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中国高铁的发展的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中国高铁的发展的毕业论文

可以写一下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以及发现高铁的重要性

一、职业规划书写作技巧如下:1、格式:以论文格式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全面、详细的分析和阐述.2、基本内容要:(1)扉页:包括题目、目录、姓名及基本情况介绍、年限、起止日期等;(2)职业方向及总体目标;(3)社会环境分析结果:包括对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职业环境的分析;(4)组织分析结果:对行业、组织制度、组织文化、组织运行机制、发展领域等的分析;(5)自我分析:对家庭因素、学校因素、自身条件及性格、潜力等的测评结果;(6)角色及其建议:记录对自己职业生涯影响最大的一些人的建议;(7)目标定位以及目标的分解和组合:发展策略、发展路径;(8)成功的标准;(9)差距:即自身现实状况与要实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10)缩小差距的方法及实施计划和方案;(11)评估调整预测:评氦搐份诽莓赌逢涩抚绩估的内容、评估的时间、规划调整的原则.3、撰写的基本要求:(1)资料翔实,步骤齐全;(2)论证有据,分析到位;(3)言简意赅、结构紧凑,重点突出、逻辑严密;(4)目标明确,合理适中;职业生涯目标不能过于理想化,应“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择己所利”.职业生涯规划书撰写是否成功,取决于有无正确适当、切实可行的目标;(5)分解合理,组合科学,措施具体;(6)格式清晰,图文并茂.二、职业生涯规划书撰写的注意事项: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对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社会需要等各方面全面了解评估的基础上的,进行目标设定时一定要结合自身特点和情况,不能完全脱离现实.要认清兴趣与能力,能力与社会需求都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所要做的是要在这诸多因素中找一个结合点,将自已的经历经验、专业技能、兴趣特长都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职业目标才会有生命力.

中国高铁的发展论文

高铁有必要跟飞机比快吗?在铁道部高呼高铁进入486.1公里时速的欢呼声中(2010年12月3日央视新闻),中国似乎进入了高铁欲与飞机一较快慢的时代,但是紧接着,高铁好象并没有给高官们长脸,事故不断,这次更是出现死亡几十人的重大事故。说到底,还是为了部们利益使然,老百姓跟本不需用这样的高铁。中国最大量的老百姓需要的是经济适用的交通工具,权贵们若要快,完全可以用飞机,可权贵们想到飞机事故多啦,这回总算明白,快速的高铁也能出大事故,而且死的人可能一点也不比飞机少,只要速度快,事故的机率总会增加,这是个简单道理!中国的地形对中国人来说还是恩惠的,要是象北方的熊,从欧洲到哈巴什么的,我只知道叫库叶岛,那用高铁的确有巨大的优势,可北方熊就是不做高铁,如果说为了防中国人要回领土,那更有理由做高铁,可它们就是不做!有人会说,俄罗斯没钱,做不了,可事实是,中国大量的老百姓并不比俄罗斯人生活得好,“中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原因主要是我们的高官们有太大的决定权。高铁有必要跟飞机比快吗?偶尔比一下,乌龟也可能胜过兔子。但乌龟还是乌龟,兔子还是兔子,我们的教科书总喜欢拿这个故事教育孩子,那是总希望奇迹时时发生。有了火箭能上天,美国人就希望飞机也能上天,这不,美国人的航天飞机也歇菜了。从马车,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火箭,虽然技术在发展进步,但它们还是不同的交通工具,再怎么先进,还是要受它们自身规律的限制。高铁为什么能脱离中国最大多数人的需要而迅猛发展,那是因为中国有一个特色部,铁道部,它独立于交通运输部,有强大的话语权,独立的经营权,高度的垄断权,利益的需要促使他们想跟飞机比比速度,当高铁的速度跟飞机的速度接近的时候,高铁的票价也就与飞机的票价接近了,我想这也许是高铁迅猛发展的一个最大动力,要说他们是为了中国的技术发展,为了国防,怎么也不能让人信服,高铁就算比飞机跑得快,当美国人打来的时候,高铁的技术也不会帮上什么忙!就算俄国人东进,南下,高铁也不会比普通铁路有多大的优势!真该认真思考一下铁道部有独立存在的必要吗?

高铁发展和航空发展的比较(一)高速铁路的建设与投入运营,在方便人们出行、加快地区间物流发展的同时,也给民航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下面从七个方面进行比较。1)运行速度对比 高铁―――中国主要高铁的列车最高速度将从350公里/小时降至300公里/小时。航空―――民航客机的速度一般为900公里/小时。在短途线路中,乘坐高铁与飞机所花费的时间差并不明显,但更为低廉的票价却让高铁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所以,高铁与航空相比优势不在于速度,而是在于它的性价比更高,并且相对快捷。2)运输能力对比 高铁―――载客和 载货量大,车次多,成本较低廉。航空―――载客和载货量有限,航班班次少,成本较昂贵且难以控制。在运输能力的对比上,高铁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尤其在短途线路中,高铁对航空的“杀伤力”巨大。2010年2月6日,郑西高铁开通运营。同年3月25日,郑州至西安航班全部停飞。3)覆盖范围对比 高铁―――截至2010年底,国内开通了17条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达8358公里,居世界第一位。航空―――截至2010年底,我国共有定期航班航线1880条,按不重复距离计算的航线里程为276.5万公里;通航国家达54个。就覆盖密度来说,高铁更胜一筹。就覆盖面积来说,航空则要更强。从长远来看,航空业发展空间则更为广阔。截至2010年底,我国共有颁证运输机场175个,仅比2009年增加9个,而且我国机场的分布密度不均,多在东南沿海的大中型城市。4)安全系数对比 高铁―――安全系数高,安检较严格。航空―――安全系数较高,安检非常严格。众所周知,铁路算得上是最安全的运输方式。高速铁路由于在全封闭环境中自动化运行,又有一系列完善的安全保障系统,所以其安全程度是任何交通工具都无法比拟的。相对于高铁,航空的安全系数要低。由于飞机的操作难度大,对驾驶员的要求格外严苛。最可怕的是,飞行过程中一旦出现事故,其对生命财产的影响是巨大的。5)价格对比 由于高铁建设高昂的成本,其票价必然要高于普通列车,但相对航空还是存在价格优势。6)稳定性对比 高铁一般不受恶劣气候条件的限制,规律性很强;而航空运行则受到天气、航路、管制等诸多因素影响,运行稳定性不及高铁。7)舒适度对比 高铁———列车上提供饮食,需要自己购买。饮水免费,噪音小,波动小,乘坐较舒适。可以随便使用手机、互联网。不受天气影响,按点走,按点到。飞机———饮食和饮料都有保障。但是噪音较大,长时间乘坐耳朵压力很大,不方便走动,腿的压力也很大。身体不好的人,乘坐会觉得不适。起飞和降落不适感强烈。不能用手机,不能上网。受天气影响大,时间不能保证。总的来说,航空公司运营时间较长,并且一直非常重视提升品牌服务工作,服务水平相对高铁来说更成熟。 (二)前面我们从七个方面比较了高铁和航空的发展,下面我们从旅客的角度对比一下高铁和航空的发展。1)旅行费用和时间我们从旅客的角度来看待价格。对于一般旅客,时间和费用是其决定选择出行方式的最基本要素。旅客希望旅行成本越低越好,最佳情况自然是时间和费用同时降低,而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旅客只好在两者之间权衡,结果是价格敏感旅客“花时间省钱”;时间敏感旅客“花钱买时间”。以往航空的最大优势在于时间,而如今的确面临着挑战。以600公里左右的行程来进行对比。航空所需要的时间大约是210分钟,而350公里级高速铁路所需要的时间大约是220分钟。两者已经相差无几。

我也在写,是王老师让你写的吗?

引言高速铁路既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50公里以上的铁路系统。高速铁路除了在列车在营运达到速度一定标准外,车辆、路轨、操作都需要配合提升。国内外高铁现状以及高铁特点简介1964年,日本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东海道新干线,并以时速210km/h投入商业运营。由于修建高速铁路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高速铁路的辉煌业绩深受世人瞩目,法国也及时发展了独具特色的可能是目前唯一没有任何盈利色彩而享誉世界的法国产品TGA高速技术,并在1981年率先建成西欧第一条高速铁路。从此TGV一直牢牢占据高速轮轨的速度桂冠,目前的纪录是2007年创下的578.4 公里/小时。欧洲有关部门做出的长远规划是到2015年,全欧高铁铁路总长达到3万公里,其中新建段9100公里,约占30%。 紧接日法之后,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都相继修建了高速铁路。并且德国研制独自的ICE(Intercity-Express)机车,美国研制了具有美国特色的Acela。从1972年以后,又相继出现了磁悬浮和摆式列车,而其中的摆式列车由于其性价比较高,有可能是一种在大规模成熟铁路网基础上完成提速的高速铁路技术。 我国的高速铁路研发及建设均起步较晚,但是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从2008年8月1日我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到之后的武广高速铁路、郑西铁路等高速铁路的开工建设及投入运营,我国高铁建设一直得到国家大力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特别是在过去两年,我国多项高铁建设项目开工并建成投产,宁波~台州~温州、温州~福州、福州~厦门等客运专线相继建成通车,特别是世界上里程最长、时速350公里、全长1068.6公里的武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成为中国高速铁路的又一里程碑。 高速铁路在不长的时期内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发展势头,根本原因是基于轮轨系的高速技术充分发挥了既先进又实用的特点,特别是在中长距离的交通中的独特优势。实践表明,高速铁路已是当代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象征。高速铁路虽然源于传统铁路,但借助于多项高新技术已全面突破常规铁路的概念,已形成一种能与既有路网兼容的新型交通系统。同时高铁还具有一些其他列车无法比拟的优点:(1)输送能力大:目前各国的高速铁路几乎都能满足最小行车间隔4分钟及其以下(日本可达3分钟)的要求。(2)速度快:法国、日本、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高速列车的最高运行时速分别达到了300公里、300公里、280公里、270公里和250公里。如果作进一步改善,运行时速可以达到350~400公里。(3)安全性好:高速铁路由于在全封闭环境中自动化运行,又有一系列完善的安全保障系统,所以其安全程度是任何交通工具无法比拟的。(4)受气候变化影响小,正确率高:高速铁路全部采用自动化控制,可以全天候运营,除非发生地震。由于高速铁路系统设备的可靠性和较高的运输组织水平,可以做到旅客列车极高的正点率。(5)方便快捷:高速铁路一般每4分钟发出一列车,日本在旅客高峰时每3分半钟发出一列客车,旅客基本上可以做到随到随走,不需要候车。(6)能源消耗低:如果以“人/公里”单位能耗来进行比较的话。高速铁路为1,则小轿车为5,大客车为2,飞机为7。(7)环境影响好(8)经济效益好:高速铁路投入运行以来,倍受旅客青睐,其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开通后仅7年就收回了全部建设资金,自1985年以后,每年纯利润达2000亿日元。德国ICE城市间高速列车每年纯利润达10.7亿马克。法国TGV年纯利润达19.44亿法郎。实例分析2.1 沪杭高速铁路布局及运营现状简介 沪杭城际高速铁路,连接上海与杭州,是中国“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络中沪昆客运专线的一个组成部分。该工程连接上海、杭州两大城市,由上海虹桥站引出,经松江南-----金山北-----嘉善南-----嘉兴南-----桐乡-----海宁西-----余杭南引入杭州东站,并通过联络线与上海站、杭州站相接,正线全长160公里,其中87%为桥梁工程,全线设车站9座。采用国产“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列车,全程持续运营速度为350公里,最高运营时速为380公里。工程自2009年2月26日动工,2010年10月26日正式通车营运。 由于沪杭高铁采用的日本新干线道版运用一种新的轨道施工技术,轨枕本身是混凝土浇灌而成,路基不用碎石,铁轨、轨枕直接铺在混凝土路上。采用这种施工技术,列车在行驶中即使遇到弯道也不用减速。致使沪杭高铁运行最高时速达到416.6公里,继续刷新世界铁路运营试验的最高时速。

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论文

中国高铁在不断自我完善的同时开始走出国门、冲向世界。目睹中国高铁建设的飞速发展,国人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感受到了高铁带来的明显优势:高速、安全、舒适。如诗:“两条铁路贯九州,谈笑之间万里游。未来交通开先河,独一无二惊全球”。中国铁路中国铁路是中国境内的一种交通运输形式,为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在中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中国铁路始建于清朝末年,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截止2020年8月,中国高速铁路总里程达3.6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并且全国铁路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60%和70%,分别位居世界第二位和第一位。

一、宏观视角的总体史式审视 将近代中国铁路作为一个整体,从某一个侧面来加以研究、审视,这种总体式的史学研究成果不少,其中有论述铁路的作用、影响的,有关于铁路发展方面的,有涉及外债问题的,此乃学界着意的大要所在。铁路的影响:学界在谈及此问题时,强调了三个方面,即城市化、农业、民俗。探讨铁路的城市化作用的文章有两篇:李占才所著《铁路与近代中国城镇变迁》(《铁道师院学报》1996年第5期)、姜益和徐精鹏合著《铁路对近代中国城市化的作用探析》(《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年第7期),两文指出,铁路促进了客货运输,人口流动,市场扩大,经济发展及城市的变迁:一些新兴城镇崛起,一些古城镇的功能发生变化,一些不通铁路的古城镇衰落。关于铁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李占才著有两文:《铁路对近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同济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铁路与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区域化趋向》(《铁道师院学报》1997年第5期)。两文阐述的主体意思是:铁路运输促进了商品流通的扩大,从而也就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区域化倾向的发展,加速了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从民俗角度看铁路的影响,这是较为新颖的探索。这方面李占才之文《铁路与近代中国民俗的嬗变》(《铁道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及《铁路与中国近代的民俗嬗变》(《史学月刊》1996年第1期)认为:铁路引发了民俗心理的更新,导致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的变迁,促使相见礼、婚礼、丧礼等礼仪风尚演变,推动了国人娱乐、纪年、剪辫放足等习俗的进化,尽管民俗嬗变中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现象,但总体而论,是朝着进步、健康的方向发展。 另外,王旭章还著文《走向市场的中国铁路向历史借鉴什么》(《铁道师院学报》1995年第2期),指出铁路当之无愧是市场经济的主动脉,其表现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沿线资源的规模经营,加快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产业的转移,促使统一的全国市场逐步形成和国内外市场的接轨,经济区域化趋势发展。朱从兵著文《铁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广西右江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4期)相对要冷静一些,该文认为:铁路与沿线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向需要的互动关系,铁路对沿线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是以工业为中介的,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铁路建成后还需有正确的政策导向,完善配套的规章制度以及社会经济各部门的密切配合。 铁路发展:包括商办铁路、修筑及管理特色、政府政策、不发展的原因等方面的内容。 商办铁路的研究是学界的弱项,对此问题宓汝成著文(《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上民间创业活动》,《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通过对民间投资铁路史的梳理,得出如下结论:民间资本有投资铁路的意愿,其压抑力量主要来自列强资本,其次才是封建势力;资金匮乏、技术落后不是商办资本铁路不发达的主要原因,二者的因果关系恰恰应该颠倒;商办铁路资本在清政府国有化政策影响下零碎化是历史的倒退。 关于铁路管理问题,芮坤改之文《晚清对官办铁路的管理述论》(《保定师专学报》2002年第3期)厘清了晚清朝廷逐渐将最初由地方大臣管理的“官办”铁路收归朝廷统一管理的过程。对于我国近代铁路的修筑及管理特色,胡正民、李占才著文(《强人筑路以线设局——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特色》,《铁道师院学报》1995年第2期)将之归纳为:强人筑路,以线设局,铁路的修筑及管理权掌握在实力派官僚的手中,因而非常混乱和纷繁。 论及清政府的铁路政策,骆向韶著文(《清政府的铁路政策》,《湘潭师院学报》2002年第6期)将之划分为三个阶段:1863—1889年、1889—1900年、1900—1911年。孙自俭之文《晚清铁路政策的官办与商办之争》(《安庆师院学报》2002年第6期)则主要讨论了官办还是商办的问题。该文指出:经过多年实践,清政府对铁路的认识逐步深化,最终在1911年确立了官办铁路政策,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可行性。 关于铁路干线国有问题,马陵合著文(《论清末铁路干线国有政策的两个促动因素》,《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1期)认为,该政策出台的原因有二:一是盛宣怀建立官僚垄断资本集团的野心,二是立宪派社会舆论宣传的推动。 论述铁路权为外资侵夺的文章有谢撼澜之文《近代列强对中国铁路利权的疯狂掠夺》(《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6期)。探讨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的文章较多,其中归咎于内因的有三篇:祝曙光所著文《近代中日两国铁路发展比较研究》(《贵州师大学报》2000年第1期),尹铁所著《近代中国铁路建设延误原因探析》(《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李文耀、王成林之文《近代中国农民对铁路态度的变化》(《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归咎于外因的有宓汝成所著文《中国产业近代化为什么徘徊不前——以中国铁路的建设和运营(1895—1927年)为中心作一试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铁路外债: 丁永刚在《论近代清政府建设中的外债问题》(《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一文中,将清政府借用外债修铁路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甲午战前、甲午到《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到辛亥革命前。借债筑路符合历史趋向,功不可没,不应片面地认定是“卖国主义”行经。张九洲也著有《论甲午战后清政府的铁路借款》(《史学月刊》1998年第5期)一文,类之。孔永松、蔡佳伍之文《晚清铁路外债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1期)将清政府借外债修路划分为四个阶段:1881年唐胥铁路的修成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到1903年颁布《铁路简明章程》,1903年到1911年5月10日颁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1911年5月10日到10月10日武昌起义;外债的类别有筑路、赎路、路政借款三种;借款抵押有一个从以路为抵向以地方厘金税捐抵押的转变。基于解读近代国人外债观的努力,马陵合著文《经济民族主义的悖论——关于近代中国对铁路外债认识历程的思考》(《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以经济民族主义为概念支撑,道出了外债观中的超经济性质,及其所具有的政治上的功利。否定经济民族主义,有利于理性阐释铁路外债问题。马陵合另著文《略论清季东北铁路外债的超经济特质——以均势外交为中心》(《历史教学》2003年第10期)、《晚清铁路外债观初探——以芦汉铁路为中心》(《史学月刊》2001年第6期),类此。 从外债角度重新审视芦汉铁路的收回,马陵合之文《论芦汉铁路的外债问题》(《历史教学》1996年第5期)认为其意义要打折扣。马陵合之另文《文明排外与赎路情结》(《安徽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也指出:文明排外是20世纪初中国收回铁路利权的基本口号,它较集中地体现了近代国人的赎路情结,文明排外不能解决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维持国权与引进外资的两难抉择。至于《潜流:清季对铁路外债的重新估价》(《江汉论坛》2003年第11期)一文,马陵合的主体意思是:晚清最后几年,收回利权运动趋于式微。而从经济学理角度就债论债,肯定借款筑路的积极作用,逐渐为人注意。只是它的声音是微弱的,难以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同。清季对铁路外债的部分认同,应是近代中国在维护主权与利用外资之间难以取舍的真实体现。在借款模式方面的研究中,马陵合著文《“浦口条件”:近代中国铁路借款模式的变与不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以1908年中国与英、德签定的、以地方税捐为担保而非以路作抵的《津浦铁路借款合同》为研究对象,集中论述了学界忽视的有关条约的运用情况及其如何被弃用等问题。从政策角度研究外债,王致中之文《论晚清铁路外债国家政策的确立》(《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年第7期)认为:晚清铁路外债国家政策的确立,时在甲午战败之后。决策背景为筹筑卢汉铁路,铁路发展定为国家“实政图强”要务,但国库“点金乏术”,商资筹招落空,铁路资金来源仅有外债外资一途。政策要点乃“洋债”由国家铁路总公司统筹,路借路还,以路作抵,拒招洋股,“路权仍属于我”。 二、铁路与地方的区域史式探析 铁路与地方的关系研究,属于个案式、区域式的史学研究。京汉铁路作为晚清时期修筑的第一大动脉,此前学界已予以较多注目,对此,田伯伏从直隶采煤业人手,著文《京汉铁路与直隶沿线近代采煤业的起步》(《河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分析了京汉铁路修建对直隶煤矿业如井陉、临城、磁州等的影响,指出铁路作用体现在运输速度的提高和运费的降低扩大了煤的销售市场,此外,铁路本身就是煤的固定消费者。我国近代的铁路网是以北京为中心的,苏生文著文《晚清以北京为中心的铁路网的形成》(《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1年第1期),针对这一问题做了专题研究,该文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修路风气已经大开,清政府在北方地区修筑了京奉铁路、京汉铁路、京张铁路和津浦铁路四条主干线和一些支线,构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铁路网。 西北铁路发展在近代属于落后地区,有关研究注意到了这一问题。赵志龙著文《近代西北铁路规划述论》(《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认为,从晚清到民国,西北铁路规划经历了一个内容由简到繁,地位由次要到主要的发展过程,西北铁路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任军利著文《铁路与近代陕西的商品经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主要分析了铁路所导致的陕西经济变化。 正太铁路是山西近代第一条铁路,自如雪之文《正太铁路建筑始末》(《广西师大学报》1997年增刊),阐述了该路建设过程中的艰难历程,并指出其对山西经济的影响如下:运输量很大且逐年递增,收益可观屡有盈余,促进了工厂的建立。 滇越铁路对封闭的云南来说,高势能的影响之大可以相象。顾继国、杨金江合著《滇越铁路与云南近代进出口贸易》(《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指出:滇越铁路开通后,云南形成了与世界资本主义相联系的、相对独立于国内市场的云南地方市场。王文成也著文《滇越铁路与近代云南对外贸易——兼谈云南与东南亚间的通道建设和经济技术合作》(《经济问题探索》1994年第1期)做了相似的分析。而张轶群之文《滇越铁路的历史记忆——滇越铁路沿线的近代铁路社区建筑初探》(《小城镇建设》2003年第4期),则以建筑为视点。 广西铁路的发展,绅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此,陈志波著文《绅商与近代广西经济》(《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指出其具体表现有二:首先,从领导力量上看,政府虽然是名义上的领导者,但直接操作各项具体事务的却是绅商;其次,从路款的认集的比例来看,绅商认集的路款占绝大部分。专论龙州铁路的有朱从兵之文《广西龙州铁路筹建始末》(《广西师大学报》1998年第4期)。 南浔路是近代江西第一条商办铁路,杨会清之文《略论南浔铁路兴衰的历史命运》(《抚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分析了筑路过程中在筹款、技术、时局等诸多方面的困难,运营中有关会计制度、股东大会制度等内部管理改革,及对汀西经济产业结构变化的促进作用。 沪宁铁路乃清末最为重要的铁路之一,对此,高志斌、王国平合著《晚清政府借外债修筑沪宁铁路述论》(《江海学刊》2000年第3期)阐释了借外债的原因、经过及民众抵制情形。除了上引文之外,还有其它一些文章,其中有粗涉上海铁路发展的(刘华明:《近代上海地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工具的变迁(1840—1949)》,《史学月刊》1999年第3期),有谈论铁路与晋商兴衰关系的(谢元鲁:《明清北方边境对外贸易与晋商的兴衰》,《四川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有探讨铁路对移民的助力的(周春英:《浅析近代华北移民大规模迁居东北的社会背景》,《荷泽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有研究铁路促进城市发展的(王杉:《简析近代东北城市的兴起》,《辽宁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段光达:《哈尔滨早期城市特点刍议》,《北方文物》1994年第2期;纪凤辉、张翠华:《哈尔滨近代城市的特点与作用》,《黑龙江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有介绍铁路股票的(夏详烈:《清代川汉铁路股票》,《中国钱币》1998年第3期)。 三、关键人物与铁路发展 与铁路发展有关的近代人物主要有李鸿章、张之洞、孙中山、詹天佑、刘铭传、盛宣怀、容闳等。在研究李鸿章与近代铁路的文章中,余明侠所著《李鸿章在中国近代铁路史上的地位》(《徐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论述的较为全面。该文认为,李鸿章在修建铁路问题上的认识,从1863—1867年的短短四年间,经历了严词拒绝、朦胧认识、正确了解和坚决实践等四个阶段。李鸿章不顾谤议丛集,独开风气之先,主张利用西方技术但必须权自我操,初步规划了铁路干路蓝图,执着不渝兴修铁路,于此可知,李鸿章在中国近代铁路史上的贡献是不容抹杀的。此外,余明侠另著有《李鸿章和甲午战争前后的铁路建设——兼论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的新发展》(《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一文,类之。从铁路外债角度研究李鸿章的文章有马陵合之文《论甲午前借债筑路的开启及其困境——兼评李鸿章的铁路外债观》(《安徽史学》2002年第1期)。相形亦肯亦否李鸿章的文章也有一些,如周辉湘之文《李鸿章与中国铁路业的开创》(《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在肯定了李于凇沪铁路谈判中维护国家利益、首倡自建铁路的同时,指出:李鸿章在19世纪80年代中法谈判中及之后的思想开始向出让路权转变,其借债修路思想损害了国家利益。此外,筑路也有发展个人实力的意图。类似的文章有赵东喜之文《论李鸿章与近代中国铁路的兴办》(《河南职业技术师院学报》2000年第1期)、朱从兵之文《李鸿章与中东铁路》(《徐州师大学报》1998年第1期)、《试论李鸿章在中国铁路史上的地位》(《玉林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从总体上研究张之洞的文章有吴剑杰之文《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该文认为,真正能从开发利源以振兴经济的高度认识铁路的近代化价值的,张之洞是第一人,铁路成为他一生最后20年的生命主题。此外,陈晓东也著文《张之洞与晚清铁路》(《铁道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对张之洞发展铁路的贡献作了介绍。具体研究张之洞的文章有朱从兵之文《粤汉路权赎回后张之洞的自建主张与实践》(《广西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吴剑杰之文《论张之洞湖广任内的外才引进》(《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将李鸿章与张之洞联系起来予以研究是有益的探索,这方面的文章有周辉湘所著《李鸿章和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建设论略》(《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研究孙中山与铁路的文章有数篇,之一是朱从兵所著《孙中山对近代世界铁路的认知述论》(《学术论坛》2003年第5期),该文认为:由于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时期美国的铁路建设速度最快,孙中山对近代世界铁路的认知以美国为主。他对近代世界铁路的发展大势、基本成就、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建设与管理体制或经验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认识,其认知水平超出了他以前的中国近代的其他先进人物。之二是冯君之文《论孙中山铁路建设的战略构想》(《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此外,朱从兵另有文《铁路建设与民生主义——民元孙中山铁路建设思想新探》(《学术论坛》2002年第5期)以铁路与民生的关系为视点,来探悉民元孙中山的铁路思想。詹天佑在近代中国铁路史上,如同秋瑾在近代妇女史上一样,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也很值得研究。以往人们多注目于京张铁路的独立筑造,而经盛鸿等则着意于其他方面的内容,其著文《詹天佑与清末民办川汉铁路》(《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詹天佑与辛亥革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指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在中国近代铁路建设中,不仅开创了中国独立造路的奇迹,建成了震惊世界的京张铁路,而且率先支持在20世纪初兴起的民办铁路事业,并亲自主持艰险异常的民办川汉铁路。当清廷在1911年5月颁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后,他勇敢地支持保路运动,进而支持辛亥革命。这是他对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又—伟大贡献。关于刘铭传在台湾修筑铁路问题,陈九如著文《刘铭传与台湾铁路近代化》(《安徽师大学报》2002年第1期)指出:刘铭传从御侮图强的目的出发,力主修筑台湾铁路,妥善解决资金短缺和技术力量不足的难题。台湾铁路的兴筑,便利了台湾的交通,促进了台湾的开发,传播了近代化观念。刘铭传在台湾近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盛宣怀是近代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吕锡生著文《盛宣怀传略》(《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涉及到了这一问题。关于容闳的影响,陈汉才之文《容闳的留学教育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华南师大学报》1998年第6期)主要强调了他对铁路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中国高铁发展历程如下:

20世纪80年代,广九铁路广深段启动电气化改造工程,计划引进摆式动车组列车,提速至160千米/小时,成为中国发展准高速铁路的择优试验线路。

1990年至1991年期间,中国开始高铁技术攻关和试验实践规划,以广深铁路为准高速化改造试点线路,并优先选择在京沪线京津段和沪宁段设计高速铁路。深铁路启动准高速化改造,成为中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工程。

1996年,中国与韩国共同研制高速列车,并在广深铁路上进行试验。

1998年8月28日,广深铁路营运列车最高行驶速度200千米/小时,成为中国第一条达到高速指标的铁路。12月,京沪高速铁路项目出现“传统轮轨技术”“磁悬浮轨道技术”两种互斥争议方案,导致该项目长期搁置,同时也一度左右着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方向。

1999年8月16日,秦沈客运专线开工建设,作为中国第一条轮轨高速动车组的试验线路。

2002年12月31日,上海磁浮列车示范运营线建成,设计速度430千米/小时,为中国首条高速轨道系统。

2003年10月11日,秦沈客运专线全段建成通车,设计速度250千米/小时,为中国第一条高速国铁线路。

2005年6月11日,石太高速铁路开工建设,中国正式进入标准化建设高速客运专线铁路阶段。

2007年1月5日,台湾高速铁路通车试营运,成为中国第一条投用的设计速度300千米/小时级别高速铁路。4月18日,中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启动,部分路段列车最高运营速度250千米/小时,中国铁路开始迈入高速时代。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成为中国内地第一条设计速度350千米/小时级别高速铁路。

2009年12月26日,京广高速铁路武广段开通运营,列车最高运营速度350千米/小时,首次打破中国铁路春运瓶颈,高铁运输在干线铁路上占据重要地位,为中国正式进入高铁时代标志。

2017年12月28日,石济高速铁路开通运营,至此,中国铁路“四横四纵”快速通道全部建成通车。

2010年至2018年期间,中国已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城市群建成高密度高铁路网,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区域之间完成高铁互联互通。

2021年6月17日,据科技日报报道,截至2020年底,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3.79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

1、预备阶段

1998年5月,广深铁路电气化提速改造完成,设计最高时速为200公里,为了研究通过摆式列车在中国铁路既有线实现提速至高速铁路的可行性,同年8月广深铁路率先使用向瑞典租赁的X2000摆式高速动车组。

由于全线采用了众多达到19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和设备,因此当时广深铁路被视为中国由既有线改造踏入快速铁路和高速铁路的开端。

1998年6月,韶山8型电力机车于京广铁路的区段试验中达到了时速240公里的速度,创下了当时的“中国铁路第一速”,是为中国第一种预备型高速铁路机车。

2、过渡阶段

中国铁路高速化的过渡始于1999年兴建的秦沈客运专线,全长404公里,本线于2003年开通运营。

秦沈客运专线是中国铁路第一条客运专线,全长404公里,是中国铁路步入高速化的起点、中国铁路的里程碑式的建设线路,也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1]  2002年,自主研制的“中华之星”电动车组在秦沈客运专线创造了当时“中国铁路第一速”321.5公里/小时。

3、快速铁路

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大气魄绘就了超过1.2万公里“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

同年,中国在广深铁路首次开行时速达160公里的国产快速旅客列车。

广深铁路被誉为中国快速铁路成长、成熟的“试验田”。

2004年至2005年——中国北车长春客车股份、唐山客车公司、南车青岛四方,先后从加拿大庞巴迪、日本川崎重工、法国阿尔斯通和德国西门子引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高速动车组。

2007年4月18日——实施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快速铁路达6003公里,采用CRH动车组。

繁忙干线提速区段达到时速200至250公里。

这是世界铁路既有线提速最高值。

2004年第四次中国铁路大提速起的快速铁路建设引进加创新,攻克了九大核心技术,探索了高铁条件。

扩展资料:

中国高铁不断立下新的科技创新里程碑。

中国正在研发的时速400公里可变轨高速列车,可在世界各地不同轨距和基础设施标准轨制的轨道上运行,满足跨国运输需求,有效提升“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互联互通水平。

此外,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列车将为乘客提供更好的体验;时速250公里以上的高速货运列车也计划于今年底下线。

在高铁建设上,国家保持大规模资金投入,各省市积极进行区域性高铁规划。

高铁科技创新也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

“十三五”期间,国家启动了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将使中国高铁的科技创新能力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高铁是最新行业技术、基础工业技术和新兴技术的集大成者,是一个国家科技能力、工业能力和服务能力的综合展示平台。

随着近年来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高铁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带来许多惊喜。

中国高铁的发展与未来毕业论文

进高铁时代 畅想美好未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梦想,并且每个人都在期待梦想成真的那天。中国高铁人的梦想就是在中国建设世界最好的高速铁路线,让中国的高速铁路成为世界的领跑者,成为全体国人的骄傲。2011年6月济南将进入高铁时代,由济到京3.5小时缩短至1.5小时,至沪8小时缩短为3.5小时,高铁带来的时间效益加速了沿线经济一体化进程,带动着济南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呼啸而过的高铁列车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理念和习俗。《高铁未未来》——我和高铁的故事。高铁即将来到我们身边,融入我们生活,给我们带来别样的享受和体验。高铁是新的交通;高铁是速度的象征;高铁是现代的超越;高铁是未来……高铁和我们会有怎样的故事,高铁又会给城市带来怎样的改变,我们满怀憧憬和期待一起畅想《高铁未未来》。

高速铁路是一项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影响面广、社会效益大的项目,这已经从日本新干线和法国TGV等国外高速铁路的建设中得到证实。目前,我国对修建高速铁路的研究和讨论,大多集中于项目的资金来源、修建的可行性、成本核算,以及可能的运营收益和投资回收期等内部性经济问题,而对其产生的外部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考虑较少。本文以拟建的京沪高速铁路为例,对高速铁路建设的内外部经济进行研究。1高速铁路的内部经济1提高运输能力和经济效益目前,京沪铁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京沪线约占全国铁路总长度的8%,但却负担着全国铁路14%左右的旅客周转量和10%左右的货物周转量。京沪线平均运输密度客运达3000多万人次,货运达8000多万t,分别为全国铁路平均水平的5倍和5倍,已达到客货混用双线铁路运输能力的极限。京沪高速铁路建成后,将从根本上改变京沪通道运能紧张状况。届时,北京—上海旅客列车速度将达到300km/h,全程运行时间只需5小时,单方向年输送旅客可达到8000余万人,形成一条快捷的大能力客运通道。同时,既有京沪线的运输能力也将被释放,其单方向年货运能力达3亿t以上。由于铁路行业具有规模效应,客、货运量的增长将降低铁路运输成本,提高铁路经营利润。在国外高速铁路的经济效益方面,占日本铁路营业里程9%的日本新干线,年收入占铁路总收入的40%。法国TGV东南高速铁路全线开通的第一年即实现盈余。1991年,TGV东南线的客运收入为50亿法郎,纯利润高达19.44亿法郎。经过近10年的运营,TGV东南线的财政收入,已偿还线路建设和高速列车购置的全部债务。2促使运输市场重新分配与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相比,高速铁路在多项技术经济指标中具有明显优势,尤其在速度和价格方面,高速铁路是性价比最好的运输方式。如日本新干线的列车运行时间,从原来的5小时缩短到2小时,旅行速度提高了一倍,票价却比飞机便宜,迫使东京—名古屋航班停运。每小时发1趟列车,全程旅行时间仅2小时的巴黎—里昂TGV高速线,已夺走大部分航空市场。连接伦敦、巴黎、布鲁塞尔的欧洲之星列车,以及巴黎与布鲁塞尔之间的Thalgs高速列车,也夺走了航空的相当部分市场份额。德国ICE高速列车投入运营后,也对航空运输产生巨大压力,汉莎航空公司不得不减价,并逐步把中短途运输让位给ICE。在长途旅客运输方面,高速铁路的安全性和舒适度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高速铁路在各种交通方式的竞争中,能够形成运输市场的重新分配,进一步强化铁路的运输地位。2高速铁路的外部经济1节省时间价值的计算作为基础设施,交通运输业的社会效益远大于其自身的经济效益,其中可计算的旅行时间节约一项,就显示出巨大的社会效益。例如,日本新干线仅旅客由既有铁路改乘高速铁路每年节省的时间价值一项,就相当于修建东海道新干线所需的全部费用。节省时间价值的计算是通过以旅行时间的减少来增加其他活动的时间,再计算其他活动的时间价值而间接得到的,是一种机会成本的计算方法,即计算放弃一种最可能的替代活动所损失的效益。人们的活动一般分为经济活动和闲暇休息游乐活动,因此,计算旅行时间的价值就转化为确定工作时间的价值和闲暇时间的价值,同时考虑将旅行所节约的时间用于工作或用于闲暇的概率。设忽略闲暇时间价值,则旅行时间价值可用式计算:式中:R为旅行时间价值:Q为旅客改乘交通方式的人数:f为年份,r为旅客出行有效利用系数,即为旅客工作出行占总出行的比例,△C为旅客改乘交通方式所节约的旅行时间:P为单位时间价值。R=Q×r×△C×P在公式中计算P是关键,它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等密切相关。一般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越高的地方,旅行的单位时间价值也就越高。1京沪沿线单位旅行时间价值的猜测国民生产总值的猜测。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182321亿元,比2004年增长9.9%,2004年比2003年增长10.1%。假设从2006年一2010年的增长率为10%,利用回归分析猜测201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为30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的猜测。根据猜测的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以2010年全国人口为14亿人计算,可得出201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21429元。京沪沿线单位旅行时间价值的猜测。据计算,京沪沿线人均GDP始终保持在全国人均GDP的2倍左右,设2010年京沪地区人均GDP仍保持这个水平。从历年比值中可以算出均值为0取该值为京沪沿线地区人均GDP与全国的比值,则京沪沿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44786元。目前劳动法规定每周工作时间限时40小时,则一年的工作时间为2000小时,从而京沪沿线单位旅行时间价值约为24元/h。2京沪高速铁路旅行时间效益的计算若仅统计京沪间天天开行的5列一站特快列车的客流,北京—上海的日均直达客流2006年4月份为5506人、5月份为5277人、6月份为4518人。这3个月的日均直达客流为5100人次,若不考虑黄金周及暑期客流的上扬,则一年近1815万人次。根据回归分析,到2010年北京—上海间的直达客流将会达到350万人次。若设北京—上海的运行时间节省为6小时,r取50%,则京沪高速铁路直达客流旅行时间节省的价值为:R=0.035×0.5×6×24=352亿元2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有利于沿线经济发展及技术创新源的产生。在京沪高速铁路沿线,无论是京津塘,还是长三角,都是中国现阶段最发达的经济区之一。京沪沿线地区面积虽然仅占全国的3%,但工农业总产值却占全国近40%。尽管京沪沿线的工业相当发达,但赖以生存的能源却相当贫乏,大部分能源和原材料需要从区外调入。一旦高速铁路投入运营,在客货分线的基础上,货物运输量将会大幅度增加。北京、上海、苏州、南京等城市都是科技力量雄厚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科学技术开发基地。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为沿线技术资源、生产资源和市场间的优化组合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高速铁路本身就是高科技发展的产物,它涉及电子、信息、材料、航空、环保等一系列高新技术领域。高速铁路的建设不仅能提高铁路系统内的知识密集度,而且还将带动一大批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产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促进沿线第三产业的发展。高速铁路建成后,由于旅行时间大大缩短,会产生诱发客流。据猜测,各地区间客流量的诱发率平均为20%—25%。旅客人次的增加,无疑会给沿线的餐饮业、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增加劳动就业机会。高速铁路对劳动就业机会的增加主要表现在:①建设本身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其维护和运营也需要新增岗位与部门;②因高速铁路的建成有助于传统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导致生产的增加,再加上第三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增大就业机会:③高速铁路的运营可以改善旅行条件,节省旅行时间,提高地区的通达性,从而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外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有助于减小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一个国家或者大范围的区域往往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等原因形成不均衡的区域发展特征,全国性高速铁路网或跨区域的高速铁路可以使不同地区的核心城市连接更加紧密,从而促进经济交流、产业扩散,以及人员和技术的交流,为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高速铁路不仅能扩大运输能力、降低运输成本、节省旅行时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且还能节约资源,减少运输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在法国TGV高速线上,每旅客公里的单位能耗为16g石油当量,而目前许多飞机的平均单位能耗为每旅客公里57g石油当量,同时高速铁路的有害排放物比飞机要小得多。由此可见,高速铁路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

浅议高铁的局限性及及其发展趋势论文

随着近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已经从以前的局部城市问题逐步变成影响全局的全国性大问题,而且是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更可能成为未来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依据常规思维,解决中国交通问题需要依靠高速铁路包括高速动车和磁悬浮列车,因为中国人口众多,污染严重,资源紧张,唯有发展高铁这种大型公共交通才能根本解决中国的交通问题。可是经过大量研究和探寻,得出的结论只好相反:高铁绝对不可能是中国未来的主要交通工具,但可能会作为一种辅助的交通方式长期存在,原因如下:

高铁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全国性二维地面交通网

高铁修建费用非常昂贵,维护费用更高,在中国修成纵横交错的高铁网不仅经济上不现实,技术上也不可行。修建高铁网的费用足可以让中国整个经济破产,完全失去建高铁的经济意义,也就是说中国未来不可能以高铁作为主要交通工具。

高铁系统不具有可扩张性(也是高铁最致命的缺点)

高铁系统一旦建成,不但可维护性差,也不具有扩张性。比如要把新型的A城市并入高铁网,要打通从A城市到另外一百个城市的交通就需要修建另外一百个高铁线,所以完全不可行。相比于航空系统,只要在A城市增加一个机场,就自动形成了从A城市到另外一百城市的航线了;而对于高速公路系统,只要修建到一条从A城市到最近的高速公路网入口的高速公路线,就解决了从该城市到达其他一百个城市所有线路问题了。究其原因,高铁运输是一维的点到点的运输系统,两条高铁线只要起点终点不同,就无法并轨。相比之下,高速公路网是真正的二维系统,两条高速公路线只要距离很近而且方向一样,就可以并线,省钱省力;而航空系统是完全的.三维系统,航空线空中纵横交错,完全没有限制,除交通管制以外,也没有额外费用。

高铁系统有“瓶颈”效应

高铁不管多快,还是一个点到点的一维运输系统,也就是说高铁运输量受到起点站和终点站最大吞吐量的瓶颈效应限制。如果增加中途停靠站,可以适量减轻瓶颈效应,但会大大增加运行时间,完全失去建高铁本身的意义。相比之下,二维的高速公路网系统和三维的航空系统完全没有单点的瓶颈效应。高铁的瓶颈效应也排除了高铁作为人多地广的中国的未来主要交通工具的可能。

高铁系统不仅浪费能源而且破坏环境

修建高铁系统,不但要毁坏大量的自然环境;而且因为高铁的点到点的瓶颈效应,造成高铁忙时(春运)载不了,闲时没得载的空载空耗能源状况。另外高铁本身费用昂贵,票价过高,也是闲时高铁空载的一个原因,所以广建高铁不仅不会节省能源,也不会保护环境。

高铁作为点到点的大动脉交通工具的有效性

当然高铁也不是一无是处,作为点到点(枢纽到枢纽)的大动脉交通工具应该还是很有效的,比如北京到上海或北京到广州的交通如果应用高铁就会很有效,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作为未来经济发展全面开花的中国,用高铁作为主要交通工具是不可行的。

综上所述,高速铁路系统有很多局限性,不可能在地大物博和经济飞速发展的未来中国广泛采用,但高铁作为局部的点到点动脉运输手段是完全可行,甚至是很有效的。

关于中国高铁的发展与未来的论文

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 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 通过了大学高等教育,似乎论文写作似乎已经不成为问题了。但是,仔细观察大学教育就会发现,就没有专门写作的课程。这就好像是性教育,

国内外高铁现状以及高铁特点简介1964年,日本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东海道新干线,并以时速210km/h投入商业运营。由于修建高速铁路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高速铁路的辉煌业绩深受世人瞩目,法国也及时发展了独具特色的可能是目前唯一没有任何盈利色彩而享誉世界的法国产品TGA高速技术,并在1981年率先建成西欧第一条高速铁路。从此TGV一直牢牢占据高速轮轨的速度桂冠,目前的纪录是2007年创下的578.4 公里/小时。欧洲有关部门做出的长远规划是到2015年,全欧高铁铁路总长达到3万公里,其中新建段9100公里,约占30%。 紧接日法之后,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都相继修建了高速铁路。并且德国研制独自的ICE(Intercity-Express)机车,美国研制了具有美国特色的Acela。从1972年以后,又相继出现了磁悬浮和摆式列车,而其中的摆式列车由于其性价比较高,有可能是一种在大规模成熟铁路网基础上完成提速的高速铁路技术。 我国的高速铁路研发及建设均起步较晚,但是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从2008年8月1日我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到之后的武广高速铁路、郑西铁路等高速铁路的开工建设及投入运营,我国高铁建设一直得到国家大力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特别是在过去两年,我国多项高铁建设项目开工并建成投产,宁波~台州~温州、温州~福州、福州~厦门等客运专线相继建成通车,特别是世界上里程最长、时速350公里、全长1068.6公里的武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成为中国高速铁路的又一里程碑。 高速铁路在不长的时期内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发展势头,根本原因是基于轮轨系的高速技术充分发挥了既先进又实用的特点,特别是在中长距离的交通中的独特优势。实践表明,高速铁路已是当代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象征。高速铁路虽然源于传统铁路,但借助于多项高新技术已全面突破常规铁路的概念,已形成一种能与既有路网兼容的新型交通系统。同时高铁还具有一些其他列车无法比拟的优点:(1)输送能力大:目前各国的高速铁路几乎都能满足最小行车间隔4分钟及其以下(日本可达3分钟)的要求。(2)速度快:法国、日本、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高速列车的最高运行时速分别达到了300公里、300公里、280公里、270公里和250公里。如果作进一步改善,运行时速可以达到350~400公里。(3)安全性好:高速铁路由于在全封闭环境中自动化运行,又有一系列完善的安全保障系统,所以其安全程度是任何交通工具无法比拟的。(4)受气候变化影响小,正确率高:高速铁路全部采用自动化控制,可以全天候运营,除非发生地震。由于高速铁路系统设备的可靠性和较高的运输组织水平,可以做到旅客列车极高的正点率。(5)方便快捷:高速铁路一般每4分钟发出一列车,日本在旅客高峰时每3分半钟发出一列客车,旅客基本上可以做到随到随走,不需要候车。(6)能源消耗低:如果以“人/公里”单位能耗来进行比较的话。高速铁路为1,则小轿车为5,大客车为2,飞机为7。(7)环境影响好(8)经济效益好:高速铁路投入运行以来,倍受旅客青睐,其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开通后仅7年就收回了全部建设资金,自1985年以后,每年纯利润达2000亿日元。德国ICE城市间高速列车每年纯利润达10.7亿马克。法国TGV年纯利润达19.44亿法郎。

关于高铁的战略管理论文范文篇二 武广高铁的经济效应分析 摘 要:在抓住当前高铁对地方经济的影响这一重要经济现象的同时,分析了高铁对三个省区的经济效应。同时,从加强城市建设、发展生态旅游、做好产业布局、强化制度创新、完善交通网络等方面提出了应对高铁经济挑战的对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铁经济;同城效应;辐射效应;产业承接与转移效应 中图分类号:F53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059-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超常发展,极大地带动了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与此同时,以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制造技术和材料科学等为代表的当代高新技术在铁路行业的广泛运用,也使我国铁路运输在高速、重载等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就目前进程而言,高速列车很有机会成为我国高技术装备制造业中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运营里程达1 068.6公里的武广高铁,于2009年12月26日正式运营。在这条目前世界上里程最长、时速最高无砟轨道客运专线正式亮相之时,粤湘鄂三小时经济圈亦正式落成。所谓“高铁一响,黄金万两”,武广高铁带来的经济意义到底有哪些呢? 第一,“同城效应”。根据城市断裂点理论,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们的规模成正比,与其的距离成反比。即大城市的影响和辐射在300公里处有一个断裂点,在这个断裂点上需要产生一个新的城市,才能很好地连接这两个省区的经济。全线长约1 068.8公里,途经200多座隧道。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最高时速394公里/小时,投资总额1 166亿元人民币,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的武广高铁于2009年12月26日正式通车。从武汉到广州只有2小时46分,湘粤鄂三省从此步入了三小时经济圈。 武广高铁线路辐射湖北、湖南两省和珠江三角洲、港澳地区,近年来湖北、湖南两省GDP增长很快,珠江三角洲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港澳地区为特区,经济已经发展成熟。湖北省2009年GDP达12 500亿元,湖南省2009年GDP为12 930.69亿元,而珠三角地区人均GDP更是逼近1万美元。武广高铁南接广、深、港客运专线,可打通“广州―东莞―深圳―香港”强势经济带,这是武广高铁客运发展的客观资源环境与机遇。武广高铁运营里程超过1 000公里,纵贯湖北、湖南、广东三省,沿线大、中、小城市密布。这些省市占全国GDP比重很大,尤其是广东省的GDP约占全国1/8。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开通运营后,所带来的高铁效应将更为显著,不仅会大大缩短沿线城市间的时空距离,而且可以使华中与珠江三角洲、港澳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和交流更加密切。对于珠江三角洲经济从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向资金密集型现代工业转化,“泛珠三角”区域各省区经济结构互补,促进鄂湘粤及周边地区的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物流瓶颈,与长三角和环渤海形成鲜明的对比,珠三角经济圈缺乏庞大的经济发展腹地。随着武广高铁开通,这一状况将获得极大改善。对广东而言,其经济发展腹地得以真正向湖南、湖北等内陆地区延伸,获得当地巨大的土地资源、人才和市场支持;而湖南、湖北则可因此更加密切地融入泛珠三角,进而联通庞大的海外市场。有专家预测,此前港澳的“前店后厂”经济发展模式将因此发生新的地域转移,形成新的“前店后厂”,广东成为“新店”,湖北、湖南成为“新厂”;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的“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也将跳出广东的地盘而具有新的地域呈现,在粤与湘、鄂三地之间实现新的“双转移”。粤湘鄂三省的经济整合,将使得珠三角在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的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势。 第二,“辐射效应”。“高铁”时代将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以前那种因为交通因素造成区域旅游资源劣势的局面将大为改善,各地会站在同一个旅游交通资源平台上。客观来说,湖南的旅游资源在“武广高铁”沿线这块较大的区域里面,还是具有明显优势的。张家界、凤凰、韶山、岳阳楼、南岳等知名旅游地,在“武广高铁”辐射区域内有很强的品牌优势。以前受交通因素的制约,这些知名景区在吸引珠三角、港澳地区的客流量上,还不如广州附近一个普通名景区多。但“武广高铁”的开通,将沿线的15座城市链接形成串珠状的现代交通构架,其中有3大省会城市,9大地级市,3座县级市。旅游与城市扩张的脚步借着“武广高铁”的开通大步向前,也使湖南旅游业实现“借道超车”,使湖南这些知名景点的比较优势凸显出来,在粤、湘、鄂三省区域中,湖南旅游产业的收益将是最大的。 就湖南郴州而言,长沙、广州对其影响将明显扩大。以旅游为例,2011年7月开展的“红色鄂湘粤、高铁一线牵”活动,给三地旅游带来巨大影响。位于湘粤交界的宜章县,围绕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推介,建设了莽山至宜凤高速的快速通道,完善了县内和景点区内的交通网络,开展了飞驰高铁、壮美莽山、高山对歌等七大主题活动。在高铁的带动下,莽山的旅游十分火爆,带动了郴州的旅游发展。 湖北、湖南两省是中国古代南方文明的代表――楚 文化 的摇篮,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红色革命旅游资源,奠定了发展旅游支柱产业的良好基础条件。湖北、湖南两省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湘西旅游发展与武广高铁运营的关联性更大。港澳旅游在武广高铁乘客消费目的中占到很大的比例,纵观武广高铁沿线,旅游资源消费者成为高铁发展的又一大顾客群,同样能为武广高铁市场发展提供很大机遇。 第三,产业承接与转移效应。高铁的速度冲击,将首先波及客货运业、服务旅游业以及区域产业布局重构。日本新干线的建成,使几个城市连成一片,形成了产业带。同样,中国高铁的发展也使原有的经济圈得以延伸,使大区域之间通过高铁被串联到一块。广东近年提出的“腾笼换鸟”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产业升级的战略。武广高铁的开通拉近了两湖和珠三角的距离,将为湖南、湖北带来千亿产业转移投资,加上房地产、物流等方面的投资,数额可能达到数千亿。沿线的粤北、湖南、湖北各市也纷纷建设新的工业园区。 湖南省政府为郴州承接产业转移量身定做了“34条优惠政策”,并大力推进建设工业园“标准厂房”。湖北的咸宁市也专门开辟了“广东工业园区”,还计划投资20亿元,以咸宁北站为中心打造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新区。 同样,以郴州为例,2009年5月16日,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若干政策措施,简称“先行先试”34条,就是要打造政策洼地,承接产业转移。郴州以此为机遇,围绕将郴州建成“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和“湖南最开放城市”的目标,将在未来5―10年内,把郴州建成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规模,努力使郴州成为全国加工贸易承接示范基地、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基地、江南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华南能源供应基地、湖南视讯数字产业基地。武广高铁的开通运营,加速构建了长三角、珠三角联系的快捷运输通道,也推动了郴州的“两城”建设。据郴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郴州新增加工备案企业15家,电子产业增加值增长160%,装备制造工业增加值增长94.2%,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新进制造业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1%,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8.3%。 武广高铁的运营给我国带来了技术上的一次创新实践,从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到自主研发,体现了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同时,武广高铁对于我国的运输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释放了京广线的运能,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都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同时,武广高铁的运营,使得我国的经济开始由沿海向中部地区转移,这是一次重要的工业转移过程,在这次转移过程中,政府要积极引导,把握这一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机会。在实现我国经济的转型的同时,发展中部经济,实现经济的全区域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春莉.武广高铁冲击波[N].人民政协报,2009-12-15. [2] 张建军.武广高铁助广东产业升级[N].经济日报,2010-05-06. [3] 曹彪.武广高铁对区域物流的影响[J].港口经济,2010,(1). [4] 梁雪松,王河江,邱虹.旅游空间区位优势转换发展机遇的再探讨[J].西安 财经 学院学报,2010,(3). 看了“关于高铁的战略管理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关于高铁的战略管理论文 2. 关于高铁的战略管理论文(2) 3. 关于企业战略管理论文 4. 浅谈企业战略管理论文范文 5. 浅谈企业战略管理

中国高速铁路安全摘要:通过对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稳定的“三大因素”(设备、制度、人员)相互关系的探讨,提出消除影响运输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奠定支撑运输安全坚实基础的要求措施。在施工组织过程中,加强整体协调运转,明确结合部的分工和责任,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的持续稳定。关键词:铁路运输;安全稳定;因素;设备;施工;影响、影响运输安全的“三大因素”维持铁路运输生产所必备的先进技术设备、完善的规章制度和高素质的运营人员是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稳定的“三大因素”。铁路运输企业的设备、制度和人员情况在其安全生产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1)铁路设备对安全的影响。对行车设备的改造施工及故障处理,多数情况需停止信号联锁的使用,要在无联锁的情况下接发列车,操纵台无显示、信号停用、道岔失去联锁,从准备进路、交递凭证、引导接车到区间列车的掌握均由人工来完成,对接发列车安全影响较大。2000年全路发生的17起行车重大、大事故中,有7起(占41.2%)是在施工情况下发生的。设备临时故障是在作业人员无准备的情况下,信号及联锁设备发生变化,一般在水害、雷击、暴风雨雪等自然环境下及设备老化等时,易发生临时故障,对运输安全影响也较大。哈尔滨铁路局每年发生影响接发列车安全的设备故障约1200起。
(2)规章制度对安全的影响。规章制度有遗漏、不严密,与现场实际不符等均会影响运输安全。规章制度不完善的原因主要是:①深入现场实际不够,未能随设备的变化及时修改相应的作业程序及制度;②工务、电务部门不能及时提供相关技术资料,影响车务部门对《车站行车工作细则》的修订、补充和完善,以及有针对性地制定安全防范措施;③没有针对设备的临时变化,及时制定作业办法和安全措施,使作业过程缺乏安全保障。
(3)作业人员对安全的影响。①作业人员对规章制度的掌握或理解有误,影响作业安全;②作业人员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简化作业过程,影响作业安全;③作业人员应变能力差,对突发事件处理不当,影响作业安全。1999年8月2日5:10,哈尔滨铁路局万乐站因3#道岔故障(1—3联动道岔光带和表示灯无显示),影响上行出站信号不能开放,使用路票发车,5:38 Y212次旅客列车进2道停车,值班员确认3#道岔是定位后,对故障的判定和处理不当,误认为1#道岔也是定位状态,5:40列车启动行至信号机前司机发现l#道岔是反位,停车构成未准备好进路发车的险性事故。
综上所述,在设备改造施工及临时故障等情况下,如果规章制度不完善,设备作业人员应变能力差,就会影响运输安全。因此,强化设备、制度、人员及其相互间的协调配合,是确保运输安全稳定的关键。2、强化“三大因素”的协调管理设备是基础、制度是保证、人员是关键,三者是相辅相承、紧密相联、互相制约的统一体;同时,三者只有在动态的变化中保持相对的协调和稳定,安全才有保证,忽视了三者的动态协调与统一,维持安全稳定的支撑就将倾斜。2.1强化施工管理,提高设备质量从运输安全的角度规范施工,施工单位应严格按施工方案给定的时间进行施工;实施施工、验收质量责任追究,避免低标准的重复施工,尽可能减少施工次数;接收部门要严格执行日常维修、检查制度,及时处理潜在的设备隐患,减少设备故障率。在设备发生意外故障后,能在最短时间(查标定时)内到达现场,进行抢修,及时恢复设备的正常使用。2.2跟踪设备变化,完善规章制度(1)制定符合现场实际的规章制度。随时掌握设备变化情况,以及现场设备的特点和性能,及时修订安全防范措施,修订有关规章制度。(2)完善施工与交接、培训制度。施工部门应有对车站技术管理人员(包括接收部门的工电维修部门)和作业人员进行培训的义务和责任,有跟踪、处理使用中发生意外问题的责任,限定最少跟踪时间;接收部门的维修人员要尽快掌握设备特点、性能和处理故障的能力。(3)严格培训上岗制度。(4)制定特殊情况下,接发列车作业标准。哈尔滨铁路局正在研究制定适合本局设备特点的《正常情况下接发列车作业标准》。2.3强化人员素质,执行作业标准(1)强化岗位相关知识的应知应会培训。制定各工种应知必会范围,定期学习、考核和举行技术比武,引进激励机制和岗位轮岗制度。(2)进行事故案例教育,增强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强化作业人员对规章的理解。(3)强化停电、施工、设备临时故障等情况下《接发列车作业标准》的学习,经常进行非正常情况下接发列车和应急处理能力的实作演练,提高非正常情况下的应变处理能力。(4)施工中严格执行登记、消记制度,严格执行单一指挥的原则。把握好威胁运输安全的3个时候:施工开始的时候、施工完了进行调试的时候、设备临时故障的时候。(5)严格管理,造就一批训练有素,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作业标准化的职工队伍。3消除不稳定因素,奠定坚实安全.“三戒”:一戒推诿扯皮。避免各部门的本位主义,相互扯皮、责任不明易产生安全漏洞;二戒信息梗塞。从提报施工方案到施工的全过程,各系统间、系统内部各业务科室间,以及各工种间要强化信息的沟通与联系,避免不了解情况的盲目作业;三戒各自为战。施工中要考虑各系统间的协调配合,互为提供方便条件。“五强”:①强化施工方案的提报和审批。施工部门提报的施工项目、内容、影响范围、施工时间要准确无误;运输部门对施工方案的编制要科学,避免施工中发生意外事件。②强化总工程师室在施工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和权威性。③强化施工协调会的作用。所有与施工有关部门汇报的施工准备、配合事项要形成会议纪要,总工程师室负责督促检查落实,任一方未落实均不能施工。④强化车站对施工安全结合部的控制。根据车站设备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保障措施。重点把握5个环节:影响范围、关键作业、关键岗位、作业程序、达到标准。⑤强化作业标准的执行。各系统要严格执行施工操作规程和作业标准。施工中严把“七关”:①把住施工协调关。涉及多部门、多单位的施工,对结合部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②把住请点关。严格落实施工不行车、行车不施工原则,能纳入“天窗”内的维修作业,一律在“天窗”内进行。③把住现场监控关。监控干部要重点检查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④把住施工试验和列车放行关。施工接近尾声时,施工现场和人员易出现忙乱现象,不完全具备开通条件时,坚决不放行列车。⑤把住施工中行车设备运用和控制关。严禁超范围施工,施工方案中没有涉及的行车设备,一律不准动,特别是不准提前动行车设备进行施工准备。⑥把住非正常情况下接发列车作业关。严把施工中的“闭塞、进路、凭证”三关。⑦把住列车运行组织关。机务、车务部门要认真学习《施工方案》,按调度命令正确出示《运行揭示》,编制《施工明示图》;机车乘务员、运转车长要熟悉施工方案,认真抄录《运行揭示》。铁路是大联动机,须各工种协同作业。随着铁路新技术、新设备的大量采用,加强施工过程中设备、制度、人员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结合部的管理,必能达到自控、互控、他控,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的持续稳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