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学位论文有通讯作者吗

发布时间:

学位论文有通讯作者吗

什么事通讯作者

不是,外文一般是

小红书App标记我的生活打开看看淘淘论文淘淘论文关注发论文必须有通讯作者吗?发论文必须有通讯作者吗?发论文没有通讯作者怎么办?有的作者想要发表论文,但是没有通讯作者,不知道能不能正常发表于是来咨询我们,今天就来说一说这个问题。发论文作者可以有通讯作者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当然也可以有独立作者。一般来说必须得是对论文有贡献的人才可以署名。如果没有贡献就署名,这属于学术不端。等于侵占了别人的学术成果,并不值得提倡。很多作者发论文的时候都不知道通讯作者这一栏怎么写,因为有的作者是没有导师指导的,只是自己发的小论文。那这一块要怎么写呢?其实很简单,没有你就不写,就是你一个人兼任了就完了,通讯作者主要是表示,如果编辑要联系的话,能找到作者,一般多见于多位作者的时候,需要有一个人来跟编辑联系。所以顾名思义叫做通讯作者。而如果是多人发的论文,那么通讯作者往往是由老师来担任的,通讯作者要担负责这篇论文的学术责任和法律责任。有的时候还要承担版面费。这种情况常见于学校课题组里面有导师为主导带领几个学生一起发表的论文,有的时候也算是课题组的成绩。拿了基金的话,这也算项目的成绩。但是很多作者他没有这种情况他可能还是本科生,或者他在读研就是平时发的一篇小论文,本科生是不存在导师制的。可能是为了保研,可能是为了拿奖学金发的一篇小论文,有可能老师看过有可能根本就没有老师看过,他就是自己写的。这种情况下没有必要非得生拉硬凑一个通讯作者出来。直接自己就成为独立作者就完了,反正只有你一个人编辑想找你也很方便。但是到了硕士和博士阶段,这个情况可能就会不一样了。一般来说到了这个阶段,论文就会比较重要。往往都需要导师的指导,那么特别是毕业论文,这种老师不挂名不签字你都毕不了业。哪怕运气不好遇到了放养型的导师,他什么都不管,但是也得有他的签字,他得担任通讯作者学生这篇论文才能够达到毕业条件。那么发表论文的时候。就得带上导师的名字,他得认可他得签字,或者说他有知情权,不可能说偷着发了一篇论文还带上导师的名字,如果这种情况被导师知道的话,他完全可以要求撤稿。所以发论文不是必须得有通讯作者,在发普刊的时候经常就没有通讯作者,但是发表核心期刊期刊或者是SCI期刊的时候,或者一些等级比较高的期刊,那么可能是需要通讯作者的,这个就看作者的个人情况而定了。发布于 01-05说点什么...11分享

1、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等。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通讯作者常由诸作者中在论文所属领域最有权威者所充当,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通讯作者后面会加星号,脚注也会有注明,杂志社一般跟通讯作者联系。

2、第一作者:

就是文章的第一个名字,一般第一作者是该论文的主要完成者,包括实验,论文撰写等等方面。第一作者在创新性作品如科研论文、专利、调研报告等等的署名中,对于多个作者共同完成的情况,对作品贡献最大的人的名字通常署名在最前面。特别对于科研论文的署名,各期刊都有更细致的规定;而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显然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

3、通讯作者未必是第一作者,但第一作者可以是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多数情况和第一作者是同一个人,只有在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不一致的时候,才有必要在文章脚注中附加通讯作者的标识。

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区别:

一、从定义来说

1、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

他要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咨询等。实际上如果从知识产权上来说,研究成果算是通讯作者的。通讯作者的好处是能和外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

2、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此作者不仅有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 (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本文的智力贡献)。

二、从条件来说

1、通讯作者

是SCI论文的法定负责人。一般情况下,SCI论文的通讯作者对这篇论文负有责任,包括学术责任和法律责任。因而,通讯作者也是论文的主要受益人之一。

也可以这么说,论文的第一作者是这项科研成果的主要贡献者,而论文的通讯作者是这项成果的责任者和受益人。

在这种情况下,要是这项研究成果涉及到专利,那么这个专利是属于通讯作者或者单位。

2、第一作者

必须是实验设计的主要参与者。在一个科研项目立项后,假如需要几个科研人员参与,其中必定有一个主要的科技人员进行项目的具体设计,包括试验用的各种材料,时间进程表等具体细节。

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要我对植物致病疫霉族的有性孢子的萌芽条件和机理做有关研究。

导师只是提出一个研究方向,至于如何进行研究,他只是提醒我多找参考资料。

在接到导师的研究课题,就找参考资料,根据有关资料,设计实验程序,通知实验室的一位技术员购买各种试验用的试剂和设备。

在获得试验结果发表论文时,我理所当然是第一作者。

岩土力学期刊有通讯作者吗

单红仙,刘晓磊,贾永刚(通讯作者),郑杰文. 黄河口沉积物固结过程电阻率监测研究. 岩土工程学报,待刊杨秀娟,贾永刚,单红仙,吴? 琼,刘? 辉,水动力作用对黄河口沉积物强度影响的现场试验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10,32(4):常方强,贾永刚,郭秀军等,黄河口粉土液化过程的现场振动试验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9,31(4):609~616常方强,贾永刚,涂帆,波浪引起海床土体液化的概率研究,水利学报,2009,40(4):449-456常方强,贾永刚,张建等,黄河水下三角洲硬壳层特征及其液化过程研究,工程地质学报,2009,,17(3):349~356常方强,贾永刚(通讯作者),常方伟,波浪作用下黄河口埕岛海域海床非均匀液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河口海岸方向),2009,3:83-89常方强,贾永刚(通讯作者). 黄河口埕岛海域土性特征的统计分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28(6):35~39张衍涛,常方强,孟祥梅,张建,贾永刚(通讯作者),黄河口埕岛海域表层沉积物土性的区域变化及其机理分析,海洋科学进展,2009,27(3):351-357单红仙,郑杰文,贾永刚(通讯作者),张民生,刘晓磊. 黄河口粉质土沉积物侵蚀性动态变化试验研究. 海洋学报,2009,31(4):112~119杨秀娟,贾永刚(通讯作者),刘红军,单红仙.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超固结特征及其成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9(5):30~34常方强,贾永刚(通讯作者),黄河水下三角洲海底管线差异沉降的安全性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39(2):281-284杨秀娟,贾永刚(通讯作者). 黄河三角洲粉质土前期固结压力的探讨. 华东师范大学(自然版),2009,(3):146~152常方强,涂帆,贾永刚,城市主干道软基处理的现场试验研究,华侨大学学报,2009陈友媛,赵文娟,贾永刚,许国辉,黏粒和有机体对黄河口潮间带沉积物微团聚体的影响,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29(1):31-38陈友媛,高丽,刘红军,许国辉,贾永刚,生物洞穴对黄河口土样扰动试验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39(6):1295-1300郎印海,贾永刚,刘宗峰,高振会,王鑫平,黄河口水中多环芳烃(PAHs)的季节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38(4):640-646侯晓东,郭秀军,贾永刚,孟庆生,基于探地雷达回波信号获取土壤中污染物含量的研究进展,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3):962-968贾永刚,侯晓东,郭秀军,单红仙,利用探地雷达确定土中污染物含量的研究,湖南大学学报,2008,35(11):50-56常方强,贾永刚,孟祥梅等,波浪引起埕岛海域海床液化程度分区,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8. 28(2):37-43常方强,孟祥梅,刘景昆,何峰,贾永刚,黄河口埕岛海域土性特征的统计分析,海洋地质与第四纪,2008,28(6):35-42张建,常方强,贾永刚,黄河水下三角洲海底管道沉降量确定方法研究,海岸工程,2008.27(3):39-46贾永刚,常方强,孟祥梅等,黄河口埕岛海域海床波致液化模糊综合评判,《工程地质学报》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2008杨秀娟,贾永刚,远航,张建,张衍涛,冯春健,黄河口裸置管线对海床土影响范围实例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8,28(6):27-33黄河口海底裸置管线对海床土强度影响实例研究,杨秀娟,贾永刚,远航,张建,张衍涛,冯春健,海岸工程,2008,28(6)27-34单红仙,刘涛,陈友媛,贾永刚,波浪载荷导致黄河口潮坪沉积物垂向运移现场观测研究,工程地质学报,2008(16):216-222戴茜、单红仙、孟祥梅、夏欣、崔文林、贾永刚(通讯作者),基于电阻率测定海水悬沙含量试验研究,海洋学报,2008,30(5):137-142常方强,涂帆,贾永刚,Verhulst模型在预测软基路堤沉降中的应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增1:3122-3126单红仙、秦昊、贾永刚,黄河三角洲堤前泥沙起动现场观测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37)5:825-828陈友媛、刘道彬、贾永刚、刘红军、刘小丽,生物活动对黄河口潮滩表层沉积物扰动作用的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37)5:829-833许国辉、尹晓慧、王秀海,浅表土体强度对黄河水下三角洲微地貌形成的控制作用,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37)4:657-662贾永刚,董好刚,单红仙,刘小丽,许国辉,黄河口海床硬壳成因机制研究,岩土力学,2007,28(10):2029-2035陈友媛,刘红军,贾永刚,循环荷载作用下海床结构性土的液化渗流机理定性研究,岩土力学,2007(28)8:1631-1635张建民,单红仙,贾永刚,刘红军,许国辉, 黄河口快速沉积海床土在波浪和潮波作用下的孔压响应及固结过程试验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8)7:1369-1375郭秀军,张志阔,贾永刚,黄河口粉土的电性特征及其工程地质意义,岩土力学,2007,28(3):593-598贾永刚 栾海晶,振动导致黄河口粉质土物理力学指标与起动流速的变化,岩土力学,2007,28(6):1123-1128郑琳,崔文林,贾永刚,海洋倾倒导致生态环境变化实例研究,海洋环境科学,2007, 26(5):413-417纪大伟、杨建强、高振会、贾永刚,莱州湾西部海域枯水期富营养化研究,海洋环境科学,2007, 26(5):427-430张珂,贾永刚,刘正银,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基承载力的确定,岩土力学,2007(28)2:0420-0422刘小丽,刘红军,贾永刚,黄河三角洲饱和粉土层地震液化判别方法及液化特征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增1:1-7冯玉岩,郭秀军,贾永刚,魏丽,郭健,黄河口粉土层震动响应过程的电性变化反映,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增1:3271-3276孟庆生,楚贤峰,郭秀军,高分辨率数据处理技术在近海工程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3:1006-1010马志杰,孟庆生,贾永刚,循环荷载作用下黄河口海床土的动力响应数值模拟研究,中国水运,2007(7)4:68-70顾莹莹,高孟春,贾永刚,王延敦,李丹,海绵铁还原水中硝酸盐的初步研究,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22(7):1-4董好刚,张卫明,贾永刚,循环荷载导致黄河口粉质土成分结构变异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2006,26(3):133-141刘红军,张民生,贾永刚,波浪导致的海床稳定性分析,岩土力学,2006,27(6):986-990贾永刚,杨秀娟,安英杰,透水与隔水夹层对粉质土液化影响试验研究,工程地质学报,2006,14(1):52-59单红仙,张建民,贾永刚,黄河口快速沉积海床土固结过程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8):1676-1682单红仙, 段兆臣, 刘正银, 贾永刚,黄河口潮坪粉质土重复振动液化与效果研究,水利学报,2006,37(1):75-81周其健 贾永刚 马德翠,黄河口潮滩粉土体固结非均匀性研究,岩土力学,2006,27(7):1147-1152马安青,单红仙,贾永刚,陈勇,基于VB的高速公路工程地质信息查询系统的建立,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马安青,贾永刚,单红仙,王一谋,基于GIS贺兰山两侧沙漠边缘带近二十年来土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水土保持通报,2006,25(6)33-39聂新华,郎印海,贾永刚.胶州湾河口沉积物中耗氧有机物的释放研究.海洋环境科学.,2006郎印海,聂新华,贾永刚.零价铁渗透反应格栅原位修复地下水中氯代烃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土壤. 2006(38)2:23-28郭秀军,贾永刚,黄潇雨,基于电性变化进行黄河水下三角洲饱和粉土触变过程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增):1-6单红仙? 孟祥梅? 贾永刚,振动导致黄河口海床渗透性变化研究,岩土力学,2005,26(增刊):73-78Guo Xiujun, Huang Xiaoyu, Jia Yonggang, Forward Modeling of different types of landslides with multi-electrode electrical method, Applied Geophysics(Journal of the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2005,2(1):14-21马媛,高振会,贾永刚(通讯作者)等,海上石油开采导致生态环境变化实例研究,海洋学报,2005(27)5:54-59刘红军,王小花,贾永刚,乔社,张洪岗,黄河三角洲饱和粉土液化特性及孔压模型试验研究,岩土力学2005,26(增刊):83-87贾永刚,周其健,马德翠,生物活动对海床沉积物工程地质特征改造研究,工程地质学报,2005,13(1):49-56贾永刚, 史文君, 单红仙,许国辉, 郑建国, 刘红军,黄河口粉土强度丧失与恢复过程现场振动试验研究,岩土力学,2005,26(3):351-358郭秀军,武瑞锁,贾永刚,李鸿江,不同土壤中含油污水污染区的电性变化研究及污染区探测,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20(2):402-406李鸿江,郭秀军,金春姬,贾永刚,魏丽,垃圾填埋场渗漏电学监测系统设计及室内模拟试验,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27(4):311-313郭秀军,贾永刚,黄潇雨等,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确定滑坡面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0):1662-1669贾永刚,霍素霞等,波浪导致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物强度变化现场试验研究,岩土力学,,2004, 25(6):876-882金春姬,李鸿江,贾永刚等,电动力学法修复土壤环境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26(5):341-345乔志香,金春姬,贾永刚等,重金属污染土壤电动力学修复技术,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5(6):80-83许国辉,贾永刚,郑建国,刘媛媛,黄河水下三角洲塌陷凹坑构造形成的水槽试验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4,24(3):37-40单红仙,刘媛媛,贾永刚,许国辉,水动力作用对黄河水下三角洲粉质土微结构改造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4,26(5):654-658贾永刚,王俊超等,差异水动力导致黄河口粉质土微结构分形特征变化实例研究, 海洋科学进展,2004,22(2):177-184单红仙,秦建敏,贾永刚,青岛港木质高桩码头边形破坏监测与预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3): 1-7彭轩明,贾永刚等,长江三峡工程库区龙王庙滑坡群稳定性分析及整治,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No.2贾永刚,付元宾等,水动力条件差异导致潮坪分形特征变化实例研究,海洋学报,2003, 25 (3): 59-67许国辉,单红仙,贾永刚,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物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中孔压变化实验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3, Vol. 33(1): 80-86霍素霞,许国辉,贾永刚,黄河三角洲土体非均匀性及对底坡微地貌形成影响,工程地质学报,2003, Vol. 11(2): 138-142许国辉,单红仙,贾永刚,风暴浪导致的黄河口水下土体破坏试验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3, 33(5):675-679郭秀军,刘涛,贾永刚等,土的工程力学性质与其电阻率关系实验研究,地球物理进展, Vol. 18, No.1, 2003, 151-155王卫平,王东生,佘宗莲,陈宗团,贾永刚,青岛城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UEGIS)的设计与实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3, Vol. 33(4): 587-594贾永刚,广红,GIS和SDSS在高速公路选线之中的应用,地球科学,2001,26(6):1~8.单红仙,贾永刚等,波浪诱发的黄河口水下斜坡失稳破坏研究,地学前缘,2001,Vol.8,No.2贾永刚,刘红军等,苏丹膨胀土工程地质研究,清华大学学报, 2000 博士后研讨会增刊(EI), 70-73许国辉,曹雪晴,常瑞芳,贾永刚,黄河口水下三角洲塌陷凹坑地貌形成机制探讨,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0, Vol. 20, 66-70贾永刚,单红仙,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失稳破坏研究,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0,Vol.11, No.1, 1-5贾永刚,方红琪,青岛城市地质环境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1999,Vol.10, No.2,45~52贾永刚,方鸿琪,青岛城市地质环境工程适宜性系统分析,地球科学,1999,Vol.24, No.6,1~8贾永刚,孙永福等,胶州湾工程地质环境评价与区划,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Vol.19, No.3,121~126贾永刚,刘红军,青岛城市地质环境系统稳定性研究,环境地质研究,第四辑,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176~180刘红军,贾永刚,深基坑支护设计弹性抗力有限元法,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9,Vol.29, No.1, 309~313刘红军,贾永刚,探地雷达在大范围场区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以苏丹喀土穆炼油厂为例,工程勘察,1999,No.1,69~71贾永刚,谭长伟,地质环境特征及工程适宜性与选择性分析,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7,Vol.27, No.2,212~217单红仙,贾永刚,青岛第四纪沉积物工程地质研究,工程勘察,1997,No.5,19~22贾永刚,单红仙,青岛地质灾害研究,海洋科学,1996,No.2,52~55孙永福,贾永刚,青岛保税区软土地基强夯处理,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6,Vol.26, No.3,84~90贾永刚,孙永福,胶州湾环境与工程建设,海岸工程,1996,Vol.15, No.1贾永刚,单红仙,三峡及邻区晚第三纪以来构造应力场特征探讨,海洋科学,1995,No.2,36~40贾永刚,单红仙,崂山旅游区地质灾害类型、成因、分布研究,海洋科学, 1995,No1,64~67贾永刚,贾信远,方志海,青岛地铁沿线花岗岩风化规律研究,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5,Vol.25,No.3,368~374.贾永刚,青岛地铁工程岩体质量评价方法探讨,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4,Vol.24,增刊,3~8.贾永刚,三峡及邻区上限发震水平预测研究,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3,Vol.23,增刊,68~75.贾永刚,三峡及邻区潜在震源预测,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2,Vol.22,No.4,90~96.贾永刚,三峡及邻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成因,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34~38.贾永刚,沈渭铨,黄河三角洲前缘的短周期内波,L.D.赖特,杨作升,B.D.博恩霍尔德等(译文),河口沉积动力学研究文集(一)黄河口水下底坡不稳定性,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125~132.薄景山、贾永刚,论仙女山地区构造应力场的演化及对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的影响,长春地质学院学报(长江三峡工程专集),1988,25~31.薄景山、李同录、贾永刚,水库地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长春地质学院学报(长江三峡工程专集),1988,54~59.谭周地、李同录、刘树田、贾永刚、薄景山,长江三峡水库库首区断裂壤中汞气分布特征及断裂活动性分析,长春地质学院学报(长江三峡工程专集),1988,18~24.

发表期刊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5篇。1. 高强, 郭杏林, 扬海天. 遗传算法求解粘弹性反问题.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40(6): 664-668, 2000. 2. Yang HaiTian, Gao Qiang, Guo XingLin, Wu ChengWei. A new algorithm of time stepping in the non-linear dynamic analysis. Communications in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17(9): 579-611, 2001. 3. Yang HaiTian, Gao Qiang, Guo XingLin, Wu RuiFeng. A new algorithm of time stepping in dynamic viscoelastic problem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22(6): 650-657, 2001. 4. Yang HaiTian, Gao Qiang. A precise time stepping scheme to solve hyperbolic and parabolic heat transfer problems with radiative boundary conditio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39(7): 571-577, 2003. 5. 林家浩, 高强, 钟万勰. 分层岩层介质中平稳随机地震波传播的精细解法. 岩土力学, 24(5): 677-681, 2003. 6. 钟万勰, 林家浩, 高强. 分层介质中非平稳随机波的精细求解.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1(1): 2-8, 2003. 7. Gao Qiang, Zhong WanXie, Howson W P. A precise method for solving wave propagation problems in layered anisotropic media. Wave Motion, 40(3): 191-207, 2004. 8. Zhong WanXie, Lin JiaHao, Gao Qiang. The precise computation for wave propagation in stratified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60(1): 11-25, 2004. 9. Zhong WanXie, Wu ZhiGang, Gao Qiang, Leung A Y T, Williams F W. Modal synthesis method for norm computation of H-infinity decentralized control systems I.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25(2): 123-134, 2004. 10. Zhong WanXie, Wu ZhiGang, Gao Qiang, Leung A Y T, Williams F W. Modal synthesis method for norm computation of H-infinity decentralized control systems II.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25(2): 135-143, 2004. 11. 薛齐文, 杨海天, 高强. 一种时域精细算法求解二维双曲热传导问题.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 12(3): 225-232, 2004. 12. 吴志刚, 高强. Hamilton系统特征值问题的摄动方法及其应用. 振动工程学报, 17(1): 7-10, 2004. 13. 吴志刚, 高强. 特征值摄动法估计区间系统的最小H-Infinity范数. 力学学报, 36(6): 1-5, 2004. 14. 钟万勰, 吴志刚, 高强. 广义卡尔曼-布西滤波算法识别系统参数.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1): 1-7, 2004. 15. Gao Qiang, Lin JiaHao. Stationary random waves propagation in 3D viscoelastic stratified solid.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26(6): 785-796, 2005. 16. Wu ZhiGang, Gao Qiang. Eigenvalues estimation for interval Hamiltonian system in H-infinity robust filter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1(1): 84-96, 2005. 17. 吴志刚, 高强. 参数摄动H-Infinity滤波系统的最优性能指标计算. 计算力学学报, 22(2): 165-169, 2005. 18. 钟万勰, 高强. WKBJ近似保辛吗?. 计算力学学报, 22(1): 1-7, 2005. 19. Gao Qiang, Lin JiaHao, Zhong WanXie, Howson W P, Williams F W. A precise numerical method for Rayleigh waves in a stratified half spa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67(6): 771-786, 2006. 20. Gao Qiang, Lin JiaHao, Zhong WanXie, Howson W P, Williams F W. Random wave propagation in a viscoelastic layered half spa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43(21): 6453-6471, 2006. 21. Gao Qiang, Howson W P, Watson A, Lin JiaHao. Propagation of non-uniformly modulated evolutionary random waves in stratified viscoelastic solid.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24(2): 213-225, 2006. 22. Lu Feng, Gao Qiang, Lin JiaHao, Williams F W. Non-stationary random ground vibration due to loads moving along a railway track.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98(1-2): 30-42, 2006. 23. Gao Qiang, Lin JiaHao, Zhong WanXie, Williams F W. Propagation Non-stationary Random Waves in Viscoelastic Stratified Solids.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33(8): 444-453, 2006. 24. Zhang HongWu, Gao Qiang, Zhong WanXie. Variational principle and mechanical computation for energy bands of periodic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Multiscale Computational Engineering, 4(1): 3-18, 2006. 25. 钟万勰, 高强. 约束动力系统的分析结构力学积分.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4(3): 193-200, 2006. 26. 赵潇, 杨海天, 高强. 时域自适应精细算法求解对流热传导问题. 计算物理, 23(4): 451-456, 2006. 27. 钟万勰, 高强. 时间-空间混和有限元.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5(1): 1-7, 2007. 28. 高强, 钟万勰, 林家浩. 分层介质中Love波的扩展W-W算法. 固体力学学报, 28(2): 132-136, 2007. 29. 隋永枫, 高强, 钟万勰. 线性哈密顿系统的本征摄动法. 应用力学学报, 24(1): 1-5, 2007. 30. Wu ZhiGang, Gao Qiang. Eigenvalue problems of linear Hamiltonian systems arising from H-infinity filtering.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304(3-5): 450-465, 2007. 31. Gao Qiang, Lin JiaHao, Zhong WanXie, Howson W P, Williams F W. Propagation of partially coherent non-stationary random waves in viscoelastic layered half-space.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8(4): 305-320, 2008. 32. Gao Qiang, Lin JiaHao, Zhong WanXie, Howson W P, Williams F W. Isotropic layered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excited by stationary random wa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46(3-4): 455-463, 2009. 33. 高强, 钟万勰. Hamilton系统的保辛-守恒积分算法.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7(3): 193-199, 2009. 34. 高强, 谭述君, 张洪武, 钟万勰. 基于对偶变量变分原理和两端动量独立变量的保辛方法.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7(2): 97-103, 2009. 35. Peng HaiJun, Gao Qiang(通讯作者), Wu ZhiGang, Zhong WanXie. Symplectic multi-level method for solving nonlinear optimal control problem.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31(10): 1251-1260, 2010. 36. 高强, 谭述君, 张洪武, 林家浩, 钟万勰. 基于对偶变量变分原理和两端位移独立变量的保辛方法. 计算力学学报, 27(5): 745-751, 2010. 37. 高强, 彭海军, 吴志刚, 钟万勰. 非线性动力学系统最优控制问题的保辛求解方法.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8(1): 1-7, 2010. 38. 高强, 钟万勰. 有限元、变分原理与辛数学的推广.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8(4): 289-296, 2010. 39. 谭述君, 高强, 钟万勰. Duhamel项的精细积分方法在非线性微分方程数值求解中的应用. 计算力学学报, 27(5): 752-758, 2010. 40. 彭海军, 高强. 线性非齐次常微分方程两端边值问题精细积分法.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50(4): 475-480, 2010. 41. 姚伟岸, 杨海天, 高强. 平面粘弹性问题的辛求解方法. 计算力学学报, 27(1): 14-20, 2010. 42. 彭海军, 高强(通讯作者), 吴志刚, 钟万勰. 非线性轨迹优化问题的保辛自适应求解方法. 应用力学学报, 27(4): 732-739, 2010. 43. 彭海军, 高强(通讯作者), 张洪武, 吴志刚, 钟万勰. 输入受限LQ控制的参变量变分原理和算法. 力学学报, 43(3): 488-495, 2011. 44. Peng Hai Jun, Gao Qiang(通讯作者), Wu ZhiGang, Zhong WanXie. Symplectic adaptive algorithm for solving nonlinear two-point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in astrodynamics. Celestial Mechanics and Dynamical Astronomy, 110(4): 319-342, 2011. 45. Zhang HongWu, Zhang Liang, Gao Qiang. An efficient computational method for mechanical analysis of bimodular structures based on parametric variational principle. Computers and Structures, 89(23-24): 2352-2360, 2011. 46. 高强, 张腾, 钟万勰. 一维离散结构能带结构与表面态的辛分析方法. 固体力学学报, 32(4): 372-381, 2011. 47. 高强, 吴锋, 张洪武, 林家浩, 钟万勰. 大规模动力系统改进的快速精细积分方法. 计算力学学报, 28(4): 493-498, 2011. 48. 彭海军, 高强(通讯作者), 吴志刚, 钟万勰. 求解最优控制问题的混合变量变分方法及其航天控制应用. 自动化学报, 37(10): 1248-1255, 2011. 49. 高强, 姚伟岸, 吴锋, 张洪武, 林家浩, 钟万勰. 周期结构动力响应的高效数值方法. 力学学报, 43(6): 1181-1185, 2011. 50. Zhao Xiao, Yang HaiTian, Gao Qiang. A Temporally-Piecewise Adaptive Algorithm to Solve Transient Convection-Diffusion Heat Transfer Problems. 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s, 74(2): 139-159, 2011. 51. Gao Qiang, Wu Feng, Zhang HongWu, Zhong WanXie, Howson W P, Williams F W. Exact solutions for dynamic response of a periodic spring and mass structure.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331(5): 1183-1190, 2012. 52. Gao Qiang, Tan ShuJun, Zhang HongWu, Zhong WanXie. Symplectic algorithm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least action and generating func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89(4): 438-508, 2012. 53. Gao Qiang, Wu Feng, Zhang HongWu, Zhong WanXie, Howson W P, Williams F W. A Fast Precise Integration Method for Structural Dynamic Problems.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43(1): 1-13, 2012. 54. Peng HaiJun, Gao Qiang(通讯作者), Wu ZhiGang, Zhong WanXie. Symplectic Algorithms for Solving Two-Point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AIAA Journal of Guidance, Control, and Dynamics, 35(2): 653-659, 2012. 55. Zhang Jian, Gao Qiang(通讯作者), Tan ShuJun, Zhong WanXie. A precise integration method for solving coupled vehicle-track dynamics with nonlinear wheel-rail contact.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331(21): 4763-4773, 2012. 56. Zhang HongWu, Zhang Liang, Gao Qiang. Numerical method for dynamic analysis of two-dimensional bimodular structures. AIAA Journal, 50(9): 1933-1942, 2012. 57. 张洪武, 张亮, 高强. 拉压模量不同材料的参变量变分原理和有限元方法. 工程力学, 29(8): 22-27, 2012. 58. 高强, 钟万勰. 非完整约束动力系统的离散积分方法.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10(3): 193-196, 2012. 59. 隋永枫, 高强, 钟万勰. 陀螺系统时间有限元方法. 振动与冲击, 31(13): 95-98, 2012. 60. Gao Qiang, Yao WeiAn, Wu Feng, Zhang HongWu, Lin JiaHao, Zhong WanXie, Howson W P, Williams F W. An Efficient Algorithm for Computing 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One-dimensional Periodic Structures and Periodic Structures with Defects.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52(3): 525-534, 2013. 61. Gao Qiang, Tan ShuJun, Zhong WanXie, Zhang HongWu. Improved precise integration method for differential Riccati equation.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34(1): 1-14, 2013. 62. Peng HaiJun, Gao Qiang(通讯作者), Wu ZhiGang, Zhong WanXie. Efficient Sparse Approach for Solving Receding-Horizon Control Problems. AIAA Journal of Guidance, Control, and Dynamics, 36(6): 1864-1872, 2013. 63. Wu Feng, Gao Qiang(通讯作者), Zhong WanXie. A fast precise integration method for hyperbolic heat conduction problem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34(1): 1-14, 2013. 64. Peng HaiJun, Gao Qiang, Wu ZhiGang. Optimal Guidance based on Receding Horizon Control for Low-Thrust Transfer to Libration Point Orbits.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51(11): 2093-2111, 2013. 65. Zhang Liang, Gao Qiang, Zhang HongWu. An efficient algorithm for mechanical analysis of bimodular truss and tensegrity struc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 70(0): 57-68, 2013. 66. 高强, 张洪武, 张亮, 钟万勰. 拉压刚度不同桁架的动力参变量变分原理和保辛算法. 振动与冲击, 32(4): 179-184, 2013. 67. 朱宝, 高强, 钟万勰. 三维时间-空间混和有限元. 计算力学学报, 30(3): 331-335, 2013. 68. 高强, 彭海军, 张洪武, 钟万勰. 基于哈密顿动力系统新变分原理的保辛算法之一:变分原理和算法构造. 计算力学学报, 30(4): 461-467, 2013. 69. 高强, 彭海军, 张洪武, 钟万勰. 基于哈密顿动力系统新变分原理的保辛算法之二:算法保辛性质证明. 计算力学学报, 30(4): 468-472, 2013. 70. 高强, 彭海军, 张洪武, 钟万勰. 基于哈密顿动力系统新变分原理的保辛算法之三:数值算例. 计算力学学报, 30(4): 473-478, 2013. 71. 钟万勰, 高强. 传递辛矩阵群收敛于辛Lie群. 应用数学和力学, 34(6): 547-551, 2013. 72. 吴锋, 高强, 钟万勰. 有限长周期结构的密集特征值. 应用数学和力学, 34(11): 1119-1129, 2013. 73. 吴锋, 徐小明, 高强(通讯作者), 钟万勰. 基于辛理论的铁木辛柯梁波散射分析. 应用数学和力学, 34(12): 1225-1235, 2013. 74. Peng HaiJun, Gao Qiang(通讯作者), Wu ZhiGang, Zhong WanXie. Fast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Algorithm for Large-Scale Dynamics Systems. Shock and Vibration, 2014(ID 508954): 1-13, 2014. 75. Wu Feng, Gao Qiang(通讯作者), Xu XiaoMing, Zhong WanXie. Expectation-based approach for one-dimensional randomly disordered phononic crystals. Physics Letters A, online. 76. Yu Bo, Yao WeiAn, Gao XiaoWei, Gao Qiang. A combined approach of RIBEM and precise time integration algorithm for solving transient heat conduction problems. Numerical Heat Transfer Part B, 65: 155-173, 2014. 77. Yu Bo, Yao WeiAn, Gao Qiang(通讯作者). A precise integration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for solving transient heat conduction problems with variable thermal conductivity. Numerical Heat Transfer Part B, 45: 472-493, 2014. 78. 彭海军, 高强, 吴志刚. 最优轨迹规划方法及其平动点航天器编队均衡耗能重构应用. 计算力学学报, 31(1): 18-24, 2014. 79. 毛翎, 姚伟岸, 高强, 钟万勰. 空间各向异性弹性问题的八节点理性单元. 计算力学学报, 31(1): 31-36, 2014. 80. Zhang Liang, Gao Qiang, Zhang HongWu. Large displacement analysis of 2-D bimodular structures based on co-rotational approach and parametric variational princip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接受. 81. Peng HaiJun, Gao Qiang(通讯作者), Zhang HongWu, Wu ZhiGang, Zhong WanXie. Parametric Variational Solution of LQ Optimal Control Problems with Control Inequality Constraint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接受. 82. 毛翎, 姚伟岸, 高强, 钟万勰. 空间各向异性弹性问题的二十节点理性单元. 应用数学和力学, 接受.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和《岩土工程学报》(包括《岩土力学》)是岩土界的3大王牌期刊。据我投稿经验:录用难易程度《岩土力学》<《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是本行业最权威的学报。

杨平,男,1964年8月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兼省级土木工程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所所长,是江苏省教学名师,省“六大人才高峰”入选对象、省“青蓝工程“中轻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首届杰出岩土工程师,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部、省级及横向科研项目6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厅级二等奖2次,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主持省级精品课程1门,在国家级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89篇,其中18篇论文获省级优秀论文二、三等奖或被SCI、EI、ISTP收录,主编和副主编出版规划教材5部,其中获省级奖2部。2003年曾赴俄罗斯沃罗涅日建筑工程大学和沃罗涅日林业工程大学进行短期学术交流与访问,2005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 社会兼职 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ISSMGE)TC17(地基处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多国岩土工程灾害与修复委员会成员,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常务理事、环境岩土工程分会理事,华东基础力学与工程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工程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教育工作委员会江苏分会委员,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土建类委员,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地震学会理事、南京林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机械工业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建筑类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编委,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森林工程”编委。研究方向:环境岩土与地下工程、路基工程及地基处理、工程项目管理。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获奖情况1. “第五届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92. “基于创新和应用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1),20093. "冻结壁强度及其参数研究",能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负责人,19924. “南京地铁冻融土物理力学性能及人工冻结关键技术研究”,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技术负责人,20065. 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004;6.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2004;7. “土力学” 课程获江苏省省极精品课程,负责人,20088. 主编出版的《土力学》教材获第二届全国林业教育学会优秀教材奖,2008;9. 副主编出版《建设法规》获第六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二等奖,2004;10. “井塔箱基开裂机理及治理技术”,获安徽淮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11. 指导的2007届研究生朱逢斌论文获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2008;12. 指导本科生(何文龙)获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二等奖,200413. 指导本科生(吴伟扬)获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二等奖,200514. 指导的2007届研究生朱逢斌获江苏省土木工程优秀毕业研究生,200715. 指导的2008届研究生孙洪岩获江苏省土木工程优秀毕业研究生,200816. 指导的2009届研究生胡俊获江苏省土木工程优秀毕业研究生,200917. 获江苏省首届杰出岩土工程师,2009主要科研成果1. 冻结壁强度及其参数的研究,国家攻关(75120404)部级鉴定,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国际领先,获能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负责人;2. 南京地铁冻融土物理力学性能及人工冻结关键技术研究,南京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项目(D1-XY01-2100-0206),江苏省科技厅鉴定,国际先进水平,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3. 特殊条件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人工冻结技术研究,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已验收,主持;4. 城市软土地下空间开发引起周围地表、建筑物和构筑物变形、沉降的预测理论和控制技术,江苏省 “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已验收,主持;5. 高流速地下水地层冻结壁形成规律研究,煤炭部科学基金项目(建97),验收优秀,主持;6. 冻土爆破机理试验研究煤炭部基金项目,已验收,主要参加者;7. 井塔箱基开裂机理及治理技术煤炭部项目、部级鉴定,国际先进水平,主要参加者;8. 原状冻土与扰动冻土力学性能差异性研究,煤炭优秀青年基金项目,验收,主持;9. 人工冻土冻胀、融沉特性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研究,江苏省高校自然基金(02KJB220002),验收,主持10. 深大基坑新型咬合桩支护技术研究及应用,建设厅鉴定,国际先进水平,主持11. 液压升降整体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住房与建设部技术规程, 主要参编人12. 住宅全装修产业化体系研究,省建设厅鉴定,国内领先水平,主持主要教学工作: 本科生《土力学》、《基础工程》,研究生《环境岩土与地下工程专论(专题)》、《高等土力学》, 《城市地下工程》等主要在研科研及科技服务项目1.植被根系固坡机理及生态边坡稳定性研究(200802980005),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9~2011,主持2.复杂环境下隧道盾构推进对邻近地下结构的影响与灾变控制研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研项目(2009-K3-2),2009~2011,主持;3.盾构隧道端头与联络通道加固方式及安全性研究,苏州市科技局苏州轨道交通专项课题(ZXJ0802),2008~20010 ,主持;4.盾构进出洞水平冻结冻土壁解冻方式及解冻规律研究,江苏省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09S_015Z),2009~20010,负责指导研究生5.复杂条件下盾构推进对邻近桩基的影响研究, 省建工局科研项目(JGJH2009-08) ,2009~2011,主持6.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二标段联络通道工程冻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上海市政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委托,2009~2010,主持7.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一标段联络通道工程冻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浙江省工程勘察院委托,2009~2010,主持8.高淳湖滨路改造工程施工监测, 高淳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办公室委托, 2009~2010,主持9.临水高填土路堤加宽加高关键技术研究,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委托,2009~2010,主持10.杭州庆春路过江隧道更换盾尾液氮冻结方案制定和实测研究,中铁隧道集团委托,2010,主持11.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苏州高速站站基坑监测与咨询,中交隧道局第五工程公司委托,2009~2010,主持12 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同泾公园站基坑监测,上海机施公司委托,2009~2010,主持13.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GZH-6标盾构井施工监测与咨询,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委托,2009~2010,主持14.浅埋暗挖隧道穿越薄富含水层冻结施工技术研究, 中铁隧道集团委托, 2009,主持15.水西门大街纪念馆地下过街通道监测,建邺区建设局委托,2009~2010,主持16.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GZH-6标明挖段及U型槽基坑施工监测与咨询,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委托,2010~2011,主持近五年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论著1. Ping Yang & Feng-Bin Zhu ,Application of Freezing Method to Recover Tunnel Accident in Complex Stratum of Nanjing Subway,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for Disaster Mitigation & Rehabilitation , 2005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ISBN 981-256-469-1. ISTP收录 第一作者2.Ping Yang, Jie-ming Ke, J.G. Wang, Y.K. Chow and Fen-bin Zhu,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rost heave with coupled water freezing, temperature and stress fields in tunnel excavation, Comput and Geotechnics,2006,33(6-7)EI SCI收录3.城市隧道及邻近地下结构施工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研究,铁道建筑,2007,NO2,通讯作者4.小型刚度劲性水泥土墙基坑支护机理模型试验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31(3),第一作者5.盾构隧道开挖对邻近桩基影响数值分析,岩土工程学报,2008,NO2,EI收录,通讯作者6.Dai Zhaohua, Yang Ping. (2007). “Evolutional Motivity of Enterprise-level Project Management Mechanism System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Proceedings of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truction and Real Estate Management (ICCREM), 21st-22nd August, 2007. University of the West of England, Bristol, UK.7.土工格栅增强填石路堤稳定性的作用机理及应用,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36(6),通讯作者8.水压力对填石路堤稳定性的影响,生态环境,2008,17(2),通讯作者9.人工冻土融沉特性试验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2(4),通讯作者10.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冻土融沉系数预测方法研究,森林工程,2008,24(5),通讯作者11.地铁隧道盾构施工参数对地表沉降影响的实测研究,湖南大学学报,2008.35(11),通讯作者12.GM(1,1)模型在地表沉降预测中的应用,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8.21(4),袁云辉,通讯作者13.基于创新和应用能力培养的土力学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NO314.不同因素对浅表土冻结温度的影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33(4),通讯作者15.城市地铁隧道对结构物上部桩基的影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33(4),通讯作者16.冻融作用对粘土力学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9,31(11),EI收录,通讯作者17.盾构隧道进洞端头人工冻结加固温度实测研究,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 2009,10(6) EI收录, 第一作者18.盾构出洞水平冻结解冻温度场三维有限元分析,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 2009,10(6) EI收录,通讯作者19. 地铁车站交通疏解钢便桥数值分析研究,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4),通讯作者20. 盾构始发端头化学加固加固范围及加固工艺研究,铁道建筑,2010,NO2,通讯作者21. 深基坑复杂条件下施工变形控制及周边环境监测分析,铁道建筑,2010,NO4,通讯作者出版教材专著:1.《建设法规》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副主编,2002 ,2009第二版2.《土木工程合同管理与索赔》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主编2003.63.《土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05.8 ,主编 4.《工程合同管理》人民交通出版社,主编2007.15.《土木工程提高型实验教程》,2009.6,主编指导在读研究生(2010年):博士9名,硕士15名,工程硕士10名。联系方式:办公电话:E-MAIL:,, 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龙蟠路159号 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院 (210037)

sci论文必须有通讯作者吗

如果从知识产权上来说,研究成果算是通讯作者的通讯作者享有全文知识产权,第一作者享有自己制作部分知识产权。因为,通讯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等。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此作者不仅有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本文的智力贡献)。

通讯作者多数情况和第一作者是同一个人,这样的话实际上是省略了通讯作者。只有在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不一致的时候,才有必要加通讯作者。通讯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等。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通讯作者的好处是能和外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一些杂志会约你申稿,写综述。这些会大大地提高你在科学界的地位。 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

SCI论文发表当然是第一作者的含金量高,所以你选一个好的导师,然后写论文

1、关于SCI论文的法定负责人也即你所说的版权的负责人。一般情况下, SCI论文的通讯作者对这篇论文负有责任,包括学术责任和法律责任。因而,通讯作者也是论文的主要受益人之一。也可以这么说,论文的第一作者是这项科研成果的主要贡献者。2、而论文的通讯作者是这项成果的责任者和受益人。在这种情况下,要是这项研究成果涉及到专利,那么这个专利是属于通讯作者或者单位。因为,通讯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等。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3、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此作者不仅有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本文的智力贡献)。

有通讯作者的论文格式

论文格式要求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我整理的论文格式要求,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 封面

使用学校统一格式。题目要对论文的内容有高度的概括性,简明、易读,字数一般在20个字以内,并附上英文。

2. 摘要和关键词

中、英文两个摘要应简要说明论文所研究的内容、目的、方法、主要结论和特色,一般为150—200字或单词。英文摘要的用词和语法必须准确。关键词一般为3-5个字词或单词。

3.目录

英文编制正文、图、表目录。

4.正文

英文书写,要符合一般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学年论文正文不少于20xx单词,毕业论文为6000-8000单词。正文要与学校论文要求一致。

5.注释

分为脚注、篇末注。两种注释应遵循学术规范。

一、基本格式

论文只能打印在每页纸的一面上,不得打印在正反面上。论文纸的大小尺寸为a4纸打印。侧面装订。

二、题名页

论文题名页上打印格式基本相近,中、英文对照,中文题目页在第一页,英文题目页在第二页。一般由顶部往下三分之一页处打印论文题目,论文题目都用大写字母,下隔八行打印论文调查者姓名、所属电大,再下隔八行视实际情况打上提交日期xx年xx月xx日以及课程名称:论文项目设计

上述各项内容都应打印在论文题名页的中间部位。

三、摘要及关键词页

摘要及关键词页上打印格式同论文题名页,中、英文对照,中文题目页在上,英文题目页在下。一般根据提要的内容多少安排打印。中文题目摘要采用宋体一号,加粗,摘要正文部分采用宋体,小四号。关键字题目部分采用宋体三号,加粗,关键字短语部分采用宋体,小四号。英文题目摘要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为一号,加粗,摘要正文部分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为小四。

四、致谢页

学员可以自选致谢页,一般不要求写中文。英文大标题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为一号,加粗,正文部分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为小四。

五、目录页

英文大标题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为一号,加粗,小标题部分统一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为三号,加粗。注意在右方注明对应的页号,中间虚线连接。

六、正文页

论文的正文需隔行打印,正文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为小四。大标题为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为三号、加粗字。副标题为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为三号、加粗。

七、尾注、参考文献页与附录页

尾注、参考文献页与附录页(大标题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为一号,加粗)正文部分如尾注、参考文献目录与附录可不必隔行打印,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小四。

中文关键词下空两行打印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英文标题。英文主标题首字母大写,标题中其他单词实词首字母大写,其他均为小写。

英文主标题格式:可选用本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论文英文主标题”,或手动设置(Times New Roman,四号,加粗,居中,段前段后均为0行,单倍行距)。

英文副标题格式:可选用本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论文英文副标题”,或手动设置(Times New Roman,小四,加粗,居中,段前0.5行,段后0行,单倍行距)。

英文标题下空一行为英文摘要。

“Abstract:”格式:首行缩进2字符,Times New Roman,小四,加粗。

“Abstract:”后紧接英文摘要正文。

英文摘要正文格式:可选用本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英文摘要正文”;或手动设置(Times New Roman,小四,行距为固定值20磅)。

英文摘要后空一行,另起一行列出英文关键词。

“Key words:”格式:首行缩进2字符,Times New Roman,小四,加粗。

“Key words:”后紧接英文关键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间隔,最后一个末尾不加标点。英文关键词全部小写。

英文关键词格式:Times New Roman,小四,行距为固定值20磅。

注:论文初稿完成,最好提前进行论文查重修改,这样就可以避免在学校论文查重检测修改时间不够,导致不能顺利通过检测,无法进行答辩的困境了。

(一)选定课题 题好文一半。

选题是做论文的第一道工序。题,特指课题,即研究和讨论的主要问题,需要解决的重要事情。选题并不必然就是论文的标题。选题的动机:有成果需要表达具体来说,完成学业、获取学位、晋升需要、兑现承诺、解决问题、履行职责等,都可能成为选题的动机。选题的评价是否平淡无聊,有无理论价值,前途如何,难度怎么样等,是评价选题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

选题的取舍要选意义大的问题,比如战略性问题、重大问题、热点问题、苗头性问题、典型问题、适用性强的问题等;选较新的课题,避免重复研究,当然范围标题一致并不一定必然重复;选自己有把握的课题, 即有兴趣、熟悉研究内容、占有资料、有合作条件、有时间保障的课题;投入产出大的课题,如与市场结合紧密,研究范围小、周期短,资源条件好的`课题。选题的途径比如,站在学科前沿,注意争论的焦点,引导与解释实践,用发展的观点看定论,留心日常生活。对大多数作者来说,选题来自日常积累的问题中。有关选题的辩证热题与冷题。热题适用性强、资料集中、竞争激烈;冷题往往冷中有热。新题与老题:新题面前无权威,资料少、易出偏;老题出新不易,资料多。大题与小题:大题投入小、适用性强;小题投入少、并非易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基础研究贵在创新,但创新不易;应用研究适用性强,创新不足。先找材料还是先选题:很难划定。

(二)建立假说假说,是对所研究的事物做出的假定性判断, 是形成一切通则和理论的前提,是评价一篇论文的重要指标之一。

如果只是就排列的纲目堆砌材料, 做描述性的铺陈,纵然素材丰富,文辞流畅,也难有价值。假说的结论是或然的。假说只是对未知事物或规律性的一种推测。这种推测可能被证实为真,也可能被证实为假。假说可以通过实践加以验证。假说虽然是推测性的,但是,它和缺乏科学根据的主观臆想和幻想具有本质不同,它可能在实践中被证明为真,而神话、臆想只能通过实践被证明为假。

假说的建立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提出阶段,经常使用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的方法;二是推演阶段, 经常使用逻辑推理即演绎推理方法;三是验证阶段,要求反复验证,但不绝对否定。建立假说应该遵循两条规则:一要以事实材料、科学知识为前提;二不与科学原理相矛盾,自身也不应逻辑矛盾。 可伪证性、似真性、简单性三项原则,是一些学者倡导的评价科学理论或假说的标准。正确的假说是一篇论文的灵魂。那些无意义的或无须求证的见解,或以偏概全的假设,都不是科学的假说。

1. 专题编号:五号字体;靠左。

2. 论文题目:四号字体,加粗;居中。

3. 作者姓名:五号字体;居中。

4. 作者信息:五号字体;居中;包括所在单位、所在省市名称及邮政编码,E-mail地址,电话号码。要标明二级单位(大学:院系;研究院所:处、室)。

5. 摘要:小五号字体;字数500-900字。

6. 关键词:小五号字体;关键词3~5个,用空格间隔。

7. 作者简介:五号字体。

8. 格式设置规范

8.1 页面设置:A4;页边距,左右2.5厘米,上下3厘米。

8.2 行距:1.15倍行距;论文题目后、作者姓名后、作者信息、关键字后空一行。

注:论文初稿完成,最好提前进行论文查重修改,这样就可以避免在学校论文查重检测修改时间不够,导致不能顺利通过检测,无法进行答辩的困境了。

毕业论文写作精简指导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2、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 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文内标题力求简短、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符号(问号、叹号、省略号除外)。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级。大段落的标题居中排列,可不加序号。层次序号可采用一、(一)、1、(1)、1);不宜用①,以与注号区别。文中应做到不背题,一行不占页,一字不占行。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在论文完成之后,建议大家最好借助论文查重检测系统,进行论文查重修改,有针对性的进行降重。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1 论文名称、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名、单位所在城市名、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

文稿必须包括中英文题名、中英文作者姓名、中英文作者单位名、中英文单位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必须包括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3~5个)。英文内容单独放在正文之前。

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避免使用的研究等非特定词,不使用副题名。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开头不用定冠词。

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摘要,即应包括研究目的、方法和过程、结果和结论(中文一般不少于200字),采用第三人称写法,不要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避免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文意一致,采用被动语态表述。

中文关键词选词要规范,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不能采用英文缩写。英文关键词应与中文关键词一一对应,也不能采用英文缩写。

2 正文

正文篇幅一般在8000字以内,包括简短引言、论述分析、结果和结论等内容。文中出现的外文缩写除公知公用的首次出现一律应标有中文翻译或外文全称。

文中图、表应有自明性,且随文出现,并要有相应的英文名。文中图的数量一般不超过6幅。图中文字、符号、坐标中的标值和标值线必须写清,所有出现的数值都应标有明确的量与单位。文中表格一律采用三线表。

文中有关量与单位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用单个斜体外文字母表示(国家标准中专门规定的有关特征值除外;如要表示量的状态、序位、条件等,可对该单个字母加上下角标、阿拉伯数字以及^等),避免用中文表示。

正文章节编号采用三级标题顶格排序。一级标题形如1,2,3,排序;二级标题形如1.1,1.2,1.3,排序;三级标题形如1.1.1,1.1.2,1.1.3,排序;引言不排序。

编辑老师在此也特别为朋友们编辑整理了法学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更多详情请点击法学论文。

1、文稿

应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准确,书写工整规范,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

2、题目

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不用非公知公认的缩写或符号,尽量避免用英文缩写。

3、作者、单位和脚注

作者姓名居题目下方,单位名称用括号注于作者下方,写至具体科室并注明城市和邮政编码。稿件首页的脚注处用中(英)文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简介,包括学历、职称、学衔(如院士、博导、硕导或其他学术头衔)、研究方向、本研究的基金资助项目与编号(附基金证书复印件,将优先发表)、联系电话、传真、e-mail等。

作者姓名的排列顺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再更动,作者应是:①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②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它主要内容者;③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也不宜列为作者。对文章的各主要结论,均必须至少有1位作者负责。集体署名的文章必须明确对该文负责的关键人物(通讯作者);其他对该研究有贡献者应列入志谢部分。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征得本人同意,并有证明信或本人签名。

4、摘要

本版采用结构式摘要(讲座与综述可不按此结构书写),摘要的内容应客观真实,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作者”等主语,前三部分切忌掺杂作者的主观见解、解释和评论。非公知公认的符号或术语第一次出现时应写全称。

5、关键词

论著需标引2~8个关键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主要的自由词和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也可作为关键词标出。如果最新版mesh中尚无相应的词,处理办法有:①可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②可根据树状结构表选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题词;③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排列于最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全称,如“hbsag”应标引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每个英文关键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各词汇之间用“;”隔开。

重点:数模论文的格式及要求

难点:团结协作的充分体现

一、 写好数模论文的重要性

1. 数模论文是评定参与者的成绩好坏、高低、获奖级别的惟一依据.

2. 数模论文是培训(或竞赛)活动的最终成绩的书面形式。

3. 写好论文的训练,是科技论文写作的一种基本训练。

二、数模论文的基本内容

1,评阅原则:

假设的合理性;

建模的创造性;

结果的合理性;

表述的清晰程度

2,数模论文的结构

摘要

1、问题的提出:综述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2、模型的假设:写出问题的合理假设,符号的说明

3、模型的建立:详细叙述模型、变量、参数代表的意义和满足的条件,进行问题分析,公式推导,建立基本模型,深化模型,最终或简化模型等

4、模型的求解:求解及算法的主要步骤,使用的数学软件等

5、模型检验:结果表示、分析与检验,误差分析等

6、模型评价:本模型的特点,优缺点,改进方法

7、参考文献:限公开发表文献,指明出处

8、 附录:计算框图、计算程序,详细图表

三、需要重视的问题

摘要

表述:准确、简明、条理清晰、合乎语法。

字数300-500字,包括模型的主要特点、建模方法和主要结果。可以有公式,不能有图表

简单地说,摘要应体现: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什么问题,得到了那些主要结论20xx年数学建模论文格式要求20xx年数学建模论文格式要求。还可作那些推广。

1、 建模准备及问题重述:

了解问题实际背景,明确建模目的,搜集文献、数据等,确定模型类型,作好问题重述。

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电子图书资源及纸质图书资源,查找相关背景知识,了解本问题的研究现状,所用到的基本解决方法等。

2、模型假设、符号说明

基本假设的合理性很重要

(1)根据题目条件作假设;

(2)根据题目要求作假设;

(3)基本的、关键性假设不能缺;

(4)符号使用要简洁、通用。

3、模型的建立

(1)基本模型

1) 首先要有数学模型:数学公式、方案等

2) 基本模型:要求完整、正确、简明,粗糙一点没有关系

(2)深化模型

1)要明确说明:深化的思想,依据,如弥补了基本模型的不足……

2)深化后的模型,尽可能完整给出

3)模型要实用,有效,以解决问题有效为原则。数学建模面临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不追求数学上的高(级)、深(刻)、难(度)。

能用初等方法解决的、就不用高级方法;

能用简单方法解决的,就不用复杂方法;

能用被更多人看懂、理解的方法,就不用只有少数人看懂、理解的方法。

4)鼓励创新,但要切实,不要离题搞标新立异,数模创新可出现在

建模中:模型本身,简化的好方法、好策略等;

模型求解中;

结果表示、分析,模型检验;

推广部分。

5)在问题分析推导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分析要:中肯、确切;

术语要:专业、内行;

原理、依据要:正确、明确;

表述要:简明,关键步骤要列出;

忌:外行话,专业术语不明确,表述混乱、繁琐,冗长。

4、模型求解

(1)需要建立数学命题时:命题叙述要符合数学命题的表述规范,论证要尽可能严密;

(2)需要说明计算方法或算法的原理、思想、依据、步骤

若采用现有软件,要说明采用此软件的理由,软件名称;

(3)计算过程,中间结果可要可不要的,不要列出20xx年数学建模论文格式要求论文。

(4)设法算出合理的数值结果。

5、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1)最终数值结果的正确性或合理性是第一位的 ;

(2)对数值结果或模拟结果进行必要的检验。

当结果不正确、不合理、或误差大时,要分析原因,对算法、计算方法、或模型进行修正、改进;

(3)题目中要求回答的问题,数值结果,结论等,须一一列出;

(4)列数据是要考虑:是否需要列出多组数据,或额外数据;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为各种方案的提出提供可依赖的依据;

(5)结果表示:要集中,一目了然,直观,便于比较分析。(最好不要跨页)

数值结果表示:精心设计表格;可能的话,用图形图表形式。

一、封面

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各项内容:四号宋体居中。

二、目录

目录: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章节条目:五号宋体。

行距:单倍行距关于论文格式要求及字体大小关于论文格式要求及字体大小。

三、论文题目 : 小一号黑体加粗居中。

四、中文摘要

1、摘要: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2、摘要内容字体:小四号宋体

3、字数:300字左右。

4、行距:20磅

5、关键词: 四号宋体,加粗。 词3-5个,每个词间空一格

五、英文摘要

1、ABSTRACT:小二号 Times New Roman.

2、内容字体:小四号 Times New Roman.

3、单倍行距。

4、Keywords: 四号 加粗关于论文格式要求及字体大小论文。 词3-5个,小四号 Times New Roman. 词间空一格。

六、绪论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5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七、正文

(一)正文用小四号宋体

(二)安保、管理类毕业论文各章节按照一、二、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字体格式

章:标题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一般来说,期刊论文的格式都有比较单独的要求,是各个编辑部规定的,在这里只提出一个格式要求,主要对大致形式和结构让大家有一个了解。

首先期刊的篇幅字数一般在6000-10000左右,由几个部分组成。

标题:一般会要求标题字数不超过20-30字。三号黑体居中,可以分成1或2行;段后空一行。

作者及单位:期刊论文的作者基本有4-5个,需要针对各个作者的单位进行详细展示。4号仿宋体居中,段后空0.5行

尾注:期刊论文的第一页末尾一般有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出生年月、联系方式以及研究方向,格式一般为:某某(19xx.xx—),性别,某省某某人,作者单位 学历 研究方向。

摘要与关键词:一般是先中文后英文,字数在200-400字左右,关键词3-6个。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中图分类号是根据论文研究方向得来的,在国家发布的分类号中找到自己的所属方向,标识码和编号是论文接收、定稿后编辑统一编排的,一般不需要作者填写。

二、期刊论文排版要求

期刊论文的排版一般是双栏排版,但某些期刊在投稿时不会做特别的要求,只需要进行普通的排版即可,如果有特殊要求,首先在word上找到word选项,勾选显示中的显示所有格式标记。

正文:分为引言、研究概况、结果与分析、讨论、结论等几个部分,标号统一,一般是一、1.1、1.1.1.……小四号宋体。行距1.5倍。英文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图表:图标名称以及图标内部格式、字号都有明确规定,需要在制图时查看期刊要求。

在工具栏找到布局,论文首尾添加连续分节符。

在布局中找到栏选项进行按节分栏,默认将论文分为两栏,也可以进行更加西置的调整,选择更多栏即可。

研究生论文必须有通讯作者吗

论文的通信作者能不能算第二作者?通信作者和第二作者在论文发表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作者署名位置,两者的地位不同,对作者本人的意义也完全不同,通信者的地位和作用都远远高于第二作者。通信作者能不能算第二作者?通信作者往往是指导老师或机构的负责人,这就充分体现了通讯作者的领导地位。大家要知道,通讯作者在论文发表过程中处于总指挥的地位,从字面上看,通讯作者主要负责对外联络交流事务,其实这个通讯作者更有责任,那就是论文发表过程的整体控制与管理。另一位作者是位于第一作者之后的署名,其所起的作用和对文章的贡献也是次之的,因此通讯作者与第二作者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通讯作者是指挥者,第二作者是执行者,并且两者之间间隔第一作者,因此我们不能将通讯作者与第二作者相比。一般的作者很难成为沟通作者,能成为第一作者是很不容易的。总之,越是署名的作者对作者越有利,以上就是对通讯作者不算第二作者的解答,更多的问题可咨询老师。进行论文发表时,大家需要多多了解注意事项,了解机构对论文查重系统的要求,重复率多少能够合格,最终论文的质量也需要达到出版机构所要求的标准。希望大家发表论文顺利哦!

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通讯作者是课题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 一般的,稿件上的联系人就是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第二作者没有多大的关系。

不一定。主要看指导老师在论文中的贡献。如果导师在论文指导中有一定贡献,可以署名导师,如果导师贡献不大,可以在论文第一页下方对导师致谢。如:本文承蒙xxx导师指导,谨此致谢,即可。

SCI论文作者的排名,理应按照实际贡献大小排序。

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撰写人应该是学生,所以目前比较常见的是,最终学生会是第一作者,老师为通讯作者,这应该是惯例,但是也不排除像第一个新闻里的那样,导师非要署名第一作者。

因为学生做老师的课题,论文的思路很多是老师提出的,实验经费和条件是老师提供的,而且最终定稿过程中,老师也是负责改写的,尤其是结果讨论和结论等文章的精华部分,或者细节上的查漏补缺,都包含老师的心血。

而且,对于科研而言,思想,思路和讨论等在文章的贡献中更重要。所以,导师做通讯作者一般是情理之中的,这个一般没有争议。建议新人们,主动将导师署名为通讯作者,一般导师是不会过于为难的。

通讯作者为什么不写自己的名字,论文的作者是谁就写谁的。发表到其他期刊上需要咨询相关平台的要求即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