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出现为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新媒体满足了人们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需求,使传统的新闻传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让新闻的接收者也主动参与到新闻传播的环节,让新闻的实效性和及时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 新媒体移动时代新闻传播主体变迁思考 》
摘要:科技的发展带动了传播技术的发展,随着传播技术的日益完善,传播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数字技术使得传播主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Web1.0时代到Web3.0时代,从“内容为王”到以“人”为中心,再到社会化媒体时代,传播主体不再限于传统新闻工作者,而逐渐拓展覆盖到个体。传播的媒介也不限于纸媒,更多地开始借助于网际网路,我们也踏入了新媒体时代,个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在新媒体介入的现实背景下,个人在与权威声音的角力中获得了一个“杠杆支点。”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主体;变迁;发展现状
作为国家“瞭望者”的新闻媒体,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它的关键作用,时刻检测社会环境,扮演党和人民喉舌的角色。但是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人们个性需求的增强也对新闻媒体的工作效率、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媒介传播的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所以,在这样的群体需求下,媒介传播主体和形式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革。传播主体生产过程也实现了从小部分权威主体运用传统媒介的生产到广泛参与的、自我把关式的大众运用新媒体的生产,也直接导致了我们从传统媒体时代迈入新媒体时代。
1.新媒体的相关内容
1.1新媒体发展现状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广泛运用数字技术、网路技术的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每个人都承载着自我把关、自我传播以及对外传播的重任,这个过程中渗透著自由、公开、透明等广大群众的主要诉求与价值取向。在新媒体时代也出现了媒介融合的新情况,传统广播媒体和移动终端、网际网路实现了形式上、内容上等各方面的交融,使得传统媒体更具时代性、先进性。但在同时,媒介融合也引发了许多争论。从新旧媒体的关系来看,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旧媒体交融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白巖松对新媒体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事实是,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新媒体。不管形式怎么变,内容为王。没有扎实的内容,新媒体,就是死媒体。”这似乎是对新闻内容重要性的强调,但是也不可忽视新媒体的客观存在。近来,新媒体的发展呈现蓬勃之势,对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论,白巖松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做得好的传统媒体在网际网路时代具备更强的转型能力。” 很明显,他肯定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积极作用。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发展式微,这是必然后果。雪上加霜的是,由于新媒体的各方面优势明显,许多优秀的传媒人才也弃传统媒体而奔向新媒体,这又加重了传统媒体人才危机。从白巖松的话中,不难得出结论,传统媒体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取长补短,方能站得住脚。就传播的主体来谈,即从传播者接受者的角色出发,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者和新闻接受者的界限越来越不明确。 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传播者与接受者明确位于传播的两端,基本没有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角色互相转换,资讯的获取和利用都依赖于传播者传播的权威资讯。但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发展使得单向度的“传播—接受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人们迫切地希望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新媒体技术的有力推动作用下,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起来,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角色互换基本成为常态。 这种传播者、接受者一体化是新媒体时代带来的一个特有现象。就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内容来分析,新媒体模糊了新闻和观点的界限。利用新媒体,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接受者。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传播资讯,但不能保证每个人具备一定的新闻素养,新闻经常杂糅著观点传播,这势必会导致新闻与观点的界限模糊,更为严重的是,处理不好,则会引发社会舆论危机。观点中的资讯有的是真实的,而有的是谣言,谣言真假混杂,这就要求大众甄别讯息的能力有所提高。而且,依据于一定新闻事实的谣言往往也具有其隐蔽性、易传播性。
1.2新媒体技术—云端计算
云端计算是一种基于网际网路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一般是通过网际网路来提供动态易扩充套件的资源。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际网路技术发展迅速,相关的资料和资讯增长速度日新月异,由于传统的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传统的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成本也在不断地增加,因此,云端计算应运而生,它把计算机变成了一个崭新的设计平台。它利用网际网路高速的传输能力,把需要处理的资料传送到超级计算机丛集中进行计算和处理,它的计算能力非常强大,可以按需使用和按量付费。我国云端计算技术以及相关产业在2013年已经开始高速发展。云端计算得到了使用者的高度认可,并且涌入了很多商业资源,此时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商业模式构建变得非常火热。目前,云端计算和相关的解决方案被多个领域所使用,比如制造业、金融和电信等等,计算机技术奠定了这些产业的核心技术。有人认为,在不久的将来,电脑会成为一个终端,云端将会用来储存所有的内容。这样可以使以后的智慧技术摆脱硬体束缚,让即使很小的终端都具有超快的计算能力,走向智慧社会。我国在云端计算的研究上,路程还十分遥远,但是它已经开始得到应用和实践,而不是仅仅在理论上,因此,我国云端计算的发展具有很美好的前景。
1.3NFC近场通讯
NFC近场通讯技术在2012年走入了人们的视野,NFC是NearFieldmunication缩写,即近距离无限通讯技术。NFC将RFID射频读卡器和智慧卡的功能整合在一起,利用RFID基础设施在NFC之间交换。NFC是一种非接触式识别的技术,可以进行近距离的无心通讯,因此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的通讯方式。有关资料显示,NFC装置每天的出货量有100万台,在2015年支援NFC技术的终端有9亿多台。从新媒体的角度来看,NFC技术将会带动新媒体终端从富媒体内容提供加速,然后转化为向媒体电子商务或者综合资讯服务方面进行升级和转型。NFC可以使用在智慧公共服务和移动商务等方面,央行在2012年释出了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的标准。中国移动在2013把NFC手机钱包看作是重点任务,与中国银行合作推出了NFC移动支付服务,涉及到很多消费领域。NFC技术在逐渐地发展和变得更加成熟,开始走向了规模化。NFC和蓝芽等技术在一起使用的话,在技术上会有更大的发展。
2.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变迁
过去,传播者是少数的权威者,发出了权威声音,而接受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权威声音,很少有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在这一意义上来说,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是单向性的。最初,新闻媒介以传播第一手事实资料为主,很少有国家的介入,比如《威尼斯小报》,一开始出现就是为了满足商人资讯获取的需求。随着媒体的发展,媒介的作用得到了各方的重视。传播媒介越来越容易受到多方利益的裹挟来发表言论,担当国家耳目喉舌,更多的是传播国家的政策资讯以期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让“把关人”的作用得以充分展现。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社会矛盾的突出,单向度的传播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强的个性化表达的诉求,传播者“把关人”的身份逐渐消解。新媒体的运用,给权威声音和个体声音提供了一个角力的“杠杆支点”,也就是说,数字技术、网路技术、终端等在传播中的运用使得传播者和接受者第一次站在了平等的平台上。在这个基础上,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角色就逐渐变得暧昧不清,传播者可以成为接受者,接收者也可以成为传播者,形成了传播者接受者的平衡一体化的关系。如果说,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出现了融合,那么,在传播媒介方面,传播媒介之间也出现了媒介融合,传统媒介借助新媒介的形式多样、快捷性、互动性强等优点,同时利用其独具优势的形式实现了深化转型,就如资料新闻的运用。
3.对新闻传播主体变迁的经验和教训
感受着新媒体发展的高速高效,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很多新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网路技术对个体的传播赋权使得新闻争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能见度均较前网路时代大大增加,例如网路***诈捐、闹伴娘等事件。这些事情本身影响力并不大,但是经由大众的传播,就赋予了事件更为“丰富”乃至“深度”的内涵,并且急速在网路上引起了轩然 *** 。缺乏自律性的规范,很容易酿成群体性恶性事件和群体恐慌。“牛仔裤毁灭未来”一文的传播也引发了很多人的仇恨情绪。再如最近发生的魏则西事件,因为魏则西事件,很多人对于搜寻引擎的信任度大大降低***虽然,使用搜索引擎是我们遇事采取措施之前的常态手段***。新媒体对于自身如若有更好的、更完善、更系统的监管制度,很多事情都可以避免,也可以避免强烈的公众负面敌对情绪。但是事物的发展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整个社会的发展正是在矛盾中发展的。莫衷一是、众说纷纭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过渡时期。但是经历这样一段历程,公众获得的不仅仅是一时就一事的真相,更重要的是积累了如何看待和解决社会重大问题的规则和共识。当然,这是一个理想,但是未来终将能实现。这是一个逐步缓慢的过程,为了防止公众在摸索过程中的脱轨,建立网路舆论规范体系很有必要。
4.结束语
从传统媒体时代到新媒体时代,发展到众声喧哗时代,对于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进行深度的剖析,有利于我们把握当今传媒发展节奏,并且从大众的传媒行为模式中分析大众心理,更加尊重大众、关注大众需求,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和社会舆论的平衡。与此同时,使得科技真正为我们所用。
参考文献
[1]陈李发.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J].新闻研究导刊,2015***06***.
[2]陈力丹.2015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J].国际新闻界,2016***01***.
《 自媒体视域下的消防新闻传播思考 》
摘要:当今,智慧手机的出现和移动4G网路为自媒体提供了更多技术保障。这对于消防新闻的传播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此,如何在自媒体的视域下,做好消防新闻的传播工作也成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文章基于自媒体的概述以及自媒体大环境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分析了消防新闻传播的不足并着重阐述了其改进措施,望能为相关人士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自媒体视域;消防;新闻传播;分析
自媒体成为了如今媒介传播的重要形式和中流砥柱,自媒体平台也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新闻传播与自媒体的结合是未来新闻发展的趋势,消防新闻传播更应好好利用这一新平台,助力于报道事实,打造消防部门正面形象,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1自媒体的概述以及自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1.1自媒体的概述
自媒体,即WeMedia,又称为个人媒体,顾名思义就是个人也可以成为媒介,也可以成为资讯的传播者,其中自媒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草根化、平民化、便捷化,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平民也有了发声的渠道和可能。
1.2自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首先,在自媒体的视域下,传播效率提高,时效性与互动性更强了。自媒体使得新闻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们可以在有限的视角中看到无限的新闻,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只要在手机上开启电子报纸,我们便知道几个小时前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奇闻异事,相对于传统的纸质传播来说,自媒体视域下的新闻时效性大大提高了,人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最近发生的事情,资讯更新的频率可能只有几分钟甚至几十秒,每一个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或者旁观者只需要发一段档案,几张照片或者一个小视讯,就可以成为这段新闻的传播人。同时新闻的互动性也增强了,传统模式下的新闻读者通常都是无言的接受者,自媒体下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互动基本不需要任何成本,也十分容易操作,读者可能只需要在自己感兴趣的资讯下面点“赞”或者评论就可以了。其次,自媒体使得新闻的制作与传播的便捷性与开放性提高了。自媒体的视域下,新闻的制作不讲究任何的专业知识,任何普通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以新浪微博为例,传播者只需要按部就班的点下几个按钮,输入想说的话或者插入几张相关的图片,点选一个简单的“传送”按键,一条新闻就诞生了。而且新闻对所有微博的使用者都是开放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可以素未相识,可以相聚千里,但是却有条件快速获得资讯,尽览天下新鲜事。最后,自媒体新闻主观性很强。因为自媒体视域下传播者都常为普通个体,绝大多数人是没有经过专业的新闻编制与传播的训练的,人们大多依据自己的主观情绪来描述事件,接受者也会以自己的主观好恶来选取或者评价新闻,不管是传者还收受者都具有很高的主观性。
2自媒体视域下,消防新闻传播的不足
一方面,自媒体视域下,消防新闻的把关工作做得不够好,资讯言论缺乏管制。在资讯爆炸的当下自媒体环境中,很多资讯未加筛选就传递给不知情的群众,很容易引起错误的舆论风向。比如,之前报道的一些火灾事件,很多受害者的家属基于自身的悲痛倾诉火灾失去亲人的痛苦,更有甚者指责消防官兵对火灾事故处置不力,而这与事实是有出入的,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这不仅损害了消防官兵的形象,更是对火灾中尽心竭力拯救大家生命的消防员极大的不尊重,还会引发错误的舆论导向,引发社会不信任的心理,从而造成不良影响和心理的二次伤害。另一方面,消防部门应对能力还有待提高。消防部门没有适应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步伐,缺乏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自我批判的反思精神。如果在事件发生的当下,消防部门积极应对,能够第一时间释出官方资讯,让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得到满足,那么歪曲误解的小道讯息便不攻自破了。
3自媒体视域下消防新闻传播的改进措施
3.1积极主动运用自媒体平台,完善新闻传播机制
消防部门不能因循守旧,对于自媒体平台的言论置之不顾,要学会合理运用新兴平台,与时俱进,充分让自媒体平台为我服务,为人民服务。积极反思自我,完善新闻传播机制,将自媒体平台列入传播机制当中。目前,许多省市的消防部门都已开通自己的官方微博或者创立公众微讯号,这可以说是一个长足的进步。消防部门可以积极检视民众的留言,深入了解民心、民情、民意,以改进自己的共组。
3.2加强把关效果,完善监管机制
传播过程注重新闻的“把关人”,对于为了经济利益或夺人眼球而刻意夸大事实或者扭曲实况的言论要及时删去或者予以更正,不能让歪曲现实的新闻蒙蔽大众的眼睛,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消防新闻传播部门可以成立监管小组,来保障资讯的清澈和准确。
3.3加强与自媒体的合作
自媒体时代更加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消防部门万万不可对自媒体嗤之以鼻,应该加强沟通,积极与自媒体合作。我们要相信,大多数人不是想刻意抹黑事实,我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寻找事情的真相。因此,消防部门要给予自媒体多一点信任,可以协同将正确的新闻传播出去,让人们看到应该看到的事情。这不但有利于消防部门 *** 形象的树立,也是对群众负责的表现。
4结束语
自媒体视域下,消防新闻传播工作可能还有很多不足和缺陷值得我们慢慢去改进,对此, *** 必须做到:积极主动运用自媒体平台,完善新闻传播机制;完善把关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加强与自媒体合作,协同传播正确新闻。只有这样,消防新闻的传播才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做出符合人们需求的、真正为人们服务的好新闻。
参考文献
[1].张玲.媒介素养教育——一个亟待研究与发展的领域[J].现代传播,2014***1***:101-102.
[2]薛可,陈蹄.BBS中的“舆论领袖”影响力传播模型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为例[J].新闻大学,2010***4***:87-93.
有关推荐:
当代中国新闻学从1978年结束时处于“非科学的边缘”,到1997年被确立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完成了跳跃式的学科发展,学科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可谓神速。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学本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以智慧手机和移动互联技术为标志的移动网际网路,实现了人和人之间跨时空的即时交流。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依赖已经远远超出了对亲人、朋友的依赖,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已经发生了的人的异化。海量的资讯裹挟着我们,承载多样化资讯的媒体“掌控”着我们。
1、表面和谐的大学课堂
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目前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正在加深,他们的学习、生活、娱乐、购物等所有的生活都在手机上完成。大学的课堂上不再出现学生窃窃私语或大声喧哗等扰乱课堂的行为,静悄悄的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师生互动的场景在这表面和谐的大学课堂里绝少出现。学生们沉溺在移动网际网路络的虚拟世界里无法自拔已经是现代大学课堂的一个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在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的课堂上屡见不鲜,学生在课堂上貌合神离的状态,令老师们头痛,学生管理方面也显得束手无策。
2、充满危险的人际交往
随着手机上网在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中越来越普及。大学生中也盛行虚拟交往,交往物件也是多元的,既包括现实世界中与自己具有血缘、亲缘、同乡、同学、同事等关系的特定人群,也包括各种陌生人。他们会因为网路世界中的某些共同关注的话题而结识社会上不同阶层和身份的人。这就给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新媒体时代,虚拟人际交往中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分享”心理浓厚,他们热衷于依靠即时地理位置资讯交友的移动应用,个人地理位置能轻易被定位,让虚拟社交的人有了更真实的体验,但这种真实性也可能导致现实人际交往的潜在风险。
3、真假难辨的就业渠道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浏览资讯,释出资讯,这种自由度很大、门槛很低的资讯传播环境极大地唤醒了人们的自我表现欲,表达欲,同时也带来了网上资讯真假不分的问题。面对网际网路上海量的招聘资讯,高校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显得既欣喜又无奈。网上关于就业招聘资讯数量庞大,但鱼龙混杂,很难辨别真假。
二、改善的新举措
新媒体时代,手机上网受到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热捧,他们的学习、生活、就业都与移动网际网路络紧密联络在一起,在这个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界限日渐模糊的时代,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如何利用新媒体,融入学生的虚拟交往圈,为现实的学生管理工作服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建立师生互动交流的网路平台
新媒体环境下,随着手机上网的盛行,媒介对生活的介入和渗透可谓是无孔不入。在这个人人上网,处处分享的年代,教师可以通过手机QQ、微信等进入学生们的虚拟人际交往圈,倾听他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关注他们的生活,以此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提供现实依据。
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
新媒体为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的沟通方式,借助移动网际网路络中的社交平台,教师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今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他们要为考证、考级发愁,为毕业就业发愁,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情况下,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部门要把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作为重点工作,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邀请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在大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心理健康辅导。针对个别突发事件,要进行恰当的心理干预,疏导学生中的不良情绪。此外,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把不良心理和情绪消灭在萌芽状态。
3、帮助学生筛选甄别网上就业资讯
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毕业求职基本上以网路应聘为主,网上招聘资讯的真伪辨别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新闻专业学生的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帮助毕业生筛选、甄别真实可靠的招聘资讯。首先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网上招聘资讯中的重复资讯进行剔除,然后借助搜寻引擎,筛选真实的招聘资讯可以搜寻招聘单位的真伪,然后按照学校本身的发展水平即所开设的专业筛选出与本校毕业生相关的用人单位,这样经过了就业指导中层层把关,筛选出来的招聘资讯再经由高校新闻学专业相关院系的学生管理人员,及时地释出到学生的移动社交网路平台QQ群、微信圈等,学生通过手机即可及时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招聘资讯,避免学生自行浏览网路的盲目性,也消除了虚假招聘资讯、传销组织欺到学生的隐患。
4、线上交流与线下沟通相结合
新媒体时代,学生和教师都比较偏爱虚拟人际交往,通过手机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老师和学生既可以克服面对面交流的拘束感,又可以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是一种最经济的人际沟通。但是线上沟通毕竟是一种虚拟化的人际交流,少了面对面时的丰富表情、动作等,交流的真诚度大大降低,交流内容的真实性也值得商榷。学校要加强对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管控,老师和学生的面对面交流必不可少,只有在师生双方面对面坐下来的时候,老师才能认识一个更加真实的学生。当然了,线上虚拟化的交流,尤其是移动社交平台的“关注”、“分享”可以增加彼此的亲近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生活、情感等方面的最新变动,为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打好基础。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重要事宜都与移动网际网路息息相关。他们通过移动网际网路获取学习资料,通过移动网际网路购物、休闲,通过移动网际网路上的招聘资讯求职就业,他们的生存高度虚拟化了。这种虚拟化的生存状态对于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方便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无限制”沟通,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管控;另一方面,虚拟交往中资讯真伪的不确定,也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已经不允许我们回避它的存在,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者必须着力加强师生间的移动互联,密切师生关系,以期为干预和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加强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提供依据和工具,最终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课堂所学习的采访技能以及写作方法等并没有很好进行应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也只是死记硬背课本上或者是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采访技能及写作方法实际的工作中不能运用自如,新闻采写的能力不能很好地体现。我们知道,新闻学也是一门实践应用极强的学科,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强 *** 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新闻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就业市场接轨,而事实上现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很多,但是真正有用的人才并不多。学不能致用,教育则无意义。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学与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总结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思路: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行“体验式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教学组织和设计都过于被动,具体的教学没有达到实效性教学这一目的,因此教学的效率也不是很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一般都是老师来进行事先安排,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课,学生埋头苦记笔记。新闻学的课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进行的结果就是学生除了记住了笔记,没能激发他们对新闻的兴趣,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我们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就要转变以往这种被动式的教学,进而变为积极主动的教学,确定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不断的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教学来说,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从抄笔记的怪圈中走出来,转动他们的大脑,活跃他们的思维,课堂的设计和组织要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广泛的参与进来,让他们在课堂上就体验新闻实践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以笔者在新闻采访课中的知识点新闻线索的教学为例。在我们进行教学之前,或者是课堂的前十分钟,我们也就可以讲解基本理论新闻线索的基本含义及如何寻找新闻线索。在了解了这些基本的要求之后,我们也就要让学生知晓新闻线索是记者经过大量的反复的调查和思考所获得的,从中发现有传播价值的事实。对于课程时间的把握,一定要巧妙的进行设计,其中课堂剩余的三十分钟让学生走出教室,规定他们在第二节课上课之前回到教室,每个同学都需要写出1-3条在三十分钟内发现的新闻线索。不断的变革以往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这样一来也可以让学生觉得这种方式很新鲜,都很愿意尝试。在三十分钟过后,我们也就可以让他们陆续回到教室,各自分享自己找到线索。其中有的根据观察找到线索,比如关注学校的展板,了解到最近学校会开展哪些活动,可以跟进报道。当然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出去寻找线索,进行采访,这样也给予了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去团委了解学校的优秀学生代表情况,可以做人物专访。还有的通过上网查询资料找到线索,有学生通过网路了解到蔬菜涨价的资讯,从而找到探寻食堂饭菜价为何稳定的新闻线索。之后老师需要对同学们的找到的线索进行点评,分析利弊。还提示大家,其实同学们今天的这堂新闻课本身也是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学生实践讨论加老师点评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在体验中的经验获得必定大于老师的照本宣科的内容重要。
改革课程设定,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和改革的过程中,相关的专家也指出目前世界范围内新闻教育课程体系从课程类别上分为三大类别,其中主要包括应试性教育、新闻学科以外的基础知识教育、新闻的专业教育。一般来说,应试性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储备等,其中新闻学专业的教学重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学生新闻从业能力的核心教育体系。对于应用型大学的广电新闻专业而言,新闻专业教育是最重要的。新闻学者Glennmott认为,新闻作为一种技艺永远不会被替代。对于不被替代,其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掌握新闻传播的主要技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在课程设定上加大新闻专业课程的数量,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很好的应用,这样也就可以确保学生能够通过专业学习掌握新闻传播技能。应试性教育是必须的,但在课程设定中应该把握好度。比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中国的新闻传播制度,适应中国的新闻实践。从思想上对我国的新闻传播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但是这类课程普遍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有限。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具体课程的设定上要更加科学化,其中对于相同类的课程设定以及门数是不宜过多的,要有选择的进行选择。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变革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尽量的使其多样化,比如电影观摩,课堂讨论等。新闻学科以外的基础知识教育对于今天全媒体时代的新闻教育而言,是尤其应该受到关注的。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广电新闻专业的课程设定都有一些基础知识教育体系的体现,但是还仅仅的限于文学、广告学、秘书学等新闻传播学相关性较强的学科。从当下新闻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财经类、法律类、科技类等型别的记者需求缺口更大。因为很多新闻院系毕业的学生缺乏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无法进行准确深入的专业新闻报道。由此可见,课程设定中可以适当设定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减少自己实践中的知识缺角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竞争力。
加强教学考核机制的创新和改革,进而激发学生创造力
在整个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当中,除了基本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的管理和考核上也要重视起来,积极做好相关的教学考核与管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其中,积极做好考试型别分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我们知道闭卷考试是最为传统的考试型别,而随着当前教学的改革,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进行考核机制的改革,加强考核机制的创新和改革就要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例如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我们从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全面分析,其中改革的必要性更为明显。一般来说,加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具有更加开放的考核机制,这就要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状态。进行考核机制的改革也是对管理模式的一种重要推动,因为考核的改变也在很大的程度上促使着我们的教学管理做出相应的改变。从考核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需要记忆的考核内容必不可少,但是更多的比重应该倾向于实践能力的考核。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笔者提出如下的课程考核标准:出勤和课堂参与占10%,两次平时课外实践作业占20%,期末理论考试占30%,期末实践作业占40%。与此同时可以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往往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的。所以,在实现教学与考核的一体化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学生对实物操作,是掌握原理和技能的纽带。在教师直接指导下,学生通过实操,在掌握基本理论以及原理的同时,也能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归纳,是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实操验证的原理和掌握的技能,必须通过归纳才能系统化和牢固化,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真正目的。在期末理论考试的题型需要设定为开放式或者讨论式的,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专业领域中的问题。期末的实践作业由学生自主组成团队完成,从策划到作业成品,需要团队的分工协作,并将作品在最后一堂课上进行展示。学生将整学期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积累的实践经验运用到最后的新闻作品中,锻炼他们创作的能力。
结语
总之,随着当前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创新。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强调专业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针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顺应新闻传播领域发展的规律,抓住该职业领域的实践性特征进行教学和课程设定。所在最后总结起来即是:首先必须根据业界的需求,明确新闻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有理论基础并且能够熟练运用专业技能进行操作的人才,具体来说,我们要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当然,在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需要根据时代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相关需要探索改革教学模式,将死板的讲授变为充满乐趣的体验尝试,激发学生对职业的兴成新闻作品作为他们考核的主要方式,改变通过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的现状。只有实践能力的充分展现,才能获得较高的分数。通过以上的相关分析笔者认为,只有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决应用型大学中广电新闻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学不能致用的问题。
新媒体的出现为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新媒体满足了人们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需求,使传统的新闻传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让新闻的接收者也主动参与到新闻传播的环节,让新闻的实效性和及时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 新媒体移动时代新闻传播主体变迁思考 》
摘要:科技的发展带动了传播技术的发展,随着传播技术的日益完善,传播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数字技术使得传播主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Web1.0时代到Web3.0时代,从“内容为王”到以“人”为中心,再到社会化媒体时代,传播主体不再限于传统新闻工作者,而逐渐拓展覆盖到个体。传播的媒介也不限于纸媒,更多地开始借助于网际网路,我们也踏入了新媒体时代,个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在新媒体介入的现实背景下,个人在与权威声音的角力中获得了一个“杠杆支点。”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主体;变迁;发展现状
作为国家“瞭望者”的新闻媒体,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它的关键作用,时刻检测社会环境,扮演党和人民喉舌的角色。但是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人们个性需求的增强也对新闻媒体的工作效率、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媒介传播的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所以,在这样的群体需求下,媒介传播主体和形式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革。传播主体生产过程也实现了从小部分权威主体运用传统媒介的生产到广泛参与的、自我把关式的大众运用新媒体的生产,也直接导致了我们从传统媒体时代迈入新媒体时代。
1.新媒体的相关内容
1.1新媒体发展现状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广泛运用数字技术、网路技术的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每个人都承载着自我把关、自我传播以及对外传播的重任,这个过程中渗透著自由、公开、透明等广大群众的主要诉求与价值取向。在新媒体时代也出现了媒介融合的新情况,传统广播媒体和移动终端、网际网路实现了形式上、内容上等各方面的交融,使得传统媒体更具时代性、先进性。但在同时,媒介融合也引发了许多争论。从新旧媒体的关系来看,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旧媒体交融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白巖松对新媒体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事实是,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新媒体。不管形式怎么变,内容为王。没有扎实的内容,新媒体,就是死媒体。”这似乎是对新闻内容重要性的强调,但是也不可忽视新媒体的客观存在。近来,新媒体的发展呈现蓬勃之势,对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论,白巖松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做得好的传统媒体在网际网路时代具备更强的转型能力。” 很明显,他肯定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积极作用。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发展式微,这是必然后果。雪上加霜的是,由于新媒体的各方面优势明显,许多优秀的传媒人才也弃传统媒体而奔向新媒体,这又加重了传统媒体人才危机。从白巖松的话中,不难得出结论,传统媒体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取长补短,方能站得住脚。就传播的主体来谈,即从传播者接受者的角色出发,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者和新闻接受者的界限越来越不明确。 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传播者与接受者明确位于传播的两端,基本没有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角色互相转换,资讯的获取和利用都依赖于传播者传播的权威资讯。但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发展使得单向度的“传播—接受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人们迫切地希望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新媒体技术的有力推动作用下,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起来,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角色互换基本成为常态。 这种传播者、接受者一体化是新媒体时代带来的一个特有现象。就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内容来分析,新媒体模糊了新闻和观点的界限。利用新媒体,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接受者。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传播资讯,但不能保证每个人具备一定的新闻素养,新闻经常杂糅著观点传播,这势必会导致新闻与观点的界限模糊,更为严重的是,处理不好,则会引发社会舆论危机。观点中的资讯有的是真实的,而有的是谣言,谣言真假混杂,这就要求大众甄别讯息的能力有所提高。而且,依据于一定新闻事实的谣言往往也具有其隐蔽性、易传播性。
1.2新媒体技术—云端计算
云端计算是一种基于网际网路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一般是通过网际网路来提供动态易扩充套件的资源。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际网路技术发展迅速,相关的资料和资讯增长速度日新月异,由于传统的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传统的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成本也在不断地增加,因此,云端计算应运而生,它把计算机变成了一个崭新的设计平台。它利用网际网路高速的传输能力,把需要处理的资料传送到超级计算机丛集中进行计算和处理,它的计算能力非常强大,可以按需使用和按量付费。我国云端计算技术以及相关产业在2013年已经开始高速发展。云端计算得到了使用者的高度认可,并且涌入了很多商业资源,此时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商业模式构建变得非常火热。目前,云端计算和相关的解决方案被多个领域所使用,比如制造业、金融和电信等等,计算机技术奠定了这些产业的核心技术。有人认为,在不久的将来,电脑会成为一个终端,云端将会用来储存所有的内容。这样可以使以后的智慧技术摆脱硬体束缚,让即使很小的终端都具有超快的计算能力,走向智慧社会。我国在云端计算的研究上,路程还十分遥远,但是它已经开始得到应用和实践,而不是仅仅在理论上,因此,我国云端计算的发展具有很美好的前景。
1.3NFC近场通讯
NFC近场通讯技术在2012年走入了人们的视野,NFC是NearFieldmunication缩写,即近距离无限通讯技术。NFC将RFID射频读卡器和智慧卡的功能整合在一起,利用RFID基础设施在NFC之间交换。NFC是一种非接触式识别的技术,可以进行近距离的无心通讯,因此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的通讯方式。有关资料显示,NFC装置每天的出货量有100万台,在2015年支援NFC技术的终端有9亿多台。从新媒体的角度来看,NFC技术将会带动新媒体终端从富媒体内容提供加速,然后转化为向媒体电子商务或者综合资讯服务方面进行升级和转型。NFC可以使用在智慧公共服务和移动商务等方面,央行在2012年释出了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的标准。中国移动在2013把NFC手机钱包看作是重点任务,与中国银行合作推出了NFC移动支付服务,涉及到很多消费领域。NFC技术在逐渐地发展和变得更加成熟,开始走向了规模化。NFC和蓝芽等技术在一起使用的话,在技术上会有更大的发展。
2.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变迁
过去,传播者是少数的权威者,发出了权威声音,而接受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权威声音,很少有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在这一意义上来说,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是单向性的。最初,新闻媒介以传播第一手事实资料为主,很少有国家的介入,比如《威尼斯小报》,一开始出现就是为了满足商人资讯获取的需求。随着媒体的发展,媒介的作用得到了各方的重视。传播媒介越来越容易受到多方利益的裹挟来发表言论,担当国家耳目喉舌,更多的是传播国家的政策资讯以期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让“把关人”的作用得以充分展现。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社会矛盾的突出,单向度的传播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强的个性化表达的诉求,传播者“把关人”的身份逐渐消解。新媒体的运用,给权威声音和个体声音提供了一个角力的“杠杆支点”,也就是说,数字技术、网路技术、终端等在传播中的运用使得传播者和接受者第一次站在了平等的平台上。在这个基础上,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角色就逐渐变得暧昧不清,传播者可以成为接受者,接收者也可以成为传播者,形成了传播者接受者的平衡一体化的关系。如果说,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出现了融合,那么,在传播媒介方面,传播媒介之间也出现了媒介融合,传统媒介借助新媒介的形式多样、快捷性、互动性强等优点,同时利用其独具优势的形式实现了深化转型,就如资料新闻的运用。
3.对新闻传播主体变迁的经验和教训
感受着新媒体发展的高速高效,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很多新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网路技术对个体的传播赋权使得新闻争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能见度均较前网路时代大大增加,例如网路***诈捐、闹伴娘等事件。这些事情本身影响力并不大,但是经由大众的传播,就赋予了事件更为“丰富”乃至“深度”的内涵,并且急速在网路上引起了轩然 *** 。缺乏自律性的规范,很容易酿成群体性恶性事件和群体恐慌。“牛仔裤毁灭未来”一文的传播也引发了很多人的仇恨情绪。再如最近发生的魏则西事件,因为魏则西事件,很多人对于搜寻引擎的信任度大大降低***虽然,使用搜索引擎是我们遇事采取措施之前的常态手段***。新媒体对于自身如若有更好的、更完善、更系统的监管制度,很多事情都可以避免,也可以避免强烈的公众负面敌对情绪。但是事物的发展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整个社会的发展正是在矛盾中发展的。莫衷一是、众说纷纭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过渡时期。但是经历这样一段历程,公众获得的不仅仅是一时就一事的真相,更重要的是积累了如何看待和解决社会重大问题的规则和共识。当然,这是一个理想,但是未来终将能实现。这是一个逐步缓慢的过程,为了防止公众在摸索过程中的脱轨,建立网路舆论规范体系很有必要。
4.结束语
从传统媒体时代到新媒体时代,发展到众声喧哗时代,对于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进行深度的剖析,有利于我们把握当今传媒发展节奏,并且从大众的传媒行为模式中分析大众心理,更加尊重大众、关注大众需求,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和社会舆论的平衡。与此同时,使得科技真正为我们所用。
参考文献
[1]陈李发.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J].新闻研究导刊,2015***06***.
[2]陈力丹.2015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J].国际新闻界,2016***01***.
《 自媒体视域下的消防新闻传播思考 》
摘要:当今,智慧手机的出现和移动4G网路为自媒体提供了更多技术保障。这对于消防新闻的传播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此,如何在自媒体的视域下,做好消防新闻的传播工作也成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文章基于自媒体的概述以及自媒体大环境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分析了消防新闻传播的不足并着重阐述了其改进措施,望能为相关人士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自媒体视域;消防;新闻传播;分析
自媒体成为了如今媒介传播的重要形式和中流砥柱,自媒体平台也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新闻传播与自媒体的结合是未来新闻发展的趋势,消防新闻传播更应好好利用这一新平台,助力于报道事实,打造消防部门正面形象,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1自媒体的概述以及自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1.1自媒体的概述
自媒体,即WeMedia,又称为个人媒体,顾名思义就是个人也可以成为媒介,也可以成为资讯的传播者,其中自媒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草根化、平民化、便捷化,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平民也有了发声的渠道和可能。
1.2自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首先,在自媒体的视域下,传播效率提高,时效性与互动性更强了。自媒体使得新闻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们可以在有限的视角中看到无限的新闻,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只要在手机上开启电子报纸,我们便知道几个小时前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奇闻异事,相对于传统的纸质传播来说,自媒体视域下的新闻时效性大大提高了,人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最近发生的事情,资讯更新的频率可能只有几分钟甚至几十秒,每一个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或者旁观者只需要发一段档案,几张照片或者一个小视讯,就可以成为这段新闻的传播人。同时新闻的互动性也增强了,传统模式下的新闻读者通常都是无言的接受者,自媒体下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互动基本不需要任何成本,也十分容易操作,读者可能只需要在自己感兴趣的资讯下面点“赞”或者评论就可以了。其次,自媒体使得新闻的制作与传播的便捷性与开放性提高了。自媒体的视域下,新闻的制作不讲究任何的专业知识,任何普通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以新浪微博为例,传播者只需要按部就班的点下几个按钮,输入想说的话或者插入几张相关的图片,点选一个简单的“传送”按键,一条新闻就诞生了。而且新闻对所有微博的使用者都是开放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可以素未相识,可以相聚千里,但是却有条件快速获得资讯,尽览天下新鲜事。最后,自媒体新闻主观性很强。因为自媒体视域下传播者都常为普通个体,绝大多数人是没有经过专业的新闻编制与传播的训练的,人们大多依据自己的主观情绪来描述事件,接受者也会以自己的主观好恶来选取或者评价新闻,不管是传者还收受者都具有很高的主观性。
2自媒体视域下,消防新闻传播的不足
一方面,自媒体视域下,消防新闻的把关工作做得不够好,资讯言论缺乏管制。在资讯爆炸的当下自媒体环境中,很多资讯未加筛选就传递给不知情的群众,很容易引起错误的舆论风向。比如,之前报道的一些火灾事件,很多受害者的家属基于自身的悲痛倾诉火灾失去亲人的痛苦,更有甚者指责消防官兵对火灾事故处置不力,而这与事实是有出入的,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这不仅损害了消防官兵的形象,更是对火灾中尽心竭力拯救大家生命的消防员极大的不尊重,还会引发错误的舆论导向,引发社会不信任的心理,从而造成不良影响和心理的二次伤害。另一方面,消防部门应对能力还有待提高。消防部门没有适应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步伐,缺乏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自我批判的反思精神。如果在事件发生的当下,消防部门积极应对,能够第一时间释出官方资讯,让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得到满足,那么歪曲误解的小道讯息便不攻自破了。
3自媒体视域下消防新闻传播的改进措施
3.1积极主动运用自媒体平台,完善新闻传播机制
消防部门不能因循守旧,对于自媒体平台的言论置之不顾,要学会合理运用新兴平台,与时俱进,充分让自媒体平台为我服务,为人民服务。积极反思自我,完善新闻传播机制,将自媒体平台列入传播机制当中。目前,许多省市的消防部门都已开通自己的官方微博或者创立公众微讯号,这可以说是一个长足的进步。消防部门可以积极检视民众的留言,深入了解民心、民情、民意,以改进自己的共组。
3.2加强把关效果,完善监管机制
传播过程注重新闻的“把关人”,对于为了经济利益或夺人眼球而刻意夸大事实或者扭曲实况的言论要及时删去或者予以更正,不能让歪曲现实的新闻蒙蔽大众的眼睛,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消防新闻传播部门可以成立监管小组,来保障资讯的清澈和准确。
3.3加强与自媒体的合作
自媒体时代更加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消防部门万万不可对自媒体嗤之以鼻,应该加强沟通,积极与自媒体合作。我们要相信,大多数人不是想刻意抹黑事实,我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寻找事情的真相。因此,消防部门要给予自媒体多一点信任,可以协同将正确的新闻传播出去,让人们看到应该看到的事情。这不但有利于消防部门 *** 形象的树立,也是对群众负责的表现。
4结束语
自媒体视域下,消防新闻传播工作可能还有很多不足和缺陷值得我们慢慢去改进,对此, *** 必须做到:积极主动运用自媒体平台,完善新闻传播机制;完善把关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加强与自媒体合作,协同传播正确新闻。只有这样,消防新闻的传播才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做出符合人们需求的、真正为人们服务的好新闻。
参考文献
[1].张玲.媒介素养教育——一个亟待研究与发展的领域[J].现代传播,2014***1***:101-102.
[2]薛可,陈蹄.BBS中的“舆论领袖”影响力传播模型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为例[J].新闻大学,2010***4***:87-93.
有关推荐:
当代中国新闻学从1978年结束时处于“非科学的边缘”,到1997年被确立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完成了跳跃式的学科发展,学科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可谓神速。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学本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以智慧手机和移动互联技术为标志的移动网际网路,实现了人和人之间跨时空的即时交流。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依赖已经远远超出了对亲人、朋友的依赖,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已经发生了的人的异化。海量的资讯裹挟着我们,承载多样化资讯的媒体“掌控”着我们。
1、表面和谐的大学课堂
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目前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正在加深,他们的学习、生活、娱乐、购物等所有的生活都在手机上完成。大学的课堂上不再出现学生窃窃私语或大声喧哗等扰乱课堂的行为,静悄悄的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师生互动的场景在这表面和谐的大学课堂里绝少出现。学生们沉溺在移动网际网路络的虚拟世界里无法自拔已经是现代大学课堂的一个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在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的课堂上屡见不鲜,学生在课堂上貌合神离的状态,令老师们头痛,学生管理方面也显得束手无策。
2、充满危险的人际交往
随着手机上网在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中越来越普及。大学生中也盛行虚拟交往,交往物件也是多元的,既包括现实世界中与自己具有血缘、亲缘、同乡、同学、同事等关系的特定人群,也包括各种陌生人。他们会因为网路世界中的某些共同关注的话题而结识社会上不同阶层和身份的人。这就给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新媒体时代,虚拟人际交往中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分享”心理浓厚,他们热衷于依靠即时地理位置资讯交友的移动应用,个人地理位置能轻易被定位,让虚拟社交的人有了更真实的体验,但这种真实性也可能导致现实人际交往的潜在风险。
3、真假难辨的就业渠道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浏览资讯,释出资讯,这种自由度很大、门槛很低的资讯传播环境极大地唤醒了人们的自我表现欲,表达欲,同时也带来了网上资讯真假不分的问题。面对网际网路上海量的招聘资讯,高校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显得既欣喜又无奈。网上关于就业招聘资讯数量庞大,但鱼龙混杂,很难辨别真假。
二、改善的新举措
新媒体时代,手机上网受到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热捧,他们的学习、生活、就业都与移动网际网路络紧密联络在一起,在这个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界限日渐模糊的时代,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如何利用新媒体,融入学生的虚拟交往圈,为现实的学生管理工作服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建立师生互动交流的网路平台
新媒体环境下,随着手机上网的盛行,媒介对生活的介入和渗透可谓是无孔不入。在这个人人上网,处处分享的年代,教师可以通过手机QQ、微信等进入学生们的虚拟人际交往圈,倾听他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关注他们的生活,以此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提供现实依据。
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
新媒体为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的沟通方式,借助移动网际网路络中的社交平台,教师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今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他们要为考证、考级发愁,为毕业就业发愁,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情况下,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部门要把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作为重点工作,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邀请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在大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心理健康辅导。针对个别突发事件,要进行恰当的心理干预,疏导学生中的不良情绪。此外,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把不良心理和情绪消灭在萌芽状态。
3、帮助学生筛选甄别网上就业资讯
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毕业求职基本上以网路应聘为主,网上招聘资讯的真伪辨别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新闻专业学生的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帮助毕业生筛选、甄别真实可靠的招聘资讯。首先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网上招聘资讯中的重复资讯进行剔除,然后借助搜寻引擎,筛选真实的招聘资讯可以搜寻招聘单位的真伪,然后按照学校本身的发展水平即所开设的专业筛选出与本校毕业生相关的用人单位,这样经过了就业指导中层层把关,筛选出来的招聘资讯再经由高校新闻学专业相关院系的学生管理人员,及时地释出到学生的移动社交网路平台QQ群、微信圈等,学生通过手机即可及时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招聘资讯,避免学生自行浏览网路的盲目性,也消除了虚假招聘资讯、传销组织欺到学生的隐患。
4、线上交流与线下沟通相结合
新媒体时代,学生和教师都比较偏爱虚拟人际交往,通过手机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老师和学生既可以克服面对面交流的拘束感,又可以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是一种最经济的人际沟通。但是线上沟通毕竟是一种虚拟化的人际交流,少了面对面时的丰富表情、动作等,交流的真诚度大大降低,交流内容的真实性也值得商榷。学校要加强对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管控,老师和学生的面对面交流必不可少,只有在师生双方面对面坐下来的时候,老师才能认识一个更加真实的学生。当然了,线上虚拟化的交流,尤其是移动社交平台的“关注”、“分享”可以增加彼此的亲近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生活、情感等方面的最新变动,为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打好基础。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重要事宜都与移动网际网路息息相关。他们通过移动网际网路获取学习资料,通过移动网际网路购物、休闲,通过移动网际网路上的招聘资讯求职就业,他们的生存高度虚拟化了。这种虚拟化的生存状态对于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方便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无限制”沟通,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管控;另一方面,虚拟交往中资讯真伪的不确定,也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已经不允许我们回避它的存在,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者必须着力加强师生间的移动互联,密切师生关系,以期为干预和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加强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提供依据和工具,最终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课堂所学习的采访技能以及写作方法等并没有很好进行应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也只是死记硬背课本上或者是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采访技能及写作方法实际的工作中不能运用自如,新闻采写的能力不能很好地体现。我们知道,新闻学也是一门实践应用极强的学科,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强 *** 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新闻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就业市场接轨,而事实上现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很多,但是真正有用的人才并不多。学不能致用,教育则无意义。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学与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总结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思路: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行“体验式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教学组织和设计都过于被动,具体的教学没有达到实效性教学这一目的,因此教学的效率也不是很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一般都是老师来进行事先安排,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课,学生埋头苦记笔记。新闻学的课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进行的结果就是学生除了记住了笔记,没能激发他们对新闻的兴趣,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我们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就要转变以往这种被动式的教学,进而变为积极主动的教学,确定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不断的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教学来说,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从抄笔记的怪圈中走出来,转动他们的大脑,活跃他们的思维,课堂的设计和组织要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广泛的参与进来,让他们在课堂上就体验新闻实践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以笔者在新闻采访课中的知识点新闻线索的教学为例。在我们进行教学之前,或者是课堂的前十分钟,我们也就可以讲解基本理论新闻线索的基本含义及如何寻找新闻线索。在了解了这些基本的要求之后,我们也就要让学生知晓新闻线索是记者经过大量的反复的调查和思考所获得的,从中发现有传播价值的事实。对于课程时间的把握,一定要巧妙的进行设计,其中课堂剩余的三十分钟让学生走出教室,规定他们在第二节课上课之前回到教室,每个同学都需要写出1-3条在三十分钟内发现的新闻线索。不断的变革以往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这样一来也可以让学生觉得这种方式很新鲜,都很愿意尝试。在三十分钟过后,我们也就可以让他们陆续回到教室,各自分享自己找到线索。其中有的根据观察找到线索,比如关注学校的展板,了解到最近学校会开展哪些活动,可以跟进报道。当然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出去寻找线索,进行采访,这样也给予了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去团委了解学校的优秀学生代表情况,可以做人物专访。还有的通过上网查询资料找到线索,有学生通过网路了解到蔬菜涨价的资讯,从而找到探寻食堂饭菜价为何稳定的新闻线索。之后老师需要对同学们的找到的线索进行点评,分析利弊。还提示大家,其实同学们今天的这堂新闻课本身也是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学生实践讨论加老师点评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在体验中的经验获得必定大于老师的照本宣科的内容重要。
改革课程设定,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和改革的过程中,相关的专家也指出目前世界范围内新闻教育课程体系从课程类别上分为三大类别,其中主要包括应试性教育、新闻学科以外的基础知识教育、新闻的专业教育。一般来说,应试性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储备等,其中新闻学专业的教学重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学生新闻从业能力的核心教育体系。对于应用型大学的广电新闻专业而言,新闻专业教育是最重要的。新闻学者Glennmott认为,新闻作为一种技艺永远不会被替代。对于不被替代,其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掌握新闻传播的主要技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在课程设定上加大新闻专业课程的数量,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很好的应用,这样也就可以确保学生能够通过专业学习掌握新闻传播技能。应试性教育是必须的,但在课程设定中应该把握好度。比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中国的新闻传播制度,适应中国的新闻实践。从思想上对我国的新闻传播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但是这类课程普遍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有限。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具体课程的设定上要更加科学化,其中对于相同类的课程设定以及门数是不宜过多的,要有选择的进行选择。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变革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尽量的使其多样化,比如电影观摩,课堂讨论等。新闻学科以外的基础知识教育对于今天全媒体时代的新闻教育而言,是尤其应该受到关注的。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广电新闻专业的课程设定都有一些基础知识教育体系的体现,但是还仅仅的限于文学、广告学、秘书学等新闻传播学相关性较强的学科。从当下新闻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财经类、法律类、科技类等型别的记者需求缺口更大。因为很多新闻院系毕业的学生缺乏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无法进行准确深入的专业新闻报道。由此可见,课程设定中可以适当设定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减少自己实践中的知识缺角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竞争力。
加强教学考核机制的创新和改革,进而激发学生创造力
在整个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当中,除了基本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的管理和考核上也要重视起来,积极做好相关的教学考核与管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其中,积极做好考试型别分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我们知道闭卷考试是最为传统的考试型别,而随着当前教学的改革,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进行考核机制的改革,加强考核机制的创新和改革就要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例如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我们从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全面分析,其中改革的必要性更为明显。一般来说,加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具有更加开放的考核机制,这就要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状态。进行考核机制的改革也是对管理模式的一种重要推动,因为考核的改变也在很大的程度上促使着我们的教学管理做出相应的改变。从考核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需要记忆的考核内容必不可少,但是更多的比重应该倾向于实践能力的考核。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笔者提出如下的课程考核标准:出勤和课堂参与占10%,两次平时课外实践作业占20%,期末理论考试占30%,期末实践作业占40%。与此同时可以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往往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的。所以,在实现教学与考核的一体化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学生对实物操作,是掌握原理和技能的纽带。在教师直接指导下,学生通过实操,在掌握基本理论以及原理的同时,也能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归纳,是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实操验证的原理和掌握的技能,必须通过归纳才能系统化和牢固化,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真正目的。在期末理论考试的题型需要设定为开放式或者讨论式的,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专业领域中的问题。期末的实践作业由学生自主组成团队完成,从策划到作业成品,需要团队的分工协作,并将作品在最后一堂课上进行展示。学生将整学期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积累的实践经验运用到最后的新闻作品中,锻炼他们创作的能力。
结语
总之,随着当前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创新。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强调专业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针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顺应新闻传播领域发展的规律,抓住该职业领域的实践性特征进行教学和课程设定。所在最后总结起来即是:首先必须根据业界的需求,明确新闻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有理论基础并且能够熟练运用专业技能进行操作的人才,具体来说,我们要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当然,在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需要根据时代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相关需要探索改革教学模式,将死板的讲授变为充满乐趣的体验尝试,激发学生对职业的兴成新闻作品作为他们考核的主要方式,改变通过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的现状。只有实践能力的充分展现,才能获得较高的分数。通过以上的相关分析笔者认为,只有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决应用型大学中广电新闻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学不能致用的问题。
新闻学虽然已是一级学科,但它语言文学的性质没有变。目前,我国学科分类仍将它归入文学门类,被视为人文科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体育新闻传播手机媒体影响思考
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而技术的进步让手机的功能不断增加,除去发简讯、打电话等基本功能外,手机的功能更加趋向于娱乐化。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手机媒体发展初期就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21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之骄傲、兴奋的一件事——申奥成功,北京成为举办第29届奥运会的城市,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的传播工具,在第一时间将此讯息带到了中国人的耳边。
关键词:手机媒体;体育新闻;传播;影响
一、前言
如今社会资讯高速发展,人们获取资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较之报纸、广播、电视、网路等其他媒体,具有互动性强、资讯源内容多样、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传播形式多样等特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观念的增强,手机媒体的便携性打破了地域、时间的限制,使人们能随时随地接收具有文字、图片、声音、视讯的新闻,从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手机媒体的广泛使用给体育新闻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下面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二、手机媒体与体育新闻传播
一手机媒体化
据中国网际网路络资讯中心释出的《第27次中国网际网路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0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另据中国经济新闻网报道,截至2014年,全国行动电话使用者达12.8亿,普及率为94.5%,手机使用者的增加大大促进了手机媒体的发展。例如,就当代大学生而言,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天有70%的时间都在使用手机。大学生基本都通过手机来获取外界资讯,每天在手机上浏览新闻、看视讯、收看直播、关注微博等,一步一步地成为“手机党”、“低头族”,这些调查研究表明手机已经高度媒体化。
二手机媒体与体育新闻传播特性相契合
手机媒体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有着传播与更新速度快的优点,并且体育新闻的时效性正好与手机媒体的特征相契合。由于体育具有竞技性质,人们往往希望能在第一时间观看到体育比赛。但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不能守在电视、电脑前观看体育比赛。手机媒体的发展打破了这一限制,现在一个NBA球迷如果要选择观看一场NBA篮球常规比赛,更多地会选择开启手机,登入新浪、风云直播等网路平台观看比赛,真正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的观众已经不多了。手机媒体的便携、可移动性正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欣赏比赛的需求,手机媒体的时效性与体育新闻的时效性正好完美契合。
三、手机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体育新闻语言的改变
体育运动本身具有专业性、竞技性等特征,对部分观众而言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的体育事业受到普遍关注,直接促进了体育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新闻播报正逐渐以准确、简练、具体、快速、通俗易懂的方式来报道,更多地使用大家熟悉的语言来进行体育新闻传播。据笔者了解,在80年代,篮球赛的播报更多地存在于各个体育院校中,直到后来,各种篮球比赛正式进入电视直播,才慢慢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最开始,人们并不怎么了解篮球比赛的过程以及篮球比赛的规则。如今,由于手机媒体简洁易懂的播报方式和体育语言的通俗化,使篮球成为最受大众关注的体育运动专案之一。可见,这种新闻语言的改变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手机媒体提升舆论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手机媒体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传播者与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互动。使用者在收看体育节目的同时,可向平台传送自己的观点,与体育爱好者进行交流,特别是当下QQ、微信、部落格、微博的发展为体育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笔者作为一名资深的体育迷,经常在微博上与广大体育迷进行交流互动。每逢较大的体育赛事,微博首页会以最快的速度传播赛事情况,广大体育爱好者便能在第一时间与大家分享观赛体验。在激动的时刻表露喜悦,在沮丧的时刻发泄不满,在喜欢的运动员或球队输了的时刻吐槽,和大家分析失败原因,在支援的球队不负众望获得冠军的时刻分享欣慰和无比激动的心情。再加上如今体育直播、转播中,直播员为增加收视率,也会以有奖竞猜、上墙等形式,或者发表一些自己幽默的观点来达到互动效果,从而促进体育新闻的传播。
三手机媒体使新闻进入融合及整合式传播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传统新闻媒体与新兴媒体正在逐渐融合。中国手机网民的不断增加、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很大一部分“手机党”、“低头党”通过手机媒体来获取新闻资讯。传统媒体在这一状况下,为了谋求发展不得不与手机媒体进行融合。例如,报纸行业。新兴媒体的发展给传统报纸行业带来的冲击是最大的,使用者能在各大手机新闻媒体上获取报纸上的各种资讯,这就使人们购买报纸的需求减少。为了寻求报纸业与手机媒体进行融合发展的整合式传播道路,手机报应运而生。
四、结语
手机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传播速度快、方式灵活、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逐渐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主流方式。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状况,体育新闻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是必然趋势。在这一条件下,新兴媒体以自身优于传统媒体的特点,逐渐成为体育新闻传播的主流,在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
参考档案:
[1]谭秀湖.手机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J].编辑学刊,201401:83-86.
[2]朱志锋.移动终端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505:203-204.
[3]吴红梅.手机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前景分析[J].新闻爱好者月刊,201022:33-34.
二:新媒体下新闻传播创新模式思考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的新闻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闻传播方式逐渐地变更、创新,让人民感受到了新闻的传播力量和亲民性。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我们只有紧跟时代潮流,改变原有的新闻传播模式,才会有效并优质地传播新闻,使新闻内容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支援。笔者对当前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拓宽新闻传播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如今,电子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网路成了人与人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许多人还会通过新媒体对新闻内容进行了解与传播,将重要事件或是舆论讯息传递给更多的人,这种方法相对于以往的纸质传播,广播等更为便捷。但是若想让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更加大众化及普遍化,就需要对新媒体进行了解,对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创新,使新闻能够及时有效地传播。
一、关于新媒体
一新媒体的特征
当前背景下的新媒体顺应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人们不用通过大量的时间去完整的阅读资讯。在现代化的生活中,新媒体已经成为资讯传播的主要途径,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变得零碎,但新媒体可以满足人们的休闲需要,它可以使人们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娱乐。通过手机获取新闻资讯是最便捷的一种方式,如今网路资讯的划分越来越详细,人们关注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它满足了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心理需求。
二新媒体的优势
新媒体以“新”字作为代表,它与传统媒体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新媒体的优势在于它的传播速度快,资讯量较大,传播的内容更为丰富,实效性、储存性以及选择性都是最强的,它的语言要素多种多样,带给人们更多的新鲜感以及趣味性。其次,新媒体传播的途径较多,我们使用的QQ、微信、微博上每天都会更新讯息,人们再也不用守在电视机旁等待新闻了。最后,新媒体的互动性强,每条播出的新闻,人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新闻后的网友留言版块分享给更多的人。
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一新闻的实效性增强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及优势之一就是新闻的实效性增强。在以传统媒体为主要传播渠道的时代,人们获取资讯的主要途径是报纸,广播以及电视新闻,但报纸的出版或电视新闻的播出时间与人们收到资讯的时间存在差异,所以大多数人看到的新闻都是前一天发生的事情,也有一些人看到的新闻已经是经过处理的或是新闻事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总体来说,报纸以及电视新闻的实效性相对较差。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装置连线到网际网路获取新闻资讯,从而可以获得实时释出的资讯,提高了新闻的实效性。
二新闻的互动性增强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时代,新闻是单向传播的,不具有互动性,人们只作为新闻的接收者,没有办法对接收到的新闻进行评论。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电子科技产品的进步,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的互动性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强。在很多新闻下,都留有大面积的空白处让人们进行留言点评,发表个人的观点和意见,让读者与读者进行互动,同时也让读者与撰稿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这种新闻的互动性推动了正确观点的传播和整个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还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新闻传播的全媒体化
传统媒介传播的主要方式是文字、图片和声音,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逐渐走向了全媒体化的发展方向,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文字,图片和声音转化为视讯和影像呈现出来,这种新闻增加了趣味性,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促进了新闻的广泛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电脑等电子科技产品都成为了新闻传播的媒介,它们与传统的媒介方法相结合,丰富了人们的阅读形式,拓宽了人们的阅读渠道。
四新闻传播的全时性
在传统的媒介传播时代,新闻的传播具有一定的频次,人们无法随时随地接收到新闻内容,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具有全时性,任何地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新闻都会传播到网际网路上,人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新闻内容,这也弥补了传统媒介时代新闻释出较慢,时间较长等缺陷。
三、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一将自媒体纳入新闻报道中
自媒体是指民众自己对于娱乐的追求,将自发拍摄的作品传到网路上,争取到较多的点选率和播放效果的微视讯,这也是当代背景下时代潮流的一种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可以通过自媒体的方式开设专门的板块,对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进行跟踪报道,也可以将这类新闻释出在其他相关板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新闻的价值和人们的关注度,还可以促进自媒体的蓬勃发展。
二报道有价值的新闻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内容呈现出了同质化特点,为了使读者的反应更大,新闻的影响更大,部分新闻编辑开始使用某些手段将新闻内容夸张化,导致新闻内容严重失真,影响了新闻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今新闻传播方式的创新要反其道而行,坚持报道的深入性以及真实性,给社会传递更多的真实新闻和正能量。记者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要注重了解新闻事件的整个经过,挖掘出新闻中最值得人们去思考的内容。
三新闻释出与读者的阅读习惯相契合
如今,社会朝着快节奏的发展方向不断迈进,新闻的释出量也逐渐增多,这给人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负担,人们寻找新闻变得困难,新闻的数量增多导致人们不能够了解所有新闻的内容,所以新闻的释出要与读者阅读习惯相契合,在释出新闻时,首先要对新闻进行分类,方便读者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其次释出的新闻内容应简洁明了,让读者在第一时间了解新闻内容;最后在新闻的最底端要附上与上述新闻相关的新闻连结,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方便。
四、总结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这些传播模式将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阅读习惯,因此我们要对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模式和创新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只有不断地深入到新闻内容本身,不断地把握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模式的特点,才能找到更具有创新性的新闻传播模式,才能使新闻传播效益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袁敬舒.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J].新闻研究导刊,201505:57+144.
[2]高颖.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主体[J].西部广播电视,201517:20.
[3]杨东伶,徐文静.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J].新闻战线,201510:24-25.
康师傅旗下重庆顶津食品公司企划部主管陈世陵在领奖时表示:“‘传世新饮’营销活动的成功,在于其精准地定位了目标消费者,系列好玩有趣的移动营销模式的整合,以及传播手段的创新,都很好地吸引消费者自主地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当然,它与康师傅前瞻的营销理念、积极开放的心态、以及勇于创新的营销魄力也有着必然的关系.据介绍,结合当下经济热、国学热、养生热的流行主题,康师傅“传世新饮“饮品的产品理念是倡导健康与时尚融合,把传统养生理念与饮品新工艺结合,希望让年轻人们畅快地喝出‘新未来’,提升他们的品牌的忠诚度。而手机是连结年轻族群的最佳载体,是他们接受信息、即时通讯和互动娱乐的重要载体,他们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甚至比用PC互联网的时间都长。“这意味我们要实现对年轻族群精准的广告投放,营销思路就必须转型,变得更加活跃、互动、即时参与、充满乐趣,”陈世陵表示。为了更好地覆盖康师傅的目标用户,国内领先的全方案移动广告服务提供商——百分通联在服务于康师傅“传世新饮“的过程中,选择了将时下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手机位置化“签到”与APP互动小游戏相结合,融入暑期营销活动。消费者接受“签到玩游戏创饮新流行”任务后,通过手机在活动现场和户外广告投放地点签到,就可获得相应的勋章并赢得抽奖机会。除此之外,一款为“传世新饮”量身定制的“传世寻宝”小游戏,也让消费者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了解了酸梅汤制作的工艺以及生津止渴的功效。 在传播方式的选取上,此次活动的精彩之处在于打通了微博、论坛、彩信手机报刊广告、彩信等方式,进行立体化、全方位地推广,巧妙的展示出康师傅传世新饮 “经典口味 创新发展”的品牌内核。以上一系列的创新整合的移动营销手段,配合LBS站内推广、微博转发、SNS软文传播、BBS论坛传播的推波助澜,增强了活动的曝光率和参与度,将一次地面活动的营销效果放大到了极致。据康师傅数据统计,在西南地区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参与本次活动的超过十多万人,其中参与LBS签到的就有5万,3万人在微博上转发和分享本次活动。
媒体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我整理了媒体论文参考文献,希望对你有用。
参考文献
[1]刘扬。 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影视剧传播与本体美学特征 [J]民族艺术研究 2010.05:160-164.
[2]陈共德。 我国新媒体电影发展路径分析 艺术评论 [J] 2012.03:45-50.
[3]陈思羽,姜东波。 论影视媒体的新媒体化转型[J] 艺术百家 2012.02:Z2.
[4]宁翔。 论新媒体广告的现在与未来 [J] 电影评介 2009.17:75.
[5]权亚楠。 微电影流行性成因分析 [J] 电影评介 2012.06:37-38.
[6]姜燕。 新媒体对新世纪十年中国电影制作的影响 [J] 现代传播 2011.11:106-109.
[7]陈吉。 一场失却了灵魂的杂耍--新媒体时代的中国电影批判[J] 探索与争鸣2011.07:71-73.
[8]石磊。 新媒体概论[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5.
[9]郭宇靖,张家正。 微电影:商业色彩下的电影梦 [J] 中国传媒科技 2012.04:60.
[10]齐伟。 微博与华语电影营销的新选择 [N]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1.06:2-8.
[11]刘瑞红,梁锐。 影视领域中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分析 [J] 电影文学 2012.12:6-7.
[12]未知作者。 从影视到影像--北京电影学院首届“新视像·新媒体艺术节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5.05
[13]吴徐君。 综合性院校影视和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J] 电影文学 2010.04:158-159.
[14]孔彬。 消费电子技术发展对广播影视新媒体的影响 [J]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0.08:86-93.
[15]未知作者。 上海电影节巴塞罗那首度跨界举办新媒体论坛 [J] 互联网天地 2012.03:63.
[16]李鹏。 互联网--第二媒介时代纪录片发展的新纪元 [J] 电影评介 2011.10:94-95.
[17]甘美忠。 消费电子技术发展对广播影视新媒体的影响 [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03:130.
[18]唐乘花,肖凭。 浅论微电影在企业营销中的运用 [J] 消费导刊 2012.05:136-137.
[19]刘新业。 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传播变革 [N] 沈阳大学学报 2011.06:86-87.
[20]张名章。 网络剧的'艺术生成与美学特征 [J] 民族艺术研究 2011.05:122-127.
[21]未知作者。 新媒体,人人看电影?人人做电影?[J] 中国传媒科技 2011.06:18.
[22]林三芳。 新媒体环境下国产电影的平民化路线-兼论新媒体对国产电影平民化的影响[J] 当代文坛 2012.02:89-92.
[23]韩学周,马萱。 新媒体营销在电影中的推广应用--以《失恋 33 天》为例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2.02:105-107.
[24]谷国庆。 电影发行的新媒体渠道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1.01:8-10.
[25]黄凌子。 影像、网络与大众--以《11 度青春》为例看”新媒体电影“现象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J] 2011.02:158-162.
[26]卢志强,张丽。 新媒体冲击下的影视与音乐产业 [J] 电影评介 2008.10:79.
[27]秦翼。 新媒体时代电影趣味的多元化转变 [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8.03:13-17.
[28]柳婷婷。 网络新媒体电影评论概析 [J] 电影评介 2012.18:18-27.
[29]向勇,李天昀。 试论新媒体电影的版权保护问题 [J] 艺术评论 2012.03:55-61.
[30]未知作者 新媒体:人人看电影,人人做电影[J] 中国传媒科技。2011(6)Christina Fan. Twitter Used to Predict Box Office Revenues. [OL] 2012.4.1
[31]Seung-Bo ParkKyeong,Jin OhGeun-Sik Jo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 a movie using character-net. [J] 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 2012.02
[32]Ufuk SakaryaZiya TelatarA.,Aydin Alatan. Dominant sets based movie scene detection.[J] Signal Processing 2012.01
[33]Delon, J. Movie and video scale-time equalization application to flicker reduc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2006.01
[34]Ufuk SakaryaZiya TelatarA. Aydin Alatan .Dominant sets based movie scene detection.[J] Signal Processing 2012.01
前一阵热映的一部微电影叫《变幻的年代》堪称新媒体广告的典范,将广告片搬到了大荧幕上。这部片子不仅很好地介绍了广告产品三星Galaxy SII手机,而且还与手机软件结合起来,也是新媒体广告的一次很棒的尝试。做这个项目的公司是北京百分通联传媒技术有限公司,能将这个项目做好做精也是该公司实力的体现。以上内容希望对你的论文有所启迪。。这部微电影是一贯坚持娱乐营销路线的三星公司,为将其重点推广的"微电影"价值最大化,力邀百分通联以更具互动、创意的形式迎合不断变化着的消费者媒介接收需求而定制开发的一款APP,是三星Galaxy SII为推广挖掘电影《变幻的年代》而设计的配套营销手段。
传播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人们赖以信息交流的手段,只要有人类生活,就会有传播活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传播学方面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刍议传播学课程案例库建设
【摘 要】案例教学在国外备受推崇,但在国内却尚未普及,在高校传播学课程的教学中,更是少有使用。加大传播学课程案例库建设,充分合理的运用案例库,是传播学教学的一条新途径。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传播学教学中案例库建设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新的案例库建设及运用的方式。
【关键词】传播学课程 案例库建设
传播学是近年来全国高校新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学科。传播学建立在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基础之上,由于具有信息科学的学科渊源,传播学与普通的人文科学不同,有着自然科学的逻辑性和实用性。而与一般的自然科学相比,传播学又具有无可比拟的思辨特性。因此,传播学的教学既不能像人文科学只有理论讲解,也不可能像自然科学一样以实验为主,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建设科学的案例库并合理利用就是一种有效方式。
一、传播学课程案例库建设的重要性
目前在国内案例教学尚未普及,教学效果也不令人满意,特别是在传播学课程的教学中,还很少有高校真正使用,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案例库建设的落后。传播学课程案例库建设是当务之急。
这是由传播学学科特性所决定的。传播学是将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单纯的理论讲解无法准确的阐释这门学科的精髓,同时,传播学中有大量的统计学知识的运用,必须放在具体的案例中才能说明数据的意义。
这是由传播学课程的授课对象所决定的。在我国,传播学课程基本都开设在新闻传播学专业,招生对象是文科生,普遍思辨性有余而逻辑性不足。从具体的事件入手,在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过程中,运用传播学的知识得出结论,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具有很大的针对性。
案例库的使用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大有帮助。传播学专业教学不仅要完成知识的传授,还必须训练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操作的能力。案例库中搜集的都是本学科较为有代表性、较前沿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当前传媒领域的许多实际问题,案例的运用过程就是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通过对案例的使用,使学生日后在工作中具有对类似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传播学课程案例库建设
传播学课程案例库的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案例库编写人员的选择
一个好的案例库的起点,是编写人员的能力和学科素质。由于传播学涵盖领域广、内容深,由单独个人开发案例、建设案例库是不可想象的。案例库的编写应该由一个团队来完成,包括第一线教师、研究生、管理实践者、 教育 专家、案例库维护人员等。
编写案例是为案例教学做准备,而案例教学的实施者、案例的最终用户是第一线教师。只有第一线教师才能深刻理解案例教学的需要,从而编写出满足需要的案例。因此案例开发的主力应该是第一线教师。
第一线教师大都承担较重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务,投入案例开发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而需要研究生作为第一线教师的助手加入团队。传播学有极大的实践特性,因此有媒体实践 经验 者参与编写的案例更加逼真,更加贴近实际管理情景,从而更受学生欢迎。而引入教育专家,则是为了帮助案例开发者更加准确地理解案例教学的特点和案例编写的要求,为案例库建设提供教育学理论支撑和宏观指导。此外,案例库一旦建立起来,还需要有案例库维护人员,主要负责对案例进行分类、编号、存储,定期清理出过期的案例,提醒原开发者对其进行修正、完善;建设案例库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案例检索、传递服务等。
(二)案例的选取
传播学自产生数十年来,有代表性的事件极多,以什么样的标准来选取案例,怎样给这些案例进行分类,这关系到案例库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衡量案例库好坏的主要标准,也是案例库科学使用的基础。
案例的选取可以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纵向时间维度,选取传播史上有代表性的案例。横向则着眼前沿,紧跟学科发展,选取当前有影响力的案例。选取的标准是,具有相当传播效果即影响力,同时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即学科专业代表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案例的选取还应该注重本校本专业的实际特点,注重对相对具有地域性和特殊性案例的倾斜。
(三)案例结构的设定
构建合理的案例结构是建设科学的案例库的核心。传播学课程的案例库应同时具备知识性和操作性,力求将对理论的分析与学生的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中找出一定的科学规律。案例的结构可以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案例介绍。着重对案例的实际情况进行尽可能完整的阐述,将案例的过程真实还原,特别是对案例中的要素进行梳理,将其逻辑完整呈现。
案例访谈。首先要梳理本案例中当时各方对此事件各自所持的态度,这对于把握案例发展脉络非常关键。此外,还包括社会各界对此案例的看法,包括学术界的言论、普通公众有代表性的见解、政府官方看法等,这些是本案例所处的生态环境,对其发展有着极大影响。
案例代表性成果。此部分搜集关于此案例的代表性学术成果,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和说明性的观点,作为学生对此案例分析的参考。
案例讨论。分为课题讨论与课下小组讨论。课堂讨论教师参与,针对讨论中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课下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制定相应的程序,实施具体的操作。
案例分析。将前期师生对该案例的讨论进行梳理,引入相应的理论依据,通过多次的讨论得出相对统一的意见。
案例附录。将与该案例有关的数据、图表、问卷、调查 报告 、附录等收录在一起,为该案例的理解提供帮助。对案例的素材收集力求全面,对于涉及具体报道或稿件的案例,力争找到最原始的稿样,还原案例产生的现实环境和背景,同时这也为学生自己分析案例提供了可以借鉴的 方法 。
(四)案例形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传播学课程采用多媒体授课,针对这一特点,传播学案例库的形式宜采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建立案例库网站,将搜集到的案例整理后放入网站,单个案例按照案例结构进行设定,同时,按照一定的逻辑将多案例组合成模块,方便学生对比理解。充分运用互联网的链接优势,为每一个案例设置若干链接,尽可能全面的将案例相关信息容纳进去。设置BBS专区,为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空间,选取有代表性的意见和建议,供大家讨论。在版面编排上,运用色彩形成视觉重建,注重运用图表说明问题,模块与模块直接有较为明显的区隔,方便撤换内容,实现案例资料的实时上网。
此外,重视案例的不断更新,使案例教学能紧跟新闻传媒业发展的补发,反映媒体实践的最新轨迹。设计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思想,以研究型的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提高业务水平。
三、传播学案例库运用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传播学案例库没有可以照搬的现成模本,如何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开发适用的案例?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新闻系都设有不同的专业方向,不同方向所学内容各有侧重,而案例库应对所有方向都有所涉及。同是一条时政新闻,报刊编辑方向的学生侧重新闻内容的采写,广电方向的学生侧重新闻表现的分析。案例的搜集很简单,难在如何整理这些案例,难在针对不同方向设计 教学方法 、如何引导学生使用案例?
第二,如何将用于教学的案例与传统课堂上对优秀成果的举例有所区分?案例源于现实,如优秀的新闻编辑案例是从新闻编辑的实际工作经历中提炼出来的,但案例又不是对现实的简单再现。我们把新闻编辑的某一段工作经历带入课堂,是要让学生扮演这位编辑的角色,感受他当时面临的困境,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可以在案例教学的最终告诉学生这位编辑当时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鼓励学生寻求更多的、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简单的重复这位编辑的做法。
案例教学中还可能出现其他问题,如教师引导话题与激发灵感的能力不足,可能会导致课堂上的冷场或偏离教学目标;学生可能会对占用实践较多的案例讨论不太适应,抱怨教师讲得太少,总是在听和自己一样无知的同学发言,收获不大,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精选案例,精心设计提问,课堂组织更加用心,将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如讲座、小组讨论等进行有机的结合,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试论新媒体对开放大学 文化 传播的影响
【摘 要】新媒体作为一种后现代文化的产物,它为社会文化的丰富和传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为加快社会文化传播的速度提供了保障。目前我国开放大学校园内,更是将多媒体应用到了社会文化的传播中,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还能加快社会文明的进步。 文章 从新媒体功能的角度出发,充分研究了新媒体技术的文化性、新媒体对大学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以及新媒体在大学文化传播中的可行性,讨论了新媒体对开放大学文化传播产生的积极影响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开放大学;文化传播力
一、新媒体的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对开放大学文化传播的文化性
(一)新媒体的概念。
对于新媒体概念的设定,专家和学者可谓是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清华大学有关新媒体学术方面的熊教授指出,新媒体作为一个新的名词,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共同产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的媒体传播之外的新的媒体传播形态。
首先,新和旧就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但在媒介形态的生成中,这种“新和旧”并不仅代表时间上的先后,其中还包含技术和理念上的先进与落后之别。对于新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衍变过程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一件事物它不能永远停留在“新”的阶段,因此“新”只是一个相对的说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事物将会产生新旧交替,新媒体作为时代的先锋行业,这种新旧交替变得更快了。现今的新媒体形式主要指的是: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对媒体形态的产生和影响,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形式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形式。
相比较于电视、报纸、广播而言,新媒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它的传播途径增加了手机、数字电视、网络等新兴的时代产物。新的媒体传播技术通过通信技术、卫星信号、计算机技术、 无线网络 、广播电视、音频播放器等终端媒体,将我们的生活更加生动化、具体化、细致化。从新媒体的传播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将会出现多元化的媒体形态,例如:平面媒体(数字杂志、电子出版物、触摸媒体)等;广播媒体(音频数字广播MP3、MP4)等;电视媒体(液晶数字电视、触屏电视);网络媒体(网络电视、www网站、Flash动画);移动媒体(手机彩信、3G网络、手机视频)等。
伴随 网络技术 与数字技术的成熟和运用的广泛,新媒体已经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新媒体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其中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增长速度最快,并且数字电视和手机电视也将快速发展。因此,新媒体的发展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充分的应用数字技术,才能实现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终端设备的全面联网使用,所以没有数字化的传播技术,就无法将单向的传播技术进行全面取代,因此新媒体也被叫做数字新媒体。
(二)新媒体在大学文化传播中的价值。
新媒体的传播技术是通过卫星信号等高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新媒体的传播技术不断发展,并且为科技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条件。在开放大学校园里,新媒体在进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仅要承担从科学知识的发现者和提出者传送到科技知识的接受者与应用者中,还要帮助他们实现科技知识的资源共享,并且还要承担打破科技知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将不同的责任扩散到不同的个体上,将科技文化知识最终实现跨越空间的共享。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不断细分,新媒体在开放式大学的文化传播功能的分化现象与科学技术信息的分流层越来越明显,现代的科学技术传播流程一般被划分为:科学技术传播—科学技术文化传播—科学技术文化哲学传播三中阶段。新媒体作为传播知识与人们间的桥梁,将把不同人群所需要的科技文化信息通过高效快捷的传播方式传播出去,当然这种传播过程是双向的。
二、新媒体对大学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
新媒体的科技文化信息传播是指文化知识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跨越时空,使扩散在不同个体间的文化知识实现共享的过程,也就是传统形式上的文化知识普及。新媒体作为一种面向全球民众的文化传播媒介,它的主要用途是使民众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容易,使民众的文化素养的到更有效的提升,对开放式大学文化传播的应用与发展提供基础。目前,新媒体对开放式大学的文化传播理念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文化知识的传播方式通常是线性而单向的,随着人们与多媒体之间的交流互动,文化传播的方式也从单向变成双向。新媒体必将成为开放大学文化传播的主要力量。新媒体作为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信息载体,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它以网络为主要传播途径,使传播过程变得复杂,对传播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开放大学校园内,学生通过新媒体对文化知识的传播无处不在,学生通过手机、电脑、互联网等形式使科学、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新媒体对学生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有深远的影响,新媒体在开放大学的文化传播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三、新媒体在大学文化传播中的可行性
(一)理论的可行性。
理论的可行性主要有三大理论依据。民本理论、信息资源的开放式理论、文化共享理论。这三大理论的不断形成和发展为新媒体在开放大学内的文化传播奠定了基础。
第一点,民本理论。何谓民本理论,它是民本思想、人本思想,是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保护人民的利益,做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民为本的思想理念自古有之,“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便民、惠民、利民。党的十七大也提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其宗旨就是以人为本。如今,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以人为本的思想浪潮在开放大学校园内广泛传开。
第二点,信息资源的开放式理论。伴随以民为本的思想理念在人们心中的日益深入,人民对民权的维护意识开始觉醒,对信息的需求也变得多元化。尤其是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开放大学校园内,学生对信息资源的摄取途径变得更加多元化,这也加快了文化传播在大学校园的可行性。
第三点,文化共享理论。文化的共享理论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移动通讯、卫星信号、3G网络等新兴的传播技术 渠道 ,进行跨地区跨国界的文化共享。而开放大学校园作为新媒体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在文化共享的传播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实践的可行性。
第一点,先进新媒体发展的势头迅猛,已经小有规模,并向成熟方向迈进。其表现在,新媒体的硬件配备设施已经逐渐完善,技术的支撑体系比较成熟;新媒体的传播种类不断增加,传播性能不断得到优化;使用新媒体的客户群日益增多。在开放式的大学校园内,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较快,对以网络、电脑、手机为新媒体文化传播主体的工具使用较多。人们对信息获取的程度和文化传播的方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第二点,日益完善的社会条件。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满足,对精神方面的享受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时机。但是,目前的新媒体还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因此,为满足人民对新媒体的个性需求,开放大学内应积极对新媒体的文化传播展开试点调查,对新媒体中产生的不足及时更新改进,为新媒体的文化传播的全面推广提供可行性的实践方案。
第三点,新媒体的文化传播在开放校园内的应用开展,并对实践经验有了一定的积累。在新媒体多元化的发展今天,各种不同形式的新媒体已经广泛应用到文化传播中,且初具规模,并逐渐成熟,这为新媒体在开放校园中的文化传播奠定了基础。
四、新媒体对开放大学文化传播的影响
乔治·格伯纳对新媒体的媒介培养理论曾经有这样的观点:幼年时我们从电视中不断学习的“文化知识”来看,它将有可能成为我们未来对世界观认识的基石,使电视成为意识形态、社会观点、理论信仰、总体价值等方面的主要来源。所以,作为媒体传播文化知识媒介的电视,它对好几代人,甚至社会的各个阶段打下了深刻的“电视文化”印记,对今天新媒体在开放大学文化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崭新的传播途径。
(一)从社会文化的信息体系来说,新媒体对开放大学的文化传播系统有了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
最显著的表现为,新媒体加大了开放大学的文化传播平台,拓宽了组合途径方式。肖恩·麦克布赖特在一本书上曾经指出:最初,人类发出的原始传播信息,来源于自身的声音、手势、姿势,后来才慢慢才创造出其他传播文化信息的手段,包括:舞蹈与音乐、火光信号、锣鼓声、符号等。当人的文化传播形式从口语转变到新媒体阶段时,人类通过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幻影成像等打破时间和空间,原有的传播接线使新媒体在开放大学的文化传播形式变得无处不在。在新媒体与旧媒体优势互补的作用下,为新媒体的传播形式创造了多种不同的路径,方便社会信息资源的流通、传播、利用,而这些信息中所包含的文化形态也将有效的覆盖在目标人群中。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的社会发展中,文化传播的整合速度加快,各种新媒体为开放大学的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个欢乐的舞台和日常化的审美平台。
(二)新媒体对开放大学的文化传播模式有了显著更新。
新媒体技术的提高为开放大学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其最重要的贡献是开展和延伸了社会的互动。在传统与现实的社会互动中,社会互动的识别程序总是以一定的身份作为起点,由于新媒体的文化传播技术在社会互动中因它的匿名性丢掉了身份识别,打开了曾经的身份识别的局限性。匿名性提供了一种安全感,是一种保护机制,它诱导人们将自己真实的观点和想法直接的表述出来,而不用有所防备和躲闪,使互动性的质量及效率有所提高,对社会的向心力、认同感、凝聚力不断加强。在开放大学内,借助新媒体的文化传播方式,在一定情境下将文化传播的主客体进行互换,使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相融合,对传统的文化传播模式进行瓦解,实现内容、技术、文化、情感的深度契合。
(三)新媒体对开放大学文化传播创造出多元的文化形式。
根据麦克卢汉在新媒体的文化传播媒介中指出:任何一种新媒体的自身形态即是一种文化内容。新媒体在开放大学传播文化的同时,也创造着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及新的文化秩序,甚至一些我们了解的文化通过新媒体的媒介技术包装和重新展现后,也需要重新审视、定义、接受、理解它。
(四)新媒体为开放大学的多元式的文化传播的对接与交流带来机遇。
开放大学的文化传播的重要条件是文化知识的共享,也就是文化的共享内容必须是人类容易理解和认同的东西。新媒体本身具有良好的操作性、互动性等特征,确保其能够按照市场的规律高效的大量生产各种满足人们信息和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在这种语言环境下,互动、参与等理念深入人心,文化多元化的碰撞及交流频率在开放大学内是前所未有的,本土文化的逐步更新,世界观、价值观的大范围形成,使新媒体在全球文化的影响下,以其独特的解读形式和直观的表现方法,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
参考文献
[1] 赵艺谦.浅析新媒体时代 广告 传播的新特点[J].经营管理者,2010,24(09).
[2] 余斌.浅谈现代大众传媒对文化的影响[J].当代电影文学,2009(01).
[3] 李明伟.新媒介形态与新尺度—“媒介分析理论”的宏观大照[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4] 雷芳.大众文化研究的转向—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述评[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5] 刘俐俐,李心姸.浅析电视节目制作中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以《东方直播室》为例[J].新闻世界,2011(06).
新媒体 传播学方向的学年论文我们可以帮助您的
新闻学的毕业论文选题其实可以从它研究的三大板块来看,其次新闻学不止新闻,还结合了传播学、广告学、电影学、公共关系等学科的知识,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新闻理论创新,新媒体时代,许多传统的理论都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急需创新和改进,对于本科生而言,创造一个新闻理论显然太难了,但是你可以看别人的理论啊,比如沉默的螺旋理论,它的主要基础就是出于恐惧心理做出的选择,但是新媒体时代还这样吗,这个理论有哪些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都可以来写文章。其次新闻史,这方面有两个写作方法,一是用史料堆积,然后提炼观点发现创新点,这需要很大的阅读量。或者是带着主观思想去研究,比如陈力丹老师的《外国新闻史》就提出了十个问题来研究,带着问题去研究历史。最后是新闻操作,这方面就是业界,新媒体时代肯定传统的编辑操作不能满足了,那有什么改变吗,这就需要去探索和总结了。
个人认为,论文的选题应注意这么几点:选择自己的专业领域或熟悉的领域进行选题,这样你才有话可说且得心应手。论点要新颖,要有自己的观点,并且观点必须明确,不可含糊不清。作为新闻学,可以写当下的热点啊。
具体的要求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