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总编辑

发布时间:

中国经济时报总编辑

王克勤先后推出震惊海内外的《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公选“劣迹人”引曝黑幕》、《甘肃回收市场黑幕》、《山西疫苗乱象调查》等一系列揭黑性深度调查。仅2001年在他的笔下送进监狱的黑恶分子就达160多人。当年有黑社会组织曾扬言要出价五百万元买他的人头,因此他被传媒界誉为当代中国“身价”最高的记者。警方曾派4名刑警荷枪实弹进驻他家保卫他的安全。在他连续8个月没有拿到一分工资收入、冒死为民请命的同时,他却于2001年11月被原所在单位无故开除公职。农家子弟出身的王克勤不仅在兰州市委机关从事过文秘宣传、外贸进出口公司从事过商贸业务,而且还在一家国企担任过一年多的副厂长。1989年进入媒体至今先后在甘肃经济日报、西部发展报、西部商报、中国经济时报从事记者编辑、专栏负责人、部主任及执行总编等工作。2003年1月,被评选为搜狐新闻月度人物。入选理由:2002年,中国经济时报高级记者王克勤用近半年时间,历尽艰辛,扎扎实实深入社会底层,先后采访100多位出租车司机及众多出租公司和政府相关部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披露了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受到中央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如经济学家余晖所言:“王克勤先生凭借着记者高尚的职业道德,通过半年多的艰难细致的调研所撰写的这篇《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调查,堪称政府管制失灵的一个经典案例。我断定,不管它对北京市政府未来出租车行业的管理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它都将被载入我国政府管制改革的史册。” 此文不仅推动了北京市乃至全国出租汽车行业市场化的改革,同时也对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案例价值。 2011年7月18日,王克勤领导的《中国经济时报》调查部(深度报道团队)被解散。2011年9月28日,王克勤在其实名认证的新浪微博称,“本人已辞别工作了10年的中国经济时报,加盟经济观察报,任总编辑助理,正在组建调查报道团队,将努力做好经观的调查报道。”2011年9月王克勤组建调查部,推出了诸多有影响力的报道;2012年10月8日因报道《暴雨失踪者》一文惹恼相关部门,部门遭解散,记者尽数离开。手下无兵的王克勤本想2013年亲自操刀,结果腊月25,人力总监约谈他劝离。2013年2月27日离开《经济观察报》。2013年2月被《经济观察报》开除,调查报道团队被解散,现阶段从事尘肺病救助的公益活动,同时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从事调查性报道讲座活动。

是什么地方人

有经济时报,没听过财经时报

我从事汽车行业工作已经40多年,看着我国汽车工业从小到大发展到今天,我可以负责任地讲,我国对电动车的研究确实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们现在比美国和欧洲要强。他们为什么搞不起来?关键是缺乏动力电池,但是我们比日本要落后一些。我国在节能环保汽车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的投入与研发工作。国家科技部“九五”和“十五”的“清洁汽车行动”计划,国家投入1亿元以上,重点支持LPG、CNG、甲醇、乙醇等汽车代用燃料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国家“十五”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共计投入23亿元,采取“三纵三横”的格局,支持纯电动汽车(BEV)、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三种车型和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多能源控制系统三个关键技术的研发。“十五”863电动汽车共性关键技术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燃料电池汽车方面,包括燃料电池发动机、整车标定与匹配、燃料电池整车技术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混合动力汽车方面,包括发动机和传动技术、机电耦合技术、整车标定和匹配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纯电动汽车的研发也取得了突破。有意思的是,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还出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倾向。我们最近在山东做调研时发现,原来做农用车的企业,现在都开始涉足电动农用车生产,电动农用车在山东一些地方遍地开花。他们利用夏利、奥拓的车身,装上电池就在乡间跑。我问农民为什么要开这个车,他们说首先是因为这个车不贵,第二就是烧电比较便宜,而且没有危险性。根据“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目标,纯电动汽车方面,目前已开始从性能样车向产品车发展,近50辆纯电动客车和轿车小批量制造已完成,并已通过国家质检中心的“型式”认证试验,即将在北京、天津、杭州等地挂牌上路示范运行;混合动力汽车方面,2005年通过产品认证,2006年进入市场,目前,混合动力汽车在武汉、长春、芜湖、重庆等地试验运行超过14万公里,一些地方已经形成市场,在武汉等地已经开始运行;燃料电池汽车则已经生产出十几辆小轿车和一些大客车样车,2006年-2008年进入示范运行阶段,目前累计在北京、上海运行了上万公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展望。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技术将主要依靠我们自己通过自主创新、联合攻关来解决,单靠引进技术是无法完成的,“官-产-学-研”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国家科技部“十一五” 计划将电动汽车和代用燃料汽车结合起来,成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国家863重大项目,国家将计划投入17亿元。一部分继续支持汽车代用燃料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包括LPG、CNG、甲醇、乙醇等;大部分经费将继续支持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三种车型,继续加大对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控制系统三个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相继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应用推广提供了良好市场机遇。2008北京奥运场馆内外将全部使用“零排放”车辆,包括采购50辆纯电动(锂离子电池)12米低地板大客车、300辆纯电动场地电动车;2007年6月,北京公开招标采购了10辆混合动力客车,试运行半年后将再决定奥运会用量。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同样全部采用“零排放”车辆,其中,将采购40辆燃料电池混合动力大客车,在世博园内部专用道路上运行;燃料电池轿车100多辆,在世博园内外运行;超级电容大客车300多辆,在原无轨电车线路运行;同时推广应用一批混合动力轿车、大客车和代用燃料汽车。总之,节能环保汽车的前景相当广阔,而真正的未来汽车则是“生态汽车”——将实现排放零污染、能源可再生、材料再循环、交通智能化,这是我们的最高目标。中国经济时报总编辑包月阳点评:陈所长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节能环保汽车的最前沿的技术开发情况,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用信息。目前,世界各主要汽车生产国都在争相研发汽车节能环保新技术,就是为了在汽车新技术革命到来之际,争得主导权。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在这方面都积极投入,有的已经形成了产业化,在推广应用方面,中国还需不断努力。节能及新能源汽车目前虽然在配套方面如加氢、加气、充电设施建设方面还面临一些挑战,但前景广阔,中国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

中国县域经济报总编辑

初冬的北京,寒意渐浓。11月6日,清华大学的“时事大讲堂”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中共晋中市委常委、榆次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榆次区委书记孙光堂。当晚,200多位清华师生仔细聆听了孙光堂讲解的 《生态庄园经济的探索与实践》,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报告大厅响起了数十次热烈的掌声 。11月7日,同样的激荡和成功在天津大学“北洋大讲堂”演绎。无论在清华还是天大,年轻学子们最深的感受是:来自基层的实践,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让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有人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启迪和感悟。2009年2月,山西省林业厅首次邀请时任左权县委书记的孙光堂,作了左权庄园经济的讲座。之后,孙光堂生态庄园经济主题讲座的邀请从未间断,北京人民大会堂、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省委党校、省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山西大学研究生班、山西农业大学等许多地方都留下了孙光堂的“足迹”,生态庄园经济开始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受到关注和推广。 2005年,在孙光堂的大力倡导和倾力推动下,当时的左权县委、县政府依托大规模移民搬迁遗留下来的耕地、“四荒”等资源,一批社会能人和工商资本,以多元化的方式筹集社会资本,以租赁、购买土地使用权等形式,集中一定规模的土地,尝试探索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开发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政府主导的创新之举,很快得到了工商界人士的全力配合,左权县内县外投资者积极主动响应政府这一行动,左权庄园经济应运而生。应该说,左权是山西最早提出并大胆实践庄园经济的地方,并很快呈现出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的特点。“农民下平川,老板进深山,四荒着新绿,旧村变庄园”成为左权庄园经济开发的生动写照。到2010年底,左权生态庄园累计已达221处,累计完成投资1.85亿元。蓬勃发展的左权庄园经济受到社会各界及专家学者们的强烈关注。2009年4月18日,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联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左权庄园经济研讨会,由于左权庄园经济大多以林业开发为主,并兼有绿色养殖,有着明显的生态经济特征,与会专家学者一致同意将左权庄园经济更名为左权生态庄园经济,谓之左权庄园经济的“4·18”共识。“4·18”共识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左权生态庄园经济走出了一条山区县份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创新之路,极具典型意义和推广价值。2009年7月21日至22日,省政府在左权召开了生态庄园经济现场会,左权发展生态庄园的经验和做法在全省59个山区县大力推广,以左权模式为标志的山西生态庄园经济建设全面展开。 2010年7月,孙光堂离开他工作了10年的左权县到晋中市榆次区任区委书记,在调研中,他惊喜地发现,榆次个别有经济实力的大户和企业家,开始利用 “四荒”等资源进行农业规模化开发,已具备庄园经济的雏形,而榆次特有的交通区位优势、农业产业基础优势、巨大的投资潜力、广阔的发展空间及省委书记袁纯清考察晋中时提出的打造省城后花园的讲话精神,使榆次更适合发展都市农业为特征的新型生态庄园经济。“嫁接”左权生态庄园建设经验,全力推动榆次特色的生态庄园建设,很快由设想变为轰轰烈烈的实践。仅一年时间,榆次区生态庄园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庄园总数已达106处,共利用各类土地11万亩,累计实现投资9.64亿元,并涌现出来丰润泽、明乐、凯众等具备休闲观光,吃住游玩各具特色的“十大魅力生态庄园”。2011年9月8日,榆次区第八届文化旅游节除了传统的榆次老城、后沟古村、常家庄园外,又多了一个全新的旅游产品——魅力生态庄园,令来自全国的游客耳目一新。10月22日,由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主办的山西生态庄园研讨会在北京友谊宾馆隆重举行,副省长郭迎光代表省委、省政府发去贺信,信中指出:“左权县和榆次区的发展表明,生态庄园经济具备了在全省推广的条件。”本次研讨会上,与会领导、专家学者们共同通过了 《山西生态庄园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指出:“山西左权、榆次是全国生态庄园经济的发祥地,发展前景广阔远大,必将成为农民增收的希望,农村发展的希望、农业转型的希望。生态庄园经济不仅是中国农村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创造,也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还是中国农村未来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从2009年的“4·18”共识,到2011年的“10·22”宣言,山西生态庄园的使命越来越明确,正如《宣言》指出的:“山西应该在全国的生态庄园建设方面起积极的示范作用”。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出生在山西灵石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我至今难以忘记我在农村的岁月和那里的父老乡亲……”孙光堂在清华园学术报告厅的开场白立刻迎来了清华师生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在清华大学、在天津大学,孙光堂所传递的不仅仅是生态庄园,还不时穿插他的执政风格,人生感悟,在清华大学,当一位来自贵州的学生问到孙光堂做事的原则时,孙光堂答道:“我始终坚守一个原则,就是为当地百姓做一些实事,诚心诚恳地去做,对待上访百姓,我从不回避,不推迟,给他们倒上茶水,认真听他们讲述,十年时间我没有换过手机号,群众可以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我。”在天津大学讲座完后,财经学院的王成才同学这样说道:“孙书记的讲座给我们以生动的感召,一是感召我们青年学子到基层去,基层大有作为,基层能创大业,二是孙书记踏实为民办事的精神、亲民的情怀,是我们大学生学习的榜样……”2000年,孙光堂走马上任左权县长,左权从此“不平静”,工商企业“二次改革”,乡村煤矿改革、信用改革、粮企改革……这些率全省先河的大胆改革在革命老区左权县相继展开,左权县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脱胎换骨”,一时间成了全省县域经济大胆改革的前沿阵地,这种改革所释放出的发展动力、潜能和成就迅速显现,因此而产生的“左权现象”在全省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2005年,孙光堂担任左权县委书记,此时,左权工商业和城镇化高速发展,大批山庄窝铺农民纷纷移民搬迁到城镇谋求更好发展,针对这一全省乃至全国都面临的共同课题,孙光堂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庄园经济并付诸实践,很快被誉为当今县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创举……创新的激情、务实的品格、亲民爱民的情怀构成了孙光堂最明显执政风格,2009年8月,他被授予第七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如今,身兼数职的孙光堂,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经常受邀到各处讲座,而每一场讲座,他留给听者最深的往往是讲座内容所折射出的——一个基层领导干部人格的影响力。 这种做法短期看是一种浪费,但从长远来看,却取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丰收”有什么样的思路,就会有什么样的出路。回想10年来在左权县的工作,我对这句话体会很深。城镇化是左权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作为一个山区县,15.9万人口分散在1000多个村,平均一个村不到200人,这需要决策者拥有长远眼光。根据实际,我们确定了一批基础好、潜力大、位置优、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为中心村,以县城和中心村为主体,合并周边行政村。人口集中后,整顿出来的可开发土地有46万亩之多。如何开发利用这些土地和原有的基础设施?实践中我们发现,生态庄园经济形式可以有效解决移民搬迁形成的资产闲置和移民生计问题。生态庄园就是引导社会能人用工业商业上的资本去开发群众搬迁后留下来的耕地和基础设施,用租赁或者购买土地使用权的方式去搞综合开发。从2005到2010年,左权发展了211处庄园经济,造了6万多亩生态林、63万亩经济林,还养了3万多头畜禽。现在的左权,城市变大了,道路变宽了,农民储蓄存款余额从2亿多元增加到30多亿元,县财政收入从不到4000万元增加到6亿多元。现在回想起来,当初的做法让老百姓搬离了世代居住的家园,原来的耕地也可能撂荒,多年形成的水利、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也废弃了,似乎是一种浪费。但从长远来看,却取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丰收”。省里还决定在山西省的59个山区县推广这种做法。 没有官腔、不讲套话县委书记进清华“接地气”没有官腔、不讲套话,用近3个小时的时间、低调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委书记孙光堂此间来到清华大学,向200多名学生讲述他曾“受益匪浅”的“生态庄园经济”,以及自己的做官心得。由共青团清华大学委员会与中国县域经济报社主办的“县委书记与清华学子面对面”系列活动当日在清华大学新水利馆举行,孙光堂对此看作是“接地气”,让坐在“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用“高端的视角”检验基层官员的从业历程。什么是生态庄园经济?用孙光堂的话说,就是让“老板进村、资本进村、产业进村”,使荒山增绿、荒地改良,使“空心村”变成“新庄园”,使闲置的资产变成“赚钱的机器”,“逼着”农民走上致富道路。生态庄园经济,这一起源于15世纪英国的新型农业开发模式,近年来在山西各地遍地开花,在左权、榆次两地更是发展得如火如荼。城镇化建设是两地生态庄园经济产生的一个重要背景。也可以说,是县域城镇化催生了生态庄园经济。孙光堂介绍说,生态庄园经济有三个“五”:休闲度假、科技示范、市场开拓、产业发展、综合开发五种类型;经济性质上属民营经济,组织形式上属规模经济,管理机制上属公司经济,产业形态上属多元经济,生产流程上属循环经济的五个特点;实现了农村经营体制、农业生产模式、农民身份、农村融资方式、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的五大创新。孙光堂用带有“山西味儿”的普通话将拗口的专有名词讲述得通俗易懂,常常将台下的学生笑得前仰后翻。而后者对此的感觉是:“这样的官员真诚,简单,肯吃苦、实干,与传统印象中的‘官员品味’大相径庭。”而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的理解是,“县委书记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善于做群众工作、能妥善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处理实际问题的经验丰富、能力突出,同时有较为丰富的人生经历。邀请县委书记走进清华校园,向学生们介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享工作感悟和思考,以切身工作实践和人生经历与青年学生探讨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这对于清华学生了解中国国情、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关注并投身基层发展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孙光堂再次受邀清华大学畅谈生态庄园经济“特别高兴我再次来到清华……我是农民的儿子,与‘三农’有着很深的感情,长期以来都在关注研究‘三农’问题……”白衬衣、黑西裤,就像一名职业教师一般,没有架子、没有官气,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是低调的开场,瞬间拉近了与在座师生之间的距离。继2011年走进我报与清华大学合办的“时事大讲堂”之后,8月30日,清华大学再次邀请山西晋中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孙光堂登上“明德论坛”。论坛上,孙光堂部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起源发展、开发类型、多重效益、显著特点、创新意义、发展前景等六个方面,阐述了生态庄园经济这一模式。从革命老区山西左权起源,到榆次发展,再到众多地区的推广,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丰富的基层经历和生动的语言表述深深地吸引了众多师生的注意力,不少同学都认真记录着讲座的精彩内容。两个多小时的报告,迎来了师生们多次热烈的掌声。清华大学公管学院党委书记孟庆国对此次论坛给予了高度评价。孟庆国讲道,这次“明德论坛”是清华大学第102期论坛,也是为数不多的来自基层的领导干部主讲,孙光堂部长的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让在座师生深入了解了我国“三农”发展现状和基层改革实践,为学子们的学习和理论研究提供了生动的教材。2011年11月6日,时任山西晋中榆次区委书记孙光堂用近3个小时的时间,向清华师生解读了发源于山西晋中的生态庄园经济。孙光堂曾在山西左权、榆次任职12年之久,他与广大干部群众一道探索实践,依托移民搬迁旧址遗留的“空壳村”“四荒”等资源资产,倡导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领域,进行现代农业开发,首创了生态庄园经济模式。近年来,生态庄园经济在山西晋中得到积极推广,并被辽宁辽中县,山西大同县、黎城县、沁源县等地广泛复制,引起了各级专家、媒体和院校的高度关注。最后,孙光堂部长向部分师生赠送了他的专著《左权之路》《媒体眼中的生态庄园经济》和《孙光堂走进百年清华》的光碟。

1978年7月以原《大公报》一部分工作人员为主,创办《财贸战线》报,1981年改名《中国财贸报》,《经济日报》是在此基础上创办的。除在北京印刷外,还在全国各大城市设有传真版或航空版的分印点。日出对开八版。向国内外发行。该报以经济界职工和关心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读者为对象。以指导经济工作、提供情况、提供经验、提供信息 、指导消费 、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宗旨。还出版《花卉报》、《经济日报·英文周刊》、《中国经济新闻》、《中国企业家》、《全国新产品》等报刊。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日报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以经济报道为主的综合性权威报纸,是党和国家发布经济政策的重要渠道,是各方寻求经济合作的主要媒介,是企业获取经济政策和信息的首选报纸,也是大众提高经济生活质量的良师益友。创刊以来,经济日报每年都能推出一些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报道和文章,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充分肯定。经济日报与中央机关、国务院各部委局建立了密切联系,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部分计划单列市共设有60个记者站,在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有常驻记者。经济日报与世界上100多个新闻机构、经济团体有着往来关系,在国家对外经济交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桥梁作用。总编室下设综合处、财经编辑室、金融编辑室、证券编辑室、摄影组、美术组、检校组、电讯组几个部门。1998年6月8日,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成立。现集团主办报刊18种,两家出版社,一个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一个印刷厂,一所函授学院。2004年经济日报版面格局将更加清晰,各个版面、各个组成部分的个性更加鲜明突出。进一步加强了财政、金融、国际市场报道,加强舆论监督,改进农村报道和科技报道,大力充实实用经济信息等内容,加大对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报道力度,增强为企业服务的针对性,使报纸的权威性、新闻性、实用性、可读性更强。经济日报建有自己的印刷厂,另在全国各地设有27个印点,印刷及时、投递迅速、国内外发行。随着经济日报网站的建立,国内外读者每天从因特网上就能看到当天的经济日报。中国花卉报1985年在北京创刊,是全国惟一一张国内外发行的以报道花木产业、园林绿化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报。名牌时报1997年7月1日创刊,是中央级经济综合类、对开彩印大报。服装时报以弘扬服饰文化、传递服饰信息、引导服装潮流、推动服装行业发展、促进市场繁荣、美化人民生活为宗旨。证券日报一张面向全国各阶层读者,以证券、金融、投资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类日报。中国建材报创刊于1986年10月,是全国建材行业惟一具有权威性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对开大报。中国服饰报1994年7月1日创刊?是中国纺织报社主办的全资子报,是服饰生产与消费方面的权威性报纸。中国县域经济报 以宣传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发展为己任,原《经济日报农村版》。《中国企业家》 1985年创刊,为全国1000万经营管理者服务的大型综合性月刊。《中国经济信息》由李鹏委员长题写刊名?以其权威性、先导性、实用性、服务性赢得读者的半月刊。《经济》与经济日报配套的大型经济类月刊。2016年3月25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与俄罗斯SPB TV正式签署合作协议。

中国财经报总编辑

秦晓鹰,1948年9月23日生,1973年进入南开大学历史系学习,1978年从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毕业,高级编辑,享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特别津贴。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编审、编辑部主任、分党组成员;1985年调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小组任办公室副主任、处级调研员;1987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任中国国际战略研究会研究员、《党建》总编室主任、《中华英烈》副总编;1994年调国有资产管理局任宣教中心主任,后任《中国资产新闻》报总编辑;1997年4月任《中国财经报》社长兼总编辑。

秦力真,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家,历任驻挪威、赞比亚、瑞典、新西兰大使。曾任刘少奇主席秘书。秦力真,直隶(今河北)冀州人。1937年任冀州地区委员会宣传部副部长。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冀县县委书记、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建国后,历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秘书长,外交部签证处处长和领事司副司长、司长,驻挪威、威比亚、瑞典、新西兰大使。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家,两度出任外交部领事司司长,曾任刘少奇主席秘书。前外交部长李肇星的岳父,香港卫视采访总监秦枫的祖父。中文名:秦力真国籍:中国出生地:河北 冀县出生日期:1914年逝世日期:2007年职业:外交家分享工作经历1937年任冀州地区委员会宣传部副部长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冀县县委书记、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建国后,历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秘书长,外交部签证处处长和领事司副司长、司长1962年4月至1964年12月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挪威王国特命全权大使1965年3月至1972年7月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赞比亚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1974年8月至1979年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典特命全权大使1979年12月至1983年10月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新西兰特命全权大使。重要亲属女儿:秦小梅,曾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参赞和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国际组织部副主任。女婿:李肇星,曾任中国第九任外交部长。儿子:秦晓鹰,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副主任、处级调研员,中国财经报社社长。1948年9月23日生,1973年进入南开大学历史系学习,1978年从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毕业,高级编辑,享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特别津贴。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编审、编辑部主任、分党组成员;1985年调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小组任办公室副主任、处级调研员;1987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任中国国际战略研究会研究员、《党建》总编室主任、《中华英烈》副总编;1994年调国有资产管理局任宣教中心主任,后任《中国资产新闻》报总编辑;1997年4月任《中国财经报》社长兼总编辑。儿子:秦晓浩孙女:秦枫,著名时政记者,香港卫视新闻采访总监、主持人。孙女:秦潇潇,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学士,曾任职联合国总部外孙:李禾禾,获得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双学位,归创科技CEO。

张秋生,男,天津静海人,上海出生,天津市静海县人,中国著名儿童文学家。曾就读于上海第四师范学校。主要作品有《“啄木鸟”小队》《校园里的蔷薇花》《燃烧吧,篝火》《三个胡大刚的故事》等。

1958年开始发表儿歌、儿童诗。曾任《儿童时代》杂志编辑,后调上海少年报社,任该报副总编辑、总编辑,并兼任《童话报》主编。出版有儿童诗集《“啄木鸟”小队》《校园里的蔷薇花》《燃烧吧,篝火》《三个胡大刚的故事》《爱美的孩子》。

童话诗集《小猴学本领》《小粗心奇遇》《天上来的百兽王》,童话集《小松鼠和他的伙伴们》《小巴掌童话百篇》《丫形树上的初级女巫》《鸡蛋·鸭蛋·老鼠蛋》《来自桦树林的蒙面盗》《狮子和老做不醒的梦》《强盗、精灵和巫婆的故事》等。

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它应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既包括成人诗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

2022年中国经营报总编辑

《中国经营报》1985年1月创刊,是中国最早发行经济类的报刊之一,原名《专业户经营报》、《中国农村经营报》,1989年1月正式更名为《中国经营报》。该报坚持以读者为中心的精品观念和经营理念。《中国经营报》以其权威性、实用性、可读性皆备的鲜明特色,在众多经济类报纸中脱颖而出,迅速博行了读者的喜爱,并受到工商界广大经营者的关注。它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经济类报纸,也是版数最多、广告经营额涨幅最大的经济类报纸。《中国经营报》自1985年创刊以来,以其权威性、实用性、可读性皆备的鲜明特色,在众多经济类报纸中脱颖而出,迅速博行了读者的喜爱,并受到工商界广大经营者的关注。它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经济类报纸,也是版数最多、广告经营额涨幅最大的经济类报纸,全国三大经济类报纸之一。 逐渐发展为一个涵盖“《中国经营报》(周报)+《商学院》(月刊)+《职场》(月刊)+《China Economist》(英文双月刊)+以“CBCM企业竞争力监测体系”为代表的各类纵深产品+企业网站”的报业集团 其前身是《专业户经营报》《中国农村经营报》 《中国经营报》具有独特的视角、丰富的版面。本着为工商业者提供全方位经营参考的宗旨,《中国经营报》始终坚持权威、有益、实用、好看的办报方向;在报道内容上侧重政策法规阐释、热点行业动态和经营战略与战术分析;新闻视角独特,报道深入透彻是《中国经营报》的报道风格。 《中国经营报》设有新闻透视、新闻广角、营销新知、市场调查、与100名老板对话、企业管理、商务便利、健康生活、休闲旅游等版块以及证券、保险、物业、汽车、电脑、通讯等热点行业版面。 2009年2月,《中国经营报》全新改版;易有四象,持经达变;《周易》有云:“易有四象……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意即通过观察四象之变判定吉凶,做出决断。故又曰:“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持经达变,经是完整的思想体系,变是圆通地应对事物。持经达变则是应用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圆通地应对事物。 以己之识见、襟胸、决断,循机而动,相势而为。 而“经”者,亦《中国经营报》之谓也。一报在手,资讯、知识、决策依据俱览,从容应对当下经济之“变”与不确定性。 全新《中国经营报》以红、黄、蓝、绿四色“象之”,分别对应“经济大势”、“营商环境”、“智在公司”、“慧及人生”四大全新版组。 《中国经营报》由于读者定位准确,版面设置合理,《中国经营报》日渐成为众多新兴行业、实力企业展示自身形象,交流商业信息的高效传媒。中国经营报社推行广告代理制,每一位广告发布者都可以得到耐心周到的专业服务。 创立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社,以高度的使命感审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以负责任的新闻敏感度见证历史,经营未来。 中国经营报社服务于中国的商务管理阶层,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资讯产品。有着21年历史的《中国经营报》,秉承为读者创造价值的编辑理念,锁定中国商务人群,立足经济前沿,捕捉财经资讯,挖掘商业价值,以行动践行着中国新商道建构者的历史使命。 《中国经营报》由于读者定位准确,版面设置合理,《中国经营报》成为众多新兴行业、实力企业展示自身形象,交流商业信息的高效传媒。中国经营报社推行广告代理制,每一位广告发布者都可以得到耐心周到的专业服务。 《中国经营报》密切关注中、微观经营行为;坚持“经济新闻社会化、通俗化;经营问题个性化、人格化;商务住处实用化、服务化”的报道风格,坚持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商务服务。 《中国经营报》是中国有效发行量最大的经济类报纸,通过实施区域化的发行战略,发行网络分布全国240个大城市。自2002年1月起《中国经营报》的分印点由11个增至19个,每期在北京、上海、广州、济南、杭州、福州、沈阳、郑州、武汉、西安、长沙、南昌、成都、南京、合肥等十九个城市同时开机印刷,发行网络遍布全国各主要沿海城市和发达城市。服务于中国的商务管理阶层,为读者提供资讯支持、知识支持、智慧支持是《中国经营报》倡导的编辑使命。《中国经营报》130万的商务型读者,不仅拥有旺盛的个人学习和消费欲望,对企业的经营和采购同时拥有建议权和决策权。《中国经营报》具备的优势: 1、在传媒界知名度和美誉度很高,是其他财经类报纸无法替代的。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固定读者群体较大,《中国经营报》涵盖各阶层的目标群体,能做到读者兼容。 3、《中国经营报》进行多层面的深刻报道,给更层消费者的的影响及所带来的改变是无法用简单语言去描述的,它能在理论性和大众化之间找到平衡在大众心目中认可度较高。 经过综合分析现实的竞争环境以及《中国经营报》本身的特点,凝练了五个字“经营的力量”当作《中国经营报》的核心价值: 以“经营的力量”诠注中国经营报的品牌生命力,作为独特的销售点子,能将“经营”嵌入,关联性极强;“力量”是可描述,也是不可描述的,韵味独到、回味无穷。 “经营的力量” 展示出中国经营报重经营的理念,脱出“新闻”和“价值”等落于俗套的诉求表述方式,同时也再现出内容的含金量,隐含经营报带给读者的知识力量。 它是真实的、本质的,因为从根本上是经营的力量创造出财富和价值。它是震憾的,它给人以力量和振奋的精神。它是可以延展的,可以涵盖全部读者心声的。它不是直白的,它让人回味和联想。中国经营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6号院1号楼 邮编:100089 《中国经营报》每周一出版发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51 邮发代号:1-76

没有。李佩钰是中国经营报社总编辑,兼《商学院》杂志社长,1994年被任命为中国经营报社总编辑。2021年因经济罪,被判有期徒刑5年,截止2022年6月23日,仍在狱中没有出来。

挺好的一家传媒机构,是企业精英人士阅读学习的优质报纸

中国经营报是中国的流氓报纸,以敲诈勒索为主业,自从对外承包以后,其流氓本质暴露无遗,以相关部门取缔制之!

山西经济日报总编辑

驻站记者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关健是如何扬长避短。优势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贴近基层;劣势是远离报社总部,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往往站得不高,视野不够开阔。不仅采访的活动范围处于全市的一个局部,更因为记者站人数往往很少,有时候甚至是长期单兵作战,虽然作为报社集体的一分子,与编辑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毕竟远离了报社集体良好的工作环境,因此,驻站记者在工作和学习上都应该注意有更强的独立性和自觉性。笔者作为省级主流媒体派驻地市记者站有十余年工作经历,在此,谈一些浅显的感受和经验。做好驻站记者要有大局意识大局意识,就是善于从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观察形势,分析问题。具有强烈的大局意识、用良好的大局观指导日常的新闻采访写作,是对主流媒体记者的基本要求;培养和锤炼自己的大局观,也是多数主流媒体记者都很重视的基本功。笔者认为,驻站记者应当针对自己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自觉培养和锤炼大局观。驻站记者在培养大局观方面也不是没有优势。比如,驻站记者不像本部记者那样局限于分工的“条条”、“块块”,工农商学兵、党政群工团,都是报道对象,平时采访中“自选动作”又明显多于“规定动作”,在工作中可以更广泛、更全面地接触社会实际,可以多领域采写报道,这些因素有利于拓宽记者的知识面,在实践中逼着自己培养更加全面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因而,同样有权威人士将记者站称为“新闻人才的培养基地”。所以,驻站记者的优势与劣势都很突出,关键是看我们在工作中如何扬长避短,注意把握。驻站记者在锤炼大局观上应尤为强调“深入”两字。先是自觉而深入地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自觉把驻地的发展放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来观察和思考。其次是在深入采访上发挥自己的优势。记者的大局观,虽然体现于平常的一言 一行,但最重要的,仍然是通过自己的稿子来转化成“生产力”。驻站记者要在不断写作的实践中,反复经历成功与失败,培养和锤炼自己的大局观。也可以说,写作是锤炼大局观的方法。长期在驻地工作,由于视野的局限,在写稿、发稿上存在明显的劣势。为走出困境,就要把发稿的着眼点放在源于驻地又高于驻地上,这就要放眼全省看驻地,在大局观的指导下“跳出驻地”写稿。驻站记者更要深入开展“走、转、改”热爱泥土的种子,才能生根开花;扎根沃土的树苗,才会枝繁叶茂。即便是在信息极度发达的网络时代,我们也应该脱掉“皮鞋”,去做一个真正的“草鞋”记者,因为只有“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驻站记者最大的优势,就是长期在基层工作。新闻采访要深入实际,开阔驻站记者的视野。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事实出现或发生在哪里,记者就应深入到哪里,及时获得第一手材料。为人民服务,为党和国家大局着想,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尽职尽责地搞好报道,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只有如此,驻站记者才能永远保持耳聪目明,视野开阔,不断采写出有分量的鲜活报道。深入生活,让驻站记者置身于新闻“富矿”。改进作风,深入生活,是真实反映客观现实的根本保证,也是获取重量级新闻报道的必由之路。驻站记者比起其他采编人员,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当地领导讲话、会议材料、政府发布新闻等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相关信息。驻站记者通过这些方式所掌握的相关信息,只是一些线索,而且范围比较小,而想要真正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关键是驻站记者要尽可能运用好这些信息资源。生活如同一座五彩缤纷的宝藏,记者只有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了解新闻事实本身的来龙去脉,“亲自尝一尝梨子的滋味”,才能从一般中发现特殊,从平常中看到亮点,准确地抓住事物的本质,挖掘提炼出最鲜活、最典型、最感人的新闻报道。深入群众,驻站记者可抢占新闻“制高点”:党报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这就决定了驻站记者需要扎根基层,把镜头瞄准群众,用群众的语言,举群众身边的例子,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采写出令群众喜欢、让群众满意、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作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不仅仅是一个记者的职业态度,更是一个记者的职业责任,本身就应该是一个记者的常态。不仅如此,在这样一个“常态”中,我们不仅应该身入,还要心入,带着脑子、带着思考去“走转改”。心离开百姓有多近,稿子就离百姓有多近,只有将身心都融入到百姓之中了,才会对百姓多一份理解,才能从百姓的角度写出情真意切、生动活泼的稿子。驻站记者要成为“本地通”如何发挥驻站优势,写出地方特色新闻,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驻站记者要成为“本地通”。一个地方有哪些特点、一个部门在省内同行业中有哪些创新举措,作为驻站记者一定要了解熟知有关情况“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成为了“本地通”,还要成为“政策通”,了解“下情”的同时要了解“上情”。要学习党委政府的文件,通晓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政策是采写新闻的重要源泉,有时文件中的一句话,就可以找出新闻点来。善于从政策变化中寻找新闻线索,善于从地方中寻找新闻素材是记者的基本功。善于在共性中找个性,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从上而下去推动的,上级有了新的政策,有了新的举措,就需要下级去贯彻落实。作为主流媒体的驻站记者,写新闻要紧跟时事,要把“下情”往上传达。时政就是共性,地方上的“下情”就是个性。驻站记者要学会善于在共性中个性,找出符合上级精神的“这一个”。要求在共性中找个性,看一看所在地方党委政府是如何做的,有什么新意。当然这样的“土特产”要学会写事,写巧事,巧写事。不光要从下往上看,还要从近往远看,从中心往边缘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都知道,一种蔬菜可以做多道菜。我们写新闻也是这样,好的新闻事实有的可以写现场新闻,有的可以写消息,有的可以写通讯,还有的可以写言论,有的适合拍新闻照片,等等,适合写什么就写什么。在采访中挖掘到了有“土味”的事实,虽说已经取得了采访上的成功,但是仍然不能罢休,还可以继续挖掘有“土味”的标题、语言。语言对于新闻报道来说,是属于形式的范畴,但它对新闻报道的优劣却有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语言,新闻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同样有自己的语言。新闻语言的特点就是生动、大众化、口语化,收集有“土味”的语言对写活新闻报道大有裨益。脚踩大地,才能仰望星空。驻站记者,主要负责驻地市的宣传报道工作。需要经常与基层打交道,基层也为驻站记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只有有了大局意识,深入扎根基层,才能更加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深入基层了,才能心系群众,胸有大局;才能写出精品,写出“让党和人民都满意”的报道。 (崔振海 作者单位:山西经济日报社)作者:崔振海 作者单位山西经济日报社

1977.04——1978.10,山西省汾阳市香乐乡峪道河公社知青队长;1978.10——1981.12,山西师范学院(吕梁师专)英语系英语专业学生(大专);1981.12——1984.09,山西省汾阳中学英语教师;1984.09——1986.07,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英语专业研修2年(本科);1986.07——1989.09,山西汾阳中学教务处副主任、主任,教研室主任兼山西吕梁地区翻译协会会长;1989.09——1992.07,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校研究生会主席;1992.07——1994.03,经济日报工交部、特刊部记者、编辑;1994.03——1995.09,经济日报特刊部主任助理(期间:1995.03—1995.07在中央党校政治理论培训班学习);1995.09——1996.12,经济日报副刊部主任助理;1996.12——2001.09,经济日报记者部副主任、主任记者;2001.09——2002.05,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名牌时报总编辑、党总支书记、高级记者;2002.05——2004.04,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社务委员兼广东省新闻学会副主席(其间:2002.12—2005.11聘任为武汉大学兼职教授);2004.04——2004.08,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社务委员(2004.08后参加中宣部全国省市区宣传部长培训班学习);2004.08——2005.08,中共广州市委秘书长(其间:2004.09—2006.08聘任为暨南大学兼职教授);2005.08——2007.02,中共广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2007.02——2010.06,中共广州市委常委,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广州出口加工区管委会主任、党委书记和萝岗区委书记;2010.06——2011.02,中山市委副书记、代市长;2011.02——,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2010年6月11日起任中山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6月4日拟提名为中山市市长候选人;2010年6月13日下午,中山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召开会议,履行免去李启红市长职务的法律手续,表决通过任命薛晓峰同志为中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代理市长职务。2011年2月13日下午,省委在中山市政府会议中心召开中山市领导干部大会,宣布由薛晓峰任中山市委书记;同意提名薛晓峰同志为中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候选人,不再提名其为中山市市长候选人。 2011年2月24日下午,中山市第十三届人大第六次会议闭幕,薛晓峰当选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主任。2011年12月23日下午,中共中山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薛晓峰当选市委书记。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