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发布时间: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美国总统说过,我们不知道哪辆校车里的孩子将来会是美国的总统。所以校车安全性是中国的40倍。 中国领导人知道,不论哪辆校车里的孩子都不会是中国的主席。因为领导的孩子不会坐校车 几万元的校车,装60多个学生。几十万元的公车,装一个领导干部。他们对医疗不重视,因为他们有高干病房; 他们对教育不重视,因为他们的孩子留洋; 他们对食品安全不重视,因为他们有特供食品;他们对堵车不重视,因为他们出行警车开道; 他们对国家未来不重视,因为他们妻儿已经移民美国! 他们对维稳很重视,因为他们怕失去这些!这就是我们的领导!能买光全世界的飞机,却买不起一辆校车;能把卫星送入太空, 却造不出一座小桥;能给别国花数亿,却不肯多建几所小学;一年能吃掉几十艘航母,却逼着孩子捐出午饭钱. 多专款给红十字会,像郭美美的就多一些。

如果是从新到稿件变为复审,那就是说,你已经通过的编辑部的初审,正在内审专家手中审稿。中农大社科学报很重视内审专家的意见,如果复审意见好,那基本就恭喜了。

通信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中国农业大学181信箱 邮政编码: 100083 电 话: 电邮:参考:

1.《联邦德国农业中的合作社》,《农业经济》1991.22.《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制约因素》,《农业经济》增刊1,1991.13.《从折旧基金的使用看企业规模经营效应》,《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1.34.《试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辽宁省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5.《试论我国农业保险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辽宁省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6.《关于国家对粮食市场宏观调控的思考》,《农业经济》1993.27.《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粮食储备》,《市场经济与农村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8.《粮食经营市场化与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与农村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9.《辽宁农村经济股份化若干问题的探讨》,辽宁省1993年农业经济学会优秀论文10.《辽宁省农村经济股份化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初步探索》,《农业经济》1993.1111.《农村企业股份化的意义与模式选择》,《改革之声》1994.212.《农业政策执行中的失真问题》,《经济纵横》1994.413.《将农业保险纳入国家农业保护政策体系》,《中国农村经济》1994.414.《农业保险与农业保护》,《农业经济》1994.315.《论农业保险与国家的宏观政策调控》,《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16.《农村经济股份化过程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农业经济问题》1994.417.《中国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的调整》,辽宁省1995年农业经济学会优秀论文18.《通货膨胀不是由农产品供给不足造成的》,《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5.1119.《论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农业经济》1995.1020.《通货膨胀不是由农产品供给不足造成的》,《农村经济文稿》1995.721.《论农产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辽宁省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22.《论农业保险与农业保护》,《农业保险:理论、经验与问题》,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23.《初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农业经济》1995.524.《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合作制》,《经济纵横》1995.225.《农产品涨价的原因在农产品供给之外》,《经济纵横》1995.626.《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迈向21世纪的中国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27.《论中国棉花产销政策的改革与市场体系的建立》,《中国农民与农村经济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版28.《论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的评估》,《中国农民与农村经济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版29.《棉花产销必须实行市场取向的政策》,《调研世界》1996.230.《论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的评估》,《经济纵横》1996.331.《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滞后是农民负担加重的根本经济原因》,《农业经济问题》1997.1232.《论农业教育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经济利益向农业的流淌》,《市场经济与区域发展》,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33.《论农业教育与其经济利益向农业的转移》,《农业经济问题》1997.1034.《中国棉花市场产销市场取向的政策改革》,《经济纵横》1997.935.《论农业税收与其农业经济利益的转移》,《调研世界》1997.536.《论农业政策性银行与其向农业的经济利益转移》,《调研世界》1997.237.《对我国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调研世界》1999.338.《可持续发展将是21世纪中国农业和农村的主体》,《理论视野》1999.139.《现代农业营造什么样的未来》,《中国改革》,2000.240.《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与发达国家农业保护政策的改革》,《调研世界》2000.741.《世界农业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战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版42.《世界农业对农业经济结构的影响》,《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战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版43.《世界农业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战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版44.《Liberalism of Agricultural Trade and Reform of Agricultural Protective Policy》,2000年德国柏林国际农经学者年会提交论文45.《中国猪肉国际竞争力分析》,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2001.646.《中国鲜香菇遭受日本“寒流”》,中央电视台7频道《致富经》,2001.9.2947.《农业的家庭经营与农业合作》,“第十个五年计划”发展战略电视系列片《农业农村农民》,《新华音像中心出版》2001年版48.《国外农业财政政策与农业金融环境比较研究》,《世界农业问题研究》(第四辑),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49.《中国贫困地区县乡财政不平衡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熵的分析》,《WTO与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50.《中国出口猪肉产品关键在质优》,《中国畜牧报东方畜牧周刊》2002.1.651.《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畜产品国际竞争力》,《农民日报》2002.1.952.《农产品名牌的塑造与其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453.《欧盟农业金融环境的演变》,《农村金融研究》2002.854.《中国农村居民储蓄现状及其成因研究》,《调研世界》2002.1255.《中国农业财政支出的政策取向》,《河北学刊》2002.256.《中国天然橡胶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中国农垦经济》2002.557.《中国肉类产品安全卫生与质量标准的国际比较》,《WTO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2002.658.《The Progres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Experience, Problem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Asia—Pacific》Meeting of the Advisory Panel on the ESCAP/UNDP Initiative to Support the Achievement of the Millennium Goal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Regio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PACIFIC ,2002.2 Bangkok59.《中国农业信贷对农业产出绩效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3.0660.《中国贫困地区县乡财政不平衡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影响程度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3.0161.《中国农业信贷供给的区域分析》,《调研世界》2003.0562.《结构调整要效益优先——我国各省市区主要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分析》,《农民日报》第八版2003.11.1863.《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经济诱因》,》,《农村经营管理》2003.0664.《论农户与涉农企业的契约关系》,《小康社会与农民、农业、农村》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965.《肉类产品质量安全分级系统的国际比较》,中国畜牧报《东方畜牧周刊》2003.0166.《中国鸡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分析》,《探索 交流 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0667.《中国奶类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3.1268.《我国粮食主产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比较优势分析》,《新疆农垦经济》2003.1269.《农村外出劳动力经济地位获得初探》,《农村经济》2003.1270.《农民进城就业的成本收益与行为特征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4.1071.《WTO规则下国际农业政策的发展趋势》,《调研世界》2004.0972.《影响中国农户借贷需求的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0873.《中国县乡财政运行机理研究》,《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4.0174.《非贸易壁垒与农产品贸易》,《农业科技管理》2004.0475.《WTO规则下发达国家农业保护政策的调整》,《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4.0476.《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的定量研究》,《农村经济》2004.0777.《假冒伪劣市场的经济学分析》,《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0878.《乡镇企业资本密集型增长及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79.《中国水禽肉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4.7-880.《中国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分析》,《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气象出版社 81.《中国城市化滞后及其对农民就业影响》,《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气象出版社2004.0982.《中国禽肉出口面临的技术壁垒及对策分析》,《中国禽业导刊》2004.1183.《农业市场化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分析》,《中国禽业导刊》2004.0684.《论法律风险与畜产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选择》,《中国禽业导刊》2004.1785.《关于粮食直补政策所引发问题的思考》,《经济快讯舆情》2004.0886.《The theories, methods and demonstration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research for China’s meat products》,Workshop on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EU and Israel,2004.03.26-28 in Beijing87.《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长远战略》,《北京郊区现代化发展论坛论文集》2004.11.16-1788.《国家粮食安全与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河南商丘粮食主产区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高层论坛》2004.789.《调控粮食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人民论坛》2004.1290.《The theories, methods and demonstration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research for China’s meat products》,《百年农经》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991.《中国农村居民储蓄动机分析》,《农村金融研究》,2005.592.《国际棉价与中国棉价的相关性及因果性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993.《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的理论、方法与进展》,《调研世界》,2005.794.《农民工工资现状及其微观影响因素分析》,《和谐社会与农村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095.《内蒙古农户与牧户消费需求比较》,《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296.《中国家禽业发展中的信用问题及建议》,《中国禽业导刊》,2005.1297.《农民工的出现及其对社会经济的贡献》,《现代管理科学》,2005增刊98.《关于建立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的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5增刊99.《汽车消费信贷风险分配路径探析》,《现代管理科学》,2005增刊100.《新阶段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学术前沿》,2005.2101.《中国豆粕期货市场功能发挥的实证分析》,《中国畜牧杂志》,2005.6102.《论公司与农户之间信用关系的治理》,《农业经济》,2005.11103.《WTO框架下国外农业政策选择倾向比较》,《世界农业》,2005.11104.《中国农村居民储蓄行为影响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6.3105.《人力资本对农民非农业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6.6106.《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与监管》,《中国牧业通讯》,2006.21107.《国外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的发展经验及借鉴》,《世界农业》,2006.6108.《畜产食品质量安全:理论分析与对策思考》,《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4109.《食品安全政府管制目标探讨》,《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12110.《畜产食品质量安全的消费者行为分析》,《2006中国食物与营养高层论坛论文集》,2006.11111.《我国畜产品生产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分析》,《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6112.《食品安全的风险分析》,《中国禽业导刊》,2006.4113.《以德为先,用心做事-对德青源的调查与分析》,《中国禽业导刊》,2006.8114.《欧盟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概述》,《新农村》,2006.9115.《对农产品标识制度的思考》,《新疆农垦经济》,2006.12116.《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6.4117.《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旋律》,《农业工程技术新农村建设专辑》,2007创刊号118.《The Poverty Reduction in Rural China:Policies, Experiences and Challenges》,Regional workshop on pro-poor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hoices, coalition of the rural poor,and strategic thrust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March 13~16, 2007, Seoul, Korea119.《中国国定贫困县财政不平衡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影响的熵值分析》,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与布鲁金斯研究所沃尔芬森发展中心联合研讨会,中国大规模减贫决定因素与基本经 验的再认识:进程、效果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2007年6月20日,中国北京120.《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发展战略》,第十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现代农业高峰论 坛,2007年5月23日,中国北京121. 《中国猪肉价格短期波动及其原因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7.10122. 《中国猪肉价格的循环波动与影响因素分析》,《中国禽业导刊》,2007.12123. 《中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与对策探讨 》,《中国畜牧杂志》,2008.4124. 《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基本经验与政策集合 》,《调研世界》,2008.5125.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社会养老保险的替代效应分析 》,《新疆农垦经济,2008.6126. 《消费者乳品购买行为与支付意愿分析——以北京市居民为例 》,《中国食物与营养》,2008.7127. 《基于质量安全的生猪生产者认知与生产行为分析——以山东省某市的调查为例 》,《调研世界》,2008.9128. 《基于质量安全的检疫人员对生猪及猪肉检疫的认知与行为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2008.10129. 《山东省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农村经济》,2008.12130. 《中国与国际市场棉花价格波动特征及趋势探讨 》,《中国物价》,2009.1131. 《市场开放以来中国棉花价格周期性波动分析》,《价格月刊》,2009.1132. 《相机抉择的棉花滑准税政策效应分析 》》,《新疆农垦经济》,2009.3133.《我国棉花短期价格波动研究——基于时间序列 》,《技术经济》,2009.4134.《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技术经济》,2009.5135.《中国肉羊生产的区域优势分析与政策建议》,《农业现代化研究》,双月刊,2009.6136.《我国羊肉产品国际竞争力之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9.8137.《基于虚拟水视角的东北粮食作物发展战略分析》,《技术经济》,2009.12138.《我国羊肉贸易及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9.10139.《中国大豆批发价格波动规律研究——基于garch模型》,《技术经济》,2009.10140.《都市型现代肉羊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当代畜牧》,2009增刊141.《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与认知行为分析》,《第十届全国畜牧经济理论研讨会暨首届中国畜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2009.10142.《从市场主体与监管机制看畜产食品质量安全》,《科学时报》,2009.12.21A4143.《从人类发展指数与幸福感的比较看社会发展指标的完善》,《统计与决策》,2009.13144. 《基于自然禀赋的肉羊产业集聚分析》,《技术经济》,2010.4145.《虚拟水贸易理论及其政策化研究进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5146.《中国畜牧业生产结构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资源禀赋与粮食安全视角》,《资源科学》,2010.8147.《基于VAR模型的国产大豆和豆油市场价格传导研究 》,《农业技术经济》,2010.8148.《中国肉类产品出口波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10.9149.《收入变动与城镇居民畜产品消费的实证分析》,《消费经济》,双月刊,2010.5150.《中国畜产食品出口波动的实证分析--基于需求、结构与竞争力的三维视角》,《中国农村经济》,2010.10151.《品牌信任对消费者食品消费行为影响的分析——以羊肉产品为例》,《中国农村观察》CSSCI,中文核心,2011.4152.《世界羊肉生产与贸易趋势分析》,《中国国情国力》,2011.11153.《基于环境修正的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度量》,《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CSSCI核心期刊,2011.5154.《中国城市居民户外食品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一对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的调查为例》,《内蒙古社会科学》,CSSCI,核心期刊,2011.3155.《我国城镇居民畜产品消费问题分析》,《晋阳学刊》,CSSCI核心期刊,2011.2156.《我国肉羊价格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分析——对2006—2010年羊肉价格波动的思考》,《价格理论与实践》,CSSCI核心期刊,2011.1157.《中国肉羊生产空间布局变动的实证分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1.4158.《中国肉鸡养殖业价格传导机制研究》,《统计与决策》,CSSCI,2011.20159.《中国肉羊产地移动的经济分析——从自然布局向经济布局转变》,《农业现代化研究》,核心期刊,2011.1160.《我国肉羊产业发展的新特点》,《农村养殖技术》,2011.3161.《论中国肉羊产业发展动力机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当代畜牧,2011增刊162.《北京向城乡一体化行进》,《数据》,社科类一级期刊,2011.3163.《西部大开发中地理标志畜肉产品的消费行为分析》,《经济问题探索》,CSSCI核心期刊,2011.10164.《我国乳制品的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因素分析》,《国际贸易问题》,CSSCI,2011.10 1.《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专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2.《农业政策原理》,编著,主编之一,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3.《市场经济基础知识》,编著,主编之一,专利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4.《外国农业经济》(第三版),编著,参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版5.《农业经济学》(第四版),编著,参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版6.《农业综合技术知识自学指南》,编著,主编之一,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7.《乡镇企业经营管理学》,编著,参编,农业出版社,1991年版8.《中国农村贫困、公共财政与公共物品》,专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2月版9.《农业政策原理》,编著,主编之一,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年2月第二次修订版10.《农业经济学》,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11.《农业经济管理教程》,编著,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12月版12.《农业政策学教程》,编著,副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11月版13.《WTO规则下中外农业政策比较研究》,专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3月版14.《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该著作同时被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中国经济问题丛书),该著作于2008年7月获得第十五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优秀著作三等奖;该著作于2008年9月获得“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年8月版15.《新农村:生活宽裕》,编著,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16.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与现货市场关系研究》,编著,主编之一,科学出版社,该著作同时被列入“华夏英才基金学术文库”,2008年6月版17. 《中国肉羊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研究》(专著),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018. 《中国肉羊产业集聚与其地理标志保护》(专著),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019. 《北京市食品追溯体系的利益主体与监管机制研究》(专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0教学--教学与研究生培养教学曾为本专科学生主讲的课程有:《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经济学说史》、《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乡镇企业经营管理学》、《农业保险》、《保险概论》、《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现为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主讲《农业经济学》,为经管学院硕士生主讲《农业经济管理专题》、《发展经济学》,为经管学院博士生讲授《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

1、《我国民事审级制度之重构与优化》,10000字,载《政法论坛》2002第4期,CSSCI期刊;2、《证明责任判决的裁判方法论意义—兼评传统证明责任理论的误区》,10000字,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3、《论既判力的时间范围》,12000字,载《时代法学》2008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 司法制度》2008年第10期全文转载);4、《论公证权的性质——立足于政府职能社会化背景的一种认识》,12000字,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5、《经济文化社会权利可诉性问题研探析》,8000字,载《北方法学》2010年第6期;6、《中国司法调解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底蕴》,12000字,载《美中法律评论》2010年第12期;7、《民事诉讼法律制裁初论》,9000字,载《法学论坛》2011年第4期,CSSCI期刊;8、《民事诉讼的契约化及其边界》,8000字,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3期,中文核心;9、《自由心证:主义、技术与救济》,10000字,载《理论月刊》2011年第8期,中文核心;10、《公民“接受陪审团审判权”的宪政意义》,9000字,载《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RCCSE核心;11、《美国联邦法院违宪审查的运作机制》,11000字,载《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RCCSE核心;12、《法哲学视野下“公共利益”概念之辨析》,11000字,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CSSCI期刊;13、《民事诉讼行为论纲——兼谈民事诉讼法学研究方法的转型》,10000字,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等。

美国总统说过,我们不知道哪辆校车里的孩子将来会是美国的总统。所以校车安全性是中国的40倍。 中国领导人知道,不论哪辆校车里的孩子都不会是中国的主席。因为领导的孩子不会坐校车 几万元的校车,装60多个学生。几十万元的公车,装一个领导干部。他们对医疗不重视,因为他们有高干病房; 他们对教育不重视,因为他们的孩子留洋; 他们对食品安全不重视,因为他们有特供食品;他们对堵车不重视,因为他们出行警车开道; 他们对国家未来不重视,因为他们妻儿已经移民美国! 他们对维稳很重视,因为他们怕失去这些!这就是我们的领导!能买光全世界的飞机,却买不起一辆校车;能把卫星送入太空, 却造不出一座小桥;能给别国花数亿,却不肯多建几所小学;一年能吃掉几十艘航母,却逼着孩子捐出午饭钱. 多专款给红十字会,像郭美美的就多一些。

​这几年,“糖”似乎变成了过街老鼠,被人人喊打。各种精致大V、健身博主天天喊着吃糖毁一生,拒不吃糖的生酮饮食也成了许多减肥人士奉为圭臬的存在。 但其实, 关于糖的风险,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 50年代,美国科学院发现,饮食中有导致冠心病的两大“疑凶”:一个是脂肪和胆固醇,另一个就是饮食里添加的糖分——像调味用的白糖、红糖、蜂蜜、糖浆,甚至果泥、果酱、浓缩果汁等等,统统都有罪。 但奇怪的是,很快,关于糖的危害的声音便越来越弱。 到80年代时,几乎所有人 都相信,糖是无辜的,脂肪和胆固醇才是健康杀手。 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悄悄动作,只为让人们吃下越来越多的糖。1943年,世界仍在二战的硝烟里摸索着未来。 那一年,意大利无条件投降,苏联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 那年的糖,是可以拿来“炫富”的金贵玩意儿。在美国,一磅(差不多9两)糖的价格,足可以买一加仑(差不多4升)牛奶。更重要的是,光有钱未必能吃到糖,还必须有“糖票”。即便如此,糖依然供不应求。 媒体只好发动宣传,号召大家少吃糖。 同样是在这一年,一个和“糖”息息相关的机构悄然成立了。它叫做糖业研究基金会,也就是未来的 美国糖业协会 。它的背后,是美国的整个制糖产业。 它不关心战乱,也不在意炫富。 它找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安塞尔·基斯(Ancel Keys)教授,悄悄给了他 36000美元 (差不多等于 现在的约27万美元 ),请他研究“人体中糖的代谢”。 基斯拿了钱,但他之后最主要的研究却并不是糖的代谢。 毕竟,要让一样东西看起来更好,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其它的东西看起来更差。就像咱们小时候,决定你爸妈认为你有多优秀的,往往是“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秀程度。 对糖来说,也是如此。 基斯对糖的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脂肪有害”的理论。 他说,脂类(脂肪和胆固醇)正是导致冠心病的元凶。 当时,科学家们正为冠心病的饮食原因争论不休,不光脂类日子不好过,糖也一样遭到了质疑,糖业大佬们因此颇为头疼。但糖业研究基金会的老大亨利·哈斯(Henry Hass)却从基斯的理论中看到了难得的商机。哈斯的计划,是推崇低脂饮食。 因为在当时的美国饮食里,脂肪提供了大概40%的热量,低脂饮食要把脂肪热量的比例降到20%。所以,这20%的热量差额,当然得通过吃点儿别的找补回来!因此,哪种食物能占据脂肪空出的这20%热量的江山,哪种食物就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也就能攫取更多的利润。 ——这正是哈斯的天才想法, 让糖来占据脂肪让出的这20%热量差额。 1954年,他在美国糖用甜菜技术协会大会上提出了这个设想,并表示,这个策略可以让每个人吃糖的平均量比当时增加33%。 这等大好前景,哪能坐视不理!于是,制糖产业决定投入60万美元(差不多相当于如今的500多万美元)来告诉“那些从未学过生物化学的人……正是因为糖,我们每个人才能得以生存,并有力气面对每天的生活。” 同时,1958年,基斯发表了著名的“七国研究”——他在全球7个不同国家都发现,饱和脂肪的摄入量和冠心病发病率相关。这进一步增强了“脂肪有害糖无害”的观念。 但不久,糖业协会就发现,高糖低脂的饮食并不像他们想象中那样美好健康。对于糖业协会来说,60年代是紧张而压抑的。他们急迫地寻觅着可能的出路。 1962年,美国医学协会食品与营养顾问团在美国医学协会会刊上发文表示, 低脂高糖的饮食可能会导致胆固醇升高。 紧接着,1964年,英国生理学家约翰·尤德金(John Yudkin)在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论文说, 导致冠心病的元凶并非只有脂肪, 蔗糖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对医学领域有点了解的人大概知道,这种论文的影响力,不是可以随随便便忽略掉的。 糖业协会相当发愁,内部会议和报告对此讨论了一轮又一轮。负责盯这事儿的是糖业协会的二把手兼科研总监,约翰·希克森(John Hickson),他建议“通过科研、宣传和立法方面的努力,来驳倒那些需要反击的公众观念”。 他还提议,找些营养方面的专家,一起看看这些说吃糖不好的论文里有些啥弱点,也好精确打击。 于是,1965年,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的系主任弗雷德里克·斯塔勒 (Frederick Stare)应糖业协会的邀请,作为特别委员加入了糖业协会科学顾问委员会。 斯塔勒在业内赫赫有名,美国科学院、美国国立心脏研究所、美国心脏协会都曾请他做过顾问。糖业研究基金会有他背书,无疑多了一块重量级的砝码。 而且,对于科学家在产业界任职及敛财,美国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管控。所以当时,斯塔勒在糖业协会中的角色,一来没有管控,二来不用对公众披露。 也就没有人知道, 他的各种建议与看法背后,究竟是科学,还是交易。 只是从此,营养领域的科学研究背后,开始隐约浮现糖业协会的影子。就在斯塔勒加入糖业协会科学顾问委员会的这一年,糖业协会批准了一个“ 226号项目 ”。 226号项目披着“科研项目”的皮,但实质上可以说是个公关项目——说白了, 就是砸钱请科学家来制造对糖业有利的论文。    糖业协会财大气粗,为一篇论文砸下6500美元,接近现在的5万美元——差不多是如今一个博士后研究员在美国一年的工资。 当时那6500美元付给了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 的两位教授: D·马克·赫格斯特德 (D. Mark Hegsted)和 罗伯特·麦克甘迪 (Robert McGandy)。他们的任务是:搜集关于蔗糖和果糖代谢危害的论文,并写出一篇相关的综述——就是对这些论文进行一番评头论足。 这其实有点儿像现在的美妆博主,搜集一堆产品一一点评。至于评价的立场是客观事实还是钱钱,就只有他们自个儿知道了。 我们能了解到的,是其中一位教授赫格斯特德写给糖业协会的信: “我们非常清楚你们对碳水化合物(糖属于碳水化合物的一种)的特殊兴趣,我们会(在综述论文里)尽可能地覆盖这方面内容。”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的系主任,也就是已经加入糖业协会科学顾问委员会的斯塔勒,自然也未能置身事外。他负责指导这篇综述的写作。 但是,这篇综述的写作并不顺利。当时在美国爱荷华州有一个研究团队,每次几位哈佛教授写完综述准备结稿的时候,那个团队就会发点新论文出来,说吃糖和胆固醇升高有关。于是几位教授就只好再次改稿,以便将这些新论文囊括进来,进行评判。 这个过程估计比较苦逼,以至于赫格斯特德教授中途给糖业协会写信吐槽:“每次那个爱荷华州的研究团队发表一篇论文,我们就不得不重写一段来反驳他们……” 就这么反复修改了近一年半,终于有了一个令糖业协会满意的版本。糖业协会二把手兼科研总监希克森写给教授们的信件里,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开心:“ 这正是我们想要的,非常期待它的刊出。 ” 1967年,这篇综述论文终于登上了著名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署名是哈佛的那三位营养系教授。我特地扒出了这篇论文的全文: 一看之下,叹为观止。说真的,我们现在总说网上有些文章带节奏啥的,比起这篇论文,统,统,弱,爆,了!!! 记不记得前面提到过,糖业协会二把手希克森曾经提议, 对说吃糖不好的论文实行“弱点精确打击” ? 现在这个计划完美地变成了现实。 三位哈佛教授写的这篇综述论文,先通篇讲述脂肪摄入如何和胆固醇升高有关,然后仿佛不经意间提起某个关于糖的著名研究,用轻飘飘的语气开始历数这个研究各种或大或小的毛病。 至于这些研究有什么重要的发现?那当然是只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的。更不会提起,这些研究都一致地发现了吃糖和胆固醇升高之间的关联。 那么,论文里浓墨重彩描写的,都是些什么内容?自然是脂类摄入与胆固醇升高的关联。这时候,作者们似乎完全换了一套标准,不再锱铢必较地挑剔研究的每一个细节,而是重点强调了这些研究的结论,以及它们对饮食指导的重要意义。 多么巧妙的笔法, 貌似无意地推崇了说脂类有害的研究,同时不着痕迹地打压了那些说吃糖不好的研究。 嗯,这套操作,完全可以去知乎上回答问题“什么是‘双重标准’?” 同时,三位写综述的哈佛教授按照科研惯例,在综述的末尾写下了自己接受的所有科研资助和经费,但不知为什么, 独独没写糖业协会的那笔钱。 这篇综述论文大大挫伤了学术界“反糖派”的元气,毕竟,“吃糖和冠心病有关”这一观点的提出者尤德金,他的研究正是这篇综述中重点打击挑刺儿的对象。 至此,糖业协会226号项目的目标完美达成。而且由于这几位教授没有披露这笔资金, 因此这背后的利益牵扯自然也瞒天过海,无人知晓。 而制糖产业也从此尝到了甜头,开始在科研领域频频动作。在那之后,制糖产业开始不断资助许多关于冠心病及慢性疾病的研究,以求让学界观点对自己有利。 同时,身为糖业协会科学顾问的哈佛营养学系系主任斯塔勒,也开始在媒体上公开为糖业协会站台。 1971年,美国国立牙科研究所发起了国家龋齿项目,本来的目标是限制民众的蔗糖摄入。制糖产业眼看大事不好,赶紧贴了上来。可是吃糖对牙不好,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怎么办呢? 制糖产业依然有办法。他们资助并参与各种相关研究,同时借这个便利,偷偷排挤掉那些对自己不利的研究项目。最终,国家龋齿项目收到的研究报告里,近80%都拿了制糖产业的资助。 而国家龋齿项目的重点,也硬生生地从限制蔗糖摄入,给改成 了龋齿预防方面的牙科学研究。 不是没有反对吃糖的声音。像前面提到的英国生理学家尤德金(也是“反糖派”的领军人物),还有美国农业部的谢尔登·赖泽(Sheldon Reiser)和朱迪丝·哈尔弗林奇(Judith Hallfrisch),都指出过糖对健康的潜在危害。 但是,在弗雷德里克·斯塔勒、安塞尔·基斯等糖业研究基金会“自家”科学家的攻势之下,这些反对的声音也都渐渐沉寂了。 1973年, 当年收了糖业协会钱的哈佛教授之一, 赫格斯特德, 当选了 美国科学院院士 。 1976年,由制糖产业资助的论文影响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对糖的安全性的评估, 将糖评定为非常安全的食物。 FDA的认定给这场漫长的辩论暂时画上了一个句点。普通大众自然是听从FDA的意见——FDA都说吃糖安全,那肯定是特别安全了。于是,糖的消费量逐年攀升,不只是蔗糖,还有后来生产成本更低的高果糖浆。 同时,1978年,赫格斯特德加入了美国农业部,负责人类营养方面,并参与美国膳食指南的编写。后来,他还成为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的顾问委员会成员。 而美国,还有世界上许多其它国家, 肥胖及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长。 直到21世纪。2002年,《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叫《What if It's All Been a Big Fat Lie?》(要是那些关于脂肪的说法是个弥天大谎,该怎么办?)。 渐渐地,有一些领域内的科学家开始发声,质疑糖对健康的安全性。而这,距离FDA在糖业协会的影响下认定吃糖无害,已经过去了近30年。 糖与脂肪的论战又一次登上了舞台。 2017年,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了一项大规模研究,涉及五大洲的共18个国家,发现脂肪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关联性,反而是 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与死亡风险息息相关——而糖,正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种。 风向,似乎变了——也可能是因为当年那几位哈佛教授都已作古。在《柳叶刀》上这项大型研究发表之后,关于糖的负面消息便不断传来。仅仅今年一年,就有多项长期跟踪研究表明, 含糖饮料(包括纯果汁)不仅和高糖尿病风险相关,还和患癌风险增高有关。 还好“糖”是个死物。这要是个明星,恐怕经纪人要哭死了。 而在中国,这些年来,食糖的消费量一直在上涨。 近年来,中国全国每年食糖的消费量在 1500万吨 左右,每年 增长 最多可达 20万吨 。 而同时,“万圣节”的活动,也从美国流传到了国内大城市,“不给糖就捣蛋”的广告,带着浓烈的配色,闯入了我们的生活,刺激着所有人——包括孩子们的眼球。 可你知道吗?万圣节夜的活动,最初不过是穷苦的家庭,在这个纪念亡灵的深秋夜里沿街敲开各家的门,用为这家的亡灵祈祷为条件,换取一点果腹的食物。当这个习俗从爱尔兰传到美国后,孩子们开始借此在邻居家捣蛋, 而要想阻止孩子们捣蛋,给些甜甜的南瓜就足够。 不知是哪位天才的糖果商看出了其中的商机,渐渐地, 糖果取代了南瓜 ,“不给糖就捣蛋”成为了万圣节的固定口号。而每年10月各处的糖果大卖,也让糖果商们露出了心照不宣的笑容。 而这个 纯商业 的活动,如今已在中国渐渐铺开影响。而且按照目前的趋势,我们每年的食糖消费量,依然在不断增长。 制糖产业,不只在幕后操纵了科学,也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你吃下去的每一克糖,也许并不单纯是因为你想吃糖,还悄悄藏着制糖产业盈利的渴望。 但这一切对健康的影响,却终归得由我们自己承担。 致谢:感谢美国杜克大学博士生@花瓶为本文提出建设性建议。 参考资料: 1. Kearns, C. E., Schmidt, L. A., Glantz, S. A. Sugar Industry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esearch: A HistoricalAnalysis of Internal Industry Documents. JAMA Intern Med . 2016. 176(11):1680–1685.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6.5394 2.   3. 糖业研究基金会资助的记录: 4.  5. Keys A. Coronaryheart disease in seven countries. Circulation , 1970, 41(1): 186-195. 6. McGandy RB, HegstedDM, Stare FJ. Dietary fats, carbohydrates and atherosclerotic vascular disease. N Engl J Med . 1967;277(4):186–192. 7. Kearns CE, Glantz SA, Schmidt LA. Sugar industry influence on the scientific agenda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Dental Research’s 1971 National Caries Program: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internal documents.  PLoS Med . 2015;12(3):e1001798. 8. TaubesG, Couzens CK. Big sugar’s sweet little lies: how the industry kept scientists from asking, does sugar kill? 2012. http://www.motherjones.com/environment/2012/10/sugar-industry-lies-campaign. 9. Reiser, S., Hallfrisch, J. Insulin sensitivity and adipose tissue weight of ratsfed starch or sucrose diets ad libitum or in meals.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 1977. 107(1), 147-155. 10. Swinburn, B. A., Sacks, G., Hall, K. D., McPherson, K., Finegood, D. T., Moodie, M. L., & Gortmaker, S. L. The global obesity pandemic: shaped by global drivers and local environments.  The Lancet , 2011. 378 (9793), 804-814. 11.  12. Yudkin, J.  Pure,White, and Deadly: How Sugar Is Killing Us and What We Can Do to Stop It. Penguin, 2013. 13. Dehghan, M., et al.Associations of fats and carbohydrate intake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mortality in 18 countries from five continents (PURE): a prospective cohortstudy. Lancet , 2017. 390(10107): 2050-2062. 14. Chazelas E, Srour B,Desmetz E, Kesse-Guyot E, Julia C, Deschamps V, Druesne-Pecollo N, Galan P,Hercberg S, Latino-Martel P, Deschasaux M, Touvier M. Sugary drink consumptionand risk of cancer: results from NutriNet-Santé prospective cohort. BMJ . 2019 Jul10;366:l2408. doi: 10.1136/bmj.l2408. 15. Drouin-Chartier, J. P., et al. Changes in Consumption of Sugary Beverages and Artificially SweetenedBeverages and Subsequent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Results From Three Large Prospective U.S. Cohorts of Women and Men. Diabetes Care . 2019. dc190734.doi:10.2337/dc19-0734 16.  17. 司伟. 中国食糖消费:结构转变与区域差异.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9(3):134-141. 18. 中国食糖供需平衡表. 中国农业农村部. 2019年7月. 19.  20.http:// 21. Porter, G. P., Grills, N.J. The dark side to Halloween: marketing unhealthyproducts to our children? MJA. 2013. 199 (8):528-529.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通信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中国农业大学181信箱 邮政编码: 100083 电 话: 电邮:参考:

2004年以来发表的主要英文及法文论文Kuang, L. & Liu, L. (2012). Discrimination against rural-to-urban migrants: The role of the hukou system in China. PLoS ONE 7(11): e46932.Liu, L.(2012).HIV/AIDS related stigma: its origination and manifestation in China. In R.Permanadeli, D. Jodelet & T. Sugiman(Eds). Alternativ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and Social Representations (pp.253-264). Jakarta: University of Indonesia.Liu, L.(2012).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Bao in the Age of AIDS: The Case of China. In I. Markováand A. Gillespie (Eds.). Trust and Conflict: Representation, Culture and Dialogue(pp.123-135).London: Routledge.Liu, L. & Hong, Y. Y. (2010). Psychosocial ramifications of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2), 102-108.Liu, L. (2008). To have and to be: Towards the social representation of quality of life in China, Journal of Community &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8(3), 233-252.Liu, L. (2008). Yang and Yin in communication: Towards a typology and logic of persuasion in China. Diogenes, 55(1), 120-132.Lee, Y-T., Norasakkunkit, V., Liu, L., Zhang, J. X., & Zhou, M-J. (2008). Daoist/Taoist altruism and wateristic personality: East and West. World Cultures eJournal, 16(2), 1-19.Liu, L. (2008). Filial piety, guanxi, loyalty and money: Trust in China. In I. Markováand A. Gillespie (Eds.). Trust and Distrust: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pp.51-77). Greenwich, CT: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Liu, L. (2007). Le yin et le yang dans la communication: Typologie et logique de la persuasion en Chine. Diogène, n°217, 150-165.Liu, L. (2006). Quality of life as a social representation in China: A qualitative stud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75(2), 217-240Liu, L. (2004). Sensitising concept, themata and shareness: A dialogical perspective of social representations.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34(3), 249-264.2004年以来发表的主要中文论文赵显、李晔、刘力、曾红玲、郑健(2012). 评价性条件反射效应:无条件刺激的呈现时长、效价强度与关联意识的作用. 心理学报,44(5):614-624.赵显、刘力、张笑笑、向振东、付洪岭(2012). 观点采择:概念、操纵及其对群际关系的影响.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79-2088.杨晓莉、刘力、李琼、弯美娜(2012). 社会群体的实体性:回顾与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20(8):1314-1321.郑健、刘力(2012). 大学生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内容与结构. 青年研究,第4期:35-44.杨晓莉、刘力、崔淼、杨萌(2012). 社会类别的心理本质论研究评述.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4(5):22-27.徐伦、林崇德、刘力、杨萌(2012). 金融危机背景下家庭社会地位对大三学生择业动机的影响: 社会支配倾向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学,35(2):472-476.邝磊、郑雯雯、林崇德、杨 萌、刘 力(2011).大学生的经济信心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归因和主动性人格的调节作用. 心理学报. 43(9),1063−1074.弯美娜、刘 力、邱 佳、杨晓莉 (2011). 集群行为:界定、心理机制与行为测量. 心理科学进展. 19(5),723–730.李 琼、 刘 力(2011). 低地位群体的外群体偏好.心理科学进展.19(7), 1061–1068.刘力、杨晓莉(2011).民族冲突的社会心理机制.心理科学进展. 2011,19(6), 803–808.刘力(2011).从外推认同走向内生认同. 管理学家. 第5期,59-60.刘力(2011).复合性主体的杭州经验. 管理学家. 第5期, 60-61.崔淼 、林崇德、徐伦、刘力、李艳玲(2011).家庭社会阶层对大学生择业依赖倾向的影响:当前经济信心的中介作用.心理科学. 34(3),652-656.曾盼盼、林崇德、刘力、 李远红(2011).大学生经济信心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生涯: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心理与行为研究. 9(2), 93-97.王芳、刘力、许燕、蒋奖、孙晓敏(2011).社会心理学:探索人与社会的互动、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刊. 26(6),640-649.程千、刘力(2010). 主流媒体对农民工的表征及其变迁--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小品节目为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7 (2), 25-34.刘力(2010). 敏化性感念、基耦与共享:社会表征的对话主义立场。徐冰(特约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五辑(文化心理学)(pp.217-233)).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杨萌 刘力 林崇德、张笑笑、赵显(2010). 金融危机中大学生经济信心与就业信心的关系: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教育科学,26(4),66-69.杨晓莉、刘力、张笑笑. (2010). 双文化个体的文化框架转换:影响因素与结果. 心理科学进展. 18(5),840-848.杨柳、刘力、吴海铮(2010). 污名应对策略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 18(5),819-830.李琼、刘力(2010). 偏见的自我调节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18,365-373 。刘力、程千(2010). 主流媒体话语表征中农民工阶层的形象意义. 求索,第1期,110-112.刘萍、刘力、邓羽、刘智丽(2009).高中生职业抱负影响及其妥协模式.新西部,第4期,155-156.杨柳、刘力(2008). 污名应对研究:发展脉络、理论取向与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 16, 815-825刘力(2007).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个体主义倾向。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4(1), 58-64.刘力、唐小艳、杨立政(2007). 艾滋病相关污名的成因与表现. 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编):《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pp.307-315).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刘力(2006). 社会形态与社会心态. 社会心理研究. 第1期,12-17.王炜、刘力、周佶、周宁(2006). 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乐观偏差. 心理发展与教育. 22(1),47-51. 黎岳庭、刘力主编(2010).《社会认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国总统说过,我们不知道哪辆校车里的孩子将来会是美国的总统。所以校车安全性是中国的40倍。 中国领导人知道,不论哪辆校车里的孩子都不会是中国的主席。因为领导的孩子不会坐校车 几万元的校车,装60多个学生。几十万元的公车,装一个领导干部。他们对医疗不重视,因为他们有高干病房; 他们对教育不重视,因为他们的孩子留洋; 他们对食品安全不重视,因为他们有特供食品;他们对堵车不重视,因为他们出行警车开道; 他们对国家未来不重视,因为他们妻儿已经移民美国! 他们对维稳很重视,因为他们怕失去这些!这就是我们的领导!能买光全世界的飞机,却买不起一辆校车;能把卫星送入太空, 却造不出一座小桥;能给别国花数亿,却不肯多建几所小学;一年能吃掉几十艘航母,却逼着孩子捐出午饭钱. 多专款给红十字会,像郭美美的就多一些。

属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简介1. 简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是教育部主管、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双月刊,公开发行)。于1996 年由原《北京农业大学学报》和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合刊而成。本刊主要刊登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园艺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农业机械工程、信息与电气工程、水利与土木工程及农业经济管理等学科的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和研究快报等。《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CD核心库,C刊),并被国内外其他多家数据库和文摘杂志收录。本刊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在全国农业科技期刊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在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的“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中位居第三;本刊2006、2008和2010年连续3年被评为教育部“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2. 8个国内数据库收录《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的情况1 “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科技部)2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图书馆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清华大学)4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核心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5 “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6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7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8 “中国生物学文摘”和“中国生物学文摘数据库”,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3. 6 个国外文摘数据库收录《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的情况1 “CABI”U.K.——《国际农业与生生物技术文摘》2 “Zoological Record,Biosis”U.K.—— 《动物学记录》3 “AJ of VINITI”,Russia ——《文摘杂志》4 “CA”USA——《化学文摘》5 “CSA:BB”——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CSA:BS”——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生物科学》“CSA:ESPM”——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环境科学与污染管理》6 “Agris”,FAO Library——《农业索引》--------------------------------------------------------------------------------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三审由学报编辑部指定的专家组成,根据文章的内容类型来定,专家组成可能会有变化。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三审是谁,根据统计与调差,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三审是王云刚同志,希望采纳

张建军,根据华中农业大学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查询显示,其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三审是张建军。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三审

[1]吴琼. 基于博弈分析的食品安全规制研究[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2010.

[2]施蕾. 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执法体制研究[D]. 华东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2010.

[3]本报记者 李涛 孙娜. 我国正稳步构建国家食品安全保障体系[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09-29(001).

[4]张晨博. 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完善[D].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2009.

[5]曾小菱 曾一峰 本报记者 汪启明. 食品安全警钟长鸣[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1/09(005).

[6]记者 虞家琳. 国际食品安全协会在京成立[N]. 中国食品报,2010-04-27(001).

[7]姜艳. 我省打响食品安全攻坚战[N]. 河北日报,2004-09-24

[8]刘颖记者 李涛. 打造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完善食品安全技术保证[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11-24(001).

[9]曾小菱 本报记者 汪启明. 四川首开食品安全成立法听证会[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2/23(001).

[10]徐爱芝本报记者 杨晓伟 冯保良. 食品安全监管就要出重拳了[N]. 锦州日报,2009-04-10(A02).

[11]郑祖婷,郑菲. “五位一体”食品安全监管创新模式研究——基于河北省食品安全监管的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1,(9).

[12]余健. 《食品安全法》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8).

[13]杨爱萍. 从食品安全事件看全民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2).

[14]叶明. 《食品安全法》框架下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初析[J]. 口岸卫生控制,2011,(1).

[15]白晨,王淑珍,黄玥. 食品安全内涵需要准确把握——“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建设中的理解与认识[J]. 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6).

[16]李然. 基于“逆选择”和博弈模型的食品安全分析——兼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管制的思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7]张永伟,王会敏,郝海鹰,张桃苏.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后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J]. 职业与健康,2010,(9).

[18]王卫东,赵世琪. 从《食品安全法》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完善[J]. 中国调味品,2010,(6).

[19]李锐,任民红. 超市食品安全消费的博弈分析——佛山市民食品安全意识调查[J]. 特区经济,2010,(7).

[20]武文涵,孙学安. 把握食品安全全程控制起点——从农药残留视角看我国食品安全[J]. 食品科学,2010,(19).

[21]曾光霞,贺稚非,励建荣. 食品安全与系统食品安全观探讨[J]. 食品工业科技,2009,(5).

[22]刘桂华,朱舟,张慧敏,谢建滨,彭朝琼. 食品安全与健康——深圳市卫生部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J]. 化学通报,2009,(7).

[23]于晓光,宋慧宇. 论《食品安全法》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影响[J]. 行政与法,2010,(1).

[24]陶纯洁,朱燕平,王旭峰. 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浅析[J]. 粮食与食品工业,2006,(5).

[25]徐萌,陈超. 食品安全目标研究及其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启示[J]. 食品科学,2007,(6).

[26]李怀. 基于我国当代食品安全风险下的食品安全理念与模式的进化[J].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7,(1).

[27]李金学,董胜华,张卫源,裴宝河,陈俊生,罗生林. 河南省食品安全综合示范区公众食品安全意识提升研究[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7,(5).

[28]覃海元. 食品安全目标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3).

[29]罗云波,吴广枫. 从国际食品安全管理趋势看我国《食品安全法(草案)》的修改[J]. 中国食品学报,2008,(3).

[30]于军.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推动食品安全发展[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10).

[31]蒋丽红. 加快“餐桌污染”治理期 构筑食品安全防治体系——对龙岩市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2).

[32]廖晖. 中英专家聚会重庆, 探讨食品安全问题 寻求中英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合作[J]. 重庆与世界,2005,(2).

[33]郝记明,马丽艳,李景明. 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控制食品安全的措施[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2).

[34]姚蕊. 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关键是急需食品安全立法[A]. .[C].: ,2005:.

[35]记者 孙延峰. 全面抓好《食品安全法》贯彻实施工作 切实保障流通环节食品安全[N]. 中国工商报,2009-05-13(A01).

[36]记者 赵陈.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N]. 巴中日报,2010-05-30(002).

[37]支树平. 加强全球合作 维护食品安全[N]. 中国质量报,2010-11-09(001).

[38]刘颖李涛. 国家食药监管局四项举措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08-09(001).

[39]深圳商报记者崔霞. 食品安全五大工程今年启动[N]. 深圳商报,2006-03-01(A01).

[40]. [Z]. ISO/TC 34: 2007,.

[41]本报记者 李涛. 龙头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要先行一步[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03/29(001).

[42]本报记者 郭献军. 食品安全:源头监控是关键[N]. 中国商报,2004/11/19

[43]本报记者 陈文波强国韩立. 九大问题考验奥运食品安全[N]. 市场报,2005-07-20(013).

[44] 餐桌污染食品安全备受关注[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2-04-18(005).

[45]记者周元春. 我市力推食品安全五大工程[N]. 深圳特区报,2006-05-23(A11).

[46]王盼盼. 食品供应链安全(一) 食品供应链与食品安全的关系[J]. 肉类研究,2010,(1).

[47]本报记者 郭燕春. 解决食品安全要从基础开始[N]. 中国商报,2004/11/12

[48]记者 李涛. 全国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推进[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06-01(001).

[49]记者宋柏松、王玉亮. 秦皇岛市全力打造食品安全净土[N]. 河北日报,2006-07-16(001).

[50]记者方兴业李克军. 重点食品安全基本得到保障[N]. 深圳特区报,2007-01-31(A03).

[1]曾星夏文俊. 开创国际间加强食品安全合作新局面[N]. 中国质量报,2007-11-28(001).

[2]宣讲欧盟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经验 助推《食品安全法》的有效实施——中国-欧盟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讨会在京举行[J]. 中国食品添加剂,2009,(5).

[3]王晓丽. 我国食品工业食品安全规制模式研究[D].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经济学院,2010.

[4]张潇方. 食品安全与和谐社会[D]. 山西大学: 山西大学,2007.

[5]记者 冯琳. 积极构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切实保障食品市场消费安全[N]. 中国工商报,2011-06-16(A01).

[6]记者 乐敏 徐祝君. 食品安全,商场、超市能得几分?[N]. 舟山日报,2011-01-26(002).

[7]本报记者 宗合. 建立健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制度[N]. 阿克苏日报,2009-06-01(005).

[8]记者 胡美兰. 食品安全:新世纪新挑战[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08/17(001).

[9]本报记者 李远方. 保障食品安全应建立监管责任追究制[N]. 中国商报,2005/04/01

[10]记者 聂乔. 我市加强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建设[N]. 大连日报,2010-10-05(A01).

[11]陈菲. 食品安全防线能否重塑消费信心[N]. 科技日报,2009-06-02(004).

[12]朱晓京. 社区食品安全监督员上岗[N]. 沈阳日报,2006-05-18(A04).

[13]刘键. 力争食品安全实现历史性突破[N]. 深圳特区报,2006-08-02(A01).

[14]史玉成. 企业要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义务[N]. 中国质量报,2007-11-26(001).

[15]石国胜. 食品安全法 专家有话说[N]. 人民日报,2007-11-21(013).

[16]驻地记者 田洪顺. “组合拳”提升食品安全体系建设[N]. 医药经济报,2007-12-17(006).

[17]沈半. 我省食品安全综合监督走在全国前列[N]. 浙江日报,2007-12-28(019).

[18]毛磊. 万条公众建议 聚焦食品安全[N]. 人民日报,2008-06-04(015).

[19]杨国芳本报记者 刘铭. 食品安全示范店 放心消费的金字招牌[N]. 中国消费者报,2008-07-18(A05).

[20]杨林. 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最佳思路——以HACCP认证为基础,导入GS1系统[J]. 标准科学,2010,(8).

[21]仇东朝,于春娣,李颖. 浅析《食品安全法》对农村食品安全的影响[J].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10).

[22]汪自成,卢山. 问题与对策:从食品安全到《食品安全法》[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3]邢曼媛,侯晶晶. 浅议食品安全的刑法规制——从《食品安全法》的角度[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10).

[24]任端平,潘思轶,何晖,薛世军. 食品安全、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概念辨析[J]. 食品科学,2006,(6).

[25]陈峰. 提高全民对食品营养及安全的认知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J]. 中国食品学报,2006,(6).

[26]梁黎东. 如何应对众多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食品安全认证融合解决方案[J]. 中国食品工业,2008,(5).

[27]李新生. 食品安全与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现状[J]. 食品科学,2003,(8).

[28]白丽. 基于食品安全的行业管制与企业行动研究[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5.

[29]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 周伯华. 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 切实维护食品市场秩序[N]. 中国工商报,2009-05-09(A02).

[30]张云中. 国际食品行业瞩目中国食品安全[N]. 国际商报,2009-05-06(014).

[31]王二伟 本报记者 王会生. 全国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座谈会在河南召开[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11/08(001).

[32]锺 选. 食品安全遭遇标准瓶颈[N]. 中国商报,2004/12/17

[33]本报实习记者 郭 宇. 从农田到餐桌 全程食品安全步伐加快[N]. 中国商报,2005/01/28

[34]关磊. 食品安全亚运行活动暨亚运食品安全高峰论坛举行[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11-04(A01).

[35]本报记者 何沙洲. “食品包装安全等同于食品安全”[N]. 经理日报,2009-04-20(C01).

[36]本报记者 孙燕明. 三大食品安全隐患[N]. 中国消费者报,2005-08-24(C01).

[37]本报实习记者 郭 宇.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超市不应负全责[N]. 中国商报,2005-03-18

[38]. [Z]. :2009,.

[39]民以食为天 自动识别技术与食品安全[J].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06,(2).

[40]本报记者 陈华. 一场“被放大”的幼儿园食品安全风波[N]. 工人日报,2011-03-24(005).

[41]记者 石巍. 唐山市食品安全14项指标完成良好[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2/14(001).

[42]任震宇. 关注食品安全有支“星火服务队”[N]. 中国消费者报,2008-07-11(A06).

[43]贾君. 首都工商高科技手段“保驾”奥运食品安全[N]. 中国消费者报,2008-07-16(A01).

[44]本报记者 李涛. 把好餐饮食品安全最后一道关口[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02-27(001).

[45]康琦黄官国. 共同打好世博餐饮食品安全保障攻坚战[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03-02(001).

[46]实习生 易立. 食品安全追溯,何时能进百姓的“菜篮子”?[N]. 科技日报,2010-11-30(004).

[47]本报记者 邓宏鹰 钟少鸿. 广西“少边”力筑食品安全防线 突破差异 各出良策[N]. 中国食品报,2010-11-02(003).

[48]本报记者 马晓华. 食品安全监管:风暴过后 任重道远[N]. 第一财经日报,2009-01-01(T04).

[49]本报记者 赵笛. 食品安全法,给我们保障了些什么[N]. 青岛日报,2009-03-03(016).

[50]本报记者 郭燕春. 标准混乱成为食品安全之痛[N]. 中国商报,2004-12-17

截止2014年4月,学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重点学科;有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业9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专业61个;有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态学、生物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工程、风景园林学、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水产学、农林经济管理。 一级学科硕士点专业:社会性、生物学、生态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水产、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学。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兽医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工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MPA)、工商管理硕士(MBA)、风景园林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博士后流动站:作物学流动站、植物保护流动站、生物学流动站、食品科学与工程流动站、园艺学流动站、农业资源与环境流动站、生态学流动站、农林经济管理流动站、公共管理流动站、畜牧学流动站、兽医学流动站、水产流动站、农业工程流动站。 重点学科级别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批准时间 国家级重点学科 作物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2007.8 作物遗传育种 果树学 2007.8 微生物学 2007.8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2007.8 水产养殖 2007.8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2007.8 农业经济管理 2007.8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蔬菜学 2007.8 农业部重点学科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1999.11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999.11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1999.11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1999.11 湖北省重点学科 生物学 植物学 2008.7 动物学 生理学 水生生物学 微生物学 神经生物学 遗传学 发育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物理学 生态学 园艺学 果树学 2008.7 蔬菜学 茶学 农业资源利用 土壤学 2008.7 植物营养学 植物保护 植物病理学 2008.7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农药学 兽医学 基础兽医学 2008.7 预防兽医学 临床兽医学 水产 水产养殖 2008.7 捕捞学 渔业资源 农林经济管理 农业经济管理 2008.7 林业经济管理 食品科学 2008.7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2008.7 土地资源管理 2008.7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2008.7 社会学社会学2013.10学科排名教育部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发布,华中农业大学共有13个学科参评,6个学科排进前三,7个学科排进前五,10个学科排进前十。其中,园艺学全国排名第一 。 代码 学科名称 排名 代码 学科名称 排名 0902 园艺学 1 0904 植物保护 7 0906 兽医学 2 0710 生物学 8 0905 畜牧学 2 0832 食品科学与工程 10 0901 作物学 3 0828 农业工程 12 1203 农林经济管理 3 0303社会学190908 水产 3 0713生态学380903 农业资源与环境 5 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46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简称ESI)数据显示,华中农业大学截止2016年3月共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具体为农业科学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化学学科、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和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 2006年至2014年4月,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692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661项,省部级项目1782项,国际合作项目101项;获得科技经费约34.8亿元;获省部级(含武汉市)以上科技成果奖218项,其中,国家级18项;授权专利786项,其中发明专利583项,实用新型专利195项,外观设计8项。学校承担的各类在研科技项目1434项,其中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948”计划、国家转基因植物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378多项,国际合作项目近46项,部、省级项目530项。“十五”期间,华中农业大学在杂交油菜、绿色水稻、优质种猪、动物疫苗、优质柑橘、试管种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被媒体誉为“华中农业大学六个一”(一枝花、一株稻、一头猪、一支苗、一棵树、一粒豆)的标志性成果。 项目研究团队负责人绿色超级稻 Super-green Rice张启发院士双低杂交油菜 Double-low Hybrid Rapeseed傅廷栋院士瘦肉型湖北白猪 Lean Swine熊远著院士动物疫苗 Animal Vaccine陈焕春院士优质柑橘 High-quality Citrus章文才、邓秀新试管种薯 Potato Microtuber谢从华教授超甜玉米 Super Sweet Corn转基因番茄 Transgenic Tomato叶志彪教授高产多抗杂交棉 High-yield Hybrid Cotton张献龙教授生物柴油 Biodiesel 该校建有国家级、省部级研发基地56个,湖北省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7个,其中国家级和省部级研发基地如下: 国家重点实验室序号机构名称1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2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专业实验室3国家兽药安全评价实验室4国家兽药残留基准实验室5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6药用植物繁育与栽培国家地方联合广场研究中心(湖北)国家工程(技术)研究/研发中心7微生物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8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实验动物中心11国家蛋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12国家大宗淡水鱼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武汉)国家育种中心13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武汉)14国家柑橘育种中心15国家农作物分子技术育种中心16国家果树脱毒种质资源室内保存中心17国家油菜武汉改良分中心18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华中分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9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1环境食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2农业部农业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武汉)23农业部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24农业部油菜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25农业部华中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26农业部淡水生物繁育重点实验室27农业部兽用诊断制剂创制重点实验室28农业部长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29农业部猪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原农业部猪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 30农业部兽药残留检测重点实验室(原农业部食品安全评价重点开放实验室) 31农业部长江中下游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原农业部亚热带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 省部级研究中心32湖北省柑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湖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教育部油菜工程研究中心35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淡水鱼类专业分中心36动物生物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7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38湖北省动物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湖北省水稻研究中心40湖北省绿色超级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湖北省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2湖北省现代农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3湖北省农药制剂研究中心44蛋品加工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45药用植物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46湖北省大宗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基地47重要作物病虫害防治理论与技术湖北省高校自主创新基地省部级质量检测中心48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49农业部微生物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50湖北省饲料质量监督检验站51农业部种猪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湖北省重点实验室52湖北省预防兽医学重点实验室53湖北省作物病害监测和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54昆虫资源利用与害虫可持续治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55农业生物信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工程实验室56动物疾病防控湖北省工程实验室57新型肥料湖北省工程实验室大学科技园华中农业大学科技园是科技部、教育部首批认定的2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的武汉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8月,湖北省政府和武汉市政府决定共同建设武汉南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将华中农业大学科技园纳入南湖农业园整体规划。2003年8月,华中农业大学科技园通过了由教育部、科技部组织的验收。 馆藏资源截至2013年12月13日, 收藏纸质图书138余万册,纸质期刊11万余册,电子图书136万册,数据库109个,电子期刊(全文)6万余种。文献资源涵盖农、生、理、工、文、法、经、管等学科,为湖北省研究级文献收藏馆,形成以农业与生命科学文献为特色,传统资源与电子资源互为补充,多学科文献协调发展的多元化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学术期刊《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文核心科技期刊、CAB 、AGRIS、AGRICOLA、《CA》、俄罗斯《文摘》、联合国粮农组织《Agridex》、英国《ZR》来源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养殖与饲料》:畜牧类核心科技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湖北省优秀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现代农业科学》: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万方数据库、CNKI全文收录期刊。

张建军,根据华中农业大学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查询显示,其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三审是张建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