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道德源于对秩序的需要,规范着社会共同体活动,对实现社会存在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称谓的失环为实例,对称谓缺环作出理论思考和分析,为新时代师生称谓拟定规范准则,发挥学术精英阶层的德治引领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 :称谓;德治;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研究生教育 称谓语指人们依据亲属、性别、身份、职业等关系形成的特定称呼,其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精神价值和道德观念。随着社会发展,称谓语缺位现象更加突出,研究生教育中称谓语缺位问题已渐显现并成为影响交际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分析澄清研究生教育中称谓的伦理规则,为新时代师生称谓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充分发挥学术精英阶层的德治引领作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称谓蕴含的伦理意蕴——社会秩序的维系 语言与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休息相关。“每个语言体系中的称谓系统的确立,都是同其道德伦理密切相连的。”[1]称谓语是伦理道德规范的发端,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人本特性和社会秩序观。 社会秩序,即社会运行的模式。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认为:“在社会行动的范畴中,某些实际上的规律性可被观察到,那就是:同一个行动者或许多人的行动过程会在一种典型的相似的主观意义引导之下重复地发生。”[2]足见社会秩序本质上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范式或原则。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说,道德是“人们用来调节人对人的关系的简单原则”。[3] “道德作为社会生活的准则,直接目的就是在于维护人际行为秩序,保障社会的有序运行”[4]。德治即通过制定道德规范构建社会秩序,是从价值维度对社会治理的纠偏。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指出,伦理治理的重点群体为社会精英阶层,尤其是学术精英阶层,没有他们的觉醒就没有伦理治理。[5]研究生教育中相关方正是伦理规约之担大任者。 二、伦理道德失范的消极影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完备的道德规范体系,是调控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侵蚀,我国社会失序风险增加,映照着道德秩序的紊乱,主要表现如下。 1.价值理性的衰微。现代化将人们推入“风险社会”。在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看来,现代性预示着“工具理性”的胜利,价值理性的光辉被遮蔽殆尽。[6]诚然,工具理性过度膨胀,对价值理性构成强劲冲击,其负面影响暴露无遗,造成人性扭曲和“异化”。正如美国学者威利斯·哈曼(Willis Harman)所说:“我们在解决‘如何’一类的问题方面相当成功,但与此同时,我们对‘为什么’这种具有价值含义的问题,越来越变得糊涂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谁也不明白什么是值得做的。我们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我们却迷失了方向。”[7]工具理性导致人沦为工具,沦为器物存在。人的主体性被漠视和悬置,人的价值被归结为物的价值。 2.道德规则的破碎。道德在公共领域退隐,呈荒漠化趋势。道德失范令人疑虑,同时也使原本坚持道德底线的人开始踌躇甚至放弃已有道德准则,甚至“反道德主义”开始滋生蔓延,道德主体以及道德自身呈“碎片化”趋势。正如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所指:“后现代社会的道德已经成为碎片,整个的道德体系就是道德碎片的拼接。”[8]这里的碎片化,既指道德主体的分解,更指道德本身整体性的瓦解。道德碎片化不仅重创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践踏,导致“道德追求失向,道德行为失范,道德心理失衡,道德评价失准。”[9]我们必须奋力挽救日益破碎的道德现状。 3.社会公德的缺位。公德是最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近年来,传统道德受到强劲挑战,其中以社会公德缺失最为显著。公德观念日趋淡化,对不义之举和道德恶行缺乏基本的责任感和正义感,麻木地对待传统美德的沦丧。人们日益感到焦虑与纠结,陷入不可自拔的道德困惑和道德冲突,甚至道德“越轨”频发。同时,公德缺位还表现为无视他人失德行为,失德是道德冷漠最显著特征,由于道德教育和文化修养不够,对身边失德行为无原则的“宽容”。 由于受社会伦理道德失范的影响,大学德育滞后及学生素养水平等导致大学德育的实践性和现实性,德性培养与制度规约互动不强,研究生教育中不断涌现的称谓难题就是最直接的表针,必须要引起警惕和重视。 三、研究生教育中的称谓困境 工业文明使人从神圣世界脱域,片面依靠技术,不断远离自然,人与人之间很难达于对话与理解。胡塞尔(Edmund Husserl)讲“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10]即预示着重视人的“对话”时代即将诞生。“话语得体不得体,是否切当,还与社会的道德观念、伦理关系有关。”[11]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呈现新的变化,师生称谓缺环现象更加凸显,从某种意义上已影响到师生顺畅交际。 (一)学生对导师及配偶的称谓困境 1.“传统称谓缺环”型 汉语称谓的缺环问题由来已久,如男性导师的配偶,可称“师母”、“师娘”,而女性导师的配偶,则没有对应合适的称谓,若称之为“师公”(“师公”是师傅的师傅)则不适宜。女性导师的配偶如何称呼确实亟待解决。 2.“师生婚恋”型 中国自古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生情怀,师生关系具有拟亲人性质,其中沉淀的伦理意蕴不言而喻。从师生关系转变为夫妻关系或从夫妻关系转变成师生关系,其他同学如何称呼昔日的老师及配偶,这存在伦理上的困惑,称谓上的纠结。 3.“跨代夫妻”型 随着婚恋观念变化,跨代夫妻已习以为常,但称谓上却面临诸多问题,如杨振宁的学生怎么称呼翁帆,正如杨振宁怎样称呼翁帆的父母一样犯难,若直接称呼“师娘”或“师母”可能对部分学生并不贴切。 4.“晚辈老师”型 受中国“幺房出老辈”历史事实及伦理思想的影响,师生辈分与年岁的矛盾不可避免,亲属称谓与社会称谓在师生之间可能发生冲突;再有,昔日的同学、学生成了自己的硕导、博导,这种新型关系该如何称呼。 (二)导师对学生的称谓困境 1.“长辈学生”型 中国有“幺房出老辈”的现象。师生之间,由于亲缘或地缘因素,导师可能是学生的晚辈,这就决定了导师必须考量师生间社会关系,否则会受地方伦理责难。“幺房出老辈”终将伴随一夫一妻制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而退出历史舞台,然目前导师对“长辈学生”的称谓仍面临抉择。 2.“大龄学生”型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秉持长幼有序,长者为尊,体现在称谓上则是有关长辈的称谓语齐全丰富,而有关晚辈的称谓则明显缺位。当遇到年龄与自己父辈相仿的学生时,如何称呼为妥。 (三)同门之间的称谓困境 德国学者费迪南德·滕尼斯(Ferdinad Tonnies)指出:“共同体是基于情缘关系和邻里关系的人的自然群体,他们有着共享的文化和社会习俗。”[12]若共同体各成员的功能和位置指称模糊,那么交往就会出现混乱,进而威胁到共同体自身存在。同门之间的称谓,根据入门先后为序,一般没有异议。然而随着“大龄”研究生的增加,父子之间可能是同学、也可能是师生。师兄的爱人,成为同学或者“学妹”,如何称呼?导师的爱人,成为同学或者“学姐”、“学妹”,如何称呼?成为同门硕士师兄的博士生,如何称呼昔日的师兄?同学之间的官员或者企业家等,如何称呼? 四、研究生教育中称谓困境的原因 美国著名法哲学家富勒(Lon L. Fuller)认为在共同体中“道德主体按照其道德规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在追求共同利益过程中得到发展。”[13]共同体成员必须使用与之相适应的交往媒介,否则就有失去成员资格的可能。伦理作为人际关系的法则,“它必然体现在以对世界的符号化为形态的语言结构体系上面。因此,语言符号中那些代表社会角色的语词,实际上是伦理角色的符号形态。”[14]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角色符号缺失,造成称谓困境使得师生交往存在不适感,主要原因大致如下: (一)称谓语自身的特点 语言符号同客观世界并非一一对应。称谓语的选择受价值观念制约,价值观念体系又难于达成一致,所以称谓缺环便成为必然。祝克彭讲:“缺位现象是由于社会变迁、人们观念改变,称谓语系统中出现的或系统不对称,或与人们身份、地位、交际语境不切合,从而影响到系统性和交际效果的语言现象”。[15]由于受古代“男尊女卑”历史文化的影响,女性社会泛称缺位及其配偶称谓缺环就是最好的例证。如有“师娘”没有“师父”,有“军嫂”没有“军夫”,这使得交际常常不畅,反映出我国当前语言内部一些结构性缺损与新旧伦理观念的冲突,即“新的欲立没有完全立,旧的欲废未能彻底废”。[16] (二)高等教育面临新形势 新时代高等教育年龄结构呈现新趋势。①法律未对高考考生年龄做限制,所以不断有高龄考生见诸报端,如2015年南京86岁高考考生汪侠;2017年一对父女考上同一大学同一专业。②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年龄限制被取消。伴随着众多“大龄”学生跻身研究生教育行列,研究生教育中师生称谓语短缺现象日趋凸显,交际不畅或已成为新常态。 (三)西方文化的影响 称谓语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特点的客观反映,是社会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展示。西方文化指称宽泛、语义模糊,除区分辈分外,对亲疏、长幼、甚至性别皆可以忽略。英语国家直呼其名,以示交际效率。传统伦理道德在西方文化的侵蚀下已大大淡化。学生渴求导师尊重,对等交流,导师也开始与学生讲民主、讲平等,使得师生关系正逐渐演变成一种简单的称谓。 五、研究生教育中的称谓原则 称谓规范是对言语交际进行价值引导,“使言语与言语主体和言语接受者的伦理角色及角色关系相适应,使词语与它所本应该代指的对象相适应”。[17]唯有“认识了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并在伦理关系的基础上作出必要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确立一种道德化的制度体系”[18]方能有效实现道德秩序供给,使师生观念上认可,情感上接纳,从而形成高度自觉。本文拟提出如下建议: (一)首识原则 首识原则:即称谓以两个人初识结交时确立的关系为基准,并作为相对恒定的称谓。 1.老师、同事、朋友和亲戚成自己的同学或“师妹”,不改变称谓;若自己处于权势上位,则可遵从情感原则,以示亲善。 2.师兄的爱人,成为自己的同学、或者“师妹”,仍称嫂子或“王姐”、“张姐”,不宜姓名称或称师妹。 3.师姐、同学或师妹,成了导师的妻子,仍按照初识时关系称呼,不宜称师娘或XX老师。 4.导师的妻子成为自己的同学或者“师妹”,仍称师娘或XX老师,当导师妻子与自己年龄相仿或比自己小时,称XX老师为宜,而不宜称师娘。 5.老师、长辈成为自己的学生,仍称老师、长辈,不宜姓名称。 6.学生成为自己的导师,当众称老师,私下可姓名称。 (二)等差原则 等差原则:即称谓讲究尊卑贵贱、长幼有序。“称谓语系统也讲究辈分、等级、地位等伦常关系的区分,……保证人们根据其所在的家庭和社会等级系统中自己的位置和相应的角色合理使用称谓,顺利地进行社会活动。”[19]在日本,群体内部的“名分”具有家族性。部下按长幼亲疏排列有序,毕业年限和入职时间决定排序先后。长者意味着经验和地位,对其尊敬源自对权力的尊重。当长者为尊与官本位为尊碰撞时,称谓语选择,年龄原则往往让位于身份原则。1960年,布朗(Roger Brown)与吉尔曼(Albert Gilman)提出了“权势”与“等同”两种基本语义关系。导师处于支配地位,学生称呼导师应体现其权势。同学间等同关系较为普遍,以姓名称见常,但有时也向权势关系转化,面称以敬称为主。 1.成为自己师兄的学生,应称老师,不宜再称师兄。因为师兄原本属于权势上位,自古“长兄如父”,直接改称老师没有障碍。 2.成为自己同学或师弟的学生,当众称老师,私下可姓名称。因此时自己处于权势下位。 3.称比自己稍小的“师兄”,仍称师兄为宜,如确实小一二十岁,可遵循情感原则。 4.称比自己大得多的“师弟”,不宜姓名称或称师弟,应遵循情感原则,称“李兄”、“中华”等。尽管自己处于入学年级的上位,然从人生阅历等方面来讲自己仍处于权势下位。 5.导师在批评“大龄”学生时,可以姓名称,而平时则宜遵循情感原则。直接称呼名,如称“建华”、“国庆”,体现导师亲善。 6.称同学或师弟中的官员、企业家,应以“姓+官衔”称谓或“张兄”、“王姐”称呼对方,不宜姓名称或称师弟。这里仅限高级职务,对于低级职务不宜使用官衔称谓。 (三)情感原则 情感原则:即称谓注重关系融洽、增进情感交流。“天下一家亲”、“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就是亲属称谓泛化的肇始,表达了人们求亲求近及抑己尊人的心理和倾向。言语者根据需要调节与受众的亲疏关系,以达到特定交际效果。一些情况下,情感原则正在逐渐取代等差原则。 1.称呼长辈学生,当众称XX同学,如张兵同学、树林同学,私下可遵循等差原则。 2.先前认识的同事、亲戚、朋友成为同门,遵循首识原则,此时,处于权势上位的同学可以使用情感原则称谓处于权势下位的同学,以示亲和。 3.处于权势上位的官员、企业家称下位的师兄,仍称师兄,称比自己年长的同学和师弟,宜称“张兄”、“王姐”,不宜姓名称或称师弟。 由上述情感原则和等差原则的特点不难得出二者构成了一个称谓悖论,为语言交际造成了困惑,所以需要新的称谓规范予以关照。 (四)模糊原则 模糊原则:即面临称谓语选择困难时,可以采取泛称或零称谓等方式模糊处理,使交际顺畅和谐。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认为,主体可以通过对语言行为的相互理解、沟通、协调克服主体间冲突。[20] 1.用泛称应对称谓语缺环。如导师的配偶,称“老师”更为恰当,这适用于称呼女导师配偶。笔者不同意陈建民先生的观点,“如果对方没文化,称他‘老师’也不合适。事先连对方的姓名都不知道,更不可能知道对方的文化程度。”[21]因为“老师”称谓语义泛化,早已突破常规语域限制。对方文化水准高低,在此已无实质意义,称谓语泛化能促进交往的通畅性。正如姚亚平所言:“称谓语发展的第一趋势就是称谓系统趋向平等化”。[22] 2.年龄差距过大的情况,如翁帆父母可称杨振宁为杨教授,杨振宁可称他们翁先生、翁太太;杨振宁的学生,根据年龄可称翁帆为翁老师或翁女士,这样就避免了由于年龄差距过大产生的称谓尴尬。 3.美女、帅哥、亲等称谓语也能解决部分称谓困境。但使用时须考虑权势与等同关系,这类称谓语只适用于等同关系之间或由权势上位方使用,若由权势下位方使用,会显得不尊敬导师、学长,引起他人不适。 4.零称谓即交际时直接招呼,不使用称谓语。如“请问、您好、打扰一下”等。显然零称谓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结论 : 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主张“提高整个人类的道德水平是每个人的最终目标,而学者们应当代表他的时代可能到达的道德的最高水平”。[23]称谓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精神价值和道德观念,需要我们认真继承和发扬,学术精英尤其应成为德治头雁,这对于传承中华文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称谓语描述探讨主要采用列举归纳法,分析中难免存在主观性,是否准确、可行还有待在语言发展中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 [1]曹冠华.中国伦理文化对汉语称谓系统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08.P2. [2][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8.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99. [4]赵野田.论生命价值的道德支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0-14. [5]柴艳萍.当前中国伦理治理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中国伦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综述[J].中州学刊,2013(11).99. [6]鲍宗豪,赵晓红.现代性视域下的中国社会秩序重建[J].社会科学,2014(5).87. [7][美]威利斯·哈曼.徐元译.未来启示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93. [8]方环非.碎片的道德——后现代伦理透视[J].云南社会科学,2011(6).26. [9]康镇麟.当前我国社会舆论与社会公德协同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125. [10]张天宝.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9. [11]石华.语言得体性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18. [12][美]赫尔曼·E.达利,小约翰·B.柯布.王俊,韩东筠译.21世纪生态经济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175. [13]李亚美.论富勒道德共同体的构成要素[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6. [14]方菊华.从称谓语视角对比中西方语言伦理观[J].鸡西大学学报,2010(4).77. [15]祝克懿.口语称谓语的缺环现象考察[J].修辞学习,2004(1).27. [16]葛舒菲.汉语称谓语的新变化[D].南京大学,2014.43. [17]陈汝东.语言论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9. [18]张康之.论伦理精神[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194. [19]曹冠华.中国伦理文化对汉语称谓系统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08.2. [20]王作亮.从“分离”走向“对话”:共同体的价值诉求[J].学术探索,2011.139. [21]陈建民.现代汉语称谓的缺环与泛化问题[J].汉语学习,1990(1).22. [22]李晓文.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缺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28. [23][德]费希特著.梁志学等译.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4.
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不好意思才看到你的提问,这是我以前在新浪博客里整理的一些,按照类目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语言语法类:韩国留学生汉语结果补语偏误分析中日韩三语言“体”的对比母语为英语和韩语的汉语学习者表形量词习得研究关于女性的中韩谚语比较研究韩国留学生习得介词“给”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三语教育背景下的朝鲜族英语教育韩汉定语对比以及韩国学生的汉语定语的偏误分析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汉、韩谚语对比研究韩汉生命体量词对比研究中韩名量词对比研究对中国学习者的韩语惯用语、俗语教育研究韩版汉语教材的调查分析汉语存在句在韩语中的对应形式汉韩称赞语及其应答语对比研究少数民族迁移者群体建立及适应韩籍学生使用“以为、认为”的偏误分析基于汉韩对比的现代汉语容器量词研究针对中国学习者的韩国语过去时教学方案汉语词汇与韩国语汉字词的比较研究中韩同形词对比研究汉韩语言中的误导词的对比研究及对韩汉语教学名词性词语的概念转喻研究汉韩外来词对比研究韩国学生汉语语气副词习得研究韩国语‘(?)’与汉语‘眼·目’的语义扩张及对比研究关于韩中广告语言的考察韩国学生汉语“了”字用法的偏误分析汉韩形容词重叠对比研究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研究汉韩成语比较研究汉韩量词对比研究一年制零起点韩国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中韩女性谚语内容比较从学习观念的视角论高职英语折中主义教学汉韩礼貌语对比研究汉韩语触觉形容词对比对韩谦语教学研究韩国语中的汉字词研究韩国和中国汉字音的比较研究韩国学生习得汉语心理动词偏误分析汉韩同形异义词的对比研究青岛市航海运动俱乐部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研究汉韩量词及其对比研究关于日中韩“拒绝”的表达方式对韩汉语教学中“被”字句、兼语句的比较研究汉韩“比”字句对比分析现代汉韩语社交称谓对比“把”字句在韩国语中的对应形式研究汉语波斯语名量词对比分析及教学对策韩国留学生汉语关系从句的习得研究文化类韩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比较研究韩国的民俗文化中韩生活习惯比较研究韩中民俗对比(物质民俗、精神民俗)中韩文化交流研究关于韩国流行文化在中国的影响研究关于中韩大众文化的比较研究从炸酱面看中韩的饮食文化 文学翻译类中韩文学交流研究中韩翻译和中韩翻译的不同之处韩国语中的汉字词韩国语中的外来语中国和韩国近代小说的比较研究中国和韩国现代小说的比较研究梁启超对韩国近代文学思想的影响爱国启蒙时期的小说研究1970年代小说研究黄顺元小说研究或者以下段落能给你韩语论文题目找寻上一点灵感!!艺人?(可以和中国的艺人发展道路进行比较,出道的历程)饮食?(泡菜文化~或者和中国对比,色香味上比较)国际婚姻?(韩国正迈向多元化国际型社会,国际婚姻的比重大幅增加中,原因现象发展未来都可以谈)전혀 관심 없어!就想毕业?(不能这么直接,那也可以谈谈韩国的留学生)再或者,可以看看最近韩国的新闻,有什么吸引眼球的事件会不会给你什么灵感!韩文版韩语毕业论文题目翻译11.한중 언어 속의 높임말에 대한 비교연구12.한중 언어 속에 있는 의미가 다른 한자어13.한자어에 대한 정리 비교연구14.한중 언어 속에 있는 유행어에 대한 비교15.한중 언어 속의 속담에 관한 비교연구16.한중 언어 속의 사자성어에 관한 연구17.영화를 통해서 본 한국인의 민족성18.한중 무역교류의 역사, 현황 및 장래19.한국의 음식문화에 대하여20.한국의 유교문화에 대하여21.한국인의 민족성에 대하여22.한국의 무속신앙에 대하여23.한국의 대중문화에 대하여24.한국인의 기질연구25. 시사용어중의 한자어26.한국어의 접사에 대하여27. 한국어 시간범주에 대하여28.한국어 태범주에 대하여29.한국어 색채형용사에 대한 인지언어학적인 연구30.한국어 공간적 은유에 대하여31.한국의 유교사상 실태32. 햇빛정책과 남북관계33. 한미간의 군사동맹 33.한국어 속담에서 반영된 문화적 이메지34.한국어 축략어에 대한 연구35.한중언어대미연구39. 한국어 어휘 의미론(意味论) 분야 ( 동의어, 다의어, 유의어, 관용어, 외래어 등) 40. 한국어 통사 의미론 분야41. 한국어 화용론 분야42. 한국어 시제 분야43. 한국어 조사 분야44. 한국어 복합어 분야45. 한국어 파생어 분야46. 한국어 피동과 사동 분야 47. 한국어 보조용언 분야48. 한국어 경어 분야49. 한중 언어대비50. 한중 문화대비 更多题目选择参考我的新浪博客博文
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毕业论文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过的一道门槛,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下怎么写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 :“美女”称呼语语用分析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礼貌原则
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的变化,日常言语交际中“美女”“帅哥”等称呼语流行起来。文章以汉语中的流行称呼语“美女”为对象,重点从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和礼貌原则等语用学视度,解读流行称呼语,旨在指出:流行称呼语在互动性人际交往中,具有很强、很丰富的动态语境特征与鲜明的时代特征;流行称呼语在使用过程中如何以言行事以及如何进免语用失误。
“美女”作为一个流行称呼语由网络用语“美眉”一词衍化而来,“美眉”是内地将港台式的普通话“妹妹’,一词音译而来的语词。“美眉”的字面含义是指(女人)美丽的眉毛。“眉”亦可意指美女,如文献中记载唐明皇命宫廷画工绘制了一幅叫《十眉图》的画,画的是十个美女。所以后来人们用“美眉”泛称年轻貌美的女性。“美女”逐渐演变成一般的书面用语。尤其是在新闻媒体的用语中如:“央视对话节目的美女主持人沈冰,作为有着亿万观众的《你好,世界杯》节目的美眉主持,与老牌体育主持人刘建宏搭档,……”(《济南时报》2002年6月21日);央视着名主持人李咏在今年的元宵猜灯谜节目上,对即将登台参与节目的四位年轻女性说:“四位美女,请上台!”近年来“美女”一词更被广泛地用作口头称呼语。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解读此称呼语。
1 言语行为理论与“美女”称呼语
言语行为理论主要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兰素·奥斯汀(John Langshaw Austin,1962)和美国语言哲学家约翰·J.塞尔(John J·Searle , 1969 )提出来的。奥斯汀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说话和表达一种思想,而是通过说话来实现某种目的—以言行事。他把这种通过话语实施的言语行为分成三种:(1)以言指事行为,即用正确的语法说出有意义的话语的行为;(2)以言行事行为,即说话人在说出某些话语时所具有的言外之意的行为;(3)以言成事行为,即听话人在某些言语行为实施之后所受到影响后的行为。在这三类言语行为中,“以言行事行为”是言语行为理论最为关注的方面。对它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说话人是如何通过“字面意义”表达“言外之意”,或听话人又是如何从说话人的“字面意义”中推导出“言外之意”。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当说话人出于某种意图不愿直接使用施为话语时,他就会采用间接的言语手段来实现某种言语行为。
1. 1言语行为理论在“美女”称呼语使用过程中的体现
招呼语的语义信息、理性意义近似于零,也就是说,招呼语只具备酬应功能(孟建安,1995 )但笔者认为,“美女”招呼语的功能并非仅此而已。与其他传统汉语招呼语相比,“美女”招呼语的最大语用特点是具有突出的赞美倾向。在很多消费场合,它还具有鲜明的鼓动意图—推销产品。
1. 2“美女”称呼语使用中的直接言语行为,以言行事直接表达主题—赞美交际对象
通过赞美交际对象达到自己的交际意图。我们在商场收集到这样一则材料,一位男士用了很多方式劝说其老婆为他添置一台笔记本电脑,均未成功。最后他说:“美女老婆(“美女”的一种变体形式),有了它,即使我在外地,也可以欣赏到你的美丽啦!买下吧!”此时,他老婆笑着点头同意。这或许是这位男士虚拟的说服情景,但足以说明“美女”称呼语具有赞美功能和附加价值观。
1.3“美女”称呼语使用中的间接言语行为
人类的任何言语活动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显性或隐性的交际目的(刘戈,2000)。从我们在商场、化妆品卖场、美容院等场合收集的材料中发现:年轻的女性顾客常被称呼为“美女”,常能听到类似于这样带鼓动消费者购买的话,“美女,我们这产品就是为你这样有气质的美女设计的,享受这产品后你会更靓……。”买卖交易往往顺利完成。我们注意到这样一则公共告示,“是MM(“美眉”之的谐音,意指“美女”)就不会让卫生纸堵塞这个坏的抽水马桶,谢谢!”(该告示语贴在湖南省人民医院的一办公楼的女卫生间里)这个马桶当然不会堵,因为每位女性都想做“美女”。
2.关联理论与“美女”招呼语
20世纪80年代中期,Sperber和Wilson联合提出了具有重大解释意义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 ostensive一inferential process)。就交际者而言,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交际者通过对交际对象认知状态的假设明白无误地表达出交际意图,明示是交际者的行为,推理是交际对象的行为,就交际对象而言,交际是一种推理过程,交际对象要根据交际者提供的信息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出交际者的交际意图。
2. 1关联理论在“美女”称呼语使用过程中的体现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言语交际行为和现象都可以通过关联理论来加以分析和解释。“美女”称呼语的使用是其中的一种。作为交际者(即“美女”的称呼者)在称呼交际对象为“美女”时,要正确地预设交际对象(即“美女”的被称者)的认知状态。过高估计了对方的知识背景,则可能由于双方的知识层次与结构的不同而无法产生预期语境效果,甚至使得交际对象体会不出言语信息的关联性而感到莫名其妙,导致交际失败。
2. 2有关“美女”称呼语使用的背景知识
“美女”称呼语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传统的礼貌称呼语是一种挑战,因为笔者认为一方面该称呼语“有一种中和传统礼貌原则和西方原则的趋势”。闭传统中国女性面对西方人“You' re so beautiful/You have a lot of sex appeal"的赞美时,常会不好意思地回应,"No, no, Don' t speakthat.”在我们的调查中,被称呼为“美女”的女性,一般会默认“我是美女”,而不会回应“我哪有那么美”;另一方面,该称呼语也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和人类追求自我完美的精神,而人们的这种自我意识的追求与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是分不开的`。综上所述,“美女”称呼语的使用者常为城镇居民中的中青年,偶有追求时尚的老年人使用。而“美女”的被称呼者通常是容貌端庄的中青年女性,也偶尔对赶得上潮流的高龄女性使用(当然在农村偶尔也听得到这样的称呼语)。另外,我们注意到,对追求时尚的大龄女性,不能称呼“老美女”,因为女性忌讳别人认为她们老,应称呼她们“大美女”(“美女”的一种变体形式)。这是使用“美女”称呼语的重要的背景知识。
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几种亲属称谓制度无心 2010-05-19 17:37:07人类学根据堂表兄弟姐妹的归类方式区分为以下六种亲属称谓制度:1. 爱斯基摩制(Eskimo system),也称直系制。英裔美国人及一些寻食(注1)民族(包括爱斯基摩人,因此得名)使用。强调核心家庭,特别区分出母亲、父亲、兄弟、姐妹,而把其他的所有亲属都归入一些宽泛的范畴下。不区分父亲的兄弟和母亲的兄弟,统称为如uncle;不区分父亲的姐妹和母亲的姐妹,统称为如aunt;uncle和aunt的儿子和女儿统称为如cousin。与其它称谓制度不同的是,爱斯基摩制为核心家庭的成员提供了单独而明确的称谓。这可能是因为爱斯基摩制通常存在于双边亲属(注2)社会中,只有直系亲属成员才在日常事务中起重要作用。这特别符合现代北美社会的特点,那里家庭是独立的,除了仪式性的场合,他们总是和其他亲属分开居住,也不直接与后者发生关系。2. 夏威夷制(Hawaiian system),又称世代制,因为同代同性别的亲属都使用同一称呼。夏威夷和其他说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的地区普遍使用,它是最简单的亲属称谓制。通常与两可继嗣(注3)联系在一起。因为两可继嗣的规则是允许个体从家庭的任意一方去追溯自己的世系,并且双方成员基本被视为是同等的。父母亲的同胞兄弟姐妹的子女通常被排除在可能的婚姻对象之外。3. 易洛魁制(Iroquois system),因北美洲东部的易洛魁印第安人使用而得名。分布广泛,如某些中国农村社会直到最近还在使用。父亲和父亲的兄弟用同一个称谓,母亲和母亲的姐妹用同一个称谓,父亲的姐妹和母亲的兄弟却给予单独的称谓。平表兄弟姐妹(与父母同一性别的兄弟姐妹的子女)被归入兄弟和姐妹之列,交表兄弟姐妹(与父母相反性别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则使用单独的称谓。交表兄弟姐妹往往是偏好的配偶。4. 克劳制(Crow system),因蒙大拿州的克劳印第安人而得名。由于与强大的母系继嗣组织相联系,它将父亲一方的亲属和母亲一方的亲属分为不同的组。父亲一方的交表兄弟姐妹等同于父母一辈的称呼,母亲一方的交表兄弟姐妹则与“自我”的儿女一辈等同。如霍皮人这样的社会,个体的身份取决于对继嗣群体的附属,而继嗣又是母系的,不顾代际区别而把父亲的姐妹以及她的女儿,甚至她的母亲都归在同一个称谓下,是可以理解的。这些女人都通过生育“自我“的那个世系群(注4)来追溯自己的祖先,就好像一个男性”自我“的子女,以及”自我“母亲兄弟的子女,是通过”自我“世系群的男人生育的一样。因此,“自我”将自己母亲的交表兄弟姐妹等同于“自我”孩子就可以理解了。5. 奥马哈制(Omaha system),因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印第安人得名。与母系的克劳制相对应的父系系统。母亲及其姐妹共用一个称谓,父亲及其兄弟共用一个称谓,平表兄弟姐妹与兄弟姐妹共用一个称谓。母亲一方的交表兄弟姐妹提高一个辈分,而父亲一方的交表兄弟姐妹则降低一个辈分。6. 苏丹制或描述制(Sudanese or Descriptive system),在非洲苏丹南部的民族中发现而得名。在中国农村逐步取代易洛魁制,但仍少见。母亲的兄弟与父亲的兄弟的称谓是有区别的,而父亲的兄弟与父亲的称谓也不同;母亲的姐妹与父亲的姐妹的称谓是有区别的,而母亲的兄弟与母亲的称谓也不同;每一个堂表兄弟姐妹的称谓都彼此区分,并且他们和兄弟姐妹也是有区别的。注1:寻食社会,通过狩猎、捕鱼和采集野生植物来供养自己的人类群体。注2:双边亲属关系,西方社会的一个特点,也是很多食物采集社会的一个特点。它通过男女两性把一个人与其他近血缘亲戚(而非姻亲)联系起来。换句话说,个体是通过他的父母双方、所有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四人等来追溯他的世系,并承认其多个祖先。从理论上来说,一个个人与父母双方家庭的所有血亲有着平等关系。因此,这一原则在直系上一个个体与其所有八个曾祖父母外曾祖父母联成亲属,从旁系使一个个人与第三和第四代的堂表兄弟姐妹联成亲属。由于这样一个巨型群体过于庞大,在社会生活中不切实际,所以它通常缩减为一个由父亲和母亲的亲属组成的小圈子,称为亲类(kindred)。亲类可以定义为通过父母双方与一个活着的个人保持着紧密联系的一群人。亲类通常存在于诸如美国那样的工业社会,因为那里的流动性使亲戚联系弱化。在这类社会中,个人得到强调,而牢固的亲属组织通常不像它在非西方民族中那样重要。注3:两可继嗣,每一个个体都有权选择归属于母亲的继嗣群体或父亲的继嗣群体。继嗣群体是一种亲属群体,其成员资格的标准在于必须是某一特定的真实或神话祖先的直系后代。继嗣群体包括单系继嗣(又分为父系继嗣、母系继嗣),双重继嗣、两可继嗣。注4:世系群(lineage),由血缘亲属组成的法人继嗣群体,这些亲属经由已知的联系环节,按系谱追溯他们源自共同祖先的血统。资料来源:《文化人类学》第10版,第十章,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喜欢推荐 60回应 推荐 喜欢2010-05-19 23:44:53 lessthanzero (the word's got in the way)易洛魁制(Iroquois system),因北美洲东部的易洛魁印第安人使用而得名。分布广泛,如某些中国农村社会直到最近还在使用。 -------------------------------- 这个有点震惊。难道中国农村曾经出现过把自己父亲的兄弟称为“爹”、“爸”、把自己母亲的姐妹称为“妈”的情况?2010-05-20 00:16:53 无心原书是这样,没有给出具体例子。以前似乎在一些文学作品上看到过某北方农村有这种称呼。2010-05-20 00:24:09 隐泉是不是把 叔父、伯父,都归为“父”类的称呼?而姨妈什么的就归为妈。。。2010-05-20 00:24:50 隐泉其实我觉得中国用的是最后一种阿。。。囧2010-05-20 08:27:24 无心是的2010-05-20 08:45:54 小鱼儿先推,中国就是最后一种2010-05-20 09:18:28 lessthanzero (the word's got in the way)是不是把 叔父、伯父,都归为“父”类的称呼?而姨妈什么的就归为妈。。。 --------------------------------------------------------------------------------------------------- 这个解释也有道理。还有,会不会是有些少数民族的称谓体制的确属于易洛魁制(Iroquois system)? 中国那么大,中国的农村也很大,这样描述也太不准确了。查了原书,居然没给出这一说法的出处。2010-05-20 10:02:55 无心google books查到原书第一版为1983年出版 2010-05-20 10:07:15 无心略微翻了下《中国亲属称谓指南》 该书没有提到易洛魁制称谓2010-05-20 10:50:50 lessthanzero (the word's got in the way)所以这个说法很怪异。难道说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 不过汉族是苏丹制,这是很明确的。2010-05-21 00:07:35 玛特 (微信公众号:MattXMN)Mark2010-06-02 11:01:53 炖煌 (娑逻伽大城不复有矣)中国农村有很多称叔伯叫爹或者爸的,大爸、二爸什么的就是吧2010-06-02 11:04:15 无心是的,我在哪看过但不记得了2012-01-28 15:19:17 明衡把儿子、弟弟都叫弟,把女儿、妹妹都叫妹,这是属于哪种?2012-03-03 01:47:32 [已注销]居然在这个帖子里见到女王了Orz XX学的世界好小。。。 又温习了一遍亲属称谓,好像我手上这个case在这6条规则以外 = =2012-11-06 20:17:08 青阳 (时光无多 愿君珍重)豆瓣居然有这种神贴 我的作业完全照抄了2013-09-17 16:06:41 炮哥paul (金中指)简直贻笑大方!苏丹这种劣等文明体系,用的宗族称谓制度也都是穆斯林话以后产生的,满打满算一千三百年历史,中华文明四五千年就开始沿用的亲属称谓竟然叫苏丹制?这是我操了发明这个人类学家全家女性都无法平息的的愤怒和无法接受的理论!2015-07-03 15:59:31 脑残中的犀牛易洛魁制(Iroquois system),因北美洲东部的易洛魁印第安人使用而得名。分布广泛,如某些中国农 ... lessthanzero看没看过《平凡的世界》?孙少平孙少安兄弟管他们父亲的弟弟孙玉亭叫什么?二爸!2015-12-26 13:57:36 lessthanzero (the word's got in the way)看没看过《平凡的世界》?孙少平孙少安兄弟管他们父亲的弟弟孙玉亭叫什么?二爸! ——————————————————————————————————————— 严格来说,“爸爸”和“二爸”是两个称呼,而且ego对称呼者的态度应该有很大差别,否则按照你的逻辑父亲和叔父就该理解为是同一个称呼了。这里讨论的相同是指像说英语的美国人那样,母亲之外的和母亲同辈的女性统称aunt,父亲之外和父亲同辈的那些统称uncle。
亲属制度是一种以血缘或者姻缘为体系的,以婚姻家庭为中心的包括家族亲属和族外亲属在内的社会关系秩序化规范制度。其外延包括亲属关系延伸的表现为家庭之间关系层次的外亲称谓制度,因此说,亲属制度也称为亲属称谓制度。但亲属制度的本质绝非这种形式上的秩序关系,而是一种文化层面的制度规范。以少数民族为例,对亲属制度的研究应该具备以下方面的思考。少数民族根深蒂固的宗族观念和强烈的族系传承意识,一般都将自己的祖先认为是同一的,也就决定了其民族心理上一致的向心力(这种向心力就是对祖先的一致认同),因此宗族观念明显强于一般意义上的家族观念,这种宗族意识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宗法制度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根源所在,我们可以将之视为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的直接表达即是少数民族的宗法制度和亲属制度,显然,将亲属关系制度作为一种制度文化来研究,是客观合理的。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影响限制因其生产力发展之后而显得尤为明显,因此民族内部的团结协作始终被高度认同,尤其在历史发展的前期阶段,民族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是保障成员基本生存安全的关键,这种有秩序的联合支持也是民族内生产进一步扩大的基础,现在看来,生产力和生产工具落后的地区,劳动力的联合仍然是扩大生产的必要条件。同时,更大范围的劳动力的合作和支持需要更加规范和复杂的体系来维持,或者说合作只有进入秩序化的状态,才能有利于推动这种合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同时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因此,民族内部,甚至于民族之间的这种出与生产方面的需要逐渐向秩序化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民族生活单位的家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首先是家庭内部的分工合作,然后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家庭之间的扩展联合,家庭之间的横向扩展自然优先以姻亲关系为基础,纵向的延伸也不然首先按照族系血亲而来,一定程度上,这种扩展延伸的模式是完全的顺其自然的,因为民族成员首先选择和自己交往密切的群体,并与之合作。这样看来,民族的亲属制度产生时期就带着与中原汉族地区亲属制度有所不同的特色,这一点也是我们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亲属制度的主要基点,只有在这样的文化理解中,才能真正认识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亲属制度文化的历史和现实作用,否则就仅仅停留在对亲属关系的形式描述上了,陷入形式主义。在原始社会中,包括人们的血亲和姻亲在内的亲属称谓,如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等,是一种完全确定的、有相互义务的称呼,对维护整个社会秩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亲属制度记录了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相应的家庭形式的亲属关系,并使我们明了不同国度根本没有历史联系的地方存在过制度相同的家庭形式。美国民族学家L.H.摩尔根是亲属制度研究的开创者。他发现易洛魁印第安人的亲属称谓同他们的婚姻家庭制度有很大差异,而且,这种亲属称谓在美洲许多操不同方言的土著居民中普遍存在。他运用调查表格的方式,搜集、分析了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大量亲属制资料,推衍出人类家庭形式的发展历史: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在家庭产生之前,人们处于杂交的原始状态。从而解开了易洛魁人奉行的同他们的实际家庭关系相矛盾的亲属制度的谜。摩尔根确立了以亲属制度追溯家庭形式的理论和方法。他认为,家庭形式与亲属制度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婚姻形态是家庭形式的基础,家庭形式又是亲属制度的基础。家庭是一种能动的要素,它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发展,从低级形式进到高级形式。反之,亲属制度却是被动的,它把家庭经历每一个历史时期所产生的进步记录下来,并且只是在家庭急剧变化了的时候,才发生急剧变化。因此,往往当家庭形式向前发展了,而旧的称谓的改变或废弃却落后于现实,并以习惯的方式继续存在。这就出现了与现实家庭形式相矛盾的亲属制度。摩尔根在《人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1871)一书的基础上,撰写了《古代社会》中的第三编,概述了家庭发展历史的理论成果。亲属制度的研究,在颇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亲属称谓的分类上的。亲属称谓分类,虽然不是亲属制度的目的,但它却是以最简单的术语来说明复杂的亲属称谓的性质和关系的最好途径。 摩尔根介绍了马来亚式、 土兰尼亚-加诺万尼亚式和雅利安式三种亲属制度,并把亲属制度分为类分式和描述式两大类。类分式的特点是只计算群体而不计算个人的亲属关系,无论直系或旁系亲属,只要辈分相同,除性别外,都用同一称谓。马来亚式和土兰尼亚-加诺万尼亚式亲属制都属类分式。描述式的特点是直系和旁系亲属称谓各别,如雅利安式。一个世纪以来,关于亲属制度的研究一直引起中外民族学者的兴趣和重视。许多学者在摩尔根研究的基础上,对亲属称谓问题提出了分类的见解。如美国的A.L.克罗伯、A.R.拉德克利夫-布朗、G.P.穆尔多克,英国的W.H.R.里弗斯、 R.H.罗维以及法国的C.莱维-斯特劳斯等,都有自己的分类法。在美国,穆尔多克在《社会结构》(1949)一书中提出夏威夷式 (Hawaiian type)、爱斯基摩式(Eskimo type)、易洛魁式( Iroquois type)、奥玛哈式(Omaha type)、 克罗式(Crow type)、苏丹式(Sudanese type)等6种亲属称谓制图式,被众多的研究者所采用。苏联学者Α.Μ.佐洛塔廖夫、Д.Α.奥尔捷罗格等赞同英国里弗斯的意见,认为马来亚式亲属制是从土兰尼亚-加诺万尼亚式亲属制简化而来。他们提出亲属制度首先取决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基本单位的结构,而不仅是婚姻形式。两合氏族组织与土兰尼亚-加诺万尼亚式亲属制相适应;父系大家族与分叉旁系式亲属制相适应;在不正常条件实行族内婚的情况下产生马来亚式亲属制;描述式亲属制与个体小家庭的产生相适应。对于中国亲属制度的研究,中、外学者也有所论列。对中国古代亲属制度的重要文献──《尔雅·释亲》、《仪礼》和《礼记》的分析,看法很不一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民族研究工作的深入,中国的民族学者对少数民族社会的家庭形式和社会面貌进行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亲属制度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不能离开当时当地的历史实际进行分析。某一个民族的亲属称谓图式所表述的,不过是这一民族亲属称谓的一个断面。在这个断面上,各个具体成员的称谓都是历史的产物,但彼此出现的时间也许有早有迟,其转变又可能与外来文化接触有关,血亲和姻亲的关系如何起作用,它们又如何与行为模式相联系,所有这些,都需要作出具体、细致的分析。
婶婶的孩子一般我们都称呼为表弟,表妹,表姐,表哥等等,这样既可以表达亲情用,是一种对别人的尊重。准确的采用清晰的语言,跟别人有效的沟通交流,让称呼更加的具有尊重的色彩,拉近彼此的亲情。 语言作为一种表达方式,能随着时间、场合、对象的不同,而表达出各种各样的信息和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说话礼貌的关键,在于尊重对方和自我谦让。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敬语 敬语,亦称“敬辞”,它与“谦语”相对,是表示尊敬礼貌的词语。除了礼貌上的必须之外,能多使用敬语,还可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1、敬语的运用场合 第一,比较正规的社交场合。 第二,与师长或身份、地位较高的人的交谈。 第三,与人初次打交道或会见不太熟悉的人。 第四,会议、谈判等公务场合等。 2、常用敬语 我们日常使用的“请”字,第二人称中的“您”字,代词“阁下”、“尊夫人”、“贵方”等,另外还有一些常用的词语用法,如初次见面称“久仰”,很久不见称“久违”,请人批评称“请教”,请人原谅称“包涵”,麻烦别人称“打扰”,托人办事称“拜托”,赞人见解称“高见”等等。(二)谦语 谦语亦称“谦辞”,它是与“敬语”相对,是向人表示谦恭和自谦的一种词语。谦语最常用的'用法是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和自己的亲属。例如,称自己为“愚”、“家严、家慈、家兄、家嫂”等。 自谦和敬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尽管日常生活中谦语使用不多,但其精神无处不在。只要你在日常用语中表现出你的谦虚和恳切,人们自然会尊重你。(三)雅语 雅语是指一些比较文雅的词语。雅语常常在一些正规的场合以及一些有长辈和女性在场的情况下,被用来替代那些比较随便,甚至粗俗的话语。多使用雅语,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以及尊重他人的个人素质。 在待人接物中,要是你正在招待客人,在端茶时,你应该说:“请用茶”。 如果还用点心招待,可以用“请用一些茶点。”假如你先于别人结束用餐,你应该向其他人打招呼说:“请大家慢用。”雅语的使用不是机械的、固定的。只要你的言谈举止彬彬有礼,人们就会对你的个人修养留下较深的印象。
家属关系的称呼如下:
亲戚关系的称呼直系血亲
父系
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
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
母系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旁系血亲父系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伯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母系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夫:姨的丈夫
姻亲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
大姑子:对丈夫姐姐的称呼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
大伯子:对丈夫哥哥的称呼
小叔子:对丈夫弟弟的称呼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
大姨子:对妻子姐姐的称呼
小姨子:对妻子妹妹的称呼
文章丘话哒哒的妻子是宋霞,是一位贤惠的家庭主妇,深得文章丘话哒哒的爱戴。
来源:在晋中方言中多称呼父亲(达称父亲也不仅限于晋中,晋东南等地亦然)。晋中的部分地区也可称谓其他亲属。
“达”字方言
晋中大部分方言称“兄”为“哥”,但在文水靠祁县的一带则称父亲为“哥”(gie),读音上已有小小的变化。古书记载:鲜卑人呼父为哥。北魏的鲜卑人在平城(今大同)建都近百年,必然给山西方言留下少量 “表层词”,反映出历史上鲜卑族与汉族融合的痕迹。
同样,晋中方言称父为“达”也是与羌族的称谓有关。《广韵》记载:“爹,陟邪切,羌人呼父也。”爹音dia,讹读为da,今俗写为:达、大等。从山西方言看,今大多数方言称父为“爹”,为“达”,均非汉语的称谓。
汉语早期称父为“爷”,今晋中方言称伯父为“大爷”,还保留着古称“父”为“爷”的痕迹。因称“父”为“爷”在汉语的典籍《木兰辞》中早有记载。从读音看,“达”的读音与“大”有关,唯与“大”的声调不合,“达”是平调,“大”是降调。
但所称伯母、哥哥、姐姐为“大”,均属老大。从这个意义上看,又有汉语的文化特征。亲属称谓词往往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考释这些方言称谓必须考虑这些要素。这样,挖掘出的各地方言的亲属称谓词对于了解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才会有深刻的意义。
妈妈:一般诸暨人喊妈妈,都会很亲热地叫一声“妈”,略不正经的叫法是“老妈”,老一辈的人有叫“阿mei”的,不过现在已经很少很少了!
中韩文字文化交流 或者 中国与韩国的文化对比与交流 之类的题目 百试百灵~
韩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规则 为规范我院旅游韩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使学生掌握规范的论文写作要求和方法,特制定“山西旅游职业学院旅游韩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规则”。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应严格遵照规则的要求,指导教师应按此规则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 1. 论文用字、编辑、打印、用纸及顺序 1.1 论文用纸、页眉 1) 论文用纸一律为A4 页眉:“旅游韩语专业毕业论文”从摘要开始到最后,在每一页的最上方, 用5号宋体,居中排列,页眉之下划1条线。 页码:宋体小五号,不加任何修饰。 2) 论文用字、编辑与打印 论文打印规格: 论文正文单面打印,为了便于装订、复制,要求每页纸的四周留有足够的空白边缘。以WORD2000为例: 页面设置数据为:上3厘米、下2厘米、左侧3厘米、右侧2厘米; 装订线 -- 1厘米;装订线位置:左 页眉 — 1厘米; 页脚 — 1厘米。 版面设置数据为:文字的行间距 — 1. 5倍 ; 公式的行间距 — 1. 5倍 字符间距 — 标准;页码数据-对称页边距。 1.2 论文顺序 论文顺序依次为封面、中文摘要、韩文摘要、目录、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致谢、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语。 2.对各部分的要求分述如下: 论文字数要求: 3000—5000字 2.1 摘要与关键词 -- 요지와 키워드 1)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摘要是对毕业论文内容准确概括而不加注释或者评论的简短陈述,应反映论文的主要信息。摘要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摘要一般不含图表、化学结构式和非公用的符号或者术语,如采用非标准的术语、缩写词和符号等,均应在第一次出现时给予说明。摘要篇幅以15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是反映毕业论文主题内容的名词,选用3~5个,每个关键词之间用逗号或者分号隔开。关键词排在摘要下方。 2) 韩文摘要与关键词 :韩文摘要中用词应准确,使用本学科通用的词汇;关键词按专业的标准术语写出;中韩文摘要的内容需一致;韩文摘要篇幅以100单词左右为宜。 2.2 目录—차례: 按照论文的章、节、附录等前后顺序,编写序号、名称和页码。目录页排在中韩文摘要之后,主体部分必须另页右面开始,全文以右页为单页页码。 2.3 正文要求: 论文正文用小4号Times New Roman。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要实事求是,准确无误,层次分明,合乎逻辑,简练可读。 旅游韩语专业学生应根据所学专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就必须迈开双脚,深入实习基地,进行社会调查研究这也是我们正确认识社会的基本途径。大家只有深入到实际中去,同客观事物广泛接触,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对这些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从中发现有现实意义而又适合自己研究的新课题。观点要创新:毕业论文的价值所在是其观点要创新,所以我们要求: (1)所提出的问题在本专业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意义,并通过独立研究,提出了自己一定的认识和看法。 (2)能够以自已有力而周密的分析,澄清在某一问题上的混乱看法。虽然没有更新的见解,但能够为别人再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必要的条件和方法。 (3)用较新的理论、较新的方法提出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取得一定的效果。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和数据等。 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任何创新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总是以前人的成果为基础。论文不得模糊本人与他人的工作界限,参考或引用了他人的工作界限,参考或引用了他人的学术成果或学术观点,必须给出参考文献,严禁抄袭 、占有他人的成果。 2.3.1文字、图、表、公式、数字用法 论文的文字、图、表、公式、数字要求用计算机打印。版面要精心设计,合理布置。分层标题应简短明确,各层次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如“1.”“1.1.”“1.1.1.”,一般左顶格,后空一字写标题。所有文字不得涂改。 论文中的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各种计数与计量的数字,均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如1987年不能写成87年。数值的有效数字应全部写出。用数字作为词素构成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以及近两个数字并列用所表示的概数,均使用汉字数字。 2.4前言(绪论—서론)结论—결론 正文中必须包括前言(绪论)与结论。前言(绪论)在正文的最前部,结论在正文的最后部。 前言应简要地说明毕业论文的内容、意义、目的、前人研究情况及其与本论文的关系等;前言不要与论文摘要雷同或者成为摘要的解释。 结论是毕业论文最终和总体结论,是论文的精华。要写得扼要明确,精练完整,准确适当,不可含糊其词,模棱两可。在写作格式上,每一项内容可以分条标出序号,也可以每一条单独成段,由一句话或者几句话组成,结论以文字表达为主。 2.5 参考文献 –참고문헌 为了反映毕业论文中有关内容的科学依据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同时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要列出主要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列出的只限于那些与论文有关的、作者阅读过的、最主要的且在公开出版物上的文献或网上下载的资料。私人通信信件和未发表的著作,不宜作为参考文献列出。论文中引用参考文献时,应用方括号把引用文献的序号括起,写在引用处文字的右上角。参考文献在参考文献表中列出的顺序应按论文中引用顺序排列,序号用阿拉伯数字标注,不加任何标点符号。 如: (1)专著类的文献: [序号] 作者 . 专著名称. 版本.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参考的页码。 (2)期刊类的文献: [序号] 作者 . 文献名. 期刊名称. 年 , 月, 卷(期). 页码。 其中作者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形式。当作者超过三个时,只著录前三个人,其后加“等”字即可。 2.6致谢 -- 감사의 글 致谢是作者对他认为在论文过程中特别需要感谢的组织或者个人表示谢意的内容。 2.7装订顺序 按以下顺序装订:封面、中文摘要、韩文摘要、目录、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致谢、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语。(附:“电子文档”要求与正稿一致;文档命名格式:年级专业层次学号姓名“论文”,如:04级旅游韩语0370500XX王XX论文)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韩语专业方面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水浒传”朝(韩)语译本的译介研究2、以中国人为对象的韩语希望表达教育研究3、韩国语学习者副词使用情况及偏误分析4、有关韩语句子委婉语及教育方案的研究5、韩语专业大学生心理资本、专业适应性与学习策略的关系研究6、对韩大学生对外汉语与韩国对外韩语教育的课堂教学对比研究7、汉语动词“打”的韩语翻译研究8、中韩语篇对比与翻译研究9、基于语料库的汉韩”获得类“动词动宾搭配研究10、中韩现代亲属称谓语研究11、韩语里汉语借词同汉语词语若干情况比较研究12、汉韩亲属称谓对比研究13、韩语专业大学生外来语标记现状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14、高职院校韩语教学过程中中韩词汇教育研究15、电影在韩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本科?硕士?博士?。。。 要是本科的话 若在国内。。。去韩国riss抄一篇就行。。。 硕士的话。。。看你是国语还是国文了。。。。我是国语。。建议你写点 语法类的,要有能力。。中世韩国语。。 博士。。。我还没上。。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