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父母离异对孩子影响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父母离异对孩子影响的研究论文

家庭心理学论文2000字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家庭心理学论文20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键词:中学生离异家庭 心理健康

“只要没有疾病,就算一个健康的人”这个观念一直伴随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健康有了更透彻更全面的认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还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以及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之才,少年强则国强。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日益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得到了众多学者,研究人员的分析和调查。据一些数据分析,虽然多数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健康的,但是心理问题也是存在的。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学习方面的问题:比如学习障碍、学校恐惧症、厌学现象、考试焦虑。

二是个人情绪行为方面的问题:比如攻击行为、退缩行为、撒谎行为。

三是社会适应方面行为问题:比如社交退缩

四是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比如,独生子女问题、离异家庭问题。

心理问题的出现,通过预防和矫治将有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70年代末离婚大潮也开始急剧上升。据统计目前全国的离婚案件占据全部民事案件的一半以上,几乎每分钟就有一件离婚案件要受理。儿童心理学家李。索说:“离婚问题是上世纪80年代儿童面临的最严重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问题。”随着我国离婚率一年比一年高,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也成了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最严重最复杂的问题。

我担任初中一年级165班班主任,66人的班级有8个离异子女或者在争吵中家庭成长的学生。离异家庭的学生性格普遍内向,不活泼,少言寡语。对自身的行为规范也不够严格要求,违反校纪校规,班级班规的概率比普通成长中的孩子要高。家庭不和睦,爱争吵,甚至夫妻分居,闹离婚等等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的初中生原本活泼开朗,积极外向,也慢慢的因为家庭的争吵带来闷闷不乐的烦恼,带来消极郁闷的心情。夫妻离婚会给夫妻双方带来巨大的舆论压力和精神折磨,带来长期难以平复的痛苦。同时对子女身心健康造成及其广泛和严重的影响。

夫妻离婚对子女的不良影响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离异家庭子女出现不良性格等问题行为要高于完整家庭子女。

二是离异家庭子女的情绪情感发展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有明显的障碍。

三是离异家庭子女的自我控制能力、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等社会性发展显著落后于完整家庭子女。

四是离异家庭子女的智力发展,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完整家庭的子女。

五是离异家庭子女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危机更普遍更严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离异家庭子女的健康危机问题是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较严重较复杂的问题。

为什么离异家庭会对其子女造成如此消极的影响呢?

第一、父母离异,父母双方的消极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子女,中国传统观念是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对于离婚说出去是一件不光彩,一件丢脸的事情,受到传统观念的冲击,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使得离婚双方承受巨大的压力,承受巨大的痛苦,产生了自卑感和内疚感。父母离异产生的异常情绪会通过父母的表情言语和行为反映出来,使得家庭气氛紧张压抑,长期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成长的青少年,不仅承受失去父母之爱的痛苦,而且时刻承受家庭紧张氛围的冲击。因此,父母离异的消极情绪是造成孩子精神紧张,情绪焦虑、反应失常等异常情绪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父母离异家庭破碎。子女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生活。父母离异后,抚养权判给父亲,无形中给子女造成了母亲剥夺环境;抚养权判给母亲,就造成了父亲剥夺环境:由长辈照看的子女就造成了双亲剥夺环境。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子女,即使,偶尔可以看望子女,也难完全弥补家庭环境的缺失。对子女智力的发展,对子女爱的感化都潜移默化中产生了消极的作用。

第三、离异家庭子女的性格不良性格成分高于普通家庭子女。有些孩子长期生活在争吵打骂的环境中,形成冷漠无情甚至是野蛮不讲道理的性格。有些父母由于婚姻不顺把埋怨发泄到孩子身上,无辜殴打孩子,小事就对孩子大喊大叫,使得孩子常常看大人的脸色行事。而在完整家庭成长的孩子,能得到父母亲人的关爱,使得孩子对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活泼乐观,尊敬老师,热爱父母。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烦恼也愿意和老师和父母一起分享,一起面对。

由于离婚率一年比一年高,离婚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被更加关注。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发展的种种缺陷更加严重,面对这样现实的问题,必须同时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力量,调动三方面的力量来强化综合教育力。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美满幸福的家庭,不仅仅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也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保证。离异家庭子女的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多接触社会,多和同龄伙伴玩耍,广泛交际,丰富子女的精神生活。不要让他们沉浸在失去父母的关爱的悲痛中,对生活对未来心灰意冷。

学校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以包容的心看待离异家庭子女。对于这部分人群可以进行个别辅导加强智力培养,对不合群的离异家庭子女加以鼓励和勉励。多开展文体活动来疏导消极情绪的离异家庭子女。让他们在学校活动中,在校园文化的渲染中端正自己的心态,阳光快乐的成长。

无论是离异家庭子女,还是完整家庭子女在成长中潜移默化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有责任有使命给新时代的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因此,社会应该运用多种社会控制手段,行政执法能力保护青少年的权益。如行政控制、舆论控制、法律控制等来保护离异家庭子女的基本权益。于此同时,更加应该加强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关注,应当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加强这一人群的教育,加强社会保障,使得这一弱势群体有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有人格和尊严的保障。只有这样,离异家庭子女才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只有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一起为青少年创设良好的环境,学校特别是班主任经常找离异家庭子女谈话沟通同时向家长反映其子女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心理变化,并且提供教育子女的好建议好方法。家长密切配合学校关心爱护和帮助这些弱势群体。社会给离异家庭子女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好家庭是一所好学校,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完整的家庭充满了无私和关爱,孕育着包容和力量。这样的好学校需要夫妻双方去经营和维系。随着社会的进步,离异家庭子女越来越多,这既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又是一个正常的群体。这个群体需要大家的包容和关爱,也同样需要大家的一视同仁,不歧视,不冷眼相看。

参考文献

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傅安球,史莉芳:《离异家庭子女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雷劈(主编):《中小学生行为问题干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思想学思潮,它主要关注和激发人内心所具有的美德、积极的品质、能力和潜力等方面,为获得幸福的生活提供帮助。

而将这种理论运用于少儿教育中,则是重视个体的发展,提倡加入更多关于快乐、希望等元素,提升少儿的心理素质。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股心理学思潮。

2000年,E.P.Seligm和Csikszenimihalyi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联名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在文章中他们宣称:“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

随着社会的进步,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上已经有很多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投身到了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中。但是,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实践过程中,诸多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沿袭了长久以来的消极心理学的方法,重点仍然放在预防和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上,结果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治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不能激发儿童内心积极向上的力量,促进儿童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快乐感。因此,要打破传统一贯的方法,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到学校,深入到家庭。

二、正向引导,建立沟通的桥梁

俗话说: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一面镜子。孩子上了小学之后,有了更多的朋友,学校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父母每天早上将孩子交给教师之后,对于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多少?放学接到孩子时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问孩子:“今天考试了吗?考多少分?”或者“今天上课老师表扬你了吗?”这些问题的导向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会让孩子在潜意识中慢慢形成考好成绩就等于开心的想法。

虽然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什么问题,但是毕业之后,孩子就会变得迷茫,不知道除了成绩好受表扬会开心之外,还有什么其他事情是快乐的。所以,作为家长,要试着用正向开放式问题去引导孩子。比方说,家长可以尝试去问孩子:“今天感觉怎么样?说点开心的事情和爸爸(妈妈)分享一下吧。”

这样的引导首先让孩子得到一个反馈,就是今天在学校有开心的事情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自己开心他们也会很开心。所以,当孩子津津有味地给家长描述在学校里的开心事情的时候,也请家长用心去体会孩子的真实感受,给予适当的回应。

三、以身作则,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

积极心理学的最终目的是利用人类既有的经验开发潜能,最终使人和谐发展。孩子在学校中能够和同学一起愉快学习已经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了,所以,当孩子回到家中,家长也要努力去营造和谐融洽的气氛,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到安全,感受到被尊重,不断健全孩子的人格,完善孩子的心理。

当孩子说无聊、没劲的时候,家长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否就是拿出电脑或者PAD给孩子,让他自己去玩,以求不要影响到自己手头的事情?有时候家长对着孩子使劲吼,甚至打骂孩子,认为他们花在电子产品上的时间太长。可是,回过头来看看自己,事实上孩子就是家长行为的一面镜子。

孩子对电子产品的迷恋的原因不排除游戏的吸引力,但是更多的原因是孩子在家太孤独。在学校中,小伙伴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回到家就没有玩伴了。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比较多,没有玩伴的孩子内心会变得很空虚,极度需要某样东西去填补,这个时候电视、电脑正好乘虚而入。

对孩子来说,有了它们作为伙伴会觉得很开心。所以,要想让孩子少玩电子产品,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给孩子讲故事,与孩子一起看书、做游戏,让孩子深深体会到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要比与电脑、与游戏在一起的时间更开心、更快乐。这些都需要家长付出爱心,从正面去帮助孩子,引导孩子,让孩子了解快乐是陪伴,快乐是分享的道理。

四、重信守诺,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

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关注点不能只停留在心理问题的疏导和治疗上,应该将注意力转向培养孩子的积极品质上。如重承诺守信用。孩子是否守信,是否能得到其他人的信任,这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在家庭中,家长往往是一言九鼎,决定的事情不容孩子去更改。对于孩子做的决定,他们却能轻易废除。

这样的事情对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没有任何好处。那么该如何去做才能让孩子体会到重信守诺的意义?心理学上关于自我决定的研究认为,人类的需求有三个:胜任、归属、自主的需求。

只有当这三个需求都得到满足的时候,个体的幸福将具有乐观的前景,个体就会受到内心的激励,从而激发自身的潜能,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个体。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也许你的孩子是一朵鲜花,能开出美丽的花朵;也许你的孩子一生都不会开花,但他却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用心去陪伴孩子,用心去呵护孩子。

纵观古今中外,很多名人的成长,都是和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熏陶分不开。我长期奋战在教学一线,通过观察了解,总结出影响孩子成长的家庭因素有以下几点:一、父母离异。父母离异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大因素。父母离异,受伤最大的就是孩子。因此,在很多不美满的婚姻中,孩子成了最大的牺牲品。给孩子心灵造成很大有伤害,使孩子失去生活、学习的信心,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变化,变得沉默寡言。在我当班主任的时候,遇到好几次这样的事情。代上一级学生时,有一天我正在教室上课,民警找到我说找班上一个女生,我让这个女生随民警去了。这个女生回到教室一直在哭,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把她叫到办公室还在哭,原来是她的父母离婚了,民警来征求意见,问她愿意跟哪一方。我只好把她安慰了一番,给她讲了一些道理,希望她能面对现实,不要因此而影响学习。这个女生以后的性格更加文静、内向了,学习退步也很大,这不能不与她父母离婚有关。这学期我班上又遇到这样一位男生,他的学习不是很好,但从他的作文中,我读出了他的心声。“时间飞逝,一年又一年过去了,转眼十四年过去了,我也开始懂事了。不知父母什么时候有了太多的矛盾,便要离婚。不久这事传到别人那里,然后传到祖母那里。很快四天半过去了,又是星期五了,我高兴地回到家中,这时我还什么都不知道。当我看见父母两人一人坐在一间屋里时,我还以为他们有点矛盾,便到母亲那里去问,但她不说,我便去问父亲,他也不说。这时祖母叫我到她那里去,去了后我才知道,原来是父母要离婚。我就拿着刀子把父母叫过来,用自己的生命威胁他们。可是他们已经离婚了,我听了后,便把刀子往地上一扔,走进屋里把门一锁,把自己关在屋里一天半,我要让父母过回以前的生活。可是他们现在已各奔东西,以前的那个家再也没有了,让我深受打击,但是我还想有以前的那个家。”读了学生的作文让人心酸,为人父母的家长们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如果仅仅为了自己的感情而置孩子于不顾,那难道也不是太自私了吗? 二、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我国古代就有“将门无犬子”、“书香门第”、“世家之说”。就是说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对一个人成才来说至关重要。“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家庭整天处于吵架声中、麻将声中、不健康的环境中,必然会使孩子身心受到伤害,甚至走上歧途。一个女生曾在周记中这样写过“一阵激烈的打斗把我从梦中惊醒,我吓得在被窝里蜷成一团。唉!爸爸妈妈又在‘战斗’了,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呀,我不禁这样问自己。自从妈妈热爱上打麻将,我们家就一直处在‘战火销烟’中,每到周末我心情就不好,因为我不想回那个家。回去也是我独自一人,每天晚上妈妈都去打麻将,什么时候回来我都不知道。有时我作业遇到难题我是多么希望妈妈能给我讲一下,可妈妈又在哪呢?有时我想与妈妈说心里话,可妈妈不在家,爸爸一直在外打工,我有话也无处说。爸爸有时打工回家劝妈妈不要打麻将了,可妈妈不听。因此他们经常吵架、打架,有时打得很厉害,我吓得直哆嗦。”从教以来,我深深感受到父母感情不合或家庭矛盾不断,对孩子的学习影响很大。这次期中考试的作文题目是《我喜欢这样的家》,我摘抄了一位学生作文中所写的片段。“我的爸爸妈妈一天就知道吵架,我每一次回去,他们总是在那儿没完没了地吵着,每周星期天去学校时,他们还在那里吵,我和姐姐烦都要烦死了。还记得有一次,爸爸开车送我们上学,妈妈也坐在前面,他们从出发时就一直在斗嘴,我和姐姐就在车上听着。过了一会儿,爸爸也有些不耐烦了,吵闹的声音越来越大。结果,爸爸一不注意撞在了路边的大树上,车上的四人都微微受了些伤。可爸爸妈妈还不罢休,还在互相推卸责任,又争个没完没了。”还有一个学生写得是自己的爷爷奶奶,是这样写的。“在我的家庭中,每天都会发生很多没有必要的争吵,都是为了一点小事,两个人吵架。这些吵架的每一个画面都深深印在我心里,给我的心灵造成很大的创伤。在我5岁时,爸爸妈妈离开了我,都到外面去打工了,家里就剩下我、爷爷和奶奶三个人。爷爷和奶奶总是为了一件小事在我的面前打架、吵架。他们每次打架有时还摔东西,我每次去拉,去阻止都没用。而以后他们每次吵架打架我都去叫邻居家的阿姨去阻止,当时阻止不吵了,可还不到一个小时又吵起来了。而且爷爷奶奶他们的语言出口成脏,让当时只有5岁的我听见了,简直是难以忍受。让我在幼小的时候就经历这种不必要的纷争,这是在为我以后的人生道路做坏榜样呀。”可见,家庭的这种不和谐对孩子的影响是多大,可作为家长的父母们,是否能走进孩子的世界,去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三、单亲家庭或父母外出务工。我从教以来,发现大多数单亲家庭学生性格都比较孤僻、内向、敏感,学生学习起伏比较大,而且容易依赖于关心他(她)的人,产生好感,引发早恋苗头。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容易走极端,要么和单亲家庭学生相似,要么成为双差生。这与和父母缺少沟通交流,长期感受不到父母爱的温暖有关,也与远离父母的教育,隔代教育缺乏共同语言和溺爱有关。我经常从学生的作文、周记中看到他们的心声,这是一个单亲家庭孩子写的,“又是星期五,别的同学脸上挂满了笑容,脸上写着几个大字——回家了。可我却一点也不开心,因为又要回家了。又是坐在公共汔车上,到站了,一下车,眼前便是一座既陌生又熟悉的房子,是多少同学期盼回的地方,可我却害怕进去。一座空荡荡的房子,没有家人,没有一丝家的温暖。我感受到的只是寒冷,似乎这寒冷已浸入了我的每一寸肌肤,深入到我的心脏,深入到我的骨髓,我的神经。我不喜欢这样的家。”一个留守学生写《我喜欢这样的家》是这样写的,“我非常喜欢有一个美好的家,但现实却不是如此。我妈妈、爸爸都在外地打工,所以我给大家讲讲我想要的家吧。星期六,我还在床上睡觉,妈妈正在做香喷喷的早饭,我老爸正在玩手机。饭做好了,妈妈说:‘金兵、思凡起来吃饭了。’我和爸爸便穿衣服、洗脸,准备吃饭。中午,我在我的房间写作业,爸爸在给我讲题,而妈妈正在干家务活。过了一会儿,我把作业写完了,去帮妈妈扫地,用洗衣机洗衣服。忙完了,时间将近下午,我们一家出去散步,去广场上玩。我和爸爸妈妈打乒乓球,妈妈总是抵挡不住爸爸的攻击,突然爸爸一个抽,妈妈准备防守,可已经来不及了,太帅了。爸爸赢得了胜利,下面该我出场了。我是防守型选手,爸爸跟我打了好一阵,才胜了我。爸爸果然是我们家的乒乓球高手,太厉害了。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坐在炉子旁看着电视,到了十一点多,我就去我的房间睡了。这就是我家的一天,可现在这一天还不能实现,因为他们在外面打工。妈妈、爸爸,我好想你们呀!我一定会努力学习的,不会让你们为了我这么辛苦地打工。我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切都会实现,为了这个愿望,我一定会努力的。”希望外出务工的家长们多去为孩子想一想,为孩子的感受想一想,为孩子的教育想一想,世间很多事情都可以弥补,可错过了对孩子的教育、关爱是无法弥补的。四、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的影子。我曾在一份青少年犯罪调查资料中,看到很多盗窃、斗殴、卖淫罪的案犯,都是在成长中与父母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而我们今天的一些父母,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矛盾了,先不找自己孩子的过错,而去质问、打骂别人的孩子,甚至还对自己的孩子说“你胆子放大一些,别人敢欺负你,你就打他,出了事情,老子担着。”难怪才会出现那么多“我爸是李刚”,出现“李天一事件”,试问下,家长就没有责任吗?农村里的老人常说这样一句话“上梁不正下梁歪”。而我们很多家长每天坐在麻将桌前,能把子女教育好吗?有的家长喜欢喝酒,酒醉后失德失言,能给子女树立一个好形象吗?有的家长没有健康的情趣,自己沉迷于游戏的世界,能保证子女不打游戏吗?有的家长喜欢看一些暴力、凶杀、色情影视,能保证子女不走上歧途吗?有的父母脾气暴躁,对孩子动辄打骂、讽刺挖苦,给孩子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产生逆反心理。你在抱怨孩子脾气不好的时候,你想过这有没有受到你的影响?你今天对他暴力,他明天就会对别人暴力,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补偿心理。五、溺爱。随着家庭独生子越来越多,家庭溺爱问题越来越严重。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或者给孩子很多的钱,任由孩子挥霍一空,从不过问。有的家长看别人家孩子有的,自己家孩子也一定要有。著名主持人杨澜的“穷养儿子富养女”的教育观得到很多人的赞同,让孩子从小受些磨难对他将来肯定有好处。而现在有的家长从不让孩子做家务活包括孩子自己的事情,我班上学生开学有的不会叠被子,教一个多小时才会叠。有的学生连袜子都不会洗,我去宿舍检查时发现把臭袜子放在柜子里,我通过了解才知道,他每周的衣服鞋袜都是奶奶帮他洗的。有的家长孩子犯错了也从不管教:常言道:爱之深,责之切。孩子犯了错父母该说服教育的就该说服教育,该责备的就该责备,有时确实有必要打时,也应该掌握分寸地打。但我们的父母有时却不是这样,小时候孩子犯错,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做错了就做错了吧,但殊不知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他们小时候不改正长大了就更难改了,孩子做错了事,父母管教,孩子就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长大了,父母就更不愿意责备孩子了,他们认为孩子有自己的自尊心,如果训斥孩子会让孩子自尊心受到打击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殊不知这样只会让自己的孩子缺乏承受能力。如果到社会上很难适应社会,承受不了别人的批评与责备。苏联作家高尔基说“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识。”所以我们的家长们在爱孩子的同时要会爱,否则就成了害。做为家长要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如果说社会是一个大染缸,那么家庭就是一个小染缸,家庭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比社会、学校更大。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们的社会前进和发展,也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和谐。所以,为人父母者,要多替孩子着想,多陪一下孩子,多教育、关心孩子,为孩子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及疏导论文

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及疏导论文,家长千万不能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是甜蜜和困难交织的过程,看完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及疏导论文,学着启蒙家里的小天使吧!

一、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

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不良的家庭环境中,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都不成熟,他们是脆弱的、敏感的、无知的。他们受到了种种伤害,不少人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通过几年的实践、分析和积累,我们发现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具有自卑感。

这类学生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谈双亲的事,对任何人都保守着这个秘密。这些学生有的原有美好而远大的理想,有的甚至一度要改变环境,但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顺利发展。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从而上课回答问题不敢举手,即使老师点名叫到他们,他们由于怕回答错了,其他同学笑话自己,而不敢大声回答。

(二)感到孤独。

单亲孩子,特别是随父亲或生活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产生孤独感,少言寡语,胆小怕事,自卑,不愿意和同学交往,整日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城堡里,这种类型的学生,学习成绩往往中等偏下。

(三)做事我行我素。

其主要表现为无组织纪律观念,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控力差,对集体漠不关心,以自我为中心,心中没有父母,没有同学,没有老师,没有他人。久而久之,养成了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心理特点。常迟到、旷课,爱说谎话,对老师的批评不予理睬,不遵守校规班纪,学习成绩较差。

(四)对任何事都感到怀疑。

对任何事物都抱怀疑态度,不愿意相信任何人,对教师的表扬和批评麻木不仁,把继父母的关心当作是坏事,认为他们在害自己。没有集体荣誉感,不参加公益活动。学习上拖拖拉拉、无上进心,学习成绩中游偏下。

(五)严重的逆反行为。

这类学生学习努力,成绩中等偏上,但他们幼小的心灵早已背上家庭沉重的包袱,他们感到自己被父母拒绝,为家庭的破裂感到羞耻。这种类型的学生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不服从老师的教育,经常与老师作对,他们有时会把对父母的不满发泄在同学身上,欺负同学,惹是生非。他们有时为发泄内心的郁闷,有意违反学校纪律,以引起老师的注意,求得心理的暂时满足。他们做事很少考虑后果,容易受外界诱惑,加上法律观念淡薄,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二、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疏导策略

针对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现状和心理需要,我校心理咨询室在“心语信箱”中特别开设了面向单亲孩子的“爱心热线”,利用课余时间和孩子们倾心交谈,还特别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跟踪卡,方便心育老师和班主任及时分析并提供辅导。同时我校的每一位任课老师,在师生交往中用爱的语言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用爱的行动传递温情,引导他们善待自己,用爱的激励,使他们重拾自信,和其他孩子一样愉快、健康地成长。我们认为,加强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我们总结出强化对来自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的经验和主要对策。

(一)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服务。

倾吐、发泄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因此,我们有必要给孩子提供一些倾吐、发泄的途径。譬如,老师可以经常找单亲家庭的孩子谈心,了解他们心中的苦恼,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症结。学校也应该成立心理咨询服务站,让学生通过写信、电话、访谈等方式来倾吐自己心中的烦恼,发泄心中积压已久的郁闷情绪。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情况进行备档,分层次地适时教育,特别是班主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如六年级的王同学因父母经常闹离婚,他感到家庭没有温暖,生活没有味道,就想离家出走。学校领导知情后,马上商量对策,并把如何开导的对策交给校“悄悄话中心”,进行个案分析并跟踪指导,收效明显,该生已摆脱了心理上困惑,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我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实践证明:经过对有需求的单亲家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疏通,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表现、学习努力程度,总体上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鼓励学生消除自卑。

一般来说,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负担重,耻于让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对此,班主任应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积极参加班集体的各项活动。譬如,对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同时也增进同学友谊。对能力较差的单亲家庭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对缺乏家庭爱的单亲学生,可以用集体的“爱”来温暖他们孤独的心,用师生的真情填补家庭爱的残缺,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比如,我班有一个单亲家庭学生,情感消极,性格抑郁,行为自闭,完全沉溺在自己的个人世界,很少与外界交流。我就有意识地利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冷漠。安排学习委员和他坐同桌,鼓励其他同学们和他交流。终于,在一次语文课上,他以独特的观点,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他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他体验成功,使他摆脱自闭心理。心灵的交往,积极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失望的心,使他消除了自卑,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三)用爱心唤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上进。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以说,爱学生是老师必须具备的美德,而得到老师的关爱,也是每个孩子最基本的心理要求。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子女,他们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当他们看到其他的孩子被很多的“爱”包围着,既羡慕又自卑,渴望得到爱的关心。他们的心灵极易受到了创伤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因此,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爱。有的单亲家庭学生性格孤僻,意志薄弱,自由散漫,缺乏进取心,甚至破罐子破摔。老师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而要在平时多关注这些学生,消除师生之间的“隔膜”。师生间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上的相容,就能创设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良好氛围,有效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针对一些学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行为反复无常的特点,思想工作不能简单化,老师对这些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有信心,并要有作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只有无私的爱和耐心的教育,才能激起他们的上进心。

(四)及时与家长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阵地。可以说,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因此,我们要就单亲家庭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形成教育合力。要求家长不要将自己的痛苦和烦恼在孩子面前过多地暴露,因为这样可能给孩子带来压力。要求防止过于呵护和溺爱的倾向,在关心、爱护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强、自主、自立、吃苦耐劳的品质。老师要进行多次家访,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因为只有家校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转化效果,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比如,我班有一个学生,由于父母离异,随母生活,性格内向,有自卑感。于是,我就找他和家长谈心,邀请他和家长参加联谊会,在老师的多次劝说、沟通、帮助下,他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性格变得开朗,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五)学科老师积极配合,参与心理疏导工作。

学科老师应该注意加深师生间的真诚感情,用情去激励、温暖、鞭策学生,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学生对老师的关爱特别敏感,因此,学科老师也要参与心理疏导工作,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自觉愉快地接受教诲,老师自然期待每一个单亲孩子都将有自己美好的生活。请记住高尔基的一段话:“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能做到的事……爱应该有爱的方法,有爱的技巧。”只有老师正确认识单亲家庭孩子的状况,以及出现的问题,这些有过心灵创伤的孩子才能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愿大家用真爱开辟通向单亲孩子心灵的道路,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单亲孩子得到温暖阳光的照耀、甘甜雨露的滋润,健康快乐地成长。

(六)心理疏导工作有效的关键是“对症下药”。

学校对单亲家庭学生要加倍关心,特别在心理疏导上要适时适度,关键是“对症下药”。一般而言,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受家庭变故的打击,初期是极度失望,万念俱灰,还爱哭,喜欢孤独,学习成绩急剧下降,这个阶段一般会持续3―6个月。中期会出现无所谓心态,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思想开小差,甚至于旷课、逃课。再到后来是内心极度痛苦、空虚。根据这一规律,心育老师要密切注意家庭变故学生的思想状况,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引导措施,并提供有效的帮助。譬如,当学生对前途充满恐惧、担心、忧虑,情绪极不稳定时,老师应更加关心他,以减轻他的内心痛苦。当处在盲目乐观,什么都无所谓时,老师不仅要关心、安慰他们,而且要给他们指明方向。当处在极度痛苦时,老师要谨慎从事,避免当面谈论敏感话题,关注其动态。

父母离婚后,如何疏导孩子的心理

第一、千万不可回避事实真相,含糊其词的隐瞒孩子,要很真实的直接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

第二、一定要让孩子明白,父母之间,大人的事情与他这个小孩子无关,无论什么时候爸爸妈妈对她的态度,都会像从前一样,都不会影响到他的生活。

第三、要和孩子讲明白,父母离婚只不过是爸爸和妈妈,由于什么原因不能够在一起住了,只是分开住而已,而不是发生了多么大的事情。(强调分开住,而不是永远不在一起了)

小孩很单纯,他们的单纯和善良,是能够理解父母之间的难处的,现在的小孩子都和小人精似的。很快就能够理解和适应家长处理的结果。

至于,那些孩子的家长,真的都不如那些小孩子们有担当,会理解人。由于自己的草率和不负责任,拿着婚姻当儿戏,说结就结了,说离就不顾一切的离了,其实真正伤害的,只有他们那无辜的孩子。

有句古话是这样说的:“人的一生上孝父母、下养子女这是天职,人什么德都可以缺,但这上孝父母、下养子女这德份可不能缺。你要是缺了这德份,那你以后的生活一定好不到哪去”。

既然婚姻不能继续了离就离了,但抚养孩子的义务可不能离不能丢,作为孩子的爸爸或妈妈(我指的是,拥有孩子主要监护权的那一方家长),离异后,应尽量不让孩子的日常作息,发生太大的变化,保证孩子能够继续进行,良好的社会教育。那些离婚后的家长,离婚后的生活不会好到哪去,好多都是因为离婚之后生活一片混沌,而无心教育和管理孩子,假如遇到自知教育孩子心有余而力不足时,应及时主动的到孩子的学校,找到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和老师进行深层的沟通,请老师和学校对你的孩子,多加关注和教育,作为家长没能力,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那么,就尽其所能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正确成长的道路,也算是对你孩子的一个补偿,对社会的一个负责任的交代吧。

离异家庭该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呢

一、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双方的爱。

父母的爱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减压剂,要通过语言和行动的交流让孩子明白:即便父母分开了,也不会影响他们对自己的爱。即使今后组建了新的家庭,血缘关系、亲子之情永远都不会改变。

在离异时,最愚蠢的做法莫过于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对对方的仇恨种植到孩子的心里,让孩子去恨一个原本他最应该爱和亲近的人。

这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最大的痛苦,孩子的心灵在仇恨的拉锯战中怎能不抑郁悲伤,怎能不充满无助和惶恐呢?

二、要帮助孩子打开封闭的交际圈。

鼓励孩子走出幽闭的心灵,多结识新的朋友,多参加户外活动。遇事退缩、封闭自我、减少交际是很多离异家庭孩子的通病,而他们抑郁的症状就会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不断加剧。

好朋友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孩子打开心扉、吐露心声,而朋友之间的互动则有助于培养孩子乐观宽容的性格,从而与抑郁症说“拜拜”。

三、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

父母离异是孩子人生中经历的巨大挫折之一,父母要教会孩子如何正确面对并处理人生中的困境。多关心、多鼓励,少批评、少责骂,让孩子学会忍耐和理解,同时学会在逆境中寻找精神寄托。

四、要注意孩子平时的情绪变化。

假如孩子受父母离异的影响,情绪上已经出现抑郁的症状,就要及时调整养育环境和养育方式,有意识地帮孩子创造愉快的事件和活动,努力让积极情绪来抵抗消极情绪。

允许孩子释放不愉快的情绪,对孩子的烦躁和抑郁表示理解,并帮助他们寻找发泄口。当然,如果这一切都不奏效的话,就要及时寻求心理医生和专家的帮助,陪孩子一起接受专业指导,陪孩子度过这段艰难的时期,让孩子接受并懂得父母离异的事实和仍然爱他的现实。

这样的论文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心理学进展)这本书说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是这个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

读研究生对农村孩子的影响论文

也分专业的,不能一概而论。

当然,这答案毋庸置疑,如果你怀疑的话可否告知一声还有啥有出路的方法。

上大学到底给农村孩子带来了什么?给他们带来的是命运的改变。或者说给他们整个的人生。都带来了改变。

一个在大山里。或者是特别偏远的农村生长的孩子。他的视野特别的狭窄。因为在大山里出行都不是很方便。因此,见到外面世界的机会也很少。几乎就长在大山里。如果不是考上大学,可能这一生都不会走出大山,走出偏远的农村。因此,这些孩子在接受到老师的教育的时候。基本上也都是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将来走出这个大山。到城里生活。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这些孩子在上学的时候。也是非常努力的。他们也没有那么多课。更没有那么多辅助教材。但是。经过刻苦努力的学习。最终考上了大学。走进了大城市的生活。这时候才发现。知识真的是改变了他的命运。

经过大学期间的学习。毕业以后。留在了某一个大城市工作。然后靠他们自己勤奋和努力,在城市里站稳了脚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有很多,还把父母也接到城里。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也可能改变了他父母的人生。以及它的后代的人生。当然,这个过程是艰苦的。特别是在大学的四年里。往往家境都比较贫寒。在读书期间。特别好的菜她都不敢吃。你们也没有那么多钱。正是这种艰苦的环境。困难的生活。才造就了很多农村的孩子。都给自己确立了一个方向。我要在这个城市生活。我要为生活努力学习。目标确定以后他们在奋发的学习。事实已经是这样的。只要你努力就会有回报。正因为他们这样的努力。才最终在城市站稳了脚跟。

走上工作岗位的,他们仍然也是很努力的。不像有些城市里的孩子。靠着自己家庭的关系。靠着父母的经济支撑。一切好像来的都比较容易。而他们却不是。真的是靠自己一点的努力。积攒起来的。生活中很敬佩这样的孩子。他们的努力人人都看得到。这种精神真的是值得成为的孩子们学习。

总之上大学给农村的孩子带来了好的生活。知识面的开阔。视野的广阔。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知识改变命运的真谛。

最基本也是最实用的一条:农村娃通过上大学,能花最小的代价,以最安全的方式,逐步褪去旧有的农耕价值观,融入城市的规则体系里,变成一个合格的、适应城市文明的现代人。两个关键词:代价+安全。先说头一个。比方我是个农村娃,高考失利上不了大学,只能靠“打工”这种方式进入城市,并妄想在城市里扎根立足。头三年一定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因为农村和城市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环境”,环境不同,自然规则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我要逐步改变自己从小建立的“农耕价值观”和农村生活习惯,慢慢适应并接受城市的规则与环境,才能在水泥地上顺利扎下第一条根系。比如,放弃家乡土话,学说普通话,在公众场合放弃高声大嚷,学会轻声慢语……比如,学会不随地吐痰,不逮着个角落就解开裤子呲一泡,尽量少说脏话,不带三字经……这些例子能举出无数,从小在农村养出来的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进了城市后处处格格不入,随时都会跟密集的人群产生碰撞,引发和他人的冲突、争执和矛盾,给我的生存造成意想不到的麻烦。偏偏我是以“打工”的方式才进入城市,生存是我的第一需求。而这些麻烦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给我的生存带来威胁,被孤立被鄙视,甚至被辞退。也就是说,我既要拿出全部力气来应付生存,也要随时注意减少与别人的冲突,同时尽量观察和留心别人的一举一动,来学习和模仿,自我改造和改变。那段时期压力很大,也非常艰难。但如果,我是以“上大学”的方式进入城市,这种“生存压力”无形就减少了很多,至少我搁大学里有吃有喝有住,不用担心饿死冻死,学费生活费是父母要操心的事儿,我只需要应付“学习压力”就行,没有后顾之忧。至于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有三年时间,大可以慢慢来。而且越好的大学,学费越低,各种奖学金越多,课余打工的机会越丰富,一个农村娃,只要学习好,上大学不仅不会给父母带来经济压力,反而还能挣点小钱,抽空谈个恋爱,非常滋润。我打工就未必,进城头三年一定混在城市底层,消费高,挣得少花的多,辛辛苦苦一年下来,挣那俩钱基本全交了房租,变成伙食费话费交通费,全还给了城市。这就是上大学和打工两种方式的区别,前期融入城市所付出的代价不同。明显上大学花的代价最小,是个舒服的捷径。其次,安全性。

隔辈教养对孩子的影响研究论文

隔代 教育 与亲子教育一直是我国 家庭教育 的两种基本方式,共同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隔代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年轻父母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隔代教育成为近年来经济变速发展凸显的一种社会现象,本文正是基于这样达到问题,阐述隔代教育的利弊,从教育方式和理念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关的策略。

关键词 隔代教育 利弊 教育方式 理念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教师报《幼儿教育周刊》第31期提出了隔代教育时代来临,并发表了评论员 文章 ――隔代教育“隔”住了什么?作为一名从事幼儿师范教育的教师,面对隔代教育时代的来临,需要积极地去应对隔代教育的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节奏加快,自我实现的意识增强,生存竞争的压力日益加剧,不管是城市的“白领”,还是农村的“来城务工群体”,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不得不把孩子交给祖辈来带养,这样的社会现实,促使祖辈们承担起更多对孙辈的教养职责,而隔代教育作为近年来经济搞速发展凸显的一种社会现象,正在对众多 儿童 的成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1问题与现象之辩

暂时对隔代教育的优劣不予置评,而对隔代教育应以一种社会现象而非社会问题进行定性。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我国,甚至全世界隔代教育的出现都是不可避免,可以说隔代教育的出现是必然的。细究隔代教育出现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点:

(1)在城市,双职工家庭占了多数,许多父母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小孩;在农村,迫于生存压力,很多年轻的父母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务工,由于经济、入学、生活习惯等原因,将小孩交给留在家乡的父母亲教育,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留守儿童的数量迅速增加(达7千万),隔代教育问题也就显得十分凸显。

(2)长辈在教育晚辈时有天然的优势,这也就是出现隔代教育的客观原因。一方面,长辈对教育小孩有 经验 ,这种经验是年轻父母所没有的。另一方面,长辈对晚辈的疼爱也使得他们在教育小孩时表现出更多的爱心和兴趣,与其请别人来带小孩,不如让自己的父母帮助自己。

现代社会“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也间接导致了隔代教育现象的出现。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贯彻,“四二一”型的倒金字塔式的家庭结构也成为普遍的现象,许多老人退休后跟随自己的儿女生活,也就顺其自然地帮着他们带起了小孩。隔代教育是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我们不能将其当成一种社会问题一棍子打死,更不可能设法通过某种手段杜绝它的出现,给予高度关注。

2利弊之辩

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对整个社会来说,是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特别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祖辈群体的存在现状,隔代教育对幼儿的成长上的影响是弊大于利的,所以我们必须优化隔代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现代教育模式的基础框架下,避免隔代教育的不足,让教育和临代教育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形成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模式。

(1) 隔代教育造成“隔代亲”是父母永远的“心头痛”。根据发展心理的研究成果,婴儿期最重要的任务是要获得信任感,而这种亲密与信任的培养是在2岁之前培养起来的。如果父母在小孩成长的关键期“失位”或者“错位”,以后要建立起这种亲密感可能就十分困难。由长辈教育长大的小孩往往在回到父母的身边后,表现出生疏甚至是排斥等不良反应,这种隔阂是对小孩发展不利的。

(2) 家庭教育方式有民主型、放纵型与专制型几种,在民主型家庭中长大的小孩往往表现出最健康的心理特征。而通过隔代教育长大的小孩可能表现出娇惯、自卑、暴躁、不安全等不良性格特征。家养而不教,在这样的教养模式中,经常出现溺爱、放纵或是专制等教养方式。在小孩成长的关键期,如果他们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与教育,往往会出现许多不良性格,而这也是在以后的教育中很难纠正的。

(3) 观念的撞击是隔代教育不可避免的话题,传统与现代的争论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更为激烈。长辈的教育观念往往陈旧,甚至是有点不合时宜,在老旧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作为教育成果的孩子就有可能有些“先天不足”,如保守、不自信等都是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两代人关于教育孩子的争论中,经常出现两败俱伤的情况,谁都不会妥协,教育就可能成为一场“拉锯战”。

但是隔代教育也并非一无是处,它的优势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显而易见的就是,长辈对小孩有天然的感情,这种情感的优势是教育的最重要的东西。细心、尽力与无私让小孩感受到的是深深的感情与浓浓的爱。在教育小孩方面,老人也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经验,一些素质较高、社会经历丰富的老人对孙辈的教育也非常成功。

3教育方式与理念之辩

近年来,中国的家庭教育出现很多严重问题,其中日益普遍的隔代教育问题更令人担忧,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积极地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 方法 ,教师要相互沟通协调好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的关系,让两者之间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形成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特别是教育方法,要反对祖辈家长对孩子的各种需求,他们通常采用简单的、直接的满足方式,忽视在引导孩子获得满足的过程中,让孩子探索学习和接受锻炼的机会,过分强调安全,不敢让幼儿冒险,不利于幼儿自信心和胆量的培养。

在教育理念上,一些祖辈家长视野狭窄,思维僵化,价值观教育观、比较保守,观念过时。祖辈对孙辈的教育往往重情感,轻理智,比较注重身体和生活上的照顾,缺乏对幼儿的思维能力、健康发展的关注,故这不仅需要个体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努力创造良好条件环境,更需要我们更新教育理论,让隔代教育不隔儿童的身心发展,不要让隔代教育隔住儿童的未来。

4隔代教育对策

4.1 政府实行政策扶持,推行子女随家长就读

政府首先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让户籍与学籍脱钩,推行子女随家长工作地就近入学,实行同等待遇。

4.2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构建社区教育网络

政府加大投入,并实行教育资源分配均等化,取消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政府应根据地方学生的数目,建立相应数量的学校,并改善办学条件。

4.3加强教育管理,关注留守孩子真空

政府牵头,各所学校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对有隔代教育的学生进行统一管理,比如对学生祖辈进行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和 学习方法 教育等,以减低隔代教育带来的影响。

总之,隔代教育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然产物,它有利但更有弊,其原因是两代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何降低隔代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危害,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然后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东子.隔代教养难以替代父母之爱[N].健康报,2009-8-14(004).

[2] 傅晨.试论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养成的影响[J].科教纵横,2010(9).

[3] 黄珊,陈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2).

[4] 何梅.隔代教育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服务功能[J].内江科技,2007(3).

[5] 何突敏.加强对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J].教育教学研究,2004(6).

[6] 李洪曾.幼儿的祖辈主要教养人与隔代教育的研究[J].家庭与社区教育,2005(6).

[7] 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8).

[8] 李雯婷.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一基于隔代教育对其的影响[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10).

[摘要]:迫于当前繁重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不得不把孩子交给父母照顾,再加上父母退休后闲暇时间多,又喜欢照顾子孙,这样就不知不觉形成隔代教育,那么隔代教育爱多还是害多? 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论,既然隔代教育部可避免,怎么样减少隔代教育对孩子产生不利的影响,让孩子健康成长,这才是我们所关注的焦点。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隔代教育 利弊 不容忽视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生活节奏飞速运转时代,生活压力巨大,当孩子出生时怕影响工作,孩子基本都有自己的父母带;年轻父母不能把孩子推给老人,要让孩子同时处在隔代教育和亲子教育两个轨道上成长。祖辈们对孙辈的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者保姆无法替代的,他们可以为宝宝提供最好的心理支持,给宝宝带来足够的安全感,他们的加入还为年轻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但是隔代教育,爱多还是害多?如何对待利弊?有专家呼吁:隔代教育不能替代亲子教育,既然隔代教育部可避免,怎么样保留隔代教育的长处,减少弊端对孩子产生不利的影响,让孩子健康成长,这才是我们所关注的焦点。

我们来探讨一下,老人教育孩子的利弊和怎么预防隔代教育产生的害处:

隔代教育的优点:

1. 老人有着更加平和的心态。年轻的父母们往往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生存压力比较大,很容易将工作当中那种紧张的情绪带回家,造成不太和谐的家庭氛围,带给宝宝过多的心理压力,妨碍宝宝健康快乐地成长。但是,祖辈们已经脱离那种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他们的心态相对比较平和,加上老年人具有儿童似的心理,这就使得他们特别喜欢宝宝,也更容易融入小宝宝们的游戏,跟宝宝建立比较融洽的关系,为他们实施正确的教育提供了非常轻松和谐的心理基础。

2.拥有更为丰富的生活经验。祖辈在抚养和教育宝宝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对宝宝各阶段的发展特点也了解得更准确,尤其在宝宝生病,或者遭遇其他问题时,他们更清楚应该怎么样去做,并且不会像没有经验的父母那样,遇到一点点事情就慌了手脚,相反,他们显得更为淡定。祖辈们这种处事的方式会带给宝宝更多的安全感,同时也能给父母一种心理上的支持,对解决这些问题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为年轻父母解决了后顾之忧。祖辈们对孙辈的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者保姆无法替代的,他们可以为宝宝提供最好的心理支持,给宝宝带来足够的安全感,他们的加入还为年轻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祖辈们的加入,为那些单亲家庭的宝宝弥补了家庭中父亲或者母亲缺失的问题,为宝宝提供了性别模仿的对象,也为宝宝学习与异性相处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无形中给予了宝宝正确完整的性别意识教育,对宝宝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4.传承优秀的 文化 传统。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它们对中国的持续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而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正在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影响下逐渐消失,或者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老一辈会更多地保有这些传统的文化和美德,有他们参与教育孙辈,宝宝们不仅可以接受先进的文化的熏陶,也有机会更好地传承这些优秀的 传统文化 和美德。

隔代教育的缺点:

1.教师感悟:问题学生祖辈“造”。学校里其他同事也有同感,“老人管教的孩子,在语言表达上比起直接由父母带的孩子要欠缺很多,他们也许有很多想法,但很难形成完整的语言。在生活方面,这些孩子的自理能力相对差。”如果是女孩由祖辈管教,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创造性和安全感。据教育学的一般规律,小学前三年至关重要。因为在这三年里,孩子们将会形成影响他们一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他们的性格、兴趣会在这个时期基本稳定下来。

2.过分溺爱宝宝,阻碍宝宝自我成长。祖辈在年轻的时候,因为生活和工作条件的限制, 对子 女可能没有能够很好地照顾,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补偿心理,把对子女的爱以及对孙辈的爱全部集中到孙辈的身上,对宝宝疼爱有加,过分关注,以至于事事代劳,处处迁就宝宝,导致宝宝出现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

3.引发家庭矛盾,导致亲子隔阂。宝宝出生的前几年,父母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毕竟,对宝宝来说,父母是他最重要的亲人。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在他的身边,他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在他内心深处留下阴影。

怎么样避免隔代教育的带来害处:

1、避免过分的溺爱和放纵,使幼儿过于“自我中心”,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老人在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时,较多地采取顺从、满足需要的方式和态度,容易使幼儿产生“自我中心”的意识,孩子有了错误也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孩子的不合理的欲望就会无原则的得到满足,即使父母想方设法来改变,有老人那张保护伞的作用,孩子有恃无恐,稍有不合心意就会大哭大闹,以达到非分的要求。

2、老人应避免包办替代和保护,阻碍了幼儿的独立能力的发展,导致了孩子动作发展缓慢,独立能力差,一遇到困难就失去信心,只会叫喊着等别人来帮忙,不会尝试、锻炼,只有哭闹和发脾气。

3、避免隔代教育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老人易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教育及养育观念相对滞后,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变。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稳当当不出格,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现的的“捣乱”、“破坏”等。

4、避免老人们的教育意识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当,容易使孩子错失形成友好交往和优良品质(如谦让、爱劳动)的良好机会。切忌少外出活动,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活力,心理老化。

既然隔代教育不可避免,那就正视隔代教育所产生的利弊,给与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给孩子美好的童年。

参考文献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刘文

[2]《以积极情绪影响幼儿心理健康论文》王鸽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4]《幼儿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刘虹

隔代 教育 是 家庭教育 中的一种教育方式,主要是指祖辈对孙辈进行的教育活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隔代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摘要:隔代教育主要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教育,它与父母 对子 女的亲子教育共同构成了我国家庭教育的两种主要教育形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作为学校教育有力补充的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父母迫于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压力,不能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子女的教育上,许多年轻的父母也没有能力更好地胜任独自教育子女的重任,因此隔代教育越来越在家庭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彰显其积极作用。根据有关部门对我国30个省市的3080个老人家庭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有58%的家庭在帮助照管孙辈。但是目前我国对隔代教育的看法不是十分恰当,有些认为隔代教育弊大于利,更有甚者认为隔代教育是许多问题 儿童 产生的根源,是导致教育失败的直接原因,抹杀其积极作用;但又有人认为隔代教育有利无弊,没有正确认识其缺陷。因此,正确认识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并在此基础上克服隔代教育的弊端,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功效,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论文关键词:教育服务功能 隔代教育 现代家庭 教育子女 家庭教育 教育形态 亲子教育 现代社会

一、隔代教育在当代家庭教育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1、祖辈具有教育、抚养孩子的实践 经验

作为已经养育过子女的祖辈,在教育、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方面较之年轻的父母更为成熟。他们对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办法要比孩子的父母知道得更多。祖辈 社会实践 比父母丰富,积累了丰富的阅历,重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要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孩子的营养和身体状况)并提前加以预防。因此隔代教育的子女,一般而言,身体的素质较好,他们在对孩子的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明显要优于非隔代教育的子女。

2、祖辈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养育孩子

相对年轻的父母而言,祖辈不再有工作的繁重压力,时间和精力比较充足,而且心态平和,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时,祖辈的带养可以减轻父母在事业和生活上的负担,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和发展,使孩子的成长有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上有了较好的保障。

二、隔代教育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纵然隔代教育具有优势性,但由于祖辈在教育观念上比较保守、落后,在教育方式 方法 上比较片面、单一,以经验育人,因此隔代教育也存在不足。不恰当的隔代教育将对孩子的成长带来难以弥补的缺陷。我们要正确认识其弊端,并将之尽量地最小化。

1、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

隔代教育中的孩子往往受到祖辈极度小心的保护,与父母相处时间不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使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心胸不开阔,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养成。祖辈的过分溺爱和迁就,对孙辈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余逸群在对首都1000户独生子女家庭的调查结果显示,老人过分溺爱孙子的占86%。这容易导致孩子形成“自我中心”意识,增强他们的依赖感,变得任性而娇气。由于祖辈本身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不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影响,不懂得因特网等现代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

2、不利于孩子优良品德的培养

同样由于祖辈对孙辈的无限度溺爱,事事包办,百依百顺,导致孙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利于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意识,从小养成怕脏、怕累、怕吃苦的坏习惯,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及探究问题的能力。祖辈对他们的百依百顺,纵容护短,致使孩子自高自大,不利于培养他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谦虚、礼让等优良品质。同时,祖辈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孙辈的物质需要,宁可自己节省也不亏了孩子,导致孩子从小不知道勤俭节约,浪费成习。

三、改进方式,积极发挥隔代教育对现代家底教育的服务功能

虽然隔代教育具有其不足之处,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认为隔代教育一无是处,历史上许多大家都是由祖辈养育成才的,如英国的哲学家罗素是由其奶奶带大的,俄国文学家高尔基是由其外祖母实施的早期启蒙教育。可见,要想发挥隔代教育的积极作用,关键就在于改进隔代教育的方式方法。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对隔代教育进行正确指导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级学校,家庭教育是儿童整个教育的基础,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家庭教育所具备的特点,决定了其始终是学校教育的有利补充。因此,家庭教育不是盲目进行的,应该接受学校的指导和帮助,对于隔代教育问题更是如此。学校是传授系统知识的场所,是接受最先进教育理念的机构,可以对隔代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加以正确的指导,让祖辈从理论层面上对隔代教育有清晰的认识,在教育孙辈的过程中能够用正确的理念和方式方法进行指导。

学校对隔代教育的指导在时间和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一是可以通过开展讲座的形式,对教育、隔代教育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二是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的形式,了解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加以解决;三是建立学生的有关隔代教育方面的档案,随时了解学生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的状况,并及时解决问题;四是在隔代教育出现问题时,可以点对点地开展个别性的沟通和交流,深入地了解学生家庭中隔代教育的困难,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参考性方案。

2、祖辈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以适应现代家庭教育的需要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祖辈应该知道,再用以前教育孩子的方式来教育孙辈已经不合时宜了。因此祖辈要想使隔代教育发挥积极作用,就应该努力更新观念,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从以往的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

首先是努力学习有关教育、家庭教育、隔代教育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要学习隔代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方式。这就需要加强与学校老师的交流。参加学校举办的有关隔代教育的培训,主动向老师咨询有关问题。其次应该努力了解现今儿童的普遍心理特点以及自家孩子的个性特征、 兴趣 爱好 。第三是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能与孩子进行畅通交流的新知识与新信息。能听懂孩子们流行的话语,知道孩子们喜爱的文艺、体育、政治明星,与孩子有共同的话题进行交流。明白孩子的想法,教育起来才能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发挥好的效果。电视、书籍报刊、因特网等媒介在祖辈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祖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加强新技能的学习。比如获取新知识、查阅新信息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使用技术等等。

3、祖辈要主动参与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各方面协调、配合与沟通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和配合,单靠某一个方面的作用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隔代教育中的祖辈也要与各个方面作好协调、沟通等工作,以促进教育合力作用的发挥。

首先,祖辈应该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与各方面加强沟通协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教育合力的意义,改变以往独力教育孩子的错误看法。只有在思想观念上有了改变,才能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做到积极、主动地加强协调与沟通。第二,祖辈要协调与沟通的对象是多维的。对象一是学校中的老师。老师不仅可以对祖辈的教育方式方法加以指导,解决在隔代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孩子在学校中的近况表现,并使老师掌握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共同协商如何教育好孩子。对象二是孩子的父母。虽然现在年轻的父母较之老一辈人更重自己的事业发展,为接受日益激烈的挑战而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教育,关心子女的时间非常少。但作为人之父母则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尽量抽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亲情需要。经常性地与祖辈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状况,通过协商使两代人在教育子女的意见上达到一致。而且父母较之祖辈经常接触社会的新信息、新经验,更容易接受养育子女方面的新知识,可以在某些教育问题上对祖辈加以纠正和指导,帮助祖辈教育孩子,使孩子取得进步。对象三是隔代教育的对象,即孙辈。我们常说,孩子是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人,祖辈在教养孩子时应以民主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交流,明白他们的感受,考虑孩子的需要,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非事事代劳包办,培养他们基本的优良素质和公民意识。

总之,正确认识隔代教育的利弊,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改进,才能更好地发挥隔代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隔代教育的涵义

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单独抚养孙辈,或与父辈共同教育但以祖辈为主( 实际接触孙辈的时间比父辈多,算作为主),这种状况已持续或陆续达半年以上。2004 年《新闻周刊》报道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关于隔代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 中国近一半的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隔代教育在农村更多表现为祖辈单独抚养孙辈,在城市更多表现为祖辈与父辈共同抚养孙辈。

二、隔代教育的弊端

客观地说,隔代教育并不是一无是处,如幼儿能得到经验丰富的祖辈的引导;幼儿父母能够专心致力于工作而解除了很多后顾之忧;有助于减少老人的寂寞感,保持其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但是隔代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对幼儿及家庭带来一定的弊端。

(一)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适应性不强、情绪不稳定

一些老人带孩子往往溺爱有加,包办代替,过度保护,孩子自然变得任性、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当父辈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祖辈老人却反过来袒护孩子,当着孩子的面责怪他们的父母。曾有专家做过一个研究,将从小在托儿所、幼儿园长大的孩子,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大的孩子进行心理比较,发现有很大的不同。那些在幼儿园长大的孩子群体意识强,适应能力好,社交圈子宽,胆子大,能吃苦,许多事都能自己动手做。而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大的孩子则不然,有的已经二三年级了,还要老人接送,事事不愿动手,情绪稳定性差,容易大起大落,爱生气,爱发火,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和同龄孩子都难以相处。

(二)幼儿意志品质薄弱、易出现不良道德品行

隔代教育的幼儿还表现出做事不能坚持,往往半途而废,做事遇到困难往往不耐烦,不能克服困难坚持到底,行为处事能力低,对左右为难的事情不能果断选择一种解决的办法。另外还存在不良道德品行增多等问题。

(三)隔代教育易导致亲子隔阂

隔代教育容易造成亲子隔阂。亲子隔阂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祖辈与父辈的隔阂,一个是父辈与子辈的隔阂。祖辈对孙辈过于溺爱,父辈看不惯从中进行矫正,但当父辈教育幼儿时,祖辈却加以阻拦,这就导致祖辈与父辈的矛盾。同时,祖辈的过分宠爱和父母的严格管教,会使幼儿形成一种错觉:只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爱我,爸爸、妈妈不爱我。两个层面的亲子隔阂便这样形成了。

三、如何避免隔代教育的弊端

隔代教育的弊端已经显而易见,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 措施 以避免这些弊端。

(一)隔代抚养人必须重视幼儿的发展并做到以身作则

我们已经看到祖辈抚养人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其实,祖辈抚养人就是孩子学习社会规则的模仿榜样。他们为人做事的 言行举止 ,思想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因此,隔代抚养人要处处、时时、事事以身作则,给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思考如何让孩子做到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照顾好他们的生活。

祖辈抚养人要做到以身作则,首先要加强学习。显然,老年人的一些陈旧的思想观念对孩子是有影响的。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责怪老人,而是要学会让老人接受新观念,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跟上时代的脚步,以科学理性的方式教育引导孩子。

(二)隔代抚养人与幼儿父辈要及时沟通

家庭的教育合力对促进幼儿的发展极为有用。因此,父辈抚养人和祖辈抚养人要利用在一起的时间及时沟通,共同制定出教育孩子的有效措施,形成教育合力。在沟通的时候,祖辈抚养人大多话比较多,因此,父辈要耐心倾听、态度要诚恳,同时,在倾听的过程中,还要及时了解祖辈在抚养孩子过程中的需要和困难,以便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三)幼儿园发挥专业优势,指导隔代抚养幼儿

幼儿园应该在考虑到祖辈有足够充裕的时间的基础上,发挥专业优势,指导祖辈抚养幼儿。例如,幼儿园可以根据祖辈的特点定期举行育儿讲坛,安排有关现代教育观念、科学教育方法、良好的生活方式等教学内容,还可以请一些年长有经验的家长以生动、有说服力、可操作性强的案例来讲解;幼儿园还可以编写一些关于育儿的资料册或者园刊发给祖辈家长学习。

据学术界的调查证明,隔辈人带孩子,成功率不足30%。辛苦了一辈子养育儿女的父母们,在全权包揽孙子辈的抚养任务后还要接受这样的责怪,无怪隔代教育总是引起家庭矛盾的原因。隔代教育的坏处有哪些呢?这种任性的爱对孩子有哪些影响呢?1、溺爱孩子容易培养出“温室花朵”。孩子都是自己的心头肉,对于祖辈来说孙子辈更是自己的掌上明珠,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这种小心翼翼,无微不至的关爱很容易培养出“温室花朵”!这样的教育方式容易让孩子逐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弱,比较娇气。祖辈常常会无条件地满足孙子辈的要求,这样更会影响孩子形成霸道任性的性格。2、陈旧思想观念隔代传播。祖辈生活的年代和宝宝生活的年代相隔久远,虽然祖辈的生活经验丰富,但他们的很多观念已经和现代社会发展脱节。在进行隔代教育的时候,祖辈难免会将自己旧有的思想观念带到宝宝教育上面,一些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都可能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宝宝。一些祖辈甚至还有迷信的观念,这种观念对孩子的价值观更有不利的引导。3、以经验代替科学。老年人的生活经验丰富,这种既有的观念可能并不正确,但在隔代教育的过程中,祖辈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带到教育中去。因为祖辈的知识面较窄,教育观念不能与时俱进,“经验”和“科学”碰撞的情况下,隔代教育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 4、霸道宝宝任性病。有了爷爷奶奶的保护伞,宝宝们总是提出“放肆”的要求。这样任性的爱让宝宝形成娇气、霸道、自私的性格,在宝宝以后的成长中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比如,和同龄宝宝不容易相处;一旦自己愿望不能达成,宝宝会大哭大闹,父母难以管教。5、宝宝爱依赖人不独立。爷爷奶奶带孩子时最容易出现这样的场景:孩子要吃饭,爷爷奶奶嚼好了喂;孩子会走路,爷爷奶奶还要抱着;孩子的玩具撒了一地,爷爷奶奶收拾好了。宝宝正处在认知事物,学习尝试的时期,这种爱只会剥夺了宝宝学习的机会。事事包办的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宝宝依赖心强,缺乏独立性,遇到事情只会等别人解决。6、宝宝缺少创新性、冒险性、好奇心。宝宝玩得一身泥巴,宝宝拆掉玩具,宝宝要抓蝴蝶,这些行为在爷爷奶奶眼里统统“out”!在爷爷奶奶的世界里,这一切都是不合乎传统教育观念的。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下培养出来的孩子还怎么开发创造力和个性呢?

对于“隔代教育”,很多人都是担心的,认为弊大于利。“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祖辈在照顾孩子方面可能比父母有经验,但在教育孩子方面却有所欠缺。隔代教育的好处:1、爷爷奶奶有充足的时间去照顾孩子。他们很乐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如果爷爷奶奶有一定的文化,不仅可以照顾孩子的生活,还可以帮助孩子的学习。“隔代亲”这个形容一点都不夸张,对于孩子来讲,和爷爷奶奶之间更容易建立比爸爸妈妈更融洽的关系。2、爷爷奶奶的阅历更丰富。对于一些突发的事件或者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爷爷奶奶比爸妈们更有经验。比如:孩子突发的哭闹,爸妈可能手足无措,但是年长的人可能一眼就能分辨出孩子是因为饥饿、口渴还是无聊的哭闹。隔代教养的不利:1、老人的思想观念普遍比较陈旧。随着时代的变化,他们很多时候跟不上新潮的思维,喜欢用老观点教育孩子,有时候还会用一些封建思想去教育孩子。例如:女孩子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思想,会让孩子接受新思维、新思想或者是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过程变得漫长。2、爷爷奶奶容易溺爱孩子。年代不同,他们的年代经历了很多贫穷苦难,对于现在的美好生活,他们就想着把更好的东西都去补偿到孩子身上,开始“惯着”孩子。过分的妥协,对于孩子的一切要求都点头,一切任性都迁就,一切依赖都承受,反而制约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3、爷爷奶奶的一些行为会影响孩子个性的发展。如果爷爷奶奶经常给孩子说:“不要给你妈妈说啊,如果你告诉妈妈,奶奶下次再也不给你偷偷买糖了!”这类的教唆说的多了,就会让孩子学会撒谎,爷爷奶奶可能出于好意,但是有时候他们的不经意的小习惯,就会养成孩子的坏习惯。总之,隔代教育”有利有弊,不能以偏概全的,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小毛病在孩子身边尽量收敛,让孩子有一个好榜样!

钾离子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研究论文

主要是影响静息电位,细胞外钾离子增多,使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差变小,K离子外流减少,静息电位减少。K离子对动作电位影响不大。

(一)循环系统的表现 高血钾对于心脏有抑制作用,停跳在舒张期,心脏扩大、心音弱。 高血钾可能影响心脏电生理改变。因而出现心律紊乱,其主要常见者有房室传导阻滞、窦房阻滞、室性心跳过速、心室颤动及室内阻滞等。心电图可发生变化。 高钾引起血管的收缩而出现面色苍白,肢体湿冷等。故早期血压上升而晚期才下降。 (二)肌内的表现 可发生肌无力、酸痛,亦可有肌麻痹。 (三)神经系统的表现 迟钝,嗜睡,神志模糊,四肢异常感觉。 (四) 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在高血钾时,则每3个k+进入细胞内,而有2个Na+及1个H+自细胞内转移到细胞外液中来,因此可引起细胞外液酸中毒,而细胞内液碱中毒。同时肾小管Na+-K+交换大于Na+-H+交换,故H+在血中的浓度增加而发生酸中毒。 (五)体检 可见腱反射低下,有时发音嘶哑,及肌肉的软瘫。 (六)化验 血钾升高,血pH下降,HCO3—下降。 诊断及鉴别诊断 当血钾超过5.5mmol/L时,即可诊断为高血钾症。若超过6.5mmol/L时,即为内科急症。

摄入过多如输入含钾溶液太快、太多、输入贮存过久的血液或大量使用青霉素钾盐等,可引起血钾过高。肾排钾减少见于肾功能衰竭的少尿期和无尿期、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细胞内钾外移见于输入不相合的血液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严重溶血、缺氧、酸中毒以及外伤所致的挤压综合症等。细胞外液容量减少见于脱水、失血或休克所致的血液浓缩。常被原发病掩盖。主要表现极度倦怠,肌肉无力,四肢末梢颁厥冷,腱反射消失,也可出现动作迟钝、嗜睡等中枢神经症状。心音低钝、心率减慢、室性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纤颤或心脏停搏

这个问题一般没有系统的答案,一般教科书或者专业书籍主要是关注对心脏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的影响阐述的较多。对迷走的影响您可以查阅《生理学》神经电生理的篇章来综合理解认识!

母系遗传对母性的影响研究论文

母系遗传是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征,而不能代表细胞质遗传的全部内容。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人们对细胞质遗传规律的研究和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科学家们己揭示出了生物细胞质DNA遗传的新规律和新现象,在细胞质遗传方面表现为单亲的母系遗传,父系遗传及双亲遗传多种形式,大大丰富和逐步完善了细胞质遗传研究的内容。但细胞质遗传还包括父系遗传,即来自于精子细胞质的遗传母系遗传一定是细胞质遗传,但细胞质遗传不一定就是指母系遗传

1.概念:细胞质遗传(cytoplasmic inheritance):染色体以外的遗传因子,即细胞质基因所控制的遗传现象。 2.特点及原因(1)特点①母系遗传:不论正交还是反交,Fl性状总是受母本(卵细胞)细胞质基因控制;②杂交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2)原因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②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不均等分配。3.物质基础:细胞质基因:线粒体、叶绿体中的DNA上和细菌质粒上的基因。4.相关概念:染色体外基因:也叫细胞质基因,是细胞器和细胞质颗粒中的遗传物质统称。质粒、卡巴粒、叶绿体基因、线粒体基因等。质粒:原核、细菌、小环DNA。松弛型和严紧型2类。线粒体基因:mtDNA,线状、环状,能单独复制,同时受核基因控制。哺乳动物:无内含子,有重叠基因突变率高。叶绿体基因:ctDNA,环状,可自主复制,也受核基因控制。卡巴粒:草履虫体内细胞质颗粒细胞质遗传:子代的性状是由细胞质内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现象。也叫母系遗传、核外遗传、细胞质遗传、母体遗传、非孟德尔式遗传母性影响:子代的某一表型受到母亲基因型的影响,而和母亲的基因型所控制的表型一样。因此正反交不同,但不是细胞质遗传,与细胞质遗传类似,这种遗传不是由细胞质基因组所决定的,而是由核基因的产物积累在卵细胞中的物质所决定的。分两类:持久的母性影响,暂短的母性影响。一、暂短的母性影响指母亲的基因型仅影响子代个体的幼龄期。例如麦粉蛾(面粉蛾)的色素遗传中的母性影响。野生型:幼虫皮肤有色,成虫复眼深褐色。突变型:幼虫皮肤无色,成虫复眼红色(缺乏犬尿素)。P 有色AA×aa无色→F1 Aa 有色↙ ↘♀aa ×Aa♂ ♀Aa×aa♂↓ ↓1/2Aa 1/2aa 1/2Aa 1/2aa幼虫: 有色 无色 有色 有色成虫复眼: 褐色 红色 褐色 红色 核基因AA→犬尿素(细胞质)→色素二、持久的母性影响指母亲的基因型对子代个体的影响是持久的,影响子代个体的终生。例如:锥实螺的外壳旋转方向的遗传就是母性影响一个比较典型的例证。锥实螺♀♂同体,繁殖时异体受精,但是如果是单个饲养,就自体受精。锥实螺的外壳旋转方向可以是右旋的,也可以是左旋的。判断的方法:使螺壳的开口朝向自己,如果开口在右边即右旋,如果开口在左边即左旋。左旋、右旋由一对基因控制,右旋D对左旋d是显性。右旋与左旋交配,依雌性的旋向不同,结果也不同。P ♀DD×♂dd P ♀dd×♂ DD 右↓左 左↓右F1 Dd右 F1 Dd左↓自交 ↓自交 F2 1 DD 2Dd 1全右 F2 1 DD 2Dd 1dd全右 ↓自交 ↓自交F3 右旋:左旋=3:1 F3 右旋:左旋=3:1上述这种现象如何解释呢?研究表明,螺类的受精卵是通过螺旋式的卵裂开始幼体发育的,未来的螺壳旋向决定于最初两次卵裂中纺锤体的方向。纺锤体的方向又取决与卵细胞质的特性,而卵细胞质的特性归根到底又取决于母本的基因型。这样就形成了母本的基因型控制子代的表现型的现象(只控制子代)。虽然母本细胞质特征决定了子代的表型,但实质是核基因的遗传仍符合孟德尔式的遗传方式。一、细胞质遗传的现象(一)高等植物叶绿体的遗传有几种高等植物有绿白斑植株,如紫茉莉、藏报春、加荆介等。1901年柯伦斯在紫茉莉中发现有一种花斑植株,着生绿色,白色和花斑三种枝条。在显微镜下观察,绿叶和花斑叶的绿色部分其细胞中均含正常的叶绿体,而白色或花斑叶的白色部分,细胞中缺乏正常的叶绿体,是一些败育的无色颗粒。他分别以这三种枝条上的花作母本,用三种枝条上的花粉分别授给上述每个作为母本的花上,杂交后代的表现:完全取决于母本,而与花粉来自哪一种枝条无关。接受花粉的枝条 提供花粉的枝条 杂种表现 白 色 白 色 绿 色 白 色花 斑 白 色 绿 色 绿 色 绿 色花 斑 白 色 花 斑 绿 色 白、绿、花斑花 斑 上述杂交结果说明:决定性状表现的遗传基础就在细胞质中,通过许多科学家的不同实验,都证明了细胞质的叶绿体含DNA,是双螺旋线性或环状裸露DNA分子,能自我复制,稳定遗传。叶绿体的遗传不仅受细胞质基因的控制,还于核基因有关。(二)真菌类的线粒体遗传1、酵母菌小菌落的遗传:啤酒酵母属于子囊菌,它在有性生殖时,不同交配型相结合形成的二倍体合子。酵母有一种“小菌落”个体。这种类型经培养后只能产生小菌落。如果把小菌落酵母同正常个体交配,则产生正常的二倍体合子。经减数分裂产生单倍体后代也表现正常,不再分离小菌落。这表明小菌落性状的遗传与细胞质有关,而且这种交后代,4个子囊孢子有2个是a+,另两个是a-,交配型基因a+和a-仍然按预斯的孟德尔比例时行分离,而小菌落性状没有象核基因那样发生重组和分离,说明这个性状与核基因无关。进一步研究发现,小菌落酶母细胞内,缺少细胞色素a和b,还缺少细胞色素氧化酶,这些酶类,存在于细粒体中,表明这种小菌落的变异与线粒体的基因组变异有关。2、链孢霉缓慢生长型的遗传:链孢霉有一种缓慢生长突变型,呼吸弱,生长慢,这是由于线粒体结构和功能不正常,细胞色素氧化酶缺少,氧化作用降低,生长缓慢。进行有性生殖时,正反交结果不同:杂交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表现非孟德尔式遗传。如果突变型的单倍体核(♂)和野生型的受精丝中的单倍体核(♀)结合(杂交),得到的后代全是野生型,反之全是突变型。二、细胞质遗传的特点1、母系遗传:无论正交、反交,F1代总表现母本的性状 。例如:紫茉莉枝条遗传。2、不符合孟德尔遗传法则,杂交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母性影响是受核基因的控制,核基因产物在雌配子中积累,使后代的性状表现为,母亲的性状就是母性影响,如锥实螺外壳旋转方向是由核基因控制的母系遗传是位于细胞质中的基因引起的。雄配子没有细胞质,只有雌配子有,雌雄配子结合产生的后代,细胞质都是来自于母体亲本,因此细胞质基因(如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都是存在于母体亲本的)所控制的性状总是来自于他的母亲,这就叫母系遗传所以,他们的区别是:基因所在部位不同,一个来自核基因,一个来自细胞质基因相同点就是:后代表现都与母本相似

你好我也是学生物的也是高三了,你说的受精卵细胞中细胞质中的DNA?我的个人见解是:细胞质遗传是母系遗传,母系遗传不是特指细胞质遗传,因为卵细胞中也有一半染色体来自母方,以上纯属我个人见解.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