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的案例,根据我的经验是去百度学术找,同学们百度学术真的很强大,它融合了知网,万方,维普等各大论文网站,这对我们找材料和参考文献很有帮助,这步可以确定参考文献,还可以选择年份,其中有三种参考文献格式可以选择,中英文参考文献格式都有。将你的标题输入,它就自然匹配相对应的论文。选择五到十篇论文,在标题下方有批量引用的符号,点击一下,就会出现在左下角的对话框中,选择了十个左右你的参考文献就算完成了,在左下角的对话框可以选择格式,可以一键复制。你再也不用为参考文献的格式发愁了!
1.追星不能无底线
这个标题,出自人民日报的微博评论。当下,娱乐圈呈现炮制“虚假繁荣”的现象,数据造假、花钱打榜等乱象,层出不穷。这些,都违背了追星的初衷,是无底线的行为。对于这种行为,不能任其肆意发展,应该防范和打击。
2.追星当有规则意识
追星中,粉丝“代拍”导致航班延误,电影“锁场”、网络“控评”、互泼脏水等不良现象,侵害着流行文化的正向价值。不管是个人还是群体,追星,都不可任性而为,应该遵守社会规则,确保文明秩序,惟其如此,才能长远。
3.用文明指引追星行为
当下,追星中存在一些无序、失序乃至无视社会规范等现象。比如,粉丝互撕,骂战,二二七事件,都折射出部分粉丝的非理性行为。对于这些行为,需要管理部门、媒体和偶像一起行动,用文明礼仪加以引导,使其步入正常轨道,进而为文化市场注入更多创造力和正能量。
4.追星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
这个标题,出自人民网评论。说明追星要理性,不能盲目。要知道,追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为了追星不惜请假、旷工,这就属于盲目追星。因为追星而把自己的生活搞乱,是本末倒置,最终也会得不偿失。
5.有“我”,追星才能不迷航
这个标题,出自人民网夜读专栏。我们可以追星,但不能在这个过程中迷失自我。换言之,粉丝可以入戏,却不要沉溺。保持自我,保持理性,才会有一个独立的主体,这样,追星将永不迷航。
文|胡雁行 编辑 |朴芳
说起养成型的偶像,大部分人都不会陌生,TFBOYS和SNH48都是养成型偶像里的翘楚。 所谓养成就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每个粉丝都有机会参与到偶像的发展中来 ,当然这种参与更多是建立在自己为偶像付出的时间、金钱,这些能让自己支持的偶像更好成长的物质基础上。
因此对于养成型偶像,除了自身实力和资源的支持,粉丝也是不容忽视的存在。 当粉丝投入的越多,在心理上就觉得自己和偶像会有更亲密的联系,而被粉丝亲手培养出来的偶像,也会有更强的粉丝粘性。
2016年被称作是偶像团体养成类综艺节目的元年,尤其是女团养成类综艺更是一档接着一档。不过 对于大多数节目来说,从节目中选定女团的成员就意味着整个综艺的收官,但节目的收官才是真正养成的开始。 由于失去了综艺节目的曝光,观众无法再参与到偶像的养成过程中来,再加上后续资源跟不上,这些女团成员在节目播出后也大多销声匿迹。
而在2017年,这档浙江卫视、从容制作和旗帜传媒联合出品,京东独家冠名的大型励志梦想少女成长真人秀《天生是优我》, 挖掘出了“单一队伍不淘汰,不PK”的团综养成原创新模式。
《天生是优我》想要打造出一支国产优质女团队伍,所谓“单一队伍不淘汰,不PK”指的是在节目伊始,所有的成员就已经组成了“优我少女”团体,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少女之间就没有了竞争,节目首期最大的看点就是为了争夺地铁投放资源新老成员之间暗涌的波涛。
优我少女这个团体共有13人,每个人擅长的技能都不一样,而且第二期进入六国讨教阶段以后,在与其他国家女团交流学习时往往不需要全员上场,因此节目组为这些少女们设立了两个榜单:唱榜和跳榜。榜单名次会根据他们的表现来按时更新,只有位于榜单前列,成员们才会有更多的机会登上舞台,获得更多资源,这无形之中也增加了他们的压力。
没有了淘汰和PK后,当观众喜欢上了其中一个成员,就不再担心她是否会在节目中途因表现不佳消失,而是会把精力主要集中在偶像的成长过程中来。 节目也非常注重观众的参与感,不仅向观众展示了“台上一分钟”的精彩,更将“台下十年功”的练习阶段呈现在观众眼前,增添了更多养成式的记录。
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唱跳歌手,成员们不仅要练习歌唱和舞蹈,还需要进行跑步、游泳等课程。在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早上她们需要晨跑,跑到大汗淋漓,有时需要到泳池练习憋气以增加肺活量,练习高跟鞋舞的时候,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她们必须时时刻刻都穿着高跟鞋。
除了练习,成员们的日常生活也被摄像机一一记录了下来:13个人共同住在一个大房间里,属于自己的空间只有一张小床;成员们每天轮流两人洗大家的训练服;到了晚饭时间,她们也必须经受住体重的考验,体重过百则不允许吃肉……观众心中在舞台上发光的偶像形象也慢慢变得立体化了。
除此之外,这些少女们不仅颜值和才艺双在线,独有的个性也让观众不得不印象深刻。首期节目中,唱跳一流的队长马蜀君在个人失利的情况下对教头发飙出走,但在成员的安慰下还是回到了队伍中。让马蜀君失利的就是不显山不露水的另一位成员魏冰雪,她的好友张欣媚评价“她是所有人中综合实力最强的人”,节目组强化了这两人之间的内部竞争,但由于不淘汰的机制,这种竞争更像是对彼此的一种正面的刺激。
第二期节目里,魏冰雪就收到了粉丝送的巨幅画像,其他少女内心多少是有点儿“羡慕嫉妒”的,但这也正促使他们不断的进步,成员们有多羡慕魏冰雪,就会在之后付出加倍的努力来追赶甚至超越她。除了她们两个人,其他成员的人物塑造也相当成功,比如芭蕾女神耿清清,单纯迷糊二人组李雨芯和宋芳园,在女团养成的过程中,节目通过个人鲜明的形象来展现集体形象,通过成员间的慢慢磨合,整支队伍的队魂也就出来了。
同时节目还展示了每一位成员的成长, 节目中每一次的冲突和碰撞,都是一种成长的表现形式,观众可以代入其中,跟着少女们一起成长,而这是一般综艺节目“歌舞升平”中难以看到的。 队长马蜀君在首次选拔输给魏冰雪后流着泪说的这一番话令不少观众感动:为了我的梦想,我付出了那么多,可我还是没有得到我想要的……这档综艺将人物的欲望和时机过程用时间成本来培养情绪,用剧情设计来催化素人的反应并引发共鸣,属于极大胆且精彩的设计,在全球也没有类似的先例。
除了13名成员,罗志祥的“教头”形象也是亮点。罗志祥早年以团体组合出道,充分了解团体背后的辛酸与努力,清楚对一个团体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养成部分,罗志祥不放弃每一位成员,也给予了少女们更多的经验。同时罗志祥又懂得收敛自己作为明星的光芒,他和少女们相处时不摆架子,综艺感超强的他不仅带来了超多的笑果,也把更多的镜头让渡了自己带的女团,让观众认识到了罗志祥搞笑背后的另一面。
当《天生是优我》来到第三期,仅训练了半年的女团们和莫斯科女团的对抗迫在眉睫,在看过白银组合的舞台排练后,虽然少女们都非常不淡定,但罗志祥表现出了绝对的冷静,并且还带领女团一起放飞自我,再现了自己的经典之作——椅子舞。既然教头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少女们也自然不能落后。椅子舞的模仿那是必须的,精彩程度也绝对超乎想象。
并且为了能够敲定与白银组合交流的最终名单,罗志祥选择了一种堪称“另类”的方法。这种方法导致了一连串匪夷所思的情况发生,实力超群的某位少女退出了表演名单的评审;数位舞蹈好手自愿放弃舞台中心的位置,马蜀君、魏冰雪也将迎来一位新对手。
从队内竞争转向国际竞争,在如此高压下少女们也将爆发出自己的小宇宙。超乎想象的个人魅力,绝对颠覆的表演风格,还有团队与个人之间的不断调和,这期的表演堪称精彩。 观众在一次次竞争中见证了整个女团的成长,也就有了“这个女团是我看着长大”的满足感和参与感。
虽然《天生是优我》的少女们个个风格特异,专业俱佳,但是要想用仅仅一年的训练磨合去对抗全世界的优秀女团,一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挑战。
不过节目的精彩也正在于此,面对强大对手带来的压力,或许优我少女们能够在这12期节目中快速成长,以一个优质女团的整体形象迎接挑战,并能在国际对抗赛中引发观众的民族荣誉感,最终得到所有观众的认可。
相比其他养成类综艺的偏题,《天生是优我》把所有的重点都放在了这13位少女的养成之路上,通过舞台竞演和生活真人秀的双重视角,给观众多角度和充足的时间来了解并喜欢上她们,这才是养成的起点。而对于观众来说,自己亲手培养起的偶像,自然与别人不同。那么优我少女们是否能抓住《天生是优我》的独特优势,顺利从众多电视团综打造的女子偶像团体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国产优质女团,我们就要拭目以待了。
略 试题分析:1. 审题题目类型:短语式命题作文短语类型:动宾式动宾式命题作文思考:题眼一般是前面的动词处于宾语位置上的词,限制规定写作内容与角度审视:指仔细地看,反复分析,推敲。偶像: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的人敬奉的人像,比喻崇拜的对象。现特指现代被青少年追捧的娱乐圈艺人,也就是明星。还有那些是偶像呢?袁隆平?我的父亲母亲?清洁工?农民工?审视偶像:就是看待、打量、分析……偶像可以思考什么是偶像:明星?名人?政治家?富豪?通过思考来诠释偶像的真谛……可以认识某个偶像:刘德华的拼搏、陈景润的刻苦、爱迪生的执着、史铁生的坚强、父亲的宽容、同学的真诚……还可以通过添加成分来拓宽思路:(谁)审视偶像、(怎样)审视偶像、审视(什么)偶像、审视偶像(干什么)……1. 示例一:审视偶像在经济大潮猛烈冲击着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今天,于是乎芙蓉姐姐火了网络,超级女生热了荧屏。有人会说她们是我们心中真正的青春偶像,然而我认为,我们所真正急需的是真英雄一一真正的偶像。在我们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网络迅速扩大的国度里,人们需要愉悦心灵、诉说情感的星族们。可以说人们需要心灵的愉悦,“超级女生”便应运而生;人们渴望精神刺激,“芙蓉姐姐”便横空出世。无论是“超级女生”抑或是“芙蓉姐姐”,她们都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欢乐,一份精彩。她们的存在也是顺理成章,无可厚非。然而,由此就把她们当作我们心中的英雄,我们所仰慕的偶像,我实在不敢苟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英雄是可悲的”。然而我们所需要的不是仅为我们生活带来欢乐的英雄们,在我看来,他们可以被称为“英雄”,却不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要有“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要有“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铮铮铁骨,要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勇气,要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雄心抱负,更要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实干精神。抗击倭寇,肃清海疆的戚继光是英雄;虎门销烟,设馆译书的林则徐是英雄;弃医从文,揭开国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的鲁迅是英雄。我们看到,他们并非是给人们带来了多少欢乐,而是勇敢地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毫无推脱退缩。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心中真正的偶像。有人说,他们属于已逝的时代,在我们这个没有英雄没有偶像的时代,于是乎偶像开始大众化平民化世俗化了。然而我认为时代所缺乏的不是真、正的英雄或偶像,而是识别英雄或偶像的慧眼。湖南怀化学院的大三学生洪战辉坚持照顾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l 2年,他的仁爱之心,做事的责任心,无忧无惧、不卑不亢、自强不息的个人修养,足以承担一个时代“道德英雄”的偶像称号。又如我们所熟知的钟南山、任长霞、白芳礼……他们是平凡的,却又是撑得起民族精神脊梁的真英雄,我们时代的偶像。相比火爆的超女,平凡的洪战辉才是我们真正的偶像。或许我们不能惊天动地,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主动承担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去驾驶无愧于我们心灵的人生机车。我们也将无愧地迎着“真英雄,归来”的呼唤向前奔去。点评:本题的出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深层的思辨能力,难度较大。
具体课题是什么呢?
近年来,央视播出的文化类节目掀起了一股文化热潮。文化类节目之所以有市场有人气,原因是多方面的。 原因之一,在节目中我们能学习并重温一些文学知识。诗词大会中呈现的一些诗词有不少是人们已经听过学过的,但旧知识长久不用就容易忘。在题目中我们重温儿时一起朗诵过的诗词,在文学大师的解读中我们更加透彻的明白诗词其中的妙处与深意。“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在学习诗词与了解文学作品中,我们能提高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文化类节目有助于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 其二,在欣赏节目时我们能了解历史。文学与历史有很大的关联。文学的背后是历史背景,历史创造了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化类节目中请来的嘉宾,在赏析诗词、名著时,经常会提及背后的历史故事,为观众展开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而且学史也有诸多好处,“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 其三,一档节目能火,除了要有吸引人的节目内容外,也要有一位受人喜爱的好主持。而董卿正是这样的一位主持人。她行为举止大方得体,在第四季诗词大会的每一场开场白,都富有诗情画意及深刻的内涵,展现出“腹有诗书气自华”。 她在节目中反应迅速,金句不断,措辞考究。在第三季节目中,她向遭受病痛的民警给予力量:“命运无法妨碍我们去欢笑,即便它在胁迫我,我也要笑着面对它。”董卿曾在节目中跪着采访老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也曾在主持《朗读者》时跪在舞台上认真听孩子们讲话,表现出她待人的礼貌与尊重,以及自身的良好修养。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学习主持等人的闪光点,能让我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个人修养。 其四,文化类节目的影响与魅力不仅体现在节目中,还体现在节目后。在《中国诗词大会》热播之时,我们老师也为我们举办了一场诗词大会。准备比赛时,同学们在午饭后课室一起再次观看诗词大会节目;比赛时,选手们在舞台上自信飞扬,飞花令你一句我一句,接得流畅。文化类节目产生了连锁效应,唤醒了国民的热情,激起人们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坚定了不少人学习文学知识的决心。或许有人会认为所谓“文化节目的春天”不过昙花一现,但这类文化节目的价值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火一阵时间上了。 文化类节目火的原因还有许多,比如新颖的赛制吸引观众,独特的节目内容如一股清流让人盛赞。希望这样的清流能够延续下去,也不仅仅是以电视节目的形式,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时间长河中永不褪色! 高一一 尹欣捷
毕业论文的案例,可取图书馆查资料,去知网看文献。用各种搜索引擎查询。
以中学的教育角度出发,有如下题目:
1、中学XX探究学习方法运用的研究
2、将研究学科性学习引入中学XX教学初探
3、范例教学法在XX课堂中运用的研究
4、中学XX学科反思教学促进教师成长的研究
5、中学XX情景---体验教学法
6、初高中XX学科衔接的研究
7、初中XX活动课的研究
8、中学XX课堂情景教学模式的运用研究
9、常规教学中如何发挥好自学指导的教学功能
10、XX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信息技术整合
11、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的研发与应用
12、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验
1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指导与效果检测研究
14、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效果的方法、途径研究
15、教学环节的高效创新研究
16、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研究
17、营造班级良好XX学习氛围的研究
歌唱类综艺节目的声乐教学思考论文
摘要 :近年来歌唱类综艺节目的大获成功,引发了声乐教学者和演唱者的思考,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是否依然适应高速发展和世界文化多元化进程下的人民大众的多元化品味。我们应该敢于创新、尝试跨越、尝试多风格、多样化的演唱,大胆借鉴歌唱类综艺节目成功的经验,转变单一的教学方法、运用多风格演唱形式,拓宽选曲范围,丰富舞台表演互动,敢于去发现和挖掘不同风格的作品。
关键词 :声乐教学;单一;多样化;跨越;创新
一、选题的缘起
引发对本课题的兴趣源于两个因素:其一是观看了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现改名为《歌手》节目之后,节目中歌手所呈现出对歌曲声音美的塑造、情绪美的诠释、舞台的调度、与观众的互动等方面的完美表现,我被这一切深深打动,也被深深吸引,每个周末准时守候,不愿错过一期,听得时而激情彭拜、时而热泪盈眶。并忍不住在朋友圈中发出这样的感慨:“看完歌手决赛,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像歌手们致敬!让我聆听到如此干净的声音,提醒我音乐的本质是什么,她该带给我们什么......感慨一位真正热爱音乐的人,内心的爱、干净、善良、热情、豁达...一切美好的字眼,属于真正的音乐!感慨李健以不变应万变的从容,孙楠美好的风景在路上而不在终点的满足,韩红内心干净充满爱才能做出最好音乐的大气...一切的一切,感谢我是歌手,让我穿越生活的凡俗,找回音乐的真谛!”相信大多数的观众、听众有同样的感受,《歌手》节目的成功,让我们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下大众所喜爱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我们的声乐教学该何去何从?其二是在北京访学期间,亲临国家大剧院、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等,观看、观摩了代表我国最高水平的艺术殿堂、艺术院校声乐演出之后引发的思考:作为地方高校,我们的声乐教学与人才济济的北京相比较,还很滞后,那么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是否依然适应高速发展和世界文化多元化进程下的人民大众的多元化品味?这个问题值得探究。
二、现状的分析
当下是一个新人辈出、人才济济,音乐作品纷繁,网络发达的时代,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音乐行业最易出现审美疲劳。这一现状对现有的声乐教学模式提出极大的挑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声乐教学一直借鉴西方体系,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程序等都较为规范,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教学方式和手段上比较单一,教学内容选择不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是知识和技术的灌输者,给学生填鸭式的教学。然而声乐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要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音色特点和个性发展,目前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缺乏分层次教学,因为音乐天赋不同、学习程度不同、演唱特征不同、个性差异等的不同,固有的教学方式难以实现优秀学生突出、中等学生进步、困难学生消化的问题。更难适应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审美追求。以湖南卫视《歌手》节目为例,每个人的演唱都极具个人特色,演唱方法上突破了一直以来单一的通俗唱法,转变为一种多元化的、跨界演唱形式。这样的演唱大大满足了听众的耳朵,迎合了新时代背景下听众们的审美需求。类似于《歌手》这样的节目,还有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蒙面唱将猜猜猜、星光大道等,这一系列节目的大获成功,引发了声乐教育者的思考,我们的声乐教学问题出在哪里?
三、引发 的思考
(一)从单一唱法转变为多风格唱法
长期以来,我国的声乐演唱基本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和原生态唱法四大类。声乐教学中将几种唱法做了严格区分,普遍呈现给大众的是单一唱法,你是唱美声的、她是唱民族的......我们总会这样去区分歌手。虽然近年来出现了像谭晶、王丽达等跨界歌手,但也只是凤毛麟角。近年来,跨界演唱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着市场,深得听众喜爱。跨界演唱可以认同为声乐创新中的代名词:是指在声乐演唱前提下,具备深厚的演唱功底为基础,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风格的演唱方法来演绎作品;或者歌唱者在驾驭一种唱法游刃有余的前提下,去涉足另一种唱法的演唱方式。跨界唱法的出现,呼应了创新的时代号角,表明了人们对音乐美追求越来越高的态度。近几年来掀起了歌唱类综艺节目热潮,这些节目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时代在进步、万物在改变,如果我们的教学模式、演唱方法不创新,那终将被社会淘汰。因此,改变声乐传统单一演唱方法,构建多风格演唱模式刻不容缓。多风格演唱模式将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学习声乐的多种需要。这种模式,使学生的声乐学习方式由单一的'美声或民族转变为多方式、多途径发展。打破唱法局限,把各种唱法依据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使教学方法多样化、综合化,演唱形式多元化。实际教学中,可以依据学生的个性及其风格,设置多个演唱方向,如歌剧方向、艺术歌曲方向、少数民族民歌方向、综合演唱方向等,利用学院有效的教师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演唱学习机会,使学生获得多风格演唱方法。比如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结合。美声唱法源于16世纪意大利的弗罗伦萨,它的出现改变了之前音乐只为上帝服务的宗教音乐形式,成为音乐家们解放思想的途径。美声唱法被誉为“高雅音乐”,被冠以“高大上”,给人一种高冷的距离感。而通俗唱法则广受喜爱、平易近人。将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相结合,使美声唱法借助通俗音乐元素,让“仙女下凡”,走进人民群众间。通俗唱法亦可借鉴美声唱法元素,将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重新演绎,唱出年代感和归属感,与原唱形成反差,让人耳目一新。
(二)从单一教学手段转变为多样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声乐教学中大多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对N”的声乐辅导教学,将个别课与集体课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形式可以通过相互学习、观摩、讨论不断进步。除此之外,对于少数民族分布较广的边疆地区,声乐教学中应该打破原有的单一教学手段,请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等到校授课,传授少数民族民歌特色性演唱技巧,包括语言、咬字吐字、润腔等。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让学生直接吸收民族民间音乐营养,把握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声乐演唱技巧。并在实践中要求学生学唱几首本民族或其他民族民歌唱段,掌握唱腔韵味和用嗓特点。同时可以增加表演辅导课练习,采用多位教师、多种形式的“互补式教学模式”。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将个别化教学与协同化教学模式相融合,既遵循传统声乐教学原则,又创新了教学模式。从单一教学手段到多样教学模式的转变,必将拓宽学生声乐学习的路子,能更广泛的了解和掌握多风格、多民族、多唱法的演唱。
(三)从单一化选曲转变为多样化选曲
声乐演唱曲目的选择是演唱中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曲目直接反映出演唱者的声乐喜好和专长,也可以折射出演唱者的艺术功底和文化底蕴。在声乐实践过程中,选曲是实现成功表演的有效途径,演唱曲目选择的失误将直接影响演唱者的发挥。因唱法的单一以及近年来缺乏优秀作品、优秀教材,声乐教学中曲目的选择一直较为单一。《歌手》节目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有想法的通俗音乐歌手,她们尝试将通俗歌曲与民族声乐进行跨界,在选曲方面,更是将二者有机结合,碰撞出绚烂的火花。比如流行歌手谭维维,她将《康定情歌》与《溜溜调》相结合,本以为没有多少新意,只是大家熟知的两首歌曲罢了,听完演唱后,完全被震撼!谭维维原本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学民族唱法,她将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跨界,选择将两种风格融合到作品中,中西合璧,既有民族唱法技巧的掌握,又具备对通俗音乐的把控,将民歌和流行音乐中的爵士乐、摇滚乐自由切换,极大满足了人们对多元化民族唱法的想象。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亦可借鉴以上做法,将单一的选曲转变为多样化的选曲。遵从适合歌者声音条件、演唱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声音优势和声音表现力,能展示歌者个人演唱风格的原则。优秀的作品是让歌者发挥个人二度创作、进行作品升华的过程。声乐曲目的选择应该结合演唱者的声音条件、音色、性格、技巧等方面综合考虑,对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文化的作品进行多样化尝试。(四)从单调的舞台表演转变为丰富的舞台互动舞台表演是衔接演唱者与听众的平台和纽带,是展现演唱者声乐二度创作的重要环节。在演唱者的舞台表演实践中,与听众所产生的互动决定着表演的成败。演唱者与听众间良好的互动,是成功表演的基石。通过演唱者、舞台、听众三者的互动,塑造出完美的舞台风格。传统的声乐舞台表演较为中规中矩,比如美声唱法歌者,站在舞台上显得骄傲、不可一世,给老百姓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民族唱法的歌手大多追求端庄、大方,在舞台上也较少与观众、听众交流互动,显得格外单调。从歌唱类综艺节目的大红大紫可以看出,听众喜爱的是平易近人、能和他们产生良好互动的歌手。声乐演唱的实践性非常强,对现场的驾驭能力及互动能力会对舞台表演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一名声乐表演者,舞台是战地、观众是上帝。一旦拉开帷幕,歌者的一举一动将尽收观众眼底。演唱者作为舞台表演的组织者和掌控者,应该注重舞台互动的丰富性,每个动作、每个眼神都要仔细推敲。只有将自身的艺术修养、演唱风格展现给听众,并使他们在你的演唱中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体验、艺术的升华,这才真正实现了舞台实践的价值。在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抱着持续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声乐在这个时期的不断创新与突破,无论是古典还是流行、无论是美声还是民族,创作或演唱都不应该局限在某个单一方面。作为声乐的教学者或演唱者,不应该把界限分的那么清楚,我们应该尝试跨越、尝试多风格、多样化的演唱。大胆借鉴歌唱类综艺节目成功的经验,转变单一的教学方法、运用多风格演唱形式,拓宽选曲范围,丰富舞台表演互动,敢于去发现和挖掘不同风格的作品。只有这样,声乐教学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声乐演唱才能一如既往的深受老百姓喜爱。
[ 参考文献 ]
[1]李潍勃.西洋声乐发展概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2]余笃刚.声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曾峥.通过跨界演唱现象引发的对声乐教学的思考[D].西安交通大学,2016.
[4]杨曙光.构建高校声乐专业多种风格演唱的教学模式[J].中国音乐,2017,02.
(一)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格式相关书籍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四)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技巧—: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论文写作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够解决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如此。因此,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据学术价值进行选择提炼。技巧二: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二,就是从作者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只有选题符合作者兴趣和爱好,作者平日所积累的资料才能得以发挥效用,语言应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技巧三:依据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选题。文献资料是支撑、充实论文的基础,同时更能体现论文所研究的方向和观点,因而,作者从现有文献资料出发,进行选题和提炼标题,即成为第三大技巧。技巧四:从小从专进行选题。所谓从小从专,即是指软文撰稿者在进行选则和提炼标题时,要从专业出发,从小处入手进行突破,切记全而不专,大而空洞。
1.追星不能无底线
这个标题,出自人民日报的微博评论。当下,娱乐圈呈现炮制“虚假繁荣”的现象,数据造假、花钱打榜等乱象,层出不穷。这些,都违背了追星的初衷,是无底线的行为。对于这种行为,不能任其肆意发展,应该防范和打击。
2.追星当有规则意识
追星中,粉丝“代拍”导致航班延误,电影“锁场”、网络“控评”、互泼脏水等不良现象,侵害着流行文化的正向价值。不管是个人还是群体,追星,都不可任性而为,应该遵守社会规则,确保文明秩序,惟其如此,才能长远。
3.用文明指引追星行为
当下,追星中存在一些无序、失序乃至无视社会规范等现象。比如,粉丝互撕,骂战,二二七事件,都折射出部分粉丝的非理性行为。对于这些行为,需要管理部门、媒体和偶像一起行动,用文明礼仪加以引导,使其步入正常轨道,进而为文化市场注入更多创造力和正能量。
4.追星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
这个标题,出自人民网评论。说明追星要理性,不能盲目。要知道,追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为了追星不惜请假、旷工,这就属于盲目追星。因为追星而把自己的生活搞乱,是本末倒置,最终也会得不偿失。
5.有“我”,追星才能不迷航
这个标题,出自人民网夜读专栏。我们可以追星,但不能在这个过程中迷失自我。换言之,粉丝可以入戏,却不要沉溺。保持自我,保持理性,才会有一个独立的主体,这样,追星将永不迷航。
之前也是为论文苦恼了半天,网上的范文和能搜到的资料,大都不全面,一般能有个正文就不错了,而且抄袭的东西肯定不行的,关键是没有数据和分析部分,我好不容易搞出来一篇,结果还过不了审。 还好后来找到文方网,直接让专业人士帮忙,效率很高,核心的部分帮我搞定了,也给了很多参考文献资料。哎,专业的事还是要找专业的人来做啊,建议有问题参考下文方网吧 下面是之前文方网王老师发给我的题目,分享给大家: 中国当代小剧场话剧的文学性与剧场性 空间表演:全球化时代舞台图形转换和空间剧场化 中国话剧演员文化研究(1977年-2014年) 《红楼梦》戏曲、曲艺、话剧研究 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的导演探索与建构 维吾尔戏剧研究 民营剧社的品牌化运营研究——以民营剧社“开心麻花”为例 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 产业融合背景下话剧IP影视化开发研究 《桃花扇》接受史研究 肢体语言在话剧表演中的运用——以校园戏剧实践为例 样板戏的发生与改编研究 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研究 开心麻花喜剧创作中台词的二度创作应用研究 市场化经营下我国剧场的设计思路更新研究 中国话剧演员文化研究 二十世纪末叶戏曲现代戏研究 舞蹈元素在话剧表演中的应用——以《洒满月光的荒原》为例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策略研究 政治化与世俗化的合流与悖反—上海剧艺社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西高校话剧社团调查研究 林兆华戏剧舞台叙事观念与方法研究 古代学人戏曲观的生成与演进 舞台艺术中武术表演形式研究 中国话剧(2000-2015)舞台多媒体运用研究 论现代话剧艺术民族化的生命力 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论 近代中国歌剧文学创作特性历史审视 中国当代话剧舞台叙事形式的演变 天津民营小剧场话剧运营研究——以美域话剧团为例 中国现代话剧:民族表演体系的探索和建构 延安戏剧运动研究(1937-1947) 兰州市小剧场——大河剧场调查报告 从苏区到延安:李伯钊与根据地戏剧发展研究 中国话剧的民族特色与诗化精神 论林兆华话剧对戏曲假定性的借鉴和发展 王延松关于曹禺经典剧作的诗意解读与美学建构 《分手大师》从话剧到电影的叙事转换 西方话剧对海派京剧的影响 市场细分背景下小型舞台演艺产业化运营研究——以我国二线城市小型歌舞剧、话剧等表演艺术为典型 声有情,词有味—台词二度创作探析 长沙小剧场话剧传播研究 “破”与“立”视域中的五四话剧新论 异态时空中的展演与观看—伪满洲国女作家杨絮的生存与写作 “译者登场”——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 以舞剧《原野》为例谈话剧元素在舞剧中的运用 中国当代小剧场校园话剧艺术研究 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1919-2010) “开心麻花”话剧改编电影的策略研究 黄河流域道情戏研究 戏曲表演程式研究 异化和归化策略在音乐文献翻译中的初步实践——以《文革文化史》的翻译为例 中国剧院管理经营研究——以上海为例 用戏曲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 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融合——田沁鑫话剧艺术探析 1872-1919年近代报刊剧评研究 话剧表演与声乐的融合 十七年“戏改”过程中的民间与国家——以福建地方戏为考察中心 二十世纪前期(1904-1949)戏曲期刊与戏曲理论批评 新中国话剧演员文化生态研究(1949-1966) 中国戏曲剧本语言研究 新中国舞台美术研究 伪满洲国戏剧研究 双生与互动的美学历程——中国戏剧与电影的关系研究 赖声川即兴创作研究 试论中国话剧对民族传统戏剧的学习借鉴——兼及戏剧教育汲取戏曲养分的问题 论朱琳的话剧表演艺术 基于戏改背景的样板戏版本考察与美学分析——以《智取威虎山》为例 当代国内电影改编话剧作品的艺术方法及美学特征研究——以“表演工作坊”和“开心麻花”为例 韩国学生中文话剧表演教学设计与指导实践 英语表演式教学研究——以江西某高中英语教学为例 基于话剧表演式教学法的韩国小学汉语口语课教学设计——以《务安五味》的教学为例 演员话剧表演创作中的节奏研究 高中语文戏剧类文本教学研究 传统戏曲的经典化与再生产——以《赵氏孤儿》为中心 新时期以来中国话剧观众期待视野问题研究 直面戏剧在中国的接受 复合性观演空间设计研究 从先锋到大众——论中国小剧场话剧的发展 论我国经典话剧中的性格化表演——以《雷雨》人物周萍的角色塑造为例 投影艺术介入舞台戏剧的应用研究 新中国初期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研究 “十七年”戏剧与电影的互动研究——以戏剧对电影的影响为中心 表演艺术的肢体语言再探索 当代台湾戏剧在中国大陆的接受研究 近年来中国IP话剧电影改编的研究 《樊粹庭文集》整理与研究 非营利艺术表演团体社会导向研究 论“赖声川模式”对内地话剧产业的启示意义 浅谈话剧与戏曲在角色塑造上的差异 山西戏剧文化创意及其产业发展研究 建国后老舍的多重身份“表演”与话剧实践 斯坦尼体系与中国话剧演剧 话剧舞台表演节奏之总体观 近代戏曲改良运动研究 中等艺术学校戏剧(话剧)表演专业发展研究——以石家庄市艺术学校为例 电子音乐制作技术在话剧舞台表演声音呈现中的若干应用——以话剧《白露为霜》为例 戏逍堂商业戏剧运作模式研究 现代性理论视角下的新时期话剧发展与艺术特点研究
提供一些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的选题,供参考。1、新闻真实与新闻本性2、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发布会看新闻传播的审美化3、无产阶级党报的优良传统4、新闻特写研究5、深度报道研究6、新闻叙事研究7、网络新闻研究8、电视声画面研究 9、电视艺术研究10、电视诗歌散文创作研究11、“超级女生”的广告效应研究12、试论新闻语言的修辞技巧13、试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素质14、试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15、试论媒体语言的“雅”与“俗”16、电视新闻语言研究17、电视广告语言研究18、记者的修养19、论都市报的舆论监督作用20、论报纸的新闻策划21、论都市报的发展趋势22、新闻评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23、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24、媒体报道的大学生形象分析25、网络“暴力”初探26、重大新闻事件的新闻摄影27、浅析电视“选秀”节目28、论网络环境下受众的分化与“博客”网站的兴起29、论“受众意识”在新闻采编业务中的体现30、论“民生新闻”报道中“煽情”的艺术31、论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应对之策32、论公益性新闻策划33、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34、主持人的形象塑造35、当代网络言论文风浅析36、真人秀节目形态特征面面观37、电视体育新闻现场报道研究 38、当代中国奥运新闻传播的主要话语问题39、电视讲坛节目的传播学审视40、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关系41、论新闻报道失实42、人物访谈成功因素探析43、舆论引导和新闻报道的关系44、新闻标题的信息含量及审美特征45、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46、从“选秀节目”看电视竞争性复制策略47、报纸要强化品牌意识48、媒体在“华南虎照片事件”中的角色意识49、名牌电视栏目的品牌维护50、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新闻报道51、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困境与出路52、电视体育节目的人文精神53、传播学层面的思考:《超级女生》热播解析及反思54、从“芙蓉姐姐”现象看网络传播效果55、现代电视传媒的品牌策略56、 谈谈互联网媒体时代的新闻的时效性57、 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58、 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59、 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60、 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61、 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62、 浅谈新闻导语写作63、 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64、 消息中的现场描写65、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66、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67、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68、论报纸的组合报道69、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70、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71、关于"弱势群体"报道的多元思考72、报纸品牌个性塑造73、短评的特点和写作74、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75、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76、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77、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78、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79、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80、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81、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82、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83、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84、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85、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 86、论后网络时代新闻舆论引导的偏差87、广播电视报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 88、论人文关怀在我国当代经济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89、新时期新闻文体改革研究 90、博客:传统的颠覆还是传统的延续?--从传播学意义上看博客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91、网络言论的传播与管理92、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93、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能力培养94、因特网与现代传媒格局95、论因特网的传播特点96、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之我见97、互联网对现代汉语实用性的冲击98、互联网媒体时代的网络语言的特点初探99、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负面影响100、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正面影响101、网络媒体公信力的构建102、论广告策划在广告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103、 广告创意理论研究104、 广告诉求理论研究105、 广告对消费观念的影响106、 和谐与冲突——广告传播中的社会问题研究107、 论广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108、 论违法广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109、 论我国广告法规的体系与监管模式110、 我国广告业发展趋势111、 从创意视角分析中国广告与世界广告的差距112、 优秀广告作品的创意给我们带来的启示113、 如何看待名人广告114、 论房产广告的文化诉求115、 报刊广告文案创作116、 中国儿童广告的发展趋势117、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118、 网络广告受众的消费心理分析119、 试论广告创意技巧120、 试论广告写作的方法与技巧121、突发公共事件与媒体报道122、《百家讲坛》——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嬗变123、从《艺术人生》看人生的艺术124、试论电视剧的叙事策略——从韩剧的细节设置分析125、试论电视公益广告的人文视角126、关于电视直播节目中“出错”现象的思考127、论民生新闻中的“新闻平衡”128、探析《百家讲坛》兴起原因及启示129、谈《鲁豫有约》与《艺术人生》的异同及启示130、民生新闻的公信力考证131、论新闻访谈的原生态132、从《奋斗》看中国青春偶像剧的新形式133、一个“纸包子” 引起的思考-------试论中国电视新闻的行为规范与职业道德134、浅析民生新闻在现代化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135、《新闻调查》中的采访技巧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看下(新闻传播科学)期刊里面,看下别人是怎么选题的,你参考借鉴下
偶像,总是人们叙述的焦点和议论的中心,或是才华横溢的,或是一枝独秀的,或是驰骋疆场,攻无不克的,战无不胜的;甚至于他们的一些细微之处让我们感动的,从这种感到中,从这种感动中,让我们找到了坚定的理由。 大凡为青少年所喜爱的,都是些活力四射,潮气蓬勃的歌星影星。诚然,他们是时代的象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神文化。然而他们又像魔鬼一样令大多数青少年人为之魂牵梦绕。湖北省有一年轻青年,过分崇拜刘德华,因而放弃家中的老父老没母,发誓今生今世一定亲眼见上刘德华一面。于是奔驰到刘德华的演唱会,天赐良机,她见到了刘德华。可追星的欲望仍不能得到满足,痴心使她不能自拔。其父气急败坏,在接她回家的时候跳楼自杀。而她仍然吃迷不悟,依旧进行着自己的计划。 血的教训告诉我们要学会有选择的崇拜偶像,要适时适度,适可而止。不要总是迷恋于别人的音容笑貌或宏伟事业而不能自拔,要学会鉴别,要将对别人的倾慕化作自己工作过程中的动力。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认为要崇拜英雄,崇拜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据记栽,大名人柏拉图有一位学生当时就非常崇拜自己的老师。老师的思想、精神好的生活习惯,都被学生引为己有。在想老师学习的生涯中,学生在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最终,这位学生也成了一位像老师一样有名的人物。什么样人才应该作为我们的偶像?唱与不唱——一个国家的尊严。以其精湛的唱功,扎实的打功,漂亮的演技闻名于世的梅兰芳先生,一生都奉献在了人民艺术的崇高事业上,为祖国戏剧的发展而宵衣旰食,但当祖国母亲遭到外敌的入侵时,他毅然决然的畜起胡须,宁愿终止自己所溺爱的事业,也坚决不为日本强盗唱一字一句,其赤子之心,昭然天下。他要唱,但更唱给普天下的百姓听;他不唱,也正是出于满腔爱国的热血。从偶像梅兰芳身上,我们对爱国,对人格尊严的感悟更加深了,信念更加坚定。做与不做——一个公仆的奉献为打击恶势,除暴安良,她奔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歪斜的田埂上,破旧的门槛前。人民永远势她心头的牵挂。曾有人对她说:“做个局长,只要舒舒服服做做表面,何必奔波忙碌呢?”她用行动作出了回答。她走了,长歌当哭,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她势人们心中永远的丰碑!她做,与人民有益的事,她不做,也是出于对人民的爱。在她的心中,有对人民最虔诚的尊重!白花皑皑,铁骨铮铮。有任长霞作为偶像,万民之富!她的奉献,她的执着永远是人心中的一团火!为与不为风华正茂,被无情地判上双耳失聪,许多人认为,他,完了。因为他是一个音乐家。可他没有屈服,用牙咬着筷子,手拨动橡皮筋:“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妄想使我屈服,生活是这样美好,活它一千辈子吧!”他谱写9首交响曲,32首钢琴奏响曲,1首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回重奏证明了他的顽强不屈,努力奋斗。他所为,因为他对音乐的热爱,对生命的渴望,他不为,也是出于咬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谁听了这句震聋发的话部位之动容?持之以恒,永不放弃,让我们的偶像贝多芬熠熠,生辉!没有个拉丹东峰孕育的第一滴水,就没有长江的波澜雄壮,浩荡千里;没有数倍体积于树冠的发达根系的滋养,就没有大树的高可参天,遮天蔽日;没有一腔热忱,无私奉献,持之以恒的偶像们的活跃,就没有世界的蒸蒸日上,欣欣向荣!让我们选择合适的偶像,向着他们的足迹,汲取他们的长处,不断的完善自己,想更深更远的海洋迈进!
与崇拜偶像的议论文,你可以写当前比较红的,当红明星也可以写为国家保家卫国的将军和士兵,也可以写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和导弹事业奋斗的科学家,科学院士们都可以
1、默默地守护你,我的XX
2、想做偶像的老爸
3、我心目中的偶像
4、前进动力来自于偶像
5、我崇拜的偶像
6、崇拜偶像之我见
7、永远的丰碑
扩展资料:
拟写作文题目的技巧:
1、形象描绘式
此类题目将所要讲述的道理形象化,把文章的观点生动地表现出来,达到“言浅意深”的效果。如陈紫媛《流鼻涕的冬天》。
2、巧用修辞式
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和内容,灵活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能避免一览无遗,让文题愈加生动形象。
3、诗文化用式
此类题目巧妙地运用古典诗词中的语句营造意境,或点明观点,可以原诗文完整借用,也可根据需要进行改写。如冷松桦《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陈虹锦《不知“线条”真面目》。
4、借名移植式
巧妙借助名人名言名事名物名景来拟题,将文章要表达的中心内容和众所周知的人或事挂钩,拉近读者距离。如曾荣涛《东施整容》、吴庚桦《近黑者灰》。
5、反设悬念式
拟题有违常理,故意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如李佳翼《鬼吓鬼》、《一次最多放两个》。
6、貌离神合式
此类作文题目多将几个毫不相关的名词用分隔号隔开,而通常这些看似毫无联系的名词却被作者巧妙地勾连在一起,共同揭示文章的主题。如麦国娇《秋天·花叶》。
7、流行时尚式
将感兴趣的时尚元素、流行话语与作文题目相结合,新奇有趣。如姚俊宇《网络购物》。
1成长之偶像片2偶像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