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博士论文答辩后

发布时间:

博士论文答辩后

苏州大学博士论文答辩合格在3个月内可以拿到学位证。博士论文答辩通过后,需要提交一系列相关的材料审核,并经过学校学位委员会的审批,最终颁发学位证。

博士答辩后多久可以拿到新位置 - 百度知道1个回答回答时间:2022年3月18日最佳回答:”博士答辩后3三个月后可以拿到学位证。在读博时,论文答辩合格者各项条件合格就能获得博士学位证书。博士生答辩有以下程序:1、论文...百度知道

您好,一般而言,博士论文答辩完毕后,学校需要10-15个工作日才能处理好所有文件,签发毕业证书。另外,在此期间答辩委员会和学校要进行审核,确认以及审批,所以处理时间可能比较长。故此,博士论文答辩完毕后,一般需要约1-2个月的时间,方可拿到毕业证书。其次,一般来说,博士论文答辩后通过后,学校会在20-30天内发放毕业证书。在发放毕业证书前,学校会要求学生办理毕业登记,此登记过程根据所在学校和院系而定,可能会花费1-2周时间。最终,博士论文答辩通过后,学生可以在1-2个月后拿到毕业证书。

博士论文答辩以后

博士中期考核距离毕业多久2年博士中期考核距离毕业2年。 中期考核一般标志博士生基础知识通过可以开始研究了。 百度知道提供内容

清华大学博士答辩完十天离校。按照规定清华大学博士论文答辩时间一般为每年的五月份中旬,答辩结束后十天就可以离校。博士答辩通过,就是毕业了。

博士论文答辩后发表

2.站立发表答辩通过的感言。(1)倾情表达自我通过答辩后此刻的心情。表达应该是坦诚,真诚,深情,激情的。(2)致感谢辞。其一,表达对答辩主席的感谢之意。其二,表达对答辩委员的感谢之意。其三,表达对自己导师(但不能提及导师姓名和导师的身份信息)几年来辛勤付出的感谢之意。其四,感谢自己的母校与院系,以及有关领导,老师,工作人员和朋友,几年来对自己的培养,教育,关心和帮助。也要及时感谢在答辩场为自己答辩服务的相关人员。(3)对自己未来的展望和表态。其一,表达永远记忆母校培养恩情之意。其二,表达将好好工作,好好传播母校的智慧,文明,思想和情意,并以成绩来报效母校培养之意。3.再次对答辩主席台人员行鞠躬礼致谢,离席。

博士毕业可以先答辩再发小文章。博士论文先答辩,核心论文晚些发,打个比方,2019年上半年博士毕业论文答辩,核心论文在2019年底和2020年发表,毕业证书和博士学位同样在2020年拿到。

博士论文答辩观后感

好累的周末,毕业论文答辩终于完成了,开始挺紧张,可能是老师为了让我们高度重视这件事吧,提前嘱咐了很多,越听就越紧张。         开始要做自我介绍,将自己是哪届的学生,姓名,工作单位简要介绍清楚。然后对自己的论文有一个大概的概述,主要就是选题依据,为什么选择这个论文研究 然后论文的内容和结构。三位评审老师,会根据你自我介绍和论文中的内容提相关的问题,每人提两个问题,一共六个问题,然后去旁边的准备室准备。         我个人通过旁听其他同学答辩,有了以下的总结:         1.能脱稿最好,老师喜欢对视学生眼睛倾听学生阐述观点。如果不能脱稿,也千万不要用论文中的原话来回答问题。有的同学越念越没有信心,听起来就会觉得乏味。         2.一定自己写,老师已经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对于自己写的还是花钱雇枪手是一目了然的。别人写的弊端就是论文答辩时太难答了,因为对论文不熟悉。         3.和自己工作结合的实事求是的论文最好,好像最后得优秀论文的都是写的自己工作,这样业务熟悉也创新。         4.提前和导师沟通查重软件是什么版本,有的人用了不同的版本导致没过,这个很重要切记。因为我都是自己打的,所以很放心,压根没查。           5.到最后的感想就是,我们工作和学习都那么忙,论文确实没有太多精力,只有认真一点点,多认真一点点就可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只需要去拼认真就行了,不用拼天赋。         6.少说,切记啰嗦,如果又想把自己的好多实例和观点表达出来,就一定一定要学会精炼语音,这点很难,要么就是精彩的滔滔不绝,要么就是紧张的答不出话,简练的精彩真的很少。           这点在工作中一样适用,不要多说。           7.穿正装,虽然老师不太在乎,也有没穿正装的同学得分很高,但是我个人是一个比较有仪式感的人,我觉得这样的态度是对老师辛苦工作的尊重,也是一种对这个学历的认可。这点是个人意见,请选择性参考。         认认真真把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好,你就是不平凡的人。祝福所有同学,论文答辩通过。人生里,一起来坚持认真二字。

从上学期开始,女儿就开始写她的毕业论文了,没放寒假之前,我每次打电话给她,她都说在写论文呢。她说论文要写很多内容,光是字数就得写够十万多字,而且十万字是汉字的数量,如果用英文表达出来,则更费笔墨。 过完年到现在,因为受疫情影响,没能上学,女儿每天都在家中写论文。每次论文写好后就发给导师,导师看过以后又让她修改或者重写。 女儿一写论文就是一上午,或者一下午,甚至一天。有时看她很辛苦,就会默默的为她倒杯水,悄悄地放在她面前,等她写完了才跟她说笑。 上个星期天她跟我说3月15号她就要论文答辩了,听了这个消息,我很兴奋,我说终于要熬出头了。 可女儿说哪有那么容易啊,还不知道能不能过呢,况且这只是预答辩,预答辩过后,还有一次盲审。 我不懂盲审是什么意思?她就跟我解释说盲审是审核的导师,不知道你是哪个学校的学生,也不知道你姓什么,叫什么?你也不知道导师是哪一位导师,因为导师可以是全国各地任意一位导师。你也不知道他是谁。 女儿说她是第一个答辩的学生,8点30分就开始了,很紧张。 我说你肯定是同门中最出色的那个,要不然怎么会第一个。 女儿说就你知道了,我说我总不能跟你一起没自信吧?女儿想了想说,嗯,也是。 时间一天一天的既漫长,又很快地到来了,14号晚上22:00下了班,洗完澡又洗了衣服。已经快凌晨了,女儿还没有熄灯睡觉,我赶紧叫她好好休息,明天还要大考,看得出来,她很紧张。 看她没有睡意我就问她论文答辩都是答辩什么内容的,她说就是听几个导师给你的论文找缺点,挑毛病,然后给你一些建议。通俗一点的说,就是挨批吧。 我说不是还可以辩论吗?女儿说通常情况下,你是没有说话的份的。 其实我也很紧张,因为每次考试都会影响到女儿的前途,尤其是这种大考更是。 既激动又紧张的时刻,终于来了,闹钟准时响起,我从朦胧的睡意中听到客厅里传来女儿朗读的语音。女儿开考了。 此时她一定很紧张吧,但我不能去打扰她,还是坚持一会再上洗手间吧,我心里想。 过了半个小时,我把门开了一条缝,看到女儿严肃地坐在电脑前。她望了我一眼,也没说话,我又把头缩了回来,再等一下吧,看来现在还没有结束,我还不能出去。 快到九点半了,客厅里一点动静都没有,听女儿说,每个考生只有半个小时的答辩时间,女儿一定考完了,而且我总不能一泡尿憋到他们都结束吧,还是出去一趟吧。 从女儿的电脑后面小心翼翼的绕道洗手间,可恶的风,还是将洗手间的门在我没在意的时候咣当一声关上了,吓了我一跳呢。 从洗手间出来,我赶紧望向女儿,她似乎没有在意刚才的声响,原来她考完以后把电脑调成了静音。我问她什么时候可以结束,她说要到下午13点左右。 我下午还要上班,还有你爸爸11点半要回来吃饭,我可以做饭吗? 女儿说你该干嘛干嘛吧,可以的,我说我可以看你们怎么考试吗?可以的。她说。 真没想到我还可以观看他们的现场答辩,幸亏昨天把今天要做的菜都买好了。 赶紧把米放在电饭锅里煮,以最快的速度做好两三个菜,完了以后我坐在女儿身边观看起他们的答辩现场。 我既激动又新鲜,好奇。 这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穷人家的孩子交不起学费,念不起书,站在教室外面偷听老师讲课的情景。此时的我就是站在教室外面那个偷课的孩子。 因为事先听女儿说过关于答辩的内容,所以我听起来多少也能听懂一点。比如里面提到的重复率调研的内容,题目,与研究的方向等等说法。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长得非常漂亮的女孩,如果不看她的论文光看她的长相,绝对能过。可惜导师们噼噼啪啪给她提出了好多问题。 她研究的题目是: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导师们毫不客气地给她提出了各种疑问,我最深刻的问题是这样的,导师问:一个高中生还需要用思维导图来教学,你是不是在侮辱一个高中生的智商? 还有你的题目是思维导图,可在内容里,为什么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你的写作?你研究的对象到底是什么?你说的这些又有什么目的? 然后导师又说任何学科都是一门科学,在科学面前是不能有一点马虎的。 同样是这位美女,美得让人不忍心伤害,可是她还是让导师们不得不提高嗓门和她说话。 另一位导师把她的论文拿在手里,扬了扬,让她亲自看看她的封面有什么不同。 光看这封面,我就用不着往下看了,因为封面上已经说明了你是个毕业生。导师又说。 原来它的封面设计上本该是2020届应届毕业生,她硬是打印成2017年毕业生。 我的天呐,我的头都炸了,这可咋整啊? 导师又问:一个研究生,犯这么低级的错误,你整天都在做什么?导师又说任何偷懒和敷衍都是对自己和社会的严重不负责任。 看导师的表情,我为这位美女感到庆幸,幸亏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没能到现场去答辩,如果像往年一样到现场,都不知道这位美女该如何下台。 看来光有一张美丽的外表,还不够,面膜和口红,更拯救不了硬伤。 先生12点多下班回来了,小心翼翼的开了门,因为他也知道今天女儿在论文答辩。 爸爸,你可以大声说话的,女儿说。 能说俺也不说,会打扰你的,先生小声说。 我们都被她逗笑了 妈妈,你也去吃饭吧,下午还要上班,女儿说。 我赶紧吃完饭,又坐到女儿身边,最后一个考生答辩完成,屏幕上出现拜拜的手势,然后几位导师商量到后台讨论一下。 不出所料,那个美女同学预答辩没能通过。 我一直以为能够考上研究生的都是佼佼者,而且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也会熠熠生辉,可是通过对这次论文预答辩的观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任何人达到多么高的高度,一旦停止了学习,停止了进步,你之前所有的努力都会黯淡无光。 从导师们犀利的言辞中,严谨的治学态度上,我还看到了教育界的希望。

本学期课题组进行的博士、硕士两场毕业论文答辩确实是阵容强大,专家提出的问题也是非常到位,大多问题都涉及到论文非常关键的东西,切中要害。这两次答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例学习材料,受益匪浅。作为身在其中的答辩者之一,我更是感触颇深,无论从感性上还是理论上,都有很多收获,其中很多都是以往只听别人答辩所无法感受得到的。从感性上,最大的感想是,心态一定要放松,不要紧张。过度的紧张可能会感觉大脑一片空白,讲也讲不好,原本可以回答出来的问题也答不上来,所以,树立信心,消除紧张心理非常重要。我这次答辩与前面的预答辩相比明显紧张,反思了一下,原因主要有:准备不足。答辩一定要早做准备,无论是论文还是答辩ppt,最好有很大的提前量。提早准备好答辩需要的一切材料,既能保证足够的时间修改完善,也可以给自己宽松的心理空间,不至于因准备不足而临阵出现慌乱紧张的情绪。PPT讲解熟练度不够。ppt陈述一定要练习熟练,最好能脱稿。熟练自然就不会太紧张,即使紧张也不至于发挥太差。再者,针对本次答辩出现的笔记本无法显示的情况,如果能够熟练到几乎脱稿的程度,就不会有那种无所适从的紧张感觉了。睡眠不足。答辩前一定要休息好,作息规律。本以为答辩前几天的睡眠不足也不会影响答辩,毕竟紧张气氛下不会犯困。但没有想到,虽没犯困,身体的乏力感却无法控制,心脏很容易跳得快,大声说话时底气不够,别说答辩过程中的声音发颤,就是当天私下聊天声音都是颤的。声音颤更强化了自己的紧张感,还把紧张感传递给了别人。所以,千万不要临时抱佛脚,避免作息不规律带来的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从理论知识上,通过这次答辩,我更加清楚了这个研究存在的问题,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各位专家提供了很多专业批评和意见,使我对这个项目的理解更进一步,更使我深刻理解了如何才能将研究做得更好。首先,在综合的ERP指标选取上,专家为我指出了几种可行的方法,比如计算效应值,看哪个指标上学习障碍受损程度更大,做回归分析找出贡献最大的指标或最敏感的任务,借助判别模型、分类模型等数学模型的方法找出贡献最大的指标。这也提醒了我一个问题,就是在日常学习中应该掌握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不能太过单一。如果能够熟练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上面的问题就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尽快完成,那么我的论文可能就不是停留在相关分析的较浅层面上了。第二,专家的意见还为我提供了更新的思路,例如,罗老师提出的对学习障碍儿童进行早期识别和预测的新视角,让我对学习障碍的鉴别诊断问题开始了更深入的思考。当学习障碍已经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时才发现他是学习障碍,才对他进行干预,的确不是最佳时机。学习障碍儿童早期的识别和诊断对这类儿童的早期教育和干预是非常关键的,如何在儿童早期就比较准确地识别和诊断出是否学习障碍,如何是识别和诊断既准确又方便快捷,确实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难度虽大,却是日后值得研究的重点。第三,论文写作一定不能忽视细节。我的论文中,对ERP早期成分的解释确实没有参考大量文献,只是参照以往同学的解释就想当然地认为早期成分就是代表注意。加上预答辩时听到赵老师说了几句早期知觉缺陷,便简单地在早期成分的注意解释上又加了知觉解释,造成知觉和注意不分。这个问题对我的一个教训就是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学问需要严谨,不是道听途说和想当然。必须在参阅大量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合理解释自己的实验结果。第四,论文要有一定的独创精神。赵老师对我语音环和视空模板实验中ERP成分的建议让我有所感触,类似CNV的范式,得到的波形是正波,不是CNV,赵老师建议将它叫做“CPV”,关联性正电位,这样既符合波形的特点,又有独创性,有一定的价值。这种独创只有在掌握了大量研究资料并积累了丰富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才敢提的。这就需要我们对每一个实验范式要参考大量的文献,将文献中的ERP波形与自己的波形反复比对,如果可以确定代表同一个成分则引用,如果确定不同,则可以尝试独创,但必须请教专家,得到专家的认可。要敢于独创,不能因为找不到相似的证据便随意扣上一个帽子。第五,在做实验之前一定要多向专家请教,避免盲目随大流。两次答辩中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DC和AC采样问题,“师姐用的AC,所以我也用了AC”,确实是我们的真实写照,大家都随大流,没有人去刨根问底寻求如此设置的原因,导致一错到底,这实际上是缺乏科研严谨性的表现。这件事情对我的教育意义深刻,做研究一定要勤学多问,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盲目沿袭只会使自己落伍,甚至犯错误。第六,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实验是为理论服务的。无论是做什么实验,用什么技术,最后都要把得到的结果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揭示的是什么样的理论问题,如果只是得到几个结果,那研究便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活力。这是博士和硕士答辩中都让我很有收获的问题。尤其是彭老师的那句“要用小实验证明大理论”,将指引和启发我日后的研究。以上是我此次答辩的一些收获和反思。我觉得,答辩成功之后我们可以不去回顾实验和论文过程中的艰辛,但不可以不去反省整个过程存在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反省才会有进步,相信通过这次反思和梳理,我在日后的工作中会有意识地改进或避免一些问题,希望能够自我突破,不断取得进步。

博士论文答辩后吃饭

博士六年未毕业,投稿计算物理被拒的视频,流露出放弃还是坚守的疑惑。看了下评论,有个朋友说的很有道理:"博士六年,这个时候选择放弃将一无所有,不如再坚持一年"。其实,相信不少博士生都经历过投稿、大/小修、审稿意见回复,几个月折腾下来被拒,哎...

其实,博士生最终未能比例的比例不高,如年招生30-50人的学科,在7年后被清退的约1-2人。但是4年学制内未能按期毕业的占比超过6成,大部分都是在4.5或5年毕业,部分SCI期刊见刊需要等待半年或1年。之前有2016年接受的论文,2018年1月才正式见刊。另外,2019年全面取消博士学位论文"免盲",不少博士生没有信心通过盲审,甚至主动要求延期半年的。

博士生未能毕业的几个去向?

1)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如硕士学历的高校教职,学校有鼓励政策校内或校外攻读博士学位,其中不少人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无法完成博士毕业要求的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最终到期后被清退。相对来说,比较大的影响是高校事业单位编制改革后,学校可能不会与硕士学历的部分教职续聘。

2)硕博连读/直博的同学。发现自己5年内实在无法毕业后,部分科研所、院校有政策,支持学生转回硕士,和当年毕业的硕士生一起答辩,给授予硕士学位证和毕业证。但是,在没有类似政策支持的院校,对于无法正常毕业的博士清退时将会是什么都没有。小西之前有个跟其他导师硕博连读的师兄,第4年主动退学回老家在一家企业做的挺好的,去河南参加婚礼时还见过。

3)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只要不是最后一年,都还有机会。不管是导师还是个人因素,有机会沟通的话,有1-2年达到学校博士毕业最低要求不是问题,也有机会顺利通过盲审和答辩。但是,一旦被清退的话,个人年龄比较大,就业会非常麻烦。

翟天临“注水”博士学位事件让公众们感到无奈和悲哀,在拥有独特资源的情况下,就连博士学位都可以被“注水”。“翟天临事件”发酵之后,无数的“在读博士们”更感到愤怒,因为他们艰辛的博士毕业之路,竟然有人如此简单抄到了近路。

圈子里有句话,“没有延期毕业的硕士,没有正常毕业的博士”。随着博士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很多在读博士面临着延期毕业。根据网易新闻数读栏目的数据,我国博士未正常毕业率在58%到60%这个区间。

这个数字已经从60%升到了65%。中国博士预计毕业人数是16.9万人,而最后毕业人数是5.8万人,未正常毕业率高达65.7%。但这还不是最高数据,在2016年,博士未正常毕业率高达66%。

一般来说,高校都会对博士的毕业论文有严格要求。比如,很多高校会要求学生在读博期间,发表两篇被SSCI或CSSCI收录的学术论文,然后才能进入毕业答辩程序。而大家都知道,高质量学术刊物都有版面限制,随着各大单位对论文需求的增多,发表高质量论文是越来越难了。

不少博士从读博开始到毕业,真的是熬白了头。小知上大学的时候,就看到一位任课老师,大一时候还是黑发密布的,到了我们大三下学期来上课的时候,他已经是白发多多了。我们问为什么?他“云淡风轻”来了句,“熬了博士论文。

但除了论文,这些在读博士们还要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的各方面压力,原来的同学结婚了、原来的玩伴有孩子了、老同学又升职加薪了、房价又涨了,但自己呢?除了秃头,一无所有!

有人赔上身家性命为了博士帽,但却有人走了捷径。翟天临们,伤害的最深的就是这三四十万的在读博士们!

一方面可以继续学习,直到毕业为止,另一方面也可以选择离开学校,去找工作,在社会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博士论文答辩通过

博士论文的答辩一般都会比较严格,要想顺利通过答辩还得掌握一些技巧。

首先,是要尽可能多地练习。

你只有对要表达的内容都烂熟于心了,才能在台上表现出你的从容自信,让答辩委员清楚地了解你想要表达的内容。有的同学课题本身做得很不错,但自我陈述的内容准备不够充分,表达的时候结结巴巴。这样不管你内容有多好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很差,在答辩中是不可能得到高分的。在练习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的陈述录下来,这样既便于控制时间又可以观察自己的表现。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找几个观众来扒一扒自己的缺点也是很有帮助的。

其次,是多去听两场师兄师姐的答辩,熟悉整个答辩过程。

因为虽然每一个人的答辩都是不一样的,但整个流程是可以参照的。你多看看别人在答辩时候的表现就知道他们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哪些不足的需要提醒自己。

重视预答辩。答辩之前组里都会弄一个预答辩,不要觉得预答辩只是自己小组内的老师同学在听就敷衍了事。其实他们是最熟悉你课题的人,尽量让他们多提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很有可能是正式答辩也会被问到的。

再次,阅读自己的论文,把有可能的问题都列出来。

当论文提交之后,很多人估计再看都有一种想吐的感觉,因为实在看了太多次了。对于一个两三百页的论文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是答辩委员提问的地方,你不可能准备地面面俱到。比如你侧重准备了实验方面的问题,结果答辩委员老是问一些基础概念方面的问题,这是不可能预测到的。但是这个时候如果你能静下心来,把有可能提的问题都梳理一次,这样在答辩的时候就会胸有成竹。

答辩前几天要注意休息。说起来好像没甚么,但大家都知道在那样的场合临场反应有多重要。如果你觉没睡好或是身体有状况,脑子反映慢半拍,那就尴尬了。本来很清楚的概念脑袋一糊涂就都乱了,很容易就给答辩老师一种基础不扎实的感觉。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保持自信冷静,放松心态。

只要做到上面的几点你就应该有信心做出一个漂亮的答辩,保持冷静对于你回答答辩委员的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即使有些问题回答不出来也没有关系,要让答辩老师觉得你是暂时遗忘了而不是搞不清楚问题。

现在先想象一下答辩顺利通过之后的感觉吧,将博士帽高高地抛起,千斤重担卸下心头,这几年的学习再辛苦都觉得值得。

博士论文答辩的潜规则

1、老老实实做答者而不是辩者,专家们的'意见,合理的不合理的都不要轻易反驳,否则有好果子你吃;

2、专家们很忙所以是不会有很多时间看论文的,但是他们对论文的意见绝对会是很多的,除去学派、工具和理论上的问题,最多的莫过于格式的问题(这个时候不摆谱什么时候还能更威风?);

3、意见是很尖锐的,但是通过是必然的(都是自己导师请的专家,能到答辩这一关的论文也基本得到各界的首肯了),所以这个孙子装得值。毕竟寒窗几十年为的就是这张纸;

4、低调、厚脸皮的博士更适应博士论文答辩的那套规则。高调的博士除非你学术功底特别牛,你的导师也特别牛,你的博士论文也特牛,你的辩论水平也特牛——同时具备这4“牛”,你才可以在答辩时威风一把——不过即使这样,也不建议在这节骨眼上太“牛”狠了;

5、意见是尖锐的,修改是漫长的,但是专家和博士的关系必然要是和谐的。所以博士答辩完毕自然要请百忙中辛苦评判的专家们吃饭了。吃饭的规格是不能太低的,因为专家们都是有头有脸的人,什么好的没吃过?突然上路边小馆子必然有损健康和颜面。(据说北京的专家最牛,1顿几个人的饭吃上4、5千还觉得档次太低,因为他们平时都是去特别的酒店吃饭,喝的水都是特制的,绝对不含杂质和污染物——真是一群学术贵族,难怪他们对三聚氰胺这么有免疫力);

6、专家们很忙,又很有表现欲,这样导致的修改论文的意见良莠掺杂。你一定要有鉴别力,别把随便说说的当真了,也别把好的意见错过了,更别把馊主意放自己论文里去了。那些动不动就要你修改标题、转换风格的意见一般是没有时间具体看论文内容的人拍脑袋随便提出来的,你要慎重考虑这些意见。因为这种意见提出来容易,修改起来特别费劲的。毕竟博士论文是个人独著,文责自负,改错了没人能替你担这个责任。随便提点意见的专家不如就格式上说点东西,还不至于误人子弟。想到这里,就随便写下来,小博要忙着修改自己的论文了。欢迎博友们补充和拍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