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的写法如下:
1、先介绍该领域的研究意义。
2、再写该领域的研究背景和发展脉络。
3、之后写目前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及可能的原因。
4、然后写进一步的研究课题、发展方向概况。
5、最后可以加上一些自己的见解和感想。
注意事项:
文献综述是对某个专题领域进行理解和阅读,搜索大量研究资料后经过归纳整理、综合研究分析形成的学术论文,它不仅对查阅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之处。是一种科学文献。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写文献综述可以采用“填充法”,简而言之就是画导图、列框架、不断细化内容。具体如下:一个主题:即确定论文选题,围绕这个选题查找、阅读、挖掘文献信息。一个导图(思维导图):围绕论文选题,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列一个文献综述的大纲,再按照大纲一步步把内容填充进去。学术进修课堂——聚焦学术提升,赋能科研成长。xsjxkt尽管每个学校的要求不尽相同,但是通常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结构是:引言/研究背景———主体/研究现状———小结/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参考文献(一)引言/背景引言不用太长,表明研究背景即可。现实素材:统计数据、生产生活实例、政策法规等理论素材:基础理论研究的焦点、关键点、文献计量学分析等示例1:《糖肾方改善C57BLKS/J db/db小鼠脂代谢紊乱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利用统计数据指出研究背景,引出主题。节选“我国糖尿病发病率近几十年来呈持续上升趋势,由1980年不到1%上升到2007年的9.7%,且2010年糖尿病引起的死亡人数为130万,为1990年的2倍。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分别约为11.6%(约1.139亿人受累)和50.1%(约4.934亿人受累)。该研究还显示超重肥胖和血脂水平异常都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示例2:《天然高分子基多功能止血复合敷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从实际问题出发,指出当前的研究难点和关键点。节选“但是由于材料的形貌或其特性限制,许多材料的止血机制并未细致、定量的研究(如氧化再生纤维素等)。这使得材料的后续工艺改进变得异常困难,如何改变材料形貌,采用何种特殊检测手段,可以从多尺度研究氧化再生纤维素、胶原蛋白止血材料的止血机制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二)主体主体部分主要讲研究现状。对于仍处于新手期的童鞋,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思路整理、归纳文献。1.时间顺序法分析主题的历史发展脉络,按照时间顺序论述,适用于讲述对象的发展及演变历程。示例3:《中国产学研联结的发展历程、模式演化和经验教训》一文中,将”中国产学研联结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时间阶段,再分别论述每一个阶段的情景、特点、联结模式。2.因果分析法分析影响对象发展的因素,或被对象影响的因素,把每一个可能的原因/结果罗列出来,分别论述,适用于技术工艺优化、问题分析等研究。1)影响A的因素示例4:《胶原蛋白-壳聚糖可食用复合膜旳制备、改性及应用》一文中,逐条论述了“影响可食用膜性能的因素”及前人研究结果。2)被A影响的因素或A导致的结果示例5:《新媒体发展对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影响及教育引导对策》一文中,分别具体阐述了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教育和思维方式的影响。3.“构效关系”法适用于论述某一物质的结构、功能、应用,或一个设备的结构、功能、应用,或一个理论的释义、作用、应用等论文研究。示例6:《液体深层发酵羊肚菌胞内多糖提取、结构分析及抗结肠癌作用研究》一文的文献综述介绍了羊肚菌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生物活性等方面的内容。示例7:《质谱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依次介绍了质谱的技术特点、技术分类及其在中药成分鉴定、代谢组学、代谢动力学方面的应用。4.现状对策法适用于分析某一现象、事物的起源、发展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等论文研究。示例8:《共享单车的现状、问题以及其发展对策建议》一文按照共享单车发展的现状、遇到的问题、对策建议论述。示例9:《碎片化阅读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一文论述了碎片化阅读的特点、成因、给高校图书馆服务带来的契机、挑战,并从创新服务理念、方式、内容、质量评价体系四个方面给出建议。5.分工组合法论文有两个研究对象,如,物质1—物质2、现象1—现象2、物质/仪器—疾病、物质—设备、物质—方法、设备—理论方法,可以先分别论述两个研究对象的情况及遇到的问题,然后论述两者组合后(可能的)情况和优势。示例10:《高分辨核磁管壁成像在脑血管评估中的应用研究》一文的综述,先论述了脑血的主要指标及其传统的评价手段,后介绍了新技术——高分辨核磁管壁成像的特点及应用,最后小结提出可以用高分辨核磁管壁成像评价脑血管管壁。示例11:《明胶—壳聚糖基可生物降解膜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一文的综述,分别论述了明胶、壳聚糖特性,再介绍了明胶-壳聚糖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示例12:《参葛蜂王浆胶囊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一文综述部分,先论述了抗衰老的研究进展,再论述了人参、葛根、蜂王浆的成分及药理作用,再将两部分结合引出自己的研究内容。6.流程叙述法按照对象的工作流程、工艺步骤依次论述每一步骤的研究情况。示例13:《丹参提取、浓缩及喷雾干燥过程的工艺研究与相关参数分析》一文的综述部分依次论述了提取、浓缩、干燥工艺和参数。(三)小结/研究目的与意义前面也提到,综述不能只“综“而不”述“。一定要在归纳整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想法和研究思路,提出展望。尤其是作为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的一部分,在综述小结部分要提出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自己的研究要解决的问题,从而过渡到自己的研究目的、意义、内容。上述不同的写作思路无优劣之分,大家可根据选题和文献收集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思路,并对每一个思路和框架进一步细分。在写作过程中,也可以将这思路进行排列组合、相互嵌套。通过对写作框架的细化和内容填充,轻松搞定文献综述。学术进修课堂——聚焦学术提升,赋能科研成长。xsjxkt
文献综述是对论文选题研究现状的梳理,但并不仅仅是把文献进行简单的堆砌与罗列,而是需要在总结梳理别人研究的同时,对已有的研究做出评价,也就是说有述有评,这也是为什么文献综述也叫做文献述评的原因。
写好一篇好的文献综述是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的,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一、文献综述写作目的
文献综述是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工作,通过了解目前的研究水平,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指出下一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计划,这对于自己后续回顾之前的研究工作和后人了解和学习该研究方向来说都是一笔重要的财富。
文献综述能够反映出相关问题的新进展、新动态、新水平、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发现。对于刚踏入研究生生活的“学术小白”,文献综述可以作为科学研究路上的向导和指南,锻炼研究生的整理归纳能力和训练科学思维能力。
二、文献综述的准备工作
1、定向选题
在文献收集前,需要初步确定大致的研究方向,确定研究题目时要注重科学性、前沿性、专业性、可行性和适用性等原则。然后对该研究方向进行资料收集,对这些参考文献和资料进行阅读、归纳、整理,筛选出具有重要价值的代表论文进行精读,掌握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后,确定具体的文献综述题目,避免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
2、收集文献
收集文献要以发表在研究领域主流期刊上的文章为主,这一类论文通常经过严格考证、反复推敲,是最具代表性的文献。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选取研究领域较为经典的几篇著作,然后溯源这些论文的参考文献,通过“顺藤摸瓜”的方法可以找到一系列质量较高的论文;
(2)运用检索法,可在文献资源较多的文献搜索网站上查找文献,例如:文献党下载器。对搜索结果的引用量进行排序,下载学习具有高影响因子的论文;
(3)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高校的图书馆是大学里储藏图书和文献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
3、整理文献
首先,要阅读文献,对于整理得到的大量文献进行初筛后确定选择略读还是精读。略读的对象是一些与研究课题有相关性但仅需要阅读这类文献的重点内容。精读的文献是从泛读的文献中挑选出来的,需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阅读文献,理解文章中图表、图注、规律和结论等重要信息,同时做好文献笔记的工作。
其次,要对文献整理和分类。根据所查阅文献的结果、结论及主要观点的不同进行归纳分类,围绕这些主题,将相似的文献分门别类保存在一起,使知识系统化。
最后,要列出一个撰写文献综述的框架。根据分门别类得到的资料,列出纲目和标题,将这些资料放在不同的标题下,保证标题和内容的一致性,同时也要确保整个框架的逻辑性,从头到尾思路要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4、形成观点
在撰写文献综述之前,笔者应该全面掌握该领域的知识和文献,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切忌在自身对问题认识尚不成熟的时候动笔写文献综述。当笔者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有一定的独到见解后,可全面引用、总结、分析和论述现有文献,引导读者了解这个领域,加深读者的认识,总结现有的结论和共识,指明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和亟须解决的科学问题,从而促进这个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三、文献综述的内容和要求
撰写文献综述可以系统性的回顾问题领域现有的一些结论,从中识别出结论的优劣势,正视知识的差距,了解学者是如何看待该研究问题的,进而调整研究问题,说明该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篇文献综述通常包含五个部分:摘要、引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
摘要要求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摘要应包含正文里的内容,但又不能完全一致,应是全文的总结,用最简短的语句来高度概括文章所做的工作。摘要通常要求 200~300字,不能出现公式、图表和口头语句,避免出现非专业性用词、数据等。还需总结出3~5个关键词,关键词需采用专业名词,突出文章重点和亮点,便于文献的检索。
引言是说明文献综述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介绍该研究问题已经取得的成就及当前尚需讨论的焦点,使读者在心中有个大致的印象,能够初步了解笔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引言的撰写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指出有关研究主题已发表论文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叙述有关的基本概念,定义研究领域,明确综述的范围。(2)说明有关问题的现状,抓住主要争论的要点,引出综述的主线。(3)突出写作的目的,引出正文。
正文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根据引言中提出的论点,基于搜集的文献资料,通过分析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于同一研究对象提出的不同观点和理论依据,有理有据的剖析问题的本质,阐明自己的看法,进而解决问题。正文的撰写无固定格式,可结合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1)循序法。根据文献发表的先后顺序或事物、观点、结论、技术手段等发展的趋势进行阐述。
(2)论证法。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进行分门别类,从各个问题的角度进行论述。
(3)分类法。对综述主题的不同方面进行划分,例如,对同一主题的文献综述可从国界出发,对国内和国外的参考文献分别进行阐述,也可以按照不同主题来撰写。
(4)对比法。将文献资料中不同的观点或结论进行评价分析,比较两者或多者之间的优劣性。
(5)归纳法。系统性的总结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将有理有据的观点结合起来,分析研究对象的现象和本质。
在正文的最后对全文进行扼要总结,主要点明文章的主题思想、主要观点,同时对这些观点和结论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明确哪些观点是成熟的、相对正确的、可靠的,进而提出该研究课题未来发展的趋势,有哪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一般位于文章的末尾。对于撰写文献综述来说,参考文献是非常重要的,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其参考文献的引用质量相对较高。对于文献综述的写作也有一定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收集文献要尽可能的全面,但也要学会取舍。写好一篇文献综述的前提是需要大量的文献资料,但并不是要把读过的文献都写进去,而是仅包含那些有助于文章形成论点的原始材料。
(2)文献综述不是“数据库”,不是对现有文献简单的罗列和介绍,更不能大段的复制粘贴,而是需要笔者对过往研究观点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批判式的分析和评价,展现出笔者的“洞察力”。
(3)引用的参考文献具有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务必引用研究课题的经典文献。同时,可能存在诸多文献表述的观点较为一致的情况,因此,要在这诸多文献中找到最具有代表性的高质量论文。
(4)引用文献的内容要忠于文献本身。实事求是的表述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随意篡改作者的本意,要做到全面、准确、客观,论点和论据采用第一手文献资料,避免引用他人对原始论文的分析和评价。
(5)文献的布局要有连贯性,逻辑清晰,不可拼凑内容,对不同观点的分析需做到公平公正,不能偏颇于某一观点或意见,把自己想象成一名“法官”,分析正反方的观点,给出自己的结论。
(6)避免在没有得到适当许可的情况下使用他人文献里的内容,这主要针对部分文献里的图表等内容,需要在图表的标题中注明文献来源。
(7)对于从来源中引出的句子,即使不能用更好的句子来重新表述,也要组织语言写出论点,并用引文或引语来支持此论点。
四、如何正确地引用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综述类论文,除一些经典或具有开创性的著作,应尽可能多引用近5年内的文献资料,这样才能保证所撰写文献综述内容的前瞻性。引用参考文献要尽可能兼顾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撰写文献综述前要全面搜集资料。
参考文献是对他人工作的认可,引用他人的思想和观点,务必在正文或图表里注明,不可直接照搬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另外,相较于理论成熟的著作来说,期刊论文具有内容新、前沿性强、简短易读等优势,因此要多引用期刊论文,适当引用一些经典著作。
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特别是在作文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议论文,议论文的样式有社论、评论、读后感等。写这类作文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因材施教的议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因材施教”这是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思想。成功需要汗水需要付出,但更需要对学习主体客观的分析与了解,扬长补短,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兔子是短跑冠军不会游泳,这是由它先天条件决定的。而鸭子教练却逼着兔子、松鼠学游泳,功夫费了不少,但成效却不大!自己却还不明原因地而嚷嚷“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加油!”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例子,试想,如果那只兔子不但没有学会游泳,反而把跑步的本领也给忘了,那又该怎么办呢?
有一篇文章曾写道:“不是任何竹子都能做成笛子,太嫩的竹子质地过于松软,无法吹出悠扬的'笛声来。但他们不是没有用了,它们还可以发挥自己柔性强的特点,还用做编竹席的材料!”倘若非要嫩竹做笛子,那想必是费力不讨好,别说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那样勾起客居者的思乡之情,恐怕是自己自娱自乐也显它声音太艰涩难听了吧!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材施教,辩证客观地看待人和物,而不是一个模板育人办事,这样才能突出每个人的个性,使其成为自己领域中的“爱因斯坦”、“毕加索”,而不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人!
“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客观地分析我们的潜能,我们才能实现飞跃!最近一段时间,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是否文理分科。我想:作为一个学生当然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是我们美好的愿望。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不同,个人爱好不同,目标和愿望不同,因此很难实行一个模板的教育方式。让热爱文学、醉心于诗词歌赋的文学少年整天沉浸在物理、化学艰涩难懂的公式中,让精于严密推理的明日科学家整天哼吟着散发着发散性思维气息的散文长诗,这是多么难以想象!就像非得让陈景润写抒情诗,让李白研究数学公式一样,最后只能一心期望,终归要破灭!
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个性。“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扬长避短让我们都成为自己世界的“爱因斯坦”。
有这样一幅漫画,一棵树上,父亲正在用,母亲,地上来的,苹果,杂树下看着书的儿子,父母不信不把儿子砸成牛顿第二。
这一副漫画很好的讽刺了当下急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他们照搬了别人的成功过程,这种肤浅的育儿方式,我并不赞同,我认为父母应因材施教,切记,简单模仿照搬,成功人士的方式。
先不说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理智,单从上班,牛顿被苹果砸中而发现地心引力,这一事情,砸苹果,这一做法,就是错误的,无论怎么咱孩子都不会成为牛顿第二,因为牛顿被砸之前已经掌握了许多科学知识,然后进行了思考与研究,牛顿不是被砸成,天才的,本来就是天才,父母没有正确定位孩子,颠倒因果关系,生搬硬套的教育方式注定不会成功的。
许多例子都告诫我们不要简单的模仿别人,正如东施效应的故事,东施在街上看到心痛而捂住心口走路的西施,羡慕西施被行人称赞美丽娇弱,于是之间模仿西施愁着脸走路,结果反而被嘲笑,没有达到她的预期效果。却忘记了,西施被称赞是因为她本来就美丽,正如同父母忘记了牛顿本来就是天才。他们渴望成功,而忽略了过程,忘了对症下药,没有因材施教的父母是无法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激发孩子的潜能,而培育出天才的。
其次父母的方法过于简单粗暴,也并非良策,前不久一位狼爸,引人关注,她为了锻炼而女儿的胆量而让十岁的小女孩训埋并与之相处,艺龙如此教育方式,即使最终得到了成果也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北宋散文家苏澈当初教育贪玩的,舒适,他没有直接命令他们认真学习,而是根据孩子天生的好奇心,用成熟的方式让孩子们去寻找书籍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可见孩子的特性出发选择适合孩子的方式,才是达到成功目的的保证简单的肉体,锻炼也并非最持久的方式,激发孩子内心的渴望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孩子的最高境界,也是最容易让他们成才的方式。
因此衷心的希望父母能能因材施教,而并非生搬硬套,别人的做法。理智育儿才是良策。
因材施教的议论文,就是要写这个议论文的客观点。
问题一:关于“扬长避短”或“因材施教”作文素材 素材一 田忌赛马的故事 田忌与齐威王赛马,但是他的马略逊一筹。孙膑给他出了个主意,说:“用您的下等马去与公子的上等马比赛,用您的上等马与公子的中等马去比赛,用您的中等马去同公子下等马去比赛,臣能令君必胜。”田忌按照这个办法做了,结果赢了齐威王三千金。 我们要懂得发现自己的长处,以此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素材二 当今社会无论我们做任何事,在辛勤付出的同时,更需要对客观事实的了解,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 兔子是短跑冠军不会游泳,这是由它先天条件决定的,即使再努力地学习也不会成功。兔子发展短跑的特长,不去学习游泳,打洞之类的薄弱项目,才能在优势项目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游泳没学会却把短跑给忘了,那又该怎么办? 所以说,发扬长处,避开短处,才是成功的硬道理。 聪明的人懂得扬长避短。从《三国演义》到《雍正王朝》再到《长征》,唐国强在观穿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今年,凭借在《长征》中的出色表演,唐国强得到了“美菱杯”观众最喜爱的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电视剧演员金奖,使他的演艺事业达到了又一个顶峰。有观众问唐国强有没有信心演好《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张大民,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自己演不了,并说还有一些角色也演不好,比如说鲁智深等。因为每个演员由于外型、气质等天生的原因,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大家都在尝试突破自己,但不是任何角色都能够胜任,聪明的人懂得去扬长避短。 在团队合作中懂得扬长避短。在现代的许多公司和企业中,都流传着这样一个“长板和短板”的理论。在一个公司中肯定会有地域优势、市场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管理优势等诸多优势中的其一或全部,这就是“优势”,也就是所谓的“长板”。不具备的就算“短板”。 每个公司都是“长板”和“短板”的组合,只有将“长板”和“短板”互补,发挥“长板”的优势,弥补“短板”的不足,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由此可见,扬长避短是成功的一项重要因素。 的确,纵古观今,扬长避短成就人生的人和事比比皆是。春秋时期,田忌通过用下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上等马对中等马的方式来弥补自身马匹的不足,从而赢得胜利;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钱仲书,虽然年轻的时候数学不及格,但是清华大学还是破格录取之,终在文学方面成为一代大师;抗战时期,中国中央放弃走苏联红军“城市包围农村”的老路,毅然决定发挥自身优势“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人必须悦纳自己,扬长避短,不断前进”。一个成功的人,他一定懂得发扬自己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他能够发掘自身才能的最佳生长点,扬长避短,脚踏实地朝着人生的最高目标迈进。 素材三 孙膑是继孙武之后我国又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战国初期,他佯狂脱祸离开魏国到达齐国后,住在大将田忌家里,“忌尊为上宾”。齐威王瑕时常常与宗族公子赛马赌胜为乐,“田忌马力不及,屡次失金。”有一次,田忌引孙膑同至观看赛马,孙膑见马力不甚相远,而田忌三局皆负。于是,他给田忌出主意说:“用您的下等马去与公子的上等马比赛,用您的上等马与公子的中等马去比赛,用您的中等马去同公子下等马去比赛,臣能令君必胜。”田忌依计而行,结果以二胜一负的比赛成绩嬴了齐国公子五千金。冯梦龙在叙述完这个故事后,随即又引用唐太宗所说:“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我弱,奔逐不过数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而后击之,无不溃败。”并指出了这就是采用了孙膑赛马的战术。 素材四 《战国策齐策》有一个故事值得深思......>> 问题二:有关因材施教的作文题目 因材施教,作文发展 问题三:长善救失 因材施教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因为没有受到益处,反而带着“为善累、让别人去为吧”这样的心 态而多数选择“不为”.殊不知,在出海的渔民因为一个小小的漏洞没有补,人行道上因为没有及时捡起的香蕉皮,都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漆工在给船涂 漆的时候顺手拧紧了一颗螺丝,如果路过的行人顺手捡起那片香蕉皮,那么所有一切的严重后果都不会发生.可是,生命最经不住的就是“如果”这两个字. 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让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增添了一份浮躁,这种浮躁越来越体现在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它让我们变得更加功利、 更加势利、更加自私,而忘记了个人是处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的,没有谁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那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更加能显示出这个社会团体的温暖和 温馨来. 随手捡起的一片香蕉皮,可能使过路的老人免于受到摔倒的危险,这是举手之劳,却是一份免于他人受苦的善念.也许某一天你生病了去医院 看病,而主治医生正是这位老人的儿子,正是因为老人的平安健康,这位医生才能更加安心尽心的医治病人.也许这样假设带着功利性的思想,可生活中的因与果谁 又能解释的通呢,“蝴蝶效应”不也正好诠释了这一点么.为“小善”的善念虽不带有回报的思想,可意外的收获喜悦,也是人生中的一种幸福吧. 我 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中的一份子,这个社会是我们的大家庭.家庭成员之间是有义务和责任为家庭尽职尽责和付出的,更何况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一个善举呢.总有 人在说,这个社会没有以前温暖了,到处高楼林立,玻璃砖瓦,人心都仿佛隔着一片墙.可是,“只有人人献出一点爱”,社会才能变成“美好的人间”啊.没有付 出,又谈何得到呢.给老人让个座,擦桌子时顺便把同学的也擦一擦,邻居出门时帮着看看门户,这些都是生活中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却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 的,也许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帮助我们身边的人解决了很大的麻烦,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有心,那该是多么的美好啊! 问题四:2016高考作文因材施教可以吗 “量体裁衣”、“因地制宜”,这无疑体现了哲学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么教育中的“因材施教”也说明了这一道理。“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从而使他们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因材施教”语出《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中宋代朱熹集注,朱熹归纳孔子的教学方法时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因材施教”可谓渊源深远,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总结了前人的教育经验,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教育方法。孔子很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并且善于区别对待。在《论语》中,孔子因材施教的事例很多。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先进》)冉有畏缩不前,故鼓励他前进;子路好胜过人,故抑而退之。颜渊、仲弓、司马牛和樊迟都向孔子问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关于为政之道: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无倦。”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则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是因人而异的,他认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颜渊是孔门弟子中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自汉代起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子便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即视、听、言、行都要合乎礼的规范;仲弓对人谦恭不够,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樊迟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含义,平时生活严肃庄重,处理事情严肃认真,与人交往忠心诚意等。孔子的教育目标在于“成人”“成德”,因学生的不同资质而各有侧重,孔子最重视的是“德行”。宰我虽以“言语”闻名,但孔子斥之为“不仁”,因为他不行三年之丧而自觉心安理得。冉有善于“政事”而为季氏聚敛,孔子告诉他的学生们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子夏以“文学”见长,孔子责之以“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仲弓长于德行,但讷于言而敏于行,时人评价其只知“仁”而不知“佞”之机变,孔子则称赞仲弓,虽然不一定称得上“仁”,但“佞”却是绝不会去作的。孔子对学生的特点了然于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予不仁”“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汀钡取K随时注意了解学生,有时他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先进》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过犹不及。”再如《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教育注意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季氏》中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的“因材施教”已化成了成语,《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因材施教”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和优秀的教育传统之一。再看看现实中人们又是如何使......>>
有人说成功的90%来自汗水,但假如去做一件自己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即使付出100%的努力,成功也遥不可及。因此,成功最重要的不是汗水,而是因材施教。在文化底蕴浓厚的古代,就已经提出了因材施教。古代圣贤注重自己的文化修养,因材施教在儒家经典学说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针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特长,间接补充不足,全面地完善自己,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一个意大利男孩,从小酷爱足球,他一直希望自己在足球上有很好的发展,然而身体不断地发胖使他放弃了足球梦。他转身了第二个梦想——唱歌。在名师的指点下,他不断进步,并且成为了茂名的歌唱家。他就是帕瓦罗帝。认清自己的长处,注意扬长避短,能够始终重视自己的长处,这也是因材施教的体现。众所周知,兔子擅长奔跑,鸭子擅长游泳。倘若使小兔子和小鸭子一起学游泳,结果会怎样?当然小鸭子学会会,小兔子学不会。那说兔子有4条腿,还不能游?生存的本领不止一种,我们不仅仅要发挥特长,也要发挥其他,但不能盲目,可以选择较为容易的,比如句子可以学打洞呀,不只是非要学会游泳。因此,要因材施教,才能全面发展。在当今社会,有不少家长会强迫孩子去学习许多特长,有些并不是孩子所想要的。这样,结果往往不是很好,若家长能以孩子的特长为主,因材施教,相信孩子一定能很好地发展。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很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能够完美,在各方面都能成功。还是要说,只努力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认清自己,因材施教。
首先当选孔子。现代的聋哑学校也是因材施教,还有特设的重点班之类,这是联系生活。再者,扬长避短可写刘罗锅的事迹,具体可询问度娘。还可以反写,比如以狼爸,虎妈现象正证因材施教和扬长避短。希望楼主采纳
写作思路:首先给出自己的观点也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进行论证,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等等。
正文:
“因材施教”这是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思想。成功需要汗水,需要付出,但更需要对学习主体客观地分析与了解。扬长补短,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兔子是短跑冠军不会游泳,这是由它先天条件决定的。而鸭子教练却逼着兔子、松鼠学游泳,工夫费了不少,但成效却不大!而它却还不明原因地嚷嚷:“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加油!“这是一个多么可笑而又可悲的例子。试想:如果那只兔子不但没有学会游泳,反而把跑步的本领也给忘了,那又该怎么办呢。
有一篇文章曾写道:“不是任何竹子都能做成笛子,太嫩的竹子质地过于松软,无法吹出悠扬的笛声来。但它们不是没有用了,它们还可以发挥自己柔性强的特点,可用作编竹席的材料。”俏若非要嫩竹做笛子,那想必是费力不讨好,别说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那样勾起客居者的思想(思乡)之情,恐怕是自己自娱自乐也嫌它声音太艰涩难听了吧。
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材施教,辩证客观地看待人和物,而不是一个模板育人办事,这样才能突出每个人的个性,使其成为自己领域中的“爱因斯坦”“毕加索”,而不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人。
“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才能更好地实现n己的介值。客观地分析我们的潜能,我们才能实现飞跃!履近一段时间,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是否实行文理分科。我想:作为一个学生当然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是我们美好的愿望。
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不同,个人爱好不同,目标和愿望不同,因此很难实行一个模板的教育方式。让热爱文学、醉心于诗词歌赋的文学少年整天沉浸在物理、化学艰涩难懂的公式中,让精于严密推理的明日科学家整天哼吟着散发着发散性思维气息的散文长诗,这是多么难以想象!就像非得让陈景润写抒情诗,让李白研究数学公式一样,最后只能使一心期望,却终于破灭!
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个性,“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扬长补短让我们都成为自己世界中的“爱因斯坦”。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游泳并非兔子或松鼠的特长,甚至这根本就是它们的弱项。而鸭子善于游泳,却因此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了兔子和松鼠,显然,这违背了客观现实。
万物各有特性,教学则当因材施教。鸭子教练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它没有发现兔子的短跑特长,亦没有发现松鼠的爬树特长,而只发觉了自己身上的游泳技能,因此无论如何费劲都是徒劳无功。“成功来自90%的汗水”,道理说得很透彻,可放在错误的地方,也只是空谈。
诚如以上所言,在教育上,每个学生的天分不同,其潜能的发掘方式也不一样。教育者应当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
古往今来,大多优秀的教育学者都会注重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方式。无论是孔子提出教学要各因其材,墨子主张教学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还是鲁迅教子尊重孩子个性,陶行知建立了“教育理想国”,亦或是当代的学生观要求教育学者践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些都共同表明,发现学生差异,尊重其不同的个性,由此来因材施教是犹为重要的。
世界上没有愚蠢的人,只有被遏制潜能的天才。叶子得到了大自然的眷顾,拥有了美丽的不同纹络。每一位学生同样拥有着大自然的不同吻痕。教育者则应放开个人执念的双手,让学生去绽放自己的个性,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潜能开发的促进者。
可以讲讲现行的教育什么的~
“因材施教”这是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思想。成功需要汗水需要付出,但更需要对学习主体客观的分析与了解,扬长补短,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实现人生价值。兔子是短跑冠军不会游泳,这是由它先天条件决定的。而鸭子教练却逼着兔子、松鼠学游泳,功夫费了不少,但成效却不大!自己却还不明原因地而嚷嚷“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加油!”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例子,试想,如果那只兔子不但没有学会游泳,反而把跑步的本领也给忘了,那又该怎么办呢?有一篇文章曾写道:“不是任何竹子都能做成笛子,太嫩的竹子质地过于松软,无法吹出悠扬的笛声来。但他们不是没有用了,它们还可以发挥自己柔性强的特点,还用做编竹席的材料!”倘若非要嫩竹做笛子,那想必是费力不讨好,别说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那样勾起客居者的思想(乡)之情,恐怕是自己自娱自乐也显它声音太艰涩难听了吧!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材施教,辩证客观地看待人和物,而不是一个模板育人办事,这样才能突出每个人的个性,使其成为自己领域中的“爱因斯坦”、“毕加索”,而不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人!“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客观地分析我们的潜能,我们才能实现飞跃!最近一段时间,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是否文理分科。我想:作为一个学生当然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是我们美好的愿望。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不同,个人爱好不同,目标和愿望不同,因此很难实行一个模板的教育方式。让热爱文学、醉心于诗词歌赋的文学少年整天沉浸在物理、化学艰涩难懂的公式中,让精于严密推理的明日科学家整天哼吟着散发着发散性思维气息的散文长诗,这是多么难以想象!就像非得让陈景润写抒情诗,让李白研究数学公式一样,最后只能一心期望,终归要破灭!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个性。“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扬长避短让我们都成为自己世界的“爱因斯坦”。
【其一】,关于教育指导思想。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其二】,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 ”、“求也艺”(《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子路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子夏谈诗“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从而体会到“礼”应该以忠信仁义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称赞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信《诗》已矣。”(《八佾》)能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现在我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颜渊听老师讲学后“亦足以发”(《为政》),子贡也说他“闻一以知十”(《公冶长》),所以孔子特别称赞颜渊的聪明好学。这正是启发诱导式教育的必然结果。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三】,关于教育的基本内容。 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贵族学校所用的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由此可见,孔子是以诗、书、礼、乐为普通教材教育学生的。至于“易、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进行研究并付诸教学的内容,所以孔子说:“五十以学《易》”(《述而》)。也可能因为《易》、《春秋》是比较精深的学科,只有少数高材生才能学习,所以说“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那么,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孔子最为重视的是什么呢?从《论语》的许多思想中可以看出,《诗》《礼》是孔子教学的主要课程。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季氏》)“诵《诗》三百,授之以政。”(《子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又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八佾》)“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为政》)这些思想说明,孔子不仅重视《诗》《礼》的教育,而且重视这些内容的总结挖掘与研究,它对中国古代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四,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再说关于学习————————————————————————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关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 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2、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3、关于学习的内容。 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4、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路》)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论语》、 《四大名哲之孔子》、《史记之列传》或《百家讲坛之孔子》
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来源及历史意义上传: 吴景清 更新时间:2012-5-16 10:29:04 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来源及历史意义 因材施教是从孔子开始的,这可以说是雏形的或始发的因材施教。这种因材施教模式在教学上的主要表现,是对不同“材”的问同而答异,抑强而励弱,使之均得到发展,它贯穿着孔子的“忠恕”思想。同是问仁、问孝、问政等,孔子对不同发问对象的回答完不同。如:仲弓问仁,孔子回答说:“出外工作好象去接待贵宾,使唤老百姓好象去承当大的祀典,都得严肃认真,小心谨慎。自己不喜欢干的事,便不要给别人去干。在工作岗位上不对工作有怨恨,就是不在工作岗位也没有怨恨。”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司马牛问仁,孔子答道:“仁人,他的言语迟钝。”颜渊问仁,孔子的回答又是:“抑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称赞你是仁人。实践仁的道德,完全凭自己,难道还凭别人吗?”(《论语·颜渊》)。颜回和仲弓,不仅悦子之道,而且具有仁德,所以,孔子对他们的回答就深,司马牛“多言而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樊迟志向不高, 就回答得浅而有针对性。因此孔子通过谈话、观察、提问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掌握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志向、学习态度和学习专长以及年龄差异等进行施教。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实现培养目标。其实施成功的因材施教的方式可归结为以下几种:①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给予不同的教育。②针对学生不同的优缺点,对症下药,补偏救弊,使学生能正常发展,这种有扬有抑、救弊补偏的教育,正体现了孔子辩证法的思想。③顺应学生的爱好而发展其特殊才能。孔子是承认人的特殊爱好和才能的存在的。例如他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知”“不欲”“勇”和“艺”,就是说明他了解到了臧仲武等四人各具有不同的特殊才能。又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④量力而行。例如:“阙党童子”有“速成”的思想,孔子马上使人传命来教育他们,矫正他们的错误思想和行动。⑤个别谈话,因人制宜。⑥批评和表扬相结合。⑦分科教学,培养特长。孔子对已“深通六艺”的弟子,再进行德行、言论、政事、文学等分科的教育,区别对待。《论语 ·先进》有一段话:“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由、子夏。”说明孔子进行过分科教学。所以他教出来的学生成就各有不同。孔子的这种因材施教,看起来虽然是朴素的,浅显的,但是,它开了我国教育史上因材施教的先河。 孟子继承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主张“教亦多术矣”。(《孟子》:《告子下》)他从性善论出发,认为人生来虽具有同样的善性,但由于环境和个人修养的不同,从而造成了才能上的个别差异。因此,他先把教育对象给以分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他说:“君子教育的方式有五种:有象及时的雨水那样沾溉万物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以风流余韵为后人私自学习的。这五种便是君子教育的方法。”也就是说,对才能最高类型的学生只需及时点化;对长于德行类型的学生加以熏陶使他成为德行完全的人;对长于才能类型的学生加以正确指导,使他成为通达的人;对于一般类型的学生可以用答其所问的方法,以排其所难、解其疑惑,使其成为有用的人;还有那些不能及门受业类型的学生,可以通过私取他人、自学成才的方法,达到受教育的目的。孟子的这种因材施教超出了孔子因材施教模式的范围,即他把不同特点的施教个体,扩大到不同类型的施教群体,无形中扩大了被教育者的数量,提高了教育的社会效益。这是对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发展。 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性著作《学记》主张“长善救失”,强调在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并且对学生在学习上的各种特点做出更具体的分析,“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失也。教与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教师要“知其善恶”,以善补恶,长善救失,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可见,《学记》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教学原则。不仅儒家教育学生如此,墨家的墨子对弟子的教育也决非千篇一律,他要求弟子“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墨子·耕柱》)。特别是还根据弟子水平程度的深浅和能力强弱的差异进行教育,“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墨子·大取》)。而战国时问世的儒家经典《孟子》一书,也记载着孟子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方法的大量事例。如孟子在拒绝齐威王赠金之后,对陈臻解释“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收受财物)乎”的道理;在离开齐国时,对虞充阐释“不怨天不尤人”的道理(《公孙丑下》);向公孙丑阐述“四十不动心”、“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道理(《公孙丑下》);以及向彭更讲述“食志”与“食功”的道理;向万章分析“东征西怨”的道理;向公都子阐明“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的道理(《滕文公下》);等等。 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王朝正式确立,特别是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以后,创立了封建国家兴办的中央官学太学和郡县道邑地方学校,使封建社会的教育开始走向了学校化、系统化、规范化、社会化。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因材施教被封建教育视为一条宝贵经验而为历朝的教育家普遍采用。汉朝自董仲舒以下的一些教育家,大都主张因材施教,并对因材施教有各自的论述。董仲舒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春秋繁露·玉杯》。郑玄说:“各因其人之失而正之”,《论语注》“救其失者,多与易则抑之,寡与止则进之”。《礼记·学记注》。徐干说:“导人者必因其性,治水者必因势,是以功无败而言无弃也。”《中论》这些都是说教育要因人而施,才能取得积极的效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同样也注重因材施教。如南朝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了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上的相互差异,既然有这种先天差异,那么各人的学习方式方法应有所不同,每个人应当选择适合自己的风格来确定学习的方向和方法,根据自己的天赋条件来培养、发展才能。刘勰“因性以练才”的观点,是对传统的因材施教教育方法论在学习理论中的演变和发展,值得予以充分肯定。 隋唐时期,科举考试开始成为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学校制度逐步走向完备,特别是私学也比较发达,出现了一些名师大儒,他们注重对学生因材施教,为当时社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隋朝王通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教学经验因材施教,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如他看出魏征的个性是“直而遂”,同时魏征也在他面前表明了“愿事明王,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中说·天地第二》)的志愿。因此,他对魏征有针对性地施教,后来魏征事唐太宗,果然能够尽忠进谏。唐代的孔颖达在教学方法上也十分重视因材施教,认为“教人之法,当随其年才。若年长而聪明者则教以大事而多与之;若年幼而又顽钝者当教以小事又与之少。”(《礼记正义·学记》)韩愈,则另辟蹊径,从因材而用的思路来看待因材施教。他主张教育者应如精明的木匠分别使用木料,使各类木料各得其宜一样,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才能;这就是说,培养人才就象建造房子需用的木材一样,大小各有用处,教师不应千篇一律,爱大弃小,应该根据学生的质地成就他们,使其成为大小不同的有用之才,这就是教师的责任。显然,这是别开生面的因材施教。同时,他热心培养文学青年,指导他们进行文学创作,发挥他们的才能;而且,他还要求当权者在用人方面也做到人尽其材。可见,韩愈把因材施教和因材使用统一了起来。中唐时期的柳宗元认为教育的关键是顺应儿童的天性,适应儿童成长与发展的自然规律,他曾经以种树为例阐明这个道理。要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学生,即“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害其长”。(《种树郭橐驼传》)这种从儿童自身发展规律出发探讨教育方法的观点是对孔子因材施教理论的新发展。教学实践打破了学校教学的范围,在教学生时,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从道德品质、工作能力、积极用世方面,指导青年成才。正因为这样,当时学子才踵门求教,以图仕进。 北宋初年著名教育家胡瑗首创分斋教学和主副科制度,其思想理论基础正是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创立了一套独特的完整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史称“苏湖教法”。在教学中,他善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组织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各就其性之所近,选定专攻科目,因此,每个人都能够各尽其材,学有所得。胡门弟子中,“有好尚经术者,有好谈兵者,好文艺者,好节义者”,他把这些学生按其才能兴趣分为“经义”、“治事”两斋,“使各以类群居讲习”。(陈澧:《东塾读书记》)“经义,则选择其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使之讲明‘六经’:治事,则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其田,算历以明数是也。”(《宋元学案·安定学案》)这种因材施教,不仅具有分科教学的性质,把学生培养成专业有用之才,而且具有为学生选定致力于事业方向的指导作用,使学生获得就职就业的知识技能。这是教育上的一个创举。经胡瑗二十余年在苏湖两地及京师太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培养了“先后至一千七百余弟子”,皆能裨于世用,被宋仁宗于公元1044年诏定为太学法,由一地方教学法跃升成为了中央高等学府的教学法。在中国教育制度史上,胡瑗先生的“苏湖教法”第一次在同一所学校中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第一次将实用学科与儒学经典放在同等地位上;第一次创立并实施分科教学和必修、选修制度,第一个提出了在集体教学的条件下通过分科进行因材施教,比以往在个别教学条件下的因材施教大大前进了一步。在世界教学制度史上,“早于世界各国400年之久”。张载认为“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张子语录·语录抄七则》),并要求教师对学问道德有精深的造诣,对人有全面的了解。张载的因材施教、尽人之材的教学观点,既继承了孔子、《学记》的思想,又有自己的体会和发明,内涵丰富全面,比他的前辈和同辈更胜一筹。
因材施教的议论文,就是要写这个议论文的客观点。
问题一:长善救失 因材施教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因为没有受到益处,反而带着“为善累、让别人去为吧”这样的心 态而多数选择“不为”.殊不知,在出海的渔民因为一个小小的漏洞没有补,人行道上因为没有及时捡起的香蕉皮,都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漆工在给船涂 漆的时候顺手拧紧了一颗螺丝,如果路过的行人顺手捡起那片香蕉皮,那么所有一切的严重后果都不会发生.可是,生命最经不住的就是“如果”这两个字. 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让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增添了一份浮躁,这种浮躁越来越体现在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它让我们变得更加功利、 更加势利、更加自私,而忘记了个人是处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的,没有谁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那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更加能显示出这个社会团体的温暖和 温馨来. 随手捡起的一片香蕉皮,可能使过路的老人免于受到摔倒的危险,这是举手之劳,却是一份免于他人受苦的善念.也许某一天你生病了去医院 看病,而主治医生正是这位老人的儿子,正是因为老人的平安健康,这位医生才能更加安心尽心的医治病人.也许这样假设带着功利性的思想,可生活中的因与果谁 又能解释的通呢,“蝴蝶效应”不也正好诠释了这一点么.为“小善”的善念虽不带有回报的思想,可意外的收获喜悦,也是人生中的一种幸福吧. 我 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中的一份子,这个社会是我们的大家庭.家庭成员之间是有义务和责任为家庭尽职尽责和付出的,更何况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一个善举呢.总有 人在说,这个社会没有以前温暖了,到处高楼林立,玻璃砖瓦,人心都仿佛隔着一片墙.可是,“只有人人献出一点爱”,社会才能变成“美好的人间”啊.没有付 出,又谈何得到呢.给老人让个座,擦桌子时顺便把同学的也擦一擦,邻居出门时帮着看看门户,这些都是生活中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却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 的,也许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帮助我们身边的人解决了很大的麻烦,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有心,那该是多么的美好啊! 问题二:关于“扬长避短”或“因材施教”作文素材 素材一 田忌赛马的故事 田忌与齐威王赛马,但是他的马略逊一筹。孙膑给他出了个主意,说:“用您的下等马去与公子的上等马比赛,用您的上等马与公子的中等马去比赛,用您的中等马去同公子下等马去比赛,臣能令君必胜。”田忌按照这个办法做了,结果赢了齐威王三千金。 我们要懂得发现自己的长处,以此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素材二 当今社会无论我们做任何事,在辛勤付出的同时,更需要对客观事实的了解,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 兔子是短跑冠军不会游泳,这是由它先天条件决定的,即使再努力地学习也不会成功。兔子发展短跑的特长,不去学习游泳,打洞之类的薄弱项目,才能在优势项目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游泳没学会却把短跑给忘了,那又该怎么办? 所以说,发扬长处,避开短处,才是成功的硬道理。 聪明的人懂得扬长避短。从《三国演义》到《雍正王朝》再到《长征》,唐国强在观穿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今年,凭借在《长征》中的出色表演,唐国强得到了“美菱杯”观众最喜爱的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电视剧演员金奖,使他的演艺事业达到了又一个顶峰。有观众问唐国强有没有信心演好《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张大民,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自己演不了,并说还有一些角色也演不好,比如说鲁智深等。因为每个演员由于外型、气质等天生的原因,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大家都在尝试突破自己,但不是任何角色都能够胜任,聪明的人懂得去扬长避短。 在团队合作中懂得扬长避短。在现代的许多公司和企业中,都流传着这样一个“长板和短板”的理论。在一个公司中肯定会有地域优势、市场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管理优势等诸多优势中的其一或全部,这就是“优势”,也就是所谓的“长板”。不具备的就算“短板”。 每个公司都是“长板”和“短板”的组合,只有将“长板”和“短板”互补,发挥“长板”的优势,弥补“短板”的不足,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由此可见,扬长避短是成功的一项重要因素。 的确,纵古观今,扬长避短成就人生的人和事比比皆是。春秋时期,田忌通过用下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上等马对中等马的方式来弥补自身马匹的不足,从而赢得胜利;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钱仲书,虽然年轻的时候数学不及格,但是清华大学还是破格录取之,终在文学方面成为一代大师;抗战时期,中国中央放弃走苏联红军“城市包围农村”的老路,毅然决定发挥自身优势“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人必须悦纳自己,扬长避短,不断前进”。一个成功的人,他一定懂得发扬自己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他能够发掘自身才能的最佳生长点,扬长避短,脚踏实地朝着人生的最高目标迈进。 素材三 孙膑是继孙武之后我国又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战国初期,他佯狂脱祸离开魏国到达齐国后,住在大将田忌家里,“忌尊为上宾”。齐威王瑕时常常与宗族公子赛马赌胜为乐,“田忌马力不及,屡次失金。”有一次,田忌引孙膑同至观看赛马,孙膑见马力不甚相远,而田忌三局皆负。于是,他给田忌出主意说:“用您的下等马去与公子的上等马比赛,用您的上等马与公子的中等马去比赛,用您的中等马去同公子下等马去比赛,臣能令君必胜。”田忌依计而行,结果以二胜一负的比赛成绩嬴了齐国公子五千金。冯梦龙在叙述完这个故事后,随即又引用唐太宗所说:“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我弱,奔逐不过数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而后击之,无不溃败。”并指出了这就是采用了孙膑赛马的战术。 素材四 《战国策齐策》有一个故事值得深思......>> 问题三:2016高考作文因材施教可以吗 “量体裁衣”、“因地制宜”,这无疑体现了哲学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么教育中的“因材施教”也说明了这一道理。“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从而使他们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因材施教”语出《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中宋代朱熹集注,朱熹归纳孔子的教学方法时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因材施教”可谓渊源深远,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总结了前人的教育经验,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教育方法。孔子很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并且善于区别对待。在《论语》中,孔子因材施教的事例很多。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先进》)冉有畏缩不前,故鼓励他前进;子路好胜过人,故抑而退之。颜渊、仲弓、司马牛和樊迟都向孔子问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关于为政之道: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无倦。”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则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是因人而异的,他认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颜渊是孔门弟子中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自汉代起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子便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即视、听、言、行都要合乎礼的规范;仲弓对人谦恭不够,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樊迟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含义,平时生活严肃庄重,处理事情严肃认真,与人交往忠心诚意等。孔子的教育目标在于“成人”“成德”,因学生的不同资质而各有侧重,孔子最重视的是“德行”。宰我虽以“言语”闻名,但孔子斥之为“不仁”,因为他不行三年之丧而自觉心安理得。冉有善于“政事”而为季氏聚敛,孔子告诉他的学生们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子夏以“文学”见长,孔子责之以“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仲弓长于德行,但讷于言而敏于行,时人评价其只知“仁”而不知“佞”之机变,孔子则称赞仲弓,虽然不一定称得上“仁”,但“佞”却是绝不会去作的。孔子对学生的特点了然于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予不仁”“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等。他随时注意了解学生,有时他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先进》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过犹不及。”再如《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教育注意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季氏》中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的“因材施教”已化成了成语,《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因材施教”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和优秀的教育传统之一。再看看现实中人们又是如何使......>> 问题四:有关因材施教的作文题目 因材施教,作文发展
有人说成功的90%来自汗水,但假如去做一件自己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即使付出100%的努力,成功也遥不可及。因此,成功最重要的不是汗水,而是因材施教。在文化底蕴浓厚的古代,就已经提出了因材施教。古代圣贤注重自己的文化修养,因材施教在儒家经典学说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针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特长,间接补充不足,全面地完善自己,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一个意大利男孩,从小酷爱足球,他一直希望自己在足球上有很好的发展,然而身体不断地发胖使他放弃了足球梦。他转身了第二个梦想——唱歌。在名师的指点下,他不断进步,并且成为了茂名的歌唱家。他就是帕瓦罗帝。认清自己的长处,注意扬长避短,能够始终重视自己的长处,这也是因材施教的体现。众所周知,兔子擅长奔跑,鸭子擅长游泳。倘若使小兔子和小鸭子一起学游泳,结果会怎样?当然小鸭子学会会,小兔子学不会。那说兔子有4条腿,还不能游?生存的本领不止一种,我们不仅仅要发挥特长,也要发挥其他,但不能盲目,可以选择较为容易的,比如句子可以学打洞呀,不只是非要学会游泳。因此,要因材施教,才能全面发展。在当今社会,有不少家长会强迫孩子去学习许多特长,有些并不是孩子所想要的。这样,结果往往不是很好,若家长能以孩子的特长为主,因材施教,相信孩子一定能很好地发展。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很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能够完美,在各方面都能成功。还是要说,只努力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认清自己,因材施教。
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特别是在作文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议论文,议论文的样式有社论、评论、读后感等。写这类作文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因材施教的议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因材施教”这是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思想。成功需要汗水需要付出,但更需要对学习主体客观的分析与了解,扬长补短,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兔子是短跑冠军不会游泳,这是由它先天条件决定的。而鸭子教练却逼着兔子、松鼠学游泳,功夫费了不少,但成效却不大!自己却还不明原因地而嚷嚷“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加油!”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例子,试想,如果那只兔子不但没有学会游泳,反而把跑步的本领也给忘了,那又该怎么办呢?
有一篇文章曾写道:“不是任何竹子都能做成笛子,太嫩的竹子质地过于松软,无法吹出悠扬的'笛声来。但他们不是没有用了,它们还可以发挥自己柔性强的特点,还用做编竹席的材料!”倘若非要嫩竹做笛子,那想必是费力不讨好,别说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那样勾起客居者的思乡之情,恐怕是自己自娱自乐也显它声音太艰涩难听了吧!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材施教,辩证客观地看待人和物,而不是一个模板育人办事,这样才能突出每个人的个性,使其成为自己领域中的“爱因斯坦”、“毕加索”,而不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人!
“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客观地分析我们的潜能,我们才能实现飞跃!最近一段时间,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是否文理分科。我想:作为一个学生当然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是我们美好的愿望。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不同,个人爱好不同,目标和愿望不同,因此很难实行一个模板的教育方式。让热爱文学、醉心于诗词歌赋的文学少年整天沉浸在物理、化学艰涩难懂的公式中,让精于严密推理的明日科学家整天哼吟着散发着发散性思维气息的散文长诗,这是多么难以想象!就像非得让陈景润写抒情诗,让李白研究数学公式一样,最后只能一心期望,终归要破灭!
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个性。“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扬长避短让我们都成为自己世界的“爱因斯坦”。
有这样一幅漫画,一棵树上,父亲正在用,母亲,地上来的,苹果,杂树下看着书的儿子,父母不信不把儿子砸成牛顿第二。
这一副漫画很好的讽刺了当下急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他们照搬了别人的成功过程,这种肤浅的育儿方式,我并不赞同,我认为父母应因材施教,切记,简单模仿照搬,成功人士的方式。
先不说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理智,单从上班,牛顿被苹果砸中而发现地心引力,这一事情,砸苹果,这一做法,就是错误的,无论怎么咱孩子都不会成为牛顿第二,因为牛顿被砸之前已经掌握了许多科学知识,然后进行了思考与研究,牛顿不是被砸成,天才的,本来就是天才,父母没有正确定位孩子,颠倒因果关系,生搬硬套的教育方式注定不会成功的。
许多例子都告诫我们不要简单的模仿别人,正如东施效应的故事,东施在街上看到心痛而捂住心口走路的西施,羡慕西施被行人称赞美丽娇弱,于是之间模仿西施愁着脸走路,结果反而被嘲笑,没有达到她的预期效果。却忘记了,西施被称赞是因为她本来就美丽,正如同父母忘记了牛顿本来就是天才。他们渴望成功,而忽略了过程,忘了对症下药,没有因材施教的父母是无法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激发孩子的潜能,而培育出天才的。
其次父母的方法过于简单粗暴,也并非良策,前不久一位狼爸,引人关注,她为了锻炼而女儿的胆量而让十岁的小女孩训埋并与之相处,艺龙如此教育方式,即使最终得到了成果也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北宋散文家苏澈当初教育贪玩的,舒适,他没有直接命令他们认真学习,而是根据孩子天生的好奇心,用成熟的方式让孩子们去寻找书籍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可见孩子的特性出发选择适合孩子的方式,才是达到成功目的的保证简单的肉体,锻炼也并非最持久的方式,激发孩子内心的渴望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孩子的最高境界,也是最容易让他们成才的方式。
因此衷心的希望父母能能因材施教,而并非生搬硬套,别人的做法。理智育儿才是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