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山西大学学报主编是谁

发布时间:

山西大学学报主编是谁

1.《沈从文与东西方文化》,独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初版,2005年1月(修订版);2.《中国现代作家与东西方文化》,参著(吴小美等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3.《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参著(王瑶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4.《沈从文名作欣赏》,参著(赵园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多次再版);5.《新文学与乡土中国—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与西部文学研究》,合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6.《生命从中午消失—路遥的小说世界》,独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7.《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参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8.《文化与人的同构——论现代中国作家的艺术精神》,独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9.《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主编,教材,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多次再版);10.《现代中国文学精品文库》(大型文库),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1.《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教材),合编,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多次再版,高校文科通用教材);12.《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研究资料》,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13.《中国电影简史》,编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多次再版);14.《外国电影简史》,编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多次再版);15.《革命·乡土·地域――中国当代西部小说史论》,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山西教育版社,2009年2月版,中国西部文学艺术与文化研究丛书(主编)16.《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2011年7月版;17.《中国现代文学经典》(1917—2010)精编本,参著(朱栋霖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18.《守望·追寻·创生∶中国西部小说的历史形态与精神重构》,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版。 1.在历史的反思中探索——近年来沈从文研究述评,文学评论,1986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2.中国新文学对自然生命形式的两次呼唤,当代文艺思潮,1987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3.鲁迅·乡土文学·“生命”主题,兰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1987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论文摘登,1993年《中国文学年鉴》对该文评述;4.议“五四”文学创作的情绪特征,兰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论文摘登;5.沈从文创作的哲学意识和审美选择,中国文学研究,198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论文摘登;6.“五四”精神与当代参与意识,甘肃日报,1989年5月4日;7.现代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命题——论沈从文的文化观,吉首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沈从文研究专号);8.20年代乡土文学与现代意识,兰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论文摘登;9.人与文化:“乡下人”的思索——沈从文与福克纳的比较研究,兰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论文摘登;10.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北方论丛,198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11.文明与传统的交战——论沈从文的道德观,甘肃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推荐论文12.论郁达夫创作的忧郁情结,兰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13.文化深蕴中的艺术营造——论周作人的审美观,兰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14、在配套改革中全面提高〈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质量,兰州大学学报,1993年高等教育专辑;15.沈从文创作的民俗构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第1期;16.论郁达夫的艺术个性,郭沫若研究第11辑(1994年);17.中国现代作家审美研究的突破,江汉论坛,1993年第10期,该文收入《国家八·五科研成果汇编》一书;18.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综论,兰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19.中国乡土文学:从现代到当代西部海南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20.人与文化:乡下人的追求——沈从文与贾平凹比较论,中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文摘报》专文评述;21.吴立昌与沈从文研究,复旦学报,1994年第5期;22.当代中国文化“商性”管窥,复旦《大潮》(经济·文化论丛),1994年第3期;23.“乡下人”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追求——沈从文与贾平凹创作心理比较,小说评论,1994年第4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24.中国现代文化人形象的自我塑造,兰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25.张爱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兰州大学学报,1995年增刊;26.沈从文与民俗文化,吉首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沈从文研究》专号;27.探寻失落的生命之途,国风,1995年创刊号;28.路遥的乡士情结,兰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该文多家刊物述评,延安大学《路遥研究专辑》转载;29.守望乡土:经验与悲愤,小说评论,1996年第3期;30.文明交汇处的痛苦 ,社会科学探索,1996年第4期;31.论新时期作家的自我意识及其演变,当代文坛,1997年第2期;32.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探索——张承志研究评析,兰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33.办特色教育 抓实践培养 创国内一流硕士点西北高等教育,1997年第1期;34.鲁迅研究中的儒学阴影,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该文引起广泛注目(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以较长篇幅述评);35.反抗危机者的史学背影——前期“新写实”批评的一种再思考,兰州大学学报,1998 年第3期;36.文学史意义的失构——“新写实”与五四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1期;37.自然·生命·历史,读书,1999年第第3期;38.表现于洒脱背面的沉重——〈朝花夕拾〉与〈文化苦旅〉的精神联系,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39.审美遇合:东方的美丽与悲郁——沈从文与川端康成比较研究,飞天,2000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40.中国文学的本土化意义及前瞻,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4期;41.重读20世纪50年代小说经典,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42.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处境,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43.九十年代的西北乡土小说,光明日报,2002年5月8日;44.“先锋”的堕落——重读残雪的小说,兰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45.历史的重创与现实的悲伤,甘肃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46.论张承志的精神个性,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47.全球化时代的西部乡土小说,唐都学刊,2003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5期全文转载;48、左翼文学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论纲(上)、(下) 兰州大学学报 2003年第1、2期连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6、7期转载;49.《大漠祭》读法几种,小说评论,2003年第1期;50.乡土文学的走向与选择,小说评论,2003年第2期;51.重话20世纪“红色经典”,小说评论,2003年第5期;52.传统批评理念的现代表现——沈从文文学批评的审美特征,文艺研究,2003年第6期;53.1990年代:走向叙事自觉时期的短篇创作,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54.30年代的都市想象与叙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55.片面的深刻――论沈从文的都市小说,吉首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56.毕飞宇论――兼谈90年代文学现象,理论与创作,2004年第1期;57.“方法”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58.审美生成与本土化特征,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59.西部小说:概念、命名及历史呈现――当代西部小说与西北地域作家群考察之一,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60.鲁迅、茅盾比较研究的重要突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3期;61.论西部作家的文学精神,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4期,《新华文摘》辑目;62.主体意识、“本土化”与文学超越――当代西部小说与西北地域作家群考察之二,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63,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中国考试,2005年第6期;64.巴金的启蒙主义思想——《随想录》精神指归读解,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2期;65.革命叙事与史诗性追求的成功与缺失――从《创业史》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西部小说,唐都学刊 ,2006年第1期;66.“文学中心”的转移与当代文学“新方向”的确立,山西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67.《新青年》·新世纪·新文学,江汉论坛,2006年第1期;68.家族文学研究的攻坚之作,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69.消费时代的文学经典,文学评论,2006年第5期;70.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处境和命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6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21期辑目,《文学评论》2006年第5期论文述要;71.当代文学中的非常态视角叙事研究——以《尘埃落定》《秦腔》《我的丁一之旅》为个案,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72.跨学科视域中的当代文学期刊研究,光明日报,2007年6月16日;73.地域文化与西部小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新华文摘要点文章辑目;74.鲁迅杂文研究十年,鲁迅研究月刊,2007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12期转载;75.新世纪文学中对失“根”者的叙事,文艺争鸣,2007年第12期;76.“汉学热”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术月刊,2008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20期辑目,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77.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研究述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5期;78.叙事学视阈中的鲁迅阐释,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12期;79.路遥现象与中国当代文坛,小说评论,2008年第6期;80.生态文明意识中的西部小说,兰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81.书写“无须厄运特殊拨弄的悲剧”——比较沈从文与张爱玲对“存在”的探询,人文杂志,200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5期转载;82.一部近乎被遗忘的史诗——《复仇的火焰》的双向解读,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83.“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指归与当代底层写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北京大学“纪念五四九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发言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4期述评文章,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登(2009、6),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1期(总第73期)64-66页转载;84.论中国西部电影的文学改编,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85.非抒情时代的抒情文学——30年代抒情小说论,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86.论长安文化精神对当代秦地作家的深层影响,人文杂志,2010年第2期,收录《长安学术》第1辑(商务印书馆2010年11月版),上海《社会科学报》摘录;87.转折·构建·流变——论中国当代文学“新方向”的确立及历史实践,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88.近年来甘肃城市小说的发展现状,小说评论,2010年第3期;89.和而不同: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寻根”现象与审美取向,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90.试论陕西当代小说创作的地域文化特色,山西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91.扩展历史文化视野 提升西部文学品格,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25日;92.1979-2009:沈从文研究的几个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6期;93.文学文化学视域中的作家研究,文学报,2010年10月21日;94.重新认识“延安文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延安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95.地理的空间与文学的意象——以贾平凹小说创作为例,人文地理,2011年第2期;96.“新生代”都市小说中生态美的缺失与重构——以邱华栋的都市小说为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97.新世纪:“底层叙事”的流变与省思,学术月刊,2011年第10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转载;98.“美丽总是愁人的”——《边城》的悲剧诗学解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9期;99.延安文艺与当代文化建设,陕西日报,2011年8月22日;100.经典的剥蚀:“柳青现象“的文学史叙事及反思,当代文坛,2011年第4期;101.欲望的纵情与狂欢——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欲望叙事,兰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102.“老土地”的当代境遇及审美呈现——路遥与中国传统文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103.延安文艺研究:历史重评与当代性建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8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12年第16期全文转载;104.延安文艺的大众化:历史实践与当代启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5月28日,“全国社科规划办网站”五月三十号“社科文库”“人文”一栏全文转载,人民网“理论版”2012年5月30日全文转载;105.延安文艺与现代中国文学,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3年第2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网,2013年4月26日;106.论新世纪延安文艺研究的进展及其趋向,江汉论坛,2012年第9期;107.再议被文学史遮蔽的路遥,小说评论,2013年第1期;108.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论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3年第9期辑目;109.当代西部小说的三大主潮,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110.天地之宽与女性解放——延安女作家群述论,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10期全文转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3年第10期转载;111.人性的建构与解构——沈从文与张爱玲比较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9 期;112.对“民国文学”研究视角的反思,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1月1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学坛新论”,2013年11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在线,2013年11月1日“热点文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要览·阶段成果(2013);113.“视角”的限制与“边界”延展的困境——对于“民国文学”构想及其研究视角的思考,厦门大学学报 ,2013年第6期;114.沈从文:从边城走向世界,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4月11日(文学版B01);115.雷达的文学评论与中国化批评诗学建设(中国化批评诗学建构中雷达的角色),甘肃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116.东方智慧:寻找“身体”的自由之境——老舍与村上春树短篇小说中的“身体”意象之比较,文艺争鸣,2014年第7期;117.论延安文艺的现代性追求及特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高等学报文科学术文摘》2015年第1期摘录,《文学学报》2014年第5期全文转载;118.延安时期文学启蒙思潮的历史演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9期;119.延安文学: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双重追求,厦门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文学学报》2015年第1期全文转载;120.文学史书写的鲁迅“形塑”及演变——以唐弢、钱理群、严家炎编《文学史》为例,文艺争鸣,2015年第1期;121.追求一种有温度的“书写”——以路遥的写作为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文学学报》2015年第6期全文转载;122.延安女作家创作中集体与边缘的双重叙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第9期;123.现代主义诗学理论拓展的一个重要界碑——重读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理论,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5年第17辑。

试论关于大陆金庸小说研究的思考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研究思考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试论关于大陆金庸小说研究的思考,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回顾2003年以来的金庸小说研究,似乎走入了一个低谷中,这主要是学术转换期的必然现象。反思金庸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应从学术体制和队伍培养方面着手进行完善,同时在版本研究、比较视野、历史视野、审美体验等层面实现观念更新,开创金庸研究的新局面。

关键词: 金庸;武侠小说;学术史;回顾;反思

一、前言

大陆金庸小说研究从1985年发端,至今已有20年了。经过1994年以来对金庸小说的学院经典化和1999年以来的大众文化化,金庸小说在"历史经典"和"流行经典"这两个层面上的许多问题,都已经初步得到了澄清。非常可喜的是,自1999年以来,金庸小说研究的学术史历程也引起了强烈的关注:丁进发表了多篇"史略"、"史稿"、"综述"等文章对金庸小说研究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何开丽在2005年以长达5万字的篇幅完成了硕士论文《中国大陆金庸小说研究论(1980—2004)》,将金庸小说在纵向上分为1980年至1993年的感性欣赏与定性认同、1994年至1998年的文化颠覆与理论建构、1999年至2004年的流行经典与反思深化三个特色鲜明的阶段,又在横向上指出金庸小说研究在大陆主要有人文分析、文学史、文化学三种方法,相应地表现出人文关怀、历时观照、文化研究三种特征,金庸小说研究中需要注意的是学术规范和研究视野两大问题 。

统观20年来的金庸小说研究,到1994年开始取得具有相当深刻性的重大发展,其后的10年,基本完成了"历史经典"和"流行经典"两个层面上对金庸小说的经典化历程,而在这之后却渐入低谷。经典化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僵化,但往往会伴随着泛化的浅薄与兴味的淡漠。2003年以"华山论剑"和"嘉兴会议"为焦点,再次掀起了一场金庸热,但随后三年间的金庸小说研究却仅仅是前一阶段热潮的余波与回响。在今天经历了沉思与积淀之后,对三年来的金庸小说研究进行回顾与反思,或许可以看到更多的东西,以促进金庸小说研究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机制。

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的晴雨表,许多会议论文和专著章节都曾先后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并形成影响。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文献依据,以"金庸"为检索词检索2003年至2005年CNKI全部类别文章篇名,得到结果248个,对近三年金庸小说研究进行回顾和反思。

二、近三年来金庸小说研究的总体状况

本期金庸小说研究最主要的方面,是对此前研究的继续。

一是对前期争论的继续。

对于世纪之交的金庸、王朔之争,此期学者们努力跳出意气之争,显得更加深入、客观。姚晓雷认为其实质是北京和港台两种不同文化形态之争,但他更强调二者之间的共性,"他们都属于同一类具有解构性的特殊文化形态" ,这就不同于此前主要强调差异的通行做法。李秀萍则从文化市场角度认为这一争论的实质是文化资本、文化权力的争夺 。

针对严家炎站在20世纪中国文学大背景下对金庸小说文学史地位的高度肯定,袁良骏始终认为金庸小说仅仅属于"新剑仙派" ,那么,对金庸小说"文学革命论"的定位,就只能是"肉麻地、无节制地吹捧金庸" 。严家炎对此进行反驳,对"文学革命论"进行了系统论述并特别指出"文学革命"是创作实绩而不同于"文学革命家"的创作和理论并行,"金庸有成功的艺术实践,但似无改革文学包括改革武侠小说的系统的理论主张,所以只是一位卓越的作家,同样不必称为文学革命家" ,仍对金庸高度赞扬。

关于金庸小说的种种争论,从金庸小说进入大陆之时就已开始,90年代表现尤其突出。这些争论,促进了研究的深化,但也夹杂着许多个人意气,这实际上就涉及到学术规范的问题了。朱寿桐认为,酷评和痛骂都是"偏爱价值",要真正以金庸为对象,尊重约定俗成的理论,建构理性的金庸研究学术格局 。

第二是对前期部分论题的深化。

在1994年以来的研究中,学院体制的深度介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期对此前的一些论题继续进行了深化。金庸小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灵,而传统如何进行现代化转化,则是金庸小说研究一直面临的问题,胡小伟在分析金庸小说历史意识的基础上 ,着重论述了这一问题 。傅国涌则从现代性的人文忧思立论,指出在金庸小说取得空前成功后,"按常理推断,金庸完全有条件成就一个知识分子的现代人格,真正成为一个傲然独立的 侠之大者",可是"和这个时代许多名声显赫的知识分子一样,金庸的晚年只能让我们感叹","其作品也常常是以儒家温情脉脉的人性关怀取胜。作为一个中国人,金庸的悲哀不是孤立的,或许也是多数没有走出传统的知识分子群体的悲哀" 。上述两位论者的观点一正一反,但都表现了深刻的学术思考。

徐岱在90年代运用狂欢、游戏等理论致力于阐释金庸小说的美学内涵,他在此期提出了"爱生性"命题,"这使充溢着一种生命气息的金庸小说蕴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品格","通过这一原则,金庸小说成功地建构起了一种审美乌托邦" 。

本期的金庸小说研究,也开始对前期论域进行了一些有意识的拓展。比如"误读的金庸"问题:"金庸武侠小说的合法性是由大众决定的,大众是它的命脉。但现在,我们的文学史家包括金庸本人却转而从纯文学这里寻求合法性。这从根本上是价值倒错的。" 再如"后金庸"时代的"文化工业"问题 和"后现代化"问题 等等。

在这三年中,金庸小说研究的文章不可谓不多,但继承多而新创少,泛论多而深究少,这种状况,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

三、关于近三年来金庸小说研究的反思

综观近三年来的金庸研究,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谈。

(一)体制建设

先看一看近三年的CNKI题录分布:

年份 题录总数 重复发表论文 有效学术论文 标明作者身份论文

2003 62 3 41 25

2004 83 2 54 39

2005 103 1 49 44

总计 248 6 144 108

金庸相关文章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研究论文却逐年持平。如果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这里反映出金庸研究学术体制的一些问题。

学术体制包括研究、发表、评价三个主要环节。

就研究环节而言,目前国内的主要金庸研究机构,仅有海宁市金庸研究会等地方性社团,尚无进入学院体制的全国性大型专门研究机构,这使得金庸小说研究力量缺乏应有的凝聚,不能集中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研究。

发表环节包括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近三年的主要学术会议是2003年的嘉兴会议。而刊物发表的情况则见于下表:

刊物类别 文学专业刊物 重点、部属大学及CSSCI学报 地方本科院校学报 专科及理工院校学报 地方社科综合刊物 其他

2003 5 3 12 14 2 8

2004 3 9 12 17 3 8

2005 7 6 12 15 5 5

总计 15 18 36 46 10 21

比例 10% 12% 25% 32% 7% 14%

从刊物类别及重点刊物分布可以看到,金庸研究论文发表的主要阵地是地方本专科院校及理工类院校学报,在级别高、影响大的学术刊物中,金庸研究并未得到彰显。但是,单刊发表金庸研究文章的情况还是有值得欣慰之处。三年内发表金庸研究论文较多的刊物依次为:《山西大学学报》(8篇)、《嘉兴学院学报》(7篇)、《华文文学》(6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5篇)。这几家刊物集中刊发金庸研究文章,都是事出有因的。2003年,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山西大学学报》主编傅如一教授的弟子王剑有幸成为金庸先生首届博士生之一,借此东风,山西大学礼聘金庸为名誉教授,学报也开设了相关专栏。嘉兴是金庸故乡,又于2003年承办了大型的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嘉兴学院学报》集中刊发金庸研究文章,亦实属情理之中。《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即将更名为《西南大学学报》)于2004年推出"名栏"建设工程,以韩云波编审长期研究中国侠文化的刊物自身优势,开办了"中国侠文化"专栏,金庸研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金庸小说作为香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是《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论坛》(3篇)、《中国比较文学》(3篇)的研究对象。此外,《文学评论》也在2003年刊发了2篇金庸研究论文。

金庸研究的学术评价环节,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机构和机制,可谓百废待举。此处不多赘言。

综观上述情况,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建立常规性的金庸研究学术体制。包括:第一,建立全国性的研究机构,目前各地已经成立了一些地方性的金庸研究会,可以考虑整合力量、加强合作,或者与全国性的一级学会合作成为专业委员会,以便开展全国性的研究统筹。第二,争取在重点大学建立相应研究机构,可以是专门的金庸研究,也可以是更广泛的武侠研究。第三,建立常规性、连续性的学术会议机制(要冠以第*届),可以由不同学校、机构轮流举办,也可由金庸家乡的地方政府固定承办。第四,巩固现有核心期刊资源,可以争取和核心期刊联办栏目,并争取更多核心期刊发表金庸研究论文。第五,建立全国性的金庸研究评奖机制。

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金庸研究得以良性发展的必要保证。这固然关系到金庸研究界的内部努力,在当今金庸已经产业化的情况下,更有赖于金庸研究界外部力量的支持。金庸产业是我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多年来已经彰显了其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形成优化的金庸研究学术制度,也是把金庸产业做大做强的坚强后盾。

(二)队伍建设

金庸研究的繁荣,核心是要有一支研究队伍。近三年情况表明,金庸研究队伍建设的状况也是不容乐观的。下表根据108篇标明作者身份的论文进行统计,表中职称均含同级人员,多作者论文以第一作者身份为准,多身份作者就高不就低,其他类包括非学术职称、仅标注为教师身份人员、助教、本科生、夜大生,数据栏表示方法为"论文作者人数/论文篇数":

职称及年份 教授 副教授 博士后 讲师 博士生 硕士生 其他

2003年 5/6 4/5 9/9 2/2 3/3

2004年 6/9 7/7 10/10 1/2 9/9 2/2

2005年 9/11 7/7 1/1 11/17 2/2 2/2 4/4

可以看出,讲师是金庸研究最大的一个群体,硕士生也是一个重要群体。还要指出的是,在正高职称的26篇论文中,有5篇是合作完成(这有可能意味着主要作者并非教授)。从统计看,金庸研究队伍状况职称结构显然不够理想。在108篇论文中,高级职称作者共计45篇,仅占42%。这可能意味着,金庸研究队伍整体学历不够(根据许多大学的人才政策,博士生取得学位后即可特聘为副教授)。

发表文章最多的作者依次为:王立(教授辽宁师大,后调大连大学)7篇(4篇为合作),田智祥(菏泽学院讲师,同时为山东师大硕士生)6篇,刘卫英(辽宁师大副教授,同时为南开大学博士生)4篇(3篇为合作),严家炎(北京大学教授)、袁良骏(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丁进(江苏省人事厅编辑)、谢理开(龙岩学院,职称不详)均为3篇。在这些作者中,严家炎论述了金庸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袁良骏主要对金庸持基本否定态度,丁进主要考察金庸研究史,这些都是此前相关研究的继续。在新进入金庸研究领域的作者中,王立、刘卫英和辽宁师大的研究生们,主要从主题学角度较为深细地考察了金庸小说的若干母题,已经初步形成特色;谢理开主要探讨了金庸研究的学术建构;田智祥发表文章较多,涉及较广,但文章篇幅均较短小,论述不够深细,尚未形成特色。

一般而言,要深入研究一个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会有多篇文章发表。在三年中,仅有7位作者有3篇及其以上论文发表(即平均每年至少有 1篇)。从面上看,大多数作者涉足金庸研究,都只是匆匆过客,偶然旁及,由于对论题缺乏长期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大量文章质量不高,研究不深不细。从点上看,几位新进入金庸研究领域的作者,往往起点不高,在90年代以来金庸研究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未能就一些总体性问题继续进行厘清,理论高度很难得到提升,也缺乏新的学术增长点,这样很可能造成低效重复。倒是一些偶尔涉足金庸研究的作者,如朱寿桐、姚晓雷、李秀萍、高玉等,他们能够站在金庸之外从更高更广的角度看金庸,写出了一些力作。

金庸研究要繁荣发展,研究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环节。在上述体制建设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有几项工作要做:第一,鼓励、吸引更多作者加入金庸研究队伍。第二,金庸研究的前辈作者和优秀作者要适时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培养研究的后备队伍。第三,研究者要加强专题意识,在重点、难点上取得突破。第四,研究者要在哲学、文学等基本素养上苦下功夫,将金庸放到更大的学术文化格局中,"微小叙事"和"宏大叙事"相结合。第五,鼓励重点研究金庸的作者"专业"化,鼓励偶尔涉足金庸研究领域的优秀作者继续进行金庸研究,形成专业、业余研究者互补也就是局内、局外互补的局面,共襄金庸研究盛局。

(三)观念建设

研究的观念层面往往决定着研究的努力方向以及层次水平,因此,总结近年来金庸研究观念层面的得失并做出反思,是繁荣金庸研究的必要工作。

观念层面反映在学术成果上,集中体现于选题和方法两大方面。选题的更新是学术增长点的表现,而方法的更新是层次水平提升的标志。在前10年金庸研究的基础上,2003年以后选题重点和方法策略主要有:论争透视,包括王朔、金庸之争及其所反映的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争,文学革命论、新剑仙派之争及其所反映的"重写文学史"之争;人文关怀,表现为广泛地探讨金庸小说各方面的人文意识,是金庸研究中的长线课题;审美探讨;学术史略;母题探源;比较研究,比较了余秋雨、王朔、张恨水、林语堂、罗琳等;文化运作,主要探讨2003年金庸"华山论剑"和2004年金庸四川行的传播策略;等等。根据何开丽讨论1980—2004年大陆金庸小说研究的特点与方法可知,除母题探源和文化运作两点外,上述选题和方法大多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可以认为,在近三年的金庸研究中,整体上缺乏新的学术增长点。

以下笔者从四个方面提出自己关于金庸研究的设想。

第一,版本研究。

金庸小说到今天已经有了三个版本:连载本、三联版、花城版。如何看待这三个版本,涉及到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首先,在近年兴起的现代文学版本学中,版本涉及到精确所指、版本兼容、新善本三个重要原则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金庸小说无疑是版本学的良好研究范本。其次,版本问题涉及到文学经典化在创作和接受两个方面的历史进程,是考察金庸小说之"历史经典"与"流行经典"双重属性的基本工作。第三,三个版本的变迁,也是探讨半个世纪以来文化发展、金庸个人以及中国群体人格变迁、武侠文学创作规律和雅俗整合流变规律等的基础工作。

第二,比较视野。

金庸研究的比较方法,从1966年的《金庸梁羽生合论》就已经开始了,但比较层次一直缺乏进展。比较研究要深入到作家作品的内在机制中去,提升到整体文学史和整体社会史的高度来进行,而不仅仅是一些现象的并行罗列。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一批优秀作家对侠文化表现过兴趣,如鲁迅、沈从文、老舍、艾芜等,虽也有过一些将他们和金庸进行比较的论文,但随着整个文学史研究的深入,比较研究还大有深化的空间。近年西方大众文化大量进入中国,金庸本人曾说过《哈利·波特》和《魔戒》就是西方的武侠小说,其内部建构模式和外部建构模式和金庸小说相比较而言的特点,也是大有比较价值的。即使像《堂吉诃德》这类古典名著,虽然已有不少人将其与《鹿鼎记》相比,但如果深入到文艺复兴打破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整体夸张系统的大氛围中,就会发现我们往往并未领略到其中的精义。金庸小说自有其完整的主体系统,但通过比较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金庸小说在广大的文学和文化世界中的位置,也能更好地理解金庸。就目前的金庸研究而言,虽然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比较研究,但我认为还远远不够,需要大力加强。

第三,历史视野。

历史视野包括向前和向后两个层面。向前的历史视野指的是对过往历史的处理,体现为作品的历史意识,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研究,如前述胡小伟的研究。向前的历史视野还包括对金庸历史地位的确认,如王敬三 的研究。向后的历史视野体现为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体现为强烈的'当下性或"当代史"意识,这里大致可与"后金庸"同义。近年来,出现了少量研究"后金庸"的文章,但也主要是对80年代以来的温瑞安和黄易的研究。我认为在这方面有必要大力加强金庸与"大陆新武侠"的比较研究。金庸树立了武侠小说的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峰,所谓"金庸把能够想到的桥段都写完了",这是后人继续创作武侠小说的一个障碍,武侠创作必须顺应时势发展"求新求变求突破"。90年代,温瑞安提出"武侠现代化",黄易创作"玄幻""异侠"两大系列,就是他们意欲超越金庸的努力。但他们毕竟和金庸一样,是在香港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其创作突围就更多地有一种未完成的过渡性。而2001年才开始的"大陆新武侠"浪潮,是在和金庸差别很大的文化氛围中起步的,因此很快形成了"凤歌的综合、沧月的感觉、小椴的技巧、步非烟的想象、方白羽的哲思、慕容无言的现代" 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展示了和港台新武侠颇为不同的特点,广泛及于作品的侠义情感、审美风貌、文化内涵诸方面 。大陆新武侠作者文化起点普遍较高,其中一些作品如小椴的《杯雪》、凤歌的《昆仑》等,在文学技巧和审美体验上都可以和金庸50年代的小说相比。但问题是,金庸是在60年代初实现了飞跃而后在60年代中后期达到创作高峰的,由于当下数字化时代的粉丝文化机制,大陆新武侠的部分作品已经充分感受到了大众文化的明星体验,自我感觉良好、网络游戏影响、商业层面操作等已经成了限制他们迅速成长的因素。这个时候,研究金庸,学习金庸,借鉴金庸,就成了金庸小说真正实现文学经典化和"后金庸"时代的21世纪"大陆新武侠"小说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第四,审美体验。

在金庸研究史上,最热门的方法莫过于文化研究。然而,归根结底,无论是就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就"重写文学史"立论,对金庸小说来说,都主要是一种他侓的方法,要真正体验金庸小说的魅力,必须要深入到金庸小说内部,进行自律的文学性探索以及作家主体性探索,而这些都将表现为和文学史方法与文化学方法不同的美学方法。徐岱曾经指出:"金庸小说的真正迷人之处,在于它提供给你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在这里,精神的解放和生命的高扬高于单纯的思想启蒙,审美兴奋淹没了接受知识的乐趣。" 随后,他从多方面进行了金庸小说的美学研究,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他提出的"爱生性"观点,就是从生命美学角度深入探讨金庸小说生生不息的内在源泉。但是,从美学角度深入探讨金庸,这方面有深度的文章并不多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徐岱是一个孤独者,大多数研究者都较少采取这种方法。

高玉在批判中国现代文学"审美中心主义"时,认为把金庸小说当成"纯文学"来研究是一个误区。笔者以为,自1988年章培恒比较金庸小说与姚雪垠的《李自 成》以来,经过1994年的"文学革命论"和"小说大师论"再到其后多方面、多层次的金庸小说"经典化"潮流,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设定,即"重写文学史",就武侠这一具体文类而言,则是以对1933年茅盾的"封建的小市民文艺论"的反动为其核心,力图拨开长期以来"新文学"对武侠文类的偏见。严家炎的如下论断庶几可以作为这场文学史反思的结论:"雅俗对峙是文学发展的动力",而"金庸就是超越雅俗的典范","达到了雅俗共赏的理想境界" 。接下来的工作,需要从金庸小说内部出发来探讨其迷人的艺术魅力,审美体验的问题就此提上了议事日程。

审美问题首先要研究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我们目前的许多文章还主要集中于对金庸小说文化传承的资料性和具体技巧的精巧性的归纳,因此未能触及到金庸小说的人的本质力量。席勒在《审美书简》第15封信中曾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人才游戏;而且只有在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而金庸在1966年回应《海光文艺》梁羽生的《金庸梁羽生合论》一文时,称自己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其实这就已经是一种"游戏"品质,是和人的"本质力量"相关的,也是他在小说中追寻"自由"的动力源泉。中国传统文学的"载道"以及新文学的"革命",与金庸小说本就不是在同一个轨道上运行的,载道的、革命的文学要求以社会政治解放人,金庸小说却是以艺术审美来解放人。长期以来,权力的一元化体制和非此即彼的简单二元思维方式,把武侠文类排除在文学圣殿之外。以"重写文学史"和张扬金庸小说所包含的宏富文化传承来研究金庸,其意义在于奠立金庸小说研究之"可行性"基础,而进一步的提高、深化则有待于深入到金庸小说的人之生命体验的艺术方式之中,也就是用美学的方法来对金庸小说进行"自律论"的文学研究。

到今天,过往的争论大多已有了结论,可以暂告一段落了,金庸小说以及金庸本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以为,在此之前,人们研究金庸,主要是一种文学活动,是思想意识的革新,深度模式倒是其次的;而当下研究金庸,"活动"的层面应该主要转移到"金庸产业"的文化运作策略上,而"文学层面"经历了20年的聚讼纷纭,已经具有了相当深厚的文化沉淀,那么,追求深度模式也就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了。当"美学的自立门户其实也就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人学的开张" 之时,美学就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努力让自身成为一种智慧形态,这是当代美学的追求目标;通过追寻生命的奥秘来实现一份人文关怀,这便构成了美学的基本价值座标。" 探讨人自身以及人类永恒追求的无限性,是美学的任务,也将是金庸研究在当下兼具必要性和可操作性的一个闪亮的学术增长点。

四、后语

综上所述,在经历了世纪之交10年之久的轰轰烈烈之后,金庸研究近年似乎走入了低谷,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其实是上一波将平而下一波未至的转换期。"重写文学史"和"流行经典"之争大致已经有了一个令各方信服的结局,金庸的地位已经确立,恰如以法国大革命为代表的启蒙运动,其意义是在破除。如果说上一阶段的好些观点都有强烈的研究者的主体性,且许多文章是从金庸之外立论的;那么,在下一阶段,感性就要归于理性,从金庸本身立论,以深刻性取胜,脱颖而出的将是犹如德国古典哲学式的繁荣,其意义是在建设。从更广大的范围来认识金庸,从更深刻的层次来研究金庸,金庸研究将成为一个深刻、完整的属于金庸自身本体世界的宏大文化架构,并以其深刻和长久的魅力影响着未来文化的进程。

山西大学学报副主编

1、SME教育奖励基金,二等奖,1997.102、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7.103、国有企业商品贸易融资理论与实践,获有色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7,排名34、中南工业大学十佳青年教师奖,1999.115、SME教育奖励基金,二等奖,1999.106、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再授权资产经营理论与实践,获有色总公司科技进步四等奖,1999.10,排名67、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1万美元,2000.128、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新世纪百人工程”培养对象,2002.69、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002.910、资本结构形成机理与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9,排名18、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9、西南铝优秀教师奖,200810、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011、国务院特殊津贴,2012 15、湖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316‘第六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2013 1. 金融危机形成的微观行为基础及对策研究,教育部“国际金融危机应对研究”应急项目(项目批准号:2009JYJR055),负责人,经费5万,20092. 基于行为博弈的委托代理关系模型与实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70872111),负责人,经费24万,20083. 行为公司金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06JHQZ0010),负责人,经费10万,20074. 行为金融学理论与实证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02JAZD790010),负责人,经费15万元,2002-20055. 投资者保护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70272045),负责人,经费13万元,2003-2005年6. 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心理与资产定价研究,负责人,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2-20037. 我国国有企业优化财务结构的资产经营战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79700028),负责人,经费8.5万元, 1998-2001年8. 资本结构理论与实践的国际比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批准号79910122000),负责人,2000年9. 中国金融市场系统协调理论与实务,霍英东青年教育基金项目(批准号:71084),负责人,2000-2001年10.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tudy on China SOE’s Capital Structure,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79942005),负责人,2000年 1. 饶育蕾,现代财务管理模式研究,会计研究,19952. 饶育蕾,熊维平,国有企业运用表外融资技术的意义与对策,企业商品与贸易融资,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9,第1作者3. 国有企业的财务困境与对策研究,1997.11,财会研究,第1作者4. 高校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思考,科技管理研究,1998.1,第1作者5. 对中国股票市场制度风险的探析,中南工业大学学报,1998.9,第1作者6. 关于资本运营的几个概念,事业财会,1998.6,第1作者7. Analysis on the theory of re-authored capital management, ICM98. China higher education press Beijing ,第1作者8. 各国公司治理机制的分类与比较研究,经济学动态,1998.1,第2作者9. 通货膨胀下企业的财务基本假设及基本原理,事业财会,1998.5,第2作者10. 商品与贸易融资的信用特征及风险防范,经济界,1999.2,第1作者11. 企业并购的理论探源,技术经济,1999.6,第2作者12. 量利试盈亏临界图在利润敏感性分析中的应用,管理工程学报,1999,2,第2作者13. Off balance-sheet financing: a technique of Optimizing State-Owned Enterprise’s Financial Structure, CCUIPP国际会议论文文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8,第1作者14. 从管制到监管-关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探讨,中南工业大学学报,1999.1,第1作者15. 中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化与前景分析,中南工业大学学报,1999.1,第1作者16. 我国金融创新与经济热启动,湖南社科,1999.7,第2作者17. 从东南亚金融风暴看我国潜在金融风险,事业财会,1999.2,第1作者18. 论现代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理论模型的研究,湖南省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会议,1999.9,第2作者19. 论国有企业的目标函数异化与行为异化,财经研究,第2作者,2000.7,第1作者20. 目标多元化对国有企业资本结构权衡理论的解释,湘潭大学学报,2000.6,第1作者21. 论金融交易中的集体行为,经济问题探索,2000.5,第1作者22. 经理股票期权在国有企业的应用,技术经济,2000.9,第1作者23. 我国国有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及对策,事业财会,2000.2,第1作者24. An Analysis on Trade-off Theory of Capital Structure of SOE’S Enterprises, CCUIPP conference Shanghai,第1作者,2000.825. An Explanation for Theory of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under the Goal Pluralism, Proceedings of 200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proving Management though University-Industry Partnership,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第1作者,2000.826. 我国货币交易与经济增长及通货膨胀的关系,经济界,2000.2,第1作者27. 金融学全方位教学改革方案设计与实践,有色金属高校研究,2000,第1作者28. 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现状对策,重组与再生,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第1作者29. 对中国国债规模与结构适应性探讨,经济问题探索,2001.4,第1作者30. The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 of publicly listed Firms, ICM 2001,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第2作者31. 国有企业的治理机制缺陷及制度安排,湖南日报,2001.2.1432. 一个国有企业财务经理的困惑:财务运作缘何陷入如此困境,清华案例库,2001.133. 北岭矿业集团公司的财务困境,工商管理案例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234. 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融资行为的分析,经济界,2001.335. 市场分工、效率及金融市场的均衡发展,湖南日报,2001.336. 国际货币基金的职能评价及其改革,吉首大学学报,2001.1,第1作者37. 论保险制度选择与变迁,中国保险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1.4,第2作者38. 萧灼基关于中国股票市场建立与发展的思想,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第1作者39. 全球公司治理发展的新趋势,经贸导刊,2001.1240.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制度环境,湖南日报(理论版),2002.1.941.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湖南日报(理论版),2002.1.1942. 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者法律保护现状与发展思路,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2.243. 投资者法律保护与上市公司的股权治理,全球金融学会第九届年会(GFC)论文集2002.544. 股权治理缺陷: ST猴王陷入困境的根源,经贸导刊,2002.645. 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融资行为的分析,经济界谈股论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546. 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企业特征与绩效,管理工程学报,2003.147. 企业资本结构形成机理的主导环理论,管理工程学报,2003.448. 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分析我国《公司法》的缺陷,管理评论,2003.449. 行为金融学发展应用前景,管理评论,2003年5期50. 行为金融学创新体系,中南大学学报,2003.451. 独立董事制度失效的博弈分析,湖南财经专科学校学报,2003.552. 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的行为金融学实证分析,中南大学学报,2003.353. 湘能电力公司该不该收购朗江水电站,中国工商管理案例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54. 中小投资者对现金股利的心理反应的调查与分析,中南大学学报,2004.555. 巴菲特投资思想的行为金融分析,市场周刊,2004.1056. 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模式探讨,金融经济,2004.957. 论我国公司的非有效投资,企业技术开发,2004.1058. 基于行业投资组合的投资基金羊群行为模型与实证,管理评论,2004.1159. 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看企业资本结构的形成机理,中南大学学报2004.660. Yulei Rao, Sheng Wang and Lun Zhang, Herding Based on the Industrial Portfolio of Funds: Model and Empirical Test, Financial Systems Engineering II,p254-270, Vol.5, 2004,Global-Link Publisher61. 饶育蕾、马吉庆 用友软件派现方案,《工商管理案例集》,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05,ISBN 7-5438-3977-6,P212-22262. 饶育蕾、龙淼,从宏智科技的陨落看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工商管理案例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05,ISBN 7-5438-3977-6,P253-26263. 饶育蕾、雷七武,上市公司大股东的非理性行为剖析,文史博览,2005.2064. 饶育蕾、曾阳,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商场现代化,ISSN,2005.9,P237-23865. 饶育蕾、汪玉英,欧洲公司治理改革之路,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多维视角,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 ISBN7-80207-515-7/F.435 P470-482,66. 饶育蕾、汪玉英,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对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6.5,ISSN 1008-3448, P67-7367. 饶育蕾、王平、何崴,公司价值形成的反身性机制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 1672-3104,2006 Vol.12 No.4 P.463-47068. 饶育蕾、贺曦、李湘平.关联交易与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侵占——来自中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证据.统计与决策,2007.269. 饶育蕾、贺曦、李湘平,股利与折价: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的证据,管理工程学报,2008.170. 饶育蕾、徐艳辉,基于EWA博弈学习模型的股权分置改革对价均衡研究,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中国管理科学,2008.1 P.172-17971. 饶育蕾、张媛、彭叠峰,股权比例、过度担保与隐蔽掏空——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对子公司担保的证据,第四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优秀论文,南开管理评论,2008.1 P.31-3872. 饶育蕾、赵鹏、汪金凤,我国短期融资券募集资金是否存在短融长投——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财务与金融,2008.4 P.1-773. Yulei Rao, Deifeng Peng,Tingxia Tian,Advances in Agent-based Computational Finance: Asset Pricing models from Heterogeneous and Interactive perspective, 2008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ervices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8.1074. 饶育蕾,企业发展的道德成本,董事会,2009.2, Vol.2,P.84-8575. 饶育蕾、成大超,2008年的股利分配:我们该如何期待?董事会,2009.3, Vol.3,P.82-8376. 饶育蕾、王建新、陈永耀,基于异质性公平偏好的行为博弈模型与模拟——对蜈蚣博弈实验结果的解释,系统工程,2009.377. 王颖、饶育蕾,融入公平偏好的天使投资委托代理模型分析,2009.578. 饶育蕾、李蕊,外部融资依赖下企业的脆弱性:超速扩张的危险,董事会,2009.5, Vol.5,P.80-8179. Yulei Rao, Diefeng Peng, Yongyao Chen, What Drives The Disposition Effect? –An Analysis Based on Modified Value Function And Mean Reverse Belief, China Finance Review,2009.6, Vol.3, P.91-10880. 饶育蕾、王颖,公平、激励与搭便车—基于公平偏好的天使投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系统工程,2009.881. 饶育蕾、蒋波,财务真实性指数及上市公司财务综合评价,山西大学学报,2009.9 Vol.31 No.9 P.118-12482. Aimin YAN、Yulei RAO、Cuimeng LIAO、Chao GAO,Competency Identification of Sales Force in Agricultural Seed Industry: Evidence from Seed Firms in China,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Volume 37, 2009,Issue 4(SSCI期刊83. 饶育蕾、彭叠峰、成大超,公众注意力是否会引起股票的异常收益?—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2.(CSCD期刊) 1、行为金融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7,专著2、管理科学:历史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2,参编3、国际金融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8,副主编4、行为金融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5,专著5、制度适应与市场博弈:企业资本结构的形成机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36、工商企业财务分析,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参编7、大学专业英语(文贸类专业),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参编8、企业商品与贸易融资,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参编9、工业企业财务管理,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副主编 1、商品与贸易融资国际学术会议(深圳),1997.9,国有企业运用表外融资技术的意义与对策,中国有色金属学会,荷兰万贝银行2、管理国际会议(ICM 1998,上海),1998.9,Analysis on the theory of re-authored capital management,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交通大学3、中加大学-产业联合项目国际会议(CCUIPP,厦门),通货膨胀下企业的财务基本假设及基本原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厦门大学,1998.5,4、中加大学-产业联合项目国际会议(CCUIPP,大连),1999.8,Off balance-sheet financing: a technique of Optimizing State-Owned Enterprise’s Financial Structure,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大连理工大学5、湖南省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会议,1999.9,论现代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理论模型的研究,湖南省科委6、中加大学-产业联合项目国际会议(CCUIPP,上海),2000.8,An Analysis on Trade-off Theory of Capital Structure of SOE’S Enterprises,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同济大学7、青年基金项目交流与学术报告会,武汉,2000.11,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融资行为的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武汉理工大学8、管理国际会议(ICM 2001,西安),The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 of publicly listed Firms,200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西安交通大学9、全球金融学会第9届年会(GFC2002,北京),2002.5,投资者法律保护与上市公司的股权治理,北京大学 10、管理科学论坛—优秀基金项目成果研讨报告会,2002.5,法律制度与外部融资环境,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庆大学11、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论坛—优秀基金项目成果研讨报告会论文集,投资者情绪指标与投资收益率关系的实证研究, 2002.11,中南大学12、行为金融与资本市场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行为金融与资本市场的理性,2003.11,南京大学13、行为金融与资本市场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过度自信与交易量收入效应的实证研究,主题发言,2003.11,南京大学14、首届中国金融学年会,基于行业投资组合的投资基金羊群行为模型与实证,2004.10,厦门大学,上海15、中国金融国际年会,上海国际会议中心,2004.7,上海16、金融学与会计学国际研讨会,迎合还是背离: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的证据,汕头大学商学院, 2005.6,汕头 17、第三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南开大学,2005.10,天津18、第三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对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南开大学,2005.10,天津19、第五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引入心理账户的价值函数修正模型,厦门大学,2005.12,厦门20、中国欧盟“中小企业公司治理”专题讲座,“欧洲公司治理改革之路:投资者保护与透明度增加”, 湖南商学院和湖南省商务厅,2005年12月25,长沙22、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 Symposium-Behavioral Finance, Durham Business School, United Kingdom, April 20-22, 200623、Corporate Governance in the UK and Comparative Study with the US:What Lessons Should We Learn? Center for China Finance and Business Research (CCFBR),2006 SYMPOSIUM,Globalization and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in China,July 29-30, 2006, Beijing24、第二届全国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学科建设与学术研讨会,主题发言,对行为金融学前沿领域的思考, 2006年8月11,包头25、第三届中国金融学年会,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故意与虚假羊群行为的识别及实证研究,2006年10月28日—29日,复旦大学,上海26、第六届经济学年会,汇报论文“基于公平思考的博弈学习模型”,会议期间担任了“行为经济学”分会场的主席,同时还担任了“康腾”全国大学生案例分析大赛的评委,并为大赛的优胜奖获得者颁奖,2006年12月15到17日,武汉大学 27、2007年11月4日,在南开大学举行的第四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上,饶育蕾、汪金凤共同完成的论文《短期融资券短融长投的实证研究》分组报告。28、第六届中国金融学年会,主持了行为金融分会场,并且两篇参会论文做重要点评,2009年10月31日到11月1日,西南财经大学

1998-2002年参与了校级科研项目“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及教材编写”,并参加编写了21世纪市场营销学教程。2005年参加211 项目英语教材编写,〈〈商务英语阅读〉〉,副主编。文章“加强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北京外国语大学报2000年第3期.论文“在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策略能力”,外语界2001年第3 期。论文“论大学综合英语课的教学”,山西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论文“高年级英语口语教学刍议”,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3年第1期。论文“在精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外语与翻译2003年第2期。论文“学习主体的自主性研究与优化英语教学模式”,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4期。论文“走出英语阅读课教学的误区”,长沙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论文“对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探讨”,同济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论文“论需求分析在自主学习模式中的作用”,中国教育改革2004年第7期。论文“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程度和性格差异对交际策略选择的交互影响---- 对交际策略使用的实证研究”,外国语言文学2005年参与编写教材21世纪市场营销学教程2004年3月出版,中国宇航出版社。参与编写教材英语电影教程,2002年出版,外研社。编写教材全方位商务英语口语, 2005年5月 ,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学报主编是谁

一、著作:1、王跃生:《跨国公司金融:原理与案例》,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2、王跃生、陶涛等:《国际资本流动:机制、趋势与对策》(合著),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3、王跃生、王蕴等著:《国际企业制度创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王跃生:《经济学与社会关怀》,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5、王跃生等主编:《市场经济发展:国际视角与中国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社,20066、王跃生:《制度、文化与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王跃生等主编:《CEPA与新世纪的内地香港经济关系》,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8、王跃生:《经济学:愉快的通行证》,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9、王跃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新制度经济学漫话》,三联书店,200110、王跃生:《立足与现实的思考》,三联书店,200011、张德修、王跃生主编:《大波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12、王跃生等著:《天下没有免费午餐——改革成本问题研究与国际比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14、张德修、王跃生、巫宁耕主编《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15、王跃生:《新制度主义》,台湾扬智文化出版公司,199716、王跃生:《变化世界中的经济体制——90年代的比较经济体制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17、王跃生、韩实译:《社会主义经济最优运行理论》(译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8、王跃生:《苏联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9、王跃生、韩实著:《经济改革:苏联、东欧和我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二、主要论文:王跃生、杨丽花:“中国与南非贸易模式及理论解释”,《新视野》2012/6王跃生、官皓:“FDI的后发大国模式: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新视野》,2012/2王跃生、夏庆杰、江诗伦:“中非贸易投资关系的历史与现状”,载于《可持续的中国对外投资》,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5王跃生:“非正式制度与俄罗斯经济转轨”,《俄罗斯学刊》,2012/5王跃生、陶涛:“再论FDI的后发大国模式:基础、优势与条件”,《国际经济评论》,2010/6;马向东、王跃生:“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问题、原因与对策”,《宏观经济研究》,2010/12;王跃生、杨力: “欧盟国家对俄罗斯的直接投资问题”,《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0/12;王跃生、焦芳:“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转变”,《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6;王跃生:“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新特征与新思考”,《中国市场》,2010/9;陶涛、王跃生: “日本对华投资新趋势与中日行业内贸易结构”,《国际贸易问题》,2010/2;王跃生、杨力:“中俄投资合作:现状、问题与发展前景”,《俄罗斯友谊大学学报.国际关系版》(俄文), 2010/2;Yuesheng Wang, Xiangdong Ma and Lihua Yang “Heterogeneity of Firms and the Export Imbalance among China’s Provinc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in Li, Jieli and Liren Zheng (eds), China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 issues and prospect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王跃生:“企业走出去的‘后发展大国’逻辑“,《中国经济》, 2010/3;王跃生、马相东、杨丽花:“中美、日美贸易摩擦的比较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5;王跃生、王蕴:“转轨国家政府行为市场化的比较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王跃生:“FDI理论的发展与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基础”,《南方金融》2007/8;王跃生、潘素昆:“FDI对国际收支和金融稳定的影响:理论与经验分析”,《经济科学》, 2006/2;王跃生、王蕴:“人力资本与与企业组织结构:一个初步模型”,,《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3;王跃生:“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学”,《文景》杂志,2005/1;王跃生:“论当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融合的趋势”,《北京大学学报》,2004/1;王跃生:“正确认识经济转轨的社会成本问题”,《求是》,2003/24;王跃生:“西部开发中的环境生态问题:制度经济学的分析”,《经济纵横》,2002/4;王跃生:“国际企业制度创新与企业理论的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6;王跃生:“计划经济国家转轨的社会成本分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2;Wang Yuesheng, “Households’ Responsibility System, Behaviors of the Farmers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China’s Agriculture,”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Fuyo Shobo Publishing, Co. Ltd, 2000;王跃生:“亚洲的企业融资制度:历史演进与未来选择”,载于《全球化与中国、日本》,新华出版社,2000;王跃生:“当前经济政策中几个有争议问题的探讨”,《经济纵横》,1999/6;王跃生:“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的所有权《经济科学》”1999/4;王跃生:“公司治理模式之争及我国的企业制度重建的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9/4;王跃生:“金融压抑与金融自由化条件下的企业融资制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1;王跃生:“公司治理模式之争与我国的企业改革”,《经济纵横》,1998/10;王跃生、黄少卿:“探询平稳过渡之路”,《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3;王跃生:“制度因素与中国农业的环境生态问题”,《经济学家》,1998/2;王跃生:“亚洲金融危机与亚洲企业的融资制度”,《经济科学》1998/2;王跃生:“解析亚洲金融危机”,《中外管理导报》,1998/1;王跃生:“国有企业的效率、竞争与民营化”,《经济科学》1997/4;王跃生:“非正式约束、经济市场化、制度变迁”,《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7/3;王跃生:“文化、传统与经济制度变迁”,《北京大学学报》1997/2;王跃生:“不同改革方式下改革成本与收益的再讨论”,《经济研究》1997/3;王跃生:“关于欧洲型经济体制及问题的思考”《北京大学学报》1996/6;王跃生:“比较经济体制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载于于光远主编《中国理论经济学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李新春、王跃生:“联邦德国的公共企业及其管理”,《经济科学》,1996/1;王跃生:“1997年后内地与香港贸易关系的制度基础与制约因素”,《经济科学》1994/5;王跃生:“1997年后中国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关系”,《经济研究参考资料》1991/7(课题组主要执笔人);Wang Yuesheng, “The Economy at the Crossroad: Growth Rate vs. Deepening Reform,”in China Review 1992,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Hong Kong, 1993;王跃生:“试析俄罗斯经济改革方针的调整”,《世界经济》1993/8;王跃生:“强创价格关,路途多凶险——俄罗斯放开物价初析”,《价格理论与实践》1992/3;王跃生:王跃生:“俄罗斯放开物价与价格改革的模式问题”,《世界经济》1992/4;王跃生:“在改革中建立新的运行机制”,载于厉以宁主编《中国商品经济运行机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王跃生:“1991年经济增长形势的分析与增长政策的选择”,《经济科学》1992/4;王跃生:“应当怎样选择对外贸易结构”,《国际产业经济技术》1992/4;You Ji and Wang Yuesheng,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in 1990”, in China Review, Chines University Press, Hong Kong, 1991;王跃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问题”,(香港)《二十一世纪》,1991/8;王跃生:“立足于现实的思考”,《经济研究》1991/1王跃生:“香港的经济体制:现在与未来”,《经济科学》1991/5;王跃生:“自由贸易还是保护贸易——谈对外贸易政策及其选择”(上)(下),《国际产业经济技术》,1991/5、6;王跃生:“对外贸易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外贸乘数原理及其在我国应用的可性”,《国际产业经济技术》1991/4;王跃生:“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跨国公司”(上)(下),《国际产业经济技术》1991/2、3;王跃生:“汇率调整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国际产业经济技术》,1991/1;王跃生:“试论南、波、匈三国的经济滞胀”,《世界经济》1989/10;王跃生:“苏联东欧国家经济改革理论的新进展”,《经济学动态》,1989/9;王跃生:“国民收入增长中科学技术进步因素的分析”,载于张康琴、曹梅颐著《外国经济统计分析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王跃生:“苏联东欧国家经济改革理论的新进展”《经济学动态》1989/9;王跃生:“苏匈南企业体制与企业行为比较”,《北京大学学报》1988/6;王跃生:“矛盾与两难:苏联对国家与企业关系的调整”,《苏联问题研究资料》1987/6;王跃生:“双重模式转换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纵横》1986/9;王跃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率的动态分析”,《经济科学》1986/5;王跃生:“资源配置与计划、市场机制的结合”,《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6,创刊号;王跃生:“南斯拉夫的银行制度”,《广西金融研究》1984/7;王跃生:“苏联、东欧国家的银行制度”,《广西金融研究》1984/5三、学术评论、经济时评央企的困惑,《经济学家茶座》2012/4“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到来了么?《人民日报》2012、10、182012年的全球经济:年中回眸与展望,《香港出口信用保险信息季刊》,2012夏季号占领华尔街与基尼系数,《人民日报》,2011/12/5;从“刘易斯拐点”看“腾龙换鸟之争,《人民日报》2011/2/11;“后发大国模式”将在未来得到检验, 《中国经济》, 2011/1;经济学、管理学与文化,《经济学家茶座》2011/1应对通涨:重要的是釜底抽薪,《人民日报》2010/12/15;危中之机:世界经济学科五十年,《读书》,2010/4;全球化时代的“山寨”现象,《读书》2009/11;“罗锅求医”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人民日报》,2009/11/2谨防金融危机扭曲中国长期发展战略,《投资者报》2008、11、17经济关键词与地震影响,《投资者报》2008/6/9“德国特色”或有存焉?,《中国图书商报》,2008/3经济随笔的境界,《经济学家茶座》,2008/2卷首语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背景、影响与选择,《香港出口信用保险据信息季刊》,2007,秋季号;政府调物价:该不该,怎么调?《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9/27有感于“经济学数学化”的争论,《经济学家茶座》,2008/2访瑞典随感二则,《经济学家茶座》,2008/11经济学家为什么众说纷纭,《经济学家茶座》,2007/5为什么经济学家总是众说纷纭,《人民日报》2007//5外汇兑换一小步,货币制度改革一大步,《21世纪经济报导》,2006、5、22FDI的火线出卖,《21世纪经济报导》,2006、4、3民工荒是对低成本模式的自我矫正,《21世纪经济报导》,2006、3、13经济转轨与经济学家,《读书》,2006/2超越低成本模式,《人民日报》,2005、12、5经济思维与“经济学价值”,《经济学家茶座》,2005/4从一张车票看信用缺失,《人民日报》,2005、6、6有用的“经济直觉”,《人民日报》,2005、3、25如何走出拆迁的两难,《人民日报》,2005、2、18“文学的观光客”与“道德的十字架”, 《经济学家茶座》,2005/2经济学家:修桥铺路是为善举,《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4、11、26“刷卡风波”的市场解决,《人民日报》,2004、7、26闲话“主流经济学家”,《经济学家茶座》,2004/4汽车业的“繁荣”与“虚火”, 《人民日报》,2004、5、13在理论与现实之间,《读书》,2003/12垄断收费与政府责任,《解放日报》,2003、9、29美元贬值:非典阴影下的亮色?《证券市场周刊》2003/20股市信心为何不足,《证券市场周刊》2003/17让财富体现价值,《上海证券报》2003、5、17回收废电池的经济思维,《经济世界》2003/5打破MBO神话,《证券市场周刊》2003/9“晴雨表是”假问题,《证券市场周刊》2003/5入世是中国的第二次改革开放,载于《经济学:愉快的通行证》,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这一代经济学人的历史责任,《文景》2002/4从两桩公案看理论的创新,《读书》2001/11人力资本应是企业的唯一所有者吗,《中国改革》2001/9应当重视西方跨国公司的制度创新,载于《经济学:愉快的通行证》,广东经济出版社社会价值、文明交往、民族主义,载于《立足于现实的思考》,三联书店,2000谁来吃午餐?《读书》2000/5冷静看待中国加入WTO,《江苏统战》2000/1关于职业道德的经济学观点,载于刘智峰主编《道德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世纪之交会发生全球经济大危机吗,《北京日报》1999、5、19我看知识经济从天而降,《大学生》1999/3调整权力结构,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载于刘智峰主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报告》,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从公司治理角度看企业改革问题,《中国改革》1999/2跳出消费看消费,《中国经济时报》1998、11、18价格自律与价格竞争,《中国经济时报》1998、11、6环境污染:经济学的思考,《读书》1998/10中国企业集团发展战略,(香港)《公司秘书》1998/8隔岸观火看微软,《中国市场经济报》1998、7、30政府经济基础是何物,载于刘智峰主编《第七次革命》,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1997:我们将在怎样的经济环境中生活——关系国家和我们自身的6大经济问题,《大学生》1997/3东欧昭示我们什么《读书》1997/1新制度经济学何以受到中国学者的宠爱,《大学生》1997/1也算一种声音——关于改革与一位俄罗斯学者的对话,《东方》1996/4域外看中国——再谈市场经济与文化,《读书》,1996/2俄罗斯需要多少艺术家,《读书》,1994/11俄罗斯放开物价为何收效甚微,《价格理论与实践》,1993日圆汇率为何降而复升,《国际产业经济技术》1991/2苏联东欧舆论谈经济的市场化转变,《经济文献信息》1990/11经济学家在想什么——苏联东欧国家经济改革理论的新进展,《经济文献信息》1989创刊号困惑的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困惑,《读书》1988/10比较、借鉴、共存,《读书》,1991/1四、书评、学术随笔1、国家与市场,《文景》2003/5—62、北京堵车与资源配置,《21世纪经济报导》2003、4、73、陷阱密布的购房合同,《21世纪经济报导》2003、2、174、“套牢问题”与合作竞争,《人民日报》2002、12、145、商业社会何以“齐家”,《21世纪经济报导》,2002、12、306、学外语的成本收益,《21世纪经济报导》2002、12、27、比较经济学的复兴?《读书》2002/88、着装的文化,《21世纪经济报导》2002、9、239、制度分析与现实关怀《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2、8、2210、谁为环保“埋单”,《江苏建设》2002/1111、透过“前沿”的门缝——评麦克米伦版《经济学前沿问题丛书》,《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2/9/512、经济学家的出世观,《经济学家茶座》2002/813、为什么好人总是吃亏——漫谈劣币驱逐良币原则,《经济学家茶座》2002/714、对教育的谬误,《21世纪经济报导》2002、7、2215、秀水街的变迁,《文汇报》2002、6、3016、经济学是一张愉快的通行证,《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2、6、2017、取消公厕收费的经济学思考,《北京青年报》2002、6、1718、吉芬效应与八次降息,《21世纪经济报导》2002、5、2019、拉弗曲线与高速公路收费,《21世纪经济报导》2002、4、1520、经济学家:出世的还是入世的,《中国经济时报》2002、3、2121、经济学家的“另类”生存,《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2、1、2422、让投机经济学家无处遁形,《21世纪经济报导》2001、7、3023、做个信差经济学家,《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1、3、1424、经济学是一盘家常菜,《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1、2、825、自行车税引出的话题——制度的实施机制,《经济学家茶座》2000/126、污染的“善恶”,《中国经济时报》1997、5、2227、经济改革中的产权、均衡和市场,《读书》1991/328、立足于现实的思考《经济研究》1991/129、“体”、“用”之争与整体演进,《读书》1989/630、一本书与一个时代,《读书》1989/331、风从“东方”来,《读书》,1989/1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建于1955年12月, 是北京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包括技术科学)综合类学术性刊物。主要刊登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及交叉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综述性文章。由北京大学理工科的40名教授组成编委会, 负责确立学报的办刊宗旨及审定论文的学术质量。自1995年以来,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获得国家级、教育部、北京市及其他奖励若干项: ·1995年7月获北京市高校系统自然科学学报“三优”评比一等奖;11月获国家教委“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系统优秀学报二等奖” ·1996年11月获国家教委“国家教委系统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1997年3月获中宣部、新闻出版署、国家科委联合颁发的“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1999年5月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1999年10月获国家首届“国家期刊奖” ·2001年11月经新闻出版总署和科技部等有关部委选定, 进入国家“期刊方阵”中最高一层的“双高”(高水平、高知名度)期刊阵列, 成为教育部主管的综合性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唯一入选者 ·2002年12月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2004年9月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2005年1月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2009年获中国期刊协会“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奖 ·2010年12月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2010年以来历年获得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2006年以来获教育部历届“中国高校精品期刊奖”和“中国高校杰出科技期刊奖”·入选中国科学技术信

当代中国思想家:1、李敖(1935.4.25—),男,字敖之,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作家、历史学家、文化学者、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代表作品有《传统下的独白》、《李敖全集》 等。黄楠森,1921年生,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中国马哲史学会会长、中国人学学会会长、中国恩格斯学会会长。2、张荣寰,独立学者,当代最具价值的思想家,其独立的人格思想及其创见,堪与青尼、仲尼、牟尼相比。自2007年4月创立全生态世界观、全息逻辑、生态文明、全息方法论以来,不断以全新思想和认知,提出全生态思维、全息人学、人学原理、成全范式、世界伦理学、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精神、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中华环流文明、智慧城市、文明走廊战略、国际就业工程战略、大数据在线模式、机器人装备制造业引领21世纪工业革命、极平台、云产业、全数据、零废处理、生态文明的发展路径;生态文明动力底座;智能制造模式;万物互联的时代;世界+全然思想+生态系统的发展模式、文明产业再造等超前思想发展观。其人为本的思想,以开发人至高人格全息潜能为使命的思想体系,打通了神学、哲学、科学的固有疆界,最重要的是他改变人类的思维模式,全生态的思维模式,深刻影响着思想界、物联网、商业界的认知境界,并成为顶层设计中的一种核心思想之一。3、李泽厚,著名哲学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4、黎鸣,哲学家,号称“思想狂徒”、“哲学乌鸦”。南昌人,1961年毕业于江西大学物理系,后进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控制论与系统工程专业。长期进行逻辑学、控制论、文化人类学等方向的研究,最重要的学术贡献:把哲学的基础从二元论转化为三元论。创立了以“三”为基础的运算规则,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了逻辑学,从而完成了逻辑学的三元论和多元论转向,以及哲学的第四次转型——人学的转型。他被称为 “思想狂徒”和“哲学乌鸦”,被许多媒体誉为“新世纪中国最受关注的哲学家”。近现代中国思想家:1、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1920年10月4日,北京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李大钊为负责人。2、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宾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唐君毅出身书香门第,幼承庭训,接受过良好的旧学教育。曾就读于中俄大学、北京大学、毕业于中央大学哲学系。青年时代颇受梁启超、梁漱溟、熊十力学术的影响。曾任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任过江南大学教务长。1949年起香港,与钱穆、张丕介等创办新亚书院,并兼任教务长、哲学系主任等职。1958年与徐复观、牟宗三、张君励联名发表现代新儒家的纲领性文章《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受聘为该校首任文学院院长和哲学讲座教授,1967年任新亚研究所所长。

山西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刊名: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出版地:山西省临汾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9-4490CN: 14-1263/N邮发代号: 22-179 现用刊名: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曾用刊名: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山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86 改革开放之初,高教学术事业百废具兴,尽快创办我校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以促进我校自然科学学术研究事业的发展,在当时就已成为我校广大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的普遍共识。在学校领导和学报编辑部领导的关心下, 1985 年 9 月成立了山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筹备组,筹备组由学报编辑部主任、社科版主编尹世明领导,成员有:高仁恒、马志正、王剑波、张海霞,由此拉开了《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编辑出版工作的序幕。 1985 年 9 月至 12 月,编辑人员深入各系开始组稿, 1986 年前半年编辑、排版, 1986 年 10 月创刊号正式与读者见面。 1987 年,为提高学报的影响和开创学报工作局面,学校任命年仅 33 岁的侯晋川教授为主编。 1988 年初,为加强自然科学版的日常管理工作,学校任命王永明同志任自然科学版常务副主编,高仁恒、马志正同志为副主编( 1989 年 9 月,王永明同志调离学校)。 1997 年 7 月,为加快学报发展的现代化步伐和处理日益繁重的日常工作,加强学报编辑工作的规范管理,学校任命王剑波同志为自然科学版常务副主编。 1997 年 9 月,为了自然科学版发展的需要,学校成立了以侯晋川教授等 16 人组成的编委会。 1999 年 9 月,自然科学版成为正式期刊,学校对编委会和编辑部进行了改组,成立了由侯晋川同志任主任委员兼主编,武海顺、王剑波同志为副主任委员兼副主编,由各理科系学术骨干共 17 人组成的新一届编委会。 2003 年 5 月,随着我校自然科学学术研究的高速发展,学校对编委会成员进行了调整,组成了由 23 人组成的编委会,其中校内委员 20 名,校外委员 3 名。?18 年来,自然科学版的发展得到了历任学校领导陶本一、谈浩良、黄志胜、邵壁华、齐峰、常乃军同志的鼎立支持,也得到了历任学报领导尹世明、曲家源、陈建中、畅引婷同志的关心与支持。 18 年来,自然科学版从筹备、创立到发展,走过的每一步无不倾注着历任编辑的心血,先后在学报自然科学版担任编辑的有王剑波( 1985 , 9 —今)、张海霞( 1985 , 9 — 1991 , 3 )、王言( 1987 , 4 — 1989 , 7 )、茹英杰( 1988 , 9 — 1991 , 7 )、段麦英( 1995 , 4 —今)等同志,正是他们的辛勤劳动,才有了自然科学版学报的今天。《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创刊于 1986 年,原刊名为《山西师大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刊号仍延用山西师大学报刊号晋刊 012 号,刊期为半年刊,自办发行,工本费 0 。 65 元,印数 1000 册。 1987 年期刊实行全国统一标识,《山西师大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被批准为省内期刊,刊号为:山西省期刊登记证第 0058 号,半年刊,每期 96 页, 16K ,工本费 1 。 20 元,自办发行。 1991 年,经山西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刊号变更为:山西省报刊准印证第 0170 号。 1992 年刊号变更为: JK14 — 1029 ,季刊,每期 80 页, 16K ,工本费 2 。 50 元,自办发行; 1995 年 7 月,经山西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刊号改为:山西省内部期刊准印证第 0303 号,季刊, 16K , 80 页,工本费 2 。 50 元,期印数 1000 册; 1999 年经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国科发财字[ 1999 ] 342 号文件批复,《山西师大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转为正式学报,刊名改为现刊名《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全国统一刊号为: CN 14-1263/N ,国际连续物刊号为: ISSN 1009-4490 ,季刊, 16K ,每期 96 页,定价 5 。 00 元,期印数 1200 册。 2004 年第一期开始页码增至 112 页,定价 6 。 00 元。?《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自创刊以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出版方针,遵守国家的有关出版法规,有明确的办刊宗旨、编辑方针和专业范围。《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是反映本校自然科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的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以促进我校教学与科研工作,加强我校学科建设,积极开展学术交流,贯彻科教兴国方针,推动山西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为其办刊宗旨。?本刊为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其编辑方针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持其学术性特点为根本,以学术价值作为取舍稿件的标准。本刊主要发表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成果,其主要栏目有:应用数学,泛函分析,算子理论,数理统计学,高能核物理,理论物理,材料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多样性,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山西地方区域性地理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等。现本刊发行国内外,主要读者对象为: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师、科研人员、研究生及各自然科学类科技工作者。?据不完全统计数学物理栏目被国家一级检索期刊《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摘录率高达 90% 以上;生物学栏目所开辟的“运城盐湖卤虫研究”专栏独具特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以山西地方区域研究为特征的地理学栏目,对山西地方经济发展起了较大的作用。?自被批准为正式学报以来,随着期刊影响的不断增大和我们工作的努力,《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已成为:《中国期刊网》全文入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 - 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物理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 CAJ-CD 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2003 年被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山西省科技厅联合组织的山西省期刊等级评比活动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 哲学研究经济研究法律研究文艺学研究古代文学研究学术争鸣三晋文化研究历史研究教育研究传播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现任编委:主编: 董常生 (校长)副主编:岳文斌,王俊东,苗果园,郭传甲,贺来星编委:马俪珍,王玉国,王金胜,左月明,白中科,师学义,邢国明,孙泰森,张映,张金桐,张淑娟,李生才,李生泉,李亚灵,李国柱,李贵全,李炳林,杨怀卿,杨武德,吴国良,杜俊杰,周忠孝,郝林,郝利平,洪坚平,贺运春,郭玉明,郭平毅,郭晋平,聂向庭,崔克俭,韩巨才,韩有志,韩桂彪 ,温伟业,董宽虎编辑部主任:贺来星《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一届编辑委员会:主编:董常生(校长)副主编:岳文斌,崔富春 贺来星编委:王文昌,王文清,王河魁,亢成业,邢保荣,杜广华,李长萍,李玉萍,张国民,张兔元,陈凯,武星亮,宗颖生,滑云龙,蔺银鼎,薛孝恩。《山西农业大学学报》历届总编简介 :李焕章 、 陈震 、 李振吾 、 李连昌 、 聂向庭 、 贺运春

李蓼源(1925-),曾用名燎原。河南淮阳人,生于河南开封。1942年起任国民党第二战区长官部秘书。1945年因“共党嫌疑”被国民党逮捕入狱,1948年4月出狱。同年7月,考入山西大学历史系,1952年毕业后历任山西女子师范学校高师部教师,山西省政府高等教育处干部,太原工学院学报编委会编辑、主任,中国民主同盟山西省委员会宣传部副部长。1975年参与筹备政协山西省委员会,1978年后历任政协山西省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民盟山西省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委员,政协山西省委员会副秘书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任,《山西文史》主编。1989年起任山西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山西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代主任委员。1992年任民革山西省委员会主任委员、民革中央常务委员。1993年任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是谁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社《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1《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安徽师范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双月刊),主要刊登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信息科学、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地理科学、旅游学、体育科学等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浏览1008 回答110

胡坤 ,男,安徽歙县人,1980年7月出生于陕西西安。历史学博士。2011年6月北京大学博士后出站。现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政治制度史,现已完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点校整理工作。 1999年9月—2003年7月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法学专业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2003年9月—2006年6月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中国古代史专业学习,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6年9月—2009年6月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中国古代史专业学习,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9年7月—2011年6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从事博士后科学研究。 1、参与姜锡东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辽宋西夏金代通史”,项目成果《辽宋西夏金代通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2、第四十七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宋代荐举文书”。3、参与邓小南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宋代政治史研究的新视野”。 1、《〈长编〉点校本标点辨误一则》,《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2期;2、《符氏家族与宋初政治》,《宋史研究论丛》(第六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3、《宋丽之间的政府交往》(第二作者),《宋史研究论丛》第七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4、《五代后周时期围绕周世宗皇位继承的斗争》(第二作者),(韩国)《宋辽金元史研究》第11号,2006年12月;5、《简论范纯仁在神宗、哲宗两朝的政治活动》(第二作者),载于刘道兴、杨德堂《范仲淹文化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10月;6、《宋代辟举中的宾主关系》(胡坤、胡玉),《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7、《宋辽瀛洲之战与澶渊之盟》(第二作者),张希清等主编《澶渊之盟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8、《宋代医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胡坤、胡玉),《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9、《宋代应辟者的价值取向》(刘冬青、胡坤),《河北学刊》2008年第4期;10、《从南宋士大夫的议论看宋代的荐举之弊》,《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11、《宋代台谏官荐举新论——以〈宋史·本纪〉的记载为切入点》(姜锡东、胡坤),《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12、《困惑与矛盾:宋代荐举法密弊多现象的讨论》,(韩国)《全南史学》2009年第4期;13、《王晓龙博士〈宋代提点刑狱司制度研究〉评介》,《宋史研究论丛》第十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14、《还原一个真实的朱夫子学术界朱熹研究新进展》,《北京日报》理论周刊,2010年7月26日;15、《宋代荐举与士风》,《北方论丛》2010年第6期;16、《宋代应对选人改官的待次问题》,《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17、《“近代贵盛,鲜有其比”——三代外戚武将宋偓事迹考论》,《宋史研究论丛》第十二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18、《临民与治军:宋代帅臣荐举权述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19、《限考受荐:宋代选人改官的资格》,《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1期;20、《宋代荐举之弊》,《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21、《宋代荐举改官文书中的照牒和奏检》,《中国史研究》 2014年第2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