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博士毕业论文不想写

发布时间:

博士毕业论文不想写

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论文发表能力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博士期间第一次发表论文,可能会遭遇四处碰壁的经历。其实我们的很多老师,早年都有类似的经历。要知道现在各个高校对于博士生都有发表的要求,少的2篇,多的有3-4篇的,发表的竞争压力相当大。更何况各大刊物、尤其是CLSCI刊文的主体是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授、副教授、讲师,留给博士生们的版面并不宽裕。有时候你可能会很不服气,我的论文写得这么好,不比已经发表出来的差,编辑怎么就不用。有的时候,幸运地过了初审,经过了几次外审和返修,最后还是没有被录用,难免心浮气躁、愤愤难平。但从旁观者的角度看,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为什么?任何行业都有它的积淀成本问题,入行久者积淀的成本自然更丰厚。作为刚入行的年轻人,博士生的积淀成本基本为零,学术能力尚未得到认可。发表论文的过程其实就是霍奈特所讲的“为承认而斗争”的过程,要得到刊物和学界的认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以后随着发表越来越多,你就会感觉越来越顺畅,这是因为你的积淀成本越来越多。所以,同一篇差不多的论文,名教授能发《法学研究》,而现在的你只能发《法治研究》,因为他站在了比你更高的起点之上。更何况现在很多刊物也有各种评价指标,其中有一项就是引用率。可以想一想,同一篇文章,你写的和名教授写的,引用率能一样么?所以,在最初开始投稿的时候,一定要有这样的准备,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面对挫折不气馁的毅力。认真对待每一次投稿和每一次修改,如果在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之后依然没有被录用,那就换一个杂志再投。这个过程并非是一个纯粹浪费时间的过程,因为在上一个杂志的初审、外审和修改过程中,你会发现一些以前没有注意的问题,会进行完善再投给下一个杂志。你的论文质量会越来越高,相应地,“中标率”也会越来越大。二、要对研究和发表作整体规划研究和发表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发表不纯粹是为了完成培养计划的要求,更主要是作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博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都应该是最终的博士毕业论文的组成部分。为此,要尽早确定博士期间的研究主题。我们知道,写博士申请和面试时候的一个重头戏就是关于你在博士期间的研究计划。但我们有一些博士并没有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很多博士写的是一个计划,博士期间由于接触到了新的材料,会更换计划,甚至到了临近动笔写博士论文又换了。其实对于真正有创新的研究来说,三四年时间并不长:如果你想要做的主题已经有比较多的资料了,那么你阅读消化这些资料就要花费不短的时间,而要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创新则更难;如果你要做的主题比较新,那么搜集资料本身就比较困难,可能需要你利用联培等机会去国外搜集,有的可能还需要进行调研,这都会花费不少时间。所以,时间是很宝贵的。怎么办?在攻读博士之初,就要非常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研究计划,结合自己的前期积累、研究兴趣和对自身能力的估计确定研究主题,没有重大原因不要随意更改。研究过程中困难一定会有,任何一个主题——成熟的也好、不成熟的也好——都会在具体写作时遇到各种问题,但不能因此就放弃。另外,如果你是硕士毕业生应届来读博的,那么其实从硕士期间有了读博意愿时起,就应该及早确立读博时的研究主题,最好要使得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有连续性,使得硕士和博士期间成为一个整体。说实话,能在6-7年时间里真正对一个主题有深入的研究,且成为这一主题上的专家,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三、要事先了解不同刊物的风格和倾向每一个刊物的风格和倾向是不同的,所以“聪明的”投稿应当有一定的针对性,以提高成功率。王人博老师曾在一个著名的演讲中对比过《法学研究》《政法论坛》等刊物的风格,比如《法学研究》会比较倾向于刊发“精耕细作”型的教义学色彩较浓的论文,《政法论坛》则会比较倾向于刊发思辨型和基础研究的论文。但这两个刊物很少刊发对于国外制度和学说纯粹介绍比较的论文,但《比较法研究》《环球法律评论》《中外法学》则对这类论文比较青睐。再比如说《中外法学》对比篇幅的要求会比较宽松,而像《法学》这样倾向于“短、平、快”风格和实践问题导向的刊物则一般会要求篇幅短些。另外,也要了解不同刊物的分工和栏目设置。例如,《当代法学》和《法制与社会发展》都是吉林大学办的刊物,但有分工:《法制与社会发展》是由法学理论研究中心办的,主要刊发法理学和法史学的论文(偶然也有部门法学的,特别是部门法理学的),而《当代法学》则一般不发法理学的论文。另外,《法制与社会发展》设有专门的西方法哲学栏目(这在国内期刊中十分罕见),《法律科学》设有法律文化栏目,如果博士生们做的是相关的研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投稿。要了解刊物的这些信息,渠道有三个:一个是去看刊物的网站,一个是去查看比较最近几期的刊物,另一个就是向有经验者求教。四、要形成和保持良好的人际沟通了解一个人需要过程,而与编辑的良好沟通也是很重要的。经历了最开始的困顿,如果与编辑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渠道,那么以后就会变得比较顺利。除了在投稿过程中与编辑的沟通外,适当参加专业学术活动也是一个渠道。人民大学的一位知名教授就曾说过,他人生的第一篇《法学研究》就是因为一次会议他做了主题发言,下来后编辑直接向他约的稿。笔者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论文是写给人看的,在公开的学术场合发表自己的论文观点,有时也有助于转化为纸质媒介。当然,这不是鼓励博士生们去“混圈子”,不作区分地到处参加各种会议不仅会耗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也会因为对不熟悉的主题发表的意见不专业反而会起到反效果。要有所选择,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主题的会议。除了编辑外,也要与自己的导师保持良好的沟通,随时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度和写作状况。导师不仅可以给出专业的指导,而且由于拥有更大的积淀成本,可以给出针对本专业的投稿建议,甚至推荐投稿。法学论文不像自然科学的论文那样有通讯作者,有的期刊甚至不鼓励合作发表,但导师的推荐有时也很重要。不要怕麻烦导师,导师就是用来麻烦的——当然,前提是你的论文质量过关,否则会影响你导师本人的信誉度。即便无法推荐,导师的经验也毕竟比你更丰富。最后,还是要多写多投。写得多,投得多,摸清楚了路径,成功率自然就会上来。尤其是要多写,这个别人没法帮你。目前大多数高校(包括中国政法大学)规定,法学博士毕业发表论文的要求是2篇,我们有很多博士生也都仅以此为目标。但是鉴于很多博士生以后都要去高校或科研机构,而现在教职和科研岗位竞争的激烈程度,多发表肯定有竞争力。更何况有一些高校(特别是理工类为主的高校)直接规定了比较高的起聘条件。有一次,隔壁一家高校法学院领导来我们法学院调研,谈及他们法理学专业缺岗2名教师,但起聘条件是4篇核刊(或者3篇做博士后),问法大有没有人。但遗憾的是,下来一问,所有预计当年毕业的法理学专业博士都只有2篇。Publishorperish(不发表,就死亡),尽管有点危言耸听,但也不乏是当下博士生涯的写照。发表不能决定一切,但却可以决定你能不能找到教职,从而还有机会去继续你作为学者的生活——除非你不想干这行了。

慢慢写吧,不想写也不现实呀,这个都是需要走的过程

毕业论文一定要硬着头皮把它完全做完,否则你就无法取得毕业证,大学就等于白上了。

研究僧们读研期间,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总是少不了,有一种相信大家都有过,那就是 :不!想!写!论!文!      课程成绩快打分了,小论文一个字还没写;快毕业了,毕业论文初稿还没成型·····总之,就是不想写论文,一点也不想写,根本都不想写,即使心里慌得一批,却仍然不动如山,每次写之前也必须做一番心理建设。                毛爷爷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我们在与论文的持久斗争中,也有三大法宝可寻。        第一个法宝是别想太多,先动手写,最好一鼓作气的写出论文雏形。很多同学在开写前,总是容易想太多、看太多,觉得自己会酝酿出一篇惊世论文,但是想法再好不落地终究会消逝于无形,文献看得再多,不形成自己的观点写下来就是个“读书匠”。下面的情况,有对号入座的童鞋吗?有的话就要提醒自己注意啦。      古语有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信息时代万事万物都在抢夺我们的注意力,此刻不写,下次都不知道自己之前写了个啥。所以,最正确的方法就是去写,努力地去写,坚持写完,不要觉得写不下去就不写了。       论文会写不下去是事实,是常态。“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季羡林在日记中也曾抱怨说一想到写论文就头痛。为何?因为论文写作不是重复性的事务劳动,而是艰苦性的脑力劳动,任何一种创造,都是充满着未知的探险。所以,写作过程必然是充满着痛苦的,要正确看待这种痛苦,并努力克服,当你回过头来看时,会为自己努力创造的一个作品而自豪,会品味那些挣扎过后又坚持去做的美好时刻。       还有很多同学会说,我们写到一半,发现论文写的跟原来预想的大相径庭,觉得自己研究废了,又不想写了,怎么办?我告诉你,很正常!!!       论文写作不可能与原来计划一模一样的,研究框架和研究发现,都会在试错中不断改变的,要坚信虽然最终完成的可能不是你原来的那种论文,但肯定是一篇言之有物的论文。村上春树在其作品《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说道:“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这才是长跑者的思维方式。”用于论文写作,亦然。        记注,完成就是最好的结果!!先别一下子苛求质量,好论文是可以改出来的。完成,就是一切。从无到有,从惨不忍睹到众口称赞,是可以在改的过程中发生的,但关键就是先写完!!不然在最后截止日期间,你可能会陷入无休止的论文写作的焦虑中。       第二个法宝是拼贴式写作。何为拼贴式写作?拼贴式写作就仿若拼贴多种衣服于一身一般。举个例子就是你要完成一篇包含A、B、C、D四部分内容的论文,你要做的就是从你认为写的好的作品中去摘录,某篇论文里有跟你A部分相关的内容写的特别好,摘录过来!另一篇论文里有跟你B部分特别密切的内容写的很出彩,摘录过来!依次类推,最终一篇粗略的稿子就形成了。        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先审视每部分内容里的论据,因为有些论据随着时间的变化是过时的,你需要引用最新的数据。然后,用自己的话将被人的论述表达出来。这没有什么丢人的,写作本质上就是一种模仿,学术新手这样做更有利于自己的学习,快速习得专业领域的写作范式和大量的背景知识。         而且,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论文写作的特殊性,它跟一般的文学写作、散文写作有什么不同呢?最大的不同就是学术文章特别强调与已有研究的联系,需要在文中引用很多别人的文章。因为你的研究不可能是空中楼阁,凭空就写出来的,必然要在其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开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拼贴式写作是学术新手帮助自己写作的一大有力法宝。       第三个法宝是借用研究工具或研究方法来帮助自己更快的写作。文章写到这,可能会有同学想问,我还是写不出来东西怎么办,没关系,还有一招,最硬核的一招就是巧用研究方法来写文章,又快又好。        说到这,先跟大家普及下学术论文写作的两大类型——理论写作和实证写作。所谓理论写作,类似于哲学层面的理论思辨,是纯粹在文献堆里搞概念研究,一个概念嵌套着一个概念,讲究逻辑的严密性。范文如《从教育事理到教育学理:“教育学原理”70年发展的理论反思》。         而实证写作,需要用数据说话,通过研究工具分析收集的数据来得出研究结果。范文如《高水平大学学生满意度的实证研究——基于“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数据分析》。理论式写作需要依赖个人深厚的理论素养,需要个人在文献里长期沉浸下去,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很差,从小逻辑课程没有学习过,哪怕有的人博士毕业了,可能也没上过逻辑课。第二种写作,就很适合绝大多数人了,只需要你掌握一门研究工具,采集数据后,很快就可以分析出结果来,写作过程水到渠成。通俗话来讲,就是数据在手,论文我有!        所以,缺少对专业领域深刻了解的人,写不出理论性的论文,那就多写些调查类论文,既接地气,又高效!最关键的是在发表的过程中还备受青睐!详见下图。通过截图我们可以看到只是凭借一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就可以发很多文章。关键是Citespace这门工具的学习没有那么复杂,学习周期较短。

想不通博士毕业论文被毙掉

是有可能存在被毙的危险的。对于论文,不光要论文本身质量够硬,还要对于论文本身要比较熟悉,才能够让答辩委员会的人信任,然后才能通过。

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毕业的设计被导师毙了那么证明你的设计还是不符合要求重新再设计一份

答辩更严格。感觉不是严不严的问题,我体感盲审的标准会比预答辩低一些。但是预答辩毕竟是系里的老师,就算高标准提很多意见但最终肯定给你过;盲审的话老师...

不一定,这取决于数据误差的大小和论文的其他内容。如果数据误差不是很大,但其他内容质量不高,那么博士论文可能会被毙。如果数据误差很大,但其他内容质量很高,那么博士论文可能不会被毙。

博士毕业论文写不出

师兄师姐的帮助是顺利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辅助力量博士阶段的科研工作和本科时期的学习过程是截然不同的,本科的学习过程主要以获取知识和解题为主,基本上是一种重复性的记忆过程,基本不需要分析、研究和创新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而博士阶段的科研工作则是一种根据已有的成果、已报道的文献等内容进行改良、发展和创新的以创造和发明为主的活动,本科阶段学习的知识可以说完全无用。要做好科研需要的是扎实的实验技术,丰富的前沿知识,敏锐的洞察力,缜密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刹那的灵感等无法培训出来的能力,尤其是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是更重要的。做什么和怎么做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体会才能够悟到的,对于只有三五年时间的研究生来说,在没有导师指导的情况下,从师兄师姐那里获得帮助就十分重要了。

那么从师兄师姐那里能够获得哪些帮助那?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操作技巧和各种基本的实验技术。本科阶段也有实验课,能够学习到一些实验方法,但是完全不能满足研究生阶段的实验需要,研究生阶段的实验内容更加专一和深入,其复杂程度和精密程度也更高。很多时候实验的成功更需要运气,往往表现出类似玄学的特征,很多微小的细节会决定整个实验的成败,从师兄师姐那里获得这些细节的东西无疑是一条捷径。第二类,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师兄师姐的经验更加丰富,他们在若干年的科研活动中肯定有自己的体会和想法,他们的经历往往能够作为参考,哪些研究方向比较难,哪些内容是不可行的,哪个工作容易做出成果,他们往往比导师更加清楚,直接从他们的经验教训能够获得很多有用的信息,能够使自己的工作量大大减轻,而且能够少走弯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失败。如果你想自己从头开始进行摸索,那么请做好准备,在未来的一两年里你都很有可能一事无成。以我为例,当然我是开门弟子,没有师兄师姐可以帮我,所以很多时候觉得十分无助,只能自己探索。但是我的师弟师妹从我这里得到的帮助则大得多,去年毕业的两个硕士就是按照老板的思路做了一年后无果,最后做了我提出的课题顺利毕业的,一个师妹毕业后去日本深造,另一个师弟去宝洁公司做研发,都是不错的出路。第三类,师兄师姐能够向你提供一张合理的时间表。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往往是最重要的事情,甚至比做好科研本身更重要。比如什么时候开题,什么时候文章需要投稿,什么时候论文应该送审,什么时候交该交的材料等等,这些时间点一旦错过,往往要再等半年或一年,会严重影响毕业的顺利进行。在师兄师姐的指点下能够更加有效地规划好整个研究生期间的时间安排,能够避免因为时间安排不当而造成的损失。记住一点,提高效率比埋头苦干更有效。因此,亲爱的苦恼博士,放下架子直接向你的师兄师姐们请教吧,也许他们手头正好有做了一半而不想做的工作可以让你接手,这对你来说不啻为一根救命的稻草。对于你来说,他们的帮助是一笔十分丰厚的财富,当然也要记得回报,可以帮师兄师姐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和谐实验室。

不是。如果你论文写得好的话,老师肯定会让你过的。暂且不提老师的职业修养和道德,你的论文写的好,也是他的成就呀。对一份好的论文不管是谁看了都会给过的。想要自己的论文顺利发出来,建议还是沉下心来好好做些实事,不要想这些有的没的。把论文写的精彩、出人意料更妥帖些。

国外博士吗?如果是英国博士论文的辅导,英国翰思教育表示,很多同学都会面对提笔难的问题,有时候其实纠结的就是那第一句,这个时候不妨写出一个框架,把每一个chapter的最开头和最结尾都先写好。写出一个框架以后,你就不容易跑题,再怎么写都不会跳出这个方框。然后你也会有一个更清晰的思路,知道一环套一环,而不是沦为为凑字数而写,影响论文整体的质量。

学术论文,俗称“文章”,英文称为“Paper”,哈佛大学的George M.Whitesides教授曾专门写了一篇题为“Writing a paper”的文章给他研究组的学生参考,其开篇即高度概括了什么是文章以及文章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A paper is an organized description of hypotheses,data and conclusions,intended to instruct the reader.Papers are a central part of research.If your research does not generate papers,it might just as well not have been done.”也就是说文章是你在科研工作中提出的设想、获得的数据和结论的有组织的描述,面向的对象是读者。文章是工作的总结,发表文章是科技工作者的职责,没有发表成文章的研究工作可以认为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要发表文章尤其是高水平的文章,必须要有好的研究工作,在已有的高水平研究工作基础之上,发表高水平的文章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亲爱的苦恼博士,在你为发不出文章而苦恼时,请从如下三个方面寻找原因:1)你是否从你的导师那里获得了充分的指导;2)你是否从你的师兄师姐以及其他同学同事那里获得了大量的经验和技巧;3)你是否对科研有明确的目标和兴趣,以及是否为之而努力奋斗。

硕士毕业论文写不出想死

写不出来也要写,要想尽办法去写,不然就会不能毕业,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一、根据标题,目录摘要等关键信息筛选参考文献,可以多下载的论文,一般大概两百篇,如果没有时间看完,可以最后筛选了二十多篇文献包括别人的学位论文在内,无论如何最终就看这些文献,不再找别的。

二、看文献,做笔记。分析论文的框架结构,内容要点,然后记在活页纸上,有条理地记,不要一写一大片,让自己查阅时一目了然。一边读写一边思考,这些内容和论点我能怎样运用。

论文看得差不多的时候心里会有个大概,哪些内容是能用的,自己在写的时候会侧重什么角度,这时开始看参考书籍,打开目录,直接找自己可能用得上的部分,因为有了论文的铺垫,基本知道书籍里面哪些内容肯定不会去看,这样就比较省时间。

把全部的论文框架点线面布置完,就开始码字了,进入到具体的填充内容阶段。

码字的时候把要用的材料,从句到段进行重新调整组织,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需要看透每句话的意思和表达,看透一整段文字的内容结构和逻辑,这样就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把句和段都重新整合重新表达,但观点并不变样,逻辑依然通顺。

方法如下:

1、先认真思考,找好选题方向与大致的框架,与导师进行沟通交流,进一步完善框架并尽早确定题目方向。

2、多翻资料,查找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方面的材料,扩大文献范围,更好地确保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的真实性以及论证时候的理论性。

3、抓好论文核心部分。进一步地调整、扩充,组建属于自己的体系框架,调整好表达调整结构。作为整篇论文的点睛之处,不要草草了事,最好能够凸显出论文的整体品质,对文章的总体结构再次进行斟酌,以防出现虎头蛇尾的问题。

4、做好脚注。一定要一边写论文一边加脚注,不然先引用,最后等论文写完再加,要么事先做好参考的笔记,不然到最后很容易找不到脚注的来源。

5、如果是工科或基于试验数据基础的论文,则需要有真实实验数据基础,切不可照搬他人或臆造数据而使论文丧失真实性。

6、写论文的过程中多与导师交流,及时纠偏并找寻研究灵感。要知道,研究工作其实是一件可以让人有所发现而感觉快乐并愿意为之不断付出以期获得成功的事情。

写不出来论文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动力不足。写论文主要靠自己的自主自觉,如果没有几分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魄力,论文是难以完成的。

2、情绪不对。如果带着一种“不想写”的心理,有空闲的时候刷微博、刷抖音、逛淘宝、追剧、聊完qq聊微信,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老师催的时候带着一种负罪感赶紧看文献,过一段时间后“不想写”的情绪又会出现。

3、方法缺失。

4、定力不足。

5、完美主义作祟。因为苛求完美,要么不做要么就要做到最好,因此迟迟没法完成。

可以好好的放松一下,这样我们放下压力之后,可能灵感就来了,毕业论文就可以很轻松的写出来。

首先我们应该放松心情,然后可以去阅读一些书籍帮助我们写作,其次可以多向老师和同学讨论,提高我们的写作技巧。

博士毕业论文来不及写

感觉入股了前提工作做得比较扎实,例如发了一些成体系的论文,一个月应该可以搞定。我也在努力中呢,还有一个就交论文了。一起努力吧!今天下午终于写完了博士毕业论文,我也长舒了一口气。明天去学校打印论文,后天交到院里。接下来就要准备迎接院里的预答辩了。一切都是这么紧凑,但也算是有条不紊吧!

我是在两周内写完的。Introduction花的时间比较多,也比较累。差不多一周时间。因为这个introduction的逻辑非常重要。就像建楼一样,框架弄好了,往里面填东西就很快。然后接下来就是把自己发表过的文章和supporting information整合整合为一章,差不多一天半,差不多六天就是四章节。加上introduction就是五章,最后来的future work and inclusion。最后一天修改修改。然后就是PhD老板帮忙修改,最后送给我的committee。其中一个外校的committee写了好长一封信表扬我的thesis。想想都笑死我了。

国家专门有机构审查论文的,为了保险起见,还是要自己写,跟导师好好沟通一下撰写论文的方法。

首先要学会查找资料,搜索文献,找到有价值的文献;接下来,学会利用文献,提取文献中亮点的部分深入谈,分析;同时,学会写论文的各种方法,如果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比较法;其次,学会利用数据说话,制作各种高大尚的图表,增加文章的深度。。总之,论文论题要新颖,论据要充分,结论有深度。祝你好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