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对自闭症患者病耻感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对自闭症患者病耻感的研究论文

1、遗传因素:如果父母或者其他亲属患有自闭症,出现社会交往障碍或者重复刻板行为,可能会导致患者患自闭症的几率增高。2、脑功能和脑发育异常:如果患者调控脑发育和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基因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大脑发育受损,也会引起自闭症。

为什么?──自闭症儿童家长常常这样问,这也是让他们最感痛苦的问题之一。

现在,越来越多的基因测试给出了部分答案。

科学家称,约20%的自闭症病例与已知的基因异常有关,今后可能还会发现更多。

查明遗传学原因有助于预测患儿的兄弟姐妹是否有可能患病──甚至还能找出有针对性的新治疗方法。例如,最近,研究人员报告称,一种实验药物arbaclofen能够降低患有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的儿童和成人的社交逃避和问题行为,这种病是自闭症最常见的遗传病因。

加利福尼亚州马德拉(Madera)的卡里•惠勒(Cari Wheeler)说,她11岁大的儿子马克斯(Max)既有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也有自闭症,以前,他只是坐在餐馆里就会“感官超载”,而不得不缩回他的个人世界或沉迷于DVD播放器中。惠勒说,现在,他可以点餐,看着侍者并和人们打招呼“你好吗?”。“这些是他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事。”

现在,马克斯为当地一支青年橄榄球队扮演啦啦队吉祥物,他甚至习惯了整个体育场的喊声。“怎么样,马克斯?”他的回答是,“我感觉很好──身为一名鹰队(Hawk)成员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系列症状的集合,严重程度从亚斯伯格综合症(Asperger's)表现出的社交尴尬和兴趣狭窄到严重的交流和智力残疾不等。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数据,现在,每88名美国儿童中,就有一人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该比例几乎是2002年的两倍。

没有一种血液检测或脑部扫瞄能诊断出自闭症谱系障碍──这部分是因为环境因素也起了重要作用。但一旦一个孩子被确诊,研究人员就可以根据症状和行为测试来倒推以探究其遗传原因。

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和美国医学遗传科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ics)都建议所有被诊断为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儿童都接受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和其他染色体异常检测。被称为染色体显微分析的最新检测可以识别出已知与自闭症有关的亚微观DNA序列缺失或重复。这些检测总共找到了超过10%自闭症病例的遗传学解释。

专家估计,400-1,000个人类基因可能在涉及自闭症的复杂神经问题中起作用。如今寻找其中的基因突变的测试方法大幅增加,这要感谢让科学家得以一次对许多基因进行测序的新技术。

例如,纽约市西奈山医学院(Mount Sinai School of Medicine)提出了一种新的血液检测方法,它可以检验已知与自闭症或其他发育迟缓有关的30种不同基因突变。

有些与自闭症相关的遗传疾病也有很高的引发癌症、癫痫、心脏病或其他健康问题的风险,因此了解它们可以让患儿家庭和医生对此类问题保持警惕。

找出遗传原因也有助于患儿家庭找到适合孩子具体需求的支持团体、研究项目和可能的治疗方法。例如,西奈山医学院检测方法可检测的一种基因异常是22号染色体的SHANK3突变。它会导致自闭症谱系障碍和Phelan-McDermid综合症,后者会令神经细胞之间的通信中断,削弱学习能力和记忆力。西奈山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类似于胰岛素的生长因子可以逆转小鼠身上的这种中断,他们现在正在有SHANK3突变的五至17岁的孩子身上测试这种生长因子。

西奈山医学院西维尔自闭症中心(Seaver Auti *** Center)临床主任亚历克斯•科莱夫松(Alex Kolevzon)说,“一旦你知道智力残疾的遗传原因,并了解它对大脑的影响,你就可以开始考虑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如果发现了一个基因突变,研究人员还可以测试父母的DNA,看问题是遗传造成还是自发的,在后一种情况下,同一对父母的另一个孩子患有自闭症的风险并不比一般人高。

另一种可能的结果是:检测没有在这30种基因中发现异常──或者发现“未知重要因素的变化”。西奈山医学院基因检测实验室主任莉萨•埃德尔曼(Lisa Edelmann)说,这意味着“我们不确定它意味着什么,但我们可能在未来了解更多──至少这将记录在病人的病历中。”

还有几家学术性医疗中心提出了自己的自闭症基因测序检测方法,这些方法检测了不同的可疑基因。这类检测的费用通常为2,000美元,且通常可以由医保报销。

还有些种类的基因检测可以在做出临床诊断前预测儿童患上自闭症的可能。

澳洲墨尔本大学(University of Melbourne)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检测方法,它找出了237种被称为单核口酸多态性(SNPs)的基因标记。有些基因标记被认为会增加自闭症风险,还有些似乎可以预防自闭症。本月发表于《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 Psychiatry)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这种检测方法预测中欧血统自闭症患者的正确率超过70%,但预测中国血统自闭症患者的正确率只有54%。

今年4月,马萨诸塞州剑桥市(Cambridge)的生物科技公司IntegraGen Inc.宣布了一种被称为ARISk的检测方法,它可以预测哥哥或姐姐患有自闭症的6-30个月的儿童患上自闭症的可能。该公司还设计出一种检测方法,以评估没有自闭症家族史的儿童患自闭症的风险。

IntegraGen的总经理拉里•约斯特(Larry Yost)说,此类检测的目的是,将患自闭症风险很高的孩子介绍给专家以提早确诊。研究显示,早期干预能显著提高儿童的智商、语言能力和社交技能。但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许多孩子直到四岁之后才被诊断出来患有自闭症。

自闭症专家称,自闭症谱系障碍决不应该仅仅根据基因检测诊断,有些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可能起著同等重要的作用。

去年,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双胞胎自闭症研究──研究对像有192对──报告称,当同卵双胞胎中的一人患有自闭症时,另一人患自闭症的机率只有70%,尽管他们的基因组成相同。

该研究发现,在异卵双胞胎中,第二个双胞胎患自闭症的概率为35%──几乎是其他兄弟姐妹所面临风险的两倍。非营利科学倡导组织Auti *** Speaks的临床项目副总裁克拉拉•拉容切里(Clara Lajonchere)说,“这表明,他们共享的产前环境中的某些因素的确会增加风险。”

环境因素──早产、出生体重低、孕妇感染和孕妇营养──以及高龄父母都对自闭症有影响。有些专家怀疑,父亲年龄越大, *** 中自发性基因错误的机率越大。

专家称,多数自闭症病因可能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某种组合,相关研究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2,000多个有两名或更多患儿的家庭向自闭症基因资源交流库(Auti *** Geic Resource Exchange)捐献了DNA样本,这家基因资源交流库由Auti *** Speaks提供资金支持,它让全世界的研究人员都可以获得相关信息。

自闭症测序联盟(Auti *** Sequencing Consortium)希望从20,000个对象中收集DNA样本,用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并在接下来三年中识别出与自闭症有关的100多个基因。

西奈山医学院西维尔自闭症中心主任、联盟创始人约瑟夫•布克斯鲍姆(Joseph Buxbaum)说,“如今我们对自闭症研究的信心十足,它曾经是最棘手的遗传病之一,而现在我们正在取得进展。”

Melinda Beck

Daniel A. Rossignol是一位美国家庭医生。 在两个孩子都被诊断为自闭症后,他对自闭症及其治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作为一位家长和医疗实践者,他因为鼓吹高压氧舱疗法而备受学术界非议,也因提出自闭症患者存在高发线粒体缺陷而得到专业人士赞扬; 既积极参与颅脑叶酸缺乏综合征治疗研究,也因使用螯合疗法而被患者家长起诉。 2013年,他在Global Advances in Health and Medicine健康与医疗全球上发表了一篇自述,谈论了在孩子诊断为自闭症后,自己这些年所经历的起起伏伏。 原文链接见后面的阅读原文。 第一次听到“自闭的”这个词的时候我10岁,我妈和我提到某人家里有一个自闭的孩子。我当时感到很困惑,因为我把“自闭的”(autistic)这个词听成了“艺术的”(artistic)。 2001年4月,我的第一个孩子以赛亚出生了。在他11个月大的时候,他妈妈拉尼尔开始担心他患有自闭症。但我并没有察觉到什么明显问题,即使他对自己的名字没有反应、沉迷于旋转的物体、不会好好地玩玩具、不会说话。以赛亚到一岁半才会走路,还有糟糕的胃肠道问题,需要用药物来控制慢性腹泻和胃酸返流。在19个月大的时候,以赛亚被诊断患有自闭症。 在医生做诊断的时候,我还曾心存侥幸,希望最坏的结果只是他有自闭症倾向而已;但严重自闭症的诊断结论令我震惊。医生和我们说,以赛亚以后可能得被安置在照料机构,除了应用行为分析(ABA)治疗之外,没有其它经过验证的自闭症治疗方法。 虽然我们立即开始了ABA治疗,但仍然心存一丝希望:因为确诊那天, 当我们被告知以赛亚可能永远不会说话、甚至可能学不会动物叫声时,他拿起了一个玩具猪说,“哼,哼。” 这个时候我妻子又怀上了我们的第二个儿子约书亚。2003年初约书亚出生后,我们密切地观察他的状态。当他5个月大时,我们带他做了一次2个小时的儿科检查,医生宣称约书亚的发育完全正常。 不幸的是,3周后约书亚就开始出现自闭症那样的行为。起初我们以为他只是在模仿他哥哥,但很快就发现他真的患有自闭症——尽管我们做了各种各样的“避免自闭症”的努力,包括坚持母乳喂养和不接种疫苗。 拉尼尔和我开始寻找各种自闭症的治疗方法。她和其它自闭症儿童的父母交谈,从他们那里获知,营养补充剂和限制饮食曾帮助了他们的孩子。当时我正在一个医学院工作,所以就跑去找治疗自闭症的儿科医生,询问有关自闭症的补充剂、饮食等治疗方法。结果被告知说,没有研究表明无麸质无酪蛋白饮食是有效的,也没有研究支持营养补充剂能治疗自闭症。那时是2004年。 作为一名医生,我接受的是循证医学教育,因此我习惯于批判性地检查临床治疗方法的证据。我记得在做住院医生期间,我曾做过大量的文献调查,包括如何治疗高胆固醇,预防心脏病和治疗高血压。因为医生告诉我没有有效的自闭症治疗方法,所以除了ABA外,我当时没有考虑任何其它方法。尽管拉尼尔想从其他患者父母那里寻求治疗方法,但我坚信那些都是“蒙古医生疗法“。 奇怪的是,出于某种原因,我当时竟然没有查找文献,看看是不是有哪些治疗方法是已经被证明过的。我认为,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努力工作挣钱,以便能够负担我太太想做的那些“蒙古医生疗法“。这些“疗法“看起来似乎没有害处,所以我觉得试试也没有大问题。 大约在那个时候,我们带以赛亚去看胃肠病专家,想确定他长期慢性腹泻的原因。我还记得,当医生告诉我说,他的这种腹泻不过是自闭症的并发症状而已,不需要做什么检测时,我觉得有点奇怪。我还清楚地记得,我问他是否应该进行大便测试以寻找感染源,他和我说没有必要。我接受了医生的意见,因为他是这方面的专家。直到几年后,我才意识到,胃肠道异常是自闭症儿童的常发病,并且早在2003年,就有相关的医学文献发表。 2004年的时候,拉尼尔打算去参加自闭症研究所(ARI)举办的会议。起初我不愿意去,但后来我决定还是去听听他们那些“蒙古医生疗法“。我记得当时颇有些震惊,因为好像确实有些“蒙古医生疗法“是有些效果的。我听到几位发言者谈论了无麸质无酪蛋白饮食,以及某些营养补充剂。在那次会议之后,我立即去了大学图书馆,用PubMed搜索关于这些治疗的研究文献。 我发现了一些关于某些食物对自闭症儿童会有不良作用的研究,也发现了多项关于无麸质无酪蛋白饮食的治疗研究。虽然这些研究都不怎么严格,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之前相信这些研究是不存在的! 就在那时,我意识到自己需要亲自查阅医学文献。我在医学文献中发现了不少自闭症儿童治疗方法研究,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B6和镁、褪黑素、维生素A、色氨酸、消化酶、L-肌肽、加兰他敏、鱼油等等。 回想起来,那时我在诊所曾遇到一个患自闭症的孩子,他有严重的自我伤害行为,身上伤痕累累。当时我还没有发现,其实已经发表有25项口服纳曲酮naltrexone改善自闭症行为,包括自我伤害行为和攻击性的研究文献,因此我无法帮助这个孩子。 此时,拉尼尔给孩子们使用了一些“蒙古医生疗法“,而我们确实也看到了一些改善,所以当她开始对高压氧治疗(HBOT)感兴趣时,虽然非常不情愿,我还是勉强同意购买了一个HBOT设备。 我记得有一天,以赛亚在房间里做了大约20个小时的高压氧治疗后,想到楼上去;而我们有一扇门阻止他上楼梯。那时我躺在沙发上,他走到我面前说,“请打开门。”我差点从沙发上掉了下来!因为他从来一次只能说一个字! 当我们想要跟进这种治疗方法,看看它是否真的会有所帮助时,我搜索了PubMed,因为我相信应该有人已经做过了研究。但令我惊讶的是,并没有这样的研究文献。我决定自己动手,所以有了三项临床研究,其中包括一项双盲对照研究。这些研究发现,HBOT改善了一些自闭症儿童的生化指标和某些自闭症行为。 然后我开始系统性的研究自闭症治疗文献。例如,虽然一些医生说没有证据显示营养补充剂可以帮助自闭症儿童,但我和与阿肯色州儿童医院的Richard Frye医学博士一同进行的调查表明,有18项研究显示褪黑素也许是当前治疗自闭症的最好的补充剂。我调查了各种自闭症治疗方法,包括补充剂、饮食改变和药物治疗,并对它们的证据进行了排名。 我也开始意识到,医生只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行为来诊断自闭症,而这种诊断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孩子患有自闭症。我开始明白,我正在研究的这些自闭症治疗方法都是针对自闭症的可能病理和生理学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方法并不是治疗自闭症本身,而是治疗这些可能导致自闭症的潜在生理问题。例如,一些患有胃肠道疾病的自闭症儿童可能会变得具有攻击性,会伤害自己和其他人。如果不理解这一点,那么他们的表现可能会被误解为单纯的自闭症行为,而不是严重的胃肠不适引起的行为。另一个例子是,一些自闭症儿童的攻击性和自我刺激行为可能与癫痫有关。 我开始相信,如果新陈代谢过程受到某种干扰,就可能导致自闭症行为。令我着迷的一种代谢疾病是颅脑叶酸缺乏症,它导致的自闭症是可逆的。颅脑叶酸缺乏症是一种神经代谢综合征,特征是大脑中5-甲基四氢叶酸水平偏低,尽管全身叶酸水平正常。颅脑叶酸缺乏症的一个常见原因是一种自身抗体与叶酸受体结合,使其丧失功能,阻止5-甲基四氢叶酸从血液运输到中枢神经系统。有趣的是,牛奶中含有的叶酸受体抗原与人类叶酸受体有91%的相似性。这种自身抗体与牛奶中的叶酸受体抗原发生交叉反应,增加了自身抗体的浓度,并导致颅脑叶酸缺乏症加重。禁食牛奶能降低自身抗体浓度并改善了颅脑叶酸缺乏症症状。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父母报告说,他们的自闭症儿童使用无乳饮食后出现改善。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颅脑叶酸缺乏症病例是由于线粒体疾病导致的。迄今为止,还有三项研究报道了颅脑叶酸缺乏症与Rett综合征之间存在关联。颅脑叶酸缺乏症与一些儿童的自闭症有关,有5项研究报道了自闭症儿童中存在叶酸受体自身抗体,其中一些患者也有颅脑叶酸缺乏症。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我和Frye博士研究了93名ASD儿童,发现75.3%的儿童的血清自身抗体呈阳性,表明了自闭症和颅脑叶酸缺乏症的伴随性。我们还发现,口服亚叶酸可带来改善,包括沟通、社交互动、注意力和刻板行为,甚至有神经系统和自闭症完全恢复的病例。 我的研究兴趣现在集中在那些可能导致自闭症症状并且可治疗的代谢疾病和其他问题,包括线粒体功能障碍、炎症、氧化应激、环境毒物暴露和癫痫。自从我的孩子们被诊断为自闭症以来,已经有了大量关于自闭症的信息;每天还有越来越多自闭症研究文献发表,甚至还有一些研究报道了一些儿童的完全“康复”,这些都让我对自闭症的未来报以巨大希望。

自闭症可能首先是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直系亲属患有智力障碍的往往下一代得自闭症的概率就会提高。其次是孕妇在怀孕时出现的缺氧等症状,

儿童自闭症病因的研究进展论文

自闭症,自闭症的原因,儿童自闭症的原因。目前孤独症的病因仍不明了,有关学者对孤独症的病因开展了极为广泛的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物学因素(主要是遗传因素)和胎儿宫内环境因素在孤独症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遗传因素方面已发现了一些证据,流行病学调查也确认孤独症同胞患病率为3%~5%,远高于一般群体,存在家族聚集现象。家族中即使没有同样的病人,但也可以发现存在类似的认知功能缺陷,例如语言发育迟滞、精神发育迟滞、学习障碍、精神障碍和显著内向等。一些遗传性疾病如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结节性硬化、苯丙酮尿症以及Rett综合征有明显的孤独症症状,隐喻着孤独症的遗传性因素。 综合有关研究,推测存在孤独症遗传易感性的儿童,在诸如感染、宫内或围产期损伤等环境有害因素影响下(第二次打击学说),神经系统发育异常,从而导致自婴儿时期开始,在感、知觉以及认知加工等神经系统高级功能有异于正常发育儿童,表现为孤独症。

病因仍然未知,很多研究人员怀疑自闭症是由基因控制,再由环境因素触发。虽然环境因素所扮演的角色仍未有定论,研究人员发现七个经常出现在自闭症病人的基因组。 美国国家精神卫生学院保守估计美国自闭症的发病率为每一千人有一人。总计男性患自闭症的比率,比女性高三至四倍,但女性发病时病征会较男性严重。联合国发布的数据表明,自闭症的发病率为1/150。诊断是建基于一系列的精神病学原则,而有一些临床测试可以协助断症。 自闭症是生理上不明显,故此断症需要完整的身体和神经评估。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定义,自闭症必需要三岁前出现社会互动、言语及社交沟通迟缓发展。ICD-10也要求病征需要在三岁前出现。 部分自闭症患者可经过诊疗、实习及特殊教育,可改善他们的社交能力,而可参与主流教育及社交活动。但以现时医疗科技水平来说,并不可能完整根治自闭症。

这些东西是我平时搜来及自己平时遇到想到的,写在这里. 每个孩子来到世上都是正常的,只是生命的生存形式很多。父母要用正常心态接受,父母应该了解、学习、适应孩子的需求,而不是让孩子来适应你。父母要学会照顾孩子,特殊孩子的生命也需要得到理解和尊重。特殊孩子的到来不是来惩罚父母的,而是来启发人类爱心的。父母要按孩子的意愿来成长,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父母要不断学习有关自闭症的专业知识,,自己要成为自闭症儿童训练的专家。特殊的孩子还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来获得知识,取得进步的,对自闭症孩子的干预要越早越好。父母把孩子送进培训机构后,不能把孩子完全交给机构和老师,家长自己也要学习怎样照顾自闭症孩子,让老师成为好助手,因为最终孩子是要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 做家长的要学习接受自己有一个特殊的孩子,但不能把特殊的孩子与正常的孩子比较,家长不要对特殊的孩子有错误的期望,或高或低都不利于正确的训练。出现问题时,家长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看看自己是否调整好。父母的痛苦还可以述说,但自闭症孩子无法诉说自己的感受,所以父母要理解孩子的痛苦。自闭症的孩子情感很敏感,要让家庭其他成员也学着去尊重和理解他们。了解孩子,帮助、教育、督促他们学习,但不能与正常小孩比较课业和成绩。 对自闭症的小孩要用鼓励的方式,他们有自己学习的方式、进度,家长要尊重他们的方式,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要寻找孩子的想法。每个生命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正是有这些特殊孩子的存在,启发了人类的爱心,他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贡献,让人类社会彼此扶持,彼此关爱! 家长要整理好生命和家庭里的其他事情,把心安定下来,先把自己安定好,有照顾好自己的能力,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照顾好特殊的孩子。每个孩子都象一扇紧闭的门,不要用力去撞击!要找到那把钥匙去打开孩子的心门! 不要误导孩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误导孩子。特别是带“不”字的句子。被误导的主要表现之一是看到孩子往地上一躺,嘴里却大叫“不要躺地上”。当时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办,后来去听了杨宗仁教授的三天课,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原来,孩子根本不明白“不要躺地上”的真正含义,在他每次往地上一躺时,我们都对他说:“不要躺地上”,这种语言对一个正常孩子而言,是可以自然而然理解的,但对自闭症孩子而言,他不明白,他只明白,当他躺地上时,受到的语言刺激是“不要躺地上”,因此,他以为,“不要躺地上”的意思是“躺在地上”。 明白这一点后,我们改变了和孩子说话的方式,当他躺地上时,我会先说:“宝宝躺地上了”,然后拉他起来,说,“不能躺地上”,这样经过了几个月的时间,孩子慢慢地明白了“不”字的真正含义,他也就不会在躺到地上时说“不要躺地上了”。 我们的孩子自控能力一般不好,所以就会表现出不懂规矩。这个不可能短时间改善,得长期干预,我的具体的办法有两个,一个就是事先提醒,不能光靠事后批评指责,举例:另外一个我觉得更重要,就是要赏罚分明,提前明确告诉孩子奖惩措施,然后一定要执行,可以帮助孩子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行为。 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打骂孩子,也不要焦虑。这点我以前也做不到,打过他。我想说的是老师不能代替家长,教育机构不能代替家庭,家长可以在教育机构获得帮助、指导,但是最终帮助孩子的还是家长自己。不管家长原来学的是什么专业,现在要再学一个专业——自闭症专业。要有母亲的爱心和专家的水平,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把专家变成母亲是不可能的,而把母亲变成专家却是可行的。所以在怎么样教孩子这个问题的前面,我们都有一个怎样教自己的问题,一个自闭症孩子父母所遇到的问题,不比孩子本身的问题少。我们要先自救、先自教,然后才能教孩子,救孩子。 如果家长缺乏毅力,经受不了挫折,不能面对现实不能控制情绪,总处在抑郁、自卑、伤心而不能自拔的心情下,孩子不会有康复的希望。 在家训练的好处:1.母亲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也是最爱自己孩子的,而爱在训练中是最有力量的。2.与母亲的长期接触、情感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情感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3.在家可以随时、及时调整训练的内容,让孩子保持注意力和兴趣,不会造成机械训练。 4.在家可以把生活中遇见的各种现象作为内容,把生活与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5.训练恐怕是是持久战,行为训练结束了,孩子长大了,恐怕还要心理训练等等,家长迟早是要自己上阵的,晚上不如早上。 6.省钱。这对不太富裕的家庭尤为重要。 另外孩子最好不要脱离正常的人群,让孩子逐渐适应掌握在人群中的基本规则。机构是辅助,关键是家长。 自己训练不一定就是在家里,也更不能闭门。 开始自己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最好参加机构学习,平时可以多和其他家长讨论,在网上也可以看到各种信息。 我是怎么样训练我的孩子的1、常常想,时时教教育自闭症的孩子是一个大工程,我们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只要有空就想,包括想办法,想,也是我们对孩子的牵挂、期盼和祝福!它会通过一种看不见的形式传导给孩子,有利于他的康复。教,只要和孩子在一起时就要教,不分时间、地点,能教什么就教什么,要填充孩子的时间,不能给他留有空白,要参与孩子的活动,参与孩子的生活,也让孩子参与我们的活动,参与我们的生活2、遍地撒网,重点培养 自闭症孩子存在语言、行为、情感、认知等各方面的障碍,康复训练的几个方面的问题既要齐头并进,又要重点突出,如果某一时间内(比如半年)只纠正行为问题,而对其他问题置之不理,这是不可取的。或者认为先纠正行为障碍,等行为问题完全正常了再教语言等,这更不可取,对孩子各方面的问题要同时关注,但是在不同的时期,要有重点,突出一两个问题,反复纠正,孩子知道要纠正的是什么,要学习的是什么,当一个问题解决了,并且巩固了,或者有了一定的进步,再纠正下一个,交替进行,注意,已经纠正过的问题,不要放弃,时常提起,以防止其退步,当一个问题有一定进步以后,暂时放一放,换一个其他的内容,经过一次两次的集中训练,问题不可能完全消失,每次只要有进步就行。3、分解目标,循序渐进。 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任何一个问题的学习,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把一个总体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由易到难,由分解到组合,比如穿鞋,第一次,先把带解开,让他自己把脚放进去,我帮他穿。第二次让他自己解带,自己把脚放进去,我帮他穿,第三次,自己解带,自己放脚,自己扣带。他有时会说我不会穿,妈妈穿,我会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也会接着说:妈妈的事情自己做,想表达的是妈妈做的事情。但我会坚持,开始他会哭 .4、创造学习机会,制造学习情景 在生活中,给孩子创造学习的机会,设置学习情景,让孩子增加实践经验。可以故意安排孩子做某事,让孩子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能力,增加信心。比如,我让孩子去小超市买东西,吃的,喝的,而且去不同的商店买;到餐厅吃饭,让他向服务员要餐巾,小碗等,逛商店时,让他自己向售货员询问卫生间在哪里等等,当然这些都要在我的提醒下完成。这些我都可以做,如果我做了代替了他,那么少了让他学习的机会。5、语言训练,持之以恒 语言的训练,是康复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一个内容,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没有工具,孩子的交际将永远存在障碍,多讲故事,随时随地教. 6、重在参与,培养自信 在孩子的学习中,注重给孩子一个愉快的感觉和成功的体验。自闭症的孩子情商非常低下,往往表现出特别的不自信,特别的畏缩和胆怯,纠正的方法就是给孩子信心和成就感,要表现出对她的欣赏的态度,在孩子出现情绪障碍时,不应继续让他学习认知内容,主要是先疏导情绪,情绪平稳以后再继续教,挫折感过于严重会形成病态人格,最终使人丧失自信。7、惩罚得当、主次分明 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是惩罚要讲原则,讲方法,应该注意:一,惩罚必须及时、具体,为了哪件事,那个行为而惩罚他,要让孩子明白因果关系,惩罚要明白。二,惩罚要安全,注意身体安全和心理安全,不要误伤孩子。心理安全很重要。让孩子有适当的方法发泄被惩罚以后的情绪,要注意疏导孩子的心理压力。第三,惩罚不可以是母亲自身宣泄情绪的借口。我们的孩子受到惩罚以后,保证以后改过,但是我们会发现同样的问题她会反复出现,这个时候,往往不是孩子没有认识到错误,而是控制出了问题。所有自闭症孩子控制系统都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再想办法训练他的控制能力。训练要主次分明,孩子的问题很多,从哪里下手,哪个问题非解决不可呢?那些直接关系到孩子人际交往的,对他人有影响的问题要先教,多教,而不影响其交往障碍的,可以宽容,如某些刻板的行为等。 我对自闭症康复的印象1、自闭症孩子或多或少存在感知觉异常,他们的特殊行为、特殊反映方式,必然有他们的生理原因所在,如惧怕某种声音,拒绝某种食品等,表明他们存在听觉和味觉方面的异常,所以,我们对他的某些表现要理解,不要简短斥责。2、自闭症的孩子是学而知之,教而知之,不教不知,不学不知,必须要教,任何问题都不能等他自然而然会,只要教,自闭症孩子的潜能是巨大的,切忌低估孩子的能力,不要认为他可能学不会而放弃,一切都要试着去做。3、自闭症孩子智力的发展是及不平衡的,有的方面高于正常,如记忆力,有的方面低于正常,有的方面距正常差两个年龄段,有的距正常差4个年龄段,有的甚至更大,如语言,但是自闭症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在教自闭症孩子时,要把他的优势突出出来,要培养他的优势,不能为了纠正落后的方面,而忽略了他的长处。4、有人说自闭症孩子的重症期约是4到8岁,这是低谷,8、9岁以后会慢慢的恢复,在重症期训练可能下工夫很大,花时间很多,都难以取得进步,但是重症期过去以后再教,可能很快就能学会,但是我们不能等,重症期不能放弃,日积月累,量变才能有质变。5、自闭症孩子的学习存在一种“顿悟”现象,在接受一个新内容时,一般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紧张——停滞——获得——保持。所以我们常感到教一个东西,学得很慢,但是一但学会了,不易忘记,因此,教孩子学一个新东西时,不要着急,等一等,他就能学会,如果在停滞期就放弃了,那么最终孩子是不能学会的。6、自闭症的康复过程,走的是一条罗旋式上升的道路,从总体趋势上看,是上升的,但是上升中有反复,必须注意,每一次反复,都不是过去的重复,而是孩子进步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所以不要看到纠正过的毛病又回来了,就垂头丧气,总体上,问题的出现及程度呈递减的趋势。7、自闭症的康复前景是趋向正常,并在一定程度上和正常人保持平行。经过发病——低谷——恢复——稳定,最后在青春期结束时达到最好水平,所以,这是一个动荡的过程,也是一个可塑的过程。8、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重复到一定的次数,有些方面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训练都没有明显的进步,不一定是方法不对,也可能是积累的量不够,还没有质变,那就需要继续做。9、有些现象的消退,改善要以时间为代价,如自言自语,手部的自我刺激动作,康复状态达到顶峰以后,不知不觉中偶尔还会出现反复,这类因生理因素制约的东西,有一个康复极限,而受社会因素制约的东西,如语言表达水平,人际交往能力,不断学习,将会不断提高。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同其他儿童教育一样,家庭尤其是父母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学校、社会教育不可能替代家庭教育,它需要家庭教育给予延续和巩固;而且从自闭症康复的角度来说,父母家庭的信心和态度是决定性的。 在此建议家长进行训练时需掌握以下几个原则:1、尽量使用简短清晰的指令:当与孩子交往提出问题时,首先要确定孩子是在注意自己,然后对他发出简短清晰的指令。2、要穿插训练新旧技能:家长在训练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保持他们学习的动力并提高自信,在训练过程中,教其学新技能的同时也要让其有足够的机会重复已经学到的技能,使患儿在学习过程具有成就感,相应避免的是那种贪新贪难的教育方法和拔苗助长的求胜心理。3、分享控制权:在生活中往往看到不尽人意的情况,一是家长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孩子只能服从指令。另一种是家长什么都由着孩子。所谓分享控制权就要防止这两种极端。自闭症患儿与正常人一样,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特别有动力,如果孩子有要求想玩某种玩具,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玩,并在玩中谈论与这种玩具相关的事,这样,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但是,他们有时会做出一些重复机械行为或危险行为,在这些情况下,家长不能任由孩子,而应实行必需的控制或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4、有条件的奖励:家长必须能够注意及时奖励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技能和为此所做出的努力,同时要必避免无意奖励不当行为。5、运用自然奖励物:也就是使孩子的行为在行为的自然后果中得到奖励。6、奖励孩子的合理努力:在训练初期,孩子往往不能达到家长的指标,即使孩子有一定进步,他们的技能也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为了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并渐进的达到目标,家长要注意不断奖励孩子的合理努力。7、强调事物的多样形式:任何事物根据它的形状、大小、味道等都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自闭症儿童往往只关注其中一个方面,假若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不强调关于事物的多样性,就白白丢失了许多教育机会。 身体不等于生命,身体可以残疾,但生命不会残疾,生命不会只以一种方式呈现,它是多彩的、丰富的! 希望我的回答您能满意!

孩子自闭症和母亲怀孕时缺乏营养有直接的关系。孩子的自闭症主要来源于神经不兴奋 过于迟钝 一般的治疗主要包括感觉统合训练 高频音乐疗法等等 但有个问题我国目前很少人有这这样个意识 为什么有自闭症? 为什么碰见新事物一点不兴奋等等 其实站在营养学的角度上这叫神经衰弱 而影响神经发育的元素一般都有天然的维生素B、因维生素B里面的成分有FMN、FAD、NAD、NADP 有帮助神经发育 还有钙 植物提炼钙是增加神经弹性的最佳选择 当然如果是孩子的话 能配上植物银杏提取物更好 如果你要是在给孩子送往医院的同时给予营养食疗 我相信会更好希望能帮到你 祝你好运!

关于自闭症的研究论文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一种状态。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治疗应尽早进行,对于他们的行为进行及时的矫正、反馈和强化,使他们逐渐表现正确的行为,融入群体中去。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实践探索》

[摘要]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本文对自闭症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自闭症儿童的特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自闭症 教育训练 实践探索

一、概念的界定

自闭症又叫阿斯伯格综合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种种状态。重度自团症儿童完全生活在自已的世界里,对外界视若无睹,听若未闻,难以与人沟通,群处、社交能力极差,情绪起伏不定,有些孩子还有自伤或伤人的行为。大部分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障问题,但约30%的孩子智力正常,其中10%的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赋,被称作“白痴学者”。

1943年,美国精神病医生利奥.凯纳(Leo Kenner)教授首先提出并确定了“自闭症”的概念。“自闭症”和“孤独症”同为英文Autism(源于希腊语“Auter”――自我)一词的译名。在精神病学中,该词意为“退缩与自我专注”;在描述“自闭症”突出特征时,该词意义“自我兴趣”。“自闭症”为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亚等国家与地区的使用词。“孤独症”为中国大陆地区医学界、特教界的使用词。“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的疾病。1978年美国国立自闭症儿童及成人协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对自闭症提出定义为:“起病于30月前的行为综合症。其主要特征有:(1)发育秩序和速度紊乱;(2)对任何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3)言语、语言、认知和非语言的沟通障碍;(4)与人、事和物建立起合适关系的能力障碍。”这些定义为至今广泛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和它的临床修订版(ICD-9-Cm)以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DSM-3)诊断标准建立奠定了基础。

自闭症是一种婴幼儿发育障碍,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是一种严重情绪错乱的疾病。自闭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据统计,患病率大约为10~15人/万。从性别上看男孩明显多于女孩,国外文献报道男女约为26~57∶1。目前,估计在我国约有40万左右的自闭症患儿童。

二、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1.交往障碍

患儿自婴幼儿时期起就表现极度孤独,并且有拒绝与人进行交往的倾向,不会用目光注视、表情、姿势和手势与人交往,甚至与父母也缺乏情感交流。不会体察亲人的喜怒哀乐和痛苦,自己有痛苦、不适,也不会寻求别人的安抚和支持,有进他们对亲人的呼唤甚至也不产生反应,以致引起父母怀疑他们有听力问题。轻症者看起来并不强烈拒绝交往,但在与伙伴的活动中常充当被动角色,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缺乏社交――情绪的相互应答,不懂得如何建立友谊关系。

2.交流障碍

患儿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均有明显缺陷,沉默不语或很少使用语言。大约一半患者终生不语而倾向用手势或其它形式表达。有的即使会认、读、掌握大量的词汇,但常常不会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而时常表现为不顾周围的情景或别人在说什么,自顾自地讲话,或不管别人的感受,重复地询问或重复地对人讲一样的话,问一样的问题,或模仿重复别人的话,语调平淡,缺乏节奏,与人交谈缺少应对、言语表达缺乏灵活性,不会用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来适应交谈的气氛。患儿常表现代词的运用困难,谈话中常不使用代词或使用混乱,故常常不知所云

3.兴趣和活动的局限

重复与刻板的特征倾向于采用僵化刻板,墨守陈规的方式应付五花余门的日常活动。患儿喜欢保持周围环境和活动固定不变,如长时间地玩某种物品、玩具、吃某种食品、出门走同样的路线,听同样的音乐或同一本书,如要改变则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或拒绝。大多活动增多,常出现特殊的、重复的刻板动作,如来回踱步、蹦跳、旋转。

4.智力发育障碍

约3/4的患儿有智力发育落后,但它在一般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可能存在某方面较强的能力,通常以机械记忆能力强为多见。主要表现有,脑电图:自发脑电图异常率达10%~83%,大多表现为广泛异常,慢波增多,少数可见棘波或棘慢波,可能与患儿合并癫痫有关;脑影像学:头部CT可能异常所见,但常不一致,意见尚不肯定。头部核磁共振检查部分病例可见第4脑室扩大,大部分有小脑蚓部小叶发育不良,脑干明显变小。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原则

自闭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尽管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们与前两者等同对待,而是首先要看到他们是需要成长、需要爱、需要帮助的儿童。从全纳教育观出发,自闭症与正常儿童在发展需要上, 是相同的。正常儿童的身心特性在自闭症儿童身上也同样体现,只是方式和程度有别。基于此点,确定教学原则首先要兼顾共性,一般性的教学原则,比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依然适用,并充实了新的意义。现仅就自闭症教育训练中一些有特性的原则做一简述。

1.身心机能协同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既要注重提高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又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使两方面协调一致。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功能与注意力、语言、认识等多方面发展有关,对儿童进行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多种心理能力。自闭症儿童身体发育看似与正常无异,但实际上多伴有或轻或重的感知运动发育问题,如左右手不协调、手眼不协调、腕力差、触觉过敏、听觉超灵敏、肌力松懈、跳跃力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等,所以在训练中就要安排足量的运动训练、感知训练,以及语言训练、交往训练、认识训练等,交使这些内容有机结合协调起来。比如训练儿童左右手交替拍球,不单是为了发展他们大运动、精细运动及其协调性。

2.正向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着眼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去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并开发潜能,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有序地使缺陷得到补偿,而不是着重于各种怪异行为的去除却忽略了正常行为的建立。

在开始进行矫正训练时,我们常会遇到这样失败的例子,有的老师偏重于矫正儿童的某一刻板行为,而几个月下来发现自闭症儿童虽然不咬衣角了,却咬上了铅笔或手指,老师的精力投入很大,但收效甚微。相反,有的老师以正向发展为主,在教儿童各种新技能的同时来替代、清除不良行为。

比如,有一个自闭症儿童爱用手指玩吐沫,很不卫生,我就采取教儿童漱口刷牙、嚼口香糖等同样能产生泡沫感、磨擦感的正常行为来逐渐取代玩吐沫的行为,以新行为抵消不良的旧行为,结果很快儿童就掌握了刷牙技能,并且不再玩吐沫了。这个做法首先从满足儿童需要――口腔需触觉刺激并有泡沫感出发,按照正常发展顺序来选择一项可替代的活动,再通过培养新行为抵消旧行为的方式来达到训练目的。当然,这并不是否认行为矫正的重要性,有些对儿童身心伤害较大的,如自伤行为等,应及时采用矫正策略认识疗法加以改变。正向发展与专门矫正是不矛盾的,两者相互协调、促进。单一地矫正某个怪异行为而忽略对正当行为的培养是片面的,矫正只有在培养过程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而矫正效果直接影响着培养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教育训练中,必须摆对发展与矫正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

3.及时反馈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中对儿童的不同行为表现随时随地给予肯定或否定反馈并及时强化肯定行为,以增加其出现频率,防止不当行为因忽视或经错误肯定而增加。

自闭症儿童会在不经意间做出各种各样的行动,有对有错,但往往自己不知是否符合规则,而一些不当行为的养成常常是由于在儿童刚开始做时被忽视,等儿童常出现此行为才被老师重视,再想改掉为时已晚。比如弱智学生入学后反而怪动作增多了,学会了同班不少学生的不好的行为。这是由于自闭症儿童视觉记忆很强,很容易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如果此时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就等于是默许这种行为,很快这个儿童就习得了某个不良行为。

通过训练,我看到随时反馈、及时强化在自闭症训练中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在刚换一个新环境时要格外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及时制止一些不应有的动作或言语模仿。

4.优化反应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训练前先把内容加工提纯,开始只让他接受最优化的刺激,得到简单而正确的反应后再变换刺激,增加复杂性。有人形象地把提纯比喻成吃葡萄时挖籽去皮而只给儿童吃果肉。

由于外界事物十分复杂多变,它所带来的信息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巨大而繁多的,有时是难以承受的,并且这些儿童又难以辨别何为正确的要接受的信息,所以就更要提练。有时教自闭症儿童说话,但外界十分嘈杂,或不时有人与训练者插话,这种环境极不利于自闭症儿童掌握正确用语。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一样,每一行为各个动作都要简练有序,中间不允许多余动作或拖延时间,否则诸如东张西望玩手或其他用具、敲击等多余动作就会“乘虚而入”。

5.个别指导先行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优先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使训练双方能相互配合,在这个基础上使自闭儿童逐步融入小组或其他集体中。

自闭儿在新环境中很难适应集体氛围,有显著的沟通、社交和行为问题,若开始时未与训练者合作好,以后很难接受有效训练,在不适应的场合中也不能寻找别人帮助。因此个别训练、小团体协助是其走向大集体的一个过程环节,在训练中要优先考虑。当儿童能接受一定指令并对环境有所了解之后再进入小团体就容易了。

四、自闭症儿童训练的方法

1.游戏法

游戏可让自闭症儿童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可增进其语言的主动性,也能从中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孩子的游戏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他们在游戏中发展友谊,学习社会策略和增进社会能力。Lord(1984)以及Wing和Attwood(1987)研究指出自闭症对于社会沟通线索理解及表达存在困难,他们常常处于孤立状态或是徘徊在同伴团体中的边缘,可能会避免或抗拒别人社交性的邀请,被动的接受,很少或完全没有主动的社交,或者以其特有的方式接近同伴。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团体性游戏来提高自闭症儿童此项功能。我们经常会在游戏及小组课上设计一些互动的游戏项目,譬如“二人毛巾运球”让小朋友从游戏中学会与人合作,并与合作伙伴“分享”胜利的成果(如分吃一种食品)。同时,亦根据小朋友的能力设计一些戏剧性的游戏,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在训练老师问过“老狼老狼几点了”之后,会让小朋友回答老师的问题,比如说小朋友会回答“三点了”,诸如此类还有音乐游戏“泼水歌”及“上学歌”等等,都可在游戏中增进儿童语言的主动性。

2.同步行动法

根据身体机能协同发展原则,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训练双方在训练过程中为了达到和谐、易沟通而同时进行某项技能训练或训练者做与自闭儿一样的活动,使自闭儿注意训练者的一言一行并自愿与训练者一起从事其他活动的一种方法。例如训练中自闭儿只顾一人玩球,不理睬训练者,这时训练者应主动寻找接近的机会,最好也是拿球来玩,并玩得比自闭儿要好,有时可把球滚、扔到自闭儿身边,看他是否注意球,若注意,说明可以进行接触,这时两人可一起玩一会儿球,然后再转入下一个训练项目,但要求步调一致。这种以球或其他自闭儿当前持有物为中介(或作训练诱导物)的方法在训练中十分常用,关键是选择好恰当时机。同时注意两者行动同步,不能片面强调让自闭儿服从训练者或一味顺从自闭儿童。

3.情境法

根据丰富环境原则,创设一定情境以提供适当的刺激,引起儿童注意并充分感知情境,然后进行角色练习,使其逐步学会目标情境下的内容。例如我们对酷爱音乐的自闭儿进行训练时,先给他提供一个熟悉的音乐情境,可放一段录音或唱个歌曲开头引起他注意,让他在此情境中演习某项技能,并给予一定的角色任务。完成后进行奖励,个别难执行的命令还可采取唱说结合的方式表达,以后逐渐取消音乐情境来让他完成角色任务或进行迁程训练,最终在无音乐情境中也能完成。

4.角色替代法

根据正向发展原则,在交往训练中,借助一定的中介人物(一般为儿童喜欢的物品,有时或是人)通过角色替代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例如儿童比较喜欢小熊或恐龙等,教师可以木偶或玩偶或面具操纵的方式,通过让被训练者扮演小熊来进行交流,或者让自闭儿拿小熊玩偶,训练者对玩偶发布指令,实际是让自闭儿来执行。这种方法是利用儿童只对物品或某个人感兴趣,通过角色转换来实现对其他物或人都感兴趣,以便按指令行事。如果自闭儿只对玩偶等感兴趣而不执行下一步指令,玩偶要立即消失,只有把握好出现与消失的分寸才能发挥角色替代的作用。

5.感觉统合训练法

感觉统合失常乃是由于脑功能障碍,无法将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及肌肉关节动觉等五种基本感觉的刺激加以统合并适切反应。感觉统合训练法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以上几种感觉刺激的输入,并适当的控制,让自闭症儿童依靠内在驱策力引导自己的活动,自动形成顺应性的反应,藉此促成这些感觉的组合和统一。

由于自闭症儿童个体差异很大,就感知而言,有的听觉灵敏,有的视觉敏锐,有的触觉过敏,有的嗅觉敏感……运动功能等都千差万别,因此在训练中就要因人而异选择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视听动训练法、触觉脱敏法、听觉统合训练、精神统合、感觉统合训练法,以及矫枉过正、过度练习法、行为矫正中的消退法、强化法等等。只要教育工作者端正认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去对待这一需特殊帮助的“普通”群体,依据儿童的情况使用和创造合适的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法,自闭症儿童走向社会的日子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全日本特殊教育研究联盟编,杨鸿儒译.自闭教育入门.台北:台湾大展出版公司,1999.

[2]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主办:孤独症儿童康复动态.1998,(2).

[3]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肖非.特殊教育通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6]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

研究表明,90%以上的自闭症都跟遗传有关,是因为胚胎发育时遭受创伤刺激,导致染色体和基因发生改变,男孩比女孩发病率高,城市的发生率比农村高。工作繁忙压力大的白领妈妈,怀孕期间要应对工作、人际交往等压力更容易生下自闭症患儿。

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

自闭症也称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先天脑部功能受损伤而引起的发展障碍。语言障碍、社交障碍和刻板行为是自闭症儿三大核心症状,30%~ 50%的自闭症患儿会出现智力低下的情况,如不及时干预治疗,超过一半的孩子将终身无法离开父母的照料。

孤独症治疗原则:

①早发现,早治疗。治疗年龄越早,改善程度越明显。

②促进家庭参与,让父母也成为治疗的合作者或参与者。患儿本人、儿童保健医生、患儿父母及老师、心理医生和社会应共同参与治疗过程,形成综合治疗团队。

③坚持以非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两者相互促进的综合化治疗培训方案。

④治疗方案应个体化、结构化和系统化。根据患儿病情因人而异地进行治疗,并依据治疗反应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⑤治疗、训练的同时要注意患儿的躯体健康,预防其他疾病。

⑥坚持治疗,持之以恒。

引起孤独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脑伤:包括在怀孕期间窘迫性流产等因素而造成大脑发育不全,生产过程中早产、难产、新生儿脑伤,以及婴儿其因感染脑炎、脑膜炎等疾病造成脑部伤害等因素,都可能增加自闭症机会。(二)怀孕期间的病毒感染:妇女怀孕期间可能因麻疹或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使胎儿的脑部发育受损伤而导致自闭症。(三)遗传的因素:20%的自闭症者中,他的家族可找到有智能不足、语言发展迟滞和类似自闭症的。此外,自闭症男童中约10%有染色体脆弱症。(四)新陈代谢疾病:如苯酮尿症等先天的新陈代谢障碍,造成脑细胞的功能失调和障碍,会影响脑神经讯息传递的功能,而造成自闭症。(五)当然还有其他关于原因方面的探讨,但无一确切原因。自闭症是对一个冷漠的、危险的外部世界的逃避。行为主义学家认为自闭症是父母对孩子行为的不适当强化的结果。

自闭症儿童的干预研究论文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一种状态。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治疗应尽早进行,对于他们的行为进行及时的矫正、反馈和强化,使他们逐渐表现正确的行为,融入群体中去。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实践探索》

[摘要]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本文对自闭症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自闭症儿童的特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自闭症 教育训练 实践探索

一、概念的界定

自闭症又叫阿斯伯格综合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种种状态。重度自团症儿童完全生活在自已的世界里,对外界视若无睹,听若未闻,难以与人沟通,群处、社交能力极差,情绪起伏不定,有些孩子还有自伤或伤人的行为。大部分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障问题,但约30%的孩子智力正常,其中10%的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赋,被称作“白痴学者”。

1943年,美国精神病医生利奥.凯纳(Leo Kenner)教授首先提出并确定了“自闭症”的概念。“自闭症”和“孤独症”同为英文Autism(源于希腊语“Auter”――自我)一词的译名。在精神病学中,该词意为“退缩与自我专注”;在描述“自闭症”突出特征时,该词意义“自我兴趣”。“自闭症”为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亚等国家与地区的使用词。“孤独症”为中国大陆地区医学界、特教界的使用词。“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的疾病。1978年美国国立自闭症儿童及成人协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对自闭症提出定义为:“起病于30月前的行为综合症。其主要特征有:(1)发育秩序和速度紊乱;(2)对任何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3)言语、语言、认知和非语言的沟通障碍;(4)与人、事和物建立起合适关系的能力障碍。”这些定义为至今广泛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和它的临床修订版(ICD-9-Cm)以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DSM-3)诊断标准建立奠定了基础。

自闭症是一种婴幼儿发育障碍,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是一种严重情绪错乱的疾病。自闭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据统计,患病率大约为10~15人/万。从性别上看男孩明显多于女孩,国外文献报道男女约为26~57∶1。目前,估计在我国约有40万左右的自闭症患儿童。

二、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1.交往障碍

患儿自婴幼儿时期起就表现极度孤独,并且有拒绝与人进行交往的倾向,不会用目光注视、表情、姿势和手势与人交往,甚至与父母也缺乏情感交流。不会体察亲人的喜怒哀乐和痛苦,自己有痛苦、不适,也不会寻求别人的安抚和支持,有进他们对亲人的呼唤甚至也不产生反应,以致引起父母怀疑他们有听力问题。轻症者看起来并不强烈拒绝交往,但在与伙伴的活动中常充当被动角色,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缺乏社交――情绪的相互应答,不懂得如何建立友谊关系。

2.交流障碍

患儿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均有明显缺陷,沉默不语或很少使用语言。大约一半患者终生不语而倾向用手势或其它形式表达。有的即使会认、读、掌握大量的词汇,但常常不会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而时常表现为不顾周围的情景或别人在说什么,自顾自地讲话,或不管别人的感受,重复地询问或重复地对人讲一样的话,问一样的问题,或模仿重复别人的话,语调平淡,缺乏节奏,与人交谈缺少应对、言语表达缺乏灵活性,不会用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来适应交谈的气氛。患儿常表现代词的运用困难,谈话中常不使用代词或使用混乱,故常常不知所云

3.兴趣和活动的局限

重复与刻板的特征倾向于采用僵化刻板,墨守陈规的方式应付五花余门的日常活动。患儿喜欢保持周围环境和活动固定不变,如长时间地玩某种物品、玩具、吃某种食品、出门走同样的路线,听同样的音乐或同一本书,如要改变则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或拒绝。大多活动增多,常出现特殊的、重复的刻板动作,如来回踱步、蹦跳、旋转。

4.智力发育障碍

约3/4的患儿有智力发育落后,但它在一般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可能存在某方面较强的能力,通常以机械记忆能力强为多见。主要表现有,脑电图:自发脑电图异常率达10%~83%,大多表现为广泛异常,慢波增多,少数可见棘波或棘慢波,可能与患儿合并癫痫有关;脑影像学:头部CT可能异常所见,但常不一致,意见尚不肯定。头部核磁共振检查部分病例可见第4脑室扩大,大部分有小脑蚓部小叶发育不良,脑干明显变小。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原则

自闭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尽管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们与前两者等同对待,而是首先要看到他们是需要成长、需要爱、需要帮助的儿童。从全纳教育观出发,自闭症与正常儿童在发展需要上, 是相同的。正常儿童的身心特性在自闭症儿童身上也同样体现,只是方式和程度有别。基于此点,确定教学原则首先要兼顾共性,一般性的教学原则,比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依然适用,并充实了新的意义。现仅就自闭症教育训练中一些有特性的原则做一简述。

1.身心机能协同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既要注重提高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又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使两方面协调一致。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功能与注意力、语言、认识等多方面发展有关,对儿童进行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多种心理能力。自闭症儿童身体发育看似与正常无异,但实际上多伴有或轻或重的感知运动发育问题,如左右手不协调、手眼不协调、腕力差、触觉过敏、听觉超灵敏、肌力松懈、跳跃力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等,所以在训练中就要安排足量的运动训练、感知训练,以及语言训练、交往训练、认识训练等,交使这些内容有机结合协调起来。比如训练儿童左右手交替拍球,不单是为了发展他们大运动、精细运动及其协调性。

2.正向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着眼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去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并开发潜能,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有序地使缺陷得到补偿,而不是着重于各种怪异行为的去除却忽略了正常行为的建立。

在开始进行矫正训练时,我们常会遇到这样失败的例子,有的老师偏重于矫正儿童的某一刻板行为,而几个月下来发现自闭症儿童虽然不咬衣角了,却咬上了铅笔或手指,老师的精力投入很大,但收效甚微。相反,有的老师以正向发展为主,在教儿童各种新技能的同时来替代、清除不良行为。

比如,有一个自闭症儿童爱用手指玩吐沫,很不卫生,我就采取教儿童漱口刷牙、嚼口香糖等同样能产生泡沫感、磨擦感的正常行为来逐渐取代玩吐沫的行为,以新行为抵消不良的旧行为,结果很快儿童就掌握了刷牙技能,并且不再玩吐沫了。这个做法首先从满足儿童需要――口腔需触觉刺激并有泡沫感出发,按照正常发展顺序来选择一项可替代的活动,再通过培养新行为抵消旧行为的方式来达到训练目的。当然,这并不是否认行为矫正的重要性,有些对儿童身心伤害较大的,如自伤行为等,应及时采用矫正策略认识疗法加以改变。正向发展与专门矫正是不矛盾的,两者相互协调、促进。单一地矫正某个怪异行为而忽略对正当行为的培养是片面的,矫正只有在培养过程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而矫正效果直接影响着培养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教育训练中,必须摆对发展与矫正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

3.及时反馈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中对儿童的不同行为表现随时随地给予肯定或否定反馈并及时强化肯定行为,以增加其出现频率,防止不当行为因忽视或经错误肯定而增加。

自闭症儿童会在不经意间做出各种各样的行动,有对有错,但往往自己不知是否符合规则,而一些不当行为的养成常常是由于在儿童刚开始做时被忽视,等儿童常出现此行为才被老师重视,再想改掉为时已晚。比如弱智学生入学后反而怪动作增多了,学会了同班不少学生的不好的行为。这是由于自闭症儿童视觉记忆很强,很容易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如果此时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就等于是默许这种行为,很快这个儿童就习得了某个不良行为。

通过训练,我看到随时反馈、及时强化在自闭症训练中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在刚换一个新环境时要格外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及时制止一些不应有的动作或言语模仿。

4.优化反应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训练前先把内容加工提纯,开始只让他接受最优化的刺激,得到简单而正确的反应后再变换刺激,增加复杂性。有人形象地把提纯比喻成吃葡萄时挖籽去皮而只给儿童吃果肉。

由于外界事物十分复杂多变,它所带来的信息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巨大而繁多的,有时是难以承受的,并且这些儿童又难以辨别何为正确的要接受的信息,所以就更要提练。有时教自闭症儿童说话,但外界十分嘈杂,或不时有人与训练者插话,这种环境极不利于自闭症儿童掌握正确用语。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一样,每一行为各个动作都要简练有序,中间不允许多余动作或拖延时间,否则诸如东张西望玩手或其他用具、敲击等多余动作就会“乘虚而入”。

5.个别指导先行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优先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使训练双方能相互配合,在这个基础上使自闭儿童逐步融入小组或其他集体中。

自闭儿在新环境中很难适应集体氛围,有显著的沟通、社交和行为问题,若开始时未与训练者合作好,以后很难接受有效训练,在不适应的场合中也不能寻找别人帮助。因此个别训练、小团体协助是其走向大集体的一个过程环节,在训练中要优先考虑。当儿童能接受一定指令并对环境有所了解之后再进入小团体就容易了。

四、自闭症儿童训练的方法

1.游戏法

游戏可让自闭症儿童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可增进其语言的主动性,也能从中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孩子的游戏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他们在游戏中发展友谊,学习社会策略和增进社会能力。Lord(1984)以及Wing和Attwood(1987)研究指出自闭症对于社会沟通线索理解及表达存在困难,他们常常处于孤立状态或是徘徊在同伴团体中的边缘,可能会避免或抗拒别人社交性的邀请,被动的接受,很少或完全没有主动的社交,或者以其特有的方式接近同伴。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团体性游戏来提高自闭症儿童此项功能。我们经常会在游戏及小组课上设计一些互动的游戏项目,譬如“二人毛巾运球”让小朋友从游戏中学会与人合作,并与合作伙伴“分享”胜利的成果(如分吃一种食品)。同时,亦根据小朋友的能力设计一些戏剧性的游戏,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在训练老师问过“老狼老狼几点了”之后,会让小朋友回答老师的问题,比如说小朋友会回答“三点了”,诸如此类还有音乐游戏“泼水歌”及“上学歌”等等,都可在游戏中增进儿童语言的主动性。

2.同步行动法

根据身体机能协同发展原则,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训练双方在训练过程中为了达到和谐、易沟通而同时进行某项技能训练或训练者做与自闭儿一样的活动,使自闭儿注意训练者的一言一行并自愿与训练者一起从事其他活动的一种方法。例如训练中自闭儿只顾一人玩球,不理睬训练者,这时训练者应主动寻找接近的机会,最好也是拿球来玩,并玩得比自闭儿要好,有时可把球滚、扔到自闭儿身边,看他是否注意球,若注意,说明可以进行接触,这时两人可一起玩一会儿球,然后再转入下一个训练项目,但要求步调一致。这种以球或其他自闭儿当前持有物为中介(或作训练诱导物)的方法在训练中十分常用,关键是选择好恰当时机。同时注意两者行动同步,不能片面强调让自闭儿服从训练者或一味顺从自闭儿童。

3.情境法

根据丰富环境原则,创设一定情境以提供适当的刺激,引起儿童注意并充分感知情境,然后进行角色练习,使其逐步学会目标情境下的内容。例如我们对酷爱音乐的自闭儿进行训练时,先给他提供一个熟悉的音乐情境,可放一段录音或唱个歌曲开头引起他注意,让他在此情境中演习某项技能,并给予一定的角色任务。完成后进行奖励,个别难执行的命令还可采取唱说结合的方式表达,以后逐渐取消音乐情境来让他完成角色任务或进行迁程训练,最终在无音乐情境中也能完成。

4.角色替代法

根据正向发展原则,在交往训练中,借助一定的中介人物(一般为儿童喜欢的物品,有时或是人)通过角色替代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例如儿童比较喜欢小熊或恐龙等,教师可以木偶或玩偶或面具操纵的方式,通过让被训练者扮演小熊来进行交流,或者让自闭儿拿小熊玩偶,训练者对玩偶发布指令,实际是让自闭儿来执行。这种方法是利用儿童只对物品或某个人感兴趣,通过角色转换来实现对其他物或人都感兴趣,以便按指令行事。如果自闭儿只对玩偶等感兴趣而不执行下一步指令,玩偶要立即消失,只有把握好出现与消失的分寸才能发挥角色替代的作用。

5.感觉统合训练法

感觉统合失常乃是由于脑功能障碍,无法将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及肌肉关节动觉等五种基本感觉的刺激加以统合并适切反应。感觉统合训练法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以上几种感觉刺激的输入,并适当的控制,让自闭症儿童依靠内在驱策力引导自己的活动,自动形成顺应性的反应,藉此促成这些感觉的组合和统一。

由于自闭症儿童个体差异很大,就感知而言,有的听觉灵敏,有的视觉敏锐,有的触觉过敏,有的嗅觉敏感……运动功能等都千差万别,因此在训练中就要因人而异选择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视听动训练法、触觉脱敏法、听觉统合训练、精神统合、感觉统合训练法,以及矫枉过正、过度练习法、行为矫正中的消退法、强化法等等。只要教育工作者端正认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去对待这一需特殊帮助的“普通”群体,依据儿童的情况使用和创造合适的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法,自闭症儿童走向社会的日子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全日本特殊教育研究联盟编,杨鸿儒译.自闭教育入门.台北:台湾大展出版公司,1999.

[2]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主办:孤独症儿童康复动态.1998,(2).

[3]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肖非.特殊教育通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6]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

这些东西是我平时搜来及自己平时遇到想到的,写在这里. 每个孩子来到世上都是正常的,只是生命的生存形式很多。父母要用正常心态接受,父母应该了解、学习、适应孩子的需求,而不是让孩子来适应你。父母要学会照顾孩子,特殊孩子的生命也需要得到理解和尊重。特殊孩子的到来不是来惩罚父母的,而是来启发人类爱心的。父母要按孩子的意愿来成长,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父母要不断学习有关自闭症的专业知识,,自己要成为自闭症儿童训练的专家。特殊的孩子还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来获得知识,取得进步的,对自闭症孩子的干预要越早越好。父母把孩子送进培训机构后,不能把孩子完全交给机构和老师,家长自己也要学习怎样照顾自闭症孩子,让老师成为好助手,因为最终孩子是要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 做家长的要学习接受自己有一个特殊的孩子,但不能把特殊的孩子与正常的孩子比较,家长不要对特殊的孩子有错误的期望,或高或低都不利于正确的训练。出现问题时,家长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看看自己是否调整好。父母的痛苦还可以述说,但自闭症孩子无法诉说自己的感受,所以父母要理解孩子的痛苦。自闭症的孩子情感很敏感,要让家庭其他成员也学着去尊重和理解他们。了解孩子,帮助、教育、督促他们学习,但不能与正常小孩比较课业和成绩。 对自闭症的小孩要用鼓励的方式,他们有自己学习的方式、进度,家长要尊重他们的方式,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要寻找孩子的想法。每个生命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正是有这些特殊孩子的存在,启发了人类的爱心,他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贡献,让人类社会彼此扶持,彼此关爱! 家长要整理好生命和家庭里的其他事情,把心安定下来,先把自己安定好,有照顾好自己的能力,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照顾好特殊的孩子。每个孩子都象一扇紧闭的门,不要用力去撞击!要找到那把钥匙去打开孩子的心门! 不要误导孩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误导孩子。特别是带“不”字的句子。被误导的主要表现之一是看到孩子往地上一躺,嘴里却大叫“不要躺地上”。当时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办,后来去听了杨宗仁教授的三天课,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原来,孩子根本不明白“不要躺地上”的真正含义,在他每次往地上一躺时,我们都对他说:“不要躺地上”,这种语言对一个正常孩子而言,是可以自然而然理解的,但对自闭症孩子而言,他不明白,他只明白,当他躺地上时,受到的语言刺激是“不要躺地上”,因此,他以为,“不要躺地上”的意思是“躺在地上”。 明白这一点后,我们改变了和孩子说话的方式,当他躺地上时,我会先说:“宝宝躺地上了”,然后拉他起来,说,“不能躺地上”,这样经过了几个月的时间,孩子慢慢地明白了“不”字的真正含义,他也就不会在躺到地上时说“不要躺地上了”。 我们的孩子自控能力一般不好,所以就会表现出不懂规矩。这个不可能短时间改善,得长期干预,我的具体的办法有两个,一个就是事先提醒,不能光靠事后批评指责,举例:另外一个我觉得更重要,就是要赏罚分明,提前明确告诉孩子奖惩措施,然后一定要执行,可以帮助孩子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行为。 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打骂孩子,也不要焦虑。这点我以前也做不到,打过他。我想说的是老师不能代替家长,教育机构不能代替家庭,家长可以在教育机构获得帮助、指导,但是最终帮助孩子的还是家长自己。不管家长原来学的是什么专业,现在要再学一个专业——自闭症专业。要有母亲的爱心和专家的水平,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把专家变成母亲是不可能的,而把母亲变成专家却是可行的。所以在怎么样教孩子这个问题的前面,我们都有一个怎样教自己的问题,一个自闭症孩子父母所遇到的问题,不比孩子本身的问题少。我们要先自救、先自教,然后才能教孩子,救孩子。 如果家长缺乏毅力,经受不了挫折,不能面对现实不能控制情绪,总处在抑郁、自卑、伤心而不能自拔的心情下,孩子不会有康复的希望。 在家训练的好处:1.母亲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也是最爱自己孩子的,而爱在训练中是最有力量的。2.与母亲的长期接触、情感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情感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3.在家可以随时、及时调整训练的内容,让孩子保持注意力和兴趣,不会造成机械训练。 4.在家可以把生活中遇见的各种现象作为内容,把生活与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5.训练恐怕是是持久战,行为训练结束了,孩子长大了,恐怕还要心理训练等等,家长迟早是要自己上阵的,晚上不如早上。 6.省钱。这对不太富裕的家庭尤为重要。 另外孩子最好不要脱离正常的人群,让孩子逐渐适应掌握在人群中的基本规则。机构是辅助,关键是家长。 自己训练不一定就是在家里,也更不能闭门。 开始自己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最好参加机构学习,平时可以多和其他家长讨论,在网上也可以看到各种信息。 我是怎么样训练我的孩子的1、常常想,时时教教育自闭症的孩子是一个大工程,我们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只要有空就想,包括想办法,想,也是我们对孩子的牵挂、期盼和祝福!它会通过一种看不见的形式传导给孩子,有利于他的康复。教,只要和孩子在一起时就要教,不分时间、地点,能教什么就教什么,要填充孩子的时间,不能给他留有空白,要参与孩子的活动,参与孩子的生活,也让孩子参与我们的活动,参与我们的生活2、遍地撒网,重点培养 自闭症孩子存在语言、行为、情感、认知等各方面的障碍,康复训练的几个方面的问题既要齐头并进,又要重点突出,如果某一时间内(比如半年)只纠正行为问题,而对其他问题置之不理,这是不可取的。或者认为先纠正行为障碍,等行为问题完全正常了再教语言等,这更不可取,对孩子各方面的问题要同时关注,但是在不同的时期,要有重点,突出一两个问题,反复纠正,孩子知道要纠正的是什么,要学习的是什么,当一个问题解决了,并且巩固了,或者有了一定的进步,再纠正下一个,交替进行,注意,已经纠正过的问题,不要放弃,时常提起,以防止其退步,当一个问题有一定进步以后,暂时放一放,换一个其他的内容,经过一次两次的集中训练,问题不可能完全消失,每次只要有进步就行。3、分解目标,循序渐进。 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任何一个问题的学习,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把一个总体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由易到难,由分解到组合,比如穿鞋,第一次,先把带解开,让他自己把脚放进去,我帮他穿。第二次让他自己解带,自己把脚放进去,我帮他穿,第三次,自己解带,自己放脚,自己扣带。他有时会说我不会穿,妈妈穿,我会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也会接着说:妈妈的事情自己做,想表达的是妈妈做的事情。但我会坚持,开始他会哭 .4、创造学习机会,制造学习情景 在生活中,给孩子创造学习的机会,设置学习情景,让孩子增加实践经验。可以故意安排孩子做某事,让孩子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能力,增加信心。比如,我让孩子去小超市买东西,吃的,喝的,而且去不同的商店买;到餐厅吃饭,让他向服务员要餐巾,小碗等,逛商店时,让他自己向售货员询问卫生间在哪里等等,当然这些都要在我的提醒下完成。这些我都可以做,如果我做了代替了他,那么少了让他学习的机会。5、语言训练,持之以恒 语言的训练,是康复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一个内容,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没有工具,孩子的交际将永远存在障碍,多讲故事,随时随地教. 6、重在参与,培养自信 在孩子的学习中,注重给孩子一个愉快的感觉和成功的体验。自闭症的孩子情商非常低下,往往表现出特别的不自信,特别的畏缩和胆怯,纠正的方法就是给孩子信心和成就感,要表现出对她的欣赏的态度,在孩子出现情绪障碍时,不应继续让他学习认知内容,主要是先疏导情绪,情绪平稳以后再继续教,挫折感过于严重会形成病态人格,最终使人丧失自信。7、惩罚得当、主次分明 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是惩罚要讲原则,讲方法,应该注意:一,惩罚必须及时、具体,为了哪件事,那个行为而惩罚他,要让孩子明白因果关系,惩罚要明白。二,惩罚要安全,注意身体安全和心理安全,不要误伤孩子。心理安全很重要。让孩子有适当的方法发泄被惩罚以后的情绪,要注意疏导孩子的心理压力。第三,惩罚不可以是母亲自身宣泄情绪的借口。我们的孩子受到惩罚以后,保证以后改过,但是我们会发现同样的问题她会反复出现,这个时候,往往不是孩子没有认识到错误,而是控制出了问题。所有自闭症孩子控制系统都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再想办法训练他的控制能力。训练要主次分明,孩子的问题很多,从哪里下手,哪个问题非解决不可呢?那些直接关系到孩子人际交往的,对他人有影响的问题要先教,多教,而不影响其交往障碍的,可以宽容,如某些刻板的行为等。 我对自闭症康复的印象1、自闭症孩子或多或少存在感知觉异常,他们的特殊行为、特殊反映方式,必然有他们的生理原因所在,如惧怕某种声音,拒绝某种食品等,表明他们存在听觉和味觉方面的异常,所以,我们对他的某些表现要理解,不要简短斥责。2、自闭症的孩子是学而知之,教而知之,不教不知,不学不知,必须要教,任何问题都不能等他自然而然会,只要教,自闭症孩子的潜能是巨大的,切忌低估孩子的能力,不要认为他可能学不会而放弃,一切都要试着去做。3、自闭症孩子智力的发展是及不平衡的,有的方面高于正常,如记忆力,有的方面低于正常,有的方面距正常差两个年龄段,有的距正常差4个年龄段,有的甚至更大,如语言,但是自闭症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在教自闭症孩子时,要把他的优势突出出来,要培养他的优势,不能为了纠正落后的方面,而忽略了他的长处。4、有人说自闭症孩子的重症期约是4到8岁,这是低谷,8、9岁以后会慢慢的恢复,在重症期训练可能下工夫很大,花时间很多,都难以取得进步,但是重症期过去以后再教,可能很快就能学会,但是我们不能等,重症期不能放弃,日积月累,量变才能有质变。5、自闭症孩子的学习存在一种“顿悟”现象,在接受一个新内容时,一般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紧张——停滞——获得——保持。所以我们常感到教一个东西,学得很慢,但是一但学会了,不易忘记,因此,教孩子学一个新东西时,不要着急,等一等,他就能学会,如果在停滞期就放弃了,那么最终孩子是不能学会的。6、自闭症的康复过程,走的是一条罗旋式上升的道路,从总体趋势上看,是上升的,但是上升中有反复,必须注意,每一次反复,都不是过去的重复,而是孩子进步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所以不要看到纠正过的毛病又回来了,就垂头丧气,总体上,问题的出现及程度呈递减的趋势。7、自闭症的康复前景是趋向正常,并在一定程度上和正常人保持平行。经过发病——低谷——恢复——稳定,最后在青春期结束时达到最好水平,所以,这是一个动荡的过程,也是一个可塑的过程。8、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重复到一定的次数,有些方面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训练都没有明显的进步,不一定是方法不对,也可能是积累的量不够,还没有质变,那就需要继续做。9、有些现象的消退,改善要以时间为代价,如自言自语,手部的自我刺激动作,康复状态达到顶峰以后,不知不觉中偶尔还会出现反复,这类因生理因素制约的东西,有一个康复极限,而受社会因素制约的东西,如语言表达水平,人际交往能力,不断学习,将会不断提高。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同其他儿童教育一样,家庭尤其是父母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学校、社会教育不可能替代家庭教育,它需要家庭教育给予延续和巩固;而且从自闭症康复的角度来说,父母家庭的信心和态度是决定性的。 在此建议家长进行训练时需掌握以下几个原则:1、尽量使用简短清晰的指令:当与孩子交往提出问题时,首先要确定孩子是在注意自己,然后对他发出简短清晰的指令。2、要穿插训练新旧技能:家长在训练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保持他们学习的动力并提高自信,在训练过程中,教其学新技能的同时也要让其有足够的机会重复已经学到的技能,使患儿在学习过程具有成就感,相应避免的是那种贪新贪难的教育方法和拔苗助长的求胜心理。3、分享控制权:在生活中往往看到不尽人意的情况,一是家长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孩子只能服从指令。另一种是家长什么都由着孩子。所谓分享控制权就要防止这两种极端。自闭症患儿与正常人一样,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特别有动力,如果孩子有要求想玩某种玩具,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玩,并在玩中谈论与这种玩具相关的事,这样,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但是,他们有时会做出一些重复机械行为或危险行为,在这些情况下,家长不能任由孩子,而应实行必需的控制或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4、有条件的奖励:家长必须能够注意及时奖励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技能和为此所做出的努力,同时要必避免无意奖励不当行为。5、运用自然奖励物:也就是使孩子的行为在行为的自然后果中得到奖励。6、奖励孩子的合理努力:在训练初期,孩子往往不能达到家长的指标,即使孩子有一定进步,他们的技能也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为了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并渐进的达到目标,家长要注意不断奖励孩子的合理努力。7、强调事物的多样形式:任何事物根据它的形状、大小、味道等都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自闭症儿童往往只关注其中一个方面,假若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不强调关于事物的多样性,就白白丢失了许多教育机会。 身体不等于生命,身体可以残疾,但生命不会残疾,生命不会只以一种方式呈现,它是多彩的、丰富的! 希望我的回答您能满意!

感染病患者论文参考文献

护理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及范文

现如今,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及范例,欢迎阅读与收藏。

[1]李峰.韩杰临床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护理研究2010,24(lC):266-267

[2]谭静.朱京慈.鲁芳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11,(4):110-111.

[3]袁长蓉.王志红.陈国良.美国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发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5):42-44

[4]黄金月高级护理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李霓,郑荣寿,张思维,等.2003~2007 年中国宫颈癌发病与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

[6]张锐,孙美榕,张正,等.基因治疗与人类健康[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4, 24(1):84-90.

[1]张波.桂莉主编.急危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第三版:246-247

[2]刘翠华.重症老年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 [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8):9-11

[3]罗德生.王慧.方敏.袁晓飞.ICU患者气管插管意外脱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3):459-461

[4]赵晶.重症监护室气管切开并发症的护理研究进展.全科护理.2013,11(1 中旬版):172-175

[5]赵士静.董立亭.张秀云等.重症监护室危重患者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6):9-11

[6]孔磊.许立民.宋献丽.等.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护士进修杂志. 2013,28(3):219-221

[7]蒋超.徐丽华.ICU人工气道吸痰最佳护理实践标准研究现状及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2):18-20

[8]黄世英.李连梯.朱文平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有效吸痰的时机和方法[J].广东医学.2013,34(8):1308-1310.

[9]何秀曼.许倩茹.非定时吸痰技术及护理对气管切开患者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4):335-336

[10]童亚林.缪洪城.冯小艳.等.加强呼吸道管理对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防治作用[J].中华烧伤杂志.2010,26(1):6-10

[11]刘广琴.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最佳时机的探讨[J].当代护士.2010,3(专科版):105-106

[12]江方正.李雪.叶向红等.持续加温湿化氧疗在气管切开患者脱机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128-130

[13]蔡瑞霞.介绍一种新的气管切开换药方法.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9):29

[14]毕娜,王建荣.静脉输液技术环节风险评价的研究.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1):761-763

[15]毕娜,吴冬梅,王建荣.我国静脉治疗护理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4):1613-1615

[16]毕娜.王建荣.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按需吸痰现状调查.护士进修杂志.

标准属于规范的范畴,是衡量事物的准则。护理论文的标准化规范化是论文全面质量的重要方面。在实际工作中,笔者一方面深深体会到标准化在护理论文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却时时感受着不“标准”、不“规范”的投稿论文。为此,笔者对2000年中华护理杂志经3审确定可刊用的部分投稿(原稿)进行了检查,对常见的标准化规范化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促进护理论文的标准化建设,使护理论文在信息时代以更快的速度,在更广阔的空间被传播、利用。

1材料和方法

在2000年中华护理杂志经3审可刊用的518篇护理论文中,抽取50篇含中文摘要、关键词的论文原稿进行检查和分析。

检查内容:①论文编写格式中的题名、摘要、关键词:论文编写格式包括的内容较多,限于篇幅在此只能就其前置部分的题名、摘要、关键词——文献检索的重要入口[1]进行讨论;②名词术语;③计量单位;④数字;⑤参考文献;⑥图表。

检查标准:题名、摘要、关键词以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和《文摘编写规则》为依据;名词术语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依据;计量单位以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定计量单位》为标准,要求以单位符号表示;数字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为标准;参考文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其他内容以中华护理杂志2000年1期刊登的稿约要求为准。

2结果

2.1一般情况50篇论文作者的年龄:20~29岁11人;30~39岁16人;40~49岁22人;50~60岁1人。作者职称:初级11人;中级30人;高级9人。50篇论文标准化方面的主要问题如表1。其中存在1个方面问题的论文6篇,2个方面问题的19篇,3个方面问题的27篇,4个以上方面问题的9篇,无1篇论文不存在标准化方面的问题。

2.2具体表现

2.2.1参考文献方面:在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上的问题主要有:2个以上作者,仅列第1作者;标点符号不符合要求;缺少文题、杂志名称或出版社名称、出版地点、期卷号及页码等。在文献使用上主要表现为:在论文核心内容如护理方法上标注参考文献,实际上仅是部分观点使用了参考文献;内部资料等非公开出版物做参考文献;缺少必要的参考文献,如“据报道”后无参考文献等。表150篇论文在标准化方面的常见问题问题次数百分率(%)参考文献3774数字3468名词术语2856计量单位2754中文摘要1428题名918图表816关键词714

2.2.2数字方面:公历世纪、年代、月、日、时刻及计数、计量等未使用阿拉伯数字,或阿拉伯数字与汉字混用,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应为20世纪90年代;相邻的两个数字并列用表示概数时用错,如5、6个人,七、八十年代,正确的表示分别为五六个人,七八十年代。

2.2.3名词术语方面:使用《医学名词》中明确规定不再使用的旧名(曾用名),如心肌梗塞(心肌梗死,括号内为规范名词,下同)、脑梗塞(脑梗死)、血液动力学(血流动力学)、周期性麻痹(周期性瘫痪)、人工晶体(人工晶状体)、眼底镜(检眼镜)、眼内压(眼压)、神志(意识)等;1篇论文中主要名词的使用不统一,如患者、病人混用;英文药名采用商品名(应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在未注释的情况下,使用中、英文缩略语代替医学名词,如慢支(慢性支气管炎)、扩冠(扩张冠状血管)、心梗(心肌梗死)、AMI(急性心肌梗死)等。

2.2.4计量单位方面:使用国家标准中已经废弃的非法定计量单位,如能(量)单位符号使用cal、血糖使用mg/L,国家标准分别为J和mmol/L;计量单位没有以单位符号表示,如8小时、2天,应分别为8h、2d;将单位名称或中文符号作为单位的符号,如把压力100pa改成“压力100帕”或“压力100帕斯卡”;同一篇论文中单位中文符号和国际符号混用,如mgkg-1天-1应改为mgkg-1d-1;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条时,未采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如mg/kg/min应采用mgkg-1min-1的形式;组合单位中斜线和负数幂混用,如前例不宜采用mg/kgmin-1形式。

2.2.5中文摘要方面:将前言内容作为摘要内容;简单地重复论文题名中已经表述过的信息;将医疗的方法、结果等作为摘要要素,未交代主要护理内容;开头冠以“本文”,未用第三人称。

2.2.6题名方面用词不确切,如一般的临床观察或护理,用某某课题的研究,又如“护士在生命网中的作用”一文,只看题名很难明白“生命网”的意思,其实作者描述的是护士在冠心病二级预防网中的作用,因此生命网应以冠心病二级预防网代替;题名不能反映文章的核心内容;题目大、数据小,言过其实;或简写、或缩写,不符合规范要求等。

2.2.7图表方面:主要表现为表中主谓语位置颠倒;图的纵标目未顶左底右,自下而上;说明性的资料未置于图表下方等。

2.2.8关键词方面:不符合医学主题词表规范,使用不规范的主题词标引;将关键词写成一句内容全面的短语,如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急性某某中毒等;漏标或误标,使选择的主题词与论文主题概念不符或造成过度标引。

3讨论

3.1护理论文在标准化方面较差的原因

3.1.1护理学科的标准化较其他学科的范围大、研究浅:护理学科的标准化不仅受医学的影响,还受数理化及人文科学的影响,范围相对较大;对护理论文标准化方面的研究甚少,其标准又参考医学标准,并且无标准可循的情况也存在,故在执行时存在一定难度。

3.1.2思想上不够重视:部分作者认为护理论文只要科研内容有创新、设计合理就可以了,标准化问题可忽略不计;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大家见怪不怪,更觉得不是问题;一些资深作者,往往采用已习惯的表达方式,不愿意接受新的标准、规范。

3.1.3在标准化方面知识缺陷:我国于1979年才开始建立文献标准化工作,多数作者在校学习期间没有接受过该方面的教育;目前的大专以上护理教育对护理论文标准化的学习要求也不高,有些甚至列为自学内容;论文的作者大多数来自临床,对于复杂的理化单位和符号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理解,临床中一些与标准相驳的习惯用法更影响着作者对标准化的使用。所有这些决定了护理工作者在此方面知识不足,甚至知识缺陷。

3.2护理论文执行标准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2.1标准化源于科学与实践:某一领域在世界范围的统一是在科学和客观的基础上实现的。国际标准的制定与颁布也是如此,它是有科学和客观依据的。我国的国家标准是在参考国际标准的情况下,经过专家反复论证与无数次实践,由国家颁布的。因此,它具有权威性、标准性和严肃性。

3.2.2学术要交流、学科要发展,必须执行标准化:现代科学活动已成为一项国际性活动,现代科学研究工作需要的情报、资料和信息是全球性的。在当前计算机网络与检索数据库广泛应用的情况下,护理论文只有遵循国际、国家的.有关标准和规范,才有利于其进入国内外文献检索系统及被有关的文献检索数据库收录,使国内外的读者更方便地进行查阅和检索,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统一的科技名词术语是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之一。护理学科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标准做规范,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护理论文只有遵循国家标准才能使自己的学科更严谨、更科学,才能保证其护理信息得以广泛的传播和利用。

3.3对策

3.3.1从基础教育入手,加强护理论文标准化学习:我国目前的大专以上护理教育虽然都设有护理科研课,但对护理论文的标准化学习重视不够,要求不高。这样的基础对护理工作者的论文撰写必然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护理论文的标准化学习应从学校基础教育开始,并将此做为考核内容,使学生既明白学习标准化的重要性,又知道其主要内容,为今后自觉认真地执行打下良好基础。

3.3.2提倡自学,重视继续教育:对绝大多数已不再可能接受学校基础教育的护理工作者来说,自学将是必然之路。特别是在撰写论文之前,阅读杂志的稿约及相关标准将有助于护理论文标准化的学习与运用。医院、学校及各级学会的继续教育部门可通过讲座、培训班等形式传授护理论文标准化方面的知识,促进护理论文的标准化建设。

3.3.3护理期刊身体力行,促进护理论文标准化:护理期刊是护理信息的重要传播媒体,期刊编辑要把宣传和使用标准化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与作者交流、修改稿件、约稿、编撰护理书刊及讲座等形式传播标准化的重要性与内容,使护理论文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取得成效。

3.3.4重视研究护理论文标准化方面的新问题:护理专家及有关管理部门对标准化在护理论文运用中出现的问题,新理论、新概念、新技术不断出现产生的新名词、新表达方法等要及时进行研究、规范,以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

4结论

标准化是护理论文的重要方面之一,对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当前护理论文中的标准化问题较多,需要学校、医院及各级学会相关部门的重视,更需要广大护理工作者从自身作起,加强此方面的学习,使相关标准化知识在护理论文中得到准确与广泛的运用,以促进护理学科的交流与发展。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论文的基本结构及撰写要求。方法:凡是护理科技论文,资料真实可靠,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文题简明并醒目,文章的论点明确,主要反映出文章的主题。结果:护理科技论文的结构好与否,它是护理科研程序中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及成果质量。结论:要撰写出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新颖性的护理科技论文,必须掌握护理论文的基本结构和撰写要求。

关键词:护理论文;结构;撰写要求

【中图分类号】GB7713-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502-01

凡是护理科技论文,其论点要明确,资料真实可靠,数据准确,层次清楚,具有科学性、实用性,书写工整,文字精练、规范。文题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为了提高护理科技论文撰写的质量,笔者将自己撰写论文的体会及看法浅谈如下。

1 文题的命名

1.1 命题的类型:一般用护理方法、用护理结果、用研究对象进行命名。

1.2 文题的具体要求:文题历求简明、醒目、文字应高度精练,能概括文章主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中间尽量不用标点符号,但末尾不能用标点符号,文题中间避免使用非规范化词或代表号。

2 作者及单位

实质性参与并能解答有关论文问题者称为作者。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顺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改。作者单位名称应位于作者下一行,用括号注明“省、单位、邮政编码”,并附第一作者的简历。作者应是:(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它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各个答辩,并最终同意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也不宜列为作者。对文章中的各主要结论,均必须至少有1位作者负责。

3 摘要

摘要内容有: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个要点,每个要点的内容要具体,简明扼要,关键性资料、数据与结果,采用第三人称明确标出。中文摘要可简略些,200字左右,英文摘要则相对具体些,400个实词左右。

4 关键词

关键词代表全文核心内容里的名词和词组,一般由作者从论文题目、摘要和正文中抽选择出来3-5个医学名词(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英文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如:题目“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进针速度对比”(华夏医学2005年18卷第5期,论著695-696页)。关键词:新生儿 慢速进针 快速进针 对比。

5 引言(前言)

6 材料与方法

6.1 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是文章的第一大层次。一般的资料应交待清楚研究涉及的材料和用具,化学品与仪器,应有来源和产品号等内容,以便重复实验时能得到验证。临床资料以研究的对象和病例为主,要清楚交待研究对象及病例的全部情况,实验方法及统计方法的来源。

6.2 方法:应交待论文所用实验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与方法、观察指标。

7 结果

用文字叙述、表格或绘图说明,只将主要结果列出,不要予以分析讨论。如:“静脉推注时防止微量空气进入血管的方法探讨”,(华夏医学,2005年18卷第5期),作者用普通组与实验组进行对比,列出每组在静脉推注时有空气进入血管的是多少例,无空气进入血管是多少例,各组的成功率是多少,再来一个对比,从效果上既清楚又明了,给人印象很深。

8 讨论

主要对本文研究的结果进行评价、阐明和推理,不能只重复结果,也不应结果归结果,讨论归讨论。讨论内容:①用已有的理论对自己研究的结果进行讨论。②指出结果及结论的意义。③该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动态及独特之处。④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本课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努力方向。

9 参考文献的标注方法

参考文献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主要文献,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以文中出现的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排列于文末,一般在10篇以内,引用公开、近期出版的原著。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之间用逗号隔开,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中文期刊用全名,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按规定)。

[期刊] 序号 作者 文题[J] 刊名 年份 卷(期):起止页。

[1] 谭建兰.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探讨[J].现代临床护理,2005,4(2):54-55

[2] 李爱车,方小君,李琼妹等.心脏裂伤的抢救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05,4(2):14-15

[书籍] 序号 作者(主编) 书名[M] 版次(第一版不标出)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起止页。

[1] 裘法祖.外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56-263

10 标题层次

标题层次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两个数字符号之间加下圆点相隔,最末数字后面不加标点。标题层次划分一般不超过4节,第一级标题为1.,第二级标题为1.1,第三级标题为1.1.1,第四级标题为1.1.1.1,各级标题序号均顶格书写,序号后空一字后再写标题或具体内容。

参考文献

[1] 过慧谨.护理科技论文的基本结构及撰写要求.护士进修杂志,2001,16(增刊):6

[2] 侯睿,刘宇.护理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4,19(9):771-773

[3] 蒋晓莲.护理理论.护士进修杂志,2005,20(2):100-102

3 艾滋病健康知识教育对收容教育女性艾滋病乐观偏差的效果评价及启示 陈静; 蒋索; 陈月凤 温州医学院学生处; 温州医学院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 【期刊】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10-05 27 4 贫困地区艾滋病社会救助机制构建的对策探讨——对安徽阜阳地区艾滋病的调研 叶良均; 俞宁; 黄邦汉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安徽合肥; 安徽合肥 【期刊】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6-02-08 4 121 17 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受教育权状况调查研究——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受教育权的社会控制与反歧视对策分析 刘玉强; 窦云云 云南大学法学院;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期刊】法制与社会 2009-11-25 1 87 18 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情况及对策分析 王爱玲; 乔亚萍; 苏穗青; 王临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期刊】中国妇幼保健 2006-07-28 15 103 19 浅谈AIDS防治难点及对策——附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5例 杨绪红; 刘伯雁; 崔峰 山东省淄博市卫生防疫站; 山东省淄博市卫生防疫站 淄博市 【期刊】中国热带医学 2003-05-28 0

针对我们食品安全的现状去分析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及思考应对措施【内容提要】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近几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随着食品加工过程中化学品和新技术的广泛使用,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尽管现代科技己发展到了相当水平,但食源性疾病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仍然严重地危害着人民的健康,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最关注的卫生问题之一。因此,就食品安全问题本身的严峻性而言,重视并大力解决好这一问题依然迫在眉睫。【关键词】食品安全隐患 现状 食源性疾病 监管状况 建议 一、前言中国有句话: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中国还有句话:病从口入。食品的质量不安全,将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食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活、生存、延续,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正是由于食品市场的巨大潜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几年我国食品加工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使得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每天只要我们打开电视,翻看报纸,都可以看到大量各式各样的食品广告。走上街头,不论是在商场、超市乃至街摊,食品都占据着市场的主要份额。而最近一个时期,随着各行各业透明度的进一步提高,食品的质量问题也频频被媒体所暴光,这直接导致了食品行业的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最普遍关心的一大主题。如今食品安全已是我国消费者的“心头大患”, 事关消费者乃至下一代的健康和安全,是目前对公共健康面临的最主要威胁之一。因此,重视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看到世界性的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同时,应明白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各级有关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与时俱进,这在当前尤为重要和迫切。二、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长久以来,关于种种劣质食品的报道几乎成了我们隔三岔五就能在媒体上看到的一个主要话题。比如说关于劣质奶粉、劣质面粉、劣质大米、劣质豆制品、染白粉丝、注水肉、苏丹红还有现在正搞得沸沸扬扬的三聚氰胺事件等等,我们可以列出长长的一列名单。这些频频曝光的食品加工中的黑幕对消费者来说已不再陌生。各级监管部门针对于此的执法检查,也始终没有停止过,而且还会在每年的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前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在2007年还进行了全国食品安全隐患大排查。并相继制订了各种法和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广东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可见我国对食品安全的整治力度有着铁的手腕。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年来,各级监管部门的工作不可谓不努力,但劣质食品依然层出不穷,正如紧接着上演的含有“三聚氰胺”成份的食品不断曝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时时令我们提心吊胆。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五大问题:微生物造成的食源性疾病、种植养殖方面的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生产经营者守法意识淡薄、食品生产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环境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这些问题从而导致了我国食品生产行业的发展非常不均衡。 在我国曾发生两起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至今还让人心有余悸。一起是1988年初在上海发生的因市民食用受到污染的毛蚶而爆发的甲肝大流行事件,当时患者达31万例,造成不少人员亡,上海市民出行(指到外地)受到限制,食品出口遭到退回,经济损失惨重。另一起是1997年12月发生在香港的禽流感,该事件对我国禽肉的出口影响很大。近年来,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食品安全方面的重大事件频频发生,其数量和危害程度呈日益上升的趋势。如2001年发生在浙江省的白砂糖中添加“吊白块”案件; 重庆市“毛发水”酱油案件;广东省劣质大米案件;江西省河豚鱼中毒案件;内蒙古因不明羊肉案件; 天津市输液瓶灌装酱油案件;江西省病猪肉加工食品案件;重庆市非法加工伪劣食品案件;因食用含有“瘦肉精”(即盐酸克伦特罗)的猪肉,致使杭州市60多人食物中毒和 广东省信谊县百余人食物中毒案件;再到到今天的孔雀石绿、苏丹红、大头婴儿、三聚氰胺案件等等。此外,涉及到因假酒、农药残留、食品或饲料中添加违禁物质造成的食物中毒,导致人员亡和大批人员集体住院的事件时有发生。据专家估计,我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涉及的总人数为2~4万人,但这一数字尚不到实际发生数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我国每年食物中毒人数大约为20~40万人。从各种案例和数字来看,足以让我们触目惊心,这个定时炸弹就在我们身边,随时爆发。因此对食品安全的整治,提高食品安全系数,让我们食得安全,食得放心,这些工作刻不容缓。三、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仔细回想这一连串的食品问题,发现并不是偶然巧合,而是目前特殊条件下多方社会经济道德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首先农产品种植和食品加工时操作的不当所造成,滥用农药、化肥,加工过程受污染等。再有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原有制度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明显有些“力不从心”,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当前法律的盲点和漏洞,大肆造假,以谋取不法利润。当前社会大众对食品安全观念的淡漠也大大加重了食品安全的危险,此外,当前社会“金钱至上”“利润第一”的道德观无疑更加深了造假者的危害性。纵观原因种种,我们不难发现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跟我们目前特殊的社会大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从导致疾病和中毒产生方面分析食品安全隐患的成因1、化肥、农药等对人体有害物质残留于农产品中由于多施和不按规定要求滥用农药,我国每年因农药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屡屡发生,特别是蔬菜中残留的有机磷中毒。蔬菜中残留的有机磷被人体吸收后,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脏器,导致中毒,严重时还出现生命危险。我国农产品中有机磷残留量超出国家标准的现象较为突出。再有我国每年大量、超量或不合理地施用化肥于农作物上,使化肥在土壤中的残留量越来越重,化肥施用不当、滥用化肥生产的蔬菜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并不亚于蔬菜中残留的农药。硝酸盐本身并没有毒,但在人的口腔和胃肠中会在细菌的作用下还原为亚硝酸盐。当亚硝酸盐大量聚集则可能引起中毒,长期摄入,可诱发消化道系统癌变。流行病学实验已经证明,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与食品中固有的胺类化合物是致癌物亚硝胺的前体物质,亚硝胺的诱癌时间随人体摄入量增多而缩短。2、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为了预防和治疗家禽、畜和水产品患病而大量使用抗生素、磺胺类等化学药物,往往造成药物残留于动物组织中。兽药残留既包括原药,也包括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产物。在食品中由于药物本身的副反应或耐药性细菌种群的增长,将增加潜在健康安全问题。近年,在我国由于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兴奋剂可以使禽、畜产生足够的瘦肉而被大量使用,从而使更多食用残留有“瘦肉精”食品的消费者引起中毒反应,严重者甚至亡 。3、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非常严重,它属于化学污染的范畴。据分析,重金属污染以镉污染较为严重,其次是汞、铅等,。多数金属在体内有蓄积性,半衰期较长,能产生急性和慢性毒性反应,可能还会有致畸、致癌和致突变的潜在危害。目前,我国儿童铅污染较为严重。4、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超量使用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测,曾有在面粉中超限量5倍添加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在腌 菜中超标量20多倍使用苯甲酸;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的化学合成甜味剂等等。5、毒素污染毒素污染是目前极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毒素主要来源于自然界,如近年来我国频繁出现“毒大米”事件,即为黄曲霉毒素污染。6、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物在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规允许适用范围的化学物质(其中绝大部分对人体身体有害)。如改善米粉、腐竹口感使用“吊白块”(一种化工原料,学名甲醛次硫酸氢钠)等等。7、食品制造使用劣质原料加工食品使用劣质原料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如:用病畜禽加工熟肉制品;用“地沟油”加工 油炸食品等。8、假冒伪劣食品近年来假冒伪劣食品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肆意横行。如:用化学合成物质掺兑的酱油、 食醋;用工业酒精制造假酒、甲醇假冒白酒等。9、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食品的原料和加工程度决定了它具备一定的微生物生长条件,食品加工制造过程和包装储运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我国发生的集体食物中毒大多由微生物引起。在我国,易造成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每年都有发生,尤其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更容易发生。10、腐败变质的食物上市流通食品基本都以动植物生物组织作为主要成分。这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和生物变化 ,产生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比如变质的鲜奶、酸奶、鲜肉等。11、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生物技术产品的出现同样带来了安全性问题。如今,转基因食品早已摆上了人们的餐桌,转基因食品也具有潜在的危险:可能损害人类的免疫系统 (标记基因);可能产生过敏综合症;可能对人类有毒性;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有害;对人类和人体存在未知的危害。(二)、从食品安全监管状况和经营者素质方面去分析食品安全隐患存在的因素尽管政府一贯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也做出了许多努力,但由于食品安全受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等多种因素制约,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其中食品生产加工领域问题最严重,食品加工企业绝大多数规模比较小,全国现有的750多万家小型食品加工作坊、摊点中80%上为10人以下的手工作坊,工艺落后,卫生条件极差,20%~30%没有达到行业标准,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比较严重,食品营养指标达不到要求等;再有食品流通秩序比较混乱,全国食品经营企业多达350余万家,大多为个体工商户,缺乏必要的食品储运设施,经营管理落后,一些食品批发市场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手段和质量控制措施;餐饮消费环节食品卫生条件较差,一些餐饮业经营者不具备经营资格,几乎所有的餐饮部门都不会对食品原料进行科学检查,缺乏对疾病预防的控制措施。1、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不完全不完全信息的存在导致败德行为的出现和市场混乱,造成市场失灵。在市场经济中,生产经营者追求利益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相互对立的两者之间只有在获得足够的有关食品特性的共同信息时,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然而,由于食品安全质量特性,食品市场买卖双方同样面临着对食品安全信息了解的不完全性,但相比之下,食品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比消费者对食品的农药残留、微生物污染等相关食品安全性的信息了解更多。在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动下,拥有信息优势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会自觉不自觉地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提供虚假、遗漏、过时或误导的信息,甚至采取不道德的手段生产和将那些假冒伪劣产品销售给顾客。消费者在知情权和选择权等信息占有上总是处于劣势,对于所选食品的安全性难以做出正确判断,有可能导致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机制失灵,以致出现低质量的劣质食品驱逐高质量的优质食品的现象,最终导致食品市场秩序混乱。 2 、食品安全的外部性问题由于正规厂商没有因为产生外部利益而得到补偿,而非正规厂商没有因为产生外部危害而付出代价,其结果是如果仅仅依靠市场的价格机制,不法食品供应商的行为可以损害他方,而无须考虑招致损害的机会成本,同时还可以得到正规厂商带来的边际收益。正规厂商的情形则相反。价格机制的失灵也即市场的失灵,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伪劣产品的产生。3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消费者在与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冲突中处于弱势,必然会有一些企业要不择手段地损害消费者利益。相比较之下,食品生产经营者为拥有强大经济力的组织体,单个分散的经济力薄弱的消费者难以与之抗衡,再加上法律知识缺乏,当其利益受到损害后,往往选择忍气吞声,或者大多数消费者心存“免费搭车”的念头,都想让别人先来提起诉讼,自己免费享受,最终结果是可能谁也不去反映食品安全问题,保护自身权益。4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规制、职能造成食品市场秩序混乱的另一深层动因就是出现间断,也就是说政府规制、职能未够完善,执法强度还未够。监管机制缺乏协调性和连续性、食品安全的执行过程中缺乏规范化、执法处罚力度不够、整顿运动一过又恢复平静,社会监督和问题处理机制缺位以及有关引导食品工业发展特别是食品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产业政策欠缺等,食品市场秩序的管理出现间断状态,让不法商有空子钻,食品安全质量普遍偏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四、加强食品安全的几点建议(一)、加强“农田到餐桌”监管、加强食品检测检验研究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步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检测工作应当紧随标准的修订不断完善。检测工作作为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中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随着食品中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检测应向高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以及信息共享迈进。设置系统的食品检测机构并使之逐步社会化、建立科学的检测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加强检测技术储备和人员储备是从总体上提高我国食品检测能力的重要举措。 (二)、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力度及时更改和修订过时的法律法规,要做到与时俱进。各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工作需要的地方性法规。面对当前食品安全状况,建议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以上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二是加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科学确定食品标准制定原则和依据,增强标准的可操作性,逐步实现标准体系与国际惯例接轨;三是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等各类认证的法律地位,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统一的食品认证认可体系,培育一批运作规范、社会信誉高、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食品认证机构;四是加强劣质产品召回制度,为查处和销毁不安全食品提供法律依据;五是加强食品安全应急机制。 (三)、建立顺畅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建立良好的质量信号传递机制,有助于解决食品质量的市场失灵。我国食品生产者大多文化素质低,生产规模小,而食品产业链较长,致使信息标签管理等难发挥作用。政府要提供公共信息和教育培训,使公众拥有完全充分的信息来权衡利益风险进行选择。及时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定期公布质量抽检结果,发布疫情和有毒有害物污染警报,提醒公众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对具有良好声誉的企业进行宣传报道,并接受新闻媒体和公众监督。建立各类食品营养信息数据库,对消费者、生产者和食品系统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培训与教育。(四)、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除了法律和行政监管外,还要注重从经济和技术等层面上共同推进。经济手段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和带动作用,将分散经营的主体组织起来加强质量控制,实行标准化生产,实现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按照市场价格和市场需求调节农产品加工,靠加工企业对原料的需求和对原料的检验监督来带动分散生产的农户组成有一定规模的标准化的商品生产基地,使生产、加工、销售一脉相承,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保证食品加工的每一阶段都是安全的;提高质量认证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提高优质产品的知名度,使生产经营者强化诚信意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提升技术装备,改进工艺操作和检验手段,加强原料生产、制造加工、储运和流通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从而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增强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经济处罚力度,从而增加不法厂商的风险成本,从根本上遏制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技术手段加强基础研究和食品安全管理前沿问题研究,探索研究食品中病原体、农药、兽药、化学污染物等有害物质的快速、高效检测技术和方法,确定有害物最大残留限量,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实验室条件和人员水平、标准物质的质量和参照标准水平;开展先进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参考文献1、郑华英,龙一兵.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的控制.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22、谢敏 于永达 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 上海经济研究 2007年 第21期3、 李新生 食品安全与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现状 食品科学 2008年 第02期4、郝记明 马丽艳 李景明 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控制食品安全的措施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4年 第02期 5、汤天曙 薛毅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和对策 食品工业科技 2002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