞之不雅耳。"(6)周振甫注"音靡节平"为:"音律浮靡,节奏平庸。"(7)范、周注解甚确。《通变》篇云:"魏之〔策〕篇制,顾慕汉风,晋之辞章,瞻望魏采。……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不可否认,《文心雕龙》亦有多处褒赞三曹、七子,但大多是偏重才气的、个别的评价,少有对建安文学整体的认同。或谓《时序》篇中所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一段为"建安风骨"之注脚。我以为这不过重复《明诗》篇的评价,殊不合与刘勰"风骨"之意。二刘勰所谓"风骨",歧说纷纭。学界大致有五种意见:�第一种看法,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以黄侃先生为代表。(8)第二种看法,认为风骨是概括艺术风格的概念。风骨篇是风格专论,专门论述"风清骨峻"这种风格特点。(9)第三种看法认为,认为风骨是对一种美学标准,它的具体内容是"传神"、"自然"等等。(10)�第四种看法,认为风骨是对作品提出的一种美学标准、美学要求。它包括两个方面:"风"是对文章情志方面的美学要求,"骨"是对文章言辞方面的美学要求。(11)第五种看法认为:风骨是对文意的进一步分析,它一方面有情的因素(表现为风),另一方面有理的因素(表现为骨)。(12)�我认为以宗白华先生为代表的第五种观点较为的当。他说:"我认为骨和辞是有关系的。但词是有概念内容的,词清楚了,他所表现的现实形象或对于形象的思理也清楚了。'结言端直'就是一句话要明白正确,不是歪曲,不是诡辩,这种正确的表达就产生了文骨。但光有骨还不够,还必须从逻辑性走到艺术性,才能感动人,所以骨之外,还要有风,风可以动人,风是从情感中来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既重视思想-表现为骨,又重视情感-表现为风。"(13)为了避免将风骨简单地等同于情感与思想,张海明先生又继续申说其意:"所谓风是文气的一种特殊表现,用现代术语来说,它大致相当于作者的情感倾向。""骨,理当指作品中的思想倾向。"(14)辨析渐趋精密。但我觉得若从刘勰作此篇意图立说,更惬人意。"风骨"一词,本是当时品藻人物的流行话语。如《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论》云:"其器识高爽,风骨魁奇。"《宋书·武帝纪》云:"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本义大致指人的内在风神。刘勰将之用于诗文评,用流行的新词来申说旧意,是典型的"以复古为通变"的做法。他首先把"风"的意义加以深化:"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诗能感化人心,首在起情,所谓"诗可以兴"是也。能起情者谓之风,所以也可谓风是情之基。那么骨又作何解释?《说文》云:"骨者,肉之核也。"风之核曰骨。骨是理之基。若稍作引申,实际上刘勰认为"风"和"骨"都根源于人心对于"道"的两种领会:直观(化感)的领会叫做风;理智的领会叫做骨。两者本是主体修养的两个方面,落实为文字内容就叫做情感和思想,而就二者在文章中所产生的效果而言又叫做"风力"(感发的力量)和"骨鲠"(逻辑的力量)。刘勰并不停留于枯燥的概念辨析,而是直接切入到具体的为文之道:"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作者的情感通于化感之本源,自然情思宛转,动人心魄;思想通乎大道,体物无遗,必能立意昭然,遣词精确。《神思》篇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无非情深;"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都是练骨。�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刘勰举了两个例子加以说明:"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有人认为潘勖《册魏公九锡文》不宜作为"骨髓峻"的范例,其实刘勰之所以挑选此文,是因为它立意明确、条理显豁、论证充分、语言精约,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致使群臣为之搁笔,这是理胜于情的例子。而司马相如的《大人赋》被用作风力遒的范例,是因为对大人那种游行天地的神仙生活流露出情感上的向往,因而这篇文章非但没有打消汉武帝好神仙的念头,反而让他"飘飘有凌云之志",这是情胜于理的例子。刘勰举这两个例子旨在凸显风骨之别,而不是说这两篇作品是"风骨"典范。立"风骨"之义,是针对齐梁文风之"采乏风骨"的倾向:"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论语·雍也》)刘勰显然以"风骨"为"质"的方面的要求,以"采"为"文"的方面的要求,二者相较,质为本,文为末。刘勰作《风骨》篇与《情采》篇对举,然偏重风骨,以矫时弊。刘勰对"风清骨峻"陈义极高,《宗经》篇中"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直而不回",或可为之注脚。作家只有"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才能"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其辞。""风骨"所具刚健意味,主要是指文章在"经典"大义支持下"事信"、"义直",进而"结言端直"而产生的强大逻辑力量。刘勰作《风骨》篇本意是在"宗经"背景下对"质"的方面进一步的要求,是在论"情采"之前先立"情采"之本。《风骨》中所含诗教内容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建安文学能否与刘勰所谓"风骨"相合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其一,建安文人的人格弊病与刘勰风骨论的"宗经"背景不合。东汉士风的转变滥觞于曹魏,"曹氏集团众人不再追求什么奇节异行的高名,而是重视那种世俗的享乐生活了;他们不再峨冠博带规行矩步,而是洒脱不拘行为放荡;他们不再重视那些烦琐无用的经学儒术,而是竞相写作抒写胸怀的文学作品了。"(15)在刘勰看来,这种叛逆和放纵带来诸多人格上的弊病。《程器》篇中说:"文举傲诞以速诛,正平狂憨以致戮,仲宣轻脆而躁竞,孔璋偬恫以粗疏,丁仪贪婪以乞货,路粹食甫啜而无耻。"后来颜之推应和此说,批评范围更广,语词更尖锐。(详见本文第三节)刘、颜的批评可看作正统儒家对建安文人品格的代表性评价。不能想象刘勰会把具有浓厚"宗经"色彩的风骨桂冠加诸人品不足为训的建安诸子。其二,在刘勰看来,建安文学文胜于质,是齐梁绮丽文风形成的渊薮。刘师培先生概括建安文学四个特点为"清峻、通脱、骋辞、华靡"。(16) "骋辞"、"华靡"均就文采而言。刘勰论三曹、七子,首重其在辞采方面的才华:"陈思之文,群才之俊也。"(《指瑕》)"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才略》)"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据案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神思》)评价不可谓不高,但只是都偏重"文"(语言才华)的方面,而风骨强调的是内在的"质"的方面,以文害质的倾向正是刘勰所要反对的。其三,建安文学从根本上是抒情的、感伤的文学,缺乏"骨力",也不以刚健为主要特色。建安文学的特色是"怊怅切情"的五言诗,而所抒之情是非常个人化的、任意放纵的情感,几乎不用理性加以节制。但刘勰云"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情采》)重情乏理,显然不合风骨之义。建安诗人的情感内容大多是"忧生之嗟"(17),其格调是感伤和彷徨的,如同他们笔下的"惊风"和"惊鸿"一样,绝少有凌云壮志的抒发,他们偶尔的慷慨悲歌,骨子里也是迷茫和绝望,绝非什么刚健之风。张师伯伟先生说:"建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变。文人诗歌创作开始成为主角,这时的诗人可以说是'感伤诗人',出现的诗也是'感伤的诗'。……所以在理论上,魏晋以前注重的是'言志',对外界的感动就包容于直接的言志之中;而魏晋以下注重的是'感物',由'感物'才进而言志,……"(18)的为确论。但我疑心有些建安诗人甚至无"志"可言--如果把"志"看作一种有坚实信仰支撑的"怀抱"的话,他们大多毕生走在探索"志"的路上。建安文人把旧的准则破坏之后,对未来应如何是没有底的。他们敢于歌哭笑骂,无所不为(所谓"通脱"),却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建立一个新的足以安身立命的"志"。所以,即便他们挟着两汉的大气来唱悲歌,多少有些慷慨之气,看起来近于刚健,但在古人,尤其是刘勰这样的正统儒者看来,诗不言"志",还谈什么刚健和风骨呢?三不但刘勰不称许建安风骨,整个魏晋南北朝直至中唐,建安诸子的人品和文品就不断遭到批评,而其中很多批评内容正是认为他们的为人或为文缺乏"风骨"。曹丕《典论·论文》云:"应日易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以致乎杂以嘲戏。"《与吴质书》云:"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复。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曹丕的批评褒贬互见,但从"和而不壮"、"理不胜词"、"未遒"、"体弱"等批评话语的运用上看,所评文人是不足当风骨之体的。沈约《宋书·臧焘传论》云:"自魏氏膺命,主爱雕虫,家弃章句,人重异术。"《谢灵运传论》又云:"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徒以赏好异情,故意制相诡。"沈约认为建安文胜于质,把文学引上"雕虫"一路。正与刘勰见解类同。颜之推:"然而古今文人,多陷轻薄,……蔡伯喈同恶受诛,吴质诋忤乡里,曹植悖慢犯法,杜笃乞假无厌,路粹隘狭已甚,陈琳实号粗疏,繁钦性无检格,刘桢屈强输作,王粲率躁见嫌,孔融、祢衡诞傲致殒,杨修、丁扇动取毙。"(《颜氏家训·文章》)这是对建安诸子最为苛酷的评价,但在当时似乎并不显得过于极端。李白:"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古风》其一)�柳冕《与徐给事论文书》:"自屈宋以降,为文者本于哀艳,务于恢诞,亡于比兴,失古意矣。虽扬马形似,曹刘骨气,潘陆藻丽,文多用寡,则是一技,君子不为也。"(《全唐文》卷五二七)案:此处"骨气"非"风骨"。解说见后。�韩愈《送孟东野序》:"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时,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词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卷十九)李汉《唐吏部侍郎昌黎先生韩愈文集序》:"秦汉以前,其气浑然,殆乎司马迁、相如、董生、扬雄、刘向之徒,尤所谓杰然者也。至后汉曹魏,气象萎,司马氏以来,规模荡尽。"(《全唐文》卷七四四)虽然有些批评未免苛刻,也不尽合乎事实。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建安文学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从建安到中唐)并没有受到广泛的认同,而且经常被主流批评家当作浮文靡词的典型加以批评,而这正是我们今天所认为的风骨含义的反面。�有些学者也许会举出钟嵘《诗品》来证明"建安风骨"的说法古已有之。不错,《诗品》是给予建安文学以较高的评价:�"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建安风力尽矣。"�"(曹植)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辞采华茂。"�但《诗品》对建安文学的态度究竟如何,尚可作细致分析。我以为有三点应该注意:第一,钟嵘对建安文学的评价不能被过高估计,钟嵘也不认为建安文学具有"刚健"或"壮美"的风格。从《诗品》品第看,魏一代诗人处上品者三人:曹植、刘桢、王粲;处中品者三人:曹丕、何晏、应璩;处下品者七人:曹操、曹睿又、曹彪、徐干、阮王、应日易、缪袭。"七子"中孔融、陈琳不入品第。似乎在钟嵘看来,建安诸子的地位并不特殊。尤可注意的是,经常被视作雄浑风格代表的曹操在《诗品》中位列下品,而"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的王粲反列上品。第二,"建安风力"不等于"建安风骨"。曹旭《诗品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注云:"建安风力:亦称'建安风骨'。指建安时代特有的诗歌精神,即诗歌内容丰富充实、基调慷慨悲凉、语言俊爽刚健相统一的时代风格。"(19)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以下简称《校释》)注云:"风力即风骨。"(20)我以为二者不能等同。刘勰《风骨》篇"风力"一词凡两见:一是评司马相如《大人赋》"乃其风力遒也";二是篇末赞中"蔚彼风力,严此骨鲠。""风力"偏重于"风",也就是情感方面,将"风力"等同于"风骨"并没有根据。钟嵘是将"风力"作为"理过其词,淡乎寡味"的对立面,玄言诗之所以没有"风力",是因为这些诗"皆平典似道德论",缺少情感内容,如"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才能"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风力"在这里意义甚明,即"由诗歌的抒情内容所产生的感染力"(21),它是构成钟嵘"滋味说"的要素之一,而与刘勰"风骨"之意不能吻合。第三,"骨气"亦非"风骨"。曹旭《集注》云:"骨气为汉魏以来品评人物用语。……后用为画论、诗论之术语,与风力、风骨义同。"〖ZW(DY〗曹旭:《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02页。〖ZW)〗吕德申《校释》云:"骨气:即风骨。"(22)我以为将"骨气"等同于"风骨,则难与"奇高"二字对应。"骨气"一词在中古书画论中更常见。梁武帝《书评》:"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说郛》卷第八十七)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古之画或遗其形似,而尚其骨气。"审"骨气"之意,应指作者才性、器识熔铸于作品中而产生的内在风神。钟嵘言曹植"骨气奇高",应是着眼于曹植独特的个性、卓越的天才在诗文中的体现,与刘勰"风骨"之意迥异,也与"风力"一词不同。钟嵘以"风力"、"骨气""辞采"称许建安,而不用风骨一词,只能说明钟嵘与刘勰对风骨以及建安文学的理解上没有根本差异。�四真正的改变始于陈子昂,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名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陈伯玉文集》卷一)自陈子昂以后,建安文学才开始真正与"风骨"相联系,建安乃至魏晋文学才得享大名,成为作家模拟的典范。�如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案:恒仁《月山诗话》云:"太白诗:'从自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太白五言,未必突过建安,此特一时夸诩之言耳。……太白又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此语得之。"范温:"建安诗辨而不华,质而不俚,风调高雅,格力遒壮,其言直至而少对偶,指事情而绮丽,得风雅骚人之气骨,最为近古者也。"(《潜溪诗眼·诗宗建安》)严羽:"夫学诗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沧浪诗话·诗辨》)"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灵运之诗,已是彻首尾成对句矣。是以不及建安也。"(《沧浪诗话·诗评》)元好问:"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论诗三十首》其一)"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朔建安中。"(《论诗三十首》其二)陈子昂的评论对建安文学意义甚大,那么他的评论究竟与前代有什么实质性的不同呢?我认为他是在一种新的批评构架下,来改变旧的批评术语(主要是"风骨"和"兴寄")的含义,从而提升了建安文学的价值,进而为唐以后文人寻找了新的文学典范。�首先,陈子昂通过调整批评的参照系,来改变"风骨"的意味。在刘勰那里,批评的价值标准预设是《诗经》,在钟嵘则是《国风》、《楚辞》和《小雅》,对于他们来说,建安还属于近代甚至当代,他们在批评中的"取法"只能是《诗经》、《楚辞》这样被公认的经典。在古老经典的法则规范下,建安文学不仅难以成为新的典范,反而显出了它的流弊。那么"风骨"这个明显具有典范意味的批评范畴,就难以与非典范的建安文学相联系。而陈子昂的这篇小序只是针对晋宋文学的"彩丽竞繁"而发议论,这样,在较低的价值参照系下,汉魏文学的价值就有了被提升的可能性,而"风骨"一词也就随之降下了"神坛",成为大约与"气象"含义相近的范畴(后来严羽提"建安风骨",正是着眼于气象)。陈子昂所高扬的是汉魏诗歌个性中必有时代感觉、华采中又含浑茫古风的文学风貌,既适应了初唐用诗教来反浮靡的时代趋势,又满足了文人喜爱个性鲜明、情致婉转的汉魏风格的审美趣味,所以才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风骨"一词才渐渐与诗教相脱离。(23)�其次,陈子昂视汉魏为一体,改变以往将魏、晋等量齐观的批评传统。曹魏本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在刘勰看来,建安开了新风,士子们安身立命处与古迥异,从而结束了经学时代,这是为刘勰所不满的。而在四百年后的陈子昂看来,建安却是继承了古义。建安诸子所言之志虽于古人有异,其文章因失去经学背景支持而产生的逻辑力量,但毕竟"音情顿挫","有金石声",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与晋宋以来的浮文弱质有天壤之别。因而,陈子昂所言风骨已经扬弃了"骨鲠"(逻辑力量)的方面,而是强调情感的真实性以及它的表达力度,基本与钟嵘所言"风力"相当。最后,陈子昂将"兴寄"与"风骨"并提,风骨的意味随兴寄含义变迁而相应地有所变化。在刘勰那里"比兴"与"风骨"都有宗经意味。刘勰《比兴》篇云:"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比兴"古义随时代变迁而日渐沦亡,"炎汉虽盛,而词人夸毗,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而汉魏文人则"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所以文谢于周人也。至于扬班之伦,曹刘以下,图状山川,影写云物,莫不织综比义,以敷其华,惊听回视,资此效绩。"与此相应的风骨内涵自然应与比兴相称。但陈子昂的"兴寄"概念源于经钟嵘革新后的比兴新义:"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诗品序》)将兴视作"一切好诗都应具备的效果和境界,而比和赋乃是达成此一境界和效果的手段。"(24)陈子昂更是删繁就简,把比兴寄托合为兴寄一词,对"赋"就弃而不论了(齐梁末流的形似之语全是赋体,正该批判)。如果说钟嵘解"兴"为诗必有言外之意的效果和境界,陈子昂则是强调这种效果和境界必须具有深沉的特征,"风骨"是对形成深沉的言外之意的主体条件的要求。陈良运教授曾结合陈子昂的创作实际将"风骨"的具体内涵总结为四个方面:俯仰宇宙的哲理思索;出入历史的人生慨叹;直面现实的批判意识;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25)这些主体素质构成了文章之"神"(风骨)。原来,陈子昂的"文章道弊"只是说文章成了徒具躯壳的文字,而失去了内在风神。提倡汉魏风骨,就是提倡诗人把主体内在风神(气质、个性、思想、才华与人生体验的混合物)注入到作品中,使之具有强大的生命感发力量。质言之,陈子昂所谓"风骨"是针对齐梁形似之语,强调作品中应有主体内在风神以及由之产生的生命感发力量,由此扬弃了刘勰的诗教内容,陈氏的"风骨"意味大致与"气象"相当,(26)经过改造后的"风骨"内涵实际上与人物品藻中的"风骨"本意更为接近。�五我以为建安文学的特质是才性的自由发挥和情感的浓烈表现,这在当时由于冲破了两汉以来逐渐建立并巩固的儒家人格框架而表现出一种"刚健"的革命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文学风格具有刚健的质素。事实上正如很多古代批评家所指出,建安文学或多或少具有因离经叛道而表现出某种颓废品质。建安文学在以后的逐渐被接受,被冠以风骨之名,甚至取代诗经作为一种文学典范,说明文学批评彻底摆脱道德的束缚,具有了完全独立的地位。而"风骨"一词的意义变迁,正是建安文学由抑到扬的接受历程的产物,又是这种接受历程产生变化的标志。正是由于文学接受与范畴变迁的相互缠绕,使得这一问题变得相当复杂。当代学者在"建安风骨"的理解上自然可以不拘于古人的文学批评而自取新意。但假如我们根据建安文学来推求刘勰"风骨"之意,或是通过"风骨"的意义来理解建安文学,只会导致理论史和文学史的双重混乱,以致得出不切实际的结论。另外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古代文论的范畴研究应该以何种方式进行?学界通常的做法是将元范畴与它的衍生范畴进行历史的演绎,希望以此把握它的根本特征。但一个难题是,范畴意义的变迁有时并不按照范畴自身的演进逻辑进行。对于具有创造精神的批评家(如陈子昂)来说,坚持范畴的原意是困难也是不必要的。当他们在使用原有范畴,或从其它领域借用范畴,或是创造新范畴时,他们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批评意图来调整范畴内涵。这样,我们根据范畴自身的演进方式来理解范畴的意义就变得相当危险。所以,我认为对范畴内涵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批评家自身,他的思想背景、批评意图、以及他所面临的"当代"文学史的真正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意逆志"法永远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方法,而决定文学理论研究水平的,仍然是文学史的深度研究。

我觉得应该从分析作家作品入手,归纳出时代风格。

骨折病人疼痛护理研究论文

分类: 医疗健康 问题描述: 专业人员进!!!!!!!!!!!!!!!!!!!!!!!!!!!!!!!!!!!!!!!!!!!!!!!!!!!!!!!!!!!! 必须用使用术语 条理清晰语言简练, 最好是文档 解析: 股骨颈骨折手术后一般要闯三关:一是术后感染关,这一关多数患者能闯过,一般是10天左右;二是愈合关,股骨颈部位血运差,大多患者为中老年人,因此愈合起来较为缓慢,一般需要3个月至1年左右,年龄越大愈合越难,不愈合率大约可以达到30%左右。前两关作为医生和患者来讲,都比较重视,而第三关是股骨头坏死关,这一关往往容易被忽视。临床常见的情况是:股骨颈骨折手术后复位、内固定、愈合都很顺利,医生患者都很满意,于是不作保护、随意活动,最终造成股骨头坏死,留下终身遗憾。股骨颈骨折发生股骨头坏死的机率约为20-40%,其高危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骨折部位:股骨颈骨折越靠近股骨头,发生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的机率越高; 2、年龄:中老年患者的股骨颈骨折易发生不愈合,而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易发生股骨头坏死; 3、负重:过早弃拐活动是导致股骨头坏死的普遍原因; 4、错位程度和复位质量:股骨颈骨折轻度错位,股骨头坏死率为15.7%,中度错位者为35.7%,重度者则为51%,复位质量越好,股骨头坏死发生率越低。 为了防止股骨头坏死应该做到: 1、勤复查X线片,即使骨折愈合,也要追踪3~5年。研究表明约85%的股骨头坏死发生在骨折后3年内,98%发生在5年以内。对于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和疗效的评价,不能仅仅观察到骨折愈合,而应随诊至伤后5年。如发现X线片有钉痕出现,股骨头高度递减和硬化透明带等现象,表明股骨头已有坏死先兆,应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其进一步发展; 2、不宜过早负重。股骨颈骨折单纯从骨折愈合的角度讲12周以后基本上就可以负重,但因为股骨头坏死发生较晚,减少负重应一直坚持到1~1.5年; 3、如发现股骨头有早期坏死现象,应采取服用药物、适当手术等措施使病变逆转

舒适护理对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论文

腰锥压缩性骨折是指一般是指前屈伤力造成椎体前半部(前柱)压缩,脊椎后部的椎弓(后柱)正常,少数有牵拉伤力损伤。椎体通常楔形变,该病是人体脊柱最常见的损伤。胸腰椎遭到损伤时患者的患处外伤会感到剧烈的疼痛,同时伴有损伤部位的压痛感。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自身的骨质疏松,导致患病的原因多为滑到、跌倒等低暴力的行为。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常合并神经功能损伤,且由于致伤因素基本为高能损伤,常合并其他脏器损伤,这为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12-3]。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舒适护理对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为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5月到2016年7月接受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的患者100例,对其维护流程进行总结、规范,分析常见并发症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取得满意成效,现将主要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5月到2016年7月接受腰锥骨折治疗的老年患者100例,这些患者中男性69例,女性3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龄在62-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5±1.3)岁;实验组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在64-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0.1±2.3)岁。经过临床诊断均确诊为腰椎压缩性骨折,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情况等进行分析对比后,均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这些患者都进行经皮椎体后凸出成形术治疗,对于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对于实验组的患者实施舒适护理。①治疗前护理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做出评估,采集患者的各个方面信息情况。做好治疗前的准备工作,密切注意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②围治疗期护理,需要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做出观察和记录,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需要有护理人员守时刻守在患者的`床边。对于患者出现的不适反应等情况作出记录,并且需要立即采取干预措施;③治疗后护理。在这里需要对患者的意识和身体等继续做出观察,如果发现患者的身体出现异常,应该立即向医师报告并申请及时的处理;④心理护理。因为患者在发病的时候会丧失其基本的生活能力,所以患者往往会表现出悲观的情绪,有的患者甚至绝望和恐惧。所以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对患者本人及其家属解释病情,介绍同类病情的患者的治疗效果,在心理上给予患者鼓励。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综合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以及患者的出院时间,患者出院后随访半年,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经过不同的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数据对比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是92%,优于对照组的76%,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腰椎压缩性骨折是医学临床上常见的脊柱骨折,但其如若治疗或护理不当,都会导致患者不可逆的损伤,从而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基于此种情况,据医学临床的护理数据显示的情况和本次实验研究的分析对比,常规护理对患者有一定的效果。但其还是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难以获得理想的护理效果,对于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也有一定的阻碍。而护理干预是一种理想的护理模式,他是通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的一种护理模式,护理干预在临床上的效果也越来越明显,能够保证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提高治疗的效果。综上所述,对于治疗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舒适护理,能有效的提高治疗的疗效,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患者的满意率也更高,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骨折病人疼痛护理研究进展论文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生和护士的分工也越来越精细,二者之间相互协调促使更加良好的服务,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骨科患者的护理需求是十分复杂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骨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患者常因对疾病和对治疗效果不了解而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加剧了疼痛的感觉,因此护士给予必要的关心,疏导患者心中郁积。

关键词:骨科;护理医学

一、资料与方法

2009年4月-2009年10月(某医院)住院骨科患者290例中选择:男,210例,最大的69岁,最小的4岁,女80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2岁。在对这290骨科疼痛病人护理中,从一般护理,专科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四个方面进行干预,均取得较好效果。

二、对症治疗

1.药物镇痛对疼痛较剧烈或用其他护理手段不能缓解疼痛的患者,用镇痛药物止痛。轻度疼痛:非阿片类药物、解热镇痛药、抗炎类,如阿司匹林,布洛芬,中度疼痛:可选用弱阿片类药物,如氨酚待因、可待因、布桂嗪,重度疼痛:选用强阿片类药,如吗啡、派替啶。

2.技术性镇痛理疗,冷疗、热疗,冰敷,温泉浴、微波、红外线等。

三、护理

1.一般护理在骨科伤病中引起疼痛的原因可分三类:(1)急性疼痛,见于创伤或病后,如骨折、手术后疼痛;(2)慢性恶性疼痛,发生于恶性肿瘤或其他进行性疾病,如骨肉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3)慢性非恶性疼痛见于非进行性的组织损伤或伤病已治愈的病人,如肩背部痛、增生性关节炎等。护理前应准确了解患者疼痛原因并正确评估其程度,针对性的使用热疗冰敷,温泉浴,徽波,红外线等理疗措施。护理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反应,特别对于幼儿及老年人、应细心观察其表现,如患者采取的姿势与体位、面部表情、情绪状态、出汗、肌肉紧张度等,以了解疼痛程度及护理对其疼痛的舒缓作用。

2.专科护理

疼痛作为绝大多数骨科疾病的共有症状,尤其是接受手术后的骨科患者,痛感更是明显和剧烈,他们手术大都伤及肌肉、肌腔、关节、骨膜等感受器。疼痛的性质为深部痛,是一种酸胀、定位比较弥散的疼痛。专科护理上,应帮助病人保持患肢在合适的体位,应用牵引的原理帮助病人移动患肢,减轻疼痛,让病人配合治疗。对于术后有绷带、石膏固定的病人,应首先注意观察患肢血运情况,肢端有无肿胀,石膏内有无压疮形成等特殊情况而引起的疼痛,及时调节节肢体位置,必要时开窗检查,不可轻易应用止痛药物,否则会造成皮肤溃疡,甚至坏死,对于体位不当过劳而引起的疼痛,可帮助病人更换体位,解除压迫止痛。术后一天,正常情况下疼痛可逐渐减轻,如不减轻或加重,体温不降或升高,应考虑切口感染,检查伤口愈合情况,及时报告。

3.用药护理

在用药护理中,一般采用阶梯给药的方法,根据病人疼痛程度及具体情况,由弱到强按阶梯给药,主要使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及美施康定控释片,以口服为主。对重度疼痛以致影响睡眠者可给安定、强痛定、杜冷丁肌肉注射等。并根据情况给予预防性用药。此外,还要经常巡视病人,安慰、鼓励病人,设法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提高痛闭值;应用阿片类药物如呱替吮,应观察有无呼吸抑制情况发生;非阿片类药物如索密痛,则应主要观察有无胃肠道出血倾向等。除了以上的几个方面,护理人员还要注意在与病人交往时态度热情友好、自信、举止大方,操作认真熟练,细心观察病人的反应,疼痛的部位、性质、节律性和程度,并使自己置身于病人的位置,体验其疼痛,使病人感到被理解、被关怀,从心理上有效减轻其疼痛。

4.心理护理

患者常因对疾病和对治疗效果不了解而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加剧了疼痛的感觉,因此护士给予必要的关心,疏导患者心中郁积。应以同情、安慰和鼓励的态度支持患者,设法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分散注意力,使患者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思想轻松,增加对疼痛的耐受性。在治疗护理患者时,动作准确、轻柔,避免粗暴,尽量减少疼痛刺激,如进行清创、导尿、换床单,翻身等护理操作必须移动患者时应注意保持舒适的体位,避免引起患者疼痛,同时应争取患者家属的配合,当患者疼痛时,陪伴家属也受到影响,表现出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情绪反过来又会影响患者,致使患者疼痛加剧。做好患者及家属思想工作,使患者有良好的心理因素,积理状态,也能起到止痛和有助于康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骨科卧床患者发生便秘的原因调查及护理石敏,张秀琼,周永霞,江慕尧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05-25110

2、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龚喜雪;卢梅芳;中国医药导报2011-01-2586

摘要:伴随着当前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高龄人口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老龄化骨科患者的数量也处于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大部分老年骨科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受限特征,加之老年骨科患者属于高危患者群体,通常合并其他脑血管、心脏疾病,因此,医院骨科对临床护理质量要求较高。

关键词:骨科;安全管理

一、资料与方法

1.方法

未实施强化安全管理前,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骨科安全护理,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安全管理等。观察组则在常规骨科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强化安全管理。护理前,首先分析骨科不安全因素,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确定骨科风险因素,并制定针对性的安全管理策略。其次,成立专业化的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形成三级护理安全管理网络,排除骨科不安全因素,纠正安全隐患,定期对骨科护理人员展开安全教育培训,提升护理人员责任心,强化其预防意识。随后护理人员根据每位患者的一般资料,制定个体化健康教育与安全护理方案,并对患者家属开展强化安全教育。为患者及家属发放安全隐患相关书面资料、讲解、应急处理操作示范等,告知患者简单自救方法,同时鼓励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参与安全管理,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做好病区安全管理,适当增加病房患者床位的护床栏,将锐利器械、热水瓶等危险物品放置于远离患者区域,并于病区走廊、洗嗽室放置防滑护垫,保持病房内部的干净、整洁,定期通风换气。对长期卧床骨科患者,则协助其翻身,辅助家属清洗患者皮肤,降低压疮发生率。

2.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护理期间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统计护理期间的投诉量,并使用自拟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者的满意率。

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组研究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时则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组患者护理期间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对比

护理期间,观察组跌倒1例,压疮2例,整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对照组烫伤2例,自伤2例,跌倒4例,压疮5例,总发生率为28.9%。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

2.两组患者护理期间投诉率与满意率对比

观察组1例投诉,44例满意,满意率为9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

三、讨论

伴随着当前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高龄人口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老龄化骨科患者的数量也处于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大部分老年骨科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受限特征,加之老年骨科患者属于高危患者群体,通常合并其他脑血管、心脏疾病,因此,医院骨科对临床护理质量要求较高。而安全管理作为护理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大量研究报道均提示,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可明显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升医院整体护理质量。在骨科患者的临床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大体包括四个部分,即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患者自身因素、护理人员的风险评估能力及责任心。一般老年骨科患者通常合并多种损伤,病情进展速度较快,且其身体机能处于不断退化的阶段,若护理人员仅遵照常规操作,机械性地执行医嘱,匮乏风险事件及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则较易导致意外事件产生,且无法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不能更好地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7-8]。护理安全是决定护理质量的前提,同时也是医院为患者提供安全、满意、优质服务的基础,是降低医疗纠纷、减少医疗事故产生的重要环节。针对骨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展开骨科护理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教育,是提升骨科护理质量的关键。本组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强化安全教育,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与培训,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感,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安全管理,使患者获取充分的知情权,对任何治疗及检查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均告知患者及家属,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及其家属可充分信任护理人员,以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同时督促护理人员掌握患者的一般资料,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对重病患者给予恰当的言语安慰,纠正其负面心理情绪,同时向每位患者普及必要的健康知识,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另外,强化病区的防范护理,做好病房环境的护理,避免客观因素所造成的意外事件,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而本次研究结果提示,展开强化安全管理的观察组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患者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也进一步证实,在骨科患者的安全管理中,实施强化安全教育方案,不仅可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同时可优化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骨科卧床患者发生便秘的原因调查及护理石敏,张秀琼,周永霞,江慕尧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05-25110

人们对医疗护理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骨科护理中,骨科患者的住院时间一般都比较长,所以,无论是从心理需求还是身体护理需求,患者都需要得到周到、体贴的护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骨科护理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骨科切口感染中的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0月宁晋县医院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试验组予以手术室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感染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医院,骨科;切口感染;手术室护理

在外科手术中,切口感染为主要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切口感染除患者自身原因外,还有医院感染[1]。骨科手术类型多样,护理方式亦不同。手术室为手术与抢救的场所,手术室护理干预会影响到手术效果。骨科手术护理不到位会引发患者切口感染,增加切口感染率[2]。寻找预防骨科切口感染的手术室护理干预方法,为强化骨科手术治疗预防切口感染提供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护理干预方案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手术室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排解负面情绪,积极面对疾病带来的改变,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和药物依从性,加强医患、护患沟通,提高护理满意度[3]。本研究旨在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4]:手术均为无菌操作,采用全麻;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5]:开放性骨折手术、急诊手术;传染性疾病患者、多发骨折患者、存在严重心、肺、肾疾病患者。

1.2一般资料选取

2014年5月—2015年10月宁晋县医院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15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49.8±5.1)岁。对照组中男27例,女17例;年龄25~77岁,平均年龄(49.0±6.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

试验组予以手术室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术前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术前探视,嘱患者在术前1d用抗菌皂液洗漱,指导患者做好备皮准备。对不能沐浴的患者使用2%氯已定乙醇对手术部位消毒。积极与患者沟通,提前告知手术操作流程,使患者及家属了解手术相关知识,多鼓励安慰患者。告知患者进入手术室无菌区可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护理人员在患者术前0.5~2.0h使用抗生素,对留置导尿管和放置切口引流管的患者告知其意义,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2)手术室准备工作:

采用湿式清洁消毒方式对手术室各种仪器、地面、台面消毒灭菌。手术室内的护理人员与医务人员要减少走动、出入手术室的次数。加强对手术室空气质量的护理干预,将手术室内温度控制在22~25℃,湿度保持在40%~60%。

(3)术中护理干预:

对患者切口皮肤消毒,做好手术器械与手术衣的准备。术前15min预热手术台,术中使用恒温毯为患者供热保暖,使用物品遮盖患者不需要手术的部位。术中使用的冲洗液及药液提前加温,保持在37℃左右。

(4)术后护理干预:

加强对手术切口的保护,严格遵循换药规范操作,护理人员完成换药后要进行手部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换药时要以切口为中心向外周10cm范围进行切口,进行皮肤消毒。如果发现患者切口出现渗液,及时对切口渗出液进行细菌学培养,采用对症处理。加强病房环境卫生的管理,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病房环境。患者被送回病房后,嘱患者翻身。

(5)出院指导、健康指导:

对患者进行出院后的饮食指导,必要时进行回访。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比较采用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分析,评分>95分为非常满意,80~94分为满意,60~79分为基本满意,<60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切口感染率为13.6%(6/44);试验组切口感染率为2.3%(1/44)。试验组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5,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38,P<0.05。

3讨论

手术部位感染至今是最主要的医院感染之一,约占所有住院患者感染的14.0%~16.0%,预防和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是医护人员的重要课题。骨科手术有其特殊性,骨科手术的种类很多,但一般是修复手术或者是重建手术,如脊柱的内固定手术、矫形手术、关节置换手术等。这类手术一般需要使用内固定材料对相关部位的骨骼进行固定,因此,稍不注意患者在术后切口就容易感染,且骨科手术患者由于术后应激反应抵抗力下降,易使致病菌通过切口感染。同时由于患者皮肤不洁未注意保护手术部位及切口而引发感染[6]。为降低切口感染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护理人员需应用科学有效的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手术室护理干预采用合理、规范的手术室护理干预 措施 ,在术前、术中、术后加强皮肤的清洁、消毒、保护等[7-8],有效降低了骨科患者切口感染率,提高了护理满意度。相关研究显示,骨科无菌手术切口相关感染因素中术前皮肤准备、预防性抗生素给药时间、手术持续时间长短是影响手术室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切口感染重在各个方面及各个环节的预防。对各环节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才能有效地预防患者术后的切口感染,从而提高患者的预后以及生存质量。李小霞等[8]研究显示,在进行骨科手术时对患者进行规范的手术室护理干预能有效的预防患者在术后切口的感染。本研究从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三个阶段加强手术室护理干预。术前护理以准备为主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术中环境。术中护理医护人员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做好医护人员手部和患者切口皮肤消毒,保证切口周围敷料干燥、清洁,做好常规的手术器械、手术衣准备。在操作中采取缩短手术时间的护理干预方式,减少患者切口感染率。采用保温措施,避免低体温造成患者抵抗力下降。术后护理干预加强对手术切口的保护,同时加强病房环境卫生,降低切口感染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表明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感染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郭柳波.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4,19(21):77-79.

[2]朱静.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57(35):238.

[3]韦远华,李水莲.手术室护理干预有效预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6,11(1):17-19.

[4]雷新华,贺云香.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5,23(1):50-52.

[5]白玉秋.分析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室外伤口感染中的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25(9):184.

[6]蔡建芬,李晓丽.护理干预对手术室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29(21):70-73.

[7]王春燕,石凤英.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52(92):281-282.

[8]李小霞,古秀清,陈小琼.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骨科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1):31-32.

《 人性化骨科护理探析 》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护理工作逐步变得人性化。骨科是医院科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骨科护理的质量,进一步凸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本院骨科病房特开设了以人性化为护理主题的相关工作,并在工作中扎实推进,对护理工作的人性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为本院更好地占领市场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骨科护理;人性化;管理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护理模式也在不断地进步,现今的护理模式更加注重人性化的护理,人性化护理是一种非常优化的护理模式。人性化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一切护理都是为患者服务的,让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都得到最舒适的体验,使患者的各种负面反应显著降低,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达到较好的疗效。骨科是医院科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骨科护理的质量,进一步凸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本院骨科病房特开设了以人性化为护理主题的相关工作,并在工作中扎实推进,对护理工作的人性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1人性化护理理念的推进与 教育

要能够很好地实行人性化护理,就要要求护士知道人性化护理的理念是什么,详细地了解人性化护理的内涵,这样,才能在骨科较好地开展人性化服务。对此,本院针对护士的基本情况,开展了人性化护理的相关知识培训,定期开展一些人性化护理方面的课程,让护士真正地了解人性化护理到底是什么,人性化护理的发展趋势等。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对护士实际实行的人性化护理的效果进行评价,找出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

2骨科病房开展人性化护理[1]

2.1入院时人性化护理

骨科病房收治的患者绝大多数都是骨折患者,患者在病情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对生命有威胁。患者在刚开始住院的时候,一般都会伴有剧烈的疼痛,还有患者突然由健康人变成了患者,对治疗环境感到陌生,患者及其家属常常会感到担心,害怕疾病治不好或是以后落下后遗症等。有的患者在住院以后就实行骨牵引或者是打石膏、夹板进行外固定,有些患者病情严重的入院就直接进手术室进行治疗,这些都会使患者(家属)产生害怕的感觉。所以,护士要多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用亲切、热情的态度对待患者(家属)。要及时向患者(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情况,使他们对自己的疾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于患者(家属)产生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对他们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2围手术期的人性化护理措施

2.2.1术前护理

在进行手术前,要尽量使患者放松心情,增强自信心。护士要向患者讲解 健康知识 ,使患者能够全面掌握,稳定情绪,使患者对手术的信心增强。护士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手术的相关事项,让患者对治疗过程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并告诉患者为他实施手术的医护人员都是有丰富手术 经验 的,让患者放心。如果患者过度紧张不能缓解,就可以给患者应用镇静剂帮助患者放松下来。

2.2.2术后护理

手术之后,在患者麻醉中醒过来之后再推回病房,护士要马上到患者病房,与麻醉师做好交接工作。护士要亲切地与患者交谈,告诉患者手术已经做好了,并告诉他手术非常成功。护士要多观察患者,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平时要细心观察患者的情况,并向医生及时 报告 患者的病情,遵医嘱进行各项操作,提高护理质量,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2]。

2.3人性化的护理及功能锻炼

手术之后及时早期的功能锻炼对于骨科患者的康复是十分必要的。护士要正确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要及时向患者说明术后早期及时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患者刚开始进行锻炼时都会有疼痛的感觉,因此有的患者不能坚持。护士要鼓励患者坚持锻炼,不要放弃,增强患者的信心。

2.4语言要具有人性化

在人性化护理中护士的语言是很重要的,语言是具有双向功能的。和蔼亲切的语言可以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与勇气,使患者能够以轻松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反之,不礼貌、冷漠的语言可以使患者受到不良的刺激,给患者带来消极的影响。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要多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与患者(家属)交谈时语气要礼貌,当患者焦虑、缺乏安全感时,使用的语言积极向上并具有鼓励性,这样能够使患者精神放松,达到较好的效果。

3对护理人员的人性化管理

对护理人员的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以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原则,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根本手段,达到提高治疗效率和促进人的不断发展的目的。

4对护理人员实施人性化管理,并不断深化人性化管理进程

人性化管理不等于宽松管理,护士长应以人为本,在科学的人性观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管理,做到以身作则、换位思考、公平公正、少批评多鼓励,并领导护理人员进行持续性学习,不断提高团队凝聚能力。

5 总结

综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护理模式也在不断地进步,现今的护理模式更加注重人性化的护理,人性化护理是一种非常优化的护理模式。人性化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一切护理都是为患者服务的,让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都得到最舒适的体验,使患者的各种负面反应显著降低,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达到较好的疗效。骨科是医院科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骨科护理的质量,进一步凸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本院骨科病房特开设了以人性化为护理主题的相关工作,并在工作中扎实推进,对护理工作的人性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贺月华.人性化护理模式在骨科手术病区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0(11):134-135.

[2]周芹.人性化护理在骨科病房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27):47-48.

《 医护一体化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运用 》

摘要:目的就医护一体化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这期间所收治的10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模式的护理,例如对其进行相关的检查、医嘱等,而对于实验组则给予医护一体化的护理模式。结果对照组其检查预约的时间(2.78±0.52)d、异常结果反馈时间(10.52±0.58)min、病发症发生的概率(28.32%)相比较于实验组检查预约的时间(0.68±0.14)d、异常结果反馈时间(6.78±0.38)min、病发症发生的概率(10.23%)都有着明显的提升,同时,实验组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高达90%,而对照组的满意度仅有50%。结论在骨科护理中应用医护一体化模式不仅能有效的降低患者预约等待的时间、异常结果反馈的时间、病发症发生的概率,还能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医护一体化;骨科护理;应用分析

0引言

随着护理模式不断的推进和创新,医护一体化的护理模式也被提了出来。医护一体化模式是一种较为高效的护理模式,它并不是简单的医护一起工作,而是医护双方通过合理的分工、相互的协作进而达到共同的护理和治疗的目标,它的推行与实施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对其进行相关的治疗,从而使得治疗的效果得以提升[1]。而为了研究医护一体化的效果,我院也就医护一体化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进行了以下的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这期间所收治的10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为(41.24±3.4)岁;而对照组男性有33例,女性有17例,平均年龄为(40.22±3.0)岁。通过调查对比发现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模式的护理,例如对其进行相关的检查、医嘱等,而对于实验组则给予医护一体化的护理模式,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2.1建立医护一体化小组:

在我院骨科选择资历、经验较高的医生以及护理人员共同组成医护一体化小组,该小组的主要目的是负责医护一体化的制定、实施、监督。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病情病史进行全面的询问和了解,然后再由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相关的检查和评估,同时书写住院日志。

1.2.2实行医护一体化查房:

在患者住院期间,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每日早晚各一次的查房,把握理解好患者病情的变化。检查的内容具体包括患者的饮食情况、用药情况、病情的变化、心理变化等。护理人员在检查完成后再将具体情况反映给医生,然后医生根据护理人员调查的情况再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具体的诊断,再制定相关的措施和治疗方案,最后再由护理人员将这些措施实施下去。

1.2.3医护一体化的实施和落实:

在医护一体化实施的过程中,相关医务人员一定要保证医护一体化的实施和落实,共同合作、密切配合完成各项的护理工作。在进行手术前,医生可以将手术的具体流程讲述给患者及其家属,告诉患者及其家属在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可能发生的风险,让患者及其家属都能有个具体的了解以及心理准备。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借鉴之前成功的手术案例,增加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具体包括检查预约等待时间、病发症发生的概率、异常结果反馈时间等,然后再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患者进行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的调查,将其分为一般、满意、非常满意满意(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17.0中方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数据采用显著性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2结果

通过调查对比发现,实验组的检查预约等待时间、病发症发生的概率、异常结果反馈时间三方面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性意义。通过对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的调查发现,实验组满意度高达90%,而实验组的满意度仅有50%。

3讨论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医学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患者也对相关的护理人员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此,怎样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以保证患者更好的治疗就成了大家普遍注重的问题[3]。经本研究调查发现,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其检查预约的时间、异常结果反馈时间、病发症发生的概率相比较于医护一体化模式的实验组检查预约的时间、异常结果反馈时间、病发症发生的概率都有着明显的提升,而这也就说明,对患者进行医护一体化模式的护理,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预约等待的时间、病发症发生的概率、异常结果反馈的时间,这也给医务人员的治疗带去了极大的便利。而且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两组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实验组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高达90%,而实验组的满意度仅有50%,这就表明,对于患者进行医护一体化模式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进而使得患者能更好的配合治疗。综上所述,在骨科护理中应用医护一体化模式不仅能有效的降低患者预约等待的时间、异常结果反馈的时间、病发症发生的概率,还能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侯晓玲,张林,任丽.医护一体化模式在骨科运行病历管理中的运用与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4,7(6):651-653.

[2]刘小銮.医护一体化查房在骨伤科应用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4,14(20):120-121.

[3]施丽丽,陈玲炫,叶春兰.医护一体化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满意度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6,1(2):8-9.

有关浅谈骨科护理论文范文推荐:

1. 浅谈骨科护理论文范文

2. 有关骨科护理论文范文

3. 骨科护理论文范文

4. 有关骨科护理学毕业论文

5. 骨科护理论文

鸡骨草论文研究

鸡骨草,又被称为“广东相思子”,是豆科的一种草本藤类植物,根茎细小,主要呈深红紫色,其花为鄂钟状,花柱短,花冠较为突出,大多生长于我国的华南一代。

据《中国药植图鉴》中记载:“鸡骨草,治风湿骨痛,跌打瘀血内伤;并作清凉解热药。”中医研究:“鸡骨草,味甘微苦,性寒凉,入胃经归肝。主要具有清热解湿、健脾和胃等功能,民间主要用它治疗黄疸,急、慢性肝炎等病症。另外,在春夏季节,常用鸡骨草来煲汤,用来排除体内湿气。

在《岭南草药志》中记载了用鸡骨草治疗黄疸病。药方如下:鸡骨草20克,红枣七、八颗左右,洗净入锅,加水煎服,早中晚各服用一次,连续服用2—3天,可见效果。

治疗急性肝炎。鸡骨草25克,猪瘦肉20克,添加水1000克同煮,大火煮沸,再加入适量的水,用文火煮,15分钟之后,去渣服下。每日服用三次,直到治愈为止。

清热散火。鸡骨草15克,半枝莲10克,加水煎服。半枝莲味苦,清热解毒,鸡骨草味甘,清火解湿,两者通力合作,治疗虚实之邪气。

鸡骨草煲生鱼,准备若干生鱼,适量的鸡骨草,鸡蛋、姜片,蜜枣等食材,调料有食盐、白糖、生粉等。先在生鱼肉中添加食盐、白糖、生粉、蛋清等,腌制大概20分钟,之后放入油锅中煎炸,直至两面金黄。最后,将所有食材放进砂锅内,选用大火煮开,之后用文火慢炖30分钟,出锅食用。

鸡骨草煲生鱼具有健胃益脾,补气养血,消肿利尿的功效;对于大病之后身体虚弱等人群有调理滋补等作用。

第一,治黄疸,第二,治外感风热,第三,治瘰疬,第四,治蛇咬伤,第五,治疗肝炎,第六,治疗泌尿系结石等。

鸡骨草是一味中药,它来源于豆科植物广州相思子的干燥全株。鸡骨草性味甘、微苦、凉,归肝经和胃经,它的功效与作用是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疏肝止痛,用于治疗湿热黄疸、肋胁不舒、胃脘胀痛、乳痈肿痛等。

鸡骨草的功效与作用的功能与主治

鸡骨草的功效与作用的功能与主治,相信绝大多数人都知道鸡骨草清热解毒的功效,那么你知不知道鸡骨草的功效与作用的功能与主治是什么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护肝。

鸡骨草能减轻肝脏所受的伤害。鸡骨草主治黄疸型肝炎,小便刺痛,胃脘痛,风湿骨节疼痛,跌打瘀血肿痛,乳痈,同时,它富含粗皂甙对四氯化碳所致肝损伤有显著保护效果,具有清热利湿,散瘀止痛的功能。

预防肝硬化。

鸡骨草能有效预防肝硬化。对于肝硬化腹水,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常见腹水,肝掌,蜘蛛痣,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等疾病,鸡骨草有一定的缓和作用。

提高人的耐力。

鸡骨草能有效提高人的耐力。在小鼠的试验中,首先给小鼠一点鸡骨草,让它们吃下去,后来发现,鸡骨草能增强小鼠游泳耐力,鸡骨草根煎剂5g/kg灌服可显著增强小鼠游泳耐力。

促进肠胃功能。

鸡骨草能提高肠胃的消化能力,促进肠胃功能正常运作。兔子的肚子反应是相对比较敏感的,通过兔子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对肠平滑肌的影响对于正常离体家兔回肠,鸡骨草根煎剂可显著增强其收缩幅度,麻醉兔灌胃或肌注煎剂也能使在位肠管张力提高,蠕动略增强。

增强免疫。

用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小鼠免疫器官重量法、血清溶血素分光光度法观察鸡骨草、毛鸡骨草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鸡骨草、毛鸡骨草对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有明显降低作用。明显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使幼鼠和成年鼠脾脏重量明显增加。但对胸腺重量则无明显的影响。

清除羟自由基。

以实验提取液的总黄酮作为样品,分别取不同体积的样品定容到50 ml分别测其对·OH 的清除作用。结果,随着鸡骨草总黄酮提取液对由Fenton体系产生的·OH有一定的清除作用,随着鸡骨草总黄酮提取液浓度的增加,对·O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也增强。

抗炎作用。

实验研究表明,鸡骨草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而毛鸡骨草作用不明显。鸡骨草、毛鸡骨草对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治肝炎。

鸡骨草能治疗急性肝炎等疾病。鸡骨草对于全身皮肤,巩膜黄染,色鲜明,纳差,上腹部饱胀,小便色黄,或伴恶寒发热等问题的治疗有很好的功效。

鸡骨草的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舒肝散瘀。治黄疸肝炎,胃痛,乳痈,瘰疬,跌打伤瘀血疼痛。

①《南宁市药物志》:消炎解毒。治传染性肝炎,跌打驳骨。叶:捣绒敷乳疮。

②《中国药植图鉴》:治风湿骨痛,跌打瘀血内伤;并作清凉解热药。

③《岭南草药志》:清郁热,舒肝,和脾,续折伤。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舒肝止痛。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胃痛,小便刺痛,蛇咬伤。

鸡骨草的应用与药方:

①治黄疸:鸡骨草二两,红枣七、八枚。煎服。(《岭南草药志》)

②治瘰疬:鸡骨草六斤,稀莶草四斤。研末,蜜为丸,每丸重一钱。日服三次,每次二丸,连服二至四周。(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③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取干鸡骨草全草2~3两(儿童1~2两),瘦猪肉2两,加水1000毫升同煎。沸后文火再煎至300毫升,每日3次分服,直至痊愈为止.治疗44例,治愈42例,治愈时间平均为21天。黄疸消失平均为15天;肝功能恢复一般为18~21天;肝肿大随肝功能的恢复逐渐恢复正常。治程中未见不良反应。对慢性肝炎效果不佳。曾报道1例重症肝炎(严重黄疸合并昏睡)患者,服鸡骨草煎剂每次60毫升,日服3次,4天后,神志开始清楚,小便增多,第5天自觉症状显著减轻,第14天自觉症状消失,黄疸不显,第19天一般情况恢复正常,停药观察,肝功能逐渐恢复。住院共38天痊愈出院。

鸡骨草是一种凉性物质,有些人会叫黄头草、猪腰草之类的,多用于中医中药上面,总体来说,鸡骨草的功效是十分大的,有着清热解毒还有活血化瘀等功效,对人体十分有益,但是其中的豆荚有毒,下面告诉大家要特别注意入药的事项还有准则。

1、有利于退湿气改善黄疸等疾病

鸡骨草是中医治疗肝炎患者常见的中药之一,这就要就是得以于鸡骨草退湿气改善身体的.优点,这样可以帮助肝炎患者改善身体的作用,对治疗黄疸肝炎有着很大的帮助。

2、清热气解毒

因为鸡骨草属于凉性中药,在中医的食疗之中,属于清热解毒的用处,对于那些长期在炎热的天气下工作的人来说,可以喝点鸡骨草煲汤来清热解暑,中暑的人很适合喝一些鸡骨草来解暑气。

3、鸡骨草可以用来治鼠疮

鸡骨草治疗鼠疮可以用鸡骨草还有稀莶草晒干以后再一起磨成粉状物质,再加入蜂蜜研制,每天吃两颗,一天吃三次,连续服用四周左右,患者的病情就会有很大的好转。

鸡骨草的好处是有很多,但是鸡骨草也存在着一些副作用,对于这些副作用一定要小心谨慎的对待,不然中草药的功效适得其反,反而对身体的危害很大。

1、严忌烟酒、辛辣的食物

因为辛辣和烟酒等物质不适合在服用中药时候使用,因为会影响到药效的效果,也会导致自己的身体造成损伤,所以一定要严忌烟酒还有辛辣的食物

2、免疫力差,体质偏向于寒性的人少用鸡骨草

因为鸡骨草是偏向于寒性的,所以体质较弱还有天生寒气很重的人尽量避免服用鸡骨草,服用鸡骨草会导致体质虚弱的人寒气会加重,加大体内的寒气,使得病情加重,所以说寒气较重的人并不适合服用。

3、在使用鸡骨草的时候一定要把鸡骨草的豆荚全部给摘除

因为鸡骨草的豆荚是含有毒素的,服用了带有豆荚的鸡骨草,轻者呕吐,重者头晕昏眩,甚至还会抽搐,对身体的伤害是十分大的。

鸡骨草是一个好的中草药,可以帮助人们清热解毒,也可用于治疗肝炎的功效,好处十分的大,但是也要注意其豆荚含有的毒素,服用时一定要小心谨慎。

【中药鸡骨草的作用与功效】: 具有清热解毒,舒肝散瘀的功效。功能主治:清热解毒,舒肝止痛。用于黄疸,胁肋不舒,胃脘胀痛;急,慢性肝炎,乳腺炎。治黄疸肝炎,胃痛,乳痈,瘰疬,跌打伤瘀血疼痛。

【鸡骨草食疗作用】: 具有清热利湿,散瘀止痛的功效。主治黄疸型肝炎,小便刺痛,胃脘痛,风湿骨节疼痛,跌打瘀血肿痛,乳痈。

【鸡骨草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鸡骨草的食用方法】:

鸡骨草茶:

鸡骨草茶做法:鸡骨草茶是由鸡骨草30~50克,佩兰9克。水煎服,1日1剂。

鸡骨草茶功效作用:鸡骨草是豆科植物广东相思子的带根全草,为木质缠绕藤本。是流传于民间的草药,古代本草书无记载,主要含相思碱、胆碱等有效化学成分。目前较普遍地应用于治疗乙型肝炎及降酶。其性味甘凉,无毒。《南宁市药物志》说它“消炎解毒,治传染性肝炎……”。《常用中药手册》说本品:“清热利湿,舒肝止痛。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本草推陈》说“有解热利尿、活血止痛作用。”本方配以佩兰芳香化湿醒脾,使药汁便于入服,而除其异味。本方对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均有一定的疗效。但因其性略偏凉,脾虚胃寒,常感胃脘冷痛、慢性腹泻的病人,不宜长期服用。

鸡骨草茶主治:

①急性肝炎,全身皮肤、巩膜黄染,色鲜明,纳差,上腹部饱胀,小便色黄,或伴恶寒发热。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

②慢性迁延性或活动性肝炎,肝炎症状反复发作,实验室检查酶谱增高,免疫功能不全,蛋白电脉异常,也可出现肝掌、蜘蛛痣等体征,乙肝两对半检查异常,具有传染性。

③肝硬化腹水,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常见腹水、肝掌、蜘蛛痣、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等,亦可合并门静脉高压、脾肿大。

瘦肉鸡骨草煲蜜枣汤:

材料:鸡骨草100克,蜜枣6枚,陈皮1角,瘦猪肉300克。

做法:先将鸡骨草、陈皮用清水浸洗干净,连同已经洗干净的蜜枣、瘦猪肉放入煲内,加入适量清水,先用猛火煲至水滚,然后改用中火继续煲九十分钟左右,酌加幼盐调味,即可饮用。

功效:

(一)鸡骨草性味甘凉,有清热清毒、舒肝散瘀的作用;蜜枣益气生津而养肝;陈皮健胃行气;瘦猪肉益气养血。这些材料煲成的汤水,有清利温热、消炎解毒、益血养肝的食疗功效,有助急性肝炎的治疗。

(二)除了肝炎患者可以用“鸡骨草煲蜜枣”作食疗之外,一般人如果温热盛、口苦、烦热、小便赤黄,也可以此汤水作食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