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怎么看待学术的现象论文

发布时间:

怎么看待学术的现象论文

近些年来学术作假、抄袭的相关事件不断的增多,学术不端行为开始被学术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高校方面类似的事件也层出不穷,其产生的危害、影响足够毁了一个人、一个团队甚至是整个学校的声誉。学术不端行为指科研工作者违反公认的科学规则的行为。各国学者或机构对其范围的界定大致相同。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道德惯例的行为。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窜改数据和剽窃三种行为。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极大,不仅会导致社会各界对学术研究结果产生怀疑,对学者失去信任,而且还会导致败坏学术风气,进而损害整个学术界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因此,迫切需要挖掘学术不端的内在原因,寻找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一、 高校学生的学术不端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的数量随之逐年上升,我国高校学生的学术道德缺失的现象层出不穷,近年来更在各大媒体上高频率曝光到了屡见不鲜的地步。学术诚信的缺失,会造就一大批空有学历,却没有与其相对应的科研能力的所谓的高素质人才。这不仅会影响到学生个人的科研前程,也会阻碍我国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甚至影响到整个学术的繁荣和昌盛。因此,认真分析研究生学术诚信失范的原因,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理显得极为重要。

我认为这种学术造假是对大众的一种嘲笑,把大众都当成傻子对待,其实现在整个社会高新知识分子越来越多,以后学术造假会逐渐的变成一种很傻的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之我见 每一年的年终总会有一些“新词”出现,用以代表这一年所发生过的“热点”事件。对于马上就要结束的2019年来说,“学术不端”这个词绝对不会被落下。但“学术不端”绝不是2019年才出现的新词,关于这一词最早什么时候出现我们无从得知,也无法考证,但可以这样说,自从人类有了治学之术,就有“学术不端”出现。然而近几年国内外屡屡爆出的“学术不端”行为着实让人咋舌,而更使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之中又不乏有学术大牛的身影频频出现。前面说“学术不端”渊源已久,那么为什么本应是象征着真理、科学、诚信的学术净土上会一直伴生这样格格不入的“异类”,为什么在这个对其“人人喊打”的时代,这种理应早被灭绝的“异象”却还屡见不鲜,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 今年年初,“翟博士”一句“不知道什么是知网”的无心之言,却迅速激起热心网友的“好奇心”,感慨于这个时代网络这把双刃剑所拥有巨大力量,很快“翟博士”引以为豪的学术成就就被“好奇的”网友们翻了个底朝天,自此打响了2019年学术不端的“第一枪”。而这一枪不仅打掉了假博士的学霸人设,使“学术不端”进入了大众视野,也开启了今年“学术不端”的链式反应。从三月份到五月份接连爆出的研究生论文抄袭事件一直到最近涉及诸多知名教授、杰青、两院院士的学术丑闻,使得2019年的学术圈的“瓜”越来越大。 那么到底什么是“学术不端”呢?借助网络,可以搜索到很多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解释,综合起来学术不端一般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在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fabrication)、篡改数据(falsification)和剽窃(plagiarism)三种行为。但更广泛的像一稿多投、侵占学术成果、伪造学术履历等行为也可包括进去。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曾经发生过,现在也还发生着,但是像目前的中国这样如此泛滥,以至于严重到快被称为学术腐败的地步,却是罕见的。其表现形式不仅在人数众多、发生频繁,机构多样,而且表现在涉及范围广到了上至院士、教授、下至研究生、本科生的各个层面。 早在两年前,国际权威医学杂志《肿瘤生物学》就将多达107篇的中国医学论文集中撤稿,以至于创下“国外学术期刊单次撤稿量最多,单个期刊撤稿总量最多,中国学者遭集体撤稿总量最多”的一系列记录,这次撤稿风波也使得中国学者在国际上的学术声誉遭受重创。鉴于今年年初“翟天临事件”再一次使学术不端行为映入大众眼帘,于是各大高校相继发出《联合宣言》,高呼严厉打击学术不端行为,内部自纠自查,让学术回归纯粹。伴随着这一季毕业生对一夜间突然升高查重率的郁闷叫苦声,19年5月29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发布了《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行业标准(CY/T174-2019)。各大高校、科研机构也陆续开展了关于学术道德建设,科研诚信培养相关的课程以及讲座。一时间多种措施齐上好像控制住了这个多年来的顽疾,但很快,随着时间推移,后续又有相关学术不端行为被报道出,这时我们再也不能像一开始一样,仅仅把这一切都归于中国高校缺乏对学生的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教育这一个原因。 有人认为,使中国的学术不端那么难管的原因一个是学术不端这一概念一直难以界定,因为不同的时期对于不同文化学科背景的人们来说学术不端的定义都是有分歧的。第二就是调查代价高,对于部分学术不端难以完全防范,相应的管理策略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只能查出过去的不端行为,对于防范未来并没有什么作用。第三就是现在大多都为合作式科研,因此对于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责任划分不明确,没有具体的行为责任人接受应有的处罚,以至于每次发现学术不端行为最终结果都是“躲过这一阵风声就没事了”,最后不了了之。结果引来更多的人效仿,不仅没有起到管控作用,反而促进了这种行为发生。 作为一个才刚刚涉足科研半步的小白,正准备好好拼搏一番时,却听闻了这么多令人不敢相信的学术不端行为,这中间又涉及了那么多代表你所奋斗领域顶峰的学术大牛,以至于我刚刚才树立起来的科学信仰差点崩塌,真的感觉到非常痛心。当今的科研环境“灌水”现象普遍发生,就我所涉及的生物医学来说,“灌水”的难度低到了什么程度简直不可想象,以至于有人说:生物医学是门玄学,实验做不出来,就P个图,实验做不出来,那就先想结论,已经有了结论,就把数据往结论上做,反正没人看的出来。但真正的科研之路,是漫长、艰苦和枯燥的。学术研究是由人来做的,难免会出现错误,无意的错误可以被改正,这无关学术道德,但有意的错误是存在主观恶意的,违背了学术道德,应该受到相应的舆论谴责和处罚。 人之持身立事,常成于慎,而败于纵。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是科研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学术不端,科研失信,不仅践踏了科学尊严,还浪费了相关共同体的时间和资源,损害了国家的科研形象。学术不端是顽疾,但不是绝症,治得好,我们也一定、必须要把它治好,而要做到这些不仅需要相关部门继续发力出台落实监管措施,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参与学术科研的个体做到洁身自好,谨言慎行,拒绝一些学术不端行为,从决定要做科研那一刻起就杜绝“划水”。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些地方照不到太阳,但只要我们能时刻记得自己最初为什么出发,心里有目的地,那么无论这一路多么曲折,我们也不会迷失在黑暗之中,耐心守得云开,总会看见月明。

首先看学术不端的标准是什么?其次是看学术不端,有哪些表现现象?第三,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学术标准,并执行。一般来说,学术不端会影响个人的声誉,误导学生,影响学校的声誉。

如何看待最美社会现象议论文

在这个大国里,一面是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双重奴隶,“干得比驴累/吃的比猪差,/起得比鸡早”/拿的比谁都少/住得比谁都差/身体比谁都弱/压力比谁都大/的贫困群体,以千万计的妇女被迫卖淫,使广大的贫困群体,出现各种各样永无休止地无以数计的“非正常”死亡! 但另一面,是极少数达官富人老爷们的穷奢极欲,纸醉金迷,到“天上人间”寻欢,坐着高档公车甚至飞机去赌博,寻花问柳,宿娼“嫖幼”,欺男霸女,金屋藏娇,劫财杀人,无恶不作! 这是怎样的国度?怎样的伦理?怎样的制度?这是谁的“发展”和“崛起”?谁的“盛世”?这是什么社会?前进还是倒退?先进还是落后?恐怕没有多少人不是心知肚明的。

首先你先明确你要写的是什么现象,举个例子网络键盘侠现象。其次你根据这个现象收集一些有关知识,进行解析。然后对它造成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以及一些相关资料的证明。同时,它造成的影响有哪些,最后,就是可以适当的提出一些改变的看法以及一些意义。论题,分析,影响三大块就可以了。

1.社会因文明而美丽

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文明似乎被上了枷锁,人心也越来越淡漠。住了很久的邻居,甚至不知道彼此的名字;过去很熟的朋友,今天形同陌路;路上有人出事,只是幸灾乐祸地袖手旁观;鳏寡孤独、甚至那些有亲人的人寂寞孤独地过完一生......文明真的像过眼云烟离我们远去了吗?

终于有一天,我发现在这个冷漠的世界,也有文明存在!

清晨,一抹晨曦中,一群带着红领巾的孩子蹦蹦跳跳地去学校上学。风顽皮地“偷”走了他们手上的雪糕纸,在空中旋了几圈就掉在了地上。他们没有若无其事地走开,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快步跑过去将它丢进了垃圾桶。于是我感受到了文明。

中午,火辣辣的阳光下,一些骑着摩托车的年轻人在红绿灯下等待红灯转绿。周围已经没有什么人了,可是他们却没有直接闯过去,坚持地等了30多秒,时间很短,但已足以彰显这群人们的道德。于是我感受到了文明。

晚上,日落西山时。咦?一群人挤在那里水泄不通的,在干嘛?又有人出事了人们在笑吧?我这样想着走过去瞧了瞧。原来,人们在抢着为一个得了重病的学生捐款。那个透明的捐款箱已经满了一半,而前来捐款的却越来越多。我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郑重地带开自己的手帕,将里面所有的前都捐了出去。钱并不是很多,还有发卷的毛票,但这微薄的捐款却包含诚挚的爱。我也快步走上前,把原本自己准备去吃KFC的钱倦了出去。这次,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文明的存在。

原来,黑夜是可以被爱点亮的!原来,冷漠是可以被真诚所取代的!原来,社会也是充满文明的!

社会因文明而美丽,生命因文明而精彩!保有一份文明,让文明传遍大街小巷,传遍大江南北,让文明之花开满整个世界!

2.和谐社会与人的发展

一切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人要发展,社会要发展。人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直接影响着人的发展。只有高度发展、高度文明的社会才能使每一个人得到最充分最全面的发展,也只有全面发展了的人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但森林可以改变气候。一个人不能改变社会,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则可以改变社会。我们现在要构建和谐社会,就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和谐社会就会很快到来。从中央到地方,从高层到基层,从社会团体到每一个人,都有切实的举措,那么和谐社会就会成为现实。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各个部分努力的结果,就是社会整体的发展。

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反过来说,社会的发展又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济发展了,每个人都可以接受优质教育,每个人的才能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最全面的发展。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很多人不能接受教育,很多人得不到较好地发展,生产力就得不到提高。很明显,是社会的落后限制了人的发展,人得不到发展,社会也就相应地落后。也就是说,只有社会发展了,人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创造最有利的条件,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努力,充分而全面的发展,也就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了贡献。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如此,人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也是如此。一个社会要和谐,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人也要和谐。小和谐构成大和谐,大和谐促进小和谐,和谐是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目标,和谐才能更好地发展。和谐就是矛盾的统一,和谐就是平衡,和谐就是中庸之道,和谐就是科学发展观,和谐才具有亲和力,和谐才有活力,和谐才能可持续发展。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不断消除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创造和谐的一切,那么和谐社会就会如期而至。

人的和谐,就是冷静与热情同在,就是刚柔相济,德威并存,就是身心俱健,活力四射。社会的和谐,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进步,就是各地区、各区域共同发展,就是每一项事业可持续发展。让人和社会都和谐,让社会与人齐发展。

□ 和谐则是人对自身与社会、自然的进一步认识,其实沟通也是和谐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谐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儒家的“仁爱”、“仁义”,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以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传统文化中,都蕴涵着和谐的思想。一个中学生要想真正体味和谐,就要先从体验社会和人生开始。

3.我生活在幸福中

生活是一曲时而高亢激越,时而低沉平缓的交响曲。指挥者永远都是我们自己,生活的指挥棒永远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我的生活是浸泡在幸福之中的。幸福,简单的两个字,却有着千斤重的分量。她,凝聚了无穷的爱,凝聚了高洁的爱,凝聚了伟大的爱!幸福,就像一杯茗茶,须慢慢饮用,才能品尝出她的清香、甘醇;幸福,就像一层糖纸,轻轻一舔,就能发现里面包着甜蜜,裹着爱!

我沉浸在亲情的幸福中

家,有一种别样的感觉,那是温馨;也有一种别样的味道,那是幸福;还有一种别样的感情,那是爱!在母爱的呵护中,我变得像一只温驯的小绵羊,紧紧跟在妈妈身边;在父爱的关爱中,我又变得像一只自由自在的小雏鹰,无拘无束地快活地飞着,越飞越高……英文字母的“父母”(Parents)有七个字母,代表着父母赐予我们的七份礼物:生命、人生、理想、道德、快乐、关爱、呵护,融合成一个字、两个词——爱、幸福!

我沉浸在友谊的幸福中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是人生当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同甘共苦,分享彼此的欢乐和痛苦、辛酸与泪水。取得成功时,一起欢呼,一起雀跃,一起为对方高兴;心情低落、惆怅满怀时,与好友说说话、谈谈心、解解闷,心情很快就顺畅了。不仅解决了烦恼,而且促进了了解,增进了友谊。对于每一份友情,我都尽心尽力珍惜,因为我相信,人生的字典里不能没有“朋友”这个词!

我沉浸在师爱的幸福中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始终坚守在平凡而又伟大的岗位上,从事着平凡而又伟大的事业。正是因为老师的教导,国家栋梁们才能充满智慧,社会才能发展,国家才能富强。虽然(我)已经适应了初中生活,对每一位任课老师都千分感激,万分尊敬,但是仍然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小学老师。在刚开学初和期中考过后,曾分别两次打电话给我的小学老师。每每听到从电话中传来那熟悉的温柔的声音,脑海中就浮现出老师的音容笑貌。再(在)听到老师喜悦的笑声和对自己的殷殷期望及鼓励时,内心更是激动不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了教育事业,老师们把青春和毕生的时间、心血、精力都花费、消耗在“教书育人” 上。老师的爱,是天下最伟大的情感之一。

幸福,犹如一泓涓涓细流,流入我的心灵。滋润我的心灵,洗礼我的心灵;又犹如一片汪洋大海,惊涛骇浪把我淹没在爱的潮水之中!

生活中,幸福的浓度绝对超标了,因为:幸福,无处不在;爱,随手可触!

在生活中,我用手中的指挥棒,努力将节奏与调子协调和谐,演奏好自己的“幸福之曲”!

我生活在鼓励之中

人生弯弯曲曲水,世世重重叠叠山。在生活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在面对一个个困难的时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站起来,却又一次一次的失败,因而,我们身边的人都在无时无刻的鼓励着我们,让我们充满自信。

记得小时候,我不小心摔倒了,趴在地上痛哭,妈妈慢慢地走过来,和蔼可亲的对我说:“乖,孩子,自己站起来,你能行的。”也许是妈妈的话语有一股魔力吧,我真的自己站起来了,我当时高兴的手舞足蹈。      上小学时,我开始学骑自行车,由于我不懂的骑自行车的乐趣,因此我非常害怕,不敢学,爸爸、妈妈便鼓励我说:“孩子,没事的,由我们呢!你不会摔倒的,爸爸、妈妈保护你。”听了爸爸、妈妈的话,我树立了自信,勇敢的去学自行车,没想到,只有一会的时间,我变学会了骑自行车,从那以后,我便把骑自行车作为一种乐趣,它也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

记得还有一次,是上初一的时候,月考了,考过后,我满怀信心的走出考场,以为自己做的很好,哪知成绩出来后却是数学成绩不及格——仅仅48分。我的目光顿时黯淡下来,我的双手紧紧的握住试卷,心觉得好痛仿佛有无数把刀子绞痛着我幼小的心灵,我禁不住热泪盈眶,终于,泪水还是禁不住流了下来。很长时间都走不出心中的阴影,老师鼓励我说:“这次考不好没有关系,只是偶尔的一次失利,况且一次成绩并不能说明什么,我相信你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行。”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

幸福是什么?对于它的真正含义我有些懵懂和朦胧,而让我完完全全地体验到幸福内涵的,就是我的爷爷。

爷爷已年过半白,还是位残疾人,平时行动不大灵便。记得有一次,由于吃了太多生冷的东西,我感到肚子很不舒服。当时就把情况告诉了爷爷,爷爷二话没说,便急忙带着我去药房买药。那时,外面雨下得很大,我坐在他的残疾车上,一阵阵风吹过,感觉很冷,身体在打着哆嗦。爷爷似乎感觉到了什么,他立刻脱下了自己的外套,披在了我的身上。瞬间,一股暖流涌上了我的心头。没多久,我们到了药房门口,爷爷把钱递到我的手里,叮嘱道:“问一下肚子疼该买什么药,快去快回!”“嗯。”我接过爷爷手里的钱,轻轻地点了点头,马上走进了药房。

买好药后,我们又行驶在回家的路上,风夹杂着雨点,不时打在我和爷爷的脸上,感觉有一丝刺痛但又很温暖。我看着爷爷开车时专注的神情,心中不由得一阵感动。

不知不觉就到家了,爷爷怕我感冒了,让我赶快去换衣服,洗个热水澡,把药吃了。他自己则坐在客厅里,喝着刚泡好的热茶。等我做好了一切后,来到客厅。爷爷看我气色稍好一些后,欣慰地朝我笑了笑,说:“现在感觉怎样?如果明天情况还不见好转,我就带你去医院就诊……”我望着爷爷慈祥的面容,又一次感到了无比的温暖,心里禁不住暗暗地对爷爷说:“爷爷,您辛苦了!”

如果你现在问我:“幸福是什么?”我可以立刻告诉你,它是一份责任,一份快乐,一份欣慰,一份感动。

其实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它就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积聚而来的人间真情,它让我们的生活永远充满欢乐,永远那么令人回味和珍惜。

对于社会这一类的敏感话题呢,我们要进行客观分析,不能够断章取义,进行片面看法,开头可以用最近的报道或者新闻引用来进行引出下文和你的主题,结尾需要结合你自己的看法,发表一些你的观点,总之就是王正轨上去靠近。希望可以帮到你。

论文答辩你如何看待逆全球化现象

全球化实质上,其理想方向,就是美国宣传的方向,经济大同,全球共同发展。但真实方向:发展中国家很快就会醒悟过来,这不过是变相的剥削在新时代的新面具背后的现实。通过经济全球化的外衣,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低价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获取有优势产品的超额利润。 对优势国家来说,比较认同美国的观点,这有点像当年八国联军在全球掠夺的温和翻版,且携其资金和政治等强势,大有全力推进的态势,但正如其真实方向可想而知,洞察其未来的弱势国家,会竭力展开反全球化斗争。

其实1950年代以来,全球化与地方化(反全球化)思潮一直矛盾运动。到1980年代,全球化思潮成为世界的主流,主要是大型飞机、信息技术让世界距离变小。1990年代苏联解体,互联网技术,形成地球村的概念。地理学家指出时空压缩学说。全球化是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主张市场、自由贸易获得帕内托累计最优。反全球化,认为全球化本质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殖民,非暴力殖民。消灭了地方,迷失在全球均等化中。西方国家认为全球化,是经济技术、人类发展的风险剧增,特别是全球污染、全球变暖等问题,需要人类共同解决,推进西方为主的普世价值。而逆全球化,发展中国家认为全球化是文化殖民,是西方的文化征服,是世俗主义。(中国是个世俗国家,所以享受全球化成果。)地方化,关键是保持地方的独特性,独特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西方发达国家自己,在全球化过程中受到挑战,特别是美国,所以他也反对,反对理由是好处他要分享。认为自由贸易与关税保护,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是西方最看重的。我认为全球化、地方化是螺旋运动过程。

怎么看待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是作为每一个本科生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而毕业论文是每一个人选择一个课题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帮助发展的

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是什么?

本科生会面临论文查重的问题,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目前有很多不同的查重系统,每个人会选择不同的查重系统进行查重,但是最终还是要以学校的为准。那么我们需要如何查重论文呢?本科论文的重要性?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般来说,我们检测论文的重复率,查重结果是否符合学校要求是通过查重系统得到的。至于重复率,还要看查重系统的准确性。本科论文的重复率一般在30%以下,进入答辩环节即可达到;如果重复率是30%到50%的论文需要我们重新修改;超过50%的论文需要延期答辩。了解如何查重本科论文是很有必要的。在论文查重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在本节中了解如何检测重复和字符连续性相关。如果我们论文中连续13个单词与查重系统数据库的内容相似,就会被认为过高。在具体的检测过程中,当然也需要选择专业、安全、高水平的查重系统。如果真的想知道本科论文怎么查,应该确定哪种系统更安全可靠,能保证良好的严谨性。学校有专门的查重系统。所以这些系统一般都是为大学提供服务的。初稿很多人都会选择用其他系统先进行检测。

不应该取消,因为有了毕业论文才可以让我们知道孩子们对学校有一个什么样的看法,所以我觉得不能取消。如果取消的话,可能会缺少一些有利的意见。所以不可以取消毕业论文。

如何看待中国的学术发展论文

回顾20世纪中国学术的发展历程,应该说:这是一个丰收的世纪、创新的世纪、辉煌的世纪。一百年间,名家辈出,群星灿烂,成果丰硕,推陈出新。中国传统的学术发生蜕变,西方学术大量引入中国,在中西方学术的交流、撞击、融合中,20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诞育,并迅速地茁壮成长。一百年内,各个学术领域均有新的突破和重大进展,构建了完整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体系。回顾和总结20世纪的学术发展,明辨其是非得失,是一桩很有意义的工作,是为了推进21世纪的学术,进一步建构中国社会主义学术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璀璨的成果和丰厚的积累。它长期以来哺育了中华儿女、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在世界学术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从19世纪中叶以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也带来了西方的学术文化。西学东渐,经历了几个阶段,先是器物文明的传播,其后是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传播,直到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西方的学术文化,涵盖广阔,影响深远,进入中国后生根、开花、结果。它改变了中国学术思想界以至全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前进步伐,中国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跨进近代社会。其间,中学和西学、旧学和新学、传统学术和近代学术发生了激烈斗争和逐步融合。中国20世纪之学术即在这一斗争和融合的再创造过程中呱呱堕地。中国近现代学术肇始于严复翻译西方的学术名著,19世纪末,他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向中国人介绍了进化学说,使中国学术界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此后,他又陆续翻译亚当·斯密的《原富》,穆勒的《群己权界论》,甄克思的《社会通诠》,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穆勒的《穆勒名学》,耶方斯的《名学浅说》,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学术界罕有研究、著述的领域,中国近代的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逻辑学得以借鉴,因之萌生。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说明近代历史学与传统历史学之区别:“自世界学术日进,故近世史家之本分,与前者史家有异。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他大声疾呼,历史学必须冲破传统,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并认为这是有关国家兴亡的大事,他说:“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唯此为大。”此时,夏曾佑编写《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是我国第一部用章节体写作的具有近代色彩的中国通史。其他学科也在20世纪之初相继跨人近代时期,1910年沈家本创办的法学会和《法学会杂志》可说是近代法学的萌芽;王国维、罗振玉研究殷墟出土的甲骨可说是近代考古学的滥觞;章太炎研究印度哲学、王国维研究叔本华,开近代中国人研究外国哲学的先河;五四时代,陈独秀、胡适鼓吹文学革命,中国近现代文学得以诞生,胡适写作《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次用西方观点对中国古代思想进行分析研究。至于自然科学,19世纪后期已由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翻译了许多著作,做了大量准备。1915年,留美的中国留学生成立中国科学社并创办《科学杂志》,中国近代的自然科学研究也逐步展开。20世纪的中国学术是先进知识界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产物。西方的各派学说,众多著作,像打开闸门的洪水一样,冲进中国。中国学者站在自己的基地上进行选择、甄别、吸收,创造适应于自己时代的学术文化。学者们,作为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在中国接受教育,必定会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20世纪的第一代学者,从旧时代过来,大都精通中国的传统文化。五四时代激烈的反传统文化的战士们,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吴虞等,他们为了完成除旧创新的历史使命,竭力反对旧传统,要与旧传统决裂,但实际上旧传统已渗进他们的血液里,他们不可能完全斩断传统。真像他们自己所说:他们是从旧营垒中冲杀出来,进行了反戈一击。即使像陈序经那样的“全盘西化论”者,也不可能摆脱旧传统。只要你是中国人,曾受中国文化的教育,就不能完全摆脱中国学术文化的影响,“今日之我”不可能全盘反对和完全丢弃“昨日之我”。 同样,20世纪的中国学者,不管他的思想多么保守、顽固,也不可能完全反对西方的学术文化。西方学术文化的先进性、优越性日益明显,人们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它,全盘反对和摒弃西方学术文化的人也是没有的。近代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大多受西方的影响,西服革履、西装大菜、洋房高楼、汽车飞机,西方文明,无处不在,哪个人的生活能离开这些?茅盾在《子夜》中写的吴老太爷头脑冬烘,顽固不化,但从乡下来到了上海,口诵《太上感应篇》,居住的却是洋房,出门更非坐汽车不可。拖着辫子,倡导复古的辜鸿铭其实是受过西方完备高等教育的一位大学者。20世纪的重大特点是中西文化从斗争走向融合,人们都在亦中亦西、非中非西、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两种异质文化的斗争和融合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历史上,佛教文化传人中国,经历了汉魏两晋南北朝唐宋,儒佛之间发生激烈斗争和相互排拒,才逐渐地融合,产生了儒学化的佛学——禅宗,和佛学化的儒学——理学。明清之际,耶酥会士将西方文化带来中国,虽有徐光启、李之藻甚至顺治帝、康熙帝等上层人物的扶植,也遇到儒学的顽强抵抗,经一、二百年之久而烟消云散,并未能生根、开花、结果。可见异质文化之间的融合,尤其是要从融合中诞生出新的学术文化,是一个长期、缓慢而艰难的过程。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这是历史上异质文化第三次进入中国,其声势之大,影响之远,大大超过了以前的两次。由于西方学术文化的先进性,使中国传统文化相形见绌,在上个世纪末,中学和西学的两军对战中,中学已阵脚大乱,败下阵来。必须吸取西学之长,“以洋为师”在中国学术文化的基地上重新创造,才能重建中国的学术文化。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经过中国学人们不懈的努力,20世纪的中国学术得以孕育成形,脱颖而出,并显示了崭新的面目和蓬勃的生命力。20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大体上说,有以下特点: 一、以进化学说和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中国传统学术赞美上古时代的制度和人物,颂先圣而薄后王,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视为道统所在,后世丢失了古代道统,故而欺凌争斗,社会日益退步。19世纪末,严复翻译《天演论》,社会进化的原理风靡全国,完全改变了陈腐观念,中国人懂得了用进化史观来观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得出了与古人全然不同的结论。这样,20世纪的学术文化抛弃了传统观念,树立起近代新观念。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掌握了科学的唯物史观,进一步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作用等等,把学术文化的研究置于唯物史观和科学方法的指导之下。20世纪中国的学术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的中国学人全都信从进化原理。而在1949年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占有主导地位,在它的哺育下,诞育和成长了大批学者。 二、形成了新的知识分类体系。中国传统学术,分成经、史、子、集,并不严格地建立在学科分类的基础之上,其中经学特别重要,凌驾于上,且涵盖一切。《易经》中包括数学、哲学、自然科学;《书经》中包括政治学、历史学、地理学;《诗经》中包括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礼记》中包括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春秋》中包括历史学、政治学。许多学科尚在幼年萌芽状态,尚未从笼统的经学中分化独立出来,学科之间的界线极为模糊。20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茁壮成长、规模齐备,形成了新的知识分类体系。自然科学移植了西方几百年积累的学术成果,独立为一大学科。其中分门别类,学支林立,建立了数、理、化、生、农、工、医等大学科,门类繁多、内容充实,洋洋大观,达到了较高水平,且有裨于国计民生。而人文和社会科学中,文史哲分离,形成各自的专业,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社会学、新闻学、政治学、心理学等新学科,纷纷诞生独立。由于20世纪人类社会的飞速进步,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类自身的认识更加深入,知识量、信息量巨大增长,学术文化的内容日益充实,范围日益扩展,完全突破了传统的经、史、子、集的旧框架,形成了近现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新的学科分类体系。三、理性方法的运用。传统学术研究的方法不够精密、逻辑不够严谨,推理判断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色彩。治学中带有直观感悟,冥心静思,自省修养等等。某些非理性的方法,如形象的、感悟的、信仰的、揣测的、情绪的方法,只要能表达研究对象或真实、或虚幻的状态,就能形成某种学术性的知识,如古代的瀛海九州说,天人感应说,明心见性说。20世纪的中国学术引进西方的研究方法,运用归纳和演绎,重视证据,“无征不信”、“孤证不立”,摒弃主观成见,抱着冷静、客观的态度,以理性方法对确定的对象进行具体、准确的认知活动。在自然科学中运用显微镜、望远镜、以及其它科学仪器和实验手段,在社会科学中则着重调查研究的方法,获取第一手的实际材料。20世纪的学术文化追求的是精确而具体地把握现实世界的丰富多样性,进而认识其本质和规律。近现代学术崇尚的是理性精神而非感悟、信仰或权威。四、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国进入20世纪,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凶狠,封建军阀和国民党政府的压迫更加残酷,内忧外患,民不聊生。20世纪的中国学者们目睹山河破碎,人民苦难,抱着无限的同情,唤起自己的责任感,慷慨以拯救天下为己任,在各个学术领域中苦心探索,矢志钻研,目的就是为了救国。20世纪的中国学术是在风雨如磐的苦难岁月中诞生发育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主义压迫,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20世纪学者们共同的强烈愿望。搞自然科学的希望科学救国,搞经济学的希望实业救国,搞教育学的希望教育救国,搞政治学的希望国家繁荣昌盛,搞哲学的希望振兴民族精神,搞历史学的希望以历史经验教育和唤起民众,搞文学的塑造了众多威武不屈的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20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伴随中国的苦难而产生,它推动国家的前进、呼唤民族的奋起、激励大众的斗争,因此,爱国主义渗透其中,成为它主要的精神支持。20世纪的中国学术高扬着爱国主义的旗帜。

倡导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就是试图通过资本市场,让存量财富创造更多收益。资本市场是对存量资源进行配置的机制,它通过对资产进行估值,通过证券化,让资产流动起来,让存量财富升值。这样,社会就处在一个很良性的状态:一方面,现期经济增长了,收入水平提高了,这是流量方面;另一方面,过去创造出来的财富也在增值,两种收入加在一起,这就是小康社会的财富形成方式。经济增长的目标,是要让全体中国人民生活得舒适。我经常看到很多人加班加点,非常辛苦;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辛苦的了吧,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一有空就去做事赚钱。我们也要休息,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模式。要让今天的收入保障今天的生活,让过去买的那些资产通过增值来保障未来的生活。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已经从贫困、落后、封闭的国家,迈向正在现代化的小康国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三十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世界瞩目中国非凡的成就,但世界上也有不少人对中国的崛起心怀嫉妒。中国的崛起的确正在改变全球的经济格局,所以有人会有些不舒服。但是我想,谁也阻挡不了中国前进的步伐。盛唐时期,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当时中国的GDP比今天美国的GDP在全球所占的比重还要大得多,约占全球GDP的40%以上。时隔一千年,中国终于又迎来新的强盛时期。这完全得益于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走的正确道路。我们现在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成为经济大国还不是我们的目标。我认为,中国一定会成为一个经济上强大的国家,甚至在各个方面都非常强大的国家。我们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智慧。在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型过程中,我们当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调整时期,我们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矛盾,有些矛盾是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没有遇到的。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我国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把握大局,审时度势,不断调整政策,化解矛盾,所以我们的经济社会仍然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一、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期今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非常快速。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2008年经济增长率保持在8%,CPI(消费物价指数)上涨控制在4.8%。这是非常稳健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会超过这个指标,这是可以理解的。从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看,我们的经济增长仍然保持在10.4%,比去年11.4%有所滑落。CPI上半年上涨了7.9%。物价上涨从总体上看正在得到遏制,经济仍然在高速状态下运行。中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中期。要成为现代化国家,一定要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工业化过程。对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没有工业化,就不会有现代化。没有现代制造业、现代核心装备企业,怎么可能成为一个经济强国?我们一定要推进工业化,补工业化这一课。我国是从一个农业社会,或者说农业经济占主导的社会走过来的。总体上看,我们的工业化水平还是落后的。工业化水平落后会带来很多问题,包括社会秩序、现代伦理等,都是欠缺的。所以,工业化是一个综合指标,它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而且能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进步是我们的根本目标。现在我们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或者说中后期,这一时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经济高速增长。日本、韩国的现代化过程,经历了长达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没有这十年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的日本和韩国。中国也正在经历这样的过程,而且中国的经济体量要比它们当年大得多。从2000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起飞阶段,我们经济的高速增长将维持到2020年。到那时,中国将超过日本,和美国的经济规模应该不相上下。我们大概在2012年就要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将再用8年的时间从经济总规模上接近美国的水平。当然,也有个别美国经济学家认为,到2028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这比较乐观。所以,我们的经济仍会持续增长,在持续增长过程中,我们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提升经济结构和产业竞争力。二、中国宏观经济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到今年底,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一般说来,特别是对于一个经济体量很大的国家来说,人均GDP3000美元,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需要升级,产业结构需要进行重大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就业、中小企业发展等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必须正视的问题。这就如同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第一次经济结构调整、市场经济大发展时,给当时很多国有企业带来冲击一样,由于方向正确、政策适当,我们非常幸运地渡过了难关。现在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我们的中小企业该怎么办?政策如何在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寻找平衡?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两个方面,就是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中国的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应该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地方,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地方。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提高,这给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挑战。由于我们处在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期,所以面临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但其中最核心的问题,还是维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与控制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带动经济增长,但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使经济进入滞胀。我认为,当通货膨胀超过7%的时候,我们应该把控制通胀作为经济政策最重要的目标。但是,控制通胀不能过度损害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维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仍然是我们头等重要的事情。千万不要认为中国是一个高收入国家,一个发达国家,发展可以歇一歇了,可以考虑其他问题了。要充分认识到中国今年的通货膨胀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通货膨胀是不同的。今年的通货膨胀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它是输入型通货膨胀,主要是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特别是石油价格的上涨对物价全面上涨产生了重要影响。石油价格是能源价格的标杆,石油是资源之王,其价格攀升当然会传递到中国。中国是一个开放国家,我们对石油的需求量非常大,我国50%的石油依靠进口。最近石油价格从每桶147美元下跌到120美元左右。石油价格大幅波动,使世界经济进入一个大幅度波动的时期,风险急剧加大。虽然现在石油价格出现下跌,但是高油价仍是基本趋势,而且这种高油价是同美元有关系的。我们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比如说紧缩人民币、紧缩流动性,是难以让石油价格跌下来的。教科书上说通过紧缩流通中的货币,可以减少对商品的需求,从而使价格回落。教科书还说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现象,说到底是货币发多了,引起价格的上涨。但就石油价格上涨而言,不是人民币发多了,而是美元发多了。所以全球经济动荡,美国负有重大责任,特别是在衍生品金融市场。为什么中国要崛起?中国的崛起将改变全球的金融秩序和货币体系。现在全球都用美元做结算货币、储备货币,所以美国就不断发货币。如果二十年后,人民币成为可以与美元相互替代的国际性储备货币,这对维护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全球经济体系都有重要作用。中国崛起的核心标志是中国金融的崛起。中国除了产业要崛起、要有强大的制造业外,还必须有金融业的崛起。中国金融的崛起可以改变全球的金融秩序,有利于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没有独立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强大的金融体系,中国是成不了经济强国的。目前通货膨胀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这次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型。所谓成本推动型有两点含义:第一,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所有劳动者都应该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得到他应得的福利。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生活水平。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这一目标呢?第一,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收入。沿海很多地方,企业为什么出现劳工荒?是因为劳动者的收入没有得到足够的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第二,资源价格上涨。铁矿石、各种有色金属矿,甚至包括淡水,都会涨价。价格的上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它在动态地寻求利益均衡点。30年前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改革僵化的价格体制。计划经济时期,价格管制把经济管死了,没有利润,也就没有经济发展的动力。价格如此之低,也会使很多人耗竭式地使用短缺的资源。实际上,我们现在要更多地关注供给。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就在于中国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市场化的供给体系。抗震救灾显示了我们强大的供给能力。如果退回到三十年前,汶川地震这么大的灾难,不要说三个月,就是三年也难稳定当地人民的生活。直接受灾人数400多万人,间接受灾3000万人,我们三个月就稳定下来,我们靠的是强大的供给体系,这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再加上我们的政府是负责任的政府,中国很难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提高存贷款利率被看作是收缩流动性的一个手段。在目前条件下,提高存贷款利率,有可能创造更大的流动性,从而可能推动通货膨胀。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汇率机制与国际游资问题。中国经济越来越开放,也越来越复杂,不像20年前经济活动非常简单,那时通货膨胀一来我们就知道是什么原因,采取什么措施。今天的经济结构太复杂了。如果提高存贷款利率,在不考虑汇率预期情况下,是可以收缩流动性的。但在目前的汇率机制下,会带来更多的国际游资,即热钱。为什么热钱想方设法要进入中国市场呢?因为人民币正在升值。我们今年已经升了6.3%了,也就是年初1美元换成人民币,现在经过汇率变动已经赚了6.3%了,同时我们的存款利率是4.14%(一年期定期),这两个加起来,大约是10.5%。也就是说还没有到年终,收益已经达到10.5%了,这是无风险的。关于热钱,首先要清楚它从哪些渠道进来。我们不能因为热钱的进入,就试图把大门关起来。开放是当今中国的主旋律,中国永远不能回到封闭的时代,只有开放才能使中国强大起来。如果因为怕一只苍蝇进来就把大门关上,这是非常错误的。热钱有各种管道进入。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是一个很重要的管道,还有外商直接投资,经济贸易夸大价格等,还有很多个人自己带进来。国际游资,或者短期资本流动,时机一旦成熟,它肯定会流出去。如果流量非常大、非常急,就会对我国的金融体系特别是货币体系带来冲击。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最终会演变成货币危机。对于热钱,我有以下看法:第一,我们不要害怕热钱,中国有这么多外部资本进入,是因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环境稳定,人们有良好预期。实际上,我们将和热钱相伴而存在,把热钱消灭掉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适时疏导。同时,我们要通过改革,把热钱变成正常的短期资本流动。为此,要着力推进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现在是央行和个人、企业进行交易,未来的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应主要是企业与企业的交易,把风险分散给企业。第二,我们要从技术层面采取措施,防止这些以班排连营方式进来的热钱在未来某个时候以集团军形式出去。游资大规模流出将给一个国家的货币体系带来非常大的冲击。我们现在有一万八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按照一定的结构分布在不同资产上,我们不可能把这些储备以现金的方式搁在账上。如果热钱以集团军方式出去,负债和资产的结构就可能不匹配,危机就会出现。韩国当年的金融危机与资产负债的结构性失衡是有关系的。在一国金融体系内,如果单一银行出现由资产负债结构严重失衡导致的支付危机,通常央行会提供流动性帮助其渡过危机,但在国际范围内,如果一国金融体系出现危机,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会提供帮助,但这个帮助要以付出巨大代价为前提。我们要从政策和技术上防止热钱以集团军形式出去。在外汇管理上要做很多细致工作,要不断调整外汇资产结构,以防范未来的金融风险。三、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性,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也可能是一个长期问题。首先是有害气体减排与工业化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整个大气环境被破坏,南极和北极的冰川都在融化。工业化加大了温室气体排放,使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与我们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减排承诺。美国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最近几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较快。但是,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中国与美国不能承担相同的义务。尽管如此,我们仍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因为地球只有一个。其次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从南到北,我们的水都程度不同地受到污染,特别是比较发达地区的水污染更是严重。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让人民生活美好,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最终目标。如果人均GDP达到一万、两万美元时,水都不能喝,GDP还有什么用?所以对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对水资源的保护,应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等环境已经污染了再治理它就太难了,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再次,是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方式很令人忧虑。资源匮乏了,环境污染了,我们的后代该如何生存?对石油、煤炭、水以及各类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美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美国近海油田不开发,煤矿基本上也不开发,资源得到了很好保护。美国不开发其地下资源,主要是买其他国家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人很自私。自私的一面我们不学,但保护环境的一面我们要学,要借鉴。我们不能耗竭式地利用自己的资源。我们现在也要学会保护资源。我们要学会资本运作,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全球资源的配置。我国外汇储备的应用,相当大部分应该放在这方面。中国这样的大国,没有海外资源做支持,经济增长是难以为继的。最后,是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劳动力就业问题。我们给中小企业的支持不够。应该更多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方面要有更大的支持。四、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样的宏观经济政策我们应该在解决上述问题之间找到一个深层次的平衡点。现在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单一政策目标是不够的,必须统筹兼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如前面所说,要正确处理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与控制通胀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我们要控制高耗能企业。我国的经济增长,还需要通过内需的增长来拉动。中国这样的国家试图长时期通过出口,靠外部需求,靠美国、欧洲的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是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陷的,这种增长模式肯定有问题。我们要靠内需来拉动,必须完成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靠内需拉动,首先要提高与内需有关的经济主体特别是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这涉及到另一个重要问题: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政策要更多地关注民生。能不能调整收入分配结构,适当降低税赋?中国特别需要从经济发展角度灵活地运用税收政策。从目前看,税收政策运用的重点在降低税率或提高税基。对于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于中国社会发展太快,建议把起征点进一步加以提高。这样把钱留下来,人们才会消费,才会拉动经济增长。要努力提高群众的财产性收入。这实际上是在说,要充分重视存量财富的增长,重视存量资源的再配置。我们的文化有一个负面因素,就是不重视存量,只关心流量、增量。这实际上就是不尊重前人的成果、不尊重历史。我们现在经常看到很多楼被炸掉,这些楼不少是10年前建成的,它们构成了当年的GDP。10年前建成的楼实际上是很新的。我到欧洲大学访问,我要他们让我看一下最新的楼。他们最新的楼就是10年、15年前建的。欧洲人对历史、对前人的物质财富和非物质财富非常重视,尽最大努力去保护它。而我们却没有做到。这种不尊重历史的行为在学术研究中也经常存在,抄袭就是一种蔑视前人成果的行为。写一篇论文洋洋几万言,没有一个注释,说这些都是自己的创造。难道前人的研究成果没有对你产生任何影响?没有一个注释,没有一句话来自于前人?作为一个研究生导师,我在评判研究生论文时首先就要看论文的注释,看学生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否很尊重。我们一定要尊重过去,尊重他人的成果。在学术研究中要这样,在经济发展、财富创造中也要有这样的传统。我在很多场合倡导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就是试图通过资本市场,让存量财富创造更多收益。资本市场是对存量资源进行配置的机制,它通过对资产进行估值,通过证券化,让资产流动起来,让存量财富升值。这样,社会就处在一个很良性的状态:一方面,现期经济增长了,收入水平提高了,这是流量方面;另一方面,过去创造出来的财富也在增值,两种收入加在一起,这就是小康社会的财富形成方式。经济增长的目标,是要让全体中国人民生活得舒适。我经常看到很多人加班加点,非常辛苦;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辛苦的了吧,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一有空就去做事赚钱。我们也要休息,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模式。要让今天的收入保障今天的生活,让过去买的那些资产通过增值来保障未来的生活。在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矛盾时,要善于运用财政政策包括税收政策。中国财政收入的增长很快,我们能不能把这个钱的一部分留在民间呢?中国经济增长要靠民间需求来拉动。我们要向靠政府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告别。民间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持久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