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的那篇有参考文献。可能是1988年版,209页的意思。参考文献:[1] 荒正人.夏明漱石评传[M].东京:实业之日本社,1971.[2] 佐古纯一郎.夏目漱石论[M].东京:审美社,1978年.[3] 竹盛天行编.夏目漱石必携Ⅱ[M]. 东京:学灯社,1982年.[4] 克尔郭凯尔.恐惧与颤栗[M] .堪肖聿,王才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5] 圣经[M] .香港:汉语圣经协会有限公司,2000.[6] 夏目漱石. 心/路边草[M].周大勇、柯毅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7]夏目漱石.梦十夜[M]. 李振声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小说选(上) [M]. 张正立、赵德远译.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9]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小说选(下)[M].张正立、赵德远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可以肯定。
夏目漱石【中文摘要】 日本明治时代作家夏目漱石的小说《心》以明治时代的日本为舞台,让“先生”、K、“我”等人物登场,在与时代的关联中演绎一场关于人性的戏剧。关于人性的探讨和对于明治精神的追思相互交织,贯穿于小说始终。本论文以「先生」这个关键人物为主线展开论述。一、考察了他的成长经历,认为其成长背景和教育环境对其伦理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先生”在儒教以及武士道精神等传统思想受到强化的同时,学习了西欧追求自由、独立、自我的近代思想。这两种思想的矛盾,造成了“先生”思想上的困惑,这种困惑伴随其一生,成为“先生”精神上痛苦的根源。二、考察了“先生”在恋爱中的表现,探讨了他的“洁癖”、他的爱情观、他的猜忌和犹豫不决,认为他的恋爱悲剧与其性格有很大关系。三、探讨了“先生”与K的关系,从亲密无间的好友,到势不两立的敌人,爱情的竞争导致友情的破裂,体现了充满个人主义的西方近代精神对“先生”的影响。四、探讨了“先生”与“我”的关系,认为在年轻的“我”身上,寄托了“先生”对未来世代的期望。五、探讨了“先生”的自杀与明治天皇去世的关系,认为明治时代的结束对于深受明治精神影响的人是致命的打击。作为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先生”的形象这是一个背负自责的先生。他和自己的朋友K同时爱上了房东的女儿。他背着K,先向房东家提了亲。K最后自杀了。几十年,先生一直活在内心的拷问中。他沉默,逃避世界,讨厌世人。他每个月一个人去给K扫墓。最后,还是在自己内心的绝望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直在想,书中先生的厌世是因为什么。看到最后先生的遗书,终于给了在自己遭到叔父迫害的时候,先生也仅仅是对“世人在钱面前的态度绝望了”,而当自己在K面前反复使用心计,最终K自杀的时候,我想先生是开始讨厌自己了的吧。这样对自己的厌恶,延伸到世界,延伸到世人。终于还是绝望了的。可是作者还是留下一点温存的。作者一直没有忍心,把爱放在绝望的范围。无论如何,书中种种平淡的爱在我看来几乎是逃避世界所有的庇护。作者以及译者语言功力都极其深厚。文字的流畅以及平淡中的锐利,都是现在很多作家值得学习的。看夏目漱石的书,让我想起岩井俊二的电影,温和却有力。闭卷之后,如饮一杯绿茶,香味沁脾。
写创新一点的题目,一定要原创哦。之前也是很困难,还是学长给的莫文网,没几天就搞定了,靠谱啊日本文学中的传统美学理念——物哀村上春树与日本文学郁达夫的情爱书写与日本文学好色审美传统日本文学史研究中基本概念的界定与使用——叶渭渠、唐月梅著《日本文学思潮史》及《日本文学史》的成就与问题越界与位相:“日本文学”在近代中国的境遇——兼及中国日本文学教育孕育期相关问题的探讨中国近现代文学接受日本文学影响反思日本文学特质与当前日本文学研究——李俄宪教授访谈录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以南京大学引进课程“表象文化论”对日本文学教育的影响为例日本文学研究视域中“北京”的问题化——兼论日语学者日本文学研究的局限与可能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五四前后中国的日本文学翻译的现代转型日本文学经典中的“歧视”——兼论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状况周作人——我国日本文学译介史上的先驱文学批评理论观照下的日本文学作品解读——以夏目漱石《心》的解读为例多元文化与日本文学谈日本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日本文学特殊论”之我见基于民族主义的矛盾性——战后日本文学战争反思主题评析世界文学能成为日本文学吗?“新时期”构造中的日本文学——以森村诚一和川端康成为例论郁达夫小说与日本文学的悲美传统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2010年度日本文学研究综述周作人与日本文学研究日本文学民族特性论2006年日本文学研究现状与动向周作人与北京大学日本文学学科之建立——教育史与学术史的视角试论日本文学对《三国演义》的接受——以吉川英治《三国志》中的关羽形象为例日本文学作品中的“无常观”湖南留日作家的日本文学影响周作人与日本文学研究周作人与日本文学翻译释“幽玄”——对日本古典文艺美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的解析 优先出版日本文学知识与鲁迅对文学“关系”的言说直接间接影响兼具,创作风格小同大异——鲁迅与日本文学鲁迅与日本文学的关系谈谈日本文学的特征
【中文摘要】 日本明治时代作家夏目漱石的小说《心》以明治时代的日本为舞台,让“先生”、K、“我”等人物登场,在与时代的关联中演绎一场关于人性的戏剧。关于人性的探讨和对于明治精神的追思相互交织,贯穿于小说始终。本论文以「先生」这个关键人物为主线展开论述。一、考察了他的成长经历,认为其成长背景和教育环境对其伦理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先生”在儒教以及武士道精神等传统思想受到强化的同时,学习了西欧追求自由、独立、自我的近代思想。这两种思想的矛盾,造成了“先生”思想上的困惑,这种困惑伴随其一生,成为“先生”精神上痛苦的根源。二、考察了“先生”在恋爱中的表现,探讨了他的“洁癖”、他的爱情观、他的猜忌和犹豫不决,认为他的恋爱悲剧与其性格有很大关系。三、探讨了“先生”与K的关系,从亲密无间的好友,到势不两立的敌人,爱情的竞争导致友情的破裂,体现了充满个人主义的西方近代精神对“先生”的影响。四、探讨了“先生”与“我”的关系,认为在年轻的“我”身上,寄托了“先生”对未来世代的期望。五、探讨了“先生”的自杀与明治天皇去世的关系,认为明治时代的结束对于深受明治精神影响的人是致命的打击。作为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先生”的形象这是一个背负自责的先生。他和自己的朋友K同时爱上了房东的女儿。他背着K,先向房东家提了亲。K最后自杀了。几十年,先生一直活在内心的拷问中。他沉默,逃避世界,讨厌世人。他每个月一个人去给K扫墓。最后,还是在自己内心的绝望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直在想,书中先生的厌世是因为什么。看到最后先生的遗书,终于给了在自己遭到叔父迫害的时候,先生也仅仅是对“世人在钱面前的态度绝望了”,而当自己在K面前反复使用心计,最终K自杀的时候,我想先生是开始讨厌自己了的吧。这样对自己的厌恶,延伸到世界,延伸到世人。终于还是绝望了的。可是作者还是留下一点温存的。作者一直没有忍心,把爱放在绝望的范围。无论如何,书中种种平淡的爱在我看来几乎是逃避世界所有的庇护。作者以及译者语言功力都极其深厚。文字的流畅以及平淡中的锐利,都是现在很多作家值得学习的。看夏目漱石的书,让我想起岩井俊二的电影,温和却有力。闭卷之后,如饮一杯绿茶,香味沁脾。
[1]陈雪. 由《草枕》解读夏目漱石的非人情美学[J]. 滁州学院学报, 2009,(01) . [2]吕兴师,王正东. 论夏目漱石的前期创作[J]. 丹东师专学报, 2002,(01) . [3]朱丽仙. 《我是猫》中猫在文本结构中的意义[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8,(S1) . [4]陈占彪. 《野草》与《十夜梦》形式论[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 [5]李琴. 夏目漱石和《我是猫》[J]. 科技信息, 2009,(14) . [6]陈占彪,陈占宏. 鲁迅与夏目漱石写作的心理背景[J]. 南都学坛, 2005,(06) . [7]夏爱元. 试论夏目漱石的知识分子情结[J]. 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 2009,(05) . [8]谭艳红. 简论夏目漱石的散文诗《梦十夜》[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9,(06) . [9]牛立忠. 猫眼中的世界——从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看日本社会[J]. 作家, 2009,(20) . [10]江静. 无学祖元《临剑颂》源流考[J]. 文献, 2010,(01) . [1] 管永翔. 猫眼看世界[J]. 语文世界(蓝B版), 2001,(Z1) [2] 宋馨华. 读夏目漱石的《我是猫》[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2,(03) [3] 王秀珍. 夏目漱石创作风格的展开[J]. 日本问题研究, 1996,(01) [4] 李艳梅. 夏目漱石笔下的知识分子[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3,(02) [5] 王霞. 论日本近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化愤怒为嘲笑,化嘲笑为利刃的夏目漱石[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7,(07) [6] 蓝泰凯. 日本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夏目漱石及其创作[J]. 贵阳金筑大学学报, 2000,(04) [7] 封家骞. 略论夏目漱石的汉诗[J]. 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 1997,(01) [8] 雨霏. “猫眼”里的冷暖人生——夏目漱石[J]. 中文自修, 2006,(12) [9] 蓝泰凯. 夏目漱石的爱情三部曲[J]. 贵州社会科学, 2000,(06) [10] 夏爱元. 晦涩家庭中的孤苦学者——试析夏目漱石《行人》中的一郎形象[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5,(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1]李光贞. 《我是猫》与批判现实主义[J].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01)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0 条[1]陈雪. 由《草枕》解读夏目漱石的非人情美学[J]. 滁州学院学报, 2009,(01) . [2]吕兴师,王正东. 论夏目漱石的前期创作[J]. 丹东师专学报, 2002,(01) . [3]章小叶. 《我是猫》与《狂人日记》表现手法之比较[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06,(01) . [4]刘婧. 《我是猫》与夏目漱石的文明批判[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 [5]李光贞. 从早期三部曲看夏目漱石的情感世界[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1) . [6]李炜,庄凤英. 论翻译中导致误译的因素[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4) . [7]陈占彪. 《野草》与《十夜梦》形式论[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 [8]张碧波. 实现川端文学虚实合一的媒介——《雪国》、《古都》中镜子的作用[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20) . [9]李琴. 夏目漱石和《我是猫》[J]. 科技信息, 2009,(14) . [10]陈占彪,陈占宏. 鲁迅与夏目漱石写作的心理背景[J]. 南都学坛, 2005,(06)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1]刘宏多. 夏日漱石早期创作中的思想矛盾──试析《我是猫》与《旅宿》[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3) .
夏目漱石(1867~1916)日本作家。原名夏目金之助。生于江户城(现东京)一个多子女的街道小吏家庭。两岁时被送给姓盐原的街道小吏当养子。因养父母离婚,10岁时又回到生父身边。21岁恢复原姓。漱石成名后,养父的无理纠缠仍给他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构成他自传体小说《道草》(1915)的基本内容。漱石中小学时代学习汉语,熟诵唐宋诗词,擅长写汉诗。后又改学英文,在第一高等学校本科学习期间,与学友正冈子规常谈诗论文,1889年评论正冈子规《七草集》的文章中首次使用笔名漱石。1890年进东京帝国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写有《英国诗人的天地山川观念》等文章。毕业后先后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爱媛县松山中学和熊本第五高等学校任职。1900年起在英国留学3年。回国后转到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东京大学任教,并开始业余创作,相继发表《我是猫》(1905)、《哥儿》(1906)和《旅宿》(1906)等杰作。1907年辞去教职,进《朝日新闻》社当专业作家,在该报发表了《虞美人草》(1907)、《矿工》 (1909)、《三四郎》(1908)、《其后》(1909)、《门》(1910)、《到达彼岸之前》(1912)、《行人》(1912)、《小心》(1914)和《明暗》(1916)等长篇小说以及《玻璃窗内》、《回忆种种》等散文、游记和评论。
论文:从我是猫看夏目漱石的文学讽刺艺术这个你探讨明确说对待肯定
我是猫 哥儿
可否写成【柔情、豪情与逸兴——李清照的多面人生】:柔情万丈女儿心(写的很多了,择其精粹出之)爱国豪情及酒与博弈:丈夫队里的女才子时代与性格构成
沈祖棻先生词学观念探视 长江学术 2009/04从《白香词谱》透视舒梦兰的词学观念——兼评《白香词谱》的文学价值 文学遗产 2009/03漱玉新篇 中华诗词 2008/11欢愉愁戚总留痕——陆游两度入闽诗歌浅探 中国韵文学刊 2008/03漱玉新篇 中华诗词 2007/09韵文新书架 中国韵文学刊 2006/04放翁词的艺术追求与江西诗风 文学遗产 2006/03读沈祖棻先生《唐人七绝诗浅释》杂记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5/02吟坛百家 中华诗词 2005/05《菩萨蛮·万溶江》词的创作与解析 中华诗词 2004/01宋代闽南词坛一瞥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4武夷山辛弃疾学术研讨会召开 文学遗产 2004/04韵文新书架 中国韵文学刊 2004/02音调危苦 气格沉雄——读刘永济先生《诵帚庵词》 中国韵文学刊 2004/01忆秦娥·观电视剧《桔子红了》 诗刊 2003/05宋代闽北词坛鸟瞰 阴山学刊 2003/05柳词与当代通俗情歌之比较 中国韵文学刊 2002/01首届柳永学术研讨会在武夷山市举行 中国韵文学刊 2001/01中国词话与诗话之由合而分及其意义 中国韵文学刊 2000/01试解小晏专意令词之谜 求索 1998/02杜诗对宋词影响管窥 杜甫研究学刊 1998/03短调深情──《临江仙》词调及创作漫议 中国韵文学刊 1997/01江西词派之词学观论略 中国韵文学刊 1995/02刘永济先生手书 中国韵文学刊 1993/00试论张炎《词源》对后世词论的影响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0/03诗人灵府 时代风貌——刘永济先生《云巢诗存》序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89/05古代文论中“别是一家”的词论 中国韵文学刊 1988/Z1对词体认识之演进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S1词的鉴赏论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03词话中的几个审美范畴述评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5/01形象思维铸史诗——学习毛主席诗词运用赋、比、兴等方法的体会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8/01
漱玉集李清照词集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浣溪沙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浣溪沙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诉衷情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清平乐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忆秦娥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玉楼春 红梅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看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临江仙 梅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蝶恋花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
《点绛唇》
出自《漱玉集》。
以下词主要出于《漱玉集》
1.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2.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3.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4.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5.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6.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7.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8.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9.好事近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110.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11.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12.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13.摊破浣溪沙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14.摊破浣溪沙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15.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6.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漱玉集
李清照词集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
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
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
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
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
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
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
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百脉泉
故乡秀水百脉泉,喷涌欢腾碧玉颜。
两岸乡亲灵慧旺,迷人美景透斑斓。
漱玉泉
清照梳妆漱玉泉,当年居住此园边。
泉姿妩媚文优雅,心有灵犀婉转圆。
墨泉
墨泉似墨碧神迷,泉涌声雷贯耳奇。
四溅雪涛烟溢漫,水清甘美奏曲怡。
珍珠泉
百泉汨汨咏歌嘹,气势勃勃舞碧瑶。
串串玉珠腾涌动,粼粼光亮耀云霄。
明水
一泓清水尘无染,万串珠玑影自圆。
澄碧非凡纯净钰,梅花金镜墨泉仙。
绣江河
绣江九曲二八弯,绿水清波似缎弹。
映照蓝天图碧影,拱桥似月把河担。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赵孟頫《趵突泉》
《趵突泉诗》
(元)赵孟頫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虞东海枯.
云雾蒸润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时来泉水濯尘土,冰雪满怀清与孤.
《趵突泉》
(宋)曾巩
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滋荣冬茹温尝早,润泽春茶味更真.
已觉路傍行似鉴,最怜沙际涌如轮.层城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
《咏趵突泉》
(明) 胡缵宗
王屋流来山下泉,清波聊酌思泛然.云含雪浪频翻地,河涌三星倒映天
1、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
《游南阳清泠泉》唐代:李白
惜彼落日暮,爱此寒泉清。
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
空歌望云月,曲尽长松声。
释义:
夕阳西下,万物在晚霞的映衬下,璀璨异常、如梦如幻,让人格外珍惜这短暂的美景。清冽的泉水纯净透明,惹人喜爱。
夕阳的余晖洒落在水面上,随着时间的流逝,水面上的余晖渐渐向东聚拢、散去,好像是眷念、追逐着东去的流水一般。此情此景令作者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久不能静。
眺望着云中明月,唱一曲故乡民乐,不曾想,欲解乡愁愁更愁,吟乐思乡徒增惆。一曲终了,连古松也不禁发出簌簌之声。
2、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夜泉》明代:袁中道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释义:
夜晚雪山中夜鸟突然鸣叫了起来,石头冰凉得使在石上的露水快要结成霜了。
流泉在月光的照耀下,仿佛一溪流动的雪。
3、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咏山泉 / 山中流泉》唐代: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释义:
山中有一股泉水,向别人询问这股泉水叫什么名字,却没有人知道。天空倒映在泉水面上,整个地面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是一样的,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
这股泉水自高山流出,涨满了一条条山涧和小溪,分出的支流也注满了一个个小池塘。这股泉水的清静和淡泊没有人看见,但不论怎样,这股泉水年复一年地依旧是那么清澈。
4、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白云泉》唐代: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释义:
太平山上的白云泉清澈可人,白云自在舒卷,泉水从容奔流。
白云泉啊,你又何必冲下山去,给原本多事的人间在添波澜。
5、红叶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题玉泉溪》唐代:湘驿女子
红叶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
释义:
红叶片片沉醉于动人的秋色,碧溪潺潺在夜里弹奏起琴弦。
美好的日子逝去不可能再来,凄风苦雨无限让人度日如年。
《济南七十二泉诗》序 〔明〕晏璧 有此天地,即有此山川。
山为地之形势,水为地之脉络,皆扶舆清淑之气所钟,和顺积中,英华发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
《孟子》曰“源泉混混”,喻道体也。文人才子,适兴而咏歌之者宜哉。
且济南为谭子国,附庸于齐。南距泰山百余里。
郡东南三十里为龙洞,岩穴外阻,而中径路,斗折而蛇行。多怪石幽泉,能出云气,作雷雨。
泉脉环城内外,凡七十有二:曰趵突、曰玉环、曰珍珠、曰漱玉、曰醴泉、曰甘露、曰金线、曰蜜脂、曰白龙、曰黑虎、曰芙蓉、曰柳絮、曰金沙、曰白公、曰孝感、曰无忧、曰洗钵、曰濯缨……虞舜耕于历山,故济南以历城名邑。有虞舜祠,东坡先生书欧阳文忠公舜泉诗刻于石。
予永乐二年,持宪节来济南,休沐之暇,与大夫君子升高眺远。凝眸而挹山色,洗耳以听泉流。
绮绾绣错,黛蓄膏,诚中州之奇观也。抑天造而地设,岂人力所能为哉?昔柳子厚尝记柳、永二州山水,怪造物者不为之于中州,而列于夷狄,使千万年不得一售其技,是固劳而无用于神者。
今济南环城不一舍许,而七十二泉献秀呈奇,是造物者为之于中州,使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亦劳而无用于神者。予故取而咏之,惜无柳子之才,足以发扬山水之胜。
诗成,济南太守太原杨有溶请锓梓以传,且贺曰:斯泉也,阅古今而不能售,诗而咏之,是泉之遭也。予遂书之,以附郡志云。
题《七十二泉诗》后序 〔明〕济南知府杨涣 孔子曰:仁者乐山,知者乐水;仁者静,知者动。故仁知之君子必有取于山水者焉。
夫乐之得于心,而动静各极其妙也。古人之乐山水者,多矣!独唐柳宗元以罪谪永州,后移于柳,虽遭□辱,而好为山水之游,凡二州之清胜,无不游焉,无不记述。
故历千百年之久,读柳子之文,知二州山水之胜也。夫天下之佳山水多矣,而柳、永二州独藉柳子以名闻,非山水之幸也。
予闻济南多佳山水,若岱岳之尊,天下共知之;而七十二泉之胜,或闻其概而未悉。山东佥宪晏公,负能诗之名而乐济南山水之胜,取山东七十二泉次第以咏之。
所谓咳唾珠玑,令人隽永不暇置。予忝是邦,用绣诸梓,庶斯泉为不朽云。
济南七十二泉诗 趵突泉 渴马崖前水满川,江心泉迸蕊珠圆。济南七十泉流乳,趵突独称第一泉。
金线泉 水纹浮绿影摇金,倒挽银河百尺深。中有锦鱼三十六,碧波荡漾任浮流。
杜康泉 甘泉一脉舜祠下,此地千年说杜君。不是重华常嗜酒,几卮聊借解南熏。
朱公泉 陶公已泛五湖船,尚有芳名寄此泉。营绕柏窗风日永,济南别有一山川。
白公泉 白公当日浚清渠,可灌秋田十顷余。千载齐民沾地利,离离禾黍秀郊墟。
舜泉 巍巍舜庙历城南,中有清泉味极甘。流出迎祥仙馆去,汪汪千顷泛波澜。
濯缨泉 石罅流泉可濯缨,□无斧凿自天成。一清疑挽银河水,应叹沧浪浪得名。
甘露泉 盘谷清泉一派长,味甘却似饮天浆。何须沆瀣分仙掌,滴滴斟来透骨凉。
独孤泉 天麻山北水盈渠,山水流传姓独孤。药岭茏葱含紫翠,清流岂受俗尘污。
湛露泉 泉如湛露味甘香,□入三焦齿颊凉。通乐古园饶爽气,厌厌夜饮醉无妨。
双女泉 二妃厘降有虞城,城下流泉冽且清。麦垄黍田资润泽,田公击壤乐升平。
罗姑泉 阿姑遗迹渺烟萝,嬴得流泉尚姓罗。陵谷变迁无限感,至今于越慕曹娥。
孝感泉 齐城孝子格天心,井涌清泉冽且深。跃鲤卧冰非好异,流传胜事到于今。
玉环泉 泉脉盘回似玉环,天留胜地在人间。温泉曾被杨妃辱,故引清流到历山。
南漱玉泉 南泉漱玉派匡庐,应是云门瀑布余。月照波心清可鉴,岂无湘女解琼琚。
北漱玉泉 泉流北涧瀑飞琼,静日如闻漱玉声。纤手掬来清彻骨,高人宜尔濯尘缨。
南珍珠泉 神林南面有流泉,流出明珠颗颗圆。一脉清冷犹合浦,月明老蚌吐深渊。
北珍珠泉 白云楼下水溶溶,滴滴泉珠映日红。渊客泣来无觅处,恐随流水入龙宫。
南甘露泉 佛顶巍巍青插天,滴来甘露化流泉。南风六月为霖雨,远借恩波溉井田。
龙门泉 西望龙门海藏通,香泉一脉透齐东。桃花浪暖春三月,□化鹏程九万风。
白龙泉 白龙已逐白云飞,鳞甲时时漾绿漪。月白风清天似水,一泓元是化龙池。
黑虎泉 石蟠水府色苍苍,深处浑如黑虎藏。半夜朔风吹石裂,一声清啸月无光。
黑龙泉 澄潭万顷碧如油,泉水流来石洞幽。夜半龙归云雾黑,散为膏雨泽齐州。
鹿跑泉 泉声清似鹿呦呦,逝者如斯日夜流。灵囿料应非宿昔,蘼芜杜若满沧州。
芙蓉泉 □华紫翠削芙蓉,山下流泉石涧通。朵朵红妆照清水,秋江寂寞起西风。
双桃泉 前度刘郎不再来,泉头几见碧桃开。昨宵忽梦三偷客,满泛瑶池阿母杯。
柳絮泉 金线池边杨柳青,泉分石窦晓泠泠。东风三月飘香絮,一夜随波化绿萍。
柳泉 杏花开遍柳垂丝,柳下清泉漾碧漪。莫折柔条留系马,绿阴深处听黄鹂。
胡桃泉 胡桃结实昼偏长,树下清泉带露香。曾过武陵溪上路,落花流水逐渔郎。
莴苣泉 泉名莴苣一河清,万事咸由清苦成。寤寐不忘冰蘖操,菜根咬得见高情。
金沙泉 白龙泉畔有金沙,清水红莲胜若耶。一脉直通云汉路,岂无仙客泛灵槎。
白花泉 石泉流出白花浮,喜傍禅林似虎丘。好悟西来空色意,世间万世等浮沤。
灰池泉 黑风翻海撼蓬莱,吹遍昆明几劫灰。
漱玉泉位于李清照纪念堂前,是趵突泉泉群中唯一一个常年有水的泉。
泉池壁上“漱玉泉”三字是由已故的济南书画家关友声题写的。 关于漱玉泉的来历说法不一,有人认为这三个字是从“漱石枕流”这个成语而来的。
三国时期,隐士孙子荆要去隐居,就对他的好友王武子说要“枕石漱流”,一时口误竟说成了“漱石枕流”。王武子笑着说:“流可枕,石可漱乎?”孙子荆灵机一动,回答说:“所以枕流,以洗其耳;所以漱石,以砺其齿,也有人讲,古代人把女子的牙齿称为“玉”,宋代著名的爱国女词人李清照未出阁时在这里居住,经常在泉边梳洗打扮,因而得名。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李清照的词集《漱玉集》而得名,但这就无从考证是先有词集后有泉名,还是先有泉名后有词集了。
漱玉泉边临清照,人比黄花瘦
聊斋堂前问松龄,秋色倍萧萧
旧向长堤缆画桡,秋来(秋色倍萧萧),空垂烟雨拂横桥。 斜倚西风无限恨,懒将憔悴舞纤腰,离思别绪一条条。
这首是蒲松龄写的--秋柳
漱玉泉边临清照
聊斋堂前问松龄 --本人感觉这句对的非常不错.所以借用了一下.
漱玉泉边临清照,人比黄花瘦
醉翁亭前倚欧阳,月上柳梢头
欧阳:欧阳修
漱玉泉边临清照,人比黄花瘦
浩然亭前望襄阳,月照一孤舟
李清照著有>
孟浩然著有>
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
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综合上述,对你上联正好可以对的上!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听猿愁,
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
后四句就不写了.
1. 滔滔不管云根瘦,沸沸常疑地髓枯。----《趵突泉诗》[清] 郭奎先
2. 趵突由来天下无,仙人何事觅蓬壶。----《趵突泉》[清] 魏裔鲁
3. 云含雪浪频翻地,河涌三星倒映天。----《咏趵突泉》[明] 胡缵宗
4. 时来泉水濯尘土,冰雪满怀清与孤。----《趵突泉诗》[元] 赵孟頫
5. 天下灵泉哪第一?澈澄清洌涌朝夕。----《趵突泉》[现代] 胡秉言
1.趵突泉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五龙潭。趵突泉面积达158亩,是以泉为主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特色园林、国家首批重点公园。
2.趵突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
3.趵突泉是泉城济南的象征与标志,与济南千佛山、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趵突泉周边的名胜古迹枚不胜数,尤以泺源堂、观澜亭、尚志堂、李清照纪念堂、李苦禅纪念馆等景点最为人称道。
4.泉名。 在 山东省 济南市 西门外 趵突泉公园 内。是 泺水 源头。泉水喷涌,高数十厘米。其北有 吕祖庙 ,其西为 观澜亭 ,东有 漱玉泉 。 宋 曾巩 《齐州二堂记》:“自崖以北,至於 历城 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 趵突之泉 。” 清 钱泳 《履园丛话·古迹·趵突泉》:“ 趵突泉 在 山东 济南府 西门外 吕祖庙 前,三窟突起,声如殷雷。相传此泉自 王屋山 来,为 泺水 之源也。”《老残游记》第三回:“这 趵突泉 乃 济南府 七十二泉中的第一个泉,在大池之中,有四五亩地宽阔,两头均通溪河。”
参考资料
百度汉语:/s?wd=%E8%B6%B5%E7%AA%81%E6%B3%89&ptype=zici
中药半夏炮制历史沿革初步探讨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08-9-24 8:44:06 点击数: 【摘要】 本文对中药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传统炮制理论及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初步整理和探讨,为进一步研究炮制工艺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半夏;炮制;历史沿革 中药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功能燥湿祛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因其性味辛温有毒,故历代对其炮制极为重视。纵观历代医药著作的论述,对半夏的传统炮制方法很多,炮制应用的辅料也很多,有生姜、白芥子、皂荚、白矾、醋、酒、麻油、甘草、石灰、皮硝等等。本文拟就其炮制的历史沿革,传统炮制理论及不同炮制品临床应用作初步探讨,为科学继承祖国医药遗产,制定合理炮制工艺提供依据。 1 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概况 中药半夏的炮制有相当长的历史,战国时代《黄帝内经》记载“治半夏”即是炮制过的半夏,这是半夏炮制的最早记载。汉代张仲景著《金匮玉函经》记载半夏用“汤洗”去毒,并曰“不口父咀,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提到:“中半夏毒,以生姜、干姜并解之”。为后世姜制半夏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后南齐时代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增加了生姜浸制方法:“半夏汤洗七遍,生姜浸一宿,熬过。”这种炮制的理论梁代陶宏景《本草经集经》中作了最好的说明:“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完以热汤洗去上滑,手搂之皮释随剥去,更复易汤(捶之)令滑尽,不尔戟人咽。”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姜制确能降低半夏的毒性和刺激性,以姜汁煮半夏降低效果最明显,姜汁冷浸不如姜煮〔1〕。并能增加半夏和胃降逆止呕功能。 南北朝刘宋时代雷敩撰著《雷公炮炙论》曰;“修事半夏四两,用白芥子末二两,酽醋六两,二味搅令浊,将半夏投中,洗半夏上有隙诞,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由此开始应用一些辅料制法,以去其毒副作用,增强祛痰作用。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用“糖灰炮”,王焘著《外台秘要》沿用汤洗法:“半夏一升洗滑焙研。”及至宋代,除沿用上述方法外,尚增加了“矾制”、“姜矾制”和“醋煮”等法。《苏沈良方》记载有:“姜汁、井水煮。”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有半夏“汤浸七次,切,焙干。用生姜三钱同捣成曲,焙干。”《圣济总录》记载方法较多,有米炒、酒浸麸炒,浆水煮,醋煮,浆水、生姜、甘草并桑根白皮煮,白矾水浸焙。《和剂局方》中曰:“半夏泡七次四两,枯矾一两,为末,姜汁打糊,或者枣肉,和丸梧子大。”并记载有“水煮”“汤泡炒黄”等等方法。 金元时代,沿用了姜制法,李杲《脾胃论》中指出半夏“姜洗七次焙干”,朱震亨《丹溪心法》增加了“半夏油炒为末”的炮制方法。 明代医药学家总结前人经验,增加了皂角矾生姜制。《婴童百问》载半夏“皂荚、白矾姜汁同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半夏“惟洗去皮垢,以汤泡浸七日,逐日换汤,晾干切片,姜片拌焙入药。”《增补万病回春》有半夏“治风痰用牙皂、白矾、生姜煎泡透晒干用”的阐述。《本草原始》亦记载:“半夏以滚汤2~3日,每日换汤后以皂荚、白矾、生姜同煮过。” 清代,除仍沿用前人炮法外,在炮制工艺、辅料和制品规格方面均有所创新。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载仙半夏法:“用大半夏一斤,石灰一斤,滚水七八碗,入盆内搅凉,澄清去渣,将半夏入盆内手搅之,日晒夜露七日足,捞出控干。用井华水洗净三四次,泡三日,每日换水三次捞起控干。用白矾八两,皮硝一斤,滚水七八碗。将矾硝共入盆内搅晾温,将半夏入内侵七日,日晒夜露足。取出清水洗三四次,泡三日,每日换水三次,取出控干,后入药。”现代法半夏大体沿用此法炮制。黄宫绣《本草求真》曰:“半夏七日夜用净水淘浸,再皂荚水浸七日夜,又用石灰水淘浸七日夜,又用白矾水淘浸七日夜,又用生姜水淘浸七日夜,又用甘草水淘浸七日夜,洗净焙干。” 从古代医书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半夏的炮制去毒理论及方法在古代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其中包括汤洗、煮法,加辅料制一直沿用至今。这些炮制方法成为今天对半夏进行炮制现代研究的历史文献研究依据。 2 半夏及其炮制品的临床应用 历代以来,我们祖先对毒性药物的炮制十分重视。各代均有较好的除毒方法和炮制作用论述。《神农本草经》早就记述:“药有……有毒无毒,……若有毒宜制。”因此,有毒中药供内服时,必须严格依法炮制以达到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的目的,达到保证用药安全和增强疗效双重作用。中药半夏有辛散消痞,化痰止咳,和胃降逆之功,生用外治痈肿痰核,通过不同方法炮制后,在中医临床上组方十分灵活。不同炮制品在其所组成的方中发挥着不同治疗作用,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疾病。这是中医用药的显著特色和优势。《灵枢·邪客篇》曰:“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暝。……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其中半夏汤药仅二味(即治半夏五合,秫米一升),治半夏即炮制过的半夏,能祛邪降逆,辛温通阳,用治于邪气内阻,营卫不利,阴阳失调之失眠证确有良效。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善用半夏伍生姜治疗多种疾病,诸如大、小柴胡汤,小青龙汤,生姜泻心汤,栝蒌薤白半夏汤、半夏厚朴汤等方中均以半夏伍生姜,治疗不同病症。可谓辩证论治,随证用药的典范。他创立的小半夏汤为止呕之祖方。据统计,《伤寒论》中用半夏者43方,其中内服37方,外用6方,在仲景方中半夏的出现频率颇高,足见当时半夏的用途和效验很受重视。其后《丹溪心法》中有“治湿痰喘急,止心痛,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陈修园《时方妙用》有“眉棱角痛,半夏六钱,生姜三片,水煎调沉香末五分服”之言。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指出:“痰分之病,半夏为主,造而为曲尤佳。治湿痰以姜汁白矾汤和之,治风痰以姜汁竹沥或荆沥和之,治寒痰姜汁白矾汤入白芥子末和之,此皆造曲妙法也。“这些记载都说明用不同辅料对半夏进行炮制,不仅有效地消除或降低了半夏毒性而且大大增强了其治疗效应。 炮制半夏,有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之分。清半夏是半夏与白矾同制,长于祛痰化饮,大凡诸痰病饮皆选用之;姜半夏是半夏与姜矾同制,长于和胃降逆止呕,临床上多用于脾胃不和,中焦升降失常之呕吐泻利证;法半夏则是用甘草和石灰制偏于温化寒痰,临床上多用于寒症痰饮喘咳之症。 3 讨论 半夏自古以来认为生品有毒,能“戟人咽”“令人吐”。《证类本草》指出半夏“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其传统炮制工艺,首先采用水泡漂去毒。通过水泡漂,可使有毒成分溶于水中而被弃去,从而降低毒性。此法虽能除去一部分毒性,但对药(性)效影响很大,在除去毒性成分同时,有效成分损失也很多。正如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指出:“今药肆所售仙半夏,惟将半夏浸泡,尽去其汁味,然后以甘草浸晒……全失本性……是无异食半夏渣滓,何益之有。”现代有研究表明半夏有效成分能溶于水,而有毒成分却难溶于水。显然,半夏长时间水浸漂去毒效果不理想。正因为如此,所以前人经长期实践总结经验采用辅料炮制去毒。在宋代就有矾水浸制和白矾汤洗半夏。现代研究证明明矾在水中溶解后可水解成氢氧化铝而呈凝胶状态,且本身带有电荷,可吸附半夏的毒性成分或与毒性成分结合,从而达到降低毒性的目的〔2〕。 半夏的毒性主要表现为对胃、肠、咽喉黏膜的强烈刺激作用,重者,可产生呕吐,严重者,可窒息。用白矾、生姜、石灰、甘草等辅料炮制,就能减弱和消除刺激性。半夏现行炮制工艺就是应用这些辅料,不但去毒效果好,而且有效成分损失少、原料损耗低。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药物炮制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所以我们不仅要借鉴前人的经验研究传统炮制方法,而且应利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进一步探索新的炮制工艺。有实验对传统炮制半夏方法做了改进,将半夏水浸透后,经115℃加热100min,制粉口服无不良反应〔3〕。有报道半夏经高温(115℃,150min;121℃,100min),高压(132~152kPa,2h)处理,均能破坏其毒性,且工艺简便,原料损耗低,但在有效成分不明确情况下,疗效是否受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皓.半夏姜制对动物刺激性及毒性的影响.中国中药杂志,1993,18(7):408. 2 魏其才.白矾对半夏浸出性成分的影响.中成药,1990,12(11):17. 3 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八医院制药厂.半夏炮制的研究.中草药通讯,1975,(3):26.
半夏性温,味辛功能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内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症; 生用外治痈肿痰核。但是半夏有毒最好根据医生开的药方服用
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凡味辛之至者,皆禀秋金收降之性,故力能下达为降胃安冲之主药。为其能降胃安冲,所以能止呕吐,能引肺中、胃中湿痰下行,纳气定喘。能治胃气厥逆、吐血、衄血(《内经》谓阳明厥逆衄呕血,阳明厥逆,即胃气厥逆也)。惟药局因其有毒,皆用白矾水煮之,相制太过,毫无辛味,转多矾味,令人呕吐,即药局所鬻之清半夏中亦有矾,以之利湿痰犹可,若以止呕吐及吐血、衄血,殊为非宜。治此等证,必用微温之水淘洗数次,然后用之,然屡次淘之则力减,故须将分量加重也。
简单的说是泻肺除痰的主要是肺上有湿痰,半夏性热,所以能燥湿痰吐清白痰可以用,黄粘痰就用不成了另外半夏有毒,药店用的都是炮制过的法半夏,清半夏,但药力就差了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