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是对论文选题研究现状的梳理,但并不仅仅是把文献进行简单的堆砌与罗列,而是需要在总结梳理别人研究的同时,对已有的研究做出评价,也就是说有述有评,这也是为什么文献综述也叫做文献述评的原因。
文献综述范文的写作步骤如下: (一)选题 选题是写好文献综述的首要条件。选题要从实际出发,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理论或实践上有一定意义。选题来源包括:1)与自己实际工作或科研工作有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2)某护理问题的研究今年来发展较快,需要综合评价;3)从掌握的大量文献中选择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 文献综述的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 (二)搜集资料 文献资料是撰写文献综述的物质基础,选定综述的题材后要大量的搜集和阅读有关的中文和外文文献,文献越多,就越好些,综述的质量就越高。选择文献应先看近期的(近3-5年),后看远期的,在广泛阅读资料的基础上,在深入复习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必须找到原文阅读,特别是有权威性的文章应细读。在阅读文献过程中应做好读书卡片或笔记,为撰写综述准备资料。 (三)整理资料 综述不是众多文献资料的堆积,而是作者在阅读了一定量的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资料的重要程度进行细读,抓住其主要观点和结论,对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先列出提纲,写出各级的大小标题,然后将观点相同的资料分别归入有关问题,并排好顺序。综述要如实反映原作者的观点,不能任意改动,但对引用的资料也要加以选择,不可能把搜集和阅读过的所有资料都写进去,应有所取舍。 (四)写作 根据写作提纲,逐项将内容展开,并注意观点与内容的一致。在写作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调整结构和补充内容。论述观点时,作者可有倾向性,但不同观点也应列出。初稿写出后,要反复修改和补充,包括内容增减、结构统一、数据核对和文字润色,综述发表前,最好请有关专家和同行审阅,力求做到主题明确、层次清楚、数据可靠、文字精练、表达准确。范文1: 从政府到企业:关于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文献的综述 一、引言 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经济在转轨过程中的不俗表现,一直令中外经济学家为之着迷,作为其背后主要支撑力量的民营企业更是倍受关注。从民营企业的发展支撑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市场化进程的基本假定出发,经济学家们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去观察、解释民营企业的成长绩效,及其所创造的“中国奇迹”。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成功挑战了“传统智慧”(Montignola,Qian and Weingast,1993),为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以此为背景,我们尝试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民营企业,进而理解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质。具体讲,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民营企业,从其产生、发展和变迁的全过程看,它的特殊性究竟是什么?从产权已基本清晰的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出发,将会把我们引导到一种什么样的未来状态?随着各种形式壁垒的消除,我们如何预测它下一步的表现?本文期望能为人们进一步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 本文对文献的综述基本上按照民营企业的实际发展进程展开。第二部分评价斯蒂格利茨(Siglitz)等人的观点。与早期的政治经济环境相适应,产权安排被视为外生变量,市场竞争、激励与信息等因素得到了强调。第三部分介绍围绕产权安排提出的各种理论假说。尽管文献的视角各不相同,但大多数都是从Grossman-Hart-Moore的剩余控制权理论起步的。第四部分比较分析各种关于企业改制原因的假说。一般认为,地方政府退出与企业改制内生于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水平。随着环境的变化,民营企业作为一般意义上企业的性质被更多地展现出来。 二、市场竞争、激励机制与效率改进 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具有渐进性、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非同步性的特点。这构成中国民营企业成长的初始环境。早些时候,依照Sachs(1989)等人所设计的“大爆炸”模式进行改革的前苏联及东欧国家的经济出现持续衰退,而“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经济却保持了持续强劲增长的势头。尤其令经济学家感兴趣的是,推动这种增长的竟是有惊于主流经济学(企业)定义的乡镇企业。起初国内学者曾从经济行为的逻辑性与财产所有制无关的假定出发,运用兰格(Lange)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作过一些探讨,但基本没有得出什么有解释力的假说。根据主流经济学的标准理论模型似乎也一时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面对理论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94)在详细考察了中国经济改革过程后认为,乡镇企业的成功表明,缺乏主流经济学所强调的私有产权关系并不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问题所在,同时市场社会主义也存在一个严重失误,那就是低估了激励问题的重要性。由于假定信息完全,像阿罗—德布鲁(Arrow-Debreu)模型一样,作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兰格—勒纳—泰勒(Lange-Lerner-Tallor)定理,并没有对信息不完全的现实予以足够的重视。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经济活动中会产生严重的委托一代理问题。此时的首要问题是改变管理人员的激励结构,而这一点在不改变企业产权的情况下也能做到。由于竞争机制的引入和企业“软预算约束”(Kornai,1998)的改变,致使经理的激励结构发生变化,即使不进行私有化也可使企业效率得到提高。正像人们已经观察到的,与积极推行私有化的前苏联、东欧国家相比,中国在给予经理人员更多的利润方面走得最远(热若尔·罗兰,中译本,2002)。乡镇企业早期的成功案例表明:激励机制的改进向相关行为主体提供了有力的激励。例如,随着企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经理人员的收益不断增加;乡村居民生活状况得到改善;同时地方政府也可以获得企业所创造的大部分税收和利润(萧好,2000)。 沿着竞争与激励之间关系的思路,田国强(1995)通过一个基于激励理论的分析框架,较为系统地解释了激励机制变化对乡镇企业效率的影响。他从产权界定与资源有效配置的关系出发,认为明晰产权通常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充分条件,却不一定是必要条件。很多情况下,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不取决于产权的明确界定。因为在市场机制中,行为主体的激励来源于占有财产和获取利润,所以不像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只有私有产权才会产生高强度激励。为此,田国强用中国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案例作了进一步说明:尽管土地仍然归国家所有,但将努力程度与收益水平紧密结合起来的措施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最终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改进。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产权并不是解释中国乡镇企业效率的最关键变量。依照激励机制设计的理论逻辑,在公有制条件下也可能通过选择恰当的激励机制来使资源配置优化。中国乡镇企业表现出高效率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制度安排满足了激励机制最基本的先决条件:把个人的收入和劳动贡献联系起来;企业经理和职工拥有更多的选择自由等等。 可以认为,斯蒂格利淡和田国强等人的上述理论比较成功地解释了早期中国乡镇企业的成长绩效。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外部环境参数发生变化时,经济学家进而发现,乡镇企业的决策权逐步由地方政府向企业转移(Jefferson et al,1994)。正如田国强同时所强调的,乡镇集体企业作为中国特定阶段特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它诞生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早期阶段。随着经济体制转型的深入,当市场体系日益完善、产权明晰的企业不断增加时,乡镇企业的竞争优势可能会越来越小,很有可能竞争不过产权得到明确界定的企业(田国强,1995)。很显然,仅凭对竞争、激励的强调已不能更深入解释乡镇企业后来的表现。 三、产权配置与民营企业的绩效 尽管竞争机制的引入有助于改善民营企业的绩效,但我们知道,从计划到市场的转轨本质上是一个制度变迁过程,作为这一过程的微观基础,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特别是产权配置对效率的改进十分重要。此前有关东欧国家转轨的经验研究表明,在不稳定状态下,市场竞争的潜在功能难以完全发挥,过分强调竞争,会形成新的扭曲。但有关中国民营企业的案例似乎并不支持这一观点。究竟是什么抵消了扭曲造成的效率损失?现实使经济学家们最终认识到产权问题是无法回避的。Grossman-Hart-Moore所发展的剩余控制权理论为更深入地分析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以此为出发点,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提出假说,积累了大量文献,并由此构成中国民营企业研究的主流。 Weitzman-Xu(1994)较早发展了一个有关中国乡镇企业内部产权安排的模型用以解释民营企业的绩效。在模型中,乡镇企业被刻画成一种产权模糊的合作性组织。虽然乡镇企业名义上归社区全体成员所有,但其控制权实际上掌握在乡镇基层政府手中。与私有产权相比,其产权安排是模糊的。然而在中国,它却表现出了与私营企业相近的绩效(Svejnar,1990;Pitt andPutterman,1992;Dong and Putterman,1997)。Weitzman-Xu进而认为,乡镇企业的出色表现挑战了标准产权理论。根据Grossman-Hart-Moore的理论,产权特别是剩余控制权的配置对一个企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它可以在合约不完备的情况下向相关主体提供激励,并解决组织内可能发生的冲突。中国的经验似乎表明,产权的重要性与组织内冲突发生的可能性是正相关的,但这种相关性依文化中合作精神的不同而异。同西方相比,中国高合作精神的文化氛围(自利性动机弱,合作意识强)使得乡镇企业的模糊产权具有了一定效率。然而,Weitzman-Xu并没有清楚地解释文化作用的机制。如果真是高合作精神导致了中国乡镇企业的效率,那么处于相同文化环境中且产权同样模糊的国有企业效率的相对低下就是不正常的(田国强,1995)。很显然,要对中国乡镇企业的独特表现做出更具说服力的解释,还应当引入新的变量。 …… 四、企业改制与政府退出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在两个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1)短缺经济时代结束,经济市场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及(2)政治上对私有财产的看法较之以前宽容多了,甚至在形式上开始承认其合法性。在此背景下,一个被普遍观察到的现象是,乡镇企业增速减缓,以及紧接着的大范围改制。此时,文献关注的中心开始转向乡镇企业改制的原因。伴随着地方政府的退出,“模糊产权”这一中国民营企业的标志性特征,也逐渐褪色。蔡防(1995)用一个委托一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探讨了乡镇企业改制的动因。他假设地方政府是委托人,乡镇企业经理则被看作代理人,企业绩效取决于对经理的激励和约束。给定地方政府的监督能力,其监督效果内生于乡镇企业的数量和个体规模。在早期,企业个数少、经营规模小,加之经理的就业机会较少,企业面临的委托一代理问题尚不严重。随着地方政府所掌管的乡镇企业在规模和数量上的扩张,及经理就业机会的增多,监督效果逐渐变差。地方政府只得默许经理人员以灰色收入的形式获得部分剩余索取权以达到激励效果。因为经理所获得的剩余是“灰色的”,具有较高风险,作为补偿,对集体资产的侵蚀在所难免。结果乡镇企业的运作成本日益提高,以企业所有权(在地方政府和经理之间)重新配置为核心内容的乡镇企业改制也由此启动。 至此,整个理论演进的逻辑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正如人们已经观察到的,随着政府的全面退出,中国民营企业的内容也在发生着实质性的改变,其内涵越来越接近主流经济学关于“企业”的标准定义。民营企业首先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企业,其特殊性就在于被嵌入中国的体制转轨过程。伴随着经济市场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它的一般性会被更多地展示出来。解决了这一关键认识问题后,有关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似乎开始逐步淡出主流经济学的分析视野。最近的文献考查表明,学者们的研究方向已开始由“解释问题”向“解决问题”转变。例如,姜长云(2000)对乡镇企业资本短缺问题的研究;张杰(2000)、格雷戈里和塔涅夫(2001)对民营企业融资;习题的研究;范从来等(2001)对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模式和股权结构的研究;Sun(2002)对股份合作制内部治理机制合理化问题的研究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各种经验与对策性研究逐渐成为主流的现象,并不意味着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已不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在我们看来,产权已基本明晰的民营企业,在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下,能否尽快成为国家应对全球化带来的一些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主要力量,仍有许多问题需要从理论上进行解释。很显然,只有一种综合了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多元化视角才能勾勒出它未来的成长轨迹。如何预测民营企业下一步的表现?随着它的成长将会对整个改革进程施加怎样一种影响?无疑是现实对理论提出的又一大挑战。(来源:经济研究) 范文2: 关于《中国财政分权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围绕中国的财政分权问题展开研究。财政分权问题涉及到诸多因素,对其研究必须采用多层次的视角。既有的研究成果多囿于财政分权的某个局部层面,尚未见一个能够解释、分析中国财政分权问题的完整理论框架出现。财政分权,从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角度而言,是指通过法律等规范化的形式,界定中央(或联邦)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间的财政收支范围,并赋予地方政府相应的预算管理权限,其核心是地方政府具有一定程度的财政自主权。1980年代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出现了一股财政分权的浪潮。据世界银行统计,截至1990年代中期,全世界人口超过500万的75个发展中国家中,有62个进行了程度不同的财政分权改革(世界银行,1997)。伴随着财政分权实践的蓬勃兴起,涌现了大量理论文献。这其中的大部分研究集中于探讨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的财政分权问题,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发展后,其财政分权问题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已有的研究中国财政分权问题的文献主要沿着下述几条线索展开: 1.对财政分权和市场化改革之间次序问题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具有制度变迁意义的财政分权改革肇始于1980年代初“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实施。将中国的财政分权置于其市场化进程的宏观视野中考量,学者们首先对于两者之间的先后次序问题进行了研究。高培勇(2001)认为,在国民经济调整的大背景下,分权化的财政体制改革先行一步,在改革启动初期扮演着为推进整体改革“铺路搭桥”的角色。贾康(2000)也认为,只有先从财力增量的分配格局入手,向地方政府放权,才能使传统的体制有所松动,为以后计划、物价、工资、企业等方面的改革提供空间。总之,多数学者的观点认为“分灶吃饭”式分权体制的实施,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是中央出于经济理性主动向地方进行放权让利的产物,其目的是缩小国家干预范围、增强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胡鞍钢和王绍光(1997)虽然也认同先行一步的财政分权对于中国市场化经济改革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但他们认为,1980年后的分权化改革并非是中央纯粹按照经济理性所做出的决策。事实上,这种“放权让利”是中国在1979和1980年连续出现巨额财政赤字,增收和减支皆不可行的背景下,为了缓解财政压力,中央被迫向地方妥协的产物。 与前述学者们的观点不同,黄佩华(1991)认为财政分权应当在市场化改革之后进行,否则会给地方政府带来盲目发展经济的负面激励。按照黄佩华的观点,中国1978年开始的经济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财政分权先于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且中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工业部门企业缴纳的税利,这就给地方政府提供一种负面激励:大力扩张地方工业规模,实施地区保护主义,以实现地区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最大化。正是地方政府的这种行为导致了1980年代经济运行的过热。基于上述分析,作者认为,转型国家的财政分权必须要选择合适的时机,确定正当的顺序,即中央向地方的财政分权应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原因在于,只有先经历市场化的改革,割断政府和企业间的非正常联系,企业才能摆脱政府附庸的地位,成为独立自主的经济主体。接下来再实施财政分权,就可以避免给地方政府提供“铺摊子”的负面激励,更可以有效地实现财政分权所带来的诸多收益。杨灿明(1996)也持类似的观点。他认为1978年以来的财政分权化改革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分配层面的问题,反而带来了市场分割、区域间交易费用提高及地方政府对地方企业控制加强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政企分开等其他层面的市场化改革滞后于中央向地方的财政分权,没有把分配问题与整个宏观经济协调起来;其次,也是因为分权改革一开始并没有把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作为明确的目标,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对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间分权体制的量变。 2.对财政分权和宏观经济运行绩效的研究。总体而言,对于1980年代初开始的财政分权改革的绩效,多数学者的看法是,中央向地方权力的下放,地方收入留成比例的提高,强化了地方政府的利益动机,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Qian和Weingast,1996;Qian和Roland,1999)。但也有学者指出,财政分权所带来的这种激励机制仅仅在沿海地区发挥了作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这些地区带动的。因为这些地区充分受益于外来直接投资的流入、浓厚的企业家传统以及国有企业面临的预算软约束(Young,2000;Tsai,2004)。这一方面已有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分权与经济增长以及分权和宏观经济稳定两个问题上。 (1)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研究。关于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研究,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结论。主要是因为在不同的研究中衡量财政分权的方法存在着差别。Zhang和Zou(1998)注重于财政资源在中央和地方间的分配,用人均省及省以下的财政支出与中央财政支出的比例衡量财政分权程度,并据此估计财政分权的影响。解释变量中包括了劳动力增长、投资增长以及以实际税率衡量的税收。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与他们的结论不同,林毅夫(2002)等人认为财政分权积极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林毅夫的研究注重于地方政府对中央财政政策激励的反应,使用边际留成比例衡量财政分权,选择了28个省级政府1970-1993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到的结论是财政分权主要通过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而不是促进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马骏(1997)同样发现财政分权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不同的是,马骏选用的衡量财政分权的指标是省级政府的平均留成比例,而非边际留成比例。乔宝云(2002)就财政分权对于经济增长和财政资源分配均等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取舍关系进行了探索。他使用中国1985-1998年间分省的有关数据,建立联立方程组计量模型,对经济增长率、分配均等和财政分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财政分权对于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正面影响并不是线性的。 (2)与宏观经济稳定相关关系的研究。Rajiv Lall和Bert Hofman(1994)在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财政根源时发现,实施财政分权后,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是一种特殊的双重领导和条块管理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地方政府官员负有双重受托责任。1980年以来开始的放权让利改革,强化了地方政府官员的权力和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激励,地方官员的受托责任也产生扭曲:对本级政府负责成为其首要目标,“条条管理”让位于“块块管理”。这种分权所带来的财政后果是,中央收入比重的逐年下滑以及中央对地方财政赤字控制能力的削弱。这些负面的财政后果进而成为导致宏观经济波动的财政根源。然而,也有学者认为财政分权改革是维护中国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Montinola(1995)认为“中国式的财政联邦主义”在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和展开竞争提供激励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保护改革的作用,这主要包括为中央政府的经济攫取和其他非正规资源配置能力施加了一种可信的限制。钱颖一和Weingast也持类似的观点(Qian and Weingast,1996),他们认为1980年代中国的财政分权改革确立了一种“维护市场”的财政分权框架,改革赋予地方政府管理本地经济的责任,强化了地方政府预算约束。同时,改革也有助于消除地区间的市场分割,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与钱颖一等人的观点不同,Li和Lin(1999)将中国的成功归因于改革过程中“维护市场的威权主义”的确立。他们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实现了在中央政治控制和协调下经济分权化和地方预算自主间的平衡。 3.对财政分权程度的研究。在这一问题上学者们的看法比较一致,即中国的财政已经过于分权。既有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设计一定的指标体系来衡量财政分权的程度。赵志耘和郭庆旺(2005)在研究中所选取的两类指标是地方政府收入自主权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在地方政府收入自主权的三个衡量指标中,地方政府的税收控制指数比较小,表明中国地方政府的税收自主权较小,其他两个指标——地方财政本级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和地方财政本级收入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比重,都表明中国的财政分权程度已相当高。特别是第二类地方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的指标,充分反映了中国是一个财政高度分权的国家。 国际比较也表明相同的情况。王绍光(1994)认为分权存在底线。通过研究34个国家中央财政收支的情况,他发现尽管各国国情不同,但当今世界一国中央政府财政收入或支出不应低于财政总收入和总支出比重的50%或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如果某一国家在上述四个方面全部低于这些指标的话,就可以认为超出了分权的底线。他发现,前南斯拉夫在1980年代就超过分权底线,随后即出现了国家的动荡不安。而中国的上述四个方面也低于相应指标,表现为中央政府所应承担的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能力十分低下。这表明,中国的“放权让利”改革已经走过了头,超过了分权的底线,需要作出新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才能避免出现最坏的结果。 尽管普遍认为,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初步带来了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规范化、科学化与公正化(楼继伟、李克平和项中新,2002),实现了提升“两个比重”的既定目标(高培勇,2004),是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一次重新集权化(EraDabla—Norris,2005)。但是,财政分权依然处于过度的状态。由于过度分权,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没有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没有改善财政资源分配的均等(乔宝云,2002)。姚洋 (2003)也认为,适度的财政分权有积极的作用,但目前中国财政分权由于制度供给的失衡而远远超过了适度的界限,其后果是导致了各级政府对事权的推诿和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在基层的积累、政府行为的商业化和机会主义倾向、地方公共品提供的分散化和小型化、地区差距的扩大,以及政府预算约束的软化等诸多问题。 4.简要评价和思考。通过对相关研究中国财政分权问题文献的梳理,不难得到以下结论:第一,财政分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多层面的考量。从研究方法看,以往的研究既有规范分析,也有实证分析;研究视角上,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国际经验和中国国情相结合。既有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宏观经济稳定等经济领域问题,也关乎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设计等政治、法律问题。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财政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管理问题。对其研究和处理必须拓宽视角,不能拘泥于财政本身。第二,需要构建一个能够解释、分析中国财政分权问题的理论框架。目前,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国财政分权问题时,往往直接照搬西方财政分权理论对中国情况进行分析,缺乏对中国特殊国情的深入考量。传统西方财政分权理论建立在发达国家的基础上,其关键性的前提,如成熟的代议制民主体制等,在中国并不存在,因此,正如Bahl所言,中国财政分权所获得的“好处”不能用传统的分权优点所解释(Bahl,2003)。另一方面,也有部分文献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现行财政分权制度安排的弊端进行了中肯的分析,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但由于缺乏宏观层面的理论指针,这些政策建议只能是局限于财权或事权划分等方面的零敲碎打式的制度创新,尚未有能够指导中国财政分权制度建设进程的系统化的理论出现。这一点也许正是下一步研究中国财政分权问题的关键所在。
论文的文献综述怎么写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论文的文献综述怎么写,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本综述的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
在《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走向成功》中,劳伦斯·马奇和布伦达·麦克伊沃提出了文献综述的六步模型,将文献综述的过程分为六步:选择主题、文献搜索、展开论证、文献研究、文献批评和综述撰写。
文献综述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文献综述和高级文献综述两种。基本文献综述是对有关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进行总结和评价,以陈述现有知识的状况;高级文献综述则是在选择研究兴趣和主题之后,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确立研究论题,再提出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建立一个研究项目。
相关格式
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摘要、引言、主体和参考文献。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结果、动态和进展。
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限200字以内。摘要要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应出现图表、冗长的公式和非公知的符号、缩略语。摘要后须给出3-5个关键词,中间应用分号“;”分隔。
引言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研究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在综述的引言(或者导言、介绍)部分要写清以下内容:
(1)首先要说明写作的目的,定义综述主题、问题和研究领域。
(2)指出有关综述主题已发表文献的总体趋势,阐述有关概念的定义。
(3)规定综述的范围、包括专题涉及的学科范围和时间范围,必须声明引用文献起止的年份,解释、分析和比较文献以及组织综述次序的准则。
(4)扼要说明有关问题的.现况或争论焦点,引出所写综述的核心主题,这是广大读者最关心而又感兴趣的,也是写作综述的主线。
主题部分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文献发表的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哪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引言部分所确立综述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主题内容根据综述的类型可以灵活选择结构安排。
主题的层次标题应简短明了,以15字为限,不用标点符号,其层次的划分及编号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不含引言部分),一般用两级,第三级上用圆括号()中间加数字的形式标识。
插图应精选,具有自明性,勿与文中的文字和表格重复。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
表格应精心设计,结构简洁,便于操作,并具有自明性,内容勿与正文、插图重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可适当加注辅助线,但不能用斜线和竖线。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小结,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
5.专利:[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出版日期.
6.科技报告:[序号]著者.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
8.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9.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注意事项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
4、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5、综述篇幅不可太长。杂志编辑部对综述的字数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约定。作者在初写综述时,往往不注意这点,造成虚话、空话较多,重点不突出。综述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账,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材料与评述不协调。
6、一些作者似乎把论文的引言看成是一种形式,是可有可无的部分,将引言的写作和正文的写作相分离,只是为了给论文加一顶帽子。常见的现象是,一般化地论述研究的重要性,甚至从技术所涉及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开始谈起,就像一篇领导的讲话稿。就是落脚于研究的主题,也是从宏观谈起到微观结束,停留在一般性的论述较多。显然,这样做的结果是使读者无法准确地判断“论文命题”的具体价值,缺少对当前研究状况的概括和介绍,不知道作者的研究与以往的研究工作有什么不同?因此,科技论文的引言必须交代研究工作的背景,概括性地论述所研究问题的现状。对研究现状的论述,不仅是考查作者对资料的占有程度和熟悉程度,更重要的是从资料的全面程度和新旧程度可以判断研究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7、引文罗列,缺少分析和概括。引言不仅要反映背景的广度,更重要的是要考查作者对研究背景了解的深度。一般作者对研究的问题了解不深,在介绍研究现状时往往是列出一大堆参考文献,罗列出不同研究者的不同作法和结论,缺乏作者的分析和归纳,没有概括出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有的甚至将一些与本文研究没有直接关系的文献也列在其中,片面地强调资料占有的丰富性。尽管有人认为,对研究现状的介绍不同的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但从论文写作的角度出发,引言的目的是阐述论文命题的意义,而并非是研究资料的综述,尽管综述对读者查找资料提供了方便。因此,应当用作者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研究的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难点和不足,从而引出论文研究的主题。
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指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的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科、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其目的并不是将可能找到的文章列出,而是要在辨别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论文来综合与评估这些资料。一个成功的文献综述,能够以其系统的分析评价和有根据的趋势预测,为新课题的确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论证。
一、文献综述的作用与目的
文献综述要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就目前学术界的成果加以探究。文献综述旨在整合此研究主题的特定领域中已经被思考过与研究过的信息,并将此议题上的权威学者所作的努力进行系统地展现、归纳和评述。在决定论文研究题目之前,通常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是:研究所属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对这个间题已经知道多少;已完成的研究有哪些;以往的建议与对策是否成功;有没有建议新的研究方向和议题。简而言之,文献综述是一切合理研究的基础。
大多数研究生并不考虑这些问题,就直接进行文献探讨,将在短时间内找到的现有文献做简略引述或归类,也不作批判。甚至与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也无关。
其实回顾的目的就是想看看什么是探索性研究,所以必须主动积极地扩大研究文献的来源。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增加研究的假设与变量,以改进研究的设计。
文献综述至少可达到的基本目的有:让读者熟悉现有研究主题领域中有关研究的进展与困境;提供后续研究者的思考:未来研究是否可以找出更有意义与更显著的结果;对各种理论的立场说明,可以提出不同的概念架构;作为新假设提出与研究理念的基础,对某现象和行为进行可能的解释;识别概念间的前提假设,理解并学习他人如何界定与衡量关键概念;改进与批判现有研究的不足,推出另类研究,发掘新的研究方法与途径,验证其他相关研究。
总之,研究文献不仅可帮助确认研究主题,也可找出对研究的问题的不同见解。发表过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就是重要的问题来源,对论文的回顾会提供宝贵的资料以及研究可行性的范例。
二、文献综述中常见的问题
文献综述可以帮助新研究者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所以撰写此章节时,要向读者交代论文不同于先前研究之所在。它是一个新的有关此类研究主题方面的重要的学术研究。但是研究生在撰写文献综述过程中易犯以下四种错误:
1.大量罗列堆砌文章
误认为文献综述的目的是显示对其他相关研究的了解程度,结果导致很多文献综述不是以所研究的问题为中心来展开,而变成了读书心得清单。
2.轻易放弃研究批判的权利
我国高等院校多以本校学生考本校研究生者居多,因而往往出现大量引用自己导师的研究成果而不注意其他同行的研究成果的现象,学生担心学位论文答辩通不过,所以难得见到学生批判导师已有研究的不足;遇到名校名师,学生更易放弃自己批判的权利。由于大量引用他人的著作,每段话均以谁说为起始,结果使自己的论文成为他人研究有效与否的验证报告,无法说服读者相信自己的论文有重要贡献。
3.回避和放弃研究冲突另辟蹊径
对有较多学术争议的研究主题,或发现现有的研究结论互相矛盾时,有些研究生的论文就回避矛盾,进行一个自认为是创新的研究。其实将这些冲突全部放弃,就意味着放弃一大堆有价值的资料,并且这个所谓的创新,因为不跟任何现有的研究相关与比较,没有引用价值,会被后人所放弃。遇到不协调或者互相矛盾的研究发现,尽管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处理,但是不要避重就轻,甚至主动放弃。其实这些不协调或者冲突是很有价值的,应多加利用。将现有文献的冲突与矛盾加以整合是必要的,新研究比旧研究具有更好、更强的解释力,原因之一是新的研究会将过去的所得做一番整合与改善。
4.选择性地探讨文献
有些研究生不是系统化地回顾现有的研究文献,找出适合研究的问题或可预测的假设,却宣称某种研究缺乏文献,从而自认他们的研究是探索性研究。如果有选择性地探讨现有文献,则文献综述就变成了研究生主观愿望的反映,成了一种机会性的回顾。
因此一定要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文献综述,以严谨的科学设计来寻找、评估以及整合科学研究的证据,确保文献综述完整不偏。要端正学风,勇于探索和不回避冲突。分析冲突的原因、方法与结论,可以为未来的研究及论文奠定成功的。
文献检索课学习总结
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总结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文献检索课学习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通过本次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培养我们的信息意识、自学意识和知识创新能力,使我们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了解了信息社会中文献信息检索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及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让我明白了学习科技文献检索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让我了解到了更广阔、更科学的途径来搜集相关资料,这对我撰写论文或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很大帮助。总之,这门课让我受益匪浅。
关键词:文献信息检索的意义文献信息检索的体会和收获文献信息检的索利用文献信息检索的意见与建议
一、文献信息检索意义
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可以让我们更快的找到自己需要的文献信息,从而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学习节省了不少时间。学习文献信息检索课程让我们了解了文化的宽广魅力,认识到自己知识的匮乏,促使我们从这获取更多的知识,学习更多的新知识。通过信息检索,可以快速了解所参与的工作、生活、业务、设计等的基本知识。可以继承和借鉴他人的成果,避免重复或少走弯路。另一方面可以开拓思路、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减少人力或投资费用。可以建立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行业动态信息的获取渠道与范围,随时收集和掌握相关信息,培养行业信息的敏锐性。另外,通过信息检索,可以帮助识别信息,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是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找到适应自己的方法,按时上课,认真做好笔记,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多看书本,按照老师说的进行上机实验。
二、文献信息检索的体会和收获
学习文献信息检索,能很好的帮助我们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不论是纸质,还是电子资源。之前,我对我们学校的图书馆的馆藏很是不熟悉,每次查找一本书都是像大海捞针一样,总是要浪费很多的时间,并且根本就不知道我们学校的机房还可以查找很多网上资源,可以做题、看书等等。学习了这门课程,我就能很快的查找我所需要的图书,不用再浪费很多的时间去找了。而且,我也会利用电子室的数据库来帮助自己学习。我个人觉得对在校学生开设这门课程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能更快的、更好的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这样图书馆的作用也发挥到最大,对我们学生的学习也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文献信息检索的利用
本来我们在网络上搜索资料,一般都是用的“baidu”、“google”等搜索引擎进行搜索。搜索的资源有限,而且重合率较高,权威性也不高。当学习了这门课程后,让我了解到了更广的资源库。比如“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等等。这些数据库里面的图书资源和期刊论文资源都非常的宝贵,搜索起来也非常的方便。通过一定的搜索步骤,可以将大量的同主题的图书或期刊一起寻找出来,这很大程度上为我们寻找资料者带来便利。比如“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中国期刊网)”,它是我国第一个大型的、多功能的、集成化的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它提供全文服务,8000多种学术性期刊数字化。为我们搜集资料带来很大帮助。现在,这些数据库已经成为我搜集资料、撰写论文时,经常使用的信息搜集途径了。
我们作为在校学习的大学生,固然要学习和掌握好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学会和善于运用搜集、积累与整理文献的学习方法,就可以主动和源究能力的提高。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终身学习是跟上时代要求的唯一途径,而善于搜集、积累与整理文献,就是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工作效率的最基本功夫。
以前去图书馆借书时,往往查到了图书的分类号,但是不知道在第几层楼。所以有时候要在图书馆里一层一层地找,非常麻烦。现在,学习了文献信息检索以后,知道了文献的分类,找图书也就方便多了。如“H代表语言文字”类的,“I代表文学”类的,“K代表历史、地理”类的,这些都属于文科性质的,所以我就知道该去图书馆几楼去寻找。学习信息检索的收获还远不止这些,如要灵活运用各种检索方法,以达到满意的检索效果,如让我了解到了世界上几种大百科全书等等,这些知识都让我觉得受益匪浅。
联合国一位官员曾经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方法的人。”文献检索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基础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网络化的广泛应用,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是十分有必要的。信息检索作为一种方法和技能,有利于人们适应科技和生产,随时补充、更新知识,改善不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解决科技难题的能力。掌握各种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能,是增强信息意识、提高自学能力的有力措施,也为实现终生学习提供了一个有效门径
四、文献信息检索意见与建议
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结合教学如说根据现有图书馆条件,充分利用馆藏目录、图书馆数据库、Internet网等教学资源,也可以结合学生专课程学习情况及毕业论文写作等,设置检索内容,使学生接受文献检索综合训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论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以上方法不仅可使学生掌握各种检索方法,而且可使学生获得相关文献资料,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综上所述,文献检索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基础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网络化的广泛应用,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必须重视文献检索课的地位,明确文献检索课的培养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的学习和工作能力得到提高。信息检索作为一种方法和技能,有利于人们适应科技和生产,随时补充、更新知识,改善不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解决科技难题的能力。掌握各种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能,是增强信息意识、提高自学能力的有力措施,也为实现终生学习提供了一个有效门径。
结束语:通过对文献信息检索的学习,使我对文献信息检索的作用和意义等各方面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将所学到的知识更好的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最后,在此感谢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和帮助,衷心的道一句:老师您辛苦啦!正是你的努力,使我们获得了如此丰富的信息资源,便捷的服务;正是你的谆谆教导,培养了我们快速准确检索文献的能力,端正了我们严谨求学的态度。在此真心的感谢老师!
通过本学期的文献检索课程的学习,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门很有现实用途意义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虽然在课程属性里是一门专业选修课程,但是它的用途却是关乎我们今后很多课程的,认真学习好这门课将会使我们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工具,还是一种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很好的文化素质。
文献检索,顾名思义,是指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的信息过程,所以它的全称又叫“信息的存储与检索,这是广义的信息检索。狭义的信息检索则仅指该过程的后半部分,即从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查寻。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人们每天需要大量的信息以便进行各项活动。网络就成为一个很便捷的信息查询方式。就对学生来说,各高校都有自己的图书馆,但是只有纸质的藏书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的,所以高校的电子藏书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两种方式的结合下,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自己所需的文献。除此之外,学生们可以利用很多的网站进行相关信息的查询,这些检索方法都可以在文献检索这门课程里学到,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能够改进和提升我们对文献进行检索的效率和质量,避免我们因为不懂检索方式和检索工具而造成的浪费时间,资源等现象。
对我个人来说,我在查询文献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以前我很少在学校馆藏数据库里进行文献的搜索,很多情况下都是借用图书馆里的纸质资源,有时候图书被借完,还有的时候根本借不到自己想要书籍,这样使得我的完成相关作业时很棘手。除此之外,我用的最多的也就是网页上寻找相关信息,但是还是由于查找文献的技术和方法不是很熟悉,最终导致我自己对所查找到的文献并不是很满意的结果。在学习了文献检索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实际检索过程中,仅需一个检索词就能满足检索要求的情况并不很多。通常我们需要使用多个检索词构成检索策略,以满足由多概念组配而成的较为复杂课题的要求。对于文献信息检索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关键词的选择,即检索词和检索策略的选择。检索词选的精确,不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检索速度,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检索结果的质量,更容易找到自己所需数据或文献资料。同时,对文献检索的学习,让我形成了借助这些数据库进行自主学习的习惯,只要有需要,我就会在这些数据库中查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用来丰富自己的综合知识。可以说,通过文献检索的学习,我了解到了很多我以前所不知道的东西,以前在需要学习资料的时候不知道在哪里找,而现在完全不用茫然无头绪了,各种数据库所包含的强大的检索功能和丰富的信息资源,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很明显,文献检索这门课程对我们学生来说有着很大的意义,但是要学好也不是很容易。由于它更多的是通过实践来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多练习、多搜索,经常去查询、去摸索,并且要仔细的静下心来学习,只有真正熟悉了各种数据库的检索方法,掌握正确的检索方法,才能够快速而准确的找到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文献资料。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要感谢老师的耐心教学,要感谢同学们的热心指导,感谢你们的帮助让我顺利完成了这门课程,并学到许多有用的东西。
论文写作中文献资料检索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论文写作中文献资料检索,欢迎阅读与收藏。
自从有了文献便有了文献检索。当人们从中查找所需信息时,文献检索也就应运而生。只不过早期可检索的对象较少,因而检索是一个不自觉的过程。早期的文献检索主要是手工检索,人们通过“心想、手翻、眼看”的方式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献量的增加,人们逐渐认识到文献检索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现代文献检索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在文献检索的应用中逐渐发展起来。
一、文献检索概述
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
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根据载体把其分为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和声像型。根据不同出版形式及内容,可以分为:图书、连续性出版物、特种文献。
电子文献是以数字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储存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或相关设备使用的记录有知识内容或艺术内容的文献信息资源,包括电子书刊、数据库、电子公告等。
文献检索,就是从文献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的文献的过程,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资料查寻。
二、纸质文献的检索
纸质文献的检索一般分为两种:直接检索和间接检索。直接文献检索地目的是为了获取所需要的文献。因此,有时可以直接从报刊杂志中通过浏览的方法直接获得所需文献,称之为直接检索。它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适于浏览新到的书刊资料,有时是一种获得最新情报的方法,但同时又受到各种限制而漏查很多相关文献。因此,它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检索方法。
间接文献检索是一个利用检索工具并从中查出特定文献的过程。这一过程就称为间接检索。它可以比较系统地、全面地获得相关课题的文献信息。我们需要掌握的就是这种利用检索工具的间接检索的方法。这也是文献检索的主要方式。它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一)分析研究课题,明确检索要求:弄清楚课题的性质及学科专业范围是什么,所需的文献类型,要求的文种、年代的限定、课题的关键词等等是检索的第一步。
(二)选择检索工具:根据检索课题的要求,选择最能满足检索要求的检索工具或数据库。首先必须对各种检索工具所覆盖的学科范围有清楚的了解,然后从文献的类型、文种、出版的时间等方面来考虑选用哪种检索工具最合适。
(三)确定检索策略:选用具体的检索工具后,就要考虑选择和确定检索方法,确定具体的检索点,是从分类途径还是从主题途径检索,所查找的文献要达到什么要求,选用什么检索词等,以便具体进行检索。
(四)使用检索工具:确定了具体的检索方法后,就要利用所用的检索工具,在一定的年代和文献范围内具体查找,以获得文献信息。手工检索时可以一边检索一边分析取舍,获得符合需要的文献。(五)获取原文:检索文献最终要获取原文,如果在馆藏文献中查不到,则可通过各类联合目录获得其他单位收藏的信息,再通过馆际互借等途径或方式获取原文。这样就完成了文献检索的全过程。
文献检索方法主要有三种:
(一)追溯法(亦称滚雪球法):利用著者发表的文献后所列的参考文献为线索,由近及远,进行逐一追踪的查找办法,追查原文,再从这些原文后所附的参考文献逐一检索,象滚雪球似的获得一批批相关文献的方法。它是科研人员常喜欢用的一种简便的获得文献的途径。
(二)常用法:常用法也称工具法,就是直接利用各种文献检索工具查找文献的方法。由于检索工具的种类繁多,一般应根据课题内容特点,首先利用综合性的检索工具,然后再使用专业性的检索工具,二者结合,才不致造成文献资料的漏检。常用法根据时间范围又分为顺查法、倒查法和抽查法。
(三)循环法:循环法也称分段法、交替法或综合法,这是追溯法和常用法的结合。是将追溯法和常用法结合起来交替使用,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分期、分段地交替使用,直到获得满意的相关文献为止。实际课题的检索选用何种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是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二是视所能利用的检索工具和检索手段。在检索工具比较丰富的条件下,可以利用常用法;在获得针对性很强文献的条件下可利用追溯法获得相关性较强的文献;获悉研究课题出版文献较多的年代可利用抽查法。
三、电子文献的检索
随着计算机、数据库和互联网络技术的普及,电子化图书馆、文献资料网络化服务等正成为我们获取文献资料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我们学习、工作和科研的有力助手。利用好电子文献和检索工具,掌握好网络信息的搜索方法和策略对于获取信息是必要的。
传统的图书检索手段和方法对电子信息的检索作用有限。现代文献信息均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获得,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文献、标准文献、声像资料、多媒体资料等。电子文献的检索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网络目录和搜索引擎
各种各样的Internet网络文献检索工具不计其数,根据提供检索与否,有网络目录和搜索引擎之分。
网络目录是按主题的等级排列的主题类目索引,类别目录按一定的主题分类体系组织,排列方法有字母顺序法、时序法、地序法、主题法等或是各种方法综合使用。用户通过逐层浏览类别目录、逐步细化的方式来寻找合适的类别直至具体资源。
搜索引擎则强调的是它的检索功能,能提供布尔逻辑检索、短语或邻近检索、模糊检索、自然语言检索等方式查询信息。各种资源进行标引,并为检索者提供检索的工具。基于搜索引擎的检索方法接近于通常所熟悉的检索方式,即输入检索词以及各检索词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检索软件根据输入信息在索引库中搜索,获取检索结果,并输出给用户。
(二)联机馆藏目录
网络上有许多机构提供的馆藏书目信息、中外文期刊联合目录信息。其中包括各图书馆和信息机构提供(下转第137页)
(上接第36页)的公共联机检索(OPAC)馆藏书目、地区或行业的图书馆的联合目录等。
中国国家图书馆在网上提供图书目录在线检索,有题名、责任者、出版者、关键词、标准书刊号、分类号、出版地、出版国等10个检索途径。全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提供61所高校的馆藏期刊、书目和学位论文联合查询。
(三)网络数据库
网络数据库包括综合性和专业性期刊数据库、专利数据库等信息资源。这类信息资源可分为商业性和非商业性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由专门的信息机构或公司专业制作和维护,信息质量高,是专业领域内常用数据库。
非商业性数据库因为免费使用,用户以较低的成本可获得所需的信息,所以也有很高的吸引力。如:IBM公司的免费专利文献数据库,提供美国专利的免费检索,用户可检索到1971 年以来的美国专利说明书的内容,包括专利书目信息和专利项,浏览1974年以来的专利文献。
(四)电子出版物
由于网上信息传播速度快,越来越多的出版商注重网上报刊发行。目前国内外已有很多出版高和信息服务中介商介入电子出版行业。电子出版物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和电子报纸。
(五)参考工具书
网络中许多参考资料是可以免费使用的,如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词典、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汉语词典、学校或企业名录、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等大型工具书已加入因特网。
文献检索和使用的工作贯穿了论文写作的全过程:我们往往是先确定写作的大致内容;其次根据这个大致内容确定文献搜集的范围;然后阅读了主要的文献后再确定研究写作的具体内容;最后根据具体内容全面检索原始文献, 搜得的文献又充实了论文写作的基础。
一、文献检索的意义
文献检索在毕业论文撰写中的重要作用文献检索就是从大量的文献中迅速、准确地查出与特定的科学研究课题有关的资料。文献检索在大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文献检索便于继承和借鉴前人的科研成果,避免重复研究
积累、继承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继承和借鉴就不可能有创新。毕业论文选题同科研选题、立项一样,必须通过文献信息检索或查新技术掌握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动态进展,从中吸收有益的启示或参考数据,掌握大量相关信息,或得到更多、更有价值的论证依据。正如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所说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指科研要熟悉别人的劳动成果,从前人研究的`“终点”中,找出自己研究的“起点”,从前人所用的研究方法、手段中受到启发,拓宽思路,分析研究所占有的资料,提炼出正确鲜明的观点。
2.文献检索有利于节省大学生查找文献时间,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信息时代文献资料的迅猛增长,使得文献资料的`检索困难重重。如能灵活运用文献检索的技能,缩减检索时间,即能延长论文的写作时间。同时,文献信息检索利用可为毕业论文的观点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大学生通过对文献信息检索分析比较后,才能从论题的创新性、内容的科学性等方面进行质量评价,进而提高论文质量。
3.文献检索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研究能力
图书馆文献是过去知识经验的总结,也是未来知识发展的向导。在文献检索过程中与论题有关联的文献信息很容易激发、调动大学生的潜在知识和智能,并从中获得灵感。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可促进大学生以发散性思维思考分析问题,拓展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全面获取有关学科的文献信息,及时了解学科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理论和新观点。图书馆文献信息检索利用的过程就是提高大学生研究能力的过程
二、文献检索的途径与方法
1.分析研究课题,确定检索要求
在进行具体的文献检索前,首先要分析课题,抓住课题的本质和要求,掌握代表课题内容的主题概念及其相关事物。依据本课题主题词来选定相应的检索工具,并从中选定检索标志,确定检索途径。在这方面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和社会科学等具有不同的检索内容和要求。
2.选择检索工具
目前全世界有 2000 余种手工检索工具(书本型检索工具),还有联机检索、光盘数据库检索、Internet 网络检索等计算机检索工具。选择检索工具可利用“检索工具书指南”以及各种检索教材来了解检索工具书的收录情况。结合本课题,针对图书馆文献资料收藏情况,确定采用手工检索与机检相结合的方法。常用的检测工具包括以下几种:
书本检测工具:全国报刊索引、复印报刊资料、报刊资料索引、中国社会科学文献题录、国外社会科学论文索引等。
光盘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等。
网络资源: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院校图书馆等。
3.文献检索的途径与方法
文献检索方法可分为常用法、追溯法和分段法三种。常用法是利用检索工具查找文献的方法,有三种类型,一是顺查,是以检索课题起始年代为起点,按时间顺序由远及近的查找文献的方法。二是倒查,是逆时间顺序由近及远的查找文献的方法。三是抽查,是针对学科发展的特点,抽出该学科发展迅速,发表文献比较集中的一段年代,抽查某几年的书籍和期刊、数据库。追溯法是利用已有文献后面所附的参考文献进行追溯查找的方法。一般参考文献中的原文结尾都附有新的参考文献目录,可视需要一直追溯下去,从而获得足够的文献资料。利用这些资料特别要注意综述性的文献资料,因为这些资料已对某一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归纳整理,这样可以节约查找、阅读原始文献的时间。追溯法比较适合初写论文的大学生选用。分段法是将常用法与追溯法交替使用,既利用工具书检索,又利用文献后所附参考文献进行追溯。
另外,要检索重点资料,掌握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在对科研工作者学术水平的衡量方面,如在相当一批教学科研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等,都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或若干篇论文。某学科(或某领域)的核心期刊,是指那些发表该学科(或该领域)论文较多、使用率(含被引率、摘转率和流通率)较高、学术影响较大的期刊。目前国内有 7 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
(1)“北大核心”: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即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每四年修订一次,目前是 2012 版;
(2)“南大核心”: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7)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文献检索课学习总结
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总结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文献检索课学习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通过本次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培养我们的信息意识、自学意识和知识创新能力,使我们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了解了信息社会中文献信息检索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及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让我明白了学习科技文献检索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让我了解到了更广阔、更科学的途径来搜集相关资料,这对我撰写论文或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很大帮助。总之,这门课让我受益匪浅。
关键词:文献信息检索的意义文献信息检索的体会和收获文献信息检的索利用文献信息检索的意见与建议
一、文献信息检索意义
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可以让我们更快的找到自己需要的文献信息,从而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学习节省了不少时间。学习文献信息检索课程让我们了解了文化的宽广魅力,认识到自己知识的匮乏,促使我们从这获取更多的知识,学习更多的新知识。通过信息检索,可以快速了解所参与的工作、生活、业务、设计等的基本知识。可以继承和借鉴他人的成果,避免重复或少走弯路。另一方面可以开拓思路、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减少人力或投资费用。可以建立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行业动态信息的获取渠道与范围,随时收集和掌握相关信息,培养行业信息的敏锐性。另外,通过信息检索,可以帮助识别信息,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是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找到适应自己的方法,按时上课,认真做好笔记,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多看书本,按照老师说的进行上机实验。
二、文献信息检索的体会和收获
学习文献信息检索,能很好的帮助我们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不论是纸质,还是电子资源。之前,我对我们学校的图书馆的馆藏很是不熟悉,每次查找一本书都是像大海捞针一样,总是要浪费很多的时间,并且根本就不知道我们学校的机房还可以查找很多网上资源,可以做题、看书等等。学习了这门课程,我就能很快的查找我所需要的图书,不用再浪费很多的时间去找了。而且,我也会利用电子室的数据库来帮助自己学习。我个人觉得对在校学生开设这门课程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能更快的、更好的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这样图书馆的作用也发挥到最大,对我们学生的学习也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文献信息检索的利用
本来我们在网络上搜索资料,一般都是用的“baidu”、“google”等搜索引擎进行搜索。搜索的资源有限,而且重合率较高,权威性也不高。当学习了这门课程后,让我了解到了更广的资源库。比如“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等等。这些数据库里面的图书资源和期刊论文资源都非常的宝贵,搜索起来也非常的方便。通过一定的搜索步骤,可以将大量的同主题的图书或期刊一起寻找出来,这很大程度上为我们寻找资料者带来便利。比如“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中国期刊网)”,它是我国第一个大型的、多功能的、集成化的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它提供全文服务,8000多种学术性期刊数字化。为我们搜集资料带来很大帮助。现在,这些数据库已经成为我搜集资料、撰写论文时,经常使用的信息搜集途径了。
我们作为在校学习的大学生,固然要学习和掌握好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学会和善于运用搜集、积累与整理文献的学习方法,就可以主动和源究能力的提高。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终身学习是跟上时代要求的唯一途径,而善于搜集、积累与整理文献,就是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工作效率的最基本功夫。
以前去图书馆借书时,往往查到了图书的分类号,但是不知道在第几层楼。所以有时候要在图书馆里一层一层地找,非常麻烦。现在,学习了文献信息检索以后,知道了文献的分类,找图书也就方便多了。如“H代表语言文字”类的,“I代表文学”类的,“K代表历史、地理”类的,这些都属于文科性质的,所以我就知道该去图书馆几楼去寻找。学习信息检索的收获还远不止这些,如要灵活运用各种检索方法,以达到满意的检索效果,如让我了解到了世界上几种大百科全书等等,这些知识都让我觉得受益匪浅。
联合国一位官员曾经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方法的人。”文献检索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基础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网络化的广泛应用,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是十分有必要的。信息检索作为一种方法和技能,有利于人们适应科技和生产,随时补充、更新知识,改善不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解决科技难题的能力。掌握各种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能,是增强信息意识、提高自学能力的有力措施,也为实现终生学习提供了一个有效门径
四、文献信息检索意见与建议
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结合教学如说根据现有图书馆条件,充分利用馆藏目录、图书馆数据库、Internet网等教学资源,也可以结合学生专课程学习情况及毕业论文写作等,设置检索内容,使学生接受文献检索综合训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论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以上方法不仅可使学生掌握各种检索方法,而且可使学生获得相关文献资料,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综上所述,文献检索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基础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网络化的广泛应用,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必须重视文献检索课的地位,明确文献检索课的培养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的学习和工作能力得到提高。信息检索作为一种方法和技能,有利于人们适应科技和生产,随时补充、更新知识,改善不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解决科技难题的能力。掌握各种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能,是增强信息意识、提高自学能力的有力措施,也为实现终生学习提供了一个有效门径。
结束语:通过对文献信息检索的学习,使我对文献信息检索的作用和意义等各方面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将所学到的知识更好的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最后,在此感谢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和帮助,衷心的道一句:老师您辛苦啦!正是你的努力,使我们获得了如此丰富的信息资源,便捷的服务;正是你的谆谆教导,培养了我们快速准确检索文献的能力,端正了我们严谨求学的态度。在此真心的感谢老师!
通过本学期的文献检索课程的学习,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门很有现实用途意义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虽然在课程属性里是一门专业选修课程,但是它的用途却是关乎我们今后很多课程的,认真学习好这门课将会使我们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工具,还是一种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很好的文化素质。
文献检索,顾名思义,是指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的信息过程,所以它的全称又叫“信息的存储与检索,这是广义的信息检索。狭义的信息检索则仅指该过程的后半部分,即从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查寻。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人们每天需要大量的信息以便进行各项活动。网络就成为一个很便捷的信息查询方式。就对学生来说,各高校都有自己的图书馆,但是只有纸质的藏书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的,所以高校的电子藏书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两种方式的结合下,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自己所需的文献。除此之外,学生们可以利用很多的网站进行相关信息的查询,这些检索方法都可以在文献检索这门课程里学到,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能够改进和提升我们对文献进行检索的效率和质量,避免我们因为不懂检索方式和检索工具而造成的浪费时间,资源等现象。
对我个人来说,我在查询文献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以前我很少在学校馆藏数据库里进行文献的搜索,很多情况下都是借用图书馆里的纸质资源,有时候图书被借完,还有的时候根本借不到自己想要书籍,这样使得我的完成相关作业时很棘手。除此之外,我用的最多的也就是网页上寻找相关信息,但是还是由于查找文献的技术和方法不是很熟悉,最终导致我自己对所查找到的文献并不是很满意的结果。在学习了文献检索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实际检索过程中,仅需一个检索词就能满足检索要求的情况并不很多。通常我们需要使用多个检索词构成检索策略,以满足由多概念组配而成的较为复杂课题的要求。对于文献信息检索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关键词的选择,即检索词和检索策略的选择。检索词选的精确,不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检索速度,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检索结果的质量,更容易找到自己所需数据或文献资料。同时,对文献检索的学习,让我形成了借助这些数据库进行自主学习的习惯,只要有需要,我就会在这些数据库中查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用来丰富自己的综合知识。可以说,通过文献检索的学习,我了解到了很多我以前所不知道的东西,以前在需要学习资料的时候不知道在哪里找,而现在完全不用茫然无头绪了,各种数据库所包含的强大的检索功能和丰富的信息资源,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很明显,文献检索这门课程对我们学生来说有着很大的意义,但是要学好也不是很容易。由于它更多的是通过实践来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多练习、多搜索,经常去查询、去摸索,并且要仔细的静下心来学习,只有真正熟悉了各种数据库的检索方法,掌握正确的检索方法,才能够快速而准确的找到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文献资料。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要感谢老师的耐心教学,要感谢同学们的热心指导,感谢你们的帮助让我顺利完成了这门课程,并学到许多有用的东西。
科技文献是科技知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科技情报源。
科技文献是科技知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科技情报源。而科技文献检索是获得科技情报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和手段,主要包括检索工具和检索方法两方面的主要内容。通过这学期的学习和最后亲自上网查阅科技文献期刊,让我受益匪浅。我所查阅的三篇文献来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让我对文献的检索有了一定的了解,甚至对文献的检索方式都有一定的了解。通过什么方式查询会查到什么样的结果。 科技文献的作用毋庸置疑,对我们学生的学习有着莫大的帮助,无论是拓宽知识面还是巩固所学的知识,我们都能找到一定的文献,阅读并参透别人的思想。对自己的文献的发表,对学生的论文都有一定的助力。而且他的作用并不是如此简单的,你可以通过不同时间的文献可以知道计算机或者通信发展的历程。了解最近发表的文献和明白将来的发展趋势。对自己以后的方向的定位提供了很好很实用的方向标。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里,朝着这个方向提供动力,提供一些专业的基础。不仅仅如此,他可以让你的英语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一些国外的文献不仅有科研价值,而且还具备了最前沿的潜质。因此,通过读一些简单的英文文献,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只有自己的英语水平提高了,我们才能读的懂一些大型甚至是高深的文献。赞同2| 评论
文献检索课学习总结
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总结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文献检索课学习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通过本次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培养我们的信息意识、自学意识和知识创新能力,使我们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了解了信息社会中文献信息检索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及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让我明白了学习科技文献检索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让我了解到了更广阔、更科学的途径来搜集相关资料,这对我撰写论文或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很大帮助。总之,这门课让我受益匪浅。
关键词:文献信息检索的意义文献信息检索的体会和收获文献信息检的索利用文献信息检索的意见与建议
一、文献信息检索意义
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可以让我们更快的找到自己需要的文献信息,从而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学习节省了不少时间。学习文献信息检索课程让我们了解了文化的宽广魅力,认识到自己知识的匮乏,促使我们从这获取更多的知识,学习更多的新知识。通过信息检索,可以快速了解所参与的工作、生活、业务、设计等的基本知识。可以继承和借鉴他人的成果,避免重复或少走弯路。另一方面可以开拓思路、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减少人力或投资费用。可以建立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行业动态信息的获取渠道与范围,随时收集和掌握相关信息,培养行业信息的敏锐性。另外,通过信息检索,可以帮助识别信息,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是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找到适应自己的方法,按时上课,认真做好笔记,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多看书本,按照老师说的进行上机实验。
二、文献信息检索的体会和收获
学习文献信息检索,能很好的帮助我们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不论是纸质,还是电子资源。之前,我对我们学校的图书馆的馆藏很是不熟悉,每次查找一本书都是像大海捞针一样,总是要浪费很多的时间,并且根本就不知道我们学校的机房还可以查找很多网上资源,可以做题、看书等等。学习了这门课程,我就能很快的查找我所需要的图书,不用再浪费很多的时间去找了。而且,我也会利用电子室的数据库来帮助自己学习。我个人觉得对在校学生开设这门课程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能更快的、更好的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这样图书馆的作用也发挥到最大,对我们学生的学习也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文献信息检索的利用
本来我们在网络上搜索资料,一般都是用的“baidu”、“google”等搜索引擎进行搜索。搜索的资源有限,而且重合率较高,权威性也不高。当学习了这门课程后,让我了解到了更广的资源库。比如“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等等。这些数据库里面的图书资源和期刊论文资源都非常的宝贵,搜索起来也非常的方便。通过一定的搜索步骤,可以将大量的同主题的图书或期刊一起寻找出来,这很大程度上为我们寻找资料者带来便利。比如“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中国期刊网)”,它是我国第一个大型的、多功能的、集成化的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它提供全文服务,8000多种学术性期刊数字化。为我们搜集资料带来很大帮助。现在,这些数据库已经成为我搜集资料、撰写论文时,经常使用的信息搜集途径了。
我们作为在校学习的大学生,固然要学习和掌握好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学会和善于运用搜集、积累与整理文献的学习方法,就可以主动和源究能力的提高。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终身学习是跟上时代要求的唯一途径,而善于搜集、积累与整理文献,就是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工作效率的最基本功夫。
以前去图书馆借书时,往往查到了图书的分类号,但是不知道在第几层楼。所以有时候要在图书馆里一层一层地找,非常麻烦。现在,学习了文献信息检索以后,知道了文献的分类,找图书也就方便多了。如“H代表语言文字”类的,“I代表文学”类的,“K代表历史、地理”类的,这些都属于文科性质的,所以我就知道该去图书馆几楼去寻找。学习信息检索的收获还远不止这些,如要灵活运用各种检索方法,以达到满意的检索效果,如让我了解到了世界上几种大百科全书等等,这些知识都让我觉得受益匪浅。
联合国一位官员曾经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方法的人。”文献检索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基础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网络化的广泛应用,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是十分有必要的。信息检索作为一种方法和技能,有利于人们适应科技和生产,随时补充、更新知识,改善不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解决科技难题的能力。掌握各种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能,是增强信息意识、提高自学能力的有力措施,也为实现终生学习提供了一个有效门径
四、文献信息检索意见与建议
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结合教学如说根据现有图书馆条件,充分利用馆藏目录、图书馆数据库、Internet网等教学资源,也可以结合学生专课程学习情况及毕业论文写作等,设置检索内容,使学生接受文献检索综合训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论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以上方法不仅可使学生掌握各种检索方法,而且可使学生获得相关文献资料,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综上所述,文献检索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基础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网络化的广泛应用,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必须重视文献检索课的地位,明确文献检索课的培养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的学习和工作能力得到提高。信息检索作为一种方法和技能,有利于人们适应科技和生产,随时补充、更新知识,改善不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解决科技难题的能力。掌握各种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能,是增强信息意识、提高自学能力的有力措施,也为实现终生学习提供了一个有效门径。
结束语:通过对文献信息检索的学习,使我对文献信息检索的作用和意义等各方面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将所学到的知识更好的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最后,在此感谢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和帮助,衷心的道一句:老师您辛苦啦!正是你的努力,使我们获得了如此丰富的信息资源,便捷的服务;正是你的谆谆教导,培养了我们快速准确检索文献的能力,端正了我们严谨求学的态度。在此真心的感谢老师!
通过本学期的文献检索课程的学习,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门很有现实用途意义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虽然在课程属性里是一门专业选修课程,但是它的用途却是关乎我们今后很多课程的,认真学习好这门课将会使我们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工具,还是一种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很好的文化素质。
文献检索,顾名思义,是指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的信息过程,所以它的全称又叫“信息的存储与检索,这是广义的信息检索。狭义的信息检索则仅指该过程的后半部分,即从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查寻。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人们每天需要大量的信息以便进行各项活动。网络就成为一个很便捷的信息查询方式。就对学生来说,各高校都有自己的图书馆,但是只有纸质的藏书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的,所以高校的电子藏书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两种方式的结合下,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自己所需的文献。除此之外,学生们可以利用很多的网站进行相关信息的查询,这些检索方法都可以在文献检索这门课程里学到,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能够改进和提升我们对文献进行检索的效率和质量,避免我们因为不懂检索方式和检索工具而造成的浪费时间,资源等现象。
对我个人来说,我在查询文献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以前我很少在学校馆藏数据库里进行文献的搜索,很多情况下都是借用图书馆里的纸质资源,有时候图书被借完,还有的时候根本借不到自己想要书籍,这样使得我的完成相关作业时很棘手。除此之外,我用的最多的也就是网页上寻找相关信息,但是还是由于查找文献的技术和方法不是很熟悉,最终导致我自己对所查找到的文献并不是很满意的结果。在学习了文献检索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实际检索过程中,仅需一个检索词就能满足检索要求的情况并不很多。通常我们需要使用多个检索词构成检索策略,以满足由多概念组配而成的较为复杂课题的要求。对于文献信息检索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关键词的选择,即检索词和检索策略的选择。检索词选的精确,不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检索速度,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检索结果的质量,更容易找到自己所需数据或文献资料。同时,对文献检索的学习,让我形成了借助这些数据库进行自主学习的习惯,只要有需要,我就会在这些数据库中查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用来丰富自己的综合知识。可以说,通过文献检索的学习,我了解到了很多我以前所不知道的东西,以前在需要学习资料的时候不知道在哪里找,而现在完全不用茫然无头绪了,各种数据库所包含的强大的检索功能和丰富的信息资源,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很明显,文献检索这门课程对我们学生来说有着很大的意义,但是要学好也不是很容易。由于它更多的是通过实践来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多练习、多搜索,经常去查询、去摸索,并且要仔细的静下心来学习,只有真正熟悉了各种数据库的检索方法,掌握正确的检索方法,才能够快速而准确的找到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文献资料。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要感谢老师的耐心教学,要感谢同学们的热心指导,感谢你们的帮助让我顺利完成了这门课程,并学到许多有用的东西。
论文写作中文献资料检索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论文写作中文献资料检索,欢迎阅读与收藏。
自从有了文献便有了文献检索。当人们从中查找所需信息时,文献检索也就应运而生。只不过早期可检索的对象较少,因而检索是一个不自觉的过程。早期的文献检索主要是手工检索,人们通过“心想、手翻、眼看”的方式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献量的增加,人们逐渐认识到文献检索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现代文献检索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在文献检索的应用中逐渐发展起来。
一、文献检索概述
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
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根据载体把其分为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和声像型。根据不同出版形式及内容,可以分为:图书、连续性出版物、特种文献。
电子文献是以数字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储存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或相关设备使用的记录有知识内容或艺术内容的文献信息资源,包括电子书刊、数据库、电子公告等。
文献检索,就是从文献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的文献的过程,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资料查寻。
二、纸质文献的检索
纸质文献的检索一般分为两种:直接检索和间接检索。直接文献检索地目的是为了获取所需要的文献。因此,有时可以直接从报刊杂志中通过浏览的方法直接获得所需文献,称之为直接检索。它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适于浏览新到的书刊资料,有时是一种获得最新情报的方法,但同时又受到各种限制而漏查很多相关文献。因此,它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检索方法。
间接文献检索是一个利用检索工具并从中查出特定文献的过程。这一过程就称为间接检索。它可以比较系统地、全面地获得相关课题的文献信息。我们需要掌握的就是这种利用检索工具的间接检索的方法。这也是文献检索的主要方式。它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一)分析研究课题,明确检索要求:弄清楚课题的性质及学科专业范围是什么,所需的文献类型,要求的文种、年代的限定、课题的关键词等等是检索的第一步。
(二)选择检索工具:根据检索课题的要求,选择最能满足检索要求的检索工具或数据库。首先必须对各种检索工具所覆盖的学科范围有清楚的了解,然后从文献的类型、文种、出版的时间等方面来考虑选用哪种检索工具最合适。
(三)确定检索策略:选用具体的检索工具后,就要考虑选择和确定检索方法,确定具体的检索点,是从分类途径还是从主题途径检索,所查找的文献要达到什么要求,选用什么检索词等,以便具体进行检索。
(四)使用检索工具:确定了具体的检索方法后,就要利用所用的检索工具,在一定的年代和文献范围内具体查找,以获得文献信息。手工检索时可以一边检索一边分析取舍,获得符合需要的文献。(五)获取原文:检索文献最终要获取原文,如果在馆藏文献中查不到,则可通过各类联合目录获得其他单位收藏的信息,再通过馆际互借等途径或方式获取原文。这样就完成了文献检索的全过程。
文献检索方法主要有三种:
(一)追溯法(亦称滚雪球法):利用著者发表的文献后所列的参考文献为线索,由近及远,进行逐一追踪的查找办法,追查原文,再从这些原文后所附的参考文献逐一检索,象滚雪球似的获得一批批相关文献的方法。它是科研人员常喜欢用的一种简便的获得文献的途径。
(二)常用法:常用法也称工具法,就是直接利用各种文献检索工具查找文献的方法。由于检索工具的种类繁多,一般应根据课题内容特点,首先利用综合性的检索工具,然后再使用专业性的检索工具,二者结合,才不致造成文献资料的漏检。常用法根据时间范围又分为顺查法、倒查法和抽查法。
(三)循环法:循环法也称分段法、交替法或综合法,这是追溯法和常用法的结合。是将追溯法和常用法结合起来交替使用,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分期、分段地交替使用,直到获得满意的相关文献为止。实际课题的检索选用何种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是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二是视所能利用的检索工具和检索手段。在检索工具比较丰富的条件下,可以利用常用法;在获得针对性很强文献的条件下可利用追溯法获得相关性较强的文献;获悉研究课题出版文献较多的年代可利用抽查法。
三、电子文献的检索
随着计算机、数据库和互联网络技术的普及,电子化图书馆、文献资料网络化服务等正成为我们获取文献资料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我们学习、工作和科研的有力助手。利用好电子文献和检索工具,掌握好网络信息的搜索方法和策略对于获取信息是必要的。
传统的图书检索手段和方法对电子信息的检索作用有限。现代文献信息均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获得,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文献、标准文献、声像资料、多媒体资料等。电子文献的检索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网络目录和搜索引擎
各种各样的Internet网络文献检索工具不计其数,根据提供检索与否,有网络目录和搜索引擎之分。
网络目录是按主题的等级排列的主题类目索引,类别目录按一定的主题分类体系组织,排列方法有字母顺序法、时序法、地序法、主题法等或是各种方法综合使用。用户通过逐层浏览类别目录、逐步细化的方式来寻找合适的类别直至具体资源。
搜索引擎则强调的是它的检索功能,能提供布尔逻辑检索、短语或邻近检索、模糊检索、自然语言检索等方式查询信息。各种资源进行标引,并为检索者提供检索的工具。基于搜索引擎的检索方法接近于通常所熟悉的检索方式,即输入检索词以及各检索词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检索软件根据输入信息在索引库中搜索,获取检索结果,并输出给用户。
(二)联机馆藏目录
网络上有许多机构提供的馆藏书目信息、中外文期刊联合目录信息。其中包括各图书馆和信息机构提供(下转第137页)
(上接第36页)的公共联机检索(OPAC)馆藏书目、地区或行业的图书馆的联合目录等。
中国国家图书馆在网上提供图书目录在线检索,有题名、责任者、出版者、关键词、标准书刊号、分类号、出版地、出版国等10个检索途径。全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提供61所高校的馆藏期刊、书目和学位论文联合查询。
(三)网络数据库
网络数据库包括综合性和专业性期刊数据库、专利数据库等信息资源。这类信息资源可分为商业性和非商业性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由专门的信息机构或公司专业制作和维护,信息质量高,是专业领域内常用数据库。
非商业性数据库因为免费使用,用户以较低的成本可获得所需的信息,所以也有很高的吸引力。如:IBM公司的免费专利文献数据库,提供美国专利的免费检索,用户可检索到1971 年以来的美国专利说明书的内容,包括专利书目信息和专利项,浏览1974年以来的专利文献。
(四)电子出版物
由于网上信息传播速度快,越来越多的出版商注重网上报刊发行。目前国内外已有很多出版高和信息服务中介商介入电子出版行业。电子出版物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和电子报纸。
(五)参考工具书
网络中许多参考资料是可以免费使用的,如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词典、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汉语词典、学校或企业名录、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等大型工具书已加入因特网。
文献检索和使用的工作贯穿了论文写作的全过程:我们往往是先确定写作的大致内容;其次根据这个大致内容确定文献搜集的范围;然后阅读了主要的文献后再确定研究写作的具体内容;最后根据具体内容全面检索原始文献, 搜得的文献又充实了论文写作的基础。
一、文献检索的意义
文献检索在毕业论文撰写中的重要作用文献检索就是从大量的文献中迅速、准确地查出与特定的科学研究课题有关的资料。文献检索在大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文献检索便于继承和借鉴前人的科研成果,避免重复研究
积累、继承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继承和借鉴就不可能有创新。毕业论文选题同科研选题、立项一样,必须通过文献信息检索或查新技术掌握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动态进展,从中吸收有益的启示或参考数据,掌握大量相关信息,或得到更多、更有价值的论证依据。正如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所说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指科研要熟悉别人的劳动成果,从前人研究的`“终点”中,找出自己研究的“起点”,从前人所用的研究方法、手段中受到启发,拓宽思路,分析研究所占有的资料,提炼出正确鲜明的观点。
2.文献检索有利于节省大学生查找文献时间,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信息时代文献资料的迅猛增长,使得文献资料的`检索困难重重。如能灵活运用文献检索的技能,缩减检索时间,即能延长论文的写作时间。同时,文献信息检索利用可为毕业论文的观点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大学生通过对文献信息检索分析比较后,才能从论题的创新性、内容的科学性等方面进行质量评价,进而提高论文质量。
3.文献检索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研究能力
图书馆文献是过去知识经验的总结,也是未来知识发展的向导。在文献检索过程中与论题有关联的文献信息很容易激发、调动大学生的潜在知识和智能,并从中获得灵感。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可促进大学生以发散性思维思考分析问题,拓展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全面获取有关学科的文献信息,及时了解学科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理论和新观点。图书馆文献信息检索利用的过程就是提高大学生研究能力的过程
二、文献检索的途径与方法
1.分析研究课题,确定检索要求
在进行具体的文献检索前,首先要分析课题,抓住课题的本质和要求,掌握代表课题内容的主题概念及其相关事物。依据本课题主题词来选定相应的检索工具,并从中选定检索标志,确定检索途径。在这方面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和社会科学等具有不同的检索内容和要求。
2.选择检索工具
目前全世界有 2000 余种手工检索工具(书本型检索工具),还有联机检索、光盘数据库检索、Internet 网络检索等计算机检索工具。选择检索工具可利用“检索工具书指南”以及各种检索教材来了解检索工具书的收录情况。结合本课题,针对图书馆文献资料收藏情况,确定采用手工检索与机检相结合的方法。常用的检测工具包括以下几种:
书本检测工具:全国报刊索引、复印报刊资料、报刊资料索引、中国社会科学文献题录、国外社会科学论文索引等。
光盘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等。
网络资源: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院校图书馆等。
3.文献检索的途径与方法
文献检索方法可分为常用法、追溯法和分段法三种。常用法是利用检索工具查找文献的方法,有三种类型,一是顺查,是以检索课题起始年代为起点,按时间顺序由远及近的查找文献的方法。二是倒查,是逆时间顺序由近及远的查找文献的方法。三是抽查,是针对学科发展的特点,抽出该学科发展迅速,发表文献比较集中的一段年代,抽查某几年的书籍和期刊、数据库。追溯法是利用已有文献后面所附的参考文献进行追溯查找的方法。一般参考文献中的原文结尾都附有新的参考文献目录,可视需要一直追溯下去,从而获得足够的文献资料。利用这些资料特别要注意综述性的文献资料,因为这些资料已对某一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归纳整理,这样可以节约查找、阅读原始文献的时间。追溯法比较适合初写论文的大学生选用。分段法是将常用法与追溯法交替使用,既利用工具书检索,又利用文献后所附参考文献进行追溯。
另外,要检索重点资料,掌握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在对科研工作者学术水平的衡量方面,如在相当一批教学科研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等,都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或若干篇论文。某学科(或某领域)的核心期刊,是指那些发表该学科(或该领域)论文较多、使用率(含被引率、摘转率和流通率)较高、学术影响较大的期刊。目前国内有 7 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
(1)“北大核心”: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即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每四年修订一次,目前是 2012 版;
(2)“南大核心”: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7)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毕业论文写作与文献检索》从实际出发,既重视介绍毕业论文写作和信息检索的一般知识,更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其目的是使大学生全面了解撰写毕业沦文的知识和方法,提升文献资料收集整理与利用水乎,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尽快进入写作状态,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并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或进一步的深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全书共分12章,前9章着重介绍了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等方面的知识,后3章是信息检索方面的内容,编者将这两部分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每章后均附思考题,并配有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性教学资料 第1章 毕业论文概述1.1 毕业沦文的意义和作用1.2 毕业论文的特点和分类1.3 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1.4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和管理思考题第2章 毕业论文的选题2.1 选题的意义和作用2.2 选题的原则和方法2.3 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思考题第3章 毕业论文的材料3.1 材料在毕业论文中的作用3.2 毕业论文材料的收集3.3 毕业论文材料的整理思考题第4章 毕业论文的构成形式与行文格式4.1 毕业论文的基本结构4.2 毕业论文的章节、段落和层次4.3 毕业论文行文的格式要求思考题第5章 毕业论文的撰写要点5.1 毕业论文结构的策划5.2 毕业论文提纲的拟定5.3 毕业论文初稿的撰写思考题第6章 毕业论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6.1 选题和观点方面的问题6.2 结构和格式方面的问题6.3 材料和语言方面的问题6.4 文体和文风方面的问题思考题第7章 毕业论文的修改7.1 毕业沦文修改的重要性7.2 毕业沦文修改的范围7.3 毕业论文修改的方法思考题第8章 毕业论文的答辩8.1 毕业论文答辩的必要性8.2 毕业论文答辩前的各项准备8.3 毕业论文答辩的一般程序8.4 毕业论文答辩时应注意的问题思考题第9章 毕业论文的指导9.1 如何争取指导教师的最佳指导9.2 毕业论文指导的内容9.3 毕业论文指导的方法9.4 指导教师的修养思考题第10章 信息检索基础知识10.1 信息、知识、情报和文献10.1.1 基本概念10.1.2 文献信息的分类10.2 信息检索的发展与分类10.2.1 信息检索发展历史10.2.2 信息检索的分类10.2.3 信息检索的作用10.3 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0.3.1 信息检索原理10.3.2 检索策略与检索步骤10.3.3 检索方法与检索效果思考题第11章 检索语言和检索工具11.1 检索语言的基本概念11.1.1 分类检索语言11.1.2 主题检索语言11.1.3 分类-主题检索语言11.1.4 描述文献外表特征的语言11.2 常用检索工具简介11.2.1 手工检索工具11.2.2 全文数据库检索11.3 光盘检索思考题第12章 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12.1 因特网信息检索概述12.2 因特网信息检索策略及技巧12.2.1 因特网信息检索策略12.2.2 因特网信息检索技巧12.3 因特网检索工具12.3.1 搜索引擎简介12.3.2 搜索引擎的使用12.4 因特网科技信息资源实例思考题附录1 标点符号用法附录2 数字用法附录3 法定计量单位附录4 例文1附录5 例文2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每个大学生都要完成的一门必修课。撰写毕业论文既可以全面检验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得到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的质量,是反映学生素质、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对高等学校全程教学工作的一种综合检验。在当今信息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光盘数据库等越来越多地成为文献检索的工具和信息源。本书的作者都是从事高等院校教学和管理工作多年的教师,多年从事指导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工作,有的还负责组织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同时,我们还就几所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通过以上工作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缺少写作常识,不知怎样选题和答辩,不会查找文献信息,材料的收集、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较弱,再加上一些高校指导毕业论文写作的力度不够,图书资料不够系统全面,使有的同学毕业论文写作陷入困境,毕业论文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因此,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编写一本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以及信息检索的教材很有必要。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总称为论文。论文一般由 题名、 作者、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 附录)可有可无。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内容提要是 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1、先确立一个论点。全文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证。对“开卷有益”这种说法,既不能全盘否定,写驳论文;也不宜全盘肯定,写成立论文。因为这种说法既有它正确的一面。又有它不够全面的地方,所以对这个看法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肯定其有益的一面,否定其有害的一面,从中总结出正确的论点来。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一说法作出合乎事实的评价,最终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2、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要防止出这样一个毛病:自相矛盾。一会儿说开卷有益,一会儿说开卷有害,令人不知所云。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文章中还要将二者的联系点明,才算把道理真正说透。3、从论证方法看,如果所读的书是坏书,则开卷未必有益,这里可以采取例证法,并辅之以引证法和喻证法,用前几年社会上黄书泛滥成灾毒害青少年作为事实论据,用名人名言作为理论论据,充分论证黄书的害处和读好书的益处。在此基础上,再把这两者辩正地统一起来。说明我们中学生既要多读书,又要慎重地加以选择、读好书。这样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就将问题说得比较全面而深刻,文章也就具有了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本书是一部具有参考工具书特点的学术研究入门与信息素养教育读本,其整体框架有别于其他同类书籍。编著者将文献信息检索、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看作学术研究的基本要素,并置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范畴之内。全书基于学术研究的一般范式与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规律,系统地说明了文献信息检索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独特的视角介绍了各种文献特点与分布,一些常用传统文献检索工具的编排组织规则和使用方法,电子文献信息检索技术,境内外著名的开放获取资源以及经典的中外文题录或文摘数据库、引文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的特点和检索技能,文献原文获取的技巧和方法,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合理使用的范畴,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撰写方法、投稿技巧与校样审读要领等。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科研人员、科研管理者和图书情报工作者的参考书和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