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 教育 在 儿童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儿童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独特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儿童家庭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范文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提升路径
摘要:家庭教育是儿童所接受的最基础的教育。对于流动儿童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够提高其学业成绩,促进其学校融合。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进行家校合作,提升流动儿童的家庭 文化 资本,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是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有效途径
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报告 》,我国处于6-14周岁的流动儿童已达1472万,比2005年增加了347万。流动儿童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尽管在接受学校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家庭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尤其对于流动儿童而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如何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流动儿童是伴随着家庭融入城市的,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只能在家庭中寻找安慰与鼓励。家庭教育包括家庭气氛、家长素质、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正向作用,这对于儿童的思想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
流动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一般较低,其教育理念往往也比较落后。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往往寄托于学校,自身责任意识不高,并且往往会忽略了对孩子学习的鼓励。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发现孩子的优点,对其赞美、鼓励;同时对于孩子的不足,也会采取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其进行改正,增加孩子的自信心。积极自信的孩子也往往会在学校中积极表现,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合
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及其家长融入城市的水平高低与其家庭教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在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融入城市的水平越高,其家庭教育的质量就越高,反之亦然[1]。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家长的城市融入水平,还能够促进儿童的城市融入水平,进而提高流动儿童的自信心,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
二、提高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在于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不仅能够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促进流动儿童家长的发展,还能够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保障流动儿童享受全面、平等的教育。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首先可以从建立家长学校入手,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切实保障家长学校的实际落实与运行,保证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数量;其次需要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帮助流动儿童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最后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家长在活动过程中真正体会教育的意义。
(二)进行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2]。家校合作能够使家庭和学校之间取长补短,在运作过程中,发现并解决双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流动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有效进行家校合作,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投入,促使家校合作制度化、常规化。从双方主体来看,学校应该将家校合作常规化,使家长把家校合作看作是学校的常规性工作,使其习惯性地参与进来;学校应使家校合作制度化,使教师把家校合作看作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应敞开心扉、积极配合,使家校合作有序展开。
(三)提升家庭文化资本
法国社会学者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认为文化资本是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相关的有形与无形资产。从家庭教育的意义上来讲,家庭文化资本包括家庭的文化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的书籍、音像、绘画、父母的文凭、职业资格等。布迪厄非常重视家庭文化资本对儿童学术成就的作用,他认为“教育行为中产生的学术型收益,依赖于家庭预先投资的文化资本”[3]。家庭文化资本对流动儿童尤为重要,提升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能够直接增加流动儿童的文化自信。提升流动儿童家庭的文化资本,首先是政府和社会应该为流动儿童家长的城市化提供平台,尤其在就业方面,应该保证他们公平就业,帮助他们谋求更好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间接地增加流动儿童家长的文化资本;其次,流动儿童家长也应自身付出努力,平时多看书看报,学习更多、更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积累、提升自身的文化资本。
(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
流动家庭在城市属于外来者,但是他们在城市中所作出的贡献却是不可低估的。面对流动家庭在教育中的困境,我们认为应该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为流动家庭提供服务与帮助,使其感受到城市的社会关怀,增加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促进流动家庭的社会融合,进而促进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流动儿童家庭构建社会支持体系,首先需要政府的力量,通过发挥统筹、引导的作用,制定政策文件,为社会支持体系的存在提供保障。其次需要社区和其他社会志愿力量发挥行动的作用,携手为流动家庭提供具体帮助。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关乎流动儿童这一特定群体的健康成长,受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关系着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提高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我们付出耐心和时间,共同为流动儿童的成长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广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常州市为例[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5):6-20.
[2]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2.
[3](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范文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数以千万的农民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寻求生存,与此同时,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伴随而生。由于父母与孩子聚少离多,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暗藏着诸多问题。目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改善现状提出解决对策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解决对策
201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人数将继续上涨[1]。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21.88%[2]。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对儿童成长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期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当引发的教育问题小则影响儿童的身心、人格、道德的发展,大则阻碍全国人口质量的提高,制约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非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
一个健全的家庭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与自己的父母共同生活、促膝谈心则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非一日之寒,首先,具体体现在几类非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当中。这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是孩子父母的其中一方外出打工。在农村,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的影响,母亲陪伴留守儿童的情况较为普遍,这样的家庭模式容易使孩子产生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焦虑与不安之中。同时留守一方往往因为繁重的农耕与琐碎的家务根本无暇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因而导致孩子遇到问题经常欲言又止,久而久之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其次,这些家长通常文化素质偏低,对孩子的学习指导缺乏时效性和科学性。这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是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同时外出务工后将孩子留给其祖父祖母、外公外婆代管。这样的“隔代教育模式”则更加弱化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在“隔代教育模式”的环境下,“代沟”的问题经常导致祖辈与孩子之间产生意见分歧,尤其是当孩子在性格与心理发展出现偏差时,年事已高的祖辈经常难以察觉,当孩子与他人产生争执时一味地偏袒并且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这种隔代溺爱心理不利于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容易导致儿童形成蛮横霸道、我行我素的性格特点。最后,在“上代教育模式”中成长的孩子得到的家庭教育则更加令人担忧。一方面近亲、朋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力度难以把握,过于严厉容易给孩子带来压抑感和抵触情绪;过于宽松则容易造成孩子的随波逐流,不利于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父母角色参与消极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与母亲的作用是同等重要、不可互相取代的。Hetherington等研究认为,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父亲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教他们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习各种规范和规则,同时还能帮助母亲避免过度情绪化地处理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3]。家庭教育在要求母亲参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呼唤父亲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一个好父亲会把母亲生活领域之外的东西尽可能地展示在孩子面前,并成为孩子探索新领域的向导和力量的源泉[4]。现实情况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例如,一些母亲当孩子还在襁褓中时便离开家,一年或者两年才回家探望孩子一次,有些母亲甚至连 春节 都不与孩子团聚。又如,留守儿童家长认为外出打工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读书与生存环境,这些家长往往“重养轻教”,认为给钱就是养育和教导,更有人为了弥补不在孩子身边的亏欠感而盲目地满足孩子物质的需求,认为物质的满足可以换来对孩子亲情的抚慰。但“陪伴即是爱”,父母陪伴的缺失会给孩子带来心灵伤害。一些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随着时间的流逝,将孩子的抚养寄希望于家里的祖辈、亲戚朋友和学校的老师。一方面从精神上缺乏与亲人间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从物质上,现实的生存状态与最初的理想生活背道而驰,这些人在陌生的城市无法找到归属感,而同样是进城务工的异性同伴便成为了他们寻找归属感的目标,因此一些“临时夫妻”现象有所抬头。在这样的环境下,那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则更加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父母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也更为消极。
3.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指导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基础性作用,学校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主导性作用。相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学校教育是更专业、更系统、更全面地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关注儿童的发展共性而非留守儿童的个性需求;对需要重点帮扶的留守儿童缺乏有针对性的重视。对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的忽视是导致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沟通脱节的根源,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一方面是优秀且有责任心的教师资源匮乏,另一方面是由于留守儿童家长与学校老师缺乏对孩子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的了解与沟通,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
4.社会教育有效扶持的缺失
社会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有利于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而现实状况是社会为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扶的系统机构较缺乏。另外,由于农村的经济建设落后、文化水平较低,农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缺乏削弱了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当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甚至导致部分已经走上社会的留守儿童在面临人生各个阶段的选择时感到迷茫和无助,激化了他们自身的认知方式与处理问题之间的矛盾。
二、如何有效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1.促进政策调整,减少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各地区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因地制宜,努力增加本地劳动就业量,鼓励引导、帮助劳动者在本地自谋职业或创业办实体,发展本地经济;采取政治和经济双重手段,加大县域经济的发展力度,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自己的家乡也有好的工作选择,从而缩小城乡的实际收入差距,以此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5]。政府出台保护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相关政策的同时,也应鼓励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农民工就业选择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另外,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是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关键。例如,为留守儿童提供随父母在流入地正常上学的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留守儿童创设新公立学校,减免留守儿童的借读费。只有解决了留守儿童的就学问题,才能让留守儿童结束留守生活回到父母的怀抱。
2.提高父母角色认同感
提高家长作为父母的角色认同感,使留守儿童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法国著名少年节目主持人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6]。一是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该转变“给钱便是养育和教导”的观念,只有和孩子经常进行通话交流培养情感,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动态,与孩子建立互信感,孩子才能将这种陪伴的爱转化成激励自身努力的动力,才能避免孩子在发展的关键期将父母的说教当成耳旁风。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以及学校老师保持稳定的联系,以便随时了解孩子的发展动态,共同分享科学合理的教育 方法 。二是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时应注意避免时间间隔太久、采用多种沟通方式、重点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家长增强为人父母的意识,提高父母角色的认同感,才能有利于下一代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
3.整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成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偏废”[7]。只有形成三大教育合力,才能促成儿童自身的社会化。因此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当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首先,在学校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儿童的道德素养,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其次,在学校日常管理当中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与关爱,如为留守儿童的家庭建立随时更新的人口流动档案;有效利用留守儿童家长回家探亲的机会,与家长交流留守儿童近期学习表现和心理发展动态,告诉家长家庭的关爱才是能够解开留守儿童心结的钥匙。在学校课程设置方面,设立有利于增强留守儿童家庭意识的课程,讲授如何与家庭成员友好相处的科学方法,培养儿童良好的待人接物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家庭意识,从心理上能够逐渐理解父母进城务工的行为,并将这种对父母的理解与对父母的思念化为学习的主动性和生活的自主性。良好的家庭意识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氛围将推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最后,应增设农村社区教育咨询服务中心及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使留守儿童与他人在进行互动的同时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广泛关注与支持。家庭教育的立法只是推进家庭教育的一个条件,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00万
[2]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2013.
[3]杨丽珠,董光恒.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5(03):260—266.
[4]刘秀丽,赵娜.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13—18.
[5]周宇,余扬.社会管理创新理论视角下的留守儿童问题[J].科技创业月刊,2013(08):167—168.
[6]邹同文,罗春仙.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0(03).
[7]黄晓慧.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相关 文章 :
1. 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2.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
3. 基于家庭教育功能对儿童社会化的研究论文
4. 3到6岁幼儿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论文
5. 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论文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论文3000字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论文3000字,每个孩子都是不可替代的,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都会感到烦恼,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看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论文3000字。
摘 要:现如今,每个学前儿童都已经接受学前教育了,而家庭教育这一因素尚未很好地解决。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针对心理方面有缺陷的特殊儿童与身体方面有缺陷的特殊的儿童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改进家庭教育方法的问题。
关键词:特殊儿童; 家庭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对于学前儿童的发展十分重视,然而,在众多无忧无虑充满童真的儿童中,却存在着这样一些儿童,他们是特殊群体。特殊幼儿是指一群在心理和生理发展的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明显地偏离普通儿童的发展水平,有特别的学习困难或适应困难,只有接受了特殊教育,才能充分发展的儿童。
而家庭无疑是孩子成长道路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纵观诸多家庭教育方式,仍有许多问题存在。在本次研究中,主要研究心理方面有缺陷的特殊儿童与身体方面有缺陷的特殊儿童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改进家庭教育方法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观察法为主,辅以案例分析法以及文献法
三、问题的研究
特殊幼儿主要分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笔者本次的研究主要是在生理方面体现的有身体疾病幼儿,以及心理疾病体现的内向以及攻击性行为的幼儿。
案例呈现:
一、首先是有生理疾病的幼儿,本文以癫痫症幼儿为主
在某个幼儿园中,幼儿明明(化名)在晨间活动中,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呼吸暂停、口吐白沫、面色青紫、瞳孔散大,抽搐开始为四肢的强直、握拳、两眼上翻或偏斜一方,然后面部及四肢肌肉呈阵挛性抽动,呼吸急促不整,舌咬伤,大小便失禁。
发作持续1-5分钟,发作后意识不清或嗜睡,经数小时清醒。后送往医院抢救,诊断为小儿癫痫,但是很多幼儿得知后,竟嘲笑他,模仿他,令他的心理蒙受阴影。
二、其次是有心理疾病的幼儿,本文以内向的幼儿和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为主
1、内向的幼儿
幼儿和老师正在晨间锻炼,小朕奶奶带着孩子走过来。奶奶催促孩子“快叫老师早。”小朕没有声音,脸上没有表情,呆呆地站在一边。奶奶大声地训斥:“还不叫,快叫啊。这孩子,就是不响。不叫晚上不来接你了。”小朕听了,哭了起来,两手紧紧拉着奶奶的衣服。我连忙上前安慰孩子,“不要哭了,小朕穿衣服最快了,老师很喜欢你的。我们等一会向老师问好,好吗?”小朕还是不说话。我接着说:“好的话点点头。”小朕很勉强地点点头。
2、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
早操,每个幼儿站在固定的小方格里边听音乐边跟着老师锻炼身体,只见扬扬突然双手放在前面的小朋友身上,将其往前推去,前面的小朋友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在地。
这时前面的小朋友回过来朝他瞪了一眼,可是扬扬还是继续去弄他,跟着双脚往前踢到了前面幼儿的腿上,前面的幼儿转过身用手推他的脚,他猛地起身,双手张开向前扑去,前面的幼儿被推到在地上,他又笑又跳。
三、问题的分析与指导策略
首先关于家庭中如何教育幼儿对待生理疾病
1、首先在情感上同情他们。家长要耐心地向孩子讲解残疾人的生理缺陷是由遗传或是疾病及事故造成的。
2、家长在人格上尊重他们。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参观残疾人福利工厂等场所,收看描写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电影、电视,观看残疾人运动会,讲讲残疾人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创造辉煌业绩的故事,使孩子了解虽然自己生理上有缺陷,但是他们有勇于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他们在人格上与健康上是平等的,是值得人们尊重的。
其次关于如何教育内向的幼儿
对于内向性格的孩子,父母不妨尝试以下一些做法:
1、帮孩子找个外向的小朋友
学龄前的孩子很容易因为爱玩相同的游戏而成为朋友。如果您的孩子内向,害羞,那就告诉他的幼儿园老师,让老师多安排外向大胆的孩子和他一起玩,时间久了,孩子自然就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渐渐改变。
2、害羞的孩子更需要鼓励
有的孩子大大咧咧,做错了事就算多说他几句也没问题。可批评害羞的孩子时,您就要注意您的措辞。
3、让孩子当“小司令”
您不妨找几个年龄比孩子小的小孩,让他们和您的孩子一起玩。您的孩子虽然害羞,但因为比其他孩子年龄大,游戏中他就会处于主动的位置。不管是玩什么游戏,出什么主意,他都会自然地成为孩子中的“小司令”。
三、关于如何教育攻击性行为的孩子
首先,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都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第二,启发幼儿对攻击性的理解和思考,以便从动机上改正其攻击性倾向。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孩子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
比如,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与其讲述这一儿童的表现及其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人欢迎的。
此外,要提请注意的是,过去曾有人主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采取宣泄法,如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情绪。大量研究表明,宣泄法不一定能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尤其是幼儿,有可能在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产生更加强烈的攻击倾向,因此,是不宜提倡的。
综合起来看,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和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良的品格。从这点出发,我们平时应更多地注意其非攻击性表现,因为这类幼儿的成长中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些。
教育幼儿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这是我应该做的,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实现家园共育,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的成长。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普天下的父母都热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果教育方法不当,结果往往令人失望,令人痛心。那么我们如何真正去关心爱护儿女,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支点。
一、了解孩子
1、了解孩子的需要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对于即将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来说,他们面临着角色转换的挑战。这时,父母要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要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制止不合理的需要,帮助孩子形成新的需要。
2、了解孩子的思维环
(1)消极因素
好多家长常常因为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对孩子发牢骚,导致孩子在心里产生的想法是:父母不喜欢我;当孩子有了这种想法,他们的感受就是愤怒、敌对;在行为上就会更不听话,甚至搞些小破坏。所以,结果又是受到惩罚或冷对,因而更加深了父母不喜欢他的想法,这种恶性循环就形成了孩子失败、反抗等消极因素。
(2)积极因素
父母创设一种愉快的生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让孩子经常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孩子产生的想法是:父母喜欢我;有了这种想法他们的感受就是快乐、幸福的;在行为上就会配合家长,也表现得很听话。所以,结果是受到家长的表扬和鼓励,有了鼓励就有了动力,这种积极的循环是孩子迈向成功的关键。
二、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是成就孩子的基础。给孩子足够的尊重能让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1、尊重孩子的人格
父母要给孩子面子,学会变通,尤其是人多的时候,不要批评孩子,不要议论孩子。
2、尊重孩子的隐私
父母不要总是希望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要真正了解孩子,必须首先给予孩子尊重。很多父母总是抱着传统的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角色。孩子应该有自己的秘密。父母进入孩子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孩子的决定应该先和他商谈,不要随意翻看孩子的日记,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
3、唤醒孩子的权利意识
父母的责任是唤醒孩子的权利意识,而不是将它扼杀在萌芽状态。一个明确自己权利的孩子才会懂得捍卫自己的权益。
三、理解孩子
理解孩子是成就孩子的保证。学会与孩子换位思考、沟通、交流,和他们交朋友,关注他们的心情,接纳他们的一切,这些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说话也不能摆出家长的架子,如,当你的孩子回来时,你发现孩子又和别人打架了,作为家长,你一定不会高兴。
但是这时,你还要同时想到,你是孩子的朋友,当你走过去的时候,你不能呵斥:“你怎么不好好学习,又和别人打架?”而应该拍拍他身上的灰,关切地问:“你怎么又被别人打了,伤到没有?别人打你你怎么不知道跑呢?”这样孩子才会更加信任你,才会愿意和你分享他的秘密,于是,你也就可以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四、读懂孩子
1、用孩子的思维去看待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都会犯这样的错误,常常用自己的思维去看待孩子。比如,孩子在地上爬、滚,大人会说,不要这样会把衣服弄脏的,他不会知道这样的一句话会让孩子玩得不尽兴;孩子在家里翻箱倒柜,弄的家里到处乱糟糟,家长会问,你为什么要这样?怎么这么不听话?
有的家长还会打骂孩子,结果孩子的探究能力没有了;过马路时,孩子提醒:“妈妈,红灯,不能过”,家长会说,“没关系,有急事要办,现在也没交通警察在。”这些都是用大人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决事情。
家长不会站在孩子的思维角度里去想问题,有交警就遵守交通规则,没有交警在就不遵守,家长这样做就会教会孩子投机取巧。因此,不论何时,家长都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想问题,别用大人的思维去套牢孩子。
2、懂孩子比爱孩子更重要
著名女性情感心理作家苏芩说过这样一段话:“懂你的人,会用你所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不懂你的人,会用他所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于是,懂你的人,常是事半功倍,他爱得自如,你受得幸福;不懂你的人,常是事倍功半,他爱得吃力,你受得辛苦。两个人的世界里,懂比爱,更难做到。”懂得确实比爱更难做到!
试想想,每一个家长都知道爱孩子,但是正如高尔基所说:“那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懂得如何去爱才是更重要的,这就源于我们的懂得。所以懂孩子比爱孩子更重要。
五、关心孩子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爱就如同孕育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太阳和水那样重要。然而,如此重要的感情,也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爱的误区”。
1、只关心孩子是否“吃得饱”,不关心孩子是否“过得好”
“吃得饱”是一种物质上的满足,而“过得好”不仅包含了物质的需要而且包含了精神的.需求。在竞争社会里,孩子所承受的压力比父辈大,竞争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精神也出现层次化和多样化,重视孩子“吃得饱”已远远不够,应让孩子学会“过得好”。
2、只关心孩子分数高不高,不关心孩子能力有多少
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而把培养孩子的态度、意志、品质、责任感、敬业心、适应能力、劳动习惯、沉着冷静、善待挫折等品质忽略了,使孩子成为学习的“尖子”,人格上的“矮子”,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和社会生存能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收获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以上是我本人在对孩子教育过程中的一点经验,当然这是不全面的,希望能和大家共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缩小了的社会,是儿童生活的第一个环境、成长的摇篮,儿童时期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良好的心理发展,将是一个人终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自主性、自信心,良好的人际关系。
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也是以儿童和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基础。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必要的心理辅导。
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我国教育家谢觉哉曾经引用古人说过的话“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
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其原意虽然是为了说明择友之道,借用来说明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我们认识到,家庭气氛中有一些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一)父母言行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最幸福的摇篮,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亲密,最可信赖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极大的影响。
有些家庭家长感情不合,使孩子得不到足够的关怀和照顾,使他在精神上感到孤独与无助。父母争吵时,言行粗鲁,不仅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也会使他变得急躁,情绪不宁,性格孤僻,不合群。
有些家长情绪极易波动,会无原则地随意乱发脾气,这样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会在孩子的心里蒙上阴影,会使孩子产生敌对、自卑感等不良心理效应,有些甚者会使孩子有样学样,影响孩子以后在人际交往中的待人处世。
有一些家长,会以自己的喜怒哀乐来决定对孩子的亲疏远近。高兴时就对孩子又亲又抱,事事满足;若是在不高兴的时候,就对孩子冷漠以待,不闻不问。这样容易使孩子显得神经质、冷淡、在与别的孩子交往时喜怒无常,变换不定。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要认为只有你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孩子。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父母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1、期望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在具有重视子女教育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根深蒂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在儿女身上寄托着父母甚至几代人未圆的希望与梦想。现在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全部希望都压在了一个孩子的身上。因此,孩子从小就像一只身负重托的蜗牛,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艰难地爬行。
他们要求孩子从小就按自己的意志发展,根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兴趣、能力和其他个性特点。当孩子达不到自己期望的目标时,要么大失所望,撒手不管;要么就迁怒于孩子,大打出手。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孩子除了在学校的学习之外,父母连孩子的双休日都给霸占了,送孩子学音乐、学舞蹈、学书法、体育……安排得满满的。
这样的事情天天照样进行着:可怜的父母们,正在为塑造他们自己心目中的音乐家、舞蹈家、画家、书法家……而忙碌着,他们哪里知道在孩子心里深处早已播下了厌倦的种子!如此一厢情愿的家庭教育,怎能不给儿童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家长的心态决定了孩子的成败,如果过分强调孩子的成绩,往往适得其反。家长对孩子说:“考试考不好就揍你。”这些话往往令孩子心里更加紧张,一紧张什么都忘了,还能考出好成绩吗?其实,成长是一个过程,家长应该在乎孩子的每个过程,而不是只盯着那个结果。用一颗平常心,培养一个平常人。
2、保护过度
对孩子的尊重不等于放纵,关爱更不等于溺爱。父母对孩子的过渡溺爱,使得孩子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所获得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自己想要什么就应该得到。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观,使得孩子一步入社会受到一丁点打击就会萎靡不振,产生抑郁、人际关系敏感、适应不良等心理障碍。例:
妈妈对明明说:“儿子,你是妈妈唯一的宝贝,是妈妈的一切,妈妈愿意为你做最大的牺牲。”结果,明明4岁了,妈妈还是整天喂他吃饭,给他穿衣穿鞋。明明上幼儿园了,他却这也不会做,那也不愿学,而妈妈还是一如既往的替他做事,这样下去渐渐地会使明明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他将面临一个陌生的世界,而逃避应负的责任,使他缺乏责任心和自信心。
父母对孩子千依百顺,当发现他们存在这些问题时并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防预措施,仅仅只是从物质上不断地给以补偿。这样的月积日累,孩子心理障碍逐渐恶化,随之也就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家是我们最强的依靠,在家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的知识,那就用 家庭 教育 写一篇 作文 吧。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的 议论文 ,供你参考!
对家庭教育有感而发
偶然间翻报纸,看到一则让人咋舌的新闻.某女中学生感冒了,其母亲竟连夜坐飞机送感冒药.这名女生感冒时,同宿舍的同学帮她买了感冒药,但她居然说自己感冒都是母亲看着吃药,自己从来不乱吃药。大家无奈之下只得打电话给她的母亲。
初一看,只觉得这学生傻,这母亲昏。但细一想,是什么造成的?我们国家的家庭教育怎么弄得学生吃什么药都不知道了?我忽然感到,我们的家庭教育关心的范围太狭窄了。
“子不教,父之过”我们的先祖早就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我所理解的家庭教育,是要教育孩子课堂上学不到的。我们的家长在家也只是重复地说如何学习,如何把成绩搞好,如何考试等等,而谁又在家长那了解到生活中的常识呢?家庭教育是要引导不谙世事的孩子适应社会,学会生活,而不是单纯地如何在学校取得好成绩。我们在家庭教育中获得的知识在将来的用处总会比在学校学到的大,因为你每天都活着,但不必每天都工作。至少,我们得知道得什么病得吃什么药。我们的家庭教育也很少出现道德的内容。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道德的教育在学校也是缺失的。是什么把我们变得自私,变得骄纵,变得道德品下?我不敢说全是家庭教育的失职,但家庭必须承担责任!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家长们能意识到这个问题,补全家庭教育的空白。
诚然,家庭教育是个很大的问题,我不指望自己能阐述明白。人类或多或少是有点控制欲的。家长们也总是想把孩子控制在手中。世无巨细,事必躬亲。这样的家庭教育显然是失败的。有很多的家庭都是这样,父母总是孩子的保护伞,任他风吹雨打,父母能顶万重山。这样的孩子没有经历挫折,没有经历失败,没有经历痛苦,软弱得如同棉花糖,放在嘴里,不费多大劲就可粉身碎骨。前些天,一个清华的研究生自杀了,原因就是三个月没找到工作。我想他的学生时代必定是在父母的重重保护下成长的,这样还不算重大的打击已经可以夺去他的生命。我无法想象还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在将来会这样消逝,但我希望家长们得负起责来,稍微送开你们紧拥的双臂,让孩子接受风雨的洗礼,没有挫折的童年是不完整的。与其让他在社会的旋涡里牺牲不如让他现在受点小伤但今后可以活得更好。孩子都是父母掌心的宝贝,但是他们总要靠自己。冰激凌不吃总会融化,孩子不受挫折总会变得软弱。为了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的生存,家长们应该放手。
但是,我们不能完全不管孩子。有的父母工作忙碌,完全忽视了家庭的教育。每天起早贪黑,总是嘴里说着为了孩子好,可却不知道他们失掉了对孩子应该的爱护。我看了两会期间留守家庭孩子的专题报道。他们沉默寡言,但是双眼中透着某种希望。我认为这样会造成孩子情感上的缺失。孩子总是认为自己的父母是最爱自己的人,但是他们都不在身边,就会感到无比的失落。变得暴躁,变得易怒,变得封闭,这都是时间的问题。这样的家庭存在着巨大的社会安全隐患。我所了解的青少年罪犯他们的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爱是残缺的。这种家庭的孩子十分容易在这个危险和诱惑并存的社会上迷失自我。因为没有人来引导他们怎么辨别好坏,辨别是非,辨别利害。这是把尖刀,直直地刺进了社会的胸膛,也刺进了每个人的心脏。我们的心,都是一痛一痛的。
我能想到的就是这么多了。我们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大部分是因为家长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我们的社会看似欣欣向荣,但问题着实不少。很多都于金钱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个人都知道,没有金钱是无法保证生存的。大家都在拼命地挣钱,我们都知道挣钱不容易。我们的世界是物质的,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概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的社会只有金钱,教育也就只会有利益至上的原则。总之,我认为我们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是需要改进的。这有赖与全社会的努力。因为这些问题是社会造成的。当我们的家长知道如何教育下一代的时候,我们才有未来的希望。
成才今天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是一个竞争空前激烈的社会,要在这样的社会中成才,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是起决定作用的,只有自己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才不可忽视的因素,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才的助推器。 良好的家教有利于培养孩子远大的志向。
如果父母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小孩子也会对生活充满热爱。如果父母是生活在灰暗的人生中,小孩的天空就不会阳光灿烂。父母坚定的追求和事业心、责任感对孩子有着榜样的作用。
正如德莱赛在《嘉丽妹妹》中所说的:“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优美,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孟母三迁,有了她正确地引导,才会有一代奇才孟子的雄辩;岳母刺字,有了她的殷切期望,才会有威震胡虏的岳飞;苏洵立志,有了他的勤学示范,才会有“一门三父子,皆是大文豪”的美谈。良好的家教,让孩子飞得更高更远。 良好的家教有利于形成孩子开朗的个性。个性决定命运。
一个乐观、开朗、热情、勇敢的人,在工作中总给人生龙活虎的感觉,而一个沉默、内向、孤独、胆怯的人,在工作中却只会给人一种畏畏缩缩的感觉,工作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而良好的个性又是需要父母用爱去塑造的:鼓励、赞扬、肯定、支持,定会让孩子充满自信;批评、指责、打骂、否定,只会让孩子变得无所适从。
海伦·凯勒不是在家庭的阳光下获得乐观的人生态度的么?史铁生不是在母亲默默的忍受中感悟人生的价值的么?勃朗特姊妹不是在父母的文学影响下形成写作的兴趣的么?家教是塑造孩子性格的重要一环。
良好的家教有利于形成孩子健康的心灵。时下有很多关于年青人或少年人行为残忍的报道,如往狗熊身上泼流酸,用木棒打击小朋友的头部,结伙打残疾人等等。而实际调查发现,这些行为大多与他们得不到父母的爱或长期受虐待有关,他们的心灵因为没有了父母的关爱而严重扭曲,仇视一切。因此,良好的家教是形成孩子健康心灵的一片沃土,有了它,才更有利于健康心理的生长;有了它,才便于孩子走好成才的第一步。 良好的家教有利于形成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人生观和世界观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取向,而家长对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有的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会有改变,但最初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如果从小就形成了好逸恶劳、弄虚作假、欺瞒哄、金钱至上等观念,那他的人生就是危险的。而良好的家教就是要从小培养孩子对世界人生的正确看法,“子不教,父之过”,父母在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我们要说,良好的家教就像指南针,永远指引着孩子向正确的方向航行;就像一片沃土,永远滋生着健康的人格;就像一只助推器,将孩子送上起飞的跑道。孩子的成才怎能没有你——家教! 评析:该文立论严谨,用“有利于”几个字,从正面立论,准确诠释了话题两概念间的辩证关系。
在行文中也很注意说话的分寸,如第一段先强调成才靠自己然后提出“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显得逻辑严密。其次思路清晰,论述充分。全文从“有利于培养孩子远大的志向”“有利于形成孩子开朗的个性”“有利于形成孩子健康的心灵”“有利于形成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四个方面,条理清晰地论述了家教对孩子成才的好处,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观点。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家长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 家务活 ,可有些家长一点活也不让孩子干,说是只要让孩子管好怎样学习就行了,读书才是最重要的。这一观点我很不赞同。
孩子读书到底为的是啥?还不是为了将来投身于社会能够立足罢了。那你没有能力咋混呢?我们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社会能力需求。首先,应从 社会实践 和劳动中汲取 经验 。但也得读好书,才能更好的掌握。读书不能读“傻”书,要将从书本中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所以这些都是互相循环的,相辅相成。从劳动中,体会快乐和乐趣。现在的中国家长就是太过于重视学习和溺爱自己的孩子,而轻视于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溺爱不等于爱。
在现代社会里,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小孩。这样父母的爱就都献给了这个孩子。对这个孩子过分地疼爱。
一次在大街上走,我看到一个小孩在路上摔了一跤,他只是被一块小石头拌拉一下,这件事本是一件再也普通不过的事啦,就是小事一桩,小孩子摔一跤有什么大不了的。可就是这么一件小事,却让我想到了如今的中国家长。当这个小孩子 摔跤 了以后,他的父母必会百般呵护地说:“我的小宝贝儿,没事吧,疼吧?”有些家长甚至会带孩子全面调查一下。这是不是离谱了些,本是一件极普通的事在中国家长的眼里是都么重要的一件事呀!这不是爱,是溺爱!这反而会使孩子失去自主能力和缺乏自立心理,最终全面的依赖父母。“挫折孕育着成功”要想孩子成为一颗小苗,那不经风雨怎能在这多面的社会圈子中,茁壮成长。
我觉得还是让孩子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但也要抓住学习。这样孩子在将来的生活中再会很轻松。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还可以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长大了才能让父母少操点心,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如果家长不让孩子劳动,把所有事情都包下来,那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一些缺陷。像这样惯养他们,长大了只会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废物。
我同样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可我的父母从来就严格地要求我,多做一下家务活。我的能力也慢慢地得到了培养。暑假的中午,父母不在家。我也只好自己为自己做饭,时间长了我也便学会了。甚至还能为大家露一手瞧瞧。劳动并不难,不知你愿否?
在激励斗争的社会中,有许多有能力的人,但你是否有本事与勇气和他们竞争。能力在于培养。在一次次失败和成功之间积累经验,这样你才会越走越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要你愿意不断磨练自己,就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家.当然,有的家庭是幸福美满的,而有的家庭却与赌场没有太大的区别--我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我家,你首先可以看到一股乌烟瘴气--香烟的烟气,同时还能闻到异常浓的烟味--不过这不是我爸抽的,虽然我爸不抽烟,但是因为我爸把那些所谓的"兄弟"带到家里,使得他们在我们家大抽特抽.我爸把他们招呼进来打 麻将 ,结果搞的我们家跟赌场一样.
在一旁的妈妈不但不去劝阻,而且还跟着瞎起哄:"一万,红中~~"这一闹,弄得我无法在房间里学习.
等到晚上,那些人总算走了,我本以为自己得救了,于是我便向数学一向很好的爸爸问数学问题.哪知爸爸看也不看,随便报出一个数字就说是答案.我刚问爸爸为什么,就被他骂了一顿:"哎呀!我怎么有你这么个笨儿子啊!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妈妈也说:"题目一做不来就找你爸爸那你别读书算了,快回房间学习!"我听后,生气地跑进了房间,心想:我怎么这么倒霉啊!怎么贪上这样一个家庭!贪上这样两个父母呀!他们成天除了赌还是赌,简直是两个赌鬼.而且还叫人来家里抽烟,难道他们不知道烟对闻烟者比对吸烟者更有害吗?还把家里搞成赌坊.再这样下去,我真的要疯了啊!"
再想想别人的家庭,父母每天辛勤地工作,还让子女上补习班,一回到家便不厌其烦地为子女讲解题目,辅导他们学习.学习完后.还带他们去旅游,散散心.相比之下,我真是上辈子作孽啊!两者简直是天壤之别.
为什么我不是生长在那样温馨美满的家庭,而是生活在"赌场"呢?我为什么不能贪上那样的父母呢?我真希望我的梦想能与事实调换,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能够改变啊!!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 文化 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规、家风,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训是:尊敬老师、长辈、同学和任何有残疾的人;勤劳节俭懂得持家;远亲不如近邻,好好对待邻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家训,是自古以来存在在每个人心中的,但真正做到的,却少之又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它们定为家训,是为了让下一代牢记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璀璨,我会努力做到,同时也会影响周围人,让他们也做到。我家的家规是:主动向长辈问好;互相尊重彼此;路上捡到钱包等贵重物品必须上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业做完了才有娱乐时间;当天的事情当天做,不能拖拉;每天都要运动(至少一种)。这些家规有几项是爷爷奶奶定的,有几项是爸爸妈妈定的,这越来越完善的家规更是让我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进步。从小,爸爸妈妈就要求我做到,好的规矩,成就了我现在的成绩。我家的家风是:以德立家,以德治家。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家风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古人有云:有家规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
有家规、有家训的家庭,属于豪门贵族之家;有家规、有家训、有家风的家庭,属于王侯将相之家。
我希望我家的家训、家规、家风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有朝一日,实现幸福的四大目标:和谐、文明、健康、富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每个幸福的家庭里肯定都有自己的家风和家训。我家的家风和家训可以概括为“孝、俭、勤”三个字,虽然简单普通,但是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是孝,在我的眼里,父母都很孝顺,每天,爸爸妈妈都要给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打个电话,问问他们在做什么,身体怎么样,叮嘱他们要注意锻炼身体。只要有时间,他们就会回家看看老人,陪着聊天、散步、购物。爸爸妈妈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举动,都在影响着我,我也十分关心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是他们的开心果。
其次是节俭,小时候,爷爷就常讲:“节俭兴家,浪费可耻。”这个浅显的道理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影响着我的言行:我的铅笔总要用到抓不住为止;书包也是从一年级一直用到现在;至于穿的衣服大多是哥哥姐姐穿过的;过年的压岁钱我从不乱花。我养成了不攀比,不浪费的好习惯,这得益于我严格的家教。
“勤”就是勤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勤奋的重要性不难理解,在我家勤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上,也体现在生活中。爸爸妈妈工作很努力,妈妈很少看电视,忙完家务,大多时候她总是看些有关教育类的书籍,她总说要与时俱进,不断给自己充电。爸爸爱鼓捣他的电脑,妈妈不会操作时,爸爸轻点鼠标,就把问题解决了;很多时候,爸爸的同事在下班后还会向爸爸请教电脑问题。勤奋才能让人上进,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我也爱读书,勤思考,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养成了好习惯。
家庭 教育 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 对子 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构成了人类所接受的全部教育。家长的观念、教育方式、自身的素质等因素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面对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形势,改进了教育 方法 ,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也有不少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失当,教育效果不佳。针对目前教育水平低下的家庭教育的现状,本文通过对开心(化名)的个案分析,从家长、学校、社会等层面探讨指导家庭教育的 措施 ,力求对家庭教育能够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育;个案分析;家长;教育观念
一、问题提出
父母都有共同的心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面对在生理和心理上渐趋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高中生,许多家长转变了教育观念,使自己的孩子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不少家长面对接受新生事物快、渴望独立的高中生,其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失当,尽管为孩子操碎了心,结果事与愿违。
二、个案情况
1.本人情况。开心是市直某高中的一名女生,具有朗诵、主持、写作等天分和 爱好 。平时在学校积极参加活动,不爱多说话,但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懂得向老师诉说、与同学交流。然而在家中,经常与父母整天不说话,除非有事,例如缴费向家长张口,一般不交流。与妹妹不能和睦相处。
2.事情的起因:(1)在学期伊始,班主任调查学生的心理困惑,开心这样写道:“谢谢老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听我 说说 心里话……我不想和父母解释什么,他们不了解我。我一回家就心情压抑,不想和任何人说话。”(2)班主任就此事跟母亲进行了沟通。据其母介绍,开心放寒假在家经常看电视,母亲劝其学习不听,就要求她作为老大带头干家务准备过年,开心心里不痛快与母亲不说话。 春节 父亲回家,开心和妹妹为争电视频道争吵起来,被父亲吵了一顿,父亲认为作为老大应该让着妹妹。而开心认为不是自己的错,觉得父母总偏向妹妹,于是和父亲不再说话。母亲恳求班主任教育一下开心:家长的话孩子听不进去,什么事也不跟家长说。这么大了一点事都不懂,家长辛苦为她操劳,不但听不到一句感谢的话,看不到一点感恩的表现,家长很伤心。(3)班主任就此事跟开心进行了沟通。了解到:开心很心疼父母,但她不愿意用语言去表达。母亲平时只关心她的学习。她看电视是关心时事,这是作为文科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开心觉得母亲一味地唠叨,说不到点子上,对她的实际帮助不大。
经过调查,近七成学生认为家长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帮助不大,家长只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成绩,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无法帮助他们排遣来自学校和社会的一些问题。
三、成因分析
1.教育观念落后。(1)家庭教育观念并未真正形成,“分数代表一切”思想仍然十分普遍。(2)不尊重、不真正了解孩子的家长为数不少,有些家长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理念强加给孩子,其实并不知道孩子内心想要什么。
2.教育方式不科学。(1)平时家长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教育,有些自身 文化 素质不高,又忙于工作,所以对孩子的关心很少,没有实质的帮助。(2)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并未普遍形成,孩子的个性难以得到张扬。(3)与孩子沟通意识不强,互信程度低。在和家长的接触中,听得最多的是:“我的孩子交给老师了,您多费心,该打就打、该骂就骂。”“家长说啥都不听,您多说说他。”
3.教育水平低下。(1)家长文化素质不高,致使教育水平不高,也造成孩子不信任。调查发现:家长文化素质高的家庭教育水平总比文化素质低的家庭高。(2)家庭教育缺乏有效的指导,教育能力差。(3)在成才观上有误区。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算对孩子的教育成功了。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
四、采取对策
1.家长层面:家长要更新家庭教育观念,逐步提升对家庭教育的理性认识。从单纯依靠学校转变为与学校、社会配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目的一致,家长应经常与教师取得联系,通报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在教育态度上,从自由放任或严加管教,转为自觉地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在教育方式上,家长对孩子要民主,主动倾听他的意见,注重与孩子平等沟通。
2.学校层面:(1)学校要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家长走出迷茫、不知所措的心理误区。(2)学校可以通过班主任,以家长会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让家长真正了解学生实际,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指导方式要创新,从单一到多元,从单向转向互动。
3.政府层面:政府的重视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保障,应该加强政府领导,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政府要尽最大可能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尽最大努力发挥社区教育功能。
论文关键词:家庭教育;身教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作为社会整个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教的主要内容应是德育;婴幼儿时期是家教的关键期;家教场所随意化可以遇物则教,遇事则诲。与学校教育不同,家庭教育更重视身教。
一、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生存技能的复杂化,在现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机制有所分化,功能形成互补。家庭生活包括人类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维持生存的活动,以亲子、血缘为纽带的交往活动,日常生活的观念活动,其特点是直观性、重复性、 经验 性和习惯性。学校教育更多的是以言传的形式教学生以知识和技能,与这种智育相比,德育更具生活化的特征。而家庭教育的生活性,也就决定了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延续传统,重视道德教育。
家庭德育主要是指在家庭环境中,亲代对子代在道德发展方面的全部影响和作用。德育的目的不仅是使孩子知善,更是希望孩子行善。就 儿童 道德学习、道德发展而言,家庭所独具的生活性机制,还有家庭所承载的礼俗的德育功能也与家庭德育融为一体,构成家庭独具的德育功能。
二、家庭教育的关键期
中国家庭历来重视早期教育,《易经·蒙》写:“蒙以养正,圣功也”。根据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儿童的早期经验对潜意识的影响尤为重要,而潜意识对人的行为的支配力量远大于意识所产生的,这就是为什么说人的早期经验影响人的一生。
人在婴儿以及幼儿时期,家庭对儿童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几乎具有独揽性的价值。人类较之其他生物而言,从出生到能独立行走乃至独立生存的时期较长,在这个时期对养育者的依赖程度可想而知。
父母和长辈要尽可能多与孩子进行联系和互动,与孩子建立亲密温和的依恋关系。蒙台梭利认为,婴儿时期是一个创造性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一个个未来的个性被确定下来;婴儿的精神世界与所处的外界环境不断地交流,因此成长中的婴儿需要外界环境充满着爱的温暖,这个时期有如神助,婴儿的心灵得到神秘力量的激发,……这种无声无息默默的、内在的爱的激发,必将留下高贵的品质,并将伴随儿童一生。[1]
三、家庭教育场所的随意化
从教育过程实施的组织形式来看,教育大体可以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两大类,家庭教育是一种非正规教育,它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一般都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实施的。教育场所的随意化,需要父母无时无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并善于发现可供教育的素材,遇物则教遇事则诲,适时对子女进行教育。古代有很多以言行一致、身教统一、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动子弟,成功教育的名人。如唐朝皇帝李世民,虽日理万机,仍然抓紧点滴时间教育自己的子弟。尤其是废承乾、立李治为太子之后,更是“遇物必有诲谕。”例如,吃饭时就问:你知道饭吗?李治说不知。于是就教育他不夺农时:“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见李治骑马,就问他:你知道马吗?他回答不知。便教育他不尽民力:“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李治乘船,又教育他:“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李治在曲折的树下休息,又教诲他:“此木虽曲, 得绳则正; 为人君虽无道, 受谏则圣。此傅说所言,可以自鉴。”由此可见,李世民善于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地进行为君道德教育, 使子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作为贤明君主所必需的素质。这几则短短的事例,也充分反映李世民的高超家教艺术。[2]
四、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
与学校教育不同,家庭教育更重视身教。身教,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榜样,对人进行教育。源自《后汉书·第五伦传》:“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在本文中,也可作示范理解。我国古代就很重视身教,孔子早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从家教的主要内容来看,德育的生活化的特征需要身教的影响;家教的关键期方面,婴幼儿的生理特征离不开身教;家教场所的随意化更需要言行一致、身教统一。
马卡连柯说过,“父母监督自己的每一个行动是首要的、最主要的教育方法!”还告诫父母:“你们自己的行为是最有决定意义的东西。不要以为只有当你和孩子谈话,或教训他,或嘱咐他的时候才是教育孩子。你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教育孩子,即使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也在教育孩子。你们怎样穿着打扮,怎样和别人交谈……你们怎样快乐和忧伤,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很大的影响……父亲和母亲本人以身作则是家庭中教育孩子的主要方法之一。如果父母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反面的榜样,那么任何特殊的努力都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如果你在家里很粗暴,或者爱吹牛,或者常酗酒,那么你就别想教育孩子了;你已经教育了自己的孩子,教育得很糟。”[3]
参考文献:
[1][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童年的秘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2]马镛著:《中国家庭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79页。
[3][苏]马卡连柯著:《马卡连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0页。
【摘要】文明礼貌是最受各国人民重视的品质。礼仪教育的过程就是礼仪习惯的养成过程,也就是社会的个体化再到个体的社会化的过程。家庭礼仪教育是社会个体化的有效载体。“礼”指的就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是一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和反映。因此,家庭礼仪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
【关键词】礼仪教育礼仪意识家庭教育
柏拉图曾指出,“开一个好头对于做任何事情都是最重要的,尤其是那些尚处于年青和稚嫩阶段的事物,因为这时正是个性形成的时候,此时下的印象也是最深刻……”。亚里士多德也说过,“幼年时形成的良好习惯可以改变一生。”在倡导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化社会的今天,首先要接受最需要接受的礼仪教育。本文仅就家庭礼仪教育问题作一粗浅的探索。
1.崇礼重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崇礼重礼,古今中外皆然。这里的“礼”,指的就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是一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和反映。
当今社会是高度开放的社会,也是高度协作化的社会。任何单一的个体都必须与其他的个体或群体交往、合作。任何不礼貌和不文明的行为不仅使人生厌遭人唾弃,无助于建立世人间健康有序、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还必将“严重危害当今社会各阶层的合作与团结”。我国著名的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先生在给他儿子傅聪的一封信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他这样写着:“你所来往的圈子特别是有教育的圈子,一举一动务须特别留意。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2.礼仪教育,基础在家庭,关键也在家庭
礼仪教育的过程就是礼仪习惯的养成过程,也就是社会的个体化再到个体的社会化的过程。其实质是要把一个具有自然属性的个体的人培养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的人。而作为个体的人降临人世步入社会,首先接触到的就是父母,就是家庭。就教育而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往往也是最有影响的启蒙教育。他们在家庭中生活和活动,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形成各种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其中有好的,也有坏的。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2.1家庭礼仪教育是社会个体化的有效载体。在家庭里,教育者(主要是父母)能够把已习得的礼仪要求,通过平时家庭成员间在共同生活中的相互接触、交流、教育、影响自己的孩子养成必要的礼仪习惯,从而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适应社会准备了良好的礼仪素质。这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不具备的条件。
2.2庭礼仪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有力支撑。“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个人都必须是社会的人,都必须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细胞,是我们一切习惯的渊源。个体能否成功地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并为社会所悦纳,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他接受的家庭礼仪教育。
2.3庭礼仪教育架起了个体与社会的坚实桥梁。社会个体化再到个体社会化,其间联结的纽带就是家庭礼仪教育。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不只是给孩子多灌输知识,而是帮助孩子养成礼仪习惯,能够与人友好相处,在共同的进步中发展中更进一步地充实、发展、完善自己。在这方面,家庭礼仪教育以其独特的即是首发站又是终点站的家庭的地位,无疑是起到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3.家庭礼仪教育看平时,重养成
家庭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理想的港湾,它既是遮风挡雨的寓所,也是孕育希望和放飞理想的锚地。家庭礼仪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看平时,重养成,自然是家庭礼仪教育实施的应有之义。具体可由以下四方面着手。
3.1以礼带礼,突出家长表率作用。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加强教育者(主要是父母)自身的礼仪修养。“孩子是父母言行的一面镜”;“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孩子常常把自己的行为与父母相对照,甚至父母行为中的某些失当之处,也往往会成为一些孩子开脱自己错误的‘口实’。孩子既可以从父母身上学到优点,又可学到缺点。”“为人父母者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须从自己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作为家长,我们的那些做父母应该切实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认真负责地扮演好孩子人生道路的引路人的角色,努力践行规范的 文明礼仪 ,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从而自然地接受影响、教育,自觉地付诸实践。
3.2以小促大,紧抓日常生活规范。 俗话说:“坐有坐相,站在站相,吃饭有吃饭的相道”。《礼记・冠义》中也有这么一句话,“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如孩子刚刚学会说话,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指示和要求时起,就有意识地在各种场合下,告诉她应该怎样做。比如:“早晨离开家时,要和家里人说‘再见’,到托儿所要问‘阿姨好’,‘小朋友好’等等”。“在街上,吃剩的果皮和冰棍杆,都让她亲手送到垃圾箱里,不随意往地上乱扔。乘公共汽车,当别人让座时,要说声谢谢。每当看到环卫工人或园艺工人顶着烈日清扫一街路、美化环境时,都要赞扬他们对城市对社会的贡献,告诉孩子要尊重他们的劳动……等等。”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父母对子女的示范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时时处处,点点滴滴。”作为家长,那些做父母的应该遵循孩子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以日常生活规范的教学与落实为基础,从最基本的抓起,逐步提高完善。
3.3以无胜有,营造家庭文化氛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则与之化矣。”孔子的话其实说的是环境熏陶及良好的心理环境形成为对人的深远影响问题。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营造一定的氛围,制造一定的舆论,以感情的变化促进礼仪活动的开展。“生活环境,是孩子品德最好的教师”。“对儿童最深刻的教育,言误不如行动;对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遗传不如环境”。“长大的孩子身上任何一点不良品格,都可以从他幼年的环境中找到形成的原因”。“长期处于愉快心理环境下的孩子,往往表现为精神振奋,性格豁达,活泼乐观,充满自信。”许多家教成功的父母都“十分留心在每日的生活,在欢愉的气氛中,对孩子进行启蒙。”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也认为,创设彬彬有礼,愉快活泼,和谐协调,相互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的教育氛围是搞好教育的主要条件。作为家长,应该努力建议一个充满理解、信任和亲情的幸福家庭,这正是孕育良好礼仪素养的摇蓝。
3.4以练导行,强化孩子礼仪意识。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林崇德教授也指出,“重复和练习是习惯形成的关键。无论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还是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都是靠重复和练习而形成的。要使文明用语普及,唯一的办法是在明确意义的情况下反复练习,使之习惯化。良好的文明习惯和道德习惯,我们提倡重复和练习养成。”作为家长,必须向孩子提供良好习惯的训练,不时地对孩子进行有意识地礼仪重复、练习。
文明礼貌是最受各国人民重视的品质。礼仪是发展社会交往的润滑剂,是沟通人际关系的调节器。在文明、礼貌、得体的交往中,我们快乐地成长!让我们在对礼仪的思考、感悟中,抱着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结合《公民道德建议实施纲要》等的具体要求,切切实实地深入开展家庭礼仪教育吧!
猜你喜欢:
1. 家庭教育心得范文
2.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3. 家庭教育感悟范文
4. 浅谈家庭教育论文范文
5.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精选
当前,学前 儿童 家庭 教育 成为了人们关注的 热点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中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学前儿童家庭教育3000字论文篇一 《浅析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日益激烈的竞争已经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对学前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家庭教育就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得到应用,作为幼儿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主要是父母或其他长辈)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通过分析现今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途径和策略,从而使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有效的实施。 关键词:家庭教育 问题 对策 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接受的初始教育,其宗旨就是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对儿童来说是根本的、奠基性的。儿童出生时,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外部世界,与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相比,此时儿童好比一张白纸。家庭教育正是要在这张白纸上涂抹最初的色彩,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奠基性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一、现今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素质普遍偏低 家长 文化 、道德素质对整个家庭活动及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是决定家庭教育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家长文化、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家长的知识水平、品德修养,家长对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家庭教育方式和 方法 的运用等。同时家长作为孩子的榜样,要切实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改正自身的不良品行,努力让自己成为孩子学习的正面的、积极的榜样。 (二)家长教育观念认识错误 有些家长则把儿童的发展完成看成是遗传因素决定的,是自然成熟的过程,认为家长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起不到什么作用。这种家长在实际实施教育时,往往显得过于消极、冷漠,忽视自身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经常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或者是认为,我不是老师,不懂得教,所以我们只管生孩子、养孩子,至于教孩子,那是学校的事。这是一种“只养不教”的观点,是一种极为不负责任、推卸责任的做法。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高,对孩子采用“专制型”的教育方式,这种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要求过于苛刻和严厉;有些对孩子期望低,对孩子采用“忽视型”的教育方式,这种家长对孩子所做的事情不闻不问,任其发展。 (三)家长教育方式缺乏正确引导 在如今的社会中最为普遍是溺爱型,溺爱型的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总是以孩子为中心,他们视子女为掌上明珠,采用一种永爱过度的教育方式。日常生活中,他们处处袒护,事事包办,使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其次放任型在现实生活中也比较常见,这类父母由于工作比较忙,没时间照顾孩子等原因,因而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他们往往无视孩子的存在,采取不管不问,放任自流、任其发展的做法,无论对孩子的优点、取得的进步,还是缺点和遭受的失败,他们都不予关注,不予反应。另外专制型的家长往往认为自己的观点、想法是对的,对孩子过于严厉,教育孩子的语言和方法过于简单,对孩子所犯的错误,他们的解决方式往往是打骂。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提升家长素质 首先父母要加强自身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父母的品质,无时不在影响着孩子,家长有无强烈的事业心,有无积极的生活态度,有无正直的品格,有无宽阔的胸怀,都将成为子女道德行为和思想评价的标准及依据,也是教好孩子的基础和根本。其次家长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一些文学、史学、语言、教育学、卫生学、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既要主动辅导孩子学习,教给孩子科学的方法,又要对孩子提出的一些基本问题、常识作出较满意、正确的回答。若孩子一问家长三不知,或回答中出现知识性错误,这将 对子 女的学习和成才带来不利。最后家长言谈、举止、仪表是内在心灵的表现,是思想品质和文化素质的具体反映。家长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及仪表的修养。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正确、科学的儿童观具体内容包括: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不是成人的简单复制;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特个性;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在不断发展着的,教育应该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儿童时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儿童的发展是生物遗传、环境、社会、教育以及儿童自身等因素多层次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通过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发展,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成人应当尊重和珍视;儿童应获得全面发展,其身心发展的各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等等 2、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建立对孩子的合理期望,并进而制定合理的、适宜于自己孩子特点、发展水平和兴趣需求的培养目标,最终通过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等方式,促进孩子在自身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具体而言,科学的教育观的内容包括:尊重儿童的本能、兴趣和需要;注重儿童发展的自然速率、规律和水平;对儿童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认识到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等等。 (三)采用正确的家长教育方式 在当今社会中最适用的是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这种方式是积极的,这种类型的父母总是采取们,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表现出一种冷静的热情和有克制的疼爱。他们能够充分理解子女的兴趣和要求,经常向子女提供足够而有效地信息,并且言传身教,引导子女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他们尊重孩子的想法,使孩子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他们对孩子的要求不会过于严厉,但也不是特别娇惯,该表扬就表扬,该批评就批评,既随心所欲地支配,也不放任自流,对孩子的爱总能够适度地把握。在家庭中,孩子和父母是朋友的关系,地位是平等的。他们之间能够相互交流,相互指正。父母把孩子当成是独立的人,赋予他们同等权利和义务。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 爱好 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父母对孩子取得的进步给予积极的肯定,而对孩子遭受的挫折又能进行合理的鼓励。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它是其他教育方式(幼儿园教育、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教育形式。家庭教育对孩子、对社会所产生的实际效用也是其他教育方式无可比拟的。因此,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并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2]李朝安:《浅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网,2012年. [3]钟莉:《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策略的思考》,江西教师网,2012年. [4]张红鸽:《浅谈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创新教育》,2010年.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3000字论文篇二 《浅谈单亲家庭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论文关键词】单亲家庭;学前儿童;教育 【论文摘要】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家更是安全的、快乐的。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单亲家庭作为一个特殊的家庭结构出现于社会之中,由于离婚率增加、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通过家庭教育使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好地面对生活,调整他们的心理活动,使其尽快达到平衡点,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单亲家庭是指夫妻双方因离婚、丧偶而仅有一方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也叫离散家庭或缺损家庭。单亲家庭的大量出现,对于离婚的夫妻双方或一方而言,可能是一种解脱,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灾难。同一片天空下,幸福家庭的孩子在父母的教育呵护下,健康快乐成长;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生活中由于缺少了父亲或者母亲的关心、疼爱,而使心理受到影响。许多研究证明,单亲家庭对儿童的心理、学习成绩、品德行为等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 单亲家庭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1.对性格的影响 单亲家庭的学前儿童往往生活在消极的家庭中,气氛压抑,缺少父亲或母亲的疼爱,容易形成性格孤僻、偏激、焦虑等性格特点,会使其形成对人很冷淡。之前生活在完整和睦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生活。孩子的心理尚未成熟,无法去体会父母离婚的原因,会认为他们不爱自己了、不要自己了,自己是多余的,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自己不会排解,一旦受到影响,不知道该怎么办,很迷茫。特别是看到其他小朋友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就会想到以前自己也这么快乐过,现在的生活很痛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感。长期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子女性格会像父亲,长期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子女的性格会像母亲,这对以后的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对身体心理的影响 对幼儿的教育是父母双方共同的责任与义务,孩子与父母要多接触、多沟通,对其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单亲家庭的经济收入会减少,生活水平会逐渐降低,父亲或母亲会很忙,营养会比正常家庭的孩子吸收得少,影响其健康发育。由于父母离异,孩子不得不被迫放弃以往的习惯和态度去适应新的生活,只能选择双亲中的一个,从此组成单亲家庭,这种由内到外的改变,会使孩子对父母情感上的依恋造成伤害,所以单亲家庭往往会对孩子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单亲家庭的儿童由于经历父母的争吵,家里压抑,气氛不和谐,长期以来幼儿对父母的依赖感降低,开始怀疑自己的父母,认为自己的父母没有其他小朋友的父母好,使幼儿开始困惑、迷茫,当这种不良心理得不到及时的缓解时,严重的,儿童可能会出现不健康的人格特点。 3.对社会交往的影响 单亲家庭使学前儿童的心理受到创伤,对父亲或母亲态度蛮横,不亲切,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也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尤其是在中国,很多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不准离婚后的一方探视,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看见其他小朋友在父母面前玩耍,他们会更加伤心,加之其他小朋友的耻笑,会让他们的心里更加恐惧与别人交流,与小朋友的关系处得不好,有的会讨厌父母,并会认为社会不公平,对自己太残忍,严重影响其与人交往的态度。 4.对学习的影响 单亲家庭必然会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影响,上课不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成绩,并且单亲家庭的家长为生活奔波,生活压力大,很少有时间管教学前儿童,他们无约无束任意地玩闹,导致学习成绩差,认为父母不疼爱自己,学习没有用,长期下去就会不学习,学习成绩下滑,以至辍学。 二 单亲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孩子要求过严 有些家长把生活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要求过严,孩子心理压力大,且相当多的单亲家庭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对孩子的期望比双亲家庭高,有的把全部心思花在孩子身上,自己节俭,尽可能满足孩子的一切,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对孩子的生活过度干预,一旦孩子的各种行为方式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便会引起不满,出现责备等不良行为。另外,单亲家庭家长长期的过度疲劳,会使他们感到无助,从而出现过度严教。这种过度的教育剥夺了儿童的自尊,限制其自由发展,易使孩子对自己产生否定感,从而出现自卑、自责等问题。 2.对孩子监管不力 单亲家庭父(母)亲在生活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他们往往把孩子交给隔代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者疏于管教,形成管理的缺陷,有的家长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忽略了孩子的痛苦,缺少对他们的关爱。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遗弃他们。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许多企业经营不善或倒闭,孩子的父母大多下岗,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不得不打工,对他们来说,能够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费用就已不错,至于对孩子的照顾,他们实在是有心无力。还有一部分家长缺乏责任感,或各自重组家庭,忽视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冷落孩子,因为害怕孩子影响自己新的家庭,甚至有家长把孩子推到门外,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极大的伤害。由于孩子在家中得不到重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体会不到自己的成长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因而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使孩子没有安全感,压抑,最终影响其健康成长和生活。 3.对孩子过度溺爱 单身父亲、母亲因其子女失去父爱或母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为了弥补,对子女过分地宠爱、娇惯,而不能给予正常的管教。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妥让、迁就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不健全家庭给孩子造成的创伤,倾向于溺爱型的抚养方式。单亲家庭中有的父母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心,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存在自私、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等问题。 4.孩子缺乏社会交往 单亲家庭中,很多单身父(母)亲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与孩子相依为命,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其出门,以免被别人欺负,过度地保护;他们按照自己给孩子设计的目标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缺乏与他人相处、交往的 经验 ,在与人交往时,必然会产生孤独与焦虑,严重影响其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 单亲家庭学前儿童教育的对策 1.从实际出发,不要期望过高 单亲家庭的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活着的精神力量,对孩子的希望过高,自己节省,把自己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使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有些孩子不能适应,就向反的方面发展,希望父亲或母亲能注意自己,以减少压力;另有一些孩子想为了不让父亲或母亲失望,长期过度的学习,表现自己,一旦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便有可能走向崩溃。单亲家庭的家长要从实际出发,对孩子的要求要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同时不要事事自己做决定,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 2.加大对孩子的监管 单亲家庭的父母比较忙,但也一定要关注孩子,对孩子要有责任感,不要生活有压力、心情不好,就对孩子发脾气或是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身边,不要把孩子当成包袱,要加大对孩子的关爱;同时要加大对孩子的监管,有些家长会组建新的家庭,有的孩子会心情不好,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进行沟通、劝解,而且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家中的作用、位置。 3.不要溺爱,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许多单亲家长害怕孩子不安全、出事故。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去做,家长包办一切,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还采取各种 措施 来限制孩子的活动,造成孩子事事不能独立,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生活中的困难,这样的孩子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对此,单亲父母要尽量给孩子一定的空间,不要事事都为孩子做,有些事要让孩子自己做,培养其独立的生活习惯。 4.加强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单亲父母不要限制孩子自由的活动,要尽量给孩子创造参与社会的机会,单亲子女虽然受到社会的偏见的情况已不多,但家庭的不完整总是让孩子们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家长要尤其关注,注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多参与到社会中去,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家长要帮助孩子,给予指导,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自励,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地参与社会活动,不要逃避社会,更要主动地与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参考文献 [1]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北京: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 [2]焦晓玲.试析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3) [3]杨利玲.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3000字论文篇三 《浅谈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策略》 目前,多数家庭 教育专家认为,家庭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狭义的家庭教育,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庭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作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之一,有其他两种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学前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如果说3岁前我们更多关注了孩子的身体健康,那么3岁后依据学前儿童心理 发展的特点。他们还需要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让我们关注孩子,了解学前儿童的一些现状和特点,从知道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始,关注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关注家庭教育会有何种影响,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理念。 一、坚持家庭教育的原则 1.一致性原则。指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庭、社会、学校之间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决不能各行其是、唱对台戏,或是前后矛盾、出尔反尔。 2.两不原则。指再穷不能穷孩子。再富不能富孩子。 3.三为主原则。一是以正面教育为主。父母要鼓励孩子。给他正面积极的教育,切忌给孩子头目中灌输恐怖、迷信之类的东西。二是以赏识教育为主。对孩子的奖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方法,本质在于善待生命、尊重生命。采用赏识教育,如给孩子一个拥抱,亲亲孩子的脸。当然不是容忍每一个错误,也不是溺爱,而是发现他们的长处,挖出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三是以细节教育为主。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学习和游戏过程中,善于捕捉具有教育意义的细节,及时对孩子进行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说理性的教育。让孩子在玩和学习过程中就 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教育。快乐地收获了知识。 当然,适当的反面教育、计划教育和批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必要的。 4.四尊重原则。一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 规律.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好规律,遵守好这些规律。实现教育能取得佳效。二是尊重孩子的权利。要相信自己的色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小天地,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财产,孩子有平等交流、玩等的权利。三是尊重家庭成员的意见。温馨和睦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要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意见,形成教育孩子的孩子的合力。一些重要问题上.可事先达成一致,避免当孩子的面唱反台戏。四是尊重家庭教育的特点。要取得家庭教育的成功,必须了解和掌握家庭教育的特点,采取适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5.全面发展原则。 指在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和劳动技能这五方面全面发展,不可偏废。德育在儿童个性和谐发展中应居首位;美育是教孩子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 体育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劳育是培养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使儿童获得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智育必须全面发展,防止偏科。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各方面都达到基本素质,并能相互促进,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 二、家庭教育切记误区 1.心理误区。由于我们未完成的梦想或由于社会压力逐渐加大,我们希望从孩子身上得到补偿,希望越大,那么我们的孩子压力越大。压力超出负荷,造成的后果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理和社会的不适。我们不可以把自己的 兴趣爱好 强加给孩子。 2. 教育误区。知心姐姐卢勤把溺爱归纳为三种类型:代替型、看管型、满足型,即鸡妈妈似的溺爱。爱,不能只是看管、代替和满足,我们的孩子还需要放开,如果说孩子是风筝的话,父母应是那根风筝线,起着引导、鼓励、再鼓励,并把握好度的作用。让他们去实践,有一天他们会创造比我们更强的未来。 3.形象误区。言教也要身教,父母的形象本身就是孩子的榜样。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好自己。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播撒一粒种子,生长出来的的确还是瓜和豆,关键在于他们有什么作用。 4.行为误区。耳濡目染,定型思维,驱之不去。父母的行为,每天都影响着孩子的感受,影响着他的思维意识、价值观念、习俗好恶、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的形成及其心理健康。父母要以身作则,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培养他们成为明天社会所需要的一代。 5.语言误区。家庭教育是靠家庭语言来完成的,父母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营养,爱的语言多了,有一天会有爱的成果收获。肯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信息,让他们相信自己,才会有迈出前脚的一步。 三、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并丢掉不健康心态 l.父母要提高自身的人格素质。一是提高自身的人格的修养,要自尊自爱自强,充满自信心和责任心。 二是要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父母家庭教育需要一定的人际关系、心 理学、知识等和不断学习。如归因方面,父母对孩子应有正确的归因。避免归因偏见,例如行为中心偏见在知觉他人时。是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而不是认为许多情景因素在影响他的行为:自我暴露方面,可适当向孩子暴露一些父母也有的不足之处,也需不断学习,让我们的孩子和我们是同伴是朋友。合作方面,要想孩子和父母合作,平常注意做到和孩子沟通,做到榜样效应,让孩子知道回报;学习方面,没有天生做父母的父母,只有学去做怎样做父母的父母。 2.丢掉不健康心态。一是丢掉补偿心。二是丢掉反常心。三是丢掉虚荣心。四是丢掉惧怕心。 四、家庭教育中的健康关注 1.衣与健康。如新衣服上有大量病菌,新买时,应先洗后穿,且孩子的衣服单独洗涤护理,衣服注意储存,出现霉斑会伤害到孩子;服装原料为棉、麻等, 种植 中使用杀虫剂、化肥和草剂等,导致农药残留于纤维中。伤害宝宝的皮肤:储存面料时使用的防腐剂,会导致过敏,呼吸道疾病。 2.食与健康。合理膳食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即全面供给、平衡供给、合理烹调。 3.住与健康。如噪声影响身心健康,一般认为强度在55—65分贝以上的对人体会造成伤害的声音便是噪声。如水受到污染,人体的健康首当其冲受到伤害,有可能导致某XI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作为父母。我们要尽量避免噪声。孩子的生存空间不外乎三个:家居空间、社区空间、学校空间。家居空间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影响是第一位的;居住环境。孩子的玩伴应是父母选择住房的一个重要因数;优美的校园景观、奋发向上的同学、爱业敬业的老师构成整个学校空间。 4.行与健康。人的行为是健康状态的反映。对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着重在于培养行为。以促其社会适应。需要从同伴交往能力、抗挫能力、移情能力、自主决策能力能力等方面来培养。
家庭 教育 是由父母 对子 女施加的教育和影响。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有哪些?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欢迎阅读!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篇一: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互补 家庭教育指的是在一个家庭中,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给予孩子的教育和教导,也包括家长日常生活的个人习性等方面对孩子的影响。也就是说家庭教育是家长有意识的通过自身的语言和动作给学生进行的教导和示范。家庭教育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在进行幼儿教育时,需要家庭教育这一基本的前提和基础,从而促进幼儿教育的顺利开展。现在很多家长、老师甚至孩子本身都存在类似这样的家庭教育方面的疑问,都希望能找到最合适的学习教材和教育 方法 ,培养好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孩子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达到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目的。然而,孩子终归是孩子,就好像一棵小树苗,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培育就很容易东歪西倒、难以成材,凡是小孩身上总有些性格和行为上的缺点、偶尔犯一些小错误,的确会对他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其实有利于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你需要仔细考虑和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教材、建议也可选择观看适合自己的家教视频节目,这样综合起来才能对症下药、行之有效。 一、做好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教育是集体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三大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又是一个别的教育体系无法代替的部分。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存的第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孩子睁开眼睛看到的第一个亲人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提供给孩子最基本的生命与生存保障,因而孩子把第一个信赖呈给了父母,也就是把自己的人生交给了父母。幼儿社会性教育中药体现人文关怀,关键在于教育者要真正理解社会行为的内涵,即从幼儿的情意出发,将关心、同情、平等、尊重、公正、差异等人文观念纳入到教育者行为模式中,使幼儿受到人文熏陶、感染,从而养成人文关怀的胸襟。杜威说“ 儿童 世界的主要特征不是什么与外界事物相符合合格意义上的真理,而是刚请于同情。”这就是说,儿童本来是富有同情与关怀之心的,问题是在教育中不要把它丢弃掉。因而,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基础作用,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家长要用自己得体的言行来感染幼儿,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基本的品格。 二、在幼儿教育实施过程中,家庭教育要做好延伸的作用 可以说,家庭教育除了对幼儿教育有做准备的作用外,还有对幼儿教育进行延伸的作用,它主要体现在一下四点:①智能开发。家长们都希望培育一个聪明的孩子,自然会重视对幼儿的智能开发,主要包括对3-6岁幼儿进行语言、思维、记忆、想象、创造力、动作技能的培养与开发等等。②健康教育。家长们都希望培育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自然不会忽视对幼儿的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对3-6岁幼儿进行营养饮食、环保衣物、游戏健身、规律作息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等。③品德教育。家长们都希望培育一个品德高尚的孩子,自然要重视对幼儿的品德培养,主要包括对3-6岁幼儿进行学习品质、社交礼仪、公共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等等。④艺术培育。家长们都希望培育一个才艺超群的孩子,自然要重视对孩子的艺术培训,主要包括对3-6岁幼儿进行音乐、绘画、舞蹈、手工、器乐、棋艺等艺术才能的培养等等。当然要根据孩子的天资禀赋与 兴趣 爱好 来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艺术特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对孩子的茁壮成长意义深远。 三、做好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补充作用 家庭教育有许多是孩子在幼儿园无法学到的东西,因而,在这一点上,家庭教育是对幼儿教育起到一定的补充的作用。那么家庭教育该如何做好补充作用呢? 1.做好对幼儿品格的培养 家庭教育是有意识的行动,但有的时候,人的本能恶性行为往往会不自觉的暴露和体现,而这往往会对孩子的三观有着一定的影响。因而,家庭教育在这种时候要注重将好的一面展现给幼儿,把那些不好的方面隐藏起来,例如家长之间的争吵等都不应当当着孩子的面展现出来,而这这说明了一个和谐友好的家庭氛围的重要性。 2.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技能 生活技能在幼儿教育里往往是有所欠缺的,而家庭教育可以满足这一点。例如,在日常的生活中,培养学生基本的生活习性,比如早起早睡、刷牙洗脸、盛饭时吃多少打多少等,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息,为幼儿教育做好补充,以便幼儿教育的顺利进行。 四、 总结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是没有错误的,一个家庭教育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孩子正常三观的形成。因而,在做好幼儿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掉家庭教育对孩子习性的影响,从而在日常的教育中,做好两者的互补作用。 作者:肖玉英 单位:赣州市南康区幼儿园 参考文献: [1]穆彦青.家庭教育该如何与幼儿园教育实现互补[J].当代学前教育,2010(3):37-40 [2]孙太英.浅谈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补[J].新课程:下旬,2013(11):21-21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篇二:家庭教育发展策略 孩子是家庭的纽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当父母的美好愿望。然而,事与愿违,许多家庭由于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孩子养成了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两代人之间相互埋怨,甚至家庭破裂,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由此看来,孩子的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它不仅关系着家庭的和睦幸福,而且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了解和实际 经验 ,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和大家探讨。 一、父母必须言行一致,让孩子从小变得诚实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孩子。因此,父母一定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比如,答应给孩子买的东西一定要买,而且要按时买、及时买。做不到的事千万不要答应,否则,就会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你说假话、人,不听你的话。父母不仅要经常给孩子讲《狼来了》的 故事 ,让孩子明白说谎的危害,从而不说谎;还要向古时候的曾子学习:曾子的妻子要去赶场,孩子吵着要跟着去,妻子为了哄孩子,就谎说回来杀猪给孩子吃,孩子一听很高兴,就不吵着要去了。妻子赶场回来,看到曾子正在杀猪,连忙制止,说杀猪是哄小孩的,你怎么认真呢?可曾子却认为不能欺哄孩子,说了就应该做到。做父母的说话算话,孩子就会是一个讲诚信的人。 二、父母要给孩子选择品行好的伙伴,让孩子有良好的成长环境 孩子最怕的是孤独,没有朋友。孩子间最大的惩罚是“不和你玩了”。孩子喜欢小伙伴,但父母一定要给孩子选择好的伙伴。让孩子远离那些缺少管教、思想品德不好、具有不良行为的人。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品行不端的人交往,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能成为学识、声望仅次于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的亚圣,与他的母亲三次搬家,选择具有良好品行的邻居关系很大。 三、父母教育孩子不能太严厉,要对孩子适当宽容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这是很正常的。作为家长,要包容孩子,帮孩子分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给孩子改正的机会。有些父母要面子,对孩子要求苛刻,不允许孩子犯一丁点错误,轻则斥责,重则拳棒相加,造成的后果是孩子做错事怕被责骂而不敢说实话。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爱撒谎的不良习惯。笔者所认识的两位教师都是学校德高望重、受人尊重的老教师,两家的家庭情况很相似,都有个儿子,年龄一般大小,都由教师带在身边读书。但两位教师教育孩子的方法却大相径庭:其中一位教师性格比较温和,遇事冷静,不温不火,孩子犯了错闯了祸,他不是马上批评,追究责任,而是先安慰孩子,然后帮助孩子分析事情的因果,如果下次孩子改好了,就鼓励和表扬。在父亲一言一行的影响下,孩子从小踏踏实实做事,规规矩矩做人。另一位教师则不同,什么事都力求完美,如果孩子犯了错,立即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并要求孩子保证以后不再犯,若再犯错,处罚就更严厉。为了逃避父亲的责骂,孩子只好说谎,慢慢地变得不诚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最后竟然离家出走。所以,不同的家庭教育,造就孩子截然不同的成长轨迹。 四、父母不能溺爱孩子,应让其有是非观念,学会感恩 俗话说,孩子是自己的好。许多父母把孩子视为心肝宝贝,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飞,孩子的什么要求都满足,什么缺点都包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把它当成理所当然的事,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很自私,不知道感恩,不会关心别人。笔者认识一家人,父母特别溺爱孩子,单位、邻里只能说他家的孩子好,不能说差,否则父母就会和人翻脸。结果,等到孩子都长大了,两个老人却被儿女从屋里赶出来,没地方去。而且他们的几个儿女因为吸毒,天天找父母要钱,两个老人天天胆颤心惊,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这就是溺爱孩子造成的恶果。另外,父母平时要多和学校、教师、邻里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表现,和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孩子。总之,父母教育培养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疼爱但不溺爱孩子,要给孩子适当的空间,教育孩子尊老爱幼,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注意孩子的思想动向,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在家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者:彭湖斌 单位:攀枝花市仁和区大田镇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陈德军.父母怎样正确教育孩子[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篇三: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家庭教育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由父母及家庭中的其他年长者对子女及年幼者施加的教育和影响。”①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人的启蒙、成长、成才中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人终生受益。目前,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在教育过程中仍存在不少误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性格形成、行为举止、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实施家庭教育,进而促进子女健康成长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1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虽然中国人现在已经很重视家庭教育这一途径,但由于人们头脑中传统的封建意识根深蒂固,加之封闭式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又特别深,所以我国目前的大部分家庭教育仍处于朴素的、自发的、随意的阶段,科学的、系统的家庭教育还很不普及。”②家庭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在教育观念上的误区 目前,大部分家长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然而在教育过程中,多数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仍然陈旧。许多父母总是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全部给予自己的子女,认为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就是对子女的“爱”,而忽视了子女真正的想法和想要的东西。这种思想来源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同时也受到当今社会不正当的竞争理念的影响,因此,当今社会不自觉的形成这样一种风气,即父母总是不计成本的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给孩子穿最贵的衣服,吃最好的食物、买最好的玩具,上最优的早教、幼儿园,参加最好的培训班等等。在孩子成长中总是时时刻刻关注着孩子的一言一行,深怕孩子摔倒,父母总是想当然的照顾、保护孩子,对他们抱有很大希望,期待他们无论在学习上还是 毕业 后,都能具备超强的能力,成就美满的未来。但事实上却总是事与愿违。家长操碎了心,往往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孩子却变得越来越叛逆、逃课、早恋、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追求个性自由等等。从整体的家庭教育视角来看,这样的结果是必然的,因为父母总是为子女安排好了一切,而忽视了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交友等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不重视培养子女自强、自重、独立思考等优秀的品格,孩子很难在短时间内会有所突破。 1.2在教育方式上的误区 “调查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素质、生活习惯、学习行为、各项能力等的发展有直接影响,是影响其心理健康和人生成就的重要因素。”③一是过分保护子女,近年来,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把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与要求当作对孩子的爱,忽视了父母自己作为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对孩子的尊老爱幼、谦虚礼让等德行品格教育的职责;二是对子女过分干涉,很多家长总是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行寄托给孩子,没有考虑到孩子自己的需求与想法。虽然父母给予了孩子生命,但子女有自由来选择适合的生活方式和理想目标;三是鼓励孩子的报复行为,鼓励和赞赏孩子的报复性行为,极易使孩子忽视自身的错误,进而形成自私、崇尚武力等的不良品质。 1.3在教育内容上的误区 在这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更加急切,再加上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孩子寄托了很大的期望。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内容规划不够科学,家长只是凭借自己的意愿或者经验来给孩子制定计划,并没有遵循孩子的实际情况;甚至有的家长一厢情愿的进行攀比和跟风,看到别人的孩子在学什么,也要求自己的孩子去学,完全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强制孩子学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结果造成孩子的特长没有发挥出来,也没有学好父母安排的课程。进而使孩子形成一种逆反心理,扼杀了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4在教育环境上的误区 有些家庭因为教育者自身素质比较低,家庭收入水平不高,生活环境比较差等原因,在家庭内部总是引起一系列的家庭矛盾与纠纷,家庭内部人员关系不和睦,争吵不断,忽视孩子的感受与意见,这样的生活环境,必然影响到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家庭 文化 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成长。许多家长忙于在外奔波,以为只要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需要就可以了,不重视孩子心理方面的需要,忽视了对孩子精神上的观察和体贴,更不注重家庭中文化氛围的营造。可想而知,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孩子的心理、品德等方面的健康成长与完善一定会受到严重影响。 2家庭教育误区的原因分析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家庭教育的好坏、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健康发展。 2.1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什把孩子的成长生动地比喻为一棵树的生长:心里就像树根一样,虽然看不见,但却非常重要;看不见的部分关系着一棵树的高大强壮,关系着一个人的生存发展。他指出,树根的成长期是五年到十五年,十五年后才是树干与树叶的成长,一个孩子心理建设的重要成长期也是在人生的头十五年。”④由此可见,家庭对子女心理健康发展及其成长的重要性。家庭成员间关系和睦民主、互助互爱、相互理解与尊重,让孩子生活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从小耳濡目染,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待人待物的习惯,进而具备谦虚礼让、自强独立等优秀的品质。目前,社会的迅速发展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习惯,一些家庭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矛盾冲突也层出不穷。 2.2教育者自身水平的影响 父母作为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对子女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的健康发展,都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家长自身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严格自律,为孩子树立榜样。同时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学习氛围。如果父母待人宽厚、真诚,性格积极乐观、勇于奋斗等,他们的这些性格、品质就会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感染到子女,让孩子们形成健康乐观的品格;相反,如果家长自身素质比较低,总是不顾场合的发牢骚、埋怨不公,对家庭成员中的其他人言行粗俗、自私自利等,不能树立很好的形象,就会在孩子成长中无形地形成消极的心理暗示,久而久之孩子的身上也会折射出他们的影子。 2.3对受教育者的认知具有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鸿沟渐渐拉大,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还习惯用陈旧的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认为受教育者只是是接受教育的主体,而忽视了受教育者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独立的个体。因而,家长要不断学习与沟通,摆脱陈旧的教育观念,充分地了解孩子身上的优点及特长,根据孩子的爱好与特长来规划孩子的未来,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孩子按照自己安排的道路走下去。现在的孩子与父母当年享有的物质条件、所处的学校社会环境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别,积极主动了解现代孩子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圈,可以促进与孩子的交流沟通,从而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心理和生活、学习方式。 3走出家庭教育误区的对策 “现在很多研究已经证明:儿童良好的性格特征、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以及对待世界的态度看法,都是在父母平时点滴交流沟通中形成的。”⑤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特别要做到以下几点: 3.1营造积极、和谐的家庭环境 人的思想经验总是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生存的环境。因此,良好的家庭氛围有益于家庭成员每一个人的健康,在温馨、和谐的家庭中,更能让孩子不自觉地学会尊老爱幼、谦虚宽容等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家长应该重视家庭环境的构建,积极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家庭环境,不仅要重视孩子理论课的学习,还要多方面的培养孩子的气质、兴趣和能力。加强家长自身与孩子之间的沟通、理解与交流,充分满足孩子的归属感、尊重感与成就感。同时,家长也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增强终身学习的观念,扩充和更新知识,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和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用全新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进而营造健康的家庭文化教育环境,给孩子的成长提供坚实的保障。 3.2善于用赏识的教育方式 家长要不断革新旧的教育观念,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善于赏识孩子。在教育中并不只是在孩子犯错误时要矫正孩子的错误,同时要主动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秀品质和特点,并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培养孩子的这些优秀品质和爱好。“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是有心理学理论依据的。家长对孩子的评论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评论与发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做了值得表扬的事情后,要善于发现并开口表扬孩子的行为。 3.3尊重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父母应该理解和尊重孩子,主动与孩子沟通,在理解的前提下,相互交流观点,尊重孩子的个人想法,同时抓住时机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强行让子女遵循家长“设计”的道路,要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与自由。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与孩子相处,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多与孩子进行良好的互动,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和变化。另外,教导孩子时,说话要有“含金量”,使孩子心悦诚服的接受你的观点与建议,而不是在孩子耳旁唠唠叨叨地不停的讲,这样反而会起到反作用。也要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情绪,使他在今后成长中遇到困难后仍能够坚强面对。 3.4注意观察、学会判断孩子的心理变化 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变化,判断孩子的心理问题。孩子的异常心理通常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和心理等三个方面。在情绪上主要体现为易怒、恐惧、焦虑等;在行为上往往有行为异常、注意力难以集中、离群独居等;心理上容易患自闭、抑郁等疾病。父母发现孩子在这三方面的异常时,要及早采取 措施 和行动,积极开导和合理引导。严重者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帮助孩子及早走出心理上的困境。成就其健康、快乐的一生。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论文3000字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论文3000字,每个孩子都是不可替代的,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都会感到烦恼,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看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论文3000字。
摘 要:现如今,每个学前儿童都已经接受学前教育了,而家庭教育这一因素尚未很好地解决。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针对心理方面有缺陷的特殊儿童与身体方面有缺陷的特殊的儿童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改进家庭教育方法的问题。
关键词:特殊儿童; 家庭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对于学前儿童的发展十分重视,然而,在众多无忧无虑充满童真的儿童中,却存在着这样一些儿童,他们是特殊群体。特殊幼儿是指一群在心理和生理发展的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明显地偏离普通儿童的发展水平,有特别的学习困难或适应困难,只有接受了特殊教育,才能充分发展的儿童。
而家庭无疑是孩子成长道路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纵观诸多家庭教育方式,仍有许多问题存在。在本次研究中,主要研究心理方面有缺陷的特殊儿童与身体方面有缺陷的特殊儿童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改进家庭教育方法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观察法为主,辅以案例分析法以及文献法
三、问题的研究
特殊幼儿主要分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笔者本次的研究主要是在生理方面体现的有身体疾病幼儿,以及心理疾病体现的内向以及攻击性行为的幼儿。
案例呈现:
一、首先是有生理疾病的幼儿,本文以癫痫症幼儿为主
在某个幼儿园中,幼儿明明(化名)在晨间活动中,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呼吸暂停、口吐白沫、面色青紫、瞳孔散大,抽搐开始为四肢的强直、握拳、两眼上翻或偏斜一方,然后面部及四肢肌肉呈阵挛性抽动,呼吸急促不整,舌咬伤,大小便失禁。
发作持续1-5分钟,发作后意识不清或嗜睡,经数小时清醒。后送往医院抢救,诊断为小儿癫痫,但是很多幼儿得知后,竟嘲笑他,模仿他,令他的心理蒙受阴影。
二、其次是有心理疾病的幼儿,本文以内向的幼儿和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为主
1、内向的幼儿
幼儿和老师正在晨间锻炼,小朕奶奶带着孩子走过来。奶奶催促孩子“快叫老师早。”小朕没有声音,脸上没有表情,呆呆地站在一边。奶奶大声地训斥:“还不叫,快叫啊。这孩子,就是不响。不叫晚上不来接你了。”小朕听了,哭了起来,两手紧紧拉着奶奶的衣服。我连忙上前安慰孩子,“不要哭了,小朕穿衣服最快了,老师很喜欢你的。我们等一会向老师问好,好吗?”小朕还是不说话。我接着说:“好的话点点头。”小朕很勉强地点点头。
2、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
早操,每个幼儿站在固定的小方格里边听音乐边跟着老师锻炼身体,只见扬扬突然双手放在前面的小朋友身上,将其往前推去,前面的小朋友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在地。
这时前面的小朋友回过来朝他瞪了一眼,可是扬扬还是继续去弄他,跟着双脚往前踢到了前面幼儿的腿上,前面的幼儿转过身用手推他的脚,他猛地起身,双手张开向前扑去,前面的幼儿被推到在地上,他又笑又跳。
三、问题的分析与指导策略
首先关于家庭中如何教育幼儿对待生理疾病
1、首先在情感上同情他们。家长要耐心地向孩子讲解残疾人的生理缺陷是由遗传或是疾病及事故造成的。
2、家长在人格上尊重他们。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参观残疾人福利工厂等场所,收看描写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电影、电视,观看残疾人运动会,讲讲残疾人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创造辉煌业绩的故事,使孩子了解虽然自己生理上有缺陷,但是他们有勇于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他们在人格上与健康上是平等的,是值得人们尊重的。
其次关于如何教育内向的幼儿
对于内向性格的孩子,父母不妨尝试以下一些做法:
1、帮孩子找个外向的小朋友
学龄前的孩子很容易因为爱玩相同的游戏而成为朋友。如果您的孩子内向,害羞,那就告诉他的幼儿园老师,让老师多安排外向大胆的孩子和他一起玩,时间久了,孩子自然就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渐渐改变。
2、害羞的孩子更需要鼓励
有的孩子大大咧咧,做错了事就算多说他几句也没问题。可批评害羞的孩子时,您就要注意您的措辞。
3、让孩子当“小司令”
您不妨找几个年龄比孩子小的小孩,让他们和您的孩子一起玩。您的孩子虽然害羞,但因为比其他孩子年龄大,游戏中他就会处于主动的位置。不管是玩什么游戏,出什么主意,他都会自然地成为孩子中的“小司令”。
三、关于如何教育攻击性行为的孩子
首先,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都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第二,启发幼儿对攻击性的理解和思考,以便从动机上改正其攻击性倾向。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孩子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
比如,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与其讲述这一儿童的表现及其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人欢迎的。
此外,要提请注意的是,过去曾有人主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采取宣泄法,如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情绪。大量研究表明,宣泄法不一定能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尤其是幼儿,有可能在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产生更加强烈的攻击倾向,因此,是不宜提倡的。
综合起来看,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和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良的品格。从这点出发,我们平时应更多地注意其非攻击性表现,因为这类幼儿的成长中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些。
教育幼儿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这是我应该做的,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实现家园共育,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的成长。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普天下的父母都热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果教育方法不当,结果往往令人失望,令人痛心。那么我们如何真正去关心爱护儿女,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支点。
一、了解孩子
1、了解孩子的需要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对于即将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来说,他们面临着角色转换的挑战。这时,父母要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要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制止不合理的需要,帮助孩子形成新的需要。
2、了解孩子的思维环
(1)消极因素
好多家长常常因为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对孩子发牢骚,导致孩子在心里产生的想法是:父母不喜欢我;当孩子有了这种想法,他们的感受就是愤怒、敌对;在行为上就会更不听话,甚至搞些小破坏。所以,结果又是受到惩罚或冷对,因而更加深了父母不喜欢他的想法,这种恶性循环就形成了孩子失败、反抗等消极因素。
(2)积极因素
父母创设一种愉快的生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让孩子经常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孩子产生的想法是:父母喜欢我;有了这种想法他们的感受就是快乐、幸福的;在行为上就会配合家长,也表现得很听话。所以,结果是受到家长的表扬和鼓励,有了鼓励就有了动力,这种积极的循环是孩子迈向成功的关键。
二、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是成就孩子的基础。给孩子足够的尊重能让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1、尊重孩子的人格
父母要给孩子面子,学会变通,尤其是人多的时候,不要批评孩子,不要议论孩子。
2、尊重孩子的隐私
父母不要总是希望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要真正了解孩子,必须首先给予孩子尊重。很多父母总是抱着传统的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角色。孩子应该有自己的秘密。父母进入孩子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孩子的决定应该先和他商谈,不要随意翻看孩子的日记,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
3、唤醒孩子的权利意识
父母的责任是唤醒孩子的权利意识,而不是将它扼杀在萌芽状态。一个明确自己权利的孩子才会懂得捍卫自己的权益。
三、理解孩子
理解孩子是成就孩子的保证。学会与孩子换位思考、沟通、交流,和他们交朋友,关注他们的心情,接纳他们的一切,这些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说话也不能摆出家长的架子,如,当你的孩子回来时,你发现孩子又和别人打架了,作为家长,你一定不会高兴。
但是这时,你还要同时想到,你是孩子的朋友,当你走过去的时候,你不能呵斥:“你怎么不好好学习,又和别人打架?”而应该拍拍他身上的灰,关切地问:“你怎么又被别人打了,伤到没有?别人打你你怎么不知道跑呢?”这样孩子才会更加信任你,才会愿意和你分享他的秘密,于是,你也就可以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四、读懂孩子
1、用孩子的思维去看待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都会犯这样的错误,常常用自己的思维去看待孩子。比如,孩子在地上爬、滚,大人会说,不要这样会把衣服弄脏的,他不会知道这样的一句话会让孩子玩得不尽兴;孩子在家里翻箱倒柜,弄的家里到处乱糟糟,家长会问,你为什么要这样?怎么这么不听话?
有的家长还会打骂孩子,结果孩子的探究能力没有了;过马路时,孩子提醒:“妈妈,红灯,不能过”,家长会说,“没关系,有急事要办,现在也没交通警察在。”这些都是用大人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决事情。
家长不会站在孩子的思维角度里去想问题,有交警就遵守交通规则,没有交警在就不遵守,家长这样做就会教会孩子投机取巧。因此,不论何时,家长都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想问题,别用大人的思维去套牢孩子。
2、懂孩子比爱孩子更重要
著名女性情感心理作家苏芩说过这样一段话:“懂你的人,会用你所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不懂你的人,会用他所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于是,懂你的人,常是事半功倍,他爱得自如,你受得幸福;不懂你的人,常是事倍功半,他爱得吃力,你受得辛苦。两个人的世界里,懂比爱,更难做到。”懂得确实比爱更难做到!
试想想,每一个家长都知道爱孩子,但是正如高尔基所说:“那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懂得如何去爱才是更重要的,这就源于我们的懂得。所以懂孩子比爱孩子更重要。
五、关心孩子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爱就如同孕育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太阳和水那样重要。然而,如此重要的感情,也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爱的误区”。
1、只关心孩子是否“吃得饱”,不关心孩子是否“过得好”
“吃得饱”是一种物质上的满足,而“过得好”不仅包含了物质的需要而且包含了精神的.需求。在竞争社会里,孩子所承受的压力比父辈大,竞争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精神也出现层次化和多样化,重视孩子“吃得饱”已远远不够,应让孩子学会“过得好”。
2、只关心孩子分数高不高,不关心孩子能力有多少
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而把培养孩子的态度、意志、品质、责任感、敬业心、适应能力、劳动习惯、沉着冷静、善待挫折等品质忽略了,使孩子成为学习的“尖子”,人格上的“矮子”,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和社会生存能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收获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以上是我本人在对孩子教育过程中的一点经验,当然这是不全面的,希望能和大家共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缩小了的社会,是儿童生活的第一个环境、成长的摇篮,儿童时期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良好的心理发展,将是一个人终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自主性、自信心,良好的人际关系。
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也是以儿童和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基础。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必要的心理辅导。
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我国教育家谢觉哉曾经引用古人说过的话“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
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其原意虽然是为了说明择友之道,借用来说明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我们认识到,家庭气氛中有一些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一)父母言行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最幸福的摇篮,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亲密,最可信赖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极大的影响。
有些家庭家长感情不合,使孩子得不到足够的关怀和照顾,使他在精神上感到孤独与无助。父母争吵时,言行粗鲁,不仅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也会使他变得急躁,情绪不宁,性格孤僻,不合群。
有些家长情绪极易波动,会无原则地随意乱发脾气,这样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会在孩子的心里蒙上阴影,会使孩子产生敌对、自卑感等不良心理效应,有些甚者会使孩子有样学样,影响孩子以后在人际交往中的待人处世。
有一些家长,会以自己的喜怒哀乐来决定对孩子的亲疏远近。高兴时就对孩子又亲又抱,事事满足;若是在不高兴的时候,就对孩子冷漠以待,不闻不问。这样容易使孩子显得神经质、冷淡、在与别的孩子交往时喜怒无常,变换不定。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要认为只有你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孩子。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父母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1、期望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在具有重视子女教育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根深蒂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在儿女身上寄托着父母甚至几代人未圆的希望与梦想。现在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全部希望都压在了一个孩子的身上。因此,孩子从小就像一只身负重托的蜗牛,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艰难地爬行。
他们要求孩子从小就按自己的意志发展,根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兴趣、能力和其他个性特点。当孩子达不到自己期望的目标时,要么大失所望,撒手不管;要么就迁怒于孩子,大打出手。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孩子除了在学校的学习之外,父母连孩子的双休日都给霸占了,送孩子学音乐、学舞蹈、学书法、体育……安排得满满的。
这样的事情天天照样进行着:可怜的父母们,正在为塑造他们自己心目中的音乐家、舞蹈家、画家、书法家……而忙碌着,他们哪里知道在孩子心里深处早已播下了厌倦的种子!如此一厢情愿的家庭教育,怎能不给儿童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家长的心态决定了孩子的成败,如果过分强调孩子的成绩,往往适得其反。家长对孩子说:“考试考不好就揍你。”这些话往往令孩子心里更加紧张,一紧张什么都忘了,还能考出好成绩吗?其实,成长是一个过程,家长应该在乎孩子的每个过程,而不是只盯着那个结果。用一颗平常心,培养一个平常人。
2、保护过度
对孩子的尊重不等于放纵,关爱更不等于溺爱。父母对孩子的过渡溺爱,使得孩子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所获得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自己想要什么就应该得到。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观,使得孩子一步入社会受到一丁点打击就会萎靡不振,产生抑郁、人际关系敏感、适应不良等心理障碍。例:
妈妈对明明说:“儿子,你是妈妈唯一的宝贝,是妈妈的一切,妈妈愿意为你做最大的牺牲。”结果,明明4岁了,妈妈还是整天喂他吃饭,给他穿衣穿鞋。明明上幼儿园了,他却这也不会做,那也不愿学,而妈妈还是一如既往的替他做事,这样下去渐渐地会使明明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他将面临一个陌生的世界,而逃避应负的责任,使他缺乏责任心和自信心。
父母对孩子千依百顺,当发现他们存在这些问题时并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防预措施,仅仅只是从物质上不断地给以补偿。这样的月积日累,孩子心理障碍逐渐恶化,随之也就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家是我们最强的依靠,在家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的知识,那就用 家庭 教育 写一篇 作文 吧。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的 议论文 ,供你参考!
对家庭教育有感而发
偶然间翻报纸,看到一则让人咋舌的新闻.某女中学生感冒了,其母亲竟连夜坐飞机送感冒药.这名女生感冒时,同宿舍的同学帮她买了感冒药,但她居然说自己感冒都是母亲看着吃药,自己从来不乱吃药。大家无奈之下只得打电话给她的母亲。
初一看,只觉得这学生傻,这母亲昏。但细一想,是什么造成的?我们国家的家庭教育怎么弄得学生吃什么药都不知道了?我忽然感到,我们的家庭教育关心的范围太狭窄了。
“子不教,父之过”我们的先祖早就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我所理解的家庭教育,是要教育孩子课堂上学不到的。我们的家长在家也只是重复地说如何学习,如何把成绩搞好,如何考试等等,而谁又在家长那了解到生活中的常识呢?家庭教育是要引导不谙世事的孩子适应社会,学会生活,而不是单纯地如何在学校取得好成绩。我们在家庭教育中获得的知识在将来的用处总会比在学校学到的大,因为你每天都活着,但不必每天都工作。至少,我们得知道得什么病得吃什么药。我们的家庭教育也很少出现道德的内容。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道德的教育在学校也是缺失的。是什么把我们变得自私,变得骄纵,变得道德品下?我不敢说全是家庭教育的失职,但家庭必须承担责任!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家长们能意识到这个问题,补全家庭教育的空白。
诚然,家庭教育是个很大的问题,我不指望自己能阐述明白。人类或多或少是有点控制欲的。家长们也总是想把孩子控制在手中。世无巨细,事必躬亲。这样的家庭教育显然是失败的。有很多的家庭都是这样,父母总是孩子的保护伞,任他风吹雨打,父母能顶万重山。这样的孩子没有经历挫折,没有经历失败,没有经历痛苦,软弱得如同棉花糖,放在嘴里,不费多大劲就可粉身碎骨。前些天,一个清华的研究生自杀了,原因就是三个月没找到工作。我想他的学生时代必定是在父母的重重保护下成长的,这样还不算重大的打击已经可以夺去他的生命。我无法想象还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在将来会这样消逝,但我希望家长们得负起责来,稍微送开你们紧拥的双臂,让孩子接受风雨的洗礼,没有挫折的童年是不完整的。与其让他在社会的旋涡里牺牲不如让他现在受点小伤但今后可以活得更好。孩子都是父母掌心的宝贝,但是他们总要靠自己。冰激凌不吃总会融化,孩子不受挫折总会变得软弱。为了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的生存,家长们应该放手。
但是,我们不能完全不管孩子。有的父母工作忙碌,完全忽视了家庭的教育。每天起早贪黑,总是嘴里说着为了孩子好,可却不知道他们失掉了对孩子应该的爱护。我看了两会期间留守家庭孩子的专题报道。他们沉默寡言,但是双眼中透着某种希望。我认为这样会造成孩子情感上的缺失。孩子总是认为自己的父母是最爱自己的人,但是他们都不在身边,就会感到无比的失落。变得暴躁,变得易怒,变得封闭,这都是时间的问题。这样的家庭存在着巨大的社会安全隐患。我所了解的青少年罪犯他们的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爱是残缺的。这种家庭的孩子十分容易在这个危险和诱惑并存的社会上迷失自我。因为没有人来引导他们怎么辨别好坏,辨别是非,辨别利害。这是把尖刀,直直地刺进了社会的胸膛,也刺进了每个人的心脏。我们的心,都是一痛一痛的。
我能想到的就是这么多了。我们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大部分是因为家长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我们的社会看似欣欣向荣,但问题着实不少。很多都于金钱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个人都知道,没有金钱是无法保证生存的。大家都在拼命地挣钱,我们都知道挣钱不容易。我们的世界是物质的,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概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的社会只有金钱,教育也就只会有利益至上的原则。总之,我认为我们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是需要改进的。这有赖与全社会的努力。因为这些问题是社会造成的。当我们的家长知道如何教育下一代的时候,我们才有未来的希望。
成才今天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是一个竞争空前激烈的社会,要在这样的社会中成才,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是起决定作用的,只有自己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才不可忽视的因素,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才的助推器。 良好的家教有利于培养孩子远大的志向。
如果父母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小孩子也会对生活充满热爱。如果父母是生活在灰暗的人生中,小孩的天空就不会阳光灿烂。父母坚定的追求和事业心、责任感对孩子有着榜样的作用。
正如德莱赛在《嘉丽妹妹》中所说的:“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优美,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孟母三迁,有了她正确地引导,才会有一代奇才孟子的雄辩;岳母刺字,有了她的殷切期望,才会有威震胡虏的岳飞;苏洵立志,有了他的勤学示范,才会有“一门三父子,皆是大文豪”的美谈。良好的家教,让孩子飞得更高更远。 良好的家教有利于形成孩子开朗的个性。个性决定命运。
一个乐观、开朗、热情、勇敢的人,在工作中总给人生龙活虎的感觉,而一个沉默、内向、孤独、胆怯的人,在工作中却只会给人一种畏畏缩缩的感觉,工作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而良好的个性又是需要父母用爱去塑造的:鼓励、赞扬、肯定、支持,定会让孩子充满自信;批评、指责、打骂、否定,只会让孩子变得无所适从。
海伦·凯勒不是在家庭的阳光下获得乐观的人生态度的么?史铁生不是在母亲默默的忍受中感悟人生的价值的么?勃朗特姊妹不是在父母的文学影响下形成写作的兴趣的么?家教是塑造孩子性格的重要一环。
良好的家教有利于形成孩子健康的心灵。时下有很多关于年青人或少年人行为残忍的报道,如往狗熊身上泼流酸,用木棒打击小朋友的头部,结伙打残疾人等等。而实际调查发现,这些行为大多与他们得不到父母的爱或长期受虐待有关,他们的心灵因为没有了父母的关爱而严重扭曲,仇视一切。因此,良好的家教是形成孩子健康心灵的一片沃土,有了它,才更有利于健康心理的生长;有了它,才便于孩子走好成才的第一步。 良好的家教有利于形成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人生观和世界观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取向,而家长对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有的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会有改变,但最初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如果从小就形成了好逸恶劳、弄虚作假、欺瞒哄、金钱至上等观念,那他的人生就是危险的。而良好的家教就是要从小培养孩子对世界人生的正确看法,“子不教,父之过”,父母在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我们要说,良好的家教就像指南针,永远指引着孩子向正确的方向航行;就像一片沃土,永远滋生着健康的人格;就像一只助推器,将孩子送上起飞的跑道。孩子的成才怎能没有你——家教! 评析:该文立论严谨,用“有利于”几个字,从正面立论,准确诠释了话题两概念间的辩证关系。
在行文中也很注意说话的分寸,如第一段先强调成才靠自己然后提出“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显得逻辑严密。其次思路清晰,论述充分。全文从“有利于培养孩子远大的志向”“有利于形成孩子开朗的个性”“有利于形成孩子健康的心灵”“有利于形成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四个方面,条理清晰地论述了家教对孩子成才的好处,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观点。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家长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 家务活 ,可有些家长一点活也不让孩子干,说是只要让孩子管好怎样学习就行了,读书才是最重要的。这一观点我很不赞同。
孩子读书到底为的是啥?还不是为了将来投身于社会能够立足罢了。那你没有能力咋混呢?我们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社会能力需求。首先,应从 社会实践 和劳动中汲取 经验 。但也得读好书,才能更好的掌握。读书不能读“傻”书,要将从书本中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所以这些都是互相循环的,相辅相成。从劳动中,体会快乐和乐趣。现在的中国家长就是太过于重视学习和溺爱自己的孩子,而轻视于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溺爱不等于爱。
在现代社会里,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小孩。这样父母的爱就都献给了这个孩子。对这个孩子过分地疼爱。
一次在大街上走,我看到一个小孩在路上摔了一跤,他只是被一块小石头拌拉一下,这件事本是一件再也普通不过的事啦,就是小事一桩,小孩子摔一跤有什么大不了的。可就是这么一件小事,却让我想到了如今的中国家长。当这个小孩子 摔跤 了以后,他的父母必会百般呵护地说:“我的小宝贝儿,没事吧,疼吧?”有些家长甚至会带孩子全面调查一下。这是不是离谱了些,本是一件极普通的事在中国家长的眼里是都么重要的一件事呀!这不是爱,是溺爱!这反而会使孩子失去自主能力和缺乏自立心理,最终全面的依赖父母。“挫折孕育着成功”要想孩子成为一颗小苗,那不经风雨怎能在这多面的社会圈子中,茁壮成长。
我觉得还是让孩子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但也要抓住学习。这样孩子在将来的生活中再会很轻松。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还可以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长大了才能让父母少操点心,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如果家长不让孩子劳动,把所有事情都包下来,那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一些缺陷。像这样惯养他们,长大了只会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废物。
我同样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可我的父母从来就严格地要求我,多做一下家务活。我的能力也慢慢地得到了培养。暑假的中午,父母不在家。我也只好自己为自己做饭,时间长了我也便学会了。甚至还能为大家露一手瞧瞧。劳动并不难,不知你愿否?
在激励斗争的社会中,有许多有能力的人,但你是否有本事与勇气和他们竞争。能力在于培养。在一次次失败和成功之间积累经验,这样你才会越走越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要你愿意不断磨练自己,就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家.当然,有的家庭是幸福美满的,而有的家庭却与赌场没有太大的区别--我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我家,你首先可以看到一股乌烟瘴气--香烟的烟气,同时还能闻到异常浓的烟味--不过这不是我爸抽的,虽然我爸不抽烟,但是因为我爸把那些所谓的"兄弟"带到家里,使得他们在我们家大抽特抽.我爸把他们招呼进来打 麻将 ,结果搞的我们家跟赌场一样.
在一旁的妈妈不但不去劝阻,而且还跟着瞎起哄:"一万,红中~~"这一闹,弄得我无法在房间里学习.
等到晚上,那些人总算走了,我本以为自己得救了,于是我便向数学一向很好的爸爸问数学问题.哪知爸爸看也不看,随便报出一个数字就说是答案.我刚问爸爸为什么,就被他骂了一顿:"哎呀!我怎么有你这么个笨儿子啊!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妈妈也说:"题目一做不来就找你爸爸那你别读书算了,快回房间学习!"我听后,生气地跑进了房间,心想:我怎么这么倒霉啊!怎么贪上这样一个家庭!贪上这样两个父母呀!他们成天除了赌还是赌,简直是两个赌鬼.而且还叫人来家里抽烟,难道他们不知道烟对闻烟者比对吸烟者更有害吗?还把家里搞成赌坊.再这样下去,我真的要疯了啊!"
再想想别人的家庭,父母每天辛勤地工作,还让子女上补习班,一回到家便不厌其烦地为子女讲解题目,辅导他们学习.学习完后.还带他们去旅游,散散心.相比之下,我真是上辈子作孽啊!两者简直是天壤之别.
为什么我不是生长在那样温馨美满的家庭,而是生活在"赌场"呢?我为什么不能贪上那样的父母呢?我真希望我的梦想能与事实调换,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能够改变啊!!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 文化 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规、家风,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训是:尊敬老师、长辈、同学和任何有残疾的人;勤劳节俭懂得持家;远亲不如近邻,好好对待邻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家训,是自古以来存在在每个人心中的,但真正做到的,却少之又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它们定为家训,是为了让下一代牢记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璀璨,我会努力做到,同时也会影响周围人,让他们也做到。我家的家规是:主动向长辈问好;互相尊重彼此;路上捡到钱包等贵重物品必须上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业做完了才有娱乐时间;当天的事情当天做,不能拖拉;每天都要运动(至少一种)。这些家规有几项是爷爷奶奶定的,有几项是爸爸妈妈定的,这越来越完善的家规更是让我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进步。从小,爸爸妈妈就要求我做到,好的规矩,成就了我现在的成绩。我家的家风是:以德立家,以德治家。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家风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古人有云:有家规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
有家规、有家训的家庭,属于豪门贵族之家;有家规、有家训、有家风的家庭,属于王侯将相之家。
我希望我家的家训、家规、家风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有朝一日,实现幸福的四大目标:和谐、文明、健康、富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每个幸福的家庭里肯定都有自己的家风和家训。我家的家风和家训可以概括为“孝、俭、勤”三个字,虽然简单普通,但是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是孝,在我的眼里,父母都很孝顺,每天,爸爸妈妈都要给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打个电话,问问他们在做什么,身体怎么样,叮嘱他们要注意锻炼身体。只要有时间,他们就会回家看看老人,陪着聊天、散步、购物。爸爸妈妈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举动,都在影响着我,我也十分关心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是他们的开心果。
其次是节俭,小时候,爷爷就常讲:“节俭兴家,浪费可耻。”这个浅显的道理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影响着我的言行:我的铅笔总要用到抓不住为止;书包也是从一年级一直用到现在;至于穿的衣服大多是哥哥姐姐穿过的;过年的压岁钱我从不乱花。我养成了不攀比,不浪费的好习惯,这得益于我严格的家教。
“勤”就是勤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勤奋的重要性不难理解,在我家勤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上,也体现在生活中。爸爸妈妈工作很努力,妈妈很少看电视,忙完家务,大多时候她总是看些有关教育类的书籍,她总说要与时俱进,不断给自己充电。爸爸爱鼓捣他的电脑,妈妈不会操作时,爸爸轻点鼠标,就把问题解决了;很多时候,爸爸的同事在下班后还会向爸爸请教电脑问题。勤奋才能让人上进,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我也爱读书,勤思考,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养成了好习惯。
家庭 教育 是由父母 对子 女施加的教育和影响。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有哪些?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欢迎阅读!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篇一: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互补 家庭教育指的是在一个家庭中,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给予孩子的教育和教导,也包括家长日常生活的个人习性等方面对孩子的影响。也就是说家庭教育是家长有意识的通过自身的语言和动作给学生进行的教导和示范。家庭教育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在进行幼儿教育时,需要家庭教育这一基本的前提和基础,从而促进幼儿教育的顺利开展。现在很多家长、老师甚至孩子本身都存在类似这样的家庭教育方面的疑问,都希望能找到最合适的学习教材和教育 方法 ,培养好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孩子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达到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目的。然而,孩子终归是孩子,就好像一棵小树苗,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培育就很容易东歪西倒、难以成材,凡是小孩身上总有些性格和行为上的缺点、偶尔犯一些小错误,的确会对他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其实有利于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你需要仔细考虑和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教材、建议也可选择观看适合自己的家教视频节目,这样综合起来才能对症下药、行之有效。 一、做好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教育是集体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三大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又是一个别的教育体系无法代替的部分。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存的第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孩子睁开眼睛看到的第一个亲人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提供给孩子最基本的生命与生存保障,因而孩子把第一个信赖呈给了父母,也就是把自己的人生交给了父母。幼儿社会性教育中药体现人文关怀,关键在于教育者要真正理解社会行为的内涵,即从幼儿的情意出发,将关心、同情、平等、尊重、公正、差异等人文观念纳入到教育者行为模式中,使幼儿受到人文熏陶、感染,从而养成人文关怀的胸襟。杜威说“ 儿童 世界的主要特征不是什么与外界事物相符合合格意义上的真理,而是刚请于同情。”这就是说,儿童本来是富有同情与关怀之心的,问题是在教育中不要把它丢弃掉。因而,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基础作用,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家长要用自己得体的言行来感染幼儿,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基本的品格。 二、在幼儿教育实施过程中,家庭教育要做好延伸的作用 可以说,家庭教育除了对幼儿教育有做准备的作用外,还有对幼儿教育进行延伸的作用,它主要体现在一下四点:①智能开发。家长们都希望培育一个聪明的孩子,自然会重视对幼儿的智能开发,主要包括对3-6岁幼儿进行语言、思维、记忆、想象、创造力、动作技能的培养与开发等等。②健康教育。家长们都希望培育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自然不会忽视对幼儿的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对3-6岁幼儿进行营养饮食、环保衣物、游戏健身、规律作息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等。③品德教育。家长们都希望培育一个品德高尚的孩子,自然要重视对幼儿的品德培养,主要包括对3-6岁幼儿进行学习品质、社交礼仪、公共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等等。④艺术培育。家长们都希望培育一个才艺超群的孩子,自然要重视对孩子的艺术培训,主要包括对3-6岁幼儿进行音乐、绘画、舞蹈、手工、器乐、棋艺等艺术才能的培养等等。当然要根据孩子的天资禀赋与 兴趣 爱好 来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艺术特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对孩子的茁壮成长意义深远。 三、做好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补充作用 家庭教育有许多是孩子在幼儿园无法学到的东西,因而,在这一点上,家庭教育是对幼儿教育起到一定的补充的作用。那么家庭教育该如何做好补充作用呢? 1.做好对幼儿品格的培养 家庭教育是有意识的行动,但有的时候,人的本能恶性行为往往会不自觉的暴露和体现,而这往往会对孩子的三观有着一定的影响。因而,家庭教育在这种时候要注重将好的一面展现给幼儿,把那些不好的方面隐藏起来,例如家长之间的争吵等都不应当当着孩子的面展现出来,而这这说明了一个和谐友好的家庭氛围的重要性。 2.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技能 生活技能在幼儿教育里往往是有所欠缺的,而家庭教育可以满足这一点。例如,在日常的生活中,培养学生基本的生活习性,比如早起早睡、刷牙洗脸、盛饭时吃多少打多少等,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息,为幼儿教育做好补充,以便幼儿教育的顺利进行。 四、 总结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是没有错误的,一个家庭教育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孩子正常三观的形成。因而,在做好幼儿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掉家庭教育对孩子习性的影响,从而在日常的教育中,做好两者的互补作用。 作者:肖玉英 单位:赣州市南康区幼儿园 参考文献: [1]穆彦青.家庭教育该如何与幼儿园教育实现互补[J].当代学前教育,2010(3):37-40 [2]孙太英.浅谈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补[J].新课程:下旬,2013(11):21-21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篇二:家庭教育发展策略 孩子是家庭的纽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当父母的美好愿望。然而,事与愿违,许多家庭由于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孩子养成了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两代人之间相互埋怨,甚至家庭破裂,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由此看来,孩子的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它不仅关系着家庭的和睦幸福,而且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了解和实际 经验 ,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和大家探讨。 一、父母必须言行一致,让孩子从小变得诚实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孩子。因此,父母一定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比如,答应给孩子买的东西一定要买,而且要按时买、及时买。做不到的事千万不要答应,否则,就会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你说假话、人,不听你的话。父母不仅要经常给孩子讲《狼来了》的 故事 ,让孩子明白说谎的危害,从而不说谎;还要向古时候的曾子学习:曾子的妻子要去赶场,孩子吵着要跟着去,妻子为了哄孩子,就谎说回来杀猪给孩子吃,孩子一听很高兴,就不吵着要去了。妻子赶场回来,看到曾子正在杀猪,连忙制止,说杀猪是哄小孩的,你怎么认真呢?可曾子却认为不能欺哄孩子,说了就应该做到。做父母的说话算话,孩子就会是一个讲诚信的人。 二、父母要给孩子选择品行好的伙伴,让孩子有良好的成长环境 孩子最怕的是孤独,没有朋友。孩子间最大的惩罚是“不和你玩了”。孩子喜欢小伙伴,但父母一定要给孩子选择好的伙伴。让孩子远离那些缺少管教、思想品德不好、具有不良行为的人。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品行不端的人交往,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能成为学识、声望仅次于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的亚圣,与他的母亲三次搬家,选择具有良好品行的邻居关系很大。 三、父母教育孩子不能太严厉,要对孩子适当宽容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这是很正常的。作为家长,要包容孩子,帮孩子分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给孩子改正的机会。有些父母要面子,对孩子要求苛刻,不允许孩子犯一丁点错误,轻则斥责,重则拳棒相加,造成的后果是孩子做错事怕被责骂而不敢说实话。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爱撒谎的不良习惯。笔者所认识的两位教师都是学校德高望重、受人尊重的老教师,两家的家庭情况很相似,都有个儿子,年龄一般大小,都由教师带在身边读书。但两位教师教育孩子的方法却大相径庭:其中一位教师性格比较温和,遇事冷静,不温不火,孩子犯了错闯了祸,他不是马上批评,追究责任,而是先安慰孩子,然后帮助孩子分析事情的因果,如果下次孩子改好了,就鼓励和表扬。在父亲一言一行的影响下,孩子从小踏踏实实做事,规规矩矩做人。另一位教师则不同,什么事都力求完美,如果孩子犯了错,立即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并要求孩子保证以后不再犯,若再犯错,处罚就更严厉。为了逃避父亲的责骂,孩子只好说谎,慢慢地变得不诚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最后竟然离家出走。所以,不同的家庭教育,造就孩子截然不同的成长轨迹。 四、父母不能溺爱孩子,应让其有是非观念,学会感恩 俗话说,孩子是自己的好。许多父母把孩子视为心肝宝贝,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飞,孩子的什么要求都满足,什么缺点都包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把它当成理所当然的事,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很自私,不知道感恩,不会关心别人。笔者认识一家人,父母特别溺爱孩子,单位、邻里只能说他家的孩子好,不能说差,否则父母就会和人翻脸。结果,等到孩子都长大了,两个老人却被儿女从屋里赶出来,没地方去。而且他们的几个儿女因为吸毒,天天找父母要钱,两个老人天天胆颤心惊,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这就是溺爱孩子造成的恶果。另外,父母平时要多和学校、教师、邻里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表现,和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孩子。总之,父母教育培养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疼爱但不溺爱孩子,要给孩子适当的空间,教育孩子尊老爱幼,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注意孩子的思想动向,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在家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者:彭湖斌 单位:攀枝花市仁和区大田镇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陈德军.父母怎样正确教育孩子[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篇三: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家庭教育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由父母及家庭中的其他年长者对子女及年幼者施加的教育和影响。”①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人的启蒙、成长、成才中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人终生受益。目前,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在教育过程中仍存在不少误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性格形成、行为举止、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实施家庭教育,进而促进子女健康成长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1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虽然中国人现在已经很重视家庭教育这一途径,但由于人们头脑中传统的封建意识根深蒂固,加之封闭式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又特别深,所以我国目前的大部分家庭教育仍处于朴素的、自发的、随意的阶段,科学的、系统的家庭教育还很不普及。”②家庭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在教育观念上的误区 目前,大部分家长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然而在教育过程中,多数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仍然陈旧。许多父母总是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全部给予自己的子女,认为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就是对子女的“爱”,而忽视了子女真正的想法和想要的东西。这种思想来源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同时也受到当今社会不正当的竞争理念的影响,因此,当今社会不自觉的形成这样一种风气,即父母总是不计成本的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给孩子穿最贵的衣服,吃最好的食物、买最好的玩具,上最优的早教、幼儿园,参加最好的培训班等等。在孩子成长中总是时时刻刻关注着孩子的一言一行,深怕孩子摔倒,父母总是想当然的照顾、保护孩子,对他们抱有很大希望,期待他们无论在学习上还是 毕业 后,都能具备超强的能力,成就美满的未来。但事实上却总是事与愿违。家长操碎了心,往往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孩子却变得越来越叛逆、逃课、早恋、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追求个性自由等等。从整体的家庭教育视角来看,这样的结果是必然的,因为父母总是为子女安排好了一切,而忽视了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交友等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不重视培养子女自强、自重、独立思考等优秀的品格,孩子很难在短时间内会有所突破。 1.2在教育方式上的误区 “调查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素质、生活习惯、学习行为、各项能力等的发展有直接影响,是影响其心理健康和人生成就的重要因素。”③一是过分保护子女,近年来,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把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与要求当作对孩子的爱,忽视了父母自己作为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对孩子的尊老爱幼、谦虚礼让等德行品格教育的职责;二是对子女过分干涉,很多家长总是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行寄托给孩子,没有考虑到孩子自己的需求与想法。虽然父母给予了孩子生命,但子女有自由来选择适合的生活方式和理想目标;三是鼓励孩子的报复行为,鼓励和赞赏孩子的报复性行为,极易使孩子忽视自身的错误,进而形成自私、崇尚武力等的不良品质。 1.3在教育内容上的误区 在这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更加急切,再加上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孩子寄托了很大的期望。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内容规划不够科学,家长只是凭借自己的意愿或者经验来给孩子制定计划,并没有遵循孩子的实际情况;甚至有的家长一厢情愿的进行攀比和跟风,看到别人的孩子在学什么,也要求自己的孩子去学,完全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强制孩子学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结果造成孩子的特长没有发挥出来,也没有学好父母安排的课程。进而使孩子形成一种逆反心理,扼杀了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4在教育环境上的误区 有些家庭因为教育者自身素质比较低,家庭收入水平不高,生活环境比较差等原因,在家庭内部总是引起一系列的家庭矛盾与纠纷,家庭内部人员关系不和睦,争吵不断,忽视孩子的感受与意见,这样的生活环境,必然影响到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家庭 文化 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成长。许多家长忙于在外奔波,以为只要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需要就可以了,不重视孩子心理方面的需要,忽视了对孩子精神上的观察和体贴,更不注重家庭中文化氛围的营造。可想而知,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孩子的心理、品德等方面的健康成长与完善一定会受到严重影响。 2家庭教育误区的原因分析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家庭教育的好坏、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健康发展。 2.1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什把孩子的成长生动地比喻为一棵树的生长:心里就像树根一样,虽然看不见,但却非常重要;看不见的部分关系着一棵树的高大强壮,关系着一个人的生存发展。他指出,树根的成长期是五年到十五年,十五年后才是树干与树叶的成长,一个孩子心理建设的重要成长期也是在人生的头十五年。”④由此可见,家庭对子女心理健康发展及其成长的重要性。家庭成员间关系和睦民主、互助互爱、相互理解与尊重,让孩子生活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从小耳濡目染,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待人待物的习惯,进而具备谦虚礼让、自强独立等优秀的品质。目前,社会的迅速发展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习惯,一些家庭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矛盾冲突也层出不穷。 2.2教育者自身水平的影响 父母作为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对子女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的健康发展,都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家长自身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严格自律,为孩子树立榜样。同时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学习氛围。如果父母待人宽厚、真诚,性格积极乐观、勇于奋斗等,他们的这些性格、品质就会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感染到子女,让孩子们形成健康乐观的品格;相反,如果家长自身素质比较低,总是不顾场合的发牢骚、埋怨不公,对家庭成员中的其他人言行粗俗、自私自利等,不能树立很好的形象,就会在孩子成长中无形地形成消极的心理暗示,久而久之孩子的身上也会折射出他们的影子。 2.3对受教育者的认知具有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鸿沟渐渐拉大,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还习惯用陈旧的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认为受教育者只是是接受教育的主体,而忽视了受教育者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独立的个体。因而,家长要不断学习与沟通,摆脱陈旧的教育观念,充分地了解孩子身上的优点及特长,根据孩子的爱好与特长来规划孩子的未来,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孩子按照自己安排的道路走下去。现在的孩子与父母当年享有的物质条件、所处的学校社会环境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别,积极主动了解现代孩子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圈,可以促进与孩子的交流沟通,从而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心理和生活、学习方式。 3走出家庭教育误区的对策 “现在很多研究已经证明:儿童良好的性格特征、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以及对待世界的态度看法,都是在父母平时点滴交流沟通中形成的。”⑤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特别要做到以下几点: 3.1营造积极、和谐的家庭环境 人的思想经验总是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生存的环境。因此,良好的家庭氛围有益于家庭成员每一个人的健康,在温馨、和谐的家庭中,更能让孩子不自觉地学会尊老爱幼、谦虚宽容等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家长应该重视家庭环境的构建,积极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家庭环境,不仅要重视孩子理论课的学习,还要多方面的培养孩子的气质、兴趣和能力。加强家长自身与孩子之间的沟通、理解与交流,充分满足孩子的归属感、尊重感与成就感。同时,家长也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增强终身学习的观念,扩充和更新知识,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和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用全新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进而营造健康的家庭文化教育环境,给孩子的成长提供坚实的保障。 3.2善于用赏识的教育方式 家长要不断革新旧的教育观念,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善于赏识孩子。在教育中并不只是在孩子犯错误时要矫正孩子的错误,同时要主动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秀品质和特点,并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培养孩子的这些优秀品质和爱好。“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是有心理学理论依据的。家长对孩子的评论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评论与发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做了值得表扬的事情后,要善于发现并开口表扬孩子的行为。 3.3尊重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父母应该理解和尊重孩子,主动与孩子沟通,在理解的前提下,相互交流观点,尊重孩子的个人想法,同时抓住时机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强行让子女遵循家长“设计”的道路,要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与自由。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与孩子相处,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多与孩子进行良好的互动,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和变化。另外,教导孩子时,说话要有“含金量”,使孩子心悦诚服的接受你的观点与建议,而不是在孩子耳旁唠唠叨叨地不停的讲,这样反而会起到反作用。也要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情绪,使他在今后成长中遇到困难后仍能够坚强面对。 3.4注意观察、学会判断孩子的心理变化 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变化,判断孩子的心理问题。孩子的异常心理通常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和心理等三个方面。在情绪上主要体现为易怒、恐惧、焦虑等;在行为上往往有行为异常、注意力难以集中、离群独居等;心理上容易患自闭、抑郁等疾病。父母发现孩子在这三方面的异常时,要及早采取 措施 和行动,积极开导和合理引导。严重者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帮助孩子及早走出心理上的困境。成就其健康、快乐的一生。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论文3000字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论文3000字,每个孩子都是不可替代的,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都会感到烦恼,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看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论文3000字。
摘 要:现如今,每个学前儿童都已经接受学前教育了,而家庭教育这一因素尚未很好地解决。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针对心理方面有缺陷的特殊儿童与身体方面有缺陷的特殊的儿童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改进家庭教育方法的问题。
关键词:特殊儿童; 家庭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对于学前儿童的发展十分重视,然而,在众多无忧无虑充满童真的儿童中,却存在着这样一些儿童,他们是特殊群体。特殊幼儿是指一群在心理和生理发展的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明显地偏离普通儿童的发展水平,有特别的学习困难或适应困难,只有接受了特殊教育,才能充分发展的儿童。
而家庭无疑是孩子成长道路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纵观诸多家庭教育方式,仍有许多问题存在。在本次研究中,主要研究心理方面有缺陷的特殊儿童与身体方面有缺陷的特殊儿童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改进家庭教育方法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观察法为主,辅以案例分析法以及文献法
三、问题的研究
特殊幼儿主要分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笔者本次的研究主要是在生理方面体现的有身体疾病幼儿,以及心理疾病体现的内向以及攻击性行为的幼儿。
案例呈现:
一、首先是有生理疾病的幼儿,本文以癫痫症幼儿为主
在某个幼儿园中,幼儿明明(化名)在晨间活动中,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呼吸暂停、口吐白沫、面色青紫、瞳孔散大,抽搐开始为四肢的强直、握拳、两眼上翻或偏斜一方,然后面部及四肢肌肉呈阵挛性抽动,呼吸急促不整,舌咬伤,大小便失禁。
发作持续1-5分钟,发作后意识不清或嗜睡,经数小时清醒。后送往医院抢救,诊断为小儿癫痫,但是很多幼儿得知后,竟嘲笑他,模仿他,令他的心理蒙受阴影。
二、其次是有心理疾病的幼儿,本文以内向的幼儿和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为主
1、内向的幼儿
幼儿和老师正在晨间锻炼,小朕奶奶带着孩子走过来。奶奶催促孩子“快叫老师早。”小朕没有声音,脸上没有表情,呆呆地站在一边。奶奶大声地训斥:“还不叫,快叫啊。这孩子,就是不响。不叫晚上不来接你了。”小朕听了,哭了起来,两手紧紧拉着奶奶的衣服。我连忙上前安慰孩子,“不要哭了,小朕穿衣服最快了,老师很喜欢你的。我们等一会向老师问好,好吗?”小朕还是不说话。我接着说:“好的话点点头。”小朕很勉强地点点头。
2、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
早操,每个幼儿站在固定的小方格里边听音乐边跟着老师锻炼身体,只见扬扬突然双手放在前面的小朋友身上,将其往前推去,前面的小朋友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在地。
这时前面的小朋友回过来朝他瞪了一眼,可是扬扬还是继续去弄他,跟着双脚往前踢到了前面幼儿的腿上,前面的幼儿转过身用手推他的脚,他猛地起身,双手张开向前扑去,前面的幼儿被推到在地上,他又笑又跳。
三、问题的分析与指导策略
首先关于家庭中如何教育幼儿对待生理疾病
1、首先在情感上同情他们。家长要耐心地向孩子讲解残疾人的生理缺陷是由遗传或是疾病及事故造成的。
2、家长在人格上尊重他们。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参观残疾人福利工厂等场所,收看描写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电影、电视,观看残疾人运动会,讲讲残疾人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创造辉煌业绩的故事,使孩子了解虽然自己生理上有缺陷,但是他们有勇于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他们在人格上与健康上是平等的,是值得人们尊重的。
其次关于如何教育内向的幼儿
对于内向性格的孩子,父母不妨尝试以下一些做法:
1、帮孩子找个外向的小朋友
学龄前的孩子很容易因为爱玩相同的游戏而成为朋友。如果您的孩子内向,害羞,那就告诉他的幼儿园老师,让老师多安排外向大胆的孩子和他一起玩,时间久了,孩子自然就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渐渐改变。
2、害羞的孩子更需要鼓励
有的孩子大大咧咧,做错了事就算多说他几句也没问题。可批评害羞的孩子时,您就要注意您的措辞。
3、让孩子当“小司令”
您不妨找几个年龄比孩子小的小孩,让他们和您的孩子一起玩。您的孩子虽然害羞,但因为比其他孩子年龄大,游戏中他就会处于主动的位置。不管是玩什么游戏,出什么主意,他都会自然地成为孩子中的“小司令”。
三、关于如何教育攻击性行为的孩子
首先,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都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第二,启发幼儿对攻击性的理解和思考,以便从动机上改正其攻击性倾向。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孩子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
比如,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与其讲述这一儿童的表现及其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人欢迎的。
此外,要提请注意的是,过去曾有人主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采取宣泄法,如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情绪。大量研究表明,宣泄法不一定能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尤其是幼儿,有可能在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产生更加强烈的攻击倾向,因此,是不宜提倡的。
综合起来看,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和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良的品格。从这点出发,我们平时应更多地注意其非攻击性表现,因为这类幼儿的成长中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些。
教育幼儿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这是我应该做的,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实现家园共育,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的成长。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普天下的父母都热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果教育方法不当,结果往往令人失望,令人痛心。那么我们如何真正去关心爱护儿女,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支点。
一、了解孩子
1、了解孩子的需要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对于即将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来说,他们面临着角色转换的挑战。这时,父母要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要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制止不合理的需要,帮助孩子形成新的需要。
2、了解孩子的思维环
(1)消极因素
好多家长常常因为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对孩子发牢骚,导致孩子在心里产生的想法是:父母不喜欢我;当孩子有了这种想法,他们的感受就是愤怒、敌对;在行为上就会更不听话,甚至搞些小破坏。所以,结果又是受到惩罚或冷对,因而更加深了父母不喜欢他的想法,这种恶性循环就形成了孩子失败、反抗等消极因素。
(2)积极因素
父母创设一种愉快的生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让孩子经常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孩子产生的想法是:父母喜欢我;有了这种想法他们的感受就是快乐、幸福的;在行为上就会配合家长,也表现得很听话。所以,结果是受到家长的表扬和鼓励,有了鼓励就有了动力,这种积极的循环是孩子迈向成功的关键。
二、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是成就孩子的基础。给孩子足够的尊重能让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1、尊重孩子的人格
父母要给孩子面子,学会变通,尤其是人多的时候,不要批评孩子,不要议论孩子。
2、尊重孩子的隐私
父母不要总是希望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要真正了解孩子,必须首先给予孩子尊重。很多父母总是抱着传统的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角色。孩子应该有自己的秘密。父母进入孩子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孩子的决定应该先和他商谈,不要随意翻看孩子的日记,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
3、唤醒孩子的权利意识
父母的责任是唤醒孩子的权利意识,而不是将它扼杀在萌芽状态。一个明确自己权利的孩子才会懂得捍卫自己的权益。
三、理解孩子
理解孩子是成就孩子的保证。学会与孩子换位思考、沟通、交流,和他们交朋友,关注他们的心情,接纳他们的一切,这些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说话也不能摆出家长的架子,如,当你的孩子回来时,你发现孩子又和别人打架了,作为家长,你一定不会高兴。
但是这时,你还要同时想到,你是孩子的朋友,当你走过去的时候,你不能呵斥:“你怎么不好好学习,又和别人打架?”而应该拍拍他身上的灰,关切地问:“你怎么又被别人打了,伤到没有?别人打你你怎么不知道跑呢?”这样孩子才会更加信任你,才会愿意和你分享他的秘密,于是,你也就可以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四、读懂孩子
1、用孩子的思维去看待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都会犯这样的错误,常常用自己的思维去看待孩子。比如,孩子在地上爬、滚,大人会说,不要这样会把衣服弄脏的,他不会知道这样的一句话会让孩子玩得不尽兴;孩子在家里翻箱倒柜,弄的家里到处乱糟糟,家长会问,你为什么要这样?怎么这么不听话?
有的家长还会打骂孩子,结果孩子的探究能力没有了;过马路时,孩子提醒:“妈妈,红灯,不能过”,家长会说,“没关系,有急事要办,现在也没交通警察在。”这些都是用大人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决事情。
家长不会站在孩子的思维角度里去想问题,有交警就遵守交通规则,没有交警在就不遵守,家长这样做就会教会孩子投机取巧。因此,不论何时,家长都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想问题,别用大人的思维去套牢孩子。
2、懂孩子比爱孩子更重要
著名女性情感心理作家苏芩说过这样一段话:“懂你的人,会用你所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不懂你的人,会用他所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于是,懂你的人,常是事半功倍,他爱得自如,你受得幸福;不懂你的人,常是事倍功半,他爱得吃力,你受得辛苦。两个人的世界里,懂比爱,更难做到。”懂得确实比爱更难做到!
试想想,每一个家长都知道爱孩子,但是正如高尔基所说:“那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懂得如何去爱才是更重要的,这就源于我们的懂得。所以懂孩子比爱孩子更重要。
五、关心孩子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爱就如同孕育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太阳和水那样重要。然而,如此重要的感情,也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爱的误区”。
1、只关心孩子是否“吃得饱”,不关心孩子是否“过得好”
“吃得饱”是一种物质上的满足,而“过得好”不仅包含了物质的需要而且包含了精神的.需求。在竞争社会里,孩子所承受的压力比父辈大,竞争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精神也出现层次化和多样化,重视孩子“吃得饱”已远远不够,应让孩子学会“过得好”。
2、只关心孩子分数高不高,不关心孩子能力有多少
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而把培养孩子的态度、意志、品质、责任感、敬业心、适应能力、劳动习惯、沉着冷静、善待挫折等品质忽略了,使孩子成为学习的“尖子”,人格上的“矮子”,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和社会生存能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收获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以上是我本人在对孩子教育过程中的一点经验,当然这是不全面的,希望能和大家共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缩小了的社会,是儿童生活的第一个环境、成长的摇篮,儿童时期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良好的心理发展,将是一个人终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自主性、自信心,良好的人际关系。
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也是以儿童和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基础。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必要的心理辅导。
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我国教育家谢觉哉曾经引用古人说过的话“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
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其原意虽然是为了说明择友之道,借用来说明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我们认识到,家庭气氛中有一些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一)父母言行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最幸福的摇篮,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亲密,最可信赖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极大的影响。
有些家庭家长感情不合,使孩子得不到足够的关怀和照顾,使他在精神上感到孤独与无助。父母争吵时,言行粗鲁,不仅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也会使他变得急躁,情绪不宁,性格孤僻,不合群。
有些家长情绪极易波动,会无原则地随意乱发脾气,这样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会在孩子的心里蒙上阴影,会使孩子产生敌对、自卑感等不良心理效应,有些甚者会使孩子有样学样,影响孩子以后在人际交往中的待人处世。
有一些家长,会以自己的喜怒哀乐来决定对孩子的亲疏远近。高兴时就对孩子又亲又抱,事事满足;若是在不高兴的时候,就对孩子冷漠以待,不闻不问。这样容易使孩子显得神经质、冷淡、在与别的孩子交往时喜怒无常,变换不定。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要认为只有你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孩子。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父母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1、期望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在具有重视子女教育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根深蒂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在儿女身上寄托着父母甚至几代人未圆的希望与梦想。现在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全部希望都压在了一个孩子的身上。因此,孩子从小就像一只身负重托的蜗牛,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艰难地爬行。
他们要求孩子从小就按自己的意志发展,根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兴趣、能力和其他个性特点。当孩子达不到自己期望的目标时,要么大失所望,撒手不管;要么就迁怒于孩子,大打出手。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孩子除了在学校的学习之外,父母连孩子的双休日都给霸占了,送孩子学音乐、学舞蹈、学书法、体育……安排得满满的。
这样的事情天天照样进行着:可怜的父母们,正在为塑造他们自己心目中的音乐家、舞蹈家、画家、书法家……而忙碌着,他们哪里知道在孩子心里深处早已播下了厌倦的种子!如此一厢情愿的家庭教育,怎能不给儿童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家长的心态决定了孩子的成败,如果过分强调孩子的成绩,往往适得其反。家长对孩子说:“考试考不好就揍你。”这些话往往令孩子心里更加紧张,一紧张什么都忘了,还能考出好成绩吗?其实,成长是一个过程,家长应该在乎孩子的每个过程,而不是只盯着那个结果。用一颗平常心,培养一个平常人。
2、保护过度
对孩子的尊重不等于放纵,关爱更不等于溺爱。父母对孩子的过渡溺爱,使得孩子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所获得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自己想要什么就应该得到。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观,使得孩子一步入社会受到一丁点打击就会萎靡不振,产生抑郁、人际关系敏感、适应不良等心理障碍。例:
妈妈对明明说:“儿子,你是妈妈唯一的宝贝,是妈妈的一切,妈妈愿意为你做最大的牺牲。”结果,明明4岁了,妈妈还是整天喂他吃饭,给他穿衣穿鞋。明明上幼儿园了,他却这也不会做,那也不愿学,而妈妈还是一如既往的替他做事,这样下去渐渐地会使明明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他将面临一个陌生的世界,而逃避应负的责任,使他缺乏责任心和自信心。
父母对孩子千依百顺,当发现他们存在这些问题时并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防预措施,仅仅只是从物质上不断地给以补偿。这样的月积日累,孩子心理障碍逐渐恶化,随之也就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