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关于自闭症儿童论文的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

关于自闭症儿童论文的开题报告

浙江师范大学题目:本科生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姓名:王瑾雅 (专升本) 学号:04952114 导师:滕春燕老师 学院: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幼儿教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应对心理的研究》一、选题目的与意义随着我国社会的急剧发展和变化,家庭结构与教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儿童的行为问题也较以往明显增多。研究表明,儿童行为问①题的发生率在10%—30%之间,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有关研究资料显示,幼儿的行为问题是比较普遍的,脾气暴怒、说谎、爱骂人、语言障碍、自私、自卑、厌食、咬手指甲等问题行为存在于不少幼儿中。有观点认为,由于人们对外显的行为问题关注较多,行为问题通常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症状得到减轻,甚至消失。因此,儿童行为问题则可以“顺其自然”。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可取,儿童行为问题得不到解决不仅有可能阻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而且也有可能是成年期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的先兆。在幼儿期,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从理论上讲,在某种意义上问题行为可称为“不正常行为”,而行为本身就是在正常和不正常之间发展的连续体,绝大多数幼儿的行为都居于两者之间,因此一般幼儿都存在一些问题行为,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行为问题是学龄儿童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正因为如此,我国1996年颁布实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心理保健工作。”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则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有这些有关幼儿园教育的政策法规,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幼儿教师法定职责。然而在目前的幼儿园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全体幼儿进行的,幼儿教师对行为问题儿童的应对可以说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当中隐性的但是重要的一环。但是,随着儿童行为问题的逐渐增多,幼儿教师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却无从把握。面对儿童的行为问题,有些教师最多采取制止的办法,使儿童的行为问题暂时性回避,但是到了另一个情境,该行为问题又会出现;也有教师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过度反映或不予理睬;有些甚至会说骂儿童表现不好。不允许幼儿参加任何教学活动,导致儿童的行为问题更加严重。儿童出现了行为问题并不表明他就与正常儿童有多么大的不同,不过是表现出有暂时性的偏离正常轨迹而已。因此,幼儿教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正确应对,将有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因此,切实从儿童的行为问题出发,来研究幼儿教师的应对心理,探讨幼儿教师应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并设计一份适合幼儿教师的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将是一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工作。二、文献综述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儿童行为问题呈明显增长趋势。发达国家已累及学龄儿童的5~ 15% 。行为问题, 目前尚无统一的概念, 如退缩行为、过度焦虑和恐惧、不服从、脾气暴发和不良习惯等, 是一些普通名称, 描述不像精神病、神经症和发育迟滞等那样明确。美国教育界常用的定义是: 学校学习存在问题、人际关系不好、不适合的行为和情感、泛化的抑郁和痛苦、与学校恐怖有关的躯体症状。英国把行为问题分为A行为(AntisocialBe-haviour,即违纪行为)和N行为(Neurotic Bheaviour)两类。A幼儿行为包括:经常破坏自己或别人的东西、经常不听管教、时常说谎、欺负别的孩子、偷东西。N行为包括:肚子疼和呕吐、经常烦恼,对许多事情都烦、害怕新事物和新环境、到学校就哭、或拒绝上学、睡眠障碍。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儿童行为问题(Behavior Disorder),亦称儿童问题行为,是指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超过相应年龄所允许偏离正常范围①白春玉,张迪,穆颖,吴惠颖:《沈阳市行为问题儿童的个性特征分析》.5%-15%的非正常行为,包括儿童在行为和情绪两方面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各种违纪行为和神经症行为。儿童的行为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持续时间过长,问题会变得更加复杂、严②重,造成心理缺陷或人格障碍。国外报告其检出率达5%-30%。据报道,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4%~20%。我国22个城市协作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4~16岁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2.19)%。肖湘宁等调查研究显示在幼儿园教育机构中有70.5%的幼儿经常或偶尔“拒绝加入同伴的游戏”,主要表现为胆子小,不能主动与小朋友和老师交往,幼儿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对同伴缺乏宽容、接纳的态度。近年来,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由1994年至现今的资料显示,对儿童行为问题方面的研究比较多,重点放在行为问题的治疗与矫正及影响儿童行为问题因素的研究上。在幼儿教师如何应对儿童行为问题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与此有关的研究也少之又少。主要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在沿袭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跟上形式发展的要求,这就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进一步来说幼儿教师应对儿童行为问题方面的知识也就更加缺乏了。山东省的潍坊、聊城、菏泽、德州、烟台、济南等城市随机选择30个幼儿园作为测查园,专门对幼儿教师幼儿心理学知识作了封闭式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得知,(1)对儿童思维发展趋势的认识,通过率为14%;(2)对幼儿注意特点的认识,通过率为51%;(3)对幼儿记忆特点的认识,通过率为47%;(4)对幼儿言语发展现象的认识,通过率为72%;(5)对幼儿想象发展的认识,通过率为86%;(6)对幼儿个性发展的认识,通过率为4%。各部分内容的通过率很不均衡,最高的是86%,最低的是4%,这反映了幼儿教师掌握幼儿心理学知识的特点。最容易掌握的是幼儿教师自身实际工作联系最密切,能直接观察到幼儿心理特点的方面的题目。在关于儿童说谎的原因分析,有的被试只认为儿童说谎与其道德品质有关,而不能全面分析儿童说谎。由此可得,一线幼儿教师缺乏系统性的心理学知识。然而,这些系统性的心理学知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育机智和教育行为。通过率最高的是“对幼儿想象发展的认识”,而教师对幼儿想象发展的较高认识对如何应对儿童的行为问题并不起相关的作用,也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机智和教育行为。通过率最低的是“对幼儿个性发展的认识”,我觉得这一点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应对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对儿童个性发展的清楚认识,有助于教师了解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相关因素,能使教师形成良好的教育机智和教育行为。因此,要提高幼儿教师对幼儿个性发展的认识,为更好应对儿童的行为问题提供理论基础。面对越来越多的儿童的行为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为此,人们对幼儿园的这类情况给予了关注和研究,进行了适当的干预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各别化训练。是有奥登和阿谢尔(Oden&Asher,1997最早提出的。儿童对特定的人际关系行为的知识、儿童在交往情景中将知识转变为技巧的能力以及教师正确评价儿童的技巧表现的能力能,是儿童行为改变的基础。(2)游戏治疗。游戏疗法是对有人际障碍的孩子进行帮助的一种心理干预的方法。是用游戏作为与幼儿沟通的媒介,让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将受到的挫折和捆饶以及内心的焦虑、紧张、害怕、退缩等不良体验发泄出来,通过游戏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问题,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游戏治疗是一种帮助他们摆脱行为问题的有效途径。(3)Z过程治疗。扎斯搂(Zaslow,1960)等人提出一种治疗儿童孤独症的方法,同样可以对行为问题儿童在情感方面的障碍有治疗的借鉴作用。这种方法对内向胆小的儿童、攻击性强的儿童有一定的效果。(4)拥抱治疗。对于严重缺乏关爱的孩子,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使其感受到老②李成福等:《儿童行为问题与学习成绩相关的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师对他的关注和热爱。(5)“气球爆炸”。“气球爆炸”就是把吹大了的、并用绳子扎起来的气球弄破,以帮助幼儿发泄情绪的方法。(6)“绘画疗法”。美国的阿尔修勒(Aischuler R.H.)、日本的浅利笃等,受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认为儿童的画是儿童潜意识的表现,画面上的表象符号或色彩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凭借画面上的线、形、色的组合与象征,分析儿童的心理状况,了解儿童的需求、家庭关系、攻击性的倾向等,从而帮助和诊断儿童的问题行为。让儿童在自由绘画的过程中抒发情感和问题,通过绘画投射自身存在的问题。(7)社交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儿童被同伴接受的程度,而且还能减少社会退缩及攻击性行为。这些方法幼儿园教师在应对儿童的行为问题时也可以适当地进行采纳。目前为止,我认为幼儿教师对儿童的行为问题的应对心理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考虑:(1)教师掌握的心理学知识。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面对越来越多的儿童行为问题的增加,在上文所提到的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学知识的分析情况来看,拓宽心理学知识,丰富幼儿教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应对”方面的知识,是适应现在社会的最基本的要求。(2)教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了解(行为问题与非行为问题)。儿童的行为问题也称发育性行为问题。在有的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中所列举的所谓儿童心理障碍或行为偏异,如情绪容易变化,离不开母亲,不愿去托儿所或幼儿园,怕陌生,在家里呆不住等则属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国外有研究发现:任何孩子在特定年龄都会发生行为问题。一般孩子每年约发生五、六个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反映出所有健康儿童在正常发展过程中都承受着某些压力。因此,教师在看待儿童的行为问题时要慎重,不能盲目下结论。同时,也不能将幼儿的某些心理行为问题看成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3)教师的教学自我效能感。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一般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理解,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对幼儿教师而言,“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育价值的认知;“个人教学效能感”则是指教师对自己是否具备能够有效引导幼儿,给幼儿积极影响的教育能力的知觉与信念。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的发展。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往往对自己能积极有效教育引导儿童充满信心。因此,在应对儿童的行为问题时充满信心,并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甚至能针对儿童的某一行为展开一定形式的研究。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信心不足,倾向于简单易行的任务。因此,在应对儿童的行为问题时缺乏自信,采取简单方式去“控制”幼儿,在与幼儿的交往中不够敏感和主动,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提高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高有助于提高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应对能力。(4)教师应对儿童的行为问题的方法与措施。近几年,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很快,提出了一些比较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但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阴影,留下了很大弊病。在目前教育中,口头讲解仍然占重要地位。我认为在解决幼儿行为问题上,口头讲解和预防不可少,但应有更多的措施和方法来替代相对落后的方法,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幼儿教育本身。(5)其他援助方法。教师在个人能力有限的范围内,无法应对儿童的行为问题时,要求助于社会,使行为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可以是家长,在家园的共同努力和帮助下,来处理儿童的行为问题,比家长和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效果肯定好。对于行为问题比较严重的,就需要求助于此方面的专家。(6)幼儿教师自身的应对方式(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关于这方面的解释上文已有所提级,就不做展开了。目前,幼教界对儿童的行为问题研究比较多,但是在“幼儿教师如何应对儿童的行为问题”,此方面的研究上相对滞后。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影响者,在对待儿童的行为问题时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此次调查研究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量表,从分析“幼儿教师应如何对待儿童的行为问题”这一角度入手来探讨幼儿教师的应对心理,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工作。[4]Jane Brooks著,周逸芬,陶淑玫编译. 发展与辅导.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1年.[5]屈玉霞. 对幼儿教师幼儿心理学知识的抽样测查. 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山东分 院学前教研室,1996年第1期.[6]张建人. 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 湖南师大教研院.[7]贺宣真. 教师应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 深圳市财经学校, 职教论坛, 2003年第4期.[8]许凯. 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探析. 广州市越秀区中六幼儿园.[9]邱学青. 行为问题儿童成因及教育路径选择.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an.2005年1月.[10]耀宏,傅荣. 心理健康的评价指标与心理健康标准.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1]黄旭,静进,史明丽等. 开展儿童心理卫生保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中国妇幼保健, 2002年17期.[12]种荧,李刚,刘珍妮. 儿童行为问题调查分析. 中国健康教育,2004年8月第20卷第8期.[13]白春玉,张迪,穆颖,吴惠颖. 沈阳市行为问题儿童的个性特征分析.[14]李成福,等. 儿童行为问题与学习成绩相关的研究.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年4月 第14卷第4期.[15]Lapouse K,Monk MA. An epidem iologic study of behaviour characteristics in childen. Am J Public Health,1998,48:1134-1144.[16]Mcgee R.Behaviour problems in a population of seven-year-old childern prevalence,stability and types of disorders. J Child Psychia,1984,25(2):251-259.[17]Shusta SR.Successful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m J Psychother,1999,53(3):377-391.[18]Clayton IC, Richard JC,Edwards CJ. Selective attention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 Abnorm Psychol,1999,108(1):171-175[19]Basso MR,Bornstein RA,Carona F, et al. Depression accounts for exec-utive function deficits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Neuropsychiatry,Neuropsychology, Behavioral Neurology,2001,4(4):241-245.[20]Morrison Preacademic screening for leaming and behaviour problems.J Am Acad Child Adol Psychiat,1989,28(1):101-108.

首先你得有个案例 然后 把提纲定下来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一种状态。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治疗应尽早进行,对于他们的行为进行及时的矫正、反馈和强化,使他们逐渐表现正确的行为,融入群体中去。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实践探索》

[摘要]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本文对自闭症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自闭症儿童的特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自闭症 教育训练 实践探索

一、概念的界定

自闭症又叫阿斯伯格综合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种种状态。重度自团症儿童完全生活在自已的世界里,对外界视若无睹,听若未闻,难以与人沟通,群处、社交能力极差,情绪起伏不定,有些孩子还有自伤或伤人的行为。大部分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障问题,但约30%的孩子智力正常,其中10%的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赋,被称作“白痴学者”。

1943年,美国精神病医生利奥.凯纳(Leo Kenner)教授首先提出并确定了“自闭症”的概念。“自闭症”和“孤独症”同为英文Autism(源于希腊语“Auter”――自我)一词的译名。在精神病学中,该词意为“退缩与自我专注”;在描述“自闭症”突出特征时,该词意义“自我兴趣”。“自闭症”为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亚等国家与地区的使用词。“孤独症”为中国大陆地区医学界、特教界的使用词。“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的疾病。1978年美国国立自闭症儿童及成人协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对自闭症提出定义为:“起病于30月前的行为综合症。其主要特征有:(1)发育秩序和速度紊乱;(2)对任何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3)言语、语言、认知和非语言的沟通障碍;(4)与人、事和物建立起合适关系的能力障碍。”这些定义为至今广泛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和它的临床修订版(ICD-9-Cm)以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DSM-3)诊断标准建立奠定了基础。

自闭症是一种婴幼儿发育障碍,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是一种严重情绪错乱的疾病。自闭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据统计,患病率大约为10~15人/万。从性别上看男孩明显多于女孩,国外文献报道男女约为26~57∶1。目前,估计在我国约有40万左右的自闭症患儿童。

二、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1.交往障碍

患儿自婴幼儿时期起就表现极度孤独,并且有拒绝与人进行交往的倾向,不会用目光注视、表情、姿势和手势与人交往,甚至与父母也缺乏情感交流。不会体察亲人的喜怒哀乐和痛苦,自己有痛苦、不适,也不会寻求别人的安抚和支持,有进他们对亲人的呼唤甚至也不产生反应,以致引起父母怀疑他们有听力问题。轻症者看起来并不强烈拒绝交往,但在与伙伴的活动中常充当被动角色,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缺乏社交――情绪的相互应答,不懂得如何建立友谊关系。

2.交流障碍

患儿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均有明显缺陷,沉默不语或很少使用语言。大约一半患者终生不语而倾向用手势或其它形式表达。有的即使会认、读、掌握大量的词汇,但常常不会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而时常表现为不顾周围的情景或别人在说什么,自顾自地讲话,或不管别人的感受,重复地询问或重复地对人讲一样的话,问一样的问题,或模仿重复别人的话,语调平淡,缺乏节奏,与人交谈缺少应对、言语表达缺乏灵活性,不会用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来适应交谈的气氛。患儿常表现代词的运用困难,谈话中常不使用代词或使用混乱,故常常不知所云

3.兴趣和活动的局限

重复与刻板的特征倾向于采用僵化刻板,墨守陈规的方式应付五花余门的日常活动。患儿喜欢保持周围环境和活动固定不变,如长时间地玩某种物品、玩具、吃某种食品、出门走同样的路线,听同样的音乐或同一本书,如要改变则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或拒绝。大多活动增多,常出现特殊的、重复的刻板动作,如来回踱步、蹦跳、旋转。

4.智力发育障碍

约3/4的患儿有智力发育落后,但它在一般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可能存在某方面较强的能力,通常以机械记忆能力强为多见。主要表现有,脑电图:自发脑电图异常率达10%~83%,大多表现为广泛异常,慢波增多,少数可见棘波或棘慢波,可能与患儿合并癫痫有关;脑影像学:头部CT可能异常所见,但常不一致,意见尚不肯定。头部核磁共振检查部分病例可见第4脑室扩大,大部分有小脑蚓部小叶发育不良,脑干明显变小。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原则

自闭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尽管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们与前两者等同对待,而是首先要看到他们是需要成长、需要爱、需要帮助的儿童。从全纳教育观出发,自闭症与正常儿童在发展需要上, 是相同的。正常儿童的身心特性在自闭症儿童身上也同样体现,只是方式和程度有别。基于此点,确定教学原则首先要兼顾共性,一般性的教学原则,比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依然适用,并充实了新的意义。现仅就自闭症教育训练中一些有特性的原则做一简述。

1.身心机能协同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既要注重提高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又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使两方面协调一致。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功能与注意力、语言、认识等多方面发展有关,对儿童进行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多种心理能力。自闭症儿童身体发育看似与正常无异,但实际上多伴有或轻或重的感知运动发育问题,如左右手不协调、手眼不协调、腕力差、触觉过敏、听觉超灵敏、肌力松懈、跳跃力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等,所以在训练中就要安排足量的运动训练、感知训练,以及语言训练、交往训练、认识训练等,交使这些内容有机结合协调起来。比如训练儿童左右手交替拍球,不单是为了发展他们大运动、精细运动及其协调性。

2.正向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着眼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去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并开发潜能,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有序地使缺陷得到补偿,而不是着重于各种怪异行为的去除却忽略了正常行为的建立。

在开始进行矫正训练时,我们常会遇到这样失败的例子,有的老师偏重于矫正儿童的某一刻板行为,而几个月下来发现自闭症儿童虽然不咬衣角了,却咬上了铅笔或手指,老师的精力投入很大,但收效甚微。相反,有的老师以正向发展为主,在教儿童各种新技能的同时来替代、清除不良行为。

比如,有一个自闭症儿童爱用手指玩吐沫,很不卫生,我就采取教儿童漱口刷牙、嚼口香糖等同样能产生泡沫感、磨擦感的正常行为来逐渐取代玩吐沫的行为,以新行为抵消不良的旧行为,结果很快儿童就掌握了刷牙技能,并且不再玩吐沫了。这个做法首先从满足儿童需要――口腔需触觉刺激并有泡沫感出发,按照正常发展顺序来选择一项可替代的活动,再通过培养新行为抵消旧行为的方式来达到训练目的。当然,这并不是否认行为矫正的重要性,有些对儿童身心伤害较大的,如自伤行为等,应及时采用矫正策略认识疗法加以改变。正向发展与专门矫正是不矛盾的,两者相互协调、促进。单一地矫正某个怪异行为而忽略对正当行为的培养是片面的,矫正只有在培养过程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而矫正效果直接影响着培养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教育训练中,必须摆对发展与矫正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

3.及时反馈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中对儿童的不同行为表现随时随地给予肯定或否定反馈并及时强化肯定行为,以增加其出现频率,防止不当行为因忽视或经错误肯定而增加。

自闭症儿童会在不经意间做出各种各样的行动,有对有错,但往往自己不知是否符合规则,而一些不当行为的养成常常是由于在儿童刚开始做时被忽视,等儿童常出现此行为才被老师重视,再想改掉为时已晚。比如弱智学生入学后反而怪动作增多了,学会了同班不少学生的不好的行为。这是由于自闭症儿童视觉记忆很强,很容易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如果此时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就等于是默许这种行为,很快这个儿童就习得了某个不良行为。

通过训练,我看到随时反馈、及时强化在自闭症训练中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在刚换一个新环境时要格外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及时制止一些不应有的动作或言语模仿。

4.优化反应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训练前先把内容加工提纯,开始只让他接受最优化的刺激,得到简单而正确的反应后再变换刺激,增加复杂性。有人形象地把提纯比喻成吃葡萄时挖籽去皮而只给儿童吃果肉。

由于外界事物十分复杂多变,它所带来的信息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巨大而繁多的,有时是难以承受的,并且这些儿童又难以辨别何为正确的要接受的信息,所以就更要提练。有时教自闭症儿童说话,但外界十分嘈杂,或不时有人与训练者插话,这种环境极不利于自闭症儿童掌握正确用语。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一样,每一行为各个动作都要简练有序,中间不允许多余动作或拖延时间,否则诸如东张西望玩手或其他用具、敲击等多余动作就会“乘虚而入”。

5.个别指导先行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优先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使训练双方能相互配合,在这个基础上使自闭儿童逐步融入小组或其他集体中。

自闭儿在新环境中很难适应集体氛围,有显著的沟通、社交和行为问题,若开始时未与训练者合作好,以后很难接受有效训练,在不适应的场合中也不能寻找别人帮助。因此个别训练、小团体协助是其走向大集体的一个过程环节,在训练中要优先考虑。当儿童能接受一定指令并对环境有所了解之后再进入小团体就容易了。

四、自闭症儿童训练的方法

1.游戏法

游戏可让自闭症儿童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可增进其语言的主动性,也能从中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孩子的游戏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他们在游戏中发展友谊,学习社会策略和增进社会能力。Lord(1984)以及Wing和Attwood(1987)研究指出自闭症对于社会沟通线索理解及表达存在困难,他们常常处于孤立状态或是徘徊在同伴团体中的边缘,可能会避免或抗拒别人社交性的邀请,被动的接受,很少或完全没有主动的社交,或者以其特有的方式接近同伴。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团体性游戏来提高自闭症儿童此项功能。我们经常会在游戏及小组课上设计一些互动的游戏项目,譬如“二人毛巾运球”让小朋友从游戏中学会与人合作,并与合作伙伴“分享”胜利的成果(如分吃一种食品)。同时,亦根据小朋友的能力设计一些戏剧性的游戏,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在训练老师问过“老狼老狼几点了”之后,会让小朋友回答老师的问题,比如说小朋友会回答“三点了”,诸如此类还有音乐游戏“泼水歌”及“上学歌”等等,都可在游戏中增进儿童语言的主动性。

2.同步行动法

根据身体机能协同发展原则,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训练双方在训练过程中为了达到和谐、易沟通而同时进行某项技能训练或训练者做与自闭儿一样的活动,使自闭儿注意训练者的一言一行并自愿与训练者一起从事其他活动的一种方法。例如训练中自闭儿只顾一人玩球,不理睬训练者,这时训练者应主动寻找接近的机会,最好也是拿球来玩,并玩得比自闭儿要好,有时可把球滚、扔到自闭儿身边,看他是否注意球,若注意,说明可以进行接触,这时两人可一起玩一会儿球,然后再转入下一个训练项目,但要求步调一致。这种以球或其他自闭儿当前持有物为中介(或作训练诱导物)的方法在训练中十分常用,关键是选择好恰当时机。同时注意两者行动同步,不能片面强调让自闭儿服从训练者或一味顺从自闭儿童。

3.情境法

根据丰富环境原则,创设一定情境以提供适当的刺激,引起儿童注意并充分感知情境,然后进行角色练习,使其逐步学会目标情境下的内容。例如我们对酷爱音乐的自闭儿进行训练时,先给他提供一个熟悉的音乐情境,可放一段录音或唱个歌曲开头引起他注意,让他在此情境中演习某项技能,并给予一定的角色任务。完成后进行奖励,个别难执行的命令还可采取唱说结合的方式表达,以后逐渐取消音乐情境来让他完成角色任务或进行迁程训练,最终在无音乐情境中也能完成。

4.角色替代法

根据正向发展原则,在交往训练中,借助一定的中介人物(一般为儿童喜欢的物品,有时或是人)通过角色替代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例如儿童比较喜欢小熊或恐龙等,教师可以木偶或玩偶或面具操纵的方式,通过让被训练者扮演小熊来进行交流,或者让自闭儿拿小熊玩偶,训练者对玩偶发布指令,实际是让自闭儿来执行。这种方法是利用儿童只对物品或某个人感兴趣,通过角色转换来实现对其他物或人都感兴趣,以便按指令行事。如果自闭儿只对玩偶等感兴趣而不执行下一步指令,玩偶要立即消失,只有把握好出现与消失的分寸才能发挥角色替代的作用。

5.感觉统合训练法

感觉统合失常乃是由于脑功能障碍,无法将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及肌肉关节动觉等五种基本感觉的刺激加以统合并适切反应。感觉统合训练法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以上几种感觉刺激的输入,并适当的控制,让自闭症儿童依靠内在驱策力引导自己的活动,自动形成顺应性的反应,藉此促成这些感觉的组合和统一。

由于自闭症儿童个体差异很大,就感知而言,有的听觉灵敏,有的视觉敏锐,有的触觉过敏,有的嗅觉敏感……运动功能等都千差万别,因此在训练中就要因人而异选择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视听动训练法、触觉脱敏法、听觉统合训练、精神统合、感觉统合训练法,以及矫枉过正、过度练习法、行为矫正中的消退法、强化法等等。只要教育工作者端正认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去对待这一需特殊帮助的“普通”群体,依据儿童的情况使用和创造合适的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法,自闭症儿童走向社会的日子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全日本特殊教育研究联盟编,杨鸿儒译.自闭教育入门.台北:台湾大展出版公司,1999.

[2]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主办:孤独症儿童康复动态.1998,(2).

[3]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肖非.特殊教育通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6]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如下:

一、"教育爱"的含义:

教育爱是发生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教师与幼儿之间一种自然的普遍的关注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的爱,这种爱的发生是无条件的。

由于幼儿目前幼儿教师绝大多数为女性教师,所以教育爱又含有母爱的成分,学前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了这一阶段的幼儿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和依恋成人的心理需要,所以就需要幼儿教师以母亲的博大的母爱去包容、理解、教育幼儿。教育爱要源于母爱,但又区别于母爱。它需要教师理智地去爱,而非溺爱。教育爱更是一种无功利性地、恒常地爱。

二、研究的意义:

1、教育爱对教育,尤其是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教育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灵魂。“教育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为高尚的情感,它不是狭隘的情感,也不是个人知觉情绪的反映,它超越了亲情、友情、甚至是爱情。它是一种自觉的、真诚的、无私的、而且是普遍持久的。

它是理智的,具有指向未来的性质。“教育爱”正是这些品质的综合体。它体现了教育者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一种崇高精神。

儿童是未来的希望,尤其是现代教育,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教育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一名教师没有教育爱,那么她就不会去热爱教育事业,也就不会去爱儿童,教师和儿童也就不能融合,教育儿童的目的也就不能实现。

所以说“教育爱”是一切教育活动成功的基础。学前教育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天真活泼的儿童,如果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教育爱,那么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就会失去灵魂,队伍建设就会失去活力,也就无从谈论教育改革了。这关乎儿童的未来,甚至是国家的将来。所以说教育爱对教育,尤其是对学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当前幼儿教师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毕业班学生有一定的关联。

当前幼儿园中还存在一些幼儿教师“体罚”幼儿,“精神责罚”,忽视儿童需要等现象。曾报道过一些案例,浮现出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幼儿不听话,老师剪断指》一6岁幼儿由于不听老师的话被老师剪下左手食指。

《老师体罚出新招,竟逼学生吞苍蝇》。如此体罚学生,正表明她(他)们缺乏“教育爱”观念,或者有的幼儿教师歪曲了对“教育爱”的理解。而有的教师错误的认为,他们打学生或者罚学生是出于“爱”,正所谓的“爱之深才恨之切”,为自己错误的行为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真是自欺欺人啊。

只有看到了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才能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马上就面临毕业,接下来就要从事和幼儿教育有关的工作,能否做一个称职的幼教工作者,就要首先看他(她)具不具备当一名教师的基本素养:爱!所以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育爱观念的研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儿童自闭症论文开题报告

浅析孤独症的表现及治疗摘要:孤独症儿童被称为“星星宝宝”,他们身体的各项技能都是正常的,但是他们却囿于自己的世界中。本论文关注孤独症儿童的表现和治疗,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以期助力孤独症儿童的成长。关键词:孤独症;表现;治疗;孤独症儿童被称为“星星宝宝”,他们听力正常,但是却无法听到其他人的呼声;他们的视力正常,但是却无法和其他人对视;在孤独症儿童的世界中,他们只拥有自己。因此关注孤独症儿童的表现及治疗对于其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一、孤独症儿童的表现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属于一种广泛性的发育上的障碍,这是一种社会交往以及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刻板行为为主要特点。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孤独症儿童主要存在如下的表现:(一)不看或少看很多孤独症儿童存在着与其他人接触上的异常现象,不少儿童对其他人眼部的注视程度明显减少,甚至很多孤独症儿童对他人的注视“视而不见”,他们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很多家长反应,一部分孤独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好像其他人的事和他们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他们只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对其他的事情都是不感兴趣的。(二)不应或少应孤独症儿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反应不灵的现象,对其他人的呼唤不回应是一般孤独症儿童的常规表现之一。共同注意是指个体借助手指指向、眼神等与他人共同关注二者之外的某一物体或者事件。当家长发现孩子对自己的呼声没有反应,或者反应较少的时候,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三)不指或少指孤独症儿童和其他人存在情感上的交流障碍。他们在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时候,也没有恰当的肢体语言,无法对自己的需求进行正确的表达。他们在表达肯定的时候,不会点头,在表示需要的时候,也无法用手指出,无法用手比划出自己的意愿出来。很多孤独症儿童将父母当成是自己生活正常进行的工具人,有吃饭需求的时候才会拉大人的手,因为存在情感障碍,因此无法搭理父母。(四)不语或少语很多孤独症儿童在语言上会出现延迟的现象,其表现较为复杂,主要包括说话迟缓、咬字不清楚、说话过于快或者过于慢,无法完整的说出一句话等等,很多孤独症的儿童在说话的时候往往都是说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语。(五)不当或少当孤独症患儿从12月龄起会出现对于物品的不恰当使用,包括旋转、排列以及对物品的持续视觉探索。言语不当表现为鹦鹉学舌现象明显、背诵广告词或重复他人的问题;难以交谈,如被动回答、答非所问、重复提问、话题单 一、滔滔不绝地以自我为中心的语言;自言自语地说听不懂的语言。行为的不当如看见陌生人不害怕,也不认生,没有距离感,甚至喜欢去碰一下、摸一下、推一下别人。一些孤独症的孩子还伴有感觉异常,比如听觉异常,总是喜欢通过敲敲打打的方式表达开心,另外一些孤独症儿童会出现视觉异常的现象或者味觉异常、嗅觉异常等等现象,这导致其看起来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二、孤独症儿童干预路径分析针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要集综合评估及干预指导为一身,提出了诸多提高社会性和沟通能力的新观点,涵盖了对孤独症的看法以及干预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才能让孤独症儿童的成长更为丰满充实。(一)制定具体的干预方案,科学干预面对孤独症儿童,我们要报以科学的态度,不能存在任何歧视的现象。孤独症儿童的成长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为了促进其像其他孩子一样成长,我们要制定具体的干预方案,争取做到科学干预,有效治疗。制定提高孤独症儿童社交互动的方案,促使孤独症儿童通过模仿、独自游戏、团队能力及社会性沟通的干预活动提升其社会性。而通过使用目标活动表,我们还能为谱系孩子制订个性化的社会性和沟通能力课程表,既可以在家进行,也可以在学校进行。(二)巧妙使用音乐活动,正确干预在孤独症儿童的成长中,其正确的社交能力方面有着较大的问题,他们不能针对性的进行交流和情感沟通,在与人交往中存在较大的障碍。在可以利用具有针对性的治疗进行转化,可以通过有组织的音乐活动进行。例如唱歌,节奏和与运动的结合,可以为他们提供环境刺激,以学习社交行为。对一个班级的孤独症儿童进行音乐疗法可以最大程度上的保障其性格的养成,增强孤独症儿童的合作,分享,服从秩序,纠正礼貌行为等方面的经验。在音乐治疗的过程中,很多旋律都是非常的简单的,歌词也是朗朗上口的,孤独症儿童非常容易在简单的旋律中记住歌词中的内容,形成最起码的行为习惯。例如,《找朋友》简单的歌谣使孩子们学习结交朋友的礼貌,正确的礼貌行为以及服从音乐秩序活动所带来的愉悦感,这是对孩子参与度的有力增强作用和合作,通常可以引起孩子们的注意。最大程度上的减少孤独症儿童的错误的行为,例如不遵守秩序,攻击性语言和随意的活动等等,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参加音乐是一种快乐的活动,在治疗中,治疗师可以熟练地将各种快乐的音乐活动,例如乐器演奏,唱歌,听音乐,音乐创作和在音乐伴奏下的移动,转变成一种刺激刺激,以增强正确的社交行为,让学生敞开心扉,交到朋友,养成优良的性格。(三)提高沟通,增强其交流技巧孤独症儿童成长中的最大阻碍就是沟通能力不够,交流技巧更是欠缺,通过有效干预治疗的方式,让孤独症儿童走进社交世界之中。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孤独症儿童在玩耍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美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的同时增强沟通技巧。干预治疗对孤独症儿童来说,作用突出,意义巨大。音乐因为舒缓人心情的特性对于轻度和中度儿童基本语言能力的提升价值突出,对重度和非常重度的儿童非语言交流方法的养成也是很有必要的。认识孤独症的干预大有裨益,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有效的社会性治疗和沟通能力提升是其恢复的最好方式。家长是孩子重要的沟通对象,也是孩子通向社会的重要介质,一方面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另一方面要教孩子学会沟通。具体策略有:学会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其需求和功能,同时要了解孩子最感兴趣的事物,并正确运用;学习行为干预策略,不强迫孩子沟通;学习某些专业的沟通技能。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与互动,了解到孩子的内心世界,通过不断的和孤独症儿童进行沟通的方式提升对孩子的认识。只有真正的尊重和爱护孩子,孩子才会更加信任家长,喜欢与家长交流。孤独症的幼儿教师应该主动与父母沟通,以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针对孩子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情况的预设,采取正确的解决措施。另外幼儿教师应该就幼儿在幼儿园出现的情况和家长如实进行沟通,这是有利于孤独症儿童成长的。(四)带孤独症儿童走出去,强化社会性孤独症儿童的有效干预方式之一就是促使其走出去,不能让孩子跟外面的世界分离。很多家长在面对生病的孩子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孩子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害怕其他的人歧视孩子,担心孩子心里更加脆弱,因此将孩子禁锢在家里,想要真正的治疗孤独症儿童,不要把自己和孩子封闭起来,要让更多的人去知道和了解孤独症。要学会去应付让自己束手无策的事情,挺起胸膛,带着家人和孩子走入社会。成年人在面对这样的孩子的时候,要端正心态,不能过分在意其他人的想法,只有自己接受孩子的不同,才能带动身边的人正确的面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成年人要多带孩子走出去,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例如一些亲子活动,绘本活动、积木搭建活动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交更多的朋友,强化其社会性。(六)成人正确控制脾气,耐心对待孤独症儿童在面对孤独症儿童治疗问题的时候,成年人要控制住自己的脾气,孤独症儿童存在着天生的特殊性。很多成年人在跟孤独症儿童沟通的时候,过于急躁,想要真正的实现孤独症儿童治疗。首先是要学会如何控制住自己糟糕的脾气,给孩子的行为找到恰当的表达途径,要懂得在公众场合如何使孩子从发脾气快速变得安静。其次是保持自己的心境开朗,懂得幽默,并且坚持锻炼身体,只有当家长的心态和身体情况良好的时候,才能够给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最后是保持长久“作战”的心态。想要更好的陪伴孤独症儿童,成年人就要做好长久战的准备。(七)强化基础能力教育,提升其生活技能孤独症儿童的科学干预中,包括着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基础能力教育。为了让孤独症儿童更好的适应社会,就要不短提升其基础能力知识教育。孩子对于视觉方面的观察和手眼协调能力;语言的理解、表达和沟通能力;游戏技巧、社交技巧、小组活动的配合程度以及生活常规的执行能力。成年人要教育孤独症儿童学习能力孩子认字、写字和数学能力。当然,这一项的干预方法一般针对实际发育年龄在四岁或以上的孩子。自理能力从孩子一开始接受训练就要贯穿在整个训练计划里,包括穿衣、进食、梳洗和如厕等。成年人需要采用正确的方式教会孤独症儿童正确的上厕所,穿衣吃饭等等,提升孤独症儿童的社会适应性。(七)积极开展运动,提升康复可能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认为是以生命为游戏的,幼儿喜欢玩这是天性;他们可以安静地玩游戏,例玩拼图、积木、捏橡皮 也可以玩情景游戏益智游戏等等,游戏不单是游戏,对于幼儿而言,游戏是一种学习可以强身健体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收获快乐。想要实现孤独症儿童的科学干预就要做好运动技能方面的提升,在康复训练中确保孩子的粗大运动,例如带领孤独症儿童开展跑、跳、扔球等等方面的锻炼;另外,可以在家中带领孤独症儿童开展一系列的精细运动(,例如串珠、搭积木、扣扣子等等,通过这样的精细运动,促使孤独症孩子的手脚都得到充分的练习。(八)加强自然实践,让教学更具落地性为了促进孤独症儿童更好的成长,应该推进孤独症儿童走向自然。因此要广泛利用游戏的方式,在实际的游戏过程中,我们要从自然中发现教育的机会,让教育走进自然,让孤独症儿童从学习中获得愉悦感和审美力。当下孤独症儿童的生存环境相对闭塞,大自然对其体格与感官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在大自然中,孤独症儿童是处处充满好奇的,而要想使其天性得到应有的发挥,其前提是要促使其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引导孤独症儿童与家长一起参与种植物的活动,同时锻炼其肌肉动作,并使孤独症儿童自己感受其中的快乐。其次,在自然中激发孤独症儿童的想象力、理解力、观察力。大自然可使其自由、轻松,借助自然的力量让孤独症儿童有意愿去观察事物,对事物产生好奇,丰富想象力等。让每一个孤独症儿童到大自然中去,与自然亲密接触,了解自然界中的关系,萌发无尽遐想。只有让孩子们亲身去体验,并在大人的帮助下理解并发挥想象的教育才能做到启发性。有这样一个事例:有一次,爸爸同儿子走在浓密繁茂的山间小路上,路旁的草丛中不时会露出不知名的野花。这个时候爸爸主动引导孩子说:“你看看这小花有多少花瓣呢?”听到爸爸这样说,孩子的兴致一下子就来了,他马上蹲下身子开始观察这朵野花,爸爸也主动蹲下来跟孩子一起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孩子询问爸爸花朵里面的构成,爸爸也都一一做了回答,这样孩子们的科学知识不仅提高了,审美趣味也得到了锻造。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这样的,引导孩子们走进科学,观察自然,这对于其干预治疗也是具备积极作用和价值的。科学设计游戏活动,强化幼儿参与(九)引导孤独症儿童关注生活,提升兴趣为了有效提升孤独症儿童的治疗效果,可以通过自然艺术游戏的方法提升教育质量,要着重关注游戏活动的科学化发展。自然艺术游戏活动应该是环环紧扣的,环节的相关性让孤独症儿童灵活地参与其中,感受游戏过程,提升参与意识,引导孤独症儿童乐于参与游戏,主动参与游戏,要不断的实现游戏过程创新化发展,通过教师参与、家长参与等等新奇的方式让孤独症儿童眼前一亮,提升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然后是强化游戏和自然的联系,让游戏走进自然。生活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土壤,自然是幼儿成长的必然沃土。通过生活化的游戏,孤独症儿童可以更好的认识生活,更好的理解生活。在游戏和自然的结合过程中,孤独症儿童的直接经验提升了,这是其自主学习的开始。例如,游戏中可以加入自然或社会的元素,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可以强化游戏和自然的联系,以扩展儿童的知识,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教师还应考虑游戏教学的问题,注重游戏和生活的结合,使所有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不断提高自己在游戏中的水平。教师应该为孩子们创造科学化的游戏环境,让孤独症儿童在自己熟悉的场所中开展游戏活动,让他们安心的玩耍,自然的成长,促进其全面发展。结束语:孤独症儿童的干预治疗是一场长久战,家长和教师都要树立正确的认识,正确面对孤独症儿童成长,并且制定相应的干预方针,通过多样的方式和手段促进其更好的融入社会,提升其社会性,促使其更好的走向社会,助力其成长。参考文献:[1] 李昕王欣安占周蔡二娟康健楠. 基于脑功能网络分析的孤独症儿童辅助干预效果研究[J]. 自动化学报, 2021, 047(011):2654-2663.[2] 赵楠, 潘威. 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中家长介入的优势,困境及应对策略[J]. 中国特殊教育, 2020(10):6.[3] 王碧涵胡冲葛耘. 基于回合操作教学法对自闭症儿童干预效果的个案研究[J]. 毕节学院学报, 2021, 039(005):138-145.[4] 陆翠薇, 李德阳, 夏禧凤,等.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传统康复治疗对孤独症儿童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 福建医药杂志, 2021, 43(2):4.[5] 陈宇. 啦啦操运动对低龄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效果分析[J]. 体育风尚, 2021(9):26-27.[6] 刘戴煜, 王佳丽, 孟艳芳. 基于美术治疗和行为治疗的新型自闭症儿童干预治疗课程研究[J]. 2020.[7] 刘杰, 董萍, 王怡,等. 孤独症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相关干预[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0.[8] 连福鑫, 王雁. 融合环境下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交往同伴介入干预研究元分析[J]. 2021(2017-3):79-91.[9] 汤新晶. 心理行为干预在自闭症儿童中的应用经验分析[J]. 2021.[10] 王晨.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干预模式的研究进展[J]. 健康必读 2021年5期, 295页, 2021.

你论文选题定好了吗?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开题报告格式要求准备好了没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希望能够帮到你?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要想知道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就得知道什么是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道就是当论文题目确定之后,学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院系批准的写作方案。它主要说明研究这个课题的目的和意义;该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论文重点研究的内容,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研究采用的方法和步骤;写作进度安排以及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资料等。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在论文正式开始写作之前,先写出开题报告,再经过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审阅修改后,才能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选题报告的要求撰写毕业论文。在写开题报告之前,要做好一些前期工作。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首先,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使自己能够了解自己所选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研究的主要观点以及存在的不足等,这就需要去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对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写出文献综述。其次,要掌握与所选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就很难深入研究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要认真地复习总结;以前没有学过的知识,也要通过补课的方式,把它理解掌握。这样在写开题报告的时候,才能更有把握一些,制定出的开题报告才能更科学、更完善。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便于按项目填写,避免遗漏。其内容主要包括论文题目、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文献综述和选题的依据和意义)、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进展计划及阅读文献目录等。开题报告填写要求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院、系审查后生效;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3.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3年4月26日”或“2003-04-26”。内容: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课题的研究内容5、已查阅参考文献:ily:Arial;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hansi-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4px; mso-font-kerning:1px; " >为了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论文质量,就必须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价。论文开题报告会由3~5位相关学科的专家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议,与 企业合作的重大科研项目可以聘请1~2位相应企业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参加,不同学科的论文开题报告的侧重点不同。江苏工业学院研究生部规定学生必须进行 论文开题报告,并规定了统一的格式,设计了专门的论文开题报告评审表,论文开题报告会上研究生应对课题进行详细汇报,并对专家提问做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论文开题报告的成绩考核以合格、不合格记。评审小组成员最后签名并给出学生是否合格的评审意见,并以百分制打出具体的分数。论文开题报告成绩不合格者,不 得进入课题研究。为了提高论文质量,研究生必须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论文开题报告,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从各个方面提高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通过理论思维发现研究问题的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工作的开始,良好的开端为优秀的学位论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你论文选题定好了吗?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开题报告格式要求准备好了没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希望能够帮到你?提供一个开题报告写作心得,仅供参考,希望对你开题报告写作能有帮助。论文开题报告主要是给指导委员会阐明你的论文将要写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写和如何写的问题。这里有几个方面:第一,你要写什么这个重点要进行已有文献综述,把有关的题目方面的已经有的国内外研究认真介绍一下(先客观介绍情况,要如实陈述别人的观点),然后进行评述(后主观议论,加以评估,说已有研究有什么不足),说现在有了这些研究,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其中要包括你选题将要探讨的问题。由于目前研究不足,所以你要研究。所以,你的论文要写什么是根据文献综述得出来的,而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果不做综述,很可能你的选题早被别人做得很深了。第二,为什么要写这个这个主要是说明你这个选题的意义。可以说在理论上,你发现别人有什么不足和研究空白,所以你去做,就有理论价值了。那么你要说清楚你从文献综述中选出来的这个题目在整个相关研究领域占什么地位。这就是理论价值。然后你还可以从实际价值去谈。就是这个题目可能对现实有什么意义,可能在实际中派什么用场等等。第三,如何写在开题报告里你还应当说清楚你选了这个题目之后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有了问题,你准备怎么去找答案。要说一下你大致的思路,同时,重点阐述你要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如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法、定量研究、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模型检验等等。在上述三个方面中间,文献综述是重点。没有文献综述,你就无法找到自己的题目,也不知道这个题目别人已经做得怎么样了,所以你要认真进行综述。当然,综述的目的还是引出你自己的话题,所以不能忘记评述哟。------------------------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结构大致可以包括这样几个部分:1、前言简单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背景、本研究的问题的意义以及一些核心概念界定。2、文献综述应该是报告的重点。要将跟你的研究问题相关的研究现状都给予综述。一般可以采用由宽到窄的综述方法。就是逐渐FOCUS DOWN到你的问题上去。基本的格式是:主要观点综述归纳起来予以介绍之后加以评述,说明有那些研究上的不足和空白点。有了这些不足和空白点就可以提出你的问题了。你的研究就是要解决这其中的某个空白点和不足的。所以,文献综述的最后应当是你的研究问题。3、基本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你通过文献综述提出了问题之后,你要设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大概的思路是什么?如何解题?如何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要这样的方法去找答案?4、大致的提纲构想最后,可以在你的报告里简单提出一个论文提纲来就可以了。如果这个提纲你没有办法做,你可以介绍一下你已经有的研究准备和前期研究成果,以及今后的大致时间安排。这样,你通过以上四个方面就基本可以给别人说清楚你的学位论文要做什么事情了。--------------------------另外,在做文献综述的最常犯的错误有:1)不能做到NARROW DOWN。文献综述要从大处着手,但最后要FOCUS到你的研究问题上去。所以是一个NARROW DOWN的过程。而常见的不正确的文献综述方法就是把有关领域泛泛地进行综述。2)只有列举没有综述。文献综述要对相关研究进行整合,不能老是列举张XX发现XX,李XX认为XX,王XX主张XX。要根据所搜集到的研究文献,做出相应的归纳。3)过多主观评论。文献综述是客观介绍跟你的研究问题相关的研究现状,所以应该客观地展示。主观评论可以专门放在“已有研究的不足”里进行表述。--------------------------祝你开题成功哟!

注册域名费用有几元的,有几十元,看你注册域名后辍,时代互联在域名注册这块一般比同行都便宜。时代互联作为国内首批经ICANN(国际互联网域名体系最高管理机构)和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߅认证的注册商,同时获得了VeriSign国际互联网顶级域名管理机构认证,是国内首家通过香港互联网注册管理有限公司认证(HKIRC)的HK域名注册商。

自闭症儿童论文

特殊儿童是一个急需关注的群体,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在这中需要下自然萌生的学科。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特殊儿童的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在当今社会经济和生活日趋全球化和复杂化的背景下,作为需要被保护的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从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特殊儿童自身调适能力、特殊教育教育关爱特殊学生和改进教学活动等方面探讨了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教育

近几年来,由于环境污染、食品不健康、化学药物泛滥或遗传因素等的影响,我国的特殊儿童数量在不断地增长。我们所说的特殊儿童并不仅仅是身体上盲、聋、哑或智商上的智障儿童,还包括不同类型的问题儿童,比如多动儿童、自闭儿童或者学习能力缺陷儿童等。由于他们生理或心理上的种种缺陷或障碍,会使得他们的心理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健康的问题。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注重对特殊儿童障碍、技能的恢复和提升,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帮助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

特殊儿童群体中的孩子除了生理上存在某种缺陷,还有许多孩子在言行举止、情绪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异常,长期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就会演变成心理疾病,比如多动症、自闭症、强迫症等。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如下。

1.存在睡眠问题及躯体化症状。通常情况下,睡眠问题在儿童群体中很少出现,但是特殊儿童往往有较大的心理压力,有时会出现失眠、梦魇等睡眠问题。另外,有些特殊儿童因为焦躁、不安等情绪会表现出一些躯体化症状,比如消化不良、头疼、腹痛等。

2.情绪暴躁,对他人有严重的敌对情绪。由于特殊儿童生理或心理上的某些缺陷,他们经常感到压抑和自卑,可能会因为很小的一件事或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行为而表现出敏感、焦虑、易怒,甚至情绪失控、大发脾气、破坏东西等。比如多动症儿童,虽然他们在生理和智力上没有缺陷,但是因为表现多动,可能容易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批评、打骂,受到学生的嘲笑或歧视,使得他们对别人没有信任感,存在严重的敌对情绪,攻击性很强。

3.存在严重自卑自闭症状。特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和一般人的不同,非常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也逃避进行正常的交际活动,不愿意和别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尤其是盲童、聋哑等本身有交流障碍的孩子,他们总是因为自己交流上的缺陷而逃避和别人相处,长期以往他们就难以融入社会,很难和别人交流沟通,然后就表现出一些自闭症的症状。

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专业人员培养。

在当今社会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专业人员培养非常重要。重点是对师资队伍进行心理健康和教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特殊教育教学能力,打造出有爱心、有耐心并且有教学能力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用爱感化学生,用寓教于乐、切实可行的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

2.引导特殊儿童增强自我调适能力。

特殊儿童的大部分心理问题都是由自身认知能力和调适能力不足造成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引导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增强他们的自我调适能力。比如“特殊儿童怎样正视自身缺陷”这个问题,有些融合学校的教师鼓励普通学生不要嘲笑和歧视特殊儿童,不要用“聋子”、“瞎子”、“白痴”等字眼来称呼他们,这固然对特殊儿童是一种保护方式,但是也应该引导鼓励特殊儿童正确地认知自己在身体、心理、智力等方面的缺陷,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勇敢地使用助残仪器、配合教师、医生等的训练,才能勇敢地去接触社会。正如周婷婷在“聋人如何适应主流社会中”所说:“我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健听人世界里,这20年来,从意识到自己是聋人,到忘记自己是聋人,再到面对自己是聋人,最后到忽略自己是聋人、同时也正视自己是聋人,经历了一番颇为矛盾、痛苦的心理历程”。

3.要用足够的爱心、耐心对待特殊儿童。

(1)用爱心抚慰特殊儿童受伤的心灵。对待特殊儿童的爱心要时时刻刻体现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中,爱护关心学生并不需要说多少大道理,有时仅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就能表达对特殊学生的关怀、肯定、鼓励,使学生心灵受到极大的鼓舞。在实际特殊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清楚班内每个特殊儿童的性格、思想,并充分尊重他们个体的差异和每个孩子本身的缺陷,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因材施教,综合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挖掘每个特殊学生身上的长处,不吝于给他们的任何细小进步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心,让他们在一次次的进步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

(2)用爱心感受特殊儿童敏感的心灵。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特殊孩子的心灵都比较敏感,任何人、事、物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他们内心强烈的反应。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教师,需要能够时刻洞察到特殊学生的每一个内心的变化,用爱心来体会他们的内心情感。并利用现实中的具体实例、教学中的言传身教,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鼓励他们用积极的态度看待事物,引导他们学会怎样正确判断和应对各种事件。

(3)用爱心理解并感化特殊儿童叛逆的心灵。特殊儿童由于自卑而敏感的心灵,容易有叛逆的倾向。教师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并经常以鼓励、表扬的话语,来使他们享受到成就感。还要充分理解他们身体或心理事实,不因他们本身的缺陷阻碍学习而责怪他们。比如有些在听力上存在障碍的儿童,他们听课主要依靠视觉等感官,使得他们眼睛等器官压力较大,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下降、记忆力下降等问题,可能在学习过程中进度比较慢,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他们自己的过错。教师只有认识并理解了这些,才能从他们实际情况入手,为他们针对性地设置学习内容,有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使他们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4.在教学活动中提高特殊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关注学生的心理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设计出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体验、合作和自我反思的活动平台,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融入到科学的文化知识教学中。促使学生尽可能直观地感受和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为特殊儿童创造出轻松、愉悦、积极的学习环境,这对帮助减少特殊儿童的自卑、厌学、敌对等情绪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培养特殊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

5.注意教学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所有的特殊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为了让特殊儿童更好地生活和适应社会,所以需要注意将教学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不但设置各种教学活动来贯穿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在学生住宿或家庭中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和特殊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这样,特殊儿童才能将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主动自发地调适自己的心理以适应社会的实际情况。

三、结束语

最近几年来,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民众的关注,使得教育质量和教学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进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不但要注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更要用爱心、耐心给予特殊儿童心理上的关怀、理解,为他们的学习成长创建一个轻松愉悦的、充满爱的、积极向上的环境,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同步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雪飞.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4).

[2]雷江华.科营开展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2009,(11).

[3]孟建芸.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3).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一种状态。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治疗应尽早进行,对于他们的行为进行及时的矫正、反馈和强化,使他们逐渐表现正确的行为,融入群体中去。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实践探索》

[摘要]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本文对自闭症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自闭症儿童的特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自闭症 教育训练 实践探索

一、概念的界定

自闭症又叫阿斯伯格综合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种种状态。重度自团症儿童完全生活在自已的世界里,对外界视若无睹,听若未闻,难以与人沟通,群处、社交能力极差,情绪起伏不定,有些孩子还有自伤或伤人的行为。大部分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障问题,但约30%的孩子智力正常,其中10%的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赋,被称作“白痴学者”。

1943年,美国精神病医生利奥.凯纳(Leo Kenner)教授首先提出并确定了“自闭症”的概念。“自闭症”和“孤独症”同为英文Autism(源于希腊语“Auter”――自我)一词的译名。在精神病学中,该词意为“退缩与自我专注”;在描述“自闭症”突出特征时,该词意义“自我兴趣”。“自闭症”为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亚等国家与地区的使用词。“孤独症”为中国大陆地区医学界、特教界的使用词。“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的疾病。1978年美国国立自闭症儿童及成人协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对自闭症提出定义为:“起病于30月前的行为综合症。其主要特征有:(1)发育秩序和速度紊乱;(2)对任何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3)言语、语言、认知和非语言的沟通障碍;(4)与人、事和物建立起合适关系的能力障碍。”这些定义为至今广泛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和它的临床修订版(ICD-9-Cm)以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DSM-3)诊断标准建立奠定了基础。

自闭症是一种婴幼儿发育障碍,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是一种严重情绪错乱的疾病。自闭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据统计,患病率大约为10~15人/万。从性别上看男孩明显多于女孩,国外文献报道男女约为26~57∶1。目前,估计在我国约有40万左右的自闭症患儿童。

二、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1.交往障碍

患儿自婴幼儿时期起就表现极度孤独,并且有拒绝与人进行交往的倾向,不会用目光注视、表情、姿势和手势与人交往,甚至与父母也缺乏情感交流。不会体察亲人的喜怒哀乐和痛苦,自己有痛苦、不适,也不会寻求别人的安抚和支持,有进他们对亲人的呼唤甚至也不产生反应,以致引起父母怀疑他们有听力问题。轻症者看起来并不强烈拒绝交往,但在与伙伴的活动中常充当被动角色,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缺乏社交――情绪的相互应答,不懂得如何建立友谊关系。

2.交流障碍

患儿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均有明显缺陷,沉默不语或很少使用语言。大约一半患者终生不语而倾向用手势或其它形式表达。有的即使会认、读、掌握大量的词汇,但常常不会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而时常表现为不顾周围的情景或别人在说什么,自顾自地讲话,或不管别人的感受,重复地询问或重复地对人讲一样的话,问一样的问题,或模仿重复别人的话,语调平淡,缺乏节奏,与人交谈缺少应对、言语表达缺乏灵活性,不会用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来适应交谈的气氛。患儿常表现代词的运用困难,谈话中常不使用代词或使用混乱,故常常不知所云

3.兴趣和活动的局限

重复与刻板的特征倾向于采用僵化刻板,墨守陈规的方式应付五花余门的日常活动。患儿喜欢保持周围环境和活动固定不变,如长时间地玩某种物品、玩具、吃某种食品、出门走同样的路线,听同样的音乐或同一本书,如要改变则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或拒绝。大多活动增多,常出现特殊的、重复的刻板动作,如来回踱步、蹦跳、旋转。

4.智力发育障碍

约3/4的患儿有智力发育落后,但它在一般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可能存在某方面较强的能力,通常以机械记忆能力强为多见。主要表现有,脑电图:自发脑电图异常率达10%~83%,大多表现为广泛异常,慢波增多,少数可见棘波或棘慢波,可能与患儿合并癫痫有关;脑影像学:头部CT可能异常所见,但常不一致,意见尚不肯定。头部核磁共振检查部分病例可见第4脑室扩大,大部分有小脑蚓部小叶发育不良,脑干明显变小。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原则

自闭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尽管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们与前两者等同对待,而是首先要看到他们是需要成长、需要爱、需要帮助的儿童。从全纳教育观出发,自闭症与正常儿童在发展需要上, 是相同的。正常儿童的身心特性在自闭症儿童身上也同样体现,只是方式和程度有别。基于此点,确定教学原则首先要兼顾共性,一般性的教学原则,比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依然适用,并充实了新的意义。现仅就自闭症教育训练中一些有特性的原则做一简述。

1.身心机能协同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既要注重提高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又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使两方面协调一致。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功能与注意力、语言、认识等多方面发展有关,对儿童进行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多种心理能力。自闭症儿童身体发育看似与正常无异,但实际上多伴有或轻或重的感知运动发育问题,如左右手不协调、手眼不协调、腕力差、触觉过敏、听觉超灵敏、肌力松懈、跳跃力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等,所以在训练中就要安排足量的运动训练、感知训练,以及语言训练、交往训练、认识训练等,交使这些内容有机结合协调起来。比如训练儿童左右手交替拍球,不单是为了发展他们大运动、精细运动及其协调性。

2.正向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着眼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去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并开发潜能,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有序地使缺陷得到补偿,而不是着重于各种怪异行为的去除却忽略了正常行为的建立。

在开始进行矫正训练时,我们常会遇到这样失败的例子,有的老师偏重于矫正儿童的某一刻板行为,而几个月下来发现自闭症儿童虽然不咬衣角了,却咬上了铅笔或手指,老师的精力投入很大,但收效甚微。相反,有的老师以正向发展为主,在教儿童各种新技能的同时来替代、清除不良行为。

比如,有一个自闭症儿童爱用手指玩吐沫,很不卫生,我就采取教儿童漱口刷牙、嚼口香糖等同样能产生泡沫感、磨擦感的正常行为来逐渐取代玩吐沫的行为,以新行为抵消不良的旧行为,结果很快儿童就掌握了刷牙技能,并且不再玩吐沫了。这个做法首先从满足儿童需要――口腔需触觉刺激并有泡沫感出发,按照正常发展顺序来选择一项可替代的活动,再通过培养新行为抵消旧行为的方式来达到训练目的。当然,这并不是否认行为矫正的重要性,有些对儿童身心伤害较大的,如自伤行为等,应及时采用矫正策略认识疗法加以改变。正向发展与专门矫正是不矛盾的,两者相互协调、促进。单一地矫正某个怪异行为而忽略对正当行为的培养是片面的,矫正只有在培养过程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而矫正效果直接影响着培养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教育训练中,必须摆对发展与矫正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

3.及时反馈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中对儿童的不同行为表现随时随地给予肯定或否定反馈并及时强化肯定行为,以增加其出现频率,防止不当行为因忽视或经错误肯定而增加。

自闭症儿童会在不经意间做出各种各样的行动,有对有错,但往往自己不知是否符合规则,而一些不当行为的养成常常是由于在儿童刚开始做时被忽视,等儿童常出现此行为才被老师重视,再想改掉为时已晚。比如弱智学生入学后反而怪动作增多了,学会了同班不少学生的不好的行为。这是由于自闭症儿童视觉记忆很强,很容易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如果此时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就等于是默许这种行为,很快这个儿童就习得了某个不良行为。

通过训练,我看到随时反馈、及时强化在自闭症训练中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在刚换一个新环境时要格外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及时制止一些不应有的动作或言语模仿。

4.优化反应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训练前先把内容加工提纯,开始只让他接受最优化的刺激,得到简单而正确的反应后再变换刺激,增加复杂性。有人形象地把提纯比喻成吃葡萄时挖籽去皮而只给儿童吃果肉。

由于外界事物十分复杂多变,它所带来的信息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巨大而繁多的,有时是难以承受的,并且这些儿童又难以辨别何为正确的要接受的信息,所以就更要提练。有时教自闭症儿童说话,但外界十分嘈杂,或不时有人与训练者插话,这种环境极不利于自闭症儿童掌握正确用语。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一样,每一行为各个动作都要简练有序,中间不允许多余动作或拖延时间,否则诸如东张西望玩手或其他用具、敲击等多余动作就会“乘虚而入”。

5.个别指导先行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优先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使训练双方能相互配合,在这个基础上使自闭儿童逐步融入小组或其他集体中。

自闭儿在新环境中很难适应集体氛围,有显著的沟通、社交和行为问题,若开始时未与训练者合作好,以后很难接受有效训练,在不适应的场合中也不能寻找别人帮助。因此个别训练、小团体协助是其走向大集体的一个过程环节,在训练中要优先考虑。当儿童能接受一定指令并对环境有所了解之后再进入小团体就容易了。

四、自闭症儿童训练的方法

1.游戏法

游戏可让自闭症儿童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可增进其语言的主动性,也能从中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孩子的游戏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他们在游戏中发展友谊,学习社会策略和增进社会能力。Lord(1984)以及Wing和Attwood(1987)研究指出自闭症对于社会沟通线索理解及表达存在困难,他们常常处于孤立状态或是徘徊在同伴团体中的边缘,可能会避免或抗拒别人社交性的邀请,被动的接受,很少或完全没有主动的社交,或者以其特有的方式接近同伴。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团体性游戏来提高自闭症儿童此项功能。我们经常会在游戏及小组课上设计一些互动的游戏项目,譬如“二人毛巾运球”让小朋友从游戏中学会与人合作,并与合作伙伴“分享”胜利的成果(如分吃一种食品)。同时,亦根据小朋友的能力设计一些戏剧性的游戏,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在训练老师问过“老狼老狼几点了”之后,会让小朋友回答老师的问题,比如说小朋友会回答“三点了”,诸如此类还有音乐游戏“泼水歌”及“上学歌”等等,都可在游戏中增进儿童语言的主动性。

2.同步行动法

根据身体机能协同发展原则,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训练双方在训练过程中为了达到和谐、易沟通而同时进行某项技能训练或训练者做与自闭儿一样的活动,使自闭儿注意训练者的一言一行并自愿与训练者一起从事其他活动的一种方法。例如训练中自闭儿只顾一人玩球,不理睬训练者,这时训练者应主动寻找接近的机会,最好也是拿球来玩,并玩得比自闭儿要好,有时可把球滚、扔到自闭儿身边,看他是否注意球,若注意,说明可以进行接触,这时两人可一起玩一会儿球,然后再转入下一个训练项目,但要求步调一致。这种以球或其他自闭儿当前持有物为中介(或作训练诱导物)的方法在训练中十分常用,关键是选择好恰当时机。同时注意两者行动同步,不能片面强调让自闭儿服从训练者或一味顺从自闭儿童。

3.情境法

根据丰富环境原则,创设一定情境以提供适当的刺激,引起儿童注意并充分感知情境,然后进行角色练习,使其逐步学会目标情境下的内容。例如我们对酷爱音乐的自闭儿进行训练时,先给他提供一个熟悉的音乐情境,可放一段录音或唱个歌曲开头引起他注意,让他在此情境中演习某项技能,并给予一定的角色任务。完成后进行奖励,个别难执行的命令还可采取唱说结合的方式表达,以后逐渐取消音乐情境来让他完成角色任务或进行迁程训练,最终在无音乐情境中也能完成。

4.角色替代法

根据正向发展原则,在交往训练中,借助一定的中介人物(一般为儿童喜欢的物品,有时或是人)通过角色替代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例如儿童比较喜欢小熊或恐龙等,教师可以木偶或玩偶或面具操纵的方式,通过让被训练者扮演小熊来进行交流,或者让自闭儿拿小熊玩偶,训练者对玩偶发布指令,实际是让自闭儿来执行。这种方法是利用儿童只对物品或某个人感兴趣,通过角色转换来实现对其他物或人都感兴趣,以便按指令行事。如果自闭儿只对玩偶等感兴趣而不执行下一步指令,玩偶要立即消失,只有把握好出现与消失的分寸才能发挥角色替代的作用。

5.感觉统合训练法

感觉统合失常乃是由于脑功能障碍,无法将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及肌肉关节动觉等五种基本感觉的刺激加以统合并适切反应。感觉统合训练法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以上几种感觉刺激的输入,并适当的控制,让自闭症儿童依靠内在驱策力引导自己的活动,自动形成顺应性的反应,藉此促成这些感觉的组合和统一。

由于自闭症儿童个体差异很大,就感知而言,有的听觉灵敏,有的视觉敏锐,有的触觉过敏,有的嗅觉敏感……运动功能等都千差万别,因此在训练中就要因人而异选择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视听动训练法、触觉脱敏法、听觉统合训练、精神统合、感觉统合训练法,以及矫枉过正、过度练习法、行为矫正中的消退法、强化法等等。只要教育工作者端正认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去对待这一需特殊帮助的“普通”群体,依据儿童的情况使用和创造合适的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法,自闭症儿童走向社会的日子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全日本特殊教育研究联盟编,杨鸿儒译.自闭教育入门.台北:台湾大展出版公司,1999.

[2]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主办:孤独症儿童康复动态.1998,(2).

[3]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肖非.特殊教育通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6]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

自闭症论文开题报告

注册域名费用有几元的,有几十元,看你注册域名后辍,时代互联在域名注册这块一般比同行都便宜。时代互联作为国内首批经ICANN(国际互联网域名体系最高管理机构)和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߅认证的注册商,同时获得了VeriSign国际互联网顶级域名管理机构认证,是国内首家通过香港互联网注册管理有限公司认证(HKIRC)的HK域名注册商。

浅析孤独症的表现及治疗摘要:孤独症儿童被称为“星星宝宝”,他们身体的各项技能都是正常的,但是他们却囿于自己的世界中。本论文关注孤独症儿童的表现和治疗,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以期助力孤独症儿童的成长。关键词:孤独症;表现;治疗;孤独症儿童被称为“星星宝宝”,他们听力正常,但是却无法听到其他人的呼声;他们的视力正常,但是却无法和其他人对视;在孤独症儿童的世界中,他们只拥有自己。因此关注孤独症儿童的表现及治疗对于其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一、孤独症儿童的表现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属于一种广泛性的发育上的障碍,这是一种社会交往以及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刻板行为为主要特点。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孤独症儿童主要存在如下的表现:(一)不看或少看很多孤独症儿童存在着与其他人接触上的异常现象,不少儿童对其他人眼部的注视程度明显减少,甚至很多孤独症儿童对他人的注视“视而不见”,他们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很多家长反应,一部分孤独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好像其他人的事和他们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他们只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对其他的事情都是不感兴趣的。(二)不应或少应孤独症儿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反应不灵的现象,对其他人的呼唤不回应是一般孤独症儿童的常规表现之一。共同注意是指个体借助手指指向、眼神等与他人共同关注二者之外的某一物体或者事件。当家长发现孩子对自己的呼声没有反应,或者反应较少的时候,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三)不指或少指孤独症儿童和其他人存在情感上的交流障碍。他们在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时候,也没有恰当的肢体语言,无法对自己的需求进行正确的表达。他们在表达肯定的时候,不会点头,在表示需要的时候,也无法用手指出,无法用手比划出自己的意愿出来。很多孤独症儿童将父母当成是自己生活正常进行的工具人,有吃饭需求的时候才会拉大人的手,因为存在情感障碍,因此无法搭理父母。(四)不语或少语很多孤独症儿童在语言上会出现延迟的现象,其表现较为复杂,主要包括说话迟缓、咬字不清楚、说话过于快或者过于慢,无法完整的说出一句话等等,很多孤独症的儿童在说话的时候往往都是说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语。(五)不当或少当孤独症患儿从12月龄起会出现对于物品的不恰当使用,包括旋转、排列以及对物品的持续视觉探索。言语不当表现为鹦鹉学舌现象明显、背诵广告词或重复他人的问题;难以交谈,如被动回答、答非所问、重复提问、话题单 一、滔滔不绝地以自我为中心的语言;自言自语地说听不懂的语言。行为的不当如看见陌生人不害怕,也不认生,没有距离感,甚至喜欢去碰一下、摸一下、推一下别人。一些孤独症的孩子还伴有感觉异常,比如听觉异常,总是喜欢通过敲敲打打的方式表达开心,另外一些孤独症儿童会出现视觉异常的现象或者味觉异常、嗅觉异常等等现象,这导致其看起来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二、孤独症儿童干预路径分析针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要集综合评估及干预指导为一身,提出了诸多提高社会性和沟通能力的新观点,涵盖了对孤独症的看法以及干预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才能让孤独症儿童的成长更为丰满充实。(一)制定具体的干预方案,科学干预面对孤独症儿童,我们要报以科学的态度,不能存在任何歧视的现象。孤独症儿童的成长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为了促进其像其他孩子一样成长,我们要制定具体的干预方案,争取做到科学干预,有效治疗。制定提高孤独症儿童社交互动的方案,促使孤独症儿童通过模仿、独自游戏、团队能力及社会性沟通的干预活动提升其社会性。而通过使用目标活动表,我们还能为谱系孩子制订个性化的社会性和沟通能力课程表,既可以在家进行,也可以在学校进行。(二)巧妙使用音乐活动,正确干预在孤独症儿童的成长中,其正确的社交能力方面有着较大的问题,他们不能针对性的进行交流和情感沟通,在与人交往中存在较大的障碍。在可以利用具有针对性的治疗进行转化,可以通过有组织的音乐活动进行。例如唱歌,节奏和与运动的结合,可以为他们提供环境刺激,以学习社交行为。对一个班级的孤独症儿童进行音乐疗法可以最大程度上的保障其性格的养成,增强孤独症儿童的合作,分享,服从秩序,纠正礼貌行为等方面的经验。在音乐治疗的过程中,很多旋律都是非常的简单的,歌词也是朗朗上口的,孤独症儿童非常容易在简单的旋律中记住歌词中的内容,形成最起码的行为习惯。例如,《找朋友》简单的歌谣使孩子们学习结交朋友的礼貌,正确的礼貌行为以及服从音乐秩序活动所带来的愉悦感,这是对孩子参与度的有力增强作用和合作,通常可以引起孩子们的注意。最大程度上的减少孤独症儿童的错误的行为,例如不遵守秩序,攻击性语言和随意的活动等等,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参加音乐是一种快乐的活动,在治疗中,治疗师可以熟练地将各种快乐的音乐活动,例如乐器演奏,唱歌,听音乐,音乐创作和在音乐伴奏下的移动,转变成一种刺激刺激,以增强正确的社交行为,让学生敞开心扉,交到朋友,养成优良的性格。(三)提高沟通,增强其交流技巧孤独症儿童成长中的最大阻碍就是沟通能力不够,交流技巧更是欠缺,通过有效干预治疗的方式,让孤独症儿童走进社交世界之中。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孤独症儿童在玩耍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美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的同时增强沟通技巧。干预治疗对孤独症儿童来说,作用突出,意义巨大。音乐因为舒缓人心情的特性对于轻度和中度儿童基本语言能力的提升价值突出,对重度和非常重度的儿童非语言交流方法的养成也是很有必要的。认识孤独症的干预大有裨益,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有效的社会性治疗和沟通能力提升是其恢复的最好方式。家长是孩子重要的沟通对象,也是孩子通向社会的重要介质,一方面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另一方面要教孩子学会沟通。具体策略有:学会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其需求和功能,同时要了解孩子最感兴趣的事物,并正确运用;学习行为干预策略,不强迫孩子沟通;学习某些专业的沟通技能。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与互动,了解到孩子的内心世界,通过不断的和孤独症儿童进行沟通的方式提升对孩子的认识。只有真正的尊重和爱护孩子,孩子才会更加信任家长,喜欢与家长交流。孤独症的幼儿教师应该主动与父母沟通,以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针对孩子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情况的预设,采取正确的解决措施。另外幼儿教师应该就幼儿在幼儿园出现的情况和家长如实进行沟通,这是有利于孤独症儿童成长的。(四)带孤独症儿童走出去,强化社会性孤独症儿童的有效干预方式之一就是促使其走出去,不能让孩子跟外面的世界分离。很多家长在面对生病的孩子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孩子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害怕其他的人歧视孩子,担心孩子心里更加脆弱,因此将孩子禁锢在家里,想要真正的治疗孤独症儿童,不要把自己和孩子封闭起来,要让更多的人去知道和了解孤独症。要学会去应付让自己束手无策的事情,挺起胸膛,带着家人和孩子走入社会。成年人在面对这样的孩子的时候,要端正心态,不能过分在意其他人的想法,只有自己接受孩子的不同,才能带动身边的人正确的面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成年人要多带孩子走出去,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例如一些亲子活动,绘本活动、积木搭建活动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交更多的朋友,强化其社会性。(六)成人正确控制脾气,耐心对待孤独症儿童在面对孤独症儿童治疗问题的时候,成年人要控制住自己的脾气,孤独症儿童存在着天生的特殊性。很多成年人在跟孤独症儿童沟通的时候,过于急躁,想要真正的实现孤独症儿童治疗。首先是要学会如何控制住自己糟糕的脾气,给孩子的行为找到恰当的表达途径,要懂得在公众场合如何使孩子从发脾气快速变得安静。其次是保持自己的心境开朗,懂得幽默,并且坚持锻炼身体,只有当家长的心态和身体情况良好的时候,才能够给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最后是保持长久“作战”的心态。想要更好的陪伴孤独症儿童,成年人就要做好长久战的准备。(七)强化基础能力教育,提升其生活技能孤独症儿童的科学干预中,包括着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基础能力教育。为了让孤独症儿童更好的适应社会,就要不短提升其基础能力知识教育。孩子对于视觉方面的观察和手眼协调能力;语言的理解、表达和沟通能力;游戏技巧、社交技巧、小组活动的配合程度以及生活常规的执行能力。成年人要教育孤独症儿童学习能力孩子认字、写字和数学能力。当然,这一项的干预方法一般针对实际发育年龄在四岁或以上的孩子。自理能力从孩子一开始接受训练就要贯穿在整个训练计划里,包括穿衣、进食、梳洗和如厕等。成年人需要采用正确的方式教会孤独症儿童正确的上厕所,穿衣吃饭等等,提升孤独症儿童的社会适应性。(七)积极开展运动,提升康复可能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认为是以生命为游戏的,幼儿喜欢玩这是天性;他们可以安静地玩游戏,例玩拼图、积木、捏橡皮 也可以玩情景游戏益智游戏等等,游戏不单是游戏,对于幼儿而言,游戏是一种学习可以强身健体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收获快乐。想要实现孤独症儿童的科学干预就要做好运动技能方面的提升,在康复训练中确保孩子的粗大运动,例如带领孤独症儿童开展跑、跳、扔球等等方面的锻炼;另外,可以在家中带领孤独症儿童开展一系列的精细运动(,例如串珠、搭积木、扣扣子等等,通过这样的精细运动,促使孤独症孩子的手脚都得到充分的练习。(八)加强自然实践,让教学更具落地性为了促进孤独症儿童更好的成长,应该推进孤独症儿童走向自然。因此要广泛利用游戏的方式,在实际的游戏过程中,我们要从自然中发现教育的机会,让教育走进自然,让孤独症儿童从学习中获得愉悦感和审美力。当下孤独症儿童的生存环境相对闭塞,大自然对其体格与感官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在大自然中,孤独症儿童是处处充满好奇的,而要想使其天性得到应有的发挥,其前提是要促使其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引导孤独症儿童与家长一起参与种植物的活动,同时锻炼其肌肉动作,并使孤独症儿童自己感受其中的快乐。其次,在自然中激发孤独症儿童的想象力、理解力、观察力。大自然可使其自由、轻松,借助自然的力量让孤独症儿童有意愿去观察事物,对事物产生好奇,丰富想象力等。让每一个孤独症儿童到大自然中去,与自然亲密接触,了解自然界中的关系,萌发无尽遐想。只有让孩子们亲身去体验,并在大人的帮助下理解并发挥想象的教育才能做到启发性。有这样一个事例:有一次,爸爸同儿子走在浓密繁茂的山间小路上,路旁的草丛中不时会露出不知名的野花。这个时候爸爸主动引导孩子说:“你看看这小花有多少花瓣呢?”听到爸爸这样说,孩子的兴致一下子就来了,他马上蹲下身子开始观察这朵野花,爸爸也主动蹲下来跟孩子一起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孩子询问爸爸花朵里面的构成,爸爸也都一一做了回答,这样孩子们的科学知识不仅提高了,审美趣味也得到了锻造。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这样的,引导孩子们走进科学,观察自然,这对于其干预治疗也是具备积极作用和价值的。科学设计游戏活动,强化幼儿参与(九)引导孤独症儿童关注生活,提升兴趣为了有效提升孤独症儿童的治疗效果,可以通过自然艺术游戏的方法提升教育质量,要着重关注游戏活动的科学化发展。自然艺术游戏活动应该是环环紧扣的,环节的相关性让孤独症儿童灵活地参与其中,感受游戏过程,提升参与意识,引导孤独症儿童乐于参与游戏,主动参与游戏,要不断的实现游戏过程创新化发展,通过教师参与、家长参与等等新奇的方式让孤独症儿童眼前一亮,提升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然后是强化游戏和自然的联系,让游戏走进自然。生活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土壤,自然是幼儿成长的必然沃土。通过生活化的游戏,孤独症儿童可以更好的认识生活,更好的理解生活。在游戏和自然的结合过程中,孤独症儿童的直接经验提升了,这是其自主学习的开始。例如,游戏中可以加入自然或社会的元素,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可以强化游戏和自然的联系,以扩展儿童的知识,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教师还应考虑游戏教学的问题,注重游戏和生活的结合,使所有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不断提高自己在游戏中的水平。教师应该为孩子们创造科学化的游戏环境,让孤独症儿童在自己熟悉的场所中开展游戏活动,让他们安心的玩耍,自然的成长,促进其全面发展。结束语:孤独症儿童的干预治疗是一场长久战,家长和教师都要树立正确的认识,正确面对孤独症儿童成长,并且制定相应的干预方针,通过多样的方式和手段促进其更好的融入社会,提升其社会性,促使其更好的走向社会,助力其成长。参考文献:[1] 李昕王欣安占周蔡二娟康健楠. 基于脑功能网络分析的孤独症儿童辅助干预效果研究[J]. 自动化学报, 2021, 047(011):2654-2663.[2] 赵楠, 潘威. 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中家长介入的优势,困境及应对策略[J]. 中国特殊教育, 2020(10):6.[3] 王碧涵胡冲葛耘. 基于回合操作教学法对自闭症儿童干预效果的个案研究[J]. 毕节学院学报, 2021, 039(005):138-145.[4] 陆翠薇, 李德阳, 夏禧凤,等.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传统康复治疗对孤独症儿童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 福建医药杂志, 2021, 43(2):4.[5] 陈宇. 啦啦操运动对低龄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效果分析[J]. 体育风尚, 2021(9):26-27.[6] 刘戴煜, 王佳丽, 孟艳芳. 基于美术治疗和行为治疗的新型自闭症儿童干预治疗课程研究[J]. 2020.[7] 刘杰, 董萍, 王怡,等. 孤独症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相关干预[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0.[8] 连福鑫, 王雁. 融合环境下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交往同伴介入干预研究元分析[J]. 2021(2017-3):79-91.[9] 汤新晶. 心理行为干预在自闭症儿童中的应用经验分析[J]. 2021.[10] 王晨.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干预模式的研究进展[J]. 健康必读 2021年5期, 295页, 2021.

一.日本孤独死及目前日本老年人独居现象的状况,可从网上搜罗一些具体的新闻报道及人群规模,大致定性一下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二.简要分析日本目前家庭、社会的亲人关系,找几个典型的事例透视家庭亲情疏离,社会层面在社区养老及政府重视层面的缺失。三.1分析日本孤独死的原因,这个方面可以从一两个老年人的死亡新闻开始,也需要关注到非老年人患上忧郁孤独症状的事实,比如春上村树文学作品《挪威的森林》里展现的几个忧郁病患者的孤独事例。2试着找出日本孤独死和患忧郁症或有孤独感的人群分布,比如城乡差别、城市差别,哪些城市比较严重,这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何关系。3从人口迁徙、家庭成员生存及社会心理学多维度去解析该地无缘社会形成的历史演变。四、找一些专家学者对无缘社会的研究观点,拣自己需要的部分重点去拓展分析一下,在文中深化自己的认识。五、对比过去日本的状况,也可以对比其他国家的状况来分析无缘社会的产生和影响。比如中国比较重视亲情和社会人情,在中国最容易孤独的老年人群体中出现的广场舞等群体性活动场所及活动内容对于打破无缘社会的作用。在社区构建上,中国有个地产公司在福建惠安建设了一个聚龙小镇,它的理念就是着力打造一个有人情味的现代化社区,你可以去具体了解一下,把事例运用到对比分析中。六、可以最后联系到我们中国,即使依然保持着比较浓厚的人情社会现状,但孤独死的无缘状况其实也已经很严重,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均衡,造成隔代人被迫性生存选择的不同,很多老人儿童留守在精神世界贫乏的乡村和城市角落,无缘社会的趋势有蔓延趋势。日本的应对措施和各国各级政府及社会对此人群和现象的关注关心才可能会有所改观,总之,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问题。以上都只是简单的一些思路,希望你可以去多找资料多角度去充实论文内容。

你论文选题定好了吗?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开题报告格式要求准备好了没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希望能够帮到你?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要想知道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就得知道什么是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道就是当论文题目确定之后,学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院系批准的写作方案。它主要说明研究这个课题的目的和意义;该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论文重点研究的内容,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研究采用的方法和步骤;写作进度安排以及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资料等。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在论文正式开始写作之前,先写出开题报告,再经过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审阅修改后,才能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选题报告的要求撰写毕业论文。在写开题报告之前,要做好一些前期工作。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首先,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使自己能够了解自己所选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研究的主要观点以及存在的不足等,这就需要去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对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写出文献综述。其次,要掌握与所选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就很难深入研究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要认真地复习总结;以前没有学过的知识,也要通过补课的方式,把它理解掌握。这样在写开题报告的时候,才能更有把握一些,制定出的开题报告才能更科学、更完善。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便于按项目填写,避免遗漏。其内容主要包括论文题目、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文献综述和选题的依据和意义)、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进展计划及阅读文献目录等。开题报告填写要求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院、系审查后生效;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3.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3年4月26日”或“2003-04-26”。内容: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课题的研究内容5、已查阅参考文献:ily:Arial;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hansi-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4px; mso-font-kerning:1px; " >为了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论文质量,就必须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价。论文开题报告会由3~5位相关学科的专家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议,与 企业合作的重大科研项目可以聘请1~2位相应企业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参加,不同学科的论文开题报告的侧重点不同。江苏工业学院研究生部规定学生必须进行 论文开题报告,并规定了统一的格式,设计了专门的论文开题报告评审表,论文开题报告会上研究生应对课题进行详细汇报,并对专家提问做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论文开题报告的成绩考核以合格、不合格记。评审小组成员最后签名并给出学生是否合格的评审意见,并以百分制打出具体的分数。论文开题报告成绩不合格者,不 得进入课题研究。为了提高论文质量,研究生必须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论文开题报告,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从各个方面提高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通过理论思维发现研究问题的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工作的开始,良好的开端为优秀的学位论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闭症儿童相关毕业论文

建议你去看下心理学这样的期刊~多看下(心理学进展)这样的期刊里面的文献论题~可以好好学习参考下吧

1、心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2、数学应用问题解决认知心理的实证研究3、心理引导技术在德育过程中的应用研究4、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5、高校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的应用探究6、犯罪心理画像的理论与应用研究7、情绪心理在艺术设计色彩中的应用研究8、基于用户心理模型的大学生社交应用界面设计研究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法及其应用研究10、强化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干预技术:现实疗法应用研究11、色彩心理在网页美工设计中的应用研究12、基于认知心理的移动社交应用界面设计研究13、心理疏导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研究14、心理暗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15、心理素质评估训练系统的研制与应用研究16、流行色的心理效应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17、基于应用行为分析的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教学成效研究18、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19、独立学院兼职教师心理契约的维度及其应用研究20、罗夏墨迹测验综合体系在中国心理临床中的应用及实践探索(本回答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一种状态。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治疗应尽早进行,对于他们的行为进行及时的矫正、反馈和强化,使他们逐渐表现正确的行为,融入群体中去。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实践探索》

[摘要]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本文对自闭症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自闭症儿童的特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自闭症 教育训练 实践探索

一、概念的界定

自闭症又叫阿斯伯格综合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种种状态。重度自团症儿童完全生活在自已的世界里,对外界视若无睹,听若未闻,难以与人沟通,群处、社交能力极差,情绪起伏不定,有些孩子还有自伤或伤人的行为。大部分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障问题,但约30%的孩子智力正常,其中10%的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赋,被称作“白痴学者”。

1943年,美国精神病医生利奥.凯纳(Leo Kenner)教授首先提出并确定了“自闭症”的概念。“自闭症”和“孤独症”同为英文Autism(源于希腊语“Auter”――自我)一词的译名。在精神病学中,该词意为“退缩与自我专注”;在描述“自闭症”突出特征时,该词意义“自我兴趣”。“自闭症”为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亚等国家与地区的使用词。“孤独症”为中国大陆地区医学界、特教界的使用词。“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的疾病。1978年美国国立自闭症儿童及成人协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对自闭症提出定义为:“起病于30月前的行为综合症。其主要特征有:(1)发育秩序和速度紊乱;(2)对任何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3)言语、语言、认知和非语言的沟通障碍;(4)与人、事和物建立起合适关系的能力障碍。”这些定义为至今广泛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和它的临床修订版(ICD-9-Cm)以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DSM-3)诊断标准建立奠定了基础。

自闭症是一种婴幼儿发育障碍,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是一种严重情绪错乱的疾病。自闭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据统计,患病率大约为10~15人/万。从性别上看男孩明显多于女孩,国外文献报道男女约为26~57∶1。目前,估计在我国约有40万左右的自闭症患儿童。

二、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1.交往障碍

患儿自婴幼儿时期起就表现极度孤独,并且有拒绝与人进行交往的倾向,不会用目光注视、表情、姿势和手势与人交往,甚至与父母也缺乏情感交流。不会体察亲人的喜怒哀乐和痛苦,自己有痛苦、不适,也不会寻求别人的安抚和支持,有进他们对亲人的呼唤甚至也不产生反应,以致引起父母怀疑他们有听力问题。轻症者看起来并不强烈拒绝交往,但在与伙伴的活动中常充当被动角色,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缺乏社交――情绪的相互应答,不懂得如何建立友谊关系。

2.交流障碍

患儿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均有明显缺陷,沉默不语或很少使用语言。大约一半患者终生不语而倾向用手势或其它形式表达。有的即使会认、读、掌握大量的词汇,但常常不会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而时常表现为不顾周围的情景或别人在说什么,自顾自地讲话,或不管别人的感受,重复地询问或重复地对人讲一样的话,问一样的问题,或模仿重复别人的话,语调平淡,缺乏节奏,与人交谈缺少应对、言语表达缺乏灵活性,不会用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来适应交谈的气氛。患儿常表现代词的运用困难,谈话中常不使用代词或使用混乱,故常常不知所云

3.兴趣和活动的局限

重复与刻板的特征倾向于采用僵化刻板,墨守陈规的方式应付五花余门的日常活动。患儿喜欢保持周围环境和活动固定不变,如长时间地玩某种物品、玩具、吃某种食品、出门走同样的路线,听同样的音乐或同一本书,如要改变则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或拒绝。大多活动增多,常出现特殊的、重复的刻板动作,如来回踱步、蹦跳、旋转。

4.智力发育障碍

约3/4的患儿有智力发育落后,但它在一般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可能存在某方面较强的能力,通常以机械记忆能力强为多见。主要表现有,脑电图:自发脑电图异常率达10%~83%,大多表现为广泛异常,慢波增多,少数可见棘波或棘慢波,可能与患儿合并癫痫有关;脑影像学:头部CT可能异常所见,但常不一致,意见尚不肯定。头部核磁共振检查部分病例可见第4脑室扩大,大部分有小脑蚓部小叶发育不良,脑干明显变小。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原则

自闭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尽管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们与前两者等同对待,而是首先要看到他们是需要成长、需要爱、需要帮助的儿童。从全纳教育观出发,自闭症与正常儿童在发展需要上, 是相同的。正常儿童的身心特性在自闭症儿童身上也同样体现,只是方式和程度有别。基于此点,确定教学原则首先要兼顾共性,一般性的教学原则,比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依然适用,并充实了新的意义。现仅就自闭症教育训练中一些有特性的原则做一简述。

1.身心机能协同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既要注重提高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又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使两方面协调一致。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功能与注意力、语言、认识等多方面发展有关,对儿童进行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多种心理能力。自闭症儿童身体发育看似与正常无异,但实际上多伴有或轻或重的感知运动发育问题,如左右手不协调、手眼不协调、腕力差、触觉过敏、听觉超灵敏、肌力松懈、跳跃力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等,所以在训练中就要安排足量的运动训练、感知训练,以及语言训练、交往训练、认识训练等,交使这些内容有机结合协调起来。比如训练儿童左右手交替拍球,不单是为了发展他们大运动、精细运动及其协调性。

2.正向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着眼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去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并开发潜能,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有序地使缺陷得到补偿,而不是着重于各种怪异行为的去除却忽略了正常行为的建立。

在开始进行矫正训练时,我们常会遇到这样失败的例子,有的老师偏重于矫正儿童的某一刻板行为,而几个月下来发现自闭症儿童虽然不咬衣角了,却咬上了铅笔或手指,老师的精力投入很大,但收效甚微。相反,有的老师以正向发展为主,在教儿童各种新技能的同时来替代、清除不良行为。

比如,有一个自闭症儿童爱用手指玩吐沫,很不卫生,我就采取教儿童漱口刷牙、嚼口香糖等同样能产生泡沫感、磨擦感的正常行为来逐渐取代玩吐沫的行为,以新行为抵消不良的旧行为,结果很快儿童就掌握了刷牙技能,并且不再玩吐沫了。这个做法首先从满足儿童需要――口腔需触觉刺激并有泡沫感出发,按照正常发展顺序来选择一项可替代的活动,再通过培养新行为抵消旧行为的方式来达到训练目的。当然,这并不是否认行为矫正的重要性,有些对儿童身心伤害较大的,如自伤行为等,应及时采用矫正策略认识疗法加以改变。正向发展与专门矫正是不矛盾的,两者相互协调、促进。单一地矫正某个怪异行为而忽略对正当行为的培养是片面的,矫正只有在培养过程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而矫正效果直接影响着培养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教育训练中,必须摆对发展与矫正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

3.及时反馈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中对儿童的不同行为表现随时随地给予肯定或否定反馈并及时强化肯定行为,以增加其出现频率,防止不当行为因忽视或经错误肯定而增加。

自闭症儿童会在不经意间做出各种各样的行动,有对有错,但往往自己不知是否符合规则,而一些不当行为的养成常常是由于在儿童刚开始做时被忽视,等儿童常出现此行为才被老师重视,再想改掉为时已晚。比如弱智学生入学后反而怪动作增多了,学会了同班不少学生的不好的行为。这是由于自闭症儿童视觉记忆很强,很容易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如果此时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就等于是默许这种行为,很快这个儿童就习得了某个不良行为。

通过训练,我看到随时反馈、及时强化在自闭症训练中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在刚换一个新环境时要格外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及时制止一些不应有的动作或言语模仿。

4.优化反应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训练前先把内容加工提纯,开始只让他接受最优化的刺激,得到简单而正确的反应后再变换刺激,增加复杂性。有人形象地把提纯比喻成吃葡萄时挖籽去皮而只给儿童吃果肉。

由于外界事物十分复杂多变,它所带来的信息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巨大而繁多的,有时是难以承受的,并且这些儿童又难以辨别何为正确的要接受的信息,所以就更要提练。有时教自闭症儿童说话,但外界十分嘈杂,或不时有人与训练者插话,这种环境极不利于自闭症儿童掌握正确用语。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一样,每一行为各个动作都要简练有序,中间不允许多余动作或拖延时间,否则诸如东张西望玩手或其他用具、敲击等多余动作就会“乘虚而入”。

5.个别指导先行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优先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使训练双方能相互配合,在这个基础上使自闭儿童逐步融入小组或其他集体中。

自闭儿在新环境中很难适应集体氛围,有显著的沟通、社交和行为问题,若开始时未与训练者合作好,以后很难接受有效训练,在不适应的场合中也不能寻找别人帮助。因此个别训练、小团体协助是其走向大集体的一个过程环节,在训练中要优先考虑。当儿童能接受一定指令并对环境有所了解之后再进入小团体就容易了。

四、自闭症儿童训练的方法

1.游戏法

游戏可让自闭症儿童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可增进其语言的主动性,也能从中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孩子的游戏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他们在游戏中发展友谊,学习社会策略和增进社会能力。Lord(1984)以及Wing和Attwood(1987)研究指出自闭症对于社会沟通线索理解及表达存在困难,他们常常处于孤立状态或是徘徊在同伴团体中的边缘,可能会避免或抗拒别人社交性的邀请,被动的接受,很少或完全没有主动的社交,或者以其特有的方式接近同伴。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团体性游戏来提高自闭症儿童此项功能。我们经常会在游戏及小组课上设计一些互动的游戏项目,譬如“二人毛巾运球”让小朋友从游戏中学会与人合作,并与合作伙伴“分享”胜利的成果(如分吃一种食品)。同时,亦根据小朋友的能力设计一些戏剧性的游戏,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在训练老师问过“老狼老狼几点了”之后,会让小朋友回答老师的问题,比如说小朋友会回答“三点了”,诸如此类还有音乐游戏“泼水歌”及“上学歌”等等,都可在游戏中增进儿童语言的主动性。

2.同步行动法

根据身体机能协同发展原则,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训练双方在训练过程中为了达到和谐、易沟通而同时进行某项技能训练或训练者做与自闭儿一样的活动,使自闭儿注意训练者的一言一行并自愿与训练者一起从事其他活动的一种方法。例如训练中自闭儿只顾一人玩球,不理睬训练者,这时训练者应主动寻找接近的机会,最好也是拿球来玩,并玩得比自闭儿要好,有时可把球滚、扔到自闭儿身边,看他是否注意球,若注意,说明可以进行接触,这时两人可一起玩一会儿球,然后再转入下一个训练项目,但要求步调一致。这种以球或其他自闭儿当前持有物为中介(或作训练诱导物)的方法在训练中十分常用,关键是选择好恰当时机。同时注意两者行动同步,不能片面强调让自闭儿服从训练者或一味顺从自闭儿童。

3.情境法

根据丰富环境原则,创设一定情境以提供适当的刺激,引起儿童注意并充分感知情境,然后进行角色练习,使其逐步学会目标情境下的内容。例如我们对酷爱音乐的自闭儿进行训练时,先给他提供一个熟悉的音乐情境,可放一段录音或唱个歌曲开头引起他注意,让他在此情境中演习某项技能,并给予一定的角色任务。完成后进行奖励,个别难执行的命令还可采取唱说结合的方式表达,以后逐渐取消音乐情境来让他完成角色任务或进行迁程训练,最终在无音乐情境中也能完成。

4.角色替代法

根据正向发展原则,在交往训练中,借助一定的中介人物(一般为儿童喜欢的物品,有时或是人)通过角色替代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例如儿童比较喜欢小熊或恐龙等,教师可以木偶或玩偶或面具操纵的方式,通过让被训练者扮演小熊来进行交流,或者让自闭儿拿小熊玩偶,训练者对玩偶发布指令,实际是让自闭儿来执行。这种方法是利用儿童只对物品或某个人感兴趣,通过角色转换来实现对其他物或人都感兴趣,以便按指令行事。如果自闭儿只对玩偶等感兴趣而不执行下一步指令,玩偶要立即消失,只有把握好出现与消失的分寸才能发挥角色替代的作用。

5.感觉统合训练法

感觉统合失常乃是由于脑功能障碍,无法将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及肌肉关节动觉等五种基本感觉的刺激加以统合并适切反应。感觉统合训练法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以上几种感觉刺激的输入,并适当的控制,让自闭症儿童依靠内在驱策力引导自己的活动,自动形成顺应性的反应,藉此促成这些感觉的组合和统一。

由于自闭症儿童个体差异很大,就感知而言,有的听觉灵敏,有的视觉敏锐,有的触觉过敏,有的嗅觉敏感……运动功能等都千差万别,因此在训练中就要因人而异选择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视听动训练法、触觉脱敏法、听觉统合训练、精神统合、感觉统合训练法,以及矫枉过正、过度练习法、行为矫正中的消退法、强化法等等。只要教育工作者端正认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去对待这一需特殊帮助的“普通”群体,依据儿童的情况使用和创造合适的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法,自闭症儿童走向社会的日子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全日本特殊教育研究联盟编,杨鸿儒译.自闭教育入门.台北:台湾大展出版公司,1999.

[2]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主办:孤独症儿童康复动态.1998,(2).

[3]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肖非.特殊教育通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6]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

学前教育我可以完成你了解吗 我帮你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