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参考文献:[1]钱理群《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版[2]钱谷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3]赵雪明.《试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性》,[I],《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2期.
“雷雨”过后的思考——《雷雨》教学日志终于要上《雷雨》这一课了,心中莫名的兴奋,究其原因,还是要说说一次难忘的“追星”经历。听说北京人艺重排的明星版〈雷雨〉在广州友谊剧院隆重上演,且不说对曹禺先生仰慕已久,就说演员阵容里有我喜爱的明星(蒲存昕、潘红、雷恪生等),就让我们几个语文组同仁过了一把“追星瘾”, 至今还保存着偶像的签名。激烈的矛盾冲突,淋漓尽致的表演,富丽堂皇的舞台布景,在我们心中掀起不小的波澜,甚至激发起我们演绎“外校版”《雷雨》的热情, 所以,当我翻开课文,美好回忆涌上心头,怎能让我不爱她呢?但是,作为一篇高中课文,怎样处理教材才能让学生了解戏剧并能体味戏剧艺术独特魅力呢?怎样将老师的审美愉悦传达并感染学生呢?那就要从教材说起了,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从而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雷雨》一经问世,就以其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纷呈的戏剧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饮誉文坛。话剧《雷雨》上演数十年,经久不衰,成为中国当代话剧舞台乃至文坛的经典之作。《雷雨》写了周、鲁两家之间的恩怨情仇和阶级对立,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 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雷雨》中每个人物的语言各有特色,周朴园的盛气凌人、鲁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都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出身、地位、经历和个性。《雷雨》中看起来直白明了的人物对话,其实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有许多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它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鉴于此,我把教学设计定位为“五个入手”。第一 从内容入手,把握戏剧艺术的体裁特色。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从《诗经》中的《关雎》《氓》《静女》到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从宋元话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文学高峰《红楼梦》,以“爱情”为内容主线,指导学生对同一题材内容不同文学形式的作品进行分析鉴赏,引发学生对戏剧文本的兴趣,认识理解不同文学样式的特点。这种鉴赏比较,也更能强化学生对戏剧艺术体裁特色的认识。第二 从语言入手,理解人物鲜明的性格特色老舍说::“对话是人物性格最有力的说明书。”对于《雷雨》这篇课文,我重点想评析人物语言中蕴含的潜台词。比如,周朴园听出侍萍的无锡口音后,便想起往事,称当时的侍萍为“梅小姐”,说她“很贤惠,也很规矩”。已知实情的侍萍听到他的谎言,想起自己的遭遇,满怀悲愤,于是语带嘲讽而又意味深长地反复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表现了她痛苦的内心和对周朴园的不满。文中,这些例子举不胜举。那么,如何体味呢?什么样的方式效果最佳呢?我想,结合所带班级活跃热情的特点,我们组织学生分组表演,这种表演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戏剧节”的形式呈现;可以表演课文“节选”部分,也可以表演“节选”以外的部分,或者对“节选”部分进行再“节选”表演。 我相信,这种活动将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给他们的高中生活留下更多美丽的记忆。第三 从冲突入手,认识戏剧揭示的社会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说,“戏”就是矛盾冲突,没有了“冲突”就没有戏剧,而戏剧的主题思想正潜藏在矛盾冲突的背后。引导学生认识“冲突”,分析“冲突”,从纷繁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理请思路,找到主要矛盾,才能帮助学生认识戏剧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进而把握戏剧的主题。例如,在《雷雨》中,周、鲁两家由于情感矛盾、血缘纠葛和命运变故造成了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在这些矛盾冲突中,什么才是主要矛盾呢?什么才是促使人物命运形成的根本原因呢?我想,如果善于找课文中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那么对主题的认识就很清楚了。第四 从“经典”入手 ,回视“经典”的“省世”价值。我们知道,真正的“经典”的价值,在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于它给世世代代的读者以常读常新的启迪和教益。所谓“回视”,即站在“当代”的“视点”,用今天的眼光,历史地发掘经典作品所蕴涵的“省世”价值,引导学生认识作品对我们今天的人生所具有的指导意义。比如,我可以设计这些问题:当年的周朴园对侍萍的行为是“玩弄”还是“爱情”?当年的侍萍是否可以避免后来的悲剧呢?我们的时代是否还有“侍萍式”的悲剧呢?我想,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自由发言漫谈式交流等方法,如有时间,甚至还可以联系当今时代女性人格与事业的独立对于爱情自由和掌握爱情命运意义等社会实际组织一次辩论赛,加深学生对课文“经典”的认识。第五 从节选入手,增强学生阅读理解的主动性。课文所选仅是全剧的第二幕,这种“拦腰截断”式的选编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为了扫除这种障碍,我想让学生提前阅读全剧,甚至观看话剧,让学生完整地把握戏剧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过程。通过我的引导和帮助,如果学生能体会到戏剧语言的艺术美感,开始领悟到戏剧作品的文化品位,那我们就足以为我们的努力而感到骄傲和幸福了。3月21日俗话说“ 丑媳妇总要见公婆”,想法虽多,但是,能否落实,能否取得效果,着实让人担忧。3月23日今天,终于可以静下心来,整理思路,记录我的这一课。平淡的略去吧,让我记住短短的课堂时间却不断涌现出来的精彩的瞬间,让我再一次惊叹于我的学生。我要求学生阅读原著后,找出自己有兴趣深入、并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具体明确地把问题描述出来,以便研读资料时有的放矢,有所侧重。我开始以为“学生云者”,他们能提出什么有意义的问题呢,没想到他们却给我带来意外的惊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问题吧。1 曹禺是如何创作《雷雨》的?他自己对《雷雨》有怎样的评价?2 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与鲁侍萍、繁漪、与三个儿子之间的难于调和的矛盾在哪里?作品在各种矛盾纠葛中揭示了他怎样的形象特征?3 繁漪“古怪”在哪里?“雷雨”在哪里?她与周朴园有怎样的矛盾?我们怎样看待她与周萍之间的感情纠葛?又怎样看待她的乖戾与叛逆?4 你对周萍这个角色怎么评价?你怎么看待他与繁漪、与四风的感情纠葛?5 鲁大海、鲁贵、四凤、鲁侍萍属于一个阶层的人物,他们的性格各有什么不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说说剧本中鲁大海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6 为什么周冲最后会成为悲剧的牺牲品?促成他毁灭的因素有哪些?你怎么评价他?7 在你看来,《雷雨》究竟是爱情悲剧、命运悲剧还是时代悲剧?…………… (其他问题略去)这些问题无论从角度,还是深度都已超过我的想象,也都已超过高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当然,不能否认的是这其中肯定有抄袭的现象,但是,学生他愿意去追寻、去思考,最少说明他们也开始关注这些内容,难道不可喜么?所以,这节课我始终采用以“问题教学”为主线的教学形式,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很可惜,时间有限,第二节课我只能分析节选部分中周朴园和鲁侍萍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于是我把学生预习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归类,筛选出对理解文本最有价值的主要问题,再让这些问题回到学生当中,引导学生去探讨,这些问题解决了,其它枝节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讨论周朴园性格的特点时,我把问题只归纳为1 周朴园是否真的怀念鲁侍萍?2 如果说周朴园真的爱侍萍的话,为什么当鲁侍萍站在周朴园的面前时,周又为什么会厉声指责,接着又用金钱兑现来打发鲁侍萍?前后是不是有些矛盾?问题一抛出,立刻激起千层浪,有学生认为,他是资产阶级一分子,在他的人生观里,矿业、家庭、女人都是他的资产,他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利,他是剧中的中心人物,虽然耀眼但却令人讨厌。他自私冷酷,是个十足的流氓。也有学生认为,在当时环境下,他必须这样做,是值得同情的,不能为了强调阶级性,而忽略他的人性。双方各执一词,忽然间,我觉得周朴园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再重要,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并且能够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见解,这是最可贵的。曹禺老先生说过 “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所以,在解读人物的时候,我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可惜,由于懒惰未能及时将学生精彩观点记下,成为永久的遗憾,至今未能释怀。3月24日谈到我们班举行的戏剧表演活动。我不得不表表我们班的***同学,这是一个热爱文学的学生,一个颇富表演天才的学生。班内戏剧表演时,她演的是四凤,我对她的表演评价是大胆投入、感情充沛,当她大声哭着(我观察她是真的哭了) 喊出“妈”时,全班顿时一片寂静,连刚才还在取笑她的男同学也静默无声,说实话,我真的很佩服我的学生,她能够根据角色,尽情宣泄自己的感情,我反省,如果让我来给学生做示范,我会这样么?不会,如今的我也许会有很多顾虑,不能象她那样洒脱,尽管她的表演有些过火。事后,当着我的学生我说出了自己的的感受,我鼓励周卓平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一定会有收获,当时,我看到她眼中的光芒!恰逢高二年级参加“戏剧节”表演的节目是《雷雨》,我们在全年级挑选演员,我推荐了她,但是,她参加“四凤”竞选没有成功,我不忍心看着这样一个热爱表演的学生失去一个大好机会,于是,根据她的表演特点,我为她选择了《阮玲玉》剧本,她在其中扮演一个“疯女人” 。结果,她成功了!那天晚上,她光彩照人,表演到位,她成了焦点,被评为“最佳女配角”,下面是她的一篇“演后感”——《比烟花寂寞》演完“阮玲玉之死”,才深深怀念戏里戏外的一点一滴,我把它们写在花瓣般的年月上,让它们飘散于诗般的风中,以纪念这段如歌的日子。就我个人来说,心里面很吝啬表情,哪怕只是眉目一动,嘴角一触。当独自一个人时,我面无丝毫的样子是冷酷到极端,所以父母一直不信我会演戏。周围的同学习惯于我一天也不说一句话的沉静,所以对我演出时的风格会很吃惊。与我一起演戏的人会知道我演戏很速战速决,若要把整晚时间消耗掉,我便会发呆、忘词、走错步等诸多不妥。所以排练的时候我会常迟到、逃练等,心中觉得排戏只需三次,第一次理论去分析人物所处的背景、身份,曾有过的经历,从而推断出她在什么情况下会想到什么,做些什么。第二次实践地想所扮演的人所想,从眼、眉、笑到举手投足的动作,下场的姿势,哪怕只是微煞眉头,双眼呈混沌状,这些特细腻的表情一定做到位。第三次从舞台效果去分析所站位置,人物行动,及从内心分析如何代入自己,而我唯一独特的地方只是任何人都永不知道我在最终演出时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在《阮》剧中,我被安排从头到尾拿着个玻璃酒杯,然而当晚表演时,我拿的酒杯突然变成了扇子,然后加进了许多动作,这都是排练时一直没有的。若只局限于我规范地去演,我便失去了所有的热情。别人说我在场上的心情会很兴奋,我承认,因为我会在场上即兴想到许多点子,会带给人很难预料的结果。我亦会看与我做对手戏的人会否很急中生智,若是的,我会很肆无忌惮地加一些问句,然后她又好巧妙地回答,弄得指导老师很迷惑,我们在台上背着观众偷笑。但对于这出戏的成功,我自认为是没有一点儿功劳。我,只是没有犯一些低级错误。我心中充满感激,感激小瑶老师的指导,她绝对是一位出色的导演。演完之后,我拉着庞大的裙罩,独自走回宿舍。一路上什么人也没有,再想着刚才灯光闪烁,人头拥挤,便觉得很空虚,然后身心疲倦地睡下。盼望着明天醒来时,别人像以往一样不知道我,我如平时一般沉默,很安静地做事。想学演戏的人常对着墙动情地说上些话,而我只需要一份更真实的自我,更真挚的感觉。读了她的文章,我感触颇深,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就好比一块璞玉,多么需要我们打琢啊!的确,通过这次活动,周卓平的艺术感悟提高了,文学修养增强了,更关键是在排练中她懂得了合作、学会了感激,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开心呢?3月25日 …《雷雨》这一课终于上完了,可是,在我的心中却遭受了一场大的“雷雨”袭击,自从教学以来,我一直喜欢思考,什么才是一节好课,在这节课中,我的设想都实现了么?想象中的教学效果都达到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每节课下来之后,感受是不一样的,情绪或高昂,为学生新发现、新见解高兴,有时又因学生启而不发或气氛沉闷而无奈,这其中有学生的因素,更有我的因素。经典文章如果被我们老师讲的不经典,多么滑稽啊!《雷雨》一课的学习,虽然自我构想不错,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发现很多问题,比如,能够体现出体会戏剧语言潜台词的对话,文中俯拾皆是,我按课文顺序逐一点评,生怕漏一个知识点,但是,这些精彩片段在文中相隔较远,所以,造成了上课如叙流水帐,脉络不明,课上得凌乱。但如果精选片段来讲,那又有很多知识点遗漏,似乎也不解气,所以,我常想,戏剧单元该如何上呢?是否每一篇都如此精挑细讲呢?学生对戏剧体裁有没有一个整体认识呢?再加上我们的课时实在有限,该如何来进行戏剧单元的教学呢?鉴于此,我想是否能来一个“戏剧单元综合性活动教学法”呢?整体思路是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改编为戏剧进行表演,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我编、我演、我评、我感“活动,发挥学生的形象里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的才华得以展示,能力得以提升。具体操作程序如下:(一) 学生自主阅读1 学生阅读课文老师设计自主阅读提纲,学生阅读整个单元的文章,并用书面形式回答提纲中的问题。2 学生查阅资料老师提供网址、资料,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戏剧有关的基本常识,了解本单元剧本的作者及创作背景、相关剧情,学习编写剧本和表演、鉴赏戏剧的知识。(二) 教师专题指导(以大课形式进行)通过老师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戏剧的有关常识,另观看话剧《雷雨》,培养学生对戏剧的鉴赏、表演和评价能力。(三) 小组合作探究,编写或创作剧本可供选篇目《药》《守财奴》《套中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四) 成果展示及评价每班各选出一个优秀的成果进行全年级展示。评审团进行评价,颁发奖品。这个设想耗时长,费精力,老师要付出大量的劳动,但我想这也许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毕竟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真正意义上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后记: 人们常常用“教书匠”来形容老师,一个“匠”字是多么可怕!的确,时间长了,我们的教学也形成了自己的模式,或许还取得一点点成绩,但是,我们忽视了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常教常新,今天,当我进行叙事研究时,才发现老师每天的生活都跟一个个精彩的、具有鲜活的生命色彩教育教学故事联系在一起,这些故事既是教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教育叙事很好的素材。我试图通过这次回顾反思,使自己多一点教学经验的积淀,多一些对教育的理解,使我的教学多点艺术,多点实力。如果我的这点不成文的东西能给大家带来点感悟,我就很知足了。
英文论文参考文献示例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英文论文参考文献示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英语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本
用Times New Roman。每一条目顶格,如某一条目超过一行,从第二行起“悬挂缩进”2字符。参考文献中所有标点与符号均在英文状态下输入,标点符号后空一格。
参考文献条目排列顺序:英文文献、中文文献、网络文献。分别按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文献前不用序号。
1)英文参考文献
(1)专著与编著
排列顺序为:作者姓、名、专著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例如:
Brinkley, Alan. The Unfinished Nation. New York: Knopf, 1993.
专著名中如果还包含其他著作或作品名,后者用斜体。
例如:
Dunn, Richard J ed. Charlotte Bront: Jane Eyre. New York: Norton, 1971.
A.两个至三个作者
第一作者的姓在前,名在后,中间用逗号隔开;其余作者名在前,姓在后,中间无逗号;每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最后一个作者的姓名前用“and”,后用句号。
例如:
Rowe, Richard, and Larry Jeffus. The Essential Welder: Gas Metal Arc Welding Classroom Manual. Albany: Delmar, 2000.
B. 三个以上作者
第一作者姓名(姓在前,名在后,中间加逗号)后接“et al.”,其他作者姓名省略。
例如:
Randall, John et al. Fishes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and Coral Se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C. 同一作者同一年出版的不同文献,参照下例:
Widdowson, Henry G. EIL: Squaring the Circles. A Reply. London: Lomgman, 1998a.
Widdowson, Henry G.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b.
(2)论文集
参照下例:
Thompson, Pett. “Modal Verbs in Academic Writing”. In Ben Kettlemann & Marko, Henry 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by Doing Corpus Analysis. New York: Rodopi, 2002: 305-323.
(3)百科全书等参考文献
参照下例:
Fagan, Jeffrey. “Gangs and Drugs”. Encyclopedia of Drugs, Alcohol and Addictive Behavior. New York: Macmillan, 2001.
(4)学术期刊论文
参照下例:
Murphy, Karen. “Meaningful Connections: Using Technology in Primary Classrooms”. Young Children. 2003, (6): 12-18.
(5)网络文献
参照下例:
----“Everything You Ever Wanted to Know About URL” .
2)中文参考文献
(1)专著
参照下例:
皮亚杰.结构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期刊文章
参照下例:
杨忠,张韶杰.认知语音学中的类典型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2):1-3.
(3)学位论文
参照下例:
梁佳.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试题现状的理论分析与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2.
(4)论文集
参照下例:
许小纯.含义和话语结构[A].李红儒.外国语言与文学研究[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5-7.
(5)附录本
翻译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参考文献:
奥马利 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陈保亚 20 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丁言仁 英语语言学纲要 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费尔迪南 德 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冯翠华 英语修辞大全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桂诗春,宁春言主编 语言学方法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桂诗春 应用语言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侯维瑞 英语语体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黄国文 语篇与语言的功能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李延富主编 英语语言学基本读本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李运兴 语篇翻译引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刘润清 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刘润清等 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上下册)北京:测绘出版社,1988
刘润清等 语言学入门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陆国强 现代英语词汇学(新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拓展内容:
书写格式
1.参考文献标注的位置
2. 参考文献标标注方法和规则
3. 参考文献标标注的格式
2007年8月20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决定,2008年起开始部分刊物开始执行新的规范“综合性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概括了文献引证的“注释”体例和“著者—出版年”体例。不再使用“参考文献”的说法。这两类文献著录或引证规范在中国影响较大,后者主要在层次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得到了应用。
⑴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为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制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
⑵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⑶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
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书写技巧
把光标放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在菜单栏上选“插入|脚注和尾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点击“选项”按钮修改编号格式为阿拉伯数字,位置为“文档结尾”,确定后Word就在光标的地方插入了参考文献的`编号,并自动跳到文档尾部相应编号处请你键入参考文献的说明,在这里按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添加相应文献。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以word2007为例,可以在插入尾注时先把光标移至需要插入尾注的地方,然后点击 引用-脚注下面的一个小箭头,在出现的对话框中有个自定义,然后输入中括号及数字,然后点插入,然后自动跳转到本节/本文档末端,此时再输入参考文献内容即可。
在文档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文献,插入即可。
不要以为已经搞定了,我们离成功还差一步。论文格式要求参考文献在正文之后,参考文献后还有发表论文情况说明、附录和致谢,而Word的尾注要么在文档的结尾,要么在“节”的结尾,这两种都不符合我们的要求。解决的方法似乎有点笨拙。首先删除尾注文本中所有的编号(我们不需要它,因为它的格式不对),然后选中所有尾注文本(参考文献说明文本),点“插入|书签”,命名为“参考文献文本”,添加到书签中。这样就把所有的参考文献文本做成了书签。在正文后新建一页,标题为“参考文献”,并设置好格式。光标移到标题下,选“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为“书签”,点“参考文献文本”后插入,这样就把参考文献文本复制了一份。选中刚刚插入的文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体字号等,并用项目编号进行自动编号。
打印文档时,尾注页同样会打印出来,而这几页是我们不需要的。当然,可以通过设置打印页码范围的方法不打印最后几页。这里有另外一种方法,如果你想多学一点东西,请接着往下看。
选中所有的尾注文本,点“格式|字体”,改为“隐藏文字”,切换到普通视图,选择“视图|脚注”,此时所有的尾注出现于窗口的下端,在“尾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尾注分割符”,将默认的横线删除。同样的方法删除“尾注延续分割符”和“尾注延续标记”。删除页眉和页脚(包括分隔线),选择“视图|页眉和页脚”,首先删除文字,然后点击页眉页脚工具栏的“页面设置”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上点“边框”,在“页面边框”选项卡,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本节”;“边框”选项卡的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段落”。切换到“页脚”,删除页码。选择“工具|选项”,在“打印”选项卡里确认不打印隐藏文字(Word默认)。
注:以上在word中的处理是比较常用的做法,不过作者需要了解,投稿稿件是word格式或pdf格式或wps格式,但是很多期刊是用方正排版系统排版的,二者不“兼容”。因此,作者的word投稿只是编辑部排版的原稿,排版问题作者无需太过担心;而作者如想要编辑部出刊前最后的电子稿(有些作者着急要清样或已经排版的电子稿)其实也没有太大意义,因为没有方正的软件就无法打开这个电子稿。
[1] 赵晖. 巴黎圣母院[J]. 写作 , 2005,(06) [2] 戴宏英. 美与善的颂歌《巴黎圣母院》[J]. 中学课程辅导(初一版) , 2003,(04) [3] 邢世嘉. 跟着雨果游巴黎圣母院[J].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 2005,(09) [4] 邢雪梅. 孚罗诺,一个真正的悲剧--读《巴黎圣母院》有感[J]. 语文新圃 , 2003,(07) [5] 黄彩萍. 《巴黎圣母院》内容梗概[J]. 初中生世界 , 2006,(Z1) [6] 庞希云. 魔鬼与上帝--《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J]. 阅读与写作 , 2001,(05) [7] 冯纾颐. 巴黎圣母院的守护者[J]. 语文新圃 , 2005,(02) [8] 朱承杰. 巴黎灵魂--塞纳河[J]. 中学生百科 , 2005,(17) [9] 朱迪丝·克莱代尔, 迟轲, 胡震, 陈儒斌. 巴黎圣母院[J]. 中文自修 , 2006,(Z1) [10] 李煜. 浅谈《巴黎圣母院》中对比手法的运用[J]. 现代语文(文学评论版) , 2006,(01)
[1]李英安. 东西方导演眼中的哈姆雷特[D].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2010. [2]袁仑. 《哈姆雷特》中的延宕[D].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2010. [3]阿胜 编译. “哈姆雷特”上演新版复仇记[N]. 医药经济报,2004-07-16(A06). [4]邱食存. 不朽的哈姆雷特——从雷奥提斯与哈姆雷特之异论起[J].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邵雪萍.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与后现代的相遇——《哈姆雷特谋杀案》为解读莎剧开辟新思路[J]. 戏剧文学,2011,(3). [6]黄金京. 《哈姆雷特》与圣经原型——《哈姆雷特》在艺术形式上对圣经原型的借鉴[J]. 怀化学院学报,2011,(3). [7]孙艳娜. “人人都是哈姆雷特”——论林兆华对《哈姆雷特》的主题再创[J]. 四川戏剧,2010,(1). [8]高睿. 《哈姆雷特》中的“死亡”推动——谈《哈姆雷特》中的故事情节设计[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3). [9]夏倩. 永远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性格之我见[J]. 时代文学(上),2010,(3). [10]周佳彬. 《哈姆雷特》之独白赏析——哈姆雷特复仇之路上的痛苦与挣扎[J]. 中国科技信息,2010,(17). [11]陈玉虹,刘洪泉. 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12]郭晨子. 360°的哈姆雷特 评以色列卡梅尔剧团《哈姆雷特》[J]. 上海戏剧,2009,(5). [13]杨淑敏. 一个无鸾和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夜宴》和《哈姆雷特》看电影与戏剧文学的形象塑造[J]. 电影评介,2006,(23). [14]郭晨子. 陌生了的哈姆雷特 多声部的《哈姆雷特1990》[J]. 上海戏剧,2008,(12). [15]黄立丰. 给《哈姆雷特》批评史加上一个女性主义的补遗——女性表演、批评与再创作《哈姆雷特》的历史[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5). [16]罗文敏. 综观哈姆雷特性格延宕批评之得失——兼论哈姆雷特延宕之因[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4,(2). [17]顾胜. 行动与迟疑:一个哈姆雷特式的悖论——《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独白段细读[J]. 常熟高专学报,2004,(5). [18]张全辉. 走向十字架的哈姆雷特——分析第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形象[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5). [19]庞凤琴. 哈姆雷特新论——从哈姆雷特的独白说起[J]. 文科教学,1995,(2). [20]荣国. 再谈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悲剧原因的分析[J]. 淄博师专学报,1995,(3). [21]续枫林. “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从悲剧《哈姆雷特》变喜剧想到的[J]. 新疆社科论坛,1995,(3). [22]W.J.罗尔弗 ,王维昌. 关于哈姆雷特和《哈姆雷特》一剧的问题[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 [23]刘戈. 《哈姆雷特》一部完整的欧洲史——谈《哈姆雷特》的人物象征[J]. 怀化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24]李小蓓. 对真理的求索——试析哈姆雷特与哈姆雷特世界的悲剧冲突[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2001. [25]中国社会科学院 刘志明. 与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看法商榷[N]. 社会科学报,2005-02-24(004). [26]王文渊. 哈姆雷特,被“80后”解构 话剧《哈姆雷人》[J]. 上海戏剧,2010,(4). [27]何湘君. 从《哈姆雷特》看《少年维特之烦恼》——试解析维特之死[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6). [28]马庆霞. 哈姆雷特与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比较之初探[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9]刘红英,于治领. 《哈姆雷特》中素体诗的语言功能[J]. 求实,2011,(S1). [30]王小琳,郝春静. 解读哈姆雷特的悲剧人生[J]. 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6). [31]丁伟. 哈姆雷特延宕的性格因素分析[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2]崔化. 跨越时空的精神对接——哈姆雷特与昆丁的个体悲剧结构比较[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3]欧阳文明. 《哈姆雷特》中奥菲莉娅的悲剧分析[J]. 成功(教育),2011,(7). [34]程瑜瑜. 阳光下的哈姆雷特——后现代主义观照下的《狮子王》[J]. 文艺评论,2011,(7). [35]于珊. 从哈姆雷特与伍子胥的复仇看中西伦理的不同[J]. 大众文艺,2011,(12). [36]常宇星. 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2). [37]刘翼斌. 《哈姆雷特》主题之辨[J]. 贵州社会科学,2011,(7). [38]曹艳云. 哈姆雷特的“延宕”与其王权意识[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 [39]曹艳春. 越轨的王子——社会学“越轨”视角下的哈姆雷特[J]. 戏剧文学,2010,(12). [40]王荣. 透过马克思看《哈姆雷特》——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J]. 中国科技信息,2010,(23). [41]白塔娜. 析哈姆雷特延宕复仇的原因(英文)[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10). [42]张世锋. 浅谈common在《哈姆雷特》中的反讽效果[J]. 现代交际,2010,(11). [43]宣晓晏. 毒入灵魂——哈姆雷特延宕性格解析[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6). [44]李梦馨. 作为“经典中心”的中心——论《哈姆雷特》[J]. 南方文坛,2011,(1). [45]孙建光. 本我回归——哈姆雷特向死而生的心路历程[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6]张卫东. 从精神分析学看哈姆雷特的延宕[J]. 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12). [47]苗琳娜. 《哈姆雷特》双关语的汉译对比[J].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6). [48]齐佩. 从拉康理论看《哈姆雷特》悲剧[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 [49]王建华. 哈姆雷特形象的现代阐释[J]. 时代文学(上),2010,(6). [50]谢晓科. 背离与统一——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比较[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
“骆驼祥子”悲剧探因 【相关摘要】“骆驼祥子”的悲剧一是普通人的生活悲剧,二是性格悲剧,三是命运悲剧,它们都离不开社会因素对其的影响。 关键词:《骆驼祥子》;祥子;生活悲剧;性格悲剧;命运悲剧。 * 论《骆驼祥子》的心理描写 【相关摘要】在《骆驼祥子》中,老舍以他对社会、对现实、对人生的精微观察和深刻认识,着力于主人内心世界的深入揭示,使老实、要强、体面、自私的祥子的许多心理活动,在作者的传述和描摹中获得了充分的表现。可以说充分、适当和准确的心理描写是祥子形象塑造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老舍:《骆驼祥子》:心理描写;祥子形象 * 略论骆驼祥子的悲剧 相关摘要】洋车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较旱出现的劳动者形象,老舍笔下洋车夫祥子的人生道路的坎坷更多地来自于其自身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他虽身处城市底层深受压迫,却不在新的生产关系之内,所以,这是个失去上地,又以小生产的观念在都市里挣扎并走向心死者的悲剧。作品最感人的地方,是阅读后所留下的准能救救祥子的呼声。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骆驼祥子形象;小生产者的悲剧 祥子是否该有如此结局呢?他身强力壮,肯吃苦,也无不良嗜好。他坚信,经过努力,定能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虽然这理想不过是一辆属於个人的车子。经过三年的含辛茹苦,祥子终於用血汗换来一辆崭新的人力车。 没过多久,祥子遇到军阀抓夫,连人带车落进虎口。祥子后来只身逃走,继续 为实现「车梦」而拼命奋斗,却又遇到侦探抢掠,买车希望再次破灭。最后,祥子靠妻子虎妞的一点私房钱,终於买来一辆旧车,但旋即因妻子难产、去世和料理丧事,不得不把车卖掉。祥子从此过著自暴自弃、穷困潦倒的生活。 通过这个沉痛而悲伤的故事,作者似乎想告诉读者,命运之神残酷到这般地步 ,它可以恣意妄为地欺凌芸芸众生,无论你怎样挣扎上进,都不会有出头之日。 读过了《骆驼祥子》这本书之后,我看到了祥子的悲欢离合,祥子的苦辣酸甜,还有祥子从要强到堕落的一个过程。所以,我对祥子这个人物角色的印象很深。 祥子要强。他为了不再寄人篱下,为了自己三餐不愁,拼了命地拉车。他不在乎买到车的时间离自己有多远多长,认为自己混出个头是早晚的事,三天、三个星期、三个月……就算是三年也能坚持住!祥子从来是孤言寡语的,和同行们也不亲近,所以他要人看得起自己,就算拉车也要混出点名堂来。在他拉车的人生旅途中,有几次不幸被病魔袭击,一病就是个十天八天的,甚至几个月!就算病得全身瘫软、拉车靠的双腿都站不住脚,祥子也不肯服输,他相信自己有强壮的体格、高大的身材,认为这点病不算什么,他还能走路,还能拉车。祥子,就是那么自信,要强。 祥子勤劳。从小就生在乡间,加上没爹没娘的,祥子吃过很多苦,也就磨练了他能勤劳能干的性格。他的目标就是拉上包月,挣更多的钱,把钱凑够了再买辆新车,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这样钱就能挣得更多,接着自己就能过上好日子。祥子,就是这么想的,他为了这个目标,努力地拉着车,不怕出汗、不怕累、不怕毒太阳、不怕冷风吹,不管严寒酷暑,他就这么辛辛苦苦,勤勤劳劳地拉着车,一天攒它个一毛五分的,好不容易攒够了一百块钱,就已经过了三年了,祥子,终于得到了一辆属于他自己的洋车,这是他辛勤劳动后得到的丰收。在人和车厂,他也停不下来,总要干点什么。同行们都在一旁说说笑笑,只有祥子一人在帮刘四爷干活,他们却认为祥子想巴结刘四,巴结虎姑娘,因此谋取私利等等,可他们不知道,勤劳干活儿不只是祥子的习惯,已变成一种性格了。 祥子忍气吞声。他向来不善言语,不与同行们交谈,没有知心朋友,祥子心里的任何委屈,任何欣喜,任何苦恼,都没有地方倾诉。因此同行们也常常误解他,认为他是自命清高,不屑于和他们交往,便处处为难祥子。但祥子并没有以牙还牙,而是仍然默默的做着他应该做的事。面对同行,他不知道用什么话来解释自己的一言一行,只能憋在心里,只能用自己拉车的成绩来告诉他们,也只能用拉车的劳累来使自己忘记那些屈辱。虎妞逼祥子娶亲,他是千百个不愿意啊!虎妞,一个虎头虎脑的丑姑娘,为了达到目的,不惜自己的名誉,欺祥子说有了他的孩子,多么大的屈辱,成婚后虎妞也常常压迫祥子,这他也忍了。 可是为什么最后祥子变了呢?是因为那个年代,那个黑暗的旧社会,逼他改变的。在那个时候,像祥子这样的人就会碰壁,混不出头,例如小马儿的祖父,年轻时也和祥子一样,心眼好,老了之后就连仅有的亲人——小马儿,也离他而去。但反而越狡猾的人还越能丰衣足食,例如孙排长,小小的排长竟能混个侦探当,还敲诈了祥子的三十多块钱积蓄……要强、勤劳、低眉顺眼……的祥子,到头来:工钱没了,只能去去借去赌;心爱的人没了,就去百房子解愁;车没了,也就没了事干,就去帮结婚的举旗子,帮出殡的举花环挽联,就用得来的十几个铜板混日子过,过一天算一天。正如书中结尾所说:“体面的,要强的,要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我觉得苔丝的悲剧起初来自她的无知,她还不懂保护自己,所以会被诱奸。其中一部分责任来自她的家庭和社会背景。后来的悲剧缘自社会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她爱人的处女情结,既然他曾经做过同样的事,为何又不能原谅苔丝,而后的悲剧就是所谓的巧合了,她爱人生病而耽搁没能赶回去,然而社会原因占主导地位,同样不可忽略人们心中的贪婪虚荣(这一点体现在其家人)。然而结局确实不是那么富于悲剧性,因为她为了争取最后一点小小的幸福,勇敢的反抗了,尽管结局并不完美,但是却给主人公增添了亮点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采取了坚决批判的立场,因此获得了“悲观主义者”的绰号。作为一位人道主义作家,他认为人民的生活是悲惨的,民间人物的命运也是悲剧,而主人公的命运是人类命运的缩影。他在作品中广泛使用的表现手法是对比描写法,这种方法具有种种不同的具体形式。他的对比是多种层次和范围的:人和社会环境、人和大自然,人的粗暴的感情因素和理智因素,人的外貌和他的内心世界等。特别是突出地反映了人物性格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以及人物与命运抗争的无奈和弱小,因此,他把自己的作品称为“性格与环境小说”,他认为性格和环境的冲突造成个性的毁灭。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德伯家的苔丝》(下称《苔丝》)中,它作为哈代悲剧小说中的典范,奠定了哈代悲剧作家的地位,为哈代赢得了杰出小说家的声誉。《苔丝》中的悲剧原因主要有命运悲剧、社会悲剧和性格悲剧三个方面,三者融为一体,呈现出强大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一、 命运悲剧苔丝的悲剧首先是命运的悲剧。苔丝是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出生,并且是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里,家庭拮据的经济状况和不负责任的父母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同时,作为一个美丽但是身份低下的女性,在维多利亚时代,性别与出身给这个纯洁而勇敢地追求幸福的姑娘带来的只能是厄运。而作者似乎要为了突出这种命运的不可违抗性,在他的作品中总是穿插了大量的偶然性因素。在《苔丝》中,哈代作为一个农家孩子,她是朴质、善良、能干的小姑娘,从小就帮助家里干活并且干得比别家的孩子都不赖。同时她也是一个负责任的人,作为家中的长女,她打小就挑起了家中的重担,并且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承担这一切。这样的一个女孩的生活本应是幸福而美满的,但是命运却和她开了很大的玩笑。故事从她的善良、负责任的天性开始,她在深夜主动提出为酗酒的父亲赶车送蜂蜜,却在困倦中不小心与一辆邮车相撞,把家中唯一的一匹生计工具——“王子”撞死了,这让她有一种负疚感。而在此之前,他的父亲回家的路上获知了:苔丝家原是名门望族德伯氏的后裔。牧师劝告他:德伯家已经没落,不要再做任何无谓的工作。但是却在犹豫中没有清楚地告诉他:亚历克•德伯家是假冒的德伯世家。于是虚荣的德伯执意要女儿去亚历克家认亲,从此攀上一户好人家,全家人也跟着享福。高洁的苔丝本不愿意却认亲,却因心有愧疚,只好硬着头皮去认亲。结果在德伯家惨遭不幸,从此开始了她悲壮的人生道路。遭遇了此厄运,她本来是要远走高飞的,却在落难后才遇见了心仪的对象安吉尔。两人一见钟情,苔丝也尝试过拒绝,但是都没有成功,两人终于到了水深火热的程度,谈婚论嫁的地步。苔丝无奈之余,婚前怀着负罪感给安吉尔写了一封忏悔信,希望能得到安吉尔的原谅,但是无独有偶,信被塞到了地毯下面,安吉尔没有看到,这又开始了她的另一个大灾难:安吉尔远走他乡。苔丝从此贫困交加,再加上父亲的死,家庭的重担全都落在了她这个长女身上,在混乱和无奈中,她又重回到了亚力克身边。当了她的情妇。但是恰恰在这个时候,安吉尔又回来了,并且是带了忏悔的心情回来的,他希望能得到苔丝的谅解,却得知妻子已作了他人的情妇。而苔丝此时悔恨交加,认为一切的恶果都是亚历克所为,在愤恨中把他杀死,但是自己也没有免遭到法律的制裁,被送上了绞刑架。在苔丝的身上,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了命运对人物的嘲笑,苔丝是天命或宿命的牺牲品;同时,作者也稍微夸大了偶然性在人们生活里的作用,例如老马的死;苔丝跟亚历克的相遇成为她生活中的转折点;苔丝在与安吉尔结婚前夕写给他的信产生了悲剧的误会;安吉尔最后的悔改返回等等。但是这种命运的描写却也是真实的,在当时的社会不乏这样的例子,正如劳伦斯所说:“哈代的感情、他的直觉、他对美感的掌握……是非常伟大和深刻的。”○1二、 社会悲剧照哈代所说 ,人类悲剧的基础在于个人跟相敌对的、不正当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冲突,更广泛一些说,就是人类跟残酷无情的大自然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令人可悲地无法解决。哈代小说中的爱情故事由于同传统的伦理观或道德观相抵触,总是以悲剧结束。虽然小说中的人物的爱情在他们自身的范围内或许是成熟的、道德的,但对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而言,却又是不成熟的、不道德的。在《苔丝》出版后,曾被攻击为“不忠,不贞,诲淫”,因为在维多利亚的时代,男人与女人在婚姻爱情上的地位是永远无法平等的;而三角恋爱关系以及离婚、外遇、婚外关系之类,也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苔丝正是这种不公平的伦理观和道德观下的牺牲品,她的整个一生都是在强迫和暴力下生存,社会和法律都认为那些侮辱和迫害苔丝的是正当的,因为她不能自卫。在作品中,哈代试图把苔丝和安吉尔平等:他们同样在青年时代都“陷入了罪恶”。但是,这个有着光明理想、先进的文明思想的人,口口声声说深爱着苔丝的人,到了紧要关头,却也暴露出自私自利的、目光狭小的小市民特征。因为资产阶级道德的不成文法,男人干了这种事并不认为有罪,只有女人——小市民宗法社会制度下的奴隶吃亏。而最后,当苔丝有生以来第一次进行自卫时,从那个同样的“刑律”观点看来,“一个纯洁的女人”就变成罪犯了。因为苔丝不属于有产阶级,从她出生之日起,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就剥夺了她过象人的生活的权利,现在又剥夺了她所残余的唯一的东西——她的生命,命运对她的“戏弄”算完结了。三、 性格悲剧哈代曾说:“悲剧。简单地讲,可以这样说:悲剧表现个人生活中的一种事物的状态,他的本能或欲望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悲惨的结局。○2苔丝是哈代在人物塑造方面的高峰。她集人类美貌、善良、聪慧、勤劳、坦诚、坚贞于一身,是个纯情高洁的乡村田园姑娘。哈代正是怀着这样的激烈的感情来描绘苔丝的,她被奉为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并在序言中说:“这是一个心地坦白的人对于主人公的品格的评价。”可见苔丝在哈代心中的高洁形象。但是,这样一个优秀、突显的女性,她的不幸正是那种表现了她的性格力量的事件造成她的不可避免的堕落——她的纯洁致使了她的轻信与单纯:她因为责任心而挑起了夜里送蜜的重任,却不小心撞死了“王子”从而迫于无奈而去相亲,虽然她一开始就意识到亚历克的不轨图谋,但是她却过于天真大意。对于亚历克对她的帮助:教她吹口哨等都还心存感激。在事发那晚,只因想避开别人的“语战”,竟大意地跳上亚历克的马车,还挨着他睡着了;当她发现亚历克使诈却没有决意离开;同时对亚历克送给父亲和弟妹礼物而产生负债感,这一切都是她的纯洁所致,给了亚历克以可乘之机,让自己步入厄运之中。一位这样轻信的姑娘,她势必会既丧失名誉,又失去自己的爱人,这也是她不理解的,她的爱人安吉尔怎么能够不象她爱他那样,同样无私地爱着她。但是,倘若她不是这样纯朴,这样无用心地天真,她不会这样爱着安吉尔,她能够猜到她的爱情是怎样的结局,她也不会深有负罪感受,更不会说出自己的秘密,悲剧也决然不会发生。但是,她也不为之苔丝了,也决然不会引发我们的恐怖和怜悯之情。苔丝还有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她的反抗性,这是她身上的另一个杰出的闪光点,被公认为维多利亚时期的三个叛逆女性之一,但是她这种反抗性却不够彻底,一直囿于她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她一生追求幸福,对亚历克敢恨,对安吉尔敢爱,在一定程度上敢于反抗旧礼教。她蔑视和否定宗教,但当宗教约束与自然天性发生矛盾时,她毫不犹豫地对它发出了质问,她凭借着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以卵击石”。但是尽管她做出最大的努力去抗争命运,仍然逃脱不了当时普遍女性的下场。她不自觉地从宗教观出发考虑问题,她无法摆脱世俗观念的阴影,封建礼教压迫着她。她恪守那个时代的准则,在她内心深处有一种不可饶恕的罪恶感。当她的孩子死时,虽然她不屑于宗教,但是她又担心她的孩子会因为没有洗礼而被打下地狱最低层,自己偷偷地给他洗礼;当她获知安吉尔也曾犯过错误时,她仿佛看到了希望,但是安吉尔的反应又让她跌回了不变的道德轨道中,她那原始的感情被安吉尔的文明轧得粉碎;她勇于追求爱情,对亚历克的不合理要求敢于反抗、拒绝,而没有从此甘于认命,但是考虑到孝道和迫于生活,她又重回到他身边;她认为自己对于安吉尔的爱是有欠缺的,她没有为安吉尔守身如玉,在临死前,她请求安吉尔娶她的妹妹为妻,因为“凡是我的长处,她一样地不短,可是我的坏处,她却一点没有……”她一直在旧有的道德圈边缘徘徊,在她这种不断地抗争、妥协、堕落到最终的坚决反抗中,我们看到了美好的东西被不可抗拒的强大力量撕裂的凄美。四、总结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哈代的悲剧性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之所以显得十分出色,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塑造了一个动人的悲剧性人物——苔丝,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她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造成了悲剧性的结果。她是好人但不是完人;她的有着令人同情甚至钦佩的品质和性格,同时也有着凡人不可避免的弱点和缺陷;她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和悲惨结局更能反映时代的现实,获得了我们的共鸣。哈代为我们展示了一位维多利亚时期少女的真实感情和多舛的命运,她是在同命运、环境、社会的斗争中失败后倒下来的。这样的悲剧不是偶然的,也不只发生在一个苔丝身上,从这个悲剧本身,我们对那个时代都应有更深的思索。参考文献:[1] 托马斯•哈代. 苔丝. . .[2] 张中载. 托马斯•哈代——思想和创作.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7[3] 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编. 英国文学史1870-1955.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4] 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年.[5] 秦玲. 苔丝悲剧的形成原因. 南阳师范学院. 2005[6] 王梅兰[7] 姚佩芝,董俊峰.《德伯家的苔丝》——哈代综合悲剧观的完美体现.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8] (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注释:○1 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编. 英国文学史1870-1955.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2《早年的哈代》第230页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近百年中国古代文学的性别研究2、微信与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与创作3、从"内""外"之争到文化诗学--文化诗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语言学转向述评4、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教学5、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6、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7、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主要特征8、中国古代文学的重数传统与数理美--兼及中国古代文学的数理批评9、再论古代文学文体学的内涵与方法10、"诗言志":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一个标本11、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学传统--兼论古代文学文体研究的对象与方法12、学科史·研究史·学术史--国学与古代文学关系的三个视角13、困窘与出路:古代文学研究"文化学转向"的背后14、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现代化"的点滴思考15、论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及其呈现
雷雨》 背景介绍 曹禺是现代著名的剧作家。原名万家宝,字小石。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祖籍湖北潜江。父万德尊,毕业于日本东京士官学校,辛亥革命后曾任黎元洪秘书,后赋闲在家。曹父喜爱文学,常与友人饮酒赋诗,有时也令曹禺做诗,使曹禺从小就接受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曹禺幼时由家庭教师启蒙,学习四书五经,但也偷偷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镜花缘》等中国古典小说,还读一些林纾译的西方小说。曹禺生母早逝,继母喜欢看戏,他从小就跟随继母看了很多京戏、地方戏和文明戏,还常常阅读《戏考》;除文学之外,又培养了他对戏剧的兴趣。 曹禺童年是在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夕这一段时间度过的。整个社会非常腐朽黑暗,父亲对家人严厉专横,曹禺虽生活在比较富裕的家庭但并不感到温暖。“我生长在一个曾经阔绰过,后来又没落了的家庭里。少爷们有自己的佣人,自己的书房。住的相当舒服,但是闷得很。整个家庭都是郁闷的。每天都可以听到和看到很多乱七八糟的事。对周朴园逼繁漪吃药那类事情,从我的亲戚、朋友的口里经常可以听到”。另一方面,他也从保姆段妈那里听到农村生活的痛苦和农民破产的惨状。这一生活经历,使他产生了贫富之分的观念,并在头脑里埋下了憎恶旧社会和旧家庭的种子,这常常成为他后来戏剧创作的内容。 1922年,曹禺进入天津南开中学。南开是北方业余话剧运动中心之一,“南开新剧团”是有影响的戏剧团体。曹禺在张彭春老师的启发帮助下参加了剧团,并于1925年开始演戏。这是他从事话剧事业的开端。他在霍普曼的《织工》、易卜生的《国民公敌》、丁西林的《压迫》等剧中扮演角色。后又主演过易卜生的《玩偶之家》、高尔斯华绥的《斗争》、莫里哀的《悭吝人》等剧。由于当时男女不能同台合演,曹禺有时不得不扮演女角,他的表演才能受到同学们的好评。这些演出活动,不仅使他熟悉了舞台,了解了观众,而且也从剧本中接受了民主自由的思想影响。他还改编过一些剧本。 曹禺在中学时代还广泛接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进步书刊的影响,特别是从鲁迅的小说和郭沫若的诗歌中汲取到改造社会的精神力量,增强了对黑暗社会愤懑不平的正义感。在南开中学时,曹禺就尝试写作新文学作品。最初的作品有小说《今宵酒醒何处?》,新诗《雨中》《四月梢,我送别一个美丽的行人》《南风曲》等。 1928年南开中学毕业后,曹禺进入南开大学政治系,学习政治经济学等课程,由于对这些学科不感兴趣,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攻西方语言文学。在此期间,曹禺广泛涉猎欧美文学作品。他曾被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所深深吸引,也曾对莎士比亚的作品十分着迷,还非常喜欢契诃夫、奥尼尔等人的剧作。所有这些作家都给他后来的戏剧创作以影响,从不同方面丰富和提高了他的艺术表现力。大学期间,曹禺仍然是中国戏剧的热烈爱好者。课余,他经常同靳以,还有新结识的巴金一起看戏,观赏了著名京剧演员杨小楼、余叔岩、刘鸿声等人的精彩演出,他对昆曲和曲艺也很入迷。这些传统艺术对他后来的戏剧创作同样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1933年大学行将毕业时,曹禺根据少年时代的生活积累,借助多年学习探索欧洲戏剧艺术所掌握的技巧,写出他的处女作《雷雨》。 这部作品由巴金推荐,1934年7月在《文学季刊》第1卷第3期上发表。《雷雨》的问世,使中国有了足以同世界优秀剧作相媲美的话剧作品,它是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名著导读《雷雨》其后,曹禺分别创作了《日出》(1935)《原野》(1936)《北京人》(1940)等一大批剧作,从不同层面剖析了中国社会,均以自己独特的风格蜚声剧坛。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Ⅰ》。有删节) 曹禺从1929年开始酝酿人物、构思剧本,到1933年最终完成了《雷雨》的创作,前后用了五年时间。虽然它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但一炮打响,震动文坛,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作者出于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通过两个在伦理血缘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家庭,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重罪孽。 30年前,周家少爷周朴园同侍女侍萍私下相爱了,他们生下了两个儿子,但是周家反对他们的结合,为了给周朴园找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硬是把侍萍逼走了。侍萍怀着满腔的悲愤,抛下大儿子周萍,抱着小儿子投河自尽。被搭救之后,她嫁给了鲁贵,并生了一个女儿四凤。 30年后,靠着盘剥工人,周朴园已经成为一个煤矿公司的董事长。他又有了一个年轻的妻子繁漪,并且有了一个儿子周冲。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命运的捉弄,鲁贵和四凤先后来到周公馆做了佣人,鲁大海(侍萍抱走的那个小儿子)也到周家煤矿上当了工人,并作为罢工代表反抗着周朴园的剥削和压迫。周朴园是个“社会上的好人物”,但在家里,却是一个专制的家长。在这样一个令人窒息的家庭中,罪恶在悄悄上演:周萍和自己的继母繁漪私通,后来为了摆脱繁漪的纠缠,也为了悔改自己“以往的罪恶”,他到四凤那里寻找寄托,并让四凤有了身孕。侍萍来到周家,与周朴园相认,虽然周朴园一直思念着侍萍,但当她真的出现在面前,他又觉得她是来算旧账的,试图用钱替自己赎罪,遭到了侍萍的拒绝。 终于,在一个雷雨的夜晚,所有的矛盾冲突有了一个总爆发。得知自己和周萍的血缘关系,不堪忍受打击的四凤冲入雨中,不幸触电身亡。一直暗恋着四凤的周冲追了出去,也为救四凤而触电。在一片混乱中,周萍开枪自杀。最后,只剩下憔悴的周朴园,陪伴着痴呆的侍萍和疯了的繁漪。剧本描写了这样一个残酷的世界,每一个人都“在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的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心来拯救自己”,但不管怎么挣扎,怎么呼号,也难以逃脱悲剧性的命运。 虽然对于这种悲惨命运的成因,作者归结为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以及这斗争背后的或者叫做“上帝”或者叫做“命运”的主宰,但悲剧的直接原因还是周朴园30年前所造的罪孽,因此,剧本客观上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周朴园所代表的那个阶级。 周朴园是一个典型的资本家化了的封建家长,在社会层面上,他是一个冷酷的吸吮工人血汗的资本家,干尽了昧心的勾当;在家庭层面上,他是个自私专横的家长,容不得半点的思想自由和人格独立,从精神上、感情上、心灵上,压迫着他的妻儿,造成了繁漪的畸形反抗,并制造了新的罪恶。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揭露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封建性,因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意味。当然,周朴园也不是某种政治概念的符号,而是血肉丰满的复杂人物,他对于侍萍的感情是真挚的,面对侍萍时流露的忏悔也不是虚伪的做作。 另一个人物侍萍则纯然是一个受害者,不仅自己身受其害,而且自己的女儿又重蹈覆辙,甚至陷入更悲惨的命运中,这种悲剧性深刻表现了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人物的不幸,控诉了社会的不人道。 精彩片断 1. 鲁贵慌忙由中门下。四凤端着药碗向饭厅门,至门前,周繁漪进。她一望就知道是个果敢阴鸷的女人。她的脸色苍白,只有嘴唇微红,她的大而灰暗的眼睛同高鼻梁令人觉得有些可怕。但是眉目间看出来她是忧郁的,在那静静的长的睫毛的下面,有时为心中的郁积的火燃烧着,她的眼光会充满了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她的嘴角向后略弯,显出一个受抑制的女人在管制着自己。她那雪白细长的手,时常在她轻轻咳嗽的时候,按着自己瘦弱的胸。直等自己喘出一口气来,她才摸摸自己胀得红红的面颊,喘出一口气。她是一个中国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明慧。她对诗文的爱好,但是她也有更原始的一点野性:在她的心,她的胆量,她的狂热的思想,在她莫名其妙的决断时忽然来的力量。整个地来看她,她似乎是一个水晶,只能给男人精神的安慰,她的明亮的前额表现出深沉的理解,像只是可以供清谈的;但是当她陷于情感的冥想中,忽然愉快地笑着;当着她见着她所爱的,红晕的颜色为快乐散布在脸上,两颊的笑涡也显露出来的时节,你才觉得出她是能被人爱的,应当被人爱的,你才知道她到底是一个女人,跟一切年轻的女人一样。她会爱你如一只饿了三天的狗咬着它最喜欢的骨头,她恨起你来也会像只恶狗狺狺地,不,多不声不响地恨恨地吃了你的。然而她的外形是沉静的,忧烦的,她会如秋天傍晚的树叶轻轻落在你的身旁,她觉得自己的夏天已经过去,西天的晚霞早暗下来了。 〔她通身是黑色。旗袍镶着灰银色的花边。她拿着一把团扇,挂在手指上,走进来。她的眼眶略微有点塌进,很自然地望着四凤。〕 2. 周朴园 (四凤端茶,放朴园前)四凤,(向冲)你先等一等。(向四凤)叫你跟太太煎的药呢? 鲁四凤 煎好了。 周朴园 为什么不拿来? 鲁四凤 (看繁漪,不说话) 周繁漪 (觉出四周的征兆有些恶相)她刚才跟我倒来了,我没有喝。 周朴园 为什么?(停,向四凤)药呢? 周繁漪(快说) 倒了,我叫四凤倒了。 周朴园(慢) 倒了?哦?(更慢)倒了!(向四凤)药还有吗? 鲁四凤 药罐里还有一点。 周朴园(低而缓地) 倒了来。 周繁漪(反抗地)我不愿意喝这种苦东西。 周朴园(向四凤,高声) 倒了来。 〔四凤走到左面倒药。 周冲 爸,妈不愿意,您何必这样强迫呢? 周朴园 你同你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哪儿。(向繁漪低声)你喝了,就会完全好的。(见四凤犹豫,指药)送到太太那里去。 周繁漪(顺忍地) 好,先放在这儿。 周朴园(不高兴地) 不。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 周繁漪(忽然) 四凤,你把它拿走。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 喝了它,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 周繁漪(声颤) 我不想喝。 周朴园 冲儿,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 周冲(反抗地) 爸! 周朴园(怒视) 去! 〔冲只好把药端到繁漪面前。 周朴园 说,请母亲喝。 周冲(拿着药碗,手发颤,回头,高声) 爸,您不要这样。 周朴园(高声地) 我要你说。 周萍(低头,至冲前,低声) 听父亲的话吧,父亲的脾气你是知道的。 周冲(无法,含着泪,向着母亲) 您喝吧,为我喝一点吧,要不然,父亲的气是不会消的。 周繁漪(恳求地) 哦,留着我晚上喝不成吗? 周朴园(冷峻地) 繁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周繁漪(四面看一看,望望朴园,又望望萍。拿起药,落下眼泪,忽而又放下) 哦,不!我喝不下! 周朴园 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 周萍 爸!我 周朴园 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 〔萍走至繁漪前。 周萍(求恕地) 哦,爸爸! 周朴园(高声) 跪下!(萍望繁漪和冲;繁漪泪痕满面,冲身体发抖)叫你跪下!(萍正向下跪) 周繁漪(望着萍,不等萍跪下,急促地) 我喝,我现在喝!(拿碗,喝了两口,气得眼泪又涌出来,她望一望朴园的峻厉的眼和苦恼着的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哭着,由右边饭厅跑下) 阅读指导 《雷雨》发表以后,有很多人不厌其烦地给它下脚注,做论断,这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总有一些臆测的东西存在。曹禺在《〈雷雨〉序》中曾经就自己创作《雷雨》时的想法、对人物的看法作了详细的说明,阅读全剧之前,细读这篇文字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真实内涵,而不致于在众多的专家分析面前迷失了自己的判断。 戏剧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是人物的对白和独白,人物的提示往往是无足轻重的,但曹禺很善于写人物提示,每一段人物提示都是一篇精美的文章,对人物的性格有着精到的刻画。阅读本剧,除了欣赏精彩的台词之外,人物提示甚至环境描写也要细细品味。
“把”字句的语法、语义分析之各家浅谈“彼得•潘现象”的透视分析——由彼得•潘人物形象引发的思考“常常”和“往往”的词语辨析与词典释义“纯乎词人之词”----试论少游词对词的本体性认识“点”和“些”的对比研究“多少”字结构在语义的差异“孤独”的传承——试论卡夫卡对马尔克斯创作的影响“古歌旧曲君休问,听取新翻《杨柳枝》”——李碧华小说《青蛇》的“旧曲新翻”“积非成是”——浅析成语的误用合法化现象“绝望之岛”的希望——论《论鲁滨孙飘流记》中的人性探求“美国梦”的破灭——《嘉莉妹妹》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共同主题“民间围城”——论阎连科小说创作与河南文化“明目张胆”感情色彩探究“起来”语义虚化的认知机制初探“情”字牵桥,命里玄 ——浅谈李碧华小说的爱情与宿命“情生诗歌”与“自然灵气” ——浅谈汤显祖诗歌的两个基本主张“人”的复活——余华小说创作的人学视阈“三言”——话本小说的雅化“三言”中僧尼形象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上帝”的恩赐——论林语堂文学创作中的宗教精神“诗意现实主义”的文学史考察——以施笃姆的诗化小说为中心“疼痛”的女性——以毕飞宇中篇小说中的女性悲剧为例“伟大的哑巴”与“地窖中的穴鸟”——试论卡夫卡创作中早期电影的痕迹“现实+理想”的爱情——由“林语堂三部曲”中的爱情看林语堂的婚恋观“心猿”之踪——“心学”对《西游记》的影响“性”与“不幸”——解读王小波《黄金时代》“自今”释义研究《奥多芙的神秘》的“哥特式”特征《百年孤独》中后殖民主义的解读《尔雅》对复音词的认识观念研究
已发表的有以下论文,参考下吧:1.张洁小说的女性意识浅谈2.激进与犹疑——张洁小说女性意识评估3.一场女性救赎失落的悲剧——张洁小说女性形象论析 4.试论张洁小说女性意识的嬗变 5.女性建构与认同焦虑——论张洁小说《方舟》的叙事伦理6.女性的自觉与局限——张洁小说知识女性形象 7.何处是方舟——论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8.结合张洁的女性文学创作 谈谈中国女性解放发展的道路问题 9.男权社会中的矛盾女性——论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吴为10.抗争与守望:张洁小说女性意识的整体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