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青年参与量子力学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青年参与量子力学研究论文

1、意义[编辑本段]量子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之一。量子论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关于自然界的表述方法和思考方法。量子论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为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它能很好地解释原子结构、原子光谱的规律性、化学元素的性质、光的吸收与辐射等。1928年狄拉克将相对论运用于量子力学,又经海森伯、泡利等人的发展,形成了量子电动力学,量子电动力学研究的是电磁场与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1947年,实验发现了兰姆移位。1948-1949年,里查德·费因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施温格(J.S.Schwinger)和朝永振一郎用重正化概念发展了量子电动力学,从而获得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为量子论的创立及发展作出贡献的科学家[编辑本段]维恩(Wilhelm Wien) 瑞利(Lord Rayleigh) 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 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 路易·德布罗意(Prince Louis-victor de Broglie) 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 海森伯(Werner Karl Heisenberg) 玻恩(Max Born) 里查德·费恩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 H.赫兹(Heinrich Rudolf Hertz) 密立根(Robert Andrews Millikan) 爱因斯坦波尔3、量子论的发展历程[编辑本段]量子理论的创建过程是一部壮丽的史诗: 量子论的初期:1900年普朗克为了克服经典理论解释黑体辐射规律的困难,引入了能量子概念,为量子理论奠下了基石。随后,爱因斯坦针对光电效应实验与经典理论的矛盾,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并在固体比热问题上成功地运用了能量子概念,为量子理论的发展打开了局面。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有核模型的基础上运用量子化概念,提出玻尔的原子理论,对氢光谱作出了满意的解释,使量子论取得了初步胜利。随后,玻尔、索末菲和其他物理学家为发展量子理论花了很大力气,却遇到了严重困难。旧量子论陷入困境。 量子论的建立: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假说,将波粒二象性运用于电子之类的粒子束,把量子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1925年-1926年薛定谔率先沿着物质波概念成功地确立了电子的波动方程,为量子理论找到了一个基本公式,并由此创建了波动力学。几乎与薛定谔同时,海森伯写出了以“关于运动学和力学关系的量子论的重新解释”为题的论文,创立了解决量子波动理论的矩阵方法。1925年9月,玻恩与另一位物理学家约丹合作,将海森伯的思想发展成为系统的矩阵力学理论。不久,狄拉克改进了矩阵力学的数学形式,使其成为一个概念完整、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1926年薛定谔发现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从数学上是完全等价的,由此统称为量子力学,而薛定谔的波动方程由于比海森伯的矩阵更易理解,成为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4、量子力学发展中的争论[编辑本段]量子力学虽然建立了,但关于它的物理解释却总是很抽象,大家的说法也不一致。波动方程中的所谓波究竟是什么? 玻恩认为,量子力学中的波实际上是一种几率,波函数表示的是电子在某时某地出现的几率。1927年,海森伯提出了微观领域里的不确定关系,他认为任何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可能同时准确测量,要准确测量其中的一个,另一个就将是不确定的。这就是所谓的“不确定原理”。它和玻恩的波函数几率解释一起,奠定了量子力学诠释的物理基础。玻尔敏锐地意识到不确定原理正表征了经典概念的局限性,因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互补原理”。玻尔的互补原理被人们看成是正统的哥本哈根解释,但爱因斯坦不同意不确定原理,认为自然界各种事物都应有其确定的因果关系,而量子力学是统计性的,因此是不完备的,而互补原理更是一种权宜之计。于是在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进行了长达三四十年的争论,直到他们去世也没有作出定论。世纪发现之微观世界中的轮盘赌----量子论 如果说光在空间的传播是相对论的关键,那么光的发射和吸收则带来了量子论的革命。我们知道物体加热时会放出辐射,科学家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为了研究的方便,他们假设了一种本身不发光、能吸收所有照射 其上的光线的完美辐射体,称为“黑体”。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发现按麦克斯韦电磁波理论计算出的黑体光谱紫外部分的能量是无限的,显然发生了谬误,这为“紫外线灾难。”提供了依据。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物质中振动原子的新模型。他从物质的分子结构理论中借用不连续性的概念, 提出了辐射的量子论。关于量子论中的不连续性,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温度的增加或降低,我们认为是连续的,从一度升到二度中间必须经过0.1.度0.1度之前必定有0.01度。但是量子论认为在某两个数值之间例如1度和3度之间可以没有2度,就像我们花钱买东西一样,一分钱是最小的量了,你不可能拿出0.1分钱,虽然你可以以厘为单位计算钱数。这个一分钱就是钱币的最小的量。而这个最小的量就是量子。他认为各种频率的电磁波,包括光只能以各自确定 分量的能量从振子射出,这种能量微粒称为量子,光的量子称为光量子,简称光子。根据这个模型计算出的黑体光谱与实际观测到的相一致。这揭开了物理学上崭新的一页。量子论不仅很自然地解释了灼热体辐射能量按波长分布的规律,而且以全新的方式提出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整个问 题。量子论不仅给光学,也给整个物理学提供了新的概念,故通常把它的诞生视为近代物理学的起点。量子论:原子核世界中的开路先锋 量子假说与物理学界几百年来信奉的“自然界无跳跃”直接矛盾,因此量子理论出现后,许多物理学家不予接受。普朗克本人也十分动摇,后悔当初的大胆举动,甚至放弃了量子论继续用能量的连续变化来解决辐射 的问题。但是,历史已经将量子论推上了物理学新纪元的开路先锋的位置,量子论的发展已是锐不可当。第一个意识到量子概念的普遍意义并将其运用到其它问题上的是爱因斯坦。他建立了光量子理论解释光电效应中出现的新现象。光量子论的提出使光的性质的历史争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自牛顿以来,光的微粒说 和波动说此起彼伏,爱因斯坦的理论重新肯定了微粒说和波动说对于描述光的行为的意义,它们均反映了光的本质的一个侧面:光有时表现出波动 性,有时表现出粒子性,但它既非经典的粒子也非经典的波,这就是光的 波粒二重性。主要由于爱因斯坦的工作,使量子论在提出之后的最初十年 里得以进一步发展。 在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即电子围绕一个位于原子中心的微小但质量很大的核,即原子核的周围运动。在此后的20年中,物理学的大量研究集中在原子的外围电子结构上。这项工作创立了微观世界 的新理论,量子物理,并为量子理论应用于宏观物体奠定了基础。但是原 子中心微小的原子核仍然是个谜。原子核是微观世界中的重要层次,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是探索原子核奥秘所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原子量子理论被提出后不久,物理学家开始探讨原子中微小的质 量核--原子核。在原子中,正电原子核在静态条件下吸引负电子。但是什么使原子核本身能聚合在一起呢?原子核包含带正电质子和不带电的中 子,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排斥力,而且质子彼此排斥(不带电的中子没有 这种排斥力)。使原子核聚合在一起,并且克服质子间排斥力的是一种新 的强大的力,它只在原子核内部起作用。原子弹的巨大能量就来自这种强 大的核力。原子核和核力性质的研究对20世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放射现 象、同位素、核反应、裂变、聚变、原子能、核武器和核药物都是核物理 学的副产品。丹麦物理学家玻尔首次将量子假设应用到原子中,并对原子光谱的不连续性作出了解释。他认为,电子只在一些特定的圆轨道上绕核运行。在 这些轨道上运行时并不发射能量,只当它从一个较高能量的轨道向一个较 低轨道跃迁时才发射辐射,反之吸收辐射。这个理论不仅在卢瑟福模型的 基础上解决了原子的稳定性问题,而且用于氢原子时与光谱分析所得的实验结果完全符合,因此引起了物理学界的震动。玻尔指导了19世纪20到年 代的物理学家理解量子理论听起来自相矛盾的基本结构,他实际上既是这 种理论的“助产师”又是护士。玻尔的量子化原子结构明显违背古典理论,同样招致了许多科学家的不满。但它在解释光谱分布的经验规律方面意外地成功,使它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不过玻尔的理论只能用于解决氢原子这样比较简单的情形,对于多电子的原子光谱便无法解释。旧量子论面临着危机,但不久就被突破。在这方面首先取得突破的是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他在大学时专业学的 是历史,但他的哥哥是研究X射线的著名物理学家。受他的影响,德布罗意大学毕业后改学物理,与兄长一起研究X射线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问 题。经过长期思考,德布罗意突然意识到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应该推广到一切物质粒子,特别是光子。1923年9月到10月,他连续发表了三篇论文,提出了电子也是一种波的理论,并引入了“驻波”的概念描述电子在 原子中呈非辐射的静止状态。驻波与在湖面上或线上移动的行波相对,吉 它琴弦上的振动就是一种驻波。这样就可以用波函数的形式描绘出电子的 位置。不过它给出的不是我们熟悉的确定的量,而是统计上的“分布概 率”,它很好地反映了电子在空间的分布和运行状况。德布罗意还预言电 子束在穿过小孔时也会发生衍射现象。1924年,他写出博士论文“关于量 子理论的研究”,更系统地阐述了物质波理论,爱因斯坦对此十分赞赏。 不出几年,实验物理学家真的观测到了电子的衍射现象,证实了德布罗意 的物质波的存在。 沿着物质波概念继续前进并创立了波动力学的是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他从爱因斯坦的一篇论文中得知了德布罗意的物质波概念后立刻接受了这个观点。他提出,粒子不过是波动辐射上的泡沫。1925年,他推出了一个相对论的波动方程,但与实验结果不完全吻合。1926年,他改而处理非相对论的电子问题,得出的波动方程在实验中得到了证实。1925年,德国青年物理学家海森伯格写出了一篇名为《关于运动学和 力学关系的量子论重新解释》的论文,创立了解决量子波动理论的矩阵方法。玻尔理论中的电子轨道、运行周期这样古典的然而是不可测量的概念 被辐射频率和强度所代替。经过海森伯格和英国一位年轻的科学家狄喇克 的共同努力,矩阵力学逐渐成为一个概念完整、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波动力学与矩阵力学各自的支持者们一度争论不休,指责对方的理论有缺陷。到了1926年,薛定谔发现这两种理论在数学上是等价的,双方才消除了敌意。从此这两大理论合称量子力学,而薛定谔的波动方程由于更易于掌握而成为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 充满不确定性的量子论 海森伯格不确定原则是量子论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它指出,不可能 同时精确地测量出粒子的动量和位置,因为在测量过程中仪器会对测量过 程产生干扰,测量其动量就会改变其位置,反之亦然。量子理论跨越了牛 顿力学中的死角。在解释事物的宏观行为时,只有量子理论能处理原子和 分子现象中的细节。但是,这一新理论所产生的似是而非的矛盾说法比光 的波粒二重性还要多。牛顿力学以确定性和决定性来回答问题,量子理论 则用可能性和统计数据来回答。传统物理学精确地告诉我们火星在哪里, 而量子理论让我们就原子中电子的位置进行一场赌博。海森伯格不确定性 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受到了绝对的限制,并告诉我们要想丝毫不影响 结果,我们就无法进行测量。 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薛定谔在1935年就意识到了量子力学中不确定 性的问题,并假设了一个著名的猫思维实验:“一只猫关在一钢盒内,盒 中有下述极残忍的装置(必须保证此装置不受猫的直接干扰):在盖革计 数器中有一小块辐射物质,它非常小,或许在1小时中只有一个原子衰 变。在相同的几率下或许没有一个原子衰变。如果发生衰变,计数管便放 电并通过继电器释放一个锤,击碎一个小小的氰化物瓶。如果人们使这整 个系统自在1个小时,那么人们会说,如果在此期间没有原子衰变,这猫 就是活的。第一次原子衰变必定会毒杀了这只猫。” 常识告诉我们那只猫是非死即活的,两者必居其一。可是按照量子力 学的规则,盒内整个系统处于两种态的叠加之中,一态中有活猫,另一态 中有死猫。但是有谁在现实生活中见过一个又活又死的猫呢?猫应该知道 自己是活还是死,然而量子理论告诉我们,这个不幸的动物处于一种悬而 未决的死活状态中,直到某人窥视盒内看个究竟为止。此时,它要么变得 生气勃勃,要么立刻死亡。如果把猫换成一个人,那么详谬变得更尖锐 了,因为这样一来,监禁在盒内的那位朋友会自始至终地意识到他是健康 与否。如果实验员打开盒子,发现他仍然是活的,那时他可以问他的朋 友,在此观察前他感觉如何,显然这位朋友会回答在所有的时间中他绝对 活着。可这跟量子力学是相矛盾的,因为量子理论认为在盒内的东西被观 察之前那位朋友仍处在活-死迭加状态中。 玻尔敏锐地意识到它正表征了经典概念的局限性,因此以此为基础提 出“互补原则”,认为在量子领域总是存在互相排斥的两种经典特征,正 是它们的互补构成了量子力学的基本特征。玻尔的互补原则被称为正统的 哥本哈根解释,但爱因斯坦一直不同意。他始终认为统计性的量子力学是 不完备的,而互补原理是一种绥靖哲学,因而一再提出假说和实验责难量 子论,但玻尔总能给出自洽的回答,为量子论辩护。爱因斯坦与玻尔的论 战持续了半个世纪,直到他们两人去世也没有完结。 爱因斯坦对量子论的质疑 薛定谔猫实验告诉我们,在原子领域中实在的佯谬性质与日常生活和 经验是不相关的,量子幽灵以某种方式局限于原子的阴影似的微观世界之中。如果遵循量子理论的逻辑到达其最终结论,则大部分的物理宇宙似乎 要消失于阴影似的幻想之中。爱因斯坦决不愿意接受这种逻辑结论。他反问:没有人注视时月亮是否实在?科学是一项不带个人色彩的客观的事 业,将观察者作为物理实在的一个关键要素的思想看来与整个科学精神相 矛盾。如果没有一个“外在的”具体世界供我们实验与测量,全部科学不 就退化为追逐想象的一个游戏了吗? 量子理论革命性的特点,一开始就引起了关于它的正确性及其解释内容的激烈争论,在20世纪中这个争论一直进行着。自然法则从根本上将是 否具有随机性?在我们的观察中是否存在实体?我们又是否受到了观察的 现象的影响?爱因斯坦率先从几个方面对量子理论提出质疑。他不承认自然法则是随机的。他不相信“上帝在和世界玩骰子”。在和玻尔的一系列 著名的论战中,爱因斯坦又一次提出了批判,试图结实量子理论潜在的漏 洞、错误和缺点。玻尔则巧妙地挫败了爱因斯坦的所有攻击。在1935年的一篇论文中,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新证据:断言量子理论无法对自然界进 行完全的描述。根据爱因斯坦的说法,一些无法被量子理论预见的物理现 象应该能被观测到。这一挑战最终导致阿斯派特做了一系列著名的试验, 准备用这些试验解决这一争论。阿斯派特的实验详尽地证明了量子理论的 正确性。阿斯派特认为,量子理论能够预见但无法解释一些奇妙的现象, 爱因斯坦断言这一点是不可能的。由此似乎信息传播地比光速还快--很明 显地违背了相对论和因果律。阿斯派特的实验结论仍有争议,但它们已促 成了关于量子论的更多的奇谈怪论。 由玻尔和海森伯格发展起来的理论和哥本哈根派的观点,尽管仍有争 论,却逐渐在大多数物理学家中得到认可。按照该学派的观点,自然规律 既非客观的,也非确定的。观察者无法描述独立于他们之外的现实。就象 不确定律和测不准定律告诉我们的一样,观察者只能受到观察结果的影 响。按自然规律得出的实验性预见总是统计性的而非确定性的。没有定规 可寻,它仅仅是一种可能性的分布。 电子在不同的两个实验中表现出的波动性和粒子性这一表面上的矛盾 是互补性原理的有关例子。量子理论能够正确地、连续地预测电子的波动 性或粒子性,却不能同时对两者进行预测。按照玻尔的观点,这一矛盾是 我们在对电子性质的不断探索中,在我们的大脑中产生的,它不是量子理论的一部分。而且,从自然界中只能得到量子理论提供的有限的、统计性 的信息。量子理论是完备的:该理论未能告诉我们的东西或许是有趣的猜 想或隐喻。但这些东西既不可观测,也不可测量,因而与科学无关。 哥本哈根解释未能满足爱因斯坦关于一个完全客观的和决定性的物理 定律应该是什么样的要求。几年后,他通过一系列思维推理实验向玻尔发 起挑战。这些实验计划用来证明在量子理论中的预测中存在着不一致和错 误。爱因斯坦用两难论或量子理论中的矛盾向玻尔发难。玻尔把问题稍微思考几天,然后就能提出解决办法。爱因斯坦男买内过分地看重了一些东 西或者忽略了某些效应。有一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爱因斯坦忘记了考虑 他自己提出的广义相对论。最终,爱因斯坦承认了量子理论的主观一致 性,但他仍固执地坚持一个致命的批判:EPR思维实验。 1935年,爱因斯坦和两个同事普多斯基和罗森合作写了一篇驳斥量子理论完备性的论文,在物理学家和科学思想家中间广为流传。该论文以三个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合称EPR论文。他们假设有两个电子:电子1和电子 2发生碰撞。由于它们带有相同的电荷,这种碰撞是弹性的,符合能量守 衡定律,碰撞后两电子的动量和运动方向是相关的。因而,如果测出了电 子1的位置,就能推知电子2的位置。假设在碰撞发生后精确测量电子1的 位置,然后测量其动量。由于每次只测量了一个量,测量的结果应该是准 确的。由于电子1、2之间的相关性,虽然我们没有测量电子2,即没有干 扰过它,但仍然可以精确推测电子2的位置和动量。换句话说,我们经过 一次测量得知了电子的位置和动量,而量子理论说这是不可能的,关于这 一点量子理论没有预见到。爱因斯坦及其同事由此证明:量子理论是不完 备的。 玻尔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反驳说EPR实验非但没有证否量子理论, 而且还证明了量子理论的互补性原理。他指出,测量仪器、电子1和电子2 共同组成了一个系统,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测量电子1的位置的 过程中会影响电子2的动量。因此对电子1的测量不能说明电子2的位置和动量,一次测量不能代替两次测量。这两个结果是互补的和不兼容的,我 们既不能说系统中一个部分受到另一个部分的影响,也不能试图把两个不 同实验结果互相联系起来。EPR实验假定了客观性和因果关系的存在而得 出结论认为量子理论是不完备的,事实上这种客观性和因果性只是一种推 想和臆测。 现实世界中的量子论 尽管人们对量子理论的含义还不太清楚,但它在实践中获得的成就却 是令人吃惊的。尤其在凝聚态物质--固态和液态的科学研究中更为明显。 用量子理论来解释原子如何键合成分子,以此来理解物质的这些状态是再 基本不过的。键合不仅是形成石墨和氮气等一般化合物的主要原因,而且 也是形成许多金属和宝石的对称性晶体结构的主要原因。用量子理论来研 究这些晶体,可以解释很多现象,例如为什么银是电和热的良导体却不透 光,金刚石不是电和热的良导体却透光?而实际中更为重要的是量子理论 很好地解释了处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半导体的原理,为晶体管的出现奠 定了基础。1948年,美国科学家约翰·巴丁、威廉·肖克利和瓦尔特·布 拉顿根据量子理论发明了晶体管。它用很小的电流和功率就能有效地工 作,而且可以将尺寸做得很小,从而迅速取代了笨重、昂贵的真空管,开 创了全新的信息时代,这三位科学家也因此获得了195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 奖。另外,量子理论在宏观上还应用于激光器的发明以及对超导电性的解 释。 而且量子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也十分美好。科学家认为,量子力 学理论将对电子工业产生重大影响,是物理学一个尚未开发而又具有广阔 前景的新领域。目前半导体的微型化已接近极限,如果再小下去,微电子 技术的理论就会显得无能为力,必须依靠量子结构理论。科学家们预言, 利用量子力学理论,到2010年左右,人们能够使蚀刻在半导体上的线条的 宽度小到十分之一微米(一微米等于千分之一毫米)以下。在这样窄小的 电路中穿行的电信号将只是少数几个电子,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电子都会 造成很大的差异。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材料科学家马克斯·拉加利等人根据量子力学理论 已制造了一些可容纳单个电子的被称为“量子点”的微小结构。这种量子 点非常微小,一个针尖上可容纳几十亿个。研究人员用量子点制造可由单 个电子的运动来控制开和关状态的晶体管。他们还通过对量子点进行巧妙 的排列,使这种排列有可能用作微小而功率强大的计算机的心脏。此外, 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惠普公司和摩托罗拉公司等 都对这种由一个个分子组成的微小结构感兴趣,支持对这一领域的研究, 并认为这一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必定会获得极大的回报”。 科学家对量子结构的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要控制非常小的电子群的运动 即通过“量子约束”以使其不与量子效应冲突。量子点就有可能实现这个 目标。量子点由直径小于20纳米的一团团物质构成,或者约相当于60个硅 原子排成一串的长度。利用这种量子约束的方法,人们有可能制造用于很 多光盘播放机中的小而高效的激光器。这种量子阱激光器由两层其他材料 夹着一层超薄的半导体材料制成。处在中间的电子被圈在一个量子平原 上,电子只能在两维空间中移动。这样向电子注入能量就变得容易些,结 果就是用较少的能量就能使电子产生较多的激光。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正在对量子进行更深入的研 究。他们设法把量子平原减少一维,制造以量子线为基础的激光器,这种 激光器可以大大减少通信线路上所需要的中继器。 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詹姆斯·图尔斯的化学实验室用单个有机分子已 制成量子结构。采用他们的方法可使人们将数以十亿计分子大小的装置挤 在一平方毫米的面积上。一平方毫米可容纳的晶体管数可能是目前的个人 计算机晶体管数的1万倍。纽约州立大学的物理学家康斯坦丁·利哈廖夫 已用量子存储点制成了一个存储芯片模型。从理论上讲,他的设计可把1 万亿比特的数据存储在大约与现今使用的芯片大小相当的芯片上,而容量 是目前芯片储量的1·5万倍。有很多研究小组已制出了利哈廖夫模型装置 所必需的单电子晶体管,有的还制成了在室温条件下工作的单电子晶体 管。科学家们认为,电子工业在应用量子力学理论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有待 解决。因此大多数科学家正在努力研究全新的方法,而不是仿照目前的计 算机设计量子装置。 量子论与相对论能统一吗? 量子理论提供了精确一致地解决关于原子、激光、X射线、超导性以 及其他无数事情的能力,几乎完全使古老的经典物理理论失去了光彩。但我们仍旧在日常的地面运动甚至空间运动中运用牛顿力学。在这个古老而 熟悉的观点和这个新的革命性的观点之间一直存在着冲突。 宏观世界的定律保持着顽固的可验证性,而微观世界的定律具有随机性。我们对抛射物和彗星的动态描述具有明显的视觉特征,而对原子的描述不具有这种特征,桌子、凳子、房屋这样的世界似乎一直处于我们的观 察中,而电子和原子的实际的或物理性状态没有缓解这一矛盾。如果说这些解释起了些作用的话,那就是他们加大了这两个世界之间的差距。 对大多数物理学家来说,这一矛盾解决与否并无大碍,他们仅仅关心他们自己的工作,过分忽视了哲学上的争议和存在的冲突。毕竟,物理工作是精确地预测自然现象并使我们控制这些现象,哲学是不相关的东西。 广义相对论在大尺度空间、量子理论在微观世界中各自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基本粒子遵循量子论的法则,而宇宙学遵循广义相对论的法则,很难想象它们之间会出现大的分歧。很多科学家希望能将这两者结合起来, 开创一门将从宏观到微观的所有物理学法则统一在一起的新理论。但迄今 为止所有谋求统一的努力都遭到失败,原因是这两门20世纪物理学的重大学科完全矛盾。是否能找到一种比现有的这两种理论都好的新理论,使这两种理论都变得过时,正如它们流行之前的种种理论遇到的情况那样呢?

他还是她???当然是伟大的爱因斯坦

纯洁猫咪举人三级|消息|我的百科|百度首页新闻网页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百科文库帮助首页分类频道特色百科玩转百科百科用户百科校园百科合作手机百科个人中心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百科名片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美籍德裔犹太人,因为“对理论物理的贡献,特别是发现了光电效应”而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创立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掷骰子的上帝。他创立了代表现代科学的相对论,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他的深刻影响下与广泛应用等方面开创了现代科学新纪元,被公认为是自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物理学家。1999年(己卯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中文名: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外文名: Albert Einstein 国籍: 美国、瑞士双重国籍 民族: 犹太族 出生地: 德国乌尔姆市 出生日期: 公元1879年3月14日(己卯年) 逝世日期: 公元1955年4月18日(乙未年) 职业: 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 毕业院校: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苏黎世大学 主要成就: 提出相对论、质能方程式解释光电效应推动量子力学的发展 代表作品: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广义相对论基础》 荣誉: 1921年(辛酉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著名公式: E=mc^2 血型: O 目录人物简介履历家庭背景人物性格人物轶事主要成就图书信息展开人物简介履历家庭背景人物性格人物轶事主要成就图书信息展开编辑本段人物简介爱因斯坦的照片(8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Альберт Ейнштейн),出生在德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里。是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集大成者和奠基人,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原籍德国)。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伯尔尼专利局任职,在苏黎世工业大学担任大学教授。1913年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皇家科学院院士。1933年爱因斯坦在英国期间,被格拉斯哥大学授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LL.D)。因为受到纳粹政权以及希特勒的迫害,逃亡到美利坚合众国,担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工作,1940年加入美国国籍。编辑本段履历出生1879年3月14日上午11时30分,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乌尔姆市(Ulm, Kingdom of Württemberg, German Empire)班霍夫街135号。父母都是犹太人。父名赫尔曼·爱因斯坦,母亲玻琳。1881年(2岁),11月18日,爱因斯坦的妹妹玛娅在慕尼黑出生。学习1888年(9岁),爱因斯坦入路易波尔德高级中学学习。在学校继续受宗教教 5岁的爱因斯坦和3岁的妹妹育,接受受戒仪式,弗里德曼是指导老师。1889年(10岁),在医科大学生塔尔梅引导下,读通俗科学读物和哲学著作。1891年(12岁),自学欧几里德几何学(Euclidean geometry),感到狂热的喜爱,同时开始自学高等数学。爱因斯坦开始怀疑欧几里德的假定。1892年(13岁),开始读康德(Immanuel Kant)的著作。1894年(15岁),爱因斯坦一家移居意大利。1895年(16岁),自学完微积分(calculus)。 同年,爱因斯坦在瑞士理工学院(德文首字母缩写词ETH)的入学考试失败。爱因斯坦开始思考当一个人以光速运动时会看到什么现象。对经典理论的内在矛盾产生困惑。1896年(17岁),获阿劳中学毕业证书。10月29日,爱因斯坦迁居苏黎世并在瑞士理工学院就读。1899年(20岁)10月19日,爱因斯坦正式申请瑞士公民权。1900年(21岁)8月爱因斯坦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12月完成 少年时的爱因斯坦论文《由毛细管现象得到的推论》,次年发表在莱比锡《物理学杂志》上并入瑞士籍。1901年(22岁)3月21日,取得瑞士国籍。在这一年5-7月完成电势差的热力学理论的论文。毕业后1902年(23岁)6月16日,被瑞士伯尔尼专利局雇佣。1903年(24岁),他与大学同学米列娃.玛丽克结婚。他们结婚前就已经有了第一个孩子。1904年(25岁)9月,由专利局的试用人员转为正式三级技术员。1905年(26岁)3月,发表量子论,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4月向苏黎世大学提出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博士学位。5月完成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独立而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性原理,开创物理学的新纪元。这一年因此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1]1906年(27岁)4月,晋升为专利局二级技术员。11月完成固体比热的论文生活中的爱因斯坦(8张),这是关于固体的量子论的第一篇论文。1907年(28岁),升职为专利局一级技术员。1908年(29岁)10月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1909年(30岁)10月,离开伯尔尼专利局,任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0年(31岁)10月,完成关于临界乳光[乳]的论文。1911年(32岁),从瑞士迁居到布拉格。1912年(33岁)提出“光化当量”定律。1913年(34岁)重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14年(35岁)4月,爱因斯坦接受德国科学界的邀请。迁居到柏林,8月 即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虽身居战争的发源地,生活在战争鼓吹者的包围之中,却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战态度。 爱因斯坦小时侯的照片9月 爱因斯坦参与发起反战团体“新祖国同盟”,在这个组织被宣布为非法、成员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转入地下的情况下,爱因斯坦仍坚决参加这个组织的秘密活动。10月 德国的科学界和文化界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操纵和煽动下,发表了“文明世界的宣言”,为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辩护,鼓吹德国高于一切,全世界都应该接受“真正德国精神”。在“宣言”上签名的有九十三人,都是当时德国有声望的科学家、艺术家和牧师等。就连能斯脱、伦琴、奥斯特瓦尔德、普朗克等都在上面签了字。当征求爱因斯坦签名时,他断然拒绝了,而同时他却毅然在反战的《告欧洲人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这一举动震惊了全世界。1915年(36岁)11月,提出《广义相对论》引力方程的完整形式,并且成功地解释了水星近日点运动。 爱因斯坦1916年(37岁)3月,完成总结性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5月提出宇宙空间有限无界的假说。8月完成《关于辐射的量子理论》,总结量子论的发展,提出受激辐射理论。1917年(38岁),列宁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爱因斯坦热情地支持这个伟大的革命,赞扬这是一次对全世界将有决定性意义的、伟大的社会实验并表示:“我尊敬列宁,因为他是一位有完全自我牺牲精神,全心全意为实现社会正义而献身的人。我并不认为他的方法是切合实际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像他这种类型的人,是人类良心的维护者和再造者。”1919年(40岁),爱因斯坦与米列娃离婚,同年,与表姐艾尔莎结婚。1921年(42岁),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1月访问布拉格和维也纳。同年1月27日在普鲁士科学院作《几何学和经验》的报告。2月去阿姆斯特丹参加国际工联会议。 爱因斯坦和他的妻子和儿子4月5日—5月30日,为了给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的创建筹集资金,同魏茨曼一起首次访问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巴纳德勋章。在白宫受哈丁总统接见。在访问芝加哥、波士顿和普林斯顿期间,就相对论进行了4次讲学。6月访问英国,拜谒了牛顿墓地。1922年(43岁)1月完成关于统一场论的第一篇论文。3—4月访问法国,努力促使法德关系正常化。发表批判马赫哲学的谈话。4月参加国际联盟知识界合作委员会。7月受到被谋杀的威胁,暂离柏林。10月8日,爱因斯坦和艾尔莎在马赛乘轮船赴日本。沿途访问科伦坡、新加坡、香港和上海。11月9日,在去日本—上海的途中,爱因斯坦通过电报知道被授予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1月17日—12月29日,访问日本。1923年(44岁)2月2日,从日本返回途中,到巴勒斯坦访问,逗留12天。2月8日,成为特拉维夫市的第一个名誉公民。 爱因斯坦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从巴勒斯坦返回德国途中,访问了西班牙。3月,爱因斯坦对国联的能力大失所望,向国联提出辞职。6—7月,帮助创建“新俄朋友协会”,并成为其执行委员会委员。7月,到哥德堡接受1921年度诺贝尔奖金。并讲演相对论,作为对得到诺贝尔奖金的感谢。发现了康普顿效应,解决了光子概念中长期存在的矛盾。12月,第一次推测量子效应可能来自过度约束的广义相对论场方程。1924年(45岁)加入柏林的犹太组织,并成为缴纳会费的会员。6月,重新考虑加入国联。12月,取得最后一个重大发现,从统计涨落的分析中得出一个波和物质缔合的独立的论证。此时,还发现了波色—爱因斯坦凝聚。1925年(46岁)受聘为德苏合作团体“东方文化技术协会”理事。 爱因斯坦和他第二任妻子艾尔莎5—6月,去南美洲访问。 与甘地和其他人一道,在拒绝服兵役的声明上签字。接受科普列奖章。为希伯莱大学的董事会工作。发表《非欧几里德几何和物理学》。1926年(47岁)春,同海森堡讨论关于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接受“皇家天文学家”的金质奖章。接受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27年(48岁)2月在巴比塞起草的反法西斯宣言上签名。参加国际反帝大同盟,被选为名誉主席。10月参加第五届布鲁塞尔索尔维物理讨论会,开始同哥本哈根学派就量子力学的解释问题进行激烈论战。发表《牛顿力学及其对理论物理学发展的影响》。1928年(49岁)1月被选为“德国人权同盟”(前身为德国“新祖国同盟”)理事。春,由于身体过度劳累,健康欠佳,到瑞士达伏斯疗养,并为疗养青年讲学。发表《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至其最近的变化》。4月海伦·杜卡斯开始到爱因斯坦家担任终生的私人秘书。1929年(50岁)2月发表《统一场论》。 爱因斯坦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3月,50岁生日,躲到郊外以避免生日庆祝会。第一次访问比利时皇室,与伊丽莎白女皇结下友谊,直到去世之前一直与比利时女皇通信。6月28日获普朗克奖章。9月以后同法国数学家阿达马进行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争论,坚持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1930年(51岁)不满国际联盟在改善国际关系上的无所作为,提出辞职。5月,在“国际妇女和平与自由同盟”的世界裁军声明上签字。7月同泰戈尔争论真理的客观性问题。12月11日—1931年3月4日,爱因斯坦第一次到美国访问,主要在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讲学。12月13日,沃克市长向爱因斯坦赠送纽约市的金钥匙。 爱因斯坦12月19日—20日,访问古巴。发表《我的世界观》、《宗教和科学》等文章。1931年(52岁)3月从美国回柏林。5月访问英国,在牛津讲学。11月号召各国对日本经济封锁,以制止其对中国的军事侵略。12月再度去加利福尼亚讲学。为参加1932年国际裁军会议,特地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演讲。发表《麦克斯韦对物理实在观念发展的影响》。1932年(53岁)2月,对于德国和平主义者奥西茨基被定为叛国罪,在帕莎第纳提出抗议。3月从美国回柏林。5月去剑桥和牛津讲学,后赶到日内瓦列席裁军会议,感到极端失望。6月同墨菲作关于因果性问题的谈话。7月同弗洛伊德通信,讨论战争的心理问题。号召德国人民起来保卫魏玛共和国,全力反对法西斯。1932年12月10日,和妻子离开德国去美国。原来打算访问美国,然而,他们从此再也没有踏上德国的领土。1934年(55岁)文集《我的世界观》由其继女婿鲁道夫·凯泽尔编辑出版。1935年5月到百慕大作短期旅行。在百慕大正式申请永远在美国居住。这也是他最后一次离开美国。获富兰克林奖章。爱因斯坦,封面为爱因斯坦和他的第二任妻子(20张)同波多耳斯基和罗森合作,发表向哥本哈根学派挑战的论文,宣称量子力学对实在的描述是不完备的。为使诺贝尔奖金(和平奖)赠予关在纳粹集中营中的奥西茨基而奔走。1936年(57岁)开始同英费尔德和霍夫曼合作研究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12月20日妻艾尔莎病故。发表《物理学和实在》、《论教育》。1937年(58岁)3—9月参加由英费尔德执笔的通俗册子《物理学的进化》的编写工作。3月声援中国“七君子”。6月同英费尔德和霍夫曼合作完成论文《引力方程和运动问题》,从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推导出运动方程。1938年(59岁)同柏格曼合写论文《卡鲁查电学理论的推广》。1939年(60岁)8月2日在西拉德推动下,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美国抓紧原子能研究,防止德国抢先掌握原子弹。妹妹玛雅从欧洲来美,在爱因斯坦家长期住下来。1940年5月15日发表《关于理论物理学基础的考查》。5月22日致电罗斯福,反对美国的中立政策。10月1日取得美国国籍。1941年(62岁)发表《科学和宗教》等文章。1942年(63岁)10月在犹太人援苏集会上热烈赞扬苏联各方面的成就。1943年(64岁)5月作为科学顾问参与美国海军部工作。1944年(65岁)为支持反法西斯战争,以600万美元拍卖1905年狭义相对论论文手稿。发表对罗素的认识论的评论。12月同斯特恩、玻尔讨论原子武器和战后和平问题,听从玻尔劝告,暂时保持沉默。1945年(66岁)3月同西拉德讨论原子军备的危险性,写信介绍西拉德去见罗斯福,未果。4月从高等学术研究院退休(事实上依然继续照常工作)。9月以后连续发表一系列关于原子战争和世界政府的言论。1946年(67岁)5月发起组织“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担任主席。5月接受黑人林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写长篇《自述》,回顾一生在科学上探索的道路。5月妹妹玛雅因中风而瘫痪,以后每夜念书给她听。10月,给联合国大会写公开信,敦促建立世界政府。1947年(68岁)继续发表大量关于世界政府的言论。9月发表公开信,建议把联合国改组为世界政府。1948年(69岁)4—6月同天文学家夏普林利合作,全力反对美国准备对苏联进行“预防性战争”。抗议美国进行普遍军事训练。发表《量子力学和实在》。前妻米列娃在苏黎世病故。12月,作剖腹手术,在腹部主动脉里发现一个大动脉瘤。1949年(70岁)1月13日,爱因斯坦出院。1月,写《对批评的回答》,对哥本哈根学派在文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哲学家—科学家》中的批判进行反批判。11月“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停止活动。1950年(71岁)2月13日发表电视演讲,反对美国制造氢弹。4月发表《关于广义引力论》。《晚年集》出版。3月18日,在遗嘱上签字盖章。内森博士被指名为唯一的遗嘱执行人。遗产由内森博士和杜卡斯共同托管。信件和手稿的最终贮藏所是希伯莱大学。其他条款当中还有:小提琴赠给孙子伯恩哈德·凯撒。1951年(72岁)连续发表文章和信件,指出美国的扩军备战政策是世界和平的严重障碍。6月妹妹玛娅在长期瘫痪后去世。9月“原子能科学家非常委员会”解散。1952年(73岁)发表《相对论和空间问题》、《关于一些基本概论的绪论》。11月以色列第1任总统魏斯曼死后,以色列政府请他担任第2任总统,被拒绝。1953年(74岁)4月3日给伯尔尼时代的旧友写《奥林匹亚科学院颂词》,缅怀青年时代的生活。5月16日给受迫害的教师弗劳恩格拉斯写回信,号召美国知识分子起来坚决抵抗法西斯迫害,引起巨大反响。为纪念玻恩退休,发表关于量子力学解释的论文,由此引起两人之间的激烈争论。发表《〈空间概念〉序》。1954年(75岁)3月,75岁生日,通过“争取公民自由非常委员会”,号召美国人民起来同法西斯势力作斗争。3月被美国参议员麦卡锡公开斥责为“美国的敌人”。5月发表声明,抗议对奥本海默的政治迫害。秋因患溶血性贫血症卧床数日。11月18日,在《记者》杂志上发表声明,不愿在美国做科学家,而宁愿做一个工匠或小贩。完成《非对称的相对论性理论》。生病后1955年(76岁)2—4月同罗素通信讨论和平宣言问题,4月11日在宣言上签名。 爱因斯坦在伯尔尼的旧居3月写《自述片断》,回忆青年时代的学习和科学探索的道路。3月15日挚友贝索逝世。4月3日同科恩谈论关于科学史等问题。4月5日驳斥美国法西斯分子给他扣上“颠覆分子”帽子。4月13日在草拟一篇电视讲话稿时发生严重腹痛,后诊断为动脉出血。4月15日进普林斯顿医院。4月18日1时25分在医院逝世。

第五次索尔维会议结束以后,爱因斯坦并没有放弃对世界的经典描述,他仍然认为量子力学对世界本质的解释并不完备。 比如说,波恩的概率解释,爱因斯坦认为这只能算得上是对一个系统的概率描述,并不符合单个量子客体,因为爱因斯坦认为单个量子客体具有确定的物理量,只是我们现在还无法把握而已,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给出概率解释。 同样的,他也对测不准原理很不满意,他决定这次从测不准原理入手,证明量子力学的逻辑不一致,从而证明量子力学现在还算不上是一个完备的理论。 1930年的10月,爱因斯斯坦在第六次索尔维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这就是我们熟知的“爱因斯坦光盒”。 爱因斯坦说,现在有一个不透明的箱子,在箱子上开有一个小孔,里面装着一些光子,还有一个钟表,这个钟表作为计时装置链接这一个快门,可以控制小孔的开合。 整个装置用弹簧挂在支架上,下面有一个配重G,现在我们把箱子里的钟表和外面的钟表对好钟,也就是两个钟表的时间是同步的。 现在箱子上小孔处的快门瞬间打开,然后闭合,在这个过程中只允许一个光子逃逸,快门打开到闭合,这个极短的时间Δt可以根据外面的钟表测出来,因为里面的钟表和外面的钟表是同步的。 所以我们现在就测量出了时间,这个物理量,由于光子飞出去以后,整个箱子的质量会减小,质量变化的量Δm可以根据箱子上的指针测量出来; 然后根据,质能方程我们就能够知道能量的变化量ΔE,这样我们就同时准确地测量出了时间和能量这两个物理量。 那么你哥本哈根说的测不准关系就不成立。玻尔听了这个思想实验以后,瞬间就懵了,感觉这次像是被爱因斯坦击中了要害。 他一时间想不出这个思想实验那里有问题,玻尔整天都是面如死灰,闷闷不乐,海森堡和泡利还安慰玻尔说,没事没事,爱因斯坦的光盒肯定哪里有问题。 在当天会议结束以后,他们返回住处的的时候,就有了这张照片。 爱因斯坦笑了,笑得像一个刚考了满分的孩子。而玻尔的表情就显得比较凝重,他在后面追着爱因斯坦,不知道说着什么。 当天晚上,玻尔在房间里一直转圈,他思考问题的时候经常这样,据海森堡的回忆,当天晚上玻尔睡得很晚,第二天早晨,当他们再次见到玻尔的时候,玻尔的脸上已经乐开了花。 因为他想到了爱因斯坦错在了哪里?而且爱因斯坦要是知道了他所犯的错误,估计会被气得说不出话来。 玻尔说,光子逃逸以后确实能测量出能量的变化,但是当光子逃逸以后,整个箱子会在重力场中的位置发生变化,由于广义相对论的红移效应,这就导致了箱子内的钟表的时间发生改变,当箱子内的钟表不再和外面的钟表同步的时候,我们就无法精确的测量时间了。 你看看,爱因斯坦为了攻击量子力学,竟然把自己的相对论给忘了。爱因斯坦只能接受玻尔的反驳。 在与玻尔两次的交锋当中,爱因斯坦都败下阵来,其实他也承认量子力学肯定是包含了某种最高的真理,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总是觉得量子力学还不完备。 所以从以后,爱因斯坦也不再说量子力学的逻辑不一致,他将攻击方向转向了证明量子力学还不是一个完善的理论,也就是存在隐变量。 隐变量就是隐藏着的变量,还没有被我们发现的现实性的物理量,爱因斯坦认为,正是因为量子力学没有考虑到这个变量,所以才有了几率解释,才有了测不准关系。 比如说,以前我们没有发现原子的时候,我们就无法对气体表现出来的温度和压力做出描述,那么原子就是一个隐变量,当我们确认了有原子存在的时候,只要算出他们的平均动能,那气体的温度和压力就得到了解释。 在第六届索尔维会议结束以后,爱因斯坦就和玻尔很少有接触了,1934年因为德国 社会 的问题,爱因斯坦来到了美国,他选择在普林斯顿度过他的后半生。 在普林斯顿大学,爱因斯坦只有两件事,他关于统一场论的梦想,就像麦克斯韦当年统一电磁和光学一样,他希望将电磁理论和引力统一起来。 这个方向和逻辑没有问题,现在的物理学的终极任务就是寻找可以描述万物的统一理论,只需要一个方程就可以解释四种基本自然力。 爱因斯坦是第一个尝试和上帝对话的人,虽然他失败了,但他的理想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尊重,而且爱因斯坦还觉得,只要有了统一场论,就能证明量子力学是不是完备。 因为量子力学应该是统一场论的副产品。这个逻辑也没有问题,毕竟统一场论是万物至理。 不过就在爱因斯坦还抓着量子力学的尾巴不放的时候,量子力学已经在各个方面展现出了他的魔力,年轻的物理学家不再讨论量子力学是否完备,也不在乎量子力学对世界的解释是否违反直觉。 他们利用量子力学解决了很多的问题,也做出了很多新的发现,比如在1930年,剑桥的查德威克就发现了中子,费米和他的团队发现了中子可以诱发重核裂变,开创了核物理。 1932年,卢瑟福的实验室制造出了第一台粒子加速器,开启了高能物理的时代。与此同时,人们还发现了中微子的迹象,等等。 所以在当时的年轻人眼里,爱因斯坦就是一个无法接受量子力学的“老白痴”,说爱因斯坦是过去的 历史 遗迹,爱因斯坦也承认在普林斯顿就有一些年轻人这样说他。 因此,就很少有研究生去找爱因斯坦,毕竟爱因斯坦的研究方向也很难出啥成果。不过,毕竟爱因斯坦是可以比肩牛顿的人,总会有一些小迷弟,比如罗森,25岁,1934年从麻省理工过来给爱因斯坦当助手,他俩还合作发表过一篇论文,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爱因斯坦-罗森桥,说的是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的虫洞。 还有一位小迷弟叫波多尔斯基,39岁,俄罗斯人,1935年初,爱因斯坦告诉他俩,自己已经有了可以证明量子力学不完备的想法了,并且口述了自己的观点。 罗森负责计算,波多尔斯基负责写文章,3月底他们就完成了这篇只有4页纸的论文,史称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论文,也就是众所周知的EPR论文。 论文题目为:可以认为量子力学所描述的物理现实是完备的吗?当然论文中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下节课在聊,EPR论文都说了啥。

易学与量子力学交叉研究论文

20世纪初,易学转轨之前奏(1900-1919)20世纪开初20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镇的易学,亦随之发生新旧交替,进入易学研究转轨的前奏期。清末易学名流俞樾于1906年逝世,他所著的《易贯》、《艮宦易说》、《邵易补原》、《易旁通变化论》、《周易互体徵》、《卦气值日考》等九种著作,很快就被人们置诸脑后,传统经学,曾经辉煌百代,而今己成为过眼云烟。经学家皮锡瑞在《经学通论》中对《易经》的评论,代表清代学者对易学的权威定论,很快就被疑古派推翻,而代之以崭新的易学观。唐海宗《医易通说》(1910)继承发展明代医学家张介宾的医易思想,开拓易学研究新领域,在医易会通研究中,发挥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人们对易学认识不清,常把易学和封建迷信、卜筮算卦等同起来,甚至视为禁区,很少有人深入研究。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易学研究逐渐兴起。1984年全国第一次周易学术讨论会的召开,促进了易学研究的发展。之后,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周易与自然科学研究》,为易学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90年8月,中国第一个易学研究会——安阳周易研究会成立,标志中国易学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易学研究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并影响和震撼了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易学已经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同,研究易学更是不乏其人,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80后90后,甚至国外的一些中国文化爱好者,均对易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据2012年文化部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发起和编撰的《中国传统文化名家大典--易学卷》收录,当代知名易学学者、爱好者就有二百二十七位,也系统地展示了当代易学研究成果,介绍了中国当代易学研究的代表人物,象邵伟华,唐明邦,廖墨香,李书有,张志春,曾仕强等老一辈学者,同时也收录了象梁惟朝,裴翁,谢金龙,毛杰,周汉辉、侯典民等一大批青年学者,是当代易学研究领域具有权威性的人物辞书,更是易学研究的时代鉴证。易学这一时期突出的易学家,无疑首推杭辛斋。他在狱中得名家指点,对《周易》有特殊领悟。他先后撰写了《学易笔谈》初集、二集,《读易条识》、《易楔》、《易数偶得》等七种著作,融会象数、义理,开拓新的象数易学理论,成为科学易的先驱者。他广泛引用当时中国人所理解的西方近代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知识,论述传统易学中的卦气、纳甲、爻辰、先、后天八卦,河图、洛书等,力图贯通古今哲学、科学、乃至宗教思想。杭辛斋易学思想充分体现了易学研究转轨过程中的博杂现象,既反映了中西文化的浅层会通,亦反映古代文化的蜕变过程。清末民初,展现清代易学余绪者尚有刘师培、马其昶、廖平等。他们的易学思想,在文化巨变中大都缺乏新意而为时代呼声所湮没。20世纪最初20年,易学同其他经学一样,面临历史批判的命运。“五四”新文化运动,易学转轨之初步(1919-194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中国传统文化经受了严峻挑战,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严厉批判,以科学与民主为核心的新文化,迅速普及。易学研究转轨,体现在四个方面。人文易学脱颖而出。易学家们受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抛弃封建时代“以传解经”的经学注疏传统,开始用西方近代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周易》,令人耳目一新。当时的易学哲学大体分两支。用近代西方哲学观点研究《周易》的,首推冯友兰及其《中国哲学史》(1930-1933),他以实证主义方法分析《周易》哲学,把易学哲学引进高等学府课堂,《周易》哲学令人刮目相看。朱谦之《周易哲学》(1923),用周易阴阳学说,论述宇宙生命的运动变化独具一格。吴康《周易大纲》(1938)、贾丰臻《易之哲学》(1941),都用《周易》原理及象数,论述宇宙运动的永恒性。揭示《周易》卦爻辞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坚持西方学术观点,看重《周易》蕴涵的中国古代的宇宙论。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和方法研究《周易》,“五四”以后成为新方向,实为以科学方法研《易》的拓荒期。郭沫若《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1927)、《周易之制作时代》(写于1935年),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周易》的开山之作,在学术界颇具影响。他最先揭示《周易》卦爻辞所反映的中国奴隶社会中渔猎、牧畜、商旅、耕种、工艺等方面的社会生活。苏渊雷《周易会通》(1934)、金景芳《易通》(1941)亦相继以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分析《周易》哲学思想。宣扬民主精神与社会革新思想。由于他们的努力,《周易》理论研究同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相适应。 以史证易,开拓易学研究新视野。是《周易》研究的又一新方向。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1926)、《论周易系辞传中现象制器的故事》(1930)以考古学方法研究《周易》,论证《周易》的作者及其产生的时代,将千百年来的经学研究方法远远抛在后面;胡朴安《周易古史观》(1942)、徐世大《周易阐微》(1947),力图从《周易》卦交辞中捕捉史影,以史事证明《周易》卦爻辞的文化内涵,思路开阔,但不乏牵附之处。易学训诂,别开生面。《周易》一书,文字大奥,向你难读。于省吾、闻一多、高亨等,力图结合甲骨文、金文、古文字学知识,对《周易》卦爻辞所涉及的名物、民俗作考释,还《周易》以本人而目。于省吾《周易新证》(1937)、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1941)、高亨《周易古经通说》《1943)、对《周易》的名称,性质;生产时代,卦爻辞所反映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古代风俗习惯,—一根据古文字、古文献作了考证、注释。他们既不重象数,亦不专谈义理,只在训诂释名、钧沉史事上下功夫,为后学者铺平前进道路。科学易破块启蒙。乃20世纪易学的新发展。受国外莱布尼兹、玻尔等著名科学家对《周易》象数青睐的影响,中国少近代科学家,独开新风,用近代自然科学成果阐述易学思想,亦以易学象数解释近代科学的某些原理,从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科学易著作,为易学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领域。沈仲涛《易卦与代数之定律》)(1924)、《易卦与科学》(1934),成为科学易的拓荒之作。他认为《周易》的每一卦,如同代数几何中的公式,在物理学、天文学中都有妙用。他的著作以英文发表,国内影响不大。造成较大影响的是薜学潜《易与物质波量子力学》(1937)、《超相对论》(为前书之普及本,1964年在台湾重版时改名《易经数理科学新解》)。此书将易学原理归结为易卦方阵演变定律。认为爱因斯坦相对论,狄拉克方阵算学,以及物质波、量子力学诸定律,都可同易方阵定律契合,此书一出,在易学界和科学界产生极大反响。他主张:“吾愿今之学者治《易》求诸物理,而治物理者求诸八卦。”治科学易者蔚然成风,盖由此时开端。二十世纪中叶,易学沉寂三十年(1949-1979)1949年后,对传统思想文化实行批判继承。直到60年代初,才在学术界掀起关于《周易》的一次学术讨论。北京大学哲学系冯友兰教授。率先发表易学论文,《易传的哲学思想》(1960)、《易经的哲学思想》(1961)。接着任继愈、李镜池、李景春、高亨、繁星等纷纷响应,掀起了关于《周易》成书的年代。《周易》的性质,《周易》的哲学思想等学术讨论。1961年李景春发表了《周易哲学及其辩证法因素》,接着发表续篇(1963),高亨亦发表《周易杂论》(1962)、新版《周易古经今注》(1962)。自1963年起。易学讨论转向《周易》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个别人物借口反对将《周易》思想现代化,着意把学术讨论引向政治思想批判,传布极左思潮,使这场易学讨论迅速陷于夭折,留下极坏的思想影响。本来在易学讨论中,学者们正准备整理出版自己的学术著作,如尚秉和《周易尚氏学》1963年编成,李锐地《周易探源》,亦于1963年编定,都未来得及出版,就被压下,直到80年代才得以问世。1975年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出版,可谓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由于学术界极左思潮作祟,学者们坚持“潜龙勿用”原则,易学研究实际上形成三十年沉寂的局面。个别学者仍在辛勤耕耘,熊十力的《乾坤衍》,是在1961年问世的,但在学术界并未造成影响。这一时期值得重视的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的出土。不过关于《帛书周易》的校释及研究成果,直到12年后才公之于世,当时并未形成研究热潮。20世纪晚期,易学空前兴盛(1979-1999)20世纪80年代,易学研究出乎意料地迎来了空前兴盛的局面。1984年在武汉召开第一次中国周易学术研讨会,1987年在济南举行第一次国际周易学术研讨会,海内外同时掀起了“周易热”。易学队伍不断扩大,周易学会和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迅速建立,易学著作、易学刊物纷纷出版,学术研讨会年年举办,甚至一年多次举行,易学研究不断开拓新领域。易学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一、《周易》今译今注,百花齐放。近十余年来,《周易》今译、今注,不断翻新。李镜池《周易通义》(1981)、徐志锐《周易大传新注》(1984)、高亨《周易古经今注》(1984年重版)是第一批注译著作,为易学研究提供了急需读物。1987年,同时有两部新注本出版:宋祚胤《周易注释与考辨》、沙少海《易卦浅释》。此后,随着“周易热”的发展,陆续有新注译本问世,黄寿棋、张善文的《周易译注》(1989)、金景芳的《周易全解》(1989)、周振甫的《周易译注》(1991)、唐明邦主编《周易评注》(1996)。这批注译本,其注释的深度和精度都大有进步,反映了《周易》研究的新水平。刘大钧、林忠军的《周易古经白话解》(1989)、高占全的《周易与风水》、《周易传文白话解》(1993),徐于宏《周易全译》(1991)、邓球柏《白话易经》(1993),陈德达、杨树帆的《周易入门》(1999),为广大易学爱好者提供了入门读本。对易学普及工作作出重要贡献。新涌现了各种《周易》经传注译本,有的长于文字考订,有的长于训诂诠释,有的长于理论评析,创立了《周易》注释的新体例,对《周易》的思想文化内涵,作出多学科、多角度的诠释。二、人文易空前繁荣。 《周易》的哲学思想,自“五四”以来,就深受重视。冯友兰在致第一次中国周易学术研讨会的《代祝辞》中,称周易哲学为富有辩证思维的“字宙代数学”。“周易热”中首先突出的是《周易》哲学思想。张立文《周易思想研究》(1980)、吕绍纲《周易阅微》(1991),张祥平《易与人类思维》(1992),罗炽主编的《易文化传统与民族思维方式》(1994)、张吉良《周易哲学和古代社会思想》(1996)、唐明邦《当代易学与时代精神》(1999),都着力于剖析《周易》哲学,特别看重其以象数思维为特征的民族思维方式。李廉《周易的思维与逻辑》(1994)着力探讨《周易》理论体系的逻辑问题。人们不再满足于对《周易》哲学作唯心或唯物的性质判定,而深入探讨《周易》所启示的民族思维方法及其特色,探讨其自然哲学、历史哲学和逻辑思维的固有特征。《周易》美学思想受到重视,刘纲纪《周易美学》(1992)、王振复《周易的美学智慧》(1997),刘纲纪、范明华《易学与美学》(1997),对《周易》美学思想的掘发,填补了易学中的空白。关于《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学者们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多侧面的审视和分析。刘大钧《周易概论》(1986),宋柞胤《周易新论》(1982),王振复《巫术:周易的文化智慧》(1990),郭树森、张吉良主编《大道之源——周易与中国文化》(1993),罗炽主编《中华易文化传统导论》(1995),翟廷*《周易与华夏文明》(1995),周山《周易文化论》(1994),胡道静、戚文主编《周易十日谈》(1992),从不同角度阐述《周易》的文化内涵及其对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贡献。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1995),发掘了周易卦爻辞中蕴涵的古代诗歌。程振清、何成正《太极思维与现代管理》(1993),周豹荣《周易与现代经济科学》(1989),段长山主编(周易与现代管理科学)(1991),余敦康主编《易学与管理》(1997),对《周易》的经世思想、管理思想作了全面阐述,突显了《周易》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借鉴意义。《周易》和易学研究对现代化建设的现实价值,成为新时期易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安阳、庐山、西安等地多次学术研讨会上,对此进行了深入深讨。刘大钧主编《大易集成》(1991)、《大易集要》(1994),《大易集述》(1998),段长山主编《周易与现代化》第一辑(1992)、第二辑(1993),《现代易学优秀论文集》(1994),朱伯主编《易学基础教程》(1993)唐明邦主编《周易纵横录》(1986),郑万耕、赵建功《周易与现代文化》(1999),张吉良《周易通演》(1999),王炎升《周易经世学新论》(1999),都论述了《周易》和历代易学思想,对新时期人们营建进步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着古为今用的启迪作用,对提高民族文化思想素质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姜国柱《周易与兵法》(1997),为易学与现代化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尤其是北师大易学文化研究中心对于易学的传播与弘扬起到了巨大作用,令人瞩目。易学1973年初,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出土,1984年在《文物》上公开发表六十四卦经文,同时发表张政*《帛书六十四卦跋》和于豪亮《帛书周易》(1984),引起海内外极大关注,《帛书周易》研究,成为热潮。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1987)、张立文《帛书周易注释》(1992),韩仲民《帛易略说》(1997),是第一批学术研究成果。事隔10年之后,帛书周易传文开始发表,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1993)、第六辑(1995),朱伯昆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1995),公开发表《帛书易传释文》,共有《二三子问》、《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六篇。从此,张岱年、饶宗颐、严灵峰、朱伯*、张政*、李学勤、余敦康、张立文、陈鼓应、廖名春、张涛等纷纷发表论文,掀起《帛书周易》研究新高潮。邵国轩《邵氏易数》(1998)对《梅花易数》的内容、结构、成书年代、卦序特点、学术渊源等问题都作了论述。1994年发现了楚竹书《周易》,经整理,200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相关校注,参看丁四新著《楚竹简与汉帛书〈周易〉校注》等书。20世纪80年代。1980年《考古学报》上发表《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1984年为武汉召开的中国周易学术研讨会提供论文《易辨—一近几年根据考古材料探讨(周易)问题的综述》,首次提出“数字卦”问题,主张八卦符号沿于上古占篮记录的数字符号。徐锡台、韩仲民等办发表论文阐述此观点。为八卦起源问题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三、科学易巽军突起《周易》同现代自然科学的联系,不少当代科学家作了深入探讨,力图从易学思维中找到现代科学方法的微妙启示。董光壁《易图的数学结构》(1987)、李树菁主编《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1990)、丘亮辉主编《周易与自然科学研究》(1993)、徐道一《周易科学观》(1992)、顾明《周易象数图说)(1994),焦蔚芳《周易宇宙代数学》(1995)、董光壁《易学与科技》(1997)、韩增禄《易学与建筑》(1997)、刘子华《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1989)、商桂的《易索》(1998)、邵国轩的《邵氏易数》(1998)、何世强《易学与数学》(1999),罗翊重《易经象数学概论》(1999)等著作。剖析了《周易》及其象数模式同现代数学、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天文、地震等方面的关系,着重论述了《周易》的太极思维,阴阳观念。对称法则,互补原理等对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启迪作用,显示了《周易》这一“宇宙代数学”的科学价值。与此同时,江国梁《周易原理与古代科技》(1990),邬恩溥《周易——中国古代的世界图式》(1988),黄寿棋、张善文选编《周易研究论文集》第四集(1990),刘振修《周易与中国古代数学》(1993)等著作,着重论述了《周易》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周易》同中国传统医学、养生学关系尤为密切。召开过多次关于周易与中医学学术研讨会。邹学嘉、邹成永《中国医易学》(1987)、杨力《周易与中医学》(1989)、李浚川、萧汉明主编《医易会通精义》(1991)、刘杰、袁峻《中国八卦医学》(1995)、黄自元《中国医学与周易原理》(1989)、刘长林《易学与养生》(1997)等著作,对医易会通思想、易学与养生法则作了全面而透彻的论述。《周易》与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多次举办关于周易与风水文化学术研讨会,邵国轩《时尚健康人居堪舆法》(1999)、《邵氏易数》(1998)、《传统风水与现代建筑》等著作,对易学思想与现代建筑风水规划做了全面的论述。易学科学易的巽军突起,支持者、参与者大有人在,持批评态度者亦不乏其人。董光壁《易学科学史纲》(1993)对科学易与易科学作了正确介定,论述了易学与中国科学的三次高峰,分析了易科学的困境,提出了易学的科学再造等新思路。四、象数易复苏、易学史开卷。80年代以前,象数易一直处于冷落局面。除尚秉和对易象有专门研究外,不少易学家表明他们的研究不及象数。义理易得到弘扬,象数易无人问津。80年代以后,情况逐步改观,研究周易象数者,除一些科学家外,已有学者专门从事。钱世明《易象通说》(1989)、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集(1994)、第二集(1996)、刘大钧主编《象数易学研究》第一集(1996)等,对象数易的历史与现状作了探讨,象数易同科学易的关系作了分析与展望。易图亦随之受到特别重视。欧阳红《易图新辨》(1996)、李申《易学与易图》(1997)对易国作了深入研究,正确评述易图在易学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在人文易、科学易、象数易大为兴盛的学术氛围里,易学史开始受到重视,并取得可喜成就。朱伯*《易学哲学史》一至四卷(1986-1989),对易学哲学发展作了全面系统的剖析,为易学史研究开辟道路,作出典范。廖名春等编著的《周易研究史》(1991),郑万耕《易学源流》(1997),亦对易学发展历程作了简明论述。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1991)、王兴业《三坟易探微》(1998),对易学前史的评析,予人以深刻启迪。易学史上著名人物的研究,亦已初步开展。萧汉明《船山易学研究》(1987)、梁绍辉《周敦颐评传》(1994)、卢央《京房评传》(1998)、邵国轩《邵雍评传》(1998)、《邵雍全书注释》(1999),是对古代著名易学家进行个案研究的第一批成果,为今后易学名家个案研究,开辟了广阔领域,积累了初步经验。五、《周易》辞书蔚为大观。中国易学史上,80年代以前,没有一部《周易》辞典。随着“周易热”的高涨,《周易》爱好者日益增多,人们普遍要求编撰可靠的《周易》辞典,以应初学及研究之急需。多种《周易》辞书应运而生。几部辞典几乎同时问世。萧元主编《周易大辞典》、吕绍纲主编《周易辞典》、张其成主编《易学大辞典》、张善文编《周易辞典》,均于1992年出版。任华主编、卢叔度审定《周易大辞典》(1993)、朱伯主编《易学知识通览》(1993)、张其成主编《易经应用大百科》(1994),为易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易学知识,填补了辞书和易学史上的一大空白。新世纪初河北承德袁东峰老师对易学更是大力探索,用数学、哲学、国学等综合自行研究,著述了《袁东峰讲国学易学》等书籍,其中大部分将传统文化和易学相互地结合了起来。

榜样的力量对青年的影响研究论文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榜样,榜样对一个人的成长会产生重要影响。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榜样高三 议论文 800字5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榜样高三议论文800字1

释迦牟尼说的一句话:“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是的,有的人教过我如何帮助他人、宽容大度、关怀他人。

施以援手

在马路上的陌生人,让我懂得该如何帮助他人。那天下着 小雪 ,刺骨的寒风呼呼的吹着。走着走着只听见“哐当”一声,一位骑着三八自行车,一头黑白相间的头发,穿着蔚蓝色的中山装和一双黑色皮鞋的老人摔倒在地。这时我看见有一位叔叔向前走去,扶起老爷爷,并慰问他,随后又有几名年轻人也上去帮助老人,有的帮忙扶车还有的帮忙搀老爷爷。看到了这儿,我的脸不自觉地红了起来,我在想为什么我不能上前帮助这位老人?

这个人让我懂得了在别人有困难时要施以援手,帮助他人,这就是我身边的榜样。

宽容大度

经过妈妈的 教育 我知道了宽容大度。午后,我和小伙伴们骑自行车,因为前天刚下完雨,路上有许多的水坑。一辆车驶来,车轮把水花溅到了身上,我抱怨起来:“没瞧见有人啊!”一直跟在我身旁的妈妈边擦衣服,边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其实他们没看见有你,不过并不代表他们是故意要这样的,你也要多体谅,多包容他人不过不能盲目的宽容和体谅,懂了吗?”我似懂非懂的向妈妈点了点头。

如今我懂了妈妈说的话。妈妈让我懂得宽容大度,知道了这个道理,所以妈妈就是我的榜样。

关怀他人

因为爸爸对我的关怀,让我懂得关怀。一场磅砣大雨从天而降,没带雨具的我只好跑着回家。到家时,我早已成落汤鸡,不巧热水器坏了,没法洗澡了,只好用毛巾擦擦,擦干后,就回屋睡觉了。凌晨,我被疼醒了全身上下都出着虚汗特别难受,看到桌上有袋暖宝宝和药,吃了药再贴上暖宝宝便觉得好多了。第二天我醒来时看见一张字条“药给你备好了,明天我不在家,照顾好自己。—爸爸”看完字条,我眼眶湿润了,父亲可能不善言辞,可对我们的爱却像大海般深沉宽广。

这件事让我懂得了,关怀他人最重要的是行动而不是嘴上 说说 ,在这件事上父亲就是我的榜样。

经历了这些事情让我真正的懂得了释迦牟尼所说的话,这些东西虽不比知识重要,但是一种精神品质值得我们所学习。就像科·达勒维耶所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自然我会向我的榜样们学习,我会做更好的自己。

榜样高三议论文800字2

我的爸爸是我最敬佩的人,他有许多许多值得我学习的长处。

我爸爸是一名医生,被叫去医院抢救病人是家常便饭。今年过年大年初一晚上医院有个病人,情况非常危急,爸爸还在吃饭,接到电话,二话不说就去医院了,经过大家的及时抢救,病人转危为安。因为这个人是吃了药以后马上喝酒,才出现这么严重的后果,所以爸爸在朋友圈发了一个 科普知识 ,就是说吃了药,千万不能喝酒。第二天就有记者要来采访他,他电话里让记者去采访其他年轻医生。我对此非常不理解,我问他:“爸爸,你为什么不去接受采访,让别人知道你的医术呢?”爸爸坦然地和我说:“我要给年轻的医生更多机会,让他们更加优秀。”从爸爸的身教中,我知道了把机会分享给他人,你才会有更多机会。

还有值得我学习的,就是“读书百遍”。我的爸爸很爱看书,特别是他的专业书,有一次我去书房找没有看过的书,看到他正在看书,一看书的封面是他之前已经看完的书。我说“爸爸,这本书你不是早就看完了,怎么又在看了?”爸爸说:“想要把一本书读透,就要看很多遍,你才能记住,才能烂熟于心,为我所用。”从那以后,我也学会了仔仔细细看书,真正将书中知识烂熟于心。

他的坚持不懈也是值得我学习的。从我有记忆起,常常看到他在看英语书,利用一切零散的时间,背 英语单词 。他的词汇量非常大,但他的发音不是很标准,因为他们小时候不像我们,有机会学习口语。自从我学了英语,就取笑他,让他不要读了。爸爸坚定地说:“虽然我的口音很难改变,但我一点一点坚持改变,总能取得进步,虽然我发音不标准,但我可以看懂英文期刊。所以我不能放弃。”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不懈,要活到老学到老。”我觉得他可以为“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代言人了。

都说“爱在于陪伴”,爸爸虽然工作很忙,但只有他有时间总是陪着我看书、写字、玩耍。我喜欢和他一起打 羽毛球 、一起骑自行车、一起出去爬山。爸爸总是说:“玩要玩得尽兴,学要学得专心。”爸爸,我一定牢记在心,我会努力做到的。

爸爸在我心里有很多角色,是父亲,是老师,是小伙伴,还是冒牌的“卓别林”,带给我安全,带给我力量,更带给我欢笑。在我的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刻下了,他教我骑自行车的背影,他与我一起跳绳的背影,他陪我玩平衡车的背影……还有很多很多,每个都历历在目。

我敬佩我的爸爸,我更爱我的爸爸,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榜样高三议论文800字3

榜样,就像一个标杆,给我们竖立一个正确的姿态。而我们,也会想同他们一样,因为我们相信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做到,这看似是发自内心的感悟,其实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墨香浓郁的书法室里,有我的一个榜样。

“我好累呀,不想练!”刚从作业中伸出头脚的我又被妈妈抓到书法班上,我总是对书法枯燥的练习生厌,至少,在家里是这样,可每当我来到书法课的教室里或想起我的书法老师时,受作业摧残的手臂却总是异常有劲。还记得,第一天去书法室时,我看着老师拿全国一等奖微笑的照片,心中充盈着敬意,我也要和他一样!我总是会在意老师的举止,他总是很认真,他每天练习,练习的纸可以堆成山,而他还会因构思作品从自行车上摔下。在我比赛时,这些画面会不自觉的闪出,虽然我承认,这是不专心的行为,但想着这些我的榜样,就会给我力量,不论是一个如滚石般的“点”,还是如悬瀑样的“竖”,又或是玄妙的一记折笔,这些其中无不包含我的老师给我的力量,写到入神时,他的微笑,与头上的汗水在我脑海中会融化交汇,并充盈我的全身,我便有了无穷力量。

人潮拥挤的公交车里,有我的一个榜样。

曾经,无比劳累的我在沙丁鱼罐头般的公交车上得到了一个座位,那是一位老人给我的。每当我坐上公交车,她钻入人潮前对我的微笑总是不断闪现在我的脑海中。“作为好学生要给老人让座。”小学的同学们总是用这种 作文 素材,可他们所描述的让座人物,无论“叔叔阿姨”还是“哥哥姐姐”都不曾打动我。公交车在前进,我也陷入了沉思,“只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就好啦!”她的微笑里似乎隐藏这样一句话。于是,我也要行动了。从小我曾因为要不要让座这件事想了一路,因为我不喜欢人们都看着我,并表扬我,可我的榜样给了我勇气,我总是让座给需要帮助的人。每当我离开时,我的脑海里便都是她的微笑,“这是对的!”她说,她让我省去了不必要的犹豫,即使站着很累,但我是愉悦的,我可以像她那样微笑,而那位老人,是这一切的源泉,它让我一次又一次有了离座的勇气与站立的力量。

似乎把榜样比做标杆也不太形象,毕竟标杆无法给人无穷的力量,还是比做钢与铁组成的发电站吧,因为他们能一直在那里,并给予我能游走于这个世界的强大能量。

榜样高三议论文800字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榜样,那个榜样也一定是你由衷佩服的人。和众多人一样,我也有我自己心目中的榜样,她,就是我的姐姐。

她从小就是我的榜样,我们从小一起长大。

在我的脑海里,她一直是一个好学宝宝,无论走到哪里,总会捧起一本书来读,如饥似渴。但她的妈妈并不喜欢她捧起书就爱不释手的习惯,也经常因为读书和姐姐吵架,毕竟,姐姐的近视眼就是因为读书造成的。

姐姐从一年级起,成绩就名列前茅,记得她在小升初的考试中考了297分,在去年的`中考中,更是金榜题名,考了全旗第三的好成绩,但她并没有满足于此,说自己没有发挥好。假期的时候她来我家玩,顺便给我讲了个 故事 。她问我,在一场考试中,学霸考了98分,学神考了100分,你觉得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别?我随口说道,不就是两分吗?她笑了,和我说:“不,学霸考98分,是因为他的实力只有98分,而学神考100分,是因为满分只有一百分。”我听后惊呆了,问道:“你用功读书,仅仅是想要成为学神吗?”她摇了摇头,答道:“我努力学习,只是为了以后可以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我希望自己成长的速度,能够赶上父母年老的速度……”每次与姐姐谈话,总会让我受益匪浅。

当然,她不仅成绩优秀,各方面都很突出。她参加过绘画比赛,得了奖;参加过电子琴比赛,也获了奖;她也参加过书法大赛,还是获了奖……除此之外,她体育很不错,棋艺也毫不逊色,在我的心目中,她简直就是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才女,但是,她却从不骄傲自满,总是在虚心学习。

现在的她已经高一了,听说她的成绩仍然名列前茅……我的榜样总是那么优秀,我也常在学习方面请教她,她也很乐意在这方面为我指点迷津。

如果说,我的榜样是大树,那么我就是大树旁的一棵小树苗,看到大树那么挺拔,小树苗也在渴望长大……我和她总是相差很远,但我想,只要我足够努力,也一定会长成一棵茁壮的大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也相信,在她的指引下,我将走上更辉煌的明天。

榜样高三议论文800字5

榜样,是一面旗帜。许多可歌可泣的 事迹 、人物树立了众多的榜样,点燃了无数人心中的激情和理想,让我们更加勤奋,更加努力。

但是,成为“榜样”,一定要惊天动地、动人心魄吗?其实,就拿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因为一个不起眼的动作,一句沁人心脾的语言,也能让身边的人感受到正能量,普通人也能成为“榜样”。

我家门前新修了一条很宽很宽的马路,马路上的十字路口有一条很宽很宽的人行横道,这里是我上学的必经之道。

笔直的斑马线、崭新的红绿灯,让人耳目一新。可是,有些行人的不文明行为,与这漂亮、整洁的街道形成鲜明的对照,显得特别刺眼。

这天早上,老天爷好像并不高兴,天气逐渐阴沉下来,我和妈妈刚走到十字路口,人行红灯亮了,我们的脚步停了下来,同时走过来一位大姐姐,她抬头看了看红灯,也停了下来,和我们一起等红灯。

这时,一位老奶奶拎着一个购物袋,左看看,右瞧瞧,看见没车,便径直往前走,一点儿也不在乎亮着的红灯,看着她不太灵巧的脚步,我真是但心突然来一辆车,那该多危险啊。

接着又来了一位叔叔,他甚至连路也不看,大摇大摆地直接走过去,走到半路的时候,还转过头看了看我们,那眼神仿佛在说:“傻瓜,怎么还不走,这么宽的路!”

我有点不好意思起来:路上也没车,站在这里等红灯是不是太傻了?我扭头看了看旁边的那位大姐姐,她平静地看着红绿灯,丝毫没有在意别人的眼神。

“是啊,做对的事情为什么要不好意思呢!”我挺直了腰,也平静下来。

这时,旁边走过来一位老爷爷,牵着一个小女孩,爷爷拉着小女孩就要闯红灯,小女孩不依,着急地说:“爷爷、爷爷,老师说过‘红灯停、绿灯行’,现在不能走!”

爷爷不听,拉着她要走。小女孩极不情愿地跟上,她回过头,看到正在等红灯的我和那位大姐姐,突然充满力量一样,挣脱了爷爷的手,回到了等待区,和我们站在了一起:“我要和哥哥姐姐一起等红灯!”那位爷爷尴尬地笑了笑,答应了。

相信有了这次的事情,这位爷爷再也不会闯红灯了吧。

今天,小女孩成为他爷爷心中的好“榜样”,大姐姐给了我榜样的力量,我竟然也成为了小女孩心里的好“榜样”,只有每个人将这些好习惯、好风尚这样传递下去,我们的生活才能变得越来越美好,这不就是榜样的力量吗!

榜样高三议论文800字5篇相关 文章 :

★ 榜样高三议论文5篇

★ 榜样议论文800字

★ 榜样的议论文初中800字

★ 榜样的议论文作文700字

★ 800字以榜样为话题的作文精选

★ 榜样的议论文作文600字

★ 关于以榜样的力量为话题写800字作文

★ 榜样作文议论文高中

★ 以榜样的力量为话题写800字作文

★ 2020学习劳动模范精神800字作文5篇

榜样是什么?榜样是一个指挥台,让一架架成功的飞机降落在人生的道路上;榜样是灯塔,给那些迷失方向的人指引成功的道路;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榜样高三 议论文 800字五篇2021,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榜样高三议论文800字1

我们每个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在人生的道路上,都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而榜样就会在这些时刻给你鼓励、勇气,照亮前进的道路,带你越过这些“障碍”,也让你常常会想起他们……

在我6岁的时候,妈妈带我去找老师教我学习弹钢琴。一开始我学得很认真,也很努力地弹奏老师布置给我的每一首曲子。可是慢慢地,我开始厌倦了,每一次的作业也不好好练习了,甚至开始有点讨厌弹钢琴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了解到了钢琴大师郞朗,好奇心强烈的我开始对他的钢琴 故事 产生了兴趣。但是当我读完有关他成长的书之后,才发现原来郞朗也不是天才……

郞朗3岁的时候就被父亲带去 学钢琴 ,9岁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琴,10岁就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但是这光鲜的成绩背后是他不断的努力。郞朗和辞去公职的父亲租住在北京白纸坊一座条件简陋的二层筒子楼里,家里除了一套音响和一架钢琴之外,连电视机都没有。而郞朗每天都千篇一律地过着学校和家两点一线的生活。上午到校学习 文化 课,下午在老师的指导下弹琴。上完一天的课,郞朗便背着书包,揣着公交月票往家赶,回家后还要继续练琴。有时郞朗连饭都不吃,有时就一个人到小铺里花几块钱买碗粥、一屉小笼包。可接下来的生活让他更加绝望,到北京的第一天被邻居骂,第二天警察上门查户口,第三天居委会说让郞朗不要再弹琴了,第四天楼下小孩说因为郞朗的琴声,他的成绩从100分变成了70分,在学校里还被同学嘲笑,甚至郞朗的父亲还逼郞朗去“跳楼”!在一个个坏消息的巨大压力之下,郞朗并没有被压垮,而是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成了现在鼎鼎有名的大钢琴家。

也正是郞朗十分励志的故事让我重新捡回了以前学习弹琴的状态,也学会更加认真地去对待每一首子。现在的我已经参加了许多钢琴比赛,也都获得了金奖,一等奖的好成绩,同时,我也非常有幸见到了我的榜样郞朗本人并与他合照了,这也算是离我的榜样更进一步了吧!

郞朗既是我的榜样,也是我的梦想。在我弹琴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便会想起我的榜样,榜样的力量让我越过了那些困难,那些沮丧的日子,我也相信,总有一天,我也能与我的榜样一起并肩同行!

榜样高三议论文800字2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好比人生的坐标,事业成功的向导。它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锐气朝气,是必胜的信念,永无止境的力量源泉。榜样是一种向上的的力量,是一面镜子,是一面旗帜,有了榜样就有了奋斗的目标。在我身边就有很多可以作为榜样的人,王秀华校长,袁延香校长,两位校长的英雄 事迹 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在这我就不多说了,在这里我想 说说 我的师傅王涛老师。

我很佩服王涛老师。对待工作认真的态度,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每件事情都尽量做到。对待生活乐观向上。她不仅业务水平棒,讲课水平也是一流的,思维敏捷,教学手段丰富多彩。在刚刚结束的潍坊市音乐课堂大赛中,在高手云集的情况下,王老师获得了一等奖。比赛前几天,王老师食物中毒,上吐下泻,身体非常虚弱,但她还是来到学校,积极准备课。看到她那苍白的脸,我都有些心疼。王老师说要不是为了学校的荣誉,我就放弃了,身体实在受不了。到了潍坊后,王老师先去挂了吊瓶,下午去试了学生,晚上又挂吊瓶,因为第二天还要讲课。在来回的路上都是香香架着她,看着这些我心里有的全是感动。

王涛老师性格爽朗,乐于助人。对我的帮助很大。记得,第一次讲公开课。我很是发愁,从来没讲过,不知道怎样去讲。王涛老师就鼓励我只要肯努力没有做不好的事情。在下来的时间里,她手把手的教我,每一句话怎么说,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说,哪个地方应该加一些肢体语言,一遍一遍,不厌其烦。有时找不到感觉,她给我做示范。经过王老师的一番努力,我终于讲出了一节像样的公开课。每次讲公开课王老师都会尽心尽力的指导,从来不吝啬她的 经验 ,有什么好的建议,好的想法都会提出来。让我对着镜子空讲,找出自己的不足,给我当学生,锻炼我的亲和力。

我这人不勤快,经常会有懒惰的心理。有时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不积极参加,王老师就跟我说年轻人应该有上进心,争取每一次锻炼的机会,督促我积极参加,给我出谋划策。能遇到这样一位好师傅,是我一生的荣幸。在这里,我要对我的师傅深深的说一声“谢谢”。

榜样高三议论文800字3

教室里,似乎只有我的心跳声。

“咳!咳!”李老师虚伪的咳嗽声显得格外刺耳。我几次缩回的手终于碰到了同桌的手臂,“这题……”我尽量将声音压低,这是我第一次作弊,由于过度紧张,声音有些颤。“自己看!”旁边的同学轻声而又果断地说。我心中十分紧张,但还是做了——我轻轻地将身体向后移,再小心翼翼地将头偏向同桌那一边,是那声刺耳的咳嗽打断了我,我吓得差点儿丢了魂。

李老师已低下头批起了作业,可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复。心中又蒙上了一层疑惑:李老师出的题从来都从现实生活中采取,并且千奇百怪,有的甚至是初三知识,但我每次都能对答如流,得到满分。这一次的数学周测却一反往常:题目都是与生活相隔很远的,每一道题都十分简单,几乎不需要动脑筋。这显然不是“李氏出题风格”,但李老师从没有让别人给我们出过题,而且这次竟有一道我看不懂的题!

最让人不安的是,同学们都飞快地答题,默不作声。“那我怎么办?”我不禁自己在心中答道。是啊!如果这道题不做,满分和第一的宝座定会与我擦肩而过,我怎么办?不经意地向讲台上看去,李老师镇定地坐在那里,平静地看着我,笑了一下。望着那柔和的目光,我顿时慌乱不已,立马低下头去,慌张地看着试卷。我用余光一扫,他又低下头批起了作业。不行,我必须把这题“做”出来!作弊的念头又一次在我心中发芽。这一次,我是看着李老师把头偏过去的。确认没有“危险”后,我低下头看起了答案,心中暗记:“解,过p……”

“咳!咳!咳!”第一行都没看完,李老师又打断了我。我的脸都涨红了,羞愧不已,将头低得更深了,生怕他点我的名字。他没有,抬起头,迎接我的又是一个令人心慌的笑容。两次作弊未遂,我心惊胆战地举起了手。他快步走下讲台,我提出了心中的疑惑,他愣了一下,带头鼓起掌来:“找到了试卷中的错误,有批判性思维,鼓掌!”沉浸在掌声的喜悦中,我的心里五味杂陈……事后,才明白那份试卷不是他出的。

不知怎么地,在那之后,我竟然变得积极起来。第一个举手,勇敢地质疑,大胆地交流……我似乎不再是以前的我。偶然听到各科老师在惊叹我的转变时,我才蓦然发现:这,正是榜样的力量。

榜样高三议论文800字4

在大浪中行进的船,需要有航标的指引才能驶向远方;在风中寻觅的蝴蝶,需要有花香的吸引才能昂首向前。榜样,是美好的远方,更是近在咫尺的精神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在榜样下生根发芽,望得一片碧水蓝天。

大诗人苏轼把庄子视为自己终生的榜样。他钦佩于庄子在一切环境之下内心仍饱有开阔和豁达,于是他将这份精神启迪始终充盈于自己的心灵角落。在他被贬后,他成功地将自己活成了庄子,看得透,撒得开,热爱人生而超然物外,洞察世情而不染一尘。他便在这般宏大的气度中完成了真实的自己,也达到了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的顶峰。试想一下,若没有庄子作为一个榜样在前方不断地给他充盈精神世界的养料,苏轼还能够上一个台阶观察自己的内心,完成自己理想的生活吗?结果不言而喻。可见,庄子给苏轼留下的是一身坦荡,一份处世的理智哲学,这便成了无穷的力量。

我们都熟悉于爱因斯坦的成功故事,却殊不知支撑着他获取辉煌的背后者——“非洲圣人”史怀哲。史怀哲为改善非洲的医疗环境,毅然放弃了高等学位,和妻子一起创立了麻风病医院。爱因斯坦正是被他这份对全人类的大爱和诚心所打动,将他视为一生的榜样。从此,爱因斯坦也如史怀哲一般怀有一份“为全人类造福”的赤诚之心,开始了自己在科学道路上的探索之旅。当他为日复一日的实验感到厌烦时,史怀哲就会如阳光般激起他内心的熊熊斗志;当他因无数次的失败而垂头丧气时,史怀哲会如警笛般鼓舞着他一路向前。史怀哲可以说是爱因斯坦成功路上的一架驱动机,他时时刻刻让爱因斯坦明确自己的目标,并源源不断地给予他前进的动力,这种无穷的力量也终让爱因斯坦到达了科学的颠峰。

在当今文学界,榜样的力量同样令人惊叹。莫泊桑从其榜样福楼拜的身上学习到了写作的 方法 和学习的态度。于是他不断地汲取榜样身上优秀的品质,并将其付诸实践,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莫泊桑以谦卑而虔诚的态度,把榜样作为自己的太阳,从而实现了一步一步的突破和超越,一位优秀的作家由此浮出水面。这不也是榜样无穷力量的体现吗?

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在学习中树立一个榜样,他会给你无穷的力量,让你有非凡的收获。

既然渴望一路向前,何不为自己立一个榜样?既然期盼超越自己,何不从榜样身上获取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请坚信榜样的力量,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动力,为自己撑起一方璀璨星空!

榜样高三议论文800字5

他像指路明灯一样指引我向前,他像灯塔一样坚定不移,他就是我的榜样,焉家祎。他身上的奉献精神带动了我,使我为之感动,这样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深领会,认真学习。

这是一个考试前的中午,大家都趁着午休时间出来游戏、放松,我和焉家祎也不例外,这时只见一个瘦弱的身影,慢慢地走进了我和焉家祎的视野里。

焉家祎难以压制心中的激动,张开双臂向他冲了过去,一边喊着“哇,张智赫!哥们,你可总算回来了!”于是两人拥在一起,真像一对久违的老兄弟!焉家祎又扶着张智赫坐在椅子上,一边说:“你已经有一个月没来了吧?没关系,期中考试的复习范围老师都讲了,我一回家就发给你!加油,你一定能跟上的……

听着他们的对话,我不禁回想起这一个月来,焉家祎给张智赫在群里补课的情景。

自张智赫请假后,班主任庞老师就把我、焉家祎等学习委员和张智赫拉在一个群里,为他讲题。

焉家祎真可谓是有问必答,上到数语英三科笔记,下到今天发生了什么趣事,简直像一台活的摄像机,使张智赫得以知晓课内外的动态,跟上我们前进的步伐。看到这些,我也有些不好意思:大家都是学委,怎么能只由焉家祎讲呢?可我似乎也不知怎么讲才好,这时,只见焉家祎又发出一条信息:“今天数学的笔记我没能记全,要不让吴泓谕来给你讲吧”这一句话点醒了我,从此,我与焉家祎都争着抢着为张智赫讲题。孙婉仪也逐渐加入进来。每次讲完后,我发现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又多了许多。我也在焉家祎的讲解中学习了他那种清晰的思路与 总结 知识点的方法。

快要考试了,每分每秒都如此珍贵,群里讲题的声音也少了起来,唯有焉家祎例外。一次到了晚八点,他还在为张智赫讲题,只见他充满歉意地说:“对不起啊,今天有马林巴训练,发晚了……”,我不禁被他的坚持与无私打动:谁不想多留些时间复习呢,可他却挤出自己复习的时间来帮助别人复习!我与孙婉怡也因此再度加入了进来。焉家祎就像一台上满发条的钟,似乎一刻也未曾松懈。同学受伤或不适,他立刻关切地安慰他,递过不算强壮的肩膀;老师有什么困难,他都乐于帮助解决。而在他的影响下,“担当”在我们班成了一种常态。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这样的榜样感染了我,也感染了许多同学们。他就是我的榜样——焉家祎!他,像第一缕直面寒冬的春风,在别人茫然张望时,身先士卒;他像永绿的松柏,在别人不再坚持时,仍以昂扬的姿态面对严峻的挑战。他用自己的奉献精神,带动了更多的人奋发向上、团结进步。

榜样高三议论文800字五篇2021相关 文章 :

★ 榜样高三议论文800字五篇

★ 榜样高三议论文5篇

★ 榜样高三议论文范文5篇

★ 榜样议论文800字

★ 榜样的议论文初中800字

★ 榜样的议论文作文700字

★ 800字以榜样为话题的作文精选

★ 榜样的议论文作文600字

★ 关于以榜样的力量为话题写800字作文

★ 以榜样的力量为话题写800字作文

量子动力学研究进展论文

编译 | 未玖

Science , 13 MAY 2022, VOL 376, ISSUE 6594

《科学》 2022年5月13日,第376卷,6594期

物理学 Physics

Quantum gas microscopy of Kardar-Parisi-Zhang superdiffusion

KPZ超扩散的量子气体显微镜

作者:DAVID WEI, ANTONIO RUBIO-ABADAL, BINGTIAN YE, FRANCISCO MACHADO, JACK KEMP, KRITSANA SRAKAEW, ET AL.

链接:

摘要:

Kardar-Parisi-Zhang(KPZ)普适性类描述了大量经典随机模型的粗粒度行为。令人惊讶的是,最近人们推测KPZ普适性也可用于描述一维量子海森堡模型中的自旋输运。

研究组通过多达50个自旋的自旋链畴壁弛豫,在冷原子量子模拟器中实验探测输运来验证这个猜想。他们发现,畴壁弛豫确实由KPZ动力学指数z=3/2控制,KPZ标度的出现需要可积性和非阿贝尔SU(2)对称性。

最后,研究组利用量子气体显微镜实现的单自旋敏感性探测,来测量基于自旋输运统计的可观测数据。该研究结果产生了一个明确的非线性特征,这是KPZ普适性的一个标志。

Abstract:

The Kardar-Parisi-Zhang (KPZ) universality class describes the coarse-grained behavior of a wealth of classical stochastic models. Surprisingly, KPZ universality was recently conjectured to also describe spin transport in the one-dimensional quantum Heisenberg model. We tested this conjecture by experimentally probing transport in a cold-atom quantum simulator via the relaxation of domain walls in spin chains of up to 50 spins. We found that domain-wall relaxation is indeed governed by the KPZ dynamical exponent z = 3/2 and that the occurrence of KPZ scaling requires both integrability and a nonabelian SU(2) symmetry. Finally, we leveraged the single-spin–sensitive detection enabled by the quantum gas microscope to measure an observable based on spin-transport statistics. Our results yield a clear signature of the nonlinearity that is a hallmark of KPZ universality.

Observing emergent hydrodynamics in a long-range quantum magnet

在长程量子磁体中观测新兴流体动力学

作者:M. K. JOSHI, F. KRANZL, A. SCHUCKERT, I. LOVAS, C. MAIER, R. BLATT, ET AL.

链接:

摘要:

确定非平衡量子态的普适性质是现代物理学的一个重大挑战。一个有趣的预测是,经典流体力学普遍出现在任何相互作用的量子系统演化中。

研究组通过实验探测了51个单独控制离子的量子动力学,实现了长程相互作用的自旋链。通过测量无限温度状态下的时空分辨关联函数,他们观测到了整个从正常扩散到反常超扩散的流体动力学普适性类家族,均由Lévy飞行描述。

研究组提取了流体力学理论的输运系数,反映了系统的微观性质。该结果表明,工程量子系统有潜力为量子物质非平衡态的普适性提供关键见解。

Abstract:

Identifying universal properties of nonequilibrium quantum states is a major challenge in modern physics. A fascinating prediction is that classical hydrodynamics emerges universally in the evolution of any interacting quantum system. We experimentally probed the quantum dynamics of 51 inpidually controlled ions, realizing a long-range interacting spin chain. By measuring space-time–resolved correlation functions in an infinite temperature state, we observed a whole family of hydrodynamic universality classes, ranging from normal diffusion to anomalous superdiffusion, that are described by Lévy flights. We extracted the transport coefficients of the hydrodynamic theory, reflecting the microscopic properties of the system. Our observations demonstrate the potential for engineered quantum systems to provide key insights into universal properties of nonequilibrium states of quantum matter.

材料科学 Materials Science

Highly enhanced ferroelectricity in Hf O2 -based ferroelectric thin film by light ion bombardment

轻离子轰击增强HfO2基铁电薄膜的铁电性

作者:SEUNGHUN KANG, WOO-SUNG JANG, ANNA N. MOROZOVSKA, OWOONG KWON, YEONGROK JIN, YOUNG-HOON KIM, et al.

链接:

摘要:

非易失和准同型的后摩尔电子器件的不断发展需要集成铁电材料和半导体材料。与原子层沉积兼容的氧化铪(Hf O2 )基铁电体的出现开辟了有趣且颇有前景的研究途径。然而,Hf O2 中铁电性的起源和控制途径仍然是个谜。

研究组证明了局部氦(He)注入可以激活这些材料中的铁电性。他们还分析了可能的竞争机制,包括He离子引发的摩尔体积变化、空位再分布、空位生成和空位迁移率的激活。

这些发现既揭示了该系统中铁电性的起源,也为纳米工程二元铁电体开辟了新途径。

Abstract:

Continuous advancement in nonvolatile and morphotropic beyond-Moore electronic devices requires integration of ferroelectric and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The emergence of hafnium oxide (Hf O2 )–based ferroelectrics that are compatible with atomic-layer deposition has opened interesting and promising avenues of research. However, the origins of ferroelectricity and pathways to controlling it in Hf O2 are still mysterious. We demonstrate that local helium (He) implantation can activate ferroelectricity in these materials. The possible competing mechanisms, including He ion–induced molar volume changes, vacancy redistribution, vacancy generation, and activation of vacancy mobility, are analyzed. These findings both reveal the origins of ferroelectricity in this system and open pathways for nanoengineered binary ferroelectrics

Ultrafast water permeation through nanochannels with a densely fluorous interior surface

内表面致密氟纳米通道可超快渗透水

作者:YOSHIMITSU ITOH, SHUO CHEN, RYOTA HIRAHARA, TAKESHI KONDA, TSUBASA AOKI, TAKUMI UEDA, ET AL.

链接:

摘要:

水通道蛋白的疏水性内表面促进了水在其中的超快渗透。聚四氟乙烯有着致密的氟面,因此具有很强的防水性。

研究组报道了一系列内径为0.9-1.9纳米的含氟低聚酰胺纳米环。这些纳米环在磷脂双层膜中进行超分子聚合,形成含氟纳米通道,其内壁被氟原子密集覆盖。直径最小的纳米通道的水渗透通量比水通道蛋白和碳纳米管的水渗透通量大两个数量级。

该研究所提出的纳米通道具有可忽略的氯离子(C l- )渗透性,这是由静电负氟内表面提供的强大静电屏障造成的。因此,这种纳米通道有望在脱盐过程中显示出近乎完美的阻盐。

Abstract:

Ultrafast water permeation in aquaporins is promoted by their hydrophobic interior surface.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has a dense fluorine surface, leading to its strong water repellence. We report a series of fluorous oligoamide nanorings with interior diameters ranging from 0.9 to 1.9 nanometers. These nanorings undergo supramolecular polymerization in phospholipid bilayer membranes to form fluorous nanochannels, the interior walls of which are densely covered with fluorine atoms. The nanochannel with the smallest diameter exhibits a water permeation flux that is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greater than those of aquaporins and carbon nanotubes. The proposed nanochannel exhibits negligible chloride ion (C l- ) permeability caused by a powerful electrostatic barrier provided by the electrostatically negative fluorous interior surface. Thus, this nanochannel is expected to show nearly perfect salt reflectance for desalination.

化学 Chemistry

Scalable processing for realizing 21.7%-efficient all-perovskite tandem solar modules

可扩展处理实现21.7%效率的全钙钛矿串联太阳能模块

作者:KE XIAO, YEN-HUNG LIN, MEI ZHANG, ROBERT D. J. OLIVER, XI WANG, ZHOU LIU, ET AL.

链接:

摘要:

将全钙钛矿串联太阳能电池作为模块而非单结结构来制造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生长高质量的宽禁带钙钛矿,以及减缓互连触点处卤化物和金属互扩散造成的不可逆退化。

研究组展示了使用可扩展制造技术制备高效全钙钛矿串联太阳能模块。通过系统调节无甲基铵1.8eV混合卤化物钙钛矿的铯比,他们提升了大面积刀片涂层薄膜的结晶均匀性。

研究组在互连的子电池间引入导电共形“扩散势垒”,以提高全钙钛矿串联太阳能模块的功率转换效率(PCE)和稳定性。

该串联模块获得了21.7%的认证PCE,孔径面积为20 c m2 ,在模拟1-太阳光照下连续运行500小时后仍保持75%的初始效率。

Abstract:

Challenges in fabricating all-perovskite tandem solar cells as modules rather than as single-junction configurations include growing high-quality wide-bandgap perovskites and mitigating irreversible degradation caused by halide and metal interdiffusion at the interconnecting contacts. We demonstrate efficient all-perovskite tandem solar modules using scalable fabrication techniques. By systematically tuning the cesium ratio of a methylammonium-free 1.8–electron volt mixed-halide perovskite, we improve the homogeneity of crystallization for blade-coated films over large areas. A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conformal “diffusion barrier” is introduced between interconnecting subcells to improve the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PCE) and stability of all-perovskite tandem solar modules. Our tandem modules achieve a certified PCE of 21.7% with an aperture area of 20 square centimeters and retain 75% of their initial efficiency after 500 hours of continuous operation under simulated 1-sun illumination.

地球科学 Earth Science

High-resolution mapping of losses and gains of Earth’s tidal wetlands

全球潮汐湿地消长的高分辨率绘图

作者:NICHOLAS J. MURRAY, THOMAS A. WORTHINGTON, PETE BUNTING, STEPHANIE DUCE, VALERIE HAGGER, CATHERINE E. LOVELOCK, ET AL.

链接:

摘要:

人们预期潮汐湿地会对全球环境变化做出动态响应,但湿地损失在多大程度上被湿地增加所抵消仍不清楚。

研究组对卫星数据进行了全球分析,以同时监测1999-2019年间三种高度互联的潮间生态系统类型——潮滩、潮沼和红树林的变化。

在全球范围内,13700 k m2 的潮汐湿地已经消失,但被9700 k m2 的湿地增加所抵消后,最终20年间净缩减4000 k m2 。

研究组发现,这些损失和增长中有27%与直接人类活动有关,例如转向农业和恢复失去的湿地。所有其他变化都归因于间接驱动因素,包括沿海过程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Abstract:

Tidal wetlands are expected to respond dynamically to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but the extent to which wetland losses have been offset by gains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We developed a global analysis of satellite data to simultaneously monitor change in three highly interconnected intertidal ecosystem types—tidal flats, tidal marshes, and mangroves—from 1999 to 2019. Globally, 13,700 square kilometers of tidal wetlands have been lost, but these have been substantially offset by gains of 9700 k m2 , leading to a net change of 4000 k m2 over two decades. We found that 27% of these losses and gains were associated with direct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conversion to agriculture and restoration of lost wetlands. All other changes were attributed to indirect drivers, including the effects of coastal processes and climate change.

物理学家,是指探索、研究世界的组成与运行规律的科学家。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物理学家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对物理学家失误的解读

摘 要:通过在物理教学中客观介绍物理学家的失误,从而正确认识科学发展的曲折和科学家付出劳动的艰辛,并在实际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必需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失误;科学探究;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81-1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更多地介绍了物理学家成功的、正确的一面,而往往忽略了他们的失误。在物理教学中客观介绍物理学家的失误,通过对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酿成失误原因的剖析,对中学物理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在物理教学中客观介绍物理学家的失误

事实上,物理大师也会走弯路,有失误。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这样的事例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的。发现放射性元素的贝克勒尔认为要找到比铀的放射性还要大得多的元素是不大可能的;牛顿推算光在介质中的速度比真空中大;电磁波的发现者赫兹由于实验的局限而错误地认为阴极射线不带电。

中子发现的历史更值得回顾。在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前,在实验中已有迹象表明在核中可能存在一种中性子。例如,1930年德国物理学家玻特和他的学生利用α粒子轰击铍元素时,发现产生了一种穿透力极强的射线。后来居里夫人的女儿I?居里和她的丈夫约里奥对这种射线进行了研究。他们将这种射线射到石蜡上,测到了有反冲质子从石蜡放出,他们认为这反冲质子是由这种不带电的的射线所轰击出来的。但遗憾的是约里奥-居里夫妇和玻特等人都没能抛弃传统的旧观念,而断言为这种射线正是大家所知的Υ射线。太可惜了!尤其对约里奥-居里夫妇而言,只要根据打出质子的动能,仔细地推算一下,假如入射粒子是Υ光子的话,那么它的能量将达几十兆电子伏,要比实验测得的这种未知中性粒子的能量大得多,于是就会发现,这种未知中性粒子不可能是Υ射线。可惜旧的传统观念太深了,以致快到手的成果丢掉了。在正电子的发现过程中,同样的失误又一次发生在约里奥-居里夫妇身上,使他们成了正如恩格斯所描述的“当真理碰到鼻子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的人。

纵观物理学家们的失误,造成他们作出错误分析或错失了重大科学发现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科学发现和创造是人类向未知领域不断探索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必然是复杂的、艰难曲折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失误是难免的;二是传统思想的束缚,科学发现和创造需要丰富的想象力,需要新思想、新观念,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就不可能作出科学发现,但突破传统观念总是非常不容易。

二、在物理教学中介绍物理学家失误的积极意义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家的失误,分析失误的原因,似乎会使学生产生对科学的怀疑,对科学家的不敬,在时代呼唤更多创新人才的今天,这并非不是一件好事,将有利于学生体会到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个曲折艰苦的过程,是个反复修正、反复深化的过程;有利于确立不怕挫折的信念,增强学习中的毅力;有利于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树立学生挑战权威,服从真理的求知精神。

当然,仅仅介绍物理学家的失误,并不能达到上述目的,更要注意向学生讲述物理学家对待失误和挫折的科学态度和不屈的探索真理的精神。约里奥-居里夫妇不仅错失了发现中子的良机,后来又错失了发现正电子的机会。但他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坚忍不拔的意志投入研究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在1934年获得了20世纪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人工放射性,并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科学家王淦昌教授因为自身或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发现中子、验证中微子存在等物理研究方面几次和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科学热诚的追求,而是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在众多领域里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直到年逾90,仍不时到研究室去,他提出的激光引发氘核出中子的想法,成为惯性约束核聚变的重要科研项目,一旦实现,这将使人类彻底解决能源问题。

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辨别物理学家的失误和科学上的也是值得重视的一个方面,法国物理学的权威布朗洛发现N射线就是一场巨大的。对科学史上的揭示显然可以使学生正确理解物理学家的失误,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家们由衷的敬佩。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似乎更应该让学生在进行相关科学探究的实践中重复物理学家的失误,比如在讲电磁感应相关内容时,笔者有意安排了这样的实验,将电流表的表面背对学生,在插入磁铁后,让学生跑到讲台后看指针的读数,学生看过常常露出不解的神情,“指针没动啊!”可磁铁确实在线圈中啊!如此,模仿了当年科拉顿所做实验的情景,并设置了相关的问题使学生明白科拉顿的失误和法拉第的成功在创新思想上的不同之处。

三、在物理教学中介绍物理学家失误的几点反思

1.介绍物理学家的失误,促进新的课程资源不断生成。

正视并合理开发日常教学中的错误资源可以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新的课程资源不断生成,对师生创造性智慧的激发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激发认知冲突,促进学生思维碰撞;抓住学生因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而出现的错误的观点和想法,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促进生成;不轻易剥夺学生自主发现错误的机会,为教学的有效介入创造最佳时机。

2.介绍物理学家的失误,促进教师更好地锤炼教学艺术。

既然物理学家都可以有失误,对我们教师来说在教学中的失误也就没必要去遮遮掩掩。在教学中,教学双方也会因为各种情况而发生错误,错误可能来自学生,也可能来自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我们常常能从容应对,对于自己的失误,我们也不能回避,而是要认真反思,究其原因,寻其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错误的价值有时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课堂教学中的错误,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对老师来说也可以是一次机遇,在生成性的教学中教师正确处理失误是可以锤炼教学艺术,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的。

物理学家阿伯拉罕・派斯和他的物理学史著作解读与述评

摘 要:本文主要是对阿伯拉罕・派斯进行评述,探究其对于整个物理学做出的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从其著作方面入手,加强关于著作方面的科学解读,希望能够充分继承这位伟大物理学家的精神,对其贡献进一步探究,从而推动整个物理学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阿拉伯罕・派斯 物理学史 著作 解读 评述

2000年,作为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位伟大物理学家,同时又是一位科学史作家,阿伯拉罕・派斯不幸去世。派斯去世的原因,主要是心脏病发作,他最后的时光在哥本哈根度过,终年82岁。

派斯,1918年出生于荷兰,属于传统犹太人。派斯的中小学教育始于阿姆斯特丹。随后,凭借着自身优异的学习成绩,他非常顺利地进入大学继续学习和深造。1938年派斯顺利毕业,并获取了两个学位,一是物理学,二是数学。但派斯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来到乌得勒支大学,进行个人学术的进一步深造,追随导师乌伦贝克。后来乌伦贝克定居美国,因此派斯的硕士毕业论文,由罗森菲尔德进行有效指导并完成。最终派斯在1940年硕士顺利毕业,取得了相应的硕士学位。然而在当时,德国已经发动世界大战,并逐渐占领荷兰。第二年,德国宣布,7月14日之后,整个荷兰的任何一所大学,严格禁止犹太人考取博士。这件事无疑影响了派斯,他努力赶写博士论文,限期真正到来之前,他最终顺利完成论文答辩。

纵观派斯的整个求学生涯,真是十分不易。然而,派斯随后将要面对的处境更加危险和艰难。当时,纳粹分子对犹太人进行压迫,这也使当地诸多物理学家,为免于遭受迫害而选择逃避,离开了培养自己的大陆。但是派斯不同,他没有离开故土荷兰。也正因为如此,战争爆发后,派斯提心吊胆,整天需要东躲西藏。访问他的当地物理学家也越来越少,除了克拉默斯,派斯较为重要的朋友。克拉默斯访问时,一般都带科学文献,两个人进行物理学知识的相关探讨。克拉默斯本来在莱顿大学承担教授职务,但后来,犹太人解雇现象较为严重,教授对德国人的残暴行为进行了抗议,德国占领大学之后,勒令当局关闭了学校。这对派斯的日常研究,即量子电动力学,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每当回首往事,派斯都感到非常不堪。荷兰当地犹太人,包括派斯的妹妹,普遍开始被抓,然后进入死亡集中营,遭到德国人残酷的杀害。而派斯自己,幸运的是能够免于这场灾难。灾难具体情况,详见其自传体著作《欧美记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1946年,派斯到达哥本哈根。在那里,派斯会见了波尔,与其一家人相处融洽。与此同时,他与波尔展开了知识方面的沟通,彼此交流十分惬意。在波尔的大力推荐下,1946年秋,派斯前往美国进行访问和调查,访问的具体地点为普林斯顿,当地的一家高等研究所,但是在当时,这个研究所成立时间不长,物理学的相关研究并没有取得杰出成果。不过研究所的物理学家鉴于自身多年的经验,告诫派斯,研究过程中,如果一味闭门造车,是绝对行不通的,需要广泛涉猎。派斯听取了同行的建议,决定不再回欧洲,留下来潜心研究物理学。

派斯刚刚来到美国的时候,量子电动力学的研究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理论物理学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1947年,设尔特岛会议顺利召开,派斯有幸受邀参加。在这次会议上,施温格做出了科学量子力界的报告,报告非常详细。与此同时,“费曼图”这一理念得以提出。

派斯深深明白,量子电动力学领域,今后势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这似乎已经和自己的关系不是那么密切了。尽管这方面的雄心有一定的挫败,但是派斯并没有被真正击败,而是转向宇宙线的相关领域。派斯变得更加努力,在加强探索的同时秉承更加积极的态度,针对现象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基于此,派斯得以明确自身的方向,并着眼于基本粒子,研究工作也得到了充分的贯彻落实。

派斯经过大量研究,逐渐提出了协同产生规律等方面的内容,这在日后得到了有效证明和确立。后来,新量子数即奇异数,诞生并发展,关于这方面,派斯曾经与盖尔曼展开过合作,但是实验研究最终失败。

派斯仍然不放弃进行研究,最终提出了K介子混合理念。基于物理学本质来说,量子力学得到了充分诠释,态叠加原理也得到了完善。但是很多物理学家不禁产生了疑问,粒子混合究竟能否符合实际?然而,我们如果站在量子力学角度进行分析,透过基本粒子的本质,会发现观察量具有自带属性的特点,本身存在相应特征和形态。在态叠加原理的应用过程中,守恒电子数一旦满足这一相同条件,粒子混合就能实现。经过派斯等人的共同努力,K介子系统问题得到了充分解决。在这之后,粒子混合不断涌现。不久,科学界又提出了量子排这一概念。通过量子排方面的科学研究,粒子物理学得到了更快的发展,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并对其形成一定反哺。基于此,量子力学概念得到普及和推广。量子排现象之所以提出较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们不敢对其进行大胆想象。

派斯在其他领域同样做出过一定贡献,比如G宇宙领域。然而,在70年代末,派斯逐渐转向物理学史,注重加强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朝着作家的方向发展,并在这方面进展顺利,例如爱因斯坦传记得到了广泛好评,波尔传记也同样大获成功,中文出版量相当可观。还有关于基本粒子方面的科学史巨著《基本粒子的物理学史》的中译本也问世。派斯造诣十分高深,熟知理论物理,对物理学史的叙述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洞察。除此之外,派斯语言能力超强,除了母语荷兰语外,他还熟悉地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丹麦语,这为他的科学史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派斯的物理学著作,内容更加凸显真实性,如对科学界出现的错误等都进行了如实体现。特别是曾经承受的挫折、物理学走过的弯路,以及物理学家在长期探索过程中经历的迷惘、物理学家个人存在哪些不足等,他都较为直率地指出。

比方说,在爱因斯坦传中,派斯对爱因斯坦的不成熟之处以及其研究中走过的弯路、犯过的错误都进行了毫不客气的说明。再比如,书中指出,马赫原理虽然没有对物理学理论起过推动作用,但它仍然可能是未来的研究课题。

虽然派斯对波尔十分尊重和爱戴,但在波尔传记中对其并未有讳言。比方说,在量子力学领域波尔失误不少,尤其是波尔还曾否定已经被广泛认可的能量守恒定律,对此派斯在书中也如实进行了记录。除此之外,他还指出了哥本哈根阵营中泡利、狄克拉等人对波尔的不满之词。

由此可见,派斯在潜心著作的过程中,始终秉承公允的态度,并且敢于分析伟大物理学家的不足,敢于说出真话,态度十分端正,因而学术界对其十分认可和重视。派斯尤其重视书名,绞尽脑汁之后,才能拟定完成,而且一定要别出心裁。

1963年,派斯最终选择离开普林斯顿大学,来到了纽约,进入洛克菲勒大学工作,直到退休。1990年,派斯同他的第三任妻子――丹麦人类学家尼可莱森结婚,结婚之后,派斯每年往来穿梭于纽约和哥本哈根之间。2000年,派斯的《科学英才:20世纪物理学家群像》问世,这部著作是派斯从个人视角对自己所认识的物理学家进行的速写,是他的最后一部著作。

参考文献:

[1] 史明宇,陈绍军.“社会事实”与“自然物质”客观性存在的条件比较――社会学与量子力学的对话[J].理论月刊,2013(2).

[2] 刘昊淼.浅析量子力学无限方势阱――通过无限深势阱来理解量子力学非定域性[J].神州(上旬刊),2013(9).

[3] 胡化凯.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哥本哈根学派量子力学诠释的批判[J].科学文化评论,2013,10(1).

[4] 张占新,莫文玲,王凤鸣等.通过计算氢原子的玻尔半径,加深对量子力学的理解[J].大学物理,2011(30).

[5] 朱安远,朱婧姝,郭华珍等.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下)[J].中国市场,2013(46).

量子力学的发展研究论文

建议LZ去看《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讲解深入浅出地

比在这里问到的答案都要好。

一共十二章,今天图满了,你自己去看吧

量子论的初期:1900年普朗克为了克服经典理论解释黑体辐射规律的困难,引入了能量子概念,为量子理论奠下了基石。 随后,爱因斯坦针对光电效应实验与经典理论的矛盾,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并在固体比热问题上成功地运用了能量子概念,为量子理论的发展打开了局面。 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有核模型的基础上运用量子化概念,提出玻尔的原子理论,对氢光谱作出了满意的解释,使量子论取得了初步胜利。随后,玻尔、索末菲和其他物理学家为发展量子理论花了很大力气,却遇到了严重困难。旧量子论陷入困境。量子论的建立: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假说,将波粒二象性运用于电子之类的粒子束,把量子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1925年-1926年薛定谔率先沿着物质波概念成功地确立了电子的波动方程,为量子理论找到了一个基本公式,并由此创建了波动力学。 几乎与薛定谔同时,海森伯写出了以“关于运动学和力学关系的量子论的重新解释”为题的论文,创立了解决量子波动理论的矩阵方法。 1925年9月,玻恩与另一位物理学家约丹合作,将海森伯的思想发展成为系统的矩阵力学理论。不久,狄拉克改进了矩阵力学的数学形式,使其成为一个概念完整、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 1926年薛定谔发现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从数学上是完全等价的,由此统称为量子力学,而薛定谔的波动方程由于比海森伯的矩阵更易理解,成为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

曾经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在1893年宣告,他相信曾经能够做出伟大发现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而去了,因为几乎一切都已被发现,将来的科学家除了更加精确地重复19世纪做过的实验,使原子量在小数位上有所添加以外,不可能有更多的作为。

但事实证明这位科学家错了。因为,即使拥有19世纪所取得的全部知识,也无法说明X射线和铀的放射性这两种现象。这是新生事物,它好像完全不合乎自然规律,背离了人类关于原子的认识。X射线和放射性像两个雪球,一旦滚动起来,必将如同雪崩一样引出一系列科学发现。

古人对物质元素的认识,是人类探究微观世界的起源。远古时代的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明了制陶,掌握了炼铜、炼铁等技艺,他们看到了物质可以重新组合并发生质的变化,于是就开始思考有关物质的构成与变化的原因。比如在我们这个神奇的大自然中,冬天水结成冰,夏天冰又化成水,而且在地热泉中,水又蒸发为气体。人们还看见万物在大地上生长,又消失在大地之中,对于天地万物和人类的本源,人们一直怀有强烈的好奇心,试图从本质上理解和认识事物本身。最原始的元素学说就这样萌生了,开始了人类最初的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经过人类不断努力地探索研究,今天我们知道物质世界是由一些很小的粒子——原子组成的,各种原子按照本身的规律相互连接,形成了分子,各种各样的分子聚集在一起就是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可是,原子是怎样相互连接的呢?这就不能不提及到原子内部的结构。原子是由一个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而电子带的是负电,这样整个原子对外就不显电性。电子在原子中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绕着原子核做高速的运动,电子的高速运动在原子的周围形成像云一样的外衣,也叫电子云。不同的原子内电子的数目不同,电子运动的模式也不同。举一个例子来说,就像一个班的同学,大家都穿上形状各异的外壳,由于外壳的形状不同,使得有些人靠在一起会比较舒服,而有些人很难靠到一起。当然实际情况还要复杂得多,上面只是一个简单化的比喻。我们如果真的想理解原子等一些基本粒子的行为,就必须引入量子力学。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发表了一篇论文,导致了量子理论的出现。普朝克提出“量子论”,吹响了20世纪物理学革命的进军号。在同一年,孟德尔遗传学说被确认,成为生物科学上划时代的一年。在同一年,德兰斯特纳发现了血型,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到2000年,人类在量子论、相对论、基因论、信息论等方面都取得了以前难以想象的飞跃发展。人类一直在研究我们生活的地球和宇宙。现在,人类的观察范围不仅已达150多亿光年之遥,而且可以深入到原子核中去观察“夸克”等基本粒子的特征。

量子力学是20世纪人类在物理学领域的最伟大最重要的发明之一。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被认为是近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量子力学主要研究微观粒子运动规律。20世纪初大量实验事实和量子论的发展,表明微观粒子同时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它们的运动不能用通常的宏观物体运动规律来描述。量子力学的建立大大促进了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和原子核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并标志着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从宏观世界已经开始向微观世界深入发展。

量子力学的奠基人玻尔曾经说过:“谁如果在量子面前不感到震惊,他就不懂得现代物理学;同样如果谁不为此理论感到困惑,他也不可能是一个好的物理学家。”的确,量子力学确实很难理解,原因之一就是在微观世界里的很多事情,同我们所能看到的宏观世界存在很大的差别,有些可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就像隧道效应令人绞尽脑汁的例子一样。如下图所示,在经典力学控制下,狮子不可能越过障碍吃到你,可是在量子力学控制下,狮子却可以直接穿过那个堡垒,好像挖了一个隧道跑出来一样,看起来有些像“崂山道士”里面的穿墙术吧!在这里只是做了个比方,现实生活中你无需担心狮子会从笼子里直接钻出来。因为我们的宏观世界是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的。可是在微观世界里,电子等微观粒子却经常能够“穿墙而过”。

编辑本段意义1928年狄拉克将相对论运用于量子力学,又经海森伯、泡利等人的发展,形成了量子电动力学,量子电动力学研究的是电磁场与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 1947年,实验发现了兰姆移位。 1948-1949年,里查德·费因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施温格(J.S.Schwinger)和朝永振一郎用重正化概念发展了量子电动力学,从而获得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编辑本段为量子论的创立及发展作出贡献的科学家维恩(Wilhelm Wien) 首先提出量子论的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瑞利(Lord Rayleigh) 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 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 路易·德布罗意(Prince Louis-victor de Broglie) 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 海森伯(Werner Karl Heisenberg) 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Ernst Pauli) 玻恩(Max Born) 理查德·费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 海因里希·赫兹(Heinrich Rudolf Hertz) 密立根(Robert Andrews Millikan) 量子论(图)爱因斯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编辑本段量子论的发展历程量子理论的创建过程是一部壮丽的史诗:量子论的初期:1900年普朗克为了克服经典理论解释黑体辐射规律的困难,引入了能量子概念,为量子理论奠下了基石。 随后,爱因斯坦针对光电效应实验与经典理论的矛盾,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并在固体比热问题上成功地运用了能量子概念,为量子理论的发展打开了局面。 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有核模型的基础上运用量子化概念,提出玻尔的原子理论,对氢光谱作出了满意的解释,使量子论取得了初步胜利。随后,玻尔、索末菲和其他物理学家为发展量子理论花了很大力气,却遇到了严重困难。旧量子论陷入困境。量子论的建立: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假说,将波粒二象性运用于电子之类的粒子束,把量子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1925年-1926年薛定谔率先沿着物质波概念成功地确立了电子的波动方程,为量子理论找到了一个基本公式,并由此创建了波动力学。 几乎与薛定谔同时,海森伯写出了以“关于运动学和力学关系的量子论的重新解释”为题的论文,创立了解决量子波动理论的矩阵方法。 1925年9月,玻恩与另一位物理学家约丹合作,将海森伯的思想发展成为系统的矩阵力学理论。不久,狄拉克改进了矩阵力学的数学形式,使其成为一个概念完整、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 1926年薛定谔发现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从数学上是完全等价的,由此统称为量子力学,而薛定谔的波动方程由于比海森伯的矩阵更易理解,成为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