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读过圣经吧。。。旧约记载,犹太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原来也是世代生活在中东的土地上的,后来由于战乱、宗教等各种原因,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只能流浪于世界各地。后来那片土地被阿拉伯人占领,并繁衍生息,直到二战后。美国人帮助犹太人在中东复国,但将好的土地划给了以色列,而把阿拉伯人驱逐向次等的土地,并且耶路撒冷作为三教圣城,其归属也是争端的重要原因,综合起来,导致了几十年来的各种动乱。因为最早那片土地是犹太人的,所以不能怪如今的以色列。要怪就怪埋雷挑事儿的美国吧~~
我想介绍你看一本书《圣经》,看完你就知道了
给你看一段历史,希望对楼主有用。驱逐犹太人与以色列建国小史 据圣经记载,摩西曾带领部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并在约书亚(Joshua)的领导下征服了迦南(Canaan)的部落城邦。之后,在大约在公元前 1000年,大卫王占领了耶路撒冷,并且在包括外约旦在内大部分迦南地区建立起以色列王国。在大卫的儿子所罗门(Solomon)死后,王国一分为二,南为犹大(Judea),北为以色列(Israel)。直到公元133年,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 公元前722年,亚述人(Assyrians)攻占了以色列,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占领了犹大,他们焚毁耶路撒冷的所罗门圣殿,驱逐了大批犹太人。从此之后,耶路撒冷曾被多次易手,还被无数次地摧毁和重建。犹太人从此流离失所,散落到各个地方。大约在公元前61年,庞贝(Pompei)的罗马军团攻占了犹大,占领了耶路撒冷。而耶稣正是在罗马的统治区伯利恒(Bethlehem)降生的。罗马统治者在公元70年和132年两次扑灭了犹太人起义的烈火,并于公元135年将所有犹太人驱逐出耶路撒冷。此后,耶路撒冷就被罗马人重新命名为巴勒斯坦(Palestine)。 在拜占庭时期(公元4世纪),大量的基督徒涌入了巴勒斯坦。那时,巴勒斯坦的人口组成是基督徒、犹太人皈依的基督徒和异教徒(paganism),以及罗马人和原著居民。大约在公元7世纪,穆斯林阿拉伯的军队北上占领了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大部分中东地区,从此,穆斯林对巴勒斯坦的控制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在这漫长的穆斯林统治中,土尔其奥托曼帝国(Ottoman Empire)曾于1517年将巴勒斯坦纳入自己的版图。在这期间,土尔其苏丹还曾邀请离散的犹太人到巴勒斯坦的各个城市里定居下来。在18世纪末拿破仑入侵时,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趁机起来反抗埃及和土尔其人的统治,致使土尔其帝国进一步开放其边界,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口同时增长了,而且两个民族的民族意识也随之提升。到了1880年,巴勒斯坦的人口达到了40万,其中犹太人口是2.4万左右。这时奥托曼政府开始采取严厉的措施限制犹太移民,但是,犹太人却采取各种手段移入巴勒斯坦。 这时在19世纪的欧洲,反犹浪潮和欧洲犹太人解放运动此生彼长,现代民族国家的理念与传统犹太家园的向往交织在一起,在欧洲离散的犹太人心中,燃起了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的烈火。特别是东欧国家的反犹和排犹政策,加速了欧洲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的迁徙。也是在此时,欧洲犹太人开始将犹太复国主义思想体系化。犹太祭司奥克雷(Rabbi Yehuda Alcalay),在19世纪40年代发表了许多犹太复国思想的希伯来语文章。另外,在1896年匈牙利裔犹太律师赫茨尔(Theodore Herzl)出版了《犹太国》一书,完整地阐释了犹太复国主义。次年8月,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瑞士巴塞尔(Basle)召开了“第一次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大会根据赫茨尔的理念希望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与会的犹太复国主义者预期将有数百万欧洲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以形成人口的绝对多数。至于当地的阿拉伯人,没有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到1914年为止,巴勒斯坦大约有70万人口,61万为阿拉伯人,犹太人还不到10万人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巴勒斯坦的统治者奥托曼帝国与德国联盟。这时巴勒斯坦地区爆发霍乱和伤寒,土尔其军事首脑决定赶走所有外国人,大批的犹太人再次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在此期间,只有俄国籍的犹太人可以免被逐出,这些剩下来的犹太人,就成为英国的合作者,后来为英军与土尔其作战提供了帮助。与此同时,英国也需要阿拉伯人的帮助。英国政府就许愿给阿拉伯人,只要他们支持同盟国与土尔其人作战,阿拉伯在战后便可以独立。在1916年,阿拉伯人在劳伦斯(T. E. Lawrence)的领导下,真的起来反抗土尔其人的统治。但是战后,英国却否认了自己对阿拉伯人的承诺,巴勒斯坦成了英国的“委托统治地”。战后巴勒斯坦的人口中大约70%是阿拉伯人,30%是犹太人和基督教徒。 此时在英国本土,有一批犹太复国主义者游说英国议会,最终促成了英国在 1917年11月签署了著名的《贝尔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宣言允诺建立一个犹太家园,同时确保非犹太社区的权利和信仰不受侵害。英国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如果德国向犹太人做出类似的承诺,会把国际上的犹太人拉向德国一边。英国此举遭到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他们坚持巴勒斯坦是阿拉伯人的土地,并且通过暴动和罢工等手段向英国当局施压。同时,阿拉伯人还策动美国介入此事,以便影响英国的中东政策。阿拉伯领袖达迦尼(Aref Pasha Dajani)曾对美国派来的代表陈述说:历史已经证明无法与犹太人居住在一起,所有国家都不欢迎犹太人,因为他们吸所有人的血。在这种情况下,犹太人也意识到与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无法避免冲突,后来就任以色列国总理的本•古里安(David Ben Gurion)曾在1919年发表讲话说:没有人能找到任何解决办法,我们要这片土地成为我们自己的国家,而阿拉伯人也要做同样的事情。 英国却在这时做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为了答谢麦加行政长官侯赛因之子阿卜杜勒曾为英国奋勇征战,当时的英国殖民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在1921年的“一个星期日的下午”突发奇想,把约旦河以东地区的管理权交给了阿卜杜勒,这片土地是英国所管辖的巴勒斯坦总面积的四分之三。阿卜杜勒立刻就把这片地区改名为约旦哈西姆王国,并且在1946年得到了国王称号。在巴勒斯坦的面积急剧缩小的情况下,在美国和英国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却仍在鼓动犹太人移居到只剩下原领土四分之一的巴勒斯坦。到1929年,巴勒斯坦人口的日益稠密,造成竞争加剧和经济萧条。富有和受过良好教育的犹太人有很强的竞争力,他们大量购买土地,致使阿拉伯的种田人流离失所,大量涌入城市。阿拉伯人开始预感到大量欧洲和美国犹太人的涌入,会逐渐挤走缺乏商业竞争力的阿拉伯人。而且,外来移民炫耀自己与大多数阿拉伯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引起当地人的嫉恨。在1929、1930和1931年,犹太人定居点遭到了阿拉伯人的武装袭击和恐怖威胁。 恰在此时,纳粹在德国掌了权,并开始了迫害犹太人的暴行。当犹太人的遭遇开始为人所知时,英国政府不得不放宽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配额。1933至 1935年间,获准移入的犹太人在13万以上,而非法移民数以万计。巴勒斯坦从那时起变成一座充满暴力和恐怖的活火山。恐怖主义遍布了整个地区,英国当局根本无法维持基本的秩序。1942年,美国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纽约集会,通过了比尔特摩纲领,要求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支犹太人的军队。不久,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就进入了全面备战,双方大开杀戒,巴勒斯坦变成了烧、杀、抢、掠的战场。 二战结束后,从欧洲各地的集中营里解放出大量的犹太难民。西方各国不愿接收这些难民,因此,英国政府对巴勒斯坦的移民控制受到了各方的巨大压力。美国不断地要求增加犹太人的移民配额,而这时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双方都在通过暴力手段对英国当局施压,阿方要求控制移民,犹太一方则要求放宽移民。阿拉伯人对犹太定居点实施恐怖袭击,而犹太人炸路断桥,暗杀英国官员,以阻止英国当局对非法犹太移民的追捕。最终,英国政府决定甩掉巴勒斯坦这个烫手的山芋。1947年4月,英国政府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解决,并宣布一年后结束委托统治,撤回所有驻军。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大通过了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市由联合国的特别管理。但是,阿拉伯一方拒绝接受联合国决议,原因是阿拉伯人占巴勒斯坦人口的2/3强,却只得到43%的贫瘠土地;而犹太国的人口仅占1/3,却得到了57%的沿海肥沃土地。1948年5月15日,犹太临时政府单方面宣布成立以色列国(而没有采用“犹太国”做国名),次年2 月立宪会议召开,通过一部临时宪法,宣布国家为民主共和国。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总理。 在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阿拉伯联盟(Arab League)国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外约旦(Transjordan)(后改称约旦)拒绝承认以色列,并且对以色列宣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了。 二、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年) 从1948年5月起,阿拉伯联盟国家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对新生的以色列国展开了正规的战争。开始,埃及在巴勒斯坦南部攻下了部分领土,继而外约旦占领了耶路撒冷老城。但是由于阿拉伯各国彼此心存疑忌、内部不和,很快进攻就停了下来。6月,在联合国的斡旋下,成功地实现了4周的停火。但随着以色列在 7月的大举反攻,停火被打破了。零星的战斗一直持续到1948年底。以色列在次年1月的凌厉攻势隔绝了埃及的军队,迫使阿军接受停火(1949年1月7 日)。 1949年7月阿、以签署了停战协议,但并没有实现和平。大约40万巴勒斯坦的阿拉伯难民逃离以色列,滞留在以色列边境的难民营中,这成为日后阿、以冲突的重要原因。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美、英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在幕后支持阿拉伯联盟,而苏联却支持以色列,这与后来几次战争的格局有很大的不同。战后,阿拉伯国家对军事上的失败,备感失望和耻辱,叙利亚、约旦、埃及等国先后出现了政治动荡和权力交替,使阿拉伯国家的地缘政治出现全新的格局。 二、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年) 从1949到1956年,联合国监督执行阿、以停火,推迟了冲突的到来。在这期间,大国列强已经调整了自己的中东政策,美国、英国和法国支持以色列,而苏联转而支持阿拉伯国家。1956年7月,埃及领导人纳赛尔(Abdal Nasser)将苏伊士运河收为国有,并且征用运河所有者(主要是英国和法国人)的财产,英、法为了报复,唆使以色列进攻埃及。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集结空军和陆军力量,入侵了埃及的西奈半岛(Sinai peninsula)。同时,英、法还直接介入了战争,使世界舆论哗然,一致谴责以色列的入侵和英、法的干预,这一事件几乎酿成了一场威胁世界的危机。 11月6日,在美、苏的支持下,联合国调停双方停火。这时,以色列已经占领了加沙地带和通往亚喀巴湾的入海口。但在1957年,以色列又不得不将加沙地带交由联合国管辖。 三、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1967年) 整个1960年代,阿、以边境冲突不断。叙利亚训练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实行恐怖袭击,埃及领导人纳赛尔与约旦和叙利亚结成联盟,放言以色列必须从地图上消失。1967年5月,纳赛尔要求联合国部队从埃及完全撤出,并且关闭了亚喀巴湾这个以色列通往红海的唯一入海口。以色列所做出的反应是向埃及和它的阿拉伯联盟发动闪电进攻。 1967年 6月5日,以色列发动了大规模的空袭,一举摧毁了阿拉伯联盟的空军力量。依靠空中优势,以色列步兵在3天内就占领了西奈半岛,大兵长驱直入地压向约旦边境。到6月10日仅短短的6天之内,以色列军队夺下耶路撒冷老城(后来永久地吞并为以色列领土),占领了战略地位重要的戈兰高地(Golan Height),陈兵叙利亚边境。这场战争史称“六日战争”。 埃及和叙利亚军队在6天内遭到重创,叙利亚随即接受了停火,让以色列占领加沙地带、叙利亚半岛和约旦河西岸的领土,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因战争而关闭。以色列还宣称不会放弃耶路撒冷和其他占领的领土。纳赛尔的政策以灾难而告终,他本人3年后去世。而以色列大获全胜,民族情绪高涨。这场战争为日后的无休止的阿以冲突种下了苦果。到今天巴、以谈判的核心内容,仍然是以色列在这6天内拿下的关键的地区,巴方要求以色列归还这几处战略要地,而以色列岂肯轻易放手。这次战争的后果为巴以关系的未来,投下了暗淡的阴影。 四、第四次中东战争:赎罪日战争(1973-1974年) 1973年10月,阿拉伯国家认为自己谴责以色列的声音没有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埃及总统萨达特(Anwar Sadat)决定趁10月6日犹太人的赎罪日,对以色列发起突然袭击。埃及和叙利亚分别在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向以色列展开进攻,伊拉克也加入了进来。以色列毫无准备,措不及防,几天后才完成战争动员。但很快,以色列又把叙利亚和埃及赶了出去,并且在战争的最后一刻,成功地在苏伊士运河西岸突进敌人原来的防线,但是以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7天的激战在美、苏两国的联合压力下结束,阿方战果甚微,但却表明了以色列在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开始衰落了。埃及和以色列在1974和1975年分阶段达成了协议,协议规定双方不在苏伊士运河区进行战斗,以色列把西奈油田归还埃及,埃及向以色列开放苏伊士运河。1977年11月,萨达特访问了以色列,埃、以两国关系和缓了。同时,埃及和叙利亚恢也复了与美国中断的外交关系,中东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五、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 从1978年起,巴勒斯坦的游击队以黎巴嫩为基地对以色列实施恐怖破坏,同时,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逐渐发展壮大起来,雅瑟尔•阿拉法特的精明,使他后来成为世界叱咤风云的人物。以色列强硬政府决定在1982年6月,对巴勒斯坦进行一次惩罚性征讨。贝京的国防部长沙龙宣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40公里的缓冲带,来保护以色列的北部边界,同时暗中计划消灭巴解组织。全副武装的以色列军队入侵了满目创痍的黎巴嫩,一场混战后,将这个小国一分为二。叙利亚介入了这场战争,以保护其水权。以色列将战火引到贝鲁特城,并且屠杀了两个集中营的数百名穆斯林平民。最终,沙龙成功地将巴解组织赶出了黎巴嫩。 从以色列建国的漫长过程到5次惨烈的中东战争,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围绕着巴勒斯坦,经历了十分错综复杂的历史纠葛。双方都认为自己的存在有更大的合法性,并且力图通过暴力来捍卫自己的生存空间。双方的历史学家也通过历史叙述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是有根据的,犹太史学家在讲述这段历史时,往往强调圣经记载、英国的《贝尔福宣言》和联合国第181号决议,试图证明犹太人对巴勒斯坦拥有合法权利。而阿拉伯的史学家则往往强调犹太人的移入,造成了多少阿拉伯人流离失所,双方很难达成共识。值得注意的是,英、法、美、苏等大国,总是在扮演公正无私的裁判国形象。但实际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又总是根据自己当时的利益,利用双方的矛盾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虽然前埃及总统萨达特和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曾先后承认了以色列存在的现实,但阿、以当前争执的核心仍然是,阿方要求归还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失去的土地,这在以色列看来是不可能的。后阿拉法特时代不容乐观,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关系的未来道路,仍然是漫长崎岖的。
以色列的崛起固然有美国的扶持,但最重要的还是内在因素。
以色列是中东地区唯一一个自由民主制国家。以色列工业化程度较高,总体经济实力较强。除此之外,以色列也是中东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商业自由程度、新闻自由程度和整体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的国家。以色列对于科学和科技的发展贡献相当大。自从建国以来,以色列一直致力于科学和工程学的技术研发,以色列的科学家在遗传学、计算机科学、光学、工程学、以及其他技术产业上的贡献都相当杰出。以色列的研发产业中最知名的是其军事科技产业,在农业、物理学和医学上的研发也十分知名。
第3卷。布鲁诺鲍威尔的《犹太人问题》原文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是第3卷。有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论犹太人问题》是德国思想家马克思于1843年创作的政治论文,首次发表于《德法年鉴》。
美国犹太文学要真正了解一个国家,本人认为对其文学的了解是十分必须的,其文化底蕴才是理解国家现实的基础。近期阅读了关于美国犹太文学的若干资料,颇有所思,撰文以抒之,望与大家共享。美国犹太文学是美国文学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美国犹太作家,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表小说的美国犹太作家,他们的成就令人瞩目,成为读者和文学批评者关注的一个焦点。他们相继获得重要的全国乃至国际大奖。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仅是为某个民族的人民写作,而是为所有现代人写作。他们描述了现代状况下普通人的受难、边缘状态、受害、异化和救赎。索尔·贝娄、伯纳德·马拉默德和辛西娅·奥芝克是最值得注目的美国犹太作家。本论文旨在通过研究他们所属的第二代美国犹太移民的经历和他们的小说,揭示他们如何吸取犹太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的精髓,追寻一个新的理想国,以整治美国社会的困境。在20世纪50和60年代,第二代美国犹太移民的同化进程已经大大地改变了他们的思想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作为艺术家的美国犹太小说家。在文化同化方面,美国移民已经吸取了大量的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和民主准则,他们的犹太教信仰、犹太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已经降低至所谓的“象征性犹太教”。在社会结构同化方面,多年的努力已经使多数美国犹太人上升到中层阶级的地位,他们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都比上一代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他们在针对属性问题的态度上也有了重大变化。至少就受过教育的中层美国犹太人来说,他们认为自己首先是美国人,然后才是具有犹太性。他们的犹太性已经减弱至最低限度。但由于他们不能完全摆脱犹太文化传统的影响,他们关注着与犹太人有关的问题,不过,作为美国公民,他们更关注的是美国社会问题。这对于美国犹太作家来说,尤为如此。他们会表现一些与犹太人有关的主题,如同化、身份,边缘性等,但这些主题常具有普遍价值,而不仅仅是涉及他们所属的种族。由于贝娄、马拉默德和奥芝克是具有犹太性的美国人,他们的小说关注着整个美国社会,但他们在诠释美国现代社会的受难问题时,他们所受到的犹太文化影响从原型的角度为他们提供了启发。无论什么民族都有受难经历,但犹太文化中,受难的异族人这一漫长的历史使他们对受难的解释足以涵盖整个人类的受难。首先,他们提出,人们的痛苦来自美国作为民主典范这一美国梦的虚幻性。他们认识到,文化的同化并不能保证反犹主义就能消失。但是,反犹主义只是美国社会诸多不平等现象中的一例。马拉默德的《基辅怨》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正是民权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书中将主人公雅克夫的受难不仅与犹太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而且与其他受压迫的少数民族联系起来,揭示了美国社会的种种不平等现象是对美国民主准则和价值观的背叛。三位美国犹太作家同时还展示,整个美国社会越来越控制在有钱的少数人手里,多数人被社会机器所控制,个人被忽视,生命遭到贬值。贝娄的《赫索格》充分地表现了这一主题。此外,美国梦的另一个核心——成功——也越来越变成对金钱、名利的疯狂追逐。贝娄在《只争朝夕》中,通过威尔姆这一形象,揭示出整个社会充满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空虚和痛苦,缺乏精神追求。贝娄、马拉默德和奥芝克又从犹太传统的角度阐释受难问题。一种解释是,痛苦是与生俱来,不可理解,人类受难,是因为人类处于不可理喻的神圣结构当中,这在《圣经》人物约伯身上得到体现,又在贝娄的《受害者》里拉文莎尔的命运中再现。第二种解释是,受难应理解为代人受过。这种解释就体现在马拉默德小说《基辅怨》的雅克夫和《店员》的莫里斯身上。第三种解释是,受难是上帝对人类不信神却去崇拜偶像的惩罚。贝娄在《只争朝夕》和《洪堡的礼物》中,将偶像崇拜与名利崇拜联系在一起,奥芝克则在《篡夺(他人的故事)》中将之与名望崇拜等同,在《信任》中将之与沉迷于肉欲与金钱等同,在《罗莎》中将之与对同化生活的崇拜等同,同时她还对此提出了警告:追求感官物质享受、名利和权力正是美国犹太人同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如果不消除这些负面影响的话,势必毁灭这些偶像崇拜者。此外,三位美国犹太作家也相信,痛苦来源于人类的邪恶,而邪恶又源于毁灭性的人类欲望,如自我的无限膨胀和权力熏心、对感官物质享受和名利的欲望等。马拉默德在《上帝的恩惠》中甚至想象到,终有一天人类的邪恶会摧毁整个人类社会。贝娄、马拉默德和奥芝克在小说中分析产生痛苦的种种力量时,展现了一种对理想社会的追寻,这种追寻,与柏拉图、奥古斯丁和托马斯·莫尔等的古典乌托邦思想和现代政治哲学有着莫大的渊源,但又有着许多区别。这种哲学意义上的乌托邦,通常是指一个理想的国度,一个井然有序的地方,在社会、政治和道德等方面都达到完美状态。它包括国家或政府以及人民两个方面。古典乌托邦思想比较注重对人的控制和约束,它往往制定种种规范,要求人们严格遵循这些规范。后来的现代政治哲学中,哲学家如洛克、孟德斯鸠、卢梭和托马斯·佩恩等则对政府体系、机构、和制度等提出了设想。然而,古典乌托邦中,由于人们受到严格约束,人们没有自由选择,缺乏个性,因此期望通过制定规范和强制人们遵循规范来达到社会的完美状态,这是可欲而不可求的。贝娄、马拉默德和奥芝克在他们的小说都探讨了建立传统的理想国的可能性。贝娄在《奥吉·马奇历险记》中探讨了政治知识分子的理想,暗示了20世纪30和40年代美国知识分子对苏联的政治模式所寄予的希望最终以失望告终。贝娄又在《耶路撒冷往返记》中证明,以色列这一民族国家只是所有犹太人在面临全面灭绝时安身立命的领地,不是一个理想国。此外,奥芝克在《巴特美莎档案》中,让巴特美莎通过廉政建立了一个古典传统中的理想国,马拉默德则在《上帝的恩惠》中,让科恩建立一个由理智和智力支配、避免现代社会种种邪恶的秩序井然的理想国度。但两者都以失败告终,毁灭于无限膨胀的欲望里。事实上,奥芝克指出,只有来世才能享受天堂的幸福,只有在那里,欲望与理智平衡,人容易满足,没有诱人作恶的种种邪恶欲望。然而,贝娄、马拉默德和奥芝克最终是要在当下的美国土地上建立理想国的。他们关注着如何根据启蒙时代的政治理想建立有效的民主政治体系,但他们更关注依照古典乌托邦传统,从人本主义角度提高人的素质。对于他们来说,美国资产阶级民主体系是依据启蒙时代的伟大政治理想建立起来的,如果不是因为人的腐败,从理论上说本可以是目前最完善、最有利的政治体系。因此,关键是从人本角度解决问题。不过,他们并不象传统的乌托邦主义那样期望通过制定规范、约束人的行为来达到社会的完美状态。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国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终极目标。他们注重通过对人的教化来改善社会状况,使人与社会不断进步,走向完善。比起古典传统的乌托邦主义来说,这种新的乌托邦思想给了人们以更多的自由选择和发展个性的机会。三位美国犹太作家在探索从人本角度建设理想的生存状态时,由于他们所受的文化影响,犹太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的传统和精髓形成了新的乌托邦思想。一方面,他们从犹太传统中找到力量对抗邪恶和人的欲望的负面影响,相信受难具有教化人救赎人的作用,受难经历能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和品格,使整个社会不断改善,向理想状态发展。第一,正如马拉默德在《基辅怨》和《店员》中寄托的寓意,人可以通过受难接受代人受过的思想,或者从受难中奋起行动,对抗邪恶和其他毁灭性的力量。第二,贝娄、马拉默德和奥芝克的新乌托邦思想中,突出了集体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受难经历教导人们懂得投身于集体的意义,在集体中制服欲望,集体的力量最终会抑制邪恶的蔓延,减少痛苦。贝娄通过赫索格的经历指出,人应该由一心追逐独一无二的命运,转而投入到平凡的生活当中。奥芝克在《罗莎》中也强调要投入到集体富有活力的生活中,这才是对抗大屠杀这一人类最大邪恶的真正胜利。同时,贝娄、马拉默德和奥芝克都认为,一个有活力、有力量的集体应当有这着健康的人与人的关系。马拉默德在《天使列文》和《房客》中表示,健康的人与人的关系,不仅仅包括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心,而且不同的种族群体之间也要互相团结,相亲相爱,和平共处。此外,马拉默德在《店员》和《新生活》中指出,投入到集体当中,这也意味着要学会承担责任,过着有道德的生活。第三,贝娄、马拉默德和奥芝克探索了关于神的全新概念,表明了人如果能把握有关神的这一内涵并以此作为生活的借鉴和向导,就可对抗邪恶,减少痛苦。在现代,神的概念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传统,而不是宗教信仰,它更多地意味着人生活中的道德力量,以及规范那些控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力量。从贝娄、马拉默德和奥芝克的小说中,可以总结出关于神的新概念的五大方面。其一,它意味着救赎,这是指人应该努力使人的自然冲动力量和欲望协调适度,以实现完整的人格;它同时也意味着要努力消灭不公正现象和纷争,以实现良好的社会秩序,使大家互相合作,有机会最大限度地表达自我。其二,它意味着人应当对自己的自由选择承担责任,并承担起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其三,它意味着要有爱心、仁慈、同情与正义。其四,神是一种力量,不是超自然的生命,这种力量中含有一种辨证关系,近似于道教的福祸相依和儒家的中和思想,即无论做什么,走极端有可能促使事物走向它的反面。奥芝克的小说尤其体现了这一思想:情感与欲望是人生而有之的,压抑人的情感或欲望不会实现快乐而满意的人生;但如果让情感和欲望无限膨胀,就会变成偶像崇拜——崇拜感官物质享受、名利和权力,给人带来灾难。只有领会并贯彻这一辨证思想,才有可能实现欲望与理智的平衡。其五是将神与灵魂联系起来,即人应更多地关注灵魂而非肉体,加强灵魂与神的联系,以寻求有意义的人生。另一方面,新的理想国是建立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美国梦的精髓上。美国梦是指诞生于美国领土、移民的国度的观念和理想,包含了自由、平等、保护人的生存权、财产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也意味着通过个人努力和奋斗获得成功,物质成功或得到别人的认可。贝娄、马拉默德和奥芝克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更好地实现移民心目中的美国梦,即真正实现自由、平等、保护人的生存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和实现幸福的人生。首先,他们相信促使社会改善和提高的关键在于开明、智慧的政府,因此重要的是要选择能够指导人民并为人民服务的领导明智。他们也相信法律体系能够有效地阻止当权人滥用职权,保护人权,只是为一些金钱至上的律师所败坏。如果政府或当权者令人不满,民主精神提出,人们可以不服从或起来反抗。但由于这三位作家更愿意通过改良使社会逐步完善起来,因此他们更推崇培养领导者以德治国的品质。这一点仍然体现了这三位作家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从培养人的德行和素质出发建设理想国的理想。马拉默德在《新生活》中就全面地表达了这些思想。此外,自由、平等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没有扩展到少数民族和妇女,那么只是空谈。然而,性别歧视就反映在许多伟大的男性作家作品中对妇女形象的刻板形象化、扭曲和忽视上,包括贝娄和马拉默德。奥芝克为文学世界提供了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妇女形象,揭示了理想国中女性所应当拥有的权利和地位。其次,贝娄、马拉默德和奥芝克揭示,虽然通过个人奋斗获得成功的思想使人和社会更有活力和发展,但却在美国社会走了极端,促使人们沉湎于物质成功,醉心于追名逐利,导致了邪恶和痛苦。他们提出以艺术培养人的想象力,激活人的思想,使人们更多地关注精神生活而不是物质生活,使人的灵魂恢复活力,以此对抗美国成功思想的负面因素。犹太文化与美国梦的精神并行不悖。贝娄、马拉默德和奥芝克吸取的是犹太传统中的精髓,具有普遍价值的部分。犹太传统中的人文主义源于西方启蒙传统,而美国民主准则和价值也是源于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两者是相统一的。乌托邦思想总有不现实的地方,这三位美国犹太作家的新理想国也不例外。首先在他们对待民主体制的态度上,他们一方面清醒地认识到,在现代状况下所谓民主典范的虚幻性,另一方面,因其所受的资产阶级教育,他们又相信如果不是当权者的腐败,正义、平等、自由是可以真正实现的。其次,他们不愿意对社会、政府、机构和体制作出变动,而是相信教育和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但这是相当漫长的过程,改良主义思想在面临压迫、不平等和暴行面前是软弱无力的。此外,应当注意到,无论在男作家还是女作家的理想中,都没有涉及到关于有建设性的男性与女性的关系结构问题。尽管新的理想国存在缺陷,在后现代氛围中的美国却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后现代主义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有益的视角,但如果全盘接受它却是毁灭性的,因为后现代主义怀疑普遍价值和“宏大叙述”。三位美国犹太作家承认现实与普遍价值间存在距离,现实可以背离普遍价值和理想,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存在。他们相信人通过努力可以接近普遍价值的实现。新理想国的意义就在于它希望并相信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完善;尽管没有一个最终的完美状态,但它是一种乐观的观念、积极的奋斗和追求。对贝娄、马拉默德和奥芝克小说的研究显示,不同的文化都有其珍贵的遗产,但不同的文化又有一些价值观是共同的。在这三位美国犹太作家的小说中表达出的对理想国的追寻,不仅体现了美国犹太读者而且体现了其他读者的心声。虽然路漫漫兮其修远,但这种追寻的精神却与广大读者产生了共鸣,发人深思,催人奋发。
德国犹太人,出生于德国 特利尔城,逝世于英国伦敦。伟大的哲学家,革命理论家,经济学家,政治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的作者。马克思的父亲是犹太人,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律师,这对于马克思丰富的思维、严密的逻辑和雄辩的演说才能影响很大。在马克思的家里,有较为富裕的条件和充满文化气氛的环境。他的母亲罕丽达·普勒斯堡是荷兰人,贤淑善良,善于持家,对马克思父亲的工作帮助很大。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1830年,他进入特利尔中学,1835年夏天,马克思即将中学毕业,他的一篇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引起了他的老师的注意,文中有一段这样写道:“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他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文章中深刻的思想内容为教师们所惊叹,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35年,马克思中学毕业后,父亲把他送到了当时著名的波恩大学去学习法律,父亲也想把儿子培养成律师,走自己的道路。马克思到了波恩大学后,生活很惬意。除了喝酒、决斗之外,还写了大量的诗,但也欠下一些帐,最后,父亲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并将其转学到柏林大学。1836年,马克思转入柏林大学学习。柏林大学在当时不仅学习气氛浓厚,而且学术方面在思想学术领域都处领先地位。如“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的对垒,就促进了思想运动的发展。在大哲学家黑格尔去世之后,德国哲学界明显呈现出两种对立的派别,“青年黑格尔派”对专制统治深恶痛绝,他们渴望民主政治,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民主力量。而“老年黑格尔派”则拥护专制政权,支持普鲁士专制政府的专制统治。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学习过程中,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积极参与他们的活动,这使他更多地吸收了该派的民主思想成份,加强了对世界的认识,增强了改造世界的信心,为他以后的思想发展、理论建树奠定了基础。除了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丰富之外,马克思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学习兴趣非常广泛,哲学对他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除哲学外,历史学、文学、数学以及外语等,马克思都以加倍的努力认真地学习,并取得了可喜成绩。可以说,这几年的学习,使马克思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丰富了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以后进行革命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1841年,马克思大学毕业之际,认真完成了一篇哲学论文,他试图以哲学来改造世界,论文系统完整地反映了马克思此时的哲学观点、理论建树和思想内涵。在论文中,他引用了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而宁愿牺牲自己的话语,表现了自己决心为改造人类世界而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他说:“你知道的很清楚,我不会用自己的痛苦去换取奴隶的服役,我宁愿被缚住在岩石上,也不愿作宙斯的忠顺奴仆。”也正是因为这篇论文,马克思被耶拿大学授予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马克思被聘用为《莱茵报》主编。这时,马克思正好借《莱茵报》来宣传革命思想,所以这份报纸成了马克思毕业后进行革命工作的重要的第一步。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西南的乌耳姆城,一年后随全家迁居慕尼黑。爱因斯坦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和叔叔雅各布·爱因斯坦合开了一个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工厂。母亲玻琳是受过中等教育的家庭妇女,非常喜欢音乐,在爱因斯坦六岁时就教他拉小提琴。 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曾带他去给医生检查。还好小爱因斯坦不是哑巴,可是直到九岁时讲话还不很通畅,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但认真的思考。 在四、五岁时,爱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床,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当他发现指南针总是指着固定的方向时,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这现象后面。他一连几天很高兴的玩这罗盘,还纠缠着父亲和雅各布叔叔问了一连串问题。尽管他连“磁”这个词都说不好,但他却顽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这种深刻和持久的印象,爱因斯坦直到六十七岁时还能鲜明的回忆出来。 爱因斯坦在念小学和中学时,功课属平常。由于他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更是厌恶,曾经公开骂他:“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会成器。”而且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竟想把他赶出校门。 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电器工厂里专门负责技术方面的事务,爱因斯坦的父亲则负责商业的往来。雅各布是一个工程师,自己就非常喜爱数学,当小爱因斯坦来找他问问题时,他总是用很浅显通俗的语言把数学知识介绍给他。在叔父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的受到了科学和哲学的启蒙。 父亲的生意做得并不好,但却是一个乐观和心地善良的人,家里每星期都有一个晚上要邀请来慕尼黑念书的穷学生吃饭,这样等于是救济他们。其中有一对来自立陶宛的犹太兄弟麦克斯和伯纳德,他们都是学医科的,喜欢阅读书籍、兴趣广泛。他们被邀请来爱因斯坦家里吃饭,并和羞答答、长着黑头发和棕色眼睛的小爱因斯坦交成了好朋友。 麦克斯可以说是爱因斯坦的“启蒙老师”,他借了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学普及读物给他看。麦克斯在爱因斯坦十二岁时,给了他一本施皮尔克的平面几何教科书。爱因斯坦晚年回忆这本神圣的小书时说:“这本书里有许多断言,比如,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它们本身虽然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证明,以致任何怀疑似乎都不可能。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留下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 爱因斯坦还幸运地从一部卓越的通俗读物中知道了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科普读物不但增进了爱因斯坦的知识,而且拨动了年轻人好奇的心弦,引起他对问题的深思。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失败。他接受了联邦工业大学校长以及该校著名的物理学家韦伯教授的建议,在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念完中学课程,以取得中学学历。 1896年10月,爱因斯坦跨进了苏黎世工业大学的校门,在师范系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他对学校的注入式教育十分反感,认为它使人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思考其他问题。幸运的是,窒息真正科学动力的强制教育,在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要比其他大学少得多。爱因斯坦充分的利用学校中的自由空气,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所热爱的学科上。在学校中,他广泛的阅读了赫尔姆霍兹、赫兹等物理学大师的著作,他最着迷的是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他有自学本领、分析问题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早期工作 1900年,爱因斯坦从苏黎世工业大学毕业。由于他对某些功课不热心,以及对老师态度冷漠,被拒绝留校。他找不到工作,靠做家庭教师和代课教师过活。在失业一年半以后,关心并了解他才能的同学马塞尔·格罗斯曼向他伸出了援助的手。格罗斯曼设法说服自己的父亲把爱因斯坦介绍到瑞士专利局去作一个技术员。 爱因斯坦终身感谢格罗斯曼对他的帮助。在悼念格罗斯曼的信中,他谈到这件事时说,当他大学毕业时,“突然被一切人抛弃,一筹莫展的面对人生。他帮助了我,通过他和他的父亲,我后来才到了哈勒(时任瑞士专利局局长)那里,进了专利局。这有点象救命之恩,没有他我大概不致于饿死,但精神会颓唐起来。” 1902年2月21日,爱因斯坦取得了瑞士国籍,并迁居伯尔尼,等待专利局的招聘。1902年6月23日,爱因斯坦正式受聘于专利局,任三级技术员,工作职责是审核申请专利权的各种技术发明创造。1903年,他与大学同学米列娃.玛丽克结婚。 1900~1904年,爱因斯坦每年都写出一篇论文,发表于德国《物理学杂志》。头两篇是关于液体表面和电解的热力学,企图给化学以力学的基础,以后发现此路不通,转而研究热力学的力学基础。1901年提出统计力学的一些基本理论,1902~1904年间的三篇论文都属于这一领域。 1904年的论文认真探讨了统计力学所预测的涨落现象,发现能量涨落取决于玻尔兹曼常数。它不仅把这一结果用于力学体系和热现象,而且大胆地用于辐射现象,得出辐射能涨落的公式,从而导出维恩位移定律。涨落现象的研究,使他于1905年在辐射理论和分子运动论两方面同时做出重大突破。 1905年的奇迹 1905年,爱因斯坦在科学史上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奇迹。这一年他写了六篇论文,在三月到九月这半年中,利用在专利局每天八小时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在三个领域做出了四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他发表了关于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这四篇重要论文。 1905年3月,爱因斯坦将自己认为正确无误的论文送给了德国《物理年报》编辑部。他腼腆的对编辑说:“如果您能在你们的年报中找到篇幅为我刊出这篇论文,我将感到很愉快。”这篇“被不好意思”送出的论文名叫《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观点》。 这篇论文把普朗克1900年提出的量子概念推广到光在空间中的传播情况,提出光量子假说。认为:对于时间平均值,光表现为波动;而对于瞬时值,光则表现为粒子性。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即波粒二象性。 在这文章的结尾,他用光量子概念轻而易举的解释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推导出光电子的最大能量同入射光的频率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10年后才由密立根给予实验证实。1921年,爱因斯坦因为“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这一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才仅仅是开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光、热、电物理学的三个领域中齐头并进,一发不可收拾。1905年4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5月完成了《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这是两篇关于布朗运动的研究的论文。爱因斯坦当时的目的是要通过观测由分子运动的涨落现象所产生的悬浮粒子的无规则运动,来测定分子的实际大小,以解决半个多世纪来科学界和哲学界争论不休的原子是否存在的问题。 三年后,法国物理学家佩兰以精密的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预测。从而无可非议的证明了原子和分子的客观存在,这使最坚决反对原子论的德国化学家、唯能论的创始人奥斯特瓦尔德于1908年主动宣布:“原子假说已经成为一种基础巩固的科学理论”。 1905年6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开创物理学新纪元的长论文《论运体的电动力学》,完整的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这是爱因斯坦10年酝酿和探索的结果,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古典物理学的危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是近代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狭义相对论不但可以解释经典物理学所能解释的全部现象,还可以解释一些经典物理学所不能解释的物理现象,并且预言了不少新的效应。狭义相对论最重要的结论是质量守恒原理失去了独立性,他和能量守恒定律融合在一起,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他还有比较常讲到的钟慢尺缩、光速不变、光子的静止质量是零等等。而古典力学就成为了相对论力学在低速运动时的一种极限情况。这样,力学和电磁学也就在运动学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1905年9月,爱因斯坦写了一篇短文《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作为相对论的一个推论。质能相当性是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也为20世纪40年代实现的核能的释放和利用开辟了道路。 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突破性成就,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前无古人”。即使他就此放弃物理学研究,即使他只完成了上述三方面成就的任何一方面,爱因斯坦都会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笔。爱因斯坦拨散了笼罩在“物理学晴空上的乌云”,迎来了物理学更加光辉灿烂的新纪元。 广义相对论的探索 狭义相对论建立后,爱因斯坦并不感到满足,力图把相对性原理的适用范围推广到非惯性系。他从伽利略发现的引力场中一切物体都具有同一加速度这一古老实验事实找到了突破口,于1907年提出了等效原理。在这一年,他的大学老师、著名几何学家闵可夫斯基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的四维空间表示形式,为相对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用的数学工具,可惜爱因斯坦当时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 等效原理的发现,爱因斯坦认为是他一生最愉快的思索,但以后的工作却十分艰苦,并且走了很大的弯路。1911年,他分析了刚性转动圆盘,意识到引力场中欧氏几何并不严格有效。同时还发现洛伦茨变化不是普适的,等效原理只对无限小区域有效……。这时的爱因斯坦已经有了广义相对论的思想,但他还缺乏建立它所必需的数学基础。 1912年,爱因斯坦回到苏黎世母校工作。在他的同班同学、母校任数学教授的格罗斯曼帮助下,他在黎曼几何和张量分析中找到了建立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工具。经过一年的奋力合作,他们于1913年发表了重要论文《广义相对论纲要和引力理论》,提出了引力的度规场理论。这是首次把引力和度规结合起来,使黎曼几何获得实在的物理意义。 不过他们当时得到的引力场方程只对线性变换是协变的,还不具有广义相对论原理所要求的任意坐标变换下的协变性。这是由于爱因斯坦当时不熟悉张量运算,错误的认为,只要坚持守恒定律,就必须限制坐标系的选择,为了维护因果性,不得不放弃普遍协变的要求。 科学成就的第二个高峰 在1915年到1917年的3年中,是爱因斯坦科学成就的第二个高峰,类似于1905年,他也在三个不同领域中分别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除了1915年最后建成了被公认为人类思想史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的广义相对论以外,1916年在辐射量子方面提出引力波理论,1917年又开创了现代宇宙学。 1915年7月以后,爱因斯坦在走了两年多弯路后,又回到普遍协变的要求。1915年10月到11月,他集中精力探索新的引力场方程,于11月4日、11日、18日和25日一连向普鲁士科学院提交了四篇论文。 在第一篇论文中他得到了满足守恒定律的普遍协变的引力场方程,但加了一个不必要的限制。第三篇论文中,根据新的引力场方程,推算出光线经过太阳表面所发生的偏转是1.7弧秒,同时还推算出水星近日点每100年的进动是43秒,完满解决了60多年来天文学的一大难题。 1915年11月25日的论文《引力的场方程》中,他放弃了对变换群的不必要限制,建立了真正普遍协变的引力场方程,宣告广义相对论作为一种逻辑结构终于完成了。1916春天,爱因斯坦写了一篇总结性的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同年底,又写了一本普及性的小册子《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1916年6月,爱因斯坦在研究引力场方程的近似积分时,发现一个力学体系变化时必然发射出以光速传播的引力波,从而提出引力波理论。1979年,在爱因斯坦逝世24年后,间接证明了引力波存在。 1917年,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的结果来研究宇宙的时空结构,发表了开创性的论文《根据广义相对论对宇宙所做的考察》。论文分析了“宇宙在空间上是无限的”这一传统观念,指出它同牛顿引力理论和广义相对论都是不协调的。他认为,可能的出路是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具有有限空间体积的自身闭合的连续区,以科学论据推论宇宙在空间上是有限无边的,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大胆的创举,使宇宙学摆脱了纯粹猜想的思辨,进入现代科学领域。 漫长艰难的探索 广义相对论建成后,爱因斯坦依然感到不满足,要把广义相对论再加以推广,使它不仅包括引力场,也包括电磁场。他认为这是相对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统一场论。 1925年以后,爱因斯坦全力以赴去探索统一场论。开头几年他非常乐观,以为胜利在望;后来发现困难重重,他认为现有的数学工具不够用;1928年以后转入纯数学的探索。他尝试着用各种方法,但都没有取得具有真正物理意义的结果。 1925年~1955年这30年中,除了关于量子力学的完备性问题、引力波以及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以外,爱因斯坦几乎把他全部的科学创造精力都用于统一场论的探索。 1937年,在两个助手合作下,他从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推导出运动方程,进一步揭示了空间——时间、物质、运动之间的统一性,这是广义相对论的重大发展,也是爱因斯坦在科学创造活动中所取得的最后一个重大成果。 在同一场理论方面,他始终没有成功,他从不气馁,每次都满怀信心底从头开始。由于他远离了当时物理学研究的主流,独自去进攻当时没有条件解决的难题,因此,同20年代的处境相反,他晚年在物理学界非常孤立。可是他依然无所畏惧,毫不动摇地走他自己所认定的道路,直到临终前一天,他还在病床上准备继续他的统一场理论的数学计算。 最伟大的科学家的风格 爱因斯坦因为在科学上的成就,获得了许多奖状以及名誉博士的授予证书。如果一般人就会把这些东西高高挂起。可是爱因斯坦把以上的东西,包括诺贝尔奖奖状一起乱七八糟地放在一个箱子里,看也不看一眼。英费尔德说他有时觉得爱因斯坦可能连诺贝尔奖是什么意义都不知道。据说他在得奖的那一天,脸上和平日一样平静,没有显出特别高兴或兴奋。 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在瑞士生活时,过的是穷学生的生活,他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有一碟意大利面条加上一点酱他就感到很满意。成名后,成为教授以及后来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移民美国,他是有条件过很好的物质享受的,但是他仍保留像穷学生那样简朴无华的生活。 当爱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的高等科学研究所工作时,当局给了他相当的高薪——年薪一万六千美元,他却说:“这么多钱,是否可以给我少一点?给我三千美元就够了。” 爱因斯坦对自己的衣着也是不注意的,长年披着一件黑色皮上衣,不穿袜子,不结领带,裤子有时既没有绑皮带也没有吊带,他和人在黑板前讨论问题时,一面写黑板,一面要把那像要滑下的裤子用手拉住,这种情形是有些滑稽,而他的头发却留得长长的,不加修饰。这对当年“贵族学府”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来说是惊异的事,难怪他们要希望上帝叫他把头发剪掉。 爱因斯坦是很节俭的人,他在计算的纸上是两面都写,而且他把许多寄给他的信的信封裁开,当作计算的草稿纸,不让它们在进了纸篓之前失掉可以再利用的价值。爱因斯坦在外出时经常坐二、三等车,平时只吃一些简单的食物。 1909年7月,爱因斯坦应邀到日内瓦,参加隆重的日内瓦大学三百五十周年校庆和纪念建校人加尔文的庆祝活动,并接受日内瓦大学颁发给他的荣誉博士学位。在庆祝活动的游行中,学校里的显要人物和政府中的大人物,都身穿燕尾服、头戴高礼帽,或者身穿中世纪式的锈金长袍,头戴平顶丝帽,而爱因斯坦却穿着一套平时上街穿的衣服,戴着一顶草帽。对这次庆祝活动所举办的盛大宴会,爱因斯坦很不以为然,他对坐在旁边的人说,“如果加尔文还活着,他会堆起一大堆柴禾,因为搞这样的铺张浪费的盛宴而把我们全都烧死。” 爱因斯坦自己曾说过:“安逸和幸福,对我来说从来不是目的。我称这些伦理基础为猪倌的理想……”。他甚至拒绝自己被安排在上流社会中,而居于与众不同的地位,对社会上对他的特殊照顾感到愤怒。 爱因斯坦是很珍惜时间的人,他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与宴会,他曾讽刺地说:“这是把时间喂给动物园。”他集中精神专心的钻研,他不希望宝贵的时间消耗在无意义的社交谈话上。他也不想听那些奉承和赞扬的话。他认为:“一个以伟大的创造性观念造福于全世界的人,不需要后人来赞扬。他的成就本身就已经给了他一个更高的报答。”1929年3月,为了躲避五十寿辰的庆祝活动,他在生日前几天,就秘密跑到柏林近郊的一个花匠的农舍里隐居起来。 作为物理学革命中的伟大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从来没有自认为是一个超人。他认识到,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前人走过的道路的延伸,科学的新时代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合理发展,因此他总是抱着感激和敬仰的心情赞赏前人的贡献。 在谈到相对论的创立时,他说:“相对论实在可以说是对麦克思韦和洛伦兹的伟大构思画了最后一笔,因为它力图把场物理学扩充到包括引力在内的一切现象。”爱因斯坦曾几次在信中对赞扬他的成就的朋友写道:“我完全知道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兴趣、专一、顽强工作,以及自我批评使我达到我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全人类命运的关注者 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也热爱人类。他没有因为埋头于科学研究而把自己置于社会之外,一直关心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并为之顽强、勇敢地战斗。他说过:“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又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他自己正是这样去做的。 1914年4月,爱因斯坦接受德国科学界的邀请,迁居到柏林,8月即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虽身居战争的发源地,生活在战争鼓吹者的包围之中,却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战态度。9月,爱因斯坦参与发起反战团体“新祖国同盟”,在这个组织被宣布为非法、成员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转入地下的情况下,爱因斯坦仍坚决参加这个组织的秘密活动。 10月,德国的科学界和文化界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操纵和煽动下,发表了所谓“文明世界的宣言”,为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辩护,鼓吹德国高于一切,全世界都应该接受“真正德国精神”。在“宣言”上签名的有九十三人,都是当时德国有声望的科学家、艺术家和牧师等。就连能斯脱、伦琴、奥斯特瓦尔德、普朗克等都在上面签了字。当征求爱因斯坦签名时,他断然拒绝了,而同时他却毅然在反战的《告欧洲人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这一举动震惊了全世界。 1917年,列宁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爱因斯坦热情地支持这个伟大的革命,赞扬这是一次对全世界将有决定性意义的、伟大的社会实验,表示:“我尊敬列宁,因为他是一位有完全自我牺牲精神、全心全意为实现社会正义而献身的人。我并不认为他的方法是切合实际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象他这种类型的人,是人类良心的维护者和再造者。” 1918年11月,德国工人和士兵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鼓舞下,发动起义,推翻了德皇威廉二世下台第三天,爱因斯坦即给他的母亲连续写了两张明信片,欢呼“伟大的事变发生了……亲身经历了这个事变是多么荣幸!” 在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初期,爱因斯坦基本上是一个绝对的和平主义者。但是,侵略和掠夺战争不断发生的现实,打破了他那美好的梦想。特别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日益法西斯化,使爱因斯坦意识到新的野蛮战争不可避免,促使他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他明确表示:“当法律和人类尊严必需保卫时,我们一定要战斗。自从法西斯的危险到来后,现在我不再相信绝对的被动的和平主义是有效的了。只要法西斯主义统治欧洲,那就不会有和平。” 由于爱因斯坦的进步活动,又因为他是犹太人,因而被德国纳粹分子列为重要的迫害对象,幸而他1932年底离开德国到美国讲学,才未遭毒手。他在柏林的住屋被查抄和捣毁,他的财产被没收,他的著作被焚毁,纳粹还悬赏二万马克要杀害他。面对纳粹分子暗杀的危险,爱因斯坦没有丝毫的畏惧,而是更坚定地战斗。当他的挚友劳厄写信劝他对政治问题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大声疾呼,指出法西斯就意味着战争,和平必须用武装来保卫,呼吁美国人民起来同法西斯作斗争。 在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战斗的历程中,爱因斯坦一直关心着被压迫、被奴役的国家和民族。他反对法西斯灭绝犹太人的暴行,为争取犹太人的生存权利而大声疾呼。但他也反对狭隘的犹太民族主义,希望看到犹太人“同阿拉伯人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达成公平合理的协议,而不希望创立一个犹太国”。他反对美国的种族歧视政策,支持黑人的解放运动,并呼吁“美国黑人在这个方向上所作的坚定的努力,应当得到大家的赞扬和支援”。 在五十年代美国麦卡锡份子兴风作浪的时期,麦卡锡参议员说他是“美国的第一敌人”,而一些狂热人士还造谣说他是共产份子,并且说他的前助手英费尔德从他那里知道原子弹的材料,准备供给苏联这些情报。事实上他除了担心纳粹能制造新式武器,在1939年8月2日向罗斯福总统建议这方面该进行研究写的一封信外,他以后完全不知道美国政府秘密从事原子弹的制造,一些从事这一工作的爱因斯坦的朋友也对他保密,不让他知道有这回事。但当他知道德国没有制成原子弹,而美国已造出原子弹后,他的心情感到沉重和不安。他说,如果他知道德国不会制造原子弹,他就不会为“打开这个潘多拉魔匣做任何事情。” 当爱因斯坦后来从无线电广播知道美国对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杀伤许多平民时他感到非常痛心。他后来写了一封告美国公民书,说:“我们将此种巨大力量解放的科学家们,对于一切事物都要优先负起责任,必须限制原子能绝对不能使用来杀害全人类,而是用来增进人类的幸福方面。”1955年,爱因斯坦与罗素联名发表了反对核战争和呼吁世界和平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在1949年爱因斯坦写了一篇《为什么要社会主义?》的论文。在这里,他提出了现在看来还是正确的看法!“计划经济还不就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本身可能伴随着对个人的完全奴役。社会主义的建成,需要解决这样一些极端困难的社会——政治问题,鉴于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高度集中,怎样才有可能防止行政人员变成权力无限和傲慢自负呢?怎样能够使个人的权利得到保障,同时对于行政权力能够确保有一种民主的平衡力量呢?” 巨星陨落 1955年4月18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美国普林斯顿。巨星陨落,举世同悲。 在爱因斯坦去世的前几天还录音对以色列广播,他说:“我们这时代最大的问题是人类分成两个互相对敌的阵营:共产世界和所谓的自由世界。由于“自由”及“共产”这两个词的意义对我很难理解,我宁愿用“东方”和“西方”的权力冲突来说,然而,这地球是圆的,这样“东方”和“西方”的真正精确意义也不能清楚。” 爱因斯坦生前不要虚荣,死后更不要哀荣。他留下遗嘱,要求不发讣告,不举行葬礼。他把自己的脑供给医学研究,身体火葬焚化,骨灰秘密的撒在不让人知道的河里,不要有坟墓也不想立碑。在把他的遗体送到火葬场火化的时候,随行的只有他最亲近的12个人,而其他人对于火化的时间和地点都不知道。 爱因斯坦在去世之前, 把他在普林斯顿默谢雨街112号的房子留给跟他工作了几十年的秘书杜卡斯小姐,并且强调:“不许把这房子变成博物馆。”他不希望把默谢雨街变成一个朝圣地。他一生不崇拜偶像,也不希望以后的人把他当作偶像来崇拜。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自己不过是自然的一个极微小的部分”,他把一切献给了人类从自然界获得自由的征程,最后连自己的骨灰也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但是正如英费尔德第一次与他接触时所感受到的那样:“真正的伟大和真正的高尚总是并肩而行的”,爱因斯坦的伟大业绩和精神永远留给了人类。 逸事 爱因斯坦逃学记 1895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 但是,半途退学,将来拿不到文凭怎么办呢?一向忠厚、单纯的爱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个自以为不错的点子。他请数学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说他数学成绩优异,早达到大学水平。又从一个熟悉的医生那里弄来一张病假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静养。爱因斯坦以为有这两个证明,就可逃出这厌恶的地方。 谁知,他还没提出申请,训导主任却把他叫了去,以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的理由勒令退学。 爱因斯坦脸红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离开这所中学,他都心甘情愿,也顾不得什么了。他只是为自己想出一个并未实施的狡猾的点子突然感到内疚,后来每提及此事,爱因斯坦都内疚不已。大概这种事情与他坦率、真诚的个性相去太远。 韦伯先生的慧眼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以失败。看过他的数学和物理考卷的该校物理学家韦伯先生却慧眼识英才,称赞他:“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爱因?br>参考资料:
爱因斯坦,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科学革命的旗手。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国乌尔姆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和叔父开的电气小工厂和家庭的自由派思想,使他童年就受到科学和哲学的启蒙加上音乐熏陶.他从小脑中就充满许多奇思还想,例如4岁时就奇怪为什么罗盘针总是转向南方?它周围有什么东西推动它?小学时排犹浪潮、军国主义教育方式和宗教礼仪等使他厌恶权威,他说:“我这个教徒在12岁时突然终结了,通过阅读科普书籍,我很快领悟到圣经里的许多故事不是真的.我认为青年被政府用谎言故意地欺”.12岁时他一口气读完《几何学原》本,并练习用自己的方法证明定理.他特别喜欢读《自然科学通俗丛书》中如《力与物质》等书.13岁时读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使他的思考转向宇宙、哲学和自然现象中的逻辑.他的数学物理很出色,但其余学业成绩不佳.15岁时,即他中学毕业前一年本已准备“因神经系统状况不佳”休学,学校却以其自由主义思想令其退学.他在辗转意大利和瑞士的高校人学考试中曾因无中学文会和外语、生物课成绩不佳而落榜.1895年在阿。劳人大学预科班,过了一年愉快的学习生活.他随时将思考记人身边的小本,例如“追光问题”:观察者随光前进时,会不会看见电磁波形成停止的驻波?1896年,他进人瑞士苏黎世工科大学师范系(实即数理系).他喜欢在物理实验室观察实际现象.读科学原著和思考现代物理学中的重大问题.1900年毕业后失业两年才到瑞士专利局任三级鉴定员,这里的七年是他辉煌的科学创造时期.1902~1905年,他和两个青年朋友每晚阅读和讨论哲学与自然科学著作,戏称为“奥林比亚科学院”.1908年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1909年离开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德国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1912年任母校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教授.1914年任柏林大学教授和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法西斯政权建立后。爱因斯坦受到迫害,被迫离开德国.1933年移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直至1945年退休.在美期间,1940年取得美国国籍. 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史中最具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领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场论.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在分子运动论和量子统计理论等方面也作出重大贡献. 1905年,爱因斯坦利用在专利局的业余时间写了6篇论文.其中4月、5月、12月的3篇是关于液体中悬浮粒子布朗运动的理论.他设想通过观测由分子运动的涨落现象所产生的悬浮粒子的无规则运动,来测定分子的实际大小,试图解决科学界和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原子是否存在的问题.3年后由法国物理学家佩兰的精密实验证实.3月的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的观点、把普朗克的量子概念应用到光的传播,认为光是由光量子组成的,它们既具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从而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10年后由密立根实验证实).因此,爱因斯坦获得了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6月的论体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中,完整地提出了狭义相对性理论.由于这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才使他在1908年有缘进人学术机构工作.狭义相对论建立以后,爱因斯坦并不满足,力图把相对性原理推广到非惯性系.他从惯性质量!司引力质量相等这一事实出发,经过10年艰苦探索,于1915~1916年创立了广义相对论.随后,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的结果来研究整个宇宙的时空结构.1917年发表论文《根据广义相对论对宇宙学所作的考查》,他以科学论据推论宇宙在空间上是有限无界的,这是宇宙观的一次革命.1924年与印度物理学家玻色提出草原子气体的量子统计理论,即玻色一爱因斯坦统计.1925年至1955年间,爱因斯坦几乎全力以赴地去探索统一场论.他力图把广义相对论再加以推广,使它不仅包括引力场,也包括电磁场,即寻求一种统一场理论.遗憾的是他始终没有成功.然而,从70年代开始,统一场论的思想以新的形式重新显示出生命力,为物理学未来的发展指出了方向. 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与他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他坚持了一个自然科学家必然具有的自然科学唯物论的传统,吸收了斯宾诺莎等的唯理论思想以及休漠和马赫的经验论的批判精神,经过毕生对真理的追求和科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坚信B然界的统一性和合理性,相信人的理性思维能力,求得对自然界的统一性和规像姓的理解,是他生活的最高目标.统一性思想、简单性思想、相对性思想、对称性思想作为科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始终贯穿和广泛应用于他的科学探索之中.他也是一位纯熟地运用思实证、想象与逻辑、直觉与数学等科学方法的大师. 爱因斯坦在科学思想上的贡献,在历史上也许只有牛顿和达尔文可以媲美.爱因斯坦同时还以极大的热忱关心社会进步,关心人类命运.他一贯为反对侵略战争,反对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爱因斯坦在一份仅有4人赞同的反战宣言上签了名,后又积极参加地下反战组织的活动.战争结束后,他致力于恢复各国人民相互谅解的活动,为此到法、英、荷等地奔走呐喊.在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促动下,爱因斯坦于1939年建议罗斯福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原子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当他获悉美国的原子弹轰炸人口稠密的日本城市时,大为震惊,义愤填腐.对于自己曾给罗斯福写信一事感到无比懊悔.战后,他为开展反对核战争的和平运动和反对美国国内法西斯恐怖,进村了不懈的斗争.他对水深火热、饥寒交迫的旧中国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九一八”事变后,他一再向各国呼吁采用联合的经济制裁制止日本对华侵略.1936年沈钧儒等“七君子”因抗日被捕,他热情参与营救和声援.像爱因斯沮这样在自然科学创造上有划时代贡献,在对待社会政治问题上又如此严肃、热情,是很难能可贵的. 综观爱因斯坦的一生,可以说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又是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个有强烈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世界公民.他的一生崇尚理性。相信人类进步一努为使科学造福于人类,把真、善、美融为一体。他认为“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标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取决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自我解放出来.辽这正是爱因斯坦一生的真实写照和完美体现. 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逝世于普林斯顿.遵照他的遗嘱,不举行任何活动.不立纪念碑,骨灰撒在永远对人保密的地方,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为圣地.
德国犹太人,出生于德国 特利尔城,逝世于英国伦敦。伟大的哲学家,革命理论家,经济学家,政治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的作者。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1818.5.5-1883.3.14)
我只知道它国内局势不稳定,战争,冲突凭发,却是中东地区最现代化的国家
5次中东战争,每次爆发的原因都不同,美国人卖武器给以色列,苏联人支持阿拉伯国家,就这样。这是两大阵营的对抗。为什么会打仗,一两句话说不清楚,这么跟你说吧。现在的以色列国家,这块土地在2000年以前就是犹太人的故土,当时他们就在这建有古以色列国,但罗马人占领并驱逐了犹太人,于是犹太人流散到了世界各地,由于他们不信基督教,所以在基督教国家一直都被迫害,2战期间,大量犹太难民逃到了巴勒斯坦地区,当时的巴勒斯坦地区是英国的殖民地,受过良好教育的犹太人不断移民到这里,并购买了大量土地。2战结束,600万流散在欧洲的犹太人被屠杀,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联合国批准下,他们建立了以色列国,但建国的第二天,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以色列等阿拉伯国家就开始进攻以色列,他们不同意以色列建国,这就是第一次中东战争。由于阿拉伯国家一直不承认以色列国的存在,一直试图消灭以色列,所以接下来又打了几次战争。 美国人并没有直接帮助以色列打仗,只是向以色列出售武器,美国有几百万的犹太人,他们聪明而富有,以色列得到了他们的物质上的支持。倒是第二次中东战争(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苏联以核威胁迫使英法以撤军,这次中东战争是英法以VS阿拉伯,原因是埃及强行收回苏伊士运河。
这个东西都可以写博士论文了……
浅谈以色列经济为何发展如此之快众所周知,以色列这些年来被称作“创业的国度”、“智慧的国度”、“创造了经济奇迹的国度”……它似乎给人了一种神秘的感觉,让人难以琢磨;让它充满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令人关注。但我最初对它的印象似乎还只是一个不得安宁,充满战火的是非之地。以色列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人们称它是“一个除了沙漠和人的大脑外一无所有的弹丸小国”。以色列土地贫瘠,大部分的国土是沙漠和盐碱地,全年有效降雨也就只有几天而已,所以它是严重缺水的;以色列虽然临近阿拉伯,但它是处于阿拉伯国家的全面封锁之中的,其境内没有可开采的石油、天然气、煤或是深林资源……但以色列是一个经济发展极为迅速的智慧国度,它用了接近40年,使得GDP翻了30倍;在2013年,以色列的人均GDP已高达3.2万美元,位列发达国家行列,是中东地区唯一的发达国家;以色列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兴2企业总数位居世界第三……2008年,以色列的人均风险投资是美国的2.5倍,中国的80倍,吸引了近20亿美元的风险资本。 从以色列历史上来看,以色列的经济发展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在90年代初,钱苏联犹太人移民的大批涌入刺激了经济(尤其是建筑业)的发展;第二个原因是,1985年以来实施的经济结构改革计划的初显成效;第三个原因是,中东局势相对稳定,然后进行的不断创新。从以色列的创新发展来看,主要是因为以色列人的三个创新,分别是: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思维创新。以色列经济发展如此迅速,还主要是因为其经济的现代化和工业化。以色列工业发达,门类繁多,其中高科技产业发展最为迅速;其对外贸易在经济中居重要位置,西方发达国家是以色列的主要贸易伙伴,以色列与欧共体和美国都订有自由贸易协定,其大部门产品可免税进入市场;以色列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多占份额特别小,但其耕作方法先进,单位产量极高;以色列劳动力素质大体都很高,人才济济。 以色列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就是高科技产业的推动。以色列是世界上除了美国硅谷外高科技最为集中,创业密度最高的地区。仅2016年,以色列便涌现了1000多家创新科技公司,平均每天都诞生3家公司。而且以色列的创新科技公司普遍都是高质量的。 另外,我觉得以色列的经济发展迅速,是离不开以色列人非凡的经济头脑的。他们面对商机,不会选择做同样的事,最终以打价格战而致胜,相反,他们会寻求互补的商机,谋求共同发展。以色列人也从不畏困难,而且非常善于将困境转化成前进的动力,他们国度相当缺水,但正是他们缺水这一困境,使得他们发明了滴水灌溉系统,这项技术的发明更是使得农作物产量提高了50%,还节约了40%的水资源…… 所以,我认为一个国度的经济发展的快慢,并不是只能依赖于自然资源是否丰厚,而是要从多方面的因素考虑发展,而且最为重要的一点一定是,要想办法弥补国度的短板,将一个国度的弱势,想办法转化成优势。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士工业大学,1909年开始在大学任教,1914年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后被迫移居美国,1940年入美国籍。 十九世纪末期是物理学的变革时期,爱因斯坦从实验事实出发,从新考查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在理论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他的量子理论对天体物理学、特别是理论天体物理学都有很大的影响。理论天体物理学的第一个成熟的方面——恒星大气理论,就是在量子理论和辐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成功地揭示了能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恒星能源来源的难题。近年来发现越来越多的高能物理现象,狭义相对论已成为解释这种现象的一种最基本的理论工具。其广义相对论也解决了一个天文学上多年的不解之谜,并推断出后来被验证了的光线弯曲现象,还成为后来许多天文概念的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对天文学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的宇宙学理论。他创立了相对论宇宙学,建立了静态有限无边的自洽的动力学宇宙模型,并引进了宇宙学原理、弯曲空间等新概念,大大推动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回答者:叩玉 - 魔法师 四级 5-22 21:25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太感谢你了! Thank you ^_^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2 个人评价 好50% (1) 不好50% (1)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共 4 条我觉得爱因斯坦很了不起、伟大,~~~~~~~~~~评论者: 2219801 - 试用期 一级 爱因斯坦的思维方式比较激进,很多人都不能接受,所以,他在大学毕业后两年内都没有找到固定的工作。评论者: zerg87 - 经理 五级 爱因斯坦是我的崇拜者评论者: yukoxia - 助理 二级 我来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其他回答 共 2 条爱因斯坦 (1879-1955) A.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物理学革命的旗手。1879年 3月14日生于德国乌耳姆一个经营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家庭。一年后,随全家迁居慕尼黑。父亲和叔父在那里合办一个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工。在任工程师的叔父等人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地受到科学和哲学的启蒙。1894年,他的家迁到意大利米兰,继续在慕尼黑上中学的爱因斯坦因厌恶德国学校窒息自由思想的军国主义教育,自动放弃学籍和德国国籍,只身去米兰。1895年他转学到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1896年进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学,1900年毕业。由于他的落拓不羁的性格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教授们所不满,大学一毕业就失业,两年后才找到固定职业。1901年取得瑞士国籍。1902年被伯尔尼瑞士专利局录用为技术员,从事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鉴定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科学研究,于1905年在物理学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同年,以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学位。1908年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从此他才有缘进入学术机构工作。1909年离开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德语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1912年任母校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教授。1914年,应M.普朗克和W.能斯脱的邀请,回德国任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直到1933年。1920年应H.A.洛伦兹和P.埃伦菲斯特(即P.厄任费斯脱)的邀请,兼任荷兰莱顿大学特邀教授。回德国不到四个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投入公开的和地下的反战活动。他经过8年艰苦的探索,于1915年最后建成了广义相对论。他所作的光线经过太阳引力场要弯曲的预言,于1919年由英国天文学家A.S.爱丁顿等人的日全食观测结果所证实,全世界为之轰动,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在西方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词,同时也招来了德国和其他国家的沙文主义者、军国主义者和排犹主义者的恶毒攻击。1933年1月纳粹攫取德国政权后,爱因斯坦是科学界首要的迫害对象,幸而当时他在美国讲学,未遭毒手。3月他回欧洲后避居比利时,9月9日发现有准备行刺他的盖世太保跟踪,星夜渡海到英国,10月转到美国普林斯顿,任新建的高级研究院教授,直至1945年退休。1940年他取得美国国籍。1939年他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在匈牙利物理学家L.西拉德推动下,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在日本两个城市上空投掷原子弹,爱因斯坦对此强烈不满。战后,为开展反对核战争的和平运动和反对美国国内法西斯危险,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55年 4月18日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普林斯顿。遵照他的遗嘱,不举行任何丧礼,不筑坟墓,不立纪念碑,骨灰撒在永远对人保密的地方,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为圣地。 爱因斯坦 (1879-1955) A.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物理学革命的旗手。1879年 3月14日生于德国乌耳姆一个经营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家庭。一年后,随全家迁居慕尼黑。父亲和叔父在那里合办一个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工。在任工程师的叔父等人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地受到科学和哲学的启蒙。1894年,他的家迁到意大利米兰,继续在慕尼黑上中学的爱因斯坦因厌恶德国学校窒息自由思想的军国主义教育,自动放弃学籍和德国国籍,只身去米兰。1895年他转学到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1896年进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学,1900年毕业。由于他的落拓不羁的性格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教授们所不满,大学一毕业就失业,两年后才找到固定职业。1901年取得瑞士国籍。1902年被伯尔尼瑞士专利局录用为技术员,从事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鉴定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科学研究,于1905年在物理学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同年,以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学位。1908年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从此他才有缘进入学术机构工作。1909年离开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德语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1912年任母校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教授。1914年,应M.普朗克和W.能斯脱的邀请,回德国任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直到1933年。1920年应H.A.洛伦兹和P.埃伦菲斯特(即P.厄任费斯脱)的邀请,兼任荷兰莱顿大学特邀教授。回德国不到四个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投入公开的和地下的反战活动。他经过8年艰苦的探索,于1915年最后建成了广义相对论。他所作的光线经过太阳引力场要弯曲的预言,于1919年由英国天文学家A.S.爱丁顿等人的日全食观测结果所证实,全世界为之轰动,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在西方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词,同时也招来了德国和其他国家的沙文主义者、军国主义者和排犹主义者的恶毒攻击。1933年1月纳粹攫取德国政权后,爱因斯坦是科学界首要的迫害对象,幸而当时他在美国讲学,未遭毒手。3月他回欧洲后避居比利时,9月9日发现有准备行刺他的盖世太保跟踪,星夜渡海到英国,10月转到美国普林斯顿,任新建的高级研究院教授,直至1945年退休。1940年他取得美国国籍。1939年他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在匈牙利物理学家L.西拉德推动下,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在日本两个城市上空投掷原子弹,爱因斯坦对此强烈不满。战后,为开展反对核战争的和平运动和反对美国国内法西斯危险,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55年 4月18日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普林斯顿。遵照他的遗嘱,不举行任何丧礼,不筑坟墓,不立纪念碑,骨灰撒在永远对人保密的地方,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为圣地。回答者:zuo010523 - 千总 五级 5-22 21:25爱因斯坦 (1879-1955) A.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物理学革命的旗手。1879年 3月14日生于德国乌耳姆一个经营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家庭。一年后,随全家迁居慕尼黑。父亲和叔父在那里合办一个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工。在任工程师的叔父等人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地受到科学和哲学的启蒙。1894年,他的家迁到意大利米兰,继续在慕尼黑上中学的爱因斯坦因厌恶德国学校窒息自由思想的军国主义教育,自动放弃学籍和德国国籍,只身去米兰。1895年他转学到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1896年进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学,1900年毕业。由于他的落拓不羁的性格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教授们所不满,大学一毕业就失业,两年后才找到固定职业。1901年取得瑞士国籍。1902年被伯尔尼瑞士专利局录用为技术员,从事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鉴定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科学研究,于1905年在物理学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同年,以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学位。1908年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从此他才有缘进入学术机构工作。1909年离开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德语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1912年任母校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教授。1914年,应M.普朗克和W.能斯脱的邀请,回德国任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直到1933年。1920年应H.A.洛伦兹和P.埃伦菲斯特(即P.厄任费斯脱)的邀请,兼任荷兰莱顿大学特邀教授。回德国不到四个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投入公开的和地下的反战活动。他经过8年艰苦的探索,于1915年最后建成了广义相对论。他所作的光线经过太阳引力场要弯曲的预言,于1919年由英国天文学家A.S.爱丁顿等人的日全食观测结果所证实,全世界为之轰动,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在西方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词,同时也招来了德国和其他国家的沙文主义者、军国主义者和排犹主义者的恶毒攻击。1933年1月纳粹攫取德国政权后,爱因斯坦是科学界首要的迫害对象,幸而当时他在美国讲学,未遭毒手。3月他回欧洲后避居比利时,9月9日发现有准备行刺他的盖世太保跟踪,星夜渡海到英国,10月转到美国普林斯顿,任新建的高级研究院教授,直至1945年退休。1940年他取得美国国籍。1939年他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在匈牙利物理学家L.西拉德推动下,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在日本两个城市上空投掷原子弹,爱因斯坦对此强烈不满。战后,为开展反对核战争的和平运动和反对美国国内法西斯危险,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55年 4月18日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普林斯顿。遵照他的遗嘱,不举行任何丧礼,不筑坟墓,不立纪念碑,骨灰撒在永远对人保密的地方,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为圣地。
B 爱因斯坦 7
简介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1909年开始在大学任教,1914年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后因二战爆发移居美国,1940年入美国国籍。 十九世纪末期是物理学的变革时期,爱因斯坦从实验事实出发,从新考查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在理论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他的量子理论对天体物理学、特别是理论天体物理学都有很大的影响。理论天体物理学的第一个成熟的方面——恒星大气理论,就是在量子理论和辐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成功地揭示了能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恒星能源来源的难题。近年来发现越来越多的高能物理现象,狭义相对论已成为解释这种现象的一种最基本的理论工具。其广义相对论也解决了一个天文学上多年的不解之谜,并推断出后来被验证了的光线弯曲现象,还成为后来许多天文概念的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对天文学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的宇宙学理论。他创立了相对论宇宙学,建立了静态有限无边的自洽的动力学宇宙模型,并引进了宇宙学原理、弯曲空间等新概念,大大推动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 ■成功的秘诀 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问爱因斯坦关于他成功的秘决。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还是二十二岁的青年时,我已经发现了成功的公式。我可以把这公式的秘密告诉你,那就是A=X+Y+Z! 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说废话!这公式对我有用,我想对许多人也是一样有用。”■拒绝出任以色列第二任总统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诞生,但不久以色列与周围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便爆发了。已经定居在美国十多年的爱因斯坦立即向媒体宣称:“现在,以色列人再不能后退了,我们应该战斗。犹太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在一个对他们存有敌对情绪的世界上生存下去。”1952年11月9日,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驻美国大使向爱因斯坦转达了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请爱因斯坦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当日晚,一位记者给爱因斯坦的住所打来电话,询问爱因斯坦:“听说要请您出任以色列共和国总统,教授先生。您会接受吗?”“不会。我当不了总统。”“总统没有多少具体事务,他的位置是象征性的。教授先生,您是最伟大的犹太人。不,不,您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人。由您来担任以色列总统,象征犹太民族的伟大,再好不过了。”“不,我干不了。” 爱因斯坦刚放下电话,电话铃又响了。这次是驻华盛顿的以色列大使打来的。大使说:“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国总理本·古里安的指示,想请问一下,如果提名您当总统候选人,您愿意接受吗?”“大使先生,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也不了解。我这样的人,怎么能担任总统呢?请您向报界解释一下,给我解解围。” 大使进一步劝说:“教授先生,已故总统魏茨曼也是教授呢。您能胜任的。”“魏茨曼和我不是一样的。他能胜任,我不能。”“教授先生,每一个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个犹太人,都在期待您呢!” 爱因斯坦的确被同胞们的好意感动了,但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委婉地拒绝大使和以色列政府,又不使他们失望,不让他们窘迫。不久,爱因斯坦在报上发表声明,正式谢绝出任以色列总统。在爱因斯坦看来,“当总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他还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话:“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爱因斯坦曾是炒股高手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以相对论闻名于世,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科学界泰斗其实也是一位成功的股市投资者。最新解密的历史档案显示,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他和他的财务顾问竟然让其数千美元的股票升值到了25万美元! 据报道,一张由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本人亲笔签名的股权证明书日前在柏林拍出约3.4万美元的高价,此股权证明书是在美国被发现的。该股票显示,爱因斯坦所持有的60股“五月百货商店”的股票在短短6年后价值翻了一番。但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位理想主义者和和平主义者,对于金钱从来不太在意。 爱因斯坦看待钱财相当淡薄,他曾说:“金钱只能用于满足私欲,并且常常被其拥有者滥用。” 更有趣的事,他于20世纪30年代刚刚来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执教时,校方要求他自己为薪水“定价”。结果,这位科学大师竟然报出了一个3000美元的“超低价”。令他感到惊讶的是,这个报价竟然当场遭到了拒绝,原因是这个薪水要求“实在太低了”。最后在其会计师和财务顾问萨缪尔·雷德斯多夫的劝说之下,爱因斯坦终于提出了17000美元的月薪要求。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涨价的股票虽然是爱因斯坦买下的,但很可能也得益于他的顾问雷德斯多夫出的理财主意。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西南的乌耳姆城,一年后随全家迁居慕尼黑。爱因斯坦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和叔叔雅各布·爱因斯坦合开了一个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工厂。母亲玻琳是受过中等教育的家庭妇女,非常喜欢音乐,在爱因斯坦六岁时就教他拉小提琴。 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曾带他去给医生检查。还好小爱因斯坦不是哑巴,可是直到九岁时讲话还不很通畅,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但认真的思考。 在四、五岁时,爱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床,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当他发现指南针总是指着固定的方向时,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这现象后面。他一连几天很高兴的玩这罗盘,还纠缠着父亲和雅各布叔叔问了一连串问题。尽管他连“磁”这个词都说不好,但他却顽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这种深刻和持久的印象,爱因斯坦直到六十七岁时还能鲜明的回忆出来。 爱因斯坦在念小学和中学时,功课属平常。由于他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更是厌恶,曾经公开骂他:“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会成器。”而且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竟想把他赶出校门。 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电器工厂里专门负责技术方面的事务,爱因斯坦的父亲则负责商业的往来。雅各布是一个工程师,自己就非常喜爱数学,当小爱因斯坦来找他问问题时,他总是用很浅显通俗的语言把数学知识介绍给他。在叔父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的受到了科学和哲学的启蒙。 父亲的生意做得并不好,但却是一个乐观和心地善良的人,家里每星期都有一个晚上要邀请来慕尼黑念书的穷学生吃饭,这样等于是救济他们。其中有一对来自立陶宛的犹太兄弟麦克斯和伯纳德,他们都是学医科的,喜欢阅读书籍、兴趣广泛。他们被邀请来爱因斯坦家里吃饭,并和羞答答、长着黑头发和棕色眼睛的小爱因斯坦交成了好朋友。 麦克斯可以说是爱因斯坦的“启蒙老师”,他借了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学普及读物给他看。麦克斯在爱因斯坦十二岁时,给了他一本施皮尔克的平面几何教科书。爱因斯坦晚年回忆这本神圣的小书时说:“这本书里有许多断言,比如,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它们本身虽然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证明,以致任何怀疑似乎都不可能。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留下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 爱因斯坦还幸运地从一部卓越的通俗读物中知道了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科普读物不但增进了爱因斯坦的知识,而且拨动了年轻人好奇的心弦,引起他对问题的深思。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失败。他接受了联邦工业大学校长以及该校著名的物理学家韦伯教授的建议,在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念完中学课程,以取得中学学历。 1896年10月,爱因斯坦跨进了苏黎世工业大学的校门,在师范系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他对学校的注入式教育十分反感,认为它使人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思考其他问题。幸运的是,窒息真正科学动力的强制教育,在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要比其他大学少得多。爱因斯坦充分的利用学校中的自由空气,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所热爱的学科上。在学校中,他广泛的阅读了赫尔姆霍兹、赫兹等物理学大师的著作,他最着迷的是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他有自学本领、分析问题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早期工作 1900年,爱因斯坦从苏黎世工业大学毕业。由于他对某些功课不热心,以及对老师态度冷漠,被拒绝留校。他找不到工作,靠做家庭教师和代课教师过活。在失业一年半以后,关心并了解他才能的同学马塞尔·格罗斯曼向他伸出了援助的手。格罗斯曼设法说服自己的父亲把爱因斯坦介绍到瑞士专利局去作一个技术员。 爱因斯坦终身感谢格罗斯曼对他的帮助。在悼念格罗斯曼的信中,他谈到这件事时说,当他大学毕业时,“突然被一切人抛弃,一筹莫展的面对人生。他帮助了我,通过他和他的父亲,我后来才到了哈勒(时任瑞士专利局局长)那里,进了专利局。这有点象救命之恩,没有他我大概不致于饿死,但精神会颓唐起来。” 1902年2月21日,爱因斯坦取得了瑞士国籍,并迁居伯尔尼,等待专利局的招聘。1902年6月23日,爱因斯坦正式受聘于专利局,任三级技术员,工作职责是审核申请专利权的各种技术发明创造。1903年,他与大学同学米列娃.玛丽克结婚。 1900~1904年,爱因斯坦每年都写出一篇论文,发表于德国《物理学杂志》。头两篇是关于液体表面和电解的热力学,企图给化学以力学的基础,以后发现此路不通,转而研究热力学的力学基础。1901年提出统计力学的一些基本理论,1902~1904年间的三篇论文都属于这一领域。 1904年的论文认真探讨了统计力学所预测的涨落现象,发现能量涨落取决于玻尔兹曼常数。它不仅把这一结果用于力学体系和热现象,而且大胆地用于辐射现象,得出辐射能涨落的公式,从而导出维恩位移定律。涨落现象的研究,使他于1905年在辐射理论和分子运动论两方面同时做出重大突破。 1905年的奇迹 1905年,爱因斯坦在科学史上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奇迹。这一年他写了六篇论文,在三月到九月这半年中,利用在专利局每天八小时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在三个领域做出了四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他发表了关于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这四篇重要论文。 1905年3月,爱因斯坦将自己认为正确无误的论文送给了德国《物理年报》编辑部。他腼腆的对编辑说:“如果您能在你们的年报中找到篇幅为我刊出这篇论文,我将感到很愉快。”这篇“被不好意思”送出的论文名叫《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观点》。 这篇论文把普朗克1900年提出的量子概念推广到光在空间中的传播情况,提出光量子假说。认为:对于时间平均值,光表现为波动;而对于瞬时值,光则表现为粒子性。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即波粒二象性。 在这文章的结尾,他用光量子概念轻而易举的解释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推导出光电子的最大能量同入射光的频率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10年后才由密立根给予实验证实。1921年,爱因斯坦因为“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这一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才仅仅是开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光、热、电物理学的三个领域中齐头并进,一发不可收拾。1905年4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5月完成了《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这是两篇关于布朗运动的研究的论文。爱因斯坦当时的目的是要通过观测由分子运动的涨落现象所产生的悬浮粒子的无规则运动,来测定分子的实际大小,以解决半个多世纪来科学界和哲学界争论不休的原子是否存在的问题。 三年后,法国物理学家佩兰以精密的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预测。从而无可非议的证明了原子和分子的客观存在,这使最坚决反对原子论的德国化学家、唯能论的创始人奥斯特瓦尔德于1908年主动宣布:“原子假说已经成为一种基础巩固的科学理论”。 1905年6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开创物理学新纪元的长论文《论运体的电动力学》,完整的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这是爱因斯坦10年酝酿和探索的结果,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古典物理学的危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是近代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狭义相对论不但可以解释经典物理学所能解释的全部现象,还可以解释一些经典物理学所不能解释的物理现象,并且预言了不少新的效应。狭义相对论最重要的结论是质量守恒原理失去了独立性,他和能量守恒定律融合在一起,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他还有比较常讲到的钟慢尺缩、光速不变、光子的静止质量是零等等。而古典力学就成为了相对论力学在低速运动时的一种极限情况。这样,力学和电磁学也就在运动学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1905年9月,爱因斯坦写了一篇短文《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作为相对论的一个推论。质能相当性是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也为20世纪40年代实现的核能的释放和利用开辟了道路。 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突破性成就,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前无古人”。即使他就此放弃物理学研究,即使他只完成了上述三方面成就的任何一方面,爱因斯坦都会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笔。爱因斯坦拨散了笼罩在“物理学晴空上的乌云”,迎来了物理学更加光辉灿烂的新纪元。 广义相对论的探索 狭义相对论建立后,爱因斯坦并不感到满足,力图把相对性原理的适用范围推广到非惯性系。他从伽利略发现的引力场中一切物体都具有同一加速度这一古老实验事实找到了突破口,于1907年提出了等效原理。在这一年,他的大学老师、著名几何学家闵可夫斯基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的四维空间表示形式,为相对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用的数学工具,可惜爱因斯坦当时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 等效原理的发现,爱因斯坦认为是他一生最愉快的思索,但以后的工作却十分艰苦,并且走了很大的弯路。1911年,他分析了刚性转动圆盘,意识到引力场中欧氏几何并不严格有效。同时还发现洛伦茨变化不是普适的,等效原理只对无限小区域有效……。这时的爱因斯坦已经有了广义相对论的思想,但他还缺乏建立它所必需的数学基础。 1912年,爱因斯坦回到苏黎世母校工作。在他的同班同学、母校任数学教授的格罗斯曼帮助下,他在黎曼几何和张量分析中找到了建立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工具。经过一年的奋力合作,他们于1913年发表了重要论文《广义相对论纲要和引力理论》,提出了引力的度规场理论。这是首次把引力和度规结合起来,使黎曼几何获得实在的物理意义。 不过他们当时得到的引力场方程只对线性变换是协变的,还不具有广义相对论原理所要求的任意坐标变换下的协变性。这是由于爱因斯坦当时不熟悉张量运算,错误的认为,只要坚持守恒定律,就必须限制坐标系的选择,为了维护因果性,不得不放弃普遍协变的要求。 科学成就的第二个高峰 在1915年到1917年的3年中,是爱因斯坦科学成就的第二个高峰,类似于1905年,他也在三个不同领域中分别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除了1915年最后建成了被公认为人类思想史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的广义相对论以外,1916年在辐射量子方面提出引力波理论,1917年又开创了现代宇宙学。 1915年7月以后,爱因斯坦在走了两年多弯路后,又回到普遍协变的要求。1915年10月到11月,他集中精力探索新的引力场方程,于11月4日、11日、18日和25日一连向普鲁士科学院提交了四篇论文。 在第一篇论文中他得到了满足守恒定律的普遍协变的引力场方程,但加了一个不必要的限制。第三篇论文中,根据新的引力场方程,推算出光线经过太阳表面所发生的偏转是1.7弧秒,同时还推算出水星近日点每100年的进动是43秒,完满解决了60多年来天文学的一大难题。 1915年11月25日的论文《引力的场方程》中,他放弃了对变换群的不必要限制,建立了真正普遍协变的引力场方程,宣告广义相对论作为一种逻辑结构终于完成了。1916春天,爱因斯坦写了一篇总结性的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同年底,又写了一本普及性的小册子《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1916年6月,爱因斯坦在研究引力场方程的近似积分时,发现一个力学体系变化时必然发射出以光速传播的引力波,从而提出引力波理论。1979年,在爱因斯坦逝世24年后,间接证明了引力波存在。 1917年,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的结果来研究宇宙的时空结构,发表了开创性的论文《根据广义相对论对宇宙所做的考察》。论文分析了“宇宙在空间上是无限的”这一传统观念,指出它同牛顿引力理论和广义相对论都是不协调的。他认为,可能的出路是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具有有限空间体积的自身闭合的连续区,以科学论据推论宇宙在空间上是有限无边的,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大胆的创举,使宇宙学摆脱了纯粹猜想的思辨,进入现代科学领域。 漫长艰难的探索 广义相对论建成后,爱因斯坦依然感到不满足,要把广义相对论再加以推广,使它不仅包括引力场,也包括电磁场。他认为这是相对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统一场论。 1925年以后,爱因斯坦全力以赴去探索统一场论。开头几年他非常乐观,以为胜利在望;后来发现困难重重,他认为现有的数学工具不够用;1928年以后转入纯数学的探索。他尝试着用各种方法,但都没有取得具有真正物理意义的结果。 1925年~1955年这30年中,除了关于量子力学的完备性问题、引力波以及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以外,爱因斯坦几乎把他全部的科学创造精力都用于统一场论的探索。 1937年,在两个助手合作下,他从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推导出运动方程,进一步揭示了空间——时间、物质、运动之间的统一性,这是广义相对论的重大发展,也是爱因斯坦在科学创造活动中所取得的最后一个重大成果。 在同一场理论方面,他始终没有成功,他从不气馁,每次都满怀信心底从头开始。由于他远离了当时物理学研究的主流,独自去进攻当时没有条件解决的难题,因此,同20年代的处境相反,他晚年在物理学界非常孤立。可是他依然无所畏惧,毫不动摇地走他自己所认定的道路,直到临终前一天,他还在病床上准备继续他的统一场理论的数学计算。 最伟大的科学家的风格 爱因斯坦因为在科学上的成就,获得了许多奖状以及名誉博士的授予证书。如果一般人就会把这些东西高高挂起。可是爱因斯坦把以上的东西,包括诺贝尔奖奖状一起乱七八糟地放在一个箱子里,看也不看一眼。英费尔德说他有时觉得爱因斯坦可能连诺贝尔奖是什么意义都不知道。据说他在得奖的那一天,脸上和平日一样平静,没有显出特别高兴或兴奋。 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在瑞士生活时,过的是穷学生的生活,他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有一碟意大利面条加上一点酱他就感到很满意。成名后,成为教授以及后来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移民美国,他是有条件过很好的物质享受的,但是他仍保留像穷学生那样简朴无华的生活。 当爱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的高等科学研究所工作时,当局给了他相当的高薪——年薪一万六千美元,他却说:“这么多钱,是否可以给我少一点?给我三千美元就够了。” 爱因斯坦对自己的衣着也是不注意的,长年披着一件黑色皮上衣,不穿袜子,不结领带,裤子有时既没有绑皮带也没有吊带,他和人在黑板前讨论问题时,一面写黑板,一面要把那像要滑下的裤子用手拉住,这种情形是有些滑稽,而他的头发却留得长长的,不加修饰。这对当年“贵族学府”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来说是惊异的事,难怪他们要希望上帝叫他把头发剪掉。 爱因斯坦是很节俭的人,他在计算的纸上是两面都写,而且他把许多寄给他的信的信封裁开,当作计算的草稿纸,不让它们在进了纸篓之前失掉可以再利用的价值。爱因斯坦在外出时经常坐二、三等车,平时只吃一些简单的食物。 1909年7月,爱因斯坦应邀到日内瓦,参加隆重的日内瓦大学三百五十周年校庆和纪念建校人加尔文的庆祝活动,并接受日内瓦大学颁发给他的荣誉博士学位。在庆祝活动的游行中,学校里的显要人物和政府中的大人物,都身穿燕尾服、头戴高礼帽,或者身穿中世纪式的锈金长袍,头戴平顶丝帽,而爱因斯坦却穿着一套平时上街穿的衣服,戴着一顶草帽。对这次庆祝活动所举办的盛大宴会,爱因斯坦很不以为然,他对坐在旁边的人说,“如果加尔文还活着,他会堆起一大堆柴禾,因为搞这样的铺张浪费的盛宴而把我们全都烧死。” 爱因斯坦自己曾说过:“安逸和幸福,对我来说从来不是目的。我称这些伦理基础为猪倌的理想……”。他甚至拒绝自己被安排在上流社会中,而居于与众不同的地位,对社会上对他的特殊照顾感到愤怒。 爱因斯坦是很珍惜时间的人,他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与宴会,他曾讽刺地说:“这是把时间喂给动物园。”他集中精神专心的钻研,他不希望宝贵的时间消耗在无意义的社交谈话上。他也不想听那些奉承和赞扬的话。他认为:“一个以伟大的创造性观念造福于全世界的人,不需要后人来赞扬。他的成就本身就已经给了他一个更高的报答。”1929年3月,为了躲避五十寿辰的庆祝活动,他在生日前几天,就秘密跑到柏林近郊的一个花匠的农舍里隐居起来。 作为物理学革命中的伟大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从来没有自认为是一个超人。他认识到,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前人走过的道路的延伸,科学的新时代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合理发展,因此他总是抱着感激和敬仰的心情赞赏前人的贡献。 在谈到相对论的创立时,他说:“相对论实在可以说是对麦克思韦和洛伦兹的伟大构思画了最后一笔,因为它力图把场物理学扩充到包括引力在内的一切现象。”爱因斯坦曾几次在信中对赞扬他的成就的朋友写道:“我完全知道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兴趣、专一、顽强工作,以及自我批评使我达到我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全人类命运的关注者 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也热爱人类。他没有因为埋头于科学研究而把自己置于社会之外,一直关心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并为之顽强、勇敢地战斗。他说过:“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又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他自己正是这样去做的。 1914年4月,爱因斯坦接受德国科学界的邀请,迁居到柏林,8月即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虽身居战争的发源地,生活在战争鼓吹者的包围之中,却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战态度。9月,爱因斯坦参与发起反战团体“新祖国同盟”,在这个组织被宣布为非法、成员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转入地下的情况下,爱因斯坦仍坚决参加这个组织的秘密活动。 10月,德国的科学界和文化界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操纵和煽动下,发表了所谓“文明世界的宣言”,为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辩护,鼓吹德国高于一切,全世界都应该接受“真正德国精神”。在“宣言”上签名的有九十三人,都是当时德国有声望的科学家、艺术家和牧师等。就连能斯脱、伦琴、奥斯特瓦尔德、普朗克等都在上面签了字。当征求爱因斯坦签名时,他断然拒绝了,而同时他却毅然在反战的《告欧洲人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这一举动震惊了全世界。 1917年,列宁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爱因斯坦热情地支持这个伟大的革命,赞扬这是一次对全世界将有决定性意义的、伟大的社会实验,表示:“我尊敬列宁,因为他是一位有完全自我牺牲精神、全心全意为实现社会正义而献身的人。我并不认为他的方法是切合实际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象他这种类型的人,是人类良心的维护者和再造者。” 1918年11月,德国工人和士兵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鼓舞下,发动起义,推翻了德皇威廉二世下台第三天,爱因斯坦即给他的母亲连续写了两张明信片,欢呼“伟大的事变发生了……亲身经历了这个事变是多么荣幸!” 在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初期,爱因斯坦基本上是一个绝对的和平主义者。但是,侵略和掠夺战争不断发生的现实,打破了他那美好的梦想。特别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日益法西斯化,使爱因斯坦意识到新的野蛮战争不可避免,促使他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他明确表示:“当法律和人类尊严必需保卫时,我们一定要战斗。自从法西斯的危险到来后,现在我不再相信绝对的被动的和平主义是有效的了。只要法西斯主义统治欧洲,那就不会有和平。” 由于爱因斯坦的进步活动,又因为他是犹太人,因而被德国纳粹分子列为重要的迫害对象,幸而他1932年底离开德国到美国讲学,才未遭毒手。他在柏林的住屋被查抄和捣毁,他的财产被没收,他的著作被焚毁,纳粹还悬赏二万马克要杀害他。面对纳粹分子暗杀的危险,爱因斯坦没有丝毫的畏惧,而是更坚定地战斗。当他的挚友劳厄写信劝他对政治问题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大声疾呼,指出法西斯就意味着战争,和平必须用武装来保卫,呼吁美国人民起来同法西斯作斗争。 在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战斗的历程中,爱因斯坦一直关心着被压迫、被奴役的国家和民族。他反对法西斯灭绝犹太人的暴行,为争取犹太人的生存权利而大声疾呼。但他也反对狭隘的犹太民族主义,希望看到犹太人“同阿拉伯人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达成公平合理的协议,而不希望创立一个犹太国”。他反对美国的种族歧视政策,支持黑人的解放运动,并呼吁“美国黑人在这个方向上所作的坚定的努力,应当得到大家的赞扬和支援”。 在五十年代美国麦卡锡份子兴风作浪的时期,麦卡锡参议员说他是“美国的第一敌人”,而一些狂热人士还造谣说他是共产份子,并且说他的前助手英费尔德从他那里知道原子弹的材料,准备供给苏联这些情报。事实上他除了担心纳粹能制造新式武器,在1939年8月2日向罗斯福总统建议这方面该进行研究写的一封信外,他以后完全不知道美国政府秘密从事原子弹的制造,一些从事这一工作的爱因斯坦的朋友也对他保密,不让他知道有这回事。但当他知道德国没有制成原子弹,而美国已造出原子弹后,他的心情感到沉重和不安。他说,如果他知道德国不会制造原子弹,他就不会为“打开这个潘多拉魔匣做任何事情。” 当爱因斯坦后来从无线电广播知道美国对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杀伤许多平民时他感到非常痛心。他后来写了一封告美国公民书,说:“我们将此种巨大力量解放的科学家们,对于一切事物都要优先负起责任,必须限制原子能绝对不能使用来杀害全人类,而是用来增进人类的幸福方面。”1955年,爱因斯坦与罗素联名发表了反对核战争和呼吁世界和平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在1949年爱因斯坦写了一篇《为什么要社会主义?》的论文。在这里,他提出了现在看来还是正确的看法!“计划经济还不就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本身可能伴随着对个人的完全奴役。社会主义的建成,需要解决这样一些极端困难的社会——政治问题,鉴于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高度集中,怎样才有可能防止行政人员变成权力无限和傲慢自负呢?怎样能够使个人的权利得到保障,同时对于行政权力能够确保有一种民主的平衡力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