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对儿童绘本狼外婆的研究的论文

发布时间:

对儿童绘本狼外婆的研究的论文

《狼外婆的故事》

从前山里有个妈妈听说山那边爷爷病了,便要去探望外婆让姐妹两看家。姐姐年纪较大且又聪明,妹妹单纯幼稚。妈妈走后不久,便有一只狼扮作成姥姥的模样来敲门。

姐妹俩都没有见过姥姥的模样,但她记得妈妈对她说的话,让她小心狼到家里来。狼化装成姥姥的声音,狡猾的狼说自己带来了很多的好吃的东西,让姐姐开门,姐姐不相信狼的话,问它声音怎么这么粗。

狼又说自己最近感冒了,声音才变得这样。姐姐又说狼的口很臭,狼说自己得了口腔溃疡,所以才变得这样。姐姐让狼把手从门缝里伸进来看看看,狼用布把手缠住,说自己前天山上砍柴不小心把手让柴刀劈烂了。妹妹见状把门打开,让狼进来。

姐姐拿板凳让狼坐,狼一坐尾巴就被硌痛了。姐姐问狼怎么了,狼说自己得了痔疮,不敢坐板凳,她让姐姐拿来一个空斗。

然后狼坐下,一会儿斗里传来狼的尾巴卜楞几下的响动。姐姐问那是什么,狼又掩饰说自己拿来了野鸽,妹妹一听就急了,赶忙跑过来向狼要,姐姐急忙把妹妹拦住,装作打了一个哈欠,搂著妹妹就上炕睡了。

姐姐在炕的另一头睡下刚一伸脚,感觉触到狼毛茸茸的皮毛。姐姐便问,外婆你的身子怎么这么多毛,狼说自己有风湿病,舅舅给自己做得狼皮袄隔寒气呢。

姐姐听到狼那头被窝里传来咯吱吱的声响,姐姐问狼在吃什么,狼说自己在吃炒豆,姐姐说自己也要吃,狼说小孩子狼吃了爱放屁,不让姐姐吃,姐姐知道狼这时已经吃了妹妹,她寻思自己要怎样逃走。一会儿,姐姐对狼说自己要拉屎,狼说在屋子里拉,姐姐会把屋子熏坏的。

狼只好同意,但又不放心姐姐,她用一条绳子系著姐姐,一头牵在自己手里,这样狼才感觉放心。姐姐出屋后悄悄把绳子系著院子捶布石上,自己爬到院子那颗高大的树上。

狼在屋里等了很久,收回绳子一看方知道上了姐姐的当,气的暴躁如雷。狼出来找到院子里在树上的姐姐,便哄姐姐说不要摔下来。

姐姐说树上凉快,让狼也上来,可狼上不了树,问姐姐怎么才能上树。姐姐告诉狼,就用绳子系著一个筐,她把狼吊上来。狼被吊到半空姐姐就松开了绳子,狼滚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白菜。这时天已经亮了,一个外地货郎摇着手鼓走了过来,姐姐就把狼便成的白菜给了货郎。

扩展资料:

狼外婆:童话中乔装为慈祥外婆的狼。借指善于伪装的恶人。秦牧《说狼》:“正因为豺狼是这样的狡猾,那个‘狼外婆敲门’的故事才会传遍了 欧洲 和 亚洲。”《诗刊》1978年第6期:“叛徒 江青 就像童话里那个狼外婆一样,打着关心少年儿童和儿歌创作的幌子,招摇撞,毒害儿童,扼杀革命儿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狼外婆

狼外婆的故事:

从前,山里住着一户人家。家里就一个妈妈和两个女儿。这一天,妈妈要去女儿的外婆家去。临走前,对两个女儿说:“我今天要去看你们的外婆,晚上有生人来叫门,千万不要给他开”。说完就走了。没想到,这话正好被门外的一个大灰狼听到了。大灰狼心想:这下好了,今天晚上有好吃的了。等到天色刚一擦黑。姐妹俩就把门给关了。

刚把门给关上,大灰狼变成外婆的样子就来了。大灰狼在外面捏着鼻子喊到:“孩子们,快给我开开门,我是你们的外婆。”小女儿一听马上就去开门,姐姐敢紧说道:“慢着,别是大灰狼来了,让它把手伸进来我们看看”。

于是姐妹俩就让它把手从门缝伸了进来。姐姐一摸,感到毛绒绒的,就道,你不是我们的外婆,我们外婆的手上没这么多毛毛“。大灰狼一听,回去把手上的毛刮了下来,又回来了。在门口又大声喊到:”孩子们,快快把门打开,我是你们的外婆“。姐 姐又让大灰狼把手从门缝伸了进来,用手一摸,没毛了。心想,这回不是大灰狼了。于是就开开了门。晚上,她们就睡在一起。

半夜里,姐姐好像听到外婆在吃什么东西,就问,”外婆在吃啥呀,咯嘣咯嘣的响“。大灰狼道:”我在吃花生了“。姐姐道:”给我一些吧,我也想吃了“。大灰狼只好递给姐姐一些,姐姐接在手里感到不像是花生,却好像是手指头。再一摸床上,小妹不见了。这下她明白了,外婆是大灰狼变的。吃完妹妹,马上就要吃自己了。

这时候姐姐心里好害怕。她心想:自己一定要跑出去,找机会替妹妹报仇。于是,姐姐对大灰狼说:“外婆,我要到外面去尿尿。”大灰狼怕姐姐跑了,就用绳子把她给拴住了才放她出去。姐姐一出门,就敢紧解开绳子拴在了一根柱子上。姐姐找了一把斧子,逃了出来,藏在了一棵大树上。

天明了,大灰狼从家里出来,正好经过大树下。姐姐在树上假装在吃东西。大灰狼问,“你在吃啥呀?”姐姐装着很高兴的样子道:“外婆,我在吃可香的东西了。”大灰狼一听,口水直流,道:“孩子,给我一点吧”。姐姐道:“好呀,你把嘴张开,我给你扔嘴里面”。大灰狼一听,就仰起了脸,张开大嘴等姐姐给它扔好吃的。姐姐用力把斧子砍了下来,正好砍在大灰狼的头上,一下子就把大灰狼给砍死了。

扩展资料

“狼外婆”型故事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吃人的妖怪,狼最多,并且出现过老虎、狐狸、野熊等动物,在华南地区和边境地区还传说“野人外婆”、“老变婆”和“山人婆”等。而比较起来,以狼来装扮外婆,作为一种伪善人的象征,较好地体现了故事中人物性格的社会特点和动物的自然属性的统一,似乎是最恰当的。

“狼外婆”型的故事后来流入朝鲜,成了“日和月的起源”的故事;又经朝鲜传入日本,变成“天赐金锁链”的故事。这两则变异故事,和它的原型大体相同。所不同的是,假扮外婆者,朝鲜几乎都是老虎,日本除了少数是虎和狼外,其余差不多都是山妖婆,住在山中吃人的女妖怪。区别最大的,是故事的后半部分:中国的故事,孩子们逃到楼上,或爬到树上,往往都是用各种办法吓唬吃人的妖怪或是用各样手段消灭它们。

狼外婆是一个童狼外婆是一个童话故事。然狼外婆的故事是一代代中国人的“枕边书”,不但情节紧张有趣,都人物也都各具特色。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细细细品味和学习三个主人公的机敏与智慧,看看他们是如何化险为夷的。

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普遍流传着一个“狼外婆”的故事,而且故事的情节基本雷同,每一个孩子基本上都听过类似版本的“狼外婆”故事:小红帽的故事母亲离家办事时叮嘱孩子们,在她回来之前不要随便开门。母亲在路上遇到了女妖怪,并且被妖怪吃了。女妖通常是狼或者老虎的形象,女妖变成孩子的母亲或者祖母来到门口,孩子们开门。孩子们被“狼外婆”欺打开了门,最后被“狼外婆”吃掉或者孩子们与“狼外婆”斗智斗勇,击败了“狼外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版本是孩子们相约去森林里的外婆家玩儿。在孩子们抵达外婆家时,外婆已经被灰狼吃掉了。灰狼假扮成外婆的样子欺孩子们,打算将孩子们一个个吃掉。最后在好心猎人的帮助下,孩子们一起杀死了“狼外婆”,逃出了魔爪。小红帽这是一个全世界都流行的故事,一般父母都会给8岁以下的孩子讲这个故事,告诫孩子们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在我国关于“狼外婆”的故事有不同的叫法,安徽、江苏、四川、山西、河北、河南、北京等地都将“狼外婆”的故事定性为灰狼吃人。在浙江、福建一带人们叫“粗尾巴野狼”,江苏扬州、南通、淮阴等地叫“秋狐老妈妈”或“秋狐外婆”、“老秋狐”。山东、湖南的一些地方则是“老虎外婆”。内蒙古叫“红眼狐狸”,厦门叫“狐狸精母亲”。浙江嘉善叫“毛腿二婆婆”,浙江台州叫“野人”,浙江永嘉叫“野熊外婆”,四川叫“熊嘎婆”,贵州叫“老变婆”,广州叫“熊人婆”,南宁叫“老婆婆”或者“猩猩外婆”。在德国、意大利、英国、西班牙、俄罗斯、芬兰、波兰等国则叫大灰狼。狼外婆这些“狼外婆”的故事最先出自哪里?为何全世界几乎都有类似的故事传说?中国目前能查得到的最早记录这种类型的故事,出自清朝康熙年间学者黄之隽写的《虎媪传》一书,《虎媪传》中的主角是老虎而不是狼,老虎乔装成为外婆形象吃人,因此最早的“狼外婆”形象并不是狼,而是“老虎外婆”。在上个世纪40年代,老虎外婆的记录占比最大,解放后“狼外婆”的记录才渐渐增多。之所以出现这个改变,专家认为故事中的女妖形象最初应该是源于老虎吃人的现实。但老虎吃人是公开的,不用装成外婆吃人,而且老虎在人们心中是百兽之王,老虎不需要变成外婆吃人,所以老虎变成外婆吃人的艺术不符合生活逻辑。而狐狸、猩猩,虽然狡猾,但都不吃人;而狼既凶残吃人,又阴险狡猾,因此用狼来假扮外婆,最恰当不过了。于是狼外婆就渐渐替代了老虎外婆。《虎媪传》插图那么,狼外婆的最初形象真的是狼吗?狼外婆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纵观所有的“狼外婆”故事,这种野兽的特征是能说人话、会假扮成人,虽然这只是一则童话故事,但童话故事与神话传说一样都是有一定的事实根据的。善于伪装,又喜欢吃人,还能像人一样行走的动物到底是哪种动物呢?在自然界中,老虎和狼显然不能直立行走,更不能装成人的样子。狐狸虽然狡猾,但不吃人,而且狐狸形体比人小很多,不可能假扮成人。最符合“狼外婆”这一形象的生物,只有传说中的野人,理由如下:《山海经 》野人长着人面,善于假扮人:在古籍《山海经·海内经》记载:“有青兽,人面,名曰猩猩。”《周书·王会解》记载,“生生即(野人)若黄狗,人面,能言。”《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枭阳国,在北朐之西,其如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左手操管。”《海内经》记载:“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北山经》载,“狱法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笑则笑,其名曰山挥。”《周书》载,“州靡佛佛者,人身反踵,自笑,笑则上唇掩其面。”如此多的古籍记载表明,野人长着人面,会假扮人,而且很喜欢笑。在神农架房县几百年来的县志记载和传说中,野人会笑得昏过去的记载应有尽有,非常之多。《山海经地图》野人会学人说话,且喜欢吃人和偷小孩:《礼记·曲礼》载:“猩猩能言,不离禽兽。”《水经注》载:“猩猩形若狗而人面,头颜端正,善与人言,音声妙丽,如妇人对语,闻之无不酸楚。”《尔雅》记载:“狒狒如人,披发迅走,食人。”宋代的《夷坚志》记载:“宜州溪洞,近岁产一怪物,状如人,长一丈许。独据野庙寝处,莫测所由来。初惟搏食畜兽,浸浸及人,皆从头至足生啖之,洞丁不胜困苦。”野人还喜欢偷小孩:“邕、宜以西有兽名野婆,黄发、椎髻、跣足、裸形,俨然一媪。上下岩谷如飞。自腰以下有皮盖膝如犊鼻。力敌数壮夫。喜盗人子女,人家知为所窃,则聚邻里人大骂,野婆不胜其骂则挟而还之。”(清·陆祚蕃《粤西偶记》)野人枭阳野人多为雌性,与狼外婆形象符合:“日南有野女,群行不见夫。”(摘自:周密《齐东野语》)“邕宜以西南丹诸蛮,皆居穷崖绝谷,间有鲁兽野婆。”李时珍《本草纲目》载:“今之说猩猩者与狒不相远,云如妇人披发袒足,无膝群行,遇人则手掩其形,谓之野人。”清·陆祚蕃《粤西偶记》载:“邕、宜以西有兽名野婆……其群皆雌”。从对野人的种种特征分析来看,野人最符合“狼外婆”的特征。在历史长河之中,为何野人渐渐演变成了老虎,老虎又演变成了“狼外婆”呢?主要原因在于野人大多出现在南方,有一种可能是当这类故事传到北方之后,人们就用老虎、熊和野狼等经常见到的动物替代了野人,而在南方一些地方依然保留着原始的传说痕迹。比如在广西,至今依然保存着《人熊姑爷》的故事,人熊就是野人。在湖北房县,至今人们依然流传着关于“毛人”的传说。在岭南的广州,人们依然流传着山魈的故事,而在北方则就是“狼外婆”的故事。野人形象数千年来,中国古籍中记载的野人事迹,从《山海经》、《后汉书》、《尔雅》、《本草纲目》到年代最近的民国《房县县志》,刊载的野人多在湖北、四川、云南、西藏、浙江、江西、广西等南方省份。由此可以推测,野人多活跃在南方,北方没有出现过野人,当流行于南方的野人事件传到北方之后,便出现了用老虎、野狼替代野人的情况,“狼外婆”的故事就这样形成了。国外的“狼外婆”故事又是从何来的呢?难道国外也有野人?古今中外对野人的记录几乎都如出一辙,世界上其他地方也发现过野人踪迹,可见这是一个普遍现象。野人事件是“狼外婆”故事的起源,中外的“狼外婆”故事是不是都起源于中国?这个很难考证。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人类社会早期,大量类人类猴的动物遍布地球,并且与人类发生了激烈的斗争,甚至有类人猿捕杀人类、尤其是小孩为食的现象。而这些现象被人类以传说、童话的形式保存下来,形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狼外婆”故事。湖北野人谷世界上存不存在野人?目前还很难断定,但野人事件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从大量古籍来看,历史上的确存在被称之为“野人”的野兽存在,而且量还很大。“狼外婆”的真实身份,极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野人,人类从原始走向文明的过程中,以神话、童话和传说的方式记录下了这个“狼外婆” 的故事。参考文献:张晓舒《中西狼外婆(小红帽)童话的比较》胡芸《多民族狼外婆故事母题浅议》朱文婉《“小红帽”故事原型及其审美流变研究》

儿童绘本的研究论文

绘本教学中开展幼儿生命教育的教学策略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绘本教学中开展幼儿生命教育的教学策略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绘本作为幼儿园生命教育的载体,不仅能够丰富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内容,还能优化生命教育的形式,进而在提升生命教育质量的同时,更加适宜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主要从选择符合幼儿身心特征、具有明确主题、激发亲子情感的方面入手,简要分析在生命教育背景下的幼儿园绘本教学的选择策略。

关键词 :

生命教育;幼儿园绘本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

幼儿园的生命教育主要是引导幼儿探寻生命的本质,使其在认识生命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感知生命和肯定自我。但是,由于生命教育的抽象性,幼儿在理解中难免会出现问题,而通过绘本践行生命教育,以故事的形式引导幼儿展开对生命交流和思考,会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因此,如何选择适合且科学的生命教育绘本就成为了实际生命教育开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一、选择符合幼儿身心特征的生命教育绘本

幼儿园是幼儿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的年龄特点虽差异不明显,但是因年龄产生的身心特征差异和心理需求差异却很明显。因此,在挑选生命教育绘本时,教师不仅要看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还要看是否符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心理需求,进而才能挑选出适合且能够发挥出最大教育意义的绘本材料,为生命教育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例如,幼儿园小班的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又是刚进入幼儿园学习,对幼儿园的环境、教师和同学都比较陌生,进而就会造成部分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出现谨慎、不自信、不自在和不适应的情况。因此,在对小班幼儿开展生命教育时,教师就可以选择《大脚丫跳芭蕾》《小猪变形记》《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等这一类的幼儿生命教育绘本,在趣味故事情节的引导下,在故事主人公勇于探索、乐观自信精神的感染下,使幼儿获得面对生活的勇气与自信,进一步地优化其对自我的认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环境,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全新的生活当中。

二、选择具有明确主题的生命教育绘本

面对当今"鱼龙混杂"的绘本市场,在选择关于生命教育的幼儿绘本教学资源时,教师不仅要选择具有儿童视角、儿童趣味的绘本,更要避免选择"矮化"儿童的绘本,即选择具有明确的教育主题且承认幼儿独立人格和幼儿内心世界的独立价值的绘本,将幼儿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其内心想法,这样才能使幼儿主动参与到绘本的阅读当中,从而实现绘本的教育价值。

例如,在生命教育中关于"生死"的教育看似是一个比较严肃、沉重的话题,但是教师可以借助绘本,利用温暖的感情引导幼儿了解生命的循环,理解生命的真相。就此,教师就可以引入《再见了,艾玛奶奶》这则绘本,以故事和图片的形式带领幼儿了解"艾玛奶奶"人生中最后一年的'时光,感受"艾玛奶奶"面对死亡时的乐观与勇敢,感受"艾玛奶奶"的家人与她共同珍惜人生最后时光的过程,进而使幼儿体会到"死亡"并不可怕,使其获得面对生死的勇气。

三、选择能够激发亲子情感的生命教育绘本

幼儿园时期是幼儿心理成长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不仅需要教师给予幼儿必要的引领与关怀,更需要家长给予幼儿更多的关爱与陪伴。因此,在生命教育中教师要给家长推荐一些能够引起亲子共鸣、激发亲子情感的绘本,进而使家长在陪伴幼儿进行阅读时能够融入情感,引发与幼儿情感交流的同时,使幼儿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

例如,幼儿园阶段的父母大多数都是第一次当父母,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困惑、出现问题,于是教师就可以推荐家长和幼儿一起阅读《狐狸爸爸鸭儿子》这则绘本,使家长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身上对于幼儿的责任。在分享的过程中,幼儿只能给予家长稚嫩的回应或者只会咯咯地笑,但幼儿能够感知到父母的爱,心中"爱"的种子也已在发芽,进而在爱的氛围中,增进亲子关系,引导幼儿感恩遇见,感恩生命。

综上所述,幼儿园幼儿的生命教育不是一个"堆积"的过程,而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积累的过程,借助绘本教学展开幼儿园生命教育,不仅能够给单纯的生命教育增添一些童趣的色彩,还能给予幼儿更多的指引和启发,进而使其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懂得爱人、学会分享、敢于担当,真正实现以绘本为载体的生命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英姿.和孩子在阅读中感悟绘本的生命教育理念-以绘本《小熊的小船》为例[J].山东教育:幼教版,2016(4):30-31.

[2]凌斯嘉.用绘本阅读之匙扣生命教育之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21):49-50.

本文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儿童阅读绘本教育的 论文 范文,语句言简意赅,是篇不错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论文摘要: 绘本是国外备受重视的一种阅读方式,近年来,我国的儿童文学专家方卫平教授、梅子涵教授也一直呼吁让孩子阅读绘本,认为绘本是"人生第一本书"。

论文关键词: 绘本阅读 早教 价值与意义

绘本是以图码为主、语码为辅(甚至完全没有语码),展现低幼儿童视域中的审美世界图景,并能与低幼儿童这个接受主体产生积极的、有意义的互动效应的一种读物。它作为一种以图画为主要表现内容和形式的读物,构图巧妙、造型生动、色彩优美,对于幼儿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其中富含节奏韵律感,幽默诙谐,拟人夸张的语言也符合幼儿语言的年龄特点。而绘本中与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故事情节能够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因此绘本受到了大多数儿童欢迎和喜爱,如果能将绘本广泛运用到早期阅读教育中,培育幼儿阅读的兴趣,帮助其认识图与文的相互关系,为将来的继续阅读活动打下基础。

一、为什么选择绘本阅读?

(1)给阅读一个轻松的起点

图片是一种直观的书面语言信息, 具有图解文字的功效, 因此, 更容易被幼儿接受和理解, 借助于图片经验采用文字配对的方式建立相应的联系, 能达到理解和阅读的效果。读图的过程同时也是幼儿发现探索的过程, 当幼儿在绘本中寻找到画者隐藏在图中的小标志时, 在幼儿跟随着这样的标记继续探索的时候, 幼儿的身心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绘本的图像和文字韵含默契,像呼吸、像音乐、像双打运动员般紧密配合,能让小读者轻松愉快地阅读。

(2)能改变语文教学沉闷的情况

精选的绘本, 图画大都是大师创造的作品, 它们经过时间的考验,虽然已经经历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还能被现在的孩子所喜爱, 而且很多孩子都深受影响。绘本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 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绘本的作者必须在限定的篇幅里把一个故事讲得既清楚又好看。这就要求绘画者在有限的空间里表达出大量的信息, 而图画就可以达到文字所不能达到的作用, 一本好的绘本,能让一个不识字的孩子仅看画面也能"读"出个大意。

(3)增长认知学习

著名艺术家、最了解儿童心理的美术家画的图,他们出色地运用绘画技巧,通过优美的图画来诠释生动的故事,使得绘本既有色彩、线条、构图的美,又有语言、韵律和故事情节的美。图画书的内容包罗万象,举凡天文、地理、历史、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种种常识皆有所描述,对阅历不多,经验有限的孩子而言,它犹如百科全书般,提供各种观察性,思考性与感受性的认知学习经验。

(4)能帮助幼儿找到真善美的钥匙

我们希望孩子能学会感恩和善待别人,这些抽象的大道理不是灌输在幼儿的脑海里, 而是通过在一个个绘本中让孩子慢慢地接受和理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5) 有助于促进儿童品格的健康发展

品格在孩子6岁前就基本成型,6 岁以后只是在以前的基础上加以巩固。对人的一生来说,很多知识都可以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方式来弥补,唯有人格的养成是从小塑造并基本定型的,且定型后很难纠正。因此学前是儿童人格塑造的奠基石,是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最佳时期 。阅读关于优秀品德方面的绘本,儿童与生俱来的模仿能力,会激发并促使他们 向书中的优秀人物学习,在生活中会不自觉以其为榜样并努力向其靠拢。

二、绘本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我一直主张,在孩子合适的年龄段,给孩子读合适的书,不要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更千万不能高估孩子的阅读能力,切忌拔苗助长,因为读书,本身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不要把阅读变成孩子的任务。有一个快乐阅读的基础,那么,好的绘本故事,对孩子的启蒙意义就是巨大的,通过阅读学会的自理能力、逻辑思维以及语言沟通能力都是家长手把手去教所不能比拟的。

儿童的想象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体验获得的,体验越丰富,想象力越丰富。但是我们传统教育的大部分都是文字思考、语言思考 ,很少有图像思考。绘本为儿童养成用图像思考的习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因为绘本最大的特点就是用一系列连贯图画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以图为主,图文 结合,所以阅读绘本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图像概念,提高思考连贯性,丰富想象力 。

孩子在对绘本故事的理解中,强大了自己的内心,并逐渐建立起了她自己的判断标准。因为读了《肚子里的火车站》,孩子懂得了去呵护她肚子里的小精灵们,爱吃蔬菜爱吃水果,啥也不挑食,因为她知道,小精灵们健康她才会健康;因为读了《牙齿大街的新鲜事》,早晚各一次的刷牙从来不需要我去催促,孩子一点也不希望哈克和迪克在她的牙齿里面造别墅,建游泳池;因为读了《点》,孩子的自信油然而生:画画有什么难的,我也会!

还有很多优秀绘本,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例如《小兔波力品格养成系列》,用温暖亲切的小故事生动再现孩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莽撞淘气又温柔善良的小兔波力则教会孩子为人处世的许多道理: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克服恐惧 、如何关爱别人 、如何与人相处等等。只要在阅读时正确指导,就可以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出健全而有魅力的品格 ,搭建好通向社会的桥梁。瑞士马克斯·菲斯特创作的彩虹鱼,通过一条有闪亮七彩鳞片彩虹鱼的经历,告诉孩子一些生活的真谛:痛苦与朋友分担,痛苦会减半:快乐与朋友分享,快乐会加倍。该绘本插图采用水墨画技法,融入了中国画的传统元素,鲜活亮丽且富有现代感,画中水的场景,仿佛每个水草都在荡漾、漂浮,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有些绘本还采 用剪纸、 水彩、油画等各种形式绘画,已经成为 一种"综合艺术品",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有意识地让儿童阅读这些优美的绘本,不仅能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欣赏水平,而且能激发儿童创造美的热情,帮助他们步入艺术殿堂,让孩子终身收益。

其实我要讲的绘本最根本的价值是好绘本能抓住孩子的心。

儿童绘本作品研究论文

还需yao吗?

本文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儿童阅读绘本教育的 论文 范文,语句言简意赅,是篇不错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论文摘要: 绘本是国外备受重视的一种阅读方式,近年来,我国的儿童文学专家方卫平教授、梅子涵教授也一直呼吁让孩子阅读绘本,认为绘本是"人生第一本书"。

论文关键词: 绘本阅读 早教 价值与意义

绘本是以图码为主、语码为辅(甚至完全没有语码),展现低幼儿童视域中的审美世界图景,并能与低幼儿童这个接受主体产生积极的、有意义的互动效应的一种读物。它作为一种以图画为主要表现内容和形式的读物,构图巧妙、造型生动、色彩优美,对于幼儿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其中富含节奏韵律感,幽默诙谐,拟人夸张的语言也符合幼儿语言的年龄特点。而绘本中与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故事情节能够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因此绘本受到了大多数儿童欢迎和喜爱,如果能将绘本广泛运用到早期阅读教育中,培育幼儿阅读的兴趣,帮助其认识图与文的相互关系,为将来的继续阅读活动打下基础。

一、为什么选择绘本阅读?

(1)给阅读一个轻松的起点

图片是一种直观的书面语言信息, 具有图解文字的功效, 因此, 更容易被幼儿接受和理解, 借助于图片经验采用文字配对的方式建立相应的联系, 能达到理解和阅读的效果。读图的过程同时也是幼儿发现探索的过程, 当幼儿在绘本中寻找到画者隐藏在图中的小标志时, 在幼儿跟随着这样的标记继续探索的时候, 幼儿的身心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绘本的图像和文字韵含默契,像呼吸、像音乐、像双打运动员般紧密配合,能让小读者轻松愉快地阅读。

(2)能改变语文教学沉闷的情况

精选的绘本, 图画大都是大师创造的作品, 它们经过时间的考验,虽然已经经历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还能被现在的孩子所喜爱, 而且很多孩子都深受影响。绘本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 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绘本的作者必须在限定的篇幅里把一个故事讲得既清楚又好看。这就要求绘画者在有限的空间里表达出大量的信息, 而图画就可以达到文字所不能达到的作用, 一本好的绘本,能让一个不识字的孩子仅看画面也能"读"出个大意。

(3)增长认知学习

著名艺术家、最了解儿童心理的美术家画的图,他们出色地运用绘画技巧,通过优美的图画来诠释生动的故事,使得绘本既有色彩、线条、构图的美,又有语言、韵律和故事情节的美。图画书的内容包罗万象,举凡天文、地理、历史、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种种常识皆有所描述,对阅历不多,经验有限的孩子而言,它犹如百科全书般,提供各种观察性,思考性与感受性的认知学习经验。

(4)能帮助幼儿找到真善美的钥匙

我们希望孩子能学会感恩和善待别人,这些抽象的大道理不是灌输在幼儿的脑海里, 而是通过在一个个绘本中让孩子慢慢地接受和理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5) 有助于促进儿童品格的健康发展

品格在孩子6岁前就基本成型,6 岁以后只是在以前的基础上加以巩固。对人的一生来说,很多知识都可以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方式来弥补,唯有人格的养成是从小塑造并基本定型的,且定型后很难纠正。因此学前是儿童人格塑造的奠基石,是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最佳时期 。阅读关于优秀品德方面的绘本,儿童与生俱来的模仿能力,会激发并促使他们 向书中的优秀人物学习,在生活中会不自觉以其为榜样并努力向其靠拢。

二、绘本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我一直主张,在孩子合适的年龄段,给孩子读合适的书,不要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更千万不能高估孩子的阅读能力,切忌拔苗助长,因为读书,本身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不要把阅读变成孩子的任务。有一个快乐阅读的基础,那么,好的绘本故事,对孩子的启蒙意义就是巨大的,通过阅读学会的自理能力、逻辑思维以及语言沟通能力都是家长手把手去教所不能比拟的。

儿童的想象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体验获得的,体验越丰富,想象力越丰富。但是我们传统教育的大部分都是文字思考、语言思考 ,很少有图像思考。绘本为儿童养成用图像思考的习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因为绘本最大的特点就是用一系列连贯图画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以图为主,图文 结合,所以阅读绘本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图像概念,提高思考连贯性,丰富想象力 。

孩子在对绘本故事的理解中,强大了自己的内心,并逐渐建立起了她自己的判断标准。因为读了《肚子里的火车站》,孩子懂得了去呵护她肚子里的小精灵们,爱吃蔬菜爱吃水果,啥也不挑食,因为她知道,小精灵们健康她才会健康;因为读了《牙齿大街的新鲜事》,早晚各一次的刷牙从来不需要我去催促,孩子一点也不希望哈克和迪克在她的牙齿里面造别墅,建游泳池;因为读了《点》,孩子的自信油然而生:画画有什么难的,我也会!

还有很多优秀绘本,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例如《小兔波力品格养成系列》,用温暖亲切的小故事生动再现孩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莽撞淘气又温柔善良的小兔波力则教会孩子为人处世的许多道理: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克服恐惧 、如何关爱别人 、如何与人相处等等。只要在阅读时正确指导,就可以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出健全而有魅力的品格 ,搭建好通向社会的桥梁。瑞士马克斯·菲斯特创作的彩虹鱼,通过一条有闪亮七彩鳞片彩虹鱼的经历,告诉孩子一些生活的真谛:痛苦与朋友分担,痛苦会减半:快乐与朋友分享,快乐会加倍。该绘本插图采用水墨画技法,融入了中国画的传统元素,鲜活亮丽且富有现代感,画中水的场景,仿佛每个水草都在荡漾、漂浮,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有些绘本还采 用剪纸、 水彩、油画等各种形式绘画,已经成为 一种"综合艺术品",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有意识地让儿童阅读这些优美的绘本,不仅能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欣赏水平,而且能激发儿童创造美的热情,帮助他们步入艺术殿堂,让孩子终身收益。

其实我要讲的绘本最根本的价值是好绘本能抓住孩子的心。

儿童绘本中的动物角色研究论文

孩子非常喜欢去动物园,每天早晨一起床,就嚷嚷着让我们带她去动物园看小动物,需要耐心哄半天才平静下来让我们能安心去上班,之前总因为这件事头疼不已。 直到拥有《与森林动物面对面》这本科普绘本,孩子不再总要求我们带她去动物园了,因为绘本中不但有关于每种森林动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详细介绍,而且插画作者还专门1:1还原了每种森林动物的真实大小。 绘本由德国儿童自然科普图书作者霍尔格·哈格著,绘本中的插画由曼弗雷德·哈格绘制,他们都是家中多个孩子的父亲,通过创作本书,致力于带领孩子们走近动物和自然,为孩子们展现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 有的动物看似形体较小,却食量惊人,简直可以说是非常能吃。比如长得和梅花鹿有些相似的西方狍。 可见西方狍的胃口相当好,它们一般在早晨、中午和傍晚进食,主要吃新鲜的青草、树叶和嫩叶,吃饱后,它们会躺在一个隐蔽的地方进行反刍。 长相甜美可爱的北美浣熊虽然体重还不及西方狍的一半,但是为了在身体里储存足够的脂肪确保顺利过冬,它们会在秋天大量进食,此时增加的重量可以达到其体重的一半。北美浣熊要想增肥十分容易,不停吃吃喝喝就可以了。 别看有的动物身体笨重,奔跑起来速度却非常快,有的动物身形矮小,跳跃起来却非常高,它们的运动能力都远远超过人类。 绘本中常见的棕熊体型较大,拥有着非常强壮的身体,体重可达100-700千克,它用前爪击打对手的头部或颈部,只需一下就能把对手打得晕头转向,可谓力大无穷。 虽然棕熊看起来懒洋洋的,但是它奔跑起来却十分迅速,速度可达每小时56千米,远远超过人类每小时30-40千米的奔跑速度。 相比棕熊而言,狼是极其出色的长跑高手,它们不但耐力十足,而且速度也超级快,可达每小时60千米。 娇小可爱的黄喉姬鼠不但尾巴长得和身体一样长,还凭借大大的后脚掌成为动物中的跳远能手,体长仅6.5-12厘米的它可以跳越80厘米远,相当于人类可以跳到12-14米远的距离。 绘本中共描述了西方狍、大斑啄木鸟、北美浣熊、赤狐等15种森林动物的主要数据、形态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饮食习惯和生长繁殖等内容,这15中森林动物中,最招孩子喜欢的可爱萌主当属狗獾和灰林鸮。 狗獾长着圆圆的小耳朵、黑白竖条纹相间的脸、两只扑朔迷离的黑黝黝的小眼睛,看起来可爱至极,狗獾不仅萌萌的,还是高超的建筑师。 狗獾在地下建造的洞穴宽度可达30米,三层结构,各类房间设计合理,应有尽有,既有用来睡觉的卧室,也有位于出入口附近的厕所,一代又一代的狗獾会接续建造自己的洞穴,所以狗獾的家既有传承感又设计精良,很值得参观。 灰林鸮就是猫头鹰的另一个称呼,它又大又圆的头上镶嵌着两只像黑宝石一样的眼睛,眼睛的大小几乎占了头部的三分之一,有趣的是它的眼睛不能转动,还好它的颈椎比人类多长了7节,脖子可以向后旋转270度,方便它看到周围的事物。 《与森林动物面对面》绘本中,作者既给孩子们科普了15种森林动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等知识,还把这些森林动物与其他动物相比的显著区别进行了重点描述,绘本中栩栩如生的动物精美原像,更是让孩子们感到自己就像站在这些森林动物的对面,它们灵动的眼神仿佛在向孩子们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阅读20课》百度网盘免费下载

链接:

在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阅读理解,小学老师经常给孩子布置的一项学习任务就是“朗读课文”,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老师们往往要求孩子通过读课文,去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等,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绘本,被誉为“最接近哲学的艺术样式”,以其独特的图文表现形式、欢欣愉悦的题材内容,深受儿童和家长的喜爱;同时也以其启人思考的人文命题、多元融合的教育价值,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自2016年中国学生核心素养颁布,绘本的价值和意义又进一步被人们认识并强调,曹文轩教授也在文章中提到:“文学的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针对2-12岁的孩子,绘本用最直观的方式表达了诸如:理解、分享、善良、勇敢等人类普遍的价值与追求。绘本是帮助儿童找到真善美的钥匙,长期沐浴绘本精神营养的孩子,更能够具有积极思考和探究的心理品质,更加坚韧乐观、自信自爱,更能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面对逆境也能更加勇敢。绘本与绘本教育对儿童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当中包括阅读能力的培养、语言能力的提升、智力的发展、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的形成以及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一、绘本对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作用绘本唯美的图画,优美的文字,充满幻想的故事情节,互相交织着构成一个连续的完整的视觉影像。儿童在阅读绘本时,通过观察认识故事中的角色,了解角色的心理活动;通过观察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环境,把握故事情节及发展线索,发现隐匿在画面中的细节和难以用语言述说的精彩纷呈的世界。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孩子对阅读的兴趣,提高了孩子阅读的观察能力,培养了孩子阅读的兴趣二、绘本对于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作用有研究表明,3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对故事产生兴趣并能够理解浅显的故事情节。孩子通过听故事看图书进语言的积累,将语音、文字、词汇、句子等信息输入大脑,并在大脑中形成关联、关系并把这种关联、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三、绘本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儿童在绘本阅读中需要调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综合的思维能力。对于由“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阶段的孩子,借助绘本图画的支持,逐渐学会把零零碎碎的语言和色彩、形状、数量、时间、空间等形象联系起来,建立一个网络的整体世界,从而锻炼相关的能力,从而发展智力。三、绘本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绘本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绘本中的图画不论是抽象画、油画、水彩画、国画,还是抽象派、印象派、写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等,都结合了美术中的色彩、线条、构图,包含着各个时代的绘画风格与表现形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表达,绘本契合儿童发展核心素养所提及的“审美情趣”的目标。同时,绘本作为以文学艺术和美术相结合而形成的图画书,在内容策划上绘本包含对自然、对外部世界探索,对生命、对科学的思考。四、绘本对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意义绘本内容是社会生活的直接或间接反映,绘本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接受和喜爱,最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人文情怀。从多学科融合的视角来看,绘本突破了语文学科的范围,可以延伸到数学、科学、美术、表演、英语等更为广阔的领域。幼儿在阅读绘本时,可以借助绘本故事书扩展自己的知识经验,理解社会规范,获得社会性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五、绘本课程的创新与实施绘本虽好,有效的引导更重要。儿童阅读遵循内在的逻辑和规律,绘本阅读和教学引导不正确,都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儿童在学龄前大量阅读绘本的基础上,某些儿童形成了某种固化的图像思维,导致对于文字阅读产生畏难心理或抵抗情绪,特别是发展到小学中、高年级以后,在长篇文字的阅读上出现一些障碍。读绘本虽有益,却不能只单纯的阅读绘本。从绘本教学的角度来说,传统的绘本课程类型过于单一,仅限于老师讲和学生听,孩子在读完一本绘本后便弃之如履,没有达到绘本教学的目的。在新一代的绘本课程当中,绘本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儿童通过提前预习或课堂阅读进行初步的认知,跟着教师的引导对绘本内容进行精读,一起探索发现绘本中的隐藏情节,对绘本中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探究。新一代的绘本课程不仅仅是讲故事,而是通过故事教学法向语言领域、科学领域、艺术领域、健康领域、社会领域进行延伸,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一门渗透式综合课程。

还需yao吗?

国外对于儿童成长的研究论文

儿童的问题行为的评估及其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 儿童问题行为是国内外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发生率仍在逐年上升。儿童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只有对儿童的各种行为表现做出合理的评佑,才能够有针时性地实施教育计划。本文对儿童问题行为的评佑标准、注意问题和对策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儿童;问题行为;评估;对策

1儿童“问题行为”的概述

“问题行为”(ProblemBehavior)又叫做行为问题,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众多概念,涉及到心理、教育、社会、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但可以概述为:是后天形成的、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有关儿童“问题行为”的分类也众说不一,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七分法等等,但较有代表性的是左其沛先生的分类,他将问题行为分为四种类型:过失型(如迟到、拖欠作业等);品德不良型(如撒谎、偷窃、拦路抢劫、流氓性等);攻击型(如顶撞师长、故意扰乱课堂、发泄、迁怒等)和压抑型(如胆小、孤僻、逃避、消极、自暴自弃等),由于年龄的不同,儿童和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的类型也不同。在儿童期(6岁一11岁),过失型问题行为最多(占77.5%),其他依次是品德不良型(占12.9%)、压抑型(64%)和攻击型(32%)。不同分类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在具体情况下的适用性。而且,不同角度的分类之间也存在交叉现象,因此,没有必要强求统一。此外,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有些具体的行为表现很难严格归人某一个类别中去,也就是说任何分类都难以涵盖所有具体的问题行为。因此,对问题行为的分类只具有相对意义。至于采用哪种分类更合适,还应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情境而定。

2儿童“问题行为”的评估

不同研究者对“问题行为”的含义理解不同,因此对问题行为的评估标准也不同。有学者认为,儿童偶尔表现出来的、轻微的、对学习和生活影响不大的行为不属于问题行为,只有那些在儿童行为中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扰乱性较大、对学习效率影响较严重、需要作耐心和长期教育的行为,才属于问题行为。也有学者认为,由于行为本身就是在正常和不正常间发展的连续体,因此一般儿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行为。

儿童“问题行为”的评估标准虽然没有统一,但可从以下几方面综合考虑:

(1)统计学标准。在普通儿童中,其行为在统计学上显示为常态分布。在常态曲线上,居中的大多数儿童行为属于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也就是说,某儿童行为与其所处年龄阶段的正常状态相比,若明显不同于同龄人的一般行为则可以看作是问题行为。显然这里的“问题行为”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变量,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这种判断方法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例如,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是筛选儿童“问题行为”的常用量表。

(2)发展标准。着重对儿童的个体行为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即与儿童自身行为发展相比,若较长时间存在行为发展上的退步现象,则可能预示着问题行为的出现。

(3)环境适应标准。在正常情况下,儿童的行为是与家庭、学校、社会的合理要求相符的,若严重偏离了行为规范则属于问题行为。

(4)运用有关的规章、制度、条例、守则、规范去进行鉴别,看行为“出轨”的程度。

3儿童“问题行为”评估时应注意的问题

3.1客观性

儿童问题行为评估的客观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实事求是的态度;(2)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即儿童周围社会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和生物条件;(3)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3.2发展性

儿童是有着自己身心发展规律、有巨大发展潜能的、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在评估儿童问题行为时,要用发展的眼光、变化的眼光看儿童,而不能用眼前的表现武断地给儿童下一个发展的结论。

小学阶段的儿童在感知觉方面,他们感知事物时目的性不够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知觉的持续性差,不善于进行分析综合,对事物的主次特点往往分辨不清,时间和空间知觉还比较模糊。在注意力方面,主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所吸引。在思维方面,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不具备思考深层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意志力方面,小学生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易变性,道德情感在发展当中,但仍是狭隘模糊的。所以在小学儿童身上,常出现上学迟到、课堂上不遵守纪律、为一块橡皮与同桌发生打架、偷拿别人物品等事情。

3.3注意区分“问题行为”和“问题儿童”

问题儿童和问题行为是心理学上两个不同的术语。问题儿童是指生理、心理发展异常和品德行为上有严重缺陷的儿童。这类儿童有一系列生理。、心理症状,往往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不遵守社会公认的正常儿童的社会规范,在处理事情、学习等方面与正常儿童有显著差别。间题儿童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会有两种后果:一种是成为精神病性儿童,一种是形成怪癖性格,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社会适应不良,易做出越轨举动,走上反社会道路。

问题行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在提及问题行为时,关注的是行为本身,而不是对行为发生者做出整体评价,也就是说要区分好“问题行为”和“问题儿童”的概念。比如:问题行为可以存在于差生身上,也可以存在于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身上,不能片面地认为问题行为只有在差生身上才会出现。

3.4要多方面搜集信息

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它与儿童自身素质和心理状态,如需要、气质、情绪和性格等有关,也受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制约,如家庭状况、交友情况、社会风气,等等,都可能成为诱发问题行为的因素。因此,对问题行为的分析要从多方面人手,收集社会、家长、各科教师、同学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反映,看问题行为的征兆、环境特点、表现形态,以克服所获信息的片面性。

此外,对问题行为的评估要考虑到行为发生的经常性、表现的稳定性、对他人或自身的扰乱性等因素。对那些暂时的、偶然的、得到及时纠正行为不能列为问题行为,那些经常出现的‘稳定的、对儿童的发展影响较重的、需要一定时间的教育才能矫正的行为,才可以判定为问题行为。

总之,对“问题行为”的评估要慎重,要明确评估的目的不是给有某种问题行为的儿童贴标签,而是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计划,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4儿童“问题行为”的对策

4.1行为矫正法

对于儿童的问题行为,一般比较注重运用行为矫正的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最常见的矫正方法有:

4.1.1正强化法通俗地说就是奖励,在儿童表现出某一良好行为以后,加以奖励,强化所期望的行为,增加以后这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正强化的方法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方法,它可以用于解决儿童的各种行为问题,但在运用中教师应该注意:

(1)选择和分析需要强化的具体行为,确定哪些行为需要奖励,如何避免强化不适当的行为。如,儿童为了得到表扬将家里的钱交给老师;

(2)根据儿童的兴趣。、特点和教育的情境来决定,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强化物,它可以是一种儿童喜欢拥有的东西,可以是儿童喜欢做的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口头称赞、注意和鼓励等;

(3)在时间上,强化应该紧跟在行为表现之后;

4)当期望的行为建立和巩固后,应该逐渐淡化和降低外部的奖励和强化,促进行为的自主性和自控性,弓}导外部他人强化向内部的自我强化转化,这往往是教师容易忽视的。

4.1.2负强化法负强化是指当个体表现出所期望的良好行为时,减少或消除他不喜欢的刺激或情境,以促进该个体以后此种良好行为的出现。例如,对于回家后不认真完成作业的儿童,家长可以先剥夺儿童观看他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权利,一旦儿童能够认真做作业了,就允许他观看有关电视节目。

4.1.3惩罚惩罚是当个体发生不良行为时,通过给予厌恶刺激,或者减少、消除正强化的方法来减少或终止该行为。惩罚虽然可能造成儿童不良的心理影响,受到了一些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批评,但是在家长和教师等实际教育工作中,这仍然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为了有效地运用惩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惩罚的时间一般认为,惩罚的实施越及时越好,如果在儿童不良行为发生后较长的时间后惩罚,效果比较差,这就需要告诉儿童受罚的原因;

(2)惩罚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如果教育者对儿童的同一种不良行为的态度不确定少有时惩罚,有时不管,甚至有时纵容;或者教育者之间(如不同科目的教师、父母)意见不统一,惩罚就难以奏效;

(3)惩罚者同儿童的关系。与儿童情感越密切的人,对儿童实施惩罚的效果越好:这样可以使儿童深刻感受到情感疏远或剥夺带来的不快,并且有恢。复亲密关系的强烈愿望,有利于及时改正问题行为;(4)惩罚和正强化的结合。

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把负强化等同于惩罚,这是不对的。因此,正强化、惩罚和负强化的关系是这样的:正强化是利用奖励来促进良好的行为,惩罚是利用不良刺激制止或减少不良的行为,而负强化是通过减少或消除不良刺激促进良好的行为。

4.1.4示范法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许多行为可以不直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强化或惩罚来建立或消除,而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来学习。教师最好能够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利用电视或多媒体技术,用现场示范、参与示范或角色扮演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榜样或参考,让学生亲眼看一下在某种情境下不同的行为方法及其不同的效果。如有些学生在交往时因为不知道如何行动而出现退缩行为,就可以用示范或角色扮演的方法来进行辅导。

4.1.5认知行为矫正法就是通过矫正间题发生者的思想。、信念、态度和认知风格等来改变个体的行为表现。随着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认知活动,尤其是社会认知活动在行为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有时起着主导作用。研究表明,有品性问题的青少年可能在解释社会交往信息方面有问题,他们更容易把别人的言行看成是敌视的、拒绝性的,因此更容易引发对他人的攻击行为。例如,进人小学后,儿童对其他人的侵犯性行为的动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当他们认为侵犯行为是故意进行的时候,更有可能用侵犯性行为加以报复。

4.1.6行为契约法是指有问题行为的儿童与家长或教师达成一个协议,承诺自己为达到某一目标所实施的基本行为策略。同时又作为矫正评估的工具,以此改变问题行为的一种心理矫治方法。具体实施步骤为:(1)目标选择;(2)目标行为的监控;(3)改变环境事件;(4)建立有效的督促指标;(5)效果巩固。

4.2树立正确的问题行为观

家长、教师除了要掌握问题行为矫正的一般方法外,还应该树立正确的问题行为观,从而科学、有效地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近一年来,国外学者提出。了从生态系统角度来解释学生的问题行为。这种观点认为,学生的问题行为并不是个人的缺点或不足,不少问题行为是学校和家庭中人际交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要减少学生的问题行为,要善于应用生态系统原理来分析和处理问题。具体地说,生态系统原理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技术:

(1)重拟技术。即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做一种新的拟定,把某种往常认为是消极的。、不合情理的行为,拟定为积极的、合乎一定情理的行为。如某学生在课堂上未经老师同意就抢答或插老师和同学的话。对此,一些老师和家长不把它认为是学生在出风头或故意捣乱,而是重新拟定为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思考的表现。如果老师将学生的抢答行为看成是一种消极的问题行为,就容易对学生产生反感、厌恶的情绪,而采取批评、指责、讽刺、挖苦等手段。反之,如果把学生的这种行为看成是积极的行为,对学生就会是另外一种态度和教育方式。

(2)积极动机内涵技术。即把学生的行为动机想象为并非受到某种不好的、甚至很坏的动机的支配,而是受正确良好的动机所支配。例如,上面所举的学生抢答的例子,教师既可以把学生的行为动机看成是出风头和故意捣乱,又可以看成学生是出于喜欢教师,想急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等。经验证明,对于小学生的问题行为,家长和老师少从或不从消极的动机方面考虑,而是多从积极的动机方面去推测,更有利于对他们的教育。

(3)积极功能内涵技术。是指对学生的行为要从积极方面去发现,研究它所产生的结果功能。比如,学生抢答或插嘴的行为,如果从积极的方面去认识,认为学生的这种行为可以提示教师在提问方法上、讲课或组织教学上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起到促进教师进尸步改进提问方法和教学方法的作用,教师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

4.3改变环境

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先天因素包括遗传及母亲怀孕期间的情况,这些因素决定了儿童先天的身心发育状况,是不可控的因素。后天环境因素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生活、学习、娱乐的家庭、学校及社会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的影响,是可控的因素。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形成教育网络,为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良好行为的塑造,营造和谐的环境。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摘 要]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关键词] 文化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差异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由此可见,文化的覆盖面极为广泛,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3)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的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三、社会关系的差异 1.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国,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为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president.) 新中国虽已建立了近六十年,但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核心家庭与四代同堂 美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经济上也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时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 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然而,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四、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过饭了么)?” “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儿啊)?”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 “How do you do(你好)!”“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气很好,不是么)?”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 “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 “Good night(晚安)!” 五、社会习俗的差异——对女性的态度 美国妇女和中国妇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国妇女却有幸能享受许多传统的骑士习俗,尊重妇女的礼节在美国社会随处可见:男士为女士开门;扶女士下车;在马路上,男士走外侧,女士走内侧,以给女士提供保护;女士进餐厅时,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为女士拉开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后,请她就坐。 中国社会对女性的照顾和礼节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专家注意到:汉字中带“女”字旁的有相当一部分含有贬义,如“妖、奸、奴、妒”等。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体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中国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是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P78-81 [2]段连城:美国人与中国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撞击[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P101-105 [3]胡文仲:文化与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P69-72 [4]关士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P57-59 [5]钱 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P112-115

幼儿园论文参考文献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 张石伟. 教师参与园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2] 牛银平. 兰州市公办与民办幼儿园家长教育需求的比较[J]. 当代学前教育. 2010(03)

[3] 陈思帆. 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幼儿园[D]. 华中师范大学 2005

[4] 张向葵,王元,刘佳,郭彦文. 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5] 胡彩云,李志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

[6] 刘晓晔. 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4)

[7] 张文钧.幼儿园全女性组织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8] 刘芳.幼儿园家长工作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9] 林小敏.幼儿园科研活动中园长的道德领导[D].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10] 薛建男.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11] 夏晨伶.幼儿园保育质量评价指标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12] 冷雪姣.幼儿园组织创新气氛现状的调查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13] 冯宝安.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14] 周爱保,马小凤,青柳肇. 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期望:中、日、韩三国之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6(04)

[15] 曾晓东. 供需现状与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经济学分析[J]. 学前教育研究. 2005(01

[1] 李佳.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分析[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2] 陈红. “我”喜欢的幼儿园[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3] 程丽英. 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儿童权利保护问题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4] 亢云洁. 牵着你的手,一起长大[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5] 徐霞. 基于专业引领提高幼儿园集体教学质量的实践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1

[6] 庞敏. 改革开放后西北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政策的演进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7] 严燕华.幼儿园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个案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0

[8] 赵丽. 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2001-2013年)[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9] 高莉. 家庭旅游对儿童的教育价值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王月嘉. 近十年我国学前教育公平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1] 韩婉姝. 兰州市学前儿童父亲父性意识调查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2] 王丽萍. 山西省太原市城区“独一代”家庭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3] 郭猛. 兰州城区大班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0

[14] 孙娓娓. 西北地区农村民办幼儿园家园合作的个案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15] 葛莺芳. 生命化教育视角下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1] 薛建男.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 夏晨伶. 幼儿园保育质量评价指标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3] 冷雪姣. 幼儿园组织创新气氛现状的调查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4] 冯宝安. 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5] 张向葵,王元,刘佳,郭彦文. 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6]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

[7] 胡彩云,李志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

[8]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

[9]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10] 张向葵,王元,刘佳,郭彦文. 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11]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2] Jane King Teleki,Sherry Buck-Gomez. Child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s Among Rural Families[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 2002 (3)

[13] Bernard Spodek. Reform of Chinese kindergartens: the prepar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 1988 (1)

[14] 张丽娟着.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15] 比尔·约翰逊(BilJohnson)着,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6] 潘月娟,刘焱. 美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8(08)

[17] 刘晓晔. 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4)

[18] 邢利娅,白星瑞. 建国后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3)

[19] 薛建男.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0] 冯宝安. 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1] 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出版社,2002,(4):58-112.

[2] 苏婷.让自制玩教具成为“常青树”[N].中国教育报,2004,(6)

[3] 鲍小如.徽州地区举办自制玩具展览[J].安徽教育,1980,(4):40-43.

[4] 谢宁.基于游戏共同体的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9)

[5] 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3

[6] 沈晓燕.幼儿园活动区自制玩学具及其效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5)

[7] 王晓芬.从幼儿教师自制玩具的演变看其教育观的变化[D].学前教育,2005,(12)

[8] 肖岚. 规范提升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发展[J]. 江苏政协. 2011(06)

[9] 戴莉.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我们的对策[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1997(03)

[10] 陈影.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分析[J]. 才智. 2012(34)

[11] 卢云舒.学前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以Y县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7)

[1] 梁龙芳.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2] 丁文婷. 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3] 丁洁. 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4] 张婉莹.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幼教师资补充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5] 丁文婷. 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6] 丁洁. 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7] 杨晓红.幼儿园饮食营养教学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8] 邢羽佳. 兰州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9] 钟映.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贾玉新着.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11] 李振村,庄锦英着.教师体态语言艺术[M].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3

[12] 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M].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13] 张银萍. 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4)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