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论文格式

发布时间: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论文格式

收的是版面费,一般500-800/版。刊物的版面费标准和期刊级别有必然联系,通过查询,刊物目前被新科技核心、CSCD核心、北大中文核心数据库同时收录中,属于高级别的核心期刊,版面费标准一般都在500-800元/版左右,要是有彩图的话,会加收1000元以内彩图印刷费。《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创刊于1997年,月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山西省卫生厅承办的风湿病学专业学术期刊。据2020年8月官网显示,《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拥有编委68人,顾问2人,名誉总编辑1人,总编辑1人,副总编辑8人。据2020年8月28日中国知网官网显示,《中华风湿病学杂志》总下载次数为316289次,总被引次数为37454次,出版文献共5586篇,(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650,(2019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573 [3] 。据2020年8月28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华风湿病学杂志》期刊载文量为5417篇,基金论文为1825篇,被引量为40287次,下载量为806154次,2018年影响因子为0.93。

1、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为因为审稿手续繁琐。根据查询相关信息,审稿慢自身格式要求严格,投稿者难以达到杂志水准。2、审核周期长,需经过多位评审后才可发表。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主编

SCI:Li J, Xu W, Xu L, Liang Z. Hip resurfac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Orthopedics, 2008 Dec;31(12):1199.(IF 0.594)Li J, Xu W, Xu L, Liang Z. Hip resurfacing arthroplasty for ankylosing spondylitis. J Arthroplasty. 2009 Dec;24(8):1285-91.(IF 1.787)Zhang X, Xu W, Li J, Fang Z, Chen K. Large-diameter metal-on-metal cementless total hip arthroplasty in the elderly. Orthopedics. 2010 Dec 1;33(12):872.(IF 0.594)Chen R, Yao L, Meng T, Xu W.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even ERAP1 polymorphisms and Ankylosing Spondylitis susceptibility: a meta-analysis involving 8,530 cases and 12,449 controls. Rheumatol Int. 2012 Apr; 32(4):909-14. (IF 1.493)Xu WD, Li J, Zhou ZH, Wu YS, Li M. Results of hip resurfacing for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of Crowe type I and II. Chin Med J (Engl).2008 Aug5;121(15):1379-83.(IF 0.952)Wang JG, Xu WD (Coordinate first author), Zhai WT, Li Y, Hu JW, Hu B, Li M, Zhang L, Guo W, Zhang JP,Wang LH, Jiao BH. Disorders in angiogenesis and redox pathways are main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progression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 comparative proteomic study. Arthritis Rheum. 2012 Apr;64(4):993-1004.(IF 7.477)Xu L, Sun Q, Jiang S, Li J, He C, Xu W.Changes in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of the hip joint ligament of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revealed by DNA chip.Clin Rheumatol. 2012 Oct; 31(10):1479-91. (IF 2.0)Chen B, Li D, Xu W.Association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with HLA-B27 and ERAP1: pathogenic role of antigenic peptide.Med Hypotheses. 2013 Jan; 80(1):36-8. (IF 1.15)Sun QW, Jiang SM, Yang K, Zheng JM, Zhang L, Xu WD. Apigenin enhances the cytotoxic effect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 in human rheumatoid arthritis 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 Mol Biol Rep, 39(5), 5529-5535, 2012 (IF 2.929)Wang C, Xu W (Coordinate first author), He S, Gu S, Zhao Y, Zhang J, et al. Differences in postoperative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adolescent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scoliosis residing in urban and rural environments. Spine (Phila Pa 1976). 2010 Mar 15;35(6):652-6. (IF 2.159)Yuan HF, Xu WD, Hu HY. Young Chinese doctors and the pressure of publication. Lancet. 2013 Feb 2; 381(9864):e4 (IF 39.06)Zheng W, Li J, Zhao J, Liu D, Xu W. Development of a Valid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of the Oxford Hip Score in Patients With Hip Osteoarthritis.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14 May;472(5):1545-51. (IF 2.787)Li J, Zheng W, Zhao J, Liu D, Xu W. Total Hip Arthroplasty for Femoral Neck Fractures in Patients with Neurological Conditions using Large-Diameter Metal-on-metal Prosthesis. Indian J Orthop. 2014 Nov;48(6):605-11. (IF 0.737)He C, Li J, Xu W. Mutations in the B30.2 domain of pyrin and the risk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in the Chinese Han population: a case-control study. Immunol Lett. 2014 Nov;162(1 Pt A):49-52. (IF 2.337)Zhao J, Zheng W, Zhang C, Li J, Liu D, Xu W. Radiographic Hip Involvement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evere Hip Diseases. J Rheumatol. 2014 Nov 1. (IF 3.173)Qin Y, He LD, Sheng ZJ, Yong MM, Sheng YS, Wei Dong X, Wen Wen T, Ming ZY. Increased CCL19 and CCL21 levels promote fibroblast ossification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hip ligament tissue. BMC Musculoskelet Disord. 2014 Sep 26;15:316. (IF 1.898)Zhao J, Li J, Zheng W, Liu D, Sun X, Xu W. Low body mass index and blood loss in prima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 results from 236 consecutive ankylosing spondylitis patients. Biomed Res Int. 2014;2014:742393. (IF 2.706)Xu WD, Yang XY, Li DH, Zheng KD, Qiu PC, Zhang W, Li CY, Lei KF, Yan GQ, Jin SW, Wang JG. Up-regulation of fatty acid oxidation in the ligament as a contributing factor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 comparative proteomic study. J Proteomics. 2015 Jan 15;113:57-72. (IF 3.929)Yang MY, Yuan HF, Miao MY, Xu WD. The osteogenic potential of ligament fibroblasts is greater in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than in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Z Rheumatol. (IF 0.456)中文核心期刊童文文, 李甲, 徐卫东. 蛋白聚糖诱导小鼠脊柱关节炎模型的研究进展.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5,已有校样稿何涛, 徐卫东. 强直性脊柱炎的分子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4高金巍, 李大河, 杨生生, 缪明永, 徐卫东. 铬离子对成骨细胞的毒性及对Tnfrsf17基因的影响. 毒理学杂志 2014; (3)杨木易, 徐卫东. 髋关节置换术后金属离子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 8(4): 527-531赵金柱, 李大河, 徐卫东. 强直性脊柱炎生物样本库的建立及意义.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4; 18(7): 498-500杨峰, 徐卫东, 赵金柱, 李甲, 徐凌. 改进型Tri-lock骨保留假体的短期临床应用研究.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 8(1): 38-44杨钦, 徐卫东. 白细胞介素-17在强直性脊柱炎炎症形成中的作用.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3年第17卷1期: 55-57徐卫东, 梁志民, 袁恒锋. 强直性脊柱炎滑膜细胞培养上清液对韧带成纤维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2; 6(5): 57-60陈彬, 徐卫东. 强直性脊柱炎的易感基因研究.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2; 6(5): 77-79李大河, 徐卫东.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问题及研究进展.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2; 6(4): 65-68李大河, 徐卫东.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强直性脊柱炎骨损伤.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2;16(9): 633-635陈彬, 徐卫东. 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制与内质网氨肽酶1的相关研究.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2;16(9): 636-638陈彬, 徐卫东. 强直性脊柱炎的遗传学研究.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2; 16(8): 567-570

这里的有很多!

收的是版面费,一般500-800/版。刊物的版面费标准和期刊级别有必然联系,通过查询,刊物目前被新科技核心、CSCD核心、北大中文核心数据库同时收录中,属于高级别的核心期刊,版面费标准一般都在500-800元/版左右,要是有彩图的话,会加收1000元以内彩图印刷费。《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创刊于1997年,月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山西省卫生厅承办的风湿病学专业学术期刊。据2020年8月官网显示,《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拥有编委68人,顾问2人,名誉总编辑1人,总编辑1人,副总编辑8人。据2020年8月28日中国知网官网显示,《中华风湿病学杂志》总下载次数为316289次,总被引次数为37454次,出版文献共5586篇,(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650,(2019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573 [3] 。据2020年8月28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华风湿病学杂志》期刊载文量为5417篇,基金论文为1825篇,被引量为40287次,下载量为806154次,2018年影响因子为0.93。

中华风湿病杂志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一:专著、论文集、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例如:[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二: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例如:[1]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2]OU J P,SOONG T T,et al.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 Eng,1997,38(3):358-361.三: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可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例如:[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炜.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四:学位论文[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例如:[4]赵天书.诺西肽分阶段补料分批发酵过程优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3.五: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例如:[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六:电子文献 [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标识]:[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 [M/CD]光盘图书、[DB/OL]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例如:[12]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1998-08-16/1998-10-01. [8]万锦.中国大学学报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与写法

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与写法,欢迎阅读收藏!

1、作者.论文题名[J].刊名(外文刊名可缩写),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始或起止页码.

例:高明明,王华.交流电理论[J].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7(2):1~6.

2、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

例:竺可桢.物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1~3.

3、作者.题名[A].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或起止页码.

例:张福,王青青,陈路,等.工程学报工作[A].见:何高明主编.编辑论丛:第二集[C].上海:河汉出版社,1991.5~10.

4、作者.题名:[学位论文].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例:Joe RB. Studies on solid oxygen: [dissertation].Berkeley: Univ. of California,1976.

注1、以上参考文献中1、2、3和4分别为连续出版刊物、专著、论文集和学位论文的著录格式及示例;

注2、文献的作者不超过3位时,全部列出。姓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法,外国人的名字部分可缩写,并省略“.”; 注3.请特别注意格式中的“标点符号”。它们看起来有点别扭、不统一也无逻辑性,但它们都是国家标准,请各位遵照执行。

参考文献排列规则是:中文文献在前,外文文献在后;中文文献按第一作者的姓氏笔画为序排列,英文及其它西文按第一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第一作者相同的文献按发表时间的先后顺序列出,所列的同一第一作者同年内的文献多于一篇时,可在年份后加“a”、“b”等字母予以分别,如“2001a”、“2001b”等;文献作者人数在3人以下的全部列出,超过3人为多人时,一般只列出3名作者,后面加“等”字以示省略,不同作者姓名间用逗号隔开。姓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写法,外文姓名按国际惯例缩写,并省略缩写点,空一个字符。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不列入参考文献,确有引用必要,须在脚注中说明引用。

所有中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中的`句号用中文全角状态下的“.”表示,所有西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中的标点符号用西文状态下的符号,后空一格。文字换行时与作者名第一个字对齐。常用参考文献编写规定如下:

著作图书类文献——[序号]□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翻译图书类文献——[序号]□作者.书名.译者.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学术刊物类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学术刊物名,年,卷(期):引用部分起-止页

学术会议类文献——[序号]□作者.题名.见:编者,文集名,会议名称,会议地址,年份.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学位论文类文献——[序号]□学生姓名.学位论文题目.学校及学位论文级别.答辩年份:引用部分起-止页

报纸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在线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拓展内容】

参考文献的编写顺序是按照论文中引用文献的顺序进行编排,采用中括号的数字连续编号,

依次书写作者、文献名、杂志或书名、卷号或期刊号、出版时间。

参考文献的书写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参考文献的全角和半角问题。其实很简单,英文标点+半角;中文标点+全角。可以自己试一下全角和半角的差别在哪,其实就是字符问题,全角字符占两个字节,半角是占一个。另外我们要了解一下关于参考文献都有哪些类型。一共是分为16种类型,如下图所示。

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怎么写

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

1、专著、论文集、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例如:[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2、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例如:[1]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2]OU J P,SOONG T T,et al.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 Eng,1997,38(3):358-361.

3、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可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如:[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炜.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

4、学位论文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例如:[4]赵天书.诺西肽分阶段补料分批发酵过程优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3.

5、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例如:[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6、电子文献

[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标识]:[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

[M/CD]光盘图书、[DB/OL]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例如:[12]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1998-08-16/1998-10-01.

[8]万锦.中国大学学报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扩展资料:

依据ISO 690-2国际标准增加电子文献的著录规则。为了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电子文献的著录需求,不仅参照ISO 690-2,在“4 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部分为电子文献的著录增加了“4.6 电子文献”。

而且为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分别在“4 . 1专著”、“4.2专著中的析出文献”、“4.3连续出版物”、“4.4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4.5专利文献”中增设了“引用日期”和“获取和访问路径”2个著录单元。

1、为了便于人们理解本标准,在“3 术语和定义”部分增加了“主要责任者、专著、连续出版物、析出文献、电子文献、顺序编码制、著者-出版年制、合订题名、并列题名”等9 个名词解释。

2、为了便于读者利用文后参考文献查找原文献,在 GB/T 7714-1987著录项目的基础上增设了“文献类型标志”。

3、根据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实际需求简化了文献著录规则,删除了GB/T 7714-19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3.1专著”与“3.2连续出版物”中的“文献数量、丛编项、附注项、文献标准编号”4个供选择的著录项目。

4、在“10参考文献标注法”中解决了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献的著录问题,规定了标注方法。明确规定本标准的著录用符号为前置符,规范了标志符号的使用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参考文献

1欢迎论著、临床研究、病例报告、经验与教训、技术交流、讲座、综述、会议(座谈)纪要、临床病理(病例)讨论、国内外学术动态等栏目的稿件。专论的稿件主要为约稿。2对来稿的要求2.1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准确,书写工整规范,必要时应作统计学处理。论著、综述、讲座等一般不超过5 000字,论著摘要、病例报告、简报等不超过1 500字。2.2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2.3作者作者姓名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动。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请另附页写明,不要写在正文中。作者应是:①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②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③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人发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也不宜列为作者。对文章的各主要结论,均必须至少有1位作者负责。集体署名的论文,于文末栏右侧顶格写“(×××××整理)”的同时,一律在论文首页脚 注通信作者有关信息。通信作者只列一位,由投稿者自己确定。其他对该研究有贡献者应列入志谢部分。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征得本人同意,并有证明信。2.4序号及标题层次文中的各种序号,全部用阿拉伯数字按顺序左起顶格书写。标题层次按第一层1,第二层1.1,第三层1.1.1,第四层1.1.1.1的顺序逐级标明,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加下圆点相分隔,最后一位数字后面不加标点。2.5摘要论著需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结论四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作者”等主语。为节省篇幅,中文摘要可简略些(200字左右),英文摘要则相对具体些(400个实词左右),其四要素的小标题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单复数。英文摘要尚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及国名,作者应全部列出,不属同一单位时,在第一作者姓名右上角加“?”,同时在单位名称首字母左上角加“?”。例如:LIN Xianyan?,WU Jianping,QIN Jiong.?Department of Pediatrics,First Hospital,Beijing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34,China2.6关键词论著需标引2~5个关键词,其间应用分号“;”分隔。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如果最新版MeSH中尚无相应的词,处理办法有:①可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②可根据树状结构表选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题词。③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排列于最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全称,如“HBsAg”应标引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每个英文关键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各词汇之间空2个字。2.7医学名词以1989年及其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1995年版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2.8图表每幅图表附在文中,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冠有图(表)题,说明性的资料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本刊采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如遇有合计或统计学处理行(如t值、P值等),则在这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一般按标准差的1/3确定有效位数。线条图应墨绘在白纸上,高宽比例约为5∶7左右。以计算机制图者应提供激光打印图样。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图中需标注的符号(包括箭头)请用另纸标上,不要直接写在照片上,每幅图的背面应贴上标签,注明图号、作者姓名及图的上下方向。图片不可折损。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图表中如有引自他刊者,应注明出处。2.9单位实行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位符号表示,具体使用参照1991年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编辑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一书。正文中时间的表达,凡前面带有具体数据者应采用d、h、min、s。注意单位名称与单位符号不可混合使用,如ng*kg-1天-1应改为ng*kg-1*d-1;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条时应采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如ng/kg/min应采用ng*kg-1*min-1的形式;组合单位中斜线和负数幂亦不可混用,如前例不宜采用ng/kg*min-1的形式。量的符号一律用斜体字,如吸光度(旧称光密度)的符号为A,“A”为斜体字。人体及动物体内压力测定可以使用mm Hg或cm H2O,但首次使用时应注明mm Hg、cm H2O与千帕斯卡(kPa)的换算系数。2.10数字执行GB/T 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或后超过3位数字时,每三位数字一组,组间空1/4汉字空,如“1,309.476,5”应写成“1 309.476 5”。但序数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前一数字的百分符号不能省略,如5%~95%不要写成5~95%,(50.2±0.6)%不要写成50.2±0.6%。附带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按下列方式书写:4 cm×3 cm×5 cm,而不写成4×3×5cm。2.11统计学符号按GB 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如下:①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中位数仍用M);②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③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④t检验用英文小写t;⑤F检验用英文大写F;⑥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⑦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⑧自由度用希文小写ν;⑨概率用英文大写P(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χ2值、q值等)。以上符号均用斜体。2.12缩略语文中尽量少用。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叙述其全称,然后括号注出中文缩略语词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后两者间用“,”分开(如该缩略语已公知,也可不注出其英文全称)。缩略语不得移行。2.13参考文献按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确需引用个人通讯时,可将通讯者姓名和通讯时间写在括号内插入正文相应处。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需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必须由作者与其原文核对无误。将参考文献引用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排列于文末。2.14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730404)”,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2.15来稿应一式两份,其中1份为手写或打印稿,另1份可为复印件。要求字迹清楚,英文摘要及文献应隔行打印。特殊文种、上下角标符号、需排斜体等应予注明。凡字迹潦草、涂改不清的稿件,一律退回。2.16来稿须附单位推荐信(注明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3根据《著作权法》,并结合本刊具体情况,凡来稿在接到本刊回执后3个月内未接到稿件处理通知者,系仍在审阅中。作者如欲投他刊,请先与本刊联系,切勿一稿两投。对不用稿件本刊将采用平信寄还作者。4来稿一律文责自负。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作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修改稿逾3个月不寄回者,视作自动撤稿。5来稿须付稿件处理费(1 500字以下10元,1 500字以上20元),中华医学会会员及本刊编委免交(需附会员证复印件)。稿件确认刊载后需按通知数额付版面费。要求刊印彩图者需另付彩图印制工本费。确有困难者可申请减免。稿件刊登后酌致稿酬,赠当期杂志2册。6来稿一经接受刊登,由作者亲笔签署论文专有使用授权书,专有使用权即归中华医学会所有。中华医学会有权以电子期刊、光盘版等其他方式出版接受刊登的论文,未经中华医学会同意,该论文的任何部分不得转载他处。本刊录用的所有稿件,均以纸质载体、电子期刊、光盘版等方式出版。所付稿酬中包含电子期刊及光盘版稿酬。7来稿请寄:山西省太原市东华门23号《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编辑部。邮政编码:030013。请勿寄给个人。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也会累及内脏及其他组织的慢性进展性风湿性疾病。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特征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特征表现 【摘要】 强直性脊椎炎的特点是椎间盘及椎旁结缔组织的广泛骨化而导致脊椎强直, 并可形成较严重的驼背。其早期临床表现复杂, 缺少特征性, 诊断比较困难, 容易误诊误治, 而强调早期诊断对指导病人维护功能体位, 减少或避免致残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强直性脊椎炎 X线诊断 早期特征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脊椎关节慢性侵蚀性疾病, 常伴有全身各器官组织和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最终导致脊柱强直及驼背畸形等。由于病变早期主要症状为腰背痛和下腰胀痛, 有些则表现为坐骨神经痛, 具有一定隐蔽性, 往往误诊为一般腰腿痛或腰椎间盘突出症而延误了病情, 患者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有效时期。经多年的临床 经验 体会到: 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早期虽有隐蔽性, 但临床检查和X 线照片仍有一定特征性, 可早期发现和治疗。 1 临床表现 1.1 好发年龄及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于青少年(16-20岁), 中老年人亦有发病。病史一般较长, 患者早期多表现为腰背痛和下腰胀痛, 甚至伴有坐骨神经痛, 多为晨僵,即早上起床时腰活动受限、僵硬, 活动后症状减轻。部分患者伴有乏力、消瘦、心慌、汗出及胃肠道轻度不适症状, 女性可有月经异常等。 1.2 查体可有如下几种异常 如腰曲度变直、棘突偏歪、腰肌(竖脊肌) 轻度萎缩变扁平、僵硬或触之有皮囊样感;两侧骶髂关节上部及腰骶关节部肿胀压痛; 两侧臀上肌轻、中度肿胀或痉挛压痛或髂前上棘后方压痛; “4”字征可呈阳性; 直腿抬高试验亦可呈假阳性。 1.3 辅助检查 患者早期ESR正常或轻度增高, 抗“O”滴度一般不高, C- RAP多为正常, RF可有阳性, 亦可为阴性, HLA- B27多为阴性。 2 诊断标准[1] 2.1 症状 以两侧骶髂关节、腰背部反复疼痛为主。 2.2 体征 早中期患者脊柱活动有不同程度受限, 晚期患者脊柱出现强直驼背固定, 胸廓活动度减少或消失。 2.3 实验室检查 ESR多增快, RF多阴性, HLA- B27多强阳性。 2.4 X线检查 具有强直性脊柱炎和骶髂关节典型改变:早期:脊柱活动功能受限, X线显示骶髂关节间隙模糊, 脊柱小关节正常或关节间隙改变; 中期:脊柱活动受限甚至部分强直, X线显示骶髂关节锯齿样改变, 部分韧带钙化,方椎、小关节骨质破坏, 间隙模糊; 晚期:脊柱强直或驼背畸形固定, X线显示骶髂关节融合, 脊柱呈竹节样变。 3 早期X线分析 3.1 骨质密度改变 腰椎及骨盆乃至全脊柱呈普遍性骨质稀疏、密度减低, 严重者其椎体边缘皮质变薄变淡或呈线条状外壳。 3.2 椎体边缘改变 椎体上下边缘皮质变厚或呈双线征三线密度增高影, 且边缘粗糙不平、椎体上缘有时可见一2-3 mm高的扁圆形密度稍高影, 有如椎体上的帽, 称椎体帽状征。其帽状征左右两侧可对等或高低不等, 产生该影原因, 可能为椎体上之软骨板因长期炎性刺激而发炎增厚密度增高所致。 3.3 椎体轻度楔形改变 有些病例骨质疏松不明显, 而见多节椎间隙增宽, 且椎体上下缘受压凹陷、椎体呈轻度楔形或鱼椎样改变。拟为椎间盘长期炎症水肿、椎间盘内压增高挤压椎体所致。 3.4 椎后小关节改变 骨突关节密度减低、骨质稀疏, 小关节边缘模糊不清或粗糙不平或呈点状虫蚀样变、小关节间隙宽窄不一或两侧不对等或其内有泥沙样或细条状密度稍高影, 这些征象可于正、侧、斜位片上见到。 3.5 骶髂关节改变 早期骶髂关节间隙可增宽、两侧关节间隙或对称或不对称、间隙内上下密度不一、或可见淡薄雾状或水滴样密度稍高影, 关节边缘模糊不清或部分不清、或见单一局部性或多个虫蚀样骨损区存在。CT或磁共振检查可见椎间盘膨出、突出及后纵韧带钙化和椎体后缘局限性骨缺损区等。 4 讨论 有关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X线诊断, 在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所修订的诊断标准中仅示为: 脊柱活动功能受限, X线显示骶髂关节间隙模糊, 脊椎小关节正常或关节间隙改变。由于过于简单, 临床难以早期诊断。该病症早期的X线改变与诊断标准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如发病顺序, 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其早期病变可发生于颈部、胸部或腰骶髂关节部, 而并非都从骶髂关节部开始发病。故其临床可表现颈肌痛、腰背痛及下腰痛或腰腿痛, 照片检查颈、胸、腰椎可有上述X线改变, 但骶髂关节尚无明显X线改变。即临床可将其分为颈型、胸腰段型、腰骶髂关节型等。邵氏等[2]亦认为有5%之病变从胸腰开始,10%起于颈椎, 所以本病的发展可分为上行型及下行型两类。当然, 大多数患者的病变是先从骶髂关节开始发病的, 骶髂关节X线照片有改变, 再结合临床表现, 较容易诊断。上述类型在按常规治疗无效时、风湿五项检测又不能支持诊断、排除结核、肿瘤病变的情况下, 可按照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方案实施试验性治疗, 有助于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原因不明, 过去认为是类风湿病变的中央类型, 目前认为是一种与感染有关的慢性侵蚀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免疫性疾病, 但其主要侵蚀脊柱的关节、韧带和肌肉, 最后导致脊柱强直驼背畸形。由于强直性脊柱炎的致残率相当高, 因此其早期诊断与治疗尤显重要。相当多的青少年腰背痛及下腰痛, 经一般常规治疗无效者, 通过上述检查及有关的化验检测进行综合分析,可考虑为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阶段, 并辨证施治, 症状可明显改善或消失, 且部分患者经照片复查, X线征有好转或消失。当然, 严重者或暴发型强直性脊柱炎病例的治疗效果不很理想, 照片复查其X线征可无明显改变。 参 考 文 献 [1] 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昆明, 1988, 4. [2] 邵宣.实用颈腰背痛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347. 强直性脊柱护理论文:《试谈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护理》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也称类风湿性脊椎炎,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其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也可累及四肢。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背、腰、臀、髋部疼痛以及关节肿痛,严重者整个脊椎可因受累而变为强直、畸形。本病属于中医“痹症”、“腰痛”的范围。中医认为:既病之后,以因正气无力驱邪外出而致邪气留连。临床上,在祛邪扶正,疏筋活络等传统治疗的同时,根据本病不同时期的症状,选用合适的护理也极为重要。我们在临床上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以中医思路开展辩证分型等护理,取得了较好效果。 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区住院的34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其中男性23人,女性11人,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40.5岁,平均发病年龄24.1岁。主要共同症状:臀髋部、腰背部疼痛和/或发僵,尤以久卧(夜间)或久坐时明显,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起立时腰部发僵明显,但活动后减轻。 2护理 方法 2.1分型护理: 2.1.1风湿热型:当以清热祛风除湿为法,中药汤剂宜凉服。日常可予金银花、连翘等泡茶饮用。饮食当清淡为主,多食富含维生素食物,如:鸭肉、冬瓜、芹菜、苦瓜、西瓜等,慎肥甘厚味、辛辣之品,忌烟酒,平素切勿贪凉,禁忌热敷、艾灸。 2.1.2风寒湿型:当以祛风除湿散寒为法,中药汤剂宜温服。患者居住环境宜向阳、温暖,适时添加衣被,注意防寒,切勿当风贪凉,避免长期处于阴暗潮湿环境内,可适当户外沐浴阳光。饮食当温热为主,如:羊肉、鸡肉、香菜、韭菜、龙眼等,可在汤菜中适量加入胡椒、生姜等,可助热散寒。 2.1.3痰瘀痹阻型:当以化痰行瘀通络为法。病程日久,患者脏腑功能受损,关节疼痛加重同时,每日进食量可出现减少,大便不畅,烦躁易怒,此时应在注重患者脾胃功能的保护,避免油腻食品腻滞脾胃,可加用助消化的食物,如:大麦、酸奶、西红柿等。忌食厚味、辛辣等对胃刺激性较大的食物。 2.1.4肝肾两虚型:当以补益肝肾为法。日久不愈,患者关节屈伸不利,形体消瘦,此时更应鼓励适当锻炼,尽量活动关节,增强体质,但活动量不宜过度,避免劳累。平素宜食用强筋壮骨食物,如:鱼汤、牛奶、核桃等,可将枸杞子泡茶饮用,或泡入黄酒中,每日少量饮用。[1-3] 2.2局部护理:可予中药熏洗:予黄柏20g、知母20g、鸡血藤30g、秦艽20g、桑枝10g,加水2000ml加热,趁热先熏蒸疼痛部位,后温洗。每次熏洗时间30min,每天1次,14天为1疗程。 2.3心理护理:本病患者思想负担较重,护士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首先应帮助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让患者了解本病是一种反复发作、顽固难愈、病情缠绵的慢性疾病,且该病还会使患者思想情绪随病情变化而起伏不定,并带来各种各样生理的、心理的或精神上的障碍。所以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思想开导和精神安慰,采取开导、鼓励、暗示、支持等方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病人家属也应多疏导、鼓励、安慰并理解患者,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放宽心境,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正确地对待自己所患的疾病,生活。使患者能够理智地处理由于疾病带来的各种问题,树立起患者战胜疾病的决心和信心。 2.4康复护理:患者在休息时首要的是保持适当的体位,应睡硬板床,取仰卧位,避免促进屈曲畸形的体位。若病变侵犯到上段胸椎及颈椎时,要停用枕头。由于胸廓受累易发生肺部感染,应鼓励病人每日进行扩胸运动及深呼吸,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给予翻身拍背、鼓励咳嗽,同时补充营养以增强抵抗力。谨慎而长期地进行体位锻炼(最初应得到体疗医师的指导),以便取得和维持脊柱的最好位置,增强椎旁肌肉力量和增加肺活量。凡能引起持续性疼痛的体力活动应该避免。定期测量身高,保持身高记录,早起、及时了解脊柱弯曲程度。 2.5用药护理:指导患者遵医嘱按时坚持服药,告知患者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观察服药效果及反应。对于某些需长期服用的药物,如柳氮磺胺吡啶、甲氨喋呤等,应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用药期间注意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注意避免滥用抗生素:长期、反复不按规则使用抗生素会导致体内菌群失调,甚至出现继发感染,对人的听力、肝、肾等产生危害,有可能出现过敏和毒性反应。服药期间应予低盐及含钾、钙丰富的食物,少食过咸食物,减少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 2.6生活护理:患者应在日常饮食上尽可能的避免进食罐头食品、油炸食物,避免经常熬夜狂欢、暴饮暴食、烟酒不离等等,在饮食上应宜富营养,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钙、铁等食物,忌食辛辣、肥腻、烟酒等刺激性食物,饮食宜多样化,保持营养均衡。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 3小结 强直性脊柱炎起病隐袭,常发于青壮年,本病在临床上表现的轻重程度差异较大,轻者,因为长期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重者,由于病情反复持续进展,1~2年内就可出现明显的脊柱强直以及驼背变形等;更甚者可出现髋关节受累而导致长期卧床,影响生活质量,加重个人及家庭负担。本病发病年龄较小,髋关节受累较早,诊断延迟,治疗不及时和不合理,以及不坚持长期功能锻炼者预后差。[4-6] 中医认为本病应“节情志,避风寒,化瘀通阳”,与现代护理思路相一致。因此,将中医思路运用于临床护理,采用合理、科学的护理方法,在缓解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着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周仲英.痹证.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81 [2]毛婷丽,董哲.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护理思路.康复护理[J],2002,6(11):1684 [3]丛小飞,姜永伟.痹证的中医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J],2006,15(15):2106 [4]黄烽,张莉芸,张江林,等.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短期临床观察.中华内科杂志[J],2006,45(2):122-6。 [5]黄烽,邓小虎,张亚美,等.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中华风湿病学杂志[J],2008,12(5):314-320。 [6]梁东风,张江林,黄烽.肿瘤坏死因子α 拮抗剂引发结核二例分析并文献复习.中华风湿病学杂志[J],2008,12(10):700-704 强直性脊柱护理论文:《强直性脊柱炎护理干预》 摘要:由于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变,主要侵及的身体部位是脊柱和骶髂关节,因此,其病变的原因往往难以诊断,病变的时间呈现慢性病特点,容易导致脊柱和关节功能障碍,并引发自身免疫力持续下降的严重后果,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是巨大的、长期的。本文从护理干预角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康复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护理干预 措施 。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护理干预;措施;分析 1引言 强直性脊柱炎多发生在16~40岁年龄段,不分性别,但总体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从临床表现来看,主要在腰骶部、腰椎、胸廓等部位引发疼痛症状,晚期,患者的脊柱强直甚至会发生畸形,这些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是非常大的,给患者自身的生活和家庭生活都带来了负面影响。急性强直性脊柱炎,病变推进时间非常短,一般为10年,目前还没有可以根治的医疗手段。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医疗护理手段,组织器官的功能很有可能会导致致命性破坏,直至坏死弃用[1]。这就决定了实行针对性强的护理干预措施非常必要,这对患者病情的舒缓、症状的控制,组织器官发生畸形概率的减少,以及预防强直性脊柱炎疾病的发生,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笔者结合个人的临床实践,对强直性脊柱炎护理干预的常见手段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期对广大护理工作者和广大患者有有些参考和帮助。结合在2008 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对93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临床实践,展开论述和探讨。 2综合护理干预分析 2.1心理护理干预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慢性病,常现病情反复、久治不愈等病理现象,有些患者甚至终身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痛苦挣扎。而且,由于患者多为青年和壮年,这两个年龄段都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一旦因为强直性脊柱炎而痛苦不堪甚至终身残疾,很容易引发悲观,绝望直至自杀。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善于采取心理治疗的手段,帮助患者分析病情,缓解压力,减轻病痛,积极为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热爱生活的信心和勇气[2]。同时,要和患者的亲朋一起关心和支持患者战胜疾病,共同制定一些心理安抚的措施和办法,并提醒亲友配合护理工作者,从各个层面给患者温暖、信心和勇气。需要指出的是,护理工作者在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温暖和亲切的态度,一定要让患者感觉自然、舒适,而不能造作。尤其是在患者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的时候,护理人员更应该耐心、细致地在一旁观察,积极稳妥地采取干预措施,不失时机地进行开导、鼓励。 2.2药物护理干预分析 目前,给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服用的药物,一般是非甾体类抗炎药。从临床上来讲,一般给患者服用柳氮磺胺吡啶、甲氨蝶呤等。这类药物不宜长期服用,长期服用会导致不良反应,有些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不得不中途停止服药。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全程指导患者及其家属用药。总的原则就是,要"严格标准、经常 教育 "[3]。所谓严格标准,就是在指导患者服药的时候,要对用药的剂量、安全性、毒性反应、服药时间、服药次数等进行严格的把关,一定要严格要求患者按照医生、护士的要求进行服药,切不可自己擅作主张用药。所谓"经常教育",就是要经常性对对药物的一些基本常识进行教育,不能简单地告诉患者"不能做什么、能做什么",而是应对一些患者有疑问或者可以解释清楚的原因,进行通俗易懂的解释,让患者知道不按规定服药的危害性,按规定服药的好处。实际药物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不良反应。这时,就要对患者先进行心理安抚,让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和情绪稳定下来,并对不良反应进行及时的消除和减缓。需要指出的是,柳氮磺胺吡啶、甲氨蝶呤等药物,一方面长期服用会导致不良反应,而不坚持长期服用又难以有效果。这就凸显出矛盾:长期服用是必须的,但是尽量避免出现不良反应也是必须的。所以,护理工作者一定要自己对药物的使用有一个科学的掌握,并有丰富的用药指导经验。医院及相关政府部门要针对这类药物的指导使用,进行一些专业的培训,并安排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指导培训,从而让护理工作者能够科学地指导患者用药,确保用药能够长期进行,又能安全地长期进行。 2.3食疗护理干预分析 总的来讲,食疗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营养均衡化问题。患者饮食要多样化,不能只凭个人喜好进食。②饮食区别化问题。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不能什么食物都吃。一般而言,高蛋白、高钙、高维生素等对骨骼机理调节有明显效果的食物要多吃,而高脂肪类的食物要少吃。此外,辛辣食物,生、冷、硬食物,以及烟酒等,要严禁食用.为了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护理工作者一定要坚持"患者的健康至上"的原则,要求患者一定要忌食此类食物,并要求患者家属监督好患者的饮食行为。③用药时期饮食问题。用药期间与非用药期间的护理工作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就是,基本的饮食原则是一样的,哪些食物是鼓励饮食的,哪些食物是可以饮食的,哪些食物是禁止饮食的,这是基本一致的。但是,用药期间,也有其特殊的饮食要求。在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期间,要更加注重保护性食物的食用。一般而言,牛奶、稀饭等,保护性比较强,要鼓励患者多食用;而对于一些对胃酸分泌刺激作用比较大的食物,则属于破坏性食物,要避免食用。 2.4观察护理干预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容易导致患者的胸廊扩展受限,而胸廊一旦受限,患者的肺部就容易受到感染,进而引发一系列与强直性脊柱炎并发的其他疾病,这样的情况要努力避免,因为一旦出现了并发症,治疗和康复的难度加大。因此,对患者病情实行常态化观察,加强并发症的早期预防,就尤为重要[4]。一是注重观察患者的咳嗽、咳痰等情况。在平时的护理过程中,要针对能自理的患者和不能自理的患者,分别进行不同的护理措施。一方面,对能自理的患者,护理工作者要对患者的咳嗽、咳痰、胸闷等情况高度关注,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并发症,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预防和消除。护理工作者要鼓励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鼓励患者多做深呼吸,多做一些扩胸运动,并亲手将深呼吸和扩胸运动的基本要领教给患者,让患者能够娴熟地进行深呼吸和扩胸运动,扩胸运动一般控制在15~20min/d。 另一方面,①对不能自理的患者,护理工作者要经常为患者进行翻身叩背,以此督促患者能够实现有效的咳嗽,并进行深呼吸运动,从而将患者的肺活量切实加以提升。②注重观察患者的关节功能情况。对患者疼痛的部位予以细致的观察,尤其要特别注意是否存在髋关节压痛情况,是否存在脊椎前屈、后伸、侧弯情况,是否存在关节活动度减少情况,是否存在骨折情况,等等。尤其是骨折潜在的风险非常大,颈椎骨折严重的会导致生命危险,必须在护理过程中,予以高度的警醒和重视,一旦发现有骨折的可能,要马上到专业治疗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③注重观察患者的情况发病情况。比如,呼吸道感染是否存在,一旦出现了呼吸道感染,要给患者及时治疗,将呼吸道感染消除在初始阶段,以防扩散感染。比如,眼睛是否存在,葡萄膜炎、结膜炎等症状,神经肌肉是否存在下肢麻木、肌肉萎缩等情况,并全程将这些情况记录在案,分析患者并发症状的变化情况,切实做到对患者的病情情况了如指掌,以及时有效地进行警醒、预防、处理和治疗,将并发症的发生率、危害性降到最低。 2.5锻炼护理干预分析 对机体的功能进行适度的锻炼,将患者的关节活动功能保持在不断增强的水平上,这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是非常有效的。现实护理中,经常有些患者为了减轻自己身体的疼痛,选择长时间一个姿势卧床休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当关节一旦长时间处在完全或者基本不动的状态,很容易导致肌肉的萎缩。这就需要护理工作者鼓励患者对身体的疼痛予以克服,坚持对脊柱、髋、胸廓、肘、膝关节进行必要的适度的锻炼。总的原则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以锻炼一个单位时间感到疲劳、2h内疼痛再次出现为衡量锻炼量大小的"度";如果患者病情有好转迹象,锻炼量可以适当加大,以加快康复进程。主要部位的锻炼的基本要求如下:①对脊柱功能锻炼的基本要求。患者要早、中、晚各进行1次/d。护理工作者要协助患者完成好前屈、后仰、侧弯、左右旋转等锻炼动作。尤其要注意,护理工作者要扶住患者,让患者能够站稳,如果患者锻炼过程感觉异常疼痛,要及时停下来,先进行必要的按摩,以避免出现拉伤,待椎旁肌肉松弛下来后再进行锻炼。②对胸廓功能进行锻炼。护理工作者要根据患者的关节功能状况,对髋关节进行内收、外展、旋转等运动,并对髋关节进行适度按摩。 3干预护理结果对比分析 以上述事例抽取40例进行分组:对照组,早起康复组。最终以巴氏指数统计干预前后效果进行对照,可看出干预护理对强直性脊柱炎十分有效: 由表2可知,早起康复组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早期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本体的恢复,减轻了患者肌肉萎缩的程度。 强直性脊柱炎由于其治疗周期长,康复进度慢,这就决定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践证明,针对患者的病情情况和个性需求,制定并实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的治疗、康复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实际护理过程中,作为护理工作者一定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要本着对患者生命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事无巨细地投入大量繁杂的护理工作,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尽职尽责、守护到底。 参考文献: [1]吴鸣.强直性脊柱炎37例行为治疗及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1(24). [2]王俊祥.顾光,陈海英,等.血小板参数与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医药,2008(04). [3]陈飞艳.陈远,何永姬,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医嘱依从性对疗效的影响[J].现代医院,2009(01). [4]王馥循,施星芬.益赛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观察和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1(03). 猜你喜欢: 1. 2017大病救助政策规定 2. 治疗类风湿药酒配方 3. 风湿免疫科实习心得 4. 风湿免疫科实习心得体会 5. 写给医院的道歉信

中国风湿病学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是与 万方签的独家代理协议,只能在万方上 下载最新的文章。目前万方上最新是 2016年第9期刊。

1、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为因为审稿手续繁琐。根据查询相关信息,审稿慢自身格式要求严格,投稿者难以达到杂志水准。2、审核周期长,需经过多位评审后才可发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