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第二种语言对母语影响论文研究

发布时间:

第二种语言对母语影响论文研究

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是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会下意识地受到母语语法的影响

语际迁移主要有两种,正迁移和负迁移。凡是母语对外语学习有促进作用的,我们称其为正迁移,凡是母语对外语学习产生干扰作用的,为负迁移。而一个人,一旦掌握了第一种语言,母语,这种语言就必将成为他终身离不开的工具,所以,一个人学习外语,尤其是学习外语的初级阶段,即在学生对外语语言体系熟悉之前,母语是可以吸取经验的唯一语言体系,这样一来,很容易就把母语的语言规则和结构运用于外语学习,也就是说,不可避免的… 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学生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结构、语义和文化来表达思想,就会产生语言迁移现象。语言迁移分为两种:正迁移(posi tive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语相似或完全一致时,往往产生正迁移。例如,英语和汉语的基本语序均为S+V+O(主语+谓语+宾语),“我说汉语”(IspeakChinese)这个句子中,汉、英两句语序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学生就借助于母语的语序用英语词汇构成一句正确的英语句子。论母语迁移对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1) Abstract] Language transfer i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efore language learners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they have been using their mother language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for a long time, so that they have been very familiar with the rules of mother language. In addition, there are similarities in language learning. Therefore, when they learn a new language, they transfer those rules into the second language unconsciously, and then transfers appear. However, there 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languages in their usages, rules and so on. For that reason, two kinds of transfers form. They are positive transfer and negative transfer. This essay firstly illustrates the definition of transfer and the importance of mother language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n it discusses the reason that causes transfer. Next, it illustrates the manifestation of transfer in language knowledge and culture separately in detail. In language knowledge, transfer will appear in English letter’s learning, phonetic, lexical, grammar and discourse. In culture, transfer will appear in two areas: lexical meaning and pragmatics. Finally, this easy will give 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 of the right treatment to the mother 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teaching. [Key Words] mother language; negative transfer; positive transfer; language knowledge; English teaching 【摘 要】 语言迁移是二语习得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因为在语言学习者学习语言之前,他们就一直使用母语与他人进行交流。因而,他们对于母语的规则已经非常熟悉。又由于语言学习之间存在着共性,所以,在学习者学习外语时,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将母语的一些习惯迁移到他们所学的外语中去。而后,迁移就发生了。然而,两种语言之间在使用习惯,规则等众多方面存在着异同。这就使语言在迁移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正迁移和负迁移。本文首先对迁移的定义以及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进行阐述。然后讨论了迁移产生的原因。接下来,分别就迁移可能出现的两大方面(语言知识方面和文化方面)进行详细的描述。在语言知识方面,从五个方面描写母语的迁移的表现:英语字母的学习,语音方面,词汇方面,语法方面和语篇方面。在文化方面,则从两个方面来描写:词汇文化方面和语用方面。最后,本文提出一些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的正确对待母语迁移的方法。 摘 要 本文依据长期的教学和大量的观察,从迁移的角度出发,探讨分析了福建方言对方言区大学生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发现方言语音与英语语音存在着很大差异,构成了方言区大学生英语语音学习中的负迁移因素。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福建方言区的英语教师的教学和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将有所裨益。 关键词 福建方言,英语语音,负迁移,语言学习焦虑 一、迁移理论 在心理学中,迁移指的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1]在外语学习研究领域中,迁移是指母语知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是许多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中认为:在外语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广泛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倾向于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外语学习中来。奥得林(Odlin)[2]把迁移定义为:迁移是一种影响,它来自于已习得语言(可能是错误习得)与目的语之间的共性与差别。1994年,埃利斯(Rod Ellis)在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将母语迁移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正迁移、负迁移、回避和过度使用。由于本文主要讨论负迁移现象,所以这里介绍一下此理论中的正负迁移两个方面。 1、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相同时,学习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外语中去,这时母语规则能够减轻外语学习的负担,减少外语学习中的错误,促进外语的学习。这时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积极的,这种影响叫正迁移。 2、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有差异时,学习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外语中去,母语便会干扰外语的学习,此时母语对外语的影响是消极的。这种影响称为负迁移。 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在语音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在中国学习者的发音中普遍存在着汉语发音的负迁移现象;由于地区差异,又存在着方言语音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现象。依据上述迁移理论,本文将具体探讨一下福建方言在方言区大学生的英语语音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 二、福建方言与英语语音 “语言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声音符号的习惯系统’……只有人发出的有意义的成系统的声音才是语言”[3]。可见语音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语音、词汇、语法在区分汉语方言中所起的作用是不相等的。相对来说,语音应该是区分汉语方言的主要标准”[4]。可见方言是按照语音来划分的。 1、福建方言 “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5]方言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个是从结构去看,一个是从功能去看。社会语言学侧重从功能方面去给方言下定义,“认为它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6]方言形成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历史、地理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福建省是汉语方言最复杂的省份之一。全国各大方言区中,福建占着5种。分布最广的是闽方言。闽方言分为邵将、闽北、闽中、闽东、莆仙、闽南、琼文7个次方言,之间互不通行,可能是秦汉时代汉人南侵时与当地的闽越语言不同支系交互的结果。除分布最广的闽方言之外,闽西有大片客家方言,闽西北有赣方言,浦城县有吴方言,还有一些地方有官话方言岛。福建省境内的方言不但品种多,而且内部差异很大。像连城、尤溪、顺昌等地,一个县内就有几种、十几种不能相通的话。福建方言区的学生,由于福建方言的影响,英语发音会遇到一些特殊困难,因此也可以从母语方面探究原因,寻求解决方法。 本文针对在校福建籍大学生方言的语音特点,做一个浅显的分析、总结,结合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方言的语音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以资参考。 2、英语语音 语言首先是由语音组成的,语言的作用首先是交际,交际的首要形式是口语交际,口语交际离不开语言的发音。英语语音是英语使用者所必须遵守的约定俗成的东西,个别语音可以有变化,但是变化不能超出该音音位变化所允许的范围,否则就会引起发音错误。方言区的学生由于受方言影响根深蒂固,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又以应试为主要目的,大多没有受过系统的语音训练,因此把方言中的语音迁移到英语语音中来,由此造成的语音方面的错误是非常突出的,下面具体讨论福建方言在英语语音中的负迁移现象。 三、福建方言在大学生英语语音学习中的负迁移 英语学习中,本族语语音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早已有人论及。“从语音上看,一般来说,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语言中的音去感知不熟悉的语音”[7]。学习一种外国语的人,尤其是成年人,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受他本族语发音习惯的影响,他往往会不自觉地把本族语的一套发音习惯搬到外国语中去。 这种影响对于那些普通话不标准的学生而言,是十分明显的。如福建各地对/n/,/l/,/r/基本不分,在上大学英语Focus Listening的第一册第一课中,对于平行的两个班,我们在上课时先给一个班讲述这三个音的发音特点、舌位,然后做辨音练习,而另一个班我们先不做区分,直接听音,结果发现第一个班的效果要比第二个班好得多,而第二个班中,城市学生比地县学生区分得清楚。这就充分说明了受方言语音影响较小、普通话水平较好的学生,其本族语对英语语音的影响就小,而那些方言很重,普通话很不标准的学生,本人方言语音对英语语音的影响就大。 综上所述,语言具有表意性,“语言的表意性就是语音传递说话者用词汇概念表达的一系列思想”。[8]当语音无法正确地传递说话者的思想,或听者无法用已有的语音知识去感知说话者的词汇概念时,这种语音肯定会对说话者或听者带来一定的影响。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观察到,方言太重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着焦虑情绪。根据心理学家的解释,“焦虑是个体由于预期不能达到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得其自尊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9]。这种语言学习焦虑对英语学习产生影响如下: 1、英语学习焦虑 福建籍学生由于很多人方言重,无法准确地拼读单词、朗读句子课文,往往面临一种尴尬的局面:自己读的材料别人听不懂,别人读的东西自己不明白,写出来大家都明白。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语音问题是毋庸置疑的。如a moon-lit night,福建籍学生由于n、1不分,是不太可能听明白什么意思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学生以英语为学习目的语,很多新生刚入大学很难适应课堂活动,逐渐产生焦虑心理,进而影响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对他们的学习产生直接影响。这种影响可从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观察到。有这种学习焦虑的学生,常表现为“语音变调,不能正常地发出语言的语音和节奏,站起来回答问题有冻僵的感觉,忘掉才学过不久的词汇,甚至根本不说话,只是保持沉默不语”[9]等。他们回答问题以及参与课堂活动的自觉性很小,倾向于回避比较复杂的句子,或者经常抱怨课程进度太快,学习太难,需要更多时间去学习。 2、交际畏惧 根据McCroskey(1978)的解释,交际畏惧指的是个人对于与他人的真实或者预期交际产生的恐惧或者焦虑程度。语音、语调太差的学生由于担心无法感知他人话语,或者别人不能听懂自己传递的信息,往往不愿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交流,在课堂上经常有压力和焦虑,不愿坐前排,上课低着头,回避与老师的目光相遇,即使被迫进行交际,也是寥寥几句,不愿深入,或是说声“sorry”结束。这些都是典型的交际畏惧表现行为。他们的交际经常是被迫的、很勉强的。他们对自己的英语能力的自我评估很低,有些学生甚至不认为英语学习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不愿为此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因而学习效果很差,效价不高。 3、负评价恐惧 实践证明,受方言影响大、语音差的学生往往很在意老师、同学对自己语言水平的评价,过于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其行为方式倾向于使可能出现的不利评价因素降到最低程度,经常有意识地回避或尽早结束交际。对自己今后的英语成就期望不高,在学习和交际过程中常有“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这种经常性的提醒会威胁学生自尊需要的满足,挫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增强焦虑倾向。 四、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以上论述证明,福建籍学生,很多人由于受方言影响,英语语音掌握较差,英语学习存在一定障碍,产生语言焦虑。根据有些学者的研究,语言焦虑可能对动作行为产生两种完全相反的影响:一是“促进性焦虑”(Facilitating anxiety);二是“抑制性焦虑”(debilitating anxiety)。[10]前者有利于外语学习,而后者则相反,而完全缺少焦虑感与焦虑感过强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提高。为此,在英语教学中,对于由于受方言影响而产生的语言焦虑可采取一些措施予以有效控制。 1、英汉语音分析对比 成人学习英语和儿童学习话语的心理基础是不一样的。儿童在客观环境作用下,通过同化和适应来习得语言,其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智力成长的过程是一致的。成人学外语时其智力已发展成熟,因此他是从已知的事实出发,采用相应的方法去学习。要克服其本族语的干扰,最好的办法是进行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这在语音上已证明有较明显的进展。[11]因此,对于刚入校的大学生,在语音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参照普通话语音特点,指出学生方言中的语音失误并与英语语音进行比较,有目的、有意识地强化训练,逐渐减少其方言的干扰,提高他们正确发音、拼读的语言能力。 2、创造轻松、惬意的课堂语言学习环境 福建籍学生语音基础普遍差,学习中存在语言焦虑,如何将这种焦虑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轻松、惬意的课堂语言学习环境十分重要。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一样重要。轻松、惬意的课堂气氛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自尊心,使其对英语学习持一种积极态度,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提高,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质量,增强课堂信息反馈,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鼓励学生朗读、背诵英语材料 语言学习离不开语言材料的积累,朗读、背诵英语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单词、理解内容,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充分感知语音特征。提高对语言形式的敏感可以帮助学生注意所输入语言的特征,并且注意所输入语言和输出语言间的差距,从而更好地掌握语音知识。正确的发音不仅有助于学生听力、口语的提高,而且也可帮助他们正确拼写单词,使其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Odlin, T.. Language Transfer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27. [3]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纲要[M] .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2. 145. [4]王福堂.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M] .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9. 46.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 [6]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7]申小龙.社区文化与语言变异:社会语言学纵横谈[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 [8]潘诺夫、王仲宣.信号、符号、语言[M].何纯良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9]王银泉、万玉书.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 [10]秦晓晴、文秋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 [11]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the Fujian Dialects in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Pronunciation and Its Revelation to English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 Zhang Shu (a 2004 graduate student in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7) Abstract This paper, in the view of transfer, discusses the effect of the Fujian dialects on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pronunciation, which, according to large amount of observation and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s, makes a point that great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dialect and that of English, and hence, the factor of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the dialect speaki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ir English pronunciation is formed. It will be of extraordinary value not only to English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 but also to English learners’ study method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on it in Fujian. Key Words: Fujian dialects, English pronunciation, negative transfer, language learning anxiety

就是他在第二语言写的中的影响因素,可能跟他的一个后天学习环境有关

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影响很大的,因为人的思维习惯,总是按照母语去思考

论文语言对国际贸易影响研究

比如说,阿拉伯人一般都喜欢围头巾穿袍子,西方人一般都喜欢穿T恤和牛仔裤,所以阿拉伯人多进口围巾和长袍,西方人多进口T恤和牛仔裤。

文化差异的类型及其影响:

1、语言的差异。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而又普遍的社会现象。语言是文化的根本。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开展国际间的贸易活动,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转换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导致了不同语言之间交流转换的困难,从而影响到了国际商务交往。

2、宗教的差异。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它包括指导思想,组织,行动,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宗教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扩展资料:

通过对上述文化四维度调查数据的分析,霍夫斯坦特证实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而且这种差异性是根植在人们的头脑中的,很难轻易被改变。文化差异是由各国的历史传统以及不同的社会发展进程所产生的,表现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从霍氏的各文化维度指标值中,可得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十分明显的,就是在同为东方文化圈的中国大陆、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也是较明显的。就如中日两国文化都是一种集体主义导向,但两种集体主义却有较大的不同。

此外,除了民族、地域文化差异之外,不可否认,还有投资合作伙伴“公司文化”的风格差异。可以说,公司内文化差距越大,产生文化冲突与困惑的可能性与强度就会越来越大。

当然,文化差异的指标不会只有四个。但即使只考虑这四个文化差异指标,且认为每个指标也都只有两种情况,按照排列组合来分析,也可能有68种不同的民族文化类型。霍夫斯坦特的研究方法,和企业文化类型的多样性相兼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一)语言文字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文化的本源在于语言,语言是世界上最广泛、最能传达思想的工具,也是一个地方重要的文化特征,有它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各国语言的相互碰撞,相互转化,成为达成交易的必经途径。故能够精准译出他国语言成为了该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由于语言内涵的差异,语言的转化常常碰壁。一旦转化人员不能理解该地的文化内涵,语言精髓,便不能精准的甚至错误的译出对方的语言,造成双方的误解,给国际经济贸易带来阻碍。从本质上探讨,同一语句、同一文字、同一发音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语言语境。它所表达的意思各有所异。比如:大众的“标志”,用浙江话来发音则是“婊子”。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很多企业家忽略了此差异,造成了自食苦果的尴尬处境。可见语言文字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重要之处。只要转化语言人员能够下功夫了解他国语言文字、文化气氛特点,对意思的表达上多加揣摩,便能促使国际经济贸易的成功。(二)文化风俗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风俗,都是这个国家在几百年的形成过程中逐渐产生发展的。故它具有长期性和难以改变性。文化风俗的不同使国际贸易难以在本土市场上兴盛繁荣。不同国家地区的人对一个产品具有不同的感觉和向往。在产品创造与人们需求冲突时,企业不能及时考虑到其中问题所在,故资金在没有收益的花费中慢慢失去了优势,企业也就不明真相的死在异国他乡中。我国主要推崇集体主义,和日本一样,在危机时候,在解决事情时更倾向于集体想办法解决,而对比西方国家,美国更擅长于个人主义,更愿意在个人的能力内解决问题,如果跨国企业不能了解各个国家不同的人本思想,则在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就难以取得一席之地。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论文

摘 要 :我国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众多宝贵的财富。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汉语言文学已经有了一定的体系,并且已经成为一个专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网络程度越来越高。在这种环境下,出现了一种新的语言“网络语言”。它的出现很快受到青少年的追捧和喜爱,我国的汉语言文化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影响。本文针对网络环境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这一课题,首先对汉语言文学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对网络环境对汉语言文学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探讨了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语言。

关键词 :网络环境;汉语言文学;影响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古老的文学,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对我们中国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汉语言文学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汉语言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吸取好的影响,摒弃那些不利的影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随处可见,网络环境也给汉语言文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下文笔者将针对这一课题进行分析讨论。

一、汉语言文学的具体概述

汉语言文学是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门学问既古老,同时也有浓厚的哲学韵味,它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可想而知它的重要性。当初我们的先人在创造汉字的时候,是受到了他们日常生活的很大启发,是对他们当时生活情趣的一种描述。例如我国有很多成语,而这些成语有好多都是从一个故事中发展来的,它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比如:闻鸡起舞、亡羊补牢、盲人摸象等。这些语言不仅在当时有很重要的意义,即使是到了现在也是很有意义的。

汉语言文学一直以来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汉字是我们中国人的语言。实际上,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不仅是我国优秀文化的发展过程还是中国语言文化的演化过程。汉语言文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我们需要在继承这种文化的同时把它发扬光大,并继续传承下去。在当代,我们仍在使用一些古代就有的语言,这种文化的传承使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虽然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但是汉语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汉语言也不能保持一成不变,也要随着时代而不断创新和发展,做好汉语言文化的传承、历史借鉴,留住汉语言文化的底蕴与光彩,同时加大对汉语言文化的`传播力度,从而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文化环境,让更多的人体验到汉语言文化的魅力。

二、网络环境对汉语言文学产生的影响

(一)网络环境对汉语言文化的积极影响

信息化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我们接触信息更加的快捷方便。在这种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也不能落后,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科学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让更多的人了解汉语言文学。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汉语言文学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现,让更多的人学习到汉语言,认识到它的魅力。除此之外,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汉语言文化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汉语言文学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进一步促进汉语言文学的传承与发展。

(二)网络环境对汉语言的消极影响

网络化程度的提高,让更多的人们接触到了网络,人们不再单纯的单方面去接受文化的传播,而是可以通过网络来学习知识和信息,使自己能够在网络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网络环境对汉语言文学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电子信息化的便利,让人们开始更多的适应电子书进行书写,以至于很多时候都忘了汉字怎么写,对自己的汉语言水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网络传递信息的快捷和便利,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了更多的信息,这其中也不乏很多不良信息,这对于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都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一些网络语言甚至取代了汉语当中的一些语言,汉语中的一些词语也被衍生出不同的意义。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对汉语言文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尽量避免和降低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不利影响,大力宣传汉语言的重要性,给我们的汉语言学者创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

三、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语言

其实凡事我们都不能一刀切,要从两面看问题。对于网络环境对汉语言的影响,我们既要看到它的有利影响,又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对于网络语言,我们既不能盲目的接受,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因此我们要客观的对待这一问题。对于其中好的一面,优秀的一面我们要充分利用,并且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来传播汉语言文化。对于比较优良的网络语言,我们可以进行整理和学习,尽量把它拿到我们汉语言文学中来,这样就使汉语言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弘扬。而对于网络上出现的一些垃圾信息和低俗的语言,我们要从自身做起,认识到滥用网络语言的危害性,并宣传滥用网络语言的危害性,尽量使我们的网络环境变得规范干净。总之,对待网络语言,我们应该坚持客观公正、去粗取精的态度,认识到过犹不及,在发挥其积极影响的同时,控制和杜绝消极影响。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并且在文学的发展史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具有非常的文化内涵,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继承并发扬汉语言文学。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我们需要利用网络环境有利的一面,加大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力度,提升汉语言文化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播汉语言文化。汉语言需要发展,并且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网络环境,尽量减少网络环境对汉语言造成的不利影响,实现网络时代下汉语言文学发展、传播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超海.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文化学刊,2015,(07).

[2]戈双峰.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及意义[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0).

[3]陈素.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北方文学,2016,(16).

汉语言文字,是汉语和文字相结合的一种语言形式,它是由这两者的特点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语言 文化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 毕业 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影响分析 》

内容摘要:语言作为人类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人类进行发展所自然产生的社会现象。汉语言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结晶,它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学内涵。随着最近这几年网络文化的崛起和发展,一些生造字和生造词语逐渐出现于网络和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在极大的丰富人们的实际生活的同时,网络语言的飞速发展也严重的抑制了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影响

一、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实质上就是指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而自然产生的一种区别于过去传统平面媒介中的语言形式。主要是我国现有的网民们为了可以有效提高网络聊天的效率,或者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需求而采取的形式。它的形式比较简洁、易于交流、便于理解。简单的说就是指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一种语言形式。主要类型包括:数字型78(去吧);谐音型粉丝(fans);字母型MM(妹妹);符号型,"0.0”表示“冷漠”的表情等。

二、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有益影响

网络语言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以及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类事件的播报。网络语言在网络环境中得到了充分的推广,并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得到最大化的普及。网络语言可以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发挥一定的现实作用,充分的表达说话人的具体表达含义和心理真实感受,并受到青年人的热爱,青年人并将网络语言实际的应用到自己生活中。有诸多的网络语言逐渐被广大的受众群体应用到语言文学中。这主要展现于语文的 作文 内容中。当前阶段,大部分的教师在进行出题的过程中,都会选用网络语言,以此来充分表达自身对网络语言的实际看法。而且也可以有效的进行传达特定的 教育 意义,进而全面体现出其设定的社会深意,不断教育当前阶段的学生,使他们可以充分理解网络语言的利与弊。并学会正确的使用其网络语言。网络语言虽然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但是我们也需要将此内容与汉语言文学进行区别的对待,进而全面的减少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产生的造成的阻碍作用。

(二)负面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看似非常流行的网络语言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我国经济社会中的 热点 人物或者事件,进而从侧面来具体阐述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此,人们需要对其社会性质的问题加以关注,某一网络词语在一个时间段频繁的出现,其网络语言就可以充分的说明当时的一个事件。例如,“我爸是李刚”这句话曾经非常的流行,在网络乃至是人们的现实生活中,都引起了广大受众群体对事件自身的高度关注,由此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网络语言之所以会流行,也是因为受众群体对于这一系类词汇的出处的高度关注。当前阶段中,网络已经走进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各个角落,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网络不仅成为了受众群体充分表达自己的实际看法和参与到社会生活最普遍最便捷的方式,同时也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最主要的一种方式。也正是因为这一现象,网络语言才可以如此迅速的进行发展。当前阶段,现有的一部分网络语言严重偏离了汉语规范的网络语言,为了可以追求更加新颖的话题和方便,人们在诸多的方面都没有严格的遵循汉语规范。有很大一部分的词语词义被人们所曲解,还有大量的刻意的错别字,这一部分都会在语文教育方面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的影响。我国的网民的主要群体就是青少年,他们普遍喜欢新鲜的事物并且非常乐于并善于接受全新的事物,他们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并没有比较强的辨别是非的能力。青少年时期正处于语言的学习的特殊阶段,青少年大量的使用、接触网络语言,在无形之中接受了其中不规范语言,非常容易养成不规范表达的恶劣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的汉语言学习,必定会造成不良的学习影响。例如,学生在进行实际考试的过程中,在试卷上答死亡的 反义词 为“扑街”。这比较显著的表明了学生在网络言语的应用过程中形成的错误观念。与此同时我们自身的写作能力、学习能力、对语言的鉴赏能力也会随着不断下降。网络是虚拟的,我们需要及时的进行划分其与现实生活的界限,进而全面的进行营造一个语言交流的和谐文明世界。网络语言因为自身的丰富多样性和巨大的推广力,造就了一种全新的语言模式。此种简单直白的文字和特殊的文字表达形式,迅速的渗透到了传统的语言文化中,进一步的促使我国的传统语言的功能抓紧淡化。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加大对于汉语言文化传播力度,尽最大限度的进行扩大汉语言的影响力,进而逐渐实现我国的汉语言的经济化转向国际化汉语言文学要注重树立本身的特点,与此同时提高自身的影响力,扩大影响范围,实现进一步的突破和提升。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的网络语言,基本处于一种无人管制的状态。但是在运用网络语言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谨记对 传统文化 的保护和传承,不可以只是单纯的为了追求新颖和乐趣就随便的篡改汉语文化,进一步严重的阻碍了汉语言文学发展。

《 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就业实践能力培养 》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外语的应用范围也在逐步扩张,这导致近些年出现了“外语狂潮”,国内甚至对于外语的追捧逐渐超过语文。面对这一情况,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的 措施 ,以提升人民群众对于汉语言的重视,其中以各省市高考改革方案的逐步推进最为明显。而作为一名汉语言专业的师范生,应该采取怎样的行为,响应国家的政策,将自己打造成一个适应时代新形势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实现人生价值。本文就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简要概述。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就业;实践能力

一、引言

“师者所以授业解惑者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汉语言作为五千年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所起到的作用自然也就不言而喻。面对国际上的“汉语热”和国内的“外语狂潮”,当前在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未来的预备语文教师,在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同时,也应当走进社会实际。也就是还要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入手,培养自身的就业实践能力,从而以自己微薄的力量,让学生和身边的人正视重视汉语言文学,发挥汉语言文学的潜在积极作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的社会现状

普遍来说,社会上对于汉语言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就是掌握简单的口语和浅近的文字,对于进一步更高深的汉语言知识不甚了解。社会上存在着很大一部分的人对于汉语言的应用不规范,诸如读音不标准、用字用词不当、习惯性使用网络语言等情况很是寻常。[1]同时,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来说,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一味重视表面的华丽的知识的传授,功利性过强,以致于掩盖了汉语言文学的内在的魅力。另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也令一部分人崇洋媚外的心理得到壮大。[2]以上这些情况使得外国人对于汉语言的研究和热情远远大于国内的人民群众,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进步。

三、培养就业实践能力以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前进

身为中华儿女,身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所要承担的弘扬、发展汉语言文学的使命也就更重大。同时面对当前就业困难,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的师范生可以用培养提高自身的就业实践能力以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前行。

第一,立足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是最直接、最全面、最仔细研究五千年以来形成的语言文化的一部分人,除了具有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外,还要了解语言文学学科的新发展,不断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的研究成果,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而作为一名师范生,除此之外还担负着教书育人、培育下一代的使命,所以更是要立足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提升教学水平技能,转变自身思想观念。同时,相比其他的学习者对于汉语言文学应该有更深的热爱,更真挚的情感,唯有如此才能将自身所学真正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发挥出来。另外,还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规范汉语言文学的日常使用,对于发音、用字、用词等都要十分严谨细致,以自身的行为带动周边人对于汉语言文学观念态度的转变,逐渐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前行。[3]作为一名还没有毕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来说,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去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培养起对汉语言更高的热情,为未来自身的发展和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做贡献。

第二,创新汉语言文学学习、教育、工作观念。除了时代的冲击以外,汉语言文学自身的一些特征如果不跟随潮流进行创新发展,就会令汉语言文化的魅力被掩盖,无法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所以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来说,在学校求学期间对于教师传授的知识要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性学习,在掌握所学知识的精髓同时,将自己的见解和思想融入其中,将所学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当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毕业,面临就业时,无论以后是从事教育工作还是其他行业,都要记得自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要通过自身的行为将汉语言文学的内在魅力展示、弘扬出去,潜移默化之间影响更多的人。而对于希望从事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的在校师范生来说,创新自身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从内心真正热爱汉语言文学,体会到汉语言文学对于人的积极作用,从而纠正目前社会中对于汉语言文学的错误认识。而这一切都需要在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转变、创新汉语言文化学习观念做起。

第三,引导自身适应社会、逐步培养就业实践能力。所有的专业知识和思想观念都是走向社会,实现好发挥好汉语言文学育人引导作用的前提基础。对于在读的师范生来说,还要逐步培养起自身的就业实践能力。既要积极入世了解汉语言文学当前的实时环境,了解社会需要的汉语言专业师范生的侧重点,于在校期间将自己培养成一名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同时,随波逐流也是不可取的,汉语言专业的师范生永远不要忘记自己当初的目的,忘记对汉语言的那份热爱和执着。也就是,要在汉语言专业的师范生再将自己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后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表现,将汉语言文化中的精髓进一步弘扬发展,令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喜爱汉语言文学。

四、结束语

当前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所发挥的引导、育人作用也是大打折扣。而在读的汉语言文学师范生既是汉语言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又是未来汉语言文学的传播者和发展者,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意义重大。面对这一情况,身为一名在读的师范生更是要肩负起国家和人民的重托,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目前这种局面。而以笔者的观点就是,应当首先培养提高自身的就业实践能力,在工作岗位上,进一步以自己的行为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前行。

参考文献:

[1]任志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培养[J].教育评论,2012(03):57-59.

[2]刘思聪,文俊沣,郝丹丹.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技能培养现状与改进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11):28-30.

[3]黄志刚,刘丽娟,高建青.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宜春学院学报,2015(08):117-120.

《 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研究 》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教育注重应试教育的汉语言文学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理论知识比较丰富。如今的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越来越看重,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不再适用。本文针对教育领域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素质教育;教学质量

1.汉语言文学教学意义

时代在发展,急需高素质人才的同时竞争日益加剧,所以人才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汉语言文化的学习关系到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发扬,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具有不能轻视的力量。只有我国的下一代学好汉语言文学,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才不至于流失在历史长河里。汉语言文学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所以让当代学生学好汉语言文学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2.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分析

2.1教师转变教学角色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多是采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很少把学生主体性当做教学活动的主要标准,对学生的具体需求不明确,所以教学活动对学生教育的针对性不是很强。长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提高,没有自主学习的激情,自然对学生学好汉语言文学有一定弊端。而且学生参与的互动机会比较少,学生在理论课堂中逐渐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完全接受,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汉语言文学有更好的帮助,老师需要先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以自己为主导,而且真正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以前那种老师就是权威的教学思想应该摒弃。

2.2制定教学目标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制定教学目标或者是制定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只是根据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刻板的理论讲解,教学内容大多比较散乱,没有逻辑。这样散乱的教学内容没有明确目标,对学生系统学习汉语言文学具有负面影响。想要强化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老师就要明确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都要围绕制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应该就是一个大问题,如果要解决大问题,就可以将其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来解决。学习汉语言文学也是同样的道理,想要学好汉语言文学,老师应该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把复杂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分解成小部分,每部分都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老师要通过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认真分析研究,找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每个阶段及时调整重新评价教学目标,直到最终培养出具有汉语言文学素养和应用能力的人才。老师在制定目标时不能仅考虑课程要求,也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不同,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每个人的差异性决定了人才培养方式不是唯一的,因材施教是一个老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同时要注意观察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对跟不上老师教学脚步的同学及时给予帮助,为他们制定更加简单详细的教学目标。

2.3组织学生有效学习

汉语文学学习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老师的教学目标能否高效实现,学生能否真正理解吸收老师教授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为了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热情,老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 教学 方法 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汉语言文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都蕴含一个历史 典故 ,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多向同学讲述一些相关 历史 故事 ,讲解其中典故、诗词的由来。在讲解 文章 的时候多介绍一些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写作背景。现如今是信息化时代,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科技优势,采用影视资料、网络课件、图片配音等方式给同学们创设情境,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同学们对汉语言文学课堂的参与度。老师除了要在课堂上创新教学方法之外,还要引导同学们在课堂之外进行自主学习,主要是培养同学们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上课之前进行预习,在网络上查阅课堂上要学习内容的背景知识,先自己大致了解。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对所学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老师加以及时指导,解决问题。

3.结语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在教育事业中受到了很大重视,因为汉语言文学关系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所以受到当前教育者的充分重视是理所当然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一定要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改革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素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薛梅.论背诵在高校汉语言文学学习中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8).

[2]曲文军.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02).

[3]周文伟.新历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08).

有关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2. 关于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3.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例

4.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精选范文

5.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6.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7. 有关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母系遗传对母性的影响研究论文

母系遗传是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征,而不能代表细胞质遗传的全部内容。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人们对细胞质遗传规律的研究和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科学家们己揭示出了生物细胞质DNA遗传的新规律和新现象,在细胞质遗传方面表现为单亲的母系遗传,父系遗传及双亲遗传多种形式,大大丰富和逐步完善了细胞质遗传研究的内容。但细胞质遗传还包括父系遗传,即来自于精子细胞质的遗传母系遗传一定是细胞质遗传,但细胞质遗传不一定就是指母系遗传

1.概念:细胞质遗传(cytoplasmic inheritance):染色体以外的遗传因子,即细胞质基因所控制的遗传现象。 2.特点及原因(1)特点①母系遗传:不论正交还是反交,Fl性状总是受母本(卵细胞)细胞质基因控制;②杂交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2)原因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②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不均等分配。3.物质基础:细胞质基因:线粒体、叶绿体中的DNA上和细菌质粒上的基因。4.相关概念:染色体外基因:也叫细胞质基因,是细胞器和细胞质颗粒中的遗传物质统称。质粒、卡巴粒、叶绿体基因、线粒体基因等。质粒:原核、细菌、小环DNA。松弛型和严紧型2类。线粒体基因:mtDNA,线状、环状,能单独复制,同时受核基因控制。哺乳动物:无内含子,有重叠基因突变率高。叶绿体基因:ctDNA,环状,可自主复制,也受核基因控制。卡巴粒:草履虫体内细胞质颗粒细胞质遗传:子代的性状是由细胞质内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现象。也叫母系遗传、核外遗传、细胞质遗传、母体遗传、非孟德尔式遗传母性影响:子代的某一表型受到母亲基因型的影响,而和母亲的基因型所控制的表型一样。因此正反交不同,但不是细胞质遗传,与细胞质遗传类似,这种遗传不是由细胞质基因组所决定的,而是由核基因的产物积累在卵细胞中的物质所决定的。分两类:持久的母性影响,暂短的母性影响。一、暂短的母性影响指母亲的基因型仅影响子代个体的幼龄期。例如麦粉蛾(面粉蛾)的色素遗传中的母性影响。野生型:幼虫皮肤有色,成虫复眼深褐色。突变型:幼虫皮肤无色,成虫复眼红色(缺乏犬尿素)。P 有色AA×aa无色→F1 Aa 有色↙ ↘♀aa ×Aa♂ ♀Aa×aa♂↓ ↓1/2Aa 1/2aa 1/2Aa 1/2aa幼虫: 有色 无色 有色 有色成虫复眼: 褐色 红色 褐色 红色 核基因AA→犬尿素(细胞质)→色素二、持久的母性影响指母亲的基因型对子代个体的影响是持久的,影响子代个体的终生。例如:锥实螺的外壳旋转方向的遗传就是母性影响一个比较典型的例证。锥实螺♀♂同体,繁殖时异体受精,但是如果是单个饲养,就自体受精。锥实螺的外壳旋转方向可以是右旋的,也可以是左旋的。判断的方法:使螺壳的开口朝向自己,如果开口在右边即右旋,如果开口在左边即左旋。左旋、右旋由一对基因控制,右旋D对左旋d是显性。右旋与左旋交配,依雌性的旋向不同,结果也不同。P ♀DD×♂dd P ♀dd×♂ DD 右↓左 左↓右F1 Dd右 F1 Dd左↓自交 ↓自交 F2 1 DD 2Dd 1全右 F2 1 DD 2Dd 1dd全右 ↓自交 ↓自交F3 右旋:左旋=3:1 F3 右旋:左旋=3:1上述这种现象如何解释呢?研究表明,螺类的受精卵是通过螺旋式的卵裂开始幼体发育的,未来的螺壳旋向决定于最初两次卵裂中纺锤体的方向。纺锤体的方向又取决与卵细胞质的特性,而卵细胞质的特性归根到底又取决于母本的基因型。这样就形成了母本的基因型控制子代的表现型的现象(只控制子代)。虽然母本细胞质特征决定了子代的表型,但实质是核基因的遗传仍符合孟德尔式的遗传方式。一、细胞质遗传的现象(一)高等植物叶绿体的遗传有几种高等植物有绿白斑植株,如紫茉莉、藏报春、加荆介等。1901年柯伦斯在紫茉莉中发现有一种花斑植株,着生绿色,白色和花斑三种枝条。在显微镜下观察,绿叶和花斑叶的绿色部分其细胞中均含正常的叶绿体,而白色或花斑叶的白色部分,细胞中缺乏正常的叶绿体,是一些败育的无色颗粒。他分别以这三种枝条上的花作母本,用三种枝条上的花粉分别授给上述每个作为母本的花上,杂交后代的表现:完全取决于母本,而与花粉来自哪一种枝条无关。接受花粉的枝条 提供花粉的枝条 杂种表现 白 色 白 色 绿 色 白 色花 斑 白 色 绿 色 绿 色 绿 色花 斑 白 色 花 斑 绿 色 白、绿、花斑花 斑 上述杂交结果说明:决定性状表现的遗传基础就在细胞质中,通过许多科学家的不同实验,都证明了细胞质的叶绿体含DNA,是双螺旋线性或环状裸露DNA分子,能自我复制,稳定遗传。叶绿体的遗传不仅受细胞质基因的控制,还于核基因有关。(二)真菌类的线粒体遗传1、酵母菌小菌落的遗传:啤酒酵母属于子囊菌,它在有性生殖时,不同交配型相结合形成的二倍体合子。酵母有一种“小菌落”个体。这种类型经培养后只能产生小菌落。如果把小菌落酵母同正常个体交配,则产生正常的二倍体合子。经减数分裂产生单倍体后代也表现正常,不再分离小菌落。这表明小菌落性状的遗传与细胞质有关,而且这种交后代,4个子囊孢子有2个是a+,另两个是a-,交配型基因a+和a-仍然按预斯的孟德尔比例时行分离,而小菌落性状没有象核基因那样发生重组和分离,说明这个性状与核基因无关。进一步研究发现,小菌落酶母细胞内,缺少细胞色素a和b,还缺少细胞色素氧化酶,这些酶类,存在于细粒体中,表明这种小菌落的变异与线粒体的基因组变异有关。2、链孢霉缓慢生长型的遗传:链孢霉有一种缓慢生长突变型,呼吸弱,生长慢,这是由于线粒体结构和功能不正常,细胞色素氧化酶缺少,氧化作用降低,生长缓慢。进行有性生殖时,正反交结果不同:杂交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表现非孟德尔式遗传。如果突变型的单倍体核(♂)和野生型的受精丝中的单倍体核(♀)结合(杂交),得到的后代全是野生型,反之全是突变型。二、细胞质遗传的特点1、母系遗传:无论正交、反交,F1代总表现母本的性状 。例如:紫茉莉枝条遗传。2、不符合孟德尔遗传法则,杂交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母性影响是受核基因的控制,核基因产物在雌配子中积累,使后代的性状表现为,母亲的性状就是母性影响,如锥实螺外壳旋转方向是由核基因控制的母系遗传是位于细胞质中的基因引起的。雄配子没有细胞质,只有雌配子有,雌雄配子结合产生的后代,细胞质都是来自于母体亲本,因此细胞质基因(如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都是存在于母体亲本的)所控制的性状总是来自于他的母亲,这就叫母系遗传所以,他们的区别是:基因所在部位不同,一个来自核基因,一个来自细胞质基因相同点就是:后代表现都与母本相似

你好我也是学生物的也是高三了,你说的受精卵细胞中细胞质中的DNA?我的个人见解是:细胞质遗传是母系遗传,母系遗传不是特指细胞质遗传,因为卵细胞中也有一半染色体来自母方,以上纯属我个人见解.

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论文

[1] 邢红兵,语法搭配的分类和作用--多义词的激活机制之一,《机器翻译研究进展》,陈肇雄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1992年8月。[2] 邢红兵,含“VA”结构的句子的语义分析,《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3] 孙宏林、孙德金、黄建平、邢红兵,关于确定现代汉语分词原则的实验报告,《北京语言学院第三届青年科学报告会论文集》(内部发行),北京语言学院教务处,1994年。[4] 孙宏林、孙德金、黄建平、李德钧、邢红兵“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系统”概述(合作),《计算机时代的汉语和汉字研究》,罗振声、袁毓林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胡明扬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5] 邢红兵、张普、崔永华,Chinese Character Component Disassembly and Standard of GB 13000. 1 Character Set,(第一作者),《第二届术语学、标准化与技术传播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7月。[6] 邢红兵,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语言工程》,陈力为 袁琦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7] 邢红兵、张普、崔永华,对部件称说的建议,《计算机世界》,1998年4月27日。[8] 信息处理用GB13000.1 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主要起草人),语文出版社,1998年4月。[9] 邢红兵、张普,汉字基础部件称谓“音托”键位统计,《1998年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10] 邢红兵,现代汉语字、词基础部件统计分析,《1998年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11] 邢红兵,现代汉语词类使用情况统计,《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12] 邢红兵,从分词的不一致性看汉语分词的难点,“机器翻译与计算机语言信息处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北京1999年6月。[13] 邢红兵,词性标注中难归类词语分析,黄昌宁 董振东主编,《计算语言学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14] 邢红兵、舒华,语料库建设与汉语认知研究,“第三届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论文,1999年10月北京。[15] 邢红兵,汉语词语重叠结构统计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第五届青年科学报告会论文(二等奖),1999年11月。[16] 邢红兵,汉语词语重叠结构统计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2000年第6期转载。[17] 邢红兵,汉语水平词汇双音节词结构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第八届科学报告会论文。[18] 邢红兵、舒华、孟祥芝、尚悦,形声字声旁规则性效应调查,“国际华语教学研讨会”论文,2000年6月,新加坡。[19] 邢红兵,基于第三代语料库的信息领域术语动态更新,《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2期。[20] 邢红兵,计算机领域汉英术语的特征及其在语料分布规律,Proceedings of 200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lingu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ugest 9-13 Urumqi, China.[21] Sun Maosong, Zhou Qiang, Sun Honglin, Huang Changning, Zhang Pu, Xing Hongbing, Constructing a Word-segmented & POS-tagged Chinese Corpus and a Chinese Treebank, proceedings of 200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Language Computing, July 8-9, 2000[22] 邢红兵,计算机领域汉英术语的特征及其在语料分布规律,《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0年第3期。[23] 苑春法,李莼,崔永华,邢红兵(2001). 基于遗传算法的汉语构词研究.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Z1期。[24] Lu Qin, Li Yin, Xing Hongbing, Li Ngai Ling and Chan Shiu Tong(2002),The Hong Kong Glyph Specifications for ISO 10646's Ideographic Characters,Twenty-first International Unicode Conference, Dublin, Ireland, 14-17 May 2002.[25] Xing Hongbing, Shu Hua, LiPing (2002). A self-organizing connectionist model of character acquisition in Chinese. In 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four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26]张亚旭、舒华、周晓林、邢红兵(2003),汉字识别中声旁与整字语音信息激活的相对优势,《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1期。[27] 邢红兵(2003),留学生形声字声旁规则性效应调查,载于《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28] 邢红兵(2003),现代汉语常用动词带宾语能力调查。孙茂松,陈群秀主编,《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29] 邢红兵(2003),对外汉语教材的汉语拼音注音方法调查. 苏培成主编,《信息网络时代的汉语拼音》。语文出版社,2003年10月。[30] 邢红兵(2003),留学生偏误合成词的统计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4期。[31] 邢红兵(2004),基于“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的语素数据库建设,《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北京。[32] 邢红兵、舒华(2004),《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形声字声旁表音特点分析,载于《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2002年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33] 邢红兵、张旺熹(2004),现代汉语语法项目的标注与统计研究,“对外汉语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年11月,北京。[34] Xing, H., Shu, H., & Li, P. (2005). The acquis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Corpus analyses and connectionist simulations. Journal of Cognitive Science.[35] 邢红兵(2005),信息技术领域术语用字分析,《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5年第1期。[36] 邢红兵(2005),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动词用法频率词典. “对外汉语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2005年3月,香港。[37] 邢红兵(2005),《(汉语水平)汉字等级大纲》汉字部件统计分析. 《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第2期。[38] 邢红兵(2006)对外汉语用字统计分析,张普等主编《数字化汉语教学的研究与应用》语文出版社,2006年6月。[39] 邢红兵(2006)《(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双音合成词语素统计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3期。[40] 张博、邢红兵(2006)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多义词义项收录排列的基本原则及其实现条件,第二届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北京。[41] 邢红兵(2006)基于标注语料库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项目词典”基本框架,第二届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北京。[42] 邢红兵、张文坚、江诗鹏(2006),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谓词句法属性统计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3期。[43] Ping Li & Hongbing Xing(2006),Diease But No Sheep, Science Vol 311, 31 Marth 2006.[44] 张金竹、邢红兵(2007)词语的习得途径及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第八届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2007年5月,中国香港。[45] 邢红兵、舒华、李平(2007),小学儿童词汇获得的自组织模型,《当代语言学》,2007年第3期。[46] 南旭萌、李芬芬、邢红兵(2008),留学生汉语学习词典使用情况调查,郑定欧主编《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7] 蔡北国、邢红兵(2008),谈基于语料库的词的用法研究与词汇教学,载于张普等主编《数字化汉语教学进展与深化》,清华大学出版社。[48] 弓月亭、邢红兵(2008),语料库建设与语法教学,载于张普等主编《数字化汉语教学进展与深化》,清华大学出版社。[49] 张金竹、邢红兵(2008),小学阶段汉字音节的分布与存储,载于张普等主编《数字化汉语教学进展与深化》,清华大学出版社。[50] 邢红兵、舒华(2008),小学语文教材用字基础部件统计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3期。[51] 邢红兵、张普(2009),《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特点解读及使用建议,《小学语文》,第7、8期。[52] 郝瑜鑫、邢红兵(2009),基于语料库和数据库的同义词辨析模式,第十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2009年7月,山东烟台。[53] 邢红兵(2009),基于联结主义理论的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框架,语言教学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7月,北京。[54] 邢红兵(2009),中介语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对比分析,《对外汉语研究》,第五期。[55] 邢红兵(2009),基于联结主义理论的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框架,《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2010年第1期转载。[56]郝瑜鑫、邢红兵(2009),汉语学习型词典需求调查和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学习型词典编撰构想,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学术研讨会,2009年10月。[57]郝瑜鑫、邢红兵(2010),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学习型同义词辨析模式初探,载亢世勇等主编《词汇语义学的新进展——第十届汉语词汇语义学论文集》,新加坡东方语言信息处理学会出版。[58] 陈永朝、邢红兵(2010),基于联结主义理论模型的留学生复合词习得考察,《现代语文》4月下旬刊。[59] 陈永朝、邢红兵(2010),基于分布表征的语义提取和语义透明度自动评估实验,《现代语文》3月下旬刊。[60] 王娟、邢红兵(2010),留学生单音节多义语素构词习得过程的实验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2期。[61] 张金竹、邢红兵(2010),留学生语素习得路径探析,《现代语文》第11期。[62] 郝瑜鑫、邢红兵(2010),汉语学习型词典需求调查研究——兼论初中级阶段学习型词典的编撰,载《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第六届对外汉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63] Teuvo Kohonen and Hongbing Xing(2011). Contextually Self-Organized Maps of Chinese Words.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011, Volume 6731/2011, 16-29[64]邢红兵(2011),汉字统计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汉字教学与研究》,第一辑。[65]邢红兵(2012),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语料库研究方法,《汉语学习》,第2期。[66]郝瑜鑫、徐婷婷、邢红兵(2012),现代汉语常用副词AABB式句法语义研究,《语文学刊》(06) 。[67]邢红兵(2012),基于语料库的词汇知识提取及在二语词汇习得中的应用,第七届国际汉语电脑教学研讨会(TCLT),美国,夏威夷。[68]邢红兵(2012),中介语语料库虚词使用情况统计分析,第五届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吉林,延边大学。[69]邢红兵(2013),基于语料库的词语知识提取与外向型词典编纂,《辞书研究》,第2期。[70]邢红兵、辛鑫(2013). 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J]. 华文教学与研究,02:64-72。[71]邢红兵(2013). 词语搭配知识与二语词汇习得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04:117-126。[72]郝瑜鑫、刘汉武、邢红兵(2013). “就是……也/都……”的量级标示功能[J]. 汉语学习,05:65-70。[73]郝瑜鑫、邢红兵(2013). 现代汉语状语和状动结构研究评述[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04:13-14。

英语作文还1500个字你们老师真狠!!!=====网上找篇论文,大概翻一下——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比较 浙江省湖州市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周元辉 摘要: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是当前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焦点问题。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点。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对两种习得的理论研究不同、习得的年龄不同、习得的动机不同、习得的方式不同和习得的环境不同等方面;而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两种习得都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环境、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以及都必须经过一定的语言习得阶段等方面。本文探讨的两种习得之间的差异正是第二语言教学中应该引起注意的方面,因此若采取适应的措施和方法,能进一步提高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同时,本文探讨的两种习得之间的相同点反映出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第一语言的习得。 关键词: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习得;不同点;相同点 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指人们在幼年时期对自己母语的习得,而第二语言的习得通常要晚于第一语言的习得,本文谈到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从广义上来说的,指人们对外语和第二语言的习得。要探讨两种语言习得的性质或特点,最好的办法是将第一语言习得跟第二语言习得作比较,有比较才能鉴别出二者的异同。 一、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不同点 1、 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不同 1.1 第一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 研究第一语言习得的理论产生于18 世纪,始于德国的哲学家Dietrich Tiedemann 对他的孩子婴儿时期心理和语言发展过程的研究。但由于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在此之后的半个世纪内对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发展较慢。直到20 世纪60、70 年代,随着Chomsky 的生成语法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才开始日趋系统化和科学化。而且在近几十年内,对第一语言习得的研究也得到了迅速地发展。由于看问题的角度和研究的方法不同,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理论: a.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istic Theory)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盛行于20 世纪40 年代50 年代,对第一语言习得的研究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在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loomfield 和Skinner。行为主义认为,“任何知识的取得都是靠直接经验,只有通过客观的、可观察的实验而获得的材料才是可靠的,……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历到各种刺激和反应,相同的刺激和反应不断出现,于是我们便不自觉地把某种刺激与反应联系起来…… 。具体的外部刺激除了产生体力上的反应,同时也产生语言反应。”在行为主义看来,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的,他们强调外部条件在母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简单地说,这种行为主义认为儿童的大脑原本是一块白板,儿童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模式养成习惯而学会母语的。这种理论把儿童看成是一个完全由环境来改造的对象,过分强调了环境的作用,强调后天通过刺激-反应养成习惯,忽视认知能力的作用。它不能解释语言的抽象本质、语言的创造性使用以及语言意义的习得。 b.先天论 (The Innateness Hypothesis) 先天论认为:人类生来就具有一套语言知识,这套语言知识必定含有世界上所有自然语言的共同特征,即具有普遍性。Chomsky 称这种语法为“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普遍语法”可以看作是由遗传的得来的“语言智能的初始状态”,通过经验的触发与完型的作用,初始状态发展为相对稳固的新状态,在新状态中包括了通过学习获得的那部分语法。Chomsky 指出,一个儿童一般在五六岁时就可以掌握母语;这个年龄的儿童的智力还很不发达,学习其他知识(如数学,物理)还相当困难,而学习语言这样容易。这种现象,用“白板说”或“刺激-反应”论都解释不通……儿童在五六年之内所接触的话语毕竟是有限的,然而,儿童学到的句子却是无限的。儿童可以说出从来没有说过的句子,也可以听懂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句子。总之,儿童从有限的话语中学到的是一套完整的语法知识,用有限 的手段 表达无限的思想。语言的这种 “创造性”(creativity)决不可能靠“刺激-反应”产生出来……儿童天生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比如说是“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它使一切正常儿童,只要稍许接触语言材料,就能在几年之内习 得母语。这种理论能解释语言意义的获得,语言的抽象性以及语言的创造性使用等方面。巴黎的国家科学研究所的一些专家们发现一周岁的法国婴儿能区分法语音素和俄语音素,他们解释这是因为人类固有一套语言能力基因,他们的发现似乎证明了Chomsky 的“语言习得机制”假说。然而,先天论过分看重了儿童的天赋,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忽视反复操练养成习惯的必要性。先天论与行为主义是两个极端的理论。 c.认知论(Cognitive Theory) 认知论的代表人物是D. L. Slokin , J. Piaget 和L. Bloom。该理论认为:儿童不是一出生就会说话,而是发育到差不多一岁的时候才开始说话,这是因为儿童在发育的过程中,在接触、感知外界事物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图式”,这种“认知图式”是一种“智慧”,“智慧的两个主要机能是发展和理解。”根据Piaget 的观点,儿童的智力发展要经过四个阶段,感觉运算阶段0-2 岁、前运算阶段2-7 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6 岁。11 岁前后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跨越具体体验,其感性认知开始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因此,这一时期也通常被称为语言习得关键期。认知论把语言习得的发展看作是学习者的内在机制与语言输入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学习者和他的对话者相互努力,语言习得的质量才能保证。 1.2 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在20 世纪60 年代才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然而,在此后短短的几十年间,有关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发展的异常迅速,并且成为了应用语言学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迄今为止,研究者们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至少有40 余种,在这里主要介绍两种: a.中介语理论(The Interlanguage Theory) 中介语是由美国语言学家L. Selinker 等人于20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出提出的,中介语(即过渡语)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在未全部掌握目的语以前往往会使用一种既与自己本族语不同,又与所学目的语无任何联系的过度性语言。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过渡语会演变,演变的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有时还会“僵化”(Fossilization)。演变的主要原因是学习策略。Selinker (1972)将中介语划分为独立的语言系统,认为它是由学习者的五个主要的认知过程产生的结果:1)语言的转换(language transfer),2)训练的转换(transfer of training),3)第二语言学习策略(strategy of SL learning),4)第二语言交际策略(strategy of SL communication),5)对目的语的语言材料的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 of TL material)。Widdowson 把以上学习过程统称为简化过程,简化能力属于人类正常语言交际能力的一部分。中介语有四个特征:创造性、开放性、灵活性和系统性。中介语理论认为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是两种不同的过程。这种理论在目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颇受重视。目前有关这一理论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如外语学习过程中僵化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僵化?中介语的始点是什么? b.语言监控理论(The Monitor Model)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最全面的、最为认知的,也是目前争议最大的就是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 的语言监控理论。它共有五个阶段:1、习得与学习区分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Division):说明自然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过程,而正式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过程;2、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强调学习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遵循一个不变的先后顺序;3、监控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认为人人都有一个语言控制、调节系统,学习者利用这一系统调节自己的语言行为;4、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当学习者能够理解超出其语言水平的语言输入(i+1)时,自然语言习得就会发生;5、情感过滤假设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说明感情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监控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如 1)Krashen 把学习与习得这两个概念截然区分开来,并将其理论建立在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之上,这是不可靠的。因为这两者难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同时,Krashen 也无法说明习得和学习的认知心理过程;2)Krashen 的一系列假设无法用实践加以检验等 。 二、习得的年龄不同 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人们的儿童时期就开始了,而第二语言习得则大都是在人们的青少年以后开始的。年龄的不同必然会引起儿童和成人在大脑发育、认知能力和情感因素等方面相差甚远,因而儿童习得第一语言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存在差异。Penfield 和 Roberts(1959)认为理解和产生语言的神经功能最初是 分布在大脑的左右侧,整个大脑都参与语言学习,所以儿童吸收新的语言信息就快些、容易些。而 Eric Lenneberg(1967)指出,在两岁到青春期这一段时间内,人的智力的、逻辑的、分析的功能渐渐地被侧化到左半球,情感的社会功能则逐渐地受控于右半球,人的语言功能主要集中在左半球,因而在青春期之后,大脑已发育成熟,功能侧化已完成,人的神经系统不再有弹性,使得成人在习得第二语言是,失去了生理功能上的优势,因而很难获得母语般的熟练。另外,根据Piaget 的观点,儿童在初学语言时,完全处于自我中心地位,很少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有时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是在学习语言,正是这种“无意识”才使儿童学习语言容易取得成功。同时,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与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步进行,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认知能力的发展为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生物基础,而语言能力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成人则由于认知能力的发展已日趋完善,认知能力的发展与语言习得相脱离,第二语言对于习得者来说不是唯一可依赖的思维工具。相反,对第二语言的理解往往要借助第一语言来完成,因此,习得者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法用第二语言来思维,而是把它当作一种特殊的任务来完成。同时,成人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情感渗入太多,如怕犯错误被人取笑等,因此不轻易应用所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限制了语言习得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习得的动机不同 儿童习得母语是出于其本能—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种动机是一种自然的需要,可以持久不变,而且不需要别人的督促。第二语言习得的动机要复杂一些,Gardener(1985) 把动机区分为“ 综合性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 和“工具性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两种类型,有“综合性动机”的学习者喜欢所学语言或受所学语言相联系的文化的影响,他们希望自己像目的语社会中的成员之一,并能为目的语社会所接受。有“工具性动机”的学习者则是将目的语看成是一种工具或需要,如出国、求职、升职的需要。这种动机体现了学习一门新语言的现实价值和优势。一般来说,学习者往往具有这两种动机,还有一种是“内在性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学习动机可能来自于外界因素,也可能来自内在因素的影响,如受到某种因素的激发而产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等。如果没有这种学习者对学习的“内在兴趣”,那么,无论是“综合性动机”还是“工具性动机”,都难以有效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如何不断增强学习者的“内在兴趣”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 三、 习得的方式不同 儿童的第一语言是自然习得的,从一开始就注意实用;儿童习得的母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父母的语言,又称保姆式语言(caretaker talk or mother talk),其特点是简单、重复、实用,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是与当时当地有关的事情,语言的集中点在于内容而不是形式,儿童与父母或其他人是在平等的情况下习得第一语言的。而第二语言学习者主要靠外语教师在课堂上传授,而教师是在课堂上用第二语言做不真实的事情,语言输入很多是脱离现实的,输入量又小,语言输入和输出大多以教科书为主,重形式而不是内容,教师控制课堂交际,所用材料是经过精选的,难易程度有时不太符合学习者的水平。儿童从小就使用第一语言进行真正的交际,通过交际习得语言。 四、 习得的环境不同 两种语言习得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第一语言习得者出于母语的自然语言环境中,其周围的人都是母语的使用者,常常是一对一的学习环境,习得语言是没有压力,没有竞争,不必担心沐浴运用的好坏。他们是在语言的海洋中习得语言的。而第二语言学习者很少处于这样的语言环境,他们常常处于竞争性很强的、有压力的学习环境中,他们是在母语环境中学习另一种语言。而且第二语言学习者仅仅是在课堂上接触新语言,没有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由于第一语言习得者随时随地都可以习得母语,并在实际运用语言他们是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习得语言;而第二语言学习者由于缺少使用语言的环境,只能模拟,结果到了真正应用时,有些知识往往是学非所用。另外,两种语言习得所处的文化环境也不同,要习得一种语言必须习得和该语言有关的文化,儿童在母语环境中习得母语的同时,也就自然地习得了母语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第二语言习得一般是在目的语环境或非目的语环境中,先入为主的母语文化对习得中的目的语文化会产生迁移或影响,即使是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者也不一定能在习得目的语的过程中同时习得该语言的文化。 可见,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学习,不能混为一谈。这两种学习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不了解这一差异,看不到成人第二语言习得复杂的一面而盲目模仿儿童习得第一语言的过程,对我们的第二语言教学及学习都将适得其反。虽然如此,但是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还是存在着一些共同点的,这些共同点反映了语言习得的普遍性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母语习得。 2、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同点 (1)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都具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儿童置身于与父母和他人交际这一自然的母语环境中;成人习得第二语言也必须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如在目的语国家学习或进行第二语言教学活动的课堂。 (2)两种语言习得都必须掌握语言、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及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而且习得过程都有一定的共性,即都毫不例外地要经历从单个要素的发音规则到掌握因素组合的发音规则,直到掌握该语言的整个语音系统。 (3)两种语言习得大体上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及运用等阶段。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点,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两种语言习得的个性,充分利用两种语言习得的共性,发挥和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优势,使他们受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参考书目 1、 刘润清,1995,《西方语言学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乐眉云,2002,《应用语言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桂诗春,1985,《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 范文网()Haegeman. 1994. Introduction to 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 Blackwell Publishers. 5、 R. Ellis. 1985.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 高霞,2002,《第二语言习得的特性探讨—第二语言习得和母语习得的异同》,《楚雄师范学院学报》第 3 期。 7、 李哲,2000,《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比较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第6 期。 8、 贾冠杰,王跃洪,张冬梅,1999,《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异同》,《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第 3 期。

不要相信那些人,都是人的。而且他们也可能是东抄抄西抄抄的,到时候论文答辩的时候被发现就惨了;你这个专业很好写啊;教育方向的嘛;我当时写的是小学生学英语的好处和坏处;你也可以写与这个类似的。而且可以设计成问卷调查形式的,这个数据都可以自己造假;而且相关的论据和论点及术语等都很好找的。现在已经1月份了,你要加油了。选个题目,请你的导师帮忙推荐几本书;我们导师当时推荐了我基本书,你参考下吧外研社<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系列》关于教学的几本书:·《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况》·《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教与学》·《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原则》·《外语学习与教学导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