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中外的身体素质差异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中外的身体素质差异研究论文

身体素质从个人意义上讲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从国家意义上讲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科学意义上讲,它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和协调性、柔韧性。今天,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昔日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学生身体素质却下降如此快速,确实令人担忧,这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国民素质。所以,我们作为体育老师,责无旁贷地应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放在第一位。接下来,我就围绕身体素质的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第一, 发展学生的力量素质。力量是人体克服阻力的能力。发展力量主要是发展肌肉的力量。肌肉的力量又可分为肌肉爆发力和肌肉力量耐力。(一)发展学生的肌肉爆发力。在日常教学中,最简便为实施的有跳跃练习和负重练习。跳跃练习有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单足跳、跨步跳。立定跳和立定三级跳,给出得分标准,可采用先练习后测试的方法,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又能有效地提高运动成绩。跨步跳可采用游戏的形式,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两两对抗,看哪一组最后跨得最远,给予奖励与表扬,使得不论女生还是男生在课后时间依然是兴趣地在继续。负重练习,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可采用负杠铃下蹲的方法。还可根据体重相仿的原则,让同学“互背奔走”练习,从而大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二)发展学生的肌肉力量耐力。持哑铃跑,将学生分组,持哑铃反复跑100米——300米,这样,学生带着好奇的心理,互相比拼着,高兴地跑下来,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投掷实心球,可采用前抛、后抛两种方式,让学生在练习的同时,比较两种抛球的效果。并体会用力的部位和顺序,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力量的方法很多:俯卧撑、双杠臂屈伸、哑铃练习、屈臂悬垂、仰卧起坐、收腹举腿、左右转体、抱腰角力等等。当然,力量素质不够稳定,要经常锻炼,我们的力量才能逐渐增大。第二, 发展学生的速度素质速度分为位移速度,动作速度和反应速度。位移速度是人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动作速度是是人体完成某一动作的快慢,反应速度是人体对外界刺激反应的快慢。(一)发展跑速的基本方法。练习短跑是发展跑速的基本方法,如加速跑,将学生分组,由慢到快逐渐加速,反复练习不同的距离,速度会逐渐提高。还有接力跑,可经常举行班级接力赛。中学生的竞争意识比较强,都是你追我赶,这样,不仅能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发展他们的班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从而为他们以后七彩的人生打下一个美好的伏笔。(二)发展动作速度的基本方法发展动作速度主要是快速重复练习,例如:让学生在保持正确动作情况下,快速原地高抬腿跑,并且拍手给上节奏,学生的练习兴趣会更浓,气氛会更活跃,效果会更好。还可采用快速立卧撑练习,将学生分排练习,第一些排先做,第二排慢半拍在做,第三、四排分别依次慢半拍再跟,这样,就有“波浪起伏”的感觉了,学生们会在这种“波浪的感觉中,高兴地起伏”着,继续他们的练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发展反应速度的基本方法发展反应速度通常采用听信号起跑练习,在运动中听信号或视标记迅速改变动作方向和方式的练习等。例如做游戏练习,在蹲踞式起跑中,后排紧站在前一排身后,听到哨声,前排起跑,后排拍前排的肩膀,如被拍着罚做练习,然后交换,这样,学生的反应速度练习得会更认真,更快捷。还有游戏“黄河”“长江”,将同学分为“黄河”与“长江”,喊“黄河”则“长江”追,“黄河”跑,被抓住的罚做练习,反之亦然,同学们会在愉快地练习当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发展速度的方法还有:听信号加速跑,小步跑,高抬腿跑接加速跑,俯撑起跑,转身起跑,抢接球练习,听口令、击掌,或听节拍器摆臂,原地快速高抬腿,快速小步跑接高抬腿跑,50米跑等等。第三, 发展学生的耐力。在运动中,耐力是长时间坚持运动的能力,耐力有助于对抗疲劳,延缓疲劳的出现,当肌肉工作引起疲劳时,动作速度,反应速度和灵敏性都会降低,耐力好能减少其降低的程度,较充分的发挥各种素质的作用。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练习耐力的有效方法就是长跑,这在每天的晨练中就可完成。让学生每天早晨慢跑1000米——3000米,在此基础上再循序渐进的增加负荷,使学生耐力负荷逐渐超过以前的耐力水平。当然,发展耐力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越野跑、滑冰、游泳、球类活动、循环练习、韵律活动及舞蹈等。耐力的发展,不仅能培养学生坚毅、顽强,克服困难的离志品质,还能提高他们各个运动器官的功能,使他们有一个更强壮的身体,去迎接更新的挑战。第四,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和协调性。灵敏性是人体在某种情况下快速、准确、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协调性是人体各系统各器官互相配合完成动作的能力。发展灵敏性和协调性,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例如:跳绳,可采用单人跳,双人跳,多人跳,看谁跳得多,跳得好,跳得别具风格。还有的同学喜欢“踢键子”。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对踢的形式出现,看哪一组踢得棒,踢得花样多,踢得扣人心弦,让学生兴高采烈的去踢,这既煅炼了学生的灵敏性和协调性,又陶冶了学生美的情操,当然还有更意外的收获。另外,还可将男女生分开,男生做球类运动,女生跳“健美操”,打篮球要求既要快速,又要灵活,准确,这就把男孩们一个个练得活泼生动,灵活机敏。健美操要求舒展大方,刚劲有力,这就把姑娘们练得一个个体态优美,婀娜多姿。发展灵敏性,协调性的方法还有采用体操技巧,武术、游戏、全能运动等。第五, 发展学生的柔韧性。柔韧性是人体大幅度完成动作的能力,它是人体关系活动范围大小,肌肉韧带的伸长和弹性,紧张和放松的协调能力决定的。如果学生的柔韧性差,在学习动作时,就不易掌握,易使肌肉,韧带和关节受伤。学生练习柔韧性最好时间是早晨。在热身之后,采用髋、腰扭转,直腿站立、前后屈体、劈腿、压腿、摆腿、摆臂做“桥”和垫上运动。效果最好的是劈腿与“桥”。不需任何器材,只需一小块场地。在做劈腿时,可做纵劈与横劈,如果两人一组,一人可缓缓下压正在做动作同学的肩,让劈的力度逐渐加大,切忌使猛劲,否则会使韧带拉伤。在做桥时,也可两人一组,一人托着另一人的背,使他缓缓下撑,直到不能再支撑,由两人完成到独立完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锻炼效果也会逐渐稳步。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从我国人才培养和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对青少年学生提出的基本希望和要求。我们要立足于本职工作,善于总结,敢于探索,发现并创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方法,把它拓展到校外,社区,家庭,使每个学生随时随地都有简单易行的健身方法。同时增强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活动意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他们的身体健康素质。

有差距,有时会很大——外籍球员的身体素质普遍要好很多。

4个月宝宝可以吃什么水果泥促进消化?有推荐的吗?导致不同的体质。东方人的忍耐能力和易怒性,消化系统要比西方人弱得多,所以西方人可以大吃冷食而清淡,东方人可能不用吃那么多虽然中国人确实普遍认为身体素质不如西方人强,但随着中国现在科技、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蓬勃发展,这些 "未公布的事实 "似乎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我们必须承认,东方和西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身体差异。

有句话说得很形象,粮食对于东方人的祖先来说,更像是食草动物;而西方人的祖先则更像。中国人的身体很弱。几千年来,西方的人口密度较低,面积普遍比中国人大,打猎和捕鱼比较容易。狩猎和捕鱼的食物基本上可以满足需求。西部地区面积大,人口少,这与中国和日本的体育教学理念都有很大关系。首先,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他们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唐朝以后,学者们认为他们温文尔雅,手不缚鸡,是一种美。然而,即使肤色、身高和饮食习惯不同,外国人和中国人的基本健康问题是一样的,不存在谁差谁好的问题。无论你住在地球上的哪个地方,内国都先于西方将优胜劣汰的主要因素从体能改为脑力。

根据两种不同的自然选择结果,睾丸素:,一般来说,体质比外国人强,这是由中国饮食文化决定的,所以中国人的体质普遍比外国人差。假设一个人不锻炼,大家都不锻炼,就容易传播中国人体质不如外国人的错误观念。然后他说,现在,现在中国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已经富裕起来了,ying人应该参加运动,各种运动,或者从小玩到大,因为马云的父亲说:情商来自于玩,而体能来自于运动。我非常同意。我们的体育总局已经培养了一批。

生活环境不同

儿童身体素质的研究论文

中国国民体质大透底 (2001-11-24) 中国人身高随年龄变化 这是一次建国以来规模最大、覆盖人群最广、 耗时长达3年的国民体质监测,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卫生部、 国家计委等11个部门联合进行,历时三年、在全国31个省、市、 自治区进行的“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 被称为是建国以来第一次规模最大、覆盖人群最广的国民体质监测。 本次监测的对象是3—69岁的中国国民,分为幼儿、儿童青少年、 成年和老年人四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分为城乡两类人群, 其中城市中的成年人又分为体力劳动者和非体力劳动者两类。 监测的方法是整群随机抽样,内容为检测指标和询问指标两部分。 检测指标里有人体形态、机能和素质三部分, 询问指标主要是了解受测者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 本次监测共检测533910人,其中幼儿52250人, 儿童青少年学生304141人,成年人151656人, 老年人25863人。获得有效数据11417011个。 中国人体质的大致轮廓 身高、体重、 胸围是本次监测用来描述中国人身体基本形态的三顶指标。 中国人的身高在20至29岁时处于最高和稳定状态。 男性身高169·7厘米,女性为158·6厘米。 此后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呈缓慢降低。45岁降低加快, 至69岁后男性比最大比值低4·9厘米,女性低5·2厘米。 这个身高169·7的“中国男子”胸围35岁以后趋于稳定, 在45至49岁最大,为90·5厘米,这时“他”的体重达67· 6 公斤,也是最重的时期。女性胸围45岁稳定, 55至59岁时最大,为88·5厘米,这时“她”重59· 6公斤。 此后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的体重在降低。 比最大的比值男性低3·9公斤,女性3·1公斤。 安静脉搏、血压、肺活量是用来表达中国人身体机能的三个指标。 监测结果表明,中国人的安静脉搏从19岁时开始稳定, 20岁后保持在每分钟78次。血压在20至39岁时稳定。 男性收缩压115·1至117·2毫米汞柱,女性为106· 5至109·6毫米汞柱。男性舒张压为73·8至77· 3毫米汞柱,女性为69·7至72·5毫米汞柱。 40岁的中国人的肺活量男性为3347·2毫升, 女性为2362·3毫升。 40岁是中国人身体机能的一个转折点, 40岁以后中国人的血压呈较快上升趋势,肺活量也明显下降。 在反映身体素质的柔韧性、平衡性、握力、爆发力方面, 大部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个别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 男性在20至34岁期间,握力和臂力达到最大值, 随年龄增大变化不大,40岁后呈下降趋势。 爆发力柔韧性没有最大值的保持期,从20岁后就降低, 中柔韧性和平衡性下降显著。 阳光少年蓬勃成长 进行了15年青少年儿童体质跟踪研究的国际田联地区发展中心北京 主任邢文华教授用“生长发育加速、青春期提前” 来描述改革开放20年中国青少年的成长。 二战后的日本曾有一个青少年加速成长的奇迹。那时日本经济腾飞, 生活水平提高,儿童饮食西化, 日本儿童的生长发育出现了长达30年的长期加速, 主要是从婴幼儿开始的身高年增长幅度的提高和青春期的提前。 邢文华指出,中国同样由于改革开放深入、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青少年儿童的生长水平处在快速增长阶段, 这和日本战后青少年生长“奇迹”极其相似。 以17岁的城市男生平均身高为例,1979年是168·6厘米, 2000年则达到172·8厘米,增加值是4·2厘米。 17岁城市男生的体重1979年是54·8公斤, 2000年是62·6公斤,胸围从82·3厘米达到85· 8厘米。 2000年与1995年相比,7— 18岁学生平均身高增长量为0·35厘米,体重增长量为0· 63公斤,胸围增长量为0·58厘米。 青少年身体匀称度也有所改善,以往的“豆芽菜” 的体形已经被城市青少年体重增长幅度过大, 带来肥胖等医学和社会问题的担忧所代替。 与青少年加速成长相适应的是青春期的提前到来。邢文华指出, 成长发育提前的表现是成长突增期年龄和高峰年龄的提前。 1979年城市男生从12岁以后才开始以每年5厘米的速度增高, 持续到15岁,2000年城市男生从8岁就开始了这种生长, 持续到14岁。城市女生从9—12岁提前到8—12岁。 乡村的孩子也相应地提前。 邢文华呼吁社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注意孩子们提前1— 2岁到来的青春期,关注他们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专家同时也指出,青少年的加速生长在近五年内有速度放缓的趋向, 这可能是和城市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有关,专家说, 如果西部开发在近几年改变西部人的生活状况, 那么会出现第二个生长加速的高峰。 青少年身体素质全面下降 和身高、体重、胸围的加速生长形成强烈反差的是, 青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没有增长而是全面的下降。 邢文华介绍,1995年监测时就有所下降, 这一次是在1995年的基础上再一次大幅度的下降。速度素质、 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爆发力素质、力量素质均全面下降。 反映柔韧性素质的立位体前屈指标和1995年相比,7— 12岁下降0·4厘米,13—18岁下降1·8厘米、19— 22岁下降2·5厘米; 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除乡村男生有三个年龄组有所提高外, 其余均是下降。最大下降2·3厘米;反映耐力素质的800米、 1000米跑下降更为明显。13— 18岁中学男生女生的1000米、800米跑的平均水平下降9· 6秒、12·6秒,大学男女生分别下降20秒和15·1秒。 另外斜身引体、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指标也没有一个是上升的。 同时, 青少年的肺活量在1995比1985年下降的基础上继续下降。 专家指出, 这些数据均指向青少年的身体机能发育水平落后于身体形态的增长水 平。这就为他们青春期发育结束后进入成年期留下了健康隐患。 更主要的是学生毅力、耐力、吃苦耐劳、承受挫败心理能力的降低。 与身体素质下降相对应的是近视的居高不下和肥胖。 现在每100个小学生中就有20多个人近视,初中生近视近一半, 高中生高达71·29% ,大学生达到了73·01%。 肥胖已成为城市青少年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 与1995年相比,城市男生由6·7%的肥胖率上升到10·7% 。由肥胖引起的心脏、肾脏的病变已经出现。 在分析原因时, 邢文华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主任于道远研究员都把矛头指向了独生子女娇 生惯养。 于道远说,城市里的“牛奶比矿泉水可乐还便宜, 但孩子们不喝牛奶偏要喝饮料,家长也听之任之。 过多的糖分对孩子没有好处。 生活好了家长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吃,造成偏食和营养过度”。 两位专家指出现在学校体育的错误导向。他们认为提倡“快乐体育” 本身没有错,但强调过度就有问题。800米、1000米跑、 引体向上是很枯燥,但不能因为学生不愿做就取消。 他们都对体育教学大纲中取消1000米跑表示不满。 另外城市学校体育设施、场地不足也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中日青少年体质比较 于道远研究员指出,和日本青少年相比,日本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营养水平、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均好于中国同龄青少年。 从体形上来说,日本的青少年要比中国青少年粗壮, 握力方面要比我国青少年好。在立定跳远上, 日本的小年龄组比我们好,大年龄组我们要胜出,速度方面, 这一次的测定是50米跑项目,日本青少年比我们的好。 在灵敏度方面,我们比日本青少年好一些。 身高方面,邢文华教授指出,1979年7— 17岁城市乡村男女生身高和体重全面低于日本, 以至有学者发出惊呼“小日本原来不小”, 并由此引发了关于中国人体魄的讨论和思考。 2000年中国学生身高体重在各年龄组与日本的差距在缩小, 21年间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日本。目前7—17岁同龄组比较, 中国城市男生比日本男生高出1·73厘米。 但中国乡村的男女生身高均低于日本。 于道远研究员认为,我国成年人身高和日本人相比, 男子39岁以前低于日本,40岁后年龄段平均身高高于日本,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差距也加大。成年女子所有年龄段都高于日本。 近60年来日本成年人身高的增长大于中国。 在成人体重方面,40岁以前中国小于日本,随后,中国大于日本。 日本人的身高体重指数变化比较平稳,变化幅度较中国人小, 中国人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肥胖现象较日本人严重。 中国中老年人的肥胖已成为对健康极为不利的因素。 农村、城市人体质差异大 1997年中国成人体质监测时得出一个结论: 中国人中农民身高最矮。而且无论在哪一个年龄段、 任何一个省市的统计中农民都是最矮的。 这个结论揭示中国人的体质存在非常明显的城乡差异。 于道远研究员认为成人的体质3年内变化不大, 1997年的数据和2000年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中国农村因为和城市发达程度不同,人民生活水平存在着城乡差别, 所以在体质上有必然的反映。 专家指出,影响人的发育生长的因素主要有营养、疾病和体育锻炼。 无论欧美还是日本, 处于人群中上社会经济阶层的儿童比低阶层的发育提前身高增长幅度 大。同样经济条件下的家庭,孩子多的家庭无论经济条件好坏, 儿童的生长发育都受到不良影响。 城乡体质的差别更明显地反映在青少年身上。 2000年17岁城市男生身高(172·8厘米) 明显高于乡村男生(168·8厘米), 体重城市男生也是明显高于乡村男生,并且两者的差距有扩大趋势。 胸围城市男女生均高于乡村男女生, 值得注意的是1979年到2000年的21年间乡村女生的胸围增 长值仅为0·47厘米(增长率为0·59%)基本上没有变化, 这就意味着乡村女生和城市女生(增长率为2·27%) 差得相当多。 邢文华教授认为, 胸围的变化同肺功能的改善以及胸廓肌肉群状态的改变有直接的关系 , 也就是说乡村女生营养状况以及参加身体活动和体育锻炼的程度存在 着不足。 城乡青少年体质差别不仅表现在形体上, 身体机能的城乡差别也很明显。 1979年城市男生的肺活量增长高于乡村男生, 到2000年的21年间城乡男生的肺活量的差异在继续扩大。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城乡男女生肺活量都出现明显下降趋势, 下降幅度和降幅率的排序是城市男生—乡村女生—城市女生— 乡村男生。 令人担忧的40岁 40岁对于中国人来说是身体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 监测数据表明,40岁的中国人个头开始缩小,身体开始发胖; 40岁的中国人血压开始快速往上窜,肺活量直线往下掉; 40岁后力量也大不如前,肌力爆发力都随着年龄的增长快速下降。 所以有媒体说中国人40岁提前进入衰老。 于道远研究员不赞同这种说法, 他认为40岁是人的一个生理的转折点,各种指标下降是正常的, 不能因此得出中国人提前衰老的判断。 但他认为下降的程度和速度是值得注意的。 于道远指出, 每周进行三次体育锻炼的人身体状况明显好于不锻炼的人。 40岁是人体健康转折的非常关键的年龄段, 也是人生压力最大的时期, 同时也是工作出成果出效益的黄金年龄段,但调查发现,目前20— 69岁人群中,25— 49岁年龄段的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最小, 男女分别只占年龄段总人数的18·6%—21·5%和14·3% —23%。其中20—39岁年龄段的人不参加体育锻炼因为“ 太忙”的男性为40·5%,女性为39·6%,另有20% 的女性是因为家务太多;40—59岁因为“忙” 而不锻炼身体的男性为41·8%,女性为30·1%,另有33· 1%的女性是因为家务太多。 也就是说40岁以后的中国人有近一半的人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自己 的身体。 马路健身 1997年全国成年人体质监测表明, 公路和街道两旁是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 分别占男女参加者的40%、33·9%及25·7%、24·8% 。其次是公园和居室,再次是收费场馆。 随着年龄的增长选择公路和街道的比例明显上升, 收费场馆大幅度下降。 2000年选择马路边锻炼的人依然是40%, 中年人到体育场馆的比例有所增加,但也仅有10%。 邢文华教授认为我国目前的竞技体育水平已经大大超出了国家的经济 发展水平,但在群众体育发展上还远远不够。 而发达国家和我们正好相反,他们更多注重的是大众体育。 据了解,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筹备制定中国群众健身处方, 将根据不同年龄的人群,制定新的健身方法和标准, 并会加大社区健身辅导力量。

幼儿园教育中的体育教育是幼儿园指导性文件的要求。体育教育能够增强人的体质和促进人的健康,它属于全面发展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体育教育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探讨幼儿园教育中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幼儿园教育属于教育的启蒙时期,在国民经济日益进步和发展的影响下,幼儿时期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在幼儿园的教育中,体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利于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为此,本文论述了幼儿园教育中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幼儿园体育教育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体育教育;重要性;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258-01

一、幼儿园教育中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1.幼儿园教育中的体育教育是幼儿园指导性文件的要求。体育教育能够增强人的体质和促进人的健康,它属于全面发展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幼儿园工作规程》以及《幼儿园管理条例》提出了幼儿园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等的综合发展。鉴于此,幼儿教育中的体育教育是非常关键的,幼儿园教育的有关规定明确了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是启蒙性和全面性的,能够将其划分成艺术、科学、社会、语言和健康等几项内容,健康是首要的,而体育在推动人的健康上是德育、智育和美育所不能及的,这充分地表明了幼儿园教育中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2.幼儿园教育中的体育活动是孩子体育教育的启蒙时期。处于婴儿期的小孩由于受到直接作用的事物而出现行为上的改变,会移开事物,小孩的心理活动也能够改变或者是停止。在学前的幼儿阶段,因为幼儿受到不断教育与成长的影响,语言系统与皮质抑制发展,所以能够自觉性地发展自身的行为,并且可以让自身的行为与比较远的目的相服从,这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形成。幼儿的这种个性在其终身当中都留有一定的痕迹,因此在幼儿教育阶段,要求幼儿参与体育活动,有利于对幼儿实施启蒙教育和增强幼儿的体育观念,并且能够奠定幼儿的终身体育。除此之外,在幼儿阶段,要求幼儿参加体育活动能够推动幼儿生理的健康发展,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有效地防止疾病与不良体形的出现,这有效地确保了幼儿将来各个成长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为幼儿的终身体育打下了一定的生理基础。

3.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属于人先天具备和后天形成的一种品质的综合和稳定的特性。而提高和培养学生素质的教育就是所谓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有3类6种,也就是身体素质教育、社会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这3类,6种就是身体素质教育、社会素质教育以及心理素质教育所涵盖的劳技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以及政治素质教育。在新的世纪,教育部指明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应当立足于幼儿时期,通过合理和科学的方法激发和启迪孩子的智力,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体制。而要求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教育和保育的有效统一,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园体育教育教育的实施策略

1.增强幼儿园教师对体育教育的观念。目前形势下,幼儿教育工作者们对体育教育的观念还较为狭隘,总是关注体质论。他们没有意识到体育教育涵盖了运动训练学生、体育心理学、人体科学等诸多学科,它牵涉到人的生理、社会性、心理、意志情感等各个方面。为此,这就对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只有在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指导下,才能够在教学实践活动和组织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具备与时俱进的体育运动发展意识。可以结合下面的两个方面对幼儿实施体育教育:一方面,有效地统一幼儿的运动发展能力以及教育与运动环境,从整体上思考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体育教育并非单纯性的户外体育活动,而是需要结合幼儿的心理、智力、情感等各个方面实施体育教育,从而有效地推动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实现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2.幼儿园设备与场地器材的健全。倘若幼儿园实施体育教育的硬件条件达到了一定的要求,那么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就能够实现理想的效果。良好的硬件条件有利于幼儿体育教育任务和目标的实现,可是,当前形势下幼儿园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和设备等硬件条件还面临着分配不科学和不合理的情况。为此,要想健全幼儿园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和设备等硬件条件,需要创设一种有益和良好的环境。第一,市级以上的教育主管部门需要高度地重视幼儿教育,确保足够的幼儿教育投入,实现不同地方的发展要求,进而使得教学资源的不平衡性减少。第二,教育不但是国家的职责,幼儿园、家庭以及社区都需要创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地确保幼儿能够获得更加完善和标准化的体育教育。

3.科学组织体育教育中幼儿的运动负荷。教师应当以人体生理机能获得的通常性规律“上升”,再到“稳定”最后到“下降”来组织体育活动。事实表明,通常幼儿的生理机能在一开始的时候有着比较快的上升趋势,然后在某个时间段内实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然而这个时期的持续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幼儿承担急剧改变的负荷能力比较低,最后的时候又慢慢地降低。其中,上升、稳定、降低这几个时期是互相联系的和密不可分的。对于幼儿来讲,因为幼儿的体育基础、身体健康状况、年龄特点以及气候条件、教学安排、体育项目的特点等的不一样,他们上升时期坡度和时间以及最高时期的持续时间和高度的不一样,再者,幼儿担负急剧改变负担量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结语:综上所述,幼儿体育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作为广大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们来讲,需要结合幼儿园的发展现状和幼儿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地实施体育教育,从而使得幼儿体会到一种愉悦感。

参考文献:

[1]周岩.幼儿园体育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学管理,2009,12(4):71-73.

[2]温婷.幼儿园体育活动现状与改革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刘美奋,孙秀荣,张茂林,等.山东省幼儿园体育活动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0):83-85.

[4]王岩.中原城市群区幼儿园幼儿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体育教育探讨论文

提高身体素质研究论文

身体素质从个人意义上讲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从国家意义上讲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科学意义上讲,它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和协调性、柔韧性。今天,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昔日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学生身体素质却下降如此快速,确实令人担忧,这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国民素质。所以,我们作为体育老师,责无旁贷地应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放在第一位。接下来,我就围绕身体素质的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第一, 发展学生的力量素质。力量是人体克服阻力的能力。发展力量主要是发展肌肉的力量。肌肉的力量又可分为肌肉爆发力和肌肉力量耐力。(一)发展学生的肌肉爆发力。在日常教学中,最简便为实施的有跳跃练习和负重练习。跳跃练习有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单足跳、跨步跳。立定跳和立定三级跳,给出得分标准,可采用先练习后测试的方法,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又能有效地提高运动成绩。跨步跳可采用游戏的形式,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两两对抗,看哪一组最后跨得最远,给予奖励与表扬,使得不论女生还是男生在课后时间依然是兴趣地在继续。负重练习,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可采用负杠铃下蹲的方法。还可根据体重相仿的原则,让同学“互背奔走”练习,从而大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二)发展学生的肌肉力量耐力。持哑铃跑,将学生分组,持哑铃反复跑100米——300米,这样,学生带着好奇的心理,互相比拼着,高兴地跑下来,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投掷实心球,可采用前抛、后抛两种方式,让学生在练习的同时,比较两种抛球的效果。并体会用力的部位和顺序,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力量的方法很多:俯卧撑、双杠臂屈伸、哑铃练习、屈臂悬垂、仰卧起坐、收腹举腿、左右转体、抱腰角力等等。当然,力量素质不够稳定,要经常锻炼,我们的力量才能逐渐增大。第二, 发展学生的速度素质速度分为位移速度,动作速度和反应速度。位移速度是人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动作速度是是人体完成某一动作的快慢,反应速度是人体对外界刺激反应的快慢。(一)发展跑速的基本方法。练习短跑是发展跑速的基本方法,如加速跑,将学生分组,由慢到快逐渐加速,反复练习不同的距离,速度会逐渐提高。还有接力跑,可经常举行班级接力赛。中学生的竞争意识比较强,都是你追我赶,这样,不仅能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发展他们的班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从而为他们以后七彩的人生打下一个美好的伏笔。(二)发展动作速度的基本方法发展动作速度主要是快速重复练习,例如:让学生在保持正确动作情况下,快速原地高抬腿跑,并且拍手给上节奏,学生的练习兴趣会更浓,气氛会更活跃,效果会更好。还可采用快速立卧撑练习,将学生分排练习,第一些排先做,第二排慢半拍在做,第三、四排分别依次慢半拍再跟,这样,就有“波浪起伏”的感觉了,学生们会在这种“波浪的感觉中,高兴地起伏”着,继续他们的练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发展反应速度的基本方法发展反应速度通常采用听信号起跑练习,在运动中听信号或视标记迅速改变动作方向和方式的练习等。例如做游戏练习,在蹲踞式起跑中,后排紧站在前一排身后,听到哨声,前排起跑,后排拍前排的肩膀,如被拍着罚做练习,然后交换,这样,学生的反应速度练习得会更认真,更快捷。还有游戏“黄河”“长江”,将同学分为“黄河”与“长江”,喊“黄河”则“长江”追,“黄河”跑,被抓住的罚做练习,反之亦然,同学们会在愉快地练习当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发展速度的方法还有:听信号加速跑,小步跑,高抬腿跑接加速跑,俯撑起跑,转身起跑,抢接球练习,听口令、击掌,或听节拍器摆臂,原地快速高抬腿,快速小步跑接高抬腿跑,50米跑等等。第三, 发展学生的耐力。在运动中,耐力是长时间坚持运动的能力,耐力有助于对抗疲劳,延缓疲劳的出现,当肌肉工作引起疲劳时,动作速度,反应速度和灵敏性都会降低,耐力好能减少其降低的程度,较充分的发挥各种素质的作用。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练习耐力的有效方法就是长跑,这在每天的晨练中就可完成。让学生每天早晨慢跑1000米——3000米,在此基础上再循序渐进的增加负荷,使学生耐力负荷逐渐超过以前的耐力水平。当然,发展耐力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越野跑、滑冰、游泳、球类活动、循环练习、韵律活动及舞蹈等。耐力的发展,不仅能培养学生坚毅、顽强,克服困难的离志品质,还能提高他们各个运动器官的功能,使他们有一个更强壮的身体,去迎接更新的挑战。第四,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和协调性。灵敏性是人体在某种情况下快速、准确、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协调性是人体各系统各器官互相配合完成动作的能力。发展灵敏性和协调性,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例如:跳绳,可采用单人跳,双人跳,多人跳,看谁跳得多,跳得好,跳得别具风格。还有的同学喜欢“踢键子”。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对踢的形式出现,看哪一组踢得棒,踢得花样多,踢得扣人心弦,让学生兴高采烈的去踢,这既煅炼了学生的灵敏性和协调性,又陶冶了学生美的情操,当然还有更意外的收获。另外,还可将男女生分开,男生做球类运动,女生跳“健美操”,打篮球要求既要快速,又要灵活,准确,这就把男孩们一个个练得活泼生动,灵活机敏。健美操要求舒展大方,刚劲有力,这就把姑娘们练得一个个体态优美,婀娜多姿。发展灵敏性,协调性的方法还有采用体操技巧,武术、游戏、全能运动等。第五, 发展学生的柔韧性。柔韧性是人体大幅度完成动作的能力,它是人体关系活动范围大小,肌肉韧带的伸长和弹性,紧张和放松的协调能力决定的。如果学生的柔韧性差,在学习动作时,就不易掌握,易使肌肉,韧带和关节受伤。学生练习柔韧性最好时间是早晨。在热身之后,采用髋、腰扭转,直腿站立、前后屈体、劈腿、压腿、摆腿、摆臂做“桥”和垫上运动。效果最好的是劈腿与“桥”。不需任何器材,只需一小块场地。在做劈腿时,可做纵劈与横劈,如果两人一组,一人可缓缓下压正在做动作同学的肩,让劈的力度逐渐加大,切忌使猛劲,否则会使韧带拉伤。在做桥时,也可两人一组,一人托着另一人的背,使他缓缓下撑,直到不能再支撑,由两人完成到独立完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锻炼效果也会逐渐稳步。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从我国人才培养和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对青少年学生提出的基本希望和要求。我们要立足于本职工作,善于总结,敢于探索,发现并创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方法,把它拓展到校外,社区,家庭,使每个学生随时随地都有简单易行的健身方法。同时增强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活动意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他们的身体健康素质。

如何提高身体素质?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艺术与传媒学院 艺术设计 指导教师:摘 要:体质是智育德育的载体,毛主席曾向全国人民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今天看来仍然有现实指导意义。体质的提高除受物质条件限定外,也受思想观念的制约。对于广大学子来说,树立终生体育的理念,热爱体育运动,克服困难仍然显得必要。全民热爱体育运动是一个民族振兴必不可缺的环节!关键词:大学生,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影响原因 ,分析身体素质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某人力气大,某人跑的快,或者某人很灵活,某人耐久力强。实际上这些能力都属于身体素质。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 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现状普遍感觉良好或一般,大多数男生都感觉较好或很好,对自己身体比较满意;而女生较多感觉一般,其中不少人认为身体不太好。感觉不好的原因有体质的好坏,平时锻炼也不够,主要的原因是不少大学生平时忽视体育锻炼,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有些大学生,不但不参加锻炼,还染上种种不良生活习惯,抽烟、喝酒、熬夜泡网吧……无规律的生活节奏导致其身体机能的下降。在平时锻炼的时间方面,男女生之间差距比较明显。男生每周锻炼时间从1小时到12小时不等,大多在3—5小时。而女生能坚持锻炼的就不多,只是极少数可以坚持每周运动2—3小时,大部分女生表示除了上体育课,平常很少锻炼。根据对发育状况、身高体重比、肺活量测试等国家颁发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里规定的项目的测试的结果看,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且肥胖人数也在增加。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课上课下大学生较少进行体育锻炼,并且大多数学生存在怕吃苦、意志品质稍差的现象,造成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抵触心理较强,致使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较差,随着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渐差。二.大学生自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与兴趣淡薄,缺乏外界舆论的正确健康导向。因为不了解体育运动而不喜欢体育运动,进而不参与甚至抵触体育运动。体质是智育德育的载体,毛主席曾向全国人民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今天对大学生身体素质问题仍然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是大学体育教学应注重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要努力使大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要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要特别关注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想要身体素质增强,采取措施是不可避免的,学校和学生都应该努力改进,比如:1.改革课程内容体系,加强科学研究,修订教学计划.改革教材教法。向以全民健身为主体的教学.促进大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体育课教学要科学化、实效化。2.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均应从根本上重视青少年的身体锻炼和体育达标工作,进一步提高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认识,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依法管理学校体育工作,将其纳入学校的工作日程。3.以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健身运动,引导学生根据其个性与兴趣,积极参加身体锻炼.,养成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建设,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有人指导,有活动场所。5.利用大众传媒的力量,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方便并且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大学生多阅读体育报刊杂志,收看体育新闻节目,也可以开展类似于“体育节”的活动向学生宣传体育项目规则,介绍体育渊源历史,传播体育精神理念,利用传媒的力量增强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兴趣。有的人认为力量是其素质的基础。有些运动如果没有力量,可以说是无法完成的。谁的力量大,谁的成绩好。训练可以使肌纤维增粗,增加肌肉中蛋白质的含量,并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从而发展力量素质。通常力量训练采取负重训练,克服身体重量和外界阻力的练习。锻炼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练习内容负重练习主要是通过负重做深蹲起,持哑铃深蹲起,腿捆砂袋跑步等来发展腿部力量。也可用手持哑铃原地摆臂、卧推杠铃、上下推举杠铃等来锻炼臂力。怠双腿的下蹭起,引体向上、俯卧撑、倒立、角力、背人跑步、各种屈体等动作则是克服身体重量和外界阻力的练习。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里完成动作的次数或使身体快速位移的能力。速度素质的表现形式有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周期性运动中的位移速度。速度素质在很多运动项目中都起重要作用。有的项目是以速度的快慢来衡量成绩。如游泳、跑、滑冰、自行车等。有的项目也要求具有很高的速度素质。例如足球、篮球、排球等。速度素质的优劣取决于肌肉力量的大小,技术动作的正确与合理,以及神经过程的灵活程度等。发展速度素质主要借助于提高一般身体素质,特别是肌肉的力量与弹性,动作的协调性,发展耐力和柔韧性等。耐力是指有机体长时间持续工作的能力,也可以看作是对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包括一般耐力和专门耐力。一般耐力是指小强度或中等强度进行长时间工作的能力;专门耐力是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所需要的耐力。灵敏素质主要取决于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灵活性。灵敏素质主要是在多组合、高难度、技术性强的运动中得到发展。柔韧是指大幅度完成动作的能力。它取决于肌肉、韧带的弹性和关节活动范围的大小,也取决于神经支配工作肌肉紧张与放松的协调能力。良好的柔韧素质可以使动作舒展美观。有些高难的动作没有一定的柔韧素质就难以完成。增强免疫力也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如何提高免疫力呢?对此,我查到以下方法:1、增加抗氧化剂的吸收。抗氧化剂是一种存在于食品中的能够增强免疫系统的化学物质。服用维生素E,维生素C(也可以靠每天食用两个柑桔类水果来获取维他命C)2、经常喝绿茶,因为绿茶中含有大量抗氧化剂类黄酮和茶酸。多吃西红柿和其它红色和深色的水果。3、平常也要适量的运动,但不要做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会压抑免疫系统功能(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的免疫系统功能)。如果已养成定期锻炼的习惯,在这段时间可以做一些轻度或中度运动。4、确保食用足够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如大米及其它富含淀粉的食物。因为碳水化合物是免疫细胞最重要的食物。5、每天保证充足睡眠,不要使自己处于紧张和压力之下。焦虑、紧张都会影响身体的压力荷尔蒙,从而压抑身体免疫功能。睡眠能增强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从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同时,睡眠还可以使各组织器官自我康复。6、多吃蔬果柑橘类水果富含维生素C,能增加噬菌细胞的数量;强化天生杀手细胞活力;建立和维护粘膜、胶原组织,以帮助伤口痊愈。胡萝卜及其它深橘色蔬果如芒果、甘薯等富含β胡萝卜素,可以在人体内转换成维生素A。维生素A能维持上皮细胞及粘膜组织健全,减轻感染;提高抗体反应,促进白血球生成;并参与补捉破坏细胞的自由基。 其它可以滋养免疫系统的蔬果还包括蕃茄、十字花科蔬菜、大蒜、香菇等。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不能光说不练,方法知道了并不是自己的身体素质就能提高,必须坚持不懈的锻炼。推动大学生体育锻炼,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任重而道远。在今后体育锻炼教学中,我们要加大改革力度,使体育个性化、多样化,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把增进自己健康,提高体育能力,培养自己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作为大学体育锻炼的首要任务来抓。参考文献:【1】 大学生体育健康【2】 9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使康调查报告【3】 人体测量与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4】 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几点教学方法 - 体育师友 - 何艺达

我和你写的一样题目..青农大的!

个体差异和学习风格差异研究论文

个体差异的研究近代对个体差异的重视和研究源于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对个体差异的实验室认定。1879年,随着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实验室,心理学家们在研究人类行为的共同特点时,发现对于同一刺激,各人的反应常常不同。开始时以为这是由实验本身的误差造成的,但经过长时期的实验后,终于发现这种差异与误差无关,而是由被试个体之间的差异造成的。随着这一发现,个体差异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随后,高尔顿、卡特尔、桑代克、比奈、斯腾等人对个体差异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世纪50年代以来,个体差异的研究逐渐被性向研究所代替。性向(aptitude)作为某种特定情形下行为的预先倾向性或适合性,既包括能力,也涉及个性,既包括意动,也涉及情感,而且还暗含着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特征,因此,在教育、教学以及社会决策和规划的许多领域中均具有重要意义,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特别是克龙巴赫和斯诺的开创性研究,使之与教学紧密联系了起来,直到现在仍然是个体差异研究乃至教学论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60年代,有关动机的研究日益丰富和深入,进一步揭示出人类行为多样化的根源。动机理论表明,由于人的需要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动机,从而导致了不同的行为,而不同的行为反过来又强化了不同的动机。如此循环往复,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个体之间的差异。动机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将人的个体差异的研究从单纯的心理差异引向了社会性差异,由微观的个体差异引向了宏观的个体差异。70年代初,元认知研究的兴起,把个体差异研究又推上了一个新台阶。1976年,弗拉维尔在《认知发展》一书中对元认知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系统的论述:“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知,它是以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为对象,以对认知活动的调节和监控为外在表现的认知”,其实就是“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元认知在个体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它对于更好地解释个体差异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学习的差异性等,都是十分有价值的,从而极大地深化、完善了个体差异的研究。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各学科研究既纵深分化又综合贯通的趋势,对个体差异的研究也进一步微观化和综合化。前者比如在个体的自我效能、信息加工模式、认知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大量涌现,后者比如许多研究通过强调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从环境与人相互作用的观点解释人的个体差异的形成与发展等。近年来,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仍然是心理学、教育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学习风格、内部动机、认知方式等个体差异变量逐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现在每个家庭都只有1个孩子,最多2个孩子,毫无疑问都是父母的掌上宝,大多数父母也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到底应该如何培养孩子,多数父母不一定很清楚,看了很多培养孩子的理论书籍觉得很好,但应用到自己孩子身上的时候却没什么成效。问题出在哪儿呢?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数培养孩子的书籍理论性强,效果显著,但是缺乏针对性。每个孩子都拥有独一无二的大脑,每个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都不相同,从而导致每个孩子的学习风格也各不相同。适合一个孩子的学习方式,未必适合另一个孩子。在这种情况下,聪明的家长和老师,懂得甄别不同孩子的不同学习风格,因材施教,帮助孩子轻松提高学习效率。

《聪明的孩子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跟我们分享了孩子的12种学习风格,剖析了每种风格的成因和特点,该类风格学习者的记忆方式、对新信息的授受度、天生的长处和可能的盲点等;并告诉家长和老师,该如何判断孩子的学习风格,并按照适合他们的方式来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聪明的孩子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跟我们分享了孩子的12种学习风格有:

第一种风格:“侦查员”开拓型

这种大脑能够迅速吸收信息,具有活泼、直接、精力充沛、积极、充满活力、欢快的特点,它总是那么强大、有竞争力。对此类型的父母来说,这让他们在幸福地同时,也会感到精疲力竭。

第二种风格:“稳稳”保险箱型

这种学习风格的孩子,是自己决定学什么、不学什么,你很难改变他。

第三种风格:“嗡嗡”好奇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几乎对任何事情都感兴趣,大到野牛,小到蝴蝶,一个接着一个的问“为什么”,永无止境。

第四种风格:“海绵”敏感型

不管这个孩子外在表现如何,显得多么活泼健壮,她的思维是极其敏感的。她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就已经厌烦别人说:“你怎么这么敏感?”原因很简单,她生来如此。

第五种风格:“国王”权威型

你的孩子可能会尝试些新想法,她围绕着它们嗅来嗅去,但是她绝对不会邀请它们进入自己的思维王国,除非她知道它们配得上做其中的臣民。

第六种风格:“细节”分析型

这种孩子的大脑着迷于探索细节,会主动将大块信息拆分成非常小的碎片进行学习。

第七种风格:“双面”外交型

时刻做好交流想法的准备,非常喜欢交谈、对话和辩论,他的大脑会与各种各样的信息、别人的想法以及他内心的各种观点建立起联系。

第八种风格:“夏洛克”侦探型

这种类型孩子会试图掩盖他极端敏感的天性,相较于内心活动,你看到的更多的往往是他的自我保护。

第九种风格:“闪光”先驱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他的大脑就像摧毁你家的一团火焰,是一场失控的小型火灾,你很难跟上他的步伐。

第十种风格:“执行者”成就型

与年纪更大的孩子相比,这个类型的学习者思考起来更有责任感,更成人化。但是别担心,这很正常,他还依旧享受着他们的童年。

第十一种风格:“研究员”创新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专门负责打破传统、习俗的桎梏,打开大门迎接崭新的、不同寻常的、创新的事物。

第十二种风格:“声呐”直觉型

如果你和你的孩子都是这种类型,你的直觉会告诉你,你们可以一起分享微妙的宁静。如果你不是这个类型,你可能会被她的大脑弄得不知所措。

英国教育学硕士埃德里安娜·卡米开尔评价《聪明的孩子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请相信一个专业挑剔的人——这本书为如何进行个人学习点亮了一盏明灯。这本书可以帮助父母和老师一起发现每个孩子是如何学习的,并提供解锁孩子真正潜力的钥匙。这本书对读者的最大价值在于,你只需要按照书中的方法辨别出孩子属于哪种类型,然后有针对性地根据家庭如何应用学习风格章节的内容,参照水星模型的应用案例加以应用,帮助孩子变得更聪明!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论文关键词:学生个体差异课程资源新课程论文摘要:我国正处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时期,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要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异,把学生个体差异作为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要研究差异,尊重差异,利用差异。 人本生而各异,在多元社会中,我们需要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以及有不同喜好的人,在社会上扮演不同角色,各展所长。因此,从教育界的关注点出发,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无论我们承认接受与否,差异都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客观存在。 一、关注差异,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 我国正处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期,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也随着课改的深入而突显出来,学生个体差异是课程资源这一观点的提出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研究和开发课程资源的。以学生为本关注差异,这不但符合个性化教育的要求,也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并且具有教学实践的现实可行性。我们要正视差异,并且认识到这种差异所蕴涵的对课程、教学的动力之源,就像水位差中蕴涵着水力资源,气压差中蕴涵着风力资源一样,学生个体差异也蕴涵着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与生成的各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因素与条件。学生个体差异具有与教师、教材、教具等课程资源不同的性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个体差异具有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 素材性课程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其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学生个体差异具有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可以通过个体差异进行过滤、对比、筛选,然后再加以同化或内化,成为自己所特有的,这时候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已经不完全是老师或课本上所教授的内容了,差异已经对学习产生新的影响及迁移。由此看来,学生个体差异可作为素材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作用。 2.学生个体差异具有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 根据存在方式,学生个体差异也具备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的作用方式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它们不能构成教育教学的直接内容,但是它们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起着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某些差异以隐蔽的形式存在于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各种学习资料、日常生活所建构的知识结构中,是一种看不见的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学生在这种隐性课程资源中学到的东西常常比在正规课程里学到的知识要多得多。所以,学生个体差异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3.从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来看学生个体差异 从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来看,学生个体差异既属于生命载体形式又分属于非生命载体形式。学生个体差异是一种主要以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总是以一定的物化载体形式而表现出来的。能够提供课程素材的学生也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作为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具有内生性,即它可以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在现代信息社会,不少学生也具备了与他们的老师同步吸纳新知识的能力,作为这种具有内生性的课程资源的主要生命载体形式之一,他们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也会成为推动课程教学和改革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尊重差异,形成正确的差异观 当前,在如何对待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问题上,根据各种观点的不同侧重,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种差异观:一是适应观,这种观点假设在学习起点上、一般能力和各种特殊才能上均有很大差异,教学中要适应这种差异依据学生的能力倾向,施以相应的教学。持这种观点的人提倡采用能力分班,分流教学等措施,以减少同一班内学生间的差异程度。二是发展观,这种观点假设学生间的差异起因于不同的学习方法和个性特征,主张在课堂教学中不是要减少甚至消除学生间的差异,而是要注意并发展学生的个性。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总运用异步学习等教学策略,来满足各个学生的需要。三是适应-发展观,这种观点介于上述两种观点之间,它强调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这种观点在我国占主导地位,并依此展开了大量的分层递进教学。四是超越观,这种观点是许洁英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的,她认为“在承认差异存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超越个体差异,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即树立超越性教学观,就是我们努力的新方向”。 我们应该审视已有的差异观,借鉴其合理的地方,摈弃其缺点,建立“从差异出发,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差异,从开发资源的角度引导差异共享,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实现学生的差异发展”的观念。这里的“开发”,既是一种正确的导引,又是一种必要的校正;既是一种激励,又是一种呵护;既是一种期盼,又是一种提升。开发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夯实基础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树立鲜明的个性旗帜,让每个学生在身体强健、心灵充盈的起点上实现自我的持续发展。 三、利用差异,让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1.分析差异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基点 学生个体差异是教学的起点,也是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教学总是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进行,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之上获得应有的发展,一切有效的教学都必须建立在充分考虑学生原有差异的基础上。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前提,学生个体差异对于个体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首先,决定了个体拥有什么样的发展可能性。一般来说,个体已有水平越高,为个体提供的发展可能就越多,发展空间就越大。 其次,影响着个体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外界影响并不是自发地进入个体的活动领域,而是个体依据不同能力和需要进行选择。 再者,制约着个体与他人的交往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活动而获得发展的。个体与谁交往,如何交往,往往与学生的家庭社会背景、知识水平、兴趣爱好、个人行为习惯及道德品性有较强相关性。 2.利用差异可以增加课堂活力,促进学生发展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可能来源于教师精湛高超的教学艺术,可能源于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的参与,也可能源于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而学生丰富的差异性、独特性也是它的重要动力之源。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教学的活力取决于学生有无个性,正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丰富的差异性表现,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倘若学生是无特色、无特长、无思想、无个性、无差异的个体,那么,课堂教学就极易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对学生差异的认识和态度,不仅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特表现,而且要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利用差异来增加课堂的活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当这些差异在课堂上被展示出来,相互碰撞时,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真实的交流就发生了。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合理性存在,是一种资源,利用得好,确实可以转化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许洁英.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研究——从适应到超越[D].兰州:兰州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 [3]韩华球.现代课堂教学中学生个别差异研究的特点和趋势[J].课程·教学研究,2000,(04). [4]曾继耘.学生个体差异:研究方法与基本结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6,(03). [5]曾继耘.论差异共享的课堂教学策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04). [6]程向阳,周鸿敏.论学生差异资源的教育学价值[J].理论探讨,2005,(09).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

中外礼仪差异研究论文选题

中华文明灿烂几千年,神州华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作为中华文化精髓的礼仪文化博大精深,礼仪历来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首先从个人修养角度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社会交往角度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和方法。礼仪课上,为了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到礼仪的重要,腾老师在课堂上总能举出古今中外或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实例。比如讲到职场礼仪那节课时,老师既回忆起自己当初刚工作时在学校办公室的亲身经历,也列举了最近几年她的学生中毕业找工作时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老师所讲的那么多实例,我们深刻的认识到礼仪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礼仪课上最令我难忘的还是那节自我介绍的课堂实践活动。由于很紧张,我站在讲台上表现的不是很理想。然后老师和同学对我们每个人的自我介绍给予点评,同学和老师的点评让我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和差距,以后必定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自己在以后面对工作面试或各种陌生环境下能表现得更从容,走向社会时能更加自如的与人交往。一个学期的礼仪课,不仅帮着我们更加规范了言行举止,更让我们学会了接人待物,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是多么重要。礼仪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幸福和事业成败,更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国民素质和繁荣昌盛。一个国家只有人人以礼相待,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并创造出和谐温馨的社会环境,使社会真正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当今世界,尽管各国的社会形态及其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但各名族都很注重礼貌和礼节。在国际交往中,人们普遍对交往对象的个人形象更加关注。因为个人形象不仅真实的体现着个人的教养和品质,也体现着一个人对交往对象的尊重程度。一般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主要来自于他有机会接触到得中国人。正因此,我们每个人如果不注意维护个人自身的形象,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到集团的形象和国家的形象。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维护自己的个人形象,从而维护单位民族和国家的形象。总得说来,一学期的国际礼仪课让我深刻的认识到礼仪的作用,礼仪可以塑造我们的形象,提高我们的修养,协调好我们的人际关系,使我们正确的沟通信息。只要我们能严格按照老师课上说的那些礼仪技巧和基本规范去做的话,对我们的成长将会有很大帮助,同时对社会的和谐也大有益处。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礼貌讲礼节的人,我们的社会将是多么的和谐与美好!呵呵,这是选修课上的!

餐桌礼仪文化从比较中西餐桌礼仪的餐具使用差异、座次安排差异、就餐氛围差异、及餐桌话语差异四个方面来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旨在说明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采用一个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笔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陌生文化,因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交往过程中难免发生文化冲突。 一、从餐具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异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环境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笔者提醒在使用餐具时中西均有不同的规范。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汤汁的餐品,要一小块的逐一切食等等。 二、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 三、从就餐氛围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餐桌气氛上的差异,中国餐桌上动,西方餐桌上静。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 四、从餐桌话语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会更多,越名贵、越奇特的菜会越显示主任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主人却往往要说“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点”“多多包涵”、“怠慢了您”之类的话。而西方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的话。对中西主人的餐桌话语进行推理,很容易得出:中国人遵循了“贬己尊人”的原则。而西方人强调效率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在交际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如在宴席上西方人不议论令人作呕之事,会千方百计采用含蓄文雅的词来替代toilet,如:“WherecanIwashmyhand”、“IwonderifIcouldgosomewhere.”、“CanIaddsomepowder?”等。另外,在西方国家不要问“吃饭了吗?”等我国习惯的问候语。“您吃饭了吗?”容易使人莫名其妙,甚至会出现误会。如在英国,你若问人吃饭没有,其含义是你有意请对方吃饭;这对于未婚男女,则表明你有意约会对方。 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无优劣之分。应该避免用自己的文化、道德、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而应采用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同时,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随、模仿异国文化,而应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礼貌原则对比研究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礼貌原则对比研究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文摘要:礼貌原则是人们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的原则。然而中西方文化价值、自我观以及语言间接程度的差异导致了礼貌原则差异的存在,从而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论文关键词:礼貌原则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一条原则——礼貌原则。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国度有不同的礼貌表达方式,深刻理解中西礼貌原则的差异及其渊源,有利于跨文化交际双方增进文化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概述美国语言学家

Grice(1967)提出了著名的言语交际中的会话合作原则(coopemtivenciple)。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说话人与听话人都有一种默契和合作,使整个谈话过程所说的话符合交谈的目标和方向。其内容体现为合作原则的四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英国语言学家IJeech于l983年在Gce的“合作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另一条语用原则——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信念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具体包括六条准则:得体准则(1.actMa)【im)、慷慨准则(GeneIosh蜘m)、赞扬准则(AppmhtionMa)【im)、谦虚准则(哆Ma】【ill1)、一致准则(A脒IntMa】【irI1)和同情准则(lhyMaD【ilTI)。尽管IJ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的各准则在不同程度上适用于各种文化,但是不同社会间的文化取向、价值观、思维方式不同,所以不同文化对各个准则的选取侧重会有所不同。顾日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在Leech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于l992年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

二、英汉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若将Leech的礼貌原则与顾日国的产生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的礼貌准则相比较,我们便会发现二者的共性即是各个社会的普遍现象。在礼貌原则的指导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社会人际交往中都努力变得更加礼貌起来,都渴求自己能够被别人接受。我们在承认礼貌普遍性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其相对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个国家和民族,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正是这些因素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礼貌原则的运用和侧重有所不同。

1.贬己尊人准则与谦虚准则

谦虚准则相当于汉语中贬己尊人准则的一部分,即以贬己来抬别人,指以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为准则。然而汉英礼貌原则由于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跨文化语用研究中,对于同样的礼貌现象会存在不同的解释和反应。在汉语言文化中,贬己尊人准则是核心。在谈到自己或和自己有关的事的时候要“贬”要“谦”,而谈到听者或者和听者有关的事的时候就要“抬”要“尊”。“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但是中国人的“谦虚”与Leech提到的谦虚准则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汉语中经常听到“一点薄礼,略表心意,不成敬意”、“粗茶淡饭请海涵”、“鄙人拙见”、“不敢当”等类似的客套话,真正把对自身的贬损夸大到最大程度,以此来表示礼貌。西方社会的人们馈赠礼物时,会直接表达自己精心挑选的礼物得到对方喜欢、欣赏的希望,如“IthinkitUbeuset0y0u.”或“Ih0peyou’ulikeit.”出于礼貌,接受者会当场打开礼物表达自己的喜爱之心和感激之情。另外,中国人和西方人受到赞扬后的回应也存在很大差异。当受到称赞时,西方人会欣然接受,说“anky0u”,避免损害对方的积极面子,符合礼貌准则。中国人受到别人赞扬时,往往是否定对方的赞美之词,贬低自己,以示自谦。如“哪里,哪里”、“不敢当”、“我做的还不够好”等。而这种答辞在英美文化中却被看作是虚伪、缺乏自信的表现,使西方人感到自己的话被直言否决而认为对方不讲礼貌。因此如果按汉语思维习惯与西方人交流,则必定会造成交际失败。

2.称呼上的差异

中国人“上下有异,长幼有序”的观念在称呼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使用称呼语时应考虑听话人的职业职务、年龄、性别、谈话场合以及同谈话人的关系等因素。如“王主任”、“刘老师”、“张经理”、“李医生等。并且人们非常重视用自称和他称来体现礼貌。如他称:贵姓、高见、大作等;自称:鄙人、卑职、拙见等。而英美文化中的称谓模式主要是称谓词Mr./Mrs./Miss./.+姓,如BiUG砒es,姓为Gates,名为BiU应称其为Mr.Gates。汉语文化中所讲究的“长幼尊卑贵贱”之分在家庭内部也有充分体现。在家庭成员中有叔、伯、姨、姑、兄、弟、姐、妹等表示辈分的称呼语。若直呼姓名则认为是不礼貌的甚至是冒犯的。在崇尚平等的西方文化中无论地位和职位高低,人们更愿意相互直呼其名,同辈的兄弟姐妹也不例外,这体现了朋友式的亲密关系。另外,汉语的称呼中经常出现“老”字,因为“老”是经验和知识的象征。“老司树’、“老爷爷”、“赵老”等称呼体现了对年长者的尊重。这在西方是无礼的,人们无法容忍。西方人害怕“老”,因为这意味着“孤独、痛苦、成为负担”。他们不愿意用“老”这个词,尤其是女性,最不愿意被问到的就是“H0woldarey0u?”

三、中西礼貌差异的渊源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享有不同的文化系统和礼貌用语系统,由于文化障碍所导致的信息误解,使得交际中经常出现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其根源在于不同的文化对于礼貌原则的理解和遵循程度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文化价值差异

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长期以来提倡“礼”的精神思想。“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个重要组成部分。“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中国人的“谦虚”主要体现在“卑己尊人”上,这是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环境下“礼”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意味着贬低自己,抬高别人。汉文化重视谦逊准则,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得体准则,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是礼貌的。因此,西方人对恭维往往表现出高兴与感谢,采取一种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以免显露出与恭维者不一致,令人难堪。中国人则大都习惯否认,提倡“谦虚”和“卑己尊人”,但这种做法却会给西方人带来面子威胁。中国人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更重要的是维系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社会。而西方人注重的是利用语言来表现个体的存在和价值。

2.自我观差异

西方社会崇尚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独立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具有相对独立和固定的内核,因此,西方人在交际中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总是从个体主义立场出发,强调个人的面子。他们认为尊重个人的自由权利和独立是礼貌的,反之,则是不适合的,甚至被认为是粗鲁的。而中国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没有相对稳定的内核,他人和自我的关系相对不是那么清晰、分明,自我的内核依照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而定,只有当自我被放在适当的社会关系中才会有意义,才会变得完整。汉文化人非常重视以及参与个体与团体的关系,注重集体荣誉感,在交际中,往往从集体主义文化观出发,强调群体的面子。因此,不断给宴请的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叮嘱生病的朋友添加衣物、按时吃药以表示关心等等在汉语言文化中是礼貌的表现,但在英语文化中却被看作是侵犯个人自主的行为。

3.语言间接程度差异

在交际中人们并非总是在句法或词汇上直截了当地表明说话者的意图,而是让听话者去意会其深层的寓义即“言外之意”(i呷licatlⅡ℃)。语言使用中的这种“拐弯抹角”的现象就是语言的间接现象(indirecⅡess),它普遍存在于语言中,具有共性,但每一种语言又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一般说来,礼貌程度与话语的间接程度成正比,话语越间接,语气就越委婉,给听话人留的余地就越大。正如【eech所说,我们可以保持同一命题的内容,而只须增加这个命题言语行为的间接性,便可以使该命题越来越礼貌。但是我们不能一概以话语表达的间接程度来确定话语的礼貌程度,因为中西方在直率的概念上有一定的.差异。英语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人们通常会直接、明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因此交际双方不论在批评、邀请、馈赠或拒绝时,一般都直截了当。他们的语言直接、直率、肯定。汉语言文化是高语境文化,人们往往使用间接的、隐含的语言来沟通。只有明确说话时的情景并借助肢体语言、空间语言以及上下文联系后,接受者才能弄清对方所要传达的信息、观点或意见。当中国人想说“不”而不表示“不”时,或受到赞誉却不直接接受时,西方人迷惑不解。正是这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间接程度的差异,增加了中西方人际交往的困难。

四、结语

礼貌是社会现象,具有普遍性,也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回避的现实。礼貌又具有文化特征,不同文化对礼貌言语行为会采用不同的准则和策略,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由于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中西方礼貌原则及策略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当重视并尊重这些差异,正确使用礼貌原则,掌握礼貌用语,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生活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人, 都会感到不同文化的人说话方式会有很大差别, 其中人文历史论文,语用方面的差别就很大。语用差别的制约因素也很多, 但何自然曾经指出:“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约有诸多不同, 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约。”因此, 文化的差异, 可以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和理解上。

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 礼貌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条重要准绳, “是对交际行为的规范,是一种为进行得体交际的策略”。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礼貌的理解有所不同, 所遵循的礼貌准则也不一样。从语用角度讲,礼貌现象是语言运用的普遍现象, 礼貌研究是语用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 这里主要指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中英文化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 是由讲中英两种语言的人的民族心理、思辨和推理模式的不同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言障碍常常会造成误解或冲突, 主要原因是交际双方受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而缺少一个共有的语用前提。例如, 我们汉语中的谦词, 是一些并无实际意义的客套话。当发言结束时,人们常说:“不妥之处, 请大家指正 ”,“欢迎在座诸位批评指正 ”,“抛砖引玉 ”等等。而讲英语的本族人在同样的场合不说这样的话, 也许他们会说一声 “I hope you all enjoy my talk”, 但最常用的结束语还是 “Thank you”。再如人文历史论文,在英国文化中, 男性在公众面前赞誉女性的美貌和服饰被认为是一种礼貌, 被恭维者会欣然接受,但在中国这种恭维被认为是轻佻无理。类似以上的中西文化差异会给讲中英不同语言的人传达错误的信息人文历史论文,影响到他们之间的交流。故要做到交际双方的正确、合理的交流, 了解各自的文化背景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三、中英礼貌原则对比

Leech根据英语文化和语言的特点列举了六条礼貌原则:

1. 策略准则, 又称得体准则 (Tact maxim)“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 慷慨准则, 又称宽宏准则 (Generosity max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 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 赞扬准则 (Approbation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 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

4. 谦虚准则 (Modesty maxim)“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 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 赞同准则, 又称一致准则 (Agreement maxim)“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 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 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 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顾曰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 在 Leech 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研究汉语中的礼貌现象, 总结了汉语言文化有关的礼貌准则, 于1992年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

1. 贬己尊人准则: 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 指谓听者或与听者相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

2. 称呼准则: 指人们出自礼貌, 在互相称呼时仍按“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意味着人际关系的改变; 而出自礼貌, 人们不同的语言行为和所处的不同环境又会影响称呼语的改变。

3. 文雅准则: 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人认为是懂礼貌、有教养, 文雅准则的重要内容仍然是“先用雅语、禁用秽语; 多用委婉语, 少用直言”。

4. 求同准则: 这与“脸”、“面子”有关, 所谓求同, 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 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

5. 德、言、行准则: 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 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 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四、礼貌原则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1. 称呼语之不同

受社会结构、传统伦理及血缘、宗教社会因素的影响, 汉语的称呼系统远比英语国家复杂得多。在中国, 小孩一般不能直呼父母和长辈的名字, 学生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下属不能直呼上司的名字, 否则就会被认为没有礼貌。中国人不仅喜欢用表示血缘关系的名字去称呼家人和亲属, 还喜欢用这种称谓来称呼非家人和亲属朋友。比如, 称与自己祖辈年龄相仿的男性为爷爷、女性为奶奶; 称与自己父母年龄相仿的男性为叔叔或伯伯、女性为阿姨。这在英语国家是非常少见的。中国人的称呼语体现出尊老的传统习惯。人们一般称呼年老的人为 “老某”, 像 “老王”、“老李”等, 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称呼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为 “某老”或 “某老先生”, 像称周树人为周老先生等。这里的 “老”, 没有丝毫贬义, 只有尊敬或推崇。但如果将此称呼用在英语国家则极不得体, 有冒犯之意。由此看来, 汉语称呼语可以用 “上下长幼尊卑”来概括。在英语国家, 由于其社会格局、文化取向、人际关系与中国截然不同, 所以对称呼语的使用和对其意义的解释也相差甚远, 具体表现在称呼时到底是直呼其名还是使用“头衔 + 姓”的方式。一般来说, 英国人同自己的上司说话也许需要用比较尊敬的语言, 但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称呼, 不论对方年龄多大, 地位多高, 人们更愿意直呼其名, 这充分表示出平等的文化取向。

2. 贬己尊人与平等交往

“贬己尊人”是顾曰国效法Leech所提出的汉语言文化的一条礼貌准则。中国人喜欢贬低自己而抬高对方的身份。这从表面看和Leech的赞誉准则相似, 但在中国文化中, 这条准则对人们的影响却更加深远。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受到别人的夸奖, 我们中国人总会谦虚的说“哪里, 哪里, 您过奖了”。精心为别人挑选好了礼品, 在赠送时还不忘说“没来得急挑选,随便买了一份。”而在西方国家, 人们追求交往中的平等, 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将自己的情感、优点外露, 而不喜欢过分的谦虚, 对别人的夸奖也欣然接受, 并视这种赞誉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西方人的眼中, 中国式的自谦将被认为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因此我们进行涉外交往时要清醒的认识到这种礼貌用语的差异,在西方人面前要大方地接受他们的赞赏, 善于充分的表现自己, 并学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优秀的一面, 而不要随意的贬低自己和过分自谦。

3. 热情关心与个人隐私

汉英民族对隐私的理解存在着差异。中国人在日常交往中不太注意维护自己的隐私, 也不注意尊重他人的隐私。在中国文化中, 关心他人, 对别人热情一直被视为是对对方重视和显示诚心的一种表现。例如, 我们在宴请客人时, 要不断给客人加菜以显示热情; 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就会热情询问对方年龄、收入、婚姻状况; 朋友见了面更是问长问短, 把家里和工作的事情都询问、关心一遍; 在西方, 人们的隐私意识较强。英语民族对 privacy 这个词的含义理解较广, 诸如家庭、财产、婚姻、朋友、经历、收入、年龄、住址、身体状况、独处或单独生活等等。当在英语民族面前谈到有关隐私问题时, 会被人认为你让他人丢面子, 你不懂礼貌。

总之, 礼貌原则是每个群体或社会所广泛使用的文明的手段, 但必须承认, 不同文化对礼貌行为有不同的要求, 不同文化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若对这一点认识不足,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很容易因此而产生误会。总之, 人们只有充分认识了礼貌原则在以上诸多方面的差异, 才能尽量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语用失误, 以达到更自然和谐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Geoffrey N. Leech.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td , 1983.

[2]高一虹.语言文化的差异与超越[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4.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刘润清.关于Leech 的礼貌原则[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6]刘翔.汉英礼貌用语的比较[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1.

[7]邹永丽.中英礼貌用语之比较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 2006, 5.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