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对讲机系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对讲机系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单片机到底是什么呢?就是一个电脑,只不过是微型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内部也有和电脑功能类似的模块,比如CPU,内存,并行总线,还有和硬盘作用相同的存储器件,不同的是它的这些部件性能都相对我们的家用电脑弱很多,不过价钱也是低的,一般不超过10元......用它来做一些控制电器一类不是很复杂的工作足矣了。排烟罩VCD等等的家电里面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它主要是作为控制部分的核心部件。单片机是靠程序工作的,并且可以修改。通过不同的程序实现不同的功能,尤其是特殊的独特的一些功能,这是别的器件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做到的,有些则是花大力气也很难做到的。一个不是很复杂的功能要是用美国50年代开发的74系列,或者60年代的CD4000系列这些纯硬件来搞定的话,电路一定是一块大PCB板!但是如果要是用美国70年代成功投放市场的系列单片机,结果就会有天壤之别!只因为单片机的通过你编写的程序可以实现高智能,高效率,以及高可靠性!由于单片机对成本是敏感的,所以占统治地位的软件还是最低级汇编语言(近几年,C语言也开始广泛被应用),它是除了二进制机器码以外最低级的语言了,既然这么低级为什么还要用呢?很多高级的语言已经达到了可视化编程的水平为什么不用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单片机没有家用计算机那样的CPU,也没有像硬盘那样的海量存储设备。一个可视化高级语言编写的小程序里面即使只有一个按钮,也会达到几十K的尺寸!对于家用PC的硬盘来讲没什么,可是对于单片机来讲是不能接受的。 单片机在硬件资源方面的利用率必须很高才行,所以汇编虽然原始却还是在大量使用。一样的道理,如果把巨型计算机上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拿到家用PC上来运行,家用PC也是承受不了的。最常用的单片机为MCS-51,是由美国INTEL公司(生产CPU的英特尔)生产的,89C51是这几年在我国非常流行的单片机,它是由美国ATMEL公司开发生产的,其内核兼容MCS-51单片机。单片微型计算机简称单片机,是典型的嵌入式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 Unit),单片机芯片常用英文字母的缩写MCU表示单片机,单片机又称单片微控制器,它不是完成某一个逻辑功能的芯片,而是把一个计算机系统集成到一个芯片上。单片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相当于一个微型的计算机(最小系统),和计算机相比,单片机只缺少了I/O设备。概括的讲:一块芯片就成了一台计算机。它的体积小、质量轻、价格便宜、为学习、应用和开发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学习使用单片机是了解计算机原理与结构的最佳选择。它最早是被用在工业控制领域。由于单片机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广泛应用,单片机由芯片内仅有CPU的专用处理器发展而来。最早的设计理念是通过将大量外围设备和CPU集成在一个芯片中,使计算机系统更小,更容易集成进复杂的而对体积要求严格的控制设备当中。INTEL的8080是最早按照这种思想设计出的处理器,当时的单片机都是8位或4位的。其中最成功的是INTEL的8031,此后在8031上发展出了MCS51系列单片机系统。因为简单可靠而性能不错获得了很大的好评。尽管2000年以后ARM已经发展出了32位的主频超过300M的高端单片机,直到基于8031的单片机还在广泛的使用。在很多方面单片机比专用处理器更适合应用于嵌入式系统,因此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事实上单片机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处理器,随着单片机家族的发展壮大,单片机和专用处理器的发展便分道扬镳。

在对讲机设计中采用亚音频技术,其目的是避免不同用户的相互干扰,避免收听无关的呼叫和干扰信号。因为它可以在共同信道中制止来自其他用户的话音和信令干扰,故也称为音锁(tone lock)。当对讲机的发射机发送话音信号的同时不断发出亚音频连续信号,经调制后在同一信道发射出去。当接收机收到载波信号和亚音频信号后进行调解。亚音频信号经过滤波器整形输入CPU中进行解码后,与本机预置的CTC-SS码进行比较以决定是否开启静噪电路。只有亚音频码相同时,静噪电路音频输出才能打开,通过扬声器发出声音。如果没有检测到CTCSS信号,或者信号和当前设置不符,则关闭静噪,扬声器听不到声音。本文就此提出一种基于STC12C2052单片机的对讲机加密系统设计方案。1 STCl2C2052单片机简介STC12C2052是宏晶科技推出的STC12系列增强型8051单片机,速度比普通的8051快12倍,具有较宽的操作电压范围。其片上集成:256字节的RAM;15个通用可编程I/O口,可以设置成准双向口/弱上拉、推挽/强上拉、仅为输入/高阻、开漏(复位后为准双向口/弱上拉模式)4种模式;EEPROM功能;2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RC振荡器,在精度要求不高时可以省略外部晶振;独立的片内看门狗定时器。1.1 STC12C2052的PCA/PWM工作原理STC12C2052单片机中的PCA可编程计数器阵列含有一个特殊的16位定时器,它可与2个16位捕获/比较模块相连。每个模块可编程工作在4种模式下,即上升/下降沿捕获、软件定时器、高速输出和可调制脉冲输出。设计时,可将模块0连接到P3.7(CEX0/PCA0/PWM0),模块1连接到P3.5(CEX1/PCA1/PWM1)。由于寄存器CH和CL的内容是正在自由递增计数的16位PCA定时器的值,因此,PCA定时器可作为2个模块的公共时间基准,并可通过编程工作在1/12振荡频率、1/2振荡频率、定时器0溢出或ECI脚的输入(P3.4)。定时器的计数源由CMOD SFR的CPS1和CPS0位来确定。1.2 STC12C2052的PCA脉宽调节模式所有PCA模块都可用作PWM输出。其输出频率取决于PCA定时器的时钟源。由于所有模块共用仅有的PCA定时器,所以它们的输出频率相同。各个模块的输出占空比是独立变化的,与使用的捕获寄存器对EPCnL、CCAPnL有关。当CL SFR的值小于EPCnL、CCAPhL时,输出为低;而当PCA CLSFR的值等于或大于EPCnL、CCAPnL时,输出为高。当CL的值由FF变为00溢出时,EPCnH、CCAPnH的内容将被装载到EPCnL、CCAPnL中,这样就可无干扰地更新PWM。使能PWM模式时,模块CCAPMn寄存器的PWMn和ECOMn位必须置位。由于PWM是8位的,所以可用下式来计算PWM的信号频率:2 PWM调制原理脉宽调制(Pulse WidthModulation,PWM)是利用微处理器的数字输出来对模拟电路进行控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技术,广泛应用在从测量、通信到功率控制与变换的许多领域中。脉冲宽度调制原理

隧道通信施工技术论文篇二 一种深井隧道通信系统 【摘要】 本文介绍一种借助井下隧道铺设的泄漏感应传输线进行无线电通信的收发系统,它可以广泛应用于井下联络和急救,具有很好的社会价值和市场前景。 井下作业常受到塌方、瓦斯爆炸以及迷失方向等威胁,井下通信对提高工效、保证安全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井下通讯是封闭在地下局部环境中,地形复杂,因而电波传播极其困难。主要原因是:矿井巷道的狭窄空间完全破坏了无线电波在地面自由空间的传播规律,且巷道断面多变、表面粗糙,巷道内存在各种电缆线、金属管路和各种金属体机械设备等,进一步改变了无线电波的传播规律,致使无线电波在井巷中自由传播的距离极为有限。以往的系统在使用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为通信距离有限、噪音大、系统传输参数不稳定等。采用无线电泄漏方式进行通信的系统可以大大改善通信状况。使用时持机人通过感应电线通话,对讲机与感应线之间属于无线通讯,感应线感应到的已调频载波信号在感应线中进行有线传输,可以使通信距离达到3km以上。 系统原理与设计 实现井下通信的关键是解决电波传播问题。理论分析和试验表明:在中短波频段,矿井隧道对电波的衰减最大,通信距离最近。在超短波频段,通信距离随着频率升高而增加,电波传播衰减逐渐减小,这是因为在该频段隧道可认为是其波导型通道。而低频段,由于频率低,电缆的传输损耗小(2~4dB/km),因而通信距离大。如果加接中继器,通信距离可继续扩大,因此,低频导引通信系统简单实用、造价最低。综合各种因素,我们把工作频率设定在455kHz。电波借助敷设在井下的泄漏通信电缆在矿井中非自由空间进行传播。也就是说,利用这种泄漏电磁场的存在,通过沿巷道敷设的泄漏电缆使无线电收发信机实现信息交换。因而泄漏电缆为矿井巷道等非自由空间的无线电传播提供了一种类似长天线作用的专用媒介,构成高传输质量的矿井无线电传输通道,是矿井无线电泄漏通信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设计的井下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系统采用单频半双工体制,收发天线共用。由于调频比调幅具有抗干扰性能好、传送信息保真度高、机器设备简单等优点,因而在我们的系统设计中采用调频工作方式。该系统的另一个特点是:455kHz中频载波发生器和调频调制器并不是由通常单一的振荡器、调制器组成,而是利用MC2833单片FM(调频)发射机子系统中的压控振荡器与10.7MHz晶体及相应电感、电容组成的外围电路产生10.7MHz的话音已调信号,送到MC3359射频输入端,而MC3359内置振荡器与外围10.245MHz晶体及相应电容组成的电路产生10.245MHz的信号,于是这两个信号在MC3359内置混频器作用下产生以中频(455kHz)为载波的已调信号。考虑到系统中其它部分电路的功能与一般半双工工作方式的电路基本类似,故不赘述。整个系统的功能框图如图1所示。 系统实现 系统设计上的主要技术考虑:工作频率选定455kHz;通信体制为调频半双工方式;信号传输方式为无线(手持机与井下泄漏电缆间)与有线(井下泄漏电缆传输)混合工作;发射机输出功率不小于2W;手持机相互间能随意通话;接收效果尽量减少噪声;采用0.5~0.8Ah、12V电源供电;对讲机通过井下铺设的泄漏电缆作为感应传输线,使通讯距离能够达到3km。 由于集成元件与分立器件比较起来具有性能稳定、可靠性高、体积小、重量轻,而且价格比较便宜,因此在系统的实现方法上我们首先选用集成元件。所选用的集成元件主要有:MC2833、MC3359、MC34119、455kHz陶瓷滤波器、10.7MHz晶体、10.245MHz晶体;选用的分立元件主要有:低噪声晶体放大管3DG30G、晶体驱动放大管3DK9H、晶体末级功放管C4382A、TTF-2-1中周、电位器、电阻电容,以及拾音器、扬声器等电声转换器。 MC2833是单片FM(调频)发射机子系统,它包含一个话筒放大器、一个压控振荡器和两个辅助晶体管。在其典型应用电路中,我们将其进行改造,使之产生10.7MHz的话音调制信号输送给MC3359的混频输入端;MC3359是低功率的FM(调频)/IF(中频)接收机芯片,它包含振荡器、混频器、限幅放大器、AFC(自动频率控制)、正交鉴频器、运算放大器、静噪电路、搜索控制和沉默开关。同样,我们对其外围电路进行改造,使它产生经过初步放大的话音已调信号(载波455kHz),然后送给下一级功放电路进行放大。此外,系统设计中采用了收发共用MC3359,不仅节省成本和减小体积,而且试验效果也不错;MC34119是主要用于电话(例如扬声器话机)上的低功率音频放大器集成电路,具有可以在低电源电压的条件(最低为2.0V)以最大的输出摆动差动扬声器输出,以及并不需要和扬声器相联的耦合电容等一系列优点。 考虑到末级功放输出的功率可达2W以上,两个末级功放管C4382A产生的热量较多,所以需要对两个管子散热。为了有效散热,我们特意制作了一个大铝板,将两个C4382A功放管安装在这个大铝板上,对其进行散热。同时,这个铝板还起到了将两个收发部分隔开的目的。整个系统的电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 试验结果 试验表明,该系统输出功率达2.4W,效率达50%以上。接收机灵敏度可达2.2mV(-100dBm),而且在无信号输入时,扬声器输出的电流噪声很小。在地面自由空间的通信距离可达100m,井下借助沿隧道铺设的泄漏感应电缆进行通信,距离可达3km。 结束语 455kHz对讲机系统不仅性能稳定,工作可靠,而且生产成本低,容易实现。该项产品的问世,不仅改善了井下通讯条件,而且有利于加强井下安全生产的管理,保证井下工人的人身安全。所以,这项技术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 看了“隧道通信施工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关于隧道施工技术论文 2. 关于隧道施工技术论文(2) 3. 道路桥梁施工技术论文 4. 地铁施工技术论文 5. 盾构施工技术论文

有必要上这儿来吗,去图书馆的数据库,这样类型的文章多得不得了啊

系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首先体测系统设计参考文献要有专著、论文集、报告。2、其次期刊文章,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学位论文,报纸文章。3、最后接下来就这5点内容详细的展开一下具体的格式书写。

旅游网站系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整理的旅游网站系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分享。

旅游网站系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钟灵,旅游电子商务亚洲还要加把劲,中国旅游报,2000-05-15

[2]蔡加珍,刘伟华,关于网络时代旅游业发展,旅游科学,2000-03:14~17

[3]钟海生,中国旅游业信息化发展潜力巨大,中国旅游报,2002-04-19

[4]张俊霞,网络化时代旅游业的变革与重组,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42~44

[5]钟灵,旅游电子商务亚洲还要加把劲,中国旅游报,2000-05-15

[6]张俊,广东能成为旅游业的“信息省”吗?中国旅游报,2002-04-21

[7]钟灵,旅游电子商务亚洲还要加把劲,中国旅游报,2000-05-15

[8]钟灵,旅游电子商务亚洲还要加把劲,中国旅游报,2000-05-15

[9]丁力,旅行社经营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0]李志庄,Ctrip直面“新旅游”,中国旅游报,2000-03-10

[11]蒋国庆,焦芳,成长中的电子商务及其应用,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2]周树青,电子商务情景案例,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

[13]曾强,中国电子商务蓝皮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4]旅游网络的反思,中国旅游报,2002-03-08

[15]Ho, James. Evaluating the word wide web: a global study of commercial sites [J]. 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1997.

[16]方美琪,电子商务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7]王欣,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的现状与路向,旅游管理,2000-05:17~21

[18]张树民,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旅游学刊,2000-04

[19]Robert M K. Towards geographies of Cyberspace,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998(22),3:385~406

[20]杨福强,李骏阳,企业网络营销决策分析,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06:27~29

[21]旅游网络,何去何从?

[22]路子,白翠玲,旅行社网站的性能及其发展态势,地球信息科学,2001-04:63~66

[23]殷建勇,旅游电子商务方兴未艾[EB/OL].

[24]俞晨,互联网与旅游业发展初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2

拓展阅读:基于差异化定制的交互式旅游网站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

[摘要]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旅游网站系统设计与实现是现代化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的宣传途径,在旅游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交互式的旅游网站系统设计与实现需要从用户需求出发,并在差异化定制基础上对其系统进行规划。基于此,本文在差异化定制基础上,研究交互式旅游网站系统设计与实现,立足于差异化定制概念,对旅游网站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进行论述,研究其网站设计框架。

[关键词] 差异化定制;交互式;旅游网站系统;设计与实现

前言:旅游业在我国发展繁盛,但是旅游业的运行模式过于传统,不能在信息化的基础上进行延伸。而旅游网站作为电子商务中的重要成员,其在旅游业中设计与实现备受关注。而交互式的旅游网站设计是一种新型的商业生态链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与旅游业相关的社会服务相互联系,进而将旅游业的整体服务水平提高。本文在差异化定制理念基础上,对旅游网站建立与实现进行研究。

1.差异化定制概述

差异化定制是指通过向用户提供差异性的产品来满足细分市场中用户的实际需求。面对旅游市场中不同用户的细分需求,对旅游市场形式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精确评估,包括从技术的成本与收益方面进行细分。其中定性评估是指,为了满足市场用户的需求来对产品服务进行的性质估量,已通过产品服务的本质改变来实现不同用户的差异性需求。将差异性定制投放在旅游网站设计中,更加的面向用户需求。由于不同旅游用户具有不同需求,那么在旅游网站设计上不仅要体现整体性还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定制,能够满足诸多用户的多种需求。差异性定制主要面向大众,服务细节。

2.旅游网站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2.1数据库需求

旅游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在运营和发展的过程中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较高,旅游网站的建立也要将数据库作为基础,不仅需要收集旅游信息,同时还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和传播,供旅游管理者、旅行社以及消费者使用。可以说建立数据库是旅游网站的第一需求,消费者可以在数据库中检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即迅速又准确,一方面方便了消费者,另一方面有利于旅游信息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另外,旅行社也可以将该数据库作为推广旅游营销计划的平台,这样,旅游信息就不再被封锁起来,而是在全社会中共享,有效提升这些信息的利用率,政府部门也可以根据数据库的变化情况总结未来一段时间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并制定出相应的宏观政策,这对于规范旅企业经营者行为、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系统目标

交互式旅游网站的设计与实现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当前社会形势来看,任何一个产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正处于优化调整之中,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旅游产业将为国民经济做出更多贡献,完善旅游产业的信息化假设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本设计中应用ASP以及数据库开发等先进信息技术,建立一个综合旅游服务平台,其中不仅包括咨询服务,还包括政务服务以及电子商务等,将多个服务领域综合起来,同时发挥每个领域的优势,实现对相关信息的综合管理和利用,制定出更加完善的营销计划,促进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消费者可以直接在系统上了解旅游景点信息,包括食宿价格、近期旅游人次以及评价等,可以对多家旅行社的消费情况进行对比,最终选出自己最满意的,并可以直接在线上报名。系统在正式设计之前,需要对旅游市场开展深度调研,准确掌握旅行社以及消费者的需求,保证前期收集到的资料真实、完整、准确,然后初步确认系统的组织和功能,明确要实现这些功能需要哪些信息技术作为支持,最终利用差异化定制实现这些功能,使该系统同时满足旅游业管理部门、旅行社以及消费者的不同要求。

3.交互式旅游景区网站系统设计

3.1系统框架细化

对旅游网站系统框架进行细化为几个模块,其中包括景点介绍、地图和物品展示等几项基本内容。并对系统功能进行创新拓展,增加了自定义漫游和跨时期景观展示,使旅游网站系统的功能更加丰富和全面。在整个系统框架完全确定之后,再对每一功能区域进行细化,使系统功能更加完整。景点介绍是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介绍景点的实际情况。在旅游网站系统景点介绍功能区域内,能够自动呈现或者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点击寻找,最终呈现出旅游景点的二维界面,通过图片和文字向游客介绍,使其更加清晰的了解和掌握景区的详细信息。

地图的功能能够解决用户在三维场景当中方向感和整体感欠缺的不足,开拓用户的视野范围,提升景区场景的宏观性和简洁性。三维场景搭配二维地图,三维场景当中的任意区域位置都可以通过地图来获得准确的信息。当用户通过旅游网站系统进入某一场景当中时,能够同时为其提供地图作为参考。

物品展示能够将场景当中的物品和相关细节呈现出来,以虚拟旅游产品通过独立窗口来展示实际物品,并具有缩放、旋转等功能,更加清晰的进行观察。用户登录旅游网站系统时,能够通过物品展示功能区查看物品细节。

漫游功能能够让用户通过旅游网站系统进行模拟体验,并从中获得最佳路线。而跨时期景观展示则是向用户展示旅游景区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规划,使用户对景区有了更加详尽清晰的了解。

3.2交互方式分析与交互设计

在旅游景区网站系统框架细化的基础之上,进行交互方式分析与交互设计。对桌面虚拟现实系统的局限性加以考虑,选择合适的交互工具。在虚拟旅游系统当中,以鼠标点击行进,以键盘予以方向控制,但是该系统存在一定的局限,就是会出现漫游的“死角”,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开始采用键盘来点击行进。在系统当中,点击鼠标左键能够点开界面当中的物品,进而呈现文字介绍,通过可缩放的地图来消除虚拟漫游的迷失感。能够通过点击鼠标左右键以及滚动滑轮,缩放、拖拽和旋转相关物品,观察其细节。另外,切换到不同时期的景观场景,也是通过交互方式分析与交互设计来实现的

3.3界面框架以及细节设计

以区域划分式的布局结构对旅游网站界面框架进行设计,将虚拟旅游产品展示作为重点区域,着重于界面的上中部设计,以吸引用户注意,将其作为主展示区域。另外,在文字、图片以及色彩等细节问题的设计上要格外注意,做到协调统一,合理搭配,要符合旅游产品的风格,将信息更加准确的表达,提升用户对产品的认知。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对差异化定制进行概念进行解释,对旅游网站管理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面向其数据库建立需求,制定详细的系统目标。旅游网站需求分析立足于差异化定制理念,建立不同用户需求数据库,为了扩大旅游网站的经济市场进而制定差异化目标。通过对交互式的旅游网络系统进行设计,首先将系统框架进行细化,采取交互式的分析方式,对旅游网站界面框架进行处理。

机器人搬运系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据新华社消息,我国目前已基本掌握了机器人操作机的设计制造技术、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技术、运动学和轨迹规划技术,生产了部分机器人关键元器件,开发出喷漆、弧焊、点焊、装配、搬运等机器人。“九五”期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拥有量约为3500台,其中以点焊、弧焊、喷漆、注塑、装配、搬运、冲压等各类机器人为主,销售额为6.7亿元。据专家对国内542家用户以及汽车、电子电器、工程机械3个行业的部分用户进行的统计分析,就全国而言,弧焊、点焊、装配、喷涂机器人应用的最多;其次是搬运、上下料(冲压、压铸、铸锻、注塑等用的大多是上下料机器人);再次是包装、码垛、拆垛机器人和密封涂胶机器人;其他机器人用量很少。就行业而言,汽车行业以焊接、喷涂、涂胶作业较多,冲压、搬运、装配次之;电子电器行业集中在装配,如华录一家就用了近300台,其次是搬运和喷涂;工程机械行业集中用于弧焊,喷涂其次。此外包装、码垛、拆垛机器人目前主要用于石化、轻纺和烟草行业。据对724家用户的统计分析,大机械行业(机械制造和汽车工业)用户共有467家,占用户的65%;电子电器和邮电通讯业用户有92家,占用户的13%。可见,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在汽车、机械制造等行业。机器人及其自动化成套装备是指以机器人为核心,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媒介,将所有设备连接到一起而形成的大型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及其自动化成套装备的拥有量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机器人及其自动化成套装备已成为目前国内外极受重视的高新技术应用领域。目前,国外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装备已成为自动化成套装备的主流以及未来自动化生产线的发展方向。国外汽车行业、电子和电器行业、物流与仓储行业(企业级)等已大量使用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 从而保证了其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高效。典型的如机器人有大型轿车壳体冲压自动化系统技术和成套装备、大型机器人车体焊装自动化系统技术和成套装备、电子和电器等的机器人柔性自动化装配及检测成套技术和装备、机器人整车及发动机装配自动化系统技术和成套装备、AGV物流与仓储自动化成套技术及装备等,这些机器人设备的使用大大推动了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制造技术的先进性。当前,国外将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装备的共性技术作为重点开发内容:1.大型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开发技术。利用CAX及仿真系统等多种高新技术和设计手段,快速设计和开发机器人大型自动化生产线,并进行数字化验证。2.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制造”技术。虚拟制造技术发展很快,国外几家早期从事仿真软件的开发公司已经推出可进入实用的所谓“数字化工厂”(DMF)商品化软件。国外企业已利用这类软件建立起自己的产品制造工艺过程信息化平台,再与本企业的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和车身产品设计信息平台结合,构成支持本企业产品完整制造过程生命周期的信息化平台。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制造、整定及维护也必须要基于上述信息化平台进行,开展并行工程,实现信息共享,这是最大限度地压缩自动化生产线投产周期所必须的,另外也有利于实现生产线的柔性和质量控制的功能。3.大型自动化生产线的控制协调和管理技术。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实现整条生产线的控制、协调和管理,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竞争力。4.自动化生产线的在线检测及监控技术。利用传感器和机器人技术,实现大型生产线的在线检测,确保产品质量,并且实现产品的主动质量控制。利用网络技术,实现生产线的在线监控,确保生产线安全运行。5.自动化生产线模块化及可重构技术。利用设计的模块化和标准化,能够实现生产线的快速调整及重构。6.生产线快速整定(commissioning time)技术。如建立完整的制造过程信息技术,发展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的离线编程技术、生产线上的机电设备实现网络控制管理技术、关键工位在线100%产品检测技术、先进的生产线现场安装精度测试技术。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机器人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替工人进行一些复杂、繁重的体力劳动,能减轻人们的工作负担。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工业机器人技术论文 范文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工业机器人技术论文范文篇一:《浅谈工业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工业机器人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它可以接受人类指挥,也可以按照预先编排的程序运行,现代的工业机器人还可以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就工业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 应用 工业 1 引言 工业机器人最早应用于汽车制造工业,常用于焊接,喷漆,上、下料和搬运。工业机器人延伸和扩大了人的手、足和大脑功能,它可代替人从事危险、有害、有毒、低温和高热等恶劣环境中的工作;代替人完成繁重、单调的重复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产品质量。工业机器人与数控加工中心、自动搬运小车以及自动检测系统可组成柔性制造系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实现生产自动化。 2 工业机器人的主要运用 (1)恶劣工作环境及危险工作军事领域及核工业领域有些作业是有害于人体健康并危及生命,或不安全因素很大而不宜由人去做的作业,用工业机器人去做最合适。例如核工厂设备的检验和维修机器人,核工业上沸腾水式反应堆燃料自动交换机。 (2)特殊作业场合和极限作业火山探险、深海探密和空间探索等领域对于人类来说是力所不能及的,只有机器人才能进行作业。如航天飞机上用来回收卫星的操作臂;用于海底采矿和打捞的遥控海洋作业机器人。 (3)自动化生产领域早期的工业机器人在生产上主要用于机床上、下料,点焊和喷漆。用得最多的制造工业包括电机制造、汽车制造、塑料成形、通用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等工业。随着柔性自动化的出现,机器人在自动化生产领域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下面主要针对工业机器人在自动化生产领域的应用进行简单介绍。 2.1 焊接机器人 点焊机器人工业机器人首先应用于汽车的点焊作业,点焊机器人广泛应用于焊接车体薄板件。装焊一台汽车车体一般大约需要完成3000~4000个焊点,其中60%是由点焊机器人来完成的。在有些大批量汽车生产线上,服役的点焊机器人数量甚至高达150多台。 点焊机器人主要性能要求:安装面积小,工件空间大;快速完成小节距的多点定位;定位精度高(土0 .25 mm ),以确保焊接质量;持重大(490~980N ) ,以便携带内装变压器的焊钳;示教简单,节省工时。 2.2 弧焊机器人 弧焊机器人应用于焊接金属连续结合的焊缝工艺,绝大多数可以完成自动送丝、熔化电极和气体保护下进行焊接工作。弧焊机器人应用范围很广,除汽车行业外,在通用机械、金属结构等许多行业中都有应用。弧焊机器人应是包括各种焊接附属装置在内的焊接系统,而不只是一台以规划的速度和姿态携带焊枪移动的单机。如图1所示为弧焊机器人的基本组成。适合机器人应用的弧焊 方法 主要有惰性握体保护焊、混合所体保护焊、埋弧焊和等离子弧焊接。 1-机器人控制柜2-焊接电源3-气瓶4-气体流量计5-气路6-焊丝轮7-柔性导管8-弧焊机器人9-送丝机器人10-焊枪11-工件电缆12-焊接电缆13-控制电缆 图1 弧焊机器人系统的基本组成 弧焊机器人的主要性能要求:在弧焊作业中,要求焊枪跟踪工件的焊道运动,并不断填充金属形成焊道。因此,运动过程中速度的稳定性和轨迹是两项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焊接速度约取5~50 mm/s ,轨迹精度约为.2 ~0.5 ) mm;由于焊枪的姿态对焊缝质量也有一定影响,因此希望在跟踪焊道的同时,焊枪姿态的可调范围尽量大。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性能要求,这些要求包括:设定焊接条件(电流、电压、速度等)、抖动功能、坡口填充功能、焊接异常检测功能(断弧、工件熔化)及焊接传感器(起始焊点检测,焊道跟踪)的接口功能。 2.3 喷漆机器人 喷漆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汽车车体、家电产品和各种塑料制品的喷漆作业。喷漆机器人在使用环境和动作要求上有如下特点: (1)工作环境空气中含有易爆的喷漆剂蒸气; (2)沿轨迹高速运动,途经各点均为作业点; (3)多数被喷漆部件都搭载在传送带上,边移动边喷漆。如图2所示为关节式喷漆机器人。 2.4 搬运机器人 随着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物流技术、自动仓储技术的发展,搬运机器人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机器人可用于零件的加工过程中,物料、工辅量具的装卸和储运,可用来将零件从一个输送装置送到另一个输送装置,或从一台机床上将加工完的零件取下再安装到另一台机床上去。 2.5 装配机器人 装配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关资料统计表明,装配劳动量占产品生产劳动量的50%~60%,在有些场合,这一比例甚至更高。例如,在电子器件厂的芯片装配、电路板的生产中,装配劳动量占产品生产劳动量的70 %~80%。因此,用机器人来实现自动化装配作业是十分重要的。 2.6 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 机器人正式进入装配作业领域是在“机器人普及元年”的1980年前后,引人装配作业的机器人在早期主要用来代替装配线上手工作业的工序,随后很快出现了以机器人为主体的装配线。装配机器人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装配生产自动化的进展。装配机器人建立的柔性自动装配系统能自动装配中小型、中等复杂程度的产品,如电机、水泵齿轮箱等,特别适应于中小批量生产的装配,可实现自动装卸、传送、检测、装配、监控、判断、决策等机能。 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通常以机器人为中心,并有诸多周边设备,如零件供给装置、工件输送装置、夹具、涂抹器等与之配合,此外还常备有可换手等。但是如果零件的种类过多,整个系统将过于庞大,效率降低,这是不可取的。在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中,机器人的数量可根据产量选定,而零件供给装置等周边设备则视零件和作业的种类而定。因此,和装配线比较,产量越少,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的投资越大。 3 结束语 工业机器人是以机械、电子、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学科领域的技术为基础,融合而成的一种系统技术;也可说是一门知识、技术密集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化的高新技术。随着这些相关学科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工业机器人技术也一定会到迅速发展和提高。 工业机器人技术论文范文篇二:《探讨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机器人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替工人进行一些复杂、繁重的体力劳动。目前,机器人是一种制造业与自动化设备中的典型代表,这将会是人造机器的“终极”版。它的应用已经涉及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传感器与知识化等多个学科和领域,这是目前,是我国乃至世界高新技术成果的最佳集成,因此,它的发展是与许多学科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以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同时在技术操作中,他也变得越来越标准化、规范化,提高工业机器人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工业机器人发展越来越微型化、智能化,在人类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智能化 应用领域 安全性 随着社会复杂的需求,工业机器人在应用领域中越来越广泛。一方面,工业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代替工人危险、复杂、单调的长时间的作业,例如在机械加工、压力铸造、塑料制品成形及金属制品业等各种工序上,同时还应用于原子能工业等高危险的部门,这已经在发达国家中应用比较广泛。另一方面,工业机器人在其他的领域应用也比较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高了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其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应用的范围已经突破了工业,尤其在医疗业中应用比较好。 一、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机器人,一般指工业上大量使用的可编程机器人及遥控操作机。可编程机器人可根据操作人员所编程序完成一些简单重复性作业。遥控操作机制每一步动作都要靠操作人员发出。1982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装配线上为机器人装备了视觉系统,从而宣告了第二代机器人―感知机器人的问世。这代机器人,带有外部传感器,可进行离线编程。能在传感系统支持下,具有不同程度感知环境并自行修正程序的功能。第三代机器人为自治机器人,正在各国研制和发展。它不但具有感知功能,还具有一定决策和规划能力。能根据人的命令或按照所处环境自行做出决策规划动作即按任务编程。 我国机器人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从“七五”开始国家投入资金,对工业机器及其零部件进行攻关,完成了示教再现式工业机器人成套技术的开发和研制。1986 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开始实施,智能机器人主题跟踪世界机器人技术的前沿,经过几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功地研制出了一批特种机器人。 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于70年代初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70年代的萌芽期,80年代的开发期和90年代的适用化期。 上世纪70年代是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登上了月球,实现了金星、火星的软着陆。我国也发射了人造卫星。世界上工业机器人应用掀起一个高潮,尤其在日本发展更为迅猛,它补充了日益短缺的劳动力。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于1972年开始研制自己的工业机器人。 进入80年代后,在高技术浪潮的冲击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机器人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七五”期间,国家投入资金,对工业机器人及其零部件进行攻关,完成了示教再现式工业机器人成套技术的开发,研制出了喷涂、点焊、弧焊和搬运机器人。1986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开始实施,智能机器人主题跟踪世界机器人技术的前沿,经过几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功地研制出了一批特种机器人。 从90年代初期起,中国的国民经济进入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时期,掀起了新一轮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技术进步热潮,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又在实践中迈进一大步,先后研制出了点焊、弧焊、装配、喷漆、切割、搬运、包装码垛等各种用途的工业机器人,并实施了一批机器人应用工程,形成了一批机器人产业化基地,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我国工业机器人经过“七五”攻关计划、“九五”攻关计划和863计划的支持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工业机器人市场也已经成熟,应用上已经遍及各行各业。 我国未来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重点有:第一,危险、恶劣环境作业机器人:主要有防暴、高压带电清扫、星球检测、油汽管道等机器人;第二,医用机器人:主要有脑外科手术辅助机器人,遥控操作辅助正骨等;第三,仿生机器人:主要有移动机器人,网络遥控操作机器人等。其发展趋势是智能化、低成本、高可靠性和易于集成。 二、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机器人是先进制造技术和自动化装备的典型代表,是人造机器的“终极”形式。它涉及到机械、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人工智能、传感器、通讯与网络等多个学科和领域,是多种高新技术发展成果的综合集成,因此它的发展与众多学科发展密切相关。当今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一是工业机器人性能不断提高(高速度、高精度、高可靠性、便于操作和维修),而单机价格不断下降。二是机械结构向模块化可重构化发展。例如关节模块中的伺服电机、减速机、检测系统三位一体化;有关节模块、连杆模块用重组方式构造机器人。三是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向基于 PC机的开放型控制器方向发展,便于标准化,网络化;器件集成度提高,控制柜日渐小巧,采用模块化结构,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易操作性和可维修性。四是机器人中的传感器作用日益重要,除采用传统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传感器外,视觉、力觉、声觉、触觉等多传感器的融合技术在产品化系统中已有成熟应用。五是机器人化机械开始兴起。从94年美国开发出“虚拟轴机床”以来这种新型装置已成为国际研究的 热点 之一,纷纷探索开拓其实际应用的领域。 总体趋势是,从狭义的机器人概念向广义的机器人技术概念转移,从工业机器人产业向解决方案业务的机器人技术产业发展。机器人技术的内涵已变为 灵活应用机器人技术的、具有实际动作功能的智能化系统。机器人结构越来越灵巧,控制系统愈来愈小,其智能也越来越高,并正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 三、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前景 我国工业底子薄,工业机器人发展一直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虽然我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工业机器人,但是技术力量不足与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对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细分起来,有如下几点: 首先,我国基础零部件制造能力差。虽然我国在相关零部件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无论从质量、产品系列全面,还是批量化供给方面都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和精密减速器方面的差距尤其明显,因此造成关键零部件的进口,影响了我国机器人的价格竞争力。 第二,我国的机器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虽然已经拥有一批企业从事机器人的开发,但是都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缺乏市场的品牌认知度,在机器人市场方面一直面临国外机器人品牌的打压。国外机器人作为成熟的产业采用整机降价,吸引国内企业购买,而在后续的维护备件费用很高的策略,逐步占领中国市场。 第三,认识不到位,在鼓励工业机器人产品方面的政策少。工业机器人的制造及应用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我们必须从国家高度认识发展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重要性,这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参考文献: [1]任俊.面向熔射快速制模的机器人辅助曲面自动抛光系统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钟新华,蔡自兴,邹小兵.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及控制算法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1期. [3]张中英.基于遗传算法的机器人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4]李磊,叶涛,谭民,陈细军.移动机器人技术研究现状与未来.机器人,2002年05期. [5]杜玉红,李修仁.生产线组装单元气动搬运机械手的设计.液压与气动,2006年05期. [6]徐晓峰.基于串行通信技术的机器人实时控制研究.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工业机器人技术论文范文篇三:《试论工业机器人机电一体化》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1.1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人的劳动,对于高辐射、高噪声污染、高浓度有害气体的工作场合来说,工业机器人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工业机器人智能化程度较低,只能通过预设的程序进行简单的重复动作,无法应对多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第一代机器人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传感器的应用使其可通过对环境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并反馈给动作单元,从而进行一些适应性的工作,这种机器人虽然智能化程度较低,但已经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得以成功应用。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对成熟的今天,第三代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其可以通过强大的传感原件收集信息数据,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类似于人脑的判断,因此可以在多种环境下进行独立作业,但成本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际应用。 1.2分布式控制系统。 分布式控制系统是相对于集中式控制系统而言的,是通过一台中央计算机对负责现场测控的多台计算机进行控制和指挥,由于其强大的功能和安全性,使其成为当前大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流技术。根据实际情况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层级可分为两级、三级或更多级,通过中央计算机完成对现场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管理和操作控制等,同时,随着测控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分布式控制系统还可以对生产过程实现实时调度、在线最优化、生产计划统计管理等功能,成为一种集测、控、管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具有功能丰富、可靠性高、操作方便、低故障率、便于维护和可扩展等优点,因此使系统的可靠性大幅提高。 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2.1人工智能化。 人工智能就是使工业机器人或数控机床模拟人脑的智力,使其在生产过程中具备一定的推理判断、 逻辑思维 和自主决策的能力,可大幅提升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甚至实现真正的无人值守,对于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加工精度和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人工智能已经不只是停留在概念上,因此可预见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向着人工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虽然以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不可能使机器人或数控机床完全具备人类的思维模式和智力特点,但在工业生产中,使这些机电一体化设备具备部分人类的职能是完全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达到的。 2.2网络化。 网络技术 的发展给机电一体化设备远程监视和远程控制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将网络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结合起来将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重点。在生产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在车间内来回走动,对设备的状态进行掌握,并对机床的操作面板进行操作,通过在机电一体化设备与控制终端之间建立通信协议,并通过光纤等介质实现信息数据的传递,即可实现远程监视和操作,降低工人的劳动量,并且各种控制系统功能的实现,理论上来说都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基础上的。 2.3环保化。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近几十年里,虽然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然而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因此,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今天,发展任何技术都应当以对环境友好作为前提,否则就是没有前途的,故环保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机电一体化应用过程中,通过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并在制造过程中做到达标排放甚至零排放,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不造成影响,即便报废后也可对其进行有效回收利用,这就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环保化的具体表现形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4模块化。 由于机电一体化装置的制造商较多,为降低系统升级改造的成本,并为维修提供便利,模块化将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研究方向。通过对功能单元进行模块化改造,可在需要增加或改变功能时直接将对应的功能模块进行组装或更换,即便出现故障,只需将损害的模块进行更换即可,工作效率极高,通用性的增强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成本。 2.5自带能源化。 机电一体化对电力的要求较高,如果没有充足的电能供应就会影响生产效率,甚至由于停电造成数据的丢失等,因此通过设备自带动力能源系统可始终保持充足的电力供应,使系统运行更流畅。 3结语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可使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精度大幅提高,在当前工业生产中具有较大的技术优势,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水平也会不断提高,为工业生产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1. 初三机器人科学论文2000字 2. 工业智能技术论文 3. 传感器技术论文范文 4. 机器人科技论文3000字 5. 初三智能机器人科技论文2000字 6. 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相关论文

机器人执行系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据新华社消息,我国目前已基本掌握了机器人操作机的设计制造技术、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技术、运动学和轨迹规划技术,生产了部分机器人关键元器件,开发出喷漆、弧焊、点焊、装配、搬运等机器人。“九五”期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拥有量约为3500台,其中以点焊、弧焊、喷漆、注塑、装配、搬运、冲压等各类机器人为主,销售额为6.7亿元。据专家对国内542家用户以及汽车、电子电器、工程机械3个行业的部分用户进行的统计分析,就全国而言,弧焊、点焊、装配、喷涂机器人应用的最多;其次是搬运、上下料(冲压、压铸、铸锻、注塑等用的大多是上下料机器人);再次是包装、码垛、拆垛机器人和密封涂胶机器人;其他机器人用量很少。就行业而言,汽车行业以焊接、喷涂、涂胶作业较多,冲压、搬运、装配次之;电子电器行业集中在装配,如华录一家就用了近300台,其次是搬运和喷涂;工程机械行业集中用于弧焊,喷涂其次。此外包装、码垛、拆垛机器人目前主要用于石化、轻纺和烟草行业。据对724家用户的统计分析,大机械行业(机械制造和汽车工业)用户共有467家,占用户的65%;电子电器和邮电通讯业用户有92家,占用户的13%。可见,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在汽车、机械制造等行业。机器人及其自动化成套装备是指以机器人为核心,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媒介,将所有设备连接到一起而形成的大型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及其自动化成套装备的拥有量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机器人及其自动化成套装备已成为目前国内外极受重视的高新技术应用领域。目前,国外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装备已成为自动化成套装备的主流以及未来自动化生产线的发展方向。国外汽车行业、电子和电器行业、物流与仓储行业(企业级)等已大量使用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 从而保证了其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高效。典型的如机器人有大型轿车壳体冲压自动化系统技术和成套装备、大型机器人车体焊装自动化系统技术和成套装备、电子和电器等的机器人柔性自动化装配及检测成套技术和装备、机器人整车及发动机装配自动化系统技术和成套装备、AGV物流与仓储自动化成套技术及装备等,这些机器人设备的使用大大推动了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制造技术的先进性。当前,国外将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装备的共性技术作为重点开发内容:1.大型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开发技术。利用CAX及仿真系统等多种高新技术和设计手段,快速设计和开发机器人大型自动化生产线,并进行数字化验证。2.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制造”技术。虚拟制造技术发展很快,国外几家早期从事仿真软件的开发公司已经推出可进入实用的所谓“数字化工厂”(DMF)商品化软件。国外企业已利用这类软件建立起自己的产品制造工艺过程信息化平台,再与本企业的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和车身产品设计信息平台结合,构成支持本企业产品完整制造过程生命周期的信息化平台。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制造、整定及维护也必须要基于上述信息化平台进行,开展并行工程,实现信息共享,这是最大限度地压缩自动化生产线投产周期所必须的,另外也有利于实现生产线的柔性和质量控制的功能。3.大型自动化生产线的控制协调和管理技术。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实现整条生产线的控制、协调和管理,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竞争力。4.自动化生产线的在线检测及监控技术。利用传感器和机器人技术,实现大型生产线的在线检测,确保产品质量,并且实现产品的主动质量控制。利用网络技术,实现生产线的在线监控,确保生产线安全运行。5.自动化生产线模块化及可重构技术。利用设计的模块化和标准化,能够实现生产线的快速调整及重构。6.生产线快速整定(commissioning time)技术。如建立完整的制造过程信息技术,发展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的离线编程技术、生产线上的机电设备实现网络控制管理技术、关键工位在线100%产品检测技术、先进的生产线现场安装精度测试技术。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机器人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替工人进行一些复杂、繁重的体力劳动,能减轻人们的工作负担。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工业机器人技术论文 范文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工业机器人技术论文范文篇一:《浅谈工业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工业机器人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它可以接受人类指挥,也可以按照预先编排的程序运行,现代的工业机器人还可以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就工业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 应用 工业 1 引言 工业机器人最早应用于汽车制造工业,常用于焊接,喷漆,上、下料和搬运。工业机器人延伸和扩大了人的手、足和大脑功能,它可代替人从事危险、有害、有毒、低温和高热等恶劣环境中的工作;代替人完成繁重、单调的重复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产品质量。工业机器人与数控加工中心、自动搬运小车以及自动检测系统可组成柔性制造系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实现生产自动化。 2 工业机器人的主要运用 (1)恶劣工作环境及危险工作军事领域及核工业领域有些作业是有害于人体健康并危及生命,或不安全因素很大而不宜由人去做的作业,用工业机器人去做最合适。例如核工厂设备的检验和维修机器人,核工业上沸腾水式反应堆燃料自动交换机。 (2)特殊作业场合和极限作业火山探险、深海探密和空间探索等领域对于人类来说是力所不能及的,只有机器人才能进行作业。如航天飞机上用来回收卫星的操作臂;用于海底采矿和打捞的遥控海洋作业机器人。 (3)自动化生产领域早期的工业机器人在生产上主要用于机床上、下料,点焊和喷漆。用得最多的制造工业包括电机制造、汽车制造、塑料成形、通用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等工业。随着柔性自动化的出现,机器人在自动化生产领域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下面主要针对工业机器人在自动化生产领域的应用进行简单介绍。 2.1 焊接机器人 点焊机器人工业机器人首先应用于汽车的点焊作业,点焊机器人广泛应用于焊接车体薄板件。装焊一台汽车车体一般大约需要完成3000~4000个焊点,其中60%是由点焊机器人来完成的。在有些大批量汽车生产线上,服役的点焊机器人数量甚至高达150多台。 点焊机器人主要性能要求:安装面积小,工件空间大;快速完成小节距的多点定位;定位精度高(土0 .25 mm ),以确保焊接质量;持重大(490~980N ) ,以便携带内装变压器的焊钳;示教简单,节省工时。 2.2 弧焊机器人 弧焊机器人应用于焊接金属连续结合的焊缝工艺,绝大多数可以完成自动送丝、熔化电极和气体保护下进行焊接工作。弧焊机器人应用范围很广,除汽车行业外,在通用机械、金属结构等许多行业中都有应用。弧焊机器人应是包括各种焊接附属装置在内的焊接系统,而不只是一台以规划的速度和姿态携带焊枪移动的单机。如图1所示为弧焊机器人的基本组成。适合机器人应用的弧焊 方法 主要有惰性握体保护焊、混合所体保护焊、埋弧焊和等离子弧焊接。 1-机器人控制柜2-焊接电源3-气瓶4-气体流量计5-气路6-焊丝轮7-柔性导管8-弧焊机器人9-送丝机器人10-焊枪11-工件电缆12-焊接电缆13-控制电缆 图1 弧焊机器人系统的基本组成 弧焊机器人的主要性能要求:在弧焊作业中,要求焊枪跟踪工件的焊道运动,并不断填充金属形成焊道。因此,运动过程中速度的稳定性和轨迹是两项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焊接速度约取5~50 mm/s ,轨迹精度约为.2 ~0.5 ) mm;由于焊枪的姿态对焊缝质量也有一定影响,因此希望在跟踪焊道的同时,焊枪姿态的可调范围尽量大。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性能要求,这些要求包括:设定焊接条件(电流、电压、速度等)、抖动功能、坡口填充功能、焊接异常检测功能(断弧、工件熔化)及焊接传感器(起始焊点检测,焊道跟踪)的接口功能。 2.3 喷漆机器人 喷漆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汽车车体、家电产品和各种塑料制品的喷漆作业。喷漆机器人在使用环境和动作要求上有如下特点: (1)工作环境空气中含有易爆的喷漆剂蒸气; (2)沿轨迹高速运动,途经各点均为作业点; (3)多数被喷漆部件都搭载在传送带上,边移动边喷漆。如图2所示为关节式喷漆机器人。 2.4 搬运机器人 随着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物流技术、自动仓储技术的发展,搬运机器人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机器人可用于零件的加工过程中,物料、工辅量具的装卸和储运,可用来将零件从一个输送装置送到另一个输送装置,或从一台机床上将加工完的零件取下再安装到另一台机床上去。 2.5 装配机器人 装配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关资料统计表明,装配劳动量占产品生产劳动量的50%~60%,在有些场合,这一比例甚至更高。例如,在电子器件厂的芯片装配、电路板的生产中,装配劳动量占产品生产劳动量的70 %~80%。因此,用机器人来实现自动化装配作业是十分重要的。 2.6 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 机器人正式进入装配作业领域是在“机器人普及元年”的1980年前后,引人装配作业的机器人在早期主要用来代替装配线上手工作业的工序,随后很快出现了以机器人为主体的装配线。装配机器人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装配生产自动化的进展。装配机器人建立的柔性自动装配系统能自动装配中小型、中等复杂程度的产品,如电机、水泵齿轮箱等,特别适应于中小批量生产的装配,可实现自动装卸、传送、检测、装配、监控、判断、决策等机能。 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通常以机器人为中心,并有诸多周边设备,如零件供给装置、工件输送装置、夹具、涂抹器等与之配合,此外还常备有可换手等。但是如果零件的种类过多,整个系统将过于庞大,效率降低,这是不可取的。在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中,机器人的数量可根据产量选定,而零件供给装置等周边设备则视零件和作业的种类而定。因此,和装配线比较,产量越少,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的投资越大。 3 结束语 工业机器人是以机械、电子、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学科领域的技术为基础,融合而成的一种系统技术;也可说是一门知识、技术密集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化的高新技术。随着这些相关学科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工业机器人技术也一定会到迅速发展和提高。 工业机器人技术论文范文篇二:《探讨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机器人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替工人进行一些复杂、繁重的体力劳动。目前,机器人是一种制造业与自动化设备中的典型代表,这将会是人造机器的“终极”版。它的应用已经涉及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传感器与知识化等多个学科和领域,这是目前,是我国乃至世界高新技术成果的最佳集成,因此,它的发展是与许多学科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以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同时在技术操作中,他也变得越来越标准化、规范化,提高工业机器人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工业机器人发展越来越微型化、智能化,在人类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智能化 应用领域 安全性 随着社会复杂的需求,工业机器人在应用领域中越来越广泛。一方面,工业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代替工人危险、复杂、单调的长时间的作业,例如在机械加工、压力铸造、塑料制品成形及金属制品业等各种工序上,同时还应用于原子能工业等高危险的部门,这已经在发达国家中应用比较广泛。另一方面,工业机器人在其他的领域应用也比较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高了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其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应用的范围已经突破了工业,尤其在医疗业中应用比较好。 一、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机器人,一般指工业上大量使用的可编程机器人及遥控操作机。可编程机器人可根据操作人员所编程序完成一些简单重复性作业。遥控操作机制每一步动作都要靠操作人员发出。1982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装配线上为机器人装备了视觉系统,从而宣告了第二代机器人―感知机器人的问世。这代机器人,带有外部传感器,可进行离线编程。能在传感系统支持下,具有不同程度感知环境并自行修正程序的功能。第三代机器人为自治机器人,正在各国研制和发展。它不但具有感知功能,还具有一定决策和规划能力。能根据人的命令或按照所处环境自行做出决策规划动作即按任务编程。 我国机器人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从“七五”开始国家投入资金,对工业机器及其零部件进行攻关,完成了示教再现式工业机器人成套技术的开发和研制。1986 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开始实施,智能机器人主题跟踪世界机器人技术的前沿,经过几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功地研制出了一批特种机器人。 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于70年代初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70年代的萌芽期,80年代的开发期和90年代的适用化期。 上世纪70年代是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登上了月球,实现了金星、火星的软着陆。我国也发射了人造卫星。世界上工业机器人应用掀起一个高潮,尤其在日本发展更为迅猛,它补充了日益短缺的劳动力。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于1972年开始研制自己的工业机器人。 进入80年代后,在高技术浪潮的冲击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机器人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七五”期间,国家投入资金,对工业机器人及其零部件进行攻关,完成了示教再现式工业机器人成套技术的开发,研制出了喷涂、点焊、弧焊和搬运机器人。1986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开始实施,智能机器人主题跟踪世界机器人技术的前沿,经过几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功地研制出了一批特种机器人。 从90年代初期起,中国的国民经济进入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时期,掀起了新一轮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技术进步热潮,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又在实践中迈进一大步,先后研制出了点焊、弧焊、装配、喷漆、切割、搬运、包装码垛等各种用途的工业机器人,并实施了一批机器人应用工程,形成了一批机器人产业化基地,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我国工业机器人经过“七五”攻关计划、“九五”攻关计划和863计划的支持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工业机器人市场也已经成熟,应用上已经遍及各行各业。 我国未来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重点有:第一,危险、恶劣环境作业机器人:主要有防暴、高压带电清扫、星球检测、油汽管道等机器人;第二,医用机器人:主要有脑外科手术辅助机器人,遥控操作辅助正骨等;第三,仿生机器人:主要有移动机器人,网络遥控操作机器人等。其发展趋势是智能化、低成本、高可靠性和易于集成。 二、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机器人是先进制造技术和自动化装备的典型代表,是人造机器的“终极”形式。它涉及到机械、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人工智能、传感器、通讯与网络等多个学科和领域,是多种高新技术发展成果的综合集成,因此它的发展与众多学科发展密切相关。当今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一是工业机器人性能不断提高(高速度、高精度、高可靠性、便于操作和维修),而单机价格不断下降。二是机械结构向模块化可重构化发展。例如关节模块中的伺服电机、减速机、检测系统三位一体化;有关节模块、连杆模块用重组方式构造机器人。三是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向基于 PC机的开放型控制器方向发展,便于标准化,网络化;器件集成度提高,控制柜日渐小巧,采用模块化结构,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易操作性和可维修性。四是机器人中的传感器作用日益重要,除采用传统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传感器外,视觉、力觉、声觉、触觉等多传感器的融合技术在产品化系统中已有成熟应用。五是机器人化机械开始兴起。从94年美国开发出“虚拟轴机床”以来这种新型装置已成为国际研究的 热点 之一,纷纷探索开拓其实际应用的领域。 总体趋势是,从狭义的机器人概念向广义的机器人技术概念转移,从工业机器人产业向解决方案业务的机器人技术产业发展。机器人技术的内涵已变为 灵活应用机器人技术的、具有实际动作功能的智能化系统。机器人结构越来越灵巧,控制系统愈来愈小,其智能也越来越高,并正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 三、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前景 我国工业底子薄,工业机器人发展一直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虽然我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工业机器人,但是技术力量不足与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对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细分起来,有如下几点: 首先,我国基础零部件制造能力差。虽然我国在相关零部件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无论从质量、产品系列全面,还是批量化供给方面都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和精密减速器方面的差距尤其明显,因此造成关键零部件的进口,影响了我国机器人的价格竞争力。 第二,我国的机器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虽然已经拥有一批企业从事机器人的开发,但是都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缺乏市场的品牌认知度,在机器人市场方面一直面临国外机器人品牌的打压。国外机器人作为成熟的产业采用整机降价,吸引国内企业购买,而在后续的维护备件费用很高的策略,逐步占领中国市场。 第三,认识不到位,在鼓励工业机器人产品方面的政策少。工业机器人的制造及应用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我们必须从国家高度认识发展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重要性,这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参考文献: [1]任俊.面向熔射快速制模的机器人辅助曲面自动抛光系统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钟新华,蔡自兴,邹小兵.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及控制算法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1期. [3]张中英.基于遗传算法的机器人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4]李磊,叶涛,谭民,陈细军.移动机器人技术研究现状与未来.机器人,2002年05期. [5]杜玉红,李修仁.生产线组装单元气动搬运机械手的设计.液压与气动,2006年05期. [6]徐晓峰.基于串行通信技术的机器人实时控制研究.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工业机器人技术论文范文篇三:《试论工业机器人机电一体化》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1.1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人的劳动,对于高辐射、高噪声污染、高浓度有害气体的工作场合来说,工业机器人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工业机器人智能化程度较低,只能通过预设的程序进行简单的重复动作,无法应对多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第一代机器人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传感器的应用使其可通过对环境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并反馈给动作单元,从而进行一些适应性的工作,这种机器人虽然智能化程度较低,但已经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得以成功应用。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对成熟的今天,第三代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其可以通过强大的传感原件收集信息数据,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类似于人脑的判断,因此可以在多种环境下进行独立作业,但成本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际应用。 1.2分布式控制系统。 分布式控制系统是相对于集中式控制系统而言的,是通过一台中央计算机对负责现场测控的多台计算机进行控制和指挥,由于其强大的功能和安全性,使其成为当前大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流技术。根据实际情况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层级可分为两级、三级或更多级,通过中央计算机完成对现场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管理和操作控制等,同时,随着测控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分布式控制系统还可以对生产过程实现实时调度、在线最优化、生产计划统计管理等功能,成为一种集测、控、管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具有功能丰富、可靠性高、操作方便、低故障率、便于维护和可扩展等优点,因此使系统的可靠性大幅提高。 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2.1人工智能化。 人工智能就是使工业机器人或数控机床模拟人脑的智力,使其在生产过程中具备一定的推理判断、 逻辑思维 和自主决策的能力,可大幅提升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甚至实现真正的无人值守,对于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加工精度和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人工智能已经不只是停留在概念上,因此可预见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向着人工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虽然以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不可能使机器人或数控机床完全具备人类的思维模式和智力特点,但在工业生产中,使这些机电一体化设备具备部分人类的职能是完全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达到的。 2.2网络化。 网络技术 的发展给机电一体化设备远程监视和远程控制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将网络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结合起来将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重点。在生产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在车间内来回走动,对设备的状态进行掌握,并对机床的操作面板进行操作,通过在机电一体化设备与控制终端之间建立通信协议,并通过光纤等介质实现信息数据的传递,即可实现远程监视和操作,降低工人的劳动量,并且各种控制系统功能的实现,理论上来说都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基础上的。 2.3环保化。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近几十年里,虽然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然而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因此,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今天,发展任何技术都应当以对环境友好作为前提,否则就是没有前途的,故环保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机电一体化应用过程中,通过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并在制造过程中做到达标排放甚至零排放,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不造成影响,即便报废后也可对其进行有效回收利用,这就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环保化的具体表现形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4模块化。 由于机电一体化装置的制造商较多,为降低系统升级改造的成本,并为维修提供便利,模块化将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研究方向。通过对功能单元进行模块化改造,可在需要增加或改变功能时直接将对应的功能模块进行组装或更换,即便出现故障,只需将损害的模块进行更换即可,工作效率极高,通用性的增强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成本。 2.5自带能源化。 机电一体化对电力的要求较高,如果没有充足的电能供应就会影响生产效率,甚至由于停电造成数据的丢失等,因此通过设备自带动力能源系统可始终保持充足的电力供应,使系统运行更流畅。 3结语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可使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精度大幅提高,在当前工业生产中具有较大的技术优势,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水平也会不断提高,为工业生产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1. 初三机器人科学论文2000字 2. 工业智能技术论文 3. 传感器技术论文范文 4. 机器人科技论文3000字 5. 初三智能机器人科技论文2000字 6. 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相关论文

关于系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计算机论文参考文献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计算机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与收藏。

[1]谢延华,徐小亚.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01:159-160.

[2]蒋伟.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8:159-160.

[3]朱粤杭.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2:66-67.

[4]韩菁,张京辉,程婧.浅谈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05:35+38

[5]现代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发展[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2,21(4).

[6]付凡成,彭裕.关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探讨[J].电子制作,2013(21).

[7]贺秀玲,姜运芳,施艳.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探究[J].煤炭技术,2013,32(7).

[8]陈振宇.喻文烨.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科技展望,2015(32):117.

[9]黄石磊.浅谈企业管理的信息化[J].科技资讯,2010(8):251-252.

[10]吴苏云.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2).

[11]陈香生.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11(22).

[12]文勋,文金萍.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

[13]李滔.分析企业信息化如何受计算机应用技术影响[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5).

[14]张新刚.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7).

[15]昌文鑫.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3):211-212.

[16]程如贵.计算机用用技术对企业的信息化影响[J].计算机应用,2015(6).

[17]黄海明.电子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及特点[J].企业经济,2015(4)

[1]孙卫琴,李洪成.《Tomcat 与 JSP Web 开发技术详解》.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1-205

[2]BruceEckel.《JSP编程思想》.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0月:1-378

[3]FLANAGAN.《JSP技术手册》.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年6月:1-465

[4]孙一林,彭波.《JSP数据库编程实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30-210

[5]LEE ANNE PHILLIPS.《巧学活用HTML4》.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8月:1-319

[6]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JSP应用开发详解》.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32-300

[7]耿祥义,张跃平.《JSP实用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1日:1-354

[8]孙涌.《现代软件工程》.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3年8月:1-246

[9]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3-460

[10]Brown等.《JSP编程指南(第二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年3月:1-268

[11]清宏计算机工作室.《JSP编程技巧》.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年5月:1-410

[12]朱红,司光亚.《JSP Web编程指南》.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年9月:34-307

[13]赛奎春.《JSP工程应用与项目实践》.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年8月:23-

[14]赵婷.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5(23)

[15]谭朝贵.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6(01)

[16]崔玉礼.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进程及信息安全的影响[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6(04)

[17]文勋,文金萍.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3)

[1]米琦.基于多维变换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2]汤文亮,曾祥元,曹义亲.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森林火灾监测系统[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6)

[3]宋保业.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8

[4]熊俊俏,冯进维,罗帆.基于JN5139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与实现[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05)

[5]祝勇.基于LS-SVC的传感网络链路质量评估机制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4

[6]程春蕊,刘万军.高内聚低耦合软件架构的构建[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9(07)

[7]孙利民等编着.无线传感器网络[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8]甄甫,刘民,董明宇.基于面向服务架构消息中间件的业务流程系统集成方法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9(05)

[9]陆莹.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网可靠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7

[10]潘虎.煤矿安全监控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11]张杉.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机制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

[12]魏宝玲.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实施道路维护与监控[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

[13]吴中博,樊小泊,陈红.基于能量水平的多Sink节点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8(01)

[14]陈伟,吴健,胡正国.分布式监控组态系统实时数据传输模型[J].计算机工程.2006(22)

[15]原羿,苏鸿根.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网络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06)

[16]任丰原,黄海宁,林闯.无线传感器网络[J].软件学报.2003(07)

[17]张雪平.使用SecureCRT实现网络管理自动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02)

[18]R.T.Wainner,B.D.Green,M.G.Allen,M.A.White,J.Stafford-Evans,R.Naper.Handheld,battery-powerednear-IRTDLsensorforstand-offdetectionofgasandvaporplumes[J].AppliedPhysicsBLasersandOptics.2002(2-3)

[19]I.F.Akyildiz,W.Su,Y.Sankarasubramaniam,E.Cayirci.Wirelesssensornetworks:asurvey[J].ComputerNetworks.2002(4)

[1]江群斌.我国商业银行网络银行安全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翟凤航.组织系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及实现[D].天津大学2012

[3]张兴起.基于VPX标准和多核DSP阵列的信息处理平台设计[D].天津大学2012

[4]王璐.基于1553B总线的综合航电数据加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2

[5]孙树和.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D].天津大学2012

[6]郎桐.无源自组网络输电线路实时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2014

[7]郭毅.部门预算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4

[8]李灏.软件无线电平台上空时编码的实现和测量[D].天津大学2014

[9]谢国聪.基于.NET技术和多层架构的出租屋和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4

[10]高宜文.基于Wi-Fi的智能无线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视频采集与处理平台的设计[D].天津大学2012

[11]毛延超.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分簇多信道传输协议研究[D].天津大学2012

[12]夏梓峻.LED-AODV:基于链路预测的车辆网络路由算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

[13]尹超.无线网络视频传输性能评测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09

[14]童曦.基于.NET技术和多层架构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统[D].天津大学2014

[15]王广彧.基于历史轨迹预测的车辆自组织网络混合路由算法[D].天津大学2014

[16]王伟海.龙口矿业集团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2

[17]贺明.基于NC-OFDM的IEEE802.11n与ZigBee共存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2

[18]叶君骄.基于SAT的长距离无线mesh网络管理平台[D].天津大学2012

[19]张松.基于IEEE802.11n的长距离无线链路性能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0]钟武汨.基于压缩感知的空间无线频谱感知与重构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1]高明飞.北皂煤矿海域下开采水情在线监测应用系统[D].天津大学2012

[22]邹宇.基于卫星授时的长距离无线Mesh网络MAC协议ST-TDMA[D].天津大学2014

[23]王为睿.山东省龙口矿业集团6000m~3/h制氧工程DCS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3

[24]莫志德.基于Web应用的停车管理系统开发和设计[D].天津大学2013

[1](美)BruceMolay着,杨宗源,黄海涛译.Unix/Linux编程实践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姜毅,王兆青,曹丽.基于HTTP的实时信息传输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10)

[3]崔文婧.数字娱乐产业中流行文化对于电子游戏的.影响[D].北京服装学院2010

[4]刘晓晖.SAP系统中不同物料分类的创建方法[D].上海交通大学2011

[5]封炜.基于GPS/GIS/GSM的物流信息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1

[6]赵胤.基于SAP的离散制造型企业成本控制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1

[7]李长斌.驼峰空压站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8]闵国石.铁路工务作业安全控制系统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9]龚俊.基于Javamail技术的企业Email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10]朱骁勇.基于SCCM的软件分发管理与软件封装模板助手[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1]彭诚.基于GPS的物流车辆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2]苏政华.离散制造型企业的SAP系统FICO模块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3]周昕毅.Linux集群运维平台用户权限管理及日志审计系统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4]徐朱平.SDP-21框架下项目管理在对日软件外包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5]刘进学.DeltaVDCS系统在丙烯均相聚合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6]李立平.基于数据挖掘的勘探随钻分析系统[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7]王平.半自动闭塞控制信息数字化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18]潘忠锐.铁路OA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19]黄怡君.银行业的存储虚拟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20]孙英.浅谈Flash与XML之间的通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5)

管理系统参考文献

文献意思为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图书、期刊、典章。以下是我整理的管理系统参考文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档案管理系统设计方面的参考文献

[1] 刘洪峰,陈江波.网络开发技术大全[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119-143.

[2] 程成,陈霞.软件工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46-80.

[3] 舒红平.Web 数据库编程-Java[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97-143.

[4] 徐拥军.从档案收集到知识积累[M].是由工业出版社,2008:6-24.

[5] 纪新.转型期大型企业集团档案管理模式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46-57.

[6] 周玉玲.纸质与电子档案共存及网络环境电子档案管理模式[J].中国科技博览,2009:44-46.

[7] 张寅玮.甘肃省电子档案管理研究[D]. 兰州大学,2011:30-42

[8] 惠宏伟.面向数字化校园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电子科技大学,2006:19-33

[9] 刘冬立.基于 Web 的企业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同济大学,2007:14-23

[10]钟瑛.浅议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功能要素[J]. 档案学通讯,2006:11-20

[11] 杜献峰 . 基于三层 B/S 结构的档案管理系统开发 [J]. 中原工学院学报,2009:19-25

[12]林鹏,李田养. 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接收管理系统研究及建设[J].兰台世界,2008:23-25

[13]汤星群.基于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两点思考[J].档案时空,2005:23-28

[14]张华丽.基于 J2EE 的档案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现代商贸工业. 2010:14-17

[15]Gary P Johnston,David V. Bowen.he benefits of electronic recordsmanagement systems: a general review of published and some unpublishedcases. RecordsManagement Journal,2005:44-52

[16]Keith Gregory.Implementing an electronic records management system: Apublic sector case study. Records Management Journal,2005:17-21

[17]Duranti Luciana.Concepts , Principles , and Methods for the Management of Electronic RecordsR[J].Information Society,2001:57-60.

[18]Lynn C Westney.Intrinsic value and thepermanent record the preservation conundrum[M].Inter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perspectives,2007:34-89.

[19]Aleksej Jerman Blai.Long-term trustedpreservation service using service interaction proto-col and evidence records[J].Computers and Standards,2007:23-29.

[20]Carmela Troncoso.Improving Secure Long-Term Archival of Digitally Signed Documents[M].Proceedings of the4th AC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torage secu-rity and survivability,2008:102-134.

[21]Elizabeth Yakel.Adoption and Diffusionof Encoded Archival Description[M].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99-167.

[22]Carol Smith.Encoded Archival Context : Authority Control For Archives[M].Info 663-techprocesses in libraries,2006:24-56.

[23]Victor E Pollak.Effect of electronic pa-tient record use on mortality in End Stage RenalDisease , a model chronic disease :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9 years of prospectively collected data[M].BMCMedical Informatics and Decision Making,2007:99-123.

[24]Surithong Srisa-ard.Digital Heritage : Applying Digital Imaging to Cultural Heritage[M].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J],2007:33-46.

[25]Shien-Chiang Yu.Building an open archive union catalog for digitalarchives. Emerald[D] , 2005:17-27

酒店管理系统参考文献

[1]彭伟民.基于需求的酒店管理系统的建模与实现.微机发展,2005.10.1-6.

[2]翟广宇.基于C/S结构的酒店管理系统.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报,2004.6.2-4.

[3]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7.2-5.

[4]候炳辉,刘世峰.信息管理系统[J].信息管理系统分析,2004.5:254-562.

[5]童德利,田娟,谢琪,陈世福.基于B/S模式的构件式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003.4.1-4.

[6]刘学明.饭店客房管理[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10.1-6.

[7]张亚东.酒店企业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管理信息系统, 2000.9:45249.

[8]李朝晖.PowerBuilder开发实例完全剖[J].PowerBuilder10.2006:122-189.

[9]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21-347.

[10]马秀莲,高志安.宾馆管理系统的设计.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技术学院,2005.2.1-3.

学籍管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管建军.软件工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梅书荣.钢铁企业销售物流管控系统开发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1,33(1):177-178.

[3]曲培新,庞永庆.Java项目开发案例精粹[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4]陆迟.Java语言程序设计[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刘辉.零基础学sqlserver2005[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6]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M].4版,北京:高教出版社,2007.

[7]胡立坤.一种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践[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与科学,2010,18:1417-1419.

学籍管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易和平.分布式多数据库高校学籍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7).

[2]宣华,王映雪,陈怀楚.清华大学综合教育系统在教务管理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12).

[3]梁德华.浅析高等院校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硅谷,2011,(11).

[4]李香敏.SQLServer2000编程员指南[M].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0:12.

[5]杨易.JSP网络编程技术与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10.

学籍管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罗少华;基于LAMP的高校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复旦大学;2011年.

[2]石瑨;基于B/S模式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曹维;数学课程教学网站的分析与设计[D];云南大学;2012年.

[4]冯志华;基于PLC的沙湾水厂自控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D];云南大学;2012年.

[5]黄艳霞;食堂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D];云南大学;2012年.

[6]张小敏;4S店汽车客户服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7]任静;四川教育学院学生成绩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8]张成文;基于Web的中小学综合教学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兰州大学;2013年.

[9]邓有荣;保山纪检监察信访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云南大学;2013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