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金融风险防控研究现状论文

发布时间:

金融风险防控研究现状论文

在金融业的发展中,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的,金融风险是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或可能性,因此金金融风险管理显得极其重要。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金融风险与管理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一成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在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对风险管理要求也越来高。风险是金融行业发展避免面的的一个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做好金融风险管理有着巨大的意义。本文就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策略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策略

0 引言

在我国金融行业中,互联网的出现一方面推动了金融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金融风险。近年来,我国社会出现了许多利用互联网杂的行为,给我国当代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促进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就必须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确保我国金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1 互联网金融的概述

互联网金融指的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的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是一种全新的金融业务模式。在互联网金融中,它不是简单的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而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金融业务的往来。随着信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而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使得互联网金融的具有一定风险性。为此,做好风险管理意义重大。

2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互联网金融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工作的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延伸到自助转账、第三方支付、网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互联网金融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活动,所涉及金额越来越大,使得我国金融市场日渐繁荣。然而互联网作为一种非工具,它本身具有开放性,人们在使用互联网金融的时候,需要承担较大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如竞争风险、信誉风险、经营风险等,一旦风险发生,不仅会影响到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还会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互联网金融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只有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互联网金融才能得到健康发展,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1]。

3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

(一)网络安全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与互联网为依托的,人们在进行金融活动中的时候需要依靠计算机或移动设备来完成,然而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在这个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人们在使用互联网金融的时候很容易遭受到网络黑客的攻击,网络系统遭受到攻击,就会造成重要的信息泄露,进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竞争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扩大了金融交易方式,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我国传统银行价格面临着的较大的竞争风险,与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银行的业务将受到巨大的冲击。

(三)信誉风险

信誉风险指的是参与交易活动的主体不能按照约定时期履行相应的职责,互联网金融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交易,而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对于企业而言,在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时候会虚构自己的财务信息,等到了偿还贷款的时候,企业往往会借经营不善,不再规定日期内归还。另外,在电子商务中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中,常见的信誉风险有卖家信誉风险,买家信誉风险,第三方支付平台信誉风险。如买家在支付款项后,卖家不能按时发货,这就是典型的卖家缺失信誉

(四)法律风险

尽管互联网金融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立法方面的规定还没明确,现有的法律法规都只是针对传统金融业务,不适应互联网金融,使得人们在进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时候市场发生纠纷,严重的还会引起网络,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4 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策略

(一)加大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互联网金融作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而网络安全风险作为威胁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就必须重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2]。如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等,都可以有效地保障人们在互联网金融活动过程中的安全性。

(二)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

随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我国传统银行既迎来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了较大的挑战。在机遇面前,银行要把握时机,抓住机遇,为银行的发展提供保障。面对挑战,银行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认识互联网金融的弊端,要善于扬长避短。在银行发展过程中,要积极的转变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强化资产负债组合,优化银行资产结构。同时,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负债可控性,促进金融业务的发展[3]。

(三)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互联网金融作为我国社会经济的一部分,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可以有效地减少金融风险,促进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完善企业、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对企业、个人进行客观的信用评价;其次,完善互联网身份认证,确保互联网金融的透明度[4]。

(四)完善金融法律法规

在这个国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法律来提供保障和依靠,只有健全的法律体系才能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首先,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应的金融监管法治体系,确保金融监管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要完善金融立法,使法律能够有效地运用于金融经济活动中,规范金融套利行为,保障资金安全。另外,金融监管机构还可以利用现有的一些制度,建立起有效的反馈机制,提高对金融活动的敏感性,逐步减少现有的金融管制,在确保我国金融稳定的前提下积极的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实现资金在市场内部和市场间自由流动,使市场机制发挥真正的作用,降低整体市场运行成本[5]。

(五)提高风险管理的认识 随着互联网的发扎,我国金融行业引来了发展的新时期,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也在不断增加。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虽然活跃了金融市场,然是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为此,对于个人而言,在进行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业务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性,做好风险管理工作,降低不必要的损失。对于银行而言,就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在发展信贷业务的道路上不断提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时刻保持较高的风险意识,在银行内部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进而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进而促进银行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6]。

(六)加大专业金融人才的培养

信贷业务在银行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银行信贷业务风险也越来越大,为了确保银行信贷业务的稳定发展,加大专业内控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金融管理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金融专业知识、 理财知识 、高超的沟通技巧,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与客户沟通中能够维持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具备超强的风险意识以及风险管理能力。对银行内部,银行必须加大专业的金融人才的培养,尤其是CFP、AFP人才方面的培养;其次,同时还要放开政策,拓宽人才招聘 渠道 ,引进国内外高素质的人才,注重专业技能及专业知识的培养与培训。另外,为了稳住人才,商业银行应当为专业的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政策待遇及收入待遇,进而为银行的发展提供保障。

5 结语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增加了金融风险。面对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我国金融行业要想稳定发展,就必须全面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只有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防范风险法,降低风险的发生,确保金融活动安全,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鹏.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

[2]康欣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启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3]吴钊.在互联网金融 商业模式 背景下的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 财经 大学,2014.

[4]王泽华.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研究[D].河南大学,2014.

[5]王亚琦.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共同发展的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4.

[6]唐正伟.互联网金融风险影响因素及其防范机制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5.

论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摘要]当下中国经济水平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我国金融市场也同样出现了很多新的机遇与挑战,金融风险管理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相应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也应得到进一步的了解和重视。本文通过论述金融风险管理的内涵,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内涵及其必要性,并系统地介绍了建立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步骤等。

[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步骤

1金融风险管理的内涵

金融风险是伴随着金融活动而产生的,主要是指资本市场当中的参与者在金融活动中对其资产和收入不确定性的显现,如资产或债务、未来收益等价值的不确定性或波动性。[1]

相应的,金融风险管理就是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衡量和控制风险及回报之间的得失。金融风险管理任务之一就是对发生这种波动的可能性及其程度的大小作出有效判断。

2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内涵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谓的风险管理体系,就是要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建立一系列有效的机制和手段,通过手段的调节,对市场进行引导,以达到调控市场的目的。面对复杂而难以掌控的金融市场,投资者的行为和目的迥异,难以进行追索,很难监控和把握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而一个好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就是要在保证自身运行稳定的前提下,引导市场,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基础上,达到控制风险和引导市场的效果。

3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市场所面临的金融风险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金融风险管理日趋重要。金融风险给金融市场、国家经济甚至国家安全带来的极大消极影响,在国际上,许多金融机构和组织、大型企业、各国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都在积极探求金融风险管理的 方法 和技术――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来对金融风险实施有效识别、精确度量和严格控制。

4金融风险体系的管理建立步骤

4.1确立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

4.1.1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

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指以最小的风险管理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从而实现经济单位价值最大化。

近代风险学者克莱蒙认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保存组织生存的能力,并对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以保护公司的人力与物力,保障企业的综合盈利能力。海灵顿(Harrington)认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风险成本最小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2]

4.1.2金融风险管理目标包括的方面

(1)企业与组织及成员的生存和发展。这可谓是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风险管理方案应使企业和组织能够在面临损失的情况时得到持续发展,在面对意外事件和风险的情况下能够维持生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通过金融风险管理的运行,能够使个人、家庭、经济单位乃至社会免遭风险损失的重创。

(2)保证企业经营恢复正常运转。风险事故的发生会给人们带来程度不同的打击和损失,进一步影响或打破企业的常规状态和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甚至可能会使组织陷于绝境。实施风险管理能够有助于企业快速回归正常运营。同时,使其尽快回到损失前的水平,并使企业尽快实现收益稳定增长。

(3)缓解消极情绪,提供安全保障。风险事故的发生一方面会导致物质损失,另一方面也会给人们带来严重的消极情绪。因此,通过心理引导,消减人们因意外灾害事故导致的心理压力,也是金融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

4.2金融风险评价

金融风险评价是指包括对金融风险识别、金融风险衡量、选择各种处置风险的工具以及金融风险管理对策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估。

4.2.1金融风险识别

金融风险识别是指在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对隐性及显性风险进行系统的区分和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

4.2.2金融风险衡量

这是指对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或程度、风险范围进行预判和估计,并对不同程度的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影响进行定量分析。

4.2.3金融风险管理对策的选择

这是指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根据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优化配置各种金融风险管理的工具,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这是金融风险评价的必经之路。

4.2.4风险评估方法

(1)本量利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全称为产量成本利润分析,也叫盈亏平衡分析或保本分析,指分析有关产品的产销数量、销售价格、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等因素与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企业选择以最小的成本生产最多产品并使企业获得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决策。[3]

由此推算企业应该达到什么样的产量水平才可以弥补企业的总成本,即,盈亏相抵。这就是盈亏临界点分析。用公式可表示为:BE=FC/(SP-VC)。其中,BE表示盈亏临界点的业务量;FC表示固定成本;SP表示单位产品售价;VC表示单位产品变动成本。企业业务量如低于此点,就发生亏损;反之,则获得盈利。

盈亏临界点作业率,该指标说明企业要实现盈利所要求的最低作业水平。其公式:盈亏临界点作业率=盈亏临界点的业务量/正常开工的业务量

安全边际:指实际或预计的销售业务量与保本业务量的差量。经济含义是指表明销售量下降多少企业仍不致亏损。公式如下:

安全生产 业务量=预计业务量-盈亏临界点业务量

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实际业务量)×100%

销售边际率=销售利润/销售收入=安全边际率*贡献毛益率

表明只有安全边际部分(即超出盈亏临界点的业务量)的贡献毛益率才构成为企业的利润。

(2)敏感性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是指从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中找出对投资项目效益指标有重大影响的敏感性因素,并分析估算其对项目效益指标的影响程度和敏感性程度,进而判断项目承担风险能力的一种不确定性研究方法。 ①确定敏感性分析指标。敏感性分析的对象是具体的技术方案及其反映的经济效益。故方案的一些经济效益评估指标,如:净现值、投资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都可作为敏感性分析指标。②计算该技术方案的目标值。一般将在常规状态下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数值作为目标值。③选取不确定因素。在进行敏感性分析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方案中变动可能性较大、并对效益目标值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例如:产量规模变动、产品售价变动、投资额变化等。[4]④计算不确定因素变动时对分析指标的影响程度。完成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时,则要保证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变动其中一个不确定因素。以此类推,以此求出每个不确定因素本身对方案效益指标目标值的影响程度。⑤找出敏感因素,积极分析和应对,以提高技术方案的抗风险的能力。

4.3风险控制

金融风险的控制和处置是解决金融风险的方法和途径。现如今,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入,我们应当积极借鉴金融风险管理的国际先进 经验 以及新巴塞尔协议的范式与标准为指导,在我国金融界推行金融风险管理八项 措施 :

(1)风险预估及控制:金融机构要预判短期借进、长期贷出的风险,面对突发事件要有及时有效的解决方案。

(2)套现能力:在资金不亏损的前提下,金融机构必须保持或增加其将资产转为现金的能力。

(3)分散化:金融机构应重视资金来源、贷款和投资种类多样化,防止过分依赖单一资金来源或投资种类。

(4)经营控制:金融机构要对所进行的风险交易操作需要严格的控制,及时注销信誉极低合作对象的交易,将损失降到最低。

(5)透明度:金融机构要通过交流和公示规避自担风险,建立投资者的信任和信心。

(6)资产质量:充足和高质量的资本准备将会提升其收益水平,同时应保证资本的充实度,以应对未知的风险。

(7)金融信息化:这是金融发展大势所趋,金融机构通过金融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来降低交易成本,加快金融创新。

(8)金融技术的知识产权:政府和金融机构应注意保护金融技术知识产权,增加资金投入和科技研发力度,以保证金融安全。

5结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同样地,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也需要不断进行修正和改进。我们也应该以一种理性的心态看待其建立。不同于其他体系的建设,金融风险管理体系需要不断进行经验的积累,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总而言之,一切衡量风险的指标都只是辅助风险控制的方法,而真正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还要依赖于对于风险以及整个市场的研究和了解,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控制市场波动,维持整个体系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史春魁.金融风险管理理论论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介版),2007(3).

[2](美)Scott E.Harrington,Gregory R.Niehaus.风险管理与 保险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9版.郑艳文,荆国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王青.金融风险测度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3.

找了一篇完整的论文,内容如下:金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对外国际关系的核心内容,也是自从上世纪以来继原材料、产品市场竞争之后的第三次竞争焦点,因而,金融体系健全性及金融运行机制的有效性就显得至关重要。但由于金融所特有的货币信用经济属性,决定着其中的不确定性与投机因素比其他任何一种资源配置机制都来得大,即金融风险是伴随金融制度建立与发展过程的客观问题,能否正确认识并予以有效地防范与化解,是确保金融安全的关键,关系到金融制度及金融市场的效率。实际上,由于金融几乎是贯穿于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所有方面,所以,以风险控制为基调的金融安全,已成为当今一国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的重要标志。这也正是从亚洲开始并漫及到全球的金融动荡所深刻说明的问题。 一、对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风险的几点认识1.金融风险已成为影响最大的越来越集中的社会风险。由于金融资本经营的相对集中,以及对实体经济的全面渗透乃至控制,使得金融部门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牵引资源配置的核心,即通过金融资本的流动就可影响甚至决定着人力资本、其他物质资本以及技术要素的流向与相互结合,因而对于现实生产力的形成和整个实体经济效率是至关重要的。但金融资本的集中,也使其人为操纵因素与投机意味愈加浓烈,尤其是以金融资本为直接经营对象的“金融创新”形式的发现与广泛使用,致使金融资本极易脱离实体经济而单独运行。如果失去了产业资本的广泛支撑,金融资本营运的不确定性及其决定的风险也就更大。这说明,现代市场经济本身所带有的市场性金融风险随着金融资本的日益集中也变得集中化了。问题的关键是,一旦当这种集中性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不仅会造成金融资本营运的中断,更为严重的是,它将影响甚至极大地破坏着实体经济效率,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秩序。1997年以来由货币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最终导致了某些国家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混乱,就是有力的证明。 2.体制或机制因素越来越加剧了金融风险的积累。除了金融制度与金融市场所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外,随着以自由化、国际化、一体化以及证券化为特征的全球性金融变革趋势向各个国家的漫延,普遍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反应,也使各国的经济体制、法律制度与监管能力在对这种趋势的反应中变得日益突出与重要。但由于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甚至尚未建立的基础上,就片面地以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来带动经济发展,使高度市场化的金融制度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实体经济之间出现了较大的磨擦与冲突,这种体制因素所导致的不协调与不确定性的增大,就使得以信用风险、政策风险、管理风险与犯罪风险为主要内容的一类金融风险,成为金融动荡与金融危机的潜在隐患。 当我们对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予以考察时会发现,随着金融变革的进展,金融法律经历了一个由开始时强调管制到后来强调监管以及再后来的放松监管的过程,但发达国家的“放松监管”强调的是在利率自由化与金融市场国际化过程中的“有效监管”。在新兴市场国家与地区,“放松监管”变成了消极的“不加监管”,明显的表现是,金融立法滞后,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体系支离破碎,透明度不够,监管效率低下。这种状况,必然加剧了金融风险的积累。3.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同政府财政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尽管要求政府减少干预的自由市场经济思想在过去几十年间的影响较大,但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资本规模的日趋扩张,金融部门的“外部性”也越来越明显,一家金融机构的破产会涉及到大量产业企业与家庭的利益损失,因而不管是国有的还是非国有的金融机构,这种“外部性”的扩展已使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准公共部门”,金融产品的经营也就成为一种“准公共产品”的营运。如此情况下,就不能不与政府财政有关。事实上,当今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动荡,没有哪一个不是由政府财政作为最后危机的解决者的,至于解决的效果如何,能否制止危机的进一步漫延,则要视各国财政实力而言。1980年以来,全球已有120个国家发生了严重的金融问题,这些国家为解决这些问题所直接耗费的资金高达2500亿美元。这说明,没有强大坚实的财政基础,就不可能有稳健可靠的金融市场,也就没有切实的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对当前我国金融风险及其防范与化解的分析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加快以及金融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日益开放的国民经济中金融资本的集中趋势明显,也必然伴有不可忽视的金融风险。但从我国能够顶住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这一事实看,我们对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因而,我们既应对主要的金融风险隐患有明确足够的认识,又应在吸收他国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发挥已有的优势,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增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能力。 (一)对我国金融风险隐患中的主要因素分析。1.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比重较高。在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由于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融资格局以银行的直接融资为主,在统一利率政策指导下,对支持企业不断增长的投资需求以及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改革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级政府对银行的日常经营干预较大,不仅信贷资金的经营带有“半财政”性质,而且扭曲了银企关系;在近几年的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债、废债现象严重,这无疑加重了银行的压力。长期积累的结果,便是银行不良贷款比重较大,风险资产占银行总资产的份额超过40%(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应收未收利息数额较大。其中,由于我国财政集中的国民收入在过去的20年间逐年减少,财力较紧,因而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补充较少,使其资本充足率较低,影响了抵抗风险的能力;其他综合性商业银行,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高通胀时代,高息揽储现象严重,相互融资较乱,信贷资金运用的约束性较差;由城市信用社为基础组建而成的城市合作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过去的信用社乱集资现象严重,亏损较大,使其营运隐含着较大风险。 2.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日益暴露。我国的非银行机构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等。信托投资公司是由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各家商业银行的总行与分支行建立的规模较为庞大的一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进行清理前的1995年底,全国具有法人资格的信托投资公司共有393家(其中地方性公司为369家),资产运用额仅次于当时的国家银行与城市信用社。这类机构在发展中演化为“金融百货公司”,不但与商业银行一样从事存贷款与投资业务,也大量染指证券经营业务。然而,由于种种因素导致金融信托机构资产质量下降,不良资产增加。据人民银行统计,许多公司的逾期待收贷款占贷款总额的50%以上,一些公司净资产为负数;全国所有信托投资公司的帐面统计资本充足率为6%,有些机构的这一指标为负数。成为当前金融风险主要隐患之一。证券公司作为新兴证券市场上的中介机构,在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之前,设置较为混乱,不但数量众多,与证券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很不适应,造成相互间的恶性竞争和对证券经营市场的垄断局面,影响了市场的效率;而且,由于缺乏必要的证券业财务会计制度,监管落后,使这些机构经营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大量证券经营机构通过各种渠道从商业银行折借巨额资金,申购新发股票和进行二级市场炒作,不仅使股票一、二级市场不公正交易严重,而且将资本市场风险传导到货币市场,危害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几乎所有证券经营机构在前几年都通过开具大量空头代保管凭证,进行国债卖空,套取社会资金,用于投机交易,由此积欠了目前仍在清理的数额惊人的债务;随着参与证券市场投资人数的增加,各家证券经营机构吸附大量支付保证金,由于没有纳入统一的渠道进行监管,几乎没有一家证券经营机构不挪用这部分资金头寸用于自营业务的,其中隐含的风险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与此同时,随着保险公司数量的增加,在各家公司片面追求保费收入的过程中,不乏随意利用保单圈套社会资金的较混乱现象。而由于法规制度和现实市场环境的限制,迅速聚集的保费资金没有适当正常的投资渠道,这其中的风险积累也值得重视。 3.金融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所隐含的风险。金融资源基本上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的间接融资渠道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渠道配置的。就我国目前间接金融配置看,金融机构对非国有经济的支持不够,而非国有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与促进就业的重要支撑,非国有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63%。但直接金融资源配置却并未适应这种国民经济格局的变化,银行信贷政策基本没有考虑个体私营企业的需求,按1997年底的余额计算,全部金融机构对乡镇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总额6.75%,对三资企业的贷款占2.52%,对私营企业及个体经营单位的贷款占0.52%,国有企业贷款占到90%左右,但国有企业仅占全社会总产值的1/3左右,融资与产值贡献率极不协调。这说明,金融机构的绝大部分资金在效率相对低下的环境中运行,如此信贷资金配置,不仅不符合经济增长格局的要求,而且孕育的金融风险也值得关注。 4.股份公司及其证券、期货市场的不规范因素太多,投机成份较大。在健全理想的股票市场上,股票应是能够长期获取股息红利的“投资证券”、能够支配公司财产经营的“支配证券”以及获取价差资本利得的“投机证券”的统一体。但在我国目前的股票市场上,由于占大部分的法人股、国家股不能流通而造成了如下结果:一是尚无法通过股票市场开展并购交易行为,加之董事会基本由国家股东与法人股东把持,从而不但使已上市流通的股票难以起到“支配证券”的作用(通过场内股票买卖不能实现控股目的),而且影响了股市对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的贡献。二是导致分红回报率非常低,甚至根本不予分红派息,这一方面由于目前的股份公司是按面值分红派息的,与利用人为高价筹集的巨额资本金相比,分红率自然低,其中的不合理是显然的,难免不使股份公司异化;另一方面股份公司中法人股份与国家股份的产权仍不清晰,其中蕴含的不平等使二级市场上的交易者对现金红利的要求极低,这使上市流通股票几乎失去了“投资证券”功能。三是目前股权结构所决定的产权关系不清晰及其衍生物(如流通权的不同、配股权转让的差异同表决权、分红派息权相同的矛盾等)的影响,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二级市场的价格均必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大幅度波动也就难免。况且,非流通的国家股、法人股的控股性质,以及他们对股市供求关系的控制,使目前股份公司渐渐偏离了个人股东的广泛支持,不管是机构还是个人均无法将股票作为投资证券、支配证券进行资,而大多利用高股价进行投机,但这种投机又进一步引起了股价上升与大幅度波动。这其中的泡沫与风险将直接威胁到股市与股份制度的正常发展。 (二)对防范与化解我国主要金融风险的建议。 1.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优势。不同于已受到危机冲击的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与地区的是,我国至少在以下五个方面对防范外来金融风险冲击是位居优势的:一是虽然我国利用外资数量巨大,最近五年来吸引与利用外资2000多亿美元,但基本上是长期的直接性投资,这不仅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且没有短期资本投资冲击的问题。二是1994年开始的外汇体制改革,为防止大量投机资本的入侵奠定了基础;尽管后来同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8条款,实现本国货币经常性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但这是在我国外汇储备已比较充足的基础上所作的改革,因而是有坚实保障条件的。三是我国主要加强同世界与亚洲开发银行的合作,经过努力,从这两个国际金融机构争取了大量贷款,并全部直接投资到产业部门、能源与运输系统的改造、农业发展、环保以及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上;与此同时,在争取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贷款中,我国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政策,并未因此受到人家的牵制,主动性较大。四是我国在积极推进对外开放进程中,始终立足于国情,根据国内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与监管能力,谨慎行事,比如,我国政府已确定只有当中央银行的监管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考虑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可兑换问题,这对我国防范国际金融投机势力的冲击是至关重要的。五是我国经济仍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人民币币值稳定,人民群众信心充足,这是我国抵抗金融风险的最根本力量。 2.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与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对上述各种主要金融风险隐患应予以高度重视,在继续充分发挥我国特有优势的同时,切实采取措施予以防范与化解。 第一,加快企业与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理顺银企关系,活化银行资产。1998年财政部发行了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使其资本充足率达到国际标准,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但最根本的还是应当加快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按《商业银行法》规定,切实落实分业经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强化约束机制等改革措施;在对银行信贷资产按风险标准分类并予以有效管理,加大对不良资产存量进行重组与清理的同时,还应积极推进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理顺银企关系。经过改革至少能够解除目前困扰银企关系的信息约束问题,使银行与产业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上具有竞争意识的企业实体,从资产营运效益出发,银行努力寻找值得贷款的企业,企业也可自由选择能够给予贷款的银行,在这种基于效益基础上的相互寻求对象的过程中使信息畅通,以求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第二,加大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对于问题较多的信托投资公司,在清理的基础上坚决与各级政府部门脱钩,杜绝经营资金的财政化;基于目前国际社会对中国金融机构问题关注较多,国际金融动荡尚未平息,为了避免引起过大的波动及对信心的消极影响,对信托投资公司的清理应慎重,主要应按金融信托的应有原则积极进行改组,尽量实行平衡过渡。对于证券经营机构,应尽快建立健全有关证券业财务会计制度,完善 有关会计帐户体系结构,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对证券投资清算资金的监督作用。 第三,提高银行信贷政策与资本市场政策对非国有经济的支持力度,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一是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应以收益与风险的衡量为主要标准,扩大对发展前景较好的非国有企业的信贷支持,建议随着各家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部”的成立,真正将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支持列入各行的年度贷款计划中,作为中央银行起引导作用的“指导性贷款规模”中也应明确列出对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支持意见。二是向非国有经济开放证券融资市场,特别是对于进入基础产业、高科技、制造业的非国有企业,允许并引导其根据现代股份制企业制度改制上市,进行股权融资,通过资本市场获得持续发展的资本。与此同时,对于符合条件的非国有企业,也应允许按一定程序与要求发行债券融资,经过市场自律组织的审查,也可上市交易,以改善企业资本结构。 第四,在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加强金融管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当今世界已不可避免地朝着全球化方向迈进,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对外开放政策是我国顺应历史潮流的要求,也是确保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20年的对外开放实践,外资流入已不同于当初纯粹工业资本的引进,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地以银行、保险、基金、证券等为内容的金融资本开始流入中国,这无论对保持海外工商资本持续投资我国并保障其稳定性,还是对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都是必要的。但是,金融资本相比工商业资本的流入,附带着更大的风险因素。因此,今后在继续吸引科技含量高的工业资本流入的同时,应当视经济现实需要,加快金融监管标准与体制的建设,在总量控制的原则下,积极稳妥地吸引金融资本的流入,并重点从外汇管理制度与行业、企业准入的程度上予以严格监控。 第五,积极推进财政改革,增强财政实力,为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与风险化解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就当前来说,应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积极推进已经确定的以“费改税”为重点的新一轮财税改革,并加强财政管理,提高效率,将现行税制范围内应收的税收及时足额地收缴国库;通过编制“国有资本预算”,加强对国有资本营运的监控,确保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特别是当涉及到国有资产变现时,能够保证政府财政的应有收入;在节约的原则下,调整财政公共投资方向,重点转向非盈利性公共工程项目投资,等等。以此促进财政机制的完善与财力的充盈,使其成为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坚强后盾。 第六,在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中,优化股权结构,通过市场逐步明晰产权,借此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与发展奠定可靠合理的制度基础,减少由过份投机行为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第七,健全金融立法,强化金融执法与监管力度。金融经营活动应在严格明确的法律法规制度界定下进行,为此,应当针对我国已开始运行的证券、期货、信托业加快相关法律的立法进度;对于已有法律法规,在健全监管体系的同时,强化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金融犯罪行为,确保健康的金融秩序

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对于组织者——校方,和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是不同的。校方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简单说是为了进一步审查论文,即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论述到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第一,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是高等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一。一般说来,从学员所提交的论文中,已能大致反映出各个学员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论证论题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问题没有充分展开细说,有的可能是限于全局结构不便展开,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开,有的可能是作者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或者以为没有必要展开详细说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说不清楚而故意回避了的薄弱环节,有的还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和答辩就可以进一步弄清作者是由于哪种情况而没有展开深入分析的,从而了解学员对自己所写的论文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第二,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是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二。通过论文,虽然也可以看出学员已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学员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而是考查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员在写作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有的已确实掌握,能融会贯通的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过来,其基本涵义都没搞清楚。在答辩会上,答辩小组成员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祥细、不完备、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基础、创造性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第三,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独立完成即检验毕业论文的真实性是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三。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但它不像考试、考查那样,在老师严格监视下完成,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一般为一个学期)内完成,难免会有少数不自觉的学生会投机取巧,采取各种手段作弊。尤其是像电大、函大等开放性大学,学员面广、量大、人多、组织松散、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消除捉刀代笔、抄袭剽窃等不正之风的出现。指导教师固然要严格把关,可是在一个教师要指导多个学员的不同题目,不同范围论文的情况下对作假舞弊,很难做到没有疏漏。而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有三名以上教师组成,鉴别论文真的能力就更强些,而且在答辩会上还可通过提问与答辩来暴露作弊者,从而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对于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来说,答辩的目的是通过,按时毕业,取得毕业证书。学员要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就必须了解上述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然后有针对性的作好准备,继续对论文中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推敲和研究,把论文中提到的基本树料搞准确,把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文章的基本观点彻底弄懂弄通。三、毕业论文成绩评分方式各个院校要求不同,可以由指导教师成绩,检查评阅成绩,答辩小组成绩3部分综合而来.1论文阶段须提交材料各个院校要求不同,例如: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论文,论文档案袋,论文中期检查表,汇报表,论文成绩册,指导教师工作手册等2答辩委员会1)答辩工作在学院领导下,由答辩委员会主持进行2)答辩委员会主要由专业课教师组成,可聘请部分基础课教师或专业基础课教师参加,答辩委员会的责任是主持答辩工作,统一评分标准和要求,对有争议的成绩进行裁决,并综合指导教师,交叉评阅教师,答辩小组的成绩及评语,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最终成绩经主管院长审核后,由学院统一向学生公布3)答辩委员会可下设若干答辩小组,答辩小组一般由3—5人(包括秘书1名)组成,组长应由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

我国没有防范,等出了问题后再想对策

金融风险的防范问题研究论文

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对于组织者——校方,和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是不同的。校方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简单说是为了进一步审查论文,即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论述到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第一,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是高等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一。一般说来,从学员所提交的论文中,已能大致反映出各个学员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论证论题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问题没有充分展开细说,有的可能是限于全局结构不便展开,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开,有的可能是作者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或者以为没有必要展开详细说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说不清楚而故意回避了的薄弱环节,有的还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和答辩就可以进一步弄清作者是由于哪种情况而没有展开深入分析的,从而了解学员对自己所写的论文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第二,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是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二。通过论文,虽然也可以看出学员已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学员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而是考查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员在写作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有的已确实掌握,能融会贯通的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过来,其基本涵义都没搞清楚。在答辩会上,答辩小组成员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祥细、不完备、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基础、创造性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第三,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独立完成即检验毕业论文的真实性是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三。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但它不像考试、考查那样,在老师严格监视下完成,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一般为一个学期)内完成,难免会有少数不自觉的学生会投机取巧,采取各种手段作弊。尤其是像电大、函大等开放性大学,学员面广、量大、人多、组织松散、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消除捉刀代笔、抄袭剽窃等不正之风的出现。指导教师固然要严格把关,可是在一个教师要指导多个学员的不同题目,不同范围论文的情况下对作假舞弊,很难做到没有疏漏。而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有三名以上教师组成,鉴别论文真的能力就更强些,而且在答辩会上还可通过提问与答辩来暴露作弊者,从而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对于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来说,答辩的目的是通过,按时毕业,取得毕业证书。学员要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就必须了解上述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然后有针对性的作好准备,继续对论文中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推敲和研究,把论文中提到的基本树料搞准确,把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文章的基本观点彻底弄懂弄通。三、毕业论文成绩评分方式各个院校要求不同,可以由指导教师成绩,检查评阅成绩,答辩小组成绩3部分综合而来.1论文阶段须提交材料各个院校要求不同,例如: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论文,论文档案袋,论文中期检查表,汇报表,论文成绩册,指导教师工作手册等2答辩委员会1)答辩工作在学院领导下,由答辩委员会主持进行2)答辩委员会主要由专业课教师组成,可聘请部分基础课教师或专业基础课教师参加,答辩委员会的责任是主持答辩工作,统一评分标准和要求,对有争议的成绩进行裁决,并综合指导教师,交叉评阅教师,答辩小组的成绩及评语,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最终成绩经主管院长审核后,由学院统一向学生公布3)答辩委员会可下设若干答辩小组,答辩小组一般由3—5人(包括秘书1名)组成,组长应由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

第一部分,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金融风险的种类

第三部分,防范金融风险的途径

金融风险是指任何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是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或可能性,为了金融业的发展,金融风险管理必不可少。下面是我整理的金融风险管理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金融风险管理浅析

摘 要: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人们对金融风险管理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从分类、目标、现状、对策等方面对金融风险管理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分类;目标;现状;对策

一、风险管理内涵

风险是指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金融风险是指任何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是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或可能性。风险管理涉及组织内所有层面的活动,从企业总体的活动到各业务部门的活动,到个业务流程等等,都有风险管理的参与。

金融风险管理是指,在金融机构筹集和经营资金的过程中,对金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控制和处置金融风险,用最低的成本,即最经济合理的 方法 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规避、化解风险,获得最佳效益的金融活动。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分类

按照金融风险的对象来划分,它包括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外汇风险管理、证券投资风险管理、期货投资风险管理等等。按照金融风险的成因来划分,有客观金融风险管理与主观金融风险管理。按照金融风险波及的范围来划分,有宏观金融风险管理与微观金融风险管理。按照金融风险的承担主体来划分,则包括国家金融风险管理和经济实体金融风险管理。

三、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

在识别与衡量金融风险的基础上,对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进行控制和准备处置方案,以防止和减少损失,保障货币资金筹集与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这是金融风险管理的最主要目标。

四、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现状

(一)资本市场信息不透明

如果信息不够透明,将会造成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和重大事件信息严重失真、内幕交易频繁,这些伴随着宏观信息的不确定性引发市场混乱并有可能会造成市场的急剧震荡。

(二)资本市场不够完善规范,投机气氛浓厚

由于非流通的国家股、法人股具有控股性质以至于他们能够较容易地对股市供求关系进行控制,加之市场运作过程缺乏有效监管,机构或个人投机心理严重,这些从根本上决定了资本市场的价格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从而整个市场的大幅度波动和剧烈震荡在所难免。

(三)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不断恶化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我国仅四大行的不良资产就高达约2万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所占比重达20%,尽管近年来部分银行不良贷款比重增长趋势有所减缓(有的呈下降趋势),但由于金融压抑的长期积累,银行不良贷款比重仍然较大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不良贷款有可能会引发进一步恐慌,给本已遭受重创的系统带来难以想象的动荡。

(四)金融产品发展滞后制约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金融产品品种单一,投资者可自由选择的投资 渠道 狭窄,不能充分享受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严重制约实体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五、预防金融风险的几点对策

(一)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金融监管力度,给予风险管理部门一定职权

监管部门要积极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创新,提高风险监管水平同时,在控制好风险的前提下简化准入审批程序和审批环节,还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法规和部门规章,创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法制环境,促进新业务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建立一个权责利相互匹配的风险管理组织管理系统,并给予一定权力和承担相应的责任,获得相当的利益收益。若没严格有力的风险管理机构,间断和片面的管理将导致风险管理者无法从整体上准确获知和进一步控制风险。因此,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框架,应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从而保证管理没有疏漏且能落到实处。

(二)积极建设交易市场及深化交易机制市场化改革,为金融创新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我国市场主体还不够成熟,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所以应当积极探索学习国际 经验 ,建设交易市场,深化交易机制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全方位高效的金融监管体制。

(三)加强对银行业资产的监管,为金融机构准备充足的保证金和准备金

近些年来,国内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居高不下,近几年,国家加大金融监管力度,通过清收剥离盘活核贷等办法,不良贷款率明显降低,已降至目前的不足10%,为中资银行和国际金融接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金融创新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从目前看,金融监管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国有银行还背负着不良贷款的沉重包裹,这极大地妨碍了它们与国际金融的接轨,实现全球的经济发展战略。所以银行资产的监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实现有效监管,才能降低不良贷款率,为金融机构实现全球战略准备充足的保证金和准备金。

(四)强化息技术风险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投资战略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银行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对信息科技手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银行业安全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也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利用现有的科技手段,提高风险防范度。金融机构要据未来的收益确定长远投资目标,寻求投资机会。并于国际金融接轨,创造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总之,在金融危机形势下,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对银行资产实行有效监管,尤其是对创新产品收益和风险状况的了解,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承受能力,为我国金融业创造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浩.四大战术“管住”金融风险[J].新理财,2010,(2).

[2]刘明伟.探析金融危机下的金融风险管理[J].中国商界,2009,(12).

[3]刘瑶.浅谈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风险管理[J].金融管理,2009,(11).

[4]陶海映.金融危机对金融风险管理的启示[J].统计 教育 ,2009,(11).

[5]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目前存在六大混沌[J].证券日报,2003,(10).

金融创新中的风险管理

【摘要】金融创新是促进金融发展的重要手段,它为金融发展提供了新鲜血液。但随着金融业的逐步开放,创新活动日趋增加,随之而来的便是金融风险的凸显。本文通过对金融创新中金融风险的分析,提出了应对金融风险策略,为以后风险管理的研究打好理论基础。

【关键词】金融创新 金融风险 风险管理

在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业里,金融创新是发掘潜在利润的重要工具。但是由于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金融业开始重视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为了保证金融创新的可持续效应,需要加强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

一、金融创新概念

金融创新问题首次被提出是在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所撰写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我国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内部各构成要素的重新组合,以及对各要素进行创新性变革而创造产生的新事物。从以往对金融创新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金融创新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是将金融行业历史发展的重大变革作为一次次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就是金融业发展史的真实写照,没有金融创新的存在就没有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中观层面是指政府或金融机构为转移经营风险,降低经营成本,适应经济环境,通过改变金融中介功能,创造一个具有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高效率资金营运体系的过程。微观层面是指金融工具的创新。对金融工具的创新主要可分为信用创新型、风险转移创新型、增加流动创新型和股权创造创新型。

由此可知,我们可以认为金融创新是改革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创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目前无法取得的潜在利润的过程,它是一个为盈利动机推动、缓慢进行、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二、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表现

任何创新活动都会伴随着风险,而这种风险有的是可预知的,有的是不可预知的。金融创新活动也势必无法摆脱金融风险的束缚,随着金融创新的全面发展,金融风险也会随之加强,随之而来的是复杂化和集中化的高风险。其具体表现为:

首先,金融创新导致金融市场风险加强。金融创新不断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但同时也为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隐患。这种风险是金融中介组织普遍面临的风险,不管是资本市场还是货币市场,都会受到金融风险的影响。资本市场所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资本金不足,资产规模小和业务风险突出。而货币市场主要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盈利水平下降、不良资产比例增高。金融市场通过创新来不断地赢取潜在利润,但由于市场基础条件的缺陷,导致创新风险的加强,这需要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来弥补风险所带来的隐患。

其次,金融创新导致金融系统风险加剧。金融系统是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共同构成的有机体,市场资金通过系统从资金盈余方向资金短缺方移动。这种建立在资金流动基础上的系统使得金融机构间保持者密切的交往,形成了以资金为纽带的合作关系,而这种相关性也导致了个体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直接波及到系统内的其他金融机构,这种金融风险具有迅速扩张的特点,从而直接影响到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最后,金融创新导致金融经营风险加深。金融创新促进金融机构间的不断竞争,而这种竞争导致了金融机构的只求高收益的行为,这种行为必然会伴随着高风险到来,这便导致金融机构信誉值的下降。这直接加深了金融行业的经营风险,经营的潜在风险一旦变成现实必将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防范金融创新风险的对策

金融创新为金融行业带来潜在盈利的同时,也使得金融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因此,金融中介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需要防范金融风险的产生。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风险已经成为金融中介结构面临的主要风险。现阶段,我国金融机构所创新的金融工具具有较低的风险定价,风险转移能力也较弱,因此,提高市场风险管控能力是目前金融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金融创新的驱动下,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也要进行改善。金融监管是一国政府为保证宏观经济平稳有序进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通过一定的金融主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和一定程序,对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实行检查、组织、协调的过程。政府监管部门既要积极鼓励金融机构的创新,规范创新行为,提高监督管理水平,又要完善相关的金融政策和法规,建立合理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创新环境。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种趋势也势必加强了国际化的金融合作。加强国际金融行业的合作可以了解国际先进的金融理念,通过金融市场信息共享能够为金融创新提供宝贵的知识型经验。不仅如此,我国监管组织还可以参与到国际监管组织内,参照国际化标准制定我国金融业务的相关规则,使之达到全面的金融合作。

四、结语

金融创新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它的成长需要金融机构、投资者和政府监管机构的共同推动。政府监管部门要将公共利益放到首位,监督金融中介机构向金融投资者告知风险信息,使金融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保护。政府监管部门还要与金融机构共同履行对金融投资者教育的责任,无偿性地向金融投资者普及金融知识。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要充分分析金融市场状况,对金融产品的研发要立足于当下金融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更有效地降低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郑明川,包万根,蒋建华.论我国的金融创新及其风险管理[J].商业研究,2003(20).

[2]张晓琴,冯莉.论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J]. 商业研究,2005(02).

[3]阙鑫华,陈明贺.浅谈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07 (07).

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研究mba论文

金融风险是指任何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是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或可能性,为了金融业的发展,金融风险管理必不可少。下面是我整理的金融风险管理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金融风险管理浅析

摘 要: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人们对金融风险管理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从分类、目标、现状、对策等方面对金融风险管理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分类;目标;现状;对策

一、风险管理内涵

风险是指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金融风险是指任何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是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或可能性。风险管理涉及组织内所有层面的活动,从企业总体的活动到各业务部门的活动,到个业务流程等等,都有风险管理的参与。

金融风险管理是指,在金融机构筹集和经营资金的过程中,对金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控制和处置金融风险,用最低的成本,即最经济合理的 方法 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规避、化解风险,获得最佳效益的金融活动。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分类

按照金融风险的对象来划分,它包括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外汇风险管理、证券投资风险管理、期货投资风险管理等等。按照金融风险的成因来划分,有客观金融风险管理与主观金融风险管理。按照金融风险波及的范围来划分,有宏观金融风险管理与微观金融风险管理。按照金融风险的承担主体来划分,则包括国家金融风险管理和经济实体金融风险管理。

三、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

在识别与衡量金融风险的基础上,对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进行控制和准备处置方案,以防止和减少损失,保障货币资金筹集与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这是金融风险管理的最主要目标。

四、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现状

(一)资本市场信息不透明

如果信息不够透明,将会造成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和重大事件信息严重失真、内幕交易频繁,这些伴随着宏观信息的不确定性引发市场混乱并有可能会造成市场的急剧震荡。

(二)资本市场不够完善规范,投机气氛浓厚

由于非流通的国家股、法人股具有控股性质以至于他们能够较容易地对股市供求关系进行控制,加之市场运作过程缺乏有效监管,机构或个人投机心理严重,这些从根本上决定了资本市场的价格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从而整个市场的大幅度波动和剧烈震荡在所难免。

(三)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不断恶化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我国仅四大行的不良资产就高达约2万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所占比重达20%,尽管近年来部分银行不良贷款比重增长趋势有所减缓(有的呈下降趋势),但由于金融压抑的长期积累,银行不良贷款比重仍然较大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不良贷款有可能会引发进一步恐慌,给本已遭受重创的系统带来难以想象的动荡。

(四)金融产品发展滞后制约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金融产品品种单一,投资者可自由选择的投资 渠道 狭窄,不能充分享受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严重制约实体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五、预防金融风险的几点对策

(一)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金融监管力度,给予风险管理部门一定职权

监管部门要积极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创新,提高风险监管水平同时,在控制好风险的前提下简化准入审批程序和审批环节,还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法规和部门规章,创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法制环境,促进新业务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建立一个权责利相互匹配的风险管理组织管理系统,并给予一定权力和承担相应的责任,获得相当的利益收益。若没严格有力的风险管理机构,间断和片面的管理将导致风险管理者无法从整体上准确获知和进一步控制风险。因此,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框架,应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从而保证管理没有疏漏且能落到实处。

(二)积极建设交易市场及深化交易机制市场化改革,为金融创新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我国市场主体还不够成熟,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所以应当积极探索学习国际 经验 ,建设交易市场,深化交易机制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全方位高效的金融监管体制。

(三)加强对银行业资产的监管,为金融机构准备充足的保证金和准备金

近些年来,国内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居高不下,近几年,国家加大金融监管力度,通过清收剥离盘活核贷等办法,不良贷款率明显降低,已降至目前的不足10%,为中资银行和国际金融接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金融创新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从目前看,金融监管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国有银行还背负着不良贷款的沉重包裹,这极大地妨碍了它们与国际金融的接轨,实现全球的经济发展战略。所以银行资产的监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实现有效监管,才能降低不良贷款率,为金融机构实现全球战略准备充足的保证金和准备金。

(四)强化息技术风险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投资战略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银行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对信息科技手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银行业安全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也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利用现有的科技手段,提高风险防范度。金融机构要据未来的收益确定长远投资目标,寻求投资机会。并于国际金融接轨,创造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总之,在金融危机形势下,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对银行资产实行有效监管,尤其是对创新产品收益和风险状况的了解,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承受能力,为我国金融业创造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浩.四大战术“管住”金融风险[J].新理财,2010,(2).

[2]刘明伟.探析金融危机下的金融风险管理[J].中国商界,2009,(12).

[3]刘瑶.浅谈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风险管理[J].金融管理,2009,(11).

[4]陶海映.金融危机对金融风险管理的启示[J].统计 教育 ,2009,(11).

[5]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目前存在六大混沌[J].证券日报,2003,(10).

金融创新中的风险管理

【摘要】金融创新是促进金融发展的重要手段,它为金融发展提供了新鲜血液。但随着金融业的逐步开放,创新活动日趋增加,随之而来的便是金融风险的凸显。本文通过对金融创新中金融风险的分析,提出了应对金融风险策略,为以后风险管理的研究打好理论基础。

【关键词】金融创新 金融风险 风险管理

在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业里,金融创新是发掘潜在利润的重要工具。但是由于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金融业开始重视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为了保证金融创新的可持续效应,需要加强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

一、金融创新概念

金融创新问题首次被提出是在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所撰写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我国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内部各构成要素的重新组合,以及对各要素进行创新性变革而创造产生的新事物。从以往对金融创新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金融创新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是将金融行业历史发展的重大变革作为一次次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就是金融业发展史的真实写照,没有金融创新的存在就没有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中观层面是指政府或金融机构为转移经营风险,降低经营成本,适应经济环境,通过改变金融中介功能,创造一个具有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高效率资金营运体系的过程。微观层面是指金融工具的创新。对金融工具的创新主要可分为信用创新型、风险转移创新型、增加流动创新型和股权创造创新型。

由此可知,我们可以认为金融创新是改革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创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目前无法取得的潜在利润的过程,它是一个为盈利动机推动、缓慢进行、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二、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表现

任何创新活动都会伴随着风险,而这种风险有的是可预知的,有的是不可预知的。金融创新活动也势必无法摆脱金融风险的束缚,随着金融创新的全面发展,金融风险也会随之加强,随之而来的是复杂化和集中化的高风险。其具体表现为:

首先,金融创新导致金融市场风险加强。金融创新不断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但同时也为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隐患。这种风险是金融中介组织普遍面临的风险,不管是资本市场还是货币市场,都会受到金融风险的影响。资本市场所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资本金不足,资产规模小和业务风险突出。而货币市场主要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盈利水平下降、不良资产比例增高。金融市场通过创新来不断地赢取潜在利润,但由于市场基础条件的缺陷,导致创新风险的加强,这需要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来弥补风险所带来的隐患。

其次,金融创新导致金融系统风险加剧。金融系统是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共同构成的有机体,市场资金通过系统从资金盈余方向资金短缺方移动。这种建立在资金流动基础上的系统使得金融机构间保持者密切的交往,形成了以资金为纽带的合作关系,而这种相关性也导致了个体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直接波及到系统内的其他金融机构,这种金融风险具有迅速扩张的特点,从而直接影响到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最后,金融创新导致金融经营风险加深。金融创新促进金融机构间的不断竞争,而这种竞争导致了金融机构的只求高收益的行为,这种行为必然会伴随着高风险到来,这便导致金融机构信誉值的下降。这直接加深了金融行业的经营风险,经营的潜在风险一旦变成现实必将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防范金融创新风险的对策

金融创新为金融行业带来潜在盈利的同时,也使得金融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因此,金融中介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需要防范金融风险的产生。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风险已经成为金融中介结构面临的主要风险。现阶段,我国金融机构所创新的金融工具具有较低的风险定价,风险转移能力也较弱,因此,提高市场风险管控能力是目前金融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金融创新的驱动下,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也要进行改善。金融监管是一国政府为保证宏观经济平稳有序进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通过一定的金融主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和一定程序,对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实行检查、组织、协调的过程。政府监管部门既要积极鼓励金融机构的创新,规范创新行为,提高监督管理水平,又要完善相关的金融政策和法规,建立合理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创新环境。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种趋势也势必加强了国际化的金融合作。加强国际金融行业的合作可以了解国际先进的金融理念,通过金融市场信息共享能够为金融创新提供宝贵的知识型经验。不仅如此,我国监管组织还可以参与到国际监管组织内,参照国际化标准制定我国金融业务的相关规则,使之达到全面的金融合作。

四、结语

金融创新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它的成长需要金融机构、投资者和政府监管机构的共同推动。政府监管部门要将公共利益放到首位,监督金融中介机构向金融投资者告知风险信息,使金融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保护。政府监管部门还要与金融机构共同履行对金融投资者教育的责任,无偿性地向金融投资者普及金融知识。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要充分分析金融市场状况,对金融产品的研发要立足于当下金融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更有效地降低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郑明川,包万根,蒋建华.论我国的金融创新及其风险管理[J].商业研究,2003(20).

[2]张晓琴,冯莉.论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J]. 商业研究,2005(02).

[3]阙鑫华,陈明贺.浅谈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07 (07).

金融风险研究论文

金融业作为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行业之一,正逐渐和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金融风险方面的论文参考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我国金融风险投资管理

1、前言

中国金融风险的投资开始于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在199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的改革里明确表明对于变化比较迅速、风险比较大的一些高新的技术开发工作,可以建设风险投资并且给予支持。在1985年的9月,中国成立了首家风险投资公司,简称中创。由此开始在我国进行有关风险投资的实践探索。尤其是民建中央在1998年提出的一个提案,该提案被列为了一号提案之后,风险投资在我国就引起了各个领域的共同关注及重视。各种风险的投资基金及融资的担保基金迅速发展。中国金融风险的投资机构数量快速上涨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2、投资风险现况

在全国,深圳的实际风险的投资总额据我国首位。华中及中南地区变成了新的适合风险投资的发展地。根据调查表明,2004年中南及华东地区的机构选择投资的项目效率比较高,分别是12%、9%,比北京、上海、深圳这三个传统的投资地点要高。

依据风险投资机构的调查,我国在2012上半年的风险投资总额是19亿美元,同比降低40%左右。投资的笔数约为一百左右,同比下降40%左右。虽然投资的总额度有所降低,但在2012年上半年的投资中位数依然相对稳定,金额为1150万美元,同期相比略有下降。

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讲,现今寻找风险投资面临着很好的机会。首先几年之前由于网络泡沫破碎而转为低潮的投资现象已经有所改变,渐渐呈现出一种复苏的姿态,我国的市场的潜力对国际上的资本拥有很大的诱惑,而且人民币的升值趋势也让国际上的一些人考虑是不是要拥有更多的人民币资产。可以说如今的资金供给是相当充裕的,有着充足的机会让好的项目得到发展。而且中国的证券市场给场外的交易市场提供了良好条件,与此同时海外的市场也渐渐变成新的热潮。完善的各个渠道的机制可以把中国国内的过分关注于投资转变成对于国内企业创业的关注。除了传统的和互联网相关的行业以外,生物医药得到的资金支持也逐渐变多,有些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新技术也被专家看好。

3、中国金融风险投资的问题

3.1缺少风险投资的相关法规

缺少风险投资的相关法规,造成了对于风险投资的发展一个最大的制约。从法律的制度来说如果要保证风险投资系统的正常运作,除了基本的法律制度以外,还要两种法律制度:第一种是和风险投资的主体相关的特殊的法律,比如《商业银行法》等;第二种是和风险投资的活动过程有关系的其他的各种制度,比如《经济合同法》还有关于会计、律师事务所人员的管理方面的法规。

如今中国在上述的两个地方的一些法律都是空白。比如中国还没有一些有关风险投资的行业法规,导致了关于风险投资的运作没有法规可以参考,比如,因为中国风险投资的基金法没有立法,导致了风险投资的机构不能够通过公募的方式来建立风险投资的基金,只能够通过私募这种形式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或是有限责任公司来进行运转。即使现在中国居民的储蓄金额已经多于六万亿元,可是却不能够通过基金的方式合法地进入到风险投资的领域。

3.2缺少优惠税收的政策

由于缺少优惠的税收政策,对于风险的投资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各个国家的风险发展充分表明了,税收的优惠政策也是风险投资发展的推动力之一。早在1969年美国的国会曾经把长期的资本收益税率进行更改。从30%左右提升到50%左右,这样的决定给美国的风险投资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让美国的风险投资规模降低为之前的6%。之后在1978年的时候,迫于现实的压力,美国国会被迫取消了原来的决定,将长期的资本收益最高的税率从50%左右降到了30%左右,当年美国的风险投资的规模就得到了恢复,并且还有所增加。在1980年美国的政府为了激励私人的风险投资的发展,又把风险企业的税率(所得税)降低到20%左右。这个措施的实施让美国的风险投资在一段时间内以每年度46%的速度增长。英国在1983年制订出企业扩大的计划,规定了个人的投资者可以免税。法国在1985年公布的法案规定,风险的投资公司从拥有非上市公司的股票里得到收益或者资本的净收益可以免交所得税,而最高的税额甚至可以达到收益的三分之一。

现今,中国还没有有关风险投资的专门的税收政策的规定,风险的资金提供者、投资公司、被投资的企业,在运行的过程里存在着重复征税的问题。此外,在对高新技术的企业增值税上,因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成本里“智力”这一部分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是却没有办法开出进项税票,也没有办法在计算时进行相关的抵扣。

4、怎样完善风险投资管理

4.1加快培养人才

培养中国风险投资的人才可以说是关键的一步,如今我国缺少许多可以通过业绩来证明有能力的投资家,因此形成了目前的局面,现在每一年的省部级的科研成果大概有三万项,但是这其中真正能够变成商品的不足20%,在这中间能够产业化的仅有5%。科技的人员虽然拥有创业的积极性,不过缺少融资以及管理的相关经验,有投资实力的又很难找到可靠的代理人员。

4.2高度重视与加强金融投资管理工作

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仔细研究并且制订有关投资的计划,依照突出业主、提升企业的核心的竞争力的原则来选取投资的项目,优化资源的配置,实现国有的资产的保值增值。没有得到批准的省管理企业不能从事有关股票期货,委托管理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的高风险的投资业务。关于企业要对已有的委托理财的项目进行集中的检查以及清理,对于委托的机构经营的状况已经恶化抑或是有恶化迹象,要采用有效的举措进行资产保全或者追收,确定国有资产的安全。

4.3控制投资的规模

经过批准的企业进行金融风险的投资,必须严格依照我国的有关规定来进行操作,来对投资的规模进行控制。建立和从事高风险的投资业务相合适的风险 管理的制度,内部控制的制度及业务处理系统,操作流程的优化,匹配专业的人员,提升金融的风险投资的业务管理规范化专业化水平。从事期货以及其他投资产品企业,应该用套期保值或者锁定资本为目的,逃避投资的风险。

4.4风险防范

中国企业应该有一个信息收集的部门,预先做出科学的分析以及预判,抑或是在风险发生的时候,可以在第一时间里和本部获得 联系,及时采取对策来减少一些损失。除此之外分散投资海外投资 保险也为降低风险的发生的措施。在遇到好的机遇时,中小企业也该努力去准备得更为充分一些。有关专家的忠告是让投资者能够更加现实、更加理性,因为投资人是非常现实的,听起来有道理的理念远远没有商业 计划里的数字更加具有魅力。优秀的中介机构能够让一系列的准备过程更加的合乎规范并且顺利进行,也可以让投资人更加相信企业 职业水准。不过企业也不可以忘记提升自我,如果企业自己准备不充分,那么即使有中介也没有用。

4.5加强教育

应该要加强投资者的教育,加强对于资本市场的管理。由于市场渐渐变得活跃,有许多新的投资者进入,这些人往往缺乏风险意识以及风险承担的能力。对于如今市场的状况,应该继续深入做好有关投资者的教育,进一步增强新局势下的市场监管的 工作,防范市场的风险。各个证券公司金融公司的工作重点应该是给投资者充分的讲解个中风险以及按时的提供信息。证券公司在给客户提供服务的时候以及交易产品的时候必须要严格的执行开户的程序,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做好不同种类投资者特别是新入市的投资者对于风险的承担能力,建立正确的理念,看重长期的投资。

总体来说,中国金融投资的机构数量在渐渐增加,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缺少风险投资的相关法规和缺少优惠 税收的政策,同时指出了完善风险投资管理的方法,可以加快人才培养、重视与加强金融投资管理工作、控制投资的规模、增强风险防范以及加强投资者的教育。在这些方面笔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试论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

【摘要】随着世界范围内金融业的动荡,昭示着金融业正面临着诸多挑战,金融创新迫在眉睫,呈必然之势。但在金融创新的道路上,各种不可预知的问题都有可能发生。创新既为金融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形成了较大的风险与挑战。本文从金融创新本身及金融的风险管理两个主要方面进行了探究,并通过对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关系研究,寻找促进金融创新,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风险管理;内在关系;应对措施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是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缺陷也对金融发展形成了较大的阻碍。为了活跃市场,消除金融业发展的不利因素,金融创新已成必然之势。创新必然会催生新的事物,但伴随新事物而来的各种未知也是金融发展潜在的风险。如何在金融创新的前提下,降低金融风险管理,是促进金融繁荣的重要前提。

1 金融创新概述

金融创新是指在金融领域,运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对各种金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或结合的一种改革,改革后能获取更大的利润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它包括新的金融工具、新的支付手段、新的融资方式、新的组织形式等,它是金融领域内的一次重大变革。而金融创新也有狭义和广义,广义上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工具、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制度等大方面的创新;狭义的金融创新却仅指金融工具的创新,这两者之间区别很大。

金融创新的主体也并不是仅局限于各金融机构,除了各大金融机构外,金融创新还在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领域内开展。金融创新能有效规避金融管制,满足金融业竞争对金融业提出的新要求,并且,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规避风险,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是金融领域内电子化的普及应用,对金融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金融创新势在必行。

2 金融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国外金融进驻我国金融市场,为我国金融领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且,我国国内经济市场的不稳定及国内金融机构的弊端日益显现,都对我国金融带来了极大的风险。特别是金融创新加剧了金融机构间的竞争,迫使各金融机构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机遇而不断开拓新的业务。由于新开拓的业务一般具有高风险性,金融机构对这些新的业务上不熟悉,难以很快上手,金融机构的信用下降,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3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内在联系

3.1 金融创新带来了更大的金融风险

金融创新是通过对金融各要素的重新结合来更好地规避风险,但是由于金融领域的特殊性,金融风险只能降低,不能完全消除。金融创新能做到的也只是在小范围内对风险进行分散或转移,但整体的金融风险却并未消除。而且,有着金融创新还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如金融创新加大了金融业的系统风险。经过重新组合后的各金融要素,各组成机构间的交往更加紧密,并通过资金的联系建立了伙伴关系,各机构间相关性极强,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有金融风险发生,则会很快波及到其他部门,影响金融系统的整体稳定性。

3.2 金融风险管理要求进行更进一步的金融创新

越来越大的金融风险,造成了金融领域内的波动,也在严重威胁着金融领域内的各经济主体,不利于金融业的稳定发展。为了维持金融业的稳定与繁荣发展,金融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为了更好地管理金融业、规避风险,不得不对金融进行创新,企图通过创新改变金融领域内的一些要素,从而降低金融风险。

4 加强金融风险管理、促进金融创新的有效措施

4.1 充分发挥政府的金融监管职能

面对金融市场的固有弊端,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其监管职能,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理。首先,政府部门要把握好尺度,找准金融监管的切入点,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理。政府可适度放宽对金融创新的限制,使金融创新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其次,必须严格对违规金融行为的管理,用严厉的手段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发挥其职能,引导金融业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促进金融业的多元化发展。

4.2 加强与国际金融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世界范围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经济实体参与到国际金融市场中,使得国际金融环境越来越复杂。在这种复杂的形式下,一国的金融业要想独善其身是极其艰难的。特别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新的金融业务的开拓和衍生,金融业与其他国家的金融业联系更加紧密。

4.3 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

要想真正促进金融创新,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风险管理,金融领域内部必须要有自己的风险管理系统。首先,要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系统,在系统内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各机构间还必须能做的权责明确,能顺利地开展各种金融活动。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和审批制度,通过各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来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理。

5 结束语

促进金融创新、加强金融风险管理是促进金融业发展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借助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内在联系来达成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在促进金融创新的同时要注重金融风险管理,在管理金融风险的过程中推动金融创新。合理利用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互相促进的关系,更好地规避金融风险,提高金融领域的竞争力,寻求更多的追求利润的机会,促进金融的稳定与繁荣。

【参考文献】

[1]厉无畏,朱淑珍.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关系研究[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1:31-39.

[2]郑敏.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之我见[J].大众科技,2004,08:51-52.

[3]刘宁.关于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15:366-367.

金融风险是指任何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是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或可能性,为了金融业的发展,金融风险管理必不可少。下面是我整理的金融风险管理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金融风险管理浅析

摘 要: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人们对金融风险管理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从分类、目标、现状、对策等方面对金融风险管理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分类;目标;现状;对策

一、风险管理内涵

风险是指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金融风险是指任何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是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或可能性。风险管理涉及组织内所有层面的活动,从企业总体的活动到各业务部门的活动,到个业务流程等等,都有风险管理的参与。

金融风险管理是指,在金融机构筹集和经营资金的过程中,对金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控制和处置金融风险,用最低的成本,即最经济合理的 方法 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规避、化解风险,获得最佳效益的金融活动。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分类

按照金融风险的对象来划分,它包括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外汇风险管理、证券投资风险管理、期货投资风险管理等等。按照金融风险的成因来划分,有客观金融风险管理与主观金融风险管理。按照金融风险波及的范围来划分,有宏观金融风险管理与微观金融风险管理。按照金融风险的承担主体来划分,则包括国家金融风险管理和经济实体金融风险管理。

三、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

在识别与衡量金融风险的基础上,对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进行控制和准备处置方案,以防止和减少损失,保障货币资金筹集与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这是金融风险管理的最主要目标。

四、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现状

(一)资本市场信息不透明

如果信息不够透明,将会造成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和重大事件信息严重失真、内幕交易频繁,这些伴随着宏观信息的不确定性引发市场混乱并有可能会造成市场的急剧震荡。

(二)资本市场不够完善规范,投机气氛浓厚

由于非流通的国家股、法人股具有控股性质以至于他们能够较容易地对股市供求关系进行控制,加之市场运作过程缺乏有效监管,机构或个人投机心理严重,这些从根本上决定了资本市场的价格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从而整个市场的大幅度波动和剧烈震荡在所难免。

(三)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不断恶化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我国仅四大行的不良资产就高达约2万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所占比重达20%,尽管近年来部分银行不良贷款比重增长趋势有所减缓(有的呈下降趋势),但由于金融压抑的长期积累,银行不良贷款比重仍然较大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不良贷款有可能会引发进一步恐慌,给本已遭受重创的系统带来难以想象的动荡。

(四)金融产品发展滞后制约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金融产品品种单一,投资者可自由选择的投资 渠道 狭窄,不能充分享受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严重制约实体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五、预防金融风险的几点对策

(一)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金融监管力度,给予风险管理部门一定职权

监管部门要积极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创新,提高风险监管水平同时,在控制好风险的前提下简化准入审批程序和审批环节,还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法规和部门规章,创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法制环境,促进新业务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建立一个权责利相互匹配的风险管理组织管理系统,并给予一定权力和承担相应的责任,获得相当的利益收益。若没严格有力的风险管理机构,间断和片面的管理将导致风险管理者无法从整体上准确获知和进一步控制风险。因此,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框架,应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从而保证管理没有疏漏且能落到实处。

(二)积极建设交易市场及深化交易机制市场化改革,为金融创新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我国市场主体还不够成熟,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所以应当积极探索学习国际 经验 ,建设交易市场,深化交易机制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全方位高效的金融监管体制。

(三)加强对银行业资产的监管,为金融机构准备充足的保证金和准备金

近些年来,国内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居高不下,近几年,国家加大金融监管力度,通过清收剥离盘活核贷等办法,不良贷款率明显降低,已降至目前的不足10%,为中资银行和国际金融接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金融创新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从目前看,金融监管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国有银行还背负着不良贷款的沉重包裹,这极大地妨碍了它们与国际金融的接轨,实现全球的经济发展战略。所以银行资产的监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实现有效监管,才能降低不良贷款率,为金融机构实现全球战略准备充足的保证金和准备金。

(四)强化息技术风险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投资战略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银行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对信息科技手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银行业安全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也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利用现有的科技手段,提高风险防范度。金融机构要据未来的收益确定长远投资目标,寻求投资机会。并于国际金融接轨,创造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总之,在金融危机形势下,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对银行资产实行有效监管,尤其是对创新产品收益和风险状况的了解,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承受能力,为我国金融业创造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浩.四大战术“管住”金融风险[J].新理财,2010,(2).

[2]刘明伟.探析金融危机下的金融风险管理[J].中国商界,2009,(12).

[3]刘瑶.浅谈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风险管理[J].金融管理,2009,(11).

[4]陶海映.金融危机对金融风险管理的启示[J].统计 教育 ,2009,(11).

[5]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目前存在六大混沌[J].证券日报,2003,(10).

金融创新中的风险管理

【摘要】金融创新是促进金融发展的重要手段,它为金融发展提供了新鲜血液。但随着金融业的逐步开放,创新活动日趋增加,随之而来的便是金融风险的凸显。本文通过对金融创新中金融风险的分析,提出了应对金融风险策略,为以后风险管理的研究打好理论基础。

【关键词】金融创新 金融风险 风险管理

在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业里,金融创新是发掘潜在利润的重要工具。但是由于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金融业开始重视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为了保证金融创新的可持续效应,需要加强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

一、金融创新概念

金融创新问题首次被提出是在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所撰写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我国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内部各构成要素的重新组合,以及对各要素进行创新性变革而创造产生的新事物。从以往对金融创新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金融创新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是将金融行业历史发展的重大变革作为一次次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就是金融业发展史的真实写照,没有金融创新的存在就没有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中观层面是指政府或金融机构为转移经营风险,降低经营成本,适应经济环境,通过改变金融中介功能,创造一个具有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高效率资金营运体系的过程。微观层面是指金融工具的创新。对金融工具的创新主要可分为信用创新型、风险转移创新型、增加流动创新型和股权创造创新型。

由此可知,我们可以认为金融创新是改革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创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目前无法取得的潜在利润的过程,它是一个为盈利动机推动、缓慢进行、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二、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表现

任何创新活动都会伴随着风险,而这种风险有的是可预知的,有的是不可预知的。金融创新活动也势必无法摆脱金融风险的束缚,随着金融创新的全面发展,金融风险也会随之加强,随之而来的是复杂化和集中化的高风险。其具体表现为:

首先,金融创新导致金融市场风险加强。金融创新不断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但同时也为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隐患。这种风险是金融中介组织普遍面临的风险,不管是资本市场还是货币市场,都会受到金融风险的影响。资本市场所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资本金不足,资产规模小和业务风险突出。而货币市场主要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盈利水平下降、不良资产比例增高。金融市场通过创新来不断地赢取潜在利润,但由于市场基础条件的缺陷,导致创新风险的加强,这需要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来弥补风险所带来的隐患。

其次,金融创新导致金融系统风险加剧。金融系统是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共同构成的有机体,市场资金通过系统从资金盈余方向资金短缺方移动。这种建立在资金流动基础上的系统使得金融机构间保持者密切的交往,形成了以资金为纽带的合作关系,而这种相关性也导致了个体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直接波及到系统内的其他金融机构,这种金融风险具有迅速扩张的特点,从而直接影响到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最后,金融创新导致金融经营风险加深。金融创新促进金融机构间的不断竞争,而这种竞争导致了金融机构的只求高收益的行为,这种行为必然会伴随着高风险到来,这便导致金融机构信誉值的下降。这直接加深了金融行业的经营风险,经营的潜在风险一旦变成现实必将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防范金融创新风险的对策

金融创新为金融行业带来潜在盈利的同时,也使得金融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因此,金融中介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需要防范金融风险的产生。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风险已经成为金融中介结构面临的主要风险。现阶段,我国金融机构所创新的金融工具具有较低的风险定价,风险转移能力也较弱,因此,提高市场风险管控能力是目前金融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金融创新的驱动下,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也要进行改善。金融监管是一国政府为保证宏观经济平稳有序进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通过一定的金融主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和一定程序,对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实行检查、组织、协调的过程。政府监管部门既要积极鼓励金融机构的创新,规范创新行为,提高监督管理水平,又要完善相关的金融政策和法规,建立合理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创新环境。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种趋势也势必加强了国际化的金融合作。加强国际金融行业的合作可以了解国际先进的金融理念,通过金融市场信息共享能够为金融创新提供宝贵的知识型经验。不仅如此,我国监管组织还可以参与到国际监管组织内,参照国际化标准制定我国金融业务的相关规则,使之达到全面的金融合作。

四、结语

金融创新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它的成长需要金融机构、投资者和政府监管机构的共同推动。政府监管部门要将公共利益放到首位,监督金融中介机构向金融投资者告知风险信息,使金融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保护。政府监管部门还要与金融机构共同履行对金融投资者教育的责任,无偿性地向金融投资者普及金融知识。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要充分分析金融市场状况,对金融产品的研发要立足于当下金融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更有效地降低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郑明川,包万根,蒋建华.论我国的金融创新及其风险管理[J].商业研究,2003(20).

[2]张晓琴,冯莉.论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J]. 商业研究,2005(02).

[3]阙鑫华,陈明贺.浅谈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07 (07).

不良贷款金融风险防范研究论文

我国没有防范,等出了问题后再想对策

金融风险是指任何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是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或可能性,为了金融业的发展,金融风险管理必不可少。下面是我整理的金融风险管理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金融风险管理浅析

摘 要: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人们对金融风险管理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从分类、目标、现状、对策等方面对金融风险管理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分类;目标;现状;对策

一、风险管理内涵

风险是指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金融风险是指任何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是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或可能性。风险管理涉及组织内所有层面的活动,从企业总体的活动到各业务部门的活动,到个业务流程等等,都有风险管理的参与。

金融风险管理是指,在金融机构筹集和经营资金的过程中,对金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控制和处置金融风险,用最低的成本,即最经济合理的 方法 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规避、化解风险,获得最佳效益的金融活动。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分类

按照金融风险的对象来划分,它包括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外汇风险管理、证券投资风险管理、期货投资风险管理等等。按照金融风险的成因来划分,有客观金融风险管理与主观金融风险管理。按照金融风险波及的范围来划分,有宏观金融风险管理与微观金融风险管理。按照金融风险的承担主体来划分,则包括国家金融风险管理和经济实体金融风险管理。

三、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

在识别与衡量金融风险的基础上,对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进行控制和准备处置方案,以防止和减少损失,保障货币资金筹集与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这是金融风险管理的最主要目标。

四、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现状

(一)资本市场信息不透明

如果信息不够透明,将会造成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和重大事件信息严重失真、内幕交易频繁,这些伴随着宏观信息的不确定性引发市场混乱并有可能会造成市场的急剧震荡。

(二)资本市场不够完善规范,投机气氛浓厚

由于非流通的国家股、法人股具有控股性质以至于他们能够较容易地对股市供求关系进行控制,加之市场运作过程缺乏有效监管,机构或个人投机心理严重,这些从根本上决定了资本市场的价格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从而整个市场的大幅度波动和剧烈震荡在所难免。

(三)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不断恶化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我国仅四大行的不良资产就高达约2万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所占比重达20%,尽管近年来部分银行不良贷款比重增长趋势有所减缓(有的呈下降趋势),但由于金融压抑的长期积累,银行不良贷款比重仍然较大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不良贷款有可能会引发进一步恐慌,给本已遭受重创的系统带来难以想象的动荡。

(四)金融产品发展滞后制约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金融产品品种单一,投资者可自由选择的投资 渠道 狭窄,不能充分享受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严重制约实体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五、预防金融风险的几点对策

(一)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金融监管力度,给予风险管理部门一定职权

监管部门要积极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创新,提高风险监管水平同时,在控制好风险的前提下简化准入审批程序和审批环节,还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法规和部门规章,创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法制环境,促进新业务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建立一个权责利相互匹配的风险管理组织管理系统,并给予一定权力和承担相应的责任,获得相当的利益收益。若没严格有力的风险管理机构,间断和片面的管理将导致风险管理者无法从整体上准确获知和进一步控制风险。因此,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框架,应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从而保证管理没有疏漏且能落到实处。

(二)积极建设交易市场及深化交易机制市场化改革,为金融创新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我国市场主体还不够成熟,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所以应当积极探索学习国际 经验 ,建设交易市场,深化交易机制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全方位高效的金融监管体制。

(三)加强对银行业资产的监管,为金融机构准备充足的保证金和准备金

近些年来,国内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居高不下,近几年,国家加大金融监管力度,通过清收剥离盘活核贷等办法,不良贷款率明显降低,已降至目前的不足10%,为中资银行和国际金融接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金融创新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从目前看,金融监管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国有银行还背负着不良贷款的沉重包裹,这极大地妨碍了它们与国际金融的接轨,实现全球的经济发展战略。所以银行资产的监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实现有效监管,才能降低不良贷款率,为金融机构实现全球战略准备充足的保证金和准备金。

(四)强化息技术风险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投资战略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银行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对信息科技手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银行业安全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也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利用现有的科技手段,提高风险防范度。金融机构要据未来的收益确定长远投资目标,寻求投资机会。并于国际金融接轨,创造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总之,在金融危机形势下,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对银行资产实行有效监管,尤其是对创新产品收益和风险状况的了解,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承受能力,为我国金融业创造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浩.四大战术“管住”金融风险[J].新理财,2010,(2).

[2]刘明伟.探析金融危机下的金融风险管理[J].中国商界,2009,(12).

[3]刘瑶.浅谈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风险管理[J].金融管理,2009,(11).

[4]陶海映.金融危机对金融风险管理的启示[J].统计 教育 ,2009,(11).

[5]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目前存在六大混沌[J].证券日报,2003,(10).

金融创新中的风险管理

【摘要】金融创新是促进金融发展的重要手段,它为金融发展提供了新鲜血液。但随着金融业的逐步开放,创新活动日趋增加,随之而来的便是金融风险的凸显。本文通过对金融创新中金融风险的分析,提出了应对金融风险策略,为以后风险管理的研究打好理论基础。

【关键词】金融创新 金融风险 风险管理

在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业里,金融创新是发掘潜在利润的重要工具。但是由于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金融业开始重视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为了保证金融创新的可持续效应,需要加强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

一、金融创新概念

金融创新问题首次被提出是在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所撰写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我国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内部各构成要素的重新组合,以及对各要素进行创新性变革而创造产生的新事物。从以往对金融创新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金融创新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是将金融行业历史发展的重大变革作为一次次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就是金融业发展史的真实写照,没有金融创新的存在就没有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中观层面是指政府或金融机构为转移经营风险,降低经营成本,适应经济环境,通过改变金融中介功能,创造一个具有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高效率资金营运体系的过程。微观层面是指金融工具的创新。对金融工具的创新主要可分为信用创新型、风险转移创新型、增加流动创新型和股权创造创新型。

由此可知,我们可以认为金融创新是改革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创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目前无法取得的潜在利润的过程,它是一个为盈利动机推动、缓慢进行、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二、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表现

任何创新活动都会伴随着风险,而这种风险有的是可预知的,有的是不可预知的。金融创新活动也势必无法摆脱金融风险的束缚,随着金融创新的全面发展,金融风险也会随之加强,随之而来的是复杂化和集中化的高风险。其具体表现为:

首先,金融创新导致金融市场风险加强。金融创新不断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但同时也为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隐患。这种风险是金融中介组织普遍面临的风险,不管是资本市场还是货币市场,都会受到金融风险的影响。资本市场所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资本金不足,资产规模小和业务风险突出。而货币市场主要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盈利水平下降、不良资产比例增高。金融市场通过创新来不断地赢取潜在利润,但由于市场基础条件的缺陷,导致创新风险的加强,这需要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来弥补风险所带来的隐患。

其次,金融创新导致金融系统风险加剧。金融系统是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共同构成的有机体,市场资金通过系统从资金盈余方向资金短缺方移动。这种建立在资金流动基础上的系统使得金融机构间保持者密切的交往,形成了以资金为纽带的合作关系,而这种相关性也导致了个体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直接波及到系统内的其他金融机构,这种金融风险具有迅速扩张的特点,从而直接影响到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最后,金融创新导致金融经营风险加深。金融创新促进金融机构间的不断竞争,而这种竞争导致了金融机构的只求高收益的行为,这种行为必然会伴随着高风险到来,这便导致金融机构信誉值的下降。这直接加深了金融行业的经营风险,经营的潜在风险一旦变成现实必将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防范金融创新风险的对策

金融创新为金融行业带来潜在盈利的同时,也使得金融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因此,金融中介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需要防范金融风险的产生。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风险已经成为金融中介结构面临的主要风险。现阶段,我国金融机构所创新的金融工具具有较低的风险定价,风险转移能力也较弱,因此,提高市场风险管控能力是目前金融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金融创新的驱动下,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也要进行改善。金融监管是一国政府为保证宏观经济平稳有序进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通过一定的金融主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和一定程序,对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实行检查、组织、协调的过程。政府监管部门既要积极鼓励金融机构的创新,规范创新行为,提高监督管理水平,又要完善相关的金融政策和法规,建立合理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创新环境。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种趋势也势必加强了国际化的金融合作。加强国际金融行业的合作可以了解国际先进的金融理念,通过金融市场信息共享能够为金融创新提供宝贵的知识型经验。不仅如此,我国监管组织还可以参与到国际监管组织内,参照国际化标准制定我国金融业务的相关规则,使之达到全面的金融合作。

四、结语

金融创新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它的成长需要金融机构、投资者和政府监管机构的共同推动。政府监管部门要将公共利益放到首位,监督金融中介机构向金融投资者告知风险信息,使金融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保护。政府监管部门还要与金融机构共同履行对金融投资者教育的责任,无偿性地向金融投资者普及金融知识。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要充分分析金融市场状况,对金融产品的研发要立足于当下金融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更有效地降低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郑明川,包万根,蒋建华.论我国的金融创新及其风险管理[J].商业研究,2003(20).

[2]张晓琴,冯莉.论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J]. 商业研究,2005(02).

[3]阙鑫华,陈明贺.浅谈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07 (07).

找了一篇完整的论文,内容如下:金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对外国际关系的核心内容,也是自从上世纪以来继原材料、产品市场竞争之后的第三次竞争焦点,因而,金融体系健全性及金融运行机制的有效性就显得至关重要。但由于金融所特有的货币信用经济属性,决定着其中的不确定性与投机因素比其他任何一种资源配置机制都来得大,即金融风险是伴随金融制度建立与发展过程的客观问题,能否正确认识并予以有效地防范与化解,是确保金融安全的关键,关系到金融制度及金融市场的效率。实际上,由于金融几乎是贯穿于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所有方面,所以,以风险控制为基调的金融安全,已成为当今一国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的重要标志。这也正是从亚洲开始并漫及到全球的金融动荡所深刻说明的问题。 一、对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风险的几点认识1.金融风险已成为影响最大的越来越集中的社会风险。由于金融资本经营的相对集中,以及对实体经济的全面渗透乃至控制,使得金融部门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牵引资源配置的核心,即通过金融资本的流动就可影响甚至决定着人力资本、其他物质资本以及技术要素的流向与相互结合,因而对于现实生产力的形成和整个实体经济效率是至关重要的。但金融资本的集中,也使其人为操纵因素与投机意味愈加浓烈,尤其是以金融资本为直接经营对象的“金融创新”形式的发现与广泛使用,致使金融资本极易脱离实体经济而单独运行。如果失去了产业资本的广泛支撑,金融资本营运的不确定性及其决定的风险也就更大。这说明,现代市场经济本身所带有的市场性金融风险随着金融资本的日益集中也变得集中化了。问题的关键是,一旦当这种集中性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不仅会造成金融资本营运的中断,更为严重的是,它将影响甚至极大地破坏着实体经济效率,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秩序。1997年以来由货币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最终导致了某些国家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混乱,就是有力的证明。 2.体制或机制因素越来越加剧了金融风险的积累。除了金融制度与金融市场所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外,随着以自由化、国际化、一体化以及证券化为特征的全球性金融变革趋势向各个国家的漫延,普遍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反应,也使各国的经济体制、法律制度与监管能力在对这种趋势的反应中变得日益突出与重要。但由于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甚至尚未建立的基础上,就片面地以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来带动经济发展,使高度市场化的金融制度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实体经济之间出现了较大的磨擦与冲突,这种体制因素所导致的不协调与不确定性的增大,就使得以信用风险、政策风险、管理风险与犯罪风险为主要内容的一类金融风险,成为金融动荡与金融危机的潜在隐患。 当我们对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予以考察时会发现,随着金融变革的进展,金融法律经历了一个由开始时强调管制到后来强调监管以及再后来的放松监管的过程,但发达国家的“放松监管”强调的是在利率自由化与金融市场国际化过程中的“有效监管”。在新兴市场国家与地区,“放松监管”变成了消极的“不加监管”,明显的表现是,金融立法滞后,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体系支离破碎,透明度不够,监管效率低下。这种状况,必然加剧了金融风险的积累。3.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同政府财政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尽管要求政府减少干预的自由市场经济思想在过去几十年间的影响较大,但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资本规模的日趋扩张,金融部门的“外部性”也越来越明显,一家金融机构的破产会涉及到大量产业企业与家庭的利益损失,因而不管是国有的还是非国有的金融机构,这种“外部性”的扩展已使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准公共部门”,金融产品的经营也就成为一种“准公共产品”的营运。如此情况下,就不能不与政府财政有关。事实上,当今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动荡,没有哪一个不是由政府财政作为最后危机的解决者的,至于解决的效果如何,能否制止危机的进一步漫延,则要视各国财政实力而言。1980年以来,全球已有120个国家发生了严重的金融问题,这些国家为解决这些问题所直接耗费的资金高达2500亿美元。这说明,没有强大坚实的财政基础,就不可能有稳健可靠的金融市场,也就没有切实的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对当前我国金融风险及其防范与化解的分析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加快以及金融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日益开放的国民经济中金融资本的集中趋势明显,也必然伴有不可忽视的金融风险。但从我国能够顶住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这一事实看,我们对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因而,我们既应对主要的金融风险隐患有明确足够的认识,又应在吸收他国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发挥已有的优势,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增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能力。 (一)对我国金融风险隐患中的主要因素分析。1.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比重较高。在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由于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融资格局以银行的直接融资为主,在统一利率政策指导下,对支持企业不断增长的投资需求以及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改革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级政府对银行的日常经营干预较大,不仅信贷资金的经营带有“半财政”性质,而且扭曲了银企关系;在近几年的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债、废债现象严重,这无疑加重了银行的压力。长期积累的结果,便是银行不良贷款比重较大,风险资产占银行总资产的份额超过40%(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应收未收利息数额较大。其中,由于我国财政集中的国民收入在过去的20年间逐年减少,财力较紧,因而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补充较少,使其资本充足率较低,影响了抵抗风险的能力;其他综合性商业银行,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高通胀时代,高息揽储现象严重,相互融资较乱,信贷资金运用的约束性较差;由城市信用社为基础组建而成的城市合作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过去的信用社乱集资现象严重,亏损较大,使其营运隐含着较大风险。 2.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日益暴露。我国的非银行机构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等。信托投资公司是由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各家商业银行的总行与分支行建立的规模较为庞大的一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进行清理前的1995年底,全国具有法人资格的信托投资公司共有393家(其中地方性公司为369家),资产运用额仅次于当时的国家银行与城市信用社。这类机构在发展中演化为“金融百货公司”,不但与商业银行一样从事存贷款与投资业务,也大量染指证券经营业务。然而,由于种种因素导致金融信托机构资产质量下降,不良资产增加。据人民银行统计,许多公司的逾期待收贷款占贷款总额的50%以上,一些公司净资产为负数;全国所有信托投资公司的帐面统计资本充足率为6%,有些机构的这一指标为负数。成为当前金融风险主要隐患之一。证券公司作为新兴证券市场上的中介机构,在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之前,设置较为混乱,不但数量众多,与证券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很不适应,造成相互间的恶性竞争和对证券经营市场的垄断局面,影响了市场的效率;而且,由于缺乏必要的证券业财务会计制度,监管落后,使这些机构经营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大量证券经营机构通过各种渠道从商业银行折借巨额资金,申购新发股票和进行二级市场炒作,不仅使股票一、二级市场不公正交易严重,而且将资本市场风险传导到货币市场,危害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几乎所有证券经营机构在前几年都通过开具大量空头代保管凭证,进行国债卖空,套取社会资金,用于投机交易,由此积欠了目前仍在清理的数额惊人的债务;随着参与证券市场投资人数的增加,各家证券经营机构吸附大量支付保证金,由于没有纳入统一的渠道进行监管,几乎没有一家证券经营机构不挪用这部分资金头寸用于自营业务的,其中隐含的风险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与此同时,随着保险公司数量的增加,在各家公司片面追求保费收入的过程中,不乏随意利用保单圈套社会资金的较混乱现象。而由于法规制度和现实市场环境的限制,迅速聚集的保费资金没有适当正常的投资渠道,这其中的风险积累也值得重视。 3.金融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所隐含的风险。金融资源基本上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的间接融资渠道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渠道配置的。就我国目前间接金融配置看,金融机构对非国有经济的支持不够,而非国有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与促进就业的重要支撑,非国有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63%。但直接金融资源配置却并未适应这种国民经济格局的变化,银行信贷政策基本没有考虑个体私营企业的需求,按1997年底的余额计算,全部金融机构对乡镇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总额6.75%,对三资企业的贷款占2.52%,对私营企业及个体经营单位的贷款占0.52%,国有企业贷款占到90%左右,但国有企业仅占全社会总产值的1/3左右,融资与产值贡献率极不协调。这说明,金融机构的绝大部分资金在效率相对低下的环境中运行,如此信贷资金配置,不仅不符合经济增长格局的要求,而且孕育的金融风险也值得关注。 4.股份公司及其证券、期货市场的不规范因素太多,投机成份较大。在健全理想的股票市场上,股票应是能够长期获取股息红利的“投资证券”、能够支配公司财产经营的“支配证券”以及获取价差资本利得的“投机证券”的统一体。但在我国目前的股票市场上,由于占大部分的法人股、国家股不能流通而造成了如下结果:一是尚无法通过股票市场开展并购交易行为,加之董事会基本由国家股东与法人股东把持,从而不但使已上市流通的股票难以起到“支配证券”的作用(通过场内股票买卖不能实现控股目的),而且影响了股市对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的贡献。二是导致分红回报率非常低,甚至根本不予分红派息,这一方面由于目前的股份公司是按面值分红派息的,与利用人为高价筹集的巨额资本金相比,分红率自然低,其中的不合理是显然的,难免不使股份公司异化;另一方面股份公司中法人股份与国家股份的产权仍不清晰,其中蕴含的不平等使二级市场上的交易者对现金红利的要求极低,这使上市流通股票几乎失去了“投资证券”功能。三是目前股权结构所决定的产权关系不清晰及其衍生物(如流通权的不同、配股权转让的差异同表决权、分红派息权相同的矛盾等)的影响,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二级市场的价格均必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大幅度波动也就难免。况且,非流通的国家股、法人股的控股性质,以及他们对股市供求关系的控制,使目前股份公司渐渐偏离了个人股东的广泛支持,不管是机构还是个人均无法将股票作为投资证券、支配证券进行资,而大多利用高股价进行投机,但这种投机又进一步引起了股价上升与大幅度波动。这其中的泡沫与风险将直接威胁到股市与股份制度的正常发展。 (二)对防范与化解我国主要金融风险的建议。 1.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优势。不同于已受到危机冲击的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与地区的是,我国至少在以下五个方面对防范外来金融风险冲击是位居优势的:一是虽然我国利用外资数量巨大,最近五年来吸引与利用外资2000多亿美元,但基本上是长期的直接性投资,这不仅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且没有短期资本投资冲击的问题。二是1994年开始的外汇体制改革,为防止大量投机资本的入侵奠定了基础;尽管后来同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8条款,实现本国货币经常性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但这是在我国外汇储备已比较充足的基础上所作的改革,因而是有坚实保障条件的。三是我国主要加强同世界与亚洲开发银行的合作,经过努力,从这两个国际金融机构争取了大量贷款,并全部直接投资到产业部门、能源与运输系统的改造、农业发展、环保以及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上;与此同时,在争取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贷款中,我国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政策,并未因此受到人家的牵制,主动性较大。四是我国在积极推进对外开放进程中,始终立足于国情,根据国内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与监管能力,谨慎行事,比如,我国政府已确定只有当中央银行的监管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考虑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可兑换问题,这对我国防范国际金融投机势力的冲击是至关重要的。五是我国经济仍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人民币币值稳定,人民群众信心充足,这是我国抵抗金融风险的最根本力量。 2.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与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对上述各种主要金融风险隐患应予以高度重视,在继续充分发挥我国特有优势的同时,切实采取措施予以防范与化解。 第一,加快企业与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理顺银企关系,活化银行资产。1998年财政部发行了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使其资本充足率达到国际标准,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但最根本的还是应当加快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按《商业银行法》规定,切实落实分业经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强化约束机制等改革措施;在对银行信贷资产按风险标准分类并予以有效管理,加大对不良资产存量进行重组与清理的同时,还应积极推进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理顺银企关系。经过改革至少能够解除目前困扰银企关系的信息约束问题,使银行与产业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上具有竞争意识的企业实体,从资产营运效益出发,银行努力寻找值得贷款的企业,企业也可自由选择能够给予贷款的银行,在这种基于效益基础上的相互寻求对象的过程中使信息畅通,以求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第二,加大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对于问题较多的信托投资公司,在清理的基础上坚决与各级政府部门脱钩,杜绝经营资金的财政化;基于目前国际社会对中国金融机构问题关注较多,国际金融动荡尚未平息,为了避免引起过大的波动及对信心的消极影响,对信托投资公司的清理应慎重,主要应按金融信托的应有原则积极进行改组,尽量实行平衡过渡。对于证券经营机构,应尽快建立健全有关证券业财务会计制度,完善 有关会计帐户体系结构,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对证券投资清算资金的监督作用。 第三,提高银行信贷政策与资本市场政策对非国有经济的支持力度,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一是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应以收益与风险的衡量为主要标准,扩大对发展前景较好的非国有企业的信贷支持,建议随着各家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部”的成立,真正将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支持列入各行的年度贷款计划中,作为中央银行起引导作用的“指导性贷款规模”中也应明确列出对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支持意见。二是向非国有经济开放证券融资市场,特别是对于进入基础产业、高科技、制造业的非国有企业,允许并引导其根据现代股份制企业制度改制上市,进行股权融资,通过资本市场获得持续发展的资本。与此同时,对于符合条件的非国有企业,也应允许按一定程序与要求发行债券融资,经过市场自律组织的审查,也可上市交易,以改善企业资本结构。 第四,在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加强金融管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当今世界已不可避免地朝着全球化方向迈进,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对外开放政策是我国顺应历史潮流的要求,也是确保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20年的对外开放实践,外资流入已不同于当初纯粹工业资本的引进,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地以银行、保险、基金、证券等为内容的金融资本开始流入中国,这无论对保持海外工商资本持续投资我国并保障其稳定性,还是对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都是必要的。但是,金融资本相比工商业资本的流入,附带着更大的风险因素。因此,今后在继续吸引科技含量高的工业资本流入的同时,应当视经济现实需要,加快金融监管标准与体制的建设,在总量控制的原则下,积极稳妥地吸引金融资本的流入,并重点从外汇管理制度与行业、企业准入的程度上予以严格监控。 第五,积极推进财政改革,增强财政实力,为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与风险化解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就当前来说,应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积极推进已经确定的以“费改税”为重点的新一轮财税改革,并加强财政管理,提高效率,将现行税制范围内应收的税收及时足额地收缴国库;通过编制“国有资本预算”,加强对国有资本营运的监控,确保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特别是当涉及到国有资产变现时,能够保证政府财政的应有收入;在节约的原则下,调整财政公共投资方向,重点转向非盈利性公共工程项目投资,等等。以此促进财政机制的完善与财力的充盈,使其成为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坚强后盾。 第六,在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中,优化股权结构,通过市场逐步明晰产权,借此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与发展奠定可靠合理的制度基础,减少由过份投机行为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第七,健全金融立法,强化金融执法与监管力度。金融经营活动应在严格明确的法律法规制度界定下进行,为此,应当针对我国已开始运行的证券、期货、信托业加快相关法律的立法进度;对于已有法律法规,在健全监管体系的同时,强化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金融犯罪行为,确保健康的金融秩序

农村信用社改革初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