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藏红花的功效
1、饮用藏红花茶,能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经过医学研究发现,适量的藏红花对人体心脏能起到保护作用,能降低高血压,对心肌梗塞、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
2、使用藏红花泡水喝,能有效调节内分泌。
经常饮用藏红花泡水能够促进身体血液的循环,提高血液供氧能力,及时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起到增强体质的效果。
3、藏红花泡水喝能治疗女性月经不调。
据古籍记载,藏红花“味甘、微辛,性平;归心、肝经;体轻质润,入血行散,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恶露不行,腹中包块疼痛等症。”。但同时也有流产的副作用,因此孕妇慎用。
4、美容养颜功效。
用藏红花泡水饮用来美容自古以来就是被女性所喜爱的一种美容方式。藏红花具有调节内分泌的功效,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女性由内而外的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二、藏红花的介绍
1、藏红花,原名番红花,又称西红花,原产地在西班牙,希腊、小亚细亚、波斯等地,《本草纲目》记载:“藏红花即番红花,译名泊夫兰或撒法郎,产于天方国。”“天方国”即指波斯等国家。
2、番红花是经印度传入西藏,由西藏再传入中国内地。所以,人们把由西藏运往内地的番红花,误认为西藏所产,称做“藏红花”。
三 、番红花的花语和象征意义
番红花的花语和象征意义:快乐、喜悦。
番红花又叫藏红花或西红花。番红花叶丛纤细,花朵娇柔优雅,花色有白、紫、橙等,具特异芳香,是点缀花坛和布置岩石园的好材料,也可盆栽或水养供室内观赏。
四、相关传说:
牧草的精灵向花神弗洛拉祈愿说:“请在这个深秋寂寥的牧场上,为小羊儿们开些花吧!”据说弗洛拉听到了这个祈祷后,所绽放出来的花就是番红花。希腊神话中,天神因为同情单恋妖精不成而失恋自杀的青年克罗卡斯,就把他变成番红花。
扩展资料:
藏红花注意事项:
1.健康人群不需要服用藏红花
藏红花属于一种对身体有益的中药材,服用之后能够起到治疗气血瘀积证。但是,如果生活中身体健康的人群并不需要长期服用着红中药材,因为它毕竟具有舒经活络的作用,长期服用会导致身体容易破损出血,也就是中医上所说的破血情况,服用之后对身体副作用很大。
2.孕妇以及备孕女性慎用
大量食用藏红花还有一个作用是促进流产,所以孕妇和想要宝宝的女性也不能服食藏红花。藏红花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民间的堕胎药,历史悠久。(避孕无效,增加流产几率)不过产后可用于补血。
3.注意藏红花的用量
每一次服用藏红花,最好在10克以内,因为有实例记载,由于藏红花对神经系统有较强的兴奋作用,所以有人服用大量藏红花后,出现因为兴奋过度而导致的头晕等症,更有敏感体质者出现了过敏性荨麻疹和皮疹。
4.严禁服用假藏红花
藏红花造假严重,食用假藏红花,不但没有功效,还可能造成其他严重的后果,所以大家选购藏红花一定要到正规药店选择。
参考资料:藏红花百度百科 藏红花作用-人民网
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的功效!用于经闭症瘕,产后瘀阻,温毒发斑,忧郁痞闷,惊悸发狂.
红花是一种鸢尾科番红花属的多年生花卉,也是一种常见的香料。有镇静、祛痰、解 痉作用,用于胃病、调经、麻疹、发热、黄胆、肝脾肿大等的治疗。能活血化瘀,散郁开结,止痛。用于治疗忧思郁结,胸膈痞闷,吐血,伤寒发狂,惊怖恍惚,妇女经闭,血滞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尽,瘀血作痛,麻疹,跌打损伤等。国外用作镇静、驱风剂。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温毒发斑、忧郁痞闷、惊悸发狂。但对前列腺钙化并没有什么作用。前列腺钙化多为前列腺炎留下斑块,并不会引起太大的影响。
西红花具有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的功效,为番红花的干燥柱头。完整的柱头呈线形,先端较宽大,向下渐细呈尾状,先端边缘具不整齐的齿状,下端为残留的黄色花枝。
长约2.5厘米,直径约1.5毫米。紫红色或暗红棕色,微有光泽。体轻,质松软,干燥后质脆易断。将柱头投入水中则膨胀,可见橙黄色成直线下降,并逐渐扩散,水被染成黄色.无沉淀柱头呈喇叭状,有短缝。
在短时间内用针拨之不破碎。气特异,微有刺激性,味微苦。以身长,色紫红,滋润而有光泽,黄色花柱少,味辛凉者为佳。
/iknow-pic.cdn.bcebos.com/d62a6059252dd42a3e0c19ca0c3b5bb5c9eab84d"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d62a6059252dd42a3e0c19ca0c3b5bb5c9eab84d?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d62a6059252dd42a3e0c19ca0c3b5bb5c9eab84d"/>
生长习性
为秋植球根花卉,番红花原产欧洲南部。喜冷凉湿润和半阴环境,较耐寒,宜排水良好、腐殖质丰富的沙壤土。pH值5.5-6.5。球茎夏季休眠,秋季发根、萌叶。10月下旬开花,花朵日开夜闭。
盆栽宜在10月间选球茎重量在20克左右的春花种,上内径15厘米的花盆,每盆可栽5个至6个球。栽后先放室外养护。约两周后生根,移入室内光照充足、空气清新湿润处,元旦前后即可开花。
花后应即摘去残花,以免养分消耗,并追施1次至2次以磷钾为主的复合化肥溶液,促进球根生长壮实。继续正常养护,至入夏地上部分枯黄,将球茎取出阴干后贮藏。番红花也可水养观赏,方法与水仙花浸养相同。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item/西红花/1426047?fr=aladdin#10"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西红花">百度百科---西红花
西伯利亚冷杉精油的功效与作用
西伯利亚冷杉精油的功效与作用,精油相信大家都是有所了解的,西伯利亚冷杉具有独特的化学成分,用于护肤时,可保护皮肤免受自由基的伤害,以下西伯利亚冷杉精油的功效与作用
西伯利亚冷杉精油是从俄罗斯北方针叶树品种Abies Sibirica的针叶与树枝中萃取而来。拥有森林般的清新木质香气,深呼吸后身体可以得到放松,安抚情绪,心情也豁然开朗。它的主要成分乙酸龙脑酯(bornyl acetate)、α-蒎烯(alpha-pinene),对肌肤及情绪具有强大的安抚力量。乙酸龙脑酯(bornyl acetate)能使肤色明亮,外部涂抹至肌肤上具有亮白功效。α-蒎烯(alpha-pinene)则能帮助身体舒缓放松。
这样的芳香化合物组成使得西伯利亚冷杉精油有诸多用途:
夜晚扩香西伯利亚冷杉精油,芬芳有助深层睡眠
对着精油瓶嗅吸一口精油,芬芳能促气健康好口气
滴一滴精油至乳液或保湿产品中,每日涂抹使用能使肌肤亮白平滑
下班或下课后扩香西伯利亚冷杉精油,芬芳能达舒缓放松效果
剧烈运动后,搭配西伯利亚冷杉精油按摩可舒缓放松
冷杉精油的功效与作用
1、冷杉精油可以改善呼吸道的状况,其中含有的成分有助于保持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抵抗力,使得呼吸道得到氧气和养料供给,提高呼吸道抗病能力。
2、冷杉精油有助于改善关节上的问题,健康的关节问题是很重要的,能够支持关节修复以及愈合的过程,他还可以在骨头受损的情况下增加骨头密度,预防了骨质疏松和骨组织损伤的症状。
3、冷杉精油还可以抗癌防癌,癌细胞的生长转移会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冷杉精油可以阻断癌细胞的转移路径,对抑制癌细胞是非常有效的,使得癌细胞数量减少。
4、冷杉精油还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它其中包含的丰富的有机化合物等成分有助于改善免疫系统,刺激免疫细胞作用,激活人体免疫屏障。
5、平衡身心,冷杉精油中最独特的'特质是气味,传递到大脑的嗅觉中枢,它刺激大脑系统,刺激分泌酵素和荷尔蒙激素,促发神经化学物质的释出,从而产生镇定、放松或是兴奋的效果,气体还有选择进入肺部促进血液循环。
6、在泡脚过程中可以滴几滴精油下去,可以达到活络筋骨的目的,更好的改善脚气脚臭的症状。
7、冷杉精油可以帮助使用者缓解压力,减少疲态的状况,为了消除疲态,冷杉精油可以派上用场,它的成分可以帮助身体能量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并通过某种刺激减轻疲态,也可以改善人们的睡眠状况。
8、冷杉精油的杀菌效果非常好,防止病菌在人体上传播。
冷杉精油的9大益处
像大多数精油一样,冷杉精油的使用方法也很多。以下列出的是冷杉精油的主要用途,以及如何充分利用这种森林精油的一些最佳方法:
① 抗癌战士
冷杉精油被发现是一种有效的抗癌物质。法国的现代研究表明冷杉精油具有许多抗肿瘤特性,使其成为一种有前途的天然癌症调理方法。体外研究表明冷杉精油及其活性成分蛇麻烯(α-humulene)在几种肿瘤细胞系中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并且对健康细胞的毒性低。
殷姐姐补充:体外研究仅表示可能具有潜在的抗癌活性,并不意味着临床具有抗癌的治疗效果,从体外到临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② 预防感染
冷杉精油含有高浓度的有机化合物,可以帮助预防危险的感染。因此,它也可以作为一种积极的急救剂。含有冷杉精油的香油或药膏能很好地抵御感染。
在《植物疗法研究》(Phytotherapy Research)发表的一项研究中,评估了冷杉针精油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精油的三种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活性:α-蒎烯(α-pinene)、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和蛇麻烯(α-humulene)。这显示了冷杉精油的抗感染能力。
像三环烯、α-蒎烯、莰烯、柠檬烯和月桂烯这样的强效化合物都可以在冷杉精油中找到。特别是α-蒎烯和柠檬烯已经被发现对常见的病原菌和真菌具有抗微生物活性。发表在《世界微生物和生物技术杂志》(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 Biotechnology)上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冷杉精油和其他精油一样具有抗菌和抗氧化作用,这对个人卫生和护理行业的产品非常有益。
③ 熏香
通过扩香或嗅吸冷杉精油可获得其芳香疗法的益处。扩香冷杉精油时具有接地和赋能作用,既可以刺激大脑,又可以使身体放松。当你感到压力或过度疲劳时,闻一闻冷杉精油可以帮助平静下来并重新充满活力,这是缓解压力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④ 止痛剂
传统医学和印度草药医学经常使用冷杉精油作为天然止痛剂。为了放松肌肉和缓解身体疼痛——这对肌肉恢复很重要——冷杉精油可以用1:1的比例用植物油稀释后涂抹。精油的刺激性质可以将血液带到表皮,从而提高愈合率并缩短修复时间。
冷杉精油可以添加到按摩乳液或按摩油中,为背部或足部按摩提供极佳的疗愈功效。如果是肌肉酸痛的问题,睡前涂上含冷杉精油的植物油、乳液或药膏,在早上减轻身体疼痛。
⑤ 排毒
冷杉精油含有活性化合物,可以刺激身体清除毒素。由于冷杉精油的清洁特性以及清除自由基和细菌的能力,对打算进行身体排毒的人有帮助。
⑥ 清洁
通常精油很适合添加到家庭清洁溶液中,冷杉精油也不例外。下次你想要制作通用清洁剂时,可以加几滴冷杉精油,以达到天然而有效的消毒效果。你也可以期待一个闻起来像森林一样清新的家。
⑦ 呼吸功能
咳嗽?咽喉痛?尝试在香薰机中滴几滴冷杉精油,自然缓解呼吸不畅问题。根据发表在《临床生物化学与营养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 and Nutrition)的研究,冷杉精油对伴随普通感冒或流感的呼吸道疾病非常有帮助。
当扩散或嗅吸冷杉精油时,可以缓解呼吸窘迫,作为一种天然的“流感药物”。精油有助于溶解黏液,对咽喉和支气管有抗炎作用。此外,冷杉精油还能对抗自由基的损伤,这是对呼吸系统另一个好处。
⑧ 体臭
冷杉精油清新、干净的气味并不是这种精油抵御体臭的唯一原因。它还能减少导致体味的细菌数量。如果你喜欢森林的气味,你会喜欢使用这种用途广泛的精油。
⑨ 骨折和骨质疏松
冷杉通常在辅助骨骼修复方面的最佳精油清单中名列榜首。可以每天将精油涂在问题部位三次,但记得用椰子油等基础油按1:1稀释后涂在皮肤上。
除了饮食和运动,像冷杉这样的精油对骨质疏松症来说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天然疗法。另外,当使用冷杉精油调理骨骼问题时,建议按1:1的比例与基础油稀释后使用。
历史与趣闻
如今,“欧洲冷杉”树是最常用的圣诞树。然而,由于其对呼吸系统问题、肌肉疼痛和关节炎症的有益药用效果,多年来一直备受追捧。
最大的冷杉精油生产公司在法国、德国和保加利亚,最有可能是因这些国家有着广阔的森林面积。
一些冷杉树的树皮上有树脂泡,很容易被刺破,释放出浓郁的芳香和粘稠物质。这种树脂滴在树干的伤口上,将伤口封住,使其免受病虫害的侵袭。
美洲原住民广泛使用冷杉针叶来垫枕头,以保证睡眠安稳,他们还将冷杉针叶用作产后妇女的发汗剂。
也有来自白冷杉树(Abies concolor,也叫科罗拉多冷杉)的白冷杉精油。但该精油还没有像欧洲冷杉(Abies alba)或胶冷杉(Abies balsamea)那样进行更多的科学研究。
冷杉树的树脂可以用来制造松节油。松节油自古以来被当作局部皮肤用药膏和家庭常备药物。在局部应用时被用于擦伤和割伤以促进伤口快速愈合,也应有于处理虱子。还被用于胸部按摩的成分之一,许多现代胸部按摩膏里仍然含有松节油。
冷杉针叶可以用来制作一种富含维生素C的茶,方法是将针叶在沸水中煨10分钟。通常,定量是每杯水一茶匙针叶。据说它能生产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浓郁、爽口和美味的热饮。
冷杉精油的配方
冷杉精油主要是外用,但在适当的条件下也可以内服。最重要的是,精油必须是高质量的,这意味着这个品牌必须是100%纯的、有机的、治疗等级的,且标示可用于内服的。
其次,精油只能在合格的卫生专业人员的建议和指导下内服。内服时,在四盎司(约半杯)水中加1滴精油,或将1滴精油和一茶匙蜂蜜混合作为膳食补充剂。
在香薰或皮肤涂抹的用法方面,冷杉精油与功效丰富的薰衣草精油、柠檬精油、野橘精油、马郁兰精油、针松精油和迷迭香精油适宜混合搭配。要做一个空气净化和提神的房间喷雾,只需在一个喷雾瓶里混合4盎司(约120毫升)蒸馏水和25滴冷杉精油、15滴野橘精油和10滴薰衣草精油。
将冷杉精油与其他精油混合也可以产生高效且气味很好闻的家庭清洁产品。可以在自制的万能清洁剂和地板清洁剂中加入冷杉精油(见下面的配方)。
在气味方面,针松精油可以作为冷杉精油较好的替代品。如果比较冷杉和针松精油,两者肯定有重叠和不同的益处,但对于一个清洁配方,两者可以很容易相互替代。
以下是我最喜欢的冷杉精油配方之一:
多功能地板清洁液
【DIY时长】2分钟
【成分】
3升温水
1/8杯白醋(约50毫升)
12滴柠檬精油
8滴冷杉精油
【方法】将所有成分倒入一个水桶中,充分混合。像往常一样拖地板,即可享受自然清洁的、消毒的地板!
可能的副作用
与所有精油一样,切勿使用未经稀释的冷杉精油。当未经稀释或高浓度使用时,冷杉精油可能会引起皮肤过敏。在使用任何精油之前,强烈建议用植物油适当稀释精油后,在身体不敏感的部位进行小贴片测试。冷杉精油应始终以1:1以上的比例用基础油(如椰子油)稀释后再涂在皮肤上。
此外,使用精油时,一定要避免直接接触眼睛或其他粘膜。避免放置在儿童容易获得的地方,在未经监督的情况下儿童避免独自使用。如果你处于孕期或正在接受其他治疗,请在有资质的芳香疗法专业人士的正确指导下使用冷杉精油。
总 结
冷杉精油通常来自胶冷杉(Abies balsamea)或欧洲冷杉(Abies alba)树种的杉木针叶。
欧洲冷杉或胶冷杉精油的益处包括预防感染,防止情绪波动、抗菌清洁剂、天然除臭剂、骨骼系统、呼吸系统辅助调理。
冷杉精油可与薰衣草、针松、迷迭香和各种柑橘精油很好地混合使用。
制作自制清洁产品时,请不要忘记冷杉精油,它将使你的房屋清洁,闻起来有森林的味道。
冷杉精油应始终以1:1的比例用植物油(如椰子油)稀释后再涂抹于在皮肤上。
始终**100%纯净、有机和理疗等级的冷杉精油。
新春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很多会员给我们留言、询问,精油能否预防?能否治疗?该如何用? “某些精油具有抗病毒特性”,这在精油爱用者中已经是常识了,同时也有一些科学实证支持这个结论。但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该如何回复信任我们的会员?毕竟,还没有任何的证据能证明精油对它的有效性。 困惑的时候,就去读书和思考。 隔离在家期间,重读了Kurt博士的《The Healing Intelligence of Essential Oils》有关病毒的相关章节,并将读书笔记分享出来。 抛砖引玉,希望与大家一同探讨。 从“精油的三种生理活性”所想到的Kurt博士在《The Healing Intelligence of Essential Oils》(国内翻译成《精油的疗愈智慧》)一书中,阐述了精油的三种生理活性。精油表现出的生理活性可以归纳为三种。 1)非选择性(Nonselective) 非选择性是最常见的活性类型,存在于几乎所有精油中,存在于低分子量、亲脂性的单萜分子中。这些成分具有提振、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它们还可以改变细胞膜。 抗病毒活性似乎很符合精油的非选择性活性。例如,疱疹几乎可以用任何一种精油来治疗。精油的非选择性活性是植物经历长久进化的结果,它有利于保护植物免受来自环境的各种挑战。 2)选择性(Selective) 第二种活性类型是选择性或专一性,主要归因于更大分子、结构更复杂的成分上,如倍半萜、二萜和倍半萜内酯,它们经常与特定的细胞运作过程相互作用。 3)所有非选择性和选择性成分的共同作用 特定植物物种的所有非选择性和选择性成分的共同作用,展现出该种精油特有的整体效应,所有成分的总和与我们的器官系统相互作用,就如同精油在植物体内按照其进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那样,在人体中完成自己的任务。因此,进化产生的自然成分的这种微调的多维效应,绝对不能通过在实验室中简单地混合各种成分来复制。 经常用来证明天然精油和人工复制品成分相同的色谱分析图,仅仅是粗略的近似值。它们无法解释两者之间的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上的差异。 用生物学的语言来说,迷迭香或薰衣草精油的典型品质体现在植物整个有机体的组织水平上。比如,薰衣草精油在治疗烫伤方面的神奇效果,目前还没有发现某个单一成分或混合成分能与薰衣草精油整体相提并论。 《The Healing Intelligence of Essential Oils》第四章P66 上面的论述对我们有几点启示: 抗病毒的活性几乎存在于所有精油当中。因为单萜类成分在精油中是极其普遍的。(只不过有能力强弱之分,要区分哪个更强需要细致的科学实验和论证) 比如,我们熟悉的强效抗菌、抗病毒成分: 丁香酚(丁香78%)、芳樟醇(芫荽70%,木兰花70%,罗勒53%,薰衣草31%)、香叶醇(玫瑰草80%)、百里酚(百里香30%,牛至8%)、香芹酚(牛至79%)肉桂醛(桂皮75%,肉桂63%)、对伞花烃(本樟24%,百里香22%)等都是小分子的单萜类化合物。 那么,我们可以推论出,“在特殊时期,不论手头上有什么精油,都可以先用起来,用比不用强,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西药的专一性单一靶向(Mono-target Specific)与植物精油的非选择性多重靶向(Multi-target Nonselective)的特性是精油与西药的典型差异。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特定药物只能应对特定病原体,而精油则通常具有较广泛的用途。上图《The Healing Intelligence of Essential Oils》第三章P54 为某一种病毒而研制出来的西药,是对付病毒最强的武器同时也有最大的弱点,就是病毒一旦发生变异,会对药物产生耐药性。而精油的这种能干扰多个分子靶点的非选择性特点,无论病毒的蛋白质序列有什么微小变异,仍然能使病毒失去活性。也就是说病毒难以对精油产生耐药性。 3.精油所呈现出来的“非选择性”以及“选择性和非选择性共同作用”的特性,是植物经过漫长的进化被环境筛选出来的。是植物经过25亿年的试错、突变、适应...,生长出来的能力,虽然以现在的科学水平还无法透彻地认知,用生物学和进化论的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借鉴。 因此,试图用人工合成复制的手段很难达到天然精油的品质。当人类健康受到威胁,正统医学也面临困境的时候,借助天然精油的力量绝对值得尝试。 “如何用精油应对流感病毒”所想到的 再来看一下Kurt博士关于如果应对流感病毒的建议,应该有借鉴意义: “使用精油治疗流感有两个重点:第一、精油能有效对抗流感病毒。第二、精油很难顺利到达被病毒感染的区域。基于第二点,用精油治疗流感不像治疗疱疹甚至普通感冒那样神奇有效。一旦流感病毒感染了肺组织,典型的症状,如虚弱、关节痛、肾痛和发烧都出现了,简单地用高剂量的精油“切断”感染通常是行不通的。 正确的方法是:在流感期间使用精油来控制病情,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如果没有精油,鼻窦腔或支气管的继发性细菌感染是很常见的。主要目的是稳住病情不让它继续蔓延,并预防并发症。 这听起来有点消极,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合理的选择,而且重要的是,它避免了使用抗生素来治疗继发性细菌感染。通过让身体经历这个过程,免疫系统会积聚力量,并有机会击败病毒,通常会在发病后变得更强大。”——《The Healing Intelligence of Essential Oils》第10章 P138 这几天,网上流传一个说法,“既然酒精能杀灭新型冠状病毒,那么大量喝酒就可以杀死病毒了。”现在已经辟谣了,大家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75%的酒精,喝下去到了肠胃,很难到达肺部,即便血液中有一小部分,也很难达到杀灭病毒所需的浓度。反而大量饮酒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困难的不是如何杀灭。因为在体外,有很多方法可以杀死病毒,据报道:乙醇、乙醚、含氯消毒剂、高温等都可以杀死病毒,难题是:当病毒已经进到肺里,你如何消灭它,同时又能避免继发性细菌感染。 使用精油其实也面临同样的困难。精油有很多体外实验证明能抑制病毒、病菌的繁殖,因此把精油作为体外消毒剂大概率是有效的(有待进一步证实),但是当肺部被病毒感染后,病毒会在体内快速、大量繁殖,精油难以以足够大的剂量、浓度、直接抵达被病毒感染的肺部。 Kurt博士应对流感的建议,其实是换了一种思路,从使用药物的靶向性转变为用精油改变整体免疫状况,防止继发性感染。这与武汉现在采取的治疗方法-支持治疗法,有相似的地方。(支持治疗:通过辅助呼吸、抗感染、补充体液等方法维持患者的生存,然后等待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消灭入侵的病毒)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什么是继发性感染? 当人体感染了一种病原体后(比如冠状病毒),免疫力会急速下降,潜伏在体内或体外的其它病原体(细菌、病毒等)会趁虚而入,从而引起其他器官或组织的感染。对患者来说是重大挑战。 精油的非选择性、多重靶向的特点可以同时应对多种细菌、病毒,非常适合用于防止继发性感染。 还有一个事实,也值得我们深思: 针对病毒,研制靶向性的特效药似乎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距离2003年的SARS已经17年过去了,至今没有针对性的特效药研发出来,仅仅是研制出了疫苗,而且是在SARS爆发的两年后,那时候SARS已经消失了。 据报道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最快也要2~3个月后才能用上。 不是说特效药和疫苗的研制不重要,非常重要,但恐怕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扑灭SARS依靠的不是直接将SARS病毒杀死,而是通过恢复和增强人体的机能,让人体的免疫系统消灭病毒。当然,社会化的隔离措施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避免了进一步传播。 因此可以说“人体的免疫系统就是最好的特效药”。 综上所述: 居家隔离中,我们该如何应对病毒? 三点建议供参考: 第一道屏障:隔离永远是最有效的措施。严格服从国家的要求,不能因为你有精油就掉以轻心。 第二道屏障:尽一切努力把病毒拦在体外,做好防护和体外消毒。 第三道屏障:提升你的免疫力,这是万一的情况下,能否战胜它的根本。 即使隔离在家,也要想尽办法运动,早睡、睡够、通风、晒太阳,用精油疗法辅助照顾你的免疫系统。 参考配方参考配方:呼吸系统脊柱疗法参考配方:日常香薰参考配方:免疫系统脊柱疗法国内的相关研究下面两个资料是国内科学家关于精油应对病毒的研究,看到这些资料非常地开心和骄傲,对精油疗法的研究不再是国外科学家的专属领地,我们也在奋起直追。 【一篇论文】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联合研究,发表在《BMC补充与替代医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 链接:《保卫复方精油减轻流感病毒的感染:MDCK细胞的体外研究》 实验中使用的是超高比例稀释的保卫,1:4000的浓度即能使病毒减少90%。实验结论认为保卫精油在体外实验中可显著减弱流感病毒的感染力。 【一个PPT】在2019年8月,中国商务部主办,在上海召开的首届中国精油科学与教育论坛中,上海交通大学芳香植物研发中心 的马莉博士后、姚蕾教授联合发表的《植物精油替代抗生素研究进展》可以看到,精油对病菌主要的作用机制是破坏细胞膜,从而使有效成分或抗体进入微生物的细胞内部并破坏它。冠状病毒虽然不是细胞形态,但也有一层包膜,用来保护自己。因此破坏细胞膜的机制对病毒应该也是有意义的。上面列举了一些具有抗菌、抗病毒属性的精油。上面的数据也有力地说明了精油的非选择性、多重靶向的特点。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人体的有益菌群没有伤害作用。试问,“用精油替代抗生素”还有多远的路要走?总 结 ① 抗病毒的活性几乎存在于所有精油当中,有效成分是单萜类。 ② 精油的非选择性多重靶向特性,决定了精油对多种病原体、多个靶向有效,具有广泛用途且难以产生耐药性。 ③ 精油的疗愈特性是植物在为应对环境中病原体而进化出来的。 ④ 精油抗病毒的难点不是在体外杀死病毒,而是在肺部大量感染病毒之后如何有效到达。 ⑤ 防止继发性感染是精油所擅长的。 ⑥ 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特效药,等待特效药可能不现实,人体的免疫系统就是最好的特效药。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的论文题目能吸引读者浏览全文,提高文章的被关注度。下面是药学论文题目,欢迎阅读参考!
药学论文题目【1】
1. 西洋参中奥克梯隆型皂苷的研究
2. 藜植物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3. 人参皂苷的研究进展。
4. 人参皂苷药理活性研究的概况。
5. 绿色化学。
6. 烯胺酮化合物简介。
7. 天然药物中无机元素的测定方法。
8. 藜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9.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10. 甜菜树茎叶营养成分的分析研究。
11. 甜菜叶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12. 仙人掌研究概况。
13. 枸杞子的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14. 猪毛菜的研究现状。
15. 藜科植物菠菜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
16. 菠菜的研究进展。
17. 玉米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8. 葱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9. 葱属植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20. 洋葱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药学论文题目大全【2】
1.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活性的研究
2.硫杂杯芳烃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研究
3.奥沙普嗪的化学结构修饰研究
4.分蘖葱头中甾体皂苷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5.新型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的研究
6.锰超氧化物岐化酶模拟酶的研究进展
7.吡唑衍生物类环氧合酶-2抑制剂研究进展
8.呋喃酮衍生物类环氧合酶-2抑制剂研究进展
9.硫杂杯芳烃的研究进展
10.氯化镉对人体的毒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11.某院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12.感冒药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4.某院某科抗生素使用调查分析
15.2011年我国抗生素市场分析
16.某种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17.临床抗感染药物使用的调查分析
18.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19.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20.临床抗生素应用调查分析
药学论文题目大全【3】
1. 抗感冒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2. 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3. 抗癌金属配合物的研究新进展
4. 铂类抗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5. 某医院调查报告
6. 某药厂调查报告
7. 抗生素类药物在临床的应用现状
8. 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9. 中国临床药师发展现状调查
10. 中国临床药师发展现状调查
11. 药物分析在药学各领域的应用
12. 某药检所调查报告
13. 分析仪器公司调查报告
14. 某医院药剂科参观报告
15. 中国本土制药企业新药研究开发发展的研究
16. 某药品的质量研究方法
17. 某中药制备工艺的研究
18. 现代药品分析方法与技术的研究进展
19. 试论中药及天然产物在某领域的研究进展
20. 关于加强中药质量控制的一点探索
皮肤功效毛孔粗大柠檬香茅,薰衣草,迷迭香健胸,丰胸天竺葵,柠檬香茅疱疹 茶树,天竺葵 瘦身 改善脂肪团 迷迭香,葡萄柚粉刺面疱茶树,檀香,薰衣草 瘦身 抗桔皮组织 丝伯,天竺葵干燥,老化皮肤 乳香,檀香香港脚茶树、柠檬香茅、薰衣草皮肤活化新生 玫瑰,天竺葵,薰衣草 皮肤过敏,瘙痒 檀香、洋甘菊清洁皮肤 茶树,天竺葵 愈合伤口,结疤 松树,薰衣草,佛手柑美白 柠檬烧烫伤薰衣草,茶树延缓皮肤衰老 茉莉,玫瑰 体味尤加利消炎,杀菌 尤加利,松树,茶树神经系统-与情绪有关舒缓压力 迷迭香,佛手柑,葡萄柚,玫瑰 失眠 薰衣草,马郁兰忧郁 佛手柑,橙,葡萄柚 冷漠 橙,佛手柑焦虑不安 薰衣草,天竺葵 恐惧 檀香,乳香, 薰衣草头痛 薰衣草,迷迭香,洋甘菊 易怒,暴躁 佛手柑,洋甘菊,柠檬香茅,檀香颜面神经痛 薰衣草,洋甘菊,薄荷 沮丧 佛手柑,乳香,檀香疲倦,筋疲力竭 乳香,檀香,薰衣草,柠檬香茅 烦躁 薰衣草,葡萄柚,洋甘菊健忘 迷迭香,天竺葵 戒酒、醒酒 佛手柑,柠檬香茅,葡萄柚头晕 薰衣草,薄荷 情绪低落,失望 迷迭香,佛手柑、乳香骨骼肌肉肌肉酸痛 迷迭香、薰衣草、薄荷 疼痛 薄荷、迷迭香腰酸背痛 马郁兰 扭伤、拉伤 迷迭香、薰衣草关节酸痛 薰衣草、洋甘菊、迷迭香 静脉曲张 柠檬,佛手柑消化系统肠胃胀气 薄荷、柠檬香茅晕车,恶心 薰衣草、薄荷、葡萄柚腹泻 薄荷下腹绞痛薄荷、迷迭香、洋甘菊消化不良 橙痔疮 天竺葵、丝柏食欲不振 橙、葡萄柚、茴香呼吸系统咳嗽 茶树、尤加利、丝柏支气管炎 茶树,薰衣草,薄荷哮喘 薰衣草+佛手柑发烧,头痛 薄荷、薰衣草内分泌系统过敏 薰衣草、洋甘菊、檀香尿道炎茶树、薰衣草解毒 橙、橙花、薰衣草增强免疫系统 柠檬,茶树高血压 薰衣草、马郁兰平衡荷尔蒙 依兰,茉莉,玫瑰,天竺葵痛风 迷迭香、葡萄柚促进内分泌 檀香五官眼睛疲劳,干涩 薰衣草口腔黏膜炎 茶树,尤加利喉痛,喉咙发炎 薰衣草,茶树牙痛,牙龈炎薄荷,茶树口臭 薄荷,葡萄柚,橙鼻子过敏,鼻窦炎 迷迭香,薄荷,薰衣草女性问题经前症候群薰衣草,玫瑰更年期症候群乳香,檀香经痛,经血不顺 天竺葵,迷迭香,玫瑰妊娠纹依兰念珠菌,白带问题 佛手柑,薰衣草,茶树,依兰,松树强化子宫 依兰,茉莉情欲问题催情 茉莉,依兰,檀香,玫瑰壮阳 茉莉
这有什么好讲的?首先确定做那个药的药理,然后制造动物病理模型,动物分组(治疗组、对照组等),接着确定给药方式、给药剂量,动物实验,取血做生化或做其他生理指标实验,数据统计学分析,结论。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的论文题目能吸引读者浏览全文,提高文章的被关注度。下面是药学论文题目,欢迎阅读参考!
药学论文题目【1】
1. 西洋参中奥克梯隆型皂苷的研究
2. 藜植物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3. 人参皂苷的研究进展。
4. 人参皂苷药理活性研究的概况。
5. 绿色化学。
6. 烯胺酮化合物简介。
7. 天然药物中无机元素的测定方法。
8. 藜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9.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10. 甜菜树茎叶营养成分的分析研究。
11. 甜菜叶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12. 仙人掌研究概况。
13. 枸杞子的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14. 猪毛菜的研究现状。
15. 藜科植物菠菜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
16. 菠菜的研究进展。
17. 玉米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8. 葱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9. 葱属植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20. 洋葱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药学论文题目大全【2】
1.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活性的研究
2.硫杂杯芳烃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研究
3.奥沙普嗪的化学结构修饰研究
4.分蘖葱头中甾体皂苷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5.新型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的研究
6.锰超氧化物岐化酶模拟酶的研究进展
7.吡唑衍生物类环氧合酶-2抑制剂研究进展
8.呋喃酮衍生物类环氧合酶-2抑制剂研究进展
9.硫杂杯芳烃的研究进展
10.氯化镉对人体的毒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11.某院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12.感冒药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4.某院某科抗生素使用调查分析
15.2011年我国抗生素市场分析
16.某种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17.临床抗感染药物使用的调查分析
18.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19.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20.临床抗生素应用调查分析
药学论文题目大全【3】
1. 抗感冒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2. 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3. 抗癌金属配合物的研究新进展
4. 铂类抗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5. 某医院调查报告
6. 某药厂调查报告
7. 抗生素类药物在临床的应用现状
8. 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9. 中国临床药师发展现状调查
10. 中国临床药师发展现状调查
11. 药物分析在药学各领域的应用
12. 某药检所调查报告
13. 分析仪器公司调查报告
14. 某医院药剂科参观报告
15. 中国本土制药企业新药研究开发发展的研究
16. 某药品的质量研究方法
17. 某中药制备工艺的研究
18. 现代药品分析方法与技术的研究进展
19. 试论中药及天然产物在某领域的研究进展
20. 关于加强中药质量控制的一点探索
整理了两篇医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欢迎参考其格式。
医学硕士开题报告范文-《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
关键词:钢丝环扎 四肢长骨骨折 济南论文 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骨折不愈合是骨科临床常见病症,其中以四肢长骨多发,例如胫骨,股骨,肱骨等,针对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二次手术我院多才用植骨术配合LCP重新内固定。自体髂骨作为植骨材料具有较多的优点:如取材简单、组织相容性好、无移植排斥反应、骨诱导作用强等,这些优点使得髂骨成为一种最佳的植骨供材,这在临床上已形成共识。植骨是治疗骨折不愈合的重要方法,其机制是爬行替代所引起的支架作用与供给矿物质的作用,爬行替代顺利进行的条件要求准确的复位、充分的植骨和坚强的固定。为达到充分的植骨,及早促进骨折愈合,我们采用髓内外360°植骨的方法,外用钢丝环扎,配合LCP坚强内固定,术后3~12个月内进行随访,根据愈合情况和功能恢复情况分析手术的临床疗效。选题目地在于探讨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的手术改进方法和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本课题以导师多年的临床资料为依据,通过对骨折不愈合手术治疗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整理,结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病房对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患者的随访调查及回顾性分析,根据骨科特殊生物力学特点和导师治疗骨折不愈合的多年临床体会,分析治疗效果,并对手术中的细节问题做初步探讨与论述。同时也希望可以通过对导师的临床实践的研究、总结,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二、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的动态、水平
治疗骨折不愈合,可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最重要的就是植骨术加更改断端内固定。骨折不愈合应用自体骨移植治疗效果显著,已经形成共识。 植骨是治疗骨不连的重要方法,植骨方式临床多采用髓内外联合植骨。沿肌间隙进入, 骨膜下小心剥离显露骨折部位, 取出内固定器械, 清除骨断端间瘢痕, 咬除硬化骨, 打通髓腔, 修整骨折端, 手法复位, 按照骨缺损情况取骨。髓内植骨以比髓腔稍粗的骨棒,贴紧髓腔骨质;髓外上盖植骨宜用螺丝钉固定植骨块;骨碎屑充分填充残余的空隙,这样才能确实达到植骨的目的和要求。自体皮- 松质骨植骨的爬行替代缩短了骨折愈合过程,新鲜的自体骨具有生物活性,不存在免疫排异,无传染疾病的风险,同时存在骨传导和骨诱导能力。
内固定物更换得坚持以下原则,原钢板内固定者,可更换成交锁髓内针或更长的钢板置于张力侧;原交锁髓内针内固定者,可选用更大号髓内针或钢板内固定;原先短钢板内固定者,可改成较长的钢板。所有病例均需植骨。更换内固定物后,,术后石膏外固定者,应及早进行肌肉收缩锻炼活动,骨痂生长良好后,去石膏开始关节屈伸功能锻炼。但是临床上医师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可以根据骨痂生长情况酌情处理,出院时务必详细医嘱病人注意事项,配合医生,直到骨折完全愈合。LCP钢板内固定适用于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可用拉力螺钉固定碎骨块及移植骨块, 并对断端行轴向加压锁定。手术关键是将骨折端的瘢痕结缔组织全部切除, 骨端硬化骨全部咬除, 露出正常骨质, 钻通髓腔, 植入的骨块必须牢固的嵌入缺损区, 间隙用松质骨填满,。应积极正确指导术后功能锻炼, 严格定期随访及指导。避免过早的不正确的负重。综上所述,对于骨折不愈合的治疗,自体骨移植疗效确切,安全稳妥,技术成熟,应用广泛,值得提倡。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临床资料
1.1病例来源
本研究病例均采集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病房
(二)采集时间
2009年5月~2010年12月
(三)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2]
(1)病史:明确的外伤史,骨折后6个月没有愈合,并且没有进一步愈合倾向已有3个月。
(2)症状:患者骨折端成角、旋转、侧移位、短缩畸形或者节段性骨缺损、持重疼痛或不能持重、局部在应力下疼痛等。
(3)体征:局部窦道形成、流脓、假关节形成或伴有局部软组织瘢痕、缺损等
(4)辅助检查:X线表现:骨端硬化,髓腔封闭;骨端萎缩疏松,中间存在较大的间隙;或骨端硬化,相互成为杵臼假关节等这三种形式中的任何一种就可以定为骨折不愈合。
2.纳入病例标准:
(1)符合本病诊断标准;
(2)骨折平均愈合时间超过半年以上,有假关节形成;
(3)骨折平均愈合时间超过半年以上,多次复查X线拍片显示,骨折线
清晰可见,未见内外骨痂或内外骨痂极少;
(4)拍片显示骨折线增宽,骨折端骨面致密性硬化,骨髓腔封闭,骨质疏松,骨痂间无骨小梁形成,或伴有明显的骨缺损;
(5)临床表现有骨的感染、缺损、畸形、肢体不等长、局部窦道形成、流脓等。
3.排除病例标准:
(1)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
(2)患者有严重的内科疾病,不能够耐受手术者
(3)精神疾病患者
(4)资料不全影响判断者
2.疗效观察方法
对骨不连愈合的评价应包括骨愈合和功能恢复双重评价:
(1)骨愈合评价标准:本评价结果决定于四项指标:骨愈合、感染、畸形和肢体长度,其中骨愈合标准为X线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骨痴通过骨折线,拆除或试行松动外固定物后骨折无异常活动,下肢可无痛行走,上肢持物骨折处有稳定感。 评价标准:
优:骨折愈合,无感染,断端畸形<7°,双侧肢体不等长<2 CM。
良:骨折愈合及其他三标准中两项。
可:骨折愈合及其他三标准中一项。
差:骨折未愈合或再骨折或虽愈合但不具备其他三标准中任何一个。
(2)功能评价标准
功能的评价分上肢与下肢的不同,上肢主要考虑其灵活性,而下肢主要功能为负重行走。
将下肢评价指标定为以下五项:①明显跛行;②踝或膝任何一关节僵硬(完全伸膝或踝完全背伸时,活动范围较正常或对侧丧失15°以上):③软组织情况不良;④有限制活动或影响睡眠的疼痛存在:⑤丧失工作能力或生活不能自理。
优:存在工作能力且无其他四项指标。
良:存在工作能力且具以上四指标中一至二项。
可:存在工作能力并具以上指标中三至四项。
差:丧失工作能力或生活不能自理,不考虑是否具备其他指标。
对上肢功能评价参照“Steuart和Hdlly对上肢功能评价标准”[3]
观察指标为三项:疼痛、关节活动范围、日常活动能力。
l:上肢功能评价标准
分数 痛疼 任一关节活动受限 日常活动
优 无 <20° 完全不受限
良 用力或疲劳后 20~40° 轻微受限
差 持续性 >40° 严重受限
5.课题进度及安排:
2009-05——2010-12 收集病例及随访
2010-10——2010-12 资料汇总及数据分析
2011-01——2011-03 撰写论文、定稿
四、本课题特色、预期取得的结果
骨折不愈合应用自体骨移植治疗效果显著已经形成共识,治疗过程中的经验总结需要不断的进行,更要求开展回顾性工作及进行系统的整理。因此,骨折不愈合的临床资料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题通过搜集整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2009至2010年期间的患者临床资料,对于自体骨移植治疗骨折不愈合的相关性问题进行临床研究与总结。应用统计分析评分进行术前、术后及相关方面比较,对自体骨移植治疗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获得客观、真实、准确的评价,并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
五、可行性分析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是山东省中医管理局评定的重点学科、重点科室,在省内知名度较高,病人来源广泛。导师王明喜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治疗骨折不愈合做过大量研究、临床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课题搜集整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近几年的临床资料,并在导师指导下对这些一手资料进行研究与总结。
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由于并发症较多,治愈比较困难,手术后功能恢复过程漫长,因此在治疗过程中,经验的总结是非常必需的,也是可行的。本课题主要研究山东省中医院近年应用钢丝环扎360°植骨配合LCP内固定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效果分析情况,因此在选题上可行性较强。课题的研究也得到了学校、附院等各部门、科室的大力支持。相信可以圆满地完成课题。
主要参考文献
[1]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等.实用骨科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2] 王亦璁,等.骨与关节损伤[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 夏和桃.组合式外固定器简介[EB/OL].北京骨外固定技术研究所,2005
[4] 蒋协运.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5] Boyd HB, Lipinski SW, Wiley JH J Bone Joint Surg Am, 1961; 43(2):159—168
[6] Audige L,Griffin D,Bhandari M,et al. Path analysis of factors for delayed healing and nonunion in 416 operatively treated tibial shaft fractures [J].Orthop Relat Res, 2005; 438:221~232.
[7] James J McCarthy, John Herzenberg.Tibial Nonunions [J/OL]. eMedicine, Apr 9, 2004
[8] 周来喜,林本丹,钟志刚,等.胫骨骨折三种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比较和临床研究[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0;15 ( 5 ): 428 ~430
[9] 李峰,欧阳跃平.骨不连临床研究进展[J].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07;28(2):117~119
[10] Harvey EJ,Henley MB,Swiontkowsid MF,et al. Iryury,2003; 34(2):111~116
[11] 任可,张春才,赵建宁,等.持续动态压应力下骨折愈合时软骨内骨化的特点及其机制[J]. 解剖学杂志,2008;31(4):570~574
[12] 李兴华.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J].中医正骨,2007;19(2):43~44
[13] 吴国华.4种固定方法治疗胫腓骨双骨折的疗效对比[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 1): 47~48
[14] 权毅,潘显明,王元山,等.交锁髓内钉断钉与骨不连的力学研究及临床意义[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1(3,4):207~209
[15] Streeker W, Suger G, Kinzl L. Local complications of in-tramedullary nailing[J].Othopade,1996;25:274~291.
[16] Farmanullah, Muhammad Shoaib Khan ,Syed Muhammad Awais.EVALUATION OF MANAGEMENT OF TIBIAL NON-UNION DEFECT WITH ILIZAROV FIXATOR [J]. Ayub Med Coll Abbottabad, 2007; 19(3)
[17] Davies R,Holt N,Nayagam S.The care of pin sites with external fixation[J].http:// Journal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2005;87:716~719
[18] 李起鸿.骨外固定技术临床应用中的几个问题[J]. 中华骨科杂志,1996;16: 604.
[19] 杨立民.当今骨科感染的特点与对策[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9;14: 139
[20] 陈文红,史振满,陈建常,等.感染性胫骨骨折不愈合的外固定架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8):691~692
[21] Sluzalek M,Gazdzik T S,M rozek S et al. External fixation in thetreatment of severe tibial fractures complicated by soft tissue injury [J]. Ortop traumato1 Rehabil,2004;6( 1): 103 ~112
[22] 胡蕴玉,陆裕朴,刘伟.异种骨移植修复骨缺损实验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1990;10: 33~36
[23] Lu WJ,L B,B NR, et al. Chin J.Traumatol,2006; 9(5):272~275
医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细胞信号转导与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发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简称 QSAR)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由结构活性关系(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简称 SAR )发展而来的。QSAR 是通过对已知结构且有生物活性系列化合物(如一系列有相同药理作用的结构相似的化合物)进行化学信息学的计算, 选用适当的数学模型建立活性与化合物结构之间定量关系,解释由于分子结构的变化影响化合物生物活性的改变,推测其可能的作用机理。然后建立有效的QSAR模型,如果有新化合物的出现,且其结构数据已知,可以预测其生物活性,也可以优化结构改变现有化合物的结构以提高其生物活性。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药物、农药、化学毒剂等生物活性分子的合理设计。在经历4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定量构效活性关系在国际上已成为一个相当活跃的研究领域。
尽管肿瘤的化学治疗已取得重大进展,新的抗肿瘤药物不断出现,但肿瘤的化学治疗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实体肿瘤占恶性肿瘤的90%但多数实体瘤如肺癌、肝癌、结肠癌及胰腺癌等还缺乏有效的药物;现有的抗肿瘤药物毒副反应太大,缺乏选择性;肿瘤细胞对抗肿瘤药物产生抗药性[1]。
QSAR主要侧重于药物早期的研究和发展,为新药物分子的筛选的和设计开拓了新的途径[2],在受体结构已知的情况下,对抗肿瘤药物进行定量构效活性关系研究,用生成与受体结构互补的配体的方法来发现可以针对特定肿瘤、特定靶点的非细胞毒类药物,使之更具有选择性和针对性。随着新QSAR模型的建立,极大地缩短了新药合成的时间,降低了开发成本,并能在某种程度上预测药物对特定肿瘤人群的有效性。为肿瘤治疗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肿瘤的化学治疗药物发展很快,每年都有大量抗肿瘤药物研究文献发表,各国对抗肿瘤药物的开发也予以高度重视和大量投资,美国就此专门成立了美国国立癌症研究(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简称NCI),成为了世界抗肿瘤的权威机构。
国内研发方向主要以含中草药及其活性成分的抗肿瘤药物,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现有药物进行结构改造以改善其药理学特性,如增加水溶性、降低毒副作用等;(2)以新的作用机理或作用靶点为指导寻找新的活性物质作为先导化合物;(3)发现新的作用靶点。在当前生物学的后基因时代,科学家们要面对数千个潜在的药物靶点,探讨它们与小分了化合物的相互作用;(4)加强定量构效活性构关系研究.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开发新药的技术路线发生了重大变革。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在新抗肿瘤药物的开发中使用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它大大加快了新药设计的速度,节省了创制新药工作的人力和物力,使药物学家能够以理论作指导,有目的地开发新药。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受体结构已知的情况下,采用生成与受体结构互补的配体的方法来寻找新药物;另一种是在受体结构未知的情况下,采用对一组具有类似活性的化合物建立定量结构活性关系,在此模型基础上进行结构修饰来预测生成新的化合物。
QSAR作为抗肿瘤药物设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计算方法和常用手段,在新药的开发和研制过程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近半个世纪以来,QSAR研究对有机合成化学、药物化学及药物设计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已经成为研究物质理化性质与生物活性以寻求分子解释的一个强有力工具。下面就定量活性结构活性关系研究的一些常见方法作简要地介绍如下。
1、二维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方法(2D-QSAR)传统的二维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方法很多,有Hansch法、基团贡献法和分子连接性指数法等[3] 。
其中最为著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Hansch 法。 它假设同系列化合某些生物活性的变化是和它们某些可测量的物理化学性质(疏水性、电性质和空间立体性质等)的变化相联系的,并假定这些因子是彼此孤立的,采用多重自由能相关法,借助多重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就可以得到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模型。
基团贡献法是Free-Wilson 在对有机物亚结构信息和生物毒性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方法。这种模式认为有机物与受体间的毒性效应是该有机物特定位置上不同取代基团毒性贡献的加和。Free-Wilson 法仅适用于具有相同母体结构的有机物,常被用来对有机物进行毒性初评。
分子连接性指数法(Molecular connective index ,MCI) 是由Kier 和Hall 提出的。它是根据分子中各个骨架原子排列或相连接的方式来描述分子的结构性质。MCI 是一种拓扑学参数,有零阶项(0Xv )、易阶项(1Xv )、二阶项(2Xv ) 等等,可以根据分子的结构式和原子的点价(δ) 计算得到,与有机物的毒性数据有较好的相关性。MCI 能较强地反映分子的立体结构,但反映子电子结构的能力较弱,因此缺乏明确的物理意义,但由于其具有方便、简单且不依赖于实验等优点,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4~8]。
2、三维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方法(3D-QSAR)随着结构活性关系理论和统计方法的进一步发展,20 世纪80 年代,三维结构信息被陆续引入到定量结构活性关系研究中, 即3D-QSAR。与2D-QSAR 比较,3D-QSAR 方法在物理化学上的意义更为明确,能间接反映药物分子和靶点之间的非键相互作用特征。因此,近十多年来3D - QSAR 方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研究方法也很多[9] ,比如分子形状分(molecular shape analysis ,MSA) ,距离几何方法( distance geometry , DG ,比较分子力场分析(comparative molecular field analysis ,CoMFA) ,比较分子相似因子分析( comparative molecular similarityindices analysi CoMSIA) 以及虚拟受体( phesudo receptor) 等方法。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CoMFA 方法。
3、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又出现了一些先进的方法来构建QSAR模型,都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其中又以启发发(heuristic method,简称HM),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简称SVM),基因表达式编程(Gene Expression Programming,简称GEP)比较常见。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是Vapnik[10]等人根据统计学理论提出的一种新的通用学习方法,它是建立在统计学理论的VC维理论和结构风险最小原理基础上的,能较好地解决小样本、非线性、高维数等实际问题[11-12],已成功地应用于分类、函数逼近和时间序列预测等方面[13-15];基因表达式编程(GEP)是基于生物学遗传思想,保持了生物学的特性,具有良好的结果重现性,同时也能够进行“遗传变异”控制,最终能获得可靠的实验效果。
三、主要研究内容
1、查阅中外文文献选取数据来源。
2、理化参数与结构参数的计算。
3、具体的结构参数的分析。
4、SVM与GEP的方法研究。
5、定量结构关系式的建立。
6、定量结构关系式的验证。
7、得出结论和总结。
四、论文工作计划
3月中旬—4月初:选题。
4月初—4月底:查阅资料,熟悉实验原理及方法,准备开题报告。
5月10日: 开题。
5月初日—5月底日:进行毕业设计实验,记录数据,撰写论文。
6月初日—6月中旬日: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五、参考文献
[1] 任华益. 中华综合临床医学杂志(山东) , 2005, 7(2): 28 -33.
[2] 徐娟,王林编译.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中的QSAR和QSMR研究.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2003, 30(3): 135-138.
[3] 郭宗儒. 药物化学总论.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4. 108.
[4] Bakulh H Rao, Shyam R, Asolekar. QSAR models to predict effect of ionic strength on sorption of chlorinated benzenes and phenols at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Water Research, 200l, 35(14): 3391-3401.
[5] 冯长君, 堵锡华, 唐自强. 取代芳烃对发光菌、大型蚤、呆鲦鱼急性毒性的QSAR研究. 应用化学, 2002, 19(11): 1037 -1042.
[6]秦正龙, 冯长君. 取代苯酚的定量结构-活性P性质相关性研究. 有机化学, 2003, 23(7): 654-658.
[7] 堵锡华. 取代芳香族化合物生物活性的拓扑学 . 南昌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5, 29(2): 155-160.
[8] Aleksandar Sablji C. QSAR models for estimating properties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required in evaluation of their environmental fate and risk. Chemosphere, 2001, 43(3): 363 -375.
[9] 徐筱杰, 侯廷军,乔学斌,章威. 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10] Vapnik VN.The Nature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
NY: Springer-Verlag,1995.
[11] 阎辉,张学工,李衍达. 应用SVM方法进行沉淀微相识别.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00, (2): 158 -164.
[12] 张学工. 关于统计学习理论与支持向量机. 自动化学报, 2000, (1): 32 -42.
[13] Vapnik V, Golowich S, Smola A. Supportvector method for function approximation, regression estimation, and signal processing. In: Mozer M, Jordan M, Petsche Teds.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MIT Press, 1997-09.
[14]马云潜,张学工. 支持向量机函数拟合在分形插值中的应用.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0, (3): 76- 78.
[15] Muller K-R, Smola A J, Ratsch G . Predicting time series with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In:Proc of ICANN 97, Springer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1997: 999-1005.
这有什么好讲的?首先确定做那个药的药理,然后制造动物病理模型,动物分组(治疗组、对照组等),接着确定给药方式、给药剂量,动物实验,取血做生化或做其他生理指标实验,数据统计学分析,结论。
论文题目是一篇药学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的药学论文题目能吸引读者浏览全文,提高 文章 的被关注度。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药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药学论文题目(一) 1.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活性的研究 2.硫杂杯芳烃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研究 3.奥沙普嗪的化学结构修饰研究 4.分蘖葱头中甾体皂苷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5.新型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的研究 6.锰超氧化物岐化酶模拟酶的研究进展 7.吡唑衍生物类环氧合酶-2抑制剂研究进展 8.呋喃酮衍生物类环氧合酶-2抑制剂研究进展 9.硫杂杯芳烃的研究进展 10.氯化镉对人体的毒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11.某院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12.感冒药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4.某院某科抗生素使用调查分析 15.2011年我国抗生素市场分析 16.某种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17.临床抗感染药物使用的调查分析 18.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19.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20.临床抗生素应用调查分析 药学论文题目(二) 1. 抗感冒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2. 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3. 抗癌金属配合物的研究新进展 4. 铂类抗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5. 某医院调查 报告 6. 某药厂调查报告 7. 抗生素类药物在临床的应用现状 8. 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9. 中国临床药师发展现状调查 10. 中国临床药师发展现状调查 11. 药物分析在药学各领域的应用 12. 某药检所调查报告 13. 分析仪器公司调查报告 14. 某医院药剂科参观报告 15. 中国本土制药企业新药研究开发发展的研究 16. 某药品的质量研究 方法 17. 某中药制备工艺的研究 18. 现代药品分析方法与技术的研究进展 19. 试论中药及天然产物在某领域的研究进展 20. 关于加强中药质量控制的一点探索 21. 唐松草研究的现状 药学论文题目(三) 1. 西洋参中奥克梯隆型皂苷的研究 2. 藜植物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3. 人参皂苷的研究进展。 4. 人参皂苷药理活性研究的概况。 5. 绿色化学。 6. 烯胺酮化合物简介。 7. 天然药物中无机元素的测定方法。 8. 藜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9.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 热点 和未来发展方向。 10. 甜菜树茎叶营养成分的分析研究。 11. 甜菜叶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12. 仙人掌研究概况。 13. 枸杞子的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14. 猪毛菜的研究现状。 15. 藜科植物菠菜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 16. 菠菜的研究进展。 17. 玉米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8. 葱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9. 葱属植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20. 洋葱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猜你喜欢: 1. 药学类毕业论文题目 2. 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3. 药学毕业论文选题 4. 药学系毕业论文题目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要想写好论文,就要从定一个好的题目开始。以下是我分享的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一起来学习吧!
一、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中药方剂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观察
《组合中药学》及其理论系统的建立
—种基于寒性对照抗原的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方法
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中药电泳指纹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加入WTO条件下中药行业发展对策研究
中药电导入对关节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药质量控制多维指纹图谱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分析法研究 液相色谱和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学用于中药指纹图谱研究
中药安全性问题探悉
论中药的专利保护
论中药的双向调节
攻下清热活血中药对重症胰腺炎大鼠胰腺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基因表达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中药的安全性评价研究现状
中药超微细化及有效成分溶出特性研究
肝外DHBV复制治疗学意义及中药体外抗肝纤维化筛选平台的探讨 抗IBDV中药筛选、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中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干预的实验研究
中药细胞级微粉碎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针刺中药联合治疗在围绝经期失眠症中的临床研究
基层医院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探讨
中药(新药)临床疗效综合评价的方法学研究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分析
中药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肿胀118例临床疗效探讨
中药企业创新路径选择——以香港维特健灵和培力为借鉴
浅谈中药制剂标准化与质量控制科学化
面向新版GMP的中药饮片生产质量管理研究
薄层扫描色谱在中药质量评价中应用的研究
中药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补肾中药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
中药公司投资价值分析
中药外敷及口服扶他林联合微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护理
我院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和不良反应的分析
中药骨康对破骨细胞活性及凋亡的影响
中药对LPS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差异蛋白质分析 中药四性的研究(Ⅰ)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药对细胞色素P450影响的研究进展
术前、术后使用中药结合外剥内扎治疗混合痔的临床效果观察 三伏天应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拟除虫菊酯生殖毒性及中药干预作用的研究
三种中药有效成份抗人绒癌耐药细胞JAR/MTX作用的体外研究
中药“通腑洁肠汤”对不全性肠梗阻结直肠癌术前肠道准备的效果观察 两种中药方剂联合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的作用探讨
中药四气理论的现代研究
二、中药治疗肝癌研究现状论文主要内容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原发性肝癌多具有乙型肝炎和肝硬化背景,起病隐匿,进展迅速,确诊时往往已是晚期,患者生存期较短,预后差。积极探寻符合我国国情,高效且不良反应少的系统化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案是肝癌治疗的.重要课题。
对于肝癌的认识,中医认为属于“症瘕”“、积聚”、“黄疸”、“肝积”的范畴。已有临床疗效观察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肝癌的优势一方面在于能有效稳定病情,减轻毒副作用,改善临床症状,延长患者带瘤生存时间,使部分患者肿瘤缩小;另一方面治疗费用相对低廉。因此中医药治疗成为肝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药治疗肝癌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肝癌的病因及病机为外受寒邪、损伤脾胃、肝气郁滞、气滞血瘀、结而成积。中医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为主,同时配合益气健脾和疏肝理气,并与手术、介入、放化疗等其他方法联合应用,可起到减毒增效之功效。具有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柔肝止痛等功效的中药经常被用于肝癌的治疗并取得临床疗效,临床应用及现代药理学研究较多为“有毒”中药及活血化瘀中药。
1.1 “有毒”中药与肝癌治疗 中医认为恶性肿瘤与“毒邪”有关,因此“以毒攻毒”为重要治疗方法,即用峻猛中药以攻邪。历代医家有颇多论述,如虞抟《医学正传》中“大毒之病,必用大毒之药以攻之”[1],明代罗天益《卫生宝鉴》“凡治积非有毒之品攻之则不可”[2]。这种“以毒攻毒”的方法目前在肝癌的治疗中也经常应用,常用的此类中药有、蜂房、全蝎、水蛭、蜈蚣、蟾蜍、守宫、常山、半夏、天南星、马钱子、巴豆、附子和乌头等。
1.2活血化瘀中药与肝癌治疗 气滞血瘀证是肝癌患者常见临床症候,历代医家常从气血运行失常而致气滞血瘀来探讨肿瘤形成的病机。如《圣济总录》认为“瘤之为义,留置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平和,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应投隙,瘤所以生”[3]。王清任《医林改错》认为“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4]。
因此行活血化瘀也是中医药治疗肝癌的常用方法,常用中药有丹参、赤芍、三棱、水蛭和等。
中药治疗肝癌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不乏与肝癌相关病症的治疗,这些相关病症与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对应是否精确还值得商榷。加强文献学的进一步细化整理研究是深入发掘中医治疗肝癌理论基础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增强中医治疗肝癌说服力的重要途径。
2中药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中药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中药复方和单味中药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中医药防治肝癌的机制,筛选抗肿瘤中药复方及单味中药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2.1中药复方抗肝癌作用机制的研究 历代古方中可用于肝癌治疗的中药复方较多,临床上常常根据肝癌的不同证型,选取与之对应的方剂进行加减治疗。如李江等[5]通过研究证实,采用水煎法、梯度乙醇提取法及醇水法从小柴胡汤中获得的提取物对小鼠H22肝癌实体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具有提高荷瘤宿主免疫功能的作用。季幸姝等[6]通过观察膈下逐瘀汤对肝癌Bel7402细胞和大鼠肝癌组织中丝/苏氨酸激酶蛋白及FIEN编码蛋白表达的影响,发现P13K/Akt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PA kt水平的降低和PT EN蛋白水平的升高可能是膈下逐瘀汤抗肝癌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杜标炎等[7]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联用对小鼠移植性肝癌自杀基因治疗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纯自杀基因疗法或单纯六味地黄丸治疗。进一步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自杀基因系统10% tk/GCV杀伤大鼠肝癌CBRH7919细胞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中药复方治疗肝癌的疗效不可否认,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中药复方成分的复杂性使其作用机制难以应用单一的药理途径阐明。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中医个体化诊疗要得到推广,必须进行具有统计学说服力的临床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应使临床研究对象的选取进一步细化,在此基础上使中药复方规范化,同时通过网络药理学等方法对中药治疗作用产生的人体综合生物效应进行整体观察和分析,增强中药治疗肝癌有效性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2.2单味中药抗肝癌作用机制的研究 中药单体能在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抗肝癌细胞侵袭及转移、诱导肝癌细胞分化、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癌基因表达、促进抑癌基因表达、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等多个环节抑制肝癌的发生和发展。陈小义等[8]研究发现,0.01 mol/L及以上浓度蟾蜍灵对SMMC 7721细胞具有显著细胞毒作用,细胞生长相关基因P21wafl/cipl在蟾蜍灵诱导下表达上调,同时受P21wafl/cipl调控的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下降,二者呈负相关,提示中药可通过直接杀伤肝癌细胞和抑制其增殖而发挥抗癌效应。黄应申等[9]以10 mmol/L脂蟾毒配基处理Bel 7402细胞24 h后,发现癌细胞出现凋亡的形态变化,其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脂蟾毒配基引起线粒体膜电位下降,释放入胞质中的细胞色素c增多,促进Caspase 3蛋白活化,抑制Bcl 2蛋白表达,诱导细胞凋亡,其诱导凋亡作用可能通过线粒体通路实现。黄炜等[10]探讨了18 β-甘草次酸和甘草酸对Bel 7402细胞增殖的抑制和诱导分化作用,揭示二者有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和诱导分化的作用。魏志霞[11]研究发现,川芎嗪可提高SMMC7721/多柔比星细胞内化疗药物的浓度,增强多柔比星作用,表明从中药筛选出低毒的多药耐药逆转剂是可能的。
何芳等[12]探讨人参皂苷Rg3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治疗作用,发现人参皂苷Rg3能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明显降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人参皂苷Rg3与As203联合应用能明显抑制裸鼠肝癌移植瘤的生长。罗明等[13]通过采用腹腔注射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观察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癌的大鼠肝脏病理改变、肝表面癌结节数和血清ALT、GGT、ALP 的变化,发现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组的大鼠体重明显高于模型组,肝表面癌结节数、肝/体重比和血清ALT、GGT 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而 ALP 升高,说明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能延缓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形成,保护肝细胞免受损伤。
单味中药治疗肝癌的研究较中药复方研究更为深入,其原因在于相对于中药复方,单味中药的有效成分相对容易确定,其量效关系及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较中药复方易进行。目前的问题之一在于此类研究较多采取的是某味中药的提取物。尽管提取物能在某一方面说明该味中药的生物学效应的机制,但表现的生物学效应与该味中药相比有多少差距尚不能明确;另一方面单味中药提取物的研究往往是发现了某一化学成分的生物学效应或临床疗效,如何将其与中医的辨证论治治疗肝癌结合起来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须要增强中药治疗肝癌研究的科学说服力,这仍有不易克服的困难。类似于中药药性本质及其临床效应生物学基础的相关研究为单味中药治疗肝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中药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3.1中药联合放化疗治疗肝癌的研究 顾本宇[14]通过观察益气健脾疏肝中药联合化学药物动脉灌注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发现中药联合化疗药物治疗组的稳定率为71.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13%(P<0.05);治疗组 12、18、24 个月的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尤建良等[15]通过观察中药调气行水方联合顺铂、白细胞介素-2腹腔内注射治疗肝癌腹水的临床疗效,发现该疗法能有效控制腹水,改善体力状况,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缓解常见临床症状,提高疾病控制率,提示配合中药能减轻化疗药物及生物反应调节剂的毒副反应。
目前中药联合化疗治疗肝癌的研究主要在临床有效性方面,阐述其有效机制的研究尚少,进一步深入研究须说明为什么联合中药会有较好的效果,这一点须要借助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来寻找中药疗效的效应物质基础及作用靶标,这也是今后中药临床有效性的重点研究方向。
3.2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肝癌的研究 目前肝癌治疗普遍采用的根治性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和肝移植,约30%~40%患者采用此法,肝移植的总体疗效优于手术切除治疗。 现阶段肝移植治疗肝癌的最佳适应证仍为米兰标准,但由于移植器官不足,对移植适应证的扩大应慎之又慎,术后的复发和转移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通过使用药物预防或延迟肿瘤的复发,针对肿瘤生物发生途径中的关键分子进行靶向治疗也可使肝癌治疗发展日趋完善[16]。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肝癌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如陈立武等[17]通过观察中药全身治疗与手术相结合的协同作用,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例)在手术前1周开始复方中药治疗并于术后续行中药治疗,对照组(30例)只作单纯手术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生存率及并发症。结果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24、36 个月生存率有显著差异(P<0.05)。
提示在肝癌围手术期中应用复方中药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及累计生存率。
中药复方联合手术治疗肝癌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对症候的改善、生存率的影响、并发症的减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相关临床资料的样本数较少;
症候学改善等尚未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未能深入分析其疗效的生物学机制等。进一步的研究须要扩大样本数量,建立症候学统一客观化评价体系,同时深入研究其疗效改善的机制,才能增强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肝癌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3.3中药介入治疗肝癌的研究 中晚期肝癌患者常因伴有明显的器质性和功能性改变,难以进行手术治疗。肝癌介入治疗作为中晚期肝癌患者可选择的重要方法,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存在的问题为化疗介入药物多可造成肝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介入药物的不良反应又严重影响中远期的疗效。因此介入治疗中如何减少肝功能损害是治疗的重点。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目前已筛选出许多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与肝动脉化疗栓塞介入疗法结合进行研究,为肝癌的介入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李琦等[18]进行了去甲素微球介入治疗大鼠肝癌的有关研究,结果显示此疗法对大鼠肝癌有较好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栓塞肿瘤微血管,缓慢释放去甲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下调肝肿瘤细胞Ki-67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相关。
冯敢生等[19]将白及用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并与明胶海绵对照。结果表明,白及具有强大的栓塞作用,侧枝循环形成均在6个月以上,介入治疗间隔时间长,肿瘤坏死、缩小率及1、2、3 年生存率均优于明胶海绵。陈武进等[20]研究认为,采用酸钠联合常规化疗药物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可明显降低甲胎蛋白,提高疗效,同时减轻化疗药物对骨髓的抑制。以上研究表明,中药介入治疗具有增强免疫、抗炎、抗病毒和促进黏膜修复等作用,对肝功能无明显损害,无骨髓抑制,并有升高白细胞等作用。这些优点使中药可能部分或完全取代西药,成为肝癌介入治疗较理想的栓塞剂。
中药在肝癌的介入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中药介入治疗能减轻不良反应,使患者生存期延长,生存质量提高,而且中药资源丰富,经济合理,有利于减轻治疗负担。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中药的介入治疗总体上发展仍不够成熟。进一步的研究可从规范治疗方案,合理选择介入治疗药物,建立严格的疗效评价标准,研发抗癌中药新制剂和新剂型等方面进行。
3.4其他中药治疗肝癌的研究 中药用于肝癌的治疗方法除口服和介入注射外,还有许多新的途径可用于肝癌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药穴位注射治疗肝癌也被证明有明确的临床疗效,如胡军和瞿晓东[21]每天1~2次以丹参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或黄芪注射液进行双侧足三里、阳陵泉、曲池及内关注射。内关穴1 ml,其他穴位2~4 ml,4穴位交替进行,能够明显缓解晚期肝癌疼痛。中药瘤体内注射也可用于晚期肝癌的治疗,如涂小煌和戴西湖[22]曾应用超声引导下瘤体内注射去甲素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取得较好疗效。
中药治疗肝癌的方法较多,形式多样,从方法学的角度讲,有着更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目前的研究须要注意如何更好地将这些方法进行合理的推广应用,同时临床疗效的观察还须进行严谨的实验设计,以增强中药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对于中药治疗肝癌的深入研究,须要更细化更严谨的文献研究为治法用方提供更有说服力的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借助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运用网络药理学等研究方法,从多学科交叉研究中药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出发,探寻中药疗效可能的效应物质基础及作用靶标,对单味中药及复方治疗肝癌的综合生物学效应进行整体观察和分析,进一步合理选择治疗药物,规范治疗方案,建立严格的疗效评价标准,深入研发抗癌中药制剂和剂型,充分发挥中药治疗肝癌的优势.
1.出芽式血管生成 出芽式血管生成(sprouting angingenesis,SA)是指肿瘤血管起源于已存在的内皮细胞,通过出芽的方式形成新的肿瘤性毛细血管。SA是最早被认识的肿瘤血管形成方式,其主要步骤包括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及管状血管结构的形成。SA受到多种因子调节,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VEGFR)通路是引导宿主血管进入肿瘤的重要信号途径,而周细胞也可能参与了该过程[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 A通过诱导已有的毛细血管舒张和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浆蛋白外渗并形成临时基质,有利于后期内皮细胞迁移和管腔的形成;VEGF-A还能诱导内皮细胞增殖、金属蛋白酶和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增加,降解阻碍内皮细胞迁移的细胞外基质[2]。内皮细胞产生、释放的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 2则通过作用于内皮细胞表面的Tie- 2受体,来拮抗Ang- 1活性和抑制周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致使新生毛细血管网的成熟延迟。参与调节SA的不同细胞因子之间可以相互影响,例如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可以直接结合和活化存在于内皮细胞表面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1,并诱导蛋白酶形成以及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3]。这种作用是否由内皮细胞中FGF- 2诱导的自分泌性VEGF- A所介导,目前仍存在争论。 2套叠式血管生成 套叠式血管生成(intussusceptive angiogenesis,IA)是通过间质柱状结构插入已有血管的内腔,导致原有血管腔的分割和新生血管的形成。此血管形成方式最初在肺发育中发现,目前证明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器官,也存在于组织修复和肿瘤血管形成中[1]。在此过程中,首先是两侧相对的内皮细胞膜发生接触,并在他们接触的边缘处形成内皮间连接;继而接触面的细胞膜变薄,再由细胞质产生的压力将他们打开并分割成两个血管;最后由成纤维细胞和周细胞组成的间充质细胞会形成柱状或杆状的组织结构,填充两个新生血管之间的缺口。IA形成血管的速度比SA更快,而且无需内皮细胞的增殖,只需体积变大和变薄,因此大多数肿瘤通过这种方式快速形成血管[4]。 IA发生的分子机制不甚清楚,但是切应力和血流速度增加可能在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切应力可以被内皮细胞感知,并在细胞内进行信号转换,引起转化生长因子- β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粘附分子的表达增加[5]。大多数参与内皮-内皮或者内皮- 周细胞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都与IA有关:在鸡胚尿囊膜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B可增强IA,应用抗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抗体则可以抑制IA和周细胞募集;在过度表达VEGF- A和Ang- 1的转基因鼠中,毛细血管丛里也可观察到IA的特征性小孔。红细胞生成素也能诱导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在鸡胚尿囊膜中主要通过IA的方式形成血管[6]。 3成血管细胞募集 胚胎发育期间,血液血管干细胞(hemangio-blast)是造血细胞和内皮细胞共同的前体。VEGF-R- 2 +血液血管干细胞在获得CD34、CD133和VE-cadherin后,就会产生成血管细胞,后者能够分化为内皮细胞。在成人机体内,成血管细胞起源于骨髓中VEGFR- 1 +/VEGFR- 2 +/AC133 +/Oct- 4 +/端粒酶+的多潜能成体祖细胞(multipotent adult progen-itor cells,MAPC)[7]。受到VEGF- A刺激时,MAPC在体外分化成内皮细胞。MAPC还能够产生间充质干细胞,以便将来根据需要分化成壁细胞、脂肪细胞、肌原细胞和骨软骨细胞等。 成血管细胞募集是肿瘤组织分泌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动员骨髓中的循环内皮前体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ecursors,CEP),并且引导他们到达肿瘤局部直接参与肿瘤血管的形成。CEP的动员与募集主要通过VEGF- A和Ang- 1动力学刺激信号系统完成,二者的不同之处是Ang- 1的刺激较弱、作用持久。CEP募集有赖于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ase,MMP)- 9活化后释放的可溶性 Kit配体(soluble Kit ligand,sKitL), sKitL能够促进CEP增殖并将其动员到外周循环系统[8]。在肿瘤血管形成过程中,CEP动员的重要性已经在Id基因突变鼠中得到证实[9]。在Id1+/- Id3- /-鼠发育过程中,VEGF- A诱导的CEP增殖与动员受到损害,进而表现为血管缺损和肿瘤的生长抑制。研究发现,淋巴瘤经皮下移植后CEP募集可以达到90%,而成神经细胞瘤仅为5%,表明CEP募集程度如何与肿瘤类型有关[10]。 4 血管选定 发生在大脑和肺等富含血管组织的肿瘤,可以通过血管选定(vessel cooption, VC)的方式形成血管 [11]。脑肿瘤早期的血管极为丰富,且与正常大脑血管表型相似。血管被肿瘤细胞围绕且见不到SA,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MRI很难检测到早期神经胶质瘤[12]。被包围的内皮细胞合成Ang- 2及其受体Tie- 2,二者结合后引起壁细胞与内皮细胞结合松散、Ang- 1活性降低和内皮细胞凋亡增加。Ang- 2活性增加会导致肿瘤血管数目大大下降和血管直径增大,血管缺乏会导致肿瘤缺氧,缺氧进一步上调肿瘤细胞中的VEGF- A表达。血管生成主要集中在肿瘤的外围 [13],而肿瘤中心只见细胞围绕少数幸存的血管形成伪栅栏袖口。 VC与肿瘤的发生部位有关。大鼠乳腺癌细胞只有在注入脑组织时,才通过VC形成血管。Lewis肺癌和黑色素瘤细胞分别转移至肺或脑,因此部分肿瘤血管的形成通过VC方式完成 [14]。某些黑色素瘤虽然存在VC,但没有血管长入的证据。肿瘤细胞靠血管获得氧气和营养,并由增殖性肿瘤细胞形成伪栅栏袖口结构。构成伪栅栏样袖口结构的肿瘤细胞很难通过经典的抗血管生成分子杀灭[15],只有作用很强的抗血管生成分子才能杀死肿瘤细胞袖口[16]。 5.镶嵌体血管 肿瘤细胞能够嵌入肿瘤的血管壁,以便活化的自然杀伤细胞穿透并进入肿瘤组织内部。最近,Chang等[17]详细地描述了这种现象,并称之为镶嵌体血管(mosaic blood vessels,MBV)。研究发现,约15%的结肠癌肿瘤血管是由肿瘤细胞以嵌合的模式参与构建而成,这种类型的血管大致占全部肿瘤血管表面积的4%。荧光血凝集素灌注实验表明,镶嵌体血管是具有功能性的脉管系统。镶嵌体血管中的肿瘤细胞能够渗入血管腔,并在毛细血管壁中作短暂停留。FGF- 2或MMP- 2等促血管生长因子可以促进血管基底膜降解以及肿瘤细胞的内渗,从而增加镶嵌体血管的数目[17- 18]。 6 血管生成拟态 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的概念是由Maniotis等 [19]在1999年提出。侵袭性葡萄膜黑色素瘤仅在肿瘤的边界存在血管生成,而肿瘤内缺乏衬有内皮细胞的血管,奇怪的是肿瘤并没有出现坏死。PAS染色可见相互连接成环状的网络通道,这些PAS阳性管道与周边的正常血管联系紧密,且部分管道呈vWF、CD34和VEGFR- 2 等内皮细胞标记物染色阳性。在透射电镜下,可见血管通道由内衬的薄层基板构成血管壁,但没有内皮细胞。基板上可见侵袭性强和失去分化能力的肿瘤细胞,管腔里面可观察到红细胞。VM并不局限于黑色素瘤,炎性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和卵巢癌等也可以通过VM方式形成肿瘤血管[1]。只有侵袭性强的肿瘤细胞才能表达内皮细胞受体或促血管生成因子,而且内皮细胞标记物的特异性表达是否阳性要视肿瘤类型而定。有研究表明,高侵袭性的葡萄膜或皮肤黑色素瘤细胞能够在Matrigel或胶原基质上形成环状或网格状的血管样管道。微阵列分析表明,这些细胞表达许多与胚胎细胞有关的基因,其中一些是内皮细胞的标记物,其他则是细胞外基质蛋白[20]。P13K通过不明机制激活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 1,在VM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 1能够激活MMP- 2的蛋白水解作用,后者将LN- 5γ2链水解后形成的片段有助于VM发生过程中肿瘤细胞的迁移 [21- 22]。P13K的活化与酪氨酸激酶受体的活性有关,酪氨酸激酶受体的反义分子则可以完全阻断拮抗VM的发生[23]。 7结束语 肿瘤血管的形成方式多样、分子机制复杂,是涉及多因子参与的多步骤过程 [1]。上述关于肿瘤血管形成方式的认识,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目前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并不能完全阻断肿瘤血管生成,另一方面也显示要完全了解肿瘤血管形成的机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根据肿瘤血管形成的不同方式,设计出针对不同靶点的药物是今后抗肿瘤血管生成研究的方向。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源于已存在的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新的毛细血管性血管的生长。 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 内皮细胞前体的激活,血管发生是在胚胎时期生成的初级血管,在出生至成年后发育完全。 血管生成在正常的血管发育和病理状态如肥胖,哮喘,糖尿病,肝硬化,多发性硬化症,子宫内膜异位症,艾滋病,细菌性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中发挥重要作用。血管生成可以分为正常的生理性血管生成和病理性血管生成 1)生理性血管的生成 正常的生理性血管的生成开始于胚胎时期,并且在出生后一直到成年形成正常的血管。正常的血管有规律的分布,并且按等级依次形成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后毛细血管小静脉,以及小静脉和大静脉。正常的脉管形成和肿瘤脉管形成相比,是非常有规律的,无支链的,并且几乎全部是平行的管道。 2)病理性的血管生成 病理性的血管生成分布杂乱无章,主要发生在肿瘤、心肌梗塞、以及伤口愈合和慢性炎症。 病理性的血管生成分布没有规律,不规则的分支,形成动静脉短路也不能形成清晰的分等级的模式。同时,他们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异,血浆和血浆蛋白高渗透性。 在新生婴儿身上的血管瘤大概能覆盖婴儿身体表面的百分之八十。这些通常是良性损害,会在两到三年内自发的退化。 可能通过血管生成负调节因子来治疗 肿瘤血管生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一般包括血管内皮基质降解、内皮细胞迁移、内皮细胞增殖、内皮细胞管道化分支形成血管环和形成新的基底膜等步骤。 肿瘤血管生成一方面是由于肿瘤细胞释放血管新生因子(bFGF, VEGF, PDGF, MMPs)激活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内皮细胞旁分泌某些血管生长因子刺激肿瘤细胞的生长。 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自始至终贯穿于肿瘤血管生成的全过程。新生血管为不断浸润生长的原发肿瘤提供营养,反过来,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又分泌多种物质以加速肿瘤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 内皮细胞迁移分析 一融合的内皮细胞单分子层用一枚刀片在培养皿的表层向某一方向刮取细胞从而使该分子层损伤。内皮细胞的迁移在16小时之后从切口处(红色箭头指示)开始观测。A为无血清的DMEM培养基 B为无血清的DMEM培养基加上苏拉明(FGF-2的抑制剂) VEGF和碱性FGF都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合成蛋白水解酶、基质金属蛋白酶等能降解周围基质的酶。 VEGF和碱性FGF也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分裂增殖。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 转移的步骤官内部的限制性原发癌局部浸润; 无阳性淋巴结局部淋巴结的介入转移到远处的器官 抗血管生成的相关疗法 .1 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抗血管生成疗法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新血管形成,从而抑制肿瘤的进一步生长。 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毒性小、不易产生耐药性;但仅靶向内皮细胞,是其不足之处。 这类疗法无法是肿瘤完成消失。2 药物类型与治疗策略 迄今,超过300个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和20个血管生长因子被发现,其中至少有32个抑制因子存在于人体内。表1存在于人体内的32种已被发现的血管生长抑制因子血管他丁(纤溶酶原片段) 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MP)抗血管生成的抗纤维蛋白酶Ⅲ(aaATⅢ)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血管抑素 胎盘核糖核酸酶抑制剂软骨源性抑制因子(CDI) 纤维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CD59补体片段 血小板因子-4(PF4)内皮他丁(胶原XVⅢ片段) 催乳素16KD片段纤维结合蛋白片段 多育曲菌素相关蛋白Gro-beta 维甲酸类衍生物(Retinoid)肝素酶 Tetrahydroco肝素多聚几糖片段 Rtisol-S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血小板反应素Ⅰ干扰素α/β/γ 转化生子因子β干扰素诱导生蛋白(IP-10) Tumistatin白细胞介素-12(IL-12) 血管抑制素(vasculostatin)纤溶酶原片段(Kringle 5) 钙网组织蛋白片段(vasostatin)2-甲氧雌二醇(2-d) Angioarrestin根据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作用机制和靶标,可进行以下分类: 第一组:以基质降解酶为靶标的药物 第二组:以血管生成因子为靶标的药物 第三组:以肿瘤血管为靶标的药物 第四组:多类型药物 第五组:传统细胞毒药物 第一组:以基质降解酶为靶标的药物 基质降解酶MMP(Matrix Metallo Proteinases)可通过多种途径被抑制 所有这些以MMP活性为靶标的药物都有一个金属结合基团,这个基团可以与MMP的锌原子结合,从而发挥作用。 第二组:以血管生成因子为靶标的药物 仅仅抑制一种血管生成因子可能不足以防止心血管的生成。 但是,有一种小分子化合物SU6668是一种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因子,它可以有效的抑制一系列不同种类的受体,但临床Ⅰ期试验表明,该药物毒性过强,患者难以耐受.第三组:以肿瘤血管为靶标的药物 针对内皮细胞。抑制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直接诱导内皮细胞凋亡。此类药物大多为内源性的,其中血管抑素(血管他丁)和内皮抑素(内皮他丁)在目前看来最具有发展潜力。 目前内皮抑素抗血管生成治疗已经取得惊人的效果。 内皮抑素(Endostatin) 内皮抑素又名恩度,是目前作用最强、实验效果最好的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近年来倍受关注。目前在美国已进行了Ⅰ期和Ⅱ期临床试验,并有可能成为新一代抗肿瘤药物。 分子量20KDa 晶体结构发现:内皮抑素结构表面有一由11个精氨酸残基组成的碱性区域,为肝素的结合位点。因此,内皮抑素对肝素具有高亲和力,也可能是通过该区域与血管生成因子竞争结合肝素,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内皮抑素的生物学功能: (1)对VEC的抑制作用 特异性抑制VEC在bFGF诱导下的增殖。 抑制VEC的迁移。 诱导VEC凋亡。 对非内皮细胞,如平滑肌细胞、3T3成纤维细胞、Lewis肺癌细胞等都不具有抑制作用。 (2)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3)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可能做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下调β-连环素( β- catenin)的转录活性,抑制周期蛋白D1的表达,引起内皮细胞G1期阻滞; 2.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前体蛋白(pro-MMP2)结合形成稳定复合体,阻止pro-MMP2的激活,并抑制MMP2和MMP1的催化活性,从而抑制内皮细胞迁移。 3.与原肌球蛋白结合,破坏微丝结构的完整性,使细胞运动功能丧失,诱导凋亡。 4.通过抑制c-myc的表达从而抑制内皮细胞迁移。 5.通过肝素结合位点与内皮细胞表面的接头蛋白(Shb)受体的SH2区域结合,激活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系统,导致内皮细胞G1期阻滞,从而诱导内皮细胞凋亡。 6.整合素α5β1在调节bFGF诱导的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内皮抑素可以和整合素α5β1直接结合,影响内皮细胞同细胞外基质粘附,抑制内皮细胞的迁移和生长。 7.抑制VEGF受体KDR/Flk-1氨酸磷酸化,进而抑制VEGF与内皮细胞的结合,达到抑制VEGF诱导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活性的目的。第四组:多类型药物 多类型药物主要包括那些作用机制未知或具有多种机制的药物。 以肿瘤血管新生为唯一靶标的药物无法令整个肿瘤消失,因此,想要完全康复,需要抗血管新生药物与其它治疗方法配合使用。 抗血管新生药物可以与化疗药物同时服用,但是需要频繁服药才能起到相应的疗效。 有一些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可以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如绿茶、豆制品、酵母菌、蘑菇、大白菜、树皮、鲨鱼组织、蛇的毒液、白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