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发论文第一作者是学生怎么报销

发布时间:

发论文第一作者是学生怎么报销

一般都是平分的。一、因为如果有人愿意作为第二作者的话,那就可以说明这篇文章在发表后对于他是同样有帮助的,那发表费用就要平摊。 二、如果是第一作者自愿挂上第二作者的话,一可能因为是上司和下属的关系做一个顺水人情,二是朋友或者亲人。这样的话费用就很难说了。 三、如果是学生发表文章,很多时候因为职称不够,所以只能把第一作者让给导师,自己变成第二作者,但是费用还是要学生来承担。

一般由作者自己商定。职称对论文的要求,一般是要求:必须第1作者身份2篇。第2作者的可以算一篇,但加分没有第1作者管事。第3作者身份,有的单位不承认,有的将2,3作者身份等同。第3作者身份之后的一般都不承认。但单位承认数量,即可以充下篇数(有的要求过去1年中必须发表多少篇,其中第几作者几篇这样的)。也有的作者是,写的不花钱,跟着挂名的花。具体都是作者自己商量。——山东期刊采编中心

学校不会给报销

看作者的单位或者学院是否有报销的这个制度了,如果有,那么作者在成功发表论文的时候就可以向期刊单位索要发票,一般提供版面费发票即可报销。但是一般刊物开具的发票都不是版面发票是公司发票,作者需要询问清楚这类型的发票是否可以进行报销,一般都是认可公司发票的。当然如果作者的单位和学校不允许报销的话那么作者有发票也没用了。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作者您~

研究生发论文第一作者是谁

1、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等。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通讯作者常由诸作者中在论文所属领域最有权威者所充当,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通讯作者后面会加星号,脚注也会有注明,杂志社一般跟通讯作者联系。

2、第一作者:

就是文章的第一个名字,一般第一作者是该论文的主要完成者,包括实验,论文撰写等等方面。第一作者在创新性作品如科研论文、专利、调研报告等等的署名中,对于多个作者共同完成的情况,对作品贡献最大的人的名字通常署名在最前面。特别对于科研论文的署名,各期刊都有更细致的规定;而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显然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

3、通讯作者未必是第一作者,但第一作者可以是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多数情况和第一作者是同一个人,只有在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不一致的时候,才有必要在文章脚注中附加通讯作者的标识。

资料拓展:

通讯作者与论文的关系:

通讯作者即文章最重要的作者,在论文投稿、修改直至被接受发表的过程中的一切联络工作一般由通讯作者负责。通讯作者应该是论文对外责任的承担者。

1、通讯作者(本人指导的研究生为论文第一作者的情况)等同为第一作者。

2、一篇论文只统计一次。如该论文由该校多人合著,则只能以第一完作者(或通讯作者)的名义统计一次,并在填报《科研成果汇总表》和网络申报时由第一完成人(或通讯作者)给其余参与者核定工作量津贴比例。第一完成人(或通讯作者)的工作量必须大于50%,所有该校完成人的工作量总和为100%。校外作者和研究生不给科研工作量,不用填写。第二完成人不能分配工作量。

3、"其他参与者名称及工作量"若未填写则默认为第一完成人(通讯作者)100%占有该论文科研工作量。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通讯作者

这样的老师就是想不费力,不花自己钱发论文,第二作者对你其实没有什么用处,以后工作了,也用不上,因为你不是第一作者,但是没办法你现在还没毕业,如果你不同意,恐怕以后会有很多阻挠。

一、从定义来说

1、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

他要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咨询等。实际上如果从知识产权上来说,研究成果算是通讯作者的。通讯作者的好处是能和外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

2、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此作者不仅有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 (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本文的智力贡献)。

二、从条件来说

1、通讯作者

是SCI论文的法定负责人。一般情况下,SCI论文的通讯作者对这篇论文负有责任,包括学术责任和法律责任。因而,通讯作者也是论文的主要受益人之一。

也可以这么说,论文的第一作者是这项科研成果的主要贡献者,而论文的通讯作者是这项成果的责任者和受益人。

在这种情况下,要是这项研究成果涉及到专利,那么这个专利是属于通讯作者或者单位。

2、第一作者

必须是实验设计的主要参与者。在一个科研项目立项后,假如需要几个科研人员参与,其中必定有一个主要的科技人员进行项目的具体设计,包括试验用的各种材料,时间进程表等具体细节。

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要我对植物致病疫霉族的有性孢子的萌芽条件和机理做有关研究。

导师只是提出一个研究方向,至于如何进行研究,他只是提醒我多找参考资料。

在接到导师的研究课题,就找参考资料,根据有关资料,设计实验程序,通知实验室的一位技术员购买各种试验用的试剂和设备。

在获得试验结果发表论文时,我理所当然是第一作者。

扩展资料:

与论文的关系

通讯作者即文章最重要的作者,在论文投稿、修改直至被接受发表的过程中的一切联络工作一般由通讯作者负责。通讯作者应该是论文对外责任的承担者。

1、通讯作者(本人指导的研究生为论文第一作者的情况)等同为第一作者。

2、一篇论文只统计一次。如该论文由该校多人合著,则只能以第一完作者(或通讯作者)的名义统计一次,并在填报《科研成果汇总表》和网络申报时由第一完成人(或通讯作者)给其余参与者核定工作量津贴比例。

第一完成人(或通讯作者)的工作量必须大于50%,所有该校完成人的工作量总和为100%。校外作者和研究生不给科研工作量,不用填写。第二完成人不能分配工作量。

3、"其他参与者名称及工作量"若未填写则默认为第一完成人(通讯作者)100%占有该论文科研工作量。

在创新性作品如科研论文、专利、调研报告等等的署名中,对于多个作者共同完成的情况,对作品贡献最大的人的名字通常署名在最前面。

特别对于科研论文的署名,各期刊都有更细致的规定;而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显然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

由于科学研究的复杂化多样化,如生物信息学有几百人署名一篇论文的情况。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指的是署名排在最前面的那个人,有的文章署名也有两个或多个第一作者,称为并列第一作者,这种情况下一般需要在人名上进行标注。

另外,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不同,与创造性贡献不同,通讯作者常由诸作者中在论文所属领域最有权威者所充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通讯作者

百度百科-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当然不用多说了;而通讯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负责人。以前国内一般注重排名,老板要排在第2,现在有变化了,所谓和国际接轨哦,投国外杂志时老板可放在最后,并注名是通讯作者。当然有些老板还是看中排名的,最好要和他商量一下。

本科生第一作者发表化学通报

这是所有关于聊大材料学院的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情况介绍聊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始建于2003年5月,学院办学伊始,确定了“高起点、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模式和“提高层次、优势突出、特色明显、加快发展”的总体目标。学校党委、行政非常重视材料学院的建设、发展,计划五年内投资2000万元,力争近期把材料学院建成教学、研究、应用型的学院。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拥有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点;学院拥有一支年富力强、奋发向上、治学严谨的教学与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工32人,26名专业教师队伍中包括教授5人,副教授6人,其中博士(后)11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12人。学院遵循“引进、培养、聘请”并举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到2008年,固定编制教学科研队伍达50人左右。学院还长期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群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维民研究员、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郝京诚教授、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张俊彦研究员、广东炜林纳功能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德教授为兼职教授,定期来学院指导工作。我院新建实验室总面积6000平方米,按照“大材料”专业思想构建的教学、科研共用“材料制备平台”、“材料加工平台”、“材料性能测试平台”、“材料结构表征平台”以及“材料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基本建设成型,拥有JSM-6380LV扫描电子显微镜、多功能可控环境扫描探针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D8)、德国耐驰热分析综合系统、多功能铁电分析仪、单双螺杆挤出机、万能材料实验机、激光粒度分析仪、塑料开炼机、橡胶开炼机、HAAKE扭矩流变仪、注塑机、偏光显微镜、岛津UV3600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MRH—3高速环块磨损试验机、MRS—10A四球摩擦试验机等一批先进的加工、测试仪器、设备,总价值达1300余万元。学院教学设施齐全,配有一流的图书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及实习基地。先后在山东华信塑胶工业有限公司、广东炜林纳功能材料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高科技企业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并且与广东炜林纳功能材料有限公司密切合作,成立了聊城大学/广东炜林纳功能材料联合研究所。经过四年多的积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向涉及材料的物理与化学特性及应用、新型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涂层材料、先进功能陶瓷材料及功能薄膜材料研究等方面,目前承担863子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1项、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教育厅科技计划等9项,并且在以上各研究方向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学科组成员在《Appl. Phys. Lett.》、《Mater. Sci. Eng. A》、《J. Mater. Chem.》、《J. Appl. Poly. Sci.》、《材料工程》、《化学通报》、《材料导报》、《机械工程材料》、《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国内外权威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按照“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因材施教,提高质量”的教学改革原则,按照建设“大材料”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原则进行教学,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虽然建院较晚,但非常注重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并且取得了突出成绩。为开拓学生的视野、紧跟材料学科发展前沿,成功实施了高年级本科生参加学术报告制度。围绕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确立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制定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平台上的分层次再分层次教学方案”,根据这一教学方案又建立了材料专业综合实验平台。分层次教学计划和综合实验平台教学方案得到学校的高度评价,其中综合实验平台教改方案被列为山东省实验教学改革项目,《材料物理性能》被列为学校重点建设课程。同时学院狠抓教学管理和学风建设,深入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大家普遍反应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生学习风气浓厚,学生具有勤奋好学、工作踏实的作风。为鼓励品学兼优的学生脱颖而出,广东炜林纳功能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德先生决定每年出资1万元在材料学院设立奖学金。经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学质量取得了开门红,在04年全国大学英语竞赛中有2人获得一等奖(全校23人获得一等奖)。01级毕业37人中,22人分别被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山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学生就业形势较好,有多家用人单位来我院挑选毕业生,出现了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首届学生就业率达100%。继05届毕业生考研上线率64.9%,06届毕业生考研再创新高,材料学院06届毕业生39人,34人参加200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27人达到国家复试线,考研上线率达69.2%。07届毕业生78人,考研上线率达71.8%,实现了聊城大学考研三连冠。学生所考取的研究生单位50%以上为211学校或985学校。面向新世纪新经济的发展,聊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将不断深化内部改革,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从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高度进行总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依法治院,紧密围绕“提高层次、优势突出、特色明显、加快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内涵建设为重点,整体推进,大力实施“创新学院”工程,为把学院建设成省内外材料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再添新功而不懈奋斗!地 址:山东省聊城市湖南路1号邮 编:252000总支 书记:王怀生 博士 电话:院 长:邵 鑫 博士 电话:副书记、副院长:任保印 电话:副 院 长:李文智 博士 电话:副 院 长:初瑞清 博士 电话:学院办公室主任:王传华 电话:传 真:网 址:http://clxy.lcu.edu.cnE-mail:

徐光宪结合国家建设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在量子化学、配位化学、萃取化学、稀土化学、化学键理论和串级萃取理论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20世纪50年代,徐光宪提出了配合物平衡的吸附理论;60年代,他改进和提出了几种测量萃取常数的方法;70年代,提出最优化串级萃取设计方案,建立了新的串级萃取理论;80年代,提出原子价的新定义及其量子化学定义,并首次合成了一系列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四核双氧基稀土配合物。他发现了稀土溶剂萃取体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规律,提出了适于稀土溶剂萃取分离的串级萃取理论,可以“一步放大”,直接应用于生产实际,引导稀土分离技术的全面革新,促进了中国从稀土资源大国向高纯稀土生产大国的飞跃。 发展串级萃取理论并用于稀土工业生产 1971年底,徐光宪返回北京大学化学系工作。当时化学系在搞稀土元素的分离提纯。他认为,萃取法用于稀土分离提纯是大有可为的,于是他积极参加这项工作,运用过去在络合物平衡和萃取化学基础研究中得到的成果和积累 的经验,很快就对稀土萃取分离工艺做出了突破性的改进。镨钕分离是稀土元素分离中的难点,当时又是一项急需完成的军工任务。他通过选择萃取剂和络合剂,配 成季铵盐——DTPA“推拉”体系,使镨钕分离系数从一般萃取体系的1.4—1.5高到4以上,这是当时国际上最高的数值。但这类体系直接用于工业生产有困难。美国曾有过一个专利报道,提出用推拉体系萃取分离稀土,但从未用到实际生产中去,因为无法实现串级萃取过程。当时国际上流行的串级萃取理论是L.阿尔德斯(Alders)提出来的,徐光宪仔细分析了在串级萃取过程中络合平衡移动的情况,发现阿尔德斯串级萃取理论的基本假定:“在串级过程中萃取比保 持恒定”,在稀土推拉体系串级萃取过程中是不成立的。于是他精心设计出一套化学操作流程,并导出与此相应的一套串级萃取理论公式,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种回流串级萃取新工艺。1974年9月,他亲赴包头稀土三厂参加这一新工艺流程用于分离包头轻稀土的工业规模试验,获得成功,从而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用推拉体系高效率萃取分离稀土的工业生产。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他随后陆续提出了可广泛应用于稀土串级萃取分离流程优化工艺设计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极值公式,分馏萃取三出口工艺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建立了串级萃取动态过程的数学模型与计算程序,回流启动模式等。这些原则和方法用于实际生产,大大简化了工艺参数设计的过程,减少了化工试验的消耗;特别是能适应原料和设备不同的工厂,因而能普遍使用。他和李标国、严纯华等共同研究成功的“稀土萃取分离工艺的一步放大”技术,是在深入研究和揭示串级萃取过 程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以计算机模拟代替传统的串级萃取小型试验,实现了不经过小试、扩试,一步放大到工业生产规模,大大缩短了新工艺设计到生产的周期,使中国稀土分离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溶液络合物化学研究的先行人 徐光宪对学科发展前沿的生长点很敏感,能把握国际学术发展的新动向,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及时选择有发展前途的研究领域和课题。1951年,他回国初期仍在继续从事量子化学研究。当时,国际上对溶液中络合物平衡的研究正在兴起,他敏锐地感觉到这将发展成为无机化学的重要分支,中国国内也有条件做这方面的工作。于是他迅速抓住这一时机,率先在中国国内开展溶液中络合过程物理化学的研究。首先是测定溶液中的络合物平衡常数。他通过改进仪器设备,提高了测量精度,同时改进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因而能从测定结果得出更多的信息,加上用新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得到的结果就更多和更精确,对弱络合体系也可给出较准确的分级络合常数。他在络合平衡常数测定方面的工作迅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带动了中国国内有关研究工作的开展。他根据络合平衡与吸附平衡的相似性提出络合物平衡的吸附理论,可以简便地描述溶 液中弱络合物平衡过程。这一时期的工作成果对他后来成功地开展核燃料萃取化学和稀土化学研究有很大帮助。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注意到生物无机化学的兴趣,立即意识到研究生物分子配体络合物的重要意义。他鼓励、支持和指导科研组的同志积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例如研究胆结石的生成机理,稀土羊毛染色机理,抗癌药物分子对金属离子的络合作用等。80年代以来,他在固体络合物的合成、结构测定和谱学研究等方面,指导助手和学生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稀土元素的多核、异核络合物方面,例如在国际上首次合成了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一系列四核稀土双氧络合物,引起同行的重视。 探寻物质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和原子簇化学迅速发展,有大量新化合物被合成出来,它们的结构及性质的研究也随之发展,因而金属有机化合物和原子簇化合物的结构规律成为众多学者关心的问题。徐光宪通过总结大量实验资料和已有的各种理论,提出了一个更普遍的,同时适用于金属有机化合物、原子簇化合物和一般分子的结构规则,取名为(nxcπ)格式。与此相关,还提出了原子共价的新定义。利用(nxcπ)结构规则,只要根据分子结构式即可估计分子的稳定性,从而可以预测可能存在的新化合物。这一结构规则和定义,已经通过了大量实验结果和量子化学计算结果的检验,显示出正确性与广泛适用性。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徐光宪主持开展了对稀土量子化学和稀土化合物结构规律性的研究。在建立适用于稀土元素电子结构研究的方法和计算程序的基础上,他对不同类型的稀土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的量子化学计算,结合(nxcπ)结构规则和共价的新定义,对其成键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稀土化合物并不总是离子性的,在金属有机化合物中存在的是带有离子性的共价键,而在很多无机化合物中存在带有很大共价成分的离子键。共价键主要通过其5d轨道生成,4f轨道贡献相当小,因此稀土的簇合物和金属有机化合物服从推广的十八电子规律。 徐光宪共发表期刊论文560余篇,论文被他人正面引用2200余次,出版有10本教科书及专著,包括《物质结构》和《量子化学》等许多重要教材。其中《物质结构》自1959年出版以来,已经修订再版印刷了20余万册,是化学领域重要的教学参考书。 著作 《物质结构讲义》(徐光宪编,暑期综合大学教学研究座谈会,1954)《》(徐光宪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12月)《物质结构》(徐光宪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物质结构简明教程》(徐光宪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1965)《量子化学 : 基本原理和从头计算法》(徐光宪著/黎乐民著/王德民著,科学出版社,1980)《萃取化学原理》(徐光宪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New Frontiers in Rare Earth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徐光宪著,科学出版社,1985年1月)《物质结构》(徐光宪编/王祥云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稀土的溶剂萃取》(徐光宪著,科学出版社,1987)《物质结构》(徐光宪/王祥云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徐光宪教授学术论文选集》(徐光宪著,北京大学化学系稀土化学研究中心,1990)《徐光宪论文选集》(徐光宪著,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北京大学一九五五—一九五六学年科学讨论会,化学分会论文》(徐光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稀土》(徐光宪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神奇之土:稀土科学基础研究》(徐光宪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徐光宪文集》(徐光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论文 《旋光的量子化学理论》(1951年)《超越化学前沿的探索—与信息科学交叉的新园地》(2005年5月) 重视教学工作 徐光宪重视教学工作,认为必须让学生牢固掌握科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将来献身祖国科技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951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讲授物理化学课,同时在燕京大学化学系为研究生开设量子化学课。院系调整后在北京大学开出《物质结构》新课程,并担任了1954年的物质结构暑期进修班的讲课。1957年,国家要求北京大学迅速培养原子能科学技术方面的人材。徐光宪当时虽对原子能化学并不熟悉,但在被任命为这项工作的负责人之一以后,日夜备课,充分准备,于两个月后就讲授放射化学、原子核物理导论等课程。他很注意让青年教师、研究生及时掌握学科最新成就,站到学科发展最前沿。20世纪50年代末期,国际上配位场理论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迅速扩展,萃取化学研究刚刚开始,他及时在技术物理系给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开设了配位场理论和萃取机理等课程。打倒“四人帮” 以后,中国国内恢复了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当时,量子化学经过十多年的迅速发展,在化学各分支学科得到广泛应用,并已渗透到与化学相关的其他学科领域内,他抓住时机开设了量子化学、分子光谱、高等无机化学等课程,直到1986年他还亲临教学第一线。他讲课内容丰富,注意启发学生深入到物质变化的微观层次运用基本规律分析复杂纷繁的化学现象,以求深刻理解这些现象的微观本质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能预见一些新现象。 重视教材建设 徐光宪很重视教材建设工作,认为一本好的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20世纪50年代,他根据自己在北京大学几年中使用的物质结构讲义,加以修改补充,精心整理,编写成《物质结构》一书,于1959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由高教部规定为全国统编教材。1965年,为了适应工科、师范类院校的教学需要,他又编写了一本《物质结构简明教程》。《物质结构》一书,内容丰富,安排得当,条理清楚,概念表述准确、深刻,有关化学键理论的两章写得尤为精采,因此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成为在全国使用多年的教材,曾先后五次再版,发行了十余万册,在物质结构课的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1月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 “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该书还在香港被翻印,受到港台读者的欢迎。20世纪80年代初,他根据物质结构学科发展的情况,在王祥云协助下对原书进行了修改补充,于1987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了修订版,很受读者欢迎。1978年,徐光宪在给研究生开设量子化学课时,针对化学系本科生数学、物理基础较薄弱的情 况,和黎乐民等合作编写了一部研究生用的量子化学教材《量子化学基本原理和从头计算法》(上、中、下二册),分别于1980、1985、198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部教材内容比较丰富,能较全面地反映出这一学科发展的现状,在基本原理的叙述和公式推导方面又相当详细,较易为数学、物理基础较薄弱的读者理解,因而得到读者的好评。此外,他还在《化学通报》等杂志上发表过不少教学经验交流或专题讲座性质的文章,也使很多教师和学生读后受益不浅。

研究生论文一般是第几作者发表

学生第一 老师通讯

一般主要写作人列第一作者,其他按贡献大小依次列为二,三,四等等

依据合作者对本论文的实际贡献大小来执行的。

在国内期刊上发表的中文(或者英语)文章, 传统上需要考虑论文作者名字的先后顺序。 此即熟知的作者排名。作者排名主要是依据合作者对本论文的实际贡献大小来执行的, 但实际操作中也往往会受到各种非客观的因素影响。

在物理学或者化学的论文中,也常常因为合作者人数较多的缘故,需要按照各合作者贡献大小考虑作者排名问题。然而在西方的传统中, 人们并不关心作者排名问题, 仅仅是按照作者姓氏的字母顺序来安排。 这样的处理方法显然更为合理。

扩展资料:

研究生论文的相关要求规定:

1、硕士论文为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所撰写的论文。它应能反映出作者广泛而深入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对所研究的题目有新的独立见解,论文具有一定的深度和较好的科学价值,对本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2、优秀的硕士论文能够反映出作者对所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水平,能够帮助作者构建起良好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够反映作者独立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理论的应用水平,对研究的课题的思考和独立见解。

3、硕士论文应当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更高的学术水平,更加强调作者思想观点的独创性,以及研究成果应具备更强的实用价值和更高的科学价值。因而撰写硕士论文将对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数据资料翔实充分、论证分析详尽缜密、推理演算思路清晰、论文结构规范清晰、专业词汇运用准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作者排名

一般都是实际的写作人为第一作者,导师可以作为第二作者,有基金项目的需要标注基金项目的相关信息

研究生论文发表是否要第一作者

可以。第一作者写自己也行。研究生成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对于研究生的个人提升来说是很有帮助的,研究生论文本身不同于其他论文,研究生论文学术价值还是很高的,成为一篇高价值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还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来,第一作者在国内各个领域都是备受认可的,职称评审中第一作者是最受认可的,毕业论文也是如此,第一作者之所以受认可主要是因为其对于论文发表所发挥的作用以及扮演的角色,第一作者是一篇文章的主要执笔人,也是实验等相关事宜的主要参与人,可以说第一作者在论文中的贡献是最高的,成为第一作者是对作者能力的直接体现,所以对于个人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研究生在能力到位的情况下成为第一作者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需要注意的是通讯作者,通讯作者的署名基本都是导师,所以研究生如果想署名通讯作者,大多是无法实现的,通讯作者的署名一般不是导师就是科研机构负责人,普通研究生只能署名其他作者,而第一作者毫无疑问是最理想的署名。研究生跟着导师做科研,所发表的文章很多都是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这类文章不是第一作者也没有关系,比如所发表的文章是sci论文,可以说只要能参与其中就是能力的体现,即便不是第一作者对个人的意义和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研究生(Postgraduate)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学历,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种类型。

为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参照国内同类高校材料学科硕士研究生关于发表学术论文等规定并结合我院的发展目标,现对我院硕士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前发表学术论文做出如下规定。一、关于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材料学院硕士研究生在申请硕士学位前,在满足学校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条件的基础上还应满足以下条件:1、学术学位类硕士研究生应至少发表或被录用:2篇中文核心论文或者1篇SCI/EI收录论文(各类中英文杂志增刊、会议论文除外)。2、专业学位类硕士研究生应至少发表或被录用:1篇中文核心论文或者1篇SCI/EI收录论文(各类中英文杂志增刊、会议论文除外)。二、补充说明1、硕士研究生发表或被录用的学术论文均要求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本人为第一作者(或者导师第一作者同时本人第二作者)并且第一署名单位为石家庄铁道大学(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2、第一作者特指论文署名排序第一的作者。发表的中文论文以出版的论文为准、英文论文以杂志社官方网站公布的论文或被SCI数据库检索的论文为准;被录用的中文论文以杂志社的书面录用证明为准、英文以杂志社官方网站或者官方邮件通知为准。发表的论文或录用证明的复印件由硕士生指导教师签字后方才能被认定为有效学术论文(视同已发表的论文)。3、论文的界定。SCI/EI收录论文界定:以发表论文的杂志上一年是否被SCI/EI数据库收录为准;中文核心论文界定:以北京大学2016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准。4、硕士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本人第一作者(或者导师第一作者同时本人第二作者)并且第一署名单位为石家庄铁道大学: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1项,相当于发表1篇被SCI收录的学术论文;已公示的发明专利 1项,则相当于发表1篇中文核心论文。三、硕士研究生如取得的学术成果未达到要求,仍可以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但材料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要待其达到相关要求后才在下一批次评审中对其学位进行审议。四、硕士研究生取得的学术成果如存在弄虚作假等不端行为,由学院学术委员会确认属实后,学院将对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进行严肃处理并予以公开通报批评。五、本规定自即日起开始实施,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