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关于幼儿说谎的论文研究意义

发布时间:

关于幼儿说谎的论文研究意义

(一)无意说谎 丰富的想象力正是3-6岁幼儿心智发展的特征之一,孩子说谎标志着他有了想象力,他 们为了满足某种心理需要,常常无意识和不自觉地说谎。[3] 无意说谎是幼儿时期的一个正常的心理现象。它主要就是由于孩子记忆、想象、联想、判断上出现错误而说出与事实不符的话。比如,在见习幼儿园中,一位小朋友对我说,今天一辆小汽车撞我,我一点也没事,汽车却破了。原来他刚看了变形金刚动画片。这是幼儿凭着自己知识结构予以想象,是一种独立进行创造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而说谎是指有意欺而不说老实话“谎言”,之所以称为“谎言”,是因为它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人的话语。还有一种是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心理错觉,用想象的情节代替记忆不确切的情节,例如有些孩子明明做错事,我们会引导说“你做错事实不对的,以后要改了,就还是好孩子。”而孩子回家后就高兴的报告给爸爸妈妈,说,“老师今天表扬我是好孩子!”孩子不理解我们所说的“好孩子”的真正内涵,这就是由于幼儿缺乏经验而产生的理解性心理错觉。 (二)有意说谎 有时,幼儿为达到某种目的会有意说谎(真性说谎)。这类说谎与品行有关,虽不能说是品行坏,但多少反映了幼儿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这类说谎,才是我们老师和家长值得重视的问题,这将关系着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它是孩子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和愿望而编造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话。其表现如下 : 1.模仿大人说谎,受成人不适当的态度影响 有些幼儿说谎,往往与成人的影响有关。特别是幼儿家长的说谎行为,常是造成幼儿说谎的直接原因。如,在日常的生活中孩子常听到父母说你听话,就给你买肯德基,结果父母的工作一忙就忘事了。或是随口一说,只是让孩子听话。于是孩子就会学着说谎,或为了奖励而说谎。同时教师对幼儿说的话不兑现,也往往被幼儿视为“人”。幼儿时期的儿童最喜欢模仿大人或同伴的动作或话语。 2.父母 、老师的不信任也会让孩子说谎 许多父母、老师的过分关心孩子,担心孩子今天的人格发展。总是不信任孩子,每次孩子说的话你总会说:“你我的对不对?”孩子听多了这样的话,自然而然就会说谎。他们认为反正你们都觉得我在说谎,说真说假无所谓。 3.教师、父母言语上的误导,导致了孩子有意说谎 无论在家里、幼儿园我们都听到,敢于承认错误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只要承认错误就得到表扬。我曾看过这样一件趣事在幼儿园都会设有许多区域活动,其中植物区域是种花草的这天东东和贝贝在玩耍,一不小心贝贝把花盆打碎了。一般做错事的孩子都会很紧张、害怕。当老师问是谁打碎了花盆时,贝贝一直不敢望老师。最后老师说了句:“承认错误的孩子是好孩子,老师奖励他。”这时,东东就站起来说 :“老师,是我打碎的。”最后,东东得到了表扬。贝贝傻乎乎地看着东东,一脸不明白。从那以后,东东一有机会都会帮助别人承认错误。这促使东东习惯性说谎。 4.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也使孩子说谎 家庭是孩子的生活场所,除了上幼儿园,孩子都在家里度过。由于家长教育方式不当也会出现说谎行为。有的父母并不认为孩子说谎需要矫正。当孩子对其他人说谎时,却很高兴,认为孩子会做事,聪明。只是孩子对自己不诚实的时候,才将其作为说谎行为对待。还有一些大人对待孩子说谎看得过于严重每次孩子说谎就实行严厉的处罚,甚至还虐待孩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不信任也会产生说谎。大人不可贸然地怀疑孩子说的话。有时,大人也在说谎,如随口承诺孩子晚上第一个接孩子回家,结果却是最后一个。我们不要轻易答应孩子什么事,这也是容易造成孩子说谎的。 总之,幼儿有意说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1)成人不适当的态度导致说谎;2)为逃避责任而说谎;3)为博得赞赏而说谎;4)为满足虚荣心而说谎;5)为引起别人的注意而说谎。

不光是幼儿,而是所有人说谎是人的天性。这种谎言的特性就是利己排他性,没有例外。

对幼儿而言,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需要一段时间。对他们而言,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就意味着如果你希望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这些想法导致幼儿“说谎”,而孩子却真诚的认为这些谎言是真的。教育者需要更多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皮亚杰的研究发现,幼儿事实上并不理解谎言的意义,在他的研究中,即使幼儿到了6岁,他也不能区分一个真正的错误和一个故意的谎言。此外幼儿倾向于根据有多大可能被发现并因此受到惩罚来判断说谎有多坏。因此,一个可信的谎言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一个过于歪曲事实的谎言则是不好。研究结果帮助成人明白为什么向幼儿解释成人的逻辑是行不通的。相反,幼儿有必要体验因欺他人而产生的后果。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认识到谎言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他们也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明白把别人的东西拿走会让他人不方便和伤心。当然为了使教育有效,幼儿必须和别人建立起相互关心的关系。作为教育者,一方面要逐渐教会幼儿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还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喜欢真实。有效的交往策略可以促进他们这两方面的发展。

幼儿的说谎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导致幼儿产生说谎行为的成因主要有他人的影响、自身心理发展特点、为达到个人目的和害怕指责、逃避惩罚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幼儿说谎问题的心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幼儿心理之说谎现象》

摘要: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质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何判断幼儿是有意撒谎还是无意撒谎,如何避免孩子撒谎,本文从幼儿心理出发,分析其中的原因,探索相应的方法帮助幼儿改正,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发展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幼儿教育 心理偏差 有意说谎 无意说谎

一、正确判断幼儿说谎的性质

说谎,往往被人们视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说谎的幼儿必然会受到别人的鄙视与不信任,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不相适应。这类幼儿内心经常出现种种矛盾,如恐惧、不安、自卑、孤僻、逆反、对抗等。但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质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心理因素分析,幼儿说谎大致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大类。学龄前幼儿的撒谎行为一般为过失撒谎,这种撒谎多是无意的、非功利性的。有的是为了好玩,或是为让父母高兴,或是自己喜欢什么东西就说有什么东西。心理学家认为,对于过失撒谎,父母不必严加训斥,只要在生活和学习上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分清想象与现实,巧妙引导和教育,就可以纠正。但是有一些孩子为达到某种目的会有意说谎,这类说谎与品行有关,反映出幼儿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要让孩子避免撒谎,必须从小做起,从预防入手,特别是对于有意说谎,成人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分析其中的原因,运用相应的方法帮助幼儿改正,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发展健康的人格。从实践可以看到,幼儿屡次说谎甚至不知道羞耻的原因,与成人的教育态度有直接的关系。

二、案例分析幼儿说谎的原因

1.在成人“暗示”下成长起来的谎话

孩子心理发展不成熟,缺少是非判断能力。幼儿理解问题的能力和道德认识的发展没有成熟,对于好坏和对错的区分,常常跟自己是不是受批评和惩罚有关。会因为成人的态度及言行所给的暗示,判断一件事。有些家长在孩子第一次或这无心的谎话前,不但没有阻止,甚至用欣赏的态度,认为这是孩子“聪明”的表现。纵容助长了孩子的说谎行为,给了孩子一个错误的认知。

案例:有个孩子在家不小心打破妈妈的香水瓶,却说是家中宠物狗“果果”打破的,奶奶没有批评他,而是笑着说:“瞧!我家宝宝多聪明!”还把事当着孩子的面到处讲给别人听,认为这是孙子聪明的表现。那么这个孩子以后打破东西一定不会承认错误,而是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因为奶奶说的这是“聪明”。

简析:幼儿有时想取悦家长但没有实际成绩,往往会出现有意说谎现象。例如:有些孩子回家会对爸爸妈妈说自己在幼儿园里得到了五角星、小红旗等,会说自己上课有多认真,常举手,或是今天老师表扬了自己等。家长往往会因为高兴而表扬孩子,却很少仔细询问孩子原委。有时即使后来知道了也会因为事情已经过去而不再追问,这样就给了孩子一个暗示:讲了爸爸妈妈喜欢听的话,即使是假话也没有关系。

成人应当给幼儿灌输正确的道德观,不能忽视孩子撒谎的严重性,特别是最初孩子在一些小事上偶尔说谎时,不能一了了之,否则便是在实际上等于鼓励这种行为。要言传身教地教育孩子认识任何形式的不诚实都是不对的,于己于人都是有害的。告诉孩子要得到他人的信任,基础是诚实。结合一些生动的故事如“狼来了”,让孩子明白常说谎的人即使最后说了实话也没人会相信。

2.从“打”“骂”中滋长出的“谎话”

有的家长怕孩子变坏,常常不问清事由地训斥责备孩子;有的家长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动辄打骂;有的家长性格粗暴,孩子稍有不当之处就呵斥打骂。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都容易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孩子做错了事或有行为过失时,为了开脱责任,逃避家长、教师的惩罚或打骂,便有意说谎。

案例:有一次几个孩子在活动中撕破了图书,但只有一个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其余的孩子都不愿意承认,直到我说:“撕坏了书,没关系。只要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老师还是会原谅你,喜欢你的。”孩子们才一个个认错。后来我问他们如果你在家里撕坏了书爸爸妈妈会怎么样的时候,那个主动承认错误的说:“妈妈会帮我把书补好。”而其他的孩子都说会挨骂,甚至有孩子对我说妈妈会打我。

简析:这样的谎话在表现方式上有三种:一是只承认一部分错误,极力减轻错误。例如,为争夺玩具,A打了B。当老师来处理时,A却只承认轻轻推了B一下,而否认打了B。二是全部否认错误,极力表白不是自己的错。例如,C明明在搬椅子的时候撞了D的头,但却硬说不是自己撞的。三是嫁祸于人。例如,三个孩子在滑梯上玩,其中一个故意推人者E不仅否认自己所为,还一口咬定是另一个孩子F推的。

所以我们应当认识到,说谎的实质是幼儿在恐惧心理支配下所采取的一种自卫措施。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处理这类错误的时候首先应减少自己给幼儿心理造成的影响,而不只是严厉地指责孩子。

3.孩子的谎话是成人说谎话结出的果实

成人是孩子的榜样,每个孩子都会受到身边成人言行的影响,那些经常会说谎的孩子多数是受不良环境的影响。有时候出于一些原因,成人会说一些有意或无意的谎话。例如:有时候父母会为了摆脱孩子的纠缠而顺口许下一些无心的承诺。比如:“你不哭,我就给你买东西。”“你乖乖吃饭,星期天就带你到公园去玩。”等这些随口说说的话,家长在事情过后会忘记,这样往往会被孩子视为“人”并产生“说谎不为错,为他们的说谎壮胆。

三、面对幼儿说谎时的良策

对于说谎的幼儿要不要惩罚?这是教师、父母们甚为关心的问题。有人反映:“越罚孩子越说谎。”有人认为:“说谎是恶劣行为,不罚不能不能使孩子受到教训。”一般来说,对说谎幼儿以耐心说服教育为宜,最好多讲些相关的故事,多用些诚实行为的榜样感化幼儿。但对于严重的说谎行为要适当地惩罚。惩罚的和原则是让孩子以后不说谎。幼儿说谎的目的,多数是逃避做错事而导致的责备或惩罚,也有的是为了获得某些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纯给以惩罚或剥夺权利是不足以教育他们的,必须同时向他们说明,某些惩罚和剥夺权利的做法是由于他说了谎才引起的,说谎越多就越重。若一开始就说实话,惩罚可以轻一些。要帮助孩子认清说谎不会成功,即使蒙混过关,也不过是暂时的。而诚实会减轻对他过失的惩罚,撒谎则会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同时应该不断地教育孩子诚实,孩子有了诚实的行为应及时给予鼓励和奖励、排除孩子怕讲出真实情况而受罚的心理,这样孩子就会防止或改掉说谎的坏毛病。

参考文献:

[1]家庭素质教育漫谈.

[2]浅谈离异家庭幼儿心理偏差及纠偏对策.

中班幼儿说谎的研究论文

幼儿说谎行为研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摘 要: 儿童说谎的实质是其在恐惧心理下所采取的一种自卫策略,儿童说谎的时候存在一种矛盾心理,想认错但又怕失去信任,缺乏勇气。此时,成人应该以宽容的心态,给予其爱的抚慰,抓住儿童说谎时的矛盾心理,消除儿童说谎的心理刺激动因,缓解儿童的情绪和心理力。 关键词 : 幼儿 说谎行为 幼儿教育儿童早期说谎行为是近年来儿童心理认知研究关注的焦点,也是道德发展和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说谎是儿童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的行为,且伴随着儿童个体的成长,可以说个体说谎行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化的一个过程。因此,从皮亚杰开创说谎行为研究以来,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对儿童的说谎行为展开了一系列相关研究。 一、说谎的界定 (一)说谎与欺的关系???? ?说谎与欺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独立概念,它们同属于一个研究范畴,但所涉及的认知维度不一样。Astington从心理理论的范畴考虑认为:“说谎或谎言仅属于心理理论系统的初级维度,初级维度系统只关心别人做什么,自己所做的只是想影响别人的行动;而欺则属于心理理论系统的次级维度,次级维度系统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影响别人的想法来达到目的,即通过操纵人的信念来操纵别人的行为,而且往往是以耍手段、说谎等方式来实现目的。”[1]实际上,说谎是人类常用的一种欺方式,是欺的策略之一,是欺行为的一部分。????? 目前研究者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如果一个人的言语表述被认定为说谎或欺,必然满足三个关键的成分:事实成分、信念成分和意图成分。可见,说谎是指个体或者群体有意或者无意做出与事实不符合的陈述或用不正确的方式隐瞒事实真相的一种情境性行为,而欺则具有有意性、策略性和信念性的特点。 (二)儿童谎言的分类及说谎动机????? 说谎从认知的角度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种类型,而说谎行为表现为外显、内隐和错误信念理解三种形式。无意

(一)无意说谎 丰富的想象力正是3-6岁幼儿心智发展的特征之一,孩子说谎标志着他有了想象力,他 们为了满足某种心理需要,常常无意识和不自觉地说谎。[3] 无意说谎是幼儿时期的一个正常的心理现象。它主要就是由于孩子记忆、想象、联想、判断上出现错误而说出与事实不符的话。比如,在见习幼儿园中,一位小朋友对我说,今天一辆小汽车撞我,我一点也没事,汽车却破了。原来他刚看了变形金刚动画片。这是幼儿凭着自己知识结构予以想象,是一种独立进行创造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而说谎是指有意欺而不说老实话“谎言”,之所以称为“谎言”,是因为它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人的话语。还有一种是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心理错觉,用想象的情节代替记忆不确切的情节,例如有些孩子明明做错事,我们会引导说“你做错事实不对的,以后要改了,就还是好孩子。”而孩子回家后就高兴的报告给爸爸妈妈,说,“老师今天表扬我是好孩子!”孩子不理解我们所说的“好孩子”的真正内涵,这就是由于幼儿缺乏经验而产生的理解性心理错觉。 (二)有意说谎 有时,幼儿为达到某种目的会有意说谎(真性说谎)。这类说谎与品行有关,虽不能说是品行坏,但多少反映了幼儿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这类说谎,才是我们老师和家长值得重视的问题,这将关系着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它是孩子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和愿望而编造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话。其表现如下 : 1.模仿大人说谎,受成人不适当的态度影响 有些幼儿说谎,往往与成人的影响有关。特别是幼儿家长的说谎行为,常是造成幼儿说谎的直接原因。如,在日常的生活中孩子常听到父母说你听话,就给你买肯德基,结果父母的工作一忙就忘事了。或是随口一说,只是让孩子听话。于是孩子就会学着说谎,或为了奖励而说谎。同时教师对幼儿说的话不兑现,也往往被幼儿视为“人”。幼儿时期的儿童最喜欢模仿大人或同伴的动作或话语。 2.父母 、老师的不信任也会让孩子说谎 许多父母、老师的过分关心孩子,担心孩子今天的人格发展。总是不信任孩子,每次孩子说的话你总会说:“你我的对不对?”孩子听多了这样的话,自然而然就会说谎。他们认为反正你们都觉得我在说谎,说真说假无所谓。 3.教师、父母言语上的误导,导致了孩子有意说谎 无论在家里、幼儿园我们都听到,敢于承认错误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只要承认错误就得到表扬。我曾看过这样一件趣事在幼儿园都会设有许多区域活动,其中植物区域是种花草的这天东东和贝贝在玩耍,一不小心贝贝把花盆打碎了。一般做错事的孩子都会很紧张、害怕。当老师问是谁打碎了花盆时,贝贝一直不敢望老师。最后老师说了句:“承认错误的孩子是好孩子,老师奖励他。”这时,东东就站起来说 :“老师,是我打碎的。”最后,东东得到了表扬。贝贝傻乎乎地看着东东,一脸不明白。从那以后,东东一有机会都会帮助别人承认错误。这促使东东习惯性说谎。 4.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也使孩子说谎 家庭是孩子的生活场所,除了上幼儿园,孩子都在家里度过。由于家长教育方式不当也会出现说谎行为。有的父母并不认为孩子说谎需要矫正。当孩子对其他人说谎时,却很高兴,认为孩子会做事,聪明。只是孩子对自己不诚实的时候,才将其作为说谎行为对待。还有一些大人对待孩子说谎看得过于严重每次孩子说谎就实行严厉的处罚,甚至还虐待孩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不信任也会产生说谎。大人不可贸然地怀疑孩子说的话。有时,大人也在说谎,如随口承诺孩子晚上第一个接孩子回家,结果却是最后一个。我们不要轻易答应孩子什么事,这也是容易造成孩子说谎的。 总之,幼儿有意说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1)成人不适当的态度导致说谎;2)为逃避责任而说谎;3)为博得赞赏而说谎;4)为满足虚荣心而说谎;5)为引起别人的注意而说谎。

幼儿说谎毕业论文

幼儿的说谎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导致幼儿产生说谎行为的成因主要有他人的影响、自身心理发展特点、为达到个人目的和害怕指责、逃避惩罚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幼儿说谎问题的心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幼儿心理之说谎现象》

摘要: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质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何判断幼儿是有意撒谎还是无意撒谎,如何避免孩子撒谎,本文从幼儿心理出发,分析其中的原因,探索相应的方法帮助幼儿改正,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发展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幼儿教育 心理偏差 有意说谎 无意说谎

一、正确判断幼儿说谎的性质

说谎,往往被人们视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说谎的幼儿必然会受到别人的鄙视与不信任,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不相适应。这类幼儿内心经常出现种种矛盾,如恐惧、不安、自卑、孤僻、逆反、对抗等。但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质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心理因素分析,幼儿说谎大致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大类。学龄前幼儿的撒谎行为一般为过失撒谎,这种撒谎多是无意的、非功利性的。有的是为了好玩,或是为让父母高兴,或是自己喜欢什么东西就说有什么东西。心理学家认为,对于过失撒谎,父母不必严加训斥,只要在生活和学习上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分清想象与现实,巧妙引导和教育,就可以纠正。但是有一些孩子为达到某种目的会有意说谎,这类说谎与品行有关,反映出幼儿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要让孩子避免撒谎,必须从小做起,从预防入手,特别是对于有意说谎,成人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分析其中的原因,运用相应的方法帮助幼儿改正,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发展健康的人格。从实践可以看到,幼儿屡次说谎甚至不知道羞耻的原因,与成人的教育态度有直接的关系。

二、案例分析幼儿说谎的原因

1.在成人“暗示”下成长起来的谎话

孩子心理发展不成熟,缺少是非判断能力。幼儿理解问题的能力和道德认识的发展没有成熟,对于好坏和对错的区分,常常跟自己是不是受批评和惩罚有关。会因为成人的态度及言行所给的暗示,判断一件事。有些家长在孩子第一次或这无心的谎话前,不但没有阻止,甚至用欣赏的态度,认为这是孩子“聪明”的表现。纵容助长了孩子的说谎行为,给了孩子一个错误的认知。

案例:有个孩子在家不小心打破妈妈的香水瓶,却说是家中宠物狗“果果”打破的,奶奶没有批评他,而是笑着说:“瞧!我家宝宝多聪明!”还把事当着孩子的面到处讲给别人听,认为这是孙子聪明的表现。那么这个孩子以后打破东西一定不会承认错误,而是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因为奶奶说的这是“聪明”。

简析:幼儿有时想取悦家长但没有实际成绩,往往会出现有意说谎现象。例如:有些孩子回家会对爸爸妈妈说自己在幼儿园里得到了五角星、小红旗等,会说自己上课有多认真,常举手,或是今天老师表扬了自己等。家长往往会因为高兴而表扬孩子,却很少仔细询问孩子原委。有时即使后来知道了也会因为事情已经过去而不再追问,这样就给了孩子一个暗示:讲了爸爸妈妈喜欢听的话,即使是假话也没有关系。

成人应当给幼儿灌输正确的道德观,不能忽视孩子撒谎的严重性,特别是最初孩子在一些小事上偶尔说谎时,不能一了了之,否则便是在实际上等于鼓励这种行为。要言传身教地教育孩子认识任何形式的不诚实都是不对的,于己于人都是有害的。告诉孩子要得到他人的信任,基础是诚实。结合一些生动的故事如“狼来了”,让孩子明白常说谎的人即使最后说了实话也没人会相信。

2.从“打”“骂”中滋长出的“谎话”

有的家长怕孩子变坏,常常不问清事由地训斥责备孩子;有的家长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动辄打骂;有的家长性格粗暴,孩子稍有不当之处就呵斥打骂。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都容易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孩子做错了事或有行为过失时,为了开脱责任,逃避家长、教师的惩罚或打骂,便有意说谎。

案例:有一次几个孩子在活动中撕破了图书,但只有一个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其余的孩子都不愿意承认,直到我说:“撕坏了书,没关系。只要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老师还是会原谅你,喜欢你的。”孩子们才一个个认错。后来我问他们如果你在家里撕坏了书爸爸妈妈会怎么样的时候,那个主动承认错误的说:“妈妈会帮我把书补好。”而其他的孩子都说会挨骂,甚至有孩子对我说妈妈会打我。

简析:这样的谎话在表现方式上有三种:一是只承认一部分错误,极力减轻错误。例如,为争夺玩具,A打了B。当老师来处理时,A却只承认轻轻推了B一下,而否认打了B。二是全部否认错误,极力表白不是自己的错。例如,C明明在搬椅子的时候撞了D的头,但却硬说不是自己撞的。三是嫁祸于人。例如,三个孩子在滑梯上玩,其中一个故意推人者E不仅否认自己所为,还一口咬定是另一个孩子F推的。

所以我们应当认识到,说谎的实质是幼儿在恐惧心理支配下所采取的一种自卫措施。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处理这类错误的时候首先应减少自己给幼儿心理造成的影响,而不只是严厉地指责孩子。

3.孩子的谎话是成人说谎话结出的果实

成人是孩子的榜样,每个孩子都会受到身边成人言行的影响,那些经常会说谎的孩子多数是受不良环境的影响。有时候出于一些原因,成人会说一些有意或无意的谎话。例如:有时候父母会为了摆脱孩子的纠缠而顺口许下一些无心的承诺。比如:“你不哭,我就给你买东西。”“你乖乖吃饭,星期天就带你到公园去玩。”等这些随口说说的话,家长在事情过后会忘记,这样往往会被孩子视为“人”并产生“说谎不为错,为他们的说谎壮胆。

三、面对幼儿说谎时的良策

对于说谎的幼儿要不要惩罚?这是教师、父母们甚为关心的问题。有人反映:“越罚孩子越说谎。”有人认为:“说谎是恶劣行为,不罚不能不能使孩子受到教训。”一般来说,对说谎幼儿以耐心说服教育为宜,最好多讲些相关的故事,多用些诚实行为的榜样感化幼儿。但对于严重的说谎行为要适当地惩罚。惩罚的和原则是让孩子以后不说谎。幼儿说谎的目的,多数是逃避做错事而导致的责备或惩罚,也有的是为了获得某些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纯给以惩罚或剥夺权利是不足以教育他们的,必须同时向他们说明,某些惩罚和剥夺权利的做法是由于他说了谎才引起的,说谎越多就越重。若一开始就说实话,惩罚可以轻一些。要帮助孩子认清说谎不会成功,即使蒙混过关,也不过是暂时的。而诚实会减轻对他过失的惩罚,撒谎则会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同时应该不断地教育孩子诚实,孩子有了诚实的行为应及时给予鼓励和奖励、排除孩子怕讲出真实情况而受罚的心理,这样孩子就会防止或改掉说谎的坏毛病。

参考文献:

[1]家庭素质教育漫谈.

[2]浅谈离异家庭幼儿心理偏差及纠偏对策.

每一个问题都有它研究的意义,但最好是从说谎内容中探索幼儿说谎背后的心理,这样比较有价值

(一)无意说谎 丰富的想象力正是3-6岁幼儿心智发展的特征之一,孩子说谎标志着他有了想象力,他 们为了满足某种心理需要,常常无意识和不自觉地说谎。[3] 无意说谎是幼儿时期的一个正常的心理现象。它主要就是由于孩子记忆、想象、联想、判断上出现错误而说出与事实不符的话。比如,在见习幼儿园中,一位小朋友对我说,今天一辆小汽车撞我,我一点也没事,汽车却破了。原来他刚看了变形金刚动画片。这是幼儿凭着自己知识结构予以想象,是一种独立进行创造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而说谎是指有意欺而不说老实话“谎言”,之所以称为“谎言”,是因为它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人的话语。还有一种是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心理错觉,用想象的情节代替记忆不确切的情节,例如有些孩子明明做错事,我们会引导说“你做错事实不对的,以后要改了,就还是好孩子。”而孩子回家后就高兴的报告给爸爸妈妈,说,“老师今天表扬我是好孩子!”孩子不理解我们所说的“好孩子”的真正内涵,这就是由于幼儿缺乏经验而产生的理解性心理错觉。 (二)有意说谎 有时,幼儿为达到某种目的会有意说谎(真性说谎)。这类说谎与品行有关,虽不能说是品行坏,但多少反映了幼儿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这类说谎,才是我们老师和家长值得重视的问题,这将关系着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它是孩子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和愿望而编造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话。其表现如下 : 1.模仿大人说谎,受成人不适当的态度影响 有些幼儿说谎,往往与成人的影响有关。特别是幼儿家长的说谎行为,常是造成幼儿说谎的直接原因。如,在日常的生活中孩子常听到父母说你听话,就给你买肯德基,结果父母的工作一忙就忘事了。或是随口一说,只是让孩子听话。于是孩子就会学着说谎,或为了奖励而说谎。同时教师对幼儿说的话不兑现,也往往被幼儿视为“人”。幼儿时期的儿童最喜欢模仿大人或同伴的动作或话语。 2.父母 、老师的不信任也会让孩子说谎 许多父母、老师的过分关心孩子,担心孩子今天的人格发展。总是不信任孩子,每次孩子说的话你总会说:“你我的对不对?”孩子听多了这样的话,自然而然就会说谎。他们认为反正你们都觉得我在说谎,说真说假无所谓。 3.教师、父母言语上的误导,导致了孩子有意说谎 无论在家里、幼儿园我们都听到,敢于承认错误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只要承认错误就得到表扬。我曾看过这样一件趣事在幼儿园都会设有许多区域活动,其中植物区域是种花草的这天东东和贝贝在玩耍,一不小心贝贝把花盆打碎了。一般做错事的孩子都会很紧张、害怕。当老师问是谁打碎了花盆时,贝贝一直不敢望老师。最后老师说了句:“承认错误的孩子是好孩子,老师奖励他。”这时,东东就站起来说 :“老师,是我打碎的。”最后,东东得到了表扬。贝贝傻乎乎地看着东东,一脸不明白。从那以后,东东一有机会都会帮助别人承认错误。这促使东东习惯性说谎。 4.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也使孩子说谎 家庭是孩子的生活场所,除了上幼儿园,孩子都在家里度过。由于家长教育方式不当也会出现说谎行为。有的父母并不认为孩子说谎需要矫正。当孩子对其他人说谎时,却很高兴,认为孩子会做事,聪明。只是孩子对自己不诚实的时候,才将其作为说谎行为对待。还有一些大人对待孩子说谎看得过于严重每次孩子说谎就实行严厉的处罚,甚至还虐待孩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不信任也会产生说谎。大人不可贸然地怀疑孩子说的话。有时,大人也在说谎,如随口承诺孩子晚上第一个接孩子回家,结果却是最后一个。我们不要轻易答应孩子什么事,这也是容易造成孩子说谎的。 总之,幼儿有意说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1)成人不适当的态度导致说谎;2)为逃避责任而说谎;3)为博得赞赏而说谎;4)为满足虚荣心而说谎;5)为引起别人的注意而说谎。

大班幼儿说谎行为的研究论文结语

1、由孩子的心理成长特点引起的无意识说谎。对于幼儿无意识的说谎行为,我们无需过分担心,因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想象力、辨别力和分析能力随之发展,这些说谎现象会自然消失。2、因某种愿望而有意地说谎。知道了幼儿不诚实的原因后,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加以教育和引导,对幼儿的诚实教育,必须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根据幼儿年龄和身心发展水平的不同采取灵活机动的教育方法。小孩子说谎的问题可大可小,如果不及时纠正的话,一定会不利于小朋友自身的人格形成,严重的话可能在长大后会对社会造成伤害。因此,各位家长一定要重视起孩子说谎的行为,掌握好幼儿说谎的原因及对策,及时想办法纠正孩子的谎话。

对于幼儿说谎行为的文献综述论文

幼儿的说谎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导致幼儿产生说谎行为的成因主要有他人的影响、自身心理发展特点、为达到个人目的和害怕指责、逃避惩罚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幼儿说谎问题的心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幼儿心理之说谎现象》

摘要: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质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何判断幼儿是有意撒谎还是无意撒谎,如何避免孩子撒谎,本文从幼儿心理出发,分析其中的原因,探索相应的方法帮助幼儿改正,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发展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幼儿教育 心理偏差 有意说谎 无意说谎

一、正确判断幼儿说谎的性质

说谎,往往被人们视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说谎的幼儿必然会受到别人的鄙视与不信任,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不相适应。这类幼儿内心经常出现种种矛盾,如恐惧、不安、自卑、孤僻、逆反、对抗等。但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质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心理因素分析,幼儿说谎大致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大类。学龄前幼儿的撒谎行为一般为过失撒谎,这种撒谎多是无意的、非功利性的。有的是为了好玩,或是为让父母高兴,或是自己喜欢什么东西就说有什么东西。心理学家认为,对于过失撒谎,父母不必严加训斥,只要在生活和学习上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分清想象与现实,巧妙引导和教育,就可以纠正。但是有一些孩子为达到某种目的会有意说谎,这类说谎与品行有关,反映出幼儿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要让孩子避免撒谎,必须从小做起,从预防入手,特别是对于有意说谎,成人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分析其中的原因,运用相应的方法帮助幼儿改正,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发展健康的人格。从实践可以看到,幼儿屡次说谎甚至不知道羞耻的原因,与成人的教育态度有直接的关系。

二、案例分析幼儿说谎的原因

1.在成人“暗示”下成长起来的谎话

孩子心理发展不成熟,缺少是非判断能力。幼儿理解问题的能力和道德认识的发展没有成熟,对于好坏和对错的区分,常常跟自己是不是受批评和惩罚有关。会因为成人的态度及言行所给的暗示,判断一件事。有些家长在孩子第一次或这无心的谎话前,不但没有阻止,甚至用欣赏的态度,认为这是孩子“聪明”的表现。纵容助长了孩子的说谎行为,给了孩子一个错误的认知。

案例:有个孩子在家不小心打破妈妈的香水瓶,却说是家中宠物狗“果果”打破的,奶奶没有批评他,而是笑着说:“瞧!我家宝宝多聪明!”还把事当着孩子的面到处讲给别人听,认为这是孙子聪明的表现。那么这个孩子以后打破东西一定不会承认错误,而是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因为奶奶说的这是“聪明”。

简析:幼儿有时想取悦家长但没有实际成绩,往往会出现有意说谎现象。例如:有些孩子回家会对爸爸妈妈说自己在幼儿园里得到了五角星、小红旗等,会说自己上课有多认真,常举手,或是今天老师表扬了自己等。家长往往会因为高兴而表扬孩子,却很少仔细询问孩子原委。有时即使后来知道了也会因为事情已经过去而不再追问,这样就给了孩子一个暗示:讲了爸爸妈妈喜欢听的话,即使是假话也没有关系。

成人应当给幼儿灌输正确的道德观,不能忽视孩子撒谎的严重性,特别是最初孩子在一些小事上偶尔说谎时,不能一了了之,否则便是在实际上等于鼓励这种行为。要言传身教地教育孩子认识任何形式的不诚实都是不对的,于己于人都是有害的。告诉孩子要得到他人的信任,基础是诚实。结合一些生动的故事如“狼来了”,让孩子明白常说谎的人即使最后说了实话也没人会相信。

2.从“打”“骂”中滋长出的“谎话”

有的家长怕孩子变坏,常常不问清事由地训斥责备孩子;有的家长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动辄打骂;有的家长性格粗暴,孩子稍有不当之处就呵斥打骂。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都容易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孩子做错了事或有行为过失时,为了开脱责任,逃避家长、教师的惩罚或打骂,便有意说谎。

案例:有一次几个孩子在活动中撕破了图书,但只有一个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其余的孩子都不愿意承认,直到我说:“撕坏了书,没关系。只要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老师还是会原谅你,喜欢你的。”孩子们才一个个认错。后来我问他们如果你在家里撕坏了书爸爸妈妈会怎么样的时候,那个主动承认错误的说:“妈妈会帮我把书补好。”而其他的孩子都说会挨骂,甚至有孩子对我说妈妈会打我。

简析:这样的谎话在表现方式上有三种:一是只承认一部分错误,极力减轻错误。例如,为争夺玩具,A打了B。当老师来处理时,A却只承认轻轻推了B一下,而否认打了B。二是全部否认错误,极力表白不是自己的错。例如,C明明在搬椅子的时候撞了D的头,但却硬说不是自己撞的。三是嫁祸于人。例如,三个孩子在滑梯上玩,其中一个故意推人者E不仅否认自己所为,还一口咬定是另一个孩子F推的。

所以我们应当认识到,说谎的实质是幼儿在恐惧心理支配下所采取的一种自卫措施。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处理这类错误的时候首先应减少自己给幼儿心理造成的影响,而不只是严厉地指责孩子。

3.孩子的谎话是成人说谎话结出的果实

成人是孩子的榜样,每个孩子都会受到身边成人言行的影响,那些经常会说谎的孩子多数是受不良环境的影响。有时候出于一些原因,成人会说一些有意或无意的谎话。例如:有时候父母会为了摆脱孩子的纠缠而顺口许下一些无心的承诺。比如:“你不哭,我就给你买东西。”“你乖乖吃饭,星期天就带你到公园去玩。”等这些随口说说的话,家长在事情过后会忘记,这样往往会被孩子视为“人”并产生“说谎不为错,为他们的说谎壮胆。

三、面对幼儿说谎时的良策

对于说谎的幼儿要不要惩罚?这是教师、父母们甚为关心的问题。有人反映:“越罚孩子越说谎。”有人认为:“说谎是恶劣行为,不罚不能不能使孩子受到教训。”一般来说,对说谎幼儿以耐心说服教育为宜,最好多讲些相关的故事,多用些诚实行为的榜样感化幼儿。但对于严重的说谎行为要适当地惩罚。惩罚的和原则是让孩子以后不说谎。幼儿说谎的目的,多数是逃避做错事而导致的责备或惩罚,也有的是为了获得某些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纯给以惩罚或剥夺权利是不足以教育他们的,必须同时向他们说明,某些惩罚和剥夺权利的做法是由于他说了谎才引起的,说谎越多就越重。若一开始就说实话,惩罚可以轻一些。要帮助孩子认清说谎不会成功,即使蒙混过关,也不过是暂时的。而诚实会减轻对他过失的惩罚,撒谎则会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同时应该不断地教育孩子诚实,孩子有了诚实的行为应及时给予鼓励和奖励、排除孩子怕讲出真实情况而受罚的心理,这样孩子就会防止或改掉说谎的坏毛病。

参考文献:

[1]家庭素质教育漫谈.

[2]浅谈离异家庭幼儿心理偏差及纠偏对策.

现在很多孩子都比较爱说谎,你会发现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在说谎,而这些谎言让人很难理解,他们这么小怎么就会说谎了呢?那要如何对待孩子的说谎行为呢?小编总结了以下内容,愿给朋友们带来帮助。 案例一: 4岁的妮妮不小心打碎了茶几上的花瓶,妈妈问起时,她说是家里的小花猫干的。 案例二: 威儿和爸爸妈妈吃了晚饭出门散步,路过蛋糕店,看见橱窗里诱人的水果蛋糕,威儿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缠着妈妈要买一个蛋糕,并说“我真的饿了”。 案例三: 壮壮对班上的小朋友说:“我看到过一个这么大的蜗牛!”壮壮用自己的小拳头比划着,那还真是个超级蜗牛,足有他的拳头那么大。 如何对待孩子的说谎行为: 听到孩子说的这些话,我们的第一反应都是“说谎的孩子!”随后就有一场关于道德品质的教育,也许,还会给孩子讲讲皮诺曹的故事,那个说了谎鼻子就会长长的孩子的故事。 以前,老人们常常用《狼来了》的故事来教育小孩子不能说谎,这说明人们对儿童说谎这个问题一直都很重视。如果自己的孩子爱说谎,父母就会十分敏感;特别是对那些经常说谎不脸红的儿童,大家更是感到不安和担忧。 儿童说谎行为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我们应该记住一点:儿童时期的最大特征就是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年龄有密切联系。 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由于他们还分不清现实与幻想的区别,因此他们的“说谎”,实际上是自我想象的产物,这种现象与诚实不诚实没有多大关系;再加上孩子个子小,他所观察体会到的事情,和成人自然不一样;因此,孩子说的话有时就会显得很夸张。 一位朋友疑惑地告诉我:小时候他总觉得家乡小学旁边是一座山,而现在看看不过是个小土堆罢了!如果这时家长对他们加以批评和责备,反而会向孩子暗示怎样可以有意识地说谎。因此,对待说谎是幼儿,家长可以不必在意,只要稍加引导就可以了。 当儿童到了学龄期后,说谎往往都是有意识的,对这时孩子信口说谎的行为,我们就必须加以高度的注意了。 有一种说法:儿童说谎,很大程度上是成年人造成的或促成的。分析上述儿童说谎的5个常见原因,其中,后4个都是和成人有关的。因此,父母分析自己的行为方式对孩子说谎行为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儿童“说谎”与成年人的教育方式与态度有很大关系。 父母对孩子的“说谎”要宽容一些,我们应该关注如何解决问题,而不要一开始就责备孩子:不要说“你收拾好你的积木没有?”而要说:“我们该怎样来收拾房间?”父母对孩子更多一点理解,更多一些爱心和耐心,不要轻易认定孩子说谎,不要把孩子一时的表现认定为一辈子的特点,对儿童的积极行为给予重视,那么孩子的谎言便会逐渐消失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