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社会语言与文化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社会语言与文化论文题目

选题时的注意事项:第一步,在写语言与文化专题的论文时,应首先结合自己的兴趣参考一下自己院校提供的毕业论文选题,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同时应主动征求导师的意见,导师一般有较丰富的研究经验和较高的。此外也可咨询以前的毕业生以获得一些宝贵的经验;第二步,要结合实际。学生应依据自身的专业水平、 研究能力、写作水平来选择合适的写作内容。当然也应考虑到时间限制、资料是否全面等因素。[5]切忌选取过于专业的内容。有的学生选取美国的外交政策、黑人的音乐文化、经济的全球化作为自己的写作内容,因为内容过于专业,自己对于这些领域的认识不够深刻,往往写出来的文章多是一些简单的介绍,很少有自己的分析和看法。应按照《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一些“社会文化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 如英美国家概况、中西方文化等范围内选题。英语专业语言与文化方向论文参考题目: 1. 美国南方文化管窥——《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个案分析 2. 从《麦田的守望者》看反正统文化的源起 3. 试析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传统文化——以《最蓝的眼睛》为例 4. 边缘人群话语权——《喜福会》中的少数族裔文化元素 5. 边缘人群话语权——《喜福会》中的女性视角 6. 《老人与海》: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 7.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掀起的美国梦 8. 外语课堂教学的中西方语境差异 9. 从构词法看中西方思维模式异同 10. 美国黑人英语的社会文化体现 11. 英语习语背后的西方文化支撑 12. 外来语对中国青年的行为方式影响研究 13. 从“门”的发展看语言与社会文化的互动性 14. 黑色幽默效果中的文化因素 15. 从历史文化的发展看某个英语词或短语的语义演变 16. 浅析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 17. 《看不见的人》中看得见的种族歧视 18.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一览 19. 影响言语交际的中西价值观对比 20. 《红字》中人物名称及其渊源探析 21. 论海明威的反战思想 22.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思想 23. 析含蓄行为模式在言语交际中的误导作用 24. 中西文化差异如何决定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25. 南北战争对美国文学创作的趋向性指导 26. 评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非言语交际要素 27. 外化与内化——从文化角度考虑唐诗翻译 28. 小议香港英语中的殖民时期痕迹 29. 中英电影名称体现的不同文化背景 30. 网络时代的造词运动31.美国人的海洋情节 从大白鲸中看

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文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收集的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文,欢迎大家收藏参考。

一、概念界定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和组织制度。迄今为止,关于文化的定义有上百条,目前文化最古典,最受公认的还是英国的杰出文化人类学家、古典进化论学派的开创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语言”不但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狭义来说,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书面语的物质载体――文字,最狭义的语言不包括文字。广义的语言不仅包括狭义语言,而且还包括准语言,根据诉诸感觉的不同,准语言又可分为听觉的(伴随声音、音乐语言、其他声响符号),视觉的(表情、体态、动作、聋哑人手语等;图表、公式等;绘图语言;舞蹈语言;蒙太奇语言;各种符号,标志;其他视觉符号等),触觉的(盲文等)。本文所探讨的语言只要是指狭义的语言,即口头语、书面语和文字。

二、从文化角度看语言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早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Sapir,Edward;1884—1939)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从文化角度,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1、文化包括语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语言具有文化的特点。首先,从文化的内涵来看,它包括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而语言正是人类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属文化的一部分,二者都为人类社会所特有。其次,正像文化一样,语言也不是生物性的遗传,而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学得的。再次,文化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语言也是如此,它为全社会所共有。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也明确地指出了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关系,他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2、文化影响语音。文化对语音的影响也是显着的。在中国的东北三省,很多老人都会说日常的简单日语,这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东三省的殖民和侵略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殖民统治而进行语言传播的不在少数,中国的香港,印度都是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但因为各民族国家发音的特点,语言在传播的时候就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阿拉伯语在发音中有喉部的颤音,而汉语和英语中没有,宝莱坞影片《我的名字叫可汗》中男主角一直强调他的名字“喉部发音,han”但是因为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没有喉部发颤音的习惯,在翻译中,将此音译为“khan”及“可汗”。

3、文化影响语义。在单一语言当中,很难清晰地看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含义,但是通过几种语言的对比,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便会渐渐明了起来。在汉语里,与“狗”相关的词语多为贬义。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但是在英语中,与dog相关的词语或俗语却有怜悯、褒奖的色彩。如:clever dog(聪明的人)、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lucky dog(幸运儿)……又比如,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视为吉祥、权威的象征,广大华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但在英语中dragon则是指一种类似于龙的会喷火的妖怪。“He is a dragon”表示的不是“他是一条真龙”,而是说“他是一个残暴的人”。近年来,龙与dragon之争已经成为一桩公案。不少中国学者要为龙“正名”,主张在英语中增加“loong”一词来对译汉语中的“龙”。这说明,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力图从语言上来化解文化间的冲突与隔阂。

4、文化影响语用。在语用方面,文化和语言的关系也是紧密的、牢固的。比如,从亲属称谓来看,在汉语中,关于姻亲,血亲和辈分都有明显,如:爸爸的弟弟和哥哥,妈妈的兄弟姐妹都有自己的称谓,而英语中,叔叔、伯伯、舅舅、姨夫统称为“uncle”。再如,中国文化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因此在语言上也特别强调尊卑关系。在汉语中,询问老者的年龄必须使用“贵庚”、“高寿”一类的词;询问比自己年纪小的或是同辈之人可以使用“你多大年纪?”、“你几岁了?”等语句。然而在西方国家,它们的语言当中是没有这种尊卑观念的。在英语中,询问年龄不论老少只有一种方,即“How old are you”。

三、从语言角度看文化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通过他们的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每一代人都继承原有的文化,同时又在不断扬弃和更新原有的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的不同,其文化也具有各自的特点。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人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如,罗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讲的,我们可以从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等。

四、语言与文化的双向互动

语言首先是作为交际工具,但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文化是一个整体。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在学习一门语言时,必须先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好这门语言。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是传递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深受文化的影响,理解一种语言必先了解其所反映的文化。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总之,语言和文化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双向互动关系,语言对文化有影响有制约,文化对语言也有影响有制约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在相同场景下的不同表现形式,阐述两种语言所承载的不同的社会文化。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应注意各自文化的不同,以避免出错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关键词:语言 中西文化 差异

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它是由一个民族或社会的风俗习惯所构成。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语言的学习不是单纯地学习词汇、语法,更重要的是学习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从一种语言我们可以看出使用该语言的社会文化,看到该社会的人们的风俗习惯。下面就英汉两种语言现象在风俗习惯方面的不同展开对比分析,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敬语和谦词汉语中存在大量的敬语和谦辞

如高见、光临、寒舍、愚见等。英语中则少有敬辞和谦辞,不论对方年龄多大,级别多高,并没有汉语中“您”这样的代词。一位英国妇女遇见一位上了年纪的中国人,用汉语客气地问“:老爷爷,你几岁啦?”老人诧异地看着她,很生气。这位英国妇女后来才知道误会的原因,“几岁”是问小孩年龄的,对上了年纪的人应问“您高寿?”或“您多大年纪啦?”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它要求人们跟长辈或上级说话时有时甚至跟同辈说话时,要用敬语,否则就会被认为用词不当而失礼,甚至显得高傲;谈及自己时要用谦词,如不使用,也被认为没有礼貌。英语中这类词少的原因有二:一为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二为他们长期以来尊重个人价值,乐于表现自己。中西方人接受赞扬、祝贺时的反应也不一样。操汉语的人往往使用“否认”或“自贬”的方式来应答。中国人听到恭维或赞扬的话后会说“哪里,哪里”、“我做得不好”之类故作谦虚的话。而西方人则会毫不犹豫地说声Thank you。当西方人说Thank you表示谢意时,中国人会马上回答说不用谢,以表示客气。西方人听后,会大惑不解,觉得中国人没有礼貌。如一位英国女教师表扬一位中国女学生: A: Oh, what beautiful handwriting! B: No, no, not at all. 在女教师看来,该女生的回答是粗鲁的,否定了该教师对书法的审美观和鉴赏力,损害了她的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虽然女生本意并非如此, 只是符合了汉语的谦虚准则。英美人善于恭维他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恭维。当他们觉得该受到赞美却没得到赞美,会感到受到冷淡。对别人的赞美、恭维,英美人最常见的反应是“迎合”或高兴。他们把中国人的这种“否认”看作是无礼,把“自贬”视为自卑和言不由衷的虚伪。赞美语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处理得好,可以增进友谊; 但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而运用不当,不仅无助于友谊,反而会产生误会,伤害感情。

2、称呼语:中西方的称呼语的使用差别也很大

“小+姓”在汉语中称呼年龄比自己小的人,可表示亲切、稔熟等感情色彩。但如果用此称呼英国人却是不礼貌的。“老+姓”或“姓+老”在汉语中称呼年龄较自己长的,可表示尊敬、礼貌。如果用“老+姓”称呼英国人,如“old smith”,对方在心里可能会生气。在英语文化中,忌讳“老”字。“老”容易使人想到“年龄大”“、体衰”、“无用”等。所以,在称呼英美人时应避免使用“old”。称呼语中有一类亲属称呼语,如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汉语中许多亲属称呼语可用于非亲属关系,也就是把一些其他人看成是亲属的延伸,用这种亲属称呼语来表达说话者的尊敬、亲近等意思,中国人遇到一位不认识的年长妇女可以称她为“阿姨”“、大妈”、“奶奶”;但在英语文化中这却是很不妥当的。汉语中姓与职衔(title)或亲属称谓连用,可用作称呼语。职衔包括职业、职位和头衔。如“李老师”、“汤经理”、“陈校长”“、丁爷爷”等。而在英语文化中姓与职衔、亲属称谓连在一起用作称呼语并不普遍,如不常说“Bureau Director Smith”“、Manager Jackson”“、Principal Morris”等。英语中的称谓为数不多,除了dad、mum、 grandpa、aunt、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不用。人们常常直呼对方的名字。直呼姓名,避用称谓,是想与对话人取得平等地位(称谓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追求人人平等是西方人的理想)。而汉语中表示其属关系的称谓却非常多。英语中的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而brother-in law 一词对应于汉语的姐夫、小叔子(丈夫的弟弟)、小舅子(妻子的弟弟)、连襟等。汉语把表亲、夫妻之间的亲属关系区分得如此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笼统统一个词了事。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归因于中国两、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

3、个人隐私:与外国人交谈,要避免不该问的问题

两个中国人在一起谈及家庭、收入等话题是很平常的,并将能不能谈及这些视为人际关系远近的标准之一。而同外国人交谈时,则不应问及这些问题。外国人私事观念极强,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甚至体重都是非自由谈论的话题。这种“寒暄”无疑成了对他们私事的干涉。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对中国人和英美人来说,有可能完全相反。例如,在中国文化中“胖”和“福”这两个概念是相互依存的,人们常用“你发福了”来恭维对方长胖了。而对英美人说他们长胖了,他们会很不高兴,这不仅干涉了他们的私事,而且在他们眼里, 长胖是体质下降的标志。英美男女之间经常相互恭维“你很性感”,被恭维的则会说“thanks”,而在中国是难以想象的,对方会认为你心怀不轨。

在跨文化交际中对那些文化差异性要引起双方的足够重视,以避免社交语用的失误。此外,还应宽容地理解异族文化的礼貌习惯,不能以己度人,更不能用自己民族的礼貌标准去要求对方。如果言语双方都能设身处地地尊重对方的思想感情、文化习俗,那么因各种差异而造成的交际障碍就会减少,并达到彼此理解、配合默契的交际效果。

师说题目太旧的不要 写论文带,真的不知道怎么选了,求指教

姓氏与文化。地名与地域文化 网络语言的兴起 影视作品语言 方言与文化仅供参考啊

语言学社会与文化论文题目

我分享几个现代语言学这本期刊的文献标题给你看看哈,你可以参考参考:京剧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策略的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国内俄语前置词研究可视化分析国外性别语言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及理论嬗变新闻漫画中“中美关系”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非洲媒体涉华新冠疫情新闻标题的及物性分析外语学习动机领域国际姿态的研究焦点与发展趋势流行语“摆烂”的语用及来源探析

人怎样学普通话

不晓得你刷来干嘛,无聊!

社会语言学论文题目: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新发展 视觉语言学视阈下的聋人手语研究粤语提示词“呢嗱”的语用特点关于词类多功能性的思考跨语种交际中话语的解码--无共同使用语言前提下以俄汉语为例论现代流行语中体现的语言美学特质系统功能语言学发展的维度与向度马丁内的功能语言学体系网络语言中的方言因素中西民族语言对话篇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从《正名》篇管窥荀子的社会语言学思想符号与跨文化交际 网络时代的新“语言”--网络语言现象分析网络流行语研究 委婉语研究:回顾与前瞻美国俚语与美国文化 话语分析的新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 从礼貌角度对跨文化交际中禁忌语的动态研究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综述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 公益广告用语的社会语言学探析委婉语--社会文化域的语言映射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论网络语言试论语篇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从批评语言学到批评话语分析话语风格上的性别差异研究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 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观和方法论语言变异的部分原因及变异种类 权势关系与话轮转换: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雾都孤儿》中的会话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学研究概述“同志”一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渊源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面子:中西文化差异探讨语码转换和社会语言学因素 北京话话语标记“这个”、“那个”的社会语言学分析模糊限制语与言语交际香港粤语与英语的语码转换语域理论视角下的微博语言研究中国网络语言研究现状分析 “门”后的思考:“××门”的社会语言学解读社会语言学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美女”面称的争议及其社会语言学调查网络词语的性质及特点中西文化中的礼貌探究言语幽默的语言学研究综述近三十年话语分析研究述评恭维语的性别差异研究性别歧视在谚语中的表现

语言与社会论文题目

吕叔湘先生在《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中谈到语言的工具性作用,我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语言是工具,是一个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语言没有了这个功能,它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是死的了。语言最初的产生源于交流的需要,远古人因为交流的需要产生了最初的原始语言,又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用于交流的语言。当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记录时,书面语就诞生了,而语言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统称,与人类关系最为紧密。人类几千年的历程就是基于语言而得以沿袭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言就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了,他可以是历史、是哲学、是社会学,可以包罗万象,通过语言,可以看到人类几千年来的历史、思想,也因此有了历史语言学、哲学语言学等细分学科的产生。 仅就语言本身而言,他又是不断变化的,通过语言,可以看到一个时代,因为语言有很强的时代特征,“语言不是一种单纯的事物”,他总是和我们身边的很多事情有着千丝万缕或紧或松的关系。“在现实社会里,人们的语言活动以及作为这种活动的工具的语言,都是极其错综复杂的一大堆。研究这错综复杂一大堆的学问就叫做社会语言学。”这就是语言工具性之外的另一个方面,与生活相关,与社会发展相关,也由此衍生出社会语言学的学科。陈原先生这本《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札记》就是讲语言与社会生活之间关系的。 薄薄的一本小册子,32开本,120页,可读性很强,包罗内容不可谓不多。脱离本书,站在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也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书成于七十年代末,带有明显的时代印痕,如马恩主义、阶级划分、四个现代化等等,此外还有一些在当时看来有伤风败俗之嫌不能接受的而在今天看来习以为常的事物,陈原先生所持有的观点和颇近似于现代的我们,读后不得不为先生具有的前瞻思想而佩服。 一 陈原先生谈到语言没有阶级性,面对肚子痛这一事实,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会说同样的一句话:“我肚子痛”。现代社会已不习惯使用“阶级”这个词,而改用“阶层”,这就是时代特征。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几十年中,政治挂帅,以阶级斗争为纲,害死了一批人,也让许多人闻阶级斗争而色变,随着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的日益开放,“阶级”这个词已不再适应这个新的社会。倒是出现了高层、上层、上流社会、中产阶层、工薪阶层、农民工阶层这类多元化的具有现代特征的取代词,相对于“阶级”而言,阶层更显温和,阶层之间虽有小的矛盾但不似阶级之间那样严重对立不可调和。 虽然语言没有阶级性,但不可否认的我们的社会存在着阶级语言(阶层语言)。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拿厕所来说,盥洗室、洗手间这样的词相对于中产阶层以上多为使用,工薪阶层则常用卫生间、厕所这样稍显直白的词,而农民工阶层、农民阶层或者说底层社会则更为直白,厕所这样的词也用,但也有茅厕、茅房之类显得不十分雅致的词语。不同阶层有不同的用词习惯,长期使用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阶层语言。 和阶级、阶层的变化一样,对人的称谓也形成了非常有趣的变化史。在古代,大户人家通常称已婚的主人为“夫人”,称主人的女儿为“小姐”,主人的母亲为“太太”,下人的已婚女人称为“X家的”,X为丈夫姓,他们的女儿叫“丫头”。到了近现代,西方思想和行为方式对中国产生了深刻影响,称呼也免不了受到影响。在上流社会,称未婚女士为“小姐”,已婚女士为“太太”,男士统称“先生”,在家中则遵从传统习惯,称女儿为“大小姐”“二小姐”。在解放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包括解放前的解放区)内称呼没有了性别标志,男女统称同志,有时在不知道姓名的情况下需要称呼时一般叫“女同志”“男同志”。到了现在,称呼不怎么严格了,而且因地方不同称呼也不同。在长沙男的(限青少年)一般叫“帅哥”,女的叫“美女”。而在一些正式场合,男称“先生”,女称“女士”。“小姐”这个词现在被赋予了一层特殊含义,具有歧视意味,因此在使用时大都比较慎重。相对于国外来说,中国对于女士婚否的区别在称呼上并不是特别严格,不像英语中的MS、MISS、MRS这样泾渭分明。 其实,包括对阶级、阶层的使用,对人的称呼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这就是社会语言学,倾向于语言的社会特征,社会语言学的时代特色很明显,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用词习惯,甚至会产生新的词语。 例如“农民工”,意指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工人,因其农民身份而称作农民工。这一词在中国历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它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加速,经济发展增速的大环境下产生的一个中国特有的工人群体。此外还有诸如航天员、网民、白领等富有现代特征的词语。 二 陈原先生在第三章讲了“语言的污染”,语言污染几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无法避免。社会群体具有极强的流动性,而语言又具有区域性,不同区域的语言相汇集,必然会产生相互的影响,这种影响基本不受好与坏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强势文化决定的。强势文化在与弱势文化的交锋中,强势文化具有导向性作用,弱势文化会受到不自觉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 当前世界,美国作为全球的超级大国,其文化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中国,无论是观念思想,亦或是物质技术都受到了很大影响,而这种影响正是因为其文化具有主导性地位,这种主导性是伴随着经济实力生长的。在语言上也如此,看看我们今天的词汇,受到它很大的影响。首先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美国(或者说英美文化国家)具有领先优势,在一些新科学名词、仪器的命名上会受到影响,一般而言我们是选择音译,像人名、地名,如:penicillin最初音译为“盘尼西林”,后来才改为青霉素。此外,还有直接用英语字母或者单词替代的,如CT、X射线等专业仪器。就日常生活中,这种外来词的影响更是随处可见,像麦当劳mcdonald,肯德基Kentucky,酷COOL,托福TOEFL,波音BOEING,可口可乐COCACOLA等等。 这些算不算语言污染呢,我在此无法做出界定,也许,这些在几十年前的语言学家们看来是语言污染了,应该用纯正的汉字,而现在则不这样认为了,毕竟这些词很普及了,已经融汇到了汉语词汇中,托福一词就已经收入了现代汉语词典。 是什么促使它们这样普及呢?我认为是方便。例如CT,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简称,对于一般人来说,没有必要记如此复杂的句子,而CT只是一种仪器的象征,只需了解它有什么功能就可以了。像托福、麦当劳、可口可乐读起来都容易上口,且易于记忆。还有就是现代人观念的开放以及易于接受新生事物也促使这些词语的生根,老一辈的人对于这些有字母或者音译的词因为念着拗口而记不住,现代人们都一般会很容易记住这些构造相对简单的词语。因此,语言污染的概念具有时空的相对性。当然,也会有运用不伦不类的语言污染,比如陈原先生列举的“洋泾浜英语”,即我们现在通常说的汉语式英语,chinglish。 脏话被认为是语言污染,我持保留意见,因为脏话基本是伴随着语言相生的,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固然不少脏话很粗俗,但一些常见的脏话已不仅仅是种脏话,日常生活中,不少人的口头禅就是什么“他妈的”“靠”之类,实际已经没有了脏话的意义,仅是一种口头语。而且脏话作为语言中的特殊现象不单存在于汉语中,几乎每个语种都会有脏话,这是一种语言现象,但是并不能看作是语言污染。

当然是谈现在的金融危机方面比较好写了。具体的我发消息给你了,请注意查收哦!

code-switching

语言学论文有很多,这里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好写的语言学论文题目:1. On English Euphemism谈谈英语委婉语2. Metaphor in English Euphemism 隐喻在英语委婉语中的应用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boo and Euphemism and Their Respective Uses浅谈禁忌语和委婉语之关系及各自用途4. A Survey of Euphemism in English and Chinese对英语和汉语中的委婉表达法之研究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tic Terms of Death英汉有关“死亡”的委婉语的对比研究6. A Contrast Study of Courtesy Language in English and Chinese英汉委婉语的语用对比研究7. The Phenomena of Ambiguity in English英语中的模糊语现象8. Noun-verb Conversion in Contemporary English现代英语中名词转化为动词的现象9. Onomatopoeia in English and Chinese Nursery Rhymes英汉语儿歌中的拟声词10. Syntactic Functions of Prepositional Phrases前置短语的句法功能11. Various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Inversion is Used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Chinese 运用倒装的多种情形及其与汉语的比较12. The Analysis of “Up” and “Down” in English and Chinese分析Up和Down在英语和汉语中的用法13. The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onjunctions 英汉连词对比14. Difference between Attributiv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How to Translate English Attributive Clauses英汉定语比较与定语从句翻译15. A Tentative Study of Post-posed Adjectives后置形容词初探

语言与文化社会的关系论文题目

这是某高校05年的论文选题,参考下哈,女女

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文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收集的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文,欢迎大家收藏参考。

一、概念界定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和组织制度。迄今为止,关于文化的定义有上百条,目前文化最古典,最受公认的还是英国的杰出文化人类学家、古典进化论学派的开创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语言”不但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狭义来说,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书面语的物质载体――文字,最狭义的语言不包括文字。广义的语言不仅包括狭义语言,而且还包括准语言,根据诉诸感觉的不同,准语言又可分为听觉的(伴随声音、音乐语言、其他声响符号),视觉的(表情、体态、动作、聋哑人手语等;图表、公式等;绘图语言;舞蹈语言;蒙太奇语言;各种符号,标志;其他视觉符号等),触觉的(盲文等)。本文所探讨的语言只要是指狭义的语言,即口头语、书面语和文字。

二、从文化角度看语言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早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Sapir,Edward;1884—1939)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从文化角度,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1、文化包括语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语言具有文化的特点。首先,从文化的内涵来看,它包括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而语言正是人类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属文化的一部分,二者都为人类社会所特有。其次,正像文化一样,语言也不是生物性的遗传,而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学得的。再次,文化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语言也是如此,它为全社会所共有。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也明确地指出了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关系,他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2、文化影响语音。文化对语音的影响也是显着的。在中国的东北三省,很多老人都会说日常的简单日语,这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东三省的殖民和侵略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殖民统治而进行语言传播的不在少数,中国的香港,印度都是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但因为各民族国家发音的特点,语言在传播的时候就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阿拉伯语在发音中有喉部的颤音,而汉语和英语中没有,宝莱坞影片《我的名字叫可汗》中男主角一直强调他的名字“喉部发音,han”但是因为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没有喉部发颤音的习惯,在翻译中,将此音译为“khan”及“可汗”。

3、文化影响语义。在单一语言当中,很难清晰地看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含义,但是通过几种语言的对比,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便会渐渐明了起来。在汉语里,与“狗”相关的词语多为贬义。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但是在英语中,与dog相关的词语或俗语却有怜悯、褒奖的色彩。如:clever dog(聪明的人)、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lucky dog(幸运儿)……又比如,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视为吉祥、权威的象征,广大华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但在英语中dragon则是指一种类似于龙的会喷火的妖怪。“He is a dragon”表示的不是“他是一条真龙”,而是说“他是一个残暴的人”。近年来,龙与dragon之争已经成为一桩公案。不少中国学者要为龙“正名”,主张在英语中增加“loong”一词来对译汉语中的“龙”。这说明,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力图从语言上来化解文化间的冲突与隔阂。

4、文化影响语用。在语用方面,文化和语言的关系也是紧密的、牢固的。比如,从亲属称谓来看,在汉语中,关于姻亲,血亲和辈分都有明显,如:爸爸的弟弟和哥哥,妈妈的兄弟姐妹都有自己的称谓,而英语中,叔叔、伯伯、舅舅、姨夫统称为“uncle”。再如,中国文化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因此在语言上也特别强调尊卑关系。在汉语中,询问老者的年龄必须使用“贵庚”、“高寿”一类的词;询问比自己年纪小的或是同辈之人可以使用“你多大年纪?”、“你几岁了?”等语句。然而在西方国家,它们的语言当中是没有这种尊卑观念的。在英语中,询问年龄不论老少只有一种方,即“How old are you”。

三、从语言角度看文化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通过他们的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每一代人都继承原有的文化,同时又在不断扬弃和更新原有的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的不同,其文化也具有各自的特点。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人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如,罗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讲的,我们可以从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等。

四、语言与文化的双向互动

语言首先是作为交际工具,但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文化是一个整体。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在学习一门语言时,必须先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好这门语言。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是传递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深受文化的影响,理解一种语言必先了解其所反映的文化。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总之,语言和文化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双向互动关系,语言对文化有影响有制约,文化对语言也有影响有制约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在相同场景下的不同表现形式,阐述两种语言所承载的不同的社会文化。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应注意各自文化的不同,以避免出错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关键词:语言 中西文化 差异

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它是由一个民族或社会的风俗习惯所构成。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语言的学习不是单纯地学习词汇、语法,更重要的是学习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从一种语言我们可以看出使用该语言的社会文化,看到该社会的人们的风俗习惯。下面就英汉两种语言现象在风俗习惯方面的不同展开对比分析,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敬语和谦词汉语中存在大量的敬语和谦辞

如高见、光临、寒舍、愚见等。英语中则少有敬辞和谦辞,不论对方年龄多大,级别多高,并没有汉语中“您”这样的代词。一位英国妇女遇见一位上了年纪的中国人,用汉语客气地问“:老爷爷,你几岁啦?”老人诧异地看着她,很生气。这位英国妇女后来才知道误会的原因,“几岁”是问小孩年龄的,对上了年纪的人应问“您高寿?”或“您多大年纪啦?”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它要求人们跟长辈或上级说话时有时甚至跟同辈说话时,要用敬语,否则就会被认为用词不当而失礼,甚至显得高傲;谈及自己时要用谦词,如不使用,也被认为没有礼貌。英语中这类词少的原因有二:一为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二为他们长期以来尊重个人价值,乐于表现自己。中西方人接受赞扬、祝贺时的反应也不一样。操汉语的人往往使用“否认”或“自贬”的方式来应答。中国人听到恭维或赞扬的话后会说“哪里,哪里”、“我做得不好”之类故作谦虚的话。而西方人则会毫不犹豫地说声Thank you。当西方人说Thank you表示谢意时,中国人会马上回答说不用谢,以表示客气。西方人听后,会大惑不解,觉得中国人没有礼貌。如一位英国女教师表扬一位中国女学生: A: Oh, what beautiful handwriting! B: No, no, not at all. 在女教师看来,该女生的回答是粗鲁的,否定了该教师对书法的审美观和鉴赏力,损害了她的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虽然女生本意并非如此, 只是符合了汉语的谦虚准则。英美人善于恭维他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恭维。当他们觉得该受到赞美却没得到赞美,会感到受到冷淡。对别人的赞美、恭维,英美人最常见的反应是“迎合”或高兴。他们把中国人的这种“否认”看作是无礼,把“自贬”视为自卑和言不由衷的虚伪。赞美语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处理得好,可以增进友谊; 但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而运用不当,不仅无助于友谊,反而会产生误会,伤害感情。

2、称呼语:中西方的称呼语的使用差别也很大

“小+姓”在汉语中称呼年龄比自己小的人,可表示亲切、稔熟等感情色彩。但如果用此称呼英国人却是不礼貌的。“老+姓”或“姓+老”在汉语中称呼年龄较自己长的,可表示尊敬、礼貌。如果用“老+姓”称呼英国人,如“old smith”,对方在心里可能会生气。在英语文化中,忌讳“老”字。“老”容易使人想到“年龄大”“、体衰”、“无用”等。所以,在称呼英美人时应避免使用“old”。称呼语中有一类亲属称呼语,如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汉语中许多亲属称呼语可用于非亲属关系,也就是把一些其他人看成是亲属的延伸,用这种亲属称呼语来表达说话者的尊敬、亲近等意思,中国人遇到一位不认识的年长妇女可以称她为“阿姨”“、大妈”、“奶奶”;但在英语文化中这却是很不妥当的。汉语中姓与职衔(title)或亲属称谓连用,可用作称呼语。职衔包括职业、职位和头衔。如“李老师”、“汤经理”、“陈校长”“、丁爷爷”等。而在英语文化中姓与职衔、亲属称谓连在一起用作称呼语并不普遍,如不常说“Bureau Director Smith”“、Manager Jackson”“、Principal Morris”等。英语中的称谓为数不多,除了dad、mum、 grandpa、aunt、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不用。人们常常直呼对方的名字。直呼姓名,避用称谓,是想与对话人取得平等地位(称谓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追求人人平等是西方人的理想)。而汉语中表示其属关系的称谓却非常多。英语中的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而brother-in law 一词对应于汉语的姐夫、小叔子(丈夫的弟弟)、小舅子(妻子的弟弟)、连襟等。汉语把表亲、夫妻之间的亲属关系区分得如此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笼统统一个词了事。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归因于中国两、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

3、个人隐私:与外国人交谈,要避免不该问的问题

两个中国人在一起谈及家庭、收入等话题是很平常的,并将能不能谈及这些视为人际关系远近的标准之一。而同外国人交谈时,则不应问及这些问题。外国人私事观念极强,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甚至体重都是非自由谈论的话题。这种“寒暄”无疑成了对他们私事的干涉。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对中国人和英美人来说,有可能完全相反。例如,在中国文化中“胖”和“福”这两个概念是相互依存的,人们常用“你发福了”来恭维对方长胖了。而对英美人说他们长胖了,他们会很不高兴,这不仅干涉了他们的私事,而且在他们眼里, 长胖是体质下降的标志。英美男女之间经常相互恭维“你很性感”,被恭维的则会说“thanks”,而在中国是难以想象的,对方会认为你心怀不轨。

在跨文化交际中对那些文化差异性要引起双方的足够重视,以避免社交语用的失误。此外,还应宽容地理解异族文化的礼貌习惯,不能以己度人,更不能用自己民族的礼貌标准去要求对方。如果言语双方都能设身处地地尊重对方的思想感情、文化习俗,那么因各种差异而造成的交际障碍就会减少,并达到彼此理解、配合默契的交际效果。

选题时的注意事项:第一步,在写语言与文化专题的论文时,应首先结合自己的兴趣参考一下自己院校提供的毕业论文选题,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同时应主动征求导师的意见,导师一般有较丰富的研究经验和较高的。此外也可咨询以前的毕业生以获得一些宝贵的经验;第二步,要结合实际。学生应依据自身的专业水平、 研究能力、写作水平来选择合适的写作内容。当然也应考虑到时间限制、资料是否全面等因素。[5]切忌选取过于专业的内容。有的学生选取美国的外交政策、黑人的音乐文化、经济的全球化作为自己的写作内容,因为内容过于专业,自己对于这些领域的认识不够深刻,往往写出来的文章多是一些简单的介绍,很少有自己的分析和看法。应按照《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一些“社会文化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 如英美国家概况、中西方文化等范围内选题。英语专业语言与文化方向论文参考题目: 1. 美国南方文化管窥——《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个案分析 2. 从《麦田的守望者》看反正统文化的源起 3. 试析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传统文化——以《最蓝的眼睛》为例 4. 边缘人群话语权——《喜福会》中的少数族裔文化元素 5. 边缘人群话语权——《喜福会》中的女性视角 6. 《老人与海》: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 7.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掀起的美国梦 8. 外语课堂教学的中西方语境差异 9. 从构词法看中西方思维模式异同 10. 美国黑人英语的社会文化体现 11. 英语习语背后的西方文化支撑 12. 外来语对中国青年的行为方式影响研究 13. 从“门”的发展看语言与社会文化的互动性 14. 黑色幽默效果中的文化因素 15. 从历史文化的发展看某个英语词或短语的语义演变 16. 浅析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 17. 《看不见的人》中看得见的种族歧视 18.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一览 19. 影响言语交际的中西价值观对比 20. 《红字》中人物名称及其渊源探析 21. 论海明威的反战思想 22.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思想 23. 析含蓄行为模式在言语交际中的误导作用 24. 中西文化差异如何决定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25. 南北战争对美国文学创作的趋向性指导 26. 评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非言语交际要素 27. 外化与内化——从文化角度考虑唐诗翻译 28. 小议香港英语中的殖民时期痕迹 29. 中英电影名称体现的不同文化背景 30. 网络时代的造词运动31.美国人的海洋情节 从大白鲸中看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指导社会活动,社会靠语言交流。

语言与社会小论文题目

(一)文化

1、“一带一路”视阈下实施中原文化走出去路径研究

2、商丘市红色典籍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

3、“互联网+”行动计划与网络文化建设研究

4、“十三五”时期商丘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5、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保护研究

6、传统美学精神的当代价值研究

7、传统文化与“文明商丘”建设研究

8、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商丘市的发展机遇研究

9、商丘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研究

10、河南文脉传承与城市特色构建研究

11、商丘名人文化产业化与中原经济区建设

12、“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播研究

13、“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原文化传播与交流

14、河南省红色典籍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

15、“十三五”时期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16、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17、商丘文脉传承与城市特色构建研究

(二)文艺学

1、浅论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2、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3、论宗白华美学思想

4、论审美现代性

5、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

6、论诗歌语言

7、论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观

8、论文艺的娱乐作用

9、论意境的美学特征

10、论文学语言的多义性

11、文学审美特征论

12、“话语蕴藉说”评说

13、浅析“典型论”

14、浅论“意象”

15、浅论“叙事学”

16、文学消费心理研究

17、关于文学话语“陌生化” 问题

18、浅论“结构”与“解构”

19、论艺术真实

20、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21、浅论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

22、论艺术直觉

23、论艺术虚构

24、浅论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

25、浅论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26、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

27、浅论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

28、浅论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29、论当代 中国 的大众文化

30、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

31、论审美变形

32、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33、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 影响

34、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 现代 性主题

35、浅论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36、浅论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

37、论朴素美

38、蔡仪美学思想述评

39、浅论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40、评李泽厚美学思想

41、浅论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42、浅论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

43、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44、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

45、浅论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

46、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47、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

48、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

49、浅论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

(三)古代文学

1、试论杨万里诗歌的俗与雅

2、唐传奇的文学价值

3、薛涛的文学创作

4、鱼玄机的创作

5、浙西词派及其词人简述

6、小红低唱我吹萧――姜夔的词与音乐略探

7、黄庭坚的文学思想

8、李清照词创作的社会蕴含与价值

9、宋代女性创作的“悲愁”本色

10、试论宋诗中杭州民俗的描写及其表现

11、论张先的慢词

12、“表面滑稽而骨子里沉痛”――苏轼“以游戏文字为诗”浅论

13、从潘金莲看《水浒传》的婚姻和爱情

14、论《镜花缘》中的唐小山形象

15、论弹词小说《再生缘》中四位女性形象之对比关系

16、浅论凌鞒酢抖拍》之盗贼观

17、浅论李渔的人生观在戏剧、小说中的体现

18、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占花魁》看拟话本的爱情婚姻观

19、试论张岱《西湖梦寻》、《陶庵梦忆》中的禅趣

20、浅析《牡丹亭》中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

21、《水浒传》中绰号问题浅析

22、论香菱形象的文化命义

23、“二尤”悲剧在《红楼梦》大悲剧中的原型意义

24、刘姥姥形象的文化意蕴

25、巧姐形象的文化意蕴

26、两对位势悬然却下场略等的母女一一赵姨娘探春及凤姐巧姐漫议

27、度人与救世一一疯僧与刘姥姥形象的不同意蕴

28、贾宝玉同性恋倾向诠释

29、《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心理构件

30、论《聊斋志异》的传奇艺术

31、《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

32、《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

33、《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

34、《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

35、王梵志诗歌的独特内涵

36、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

37、论李贺诗的多种风格

38、论《金瓶梅》中的民俗描写

39、论《儒林外史》对八股制艺弊端的反思

40、论《红楼梦》中诗歌之功能

41、对生命的漠视――试论《水浒传》叙述的暴力化倾向

42、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浅探

43、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44、浅论《史记》的游侠精神

45、论苏轼的出世和入世

46、试探陆游的“梅”情结

47、论李白的咏侠诗

48、《三国演义》中的择主思想比较

49、《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50、浅论《儒林外史》对人性的扭曲

(四)现当代文学

1、论李健吾的短篇小说(或者:论李健吾小说的平民化)

2、论“后浪漫派”小说的艺术特质

3、《风萧萧》中的.意象

4、张爱玲小说的影视改编

5、《小团圆》中的母亲形象

6、《小团圆》中的女性形象

7、《小团圆》的叙事特色(或者:《小团圆》的复调叙事)

8、老舍小说的影视改编

9、老舍小说的爱情叙事(或:老舍的女性观)

10、老舍、邓友梅、王朔的“京味儿”小说

11、老舍、邓友梅笔下的旗人形象

12、茅盾的另类小说

13、论钱钟书的短篇小说

14、沈从文小说中的男性世界

15、张恨水小说中的女性世界

16、浅析现代人文主义思潮

17、论新写实文学中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

18、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文情怀

19、早期乡土小说的民俗价值

20、乡土文学与乡土小说

(五)外国文学、比较文学

1.《美狄亚》的女权主义重读

2. 中国、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比较

3.《十日谈》的狂欢化民俗特征

4. 《堂吉诃德》的想象性虚构与写作策略

5. 《奥赛罗》的后殖民重构

6. 试论莫里哀性格喜剧的类型化特征

7. 从后殖民主义批评角度解读《鲁滨逊飘流记》

8. 《巴黎圣(原文来自:wWW.csPENgbo.com 蓬 勃范文 网: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 )母院》人物设置的圆形结构

9. 从原型批评角度看于连形象

10. 《荒原》的“死亡情结”

11.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集体无意识

12. 鲁迅《药》中的基督受难形象分析

13. 《边城》和《伊豆的舞女》的比较研究(最好再加副标题,突出论点)

14. 《雪国》中 “雪”与“火”的意象研究

15. 泰戈尔的《沉船》与易卜生的《娜拉》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16. 论海明威小说创作中的“硬汉性格”。

17. 弗洛伊德主义和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

18.论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

19.中国武侠小说和其实文学的比较研究

20.《奥瑟罗》的悲剧冲突艺术

21.《呼啸山庄》与《金锁记》情感世界之比较

22.果戈理《死魂灵》的讽刺艺术

23.论《百年孤独》的孤独意识

24.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主题探析

25.哥特式小说的原理和发展

26.《浮士德》的善恶冲突论

27.试论《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

28.茶花女与杜十娘比较

29.哈姆莱特形象的接受和误读

30.重评巴洛克风格

(六)美学

1、美在文心:刘勰文学观探微

2、宗白华意境理论的诗学意义

3、论钟嵘《诗品》对诗之本质及诗美境界的阐释

4、王国维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5、李安华语作品文化解读

6、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道家艺术精神

7、鸿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8、略论王国维的文艺思想体系及其现代意义

9、《人间词话》境界说与中国传统诗说之关系

10、论“悲秋”的母题及其文化意蕴

11、梁启超美学思想及其价值启思

12、“陌生化”理论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13、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

14、王国维诗学的创化之道

15、论网络诗歌生产与消费的快餐化

16、亚里士多德的“陶冶”说与孔子的兴观群怨

17、柏拉图的音乐美学与中国先秦时代的乐论

18、浪漫主义诗论与中国的“人民性”的当代意义

19、以新历史主义批评的视点看莫言的“红高粱”小说系列

20、诗论喜剧语言的美学特征

21、试论“童心”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22、论文学创作的审美理想

23、由宗白华《美学散步》看“人生艺术化”

24、庄子“无为”美学思想初探

25、《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电视改编研究

26、成功的复合式改编:《罗生门》

27、从《霸王别姬》看导演陈凯歌的美学观念

28、论孔子的美学思想

29、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30、论中国古代美学的特点

当然是谈现在的金融危机方面比较好写了。具体的我发消息给你了,请注意查收哦!

关于培养社会语言学专业人才的几点思考 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关于社会语言学的学科定位问题 社会语言学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的若干特点 变体概念及其在社会语言学中的运用 翻译的社会语言学观 社会语言学及其诸邻近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看英语教学 社会语言学与ESL思考和行为的方式 《红楼梦》人物称谓形式的社会语言学透析计算机中介交流的社会语言学思考 西方社会语言学面面观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象似性

首先这两个方向在语言学上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分支,虽然互相联系,但重点很不相同。如果你学过语言学,那么建议首先看一下这两部分内容。每部分内容下又有不同的points。首先定义不同,然后研究对象不同,研究方法不同,两种研究的理论意义不同,实践意义也不同,对人类的其他活动就有不同的作用。首先把语言学里面这两部分内容看通,然后在知网里搜集关于这个的资料,最后加上自己的一些小创新就够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